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605《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首先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今天從兩百一十四頁開始。我們先讀一下經文,這個在兩百零九頁。【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有兩願,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了。所以,極樂世界是非常殊勝,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而且是普度九法界一切衆生,而且成就很快,因爲《阿彌陀經》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所以,代表這十劫以來往生的人超過一半,都到達一生補處,等覺菩薩的位置了。
所以,爲什麽《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要勸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因爲那個國土成佛快。
第三十六願是【教化隨意願】。在經文當中提到【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這個代表度眾的心比較切,想要趕快度衆生。但是,我們畢竟煩惱還沒有斷。假如煩惱沒斷,很難保證在度衆生的時候,會不會退轉,會不會墮落,我們畢竟做事還是要考慮穩妥,要有把握。
歷史當中蘇東坡先生,這個應該是華人都比較認識的一代文豪。我們平常有很多句子大家耳熟能詳,是他寫的,比方説,中秋節【但願人長久】,下一句不能接【千里共嬋娟】,這樣會增長人的情識。【但願人長久】我們把它改一下【唯有念彌陀】,這樣才能【親眷永團聚】,因爲種的因是一樣的,一家人都念阿彌陀佛,那都在西方相聚,生生世世不分離了。
蘇東坡先生的前世是五祖戒禪師,他是出家人,那是荷擔如來家業,要度衆生的。但是,沒有了脫生死,還是在輪迴當中,再轉世為蘇東坡,就比不上上一世了,緊接著再下一世,變成一個小官了。所以,我們娑婆界退緣比較多,退的多,進的少。
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那邊不會再退轉了,而且成就的速度很快。蘇東坡的示現也提醒我們:還是要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一加持,我們就做阿惟越致菩薩了,再來度衆生,不會有閃失。
我們上一次講到的,教化一切有情,他因爲知道這個法門,極樂世界回來的菩薩,他可以教化的對象是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比方説,你遇到一些大菩薩,但是,他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我們去了極樂世界再回來,我們是過來人,就可以介紹給他了。所以,教化一切有情。
接下來兩百一十四頁,提到了“此是極樂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的目標。最淺的目標是信,教化衆生都『皆發信心』。實在講,菩薩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對這個法門產生信心。當然第一是眾生根熟,第二是彌陀威神加持,我們才有能力教他們聽了之後生起信心,絕對不是自己有能力。”《無量壽經》後面有提到【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我們現在已經到了末法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是正法已經過了兩千多年了,【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他已經供養了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在加持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所以,聽聞這個法門能相信有阿彌陀佛以及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無量諸佛在加持。
我們得要珍惜遇到這個法門的機緣,不辜負我們所曾經供養無量諸佛的加持。
接著師長說了:“即使聽法相信了的這個人,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他相信。”《阿彌陀經》有提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
當然,萬法因緣所生。因,是自己善根成熟。就像今天我們父母、老師,包含生命中的貴人出現了,我們不願意聼他們的話,他們也幫不上我們。所謂【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所以,這個人善根成熟是因,感得諸佛如來加持他的緣分。諸佛加持,他相信了。
“由此可知,這裡是無量因緣,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不是單純的事情,”這個人能供養無量諸佛,那他的善根也不一般。
所以,由此可知,這不是單純的事“所以功德無不圓滿。”這裡提到從極樂世界回來的菩薩,他度衆生,在這一願裡面,首先他要達到的目的:讓衆生起信,【皆發信心】。
我們看到老和尚講經的時候,特別常以海賢老法師為榜樣。他的示現,活到一百一十二嵗。你看,往生當天,幹活還從早幹到晚。最後,很清楚,自己今天要走了。晚上還敲引擎念佛,就往生了。
所以,老和尚勸勉我們要多看他老人家的光碟,我們看了覺得:念佛這個法門,功德不可思議!能念到成就這麽高!這麽長壽健康!這個都給我們信心。這個是身教。
包含我們最近黃念祖老居士,他在他的開示當中也常常提到要起信心,而我們往生淨土是三資糧,信願行,三資糧,苦海得慈航。具足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而且,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你能真信切願,當然真信切願,不可能不念佛。真信切願了,很懇切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對這個世間就不會留戀了。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憐憫我們【甚於父母念子】,他老人家願意我們多受一天輪迴苦嗎?甚至於說,忍心我們多受一刻輪迴苦嗎?
你看,我們當過父母的人,看著孩子發高燒了,會怎麽樣?心疼。“老天爺,你把他的病苦加在我身上吧!”不忍心孩子多受苦。佛菩薩是憐憫我們【甚於父母念子】,所以,我們真想去,感應道交,他馬上就接我們走了。
所以,這是阿彌陀佛的心。怎麽還沒把我接走啊?我還沒有放下。問題不在阿彌陀佛那邊。我看有些念佛的人,尤其年紀大了:“哎呀,阿彌陀佛怎麽還不來接我?”你仔細觀察他,他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麽什麽事你幫我去辦一辦。”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人怎麽樣了?”腦子裡還想很多事情,他自己沒有細心去關照,牽腸挂肚的事,還很多。所以,得要看得破放得下了。
因爲牽腸挂肚,誤了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然後呢?還造成別人心裡的負擔。因爲你對他牽腸挂肚,他也會感覺到,他也會有負擔。這個我們自己感受感受,比方説,哪個人很操心你,你也不大放鬆,也會擔心他牽挂。這樣變成互相牽絆,要互相信任。然後,多念佛迴向給對方,迴向給親戚朋友,這個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了。
三時繫念也講到,【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我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看到我說:“哎呀,你怎麽現在才來!”這些話都點出了彌陀的心,我們要多去體會。
成德也在觀察,認識的同修,或者同修的父母,他們也在念佛,發現有癌症,一般來講,可能都會想:怎麽治好。整個心思都會放在怎麽治好,就不是一心求生淨土了。
往往都是當事人下定決心:“我不治了!”佛門也說【小病從醫,大病從死】,大病不容易治,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當然我們也看到不少例子,一心念佛,因爲身體是物質,物質是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一心念佛,念頭都是最善的,善中之善。有的,念念念,身體好了,有這樣的例子。看劉素雲老師紅斑性狼瘡,危險性超過癌症,也是念好了。所以,你看一心念佛,要不,可以念好;要不,往生的因緣成熟了,都是很好的事情。
當然了,這個也要看實際的情況。比方説,家裡人一定要你去治療,假如你不治療,全家人就不能接受,搞得你也安不下心來。當然了很多事情最好都是先做準備。先跟家裡人溝通。身體健康的時候、年紀還不算很大的時候,都要早做溝通,建立一些共識。等真的有這個情況,家人也比較能尊重,比較能理解。
所以,我們修行人也都要提升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中庸》有講【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就是對事要有事先的準備,才不會遇到的時候,很手忙脚亂,很慌張。
就像家裡已經有高齡的老人,就要隨時做好無常到來的準備,這樣就比較從容應對。都沒有心理準備,一下慌了手脚,可能把老人家,這一生最重要的時刻耽擱了。最重要的時刻:往生前,跟往生後,八到十二個小時,當然,還是十二個小時比較保險。在一旁護持他,提醒他提起正念,那可能他這一生的因緣就成熟了,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佛法,佛是覺的意思。在哪裡覺?在做人上覺,在做事上覺悟,處理事很清楚明白,不會臨時抱佛脚。
成德有看到這些同修,或者他們家裡的老人,一下定決心:不治療了!因爲他平常也是念佛人。他把這個治療的念頭徹底放下了,他覺得治不好了,他就一心念佛,沒有超過七天的,就走了。
所以,我們感覺到:阿彌陀佛確實不希望我們多受輪迴苦。所以,這個感應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黃念老,包含許多祖師,他們很可能都是極樂世界再來的,甚至於說:可能都是西方三聖再來的了。我們舉黃老在講習當中的教誨,在《淨土資糧》當中有提到六信。
大家有問題,有寫上來的,我們這個月六月三十號有回答問題,再跟大家做回答,假如不是很急的。很急的,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給大家做回饋。有時候有問題,自己要靜下心來,用師長所教導的這些經教思維,很有可能自己就想通了。我們往往心靜不下來,然後又着急,就想問人家。
我們當時侯學佛,身邊也沒人可以問。往往念著佛,就把這個問題想通了。所以,大家確實修行的路上要先降得浮躁之氣定,不能心浮氣躁,而且人一浮躁,觀照不到自己的狀態,心七上八下,自己沒注意。假如注意到了,就要趕快念阿彌陀佛,降伏這個妄心。
然後,也注意不到自己的形象。比方説,最近這個人心情不好,你看都忘了剪頭髮,然後這個頭髮都蓋到眼睛來了。有時候照鏡子就是在修行了,看看自己的狀態。念佛的人,修行的人,要讓親戚朋友看起來精神煥發,不能展現一個:人生苦短。
我在念高中的時候,去參加一個活動,我印象很深刻,來了一個大哥哥,應該大我們十歲有了。他也來參加活動,他每一次講話前,他就:“哎!人生苦短!”你看,我們當時侯正值十六七歲,這是春天,花要綻放的時候,看到這個長輩都是嘆氣,跟我們的磁場格格不入,可能我就產生了:“我看這個學佛以後再説吧。”
假如當時侯遇到這個長輩說:“學佛可以解決一切煩惱。”我們那個年齡也有少年..的煩惱啊。煩惱..,煩惱種種啊,假如遇到個長輩能引導我,剛好我們這個月十六到二十二號,青少年漢學營,跟這些年輕人看看他們現在在想什麽,怎麽用佛法引導他們,珍惜青春時光,越年輕修行越容易得力,因爲他染污少,體力、精神、記憶力都好。
你看,老和尚給我們展現學佛的榜樣,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佛門第一堂課,教授的老師叫彌勒菩薩,第一課大家畢業了沒有?笑口常開。爲什麽笑口常開?因爲事事是好事嘛。沒有事情會生煩惱了。煩惱即菩提,我們要學會轉念。危機即轉機。沒有壞事情。
比方説身體有了情況了,那是我們自我感受覺得是壞事,其實身體有反應,就是在保護我們:“主人啊,你不能再透支了,你要注意哪些事了。”那怎麽是壞事呢?
最近我的身體也有給我一些忠告,叫我要..點,因爲我看過的電視劇,當然,現在不要亂看電視劇,除非是正知正見的電視劇。我們【熏聞成種】上面有剪了一些電視劇,大家可以上去看,那是審核過的,像《醫道》有精華版,確實可以從中學到五倫關係,而且,那個是戲劇拍出來,容易產生共鳴。
當時候我年輕還不懂得選擇,當然,這個片子拍的也還不錯,但是,裡面内容怕人家學錯了,《三國演義》我們想一想,一般人看《三國演義》會學到什麽?照理講要學到“義”,三國演“義”嘛。一般人看了,學到計謀,那這個就學錯了。學“義”最重要了。
我在某一個片段流眼淚流最多的就是:孔明要恢復漢室,七出祁山,你看,到最後都病得很重了,還在哪裡關心國家的大事。旁邊的士兵:“丞相啊,您怎麽越吃越少啊?”我看到那裡的時候,流的眼淚最多。我在想:“我前世是不是就是站在諸葛孔明旁邊的那個士兵。”目睹了整個情況,難怪我觸動這麽深。後來,可能性格也受到他一些影響。他活到五十四歲。
我想我不能走他的路,不能太透支了,因爲現在看到很多胎教的孩子,胎裡面就聽我講課了。這些孩子我得珍惜這個因緣,再過二十年他們才二十五六嵗,我得護好他們才行。人與人的緣分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法眷屬的因緣要珍惜住。
而且,老和尚也説了,他的因緣非常特殊,老和尚說以前、以後像他這樣的因緣不大可能。老和尚周游列國,周游世界,可能也很微妙,因爲老和尚是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游化世間。
李炳南老師也是跟老和尚提到:最好定在一個地方。老和尚重義氣的人,假如因緣成熟,他真的就定在一個地方了,但是因爲老人家有影響世界的因緣,你看佛菩薩安排最後到了聯合國去教化了。你説韓館長那個因緣都沒有變,老和尚就不會走了。所以,老和尚屬於特殊因緣。
李老爲什麽强調要在一個地方?因爲他老人家也表演給我們看:在台中教化三十八年,從來沒有在其他的縣市過過夜。定在這個地方教化。哪有大衆聽課聼一個月、兩個月就成就了?往往都是要聼幾年幾十年,長期熏修,成就了。
當然,我們現在時代又有這種網際網路了,衛星這些科技,當然也是可以跟大衆長期的熏習,當然,定在一個地方,確實還是很重要。你要帶一個團隊表法,那也是要長期,大家一起共住共學才能帶得起來。
所以,我們要效法老和尚,他展現的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學佛人要展現笑容,要精神煥發。要把彌勒菩薩的第一堂課學好,不止是笑口常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學習的:【大肚能容】。看到彌勒菩薩的肚子就要想到:“我還有沒有不能包容的人?”有的話,要生慚愧心,趕快要能容人。心裡不能裝人,“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這是劉素雲老師的法語。“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
最近發了一個黃老的教誨,黃老談【深信】,你看都跟信願行有關係。他老人家就提到:他有一個嗜好,喜歡游園,可能北京漂亮的園比較多。我去過北京很多次了,還在北京呆過整整快一年,在各大專院校分享傳統文化,你問我北京有什麽園,我不知道。頤和園,我也沒去過。
黃老就提到了,他以前喜歡游園。後來,慢慢都放下了。你對世間人事物,你還有喜歡,可能就被它留在這個世間了。所以,統統都要放下。
我們來深入他老人家的教誨,這個也是表演給我們看,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來的,讓我們皆發信心。
黃老提到了:“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你跟佛教徒說:你不信佛。他可能就不高興了:“你怎麽說我不信呢?我都念佛的十幾年了!”這個是相上。
老和尚出家又受具足戒了,李炳南老師遠遠就指著師長說:“你要信佛!”所以,我們得檢查檢查我們信到什麽程度了。
“這由於不知信有深、淺、邪、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這個確實有遇到,平常都是念經,遇到家裡孩子出什麽情況了,身體出什麽情況了,可能去求神問卜了。
“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裡,此信很淺,不是深信。”你看,有邪正深淺,不是深信。
引了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極樂世界這件事了。“信有彌陀,是信他。”這個【信他】裡面,信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去極樂世界,信西方有阿彌陀佛。
“在六信中,只占兩信,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理明,信就深了;信的深,願就切;願切,行就專了。你就老實念佛了。
“六信中的「理」與「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裡面。”要明理。六信裡面有理有自,就是信理跟信自。
“理是理體,是法身,”這個體就是能生,能生萬法,這個就是本體,就是理體,叫法身。“也就是當人的本源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有很多稱謂,理體、我們的佛性。
接下來提到了:“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體、法身、自心的流現。”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心變現的一真法界。所以,【十萬億程去此不遠】《淨修捷要》裡面提到【心作心是】。所以,無有一法是離開自心。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也是我們自心所流現。
“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我們相信有極樂世界這件事,但,極樂世界是怎麽來的,是我們自心所流現的。【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我們接觸到了,把我們自心的這些智慧德能引發出來。
“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這才是深信。”這個是講【理】,信理。我們佛門常有一句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
“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
信心要從這裡建立。我感覺我們現在煩惱從哪裡來的?煩惱都離不開懷疑自己。一個人會懷疑自己就很容易懷疑別人。老和尚講【愚癡的核心是懷疑】,所以,我們自己可以觀照觀照:我們只要煩惱上來了,一定跟【疑】有關係。“他這個人怎麽這樣?”你在懷疑別人的佛性了。你著在他的習性上了。或者自己很沮喪,就是懷疑自己,未來的世界,不要說未來,當前就是了,最嚴重的是心理疾病。十九世紀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是癌症,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大家冷靜看看,你看這憂鬱症人口多了。看起來是壞事,你換另外一個角度,提醒這個時代的人:你不修行是不行的。你看,以前的人,社會單純,他沒有修行,他還無疾而終,他也沒幹什麽壞事。
可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外在的誘惑,整個世間複雜度很高,内的煩惱又比以前的人多很多,逼得不得不去修行了。心理憂鬱都跟懷疑自己、對自己沒信心有關。所以,老和尚說:“懷疑是山崩地陷。”你看,外在是地陷下去了。一個人一懷疑的時候,自己就好像掉到一個無底洞,爬不起來了。所以,這個信自很重要。這是佛開悟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我遇到一個同修跟我說:“我很相信釋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我自己。”我說:“你這句話有矛盾。你相信釋迦牟尼佛,那你應該對他講的話不懷疑吧?不説別的,第一句,你都沒相信,你還説你相信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對我幫助太大了。我以前也很沒信心。成長過程不知不覺,攀比。跟人家比身高、比長相、比成績、比才能,怎麽比都沒信心。比...鞋子有幾雙,比這個就麻煩了。人比人就氣死人。統統搞虛榮、虛華。
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懂得要修行,這個都是善根,不然很容易就隨波逐流了。
後來,接觸到老和尚的教法。自己還有一點善根就是:覺得佛菩薩聖賢祖先老和尚不可能騙我,我相信這一點!所以,對他們講的話就不懷疑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心安在真理了。我有如來智慧德相可以開發出來,可以恢復回來。
下一句也很重要,【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第一句我們不自卑,我跟佛一樣:有如來智慧德相。再來,不會傲慢,因爲我現在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 。我得趕快恢復我的佛性,這是自愛。
所以,聖教,教兩件事:自愛,愛人。信心建立在真理上。信心假如建立在外在跟人的攀比,那個是隨時會信心崩塌掉的。
最近,我們有個年輕的孩子十多嵗,長了青春痘,我們看他挺煩惱的,頭髮越留越長,然後,精神不好。我說:“你爲什麽頭髮留那麽長不剪?”他說:“我想把我的青春痘蓋住。”這叫沒臉見人。他青春痘在鼻子兩旁。我説:“你已經接觸佛法了,你要用覺悟來對待發生的事情。首先,第一個,你這青春痘長在哪,可能都在告訴你:你的内臟哪些部位要注意了,要調整了。不是壞事。你看,最近我們王大夫來,你怎麽不去請教他呢?”不是壞事情。
再來,你想一想:我們五千年歷史當中,曾經記錄哪一個人,把他留名青史,因爲他長得太帥了!你見過一個嗎?結果你現在這麽在乎帥不帥,在乎別人怎麽看你。他很困擾。你看,你這一生會有什麽大成就嗎?所以,你要覺悟起來,不要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且,你現在長了,你能把它調好,你就轉煩惱為菩提了,你以後還可以供養別人。提醒別人:你可能身體哪些内臟反應你的問題了。你這個痘痘長在哪裡,那是不一樣的情況了。
學聖教的人,不能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你要有【舉世不知我獨知之識見,才能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你看,你現在的同學吃喝玩樂的很多,在你這個年齡,亂搞男女關係的都有;可是你很清楚:“我這一生要來幹嘛。這個就是你的見識,你形成的志氣。”
【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才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不能白白來世間一趟。【有人所不到我獨到之境界,才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懷。】人家都不理解你,你還很堅定的做你該做的事情。
所以,老和尚遇到人家毀謗、攻擊,非常的强烈,但老和尚沒有生煩惱,甚至講到了:“全世界都不弘揚會集本,我一個人一定弘揚!”那麽堅定。全天下的人都誤解他,他也不難過,堅持下來了。你看,現在海賢老和尚拿著《若要佛法興 唯有僧讚僧》給會集本,給老和尚證明,也給黃老、夏老證明了。
志向要遠大,不能因爲長相就生那麽大的煩惱。當然大家不要聽到我剛剛這一段話,明天就很邋里邋遢的去見人,不要聼了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我什麽都沒説,你們也什麽都沒聼。
所以,我們要信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如“《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這顆心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我要讓它恢復,是心作佛。所以,要開始覺悟了,開始念佛了。你不念佛,【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雖然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它被障礙住了,而且我們又繼續造業,離我們的本心就越來越遠了,所以,要覺悟起來了。覺悟了,叫始覺。始覺合本覺,所以,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是心做佛】。
六時,一天有六時,這個是印度的算法,二十四小時,二六時中,白天六時,晚上六時,總共二十四個小時。二六時中勿忘喚醒自己,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句佛號不令間斷。真的要做事了,佛號放下,但是,真心沒有斷,真誠慈悲去處理事,清淨平等去處理事。
你去做什麽事帶有個人目的,那不是真心了。無所求的心,去做。真誠慈悲去做。這樣也是在喚醒自己。念佛,念字是今心,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心上都是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
所以,【二六時中勿忘喚醒自己,一聲佛號内只貴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聼清楚。【洪名正彰自性】,這一句佛號就是自性的德號。
“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了解《觀經》的經文。”你看,《華嚴經》《觀經》,經典都是互相呼應的。
“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於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觀經》的無上開示。不但信他佛,並能信自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字所能表示的。”
所以,自己信得深不深,信得正不正,常常要與這六信來觀照,而且要自己去感受。你信得深,願就切了,不會常常還被很多的事情就把我們的心拉過去了。更不會起很多懷疑了,一起懷疑,一起煩惱就是信不夠深了,這個我們要自己檢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大家也可以檢查檢查,只要自己生煩惱,一定跟不相信自己有關,不相信他人有關。能把疑心去掉,煩惱就不容易起了。
接下來“對於《要解》所說的六信,能生實信,必生殊勝功德。”我們對這一句佛號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念一聲,那個功德不可思議。《金剛經》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對這一句萬德洪名沒有絲毫懷疑,百分之百的信心,念這一句佛號,跟實相念佛沒有差別。這個是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提到的:我們能夠老實持名即是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念實相沒有差別。
所以,這個持名念佛是善巧到極處了。
黃老常常都有提到,你看,《金剛經》那是法身境界,是實相。那裡面很關鍵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我們在凡夫地,居然可以修法身的境界。你看,這方法妙不可言,你萬緣放下了,【應無所住】;可是又一聲接一聲,叫【而生其心】。
凡夫只能生心,然後,妄念相續不斷;阿羅漢呢?他偏真涅槃,他只能無住,不能生心了。三賢位的菩薩,他可以一段時間無住,一段時間生心,他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般是地上菩薩才達得到這樣的功夫。
你看,我們這個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所以它滅罪消業的力量非常大。所以,《觀經》也呼應了: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必生殊勝功德。
“能信因果,”這個是六信當中的兩點,能信因果了,“便自然止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信因果了,不願意再造罪惡了。而且老和尚說:“要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爲,三輩往生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再能信他,信本師釋尊的教誨、阿彌陀佛的大願、六方佛的證明,”這個都是信他。而且,你相信佛所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於是自然就能信事;”真有極樂世界,所以,“信經中的兩個「有」字,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於是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樣於六信中生起了四信,”信因信果,信他信事,還有我們剛剛提到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信自己了;還有信理,阿彌陀佛是我真心所流現的佛國土,這個是信理了。
“進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勝,決定往生,並品位甚高。(《淨土資糧》)
這個是黃念老給我們談到的六信。我們修學的人要常常自我勘驗,我們這個信,信得深不深,真不真?你不能信偏了自己都不知道;信邪了,自己都不知道了。
“更進一步就是『修菩提行』。不但真信,真正發心,真正一心稱念,求生淨土,這就是修菩提行。正像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皆發信心」,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善緣,”起了信心嘛。“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永遠不壞。這是第二步功夫,修菩提行,他就決定往生,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現在檢查檢查我們是在哪一個階段,我們應該要在決定往生的階段。你要修菩提行,你當然要發菩提心。菩薩六度萬行,菩薩就是發大乘心了,【衆生無邊誓願度】。而我們看這一句佛號裡面有沒有六度萬行?
所以,藕益大師有一段法語非常精彩,我們來體會體會,感受感受: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你看身外之物容易布施。整個身心世界不容易布施了。現在,你念佛的時候,整個身心世界都放下,這是大布施了。我把一切妄念放下,一心念佛,以此功德迴向化解世界災難,這個是大布施了!
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這一生只有一次對外開示,就是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裡面一直重複强調,現在災難太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迴向】。
當然,也强調:深信因果,人才不會造惡。念佛消業的力量非常大。所以,【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貪瞋癡的念頭沒起來,即大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麽?得清淨心。降伏貪瞋痴。你看,一聲接一聲,貪瞋痴的念頭都沒了。這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你心裡都沒有是非人我了,就不會起情緒了,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精進,用功。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你沒有妄念了,禪定了。即大襌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你不會因爲其他什麽法門,又把你的修行引到另外的路上去了。你是一向專念了,這個是大智慧了。
好像是善導大師說了,連佛來跟你說,還有更好的法門,你都不爲所動,這個是大智慧。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初地到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那是他們有高度的智慧,選擇念佛。因爲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三昧中王。佛門修行的頂法,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珍惜頂法。
所以,一句佛號裡面,也有六度萬行。
“第三個層次最高,『行普賢道』。”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是菩薩的頂法。
“這還得了!普賢道是十大願王,念佛人能修十大願王,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是上上品往生。”
我們聽到老和尚這一段,請問大家現在目標定在往生哪一個品位啊?你沒有遇到老和尚便罷,你都遇到了,不會聼完這一句:“我還是下下品就好了。”這個反應出我們不夠有志氣,修道人志向要遠大。古人也提醒:你立目標,取法乎上,你一不小心,最少還有中;取法乎中,你一不小心,還有下。你一下子就【下】就好了,那一不小心,剛好就無所得了怎麽辦?
