Saturday, April 15, 2023

成德法師 20230412(3)《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與雪梨淨宗學會青年團座談會 問答 Q&A






成德法師 20230412(3)《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
與雪梨淨宗學會青年團座談會 問答
鄭總幹事賢伉儷,諸位長輩、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很高興又跟我們雪梨的同修們,老、中、青,三代應該都有,大家又聚在綫上,很感謝!時間也很快,我們(從)相見到現在經過兩個多月了!當時侯,感謝大家方方面面的照顧。 今天,迪倫(老師)樣子很專業,好像播音員一樣。很專業,老祖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先感謝他這麽用心。 上次到雪梨,跟大家有一起學習的機會。對於我們很多長輩們,他們聞到佛法,都非常珍惜,非常認真、用功,而且跟隨我們鄭總賢伉儷,還有道場,長期幾十年學習,這個都是非常難得的因緣,所以,相信我們堅持下去,可以同生極樂國。當然,老中青三代都是。對於上一次去,有兩次機會跟我們這些青年團的年輕朋友們,大家有交流的機會,成德也是很歡喜,因爲一個家也好、一個團體也好,都要靠年輕人來承傳、來接棒,看到這麽多年輕人都學佛,而且很積極在深入,也希望把佛法能夠用在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所以,這是在佛菩薩的加持下,有因緣,大家一起探討佛法。