“要研究《華嚴經》,要聽聽《普賢行願品》,”老和尚在講大經科註,都會深入開解普賢十願,因爲經文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才知道十大願王怎麼修法。”我們依老和尚的教誨,他老人家契理契機,幫我們開解普賢行,我們就知道怎麽用功,你看,老和尚講【禮敬諸佛】,什麽是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遇到人都要尊重。
老和尚把他的心法告訴我們:“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老和尚的心中: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聽到這樣的法不容易,要效法老和尚。我們面對的事,我們盡心盡力,這個就是禮敬事,就是普賢行。不能拖拖拉拉的,不能陽奉陰違的,這個都跟普賢行背道而馳。
再來,物品也是禮敬,老和尚說的:你把桌子擦乾淨就是對桌子的禮敬。你總不能:看到桌子,一直給它鞠躬。人家覺得你佛法學呆掉了。
你看,老和尚開解得很仔細。我們再延申開來,你對桌子要禮敬,你對水要不要禮敬?不能浪費。你對自己的衣服要不要禮敬?要愛惜它。你看,李炳南老師,他的大衣用了幾十年,現在還在紀念館裡面,看起來很莊嚴。很愛惜東西。包含李老裡面都是補補丁的,這個都是對物品節儉,都是禮敬。
“所以,極樂菩薩倒駕慈航教化一切有情,有三個目標,第一是令信,第二是令行,第三是最殊勝的,令行普賢道。”
我們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裡面,有兩個字很深刻,叫真幹。你看,普賢菩薩做的是什麽?大象。走的每一步都扎扎實實的。表示學一句做一句,真幹。【真】,沒有一毫自欺,沒有一毫夾雜,這個才是【真】。沒有一毫懈怠,沒有一毫自我寬恕,給自己找藉口,這個都是自恕了,就不是幹了。
所以,我們觀察夏蓮居老居士有可能是普賢菩薩再來的。都在提醒我們要真幹。要幹真的,不能幹假的。他老人家還提到:【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你講得天花亂墜,都能講很高深的佛理,可是真正在五倫關係,處事待人用不出來。這就是學偏了。所以,我們現在學偏的很多。
孔子都有提醒我們【博學於文】,你學了很多大乘教理了,【約之以禮】,你要落實在禮,落實在戒。【亦可以弗畔矣夫】,那個【畔】就是偏。要這麽學才能解行相應。博學於文,是解;約之以禮,是行;解行相應了,才不會學偏掉了。
所以,我們冷靜看看,現在講道理一套一套的,夫妻相處不來,沒有學禮。五倫都是禮,孩子也不會教,也沒用心教。這個都學偏掉了。包含跟人家相處在一起,關門也都不會考慮到吵到了人,這個就沒有持戒了。不殺生是不惱害衆生。
大家學大乘佛法,老和尚當時候講經說的:一臺游覽車來了,大家上車,爭先恐後,你説,不是佔人家便宜了嗎?人家明明排在前面,你要爭到前面去,還佔位子。不偷盜,延伸開來,不佔人家便宜,這個都是在處事的時候用出來的。
真的,我們見過,好喜歡聼經,這年輕人喜歡聼經,在團體生活佔人家便宜,不主動付出,還要人家幫他服務,幫他拿行李。道理懂得越多,學得越偏,因爲都沒有落實,沒有解行相應。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我們現在要問,假如我發願要到地獄裡去度眾生,地獄我還要不要去?還是一樣去。去怎麼樣?永離惡趣。雖去,沒有惡受,就是「永離」。在地獄沒有苦受,在餓鬼、在畜生也沒有苦受,「身心俱不受」就是永離。離是真的,是真離,否則三惡道不就沒有菩薩。三惡道一樣有佛菩薩,凡夫在裡面有苦受,佛菩薩在裡面沒有苦受。”婆羅門女,念佛念到法身境界了,她去到地獄也沒有苦受。
觀音菩薩到了地獄度衆生,示現焦面大士,他也沒有苦受。地藏菩薩在地獄度衆生。
“諸佛菩薩在人間,沒有人間這些苦受。我們凡夫在人道裡,很苦!尤其是現在,做人相當苦。菩薩在人道教化眾生不苦,這是永離。”在其中,但是不受苦,這是【永離】的意思。其實我們現在願力大過業力,也不苦。其實,苦從哪裡來的?我執來的。你願力大過業力,這個我就漸漸放下了。
所以,老和尚開解【乘願再來】,就是要願力大過業力。
“所以,諸位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以為三惡道裡決定沒有佛菩薩,因為他們都不去的,”那就把【永離】領悟錯了。“這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所以,惡道裡的佛菩薩很多。”他們在惡道裡示現,或者是說法,接下來就是他們度化衆生的方式:【或樂説法,或樂聼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很自在。
這一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一起學習,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一起念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算馬來西亞的衛塞節,這是他們訂的佛誕日,剛好也是農曆四月十五,黃念老有提到,一年兩個時間段,四月初一到十五,還有十二月初一到十五,這兩個時間段,因爲剛好恭逢釋迦牟尼佛誕辰,一般華人,中國人是四月初八,成道日是臘月初八,所以,在這個兩時段,精進修行,功德增加十萬倍。當然這也是佛菩薩善巧,我們可不能,今天十五,最後了,我接下來就可以吃喝玩樂,這個是絕對不妥當的,應該是藉由十五天的精進,能夠更知道精進的重要,感受到念佛的受用,精進修行的受用處,自己要去保持。
六度當中有精進,不止是保持,還能夠進步,當然,“精”是不要學得很雜,要專精才能夠進步。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禮記學記》當中有講.....,一下子學得太雜了,沒有循序漸進,.....,那個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了。專精的力量還是很大。
老和尚講經有比喻:一束光,透過放大鏡,它那一束光就集中在一個點上了,鋼板都可以穿過去。平常一束光照在鋼板上起不了什麽作用,但是把它集中力量,這個力量就很不可思議了。
我們一般講經前,我們還是念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再進入講經,當然我們也順便念開經偈,還有三皈依,念三皈依,就是從今以後,皈依自性覺正淨,不隨順煩惱習氣了,不隨順迷邪染,尤其已經皈依過的同修,我們要做真皈依弟子,不能做名字皈依弟子,有名無實,不得受用,而且還折福報,因爲名也是福報,《了凡四訓》說的【名亦福也】,人家一聼我們是佛弟子,對我們尊重幾分,那也是福報。
比方説,成德出家了,出家法師。假如我們不荷擔如來家業去弘法,那我們也是有名無實,自己也是折福報。
當然大家聼了不要著相說:“一定是在台上才是弘法利生。”很多法師他可能隨緣度眾,走到哪,喝茶聊天,法會就開到哪。所以,大家不要著相,當然修行人最重要的,要看自己,不要看別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三十五願,【一生補處願】我們從這些願文都看到往生不可思議的功德,都讓我們更加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個福報現前了,因緣具足了。一定要把它掌握住,不掌握住,可能還要再等無量劫了。
所以,這一生哪怕,再受一點磨難,換得無量光壽,還是很值得。所以,老和尚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個法語很激勵我自己。
請問大家:“咬緊牙關,要咬多久呢?”其實,只要肯依教奉行,也不要咬太久。比方説,老實念佛了,大家看一看,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了。他二十歲,師父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了。老實念佛,業障消得很快。老和尚說可能他老人家二十五歲就功夫成片了。請問功夫成片還要咬緊牙關嗎?不用咬了,他是在法喜當中了。
我們常説,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要不要咬緊牙關?不用了。那個“咬緊牙關”都是道理雖然明白,但是,内心還是一直在打仗,也很難得了。他不懷疑真理,但我確實在打架。那這個時候要咬緊牙關。凡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打得過的才是好漢!我們要做大丈夫,要成佛。所以,借彼魔惱,借由這些境界的考驗;堅我願力,讓我的願力更强。它也是我的增上緣,不是來障礙我的,你對這個世間感覺:太苦了,你就越想求生淨土,不會留戀,這些境界也是來成就自己的。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精神:一切人,一切境界都是老師,都是來成就我的。只有我是學生。這個心境真的提起來了,常懷感恩心啊:“都來成就我的。”那也不用咬緊牙關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老和尚是學《華嚴》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越學越像。《華嚴》就是事事無礙,境界沒有障礙,障礙在自己的念頭,有分別、有執著,就卡住了。卡住了當然就痛苦了。一轉念,煩惱就變菩提了。所以,能明白境界沒有障礙,我們就不會跟境界對立起來了,就會往内了:“障礙在我的心上的分別執著,跟別人沒有關係。”念頭是自己掌握的,自己肯轉,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説到這裡,學佛就是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的,何苦來呢?何不好好念佛?何必鑽到牛角尖裡面去?這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時候,我們在那鑽牛角尖老半天,事後走過來,看一看覺得自己挺好笑的。啥事都是個念頭,別搞得太複雜。甚至於再講具體一點,啥事都是因為有貪求放不下。【諸苦皆從貪欲起】,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知足就常樂了。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就有賴我們自己用功了。
我們今天來看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這個在兩百一十一頁,“『除其本願為眾生故』。我們曉得,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當然,我們也尊重別人的意願,你不能不同了,就强迫別人跟你一樣。這也是一種習氣。我們現在有個習氣一定要改“愛你沒商量”强迫..,這會適得其反。
我現在觀察:你越想控制一個人,他就跟你距離越來越遠。你不要想說:“你看,我現在控制住他了。”他早晚有一天會想方設法脫離你的控制。我見過很多,父母控制孩子,結果這個孩子一考上大學:“哇!我終於可以離開家了!”他就像脫繮的野馬,有的到美國讀書,都不跟家裡聯絡了。人要用對心。可是,往往我們用不對心,事後傷心欲絕:“你看,這孩子太沒有良心了,我這麽爲他想...”其實都是站自己的角度,體會不到對方的壓力。
有時候這個,説實在話,連我這個出家人,也覺得不一定幫得上忙。人跟人之間有共業。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爸爸媽媽我看幾年之後一定有挑戰。他這麽控制他的孩子。甚至還有控制孫子的,爺爺奶奶學佛了:“我一定要把孩子栽培成淨空老和尚!”然後呢?比方説到我這裡了,我跟他們交流,交流到一些義理,這個老人家馬上,看著小孩:“M, M, 法師在説你!注意聼!”我在旁邊都有點喘不過氣來,能感覺這孩子多小啊。所以,儒家有個法寶,我們學大乘的人不能不受持。大家要注意【做人都做不好,要做菩薩,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淨業三福,就好像三層樓。大乘法門,大乘菩薩,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家感受一下,第一福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説他連父母、師長都不孝敬,對家人都沒有情義,然後,他去做大乘菩薩,你相信嗎?你沒有蓋第一層,沒有蓋第二層,直接蓋第三層,會是什麽樣子?晃啊,晃啊,啪!就倒下來了,還壓到人。
我們不學做人,直接學大乘佛法,一定會障礙到人,首先障礙家裡的人,學佛之後,這麽執著,見到他就怕,你看,不是壓到人了嗎?“那個學念佛法門的人又來了,我看我先去上個厠所。”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怎麽學成這樣了?請問諸位仁者,你有沒有感覺:你出現的時候,家裡是什麽氛圍?你的公司團體是什麽氛圍?你自己要觀察,不能執著起來,如入無人之境。都考慮不到別人的感受了。假如你出現了,可能大家有説有笑,突然,沒有人笑了。這個你就要注意了。
還是:本來人家沒有笑的,看你過來了:“來!來!”微笑歡迎你來。自己修學的狀況都可以在別人身上勘驗得到。
剛剛跟大家講的,儒家有一個心法,曾子有傳了這個心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嚴以律己;恕,是寬以待人。能這樣的心境對待別人,就會給人家如沐春風,不會給人家壓力。【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個是《中庸》的教誨。好好修正自己,不要去要求、苛求別人,人家就不會怨我們。再來,我也不怨人家。
《論語》當中又講了,你看,每一部經典重複提醒這個重點:(【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躬自厚,要求自己嚴格;薄責於人,對別人是能包容,不苛責,薄責,就是不苛責人。則遠怨矣,就遠離人家的埋怨了。這個是儒家做人的基礎,第一福。
我們對待父母,首先不能苛求父母。《無量壽經》有一句教誨,我們要放在心上【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上一輩、上兩輩,他們不見得有機會深入傳統文化、佛法,也沒有人教他們,這個不能責怪他們。他們雖然沒有聞這些正法,他也是用他所懂的,哪怕不一定完全符合真理,他也是用他所懂得,在盡力愛護我們,我們要體會到這一念心。不能變成:我懂道理了,都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父母,這個就苛刻了。會對父母苛刻,也會對別人苛求了。所以,人際關係的問題,往往跟與父母相處這個源頭有關係。我們父子有親,終身保持,對父母會和顏愛語,還會效法老莱子,老莱斑衣,逗父母高興。就能把這個天性,父子有親的天性延伸到對兄弟、對家族親人,再來,對一切人。這個不難。你真正感恩父母了,發自内心了,你一看到哪個人,他也有父母,你這個推己及人的心很自然就起來了。但是,這個源頭活水在恢復自己的父子有親,你接下來推己及人就不難了;你源頭沒有活水,讓我們去推己及人,有時候會比較勉强。所以,《孝經》說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你看,古代的教化很有智慧。
我自己俗家兩個姐姐,她們很愛護我,我也尊重她們。自己的記憶,比方,到同學家,同學一說:“這是我哥哥,這是我姐姐。”我們馬上生起什麽心?“姐姐好!”很自然的,從自己生命的感受,態度,就提起來了。
所以,忠恕是做人的綱領,我們要掌握住,老和尚說儒家核心:仁義忠恕。《四書》《五經》就是展開來詮釋這四個字。我們能時時提起這四個字,你要深入儒家的經典,甚至佛家的經典,這是相通的,就不難。你的心境提升了,那些文字就是真心裡流出來的語言,你要深入就不難。
假如我們都沒有忠恕的存心,你看這些經典,不是很相應,甚至覺得,不可能,你會【以小人之心,度佛菩薩聖賢君子之腹】了。
所以,人家跟我們不同,我們不能强迫別人要跟我同。你可以循循善誘,但絕不能强迫別人。
師長在這裡講到:“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雖然同在一個道場,還是鉤心鬥角,還打架、爭吵,意見不相同。”
老和尚也是點了一下,在道場,可不能跟人家爭吵。道場是修清淨心的地方,清淨地,我們不能變成在那裡搞是非了。所以,道場一定要修六和敬,口和無爭。別人罵我們了,能不能修口和無爭?外面境界沒有問題。你説:“他駡我罵得很凶啊!我實在忍不住了。”那還是自己的問題,跟他沒有關係。他罵得很凶,你消的業障越多,也不是壞事。《金剛經》裡都講了【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奇怪了,他不罵別人,爲什麽駡我?那是我前世的緣,【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他幫我把過去生三惡道的業消掉了,不然我得到三惡道報到。大家知不知道,到三惡道,一報到,要呆多久啊?萬歲萬歲萬萬歲!跟被人家罵幾句,你看是那個選擇比較好?我想再傻也不會選“萬歲萬歲萬萬歲”。你又修忍辱,又把罪業消掉,那不是好事嗎?事事是好事。
釋迦佛就給我們做最好的表演,大家不能只是慶祝衛塞節,太好了,我可以喝咖啡了!我可以休息一天了!衛塞節紀念,最重要不忘本,不忘他老人家教誨;再來要見賢思齊,佛有哪些榜樣,我要效法。你看,佛為衆生沒有休息。當然,你不能透支,不要一聽,激動的性格又開始了:“我都沒有休息!”三天之後就病倒了,這個不善學了。佛還是生活很規律的,就像老和尚生活也是很規律,早睡早起。
像我這個學生不善學,就有學到熬夜。現在有了年紀了,學乖了,尤其我們出家了受十方的供養,這個身體是公器。不愛惜身體,都是有罪過的。
所以,最近遇到幾個同修跟我講同樣的話:“法師,你要保重身體!”他可能看我越來越苗條了。
最近我跟我直接負責的團隊,都跟他們先抛抛風向,先吹吹風,你們要護持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你看,老和尚就是這麽表法的。讓我主要的時間深入經藏,才好供養大衆。而且,這個供養每個地方,只要他信任我,都可以供養到。所以,希望大家護持我們出家弘法的法師。
當然,事事無礙,你説,那有一些問題怎麽辦呢?我們可以固定安排回答問題。其實,修行靠個人。很多義理要自己去領悟。你不能聼經聞法,最後變成一種依賴了。“有機會問了,趕快問。”你自己有沒有思維過?你很用心思維了,還是不能想通,這個時候問,一答,可能你就有很深的領悟了。而不是:一不瞭解了,馬上(第一反應)就是問人。都沒有用自己所學的來思維。大家要自己去感受自己的心的狀態。
你是聼回答自己的問題,可以觸類旁通。其實,一個人的問題,解決的原理原則,都可以用在其他的事上。你不可以說:“那是回答他的問題,跟我沒有關係。”那就不善聼了,不善領悟了。
八正道,這個是修學的綱領。第一個,正見,要建立正確的知見;正思維,你要懂得用經教來思維判斷。像成德初學佛的時候,我們都是聼老和尚的錄音帶,一開始聼錄音帶,後來才有VCD出來,你説,問誰呀?都是自己用老和尚的經教來思維;包含到了海口,面對那麽多大衆,問誰呀?
最重要的,長期聼經,你就建立知見了,建立對做人做事的判斷,不難。儒家講五倫八德,任何事用八德來判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心裡就有數了。義是什麽?合情合理合法。義就是,適宜、適合的方式。
我看,熏聞成種上,我們一個交流的平台,好像最近發了一個《遇到兩難的境界,應該怎麽應對?》其實,遇到兩難,你不要就覺得:“好煩!”你就想:“我運用佛法的能力要向上提升”你看,你面對事情的態度是關鍵。你是歡迎困難,還是跟困難對立起來。你整個身心的狀況都不一樣,有佛法就有辦法。【不磨不成佛】【玉不琢不成器】,人要多一些鍛煉,期許自己:早一點提升,早一點能扛大任!【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要有氣概。修行人,首先拓寬心量,勇於擔當。所以,這麽好在道場服務的機緣,不能隨順習氣,這是積功累德的好機會。
我們剛剛念三皈依,自皈依僧,道場裡就是要經營和合的團體,和合僧團。這樣才能同理大衆,一切無礙。
因爲最近,剛好有護法班在馬來西亞辦的。我們其中有一個内容,六和敬祈禱文,這個是十多年前,老和尚在香港舉辦的。這個祈禱文也發給大家做參考。你真的可以,依照這個修行,建立六和敬的團隊,六和敬家庭,不難。其中有一句“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我們為什麽會起情緒?“我已經付出這麽多了,他怎麽還是這個態度?”這個念頭,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事實上,這個念頭裡面有什麽?有求。真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念頭。修行人看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能太粗心啊!不然,你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修了。
《了凡四訓》說的【心源隱微處】,看的深;【默默洗滌】。好像上一次,有給大家提到,你看,一個媽媽,接孩子老師打來的電話,孩子犯了錯,手機被沒收了,你看,那個媽媽接到這個電話心裡“活該!”,念頭起來了。孩子在旁邊,這兩個字沒有説出來,可是這個心的能量場孩子感受到了,他就會跟你鬧情緒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也是自己的心、想現出來的境界。假如都察覺不到我的念頭錯在哪裡了,你要改善家庭情況,你就無從改起了。要從根本改。家庭狀況叫依報,隨著自己的心(是正報),轉。
我們不能有要求的念頭,因爲你一有要求的念頭,貪求,貪求,就跟【貪】相應了。只要你有要求,會不會【瞋】?保證瞋,求不到,不舒服的情緒就上來了,就瞋了。你一瞋了,你愚不愚【癡】?你鐵定是感情用事。會不會【慢】?“他們錯,我對!”人覺得自己有錯,他就不瞋了,他不好意思了。還會【疑】,你不相信家裡人有如來智慧德相了,你開始懷疑他們了,開始見他們的過了。這個貪心一起,連帶好多煩惱接著都上來了。所以,我們處理家庭的事情,首先提醒自己:不要要求。
再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是老和尚說的,不是...。老和尚這法,妙法。很好用。法藥吃下去,煩惱馬上沒有了,清涼了,【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是什麽?正常。他現在那個行爲,一定有它的原因的。都沒有離開因果,他不會突然變成這樣。他現在這個樣子了,他的原因當中,有沒有我的責任?尤其小孩,他還沒受過社會污染,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家庭啊,是父母啊。
你一想到自己責任,你就不會在那裡苛求了。我們的慚愧心起來了,慚愧心是善根。慚愧心起來了、父母的責任心起來了,這個就有願力了。這個就能【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要覺悟起來了,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有佛法就有辦法。
【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沒有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這個就不會衝突了。有一句俗話講的好,雖然是老百姓的大白話,跟很深的佛法都是相應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跟對方對立,那是對立不起來的。會產生彆扭了,那是雙方都有動情緒才會對立起來。
【一個巴掌拍不響】還有另外一個詞,叫【半斤八兩】,彼此彼此。既然是彼此彼此,那我們有什麽好責怪對方的?程度差不多;程度不一樣,就杠不起來了。你看,佛陀當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沒杠起來,忍辱仙人快速提升了,然後,歌利王還種下得度的機緣,忍辱仙人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去體會。你體會得深,你就願意效法,你就不願意隨自己的煩惱習氣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不能再幹輪迴邊事,不能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過不去。
別人可能跟我們過不去,【不著如風,無諸障礙】。他擋我的路,我閃一邊不就好了?只有自己會跟自己過不去,這個道理自己要看清楚,問題都在内,不在外。佛法是内學,不能搞了三十年,佛門都進不去,因爲方向錯了,當然進不了了。向外就著相了,你腦子裡都轉哪個人、哪件事,鐵定著相,沒有向内了。
這裡也提醒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鬥爭堅固,共業很强。共業中有別業,我們可以不隨波逐流,這個心中要有佛法了,心中要有老和尚的教誨【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這樣就容易口和無爭,身和同住了。六和敬,最核心是見和同解我們都是依照佛經、依照老和尚教誨來做事情,這樣就好見和同解了。放下我們個人的想法看法,依佛經、依善知識教導。
當然,志向不同,不能勉强。你説:我要學禪宗,他要學淨宗,你説擺在一起,也不適合。每個道場有它專修專弘的法門,【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排斥別人,是緣分不能勉强,每個人志願不相同,絲毫不能勉强。這個【絲毫】兩個字,我們自己也要隨著人生自己體驗。
因爲,你有絲毫勉强,你本來爲他好,還產生誤會,產生不愉快,叫熱心過度。這個,我特別有經驗,我的性格就是太過熱心了。現在慢慢在調整,往中道轉。過猶不及,都不是中道,都不是真心。
老和尚接著說了“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有的菩薩要趕快成佛,成了佛再度眾生;有的菩薩說,「眾生太苦了,我先度眾生,自己慢慢再成佛」。前一願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眾生。”前一願講到了【一生補處願】,你往生了,我們上一次還説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時間不長,去的衆生,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代表這十劫往生的,超過一半多,多,一定超過一半了,都已經做了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所以,那個地方成佛快。所以,老和尚說上一個願,其實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衆生。
“這一願【教化隨意願】就是先要度眾生,然後再成佛,”所以,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周不周到?每一個人志願不同,他都可以滿大家的願。但是,考慮得很周到,要上保險,不然,你度衆生的願很切,可是,還有煩惱,又沒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加持,你度衆生,最後被衆生給度走了,這就很遺憾。就像一個人溺水了,你很有愛心,你要救他,結果不會游泳,跳下去不是白白送一條命?幫別人,還要用智慧,不能只是激動而已,悲智雙運。觀音菩薩表慈悲,文殊菩薩表智慧。
諸位仁者,大家有沒有幫別人幫到自己很苦惱的?進退有點沒拿捏好。所以,幫別人還得理智,還得用智慧,還得拿捏好分寸。我見過很多很熱心的,沒拿捏好,很有承擔:自己的侄子侄女,她當姑姑的:“來!我帶!”帶一段時間,第一個,弟弟弟媳婦覺得:那就是你的事。第二,還很多抱怨。她自己做得很無奈,我都傾我所有的體力包含錢也是我出的,怎麽迎來的是這樣的結果?這不就是分寸沒有拿捏好?主伴圓融。那是人家的孩子,主是誰呀?你自己沒有拿捏好分寸,你到時候付出最多,最後被人家抱怨最多,不怪誰,怪自己沒有智慧。
我們閩南話說的:【做得滿頭大汗,結果被人家批評得口水滿天飛】。那個批評的聲音太多了。所以,要度衆生,也要理智。就像你要救人,你不會游泳,你可不能白白送命。你得先有這個本事。
所以,我們要利益無量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發了,要有能力。現在提升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加持,你的能力是阿惟越致菩薩,那麽高的能力,你就能度衆生了。
而且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你看,這一願【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不會墮落,【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所以,大家不要衝動,一定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我要去度衆生了!”他一加持,比較有把握。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意氣用事,畢竟我們的煩惱還沒有斷。
先度眾生,再成佛,“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先度眾生,再成佛道。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都好!可是,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願先度眾生再成佛,恐怕是眾生度你,你永遠度不了眾生。”
有一位人物,我想大家都認識,《古文觀止》裡面有他很多篇文章。蘇東坡先生,大文豪!他前世是五祖戒禪師,你看,我們這個娑婆界,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多次勸請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間退緣太多了。輪迴路險。
【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在極樂世界,旁邊一起上課的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你不會退步了。你連打瞌睡都不會打瞌睡了,好意思了。那個就像我們念書叫:..班,特優班。當然,你一想到特優班,可能又聯想到那個讀書讀到半夜兩三點,那個記憶要放下,那個痛苦的記憶。現在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剛剛有同修提到:“現實生活中,真的越承擔的多,越被嫌棄。”
(答:)我們得冷靜檢討檢討。你承擔的多,做得好不好啊?你做得不好,你承擔的多,當然被人家挑毛病的多,這很正常。得要【經一事,長一智】。我們負責的事要越做越圓滿越周詳。自然,人家嫌棄的就少。當然,也要有接受別人提意見的雅量。這個是從我們可能做得還不夠理想的角度。
你承擔當中,也不能激動,度德量力。我們不在做的多,我們在做的好,能表法,帶動風氣就好;不是做的多,就功德多。是你做的很真心,就有功德。你做的很多,生煩惱,只有福德,沒有功德了。這個差很多。福德,了脫不了生死;功德才行。你生活工作就是普賢行,這個可以了生死,這個功德力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它會帶我們去極樂世界,這個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有。
所以,大家發問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態度,我在哪裡修?就在我當前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出現的情況裡面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在這些境緣當中最重要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念錯在哪。自己做事的分寸有不妥在哪。你就經一事,長一智了。你就可能三十歲就老...了。做事很穩妥了。有些人到了六十幾歲做事都不靠譜。這個跟歲數沒關係。跟你用不用心有關係。
比方説,這個問題,我承擔越多越被嫌棄,你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沒有承擔的不自量力了?這是一個點。有很多點,可以在一件事當中學習到。
所以,善學的人成長很快。我說八面玲瓏。哪八面?因緣果,任何事情沒有離開因緣果;今天人家嫌棄我是結果,原因出在哪?這就可以反思到了。
體相用,這有三個角度;還有理事,有理有事。你今天去做事情,是隨順你的想法,還是你都是依著做人做事正確的道理,用在這個事相裡?體,是能生。
今天我做事的時候,比方説,老和尚說:【現代工作十則】,這個十則都是綱領,非常好。【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是不是我理由太多了,人家在那裡批評了?我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可能批評就少了。
【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我雖然承擔的多,可能我有拖延,好多事都卡在我這裡了,那人家當然complain了,抱怨是在所難免。你可以授權,你不能説我時間不夠了,那就是考你另外一點,你都是大包大攬沒有授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樣才能經一事,長一智。
你雖然很努力做事,你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這樣你做很多事,人家也不一定很舒服。每一次都要看他的臉色。結果,你一聽到:“沒有啊!我也沒有生氣呀!”但是,就是沒笑。所以,【微笑要露一點】。
【嘴巴還要甜一點】,看到人家可貴的地方,就要讚嘆,普賢行要用上,【稱讚如來】
【腦筋要活一點】,你不能太死板,這樣人家跟你配合工作就覺得很無奈,跟你講半天,講不通,就像鴨子聼雷聲一樣。你腦筋轉得不夠快的,要集思廣益,多聽一下人家的意見。
然後,【説話慢一點】。我們現在生活節奏很快,我有時候聼那個話講很快的,我心臟都隨著越跳越快,我要很用力聼他講話。所以,當我們講話的時候,看到對方眉頭都皺起來了,適當調整一下。我講得太快了,我講的太大聲了。
還有【度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你看,老和尚生活十則,我們可以從這些面來反思。你看,你不笑,那就是一個相,那是因爲你内心可能放了一點事,也不是故意的,起的作用,人家就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很好相處”。這個就是起的作用了。體相用。你内心很平和,都帶著微笑,起的作用就是:人家跟你相處沒有壓力。佛門說【面上無瞋供養具】。人沒有笑的時候,都帶著笑意,這個是普賢行,【廣修供養】,人家跟你溝通沒壓力,很願意親近你。
承擔多,嫌棄多。一來,我們檢討我們做人做事工作十則,這個都是可以來觀照的一些標準。也有可能,你做事很多,你也盡力了,做得不錯,但是,還是被嫌棄。那你還消了很多業障。那也不是壞事。
再來,嫉妒障礙難免。你甚至於:好!我已經盡力做了,也做得不錯,人家還嫌棄、嫉妒我,那就代表:讓我再上一層樓。能夠做到更圓融,連嫉妒的人都被我化掉了。那他也是來讓你更提升你的境界的,也不是壞事。
還有,你一心為公,沒有絲毫私心,你一定會被嫌棄的。因爲,不可能每個人都沒私心,那你的公心處理事,難免也會影響他的私心,影響他要得到的利益,那你對事不對人,不跟他結怨。可是,你要是公心處理。所以,這個時代你要公心把事情辦好,你説不得罪人,我看是不容易。那你就很清楚:難免,你就釋懷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你假如生煩惱了,那還是你有求別人認同的心,才會產生這些煩惱。
所以,我們一定要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會起情緒,不難受。這個很重要。不過我覺得這個不容易。你看,比方説,結了婚的女子,他先生給他一句鼓勵,她就有使不完的力量;她先生給她一個否定,她就像消了氣的皮球一樣。這個要看到。這個也是情執在起作用。
比方説,領導一肯定,我們就幹得很歡喜;領導一沒有肯定,就沒動力了。這個是在搞情執。不能在佛門搞情執,怎麽不搞呢?把衆生排在第一位。這個才是真正護持正法,為佛法,為衆生。只要衆生能得利益,我受再多的委屈,在所不辭。【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所有這些抱怨,當作試金石,看自己會不會起情緒。這個都是來成就自己的。
所以,儒家這些心境,真的是要修大乘佛法的基礎。不然,每天都被煩惱困裡面。怎麽可能每個人都認同你呢?所以,但求無愧,不自欺。用真心去做。
這裡老和尚也是提醒,你假如不往生,你還有煩惱習氣,你要度衆生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剛剛講到的,蘇東坡先生不簡單,他前世是五祖戒禪師,功夫也是相當高了,但是,還沒有了脫生死。可是你看,在這個世間一下轉世,就降不少。八風吹不動,其實,都動了,從頭動到尾,哪有不動?從寫的時候就開始動了,乘船趕過去要找佛印禪師理論,一路都是動,都沒有反觀到。所以,修行人【觀心為要】。一念回心,可能就悟了。從理上講,佛與衆生一念之間。
韓國的淨宗祖師元曉法師,他一念就悟了。怎麽悟的?他到中國求法,結果夜裡又餓又渴,伸手不見五指,一片黑暗,也不知道走到那裡去了。結果突然發現:有水!哇!趕緊喝,沒有喝過這麽甘甜的水!那已經是晚上了,累得半死,睡着了。隔天醒過來,一看自己在哪?在墳地。昨天喝的那個水,一望過去,那個是死尸流下來的水。哇!那個當下,他就要吐。突然一個回光返照,你看,沒喝過這麽甘甜的,跟要吐的,是同樣的水。【一切唯心造】。一下看到自己的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就悟了。
所以,老和尚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每天一反觀自己念頭,有分別有執著。
前不久,有一個男孩問我,他說:“我都比較喜歡跟比較漂亮的女生講話,那個長得不是很漂亮的,我都不想跟她講話。”我說,你分別。你看,你都念《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都不平等。
所以,蘇東坡先生有很多開悟的機會,他沒有用上。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機會,我們都錯過了,不能再錯過了。處處是道場,處處是提升的機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說明我要先去度眾生,然後再成佛道;阿彌陀佛點點頭,這一願就圓滿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了!”你得佛力加持,那個修行就快了,哪怕你是回來度衆生,都有阿彌陀佛加持,你看,都能“『被弘誓鎧』,這是比喻。「弘誓」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鎧甲一樣。就像打仗,裝甲部隊衝鋒陷陣,「鎧甲」就是現在的裝甲,”你看,老和尚開解義理都是現代化,現代有裝甲部隊了,所以,鎧甲的解釋是,裝甲部隊,“可以衝鋒陷陣,不畏敵人的炮火,取這個意思。(不怕這些磨難),就是說他很勇敢,可以到六道、到三途度眾生,教化一切有情。這就是「教化隨意願」。”
大家觀察,現在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不知道多多少倍,我們内在的煩惱又不知道增加多少,你説這樣去度衆生,危不危險?所以,度衆生不能是義氣,先去見見阿彌陀佛,回來就勝券在握,不會有什麽閃失。所以,我們學佛也要改個性,那種衝動都不做有把握的事,都是冒險的,這個會有點dangerous,輪迴路險,還是要謹慎。阿彌陀佛考慮得比我們周到,他一加持你,你來度衆生,不會被衆生度走了。
【被弘誓鎧】,“一切有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界有情都包含在這一句之中。假如我們往生,又急著要度眾生,所以見到阿彌陀佛,打個轉就回來,”跟阿彌陀佛,打個照面,say個hello,就可以回來了。這個比你又去投胎,你一投胎,你要做法師,那也還要二十年!所以,這個更快,更穩妥。做人做事都要往這個方向,要學阿彌陀佛考慮事情,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很周到,都在這些願裡面。我們學四十八願,就是學阿彌陀佛的心,學阿彌陀佛的處理事情。
往生所有的人長相都一樣,長得不一樣,一去了,就生煩惱了。“阿彌陀佛,爲什麽他長得比我帥呀?”這生煩惱了。阿彌陀佛每天處理這些事,他也一個頭兩個大。他考慮得很周到,來了,跟他長得都一模一樣,沒這些問題了。解決問題要甚於始,你不要事情到一半了,才來解決問題,就比較困難了。
“打個轉就回來,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居然就從極樂世界回來,這也是倒駕慈航。因為阿彌陀佛這一願並沒有說,你到極樂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時間才可以出去。”沒有,三經都沒有這麽說,而且你看這一願,【除其本願為眾生故】,就是考慮到那個度衆生心比較切的人。你有這個願。
“沒有這麼說,所以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馬上就走也行!也不違背經文。這樣度凡夫可以,度阿羅漢怎麼辦?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們,你怎麼度?能!你也有本事,前面講過「善談諸法秘要」。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開導,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聽不到。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比不上阿羅漢,可是我們會念佛。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你勸他念佛,就是度他。”他還不知道當生成就的法門。
所以,我們手上有無上的法寶,我們可以善談諸法秘要,把淨土宗的理論、方法講清楚,他善根夠,他就接受了。
我出生是在一個漁村,所以,殺業比較重。後來,兩三嵗就搬到高雄市..,這個地方,我們當地有個元帥廟,這個元帥廟吃素,祭拜他都要素的。你看,鬼神也有機會聞到念佛法門,他也在修。
所以,我假如有機會就到廟裡面去,那些都是天地的鬼神,我給他鞠鞠躬的時候,我意念就在勸他念【阿彌陀佛】,了脫生死。所以,我們聼完老和尚這一段教誨,你有機會遇到阿羅漢、辟支佛,或者你遇到這些天地鬼神寺廟,你都可以勸。我們現在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不然,你看後面的經文【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聞這個法門,他也會退轉,而且退轉也是很容易。
“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等覺菩薩!我們看一下,普賢菩薩發願的時候,勸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都是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位,都勸他們要求生極樂世界。連普賢菩薩都説【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普賢行是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圓滿。假如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就能成佛,他還跑極樂世界,不是多一件事嗎?那菩薩怎麽可能多事呢?
所以,最後都是匯歸彌陀一乘願海。這個是念佛法門殊勝的地方。
所以,“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等覺菩薩,推薦給他,你就度他了。所以,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所以,你可以供養他,【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這就是『教化一切有情』。「一切」是九界眾生,包括菩薩在內。你真有這種本事,到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菩薩,你心裡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再回來的,一點都不假。”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你看過了。
“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你已經去過再回來,決定不假。”你是過來人了。
“所以,極樂世界打個轉,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你們想想,這樣度眾生的能力,其他菩薩比不上!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其他國土不能為比的。”
所以,佛中之王成就的國土,那也是宇宙間最殊勝的國土,難怪一切諸佛都幫阿彌陀佛招生,也是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這個心境也是我們的學處。阿彌陀佛,他就要做到讓人家沒話説,做到讓人家一定讚嘆。
所以,我們以後做事要效法阿彌陀佛,不要“差不多就好了”,這個不對,不能變成差不多先生。阿彌陀佛做事,我們也得效法。
好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最後回向一下。老和尚教我們回向就是拓寬心量,回向的力量還是很大。我們也常給自己親戚朋友都回向,還有給自己過去今生曾經傷害過的衆生也要回向,這樣都能化解冤業。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三十四願【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談到這一願。
師長老人家,兩百零七頁,我們看【說經行道】,我們再稍微針對這一願再來一起探討一下。“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
成德初學佛的時候,聼老和尚講《無量壽經》有一點印象很深刻,師長提到:《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了,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以此類推,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還有提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不知道大家聽到老和尚說,“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下一個念頭是什麽?“怎麽有可能?做不到的!”
我今年跟團隊的同仁,談到,我們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的教誨。當然我們要知人,首先要自知。跟自己二十四小時在一起,都看不清楚自己,離我們更遠的他人,說要看得很準確,不容易。因爲心一有偏,就看不準了,比方你喜歡這個人,可能他的問題你就看不到了。
《大學》有說,【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鮮矣,就是很少。你喜歡他,能知道他的問題在哪;你厭惡他,能知道他的優點在哪,這不容易做到了。
我們從這一句話來體會體會:【欲知人者,先自知】。我現在的念頭產生喜歡討厭了,我沒有發現,我就是沒有自知了。進一步,我用我這顆心再去看別人,就不知人了,會偏。我的心沒有產生愛憎、好惡,都是公心,大公無私,這樣看人才看的準。
【公生明】,大公無私你看人看事,才能明白;【誠生明】,真誠,至誠感通,能看明白。我們對人有成見的時候,看人也看不明白,對人有成見,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會產生變化,把人家的缺點,成見嘛,放在心上了,開始擴大了。人的心起變化是很快的。
曾經,我跟大衆講學的時候,有提到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箴言,當然這是老和尚的教誨,我得强調一下,不然又傳成:“成德法師說”,這是老和尚教誨的:【只看對方的優點,不可對方的缺點】。有個女士在台下就喊了一句話:“沒有優點!”我就以非常崇敬的表情對著這個女士說:“你先生沒有優點,你還嫁給他,你真佛門裡面所講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點説笑,提醒提醒啦。他一點優點都沒有,你(還)嫁給他,不可能的事情!代表相處過程,把對方缺點、不是放在心裡發酵了,發酵,最後就會發酵成“沒有優點了”,其實,他的優點還在那裡,爲什麽看不到了。
曾國藩先生說的【一念不生是為誠】,有道理。我們一看到對方,念頭起來了,不是一念不生了,一個妄念都不生,真誠心。可是我們很容易調過去的檔案出來,俗話説,翻舊賬。過去的影像一起來,火就有點快上來了。【過去心不可得】,《金剛經》是教我們用真心的,應無所住,過去的事情你都放在心上就有住了。都沒有住在這些成見,才能生起真誠心,而生其心。
這是《格言別錄》裡面的教誨。弘一大師從格言聯璧選出來都是精髓的,老和尚交代我們一句話很重要的話,這都是老和尚修行的心法。不能囫圇吞棗,不能左耳進右耳出。聼一次就要把它用上,爲什麽?因爲老和尚說,【學佛最重要的】,都用這個詞了,還要聼幾次才記住?【最重要】,一次就要記住了!學佛最重要的是:【用真心】。
我們要提醒自己了,我用了嗎?你看,老和尚送佛送到西,怕我們對真心體會的不夠深刻,他老人家善巧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因爲《觀無量壽經》《大乘起信論》談菩提心,我們聽起來有點似懂非懂,《觀無量壽經》講菩提心,講了:【直心】,直心大家懂不懂?深心,這個深心,大家注意,可能兩百年前的人,人家一聼就知道了。我們現在的基礎跟那時候不一樣了。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是《大乘起信論》。
《觀無量壽經》是至誠心、深心,你看兩部經論都是【深心】,可是我們一看【深心】,掌握不住了。【迴向發願心】,這是《觀無量壽經》上說的。
老和尚能感受到我們佛弟子可能沒有辦法體會的很深刻、具體,所以,他老人家把三心轉成五心,第一,真誠。這個容易體會了,這是真心的本體,本體起用,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把【深心】轉成【清淨】,清淨,容易體會了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一坐下來,念頭那麽多,不清淨了。要趕快念阿彌陀佛,【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妄念慢慢就停歇下來了。大家一提到妄念,妄是什麽?虛妄,它就是假的嘛,假的能障礙我們嗎?你把它當真了才有障礙。
你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它是假的。叫煩惱賊,做賊心虛,你這個主人,桌子一拍,大聲一呵,它就從墻上掉下去了,它就不敢進來了。因爲它是虛的嘛。
老和尚把這個【深心】轉成【清淨、平等】,平等了就沒有高下的念頭,沒有分別心叫平等。我比較喜歡那個,比較討厭那個人,這就是不平等了。平等恭敬,平等供養,這樣我們才是在用真心,大家仔細去觀察自己的心,一不平等的時候,這個心也是有點虛虛的,不自在。比方説,你拿著好吃的東西,偷偷把孩子叫過來,不要讓公公婆婆看到,你看,你當下那個心,自不自在。一不平等了,不自在了。
你在處理人事問題,有人錯了,我們能不能不跟他對立,還是平等恭敬他。借這一件事,護念他,而不是指責,而不是排斥。真心,不是在你喜歡的人身上練,有時候,你也練不成。喜歡的人,你不能貪愛;討厭的人,你不能對立,不能控制要求,不聽我的話,我火就上來了。
《三時繫念》說,諸苦皆從貪欲起,生煩惱就是苦了。我們自己觀照觀照,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先自知,知道這個念頭,偏在哪。有分別,有執著,有愛憎,有高下了,趕快把它調過來。這就是去習了,把這個壞的習性、心念去掉。
比方説,對這個人有成見了,你到單位去,你買了你家鄉好吃的東西,有一點不甘願拿給他吃。突然想到老和尚説的:“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要依教奉行,你看,“【說經行道】,求生西方不是光說,要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做到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要做。
大家今天好好靜下心來,《無量壽經》我要做百分之二十,我來找一找,要做哪百分之二十。我建議大家不能挑百分之二十,至少要挑百分之三十。你做做做,還有幾條沒做到,還有百分之二十多;你一下百分之二十,還有一兩條沒做到,這個怕不穩當、不可靠了。所以,還是定高一點。假如大家有志氣的話,“我要百分之百做到”,那你鐵定一定是上輩往生,你再怎麽降也是上品下生。
所以,古人說,德比於上則知恥,這個有道理的,清淨平等覺,用覺性,不是糊里糊塗,不是遇到境界都不清楚,不是遇到境界就感情用事,就不理智了,意氣用事。要觀照念頭。
比方,在單位當中,嫉妒心起來了。可能某個人能力比我高,怕會不會影響我的地位。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修,從根本修。你看,這一個念頭,沒有把它調伏,接下來造的都是地獄業報。嫉妒心是瞋恚,而且你一嫉妒,假如又在佛門做事,那你把一個人才給障礙住了。你障礙一個人的法緣,都是地獄業,更何況是障礙一個道場,大衆的因緣?
所以,我們在佛門好修行,好積功累德,但是,要造業,也是大,一體兩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是隨順習氣,還是用真心。用真心,那在佛門積大功,累大德。老和尚曾經講過【進賢受上賞】,你推薦一個很賢德的人給企業團體,這個得上天最大的賞賜。因爲很多事情,為政在人,你用對了一個人,這個事就成了。
舉一個歷史的公案:鮑叔牙推薦管仲,齊國大治。齊桓公,九合諸侯,奕匡天下,都是管仲的智慧、能力。但是,最大的功德的誰?鮑叔牙。所以,後來,他後代,十幾世都做大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我們再舉一個,秦朝李斯的例子,他做宰相。結果他的師弟韓非子,才華能力超過他,他跟秦王毀謗韓非子,進讒言,結果把韓非子害死了。沒有多久,李斯跟他兒子都被腰斬了。你看,【蔽賢蒙顯戮】,你把真正好的賢德的人才給障礙住了,會有很明顯的災難、殺戮現前,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要引以爲戒,要成人之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老和尚爲什麽這麽强調要扎三根。我們自己要去體會,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體會的不深,老和尚講,我們也不做。成年人沒有辦法被勉强的,自己體會得了,別人不逼我們,我們就去做了。
比方説,老和尚說要分秒必爭念佛,我們可能聼了好多次了,有做嗎?那要自己體會得“爲什麽要分秒必爭”,念得一句是一句,黃念祖老居士用【搶救】。
修行人感知力、覺照力要強,就像我們剛剛提到這兩個歷史公案,你一個隨喜的心,成人之美的心,跟一個嫉妒心,天壤之別。你深信因果了,還會幹傻事嗎?人會幹傻事,還不夠信因果,甚至於是因果都是他説了算!狂了。
我們末法時期很可能會這樣,因爲法弱魔強,念頭一不對,尤其是在道場裡面服務,你今天是個農夫,障礙不了佛法,魔還不找你。今天在道場裡面,又是重要執事,念頭一不正,魔得其便,妖魔鬼怪,天魔要來障正法,還有自己的冤親債主得其便。
我們今天不分秒必爭,不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妄想雜念還很多,又在佛門做事,魔王不鉆這個空子,不可能。
所以,佛菩薩跟魔王搶人,諸位同修有沒有感覺:這邊在拉,那邊也在拉。警覺性要高。
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我們感受感受,打一個妄念,跟念一句佛的差別有多大,你真正感受很深了,不用人家提醒你念了。《三時繫念》提醒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就造輪迴業,因爲輪迴心鐵定造輪迴業。
我們過去生三惡道的種子已經夠多的了,輪迴種子夠多的了,我們還繼續種種子,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怎麽忍心還繼續把輪迴種子放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呢?這不是不自愛嗎?
你念一聲佛號,真心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跟造輪迴業,差多少啊!所以,還得多聼經。經聼多了,理明得越深,我們說【熏聞成種】,那個種子自然就冒起來了。古人說【三日不讀書】,讀書就是熏習、聼經熏習。
我們現在福報大,.....,你看,以前的人要聼經,得要【無事不登三寶殿】,爬到山上去才有經可以聼。你看,我們現在福報大不大?老和尚的經一打開就有。
但是,你越有福報,換另外一面,也越容易折福,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你不珍惜了,折福也很大。越方便反而越不主動了,越困難,很難聽到了,爬到高山上佛寺裡面聼,生怕聼漏一句,他的恭敬心就得利益了。越方便還能如貧得寶,這個修行人大有可爲!
我記得二三十年前,剛在學佛,有聽到大陸的同修,他們要要到老和尚的錄音帶都很困難,聽説某一個道場拿到老和尚的錄音帶,幾百人跪著聼!虔誠的程度!現在...那麽方便,能像三十年前同修那種如貧得寶的精神嗎?假如不行,我們就在福報當中墮落了。順境不好修,順境淘汰人,逆境磨練人。順境淘汰人,不知不覺。
所以,爲什麽說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問問自己:我現在珍惜老和尚的經教跟一開始的時候,對照對照,是一開始的時候珍惜,還是現在?假如是現在,那對了。這個心越來越珍惜嘛。假如沒有那麽珍惜了,恭敬心退了,一真一切真,一退一切退。
你説:“我只是聼經的時候,比較沒有那麽恭敬,但是,我還是全心全意去落實。”我看不靠譜。爲什麽?你去力行是用這顆心,你去聼經也是用這顆心。又不是四川變臉,聼的時候是一個臉,力行的時候又是一個臉。
所以,《華嚴經》這一句讓我們沒有灰暗地帶可以在那裡掩飾,就是【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修行人要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常常自己給自己找借口,那這個自欺就破不了。最近一直在跟大家談,我們成年人沒有辦法被人家勉强的,都要自己認知到位。
當然換另外一個角度,成年人都不能被勉强,你想去幫別人,不要皇帝不急,急死你了。大家要知道我這個遣詞用句,是對大家的尊重,皇帝不急,急死你了。感知能力要強。你就知道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是最正確的選擇。修行人之所以能成就:珍惜命光。一不珍惜命光,一分一秒,都不能讓它輕易溜掉,才能成就。不重視時間,可能就【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你看,老和尚把三心轉成五心。大家有沒有學到老和尚的善巧方便?學到了,用在哪?用在我們跟人家談話,都要設身處地對方的接受度、對方理解度,而不是“我很想講什麽,我今天非把它講完不可!這樣我才痛快。”都站自己的角度。
學佛重實質,不重形式。學佛的功夫在放下。放下我執,放下見思煩惱。你看,這個見,我見,我的看法。
比方説,我們在談論一件事,我跟同修講了:“你剛剛談的,是站你的角度,你沒有站大局、你沒有站全體思考。你繼續這樣思考問題,我執都在增長。”養成一個習慣:一考慮事,為大局;甚至為後世的子孫,那這個更可貴了;為團體的每一個人著想,不知不覺,“我執”就越來越淡了。修行人什麽時候改變的?不知道。【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一句接一句,我什麽時候心變清淨的?不知道。一聲接一聲,【垢滅善生,身意柔軟】,夏蓮居老居士説的【根身器界潛轉換】,根身,你看,我們有六根;器界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這些物質環境,就在你念佛當中,潛移默化,就在轉了。所以,一個老實念佛的同修家裡面,你一走進去,“我怎麽感覺,我進你們家我心就靜下來了。”他們家的磁場不一樣,都在轉。
老和尚說:“這個地方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不知道諸位同修,你一聽到老和尚說:“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大家下一個念頭是什麽?“誰...好像念得不錯,趕快搬家搬到他們家搬到他們家附近去。”你看,這個念頭,有沒有認識自己的狀態?都是依賴的。
都不是:“捨我其誰”?【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先請誰呀?有志氣的人才能修行。你看,四弘誓願,這個就是志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學大乘佛法,心量要拓寬。
一聼經:“哪個念佛人,那個地方真念佛了,不遭難。”你看自私的心又起來了:“趕快躲一下。”世間災難那麽多,天災人禍,我們念佛人,我們修大乘法門的,應該提起慈悲心了,應該盡自己的力,精進修行,把功德迴向地球上的衆生。
這就是落實《無量壽經》了,【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跟你有緣的親戚朋友,看你學佛之後,改變很多,沒什麽憂愁了,每天笑嘻嘻的;他還得吃安眠藥,你説他不找你嗎?現在有睡眠障礙的人,可能超過兩成。
大家有沒有整夜睡不着的經驗?你們不知民間疾苦,現在睡不着覺的人很多,看看你要不要試一天沒睡着,隔天,滿腦子轟轟轟響,你就知道:“一天沒睡好,那麽不舒服!”
你們不要激動,今天真的不睡覺,能感同身受,强一點就知道了,你就看他的表情。我是曾經,....,長期透支,....,睡眠不是很好入睡了。在那裡等,咚咚咚,十二點多了,一點多了,兩點多了!今天可能又沒戲了。可能佛菩薩慈悲,知道我從小,太好命了,不食人間烟火,連公共厠所都不知道在哪。不會上厠所,太好命了。都是住五星級飯店,公共厠所不會用了。
感受感受世間的苦,所以,這一句【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所以,我們身邊親戚朋友有沒有睡眠障礙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身邊有沒有親戚朋友現在落到邪教裡面去的?可能大家一聼我這句話“沒有。我們現在沒有。”你還要進一步思考:“你的親戚都沒有在邪教裡,請問:他們今天或者明天會不會遇到邪教?現在是【邪師説法如恆河沙】。他們建立判斷的能力沒有?”