現在回來兩個多月,有點想念大家,所以,跟大家再見見面,互相學習。“師父,我們也想念您啊!”謝謝!謝謝!阿彌陀佛,謝謝師父! 大家方便的話,都可以打開鏡頭,【見面三分情】大家不要害羞。 我們這個學佛過程,藕益大師有說【善友為依】【依眾靠眾】,我們有這個一段時間,大家在綫上,可以就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實際我們遇到的問題,我們怎麽用佛法來解決。大家可以探討。這個就像老祖宗說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可能透過大家的切磋,集思廣益,對一件事情,看得更深,看得更全面。我們一起相聚,大家就增廣見聞了。見識、眼界,都透過大家的探討,能夠有所提升。所以,佛法是覺悟之法;覺悟了,任何事情都能解決,都能往好的地方發展。這個是我們首先要有的信心。 看大家有沒有要提出來的問題。或者你最近學習的法喜、喜悅,也可以跟大家分享。這也算法布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我就抛磚引玉了,師父。沒人開始,我就來了。師父好!阿彌陀佛!感恩啊,首先,感恩您能在百忙中爲我們開講。 迪倫老師:迪倫的不是問題,也是感想。剛剛旅游了三個星期,總覺得奔波,奔來奔去,雖然很漂亮,風景很好,但是總覺得心裡面永遠沒有底,永遠是浮躁的。這次旅游,感覺就是說:不管你跑到多遠,天涯海角,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主心、主軸,他的人生中間沒有一個主幹,他都是會永遠感覺不到快樂、滿足。不管風景有多漂亮,人事物有多美好,心裡面如果是漂浮不定的,永遠都會很浮躁,好的事情也會變得不那麽好,壞的事情會變本加利。 當然,也有冷靜的時候,但是,覺得這樣奔波了一次就會覺得很累,覺得這個人生,有時候就是我們忙來忙去,到底忙到什麽時候?就算玩,也會覺得很忙。所以,什麽時候才能定下來。怎樣在這種動來動去的社會裡面,這個比較動蕩的社會或者是比較動蕩的生活方式,能找到一個定心丸?謝謝師父! 師父答:迪倫,他出去旅游三個星期,他的心得:他覺得心還不是很安。當然我們聽到這裡,也是要問問我們自己的心:安不安?比方説,我們出去玩的目的是什麽?或者我們人生,我們每一天都在努力,工作的時間也蠻長的,到底我們的目標是什麽?目的是什麽?這個我們要很清楚。 假如我們每天很努力,但都不知道目標在哪裡,這個心也會比較茫然。中國字挺有味道的,【茫然】的【mang】,有好幾個寫法,這個mang字,第一個是【忙】,很忙。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忙到不知道爲什麽,就好像心死了。 太忙,忙到每天,一天過一天,怎麽一個月又過去了,一年又過去了!很茫然。到底我這麽忙,有沒有意義?這是第二個【茫】。茫茫人海的茫。 忙到最後,看不清楚人生意義何在。最後就是眼盲的【盲】了。 我們都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假如忙到最後,都不知道在忙什麽,這個就很可惜了。 所以,像喜歡旅游的人,他一定是希望借由旅游找到快樂,所以,這個快樂應該是人所追求的,都希望幸福快樂。 我們一般要找快樂,都是向外找,好像外面會給我們快樂。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它不是從外面,是學了之後,【時習之】是去力行了,他會快樂喜悅,他那種喜悅是從内而外出來的。 舉個例子:比方説,他今天瞭解到,老法師說的,要【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道理他懂了,他去做了。他從今天開始,替人家著想了。做著做著,他内心有喜悅了,他體會到【助人爲樂】了,助人快樂。這個不是別人給我的,是我做的過程,我自己内心裡面出來的。 所以,真正的樂,它是從内而外出來的。但是我們都誤會:這個快樂是要從外面來。從外面來的,叫刺激。刺激一下,持續不了太久。所以,剛剛迪倫(老師說的): “有時候,好事也不是那麽好。”就好像刺激一下,(感覺)挺好。但是,這個内心還是空虛,不是很安。 當然,迪倫,他剛剛提到:他出去旅游,但是,還是感覺:心不是很安。這樣的體會、觀察,自我的觀察,這個就已經是很有善根了。一般的人,他假如說,出去旅游,感覺好像:這個快樂還不是很能保持,他就可能要跑更多的地方,到更多地方去旅游,去shopping(購物)。他可能是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就是可能讓那個刺激更强烈,看能不能真正心安,看能不能有一個長遠的快樂。 一般人看事情,沒有辦法看得那麽深、看得那麽根本。但,迪倫,他玩了之後,他是看他的根本:他的心,是不是真正安定了、很幸福了,他有觀察到這裡。因爲他覺得他心不安,所以他會去找方法來安心。一般的人還不見得會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剛剛提到,比方説,shopping(購物),就是說,我們想從外面找到快樂,來解決問題。大家有沒有遇過哪一個人,他有痛苦了,然後,他去shopping,最後他,從此就很安樂了,都沒再有痛苦了。