諸位同修,我們思維思維,二十四小時不夠用!我現在覺得四十八個小時也不夠用,該關心的人、事,太多了。越幹越覺得:趕快往生!現在智慧不足,也沒有六神通,想幫人,還怕害了人。
有六神通了,阿彌陀佛一加持,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幫人才穩妥。所以,越加體會: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苦心,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世間修行太難,退多進少,退太容易了,進步難,極樂世界沒有退緣,【諸位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真明白極樂世界的好處了,世間,自己就願意放了。成年人不能被勉强。得要自己看得破,就是真明白了,看破是明理。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比喻:極樂世界就像一塊黃金一樣;我們娑婆界就像“米田共”一樣,現在出家了,講話要含蓄一點。請問大家,你會拿哪一個?你每天還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不就是拿“米田共”嗎?跟這個娑婆界打得火熱得不得了,歡喜冤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所以,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去拿黃金了。那麽殊勝的淨土,我們就離它越來越近了。【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我自心所現的。《無量壽經》就是透過阿彌陀佛的行持,把我本有的智慧德能給喚起來。
看到那一句,【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自己的慈悲心在增長了,【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好像覺得自己正能量比較高一點,一念馬上,深呼吸了,阿彌陀佛的心量我有啊,我本有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阿彌陀佛堅韌,我有啊。【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夏蓮居老居士說:每一次讀到這一句,眼眶就泛著感動的淚水。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了。你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你的心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自己的心跟佛心相應了,你的相貌就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發展了。
所以,今天我們念佛人假如還沒有親戚朋友說:“你變了!感覺你好像越來越莊嚴,越來越溫和了。”那就是念得還不夠。
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真誠,本體,清淨平等覺,深心,自受用;他受用,慈悲,柔軟,慈悲,體恤倍至,【和顏愛語,勸諭策進】,《無量壽經》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沒把佛法落實,我們就入不了不二法門,讀經,《無量壽經》還是《無量壽經》,工作還是工作,入不了不二法門,是一不是二。
所以,你看這一願【說經行道】,行道,行菩薩道,在哪裡行菩薩道,家庭就是道場。我們中華兒女應該這一點體會會很深。
你看,“太太”,有典故的!周朝三代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重視胎教,代代出聖人!所以,就是因爲這個典故,後世都稱結婚的女子:太太。因爲這個家能不能出聖賢君子,最大的關鍵是太太。因爲三歲看大,這三歲包含胎教,都在母親的懷裡、還有她的身邊啊。受母親一言一行的影響最大。
老和尚有一篇開示可以發給大家,做參考。總在遇緣不同。這個媽媽從胎教就開始教他,緣殊勝,什麽緣?做聖的緣,這個孩子有做聖的緣。胎教這個緣沒掌握住;掌握三歲以前一千天,做賢的緣。大家感受感受,什麽都有時節因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無量壽經》也在提醒我們,時節因緣:【何不於強健時】,强健就是因緣,【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强健的時候,精進修行念佛,聼經讀經拜佛,跟人相處都用真心,福慧增長,業障消除。可能本來晚年,業報現前,要得老年癡呆症的,你年輕勇猛精進就化掉了。
了凡先生五十三歲,他命到了,他沒有求長壽,(可是)活到七十四歲。他自然那個業就消了,福慧就現前了。當然,他也挺努力,他前十年,才做三千善事,再發三千件,花了三年,你看,修行是越來越進步了。
最後呢?發萬善。結果沒多久,因爲他的夫人變成縣老爺的夫人了,不好常出門了,行善要出門比較好做,他太太就有點生煩惱了:“以前比較方便行善,你看現在,大門不邁,二門不出。”就有感應了,就有天神給了凡先生托夢了,說萬善已經滿了,圓滿了。
後來好像是遇到當時候的高僧,他請教,高僧:“你一念真誠,這個是圓滿的。”你看,兩文錢是圓滿的。這個女子去寺院供養兩文錢,這個故事也很啓發我們,真心是圓滿的。況且,那高僧給他說了:“你現在是縣太爺,你一個政策對了,受利益千萬人。”他心裡想:“對呀,我不久前才把賦稅降下來。老百姓的負擔就少了。”你看,這都是感應。
所以,家庭就是行菩薩道,說經行道,語如鐘聲。你的言語真誠了,都能跟人產生共鳴,人家把你的話都終生不忘。媽媽能做到。
稻盛和夫,這個企業界的菩薩。他回想,他這一生能有一點成就,小時候,他媽媽教他:不要恐懼,不要害怕,要有信心。你看,媽媽言語的鼓勵,稻盛和夫先生本來他很内向,都是勸他,寧肯吃虧,不可以佔人家便宜。這些話都留在他的心裡面,先入爲主,處事的觀念。
所以,媽媽這個角色行菩薩道,菩薩道在各行各業,在每一個角色裡面。你用真心了,就行菩薩道了。包含學校裡面,孔夫子就是教育家。
我們看一些《感動中國》,這些老師也是犧牲奉獻,包含在醫學界,我也看過報道都用很便宜的價格,老中醫師了,就把這些農民,經濟都沒有那麽寬裕,他幾塊錢就把人家的病治好了。有時候病治不好,傾家蕩產都有啊。這個真的是人間的活菩薩了!
包含西醫界吳孟超,這個也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當時侯,他投入肝膽科,國内,很落後,就靠他,撐起一片天。他桃李滿天下,最後都在這個領域很有成就,他九十幾歲還拿手術刀,那個精神,還在帶學生!
你看,菩薩在人間,在醫學界,在農業界,水稻之父,你看,他救了多少老百姓,袁隆平先生。剛剛我頓了一下,有點想不起他的姓。稍微念了兩句佛,可以想起來了。所以,不能緊張。要定一定。
所以,你看《無量壽經》我們都能在自己的角色、行業裡面去落實。
這一願,【善談諸法願】。當然了,我們真的去行道了,才能現身説法,侃侃而談,我是怎麽做的。當然,我們講的時候也是謙退。爲什麽?不是人的力量啊。你要去利益別人的時候,都是諸佛菩薩在加持。都是你曾經供養過的一切諸佛在加持,《無量壽經》裡面都把這個真相講出來了,【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供養過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遇這個法門,也是無量你供過的諸佛加持你呀!才行啊。你看,現在法弱魔強,這個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於世,大部分的人隨波逐流,追名逐利,我們還能歡喜念佛,願意來學《無量壽經》、學四十八願,都是諸佛加持。
所以,大家聽課有一點收穫,那是諸佛菩薩在加持你。無形的力量是很大的。沒有諸佛如來加持,我講的再好,大家可能也聼不明白,這個都要感恩。當然,我能講的給大家一點啓示,也是諸佛菩薩加持我,不然,我也講不出來。
你看,我剛剛想說,帶一下前面這一願,結果一帶又帶了一個小時,這個也不是準備的。諸佛菩薩加持。跟以前人弘法不一樣。這個我們弘法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以前的人,是開悟出來弘法,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還伏不住,但是,還是要出來講經典。像我們都出家了,披如來袈裟,要可擔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是什麽?弘法利生,就講老和尚的講記,來供養大家。(自己)沒有能力講。是老和尚教導我們【至誠感通】,這個也是李炳南老師交給老和尚的,沒有其他念頭,就想著供養大衆,希望大衆能有一點收穫。
佛菩薩就希望利益衆生,我們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就有感應了。當然,大家不要一聼,執著了:“坐在講臺上,才有佛菩薩加持。”聼偏執了。你一心為衆生,你平常在跟人家聊天,都得佛菩薩加持。你在那裡做事的時候,你是公心在做,都得佛菩薩加持。
真心是能感,佛菩薩加持是所感,大家有沒有勸你親戚朋友,勸到自己流眼淚?太感動了。你要感動別人以前,要先感動自己。
我們再看下一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有兩願,三十五是「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是「教化隨意願」。這兩願非常重要,緊接著前面所講的「光明慧辯、善談法要」。『所有眾生』是說所有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而且都是普賢菩薩,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二信位的普賢菩薩,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平等法界,他們個個都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初信位就是等覺—徹後,”你看,從初位到究竟位,菩薩最高的就是等覺菩薩。
“等覺就是初信—徹前,”等覺,其實是五十一個階位。“徹前徹後才平等。否則怎麼平等?因此,身皆不退,頓超階次。”這個我們體會一下,比方説,你念一年級,可是你一年級的内容,因爲他是圓解、圓修。你雖然念一年級,初中、高中、大學的内容也在裡面。
黃念老也曾經講過“圓解的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不是外面講說:“我已經學了三十年!”不能圓解,學三十年,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了。
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圓解、圓修。所以,他速度快。爲什麽能圓解?老師-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把道理給我們講得圓圓滿滿,我們照著修,得大利益了。
現在照著《無量壽經》,就是跟阿彌陀佛學。老和尚說給我們介紹老師-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現在還有黃念祖老居士注解得這麽深入圓滿,我們真是福報夠大的了。我們好好珍惜,好好深入。提升的快了。
所以,極樂世界,現在往生,超過一半以上,都是後補佛。《阿彌陀經》裡面有説【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大家注意這個【多】字,多字是什麽概念?最少超過一半。極樂世界成立才多久?十劫。你看,去讀書的,超過一半都是一生補處,後補佛。你看,速度快不快?難怪普賢菩薩,要勸華藏世界四十一為法身大士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假如華藏世界速度就很快了,還勸去極樂世界不叫多事嗎?佛菩薩不多事。我們現在不用去華藏世界,直接去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因緣福報。
如是妙法幸聽聞,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大家現在念佛有沒有生喜?我怎麽這麽lucky這麽幸運,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還得【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現在就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一起配合,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想著要多帶一些人,你就會覺得工作做不完。好多因緣要去鋪墊,哪還有時間在那裡打煩惱?起情緒?不可能。事都做不完了,還打什麽閑岔。尤其起情緒了把自己功德都燒掉了。
人爲什麽還發脾氣?還不知道這個脾氣傷害程度,自己體會還不夠深,體會深了,不跟自己過不去了。體會深了,就不好日子不過了。你看,心平氣和,沒有任何人事可以動你的情緒,多安樂啊。哪個人、哪個事就可以搞得自己的心七上八下的,這日子不好過,都是放火燒功德。所以,修行要先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極樂世界身皆不退,頓超階位。那個環境好,提升的快。
“菩薩階位有沒有?有!雖有,它是圓融的。《華嚴經》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就好像一年級上去二年級,二年級上去三年級,這個叫行布、次第,不妨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行布,行布是次第。
“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像樓梯一樣,它確實有階梯。雖有,它是圓融的。好像坐電梯一樣,階梯一步也沒有踏,他就上來了。有沒有經過?都經過,一級也沒有漏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像坐電梯;其他世界修行,要爬樓梯。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因此它能頓超圓證,這就是圓證。”
已曾供養諸如來的人,才能歡喜信此事,才有資格做電梯。老和尚這個比喻,應該是很鮮明。諸位同修,逼你做電梯也逼不了,成人是不能被勉强的。你自己真的聼經聼明白了,搞清楚了,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要珍惜住了。
不是往生才坐電梯,現在你依教奉行,提升得快。你能感覺自己提升的快,跟坐電梯一樣。老和尚說了,他自己修學的感受年年不一樣,再來,月月不一樣,進一步提升,天天不一樣,我們聽到老和尚這一段話,看看自己是在進還是在退,得把關鍵點找出來。老和尚可以天天不一樣,我們照他教誨做,同樣可以。
其實,不能受用沒有別的,因爲老師一心要成就我們的,我們爲什麽沒有進步?問題不在阿彌陀佛、釋迦佛這邊,不在老和尚這邊,在我們沒有依教奉行。
我這麽講大家不一定服氣,那我們觀照觀照有哪一句老和尚的教誨我們做它三個月,隨時提起來,你真做一句,你的心境一提起來,你要做其他的也不難。爲什麽?你要做什麽都是你這一顆心去做的,你在做一句當中,慈悲提升了,難道你的真誠會沒提升嗎,清淨會沒提升嗎,平等會沒提升嗎?一有一切都有了。
所以,修行不是去挑你想要的境界來修,你想要的,那個就是貪愛。要在境界裡面練不要去分別,安住當下,敦倫盡分。
會修的人在家庭當中就把真心修出來了;不會修,你到老和尚身邊也沒用。你名聞利養不放下,到老和尚身邊,那這個名聞利養起得更厲害了。
一跟人家講:“我跟老和尚吃飯。你們要不要見老和尚?我給你們安排!”“哎呦!你真是我的貴人啊!”你一下狐狸尾巴翹起來。
最近,有聽到某一個傳統文化老師,說認識我,說我還邀請他到英國漢學院講課。我根本不認識他,現在的人真的不怕因果。大家注意:不要一聼到說,認識老和尚,在聼老和尚講經,認識成德,你們:“啊!”就開始激動,修行人就要在境界裡練不要激動,要冷靜,要會判斷,一直在標榜什麽的都有問題。不炫己長。我們真正跟老和尚一學,他的教誨好多我們都慚愧做的不好,不可能常常拿來標榜。
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判斷。要自知,要知人。你看,怎麽知人?三根就是懂得知人,自知跟知人。他連《弟子規》都不做,他能做第三福,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嗎?【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他私底下聊天:批評這個人,批評那個人。那你要小心,他的德行還不足。你要跟他學法,那很危險。
所以,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掉以輕心,在密宗說學生找老師、老師找學生,要看三年。慎重其事,還是有道理。我們現在老和尚說給我們找老師-阿彌陀佛,還有《大經解》可以深入。我們四眾弟子跟著老和尚學,跟著《大經解》深入。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我們已經遇到這麽好的緣,要掌握住了。
所以,爲什麽能坐電梯?因爲福報大。已曾供養諸如來,還是有原因的。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讀到這一句經文說:“我好像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不夠不怕,你肯老實念佛,善根福德快速提升。藕益大師說的【以持名故】,你持這一句萬德洪名,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平等,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說的,【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念實相沒有差異,【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這個都是這些大善知識給我們信心。
【持名(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所以,不夠,不怕,肯老實念,我就舉一個例子就好了,這都是真實的故事。有一個人叫王呆頭,生下來,業障現前了,智商不足,用現代話說智商不足。
結果有個修行人看他可憐,把他收為徒弟。這個師父一看,看他呆呆的,學其他法門也學不了了,他只能念一句阿彌陀佛了。念的時候,還有點念不清楚。念念念念,念了若干年。因爲本來呆呆的,常被師父打,做不好事就被打。
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哈哈大笑。他師父覺得:他又發什麽神經,拿棍子要打他,他說:“師父,今天你不能打我了。”因爲打菩薩罪過很大。他念到自得心開了,不假方便,就這一句佛號,自得心開了,業障消掉了,善根福德快速提升,業消智朗。
所以,大家現在有無上的法寶,我們要好好用,好好珍惜。這真的是佛給我們【昇灌頂階,授菩提記】,授頂法給我們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最高的菩薩位;始終,始,就是初地,終,就是十地,都不離念佛。
大家準備好坐電梯了沒有?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必至」四字是保證成佛(保證班)。我常常跟同修們說,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說得這麼肯定,你有什麼把握?我說,我已經拿到「保證書」,阿彌陀佛發給我保證書了,我當然肯定。保證書在那裡?就是「究竟必至」,這是佛給我們的保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證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跟他們平等,你一定可以證得。一生證得,這就是「一生補處願」。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直捷又穩當!”很穩當,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然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信願具足,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這是藕益大師教導,在持名的深淺,不是多少,佛法重實質,持名功夫的深淺。
“怎麼能懷疑?下文是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這個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交流。老和尚對阿彌陀佛的發的願,絲毫沒有懷疑,往生就必定成佛。其實,前面的願也提到了,【必成正覺願】,這裡又再次呼應【一生補處願】。
老和尚也勸我們,早一點拿到往生的把握,關鍵在哪?關鍵在放得下。世間人事物,要檢查,劉素雲老師說:“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放得下;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心裡只裝阿彌陀佛,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了佛,西方極樂世界passport就辦好了。你護照辦好了,你一看到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不是臨終當來,不能解錯了。阿彌陀佛:“你跟這個世間還有緣,我十年之後來接你。”你一見佛,你生大歡喜,心就安了。
修行是辦一件這一生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是帶不走的,辦最重要的事,要怎麽辦啊?要勝券在握,要十拿九穩,可不能碰碰運氣,碰碰運氣的習慣,不能拿到佛門來用。我們以前做事碰碰運氣,僥幸僥幸,修行一點僥幸不得。
要老實、聽話、真幹,人事物都放得下。你真明白了,你記這些人事物不是害自己?你放不下這個,你説你要幫人幫不了,爲什麽?人事物放你心中,我們就妄心做主了,妄心做主怎麽幫人?你幫別人,別人是你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的心要清淨、要真誠、要慈悲,我才真能幫得上人,心裡就裝阿彌陀佛,不能裝這些人我是非。
都裝阿彌陀佛,我們的一生隨緣妙用,妙在有阿彌陀佛佛號在心中,不是煩惱做主了,就妙得起來了。隨每一個緣,世間人覺得是壞事,你不落好醜、好壞,統統轉成法緣。那個就精彩了,那個人生過起來,人生最高的享受,菩薩四德,大家會不會聼煩了?這個成德法師又來了!又在講菩薩四德了。
真的無上法寶啊!任何事,這四個原則掌握住,都能處理。我們有法寶不用,然後,願意繼續煩惱,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而且,任何老和尚佛教的法寶,你得用啊,你得練,你得歷事練心,才能越練越熟越得力,哪有菩薩四德用一次,全用上了,用得很圓滿,不可能!都要千錘百煉,最後練到隨時提得起來,那個時候就做得了主了。這就不被境界拖著走了。學佛就是學做得了主。【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不被境界轉,因爲我用真心,真心不變。
你不被境界轉,境界就被你的真心轉了。
就好像舜王,父親後母害他,他還是孝順。最後,不止他的家裡被他轉了,全國都被他轉了,堯帝被他感動了,把天子位讓給他。所以,要轉境,不要被境轉;要能不被境轉,阿彌陀佛要放在心中,就不容易被轉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 2024050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三十三願【光明慧辯願】我們先把經文讀誦一下【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在講記兩百零三頁。
【獲得無邊辯才】這裡師長提到了,“辯才,佛在經上歸納為四大類,稱「四無礙辯才」。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學得來的。學得來的,稱世智辯聰。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義、辭、樂說」。前面三種屬於智慧,後面一種屬於慈悲。有智慧,沒有慈悲,他就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他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悲智雙運。”
我們看到現在出來宣講佛法,宣講傳統文化的,蠻多人的,我們也要慎重,因爲攸關法身慧命。尤其,佛提醒我們: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他有利眾的心,有慈悲,但是,他沒有智慧,他可能隨自己的意思說了。這個要很謹慎了。所以,師父上人講到的: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所以,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說,這個靠不住了。一般訓練講經,都是先復講祖師的注解。復講,像老和尚這樣一代高僧的教導。
“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在佛門護法是弘法退下來的,他才懂得怎麽護。弘法,是開智慧了,才弘法。到現在,我們這幾代人,傳統文化的學習那是一代不如一代,素質都在下降,當然我們不能再下降下去了,對我們來講,我們應該讓下一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從因緣來講,下一代比我們學得早,但是,我們是他們重要的增上緣。我們身教要做好,成德也接觸不少年輕學子,在這個時代,會愛樂傳統文化的學子,應該都是過去生都學過了,不然,現在整個社會的風氣,享樂的風氣比較勝。這些年輕人,他還愿意學,這個不是偶然的,過去生的善根。
父母是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增上緣,萬法緣生,所以,這個增上緣很重要。年輕人雖然愛樂傳統文化,但是,内在都有一些情緒,沒有能夠排解抒發開來;跟他們深聊,往往父母不是很和合。
所以,孩子有很好的善根,父母的增上緣是很關鍵。所以,老和尚在崐斯蘭大學跟這些專家討論世界和平,這個對話應該有不少同修都很有印象,這些專家討論的都是用外交的手段、經濟的手段、甚至用武力的手段要促進和平,老人家最後發表談話,告訴這些專家說:“你們要解決問題,跟我們中醫治病一樣,得找到病根。”
這一段話我們都很熟悉。那這一段話,我們隨文入觀,我們在面對我們的事情,我們是不是都在找病根?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君子務本,要把根本找到。問題的根本在哪?修行的根本在哪?那這個不能不重視。不然,我們修學很可能變成【捨本逐末】了;處理事情,變成本末倒置了。
最近也跟大家提過不止一次,藕益大師對我們末法修學的提醒。成德講到這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住是哪三點?大家沒反應,非常正常,科學家說:(要説)二十一遍才記得住。當然這個二十一遍,你不能執著,不然你遇到一個要二十五遍才記得住的,你到二十一遍的時候,很生氣,那是你執著,不是他的問題。
那一天遇到一個父親,他說這個孩子十二嵗以前讓他大量背書,大家說對不對?我們一聽知道强調的,孩子在那個時間段記憶力特別好,理解力還沒有那麽強,這都是時節因緣。修行人要敏銳,什麽事情都要有時節因緣。比方説,閙不愉快了,這個道歉有沒有時節因緣?今天道歉跟三天以後,一不一樣?不一樣。
我們七個及時,第一個及時關懷,這個及時關懷有沒有時節因緣?有。你今天關心跟三天之後,那很不一樣。三天之後,你一關心:“我都好的差不多了,你才打電話來!”這個時節因緣就不一樣了。
有成家的人,時節因緣,另一半今天生日,你明天,就差很多了。今天跟明天就差很多了。
我們也探討到,學佛難就難在不產生執著。我們一聽法,這些法本身沒有問題,可是我們對法產生執了,叫法執。比方説,聼一個十二嵗,會不會著在十二嵗?一著在十二嵗,會怎麽幹?塞呀,十二嵗以前,十二嵗以後就沒辦法了,一直塞塞塞,這個心一有執著,做出來的事情就會有偏。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心的作用了。前提是應無所住。你看,假如一聼到十二嵗,自己的孩子假如十歲了,開始緊張了:“快快快,剩兩年而已了!”我們都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念頭。觀心為要。
又是藕益大師的話,《淨社銘》這四條。【觀心爲要】在哪裡用啊?印光祖師說的,【日用之間】,日用就是一天當中,【萬境交集】,多少個境界呢?萬境交集。一不覺察,就是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念頭,難免種種違理情想,違背性德、違背道理的念頭,起來了;【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我們只要起了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的念頭,真心就被它障礙住了。
萬境交集,要觀心爲要。什麽時候?那就變成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因爲你不隨時觀照自己的心念,一不覺察,那這個真心就被煩惱給控制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一不對,觀照到了,趕快【阿彌陀佛!】提起來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藕益大師說我們學習,要注意三點,其中一點就是【逐末不求本】,這個要慎重;還有是【好多不好精】;喜歡學很多,但是不專精,不深入,這個叫貪多。
老和尚有講:佛法是放下貪,放下習氣,不是這個貪換對象。到佛法裡貪,到佛法裡增長習氣,那這個就很冤枉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結果這麽殊勝的緣變成增長煩惱習氣,這個就很冤枉了。
再來第三點是:【求解不求證】,喜歡聼經,不喜歡改習氣,因爲修行是信、解、行、證。只有解,沒有行證,那會長浮華。所以,要重視“行”。
所以,夏蓮老强調:【真幹】這兩個字。這個【真】,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即非【真】,夾雜妄念、邪念就不是真了。自欺是自己騙自己。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自己寬恕,則非幹,我們很容易放過自己,不容易放過別人,這個不符合忠恕之道。
不要輕易寬恕自己,要檢討問題出在哪,檢討清楚了,不然會打迷糊仗。這一點很重要;當然,也不要搞到跟自己過不去,逼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這個就太過了。不打迷糊仗。認真檢討,檢討完了,後不再造,有些太過了,變成一直在自責,自責到沒信心了。這個是太過了。我們修行路上不斷在練:不要過,也不要不及。
所以,東方持國天王拿的是琵琶,不能太過,太過就太緊,玄會斷;太鬆了,彈不出曲子來了。
剛剛提到,老和尚跟這些專家講,你們要解決問題,我們聼老和尚講經要隨文入觀,不是當故事聼,那個影像都在外面,要拉回來,才有受用。
“你們要解決問題找到病根。”這一段話我們有沒有用在自己家庭裡面?工作上面?家庭工作,人際關係也不能打迷糊仗,問題出在哪裡,要找出來。而且,解決人事問題跟解決身體疾病問題這些理是相近的。
身體的問題,越早治療越好治療,拖到都已經結塊了,變成癌症了,那就很麻煩了。同樣的,人事的問題拖越久,彼此心上的成見越深,越不好處理。所以,處理人事問題、處理健康問題都不能一拖再拖。
所以,修行改習氣當中,這個拖延症也得要下功夫對治。這個拖延症太嚴重了,就不會一心求生極樂世界了。跟這個心就相違背了。
老和尚分析了:病根在哪?病根在家庭。每一個人都從家庭出來的,他父母常常爭吵,你説這個孩子怎麽學到跟人和睦相處?這些專家聼了也認可。
所以,成德帶這些年輕人,就深刻感覺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家庭教育是本。
講到這裡,假如你的孩子已經大了,十幾歲了、二十幾了,可不要聼到這裡,心上多了一顆石頭:“哎呀,來不及了,孩子都大了!”那變成我講這段話增加你心上的石頭了,那我不能幹這個事情。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的孩子雖然大了,可是父母真的認知到,自己相處的問題,真正承認錯誤,真正改過來,至誠感通,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有開始都不會嫌晚。
剛剛是跟大家提到了,説法的人是要開智慧;護法的人是要弘法退下來。那我們這幾代人的素質都下降了,現在要符合這個標準,難啊。有佛法就有辦法,達不到那樣的標準,那得要有配套措施,沒有配套措施,弘護的人就很容易出狀況。就變成【古來征戰幾人回】。
弘法的人就要像老和尚指導的,要守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走復講的形式了,而且是團隊出來弘法,團隊互相提醒。一個人很年輕出來弘法,就在鮮花掌聲裡面,一般能不染著不太容易。
護法的人不是弘法退下來的,他就要聼經不能中斷。我們看老和尚一些因緣變化,其中,有一個關鍵:那個最重要的護法一開始都聼經,後來事情多了,名氣也大了,經不聽了,不知不覺就偏了。
所以,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當然,成德現在在講護法,大家不要那個相只是道場裡的護法。請問父母是不是孩子的護法?老師是不是學生的護法?老闆是不是員工的護法?你朋友之間是不是互爲護法?【善友為依】,可是我們當君親師,我們要護別人,我們自己要先護好,自己都護不好,護不了別人。而且在護的過程,因爲我們是成年才學的,我們在還沒學佛以前的做人做事的習慣是蠻强的,一不警覺,本來的習慣就冒出來了。强者先牽。
所以,我們護法要形成一個態度:我考慮事了,我有沒有用佛法來思維?老和尚說,多少緣做多少事,可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做大!做强!”你還得要度德量力,多少緣做多少事,不能攀緣。
那種喜歡跟人家攀比,很好面子,一定要跟人家比個高下,那這樣做事,心中跟佛法就不相應了。人能弘道,我們所作的跟佛法相應了,才能弘道。所以,我所思考,我一言一行要按照經典。
再來,護法也要能聼底下人的意見。因爲我們也都不是從小學的,而且,説實在的,護法工作責任重大,這個因果很重的。人家願意提醒我們,是在護持我們。可不能那個“我要説了算”的習氣用在護法上,這個造的業就重了。
老和尚常舉唐太宗,他底下的人給他建議,錯了,他都沒有去反駁他。度量大,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氣量要大,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你看,氣量太小了,底下的人跟他做事情很怕他哪裡又看不順眼了,哪裡又不高興了,氣量小,小鼻子小眼睛了。這樣工作起來氣氛就壓力大了。度量大的話,人家跟他一起配合工作就很放鬆了。
這個弘護都有配套措施,我們才能做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這裡老和尚提到的:說法要開智慧,“智慧從那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起妄念),不分別不執著。因為你用的都是妄心。”
所以,是這個障礙。所以,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不用妄想,不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亂想,那是邪見,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是正定。”老和尚講經也説:【用心如鏡】。鏡子本身是清淨的,比喻我們的心是清淨的,照外面是清楚的。你看外面明瞭,可是心裡很亂,見人家的過了,那這個是邪見了,是毛病。
所以,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外面清清楚楚,心是清淨,如如不動。下手處還是多念佛,心裡有佛號就不容易起這些煩惱、妄想,但是,看外面,因爲心沒有妄動,看得比較清楚。隨緣,隨每一個緣來了,妙用。爲什麽妙得起來?心裡有佛號。假如,平常沒事的時候,心裡就很多擔憂煩惱的事了,再加上一個事來,那就更亂了。
我們前面提到夏蓮居老居士講的,處事要用第一念,大公無私,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那個就是,用心如鏡的精神。【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過了,不要留在心裡面,檢討完就要放下了。【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到不要煩惱它,跟鏡子一樣,照完了,這個人離開了,鏡子痕跡都不落,這個人還沒來,它也不會去想;這個事還沒來,它也不會去想。
老和尚進一步說了:“如果不會修,你就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都在經題上。這部經的好處,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念佛即是自心現,自性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本有的,會現前;【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
“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練。”我們實際情況,比方做事的時候,你在念阿彌陀佛,你不能專心做事了,這個念佛,我們老和尚說的,“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那我們就真誠慈悲去處理事情。
當然,你做事的時候,你提起佛號一點都不影響,那非常好。假如,念著念著,你沒辦法專注了,那我們就以真誠慈悲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處理事,清淨,沒有帶私人目的去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得失了;沒有帶傲慢高下,處理事才能平等;處理事,對人沒有成見,才能真誠;處理事能念念為他人,這個“他人”是指在這一件事當中所有的人,不是那個你最喜歡的人,這個處理事來,我看不會處理太好。
工作不妨礙念佛,工作不妨礙用真心。“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即是照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不怕你沒有辯才,決定有辯才,因為辯才是性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智慧也是性德,性德流露。由此可知,學佛,不管你學那個法門、那個宗派,修定非常重要。”定,是開慧的關鍵,是樞紐。所以,任何宗派都重視修定。
“念佛或者是用《無量壽經》,用《阿彌陀經》,或者是用佛號,修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本經講的就是修「清淨平等覺」。”
我們要在一切境界當中修定,前面老和尚也是講到【不取於相】,不要著相;【如如不動】,不要動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提起這個教誨,幫助我們看破,就不容易著在這個相上,心也就不會動,一著相就很容易動。
老和尚講了:“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都是魔障現前。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歡喜心,”情緒波動了,“歡喜魔來了;不高興的時候,煩惱魔來了,貪魔來了,瞋魔來了,嫉妒魔來了,都是魔王。魔境一現前,一句佛號,魔就遠離。”《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講【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因爲邪念、妄念,它不是真的,你看,祖師翻經“妄心”,妄是什麽?虛妄,假的,假的能不能障礙我們?我們把它當真了,它才能障礙我們。我們知道是假的,我們一提起正念,這個邪念就污染不上了。
“只要佛號一提起,魔就沒有了。佛號要不提起,魔愈來愈厲害,愈來愈兇,力量愈來愈大!你就免不了要造業,免不了受果報。”
我們有沒有經驗,真的這個貪呀、瞋呀、嫉妒要上來了,拼命念佛,拼命念佛,結果還是壓不住?我們得經一事長一智,“我還是念,我還念的很大聲,怎麽還是壓不住?”我還是要看深入一點,我們的心念要專注在佛號上,一字一句,攝耳諦聽;我們往往聲音很大,但是念頭可能還是著在那個貪念,或者那個嫉妒念,你還在關注它。所以,【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一字一句要念清楚,聼得清楚,攝耳諦聽,就容易把其他五根收攝回來。
“古德常說,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覺。妄念起來了,第二念就覺。什麼是覺?「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把妄念打斷。這是功夫,這是佛號念得得力。佛號如果控制不了妄念,就沒有用處了,念得再多也沒有用,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當然,這個念佛功夫得力,也不是念三天五天,它就得力了。但是,要有恆心、決心去下功夫,有一個過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妄念陌生了,佛號越來越熟。我們有時候念佛念不好,要看到自己的性格容易着急,容易沒耐性。學佛就是要改個性。在念佛的過程,察覺到自己這些性格,要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行爲、修正性格。
我們也看到,有念三天功夫就得力的,大家見過嗎?瑩珂法師念了三天阿彌陀佛就來了。那是因為他很怕墮地獄,所以,他念得很勇猛。
還有,《地藏經》婆羅門女念了一天佛,她的對境是什麽?她的母親墮地獄了。你看,她那個至誠孝心念佛,這個功夫容易得力。所以,我們會修的人,比方説,你父母現在身體不好,在這個境緣當中,這個孝心越來越切,至誠念佛,希望幫父母消掉這個業,有可能父母生病的這個因緣,我們念佛的功夫就快速提升了。
《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他也有提到:念佛,冥熏整個法界,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利益。這個心境就是《無量壽經》説的【一切皆成佛】。他的心就是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他這個佛號為一切衆生能消業障、能同生極樂國而念,這個心量廣大,功夫得力的也快。
所以,會善用境界的人,自己能夠在這些境界當中很好的提升,而不是生煩惱;一轉念,煩惱可能就變成我們精進的因緣了。煩惱即菩提,危機就是轉機。所以,你現在特別痛苦的事,有可能一轉念就變成你勇猛精進的動力了。大家假如覺得轉不過來,可以寫上來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都能轉的。
“功夫得力,佛號能把妄念打掉,所以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有「辯才」。”
諸位,我們在家人,一般都有成家,都想要護念家裡的人,辯才重不重要?重要。現在不是急著要去給人家嘮叨嘮叨,因爲你那嘮叨裡沒有辯才,甚至還有煩惱、還有强勢、還有對立的情緒。所以,要護念好別人,要有辯才;要有辯才,首先,要有清淨心,才能把事處理好,才能把別人護念好。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把念佛擺第一,有道理吧?你不多念佛,心不清淨,也沒辯才。越去勸別人,適得其反。那還不如不勸。所以,我們解決問題,剛剛一開始說的,都能從根本去解決。你看,分析起來,你要去勸別人,重點不在別人身上,別人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不是思考問題都要從根本。勸別人,效果不好,原因在哪裡?你得把病根找到,老和尚說【把病根找到】。
老和尚講一個故事,事中有理。這個理我們拉回來自己的人生當中,有很多用處。所以,老和尚這一段話就指導我們:解決問題的根源要得清淨心,才處理得好。怎麽得清淨心呢?好好念佛,要讓功夫得力。具體做法:要把念佛擺第一。只要我們還有浪費時間,就不是把念佛擺第一,難怪功夫進進退退,能把念佛擺第一,功夫應該慢慢就提升上來了。這個我們得總結總結:怎麽不能提升呢?不能打迷糊仗,學佛是:面對境界清楚:“爲什麽我這念佛進進退退?問題出在哪?”找出問題根源了,才不糊塗的。這個得自己找了,別人幫我們找,我們還不高興。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下一段講了:“學佛一定先斷煩惱,斷煩惱是定;再學法門,學法門是開智慧。”這個在《華嚴經》善財童子的表法,他在老師文殊菩薩坐下先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了,就是這個定了。他出去五十三參,再學法門。你看,他一參就向上提升了。我們沒有先有清淨心,越參越亂。知所先後,這個很重要。先得定,然後再去參,再學法門。
還沒有得定,聼一堆,我觀察現在手機信息量太大了,一看這個標題,有點興趣了,點進去了。可能我們一天就不知道聼幾個老師講了。
我那一天,一個同修發過來視頻,他要發給大家,先發給我,說:“這個可不可以發?”我一聼,理,講得挺好的,可是他在講這段理的時候,舉了誰誰誰說什麽,誰誰誰説什麽,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老和尚都説“誰誰誰説什麽”嗎?老和尚都説:釋迦牟尼佛說什麽、印光祖師說什麽,大家注意:所舉的都是開悟的人,假如你舉“誰誰誰説什麽”,這個人不是開悟的人,那他有沒有分別執著?你一個話裡面有這麽多人的信息,這些人都沒開悟,你什麽時候引的是他的分別執著自己知道嗎?判斷得了嗎?
閲讀是一個好習慣,可是問題是你閲讀的書太多了!你看,有一些心理學的理論,提出理論的人精神都不是太正常,那你說該看嗎?“他講的我覺得挺相應的!”他講的這一兩句你很相應,你怎麽知道哪一句是偏斜的?邪師,厲害在哪?九十九句沒有錯,一句就讓你下地獄去了。
成德在二十七年前就遇到這樣的因緣,他都已經走了,還一堆人在學。我在台灣的書架上,他一排書。他講什麽?講《金剛經》、講禪宗祖師語錄,你説這一般人講得了嗎?可是,他一個男女之欲,他是讚嘆的,他就把你推到地獄去了。
所以,《楞嚴經》最先滅,爲什麽?《楞嚴經》後面五十陰魔,把這些妖魔鬼怪都分析清楚了。所以,是照妖鏡,法弱的時候,這些群魔亂舞,一定先對《楞嚴經》下手。《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第一就是:【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你要出六道的。我們投胎就是因爲男女之欲沒有放下,才會投胎。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緣,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亂聼啊。
況且,成德個人感覺:我是一有時間,趕快老和尚的經打開來聼,可是時間有限,處理的事多。所以,我感覺,我得要看破放下了,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處理的事太多,像我們已經出家,主要任務要荷擔如來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弘法,你首先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要不要時間?假如處理的人事太多了,你説:“法師,我就三分鐘就好了、我就五分鐘就好了。”諸位同修,十個人跟我說五分鐘就好了,那就變成多少時間了?所以,人生的取捨也是很重要,這個也是要有智慧的取捨。
所以,雖然成德是在分享自己的思考,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也要妥善安排。定需習,慧需聞,定慧等持,這個都要下功夫的。利眾的事情,緣成熟,我們盡力去做,一般來講會生煩惱,是太攀緣了。
老和尚這裡講了:“我常常聽到同修來講真心話,就是自覺罪業太重,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消除都沒有把握。”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啊?“我罪業太重了,有沒有能力,沒有把握。”我們剛剛講到【觀心爲要】,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觀照一下這是什麽心念?擔憂、懷疑,這是煩惱,這會形成障礙。
有些性格就很沒信心,很容易擔憂事,這些性格慢慢要轉。未來的事,不要擔憂,因爲一切不離因果,我們現在念頭言行都對了,未來不會不好的。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我們說....,我現在擔憂未來,用義理把它調伏了。懷疑自己了,沒信心了,那要念六祖大師(的),老和尚說博士論文,那十二個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都要對治煩惱,要轉念。
我以前,也是很沒信心,很容易煩惱。接觸佛法,我有一個心態,就是:“聖賢人不會騙我,佛菩薩不會騙我,老和尚不會騙我。”我相信這一點。因爲我也不願意騙人,更何況是他們呢?他們的話,我不懷疑,我就照做。
像我中文很沒信心,那是以前,遇到老和尚了,把這個沒信心的念頭放下了,後來提升的就比較快了。所以,境界障礙不了我們,障礙在哪?念頭。你懷疑自己了,它就形成障礙了;你不懷疑了,潛能,它就慢慢開發出來了。
境界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我們的煩惱念。所以,不要在外面解決問題,那個是枝末,拉回來根本,就是心念。一切法從心想生。
“曉得事實真相,念佛決定消罪業,”【阿彌陀】一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要認真去念,要好好的去念。”瑩珂法師出家犯戒了,他擔心墮地獄,念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可見這個念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的。【六字統攝萬法】,【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你有信心去念佛,那個力量更大。
“至於學法門就不必著急。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利益得到了,煩惱輕,智慧長,可以學一點法門。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就乾脆死了學法門的心,現在不學,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我們得要清楚自己的狀況,才能成就我們這一生的道業。所以,清楚自己妄想執著都伏不住,就不要急著,都要學很多經教、法門。
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有這樣的一個判斷、取捨:“這是真智慧。”不然接觸佛法二十年,三十年了,煩惱都伏不住;學了不少東西,生死的事不能解決的話,那還是要輪迴。
所以,印祖有一段法語,值得我們去體會體會。印祖說了:“一句彌陀念得住,成佛尚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佛號能念得得力了,老和尚說的“功夫成片”,當然,你是對這句佛號很有信心的。你假如都沒有信心了,那還得多聽經。對佛號功德、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認識得更深入,假如你不懷疑了,那你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尚有餘,沒有去學其他的法門,也沒有遺憾;去了,做阿惟越致菩薩,於一念頃刻,遍游十方佛國,跟一切諸佛學習。這一生,我們做事,要有一個態度就是:要穩妥,不能有僥幸的心理,要穩操聖券,這比較妥當。
所以,老和尚說要先拿到往生的把握,見到阿彌陀佛,心就安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什麽是憶佛?你讀《無量壽經》是憶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洗澡的時候是不是憶佛?你搓著污垢的時候,就想著:“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遇到這個世間都是能聯想到:“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你在憶佛。
你不是遇到這個境界去貪著這個世間,而是更想去極樂世界了,這個大家自己去思維,遇到境界的時候,一看,哇!好吃,榴蓮好吃,你就想不起來極樂世界不用吃了。你在走路的時候,“怎麽這麽遠!”你在那裡抱怨的時候,生煩惱了;你走走走,想了:“我到極樂世界很快就要去了,我就有神足通了,那時候就方便了。”李炳南老師說:“兩個世界的味道。”大家品一品兩個世界的味道。你不求生極樂世界,弘一大師說【非愚則狂】,不是愚昧就是狂妄了。
所以,憶佛就是要淨土為歸,我們今天做好事,積功累德,我是為了正助雙修,積累往生的資糧,都是在求生淨土。這才淨土為歸宿,所做一切都是爲了求生淨土,這個憶念就是在憶佛。
“妄想執著不斷,你念一輩子佛,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我們在念佛的過程,都要勘驗自己念得如何。不能念了三五年了,人家問:“你念佛感覺有沒有進步呀?”“我也不知道。”每天得反省反省,每個月得反省反省。
老和尚有講過,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這個都是指導我們要勘驗自己的狀況,不能學得稀里糊塗的,也不知道進步還是退步,老和尚說,你一天佛號多少,妄念比佛號還多,這個要往生就不容易了。現在,人沒有生病,好好的,妄念都比佛號多了,那代表妄念的力量強。臨終的情況比現在,那更難了。現在都提不起來,怎麽保證臨終提得起來?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强者先牽。
所以,大家也要勘驗,生病的時候,佛號也要提得起來。突然,有一台車開過來了,這個時候也是佛號也要起來,在這些情境當中,我們佛號都能在第一時間起來。
還有遇到事的時候,要趕快找阿彌陀佛,不要陷在煩惱當中了。
所以,臨終妄念又現前,“往生就沒有把握,那就非常可惜。不如把學法門的念頭打斷,往生見佛之後再學,這是好主意!”
我們就一門深入,不要再貪學太多法門,其實我們這個法門就五經一論,淨土宗的經典,要深入這些教誨,都要下功夫了。《淨修捷要》就是把五經一論的菁華編成三十二段經文,所以,受持《淨修捷要》,現在,大都市裡面生活還是很忙碌的。工作家庭責任也重,可是三十二段經文做下來,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可以做完,整個過程都是憶佛念佛。
下一段“『善談諸法秘要』,這是三十四「善談法要願」。秘是深秘,凡夫、二乘、權教(權教菩薩還沒有見性)不容易體會的。「要」是扼要,是精要。諸法秘要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這個禪已經是很高了,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所以,這個確實是如老和尚説的是精要,是佛法的頂峰。
“不容易!難信之法。難信之法,你能說得讓人相信,這是「善談諸法秘要」。不是別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密中之密,禪中之禪,真中之真,圓中之圓。這都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所說的,此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老和尚常提到【為人演説】,我們假如真的老實念佛,念得身心轉變很大,首先身體轉變,親戚朋友看:“你最近氣色很好,容光煥發!”就像劉素雲老師,紅斑性狼瘡念佛念好了!演得好,再説。讓世間人生信心,很羡慕。真的生病的人,給他很大的鼓舞。本來性格都是比較容易擔憂的、抱怨的,念到常常都是歡喜心了,那你親戚朋友就覺得:“他變了一個人!”你就把【密中之密,禪中之禪,真中之真,圓中之圓】介紹給別人了。
“『說經行道』。說經是言教,”我們共同期許:要爲人演説,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時代最大的供養就是做好榜樣,念佛念得好,這是好榜樣。你夫妻相處好,家庭是榜樣,在這個世間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處的道場雖然不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都沒有是非,很團結、和合,力往一處使。別人一接觸這個團隊,也很感動。
“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語如鐘聲』,此是形容,這句含義非常深廣。鐘聲傳播得很遠,能警惕人心,所以佛門的暮鼓晨鐘,能提起人的警覺。”而且那個鐘聲能讓地獄苦暫停。所以,在寺院裡面敲鐘要念偈:【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就是地獄【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敲鐘的人念那個偈子就是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所以,暮鼓晨鐘能提起人的警覺,“這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說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是說法、念佛,一一聲中皆含無量的妙義,就像鐘聲遠聞,”你說的法,念的佛,讓人家聼了之後,餘音繞梁,三天,好像你講的法,你念的聲音,它還有味道。
“聽到聲音的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的寒山寺鐘聲,看起來很容易懂,真正的意思,懂的人不多。所以中國詩詞含蓄,含義很深。實在講,也是無量義。”而且有的寫詩的都是學佛的人,它裡面都有禪意。
“歡喜的人讀了,是一種喜悅的感受;有憂慮、有煩惱的人聽到,觸起他的愁腸,每個人感受不一樣。所以你問他,這首詩有沒有意思?它真的沒有意思,但它又有無量義,每一個人看了,感受都不相同,就像清晨聽鐘聲一樣,每一個眾生聽到感受都不一樣。這個地方是以此形容,佛經與佛號含無量義,能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以上三願也圓滿成就,所以阿彌陀佛示現成佛。這三願是總說,下面的願文是別說。別說就是細說。”
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一起學習到,第三十三願「光明慧辯願」。我們先將這一段經文讀一遍【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在我們的講記兩百零一頁,師長有提到“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末後一句是總結,第三十二是「那羅延身願」。”我們復習一下這一段開解。“「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經上常常也說他為金剛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像經上所講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金剛不壞身。”
我們也説,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比方説,我們生病了,是不是佛法?以病為師,這個病是佛法了。觀身不淨,你看,這個身體九孔常出不潔之物,常常還有四大不調。大小病都有。生病了,我們就想到:我要去換金剛不壞身,這個病就鞭策自己要好好念佛求生淨土。你遇的一切境,都可以提醒自己:淨土為歸。你洗澡的時候,一搓,怎麽這麽多髒東西,還是極樂世界金剛那羅延身好、「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好。觀身不淨,就不會留戀這個身體了;不會留戀自己的身體,也不會貪戀這個美色了。
“這一願,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因爲,金剛不壞身是果;所有的事,不離兩個字【因果】;修因才能夠得果。我們看,接下來順著老和尚的教導。我們把如何修因,和金剛不壞身的果找到。
“願文開端,『生我國者』,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所有生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是平等的法界。
“無論從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都一樣的”受用,這平等的法界了。平等也是我們修學的重點。經題《清淨平等覺》,我們要在一切境界修清淨,不要染著;修平等,不要分別,不要有高下;不分別,禮敬諸佛,禮敬親人、朋友。
因爲不平等,不平,則鳴。可能家庭團體就會有紛爭產生了。可是容不容易呢?我們的愛憎心比較强。比方,那一天,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跟我談話。他首先問我,他說:“我看到女孩子會動心。”我說:“這很正常。”你可不要一句話過去了:“不可以這樣!”他以後不跟你講話了。這個應對進退要學,你要先調劑人情,再發明事理。
那我們自己想想吧,我們對他說:“不可以這樣!”請問我們在那個年齡的時候是什麽狀態啊?當然,你們比較善根深厚,像我在那個年齡的時候,我看,我比他更慘。
所以,處事要有忠恕之道,忠恕為道不遠,忠恕離真心不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更何況我情況比他嚴重,我還講那麽苛刻,這個不是很妥當了。
我們現在還帶很多年輕人,可能我在他們那個年齡的時候,還沒有他們的願心,善根還不如他們。可是,一談話,很高的道理就壓過去了。這個叫執著在老師的位置,我們說【不取於相】不要著相,我們前面好像,老和尚指導我們在境界當中要練禪定。
禪,假如用《無量壽經》,【觀法如化】,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你還要去執著它,你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就是《金剛經》說的【不取於相】。【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定,是不是《金剛經》的【如如不動】?
《金剛經》跟《無量壽經》教的一不一樣?一樣。在境界當中要練,不要取相,不要動心。【如如不動】就是,不要因爲境界而動心,不要被境界牽著走,這個就練禪定了。
境界都沒辦法動你的心了,定到一定程度,就開智慧了。可是,這個不取相,不著相,我們自己警覺性要高,要很能觀心爲要,觀自己的心念。一起“我是老師”,這個心念可能就跟五十三參不相應了,心態不相應了;就可能好爲人師了。
我們看老和尚在境界當中,是怎麽修的。你看,老和尚在講經,講經這個境界,好不好修啊?講著講著,都是講給別人聼的了,會不會不知不覺,道理都是向外了。佛法是内學。所以,你看老和尚的心態:“我講經,別人有沒有受益,我不知道,我把我自己勸明白了!”勸自己呀,不是一直講別人。
講的時候,所有的聽衆是監學,老和尚說的:“我給大家作報告。”這些心態很關鍵,因爲四大煩惱是與生帶來的。其中一個是【我慢】。儒家也説,孟子說:“人皆好爲人師。”
所以,我們處在講學的位置,可能,我這麽一講:“好險!我不是老師!這個講的不是我。”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你當母親、父親,你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你假如是當領導的,也要做之君親師。講這裡有人說:“好險!我是沒成家,我也沒教書,我又是下屬,我在單位裡面,我位置最低,跟我沒關係了!”
我們現在聼經,有一個能力很高:就是【閃躲】。這個不是講我,那個也不是講我,這個都跟我沒關係。聼經要受益,要怎麽聼呢?就是講給我聼的,才受益得了。
君親師,是你扮演任何一個角色,你要有這三個精神,你能夠在這個角色當中去利益到對方。除非你沒有利益人的心,你就不用受持這個君親師了。
你假如要利益別人,那你一定要受持這三個字,因爲你受持這三個字,你才是用真心去對人。“好!我不想利益人。”只有一條路走。不想利益人只有哪一條路?講“死路一條”比較難聽,出言要順人心,我們現在自家人來探討。不要說“死路一條”,一般的人聽了好像不舒服。“只有輪迴這一條路走了。”這聽起來比較不會那麽衝。不願利益人,那是自我了,輪迴就是從我執來的。
我們在課程當中,給大家舉過例子。在我們大陸,白芳禮老先生,家喻戶曉,感動全中國,包含海外,聽過他例子的不流淚,有點不正常。你看,那老人七十多嵗,把所有的財產捐出來,給孩子讀書。他這個動作已經震動到全家人了,甚至於那個學校都不敢收他的錢了。一看老人家,老本,退休金,全要捐,你假如是校長,你敢拿嗎?他說:“這是我的錢。”跟孩子說:“我的錢,我自己做主。”
不止這樣,從新重操舊業,再踩三輪車,踩到九十嵗左右。他沒有地位,沒有財富,可是,他有一顆至誠心對待下一代的教育。把下一代就當自己的孫子,當自己的後代。所以,他處在最低的位置,卻產生了那麽大的影響力量。你看,他做之君。他忘我的付出就是以身作則。做之親,他幫助那些都跟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做之親。他也做之師,大家看他這些行宜,不都是以身説法嗎?在感動,感動誰?首先感動這些學子。哪一個學子接過他的獎學金,不終身難忘?
所以,報道:所有接受過他獎學金的,畢了業之後,沒有不從事慈善事業的。你看,善心承傳下去了。所以,君親師,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角色,真的想去利益人,都應該遵循這三個精神。
而且,我們剛剛提醒道了:白芳禮老先生,他用真心,毫無保留去奉獻,這叫慈悲心。
大家一定要常常想起,在什麽時候想起呢?在一切境界當中,想起老和尚這一句教誨,就是:“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老和尚教君親師,就是教我們用真心。觀照觀照有沒有這個精神?
老和尚教我們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都是教我們用真心。不要執著,所以,不能著相,我們不能住【老師】的位置,不能住【父母】的位置之後:“我是你爸!我是你媽!你得聽我的!”這個就因爲那個身份,調動起我們的這些傲慢,慢心,高下:“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要多!”我們有這種心念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念【阿彌陀佛】。
哪怕是面對孩子,我們也是普賢行,【禮敬諸佛】,禮敬他的佛性。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會用什麽來回報?敬人者,人恆敬之。而且,尊重會促進彼此的瞭解。你越尊重他,他越願意把心裡的話告訴你;你一不尊重他,他内心不被理解,他可能心門就関起來了。
所以,我們在我們家庭,像成德,是從事教育的。我們在學校面對那麽多學生,我們用平等恭敬對待。就在這個境界練。
學生裡面,有拿獎學金的、有那助學金的、有自費的,平等。你不平等,不平則鳴,這個學校團體裡面可能就有是非起來了。
平等的榜樣:鄭濂碎梨。這個故事不能白聼。所以,要在境界放下愛憎心,愛憎很强:“這個人長相,我特別喜歡;那個人我看了就煩!”這個都是愛憎心太強。普賢行,見性,見人家的本性,不要著人家的外相。
剛剛跟大家提這個男孩,他跟我提到,這個青少年,你要讓他面對你的時候,什麽心裡話都願意講,你才好護念他。不然,他的思想跑到哪去了,你也不知道,他也不肯跟你講,你怎麽護念呢?