很可能,他得越買越多,因爲刺激嘛,强度要越來越大,但是,好像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所以,要從外面來解決問題,透過刺激來解決問題,得到心的安樂,這不大可能的。 所以,佛法就是教我們【安心的方法】。 這個心要安,大家有沒有,比方説,小時候的感覺?好像在外面遇到什麽事情,進了這個家的門,好像心很安了。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都會一起支持我把這個事情解決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好像天塌下來都有爸爸媽媽扛著。所以,這個家,讓人很安心。 所以,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家去,才能什麽問題都解決,心才能夠安啊?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以什麽為歸宿,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都勸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才是脫離了輪迴了,因爲沒有出去輪迴,問題沒解決。我們還是要一直輪迴,一直受苦,這個心還是安不了。 所以,我們往生了,痛苦就解決了,而且,現在,心能安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問題也能解決。你安在佛號上,你的心就會越來越安定, 而且你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會加持你。加持你,你就業障會消,【垢滅善生】了,【身意柔軟】,身心都會越來越好。 然後,越來越定,心越來越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你好好念佛,心安在佛號,不煩惱,心越來越清淨了,你遇到事情,你就知道要怎麽去處理了。所以,念佛除了讓我們這一生能往生極樂世界之外,其實,當下就能幫助我們很大:幫助我們心安下來,不要胡思亂想;幫助我們心清淨,有智慧去處理事情。 所以,今天講安心,要安在【阿彌陀佛】上面。 問題:身為一個單位的領導,應該怎樣拿捏管理的分寸,什麽時候應該嚴格,什麽時候應該比較柔和一點?因爲,他面對的這些員工,有些員工非常的無禮,對人家比較粗魯,講話粗魯或者態度粗魯。身為領導者,他要如何保護這一些員工不受其他比較不聽話的員工影響呢?他又擔心(自己會)變成一個控制狂,所以,要怎麽樣拿捏這個分寸?(管理之道,他問。) 答:我們現在處理事情,首先有一個心理的一個準備:我們面對的問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們都要有耐性去處理它,因爲像這些員工,他(們)走到我們生命來,他都已經是大人了。所以,等於是說,我們體會到這個社會這種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長期計較缺乏了,這樣我們對這個社會的一種包容的心,就會比較提得起來。這是第一個角度,就是我們現在什麽事情(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耐性去處理它。 我們要管理別人,可能首先我們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因爲,我假如控制不了情緒,我去管對方,可能對方就只覺得:我脾氣大。他可能不知道我用心是爲了護念他改正這個錯誤的行爲。 所以,我們面對員工,跟我們面對小孩其實都是一樣的,面對一個境緣。當我們首先是有情緒的時候,可能對方的印象就是我們的情緒。哪怕我們講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可能他落的印象就是情緒。 所以,要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所以,我們哪怕是管理的人,我們要練:【不能動氣】。他的行爲很不好,要憐憫他,【憫人之兇】,因爲他這些行爲,造的都是三惡業。他那個業,種下去了,他一定要到三惡道去報道了。到三惡道,不是開玩笑的!下去,很久才能出來。所以,我們會很生氣的人,你換另外一個角度(看他),他是很可憐的人。他得了人身這麽尊貴的人身,他還在造這些惡業。 所以,我們出發點是爲了他好,去管他,去護念他的。(要)護念人,孔子説【因材施教】。這個人很惡劣了,當然你就要用規範,公司的規範,甚至是比較嚴肅,你不夠嚴肅,他都好像不當回事。這個時候你得要嚴肅,跟他講,眼睛要看著他,炯炯有神,很有威嚴,心裡念阿彌陀佛。但,不要動氣,就是很威嚴的勸導他。為他好,勸導的他過程,利害關係跟他説明白:這樣做對你自己很不好。就是哪怕我們是去指正他,我們言語的表達也讓對方覺得我們是為他好的,雖然我們的言語是嚴肅的。而,說實實在在的,我們確實也是爲他好。因爲我們不是發脾氣、我們也沒有跟他對立。 我曾經帶一個班,六年級, 男同學,很調皮。但是,我勸他的時候,我是真正為他好。所以,我勸、勸、勸他,我自己都流眼淚了。