所以,父母跟孩子那種無話不談,要一直保持,這個叫父子有親,終身保持。成德記得我高中了,心裡有什麽事還是很自然會跟爸爸媽媽說的。
我們先讓他瞭解:他這個很正常。他就壓力不會那麽大了,進一步順勢的告訴他要理智去面對這個事情,引導他:“你現在主要的是什麽?你今天對一個人有好感,你目的是什麽?你假如是真負責任,那是終身大事,那你是要有理智的。不然你扛不了這個責任。你要有責任心,要理智,才能扛責任。請問你什麽時候要學理智啊?你現在就理智不了,你還能保證你以後理智嗎?你現在對情欲你就忍不住,你的理智跟道義提不起來,你現在,大家都是在學習,你的情欲控制不住,害了你自己,害了對方。你以爲結了婚之後,就沒有情欲的誘惑嗎?這樣很多!所以,你假如是個大丈夫,你現在要學理智。”
你要順勢而為,要用疏導的,不要用防堵的。我們當父母老師,常用防堵的,其實,就是我們太强勢了。心地不夠柔軟,才會有這樣的行爲,心、行,一如。
每天發生的事,要更好的瞭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心念狀態,才好修正。修行是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錯誤的想法看法,調整過來;説法做法也是從想法看法延伸出來的。心是根本。
這個男孩有意思,我跟他聊聊聊,後來他就說了:“法師,我看到比較漂亮的女孩子,我就想多跟她講幾句話。我覺得長得不是很漂亮的,我就不想跟她講話。”
我說:“你看,你讀《無量壽經》讀了多少遍了,清淨平等覺,都沒有平等心。”
他自己内心的世界,他願意講出來,我們就可以跟他交流。今天你在跟這個孩子談話,你在跟他講“平等心”,在這個學校裡面很多孩子,假如今天我在跟這個孩子講話的時候,他覺得我不平等,你説我這個話跟他講有用嗎?沒有用了。
所以,講話是要有本錢的,你勸別人要有本錢。本錢是什麽?你自己要先做到。菩薩四德裡面講的:【威儀住持有則德】,【有則】是以身作則;接下來才是【柔和質直攝生德】,言教。身教在前,言教在後。
我們現在都把時間浪費在要去説服別人,然後,説服不成,心裡又很鬱悶。這個特別浪費時間,都沒有提起一個理智:“我今天要勸他的,我自己做得如何?”假如這麽一思考,“我還有很多要提升的,我咋都在看別人啊?”這一念觀照,就不會陷在:要去講別人的錯誤了。反而提起:我要先趕快提升自己。這就是一種理智了,這就是務本。
我從根本下手,修身爲本。身修而後家齊,我要先在這個本上下功夫。不能捨本逐末。面對境界,本末要清楚。不能搞那個本末倒置的事情。不止沒什麽效果,還有副作用了。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你有這個優點了,你再去帶動別人有這個優點。【無諸己】,你沒有這個缺點,【而後非諸人】,你才能護念別人沒有這個缺點。我們舉“我不發脾氣了”,我才有底氣去勸別人:“發脾氣對身體不好,火燒功德林。”不然,我們脾氣也是挺不好的,一開口勸人家,脾氣小一點,人家那個表情馬上:“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
人情事理,要敏銳。出言順人心,這個話講出去,會讓人家不接受,話不要太多。阿彌陀佛!一講話,不符合經典,心都是散亂的。心,都是不安定的。你看,我們要説服別人,心安定嗎?患得患失。結果對方不接受了,言語稍微激烈一點,我們不止患得患失了,惱羞成怒。心動得厲害,話多的人,心都是不安定的。【話説多,不如少】,【吉人之詞寡】,吉祥、有福報的人,話不會多。
諸位仁者,説到這裡,大家不要起一個念頭:“哇!成德法師話很多。每天講不停。”講經不講話,咋講?講經不講話,就變成打佛七了。但是,我們平常提醒自己,你開口一定是跟佛經相應的:【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而且,【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要去攀那種緣。所以,夏老慈悲,有提到三年不説話保證開悟。可能有人開始激動了:“好!三年不説話!我來幹吧。”幹,可以,不要搞得你家的人覺得“你學執著了”,跟你講話都不理家裡的人了。
所以,聼大乘法,依意不依語。【三年不説話】,不説什麽話?不説廢話。心保持清淨,真的該説話了,真誠慈悲,清淨跟真誠慈悲都是真心,這個用功是持續的。
一開口,是非人我,那你的功夫就打斷了。甚至還講話的時候,情緒激動,瞋恨心都起來了,那就火燒功德林了。所以,劉素雲老師有説:“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其實,心裡裝人事,你遇到人,你那個嘴巴就忍不了了;心裡要裝阿彌陀佛啊!別跟自己當生成佛的機緣過不去,別人是障礙不了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障礙得了自己。
成德一說“別人障礙不了我”,大家下一個念頭是什麽?“有啊!障礙很多!”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自己的分別執著念而已。
忍辱仙人,佛陀的前身,遇到歌利王,歌利王都障礙不了他。不止障礙不了他,讓他快速提升,障礙不了他。所以,起了一個念頭:“誰障礙我?哪個是障礙我?”這是外行,佛門沒進。俗話説的,有點難聽:“門都沒有!”
所以,這個門都沒有,不是罵別人的,提醒自己的。不能連佛門都沒進,佛門怎麽進?我們老和尚這裡開解的:“淨土是真正的平等,平等才能進佛門。不要去分別,才能進;要往内,才能進佛門”。佛門是内學,往内,一往外就著相,【不取於相】,這個要練。怎麽練?【見人惡,即內省】,拉回來了,沒有往外了。這是善財童子的精神,【不可須臾離也】,這個心境不能離。
這是阿彌陀佛,把平等心展現給我們看。剛剛提到【鄭濂碎梨】,這故事不用重講了吧?這應該大家都聽過,聽過叫知道;還要悟道,什麽時候悟道?家裡、團體有人抗議了,這個不平等產生的後果都這麽大。產生的紛爭這麽大,悟道了,進一步對治自己的心念:做到。最後,得到了!契入平等心了。
“『善根無量』,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這個是因,你才得金剛那羅延身。佛爲什麽有這麽大的神通力?這麽大的神通力是果,有因;當時候,提婆達多,害佛,把五百隻象灌醉,打聼到佛要經過哪個地方,把五百隻醉象趕到他們快速奔跑,往佛經過的地方,要謀害佛了。千鈞一髮之際,佛只是,把自己的手舉起來,五百隻醉象,就很溫馴的全部趴在地上。
結果魔王看到這種情境,他問釋迦牟尼佛:“你爲什麽有這麽大的能耐?”佛説:“地神知道。”去問地神了,地神說:“娑婆界每一寸土地都有釋迦牟尼佛為衆生留過血犧牲過生命的足跡。”這個故事我們聼了,以後你踩在大地上,你就會念本師恩了。你看,每一寸土地都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為衆生,這個感覺還不夠,為我捨生命,這個思維一起來:“我不能再辜負他老人家了。我得依教奉行了!”更有志氣:“我得協助本師釋迦牟尼佛度衆生,脫離六道輪迴。”
念恩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重要。我們這個法門,《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勸發菩提心文》大家一定要深入學習,就拿到往生的把握了。
菩提心發了,你又肯念佛,那一定往生。剛剛我們提到,你要利人,你君親師的精神一定要提起來,你才能正己化人。沒有利人的心,那只有輪迴一條路了;沒有利人的心,去不了極樂世界,頻道接不上。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才能交感,【方以類聚,物以羣分】。我們現在要去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一定是跟普賢行有相應,沒有十分,最起碼也要相應個一兩分、兩三分。
世間事沒有離開【感應】兩字,能感是因,所感是果。大家也可以去觀察看看,因爲你善於觀察,你對真理就體會得深了。
今天一個虔誠的念佛人,會不會交打麻將的朋友?不會吧?對呀,不相應。話不投機,半句多。當然,這個真心念佛人假如遇到冤親債主是打麻將的,他一定跟他說:“阿彌陀佛!”順便給他消業障一下。
這裡提到,你能得到「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是善根無量。普賢菩薩的法界,小乘人心量小都去不了,二乘種不生。所以,説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善心堅固,不是說幫一下人,人家不怎麽領情,“哼!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善心堅固,【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才像彌陀弟子。【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些經文,我們都很熟,隨文入觀,我要做第一弟子,要做榜樣,代衆生苦,不退縮。大不了,死而已,有什麽好怕的?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為衆生犧牲了,那就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寧可碎骨分身,終不忘失正念。所以,當然不能無謂的犧牲,犧牲了真正對衆生有幫助,我們不惜生命。效法釋迦牟尼佛,任何一片土地都有佛陀為衆生流血犧牲生命。
所以,爲什麽我們出家受菩薩戒,燒菩薩頭,得要點戒疤,那是表法的,不是拿來炫耀的。點九顆,是更提醒自己:要犧牲奉獻;可不能點九顆:“你看,我比人家多!”增長慢心了。所以,都要用對心,善用心。
老和尚一直提醒:不能換對象。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放下好勝心,不是進了佛門,換對象了,照貪,照好勝,點香都要點第一炷香。辦什麽事,都要搶著比人家辦得多。那個都是習氣。
大家冷靜想一想,現在利益衆生該怎麽利益,做很多事?現在學習,怎麽學?一門深入,給衆生做榜樣。現在衆生好多,不好精。學得太多了。
我們就不説別人了,説我們自己吧。我們也學了那麽多年了,也不能說不好學。可是假如我們沒有專精,李炳南老師説的,你學經典,哪怕是扎基礎,你一部學通了再學第二部。你不能今天摸摸《了凡四訓》,明天翻翻《弟子規》,後天又《俞淨意公遇竈神記》。
我們都是成年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有一個特色:就是除非他自己認知到了,不然,你勉强不了他。除非自己深刻認識到:【專精】的重要,不然,你越給他講,他越煩。要他什麽:“哎呀,我都學了十五年了,學佛十五年,二十年了,我怎麽遇到境界,一句經句都起不來?”你好像學了一二十部,都不深入,不透。遇到境界用不出來,那是學習的一種習慣,求知欲。好像多學一些經典,心裡比較安,甚至於跟人家談話的時候,比較有吹的本錢。“哪一部經怎麽講,哪一部經怎麽講。”人家一說:“哇!他懂得經句不少啊!”
你講話也要觀自己的心,你是引經據典在給人家信心:這個都是有出處的;還是引經據典在炫耀自己,這個只有自己的心知道。當然,也不是只有自己的心知道,明眼人一聽,就知道了。只能騙一般還沒有走實修的人,實修的人心清淨,我們一講話的心態,人家容易感覺得到。一感覺到我們這個態度,人家只是不説而已。那個是藏不了的。
我們都是依經教來思維,所以,要修普賢行,把頻道要接上去。善心要堅固,【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而且,因爲堅固,不懷疑。不懷疑自己的善心,也不懷疑衆生的善心。我們有時候在做事當中,衆生的一些行爲讓我們對衆生的信心產生懷疑了:“哎呀,真是一闡提!沒有善根!”其實,冷靜冷靜,當我們覺得別人沒善根的時候,可能我們善根也不夠,才會起這個念頭。
佛菩薩對衆生有耐心,柔軟。等待機會,他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善念保持,沒有夾雜。沒有夾雜目的,沒有夾雜名利心,純是愛人,純是敬人。《了凡四訓》這一段文,很精彩,這個就是沒有夾雜。
“這樣的人才能往生。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特別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難,決定不退心;”我們遇到大的苦難,會退心,關鍵都不在境界什麽很大,境界沒有問題。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陷在自己的煩惱感受裡面,這個境界才障礙得了。
假如我們很明白:“隨緣消舊業。”消業的機會來了,【無債一身輕】,那怎麽會有煩惱痛苦呢?是我們著相了,自我的感受:“他怎麽可以這樣對我?你不知道我付出多少嗎?”就在轉啊,轉啊,轉不出來了。深信因果。他不找別人,怎麽找我呢?深信因果,是妙法,可以消除煩惱,基本上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爲不信因果產生的。
可能我們跟佛友在探討事情,一定要深信因果,我們嘴上都是這麽講。真深信因果了,你在一切境緣裡面不會有怨。這是真正深信因果。逆來順受。這個都要檢查。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會生怨,就有一點不甘心了。深信因果,哪有不甘心的?
“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越挫越勇,這是善心。”爲什麽越挫越勇?因爲,越經歷這些事,越知道輪迴路險,不能再搞輪迴了。【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好不容易遇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的業再重,我不怕,我只要肯上他老人家的法船,我【隨緣消舊業】,我不再造新殃,然後,我肯上他老人家的法船,他的願力就把我的過去生的業力給托起來了。帶業往生。
所以,一個人面對事物的心態對了,所有的事障礙不了他,所有的事會讓他善心更堅固,會讓他求願往生的心更堅固;所有的境界都是來成就我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我轉念轉對了,事事是好事。大家可以自己思維,自己去轉念,卡住的時候,可以提出來,我們再一起討論。所有,卡住自己的事,一轉念,都會讓我們求願往生越堅固,這叫以苦爲師,這叫認識輪迴苦。
所有,你現在覺得很痛苦的,都在教育我們:輪迴苦,別搞了,搞煩了。不想再搞了,那不是以苦為師嗎?哪會障礙我們?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比這更善。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我們爲什麽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是阿惟越致菩薩,六神通恢復了。那個能力可以廣度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我們是爲了這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想想看,那有比這個心更善的!善心堅固,這是因,因為這個因,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堅固之力』是講身體起用,身殊勝。古德在註解裡跟我們說,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到人間,密宗是從這裡來的。”淨土宗是密宗教顯說。【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而且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咒。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一句佛號,統攝萬法,六字統攝萬法,這個是深密,【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我們不懷疑,佛教導我們:老實念佛,可以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我們不懷疑。不懷疑,老實聽話真幹,得大利益了。【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寶王三昧】。
《地藏經》裡面婆羅門女的表演,給我們啓示:她念佛念多久啊?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一天!入什麽境界?法身大士,以自己的力量到地獄去了,一天。念佛的功德力多大!這是《地藏經》。
我們中國歷史當中,差不多魏晉南北朝,那時候,有一位修行人,七天,也入法身了,後來在清朝示跡教導他十二個同參道友。因爲他十二個同參道友又聚在一起了,他從極樂世界來教化他們。這一尊菩薩:覺明妙行菩薩。他有很多教誨我們很熟:【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的念頭死】,大家現在念佛有沒有感覺打的念頭死?感受了?【許汝法身活】。
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都是覺明妙行菩薩教導的。所以,這個成就快。當然,這個“快”,你不要一聼到“快”字,快呀,快呀,心又開始急了,你就快不了了。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攝耳諦聽。其他的五根就不容易跑出去了。我們這個世間耳根最利,念佛的關鍵:聽清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所以,佛號老實念,根身器界潛轉換。自己的身體,你所處的環境,就隨著你的佛號,不斷的在轉變。
我認識一個朋友,聽説他最近出家了。他得了胰臟癌,癌中之王。去見老和尚,跟老和尚稟報:他是官員,年齡不大,官就坐的蠻大的。後來,得了這個病,打算一心念佛。老和尚表示支持。他就死心塌地念,沒有多久的時間,胰臟癌就沒了。後來,還有出家的緣。【萬德洪名,能滅眾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對佛號沒有懷疑,那個功德力,那個滅罪的力量不可思議。
這個都不是我講的。《金剛經》專家江味農居士講的,【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行深般若是觀音菩薩那個境界,無異念實相。就是跟實相念佛,跟法身的境界,是平等的。
你看,我們以凡夫心持名,可以跟實相念佛平等,這個是妙法。【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念著念著,“我怎麽這麽幸運啊!中了佛門第一特獎!”歡喜心念佛。念一句是一句,越念越歡喜。【幸聞如來異方便】,夏蓮居老居士說的,特別法門居然,我遇到了!【苦樂忙閑莫停聲】苦樂忙閑,行住坐臥,能提起來,提起來。真的有事要辦了,用真心去辦,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處理事情,也叫念佛,功夫沒有間斷。
當然,假如你做的事很多,慢慢你念佛心都定不下來,修行的路上,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不能執理廢事:“老和尚說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好!做事不怕!冲啊!冲啊!”你事情做得很多,你連佛都念不住了,事也沒處理好,執理廢事。事要什麽?實事求是。老和尚說了:好事可以做,可是,假如做了呢,煩惱越來越多。那這個不行,會把你往生作佛的事情耽擱掉了。要度德量力。
我們雖然學了佛,有很多做人做事的習慣很强,因爲那是學佛前三十多年養成的,二十多年,三十多年。不是一學佛了,佛法的教誨比較强。不可能的。過去的習慣,常常會把我們拽回去,只要一不警覺,它就給我們拽回去了。這個我們自己觀察,我們起的念頭,是念佛多,憶佛念佛多,還是世間這些影相多。這個就是習慣給我們拽回去了。
傳統文化是個緣,本來那個做事的習慣上來了:“我要做大!我要做第一的!”有啊,我見過不少!別人做了,他嫉妒心起來了:“怎麽沒有通過我?這個地方是我先做的!”他要做老大。又要做大,習氣現前了,怎麽護持正法?現在真的要弘法利生,一定是從修身齊家做榜樣,因爲大衆都忽略了這個本。
你身要修,要下心地功夫。要格物,格除物欲,淘汰坏習氣,煩惱輕,智慧才會長。智慧才是自知。不從格物下手,統統是本末倒置,所以,我們看四弘誓願,發了願,接下來,不是往外冲,【衆生無邊誓願度】,下來【煩惱無盡誓願斷】。
你説,“我出來講學了,我是一個家庭主婦,我是一個當媽媽的人,那你跟別人講什麽?”講我在這個角色當中怎麽放下自我,怎麽行菩薩道,念念為家裡人考慮。可是,我們沒有這麽做過;我們就是講一堆理而已,攝受不了人心。
是用自己的明明德,去清明,去利眾。可是,要用自己的明明德,一定有對治習氣的,而且侃侃而談,但是,大家冷靜去看,很多講學的人是口才好,他不談自己怎麽對治他的嫉妒傲慢,因爲他沒有下這個功夫,他怎麽談的出來?
用明明德去清明,現身説法。現代的人口才好的也不少,人家聼經也聽很多。爲什麽你能攝受他?他能感覺到你不是搞假的,你是動真格的了,寧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你這樣下心地功夫了。
所以,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要去做大。要對照我們最近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開智慧的,他會觀機。
我記得,初學佛沒多久,有一本書對成德的幫助非常大,就是《印光祖師文鈔精華錄》。成德在慈光圖書館拿到這一本精裝書。好多想幹什麽,印祖都當頭給我一棒,敲了好几棒!
其中,印祖說,道場不要超過多少人?二十個人。那是那個年代,我們要有動態觀察,科學發展觀,要有動態觀察的能力。請問現在不能超過多少人?這個你們自己想吧。成人是不能被説服的,只有自己去感受感受。像我自己去感受:組織大了,你根本時間精力沒法帶。在外面講的天花亂墜的,家裡在失火,出了攝影棚,還在那裡當和事佬,在那撲火。我感覺這不妥當了。這樣講學,我看講不長久了。講到最後變成自欺欺人就麻煩了。現在一定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展現一個做事正確的態度:實在,不搞虛的。
“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菩薩不會多事,不會多此一舉。假如,他在華藏世界就能成就圓滿的法身,他幹嘛最後,還要勸這些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還有四十一個階位,那他爲什麽要勸他們統統導歸極樂世界?
所以,普賢行是導歸極樂世界才圓滿,普賢菩薩又是金剛薩埵,密教初祖。那大家想一想,我們是念佛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究竟圓滿。
所以,這裡提到了,“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面所説的,成就大圓滿法身。在那裡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這才能得究竟圓滿。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也有引用。”
黃老《註解》,這個也是我們淨宗三寶。淨宗三寶:《無量壽經匯集本》還有《註解》,包含老和尚的講解,講的很透徹。用一千兩百個小時左右,講透徹了。
再來,海賢老和尚表法。我們這四十八願一起學習完,我們接下來學習老和尚談《海賢老和尚的表法》我們把它參透了,可以花一年的時間,拿到往生的把握,這個很重要,再來,還有《淨修捷要》,這是淨宗三寶。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佛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們想想,往生的人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就不平等,”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清淨海會眾菩薩,都有,頭上都有光。
“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假如不平等了,跟本願就不相應。佛光、眾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佛是主,清淨海會眾菩薩是伴,同樣的我們現在學習淨土法門,弘揚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主,我們也是伴,協助阿彌陀佛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而且,主伴、生佛,生,是衆生,生佛,我們光光互融。請問大家我們現在很真心的在介紹淨土法門給有緣的人,你的身體放不放光?你講的時候,感不感阿彌陀佛的光注照?你看,你自己的心光跟佛光融在一起了。
“皆以此光宣揚妙法。”阿彌陀佛的光、一切諸佛的光,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光全照在你的身上了。你的靈感,如泉水。所以,老和尚學經教,李炳南老師教他四個字【至誠感通】。你看,你真誠心,沒有絲毫懷疑,佛菩薩會加持。真誠,一心利益他人,真誠希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讓他了脫生死,得到的加持,感通的這個佛加持力不可思議了。
大家不能說,那個講課的人,他可以求至誠感通,大家有沒有感覺,觀照自己的心念是什麽?責任,“他比較適合,他去做吧。”老和尚圓寂之後,我遇到一些同修,一見面他們常常會跟我講一句話:“成德法師,你責任重大!”我想:“你都沒責任。”我們的念頭跟阿彌陀佛同不同心?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況且,佛在世的時候,給我們的表演都在啓發我們。佛不度無緣之人。代表什麽?要有緣,這個世間有很多親戚朋友跟“你”有緣,跟“成德法師”沒緣。那誰的責任?不然,這個故事不是白聼了?都當故事聼,跟我沒關係。
我們有一個習慣特別會退責任,退得一乾二淨,這個功夫最高了。每一個人有利眾的心,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衆生,【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感應!