被我自己感動了。 所以,公司是有公司的規定的,規定是要講原則。面對這個不守規矩的人還是要嚴格。他不對的時候,你要嚴格。他有表現好的,你也讚歎他,讓他感覺:“這領導不是對我有看法,他是對事不對人;我有一點不錯了,他還是肯定我的!”一個原則。 當然,員工剛進來的時候,我們的原則還是先嚴後寬。你假如一開始寬了,後來要嚴,就不好嚴了。就好像我們在學校帶班,一開始要建立規矩,你不能班級來了,他們都很散漫,到時候你一嚴格了,他就跟你結冤了。 你一開始來,他還比較謹慎的態度,戰戰兢兢,你講規矩,讓他守規矩了,慢慢、慢慢,大家守規矩了,可以放寬一點。他就會覺得:“哎呀,這領導真慈祥!”這個先嚴後寬。 佛門有說,尤其李炳南老師有說:【困難越大,功德越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就是我們現在可能面對的境界都不輕鬆。但是,不吃虧。你現在面對,比方説,你管理團體,考驗很多,【困難越大,功德越大】!所以,天底下沒有吃虧,也沒有占便宜的事情。假如,你現在面對這個考試比較厲害,給自己幽默一下【老天爺很瞧得起我】!考的這個試題比較不簡單! 處在管理的位置,甚至於是扮演好每一個我們人生的角色,盡好我們的本分,老和尚有三個字,心法,就是:【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 就是我們都以這個君親師,來自我要求。我的心念、我的行爲要跟君親師相應。那我的心跟行就是正確的,我所處理的任何問題,就是往好的方向在發展了。但是,我們的心念、言行,假如沒有跟君親師相應,可能事情就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了。 因為我們所處理的事,佛家叫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的心。我的心用對了,事往好的方向發展;我的心用不對了,它就往不好的方向發展。這三個字是調我們的心。 首先,君,君要以身作則。我們不能常去要求別人,沒有自己先帶頭的話,我們管的人,他不服氣了。所以,這個君要以身作責。 君要大公無私。我們都是為公,為大局,我沒有偏心,一個領導者一偏心,底下的人就可能心就不服了、不平了。 所以,這個君的精神:以身作則、大公無私,還要知人善任,你要用對人。比方説,你現在用一個人去管理事情,結果這個人德行不好,然後又偷懶,又不是身先士卒,又不是自己帶頭去做,然後都是叫別人幹,自己都不幹。你用這樣的人,底下的人都不服氣。 所以,這個君裡面,還要知人善任。你把人用對了,你團體人說:“哎呀,用得好啊!”對你很佩服。你用錯人了,他們很不認可,很有意見了。 再來,我們雖然是領導,可是我們還在修行,我們還不是聖人,所以,當有人提醒我們的不對的時候,我們能接受,納諫,接受別人的勸諫。當我們能接受別人勸的時候,底下的人也會對我們比較佩服。 所以,當領導人也不能好面子,錯了不承認。底下人也會不認可。這個是做之君。 再來,做之親。這個親就是,我們有沒有把同仁當親人一樣來愛護他,把他們當親人,這個向心力就會強。 再來,做之師。一個老師,會引導下屬,尤其,他犯錯的時候,你可以抓住這個機會點引導他。他汲取教訓了,他人生就有所成長了。或者他表現得很可貴、很好,你肯定他,稱讚如來,也是普賢行。你的肯定,或者你的規勸,你肯定他,他的善不斷增長;你規勸他,他的惡不斷改正,你就是他生命的老師了。這個是做之師。 你隨時以這君親師來:我做得夠不夠?君親師的精神,我們就會察覺,我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部分。你越努力,員工應該跟你的關係就越來越好。因爲,依報,隨著我們的心,隨著我們的正報轉。 問:假如說,你底下的員工不是你Interview(面試)進來的,是上頭派來的,他會有這種想法:我又不是你找來的,是上頭派過來的。他這種態度,不服你,這樣的員工,我們怎麽去處理? 答:上層派過來的,他畢竟已經歸到這個組織組織裡面來了。所以,我們做我們該做的。他說上面派過來,他也要做好啊?這樣才對得起上面的人信任他,把他派過來。 我們現在所有的考慮都是爲了單位好,我們是秉公,為公,為整體在考慮。一碼歸一碼,這個不能混在一起。 首先,他上面派的,上面對他有知遇之恩。上面派他過來幹嘛?不是希望他發展的更好嗎?不然希望他幹嘛?比方説,他說是上面派過來的,他的心態有什麽不妥嘛。我們瞭解他心態的不妥,我們去跟他溝通的時候,也不是指責他,我們是真的為他好。當他心態有不妥的時候,其實對他不利的。 我們怎麽用他能接受的方法提醒到他,這個就很重要了。他不接受呢?他不接受,也不影響我們的功德,因爲,我們的心,用對就好了。【豈能盡如人意】嘛,【但求無愧我心】。我該怎麽護念他,我盡到力了。他不能接受,那是有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我也不能强求。 我們處事也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去做就好了。 在現在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自己先做對,因爲,別人他不一定有學到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我們有學到了,就從我們開始做起。