“法即是光,光即是法,”這一句佛號是法,一個人在念佛號的時候,就像善導大師,念一句佛號,一尊佛就出去了,這個佛又放光。我們在佛光當中又能宣講佛法,宣講《無量壽經》,光即是法。
“不離此光而說此法,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你看,往生的人,成就一切智慧,身頂都有光明照耀。然後,還獲得無邊的辯才。所以,成就一切智慧,世出世法,他都通了,通達了。
“正智圓滿的成就。”像我們講學,當然,自己煩惱還很多,可是上了台,有沒有煩惱?你坐在講臺上還有煩惱,不..了麽?你絕對沒有煩惱的!一個妄念都沒有,全神貫注。
老和尚說了:有人說他是愛講經的法師。那個是人家批評啊。你看,老和尚面對批評,那態度是我們的學處。老和尚笑著說:“他不瞭解,我是用講經來調伏妄念。”修行不是要調伏妄念嗎,把妄念都止住了,自己的佛性不就慢慢透出來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要對治。怎麽對治妄念?念佛能對治;講課,沒有妄念,這也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我們有時候講的内容,像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談的,其實,我在談的時候,這個都不是前面準備,備課沒有這些内容的。論到哪裡,可能是哪一個聽衆給我放光了,給我靈感;他爲什麽放光?他很專注,很認真,很恭敬,我也得到他放光了。互相影響。真心互相影響,所以,佛光一照,佛光也注照了,你當下一照,你有靈感了,你的智慧透出一點了。下了台可能又講不出來了。我剛剛講那些,我好像以前沒講過,有一些分析的,我講的時候都有點:“哎喲,雖然自己現在還沒有成就一切智慧,你看,佛的加持力真的是不可思議。”不是自己的能力能夠講的。
今天先跟大家聊到這裡,當然,大家聼經不要聼出執著來,剛剛說了,我們這個課程之後,我們來學習海賢的表法。老和尚給我們介紹海賢老和尚,我們從中,内行人看門道,學到精髓。老和尚說:“海賢老和尚表演是《無量壽經》的總結。給我們表演出來了。”
我講的這裡,大家可不要:“之後,等成德法師講《海賢老和尚的表法》。”你還等我,可能要等兩個月。修行人的態度,聞教便行。知道這個重要,馬上去做。【工作不妨礙念佛】,你馬上能想起的,就要效法了。
你看,賢公,人家無禮對待他,你馬上能想起的就要效法了。賢公,人家無禮對待他,給他兩個耳光“當幫我瘙癢”;講話很凶,吐他一臉口水,“就當幫我洗臉了。”
佛號不中斷,你看,恆順衆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家不讓他拜佛,他就沒人的時候再拜,沒有障礙。這都是學處。現在我們同修可貴,好人做到底,還做了動畫片。一些人一看到動畫就想起小時候的記憶,看起來很溫暖。看了就趕快效法。祖師有說了,【聞教便行】,你聞了一個教誨,便去效法,這個人不用人家推了,【奚待更勸】,不用人家勸他了。這樣的態度,這一生就成就了。我們要培養這種聼了就去做的,解行相應的態度。
子路聼到好的教誨沒有去做,他心裡就覺得:“不能貪法,不能聼太多。”【聞之未行,唯恐有聞】。子路這個態度,非常非常可貴。一年拿到把握,老和尚有提到一萬聲佛號,當然,不要著在數字上,其實,就是讓我們多多益善。因爲有些人念佛速度慢,到時候我一講一萬,他就生大煩惱。他都是念阿-彌-陀-佛,這個速度了。
或者你的工作多,假如說,你一定要念一萬,那可能對你的工作造成煩惱了。法是活的。你工作多了,功夫不要斷,在工作當中用真心,一沒事佛號又提起來。都可以落實的。無常迅速,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趕快拿到往生的把握。憶佛念佛,一見到佛,心就安了,就有把握了。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又能夠跟大家一起,學習師父上人《四十八願講記》。 因爲我們接觸到師父的法,成德個人的感覺:我們這一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成熟了就不能錯過了。要把它很好的掌握住,要珍惜。像老人家講經前,都是,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開經偈。開經偈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這個開經偈,它的用意要讓我們體會到:聞佛法,是非常稀有難逢的因緣,我們自己真能體會因緣的不易嗎?這個得我們自己問問自己了。 我們說珍惜緣分,尤其,殊勝的緣是順緣,順境不好修,逆境警覺性高,你看逆境惡緣一出現,馬上想:考試來了!你看,警覺性很高。你看,遇到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麽殊勝的緣,順緣。但,古人提醒我們: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烟。祖師大德留這個話,就在提醒我們了。 人遇到殊勝的因緣,不容易珍惜;所以,得常常提醒。可能講到這裡,我們不一定能感覺到:我有不珍惜因緣嗎?那我們思維一件事,我們一遇到事情,是先提起來老和尚的教誨,還是先提起來自己的想法看法,甚至於是自己的感受。諸位同修:這兩三天有沒有心情稍微有點悶悶的,不是很暢快,有沒有?當我們有這個感覺的時候,師長老人家的教誨已經沒提起來好幾秒鐘了!甚至一段時間了。 有時候,還會悶半天,那就更把老和尚跟佛陀的教誨就不知道抛哪裡去了!所以,爲什麽要有佛像,家裡擺一尊佛像,不要擺著最後就無視它的存在了。擺著是讓我們一看到,就想:“不能忘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不能忘了他老人家的恩德。” 老和尚有說,佛像表的意義:第一個,不忘本。所以,我們一開始講經,先念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用意,“南無”,這兩個字我們都一直在念,不能念到有口無心。“南無”是“皈依”;皈依,本師,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的意思。你隨著本師這一句佛號,有沒有提醒自己:“我要提起我本有的慈悲心、仁愛心。”牟尼,是清淨寂滅。我的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陷在事裡面生煩惱了,不清淨了?我有沒有染污什麽?你看,這個佛號就在給我們加持了。時時不忘本師的恩德,這個人不會迷惑的。我們會迷,(是因爲)忘了恩,忘了教誨了。 所以,我有這些體會就是我自己忘了恩、忘了教誨。這一次去受戒,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了四十五天。感覺愧對他老人家。 所以,也體會到:爲什麽講經前念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念開經偈。我們人,現在的根性,我們要瞭解自己的根性,不能說:“別人沒有這麽做,我也不用這麽做。”別人的境界功夫可能比我高,他不用做,不代表我不用做。我們體會體會。 諸位同修,你們最近有沒有念《弟子規》?假如沒有念,那你在境界當中能提起《弟子規》來應對處理嗎?我們幾天不念,慢慢這些教誨陌生了。要下鈍功夫,要下扎實的功夫。了凡先生,他每天做功過格。 我請教大家,我們現在的根性比得上了凡先生嗎?比不上。他的用功,我們鐵定要這麽做,不然我們就沒機會成就了。這是離我們幾百年的古人。你讀《了凡四訓》,要用心深入,去體悟。不能讀過了:《了凡四訓》還是《了凡四訓》,我還是我。 我們有沒有遇到境界馬上【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這句我們用上沒有?遇到事情,經過了。自我反省,有沒有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我做任何事,有沒有夾雜自私自利在裡面?我的動機純不純粹?這個要觀照。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們一提到愛人,那首先最具體的,我們的家人。我們對家人這一段時間,諸位同修,這兩個月,我們跟家人之間有沒有起情緒?爲什麽起情緒?修行人不能經過一些事情都不知道:啥情況,問題出在哪,不知道。 所有的事,必有因。今天會呈現:跟家裡的人起情緒了、鬧矛盾了,你因找不出來,下次還會出現這些情況。修行人是越修越明白,面對境界清楚,不是打迷糊仗。我感覺,自己還沒學佛以前,也很會打迷糊仗。 要不就:“哎!算了!不想了!”要不,把責任退給別人了,這個比迷糊仗更差勁了。 比方説,我們今天出點什麽情況了,要去觀照自己的第一個念頭。往往都是什麽?“誰害我的?”萬法因緣生。外在只是個緣,因都在自己身上。可是我們第一個念頭都是:“誰造成的?”好像跟自己沒關係。 比方説,我也曾經遇過這些情況。在行走當中,大家排隊,走著走著,突然,前面的人有一點快跌倒了。他馬上就說:“就是前面有人的脚比較伸出來,害我差點跌倒了!”大家聼,有沒有道理? 一個人的心假如是安定的,他有可能會被人家稍微伸出來的脚絆倒嗎?鐵定是他走路的時候,心都不安定,心思飃出去了,身體也在那裡晃。告訴大家:心在飃的時候,身體絕對不是中正的了。 所以,以前老和尚說,因爲老和尚那時候已經在國際間走了,回到淨宗學院,時間也不是很多。但是,我們當弟子的,可不能說:“老和尚很少回來,不知道我們的情況。”那是我們自己當弟子的角度。《了凡四訓》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看一個人的動作,就斷他的禍福,【靡不驗者】,都斷的很準,都應驗。【左國諸記可觀也】《國語》《左傳》裡面,記載好多這個事。那老和尚是大修行人,他回來,回來一兩個禮拜,看看我們,會不清楚我們的狀況嗎? 其實,更重要的:要自己看得清楚自己的狀況。要有自知之明,別人提醒那是輔助的。一個修行人,假如修到自己哪裡念頭不對、言行不對,都看不出來,從哪裡修?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我今天好像在推薦《了凡四訓》,寶書啊!老和尚念三百遍。我們今天講了一個重點【了凡先生都得這麽幹,我們能不幹嗎?】【老和尚都這麽幹了,我們能不這麽幹嗎?】【老和尚都守三個條件,我們守不守?】我話只能講到這兒,再講得太那個,可能下一次上綫的人就減少了。這個緣就搞斷了。點到爲止。現在的人要做啥事,都得要很自願的,不能被勉强的。 當然,成德個人來講,因爲我去受戒,受三壇大戒。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每個學佛的人終極目標是什麽?圓證菩提,圓證佛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的目標。 戒為無上菩提本。所以,戒是根本。藕益大師説的【持戒爲本,淨土為歸,觀心爲要】。剛剛我們引《了凡四訓》的句子不都是觀心爲要嗎? 爲什麽跟家裡的人會鬧矛盾?我愛他了,怎麽會變成:起情緒呢?憤世之心。瞋恨,從哪裡來的?貪,貪不到,不順自己了,瞋就跟著起來了。你不會去跟路邊一個不認識的人生氣,你很容易跟家裡的人生氣。 愛一個人,應該不會生氣,純是愛人的話,這是慈悲心現前、真心現前,怎麽會生氣?裡面夾雜,夾雜著要求。你有要求了,對方不順你了,不歡喜的情緒就上來了。要找到。找不到,根源問題,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要不,跟家裡人越來越不會起情緒了;要不,會越來越起。修行人不要僥幸。 所以,經歷事情,能看到根源問題,看到自己的問題,就已經很有修養了。而老和尚說了: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看得到自己心念的偏頗,這個是知過。 老和尚講經,最常講的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句話就把修行的總綱領告訴我們了。怎麽修?修【不起心不動念】境界高,我們分兩段操作,這個不起心動念,到極樂世界再完成;現在練不分別不執著。 心念一有分別了,馬上察覺了;察覺了,叫不自欺。有時候,分別心起來了、愛憎心起來了,不承認之外,還找借口。那這是自欺了。甚至,那個藉口裡面,把佛搬出來了;這個叫【合法掩護非法】。把老和尚搬出來了,聽説現在,也有人把我搬出來,把我搬出來打他家裡的人。諸位仁者,請大家手下留情,不要壞了我跟你們家裡人的法緣。 我見到一些家長,我都跟他們說:“請你們手下留情。你們的孩子可能十年、十五年之後,可以來到我身邊。可是呢?你們得手下留情,他們才來得了。”我首先提醒他們,你們不要逼他:“一定要念英國漢學院。”你們這麽搞,我就見不到他了。因爲有執著點,就會強勢了。你要觀照:你這個強勢本身就是執著了。有貪、有瞋、有痴、有慢、有疑,全在裡面了。 還有,我們有一個習氣:太急躁了!修行人要很敏銳,什麽事情都要讓它水到渠成,不要操之過急。大自然都在教我們:【萬物皆從成熟得】。【熟果不搖翻自落】,那個水果成熟了,它自己掉下來,不用你去硬把它摘下來。你硬把它摘下來是什麽結果?很酸,不好吃。 諸位同修,我們吃著酸的東西的時候,有沒有馬上回到修行上來?我爲什麽最近跟家裡的人相處有些摩擦不愉快?我太着急了、太苛求了,反效果了,緩下來。家裡的人是我們的依報,隨著自己的心,心是正報轉。 真正解決問題,絕對不是在外面。【一切法從心想生】,是自己的心決定的。從根本修,就是自己的心念。 因爲自己受戒,受三壇大戒,對【戒為無上菩提本】的體會,有稍微增加了一些。章嘉大師教導老和尚【戒律很重要】。我們有沒有把這一句重視起來? 我們在家人持五戒,不殺生,祖師們開解是:不惱害衆生。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有人因我而生煩惱,犯了殺戒了。” 我相信諸位仁者,有受五戒的,應該是有的。不知道大家在聼老和尚這個教誨的時候,我們自己有沒有在轉變?有沒有常常在觀照:“誰因我而生煩惱了。”就會去調整自己言語的分寸。 重視【不要惱害衆生】,自己的心地就越來越柔軟了。所以,假如,我們並沒有感覺我們自己的心沒有變柔軟了,那這個持戒,我們是相上受了五戒,但,沒有實質去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要幹那個自欺欺人的事,騙自己,騙別人;甚至受了戒,“我受過五戒、我受過菩薩戒!”拿來當名聞利養,炫耀的本錢,那就更顛倒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了:“可不要拿佛經,老和尚的教誨去當藉口,去打別人。”比方説這個事情,起了分別心了,起了退縮的心了,不想幹這個事了,修道的人,義所當爲,再難,都肯把它扛下來。這個時代,你真正要做利益衆生的事,哪有輕鬆的?《了凡四訓》講到了,【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所以,我們這些祖師都是迎難而上,離我們最近的李炳南老師:我們修行,做佛門事,必遇困難。【困難越大,功德越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 請問,我們現在遇到事情,會不會很緊張?會不會想溜之大吉?我們一遇到事很緊張,要觀自己的念頭,修行要改個性。個性改了,你的心就跟阿彌陀佛越來越相應。跟阿彌陀佛的心越來越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可是假如,心不相應,能不能往生?相應很重要。 印光祖師有一段話,我們復習一下,這些法語要常常看,不然也忘記了,不知道有沒有哪個同修知道我要講哪一句了?【相應】,哪一句?【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好,我們復習這一句。這個我們幾個月前,甚至是一年前,這句話我們一起探討了,我看不下五次。應該有了。 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現在面對的每件事,我是不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可以檢查我們是不是解行相應了,不然我們會落入藕益大師講的其中一個修學的問題【求解不求證】,很喜歡聼經,懂這些道理很舒服,可是沒有去做它,沒有去【行】,沒有去【證】。這樣會修得比較傲慢。爲什麽?你懂得道理多了,不力行,但學文。 所以,很多學問,可能拿到博士,可是,他可能離婚,他太太受不了他。你讀書讀那麽多,你能落實個三五句,人家就很敬佩。尤其,你另一半離自己最近。我們真的落實三五句,【念念為人想】,【忠恕之道】,你另一半跟你相處,如沐春風。 我可能講到這裡,大家下一個念頭:“我沒見過這樣的夫妻。”諸位同修,我們去看看歷朝歷代,留名青史的這一些讀書人,他們的太太佩服他們。范仲淹,出將入相,去守邊疆,跟西夏人打仗,當然最後還感動西夏人。太太在家裡扛得那麽重,一點怨言都沒有,敬佩自己丈夫的德行。 還有一篇《...》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歐陽修寫的。他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常常都在念他丈夫的德行。我們自己檢查檢查,有時候一遇到很熟的朋友,一開口,沒有批評丈夫兩句,實在有點不甘心,這不妥。這個《常禮舉要》要好好學,家醜不可外揚;【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怕自己心念錯了。心念不要起分別執著,這是修行的重點,我們要看到。不要挑境界。 我們做阿彌陀佛的弟子,我們學《無量壽經》的目的就是效法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學《四十八願講記》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不能完全像,也要越來越像。老和尚說:“我給大家介紹老師:阿彌陀佛!”【學】是效法的意思。跟阿彌陀佛學,越來越像阿彌陀佛。跟老和尚學,越來越像老和尚。這樣才叫學。 印祖這一句話:心心,要隄防過愆。那就是自己的心念,觀照清楚了。 老和尚常常說:“《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那一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一句我們要不要學?假如,這一句要學,那就不能挑境界。因爲,這個境界又不是我們去攀緣來的,攀緣就不好。你假如是攀緣,產生煩惱,那個檢討,不要檢討【不挑境界】,那個檢討,要檢討什麽?【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要再重新評估因緣,好進退。 假如是:義所當為,你看,下一句,印祖講的【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義,是應該的,該做的。【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心跟佛心不相應了。心跟佛心不相應,就是跟真心不相應了;跟真心不相應,就是起煩惱了;起煩惱,是招感冤親債主了。所有的因緣都是感招來的。心生萬法,自己的心感招來的。 所以,要學阿彌陀佛的存心。【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經歷文革的這些老人家?我見過。夫妻,一位她先生活到一百多嵗,太太九十多歲,都走得非常好。先生在那個時候被關起來了,太太獨自撫養六個小孩,那個年代的人,有傳統文化的熏陶,哪怕不識字,他那種成長環境就一直熏。對家庭、對孩子,她覺得是應該做的,不可能有抱怨起來,義所當為。 可能我們現在才一個孩子,抱怨就很多了。差別在哪?處事的心境,在那個年代,都是見義勇爲的,自己生活已經這麽困難了,撫養六個孩子,鄰居有困難,幫忙;親友有困難,幫忙;鄉裡裡面,有精神不正常的人,都幫忙。自己再困難,看到可憐的人,於心不忍,就是那個年代的人。那個年代的人,他真的是見義必為。只要有人給他介紹念佛法門,他接受了,這樣的人往生的這種機率非常非常高。 所以,諸位仁者,你們的爺爺奶奶,你們的爸爸媽媽,往生不難,重要的是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怎麽介紹?自己要依教奉行。自己依教奉行,你父母、老人,生歡喜了:“這個佛法好啊!傳統文化好啊!我的孩子、我這孫子接觸之後,改變很多!”可不要,自己都沒有好好做,那種“全家人都要聼我的”那個勁又來了,搞得家裡人都很有壓力了,看到我們就想躲了。 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不是用道理壓的。 比方説生病了,應該是要關心他,體恤他,讓他感覺到溫暖、愛。你可不要馬上壓過去:“你看生病了,無常迅速啊!趕快念佛!”還沒感覺到溫情,道理就先壓過來了。 【調劑人情,發明事理,知所先後】。言語,什麽先講,什麽後講,説實在的,這個也不是話術,心境到位了、柔軟了、體恤人心了,自然就,什麽話該先講、後講,就會很自然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了,【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學佛在家人,五戒。也有人受八關齋戒。受這些戒的用意,因爲我們修戒定慧三學,目的就是要出離生死。出離生死,你對這個世間的欲望還很重,怎麽出去?受這些八關齋戒,其中,也是在慢慢把世欲放淡。這個我們要去體會。 比方説,【過中不食】。諸位大德同修,有沒有看出來我又苗條了一些?因爲,我們主辦單位,臺灣臺中太平佛恩寺,他們一開始,沒有叫我們馬上【過中不食】。這個就是展現什麽?【體恤人心,調劑人情】。假如說一進來:“從今天開始,不提供你們晚餐。”馬上精神更緊綳了。 大乘佛法,慈悲爲本,設身處地,你看人家都用法展現出來,不是用硬邦邦的規定,它是有彈性的。馬上感覺到人家很體恤我們。 其實,我要去受戒以前,因爲工作量相對還是大,有一點擔心:我的體力扛不扛得了。真的,擔心的念頭起來了,不過,會【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要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結果,報道,隔天才是第一天,前一天是報道,三月三號報道了。當天晚上,我這麽多年來,都是一個人睡一間房,甚至於,在英國的時候,是一個人住一棟屋子。疫情期間都是一個人住一棟屋子,馬上因緣,唰!剛剛跟大家說不挑境界,我馬上這個考試來了,六十個人住大通鋪。所以,自己有沒有功夫,換一個環境很容易檢查出來,不要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你看,一換,哇!晚上挺熱閙的! 結果,不適應了。整夜就沒法睡了。隔天呢?隔天,我畢竟都是在教學任務,所以,到了佛寺去做早課,站一個多小時,我這個腰比較沒那麽好了,站一個多小時,都快有點呼吸困難了,當然,要撐,撐撐撐,撐到吃早飯了。坐下來,還沒吃,感覺有點連坐都坐不住了。我也怕我癱在那裡,趕緊自己先離開厨房,走走走走,還沒出厨房,已經走不動了,我們這些..師傅,人都非常柔軟,很關心人,看我的樣子不對勁,過來,兩個人把我給攙起來。結果就扶到最近的臥室,他們的臥室,還不是我們的大通鋪,我們的大通鋪在另外一層樓。 讓我平躺,稍微恢復一點了。結果把人家給嚇到了,怕是不是我心臟有問題,有什麽閃失,不好交代了。我一看人家那麽緊張,他說:“要不要去醫院檢查?”我説:“好好好!去醫院檢查一下,看心臟有沒有問題。”我們已經體恤到人家在擔憂我們了,這個時候可不能:“我沒問題的!不用去了!”要懂得體恤人家的心,恆順衆生。人家的工作量那麽多了,當..師,整天要陪伴我們這些新戒比丘,有時候我們晚上睡覺爬起來了,12點多了。..師還沒休息,隔天也是四點多陪我們做早課!那個付出的精神也是讓我們很敬佩。 所以,後來,其實我是知道我是低血壓,一下,平常都沒這麽站,站太久了,身體有一點適應不過來。後來,一檢查很正常,安人家的心。 所以,四十五天過來了。見到大家,我覺得有點奇跡,慢慢就適應了。其實,我們這個念頭裡面不要去生煩惱,多念佛,很多事就慢慢平穩下來了。六字統攝萬法,肯念佛啥問題都能夠解決的,但是要真念。 在三壇大戒,第一個沙彌戒,有十戒。第二是比丘戒,兩百五十戒,兩百五十條。然後,還有進一步是菩薩戒。受了戒,我們都是在這些當代高僧面前,受戒。他們給我們做證明,我們還要發願。發了願,假如不做,良心不安。當然首先是學戒,你學了,明白了,佛制戒,超越時空來指導我們的道業,來成就我們。你體會到這一點,你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一樣了。佛真的是【調御丈夫】,調伏我們娑婆界剛强難化的衆生,十方諸佛都讚嘆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難行,能行,給我們做榜樣。我們不能退縮。 剛剛提到的八關齋戒,其實,沙彌戒也都是跟這些相應的。裡面【過中不食】,就是調伏人對於吃的貪欲。食色性也,人比較重的習性就是吃的欲望跟男女的欲望。這個你不放淡,你就被這個世間給你揪住了,你怎麽出離呢?