我們心用對了,對方接受跟不接受,我們都是功德圓滿。所以,我們把自己的心守好就對了。 這個管理方面,剛好3月份,我們有三天,淨宗的幹部,馬來西亞幹部,我們一起聚(會),(學習)怎麽管理團隊。有錄音,到時候,我請鄭總發給大家,大家可以做參考。因爲,管理真的是一門學問。我們從裡面也找到一些,像李炳南老師的指導、老和尚的指導、佛法的指導,看看怎麽來透過佛門的智慧、傳統文化的智慧,更扮演好這個領導的角色。跟大家一起交流。 問:怎麽教育孩子在學校爲了正義做証但又不傷害到自己呢? 答:這個世界比較亂了。所以,我們現在遇到很多不懂倫理道德、因果這些行爲,首先我們憐憫這些做錯的人。再來也警覺:這個世界亂了,不能留戀。李炳南老師說:“這個世界亂了,現在唯一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無量壽經》也提醒我們: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 所以,現在這些現象也讓我們求出離,辦移民,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現在遇到的這些很惡劣的行爲,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讓我們不留戀世間的增上緣。你換個角度都有積極的意義在。那畢竟我們現在還活在這個世間,孔子有教我們:【見義不爲,無勇也】。這個是道義,應該做的事,我們不做,那沒有勇氣了。甚至於是可能你自己心也會很覺得好像對不起人。 比方説,那個被欺負的,我們都沒有站出來,他可能被欺負的更慘了,我們心裡也會不安,我們良心上會不安。所以,我們現在可能都會面臨一種兩難的狀況。還是要用智慧去處理。 當然,這個孩子到底幾歲,又是一個問題,(如果)他還小,可能問題比較不大。他假如都已經五六年級了,學生有的很高大了,是吧?可能我們父母也要護念,就是老師蠻關鍵的,這個老師處理問題,不會讓問題更惡化。所以,假如説老師,他知道怎麽去處理好這個,比方説有學生犯錯了,他能處罰到那個犯錯的學生,這個做証義的人,盡量也能保護到他,不要讓他有報復的心態、或者是機會。這個老師也要會處理。 可能變成,這個學生自己不能跟老師溝通,到這樣的一種,認知默契的話,那可能家長也要出面,現在有這個情況,家長跟老師溝通好。我們都是爲了班級好,當然做這種事情,這個對班級的風氣是不好的。怎麽處理,不會造成作證的人還要受傷害?然後,犯錯的人,老師也是真正借這個機會去勸導他,讓他能改過,這個事,處理得好的話,就變成,能夠幫助犯錯的人改正。然後,有正義的人,他也盡了他一份力了。 但是,説實在的,現在,因爲,剛剛我一開始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人沒有學,他可能行爲,離做人應該有的,這些態度行為,比較有一段距離了,你不可能一下子叫他完全轉過來,我們遇到現在的這些社會狀況,處理上還是要有智慧去拿捏好。處理的不會再延申出其他的衝突問題出來。 當然,也可以感覺,當父母的,天下父母心,還是會比較擔憂孩子,在目前的這個社會狀況。我們剛剛談到安心,所以,《無量壽經》當中,釋迦牟尼佛還特別讚歎觀世音菩薩,衆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所以,把觀音菩薩的願力,要告訴孩子,往後遇到這種比較危難、比較惡劣的行爲的時候,都懂得至誠念觀音菩薩,這個感應不思議!都能夠逢凶化吉。這個也很重要。 問:病者在生病的時候,因爲身體痛苦,念不進去佛,只有在身體狀態好的時候,才能(更愿意)念佛。怎麽辦? 答:佛也是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個病苦的折磨,真的是挺難的。所以,我們的親人有這個病苦,我們首先要感同身受,就是能理解他的痛苦,這樣我們的言語就會讓他感覺:你很能理解他。 病的很苦的人,心靈上是很希望別人能理解到他,體會到他。首先,這個病苦真的是挺痛苦的。我們作爲家人,我們自己要盡到我們的力。 比方説:從身體上,可不可以有醫學的手段幫助他,減輕痛苦。當然中醫也有很多手段。甚至於包含,我們懂一點經絡,它都有相對應的經脈,能夠多幫他按壓緩解這個痛苦。這個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周醫師有講一個系列的課,裡面都有教這些穴道的按摩,你瞭解之後可以知道,可能你這個親人,他可能主要的病在哪裡。然後,在這些比較重要的穴道,可以多幫他緩解,按壓。當然,能夠再去做一些針灸,好的醫生的一些治療,應該都會有一定的緩解。 當然,在飲食當中,還是要注意了,不要又增加他的病痛。家人生病,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境緣。我們怎麽盡到我們的心、盡到我們的力。從身體上,我們能透過醫療的手段、方法,幫他減輕痛苦。 心理上,也感同身受,常常給他一些安慰。他可能心理會產生一些什麽煩躁的念頭,我們都可以用柔軟語、用一些經教,但是,是柔軟的喔,讓他比較能接受。這些言語,他能接受了,可能有一些煩惱,他就比較能夠轉,能夠放得下來。 而且,我們也要不厭其煩的去提醒、去勸導。你不能勸了一次,他有反復,你(就説):“我都跟你講過了,你怎麽講不聼呢?”人在很痛的時候,他是控制不住的,變成我們要不厭其煩了。包含,生病了,病得很痛的時候,這個我們也要安慰,當然這些話,講在前面是更好,就是:“我們過去生都有帶業力來,縱使我們這一生學佛了,也不代表說,我們所有的業果都不現。它有可能是重罪輕報了。” 一個典型的例子:玄奘大師,在佛門的貢獻算數一數二的了,可是他年老,也病得很重。他老人家起個念頭:我是不是經翻錯了,才會有這麽嚴重的病?後來菩薩來安慰他,告訴他:“你翻的都對,但是因爲你過去生當過國王,殺業很重。”這個都不知道(是)幾世前的。所以,因果是通三世的。這個是屬於重罪輕報。可能這個對病人來講,他比較能釋懷,不容易糾結,更不會產生,對因果的懷疑。假如,他病重的時候一懷疑了,對他就很不利了。這是從心理上安慰,理得心安嘛,用義理安慰他。 第三,從靈性方面。因爲畢竟是有業力造成的。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現在病得很重的人,可以多放生。甚至於家裡的人,假如,看著長輩生病了,他心裡難受,你説:你吃素,對爸爸,對媽媽,對這個家人有好處。可能你就藉這個緣,可能有一些家人,他就發心了。當然,順勢,不是勉强的。這些親人因爲他吃素了,這個功德,對於生病的人,都是增上緣,他都有功德的。 這個放生,《大智度論》有提到【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爲衆生最愛惜的是生命,你把它從刀口下救出來,這個衆生對你的感恩是非常强烈的。多放生、吃素、保護生命,這個對於病者,有幫助。這個功德力會比較明顯,讓他痛苦減少。我們也有聼過一些同修,病得很厲害,給他做一次放生,他就比較明顯,痛苦有減輕的狀況。這感應還是明顯的,可以感受到。 因爲你病這麽重,都有一些冤親債主在干擾。所以,我們家裡的人能至誠代病者去放生。然後,還要為病者,當然他,病者自己也要懺悔,那是最好。我們在放生的時候也代病的人做懺悔,跟他這些有緣的衆生化解,跟這些有緣衆生都結西方緣。我們念《無量壽經》、念《地藏經》,勸他們迴向極樂世界,求生淨土,【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樣解決不了問題的。 佛門常説【事事好事】,我們也用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這個情況。其實,我們在人世間,世間人都覺得享福是好事,其實,享福就是把福報花掉而已。什麽是好事呢?你用非常正確的心態去面對,什麽事都是好事。心用對了,都沒有壞事情了。 比方説,今天你福報現前了,你把心用對了,你會給衆生去享,你不會自己來揮霍掉,好事了。今天面對逆境、惡緣,我們知道:這是過去的業,我們逆來順受,這個業就消掉了,無債一身輕了。有可能這個病者,現在病得很痛苦,這個都在消業。他假如很正確的心態面對,有可能,消消消,消到臨終的時候,反而障礙小了,都有可能。我們都求佛菩薩、三寶加持。 我們看《地藏經》,婆羅門女,她的母親造地獄業,你看這個是很不好的事,可是呢,婆羅門女,她的心很好,她一片至孝。你看,她母親墮地獄的緣,居然讓她一心一意,把她母親從地獄超拔出來。不止是這樣,她借由這個緣,她更發廣大心了。爲這些罪苦衆生,尤其墮到三惡道,墮到地獄的衆生,她都要去救度他們。你看,一個母親墮落的緣--業報現前的緣。 所以,我們假如善用心,有可能我們家裡的人,病得很重,可能就變成我們孝心整個把它發出來。甚至是慈悲心,也藉這個機緣發出來,更好的效法婆羅門女,一日一夜,就念到一心不亂了,就念到理一心不亂了!以自己的神通力就去到地獄了,這是《地藏經》教的。做不做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很可能這個增上緣,對我們都是很大的幫助。 辛苦了!“辛苦了,師父!這麽晚了。” 問:家中蟑螂很多,怎樣請走它們而不傷害? 答:很多事情,離不開感應。會感來很多蟑螂昆蟲,有可能是我們家裡面,可能有一些味道、或者是什麽把它吸引過來了。所以,這個首先是環境,環境很乾淨的話,蟑螂就不是很喜歡了,它就不喜歡來了。我們從原因上,爲什麽會召感這些蟑螂昆蟲,從因上去把它盡力的,把它處理好。我是有聽説了,比方説,這個地很乾淨,蟑螂就不是很喜歡來了。 當然,師長也有講過,比方説,他剛好遇到這個浴室裡有很多螞蟻。我們畢竟,這些衆生都有靈性的,我們很誠心跟它溝通,是能起到作用的。 我記得有一個比較真實的例子。這個爸爸媽媽,說要去買殺蟲劑,要來殺這些昆蟲。他們家的孩子很小,也很單純,他忍心傷害生命,他就把窗戶打開,自己寫了字,請這些生命趕快出去,不然你們會有危險。因爲孩子的心很單純,有感通,結果這些昆蟲就出去了。進一步是說,溝通。用誠心去溝通。像我們印光大師,當時候他搬到一個新的地方,裡面也有一些昆蟲。這些弟子們要去把它清出去,印祖說:“不用,不要傷害到它們。它們也是提醒我:我的修行還不好,假如我修行好了,它們自己就會搬家了。” 後來沒有過沒多久,這些螞蟻都自己搬走了。大師,他可能磁場很好,念佛很精進,這些昆蟲,感應到了,也很尊重大師,它們就自己搬出去了。以上僅供參考。 感恩成德法師慈悲在深夜裡,或者是很早,爲我們開示、爲我們解答、解惑。在這裡我們也代全體的雪梨淨宗學會青年團和雪梨淨宗學會感恩成德師父的開示,我們很開心能見到您。

對於成德來講,我們能遇到佛法,這個都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是這樣,任何衆生都是這樣,尤其當人,人身難得。

我自己有一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會。開會之後,中午用餐,跟我同桌的好幾種膚色都有,各種的都有,紅的、黑的、白的,都跟我同一桌了。我就請了一個同修來幫我做英文翻譯。因爲我已經出家了,他們一看就知道是佛教。然後我就跟他們聊,聊了沒有很長的時間,比方説,我舉一個例子:

我只跟他們說佛開悟時候說的:“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人都能成佛。他們聽到英文翻譯,眼睛瞪得很大,重新問一次:“您說的是每一個人都能成佛嗎?”

你看,他們沒有機會遇到。你看,你才跟他提這一點就讓他很驚訝:“啊,每個人都能成佛!?”假如我英文好,我就可以繼續跟他們介紹佛法了。因爲《無量壽經》說【衆生善根不可思議】,你怎麽知道他過去生沒有跟佛家的這些緣?他假如有那個【因】,你這一世有緣介紹給他,因遇到緣,很可能他就會很努力的去學了。我就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好了。

我認識的一個美國人。他是以色列的後裔,以色列人。他什麽時候學中文呢?因爲他學藝術的。他就看到宋朝有一幅畫,就是六祖大師劈柴。就一幅畫,都沒有講話,他就看到那一幅畫,觸動他的善根,過去生的善根。他說,我一定要到中國去讀書!他就到中國來讀藝術系了,他現在已經博士畢業了。

他的中文突飛猛進。我遇到他的時候,他好像才學了兩年左右。我就請教他:“你爲什麽中文學這麽好?”他說,首先【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講出這個話的時候,我都快暈過去了!他引了印光祖師這些法語!他講得很流利!你要專注去學。這個人叫Michael,現在已經在北京大學工作了。

所以,【衆生善根不可思議】。你看,他只看了一幅畫,就觸動他的善根了。所以,那一副畫放光啊!那一副畫有佛光!真的,你不能忽略任何一個你生命中有緣的衆生。有可能他過去生,雖然他現在可能中文不懂,或者可能他還沒有遇佛法,但不代表他沒有這個善根。有可能我們就是他的增上緣。

所以,諸位仁者,你們都是可以講英文的,我這一輩子再來學太晚了。你們更有機緣可以去度這些衆生,哪怕是度了一個兩個都功德無量了!是吧?他肯念佛求生淨土,他可能就成佛了!你也是功德無量了!大慈菩薩說:你能勸兩個人念佛,兩個人求生淨土,跟你往生差不多了!你能勸更多的人,那你就是菩薩了!阿彌陀佛!

有這份心,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佛菩薩就會加持,就會透過你去宣揚佛法!你們那邊太晚了,大家早點休息!夜夢彌陀!

希望我們很快就可以再跟師父見面!晚安!謝謝師父!再見!阿彌陀佛!

謝謝Dylan!謝謝大家!晚安!阿彌陀佛!我先澄清:我是有想到shopping、還有去旅游更多了。所以,我沒有那麽神聖了,不要把我看得太高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