當然,我們的整個身體狀況,跟佛那個時代,跟佛那個時代還是有不一樣。我們瞭解這個精神,往那個目標循序邁進,有時候操之過急也是我們的一個習慣。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可能有修行的人一下子調到,只吃一餐,而且吃得特別多,最後,胃出毛病了。有沒有察覺到:可能是自身的性格太着急了,太逞强了。那個是修行的重點,要觀照到。然後,慢慢慢慢調,循序漸進。 所以,佛是覺的意思,在哪裡覺?在處事待人當中覺悟,問題在哪?我哪句話講不對了?我哪個態度讓人難受了?在做事當中覺。不然要去哪裡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是六祖大師很重要的教誨。做事要循著道去走。 最近,剛好跟漢學院同學上《四書》。《大學》先上,所以,成德一出戒壇,停了四十五天,欠人家的課、該處理的事,馬上過來了。所以,出來之後,在裡面還是挺好的,啥事都不用辦。一出來,事情24小時,甚至四十八小時都有一點不夠用。現在還有好幾件事,陸續去處理才行。在這裡就練:在裡面不用辦事,跟出來一大堆事,平等。這個就練不分別的心。不然,要去哪裡修? 在裡面很歡喜,出來也要歡喜。所以,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不要著相。事情一多,看到這個相產生煩躁,不妥當。事情很多要想到:“佛菩薩安排,來考我的試。不要著相。”事情再多,我把它簡單化。怎麽簡單?我把我的心守好就好了。我只管一件事:管我的心念。不複雜吧?不難吧?沒壓力吧?修行要越修越簡單,簡單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簡單到【南無阿彌陀佛】,那你的心都在佛號,事情一來;你就像鏡子一樣,照得很清楚。用心如鏡。平常不念佛,妄念紛飛,突然又有事來,你更緊張了、更紛亂了。人要把事情處理好,一定是平常的心地功夫。平常就很慌張、很着急,真的要把事處理好不容易。 所以,《大學》說【定、靜、安、慮、得】。一個人思慮事情能夠真正思慮出解決問題的這些手段方法,一定是他的心是安定的,定、靜、安、慮、得。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去處理事,首先要先安定下來。【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好啊,我想定,怎麽定?”知止而後有定。止在哪裡?止於至善。老和尚有説,【止於至善】是什麽?止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假如,止於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比較安了。這個心不容易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所動。我們就是這個也希望,那個也希望,這個也想吃吃,那個也想看看,這個心就不安定了。 所以,老和尚這個法,妙法:止於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老和尚有一句話:“我只有一個願望:”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下一句?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聽到老和尚說,“我只有一個願望”,我們要思維:“我有什麽願望?” 我走過的地方不少,遇到一些有緣的同修,他一聼我去過這些地方,他馬上就問:“那個地方有什麽景物?風景很好。什麽東西好吃?”每次他這麽問我,我都不好意思,我都不知道。因爲,我們去一個地方,就是去講學的,沒想說要去哪裡玩。 我記得去哪裡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雁蕩山。去溫州講課的時候。主辦單位太熱情了,“我們雁蕩山,這個是文化遺產。”讚嘆老半天,害我也不好意思拒絕他。就去看了。 就是我們是不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這個叫【住正定聚】。我們已經學過這一願了,大家要知道一個人住正定聚的時候,你那個佛號是非常非常相應的。你是一心歸命,只有這個目標。我們想往生,很快的,這個心,又被這世間的人事物,又把我們揪到其他的方向去了。這個我們自己要觀照得到。 我跟大家講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大家不要執著勁上來了。你的家裡的人,約你去哪裡走走,“沒門!”都不去了。諸位要觀察因緣,你能做得了主的,那你鐵定是不打閑岔。家裡的人的也沒打閑岔,這樣佛法才圓融。實在推不掉的因緣,怎麽樣?練普賢行:恆順衆生。可是你在恆順的時候,不要心不甘情不願,恆順當中,你跟他有共同面對的境緣,這一些境緣,只要我們修學,我們有法力、有道力,整個旅游的過程,都能掌握一些機會點。這個都是隨緣妙用,對呀,出去玩就是一個因緣。妙用,產生什麽?自己在這個過程提升了:會恆順衆生了,會稱讚如來了。在玩的過程,家裡人有什麽善根,突然去幫助別人,還是怎麽樣,讚嘆。 所以,老和尚是學《華嚴》的,事事無礙。老和尚那些經教,我們真的能放在心上了,在境界提得起來,真的會越來越感覺:事事是好事。事事無礙。 諸位仁者,大家【菩薩四德】練得怎麽樣了?隨緣妙用,妙不可言,還是很不妙?心上有【阿彌陀佛】佛號,就能妙了。心上念念在為人想,都是用真心,就妙得起來了。【士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我們那個要利益對方的心都沒有退,真的會有佛菩薩加持,會有靈感出來。有時候在想著:“怎麽樣處理這個事?怎麽樣幫助這個人”想不出方法,算了去念佛吧。想不出方法,不要去硬想。專注在佛號,心放空了,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念著念著,諸佛菩薩一加持,有靈感起來了。 我們要去利益衆生,跟十方諸佛菩薩是同心的,他們也會加持我們。所以,不要害怕處理事情。觀音菩薩入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因爲感通了嘛。跟他們一樣慈悲心了。 所以,老和尚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一心利益他人,佛菩薩的頻道接上了,那個加持力就過來了。 我們一直强調的,會修的,能觀照到自己的念頭有分別有執著,你知道這個飲食的欲望要慢慢放淡,可是不能又,一下子很執著,把腸胃都給弄壞了,那個執著勁起來了,我們能看到這種分別執著。 這個八關齋戒,你看,其他的戒,【不要睡高廣大床】,用意在哪?當然,我們能瞭解戒的用意,你在持的時候,會很願意,很歡喜去持。就好像一般的人,一提到戒,他壓力來了,那個就是對戒不瞭解。 戒,是來成就我們的無上菩提的。【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個是《楞嚴經》上的一段,很重要的話。【攝心為戒】,我們的心是很容易跑出去的,眼見色,被這個色相拉走了;耳聞聲,本來在念佛的,被這個聲音拉走了;鼻嗅香,舌嚐味,包含這個身體的觸感。你看,女子很容易,很喜歡人家牽牽手,人家抱一抱。這種觸感都會讓人留戀。 當然,你不要聼到這裡,你先生給你一個擁抱,你就把他大力推開了。你先生說:“你怎麽搞的?原來是聼了成德法師講課了!”那就麻煩了。心裡很清楚,我們不去在這些境緣提高貪著。是修自己的,但是,能體恤,體會到別人這是一份關懷。 所以,佛法都要活學活用,不然,學了佛法之後,跟家裡人、跟社會,格格不入,這個就學的可能學執著了。 所以,我們修學要注意。事事是無礙,不能搞得: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 【攝心為戒】,要把心收回來。念佛是收心很好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這個攝,把心收攝回來。而這個【淨念相繼】,裡面很關鍵的一點【攝耳諦聽】,因爲我們娑婆界大部分的人,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是《楞嚴經》裡面二十五位大菩薩把他們修學的法門講出來了。最後,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選哪一個法門最適合這個世間。選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其實,後面兩個都是特別法門。在最後,第二十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兩個大菩薩,它是融在一起修的。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之法門,修觀世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因爲你在念著念著,就是攝耳諦聽了,你的心沒有往外了,往内了。觀音菩薩是入流亡所,往内了,不是往外去攀緣、去生煩惱了。佛法是内學,往内。人一往内,就容易觀照到自己不對的念頭。 亡所,就是要放下“我”跟“我所”。你看,我們很容易就產生分別對立:“我”“你”“他”,《金剛經》常提醒不要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些念頭一起來,就產生相對了,就很容易...你有一個“我所”,我的什麽東西,那些都有可能是我們會產生貪著的境緣。我的家親眷屬,我的車子,我的財產,我的名聲,我的種種;這些往外,拉回來。攝耳諦聽,夏蓮居老居士說:【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 【念佛即是自心現】,要自己的真心喚起來。六時,一天二十四小時。印度一時是現在的4個小時,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一聲佛號內,只貴字句分明】。不要把修行搞得太複雜,念佛法門不複雜的。不要把它搞得,又去搞神通去了,越搞越複雜。一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一聼清楚,你其他的,這個六根,其他五根就拉回來了,慢慢慢慢就拉回來了。 所以,成德是每一天都期待:快八點,很高興跟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我希望自己處理的事,比方説,講學的事,我們子弟兵,慢慢出來,把這些教學任務讓給他們。我負責處理的事慢慢能夠交出去,可以,多跟大家一起念佛。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不能忽略念佛的功夫。 當慢慢的,我們一起念佛是一個小時,你們就知道我的任務比較減輕一些了。但是,要練不分別,坐在這裡念【阿彌陀佛】,是念佛,去處理事情是不是念佛?都要在這裡練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幸運的就是有老和尚的法可以依止。 老和尚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這個【念】字,今心,心上真有佛,處理事情的時候,很真誠去處理,考慮到這個事當中的每一個人,練我們的慈悲心。 然後,問問自己的動機:有沒有自私在裡面?有沒有名利心在裡面?清不清淨?有沒有慢心、高下心在裡面?平不平等?歷事練心。 所以,爲什麽說,【知止而後有定】,我們處理事不定?因爲我們處理事情裡面,夾雜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追求,所以,不定了,得失心,起起伏伏了。 我們放下這一些,我們是止在什麽?止在【至善】,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明明德,清明圓滿叫至善,其實,就是成佛了。自覺是明明德,覺他是清明。孔子講的跟佛講的,英雄所見相同,相應。 自覺,覺他,圓滿就成佛,就是止於至善了。所以,我們爲什麽能隨緣妙用?因爲我們止於:要自覺覺他圓滿。我們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動這些世間的得失煩惱。心比較能定下來。大家去感受感受:我們的心念都是,怎麽自己放下欲望;怎麽去利益他人;不容易煩惱。 你説:“有啊,我真的想爲他好,可是,我很煩。”這個我們觀照自己的念頭太粗了。我們純是利益人的念頭,那不應該生煩惱,一定是在利益他的過程,他的一些行爲可能讓我產生自我感受了,產生不歡喜了,這個時候要觀察得到:我的初心變了,我才生煩惱。我的初心假如還是明明德、清明,我這個心沒有變,那就會有靈感出來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能因爲我們幫人,有瓶頸了,生煩惱了,而不去做。應該是在幫人的過程,更認識自己:我容易在起哪一些不妥的心念。在做事當中,更認識自己,把自己這些煩惱習氣借由每一件事,越來越放下它了。 像我們受菩薩戒,在三師和尚面前發願。發了願,不能忘。而且,是在佛教界威望德行這麽高的三師面前發的願。假如不去兌現,真的不好意思再去見他們了。 講到這裡,想到了一個故事,因爲慚愧心是人非常可貴的善根。《百法明門論》裡面,人的善根有十一,【慚】跟【愧】,就佔了兩項。《了凡四訓》有趙閱道焚香告帝。這個故事大家聼過吧?趙.一代名臣,他修養自己的德行,他每一天都在他庭院,焚香,告上帝。敢跟上帝報告的,不敢跟上帝講的,不敢做。不然,每天看著上帝,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當然,你假如住公寓,不要搬個桌子在那裡,鄰居不瞭解你在幹什麽,我們重那個實質,不要操作起來,親人朋友都不是很理解。雖然是要效法古人,也要考慮到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情況。 其實,我們就可以每一天當作對著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匯報,我今天做了什麽事情,假如不好意思在西方三聖面前講,慢慢你就不敢做了。了凡先生、趙閱道,我們福報大不大?出了這麽多聖賢佛菩薩高僧大德,都能效法,他們都在加持我們。中華兒女真是福報太大了!可是,我們假如不去效法,那這個福報就流掉了,太可惜了! 但是,我們看這一些行爲,他是每天做,他才能養成習慣。我們爲什麽感覺進進退退?因爲我們沒有養成習慣。因爲,養成習慣,慢慢它就内化了。 所以,像我們受沙彌戒,不能擅自做主,什麽事情,稟告自己的師父。連剃頭都要跟師父講。我看,可能大家看到這個文,“怎麽這麽小的事還得給師父講?”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看事情。靜下心來,想一想,沙彌都是幾歲的人?不滿二十歲。在以前,因爲不滿二十歲,不能做比丘。十幾歲的孩子,他訓練什麽?尊師重道的態度,他要把這個態度養成。 我們都是成年人,我這麽一看過去,大部分是秋天以上的人。請問我們,問問自己,我們這個當學生的態度練成了沒有?假如沒有練成,現在是五十嵗了,該不該練?是你們點頭的。我什麽都沒説。法器,法器呀。這是比喻。怎樣才能把法接住?比喻是器皿,好的器皿接住了,這個器皿是破的,就接不住了。我們態度不對,就好像我們面對老和尚的教誨,有沒有裝在心裡?還是遇到境界一句也提不起來了?這個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部分要自己檢查。 我們就不説別的吧。老和尚的教誨當中,我們聼的比較熟悉的。還不是老和尚直接要求我們,是老和尚說:“我的老師給我開了三個條件”,你看,老和尚多慈悲,都不要求我們,爲什麽?我們這一兩代人,一被要求,那個不想聼話的勁就有點上來了。 所以,這一兩代人有一個詞叫:“叛逆期”。古代,這個詞都沒有出現過,現代出現很多。因爲這件事,我還特別去問我媽媽:“我有沒有叛逆期?”因爲聼人家講說:“叛逆期是正常的”。我想我是不是不正常,所以,去確認一下。 大家注意,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今天守三個條件,每天守才能變習慣,這就是戒。老和尚說,他守了三個月,自己感受什麽?心清淨了。諸位同修,我們學佛三年,五年,十年了,我們有沒有感覺自己的心清淨了,可不要著在我學佛的時間,那會被自己給騙掉了。學佛,要不越學越放下;要不就是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這可沒有中間地帶。我們是往哪個方向在發展? 【攝心為戒】。我們不守這三個條件,比方説,要看什麽,要老師同意。所以,爲什麽我們剃頭也要稟報老師,就是養成這個事雖小勿擅為。我們還不成熟,還不穩重的時候,你看,沙彌十幾歲,心性還沒有定,當然喜歡玩。什麽事情都是他自己做主,心都飛出去了。 所以,要看什麽,老師同意。有同修他看的東西,發給我,這個可不可以看?我看完,我提醒他:像我有曾經聼,因爲我們人,聼人家講話,講得很好,我們也會很歡喜。就會產生,對這個人有好感。可是,你可以因爲聼一段話就認識這個人嗎? 比方,有一次,有個同修發短信視頻給我,他群發了。結果這個人講這一段講教育,講得不錯,可是,他的老師是我認識的,是邪師。我什麽時候認識他?27年前,我就認識了。末法時期,法弱魔強,稱爲邪師的是什麽?一百句裡面,99句是對的,一句就可以把你送到邪道上去了。 他這個老師,講心靈的,講得人家痛哭流涕,男女關係混亂。你看,佛的戒律裡面,我們出家第一條,【不婬欲】,才出得去,清淨明誨章,所以 《楞嚴經》先滅,《楞嚴經》是照妖鏡。 你發這個視頻了,大家很認同,那這個人講著講著他老師的東西就出來了。你好心辦壞事了!説實在的,我自己的感覺:老和尚這樣一代高僧,我的時間光聼他,把他的教誨貫通,我時間都不夠了,我怎麽還看那麽多其他的東西! 大家要知道:學習,不要說:“人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要又拿佛經來做理由藉口,請問善財童子去五十三參,前面是什麽基礎?是在文殊菩薩座下得根本智,心清淨了,是非善惡,邪正利害,能分辨了,不然,你去試試看,一個二十幾歲的孩子,知見沒有建立,你讓他跑十個道場,他會變什麽樣子? 今天一個年輕人,假如是到我負責的單位來了,那我得負責人。那一個人主要負責他,護念他,其他的人要配合這個主要負責的人,這叫主伴圓融。不然,你這些長輩想講什麽,就給他講什麽,他一聽,說:“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這個最重要,那個最重要...”。你說,他不亂?而我們跟人家講話的時候,不是我想講什麽,你要很瞭解對方的狀況,你才去講話的。我們太好講話了。都搞不清楚狀況,就一股腦倒給別人了。 所以,真正要幫助人的人,要先瞭解對方的狀況,你才有的放矢。 所以,這個心要收攝回來,三個條件很重要啊。不然,大家自己去感受感受,你一天刷個三個五個抖音,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心有沒有出去了?有沒有放逸了?有沒有因爲看那個,產生你情執在波動了?這個只有你自己清楚。【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今天老和尚教的,我們沒有把它守住變成習慣,他老人家要加持我們,加持不上。 所以,爲什麽一開始跟大家講我們講經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開經偈?每一次提醒,我們那個,對能聞佛法的這種稀有難逢、那個如貧得寶才容易提起來。不然,大家注意看,學佛一年,爲什麽佛在眼前?哇!愛得不得了!一有時間就聼了,但是,慢慢慢慢,它會退。用什麽方式方法保持初發心?也是要不斷提醒。 你看,老和尚有說,用三根來做功過格,那就是養成習慣,把《弟子規》變成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樣就有受用了。可是,假如我們連經句都想不起來了,那怎麽受用?用不出來了。 所以,像我們受戒了,半月半月要誦戒。你看,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你不誦,你在境界裡面能提得起十重跟四十八輕來觀照嗎?當然,現在人很忙,那你最起碼,十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誦! 四十八輕,你哪怕時間不夠了,四十八輕,它每一條都有標題的,你已經熟悉那個念内容了,你一念那個標題,你就提醒自己要持這一條,這四十八條,都在一切境緣裡面在護念我們。 我們有戒了,這個心就不會飛出去,放逸、懈怠了,就會在道中了。 時間到了,超過了。我們,你看,講經結束,一般佛門,念迴向了。發願,迴向。我們合掌來念一下: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我們這個每一次讀,不能讀到有口無心,你看,這每一句【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看,這種迴向文把我們的心量整個拓寬了。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恭祝大家:新的一年,新春吉祥!閤家平安!事業順利!福慧圓滿!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是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這個經文,這一段就包含四願,我們先把經文念一下,在一百八十七頁。【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上一次是談到:【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是【樂如漏盡願】,不再有煩惱了。我們學習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成就的。
所以,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阿彌陀佛他的依正莊嚴是我們的助緣。我們看了他行持,想起而效法。
就像我們讀【積功累德 第八】,你看,阿彌陀佛怎麽修行的,我們看了很感動。【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大家這幾天過年吃東西的時候,有沒有少欲知足?“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我得吃它個痛快!”
【專求白法】,我這幾天好好放幾天假吧。一放,魂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李炳南老師有提到,因爲當時侯在慈光圖書館,辦了大專佛學講座,兩個禮拜、三個禮拜。李老說了:“看一場電影就退回去了。”那是那時候的人,請問我們跟那時候的人比起來怎麽樣?我們不要說看一場電影了,滑半個小時手機就退的差不多了。
所以,這一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是儒家的教誨。佛在《華嚴經》也提醒我們:修行像鑽木取火一樣,要怎麽鉆?可不可以鑽一下,手酸了,休息兩分鐘,再繼續鑽?又累了,又休息兩分鐘,這個不知道要鑽到猴年馬月,火才出得來。
火表什麽?表智慧。修戒定慧,修戒定的功夫不能間斷,一間斷,就像鑽木取火,這個溫度都退回去了,還沒出來,【未出而數息】火還沒出來休息了好多次,【火勢隨止滅】,熱度就退回去了。代表我們這一生修行要出離輪迴精進重要。
出世間的善根就是精進。世間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要精進,馬上想:“我過年就関在我的房間裡面讀《無量壽經》,成德法師說要精進。”親戚朋友一年才聚一次的,理都不理他們。這個不能聼執著了。是說,心中要有佛法。
大家聚在一起,這麽難得,請問現代的人日子好不好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心裡面,人不覺悟,不專求白法,請問一個人一天能遇到幾個人、幾個事?印祖說的:一天之中,【萬境交集】。我們一天那麽多境界,假如我們不覺,你今天遇到一個人,談了一些話,會不會產生情緒?不高興?請問一天可以積多少東西?你不學佛,煩惱轉不了成菩提,煩惱不就在心裡面發酵了?
我們現在要培養一個態度:今日事今日畢;今日煩惱,今日化解。不要存,存久了,心裡會悶悶的。存個八年十年,慢慢負面情緒就控制不住了。現在憂鬱症的人不少,那都不是一天兩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幾天剛好有同修來拜年,今年我在馬來西亞過年,真是張燈結彩,看到那個燈,要想到老和尚教的,燈表什麽?不能只在那裡樂而已:“好漂亮!”沒了。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在新的一年能不能更犧牲奉獻,不爲自己?當然,犧牲奉獻不是陣亡,過猶不及。可以不爲自己,但是不要糟蹋身體,不要透支身體。
老和尚給我們表演都是早睡早起。所以,什麽時候給大衆表法?Any time, any where. 為人演説,哪有說我上了台表演,下了台別叫我表演,不可以這樣。你説:“好累!”那你就誤會了,你隨順經典是隨順自己的自性,怎麽會累?
隨順自性有法喜,爲什麽說【施比受更有福】?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的心都是慈悲的心,別人還沒得到利益,我自己身心就得利益了。真正都為別人想,不爲自己操心了,那真的是永離熱惱。
所以,我們過年要會過。老和尚常常說:“你會嗎?”這句話是提醒我們什麽?要會修行。會修行,處處是道場。會修行,每一個境緣都在提升自己。不會修行,那就被每一個境界牽著轉了,生煩惱了。高興的情緒都止不住,也是煩惱。
所以,“你會嗎?”會修行裡面有沒有包含會過年?有吧?對呀。會修行的人在一切境緣會修啊。那我們看看今年過年,今天已經是大年初五了,民間說叫迎財神,是吧?大家一聼到迎財神,趕快要去買一尊財神來供了,是吧?心中要有佛法。
所以,老和尚抓住機會點教導我們,有一篇開示,剛剛好像有發到群裡面去。老和尚一開始提到了:新春到了,“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這兩句應該比較在新年的時候大家互相祝福。這兩句是稱頌的話,祝福對方,怎麼樣把它落實?你看我們每年過年都:“新年快樂”!請問我們世間的人有沒有變快樂了?
現在平均來講,現在的人越來越笑不出來了。因爲他不知道怎麽變得快樂。雖然有祝福,也是善意,但是這個祝福,深度不夠。所以,你看老和尚祝福的時候,什麽供養最好?【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所以,老和尚就祝福我們【諸惡莫作,歲歲平安】,歲歲平安是結果,世間事離不開兩個字:【因果】。我們一直在求結果,但是,我們沒有種因,我們一直想求果實,可是也不種樹,那長不了果實啊。
所以,怎麽把它落實?你看,老和尚說【諸惡莫作】,就是落實,就能嵗嵗平安。你都沒有作惡,怎麽會不平安呢?沒有作惡,千祥駢集。什麽吉祥的事都被自己碰上了,修因得果。
【眾善奉行,年年如意】,所以,年年如意是果,眾善奉行是因。
所以,師長說了:確實只有真正學佛,這兩句話就不是讚頌,不是只有祝福而已,是真正能夠得到,而是老實的真實話。人生活在世間不過幾十年,時間這麼短暫。其實,很短。
我現在看上去,大部分同修都在秋冬的年紀了,短吧?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那一天同修說:“那八十以後是什麽?”八十以後叫賺翻了。
當然了,越長壽,要懂得修行,才有法喜,不然人長壽,假如沒有法喜,每天還要擔憂來擔憂去,那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上了年紀的人能感覺到人生幾十年晃一下就過去了。怎麽掌握短暫的人生,徹底永離痛苦?這個人就覺悟了。其實,不出六道,痛苦解決不了。
有些世間人求生天:“我到天上當天王。”爬得很高,到時候,還是要掉下來的,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我們冷靜看看世間人,看看那享福的人,幾個人腦筋還清楚?
所以,古人說:“享清福”,心地清淨是福報,寡欲知足。一般人福報現前:“我賺的錢,我非給它花個痛快不可!”大吃大喝,玩啊。首先,身體受傷了。
再來,你看過年,假如不吃素的,我看滿桌百分之八十都是肉食,你看一盤蝦子上來了,多少條命!這個都是福報。他沒有福報,他還吃不起。可是,【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啊。你看,福報越大,其他的不談,就吃,所造的殺業,他要多少世做畜生去還!
所以,能聞佛法是有福報的人,大福報!所以,不享【癡福】。(癡福)就是人福報現前了,但是,他沒有智慧,他沒有學佛,那他享這個福報的時候,他會越來越愚癡了。
所以,要享清福。《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時間在過,好快!要趁身強體壯,好好勇猛精進。
那怎麽勇猛精進呢?老和尚說:“修行兩件事:知過,改過。”佛陀慈悲,抓住每一個機會啓發我們的善根。
過年,佛陀也教我們怎麽迎接新的一年。有一部經叫《受新嵗經》,我怎麽接受新的一年?我們面對新的一年,心態準備好了沒有?
佛指導我們:“要先檢討過去的一年:我有沒有對不起人?新的一年不能再犯這些錯了。”
所以,迎接新的一年要知過,過去一年要知過,迎接新的一年要改過,後不再造。佛反思:“有沒有對不起人?”老和尚說:“有人因我而生煩惱都要懺悔。”不願意傷到別人,這個心境很重要。
慈悲為本,大乘佛法慈悲爲本。包含念佛人要持戒念佛,持戒才能得清淨心,心淨佛土淨。持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不惱害衆生。這樣心地才能慈悲柔軟,才能行菩薩道。心地不柔軟,那就造輪迴業了。身口意,尤其身口,無形當中傷到別人。所以,反思,有沒有對不起人,身口意有沒有過失。
所以,我跟我們福州團隊的同仁,我們來共勉: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有自知之明,什麽時候自知呢?比方,剛剛跟大家討論的,我們這個過年,今天初五了,我們境界有沒有向上提升?我們有沒有會過年?這個就是自知了。
有沒有落實《無量壽經》的哪一句教誨,這五天,我看除夕也要算上,除夕就算過年了,我們用了哪一句?有沒有【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有沒有【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每個親戚朋友見到面了,發自真心去關心他,瞭解他的狀況。親戚朋友都是這一生的緣,盡一份情義、道義、恩義。
大家好不容易聚一起了,有沒有【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大家別著相了,人家聚在這裡好不容易要喝一口茶,馬上你把經本拿起來:“我今天給你們講《無量壽經》。”這個氣氛有一點凝固了,人家又不好拒絕你,但是,覺得怪怪的。不要著這個相,要很自然的聊聊聊,把每一個聊的話題都拉回來《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誨,拉回來儒釋道三根的教誨。
大家有沒有試過,好不好拉?還是我們被拉走了,人家聊財色名利,本來要拉他,一下被他拉走了,自己也加入財色名利的討論。這個很正常,一開始修行鐵定敗仗比較多,不可能一開始都打勝仗。但是,要越挫越勇。
其實,慈悲爲本,我們都是真心關心對方,以這個存心,去應對親戚朋友的談話,一定都能引到跟法相應的地方。慈悲是本,哪有從本出去的東西,會離開這個慈悲呢?
而且,每一個年齡層,有他面對人生不同的境界,我們還要應機去關心別人,應機去説法。你不會遇到一個小朋友,跟他說:“孩子,無常迅速啊!”是吧?那你旁邊的人一聽,很怪。你應該跟孩子說:“孩子,你要孝順父母哦,好好學習哦。”人家一聽就高興了。
不過,你遇到孩子,你要加一句:“孩子,現在天災人禍不少,你遇到任何有危險的時候,要記得念【觀世音菩薩】。”這個要不要教孩子?你教,他的父母也不會反對。當然,假如,你的親戚是基督教、天主教的,這個就要變一下了,是吧?“你有急難的時候...”這個我就不是很有研究了,天主教應該念什麽,基督教應該念什麽,都會有感應的。只要是正教,他們都有感應到例子,佛菩薩、這些神明慈悲,都有感應。
師長說了:時間這麼短暫,如果活得痛苦,值得嗎?我相信你去問任何一個人他都不願意活得痛苦,可是,他現在還是挺痛苦。所以,你能把怎麽快樂告訴他,我想沒有人會排斥。
短暫時間能夠生活得無比的幸福快樂,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地了。而且,你活得很快樂,你一定能幫助別人,人家看到你每天笑嘻嘻的,夫妻、家庭很和樂,一定會有人來跟你請教,爲人演説,你在那演出來了,你就有說的機會了。你看,老和尚,很多人都問他:“老法師,您是怎麽保養的?”是吧?九十多歲了,臉還是很亮,很光滑。
“快樂”,佛就是教我們要快快樂樂,法喜充滿。西方叫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極樂世界,那我請問大家現在非常痛苦,臨終可以去極樂世界嗎?這個幅度跨得太大了吧?應該是現在慢慢慢慢頻道接上去了才對呀。
所以,我們剛剛說了:這四十八願,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我們過年這幾天,有沒有住正定聚?有沒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有沒有?還是這幾天吃吃喝喝玩樂的念頭比較强了?
你這幾天積功累德的機會,這麽多跟你有緣的人都來了。【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我還是住正定聚。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這幾天有沒有煩惱少了?我們上一次講了老和尚引了《金剛經》的兩句,大家還記得哪兩句嗎?我們上一節課花了超過一個小時,討論這兩句。假如大家忘了,很正常。科學家說,講二十一遍才記得住。但,我可能講不了二十一遍,你們自己要多聽幾遍。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聼完之後,有沒有在練?不要取相,不要著相,不要粘到境界上面去,因爲一向外,就見人過,就生煩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所以,不能向外,要向内。
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他是向内的。觀音菩薩是入流亡所。一般是出流,出,就是我們向外去攀求這些五欲六塵的境緣,這叫出流,我們現在入流,往内。亡所,把這個“所”放下了,我們常說念佛要念到“能所雙亡”。能念的佛,所念的佛,你都不要在那裡想,能所都放下了。
能見,所見,你還在那裡想“我看到什麽”,你的心都不清淨了。
攝耳諦聽,聼自己自性的聲音,自念自聼。夏老有兩句法語很重要:依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修觀世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
像我們盡量,除非成德有課,不然跟大家一起念半個小時佛。我都很期待這半小時的到來,當然,還沒到也要念了,不是到了才念。
真的,念佛可以感覺【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你念著佛了,什麽煩惱沒起來了,永離熱惱,心得清涼,一切憂惱,莫不解脫。而且是,專注聼自己念佛的聲音,慢慢外面這些聲音就干擾不了自己了。
我們剛好有一些同修,一起進到攝影棚裡面來念佛。我念啊念啊,念得比較清淨了,忽然聽到有人打呼的聲音了。我馬上提醒自己,聼自己的聲音,不要受影響。其實,他打呼,我們蠻高興的,代表他缺覺,是吧?缺覺能睡,多好啊!現在人有時候睡覺不好睡。睡覺比吃任何補藥都補陽氣。所以,睡覺是大補。
所以,我很感謝,他出這樣的聲音出來,讓我觀照一下我能不能專注聼我念佛的聲音。看我會不會冒出念頭:“我在念佛,你怎麽在那打呼呢?”你看,這個“我”又出現了。所以,要感謝他,讓我觀照,我這個“我”有沒有出來。
所以,煩惱都是因爲有“我”才出來的。你都念念為人,(就)不會有煩惱了。鍛煉我:“在打呼聲中,能不能攝耳諦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所以,沒有不好的境界。處處是道場。
所以,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相應。這樣叫【生則決定生】,因爲頻率接上去了。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要跟普賢十願相應。
大家最近見了那麽多親戚朋友,有沒有見到哪一個人心裡不是很歡喜的?假如有,那普賢行就破了,普賢行第一條叫【禮敬諸佛】,破功了。沒關係,破了功,趕快:“他是阿彌陀佛!”就回來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樣功夫不會退得太厲害,你一不高興了,心裡面還一直在駡他,那破得徹底掉了,破光了。你只要下一念轉過來,你功夫不會繼續退了。這一念回轉,力量還是很大。
佛門有一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蠻精進的,但是,他有一個習氣,就是容易打瞌睡。
新的一年來了,我們得發心立願,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今年我們發個願,修行的功夫是放下,挑個一兩個最嚴重的習氣,今年一定要把它放下。這樣叫自愛,對得起自己,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
然後,還有一點,要把念佛擺第一,這一件事非常重要,爲什麽呢?你不把念佛擺第一,妄念就會很多。當我們妄念很多的時候,請問:我們會不會講錯話?會不會做錯事?會不會事情處理不好?因爲都是心起作用去處理的,去講話、去做事的,心是根本。
所以,心要護好。心護好了,世界就護好了,你的世界就護好了。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不能腦子裡都是枝枝葉葉的東西,搞得自己心很散亂。拉回來,不要逐末不求本,心是本。不要好多,不好精。藕益大師提醒修行,要注意的三個重點:不要貪法。一片光碟多聽幾次,能把它聼徹底,把理聼透徹,進一步要行,說得千里,天花亂墜,般若什麽都會講,不如行得一步,你講得再好都沒有落實,說食數寶,根本得不到。
行得一步,你只要落實一句,境界就向上提升了,因爲你落實了一句,一定要放下習氣才落實得了。習氣一放下,煩惱就輕,智慧就會跟著長。
所以,今年立個目標,看一天能念多少聲佛號。在這裡要向大家懺悔,我去年說要念兩萬,只能保持每天沒有少於一萬。今年繼續努力,往兩萬的目標邁進。當然,大家不要一聽著相了。
有同修很困擾,黃念祖老居士說:“沒有念一萬就不叫念”。搞得他很痛苦,我都念“阿-彌-陀-佛”,我這個速度念一萬,我都不用去上班了。所以,依意不依語。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執著,你聼了黃念老這一句話,你不要執了事,廢了理;也不要執了理,廢了事。你看,聼法會不會聼出執著來?會聽出煩惱來:“念一萬,我念不了了!”你要理解黃老這一句話的義理是什麽。他意思就是說:“你佛號不能超過你的妄想的話,那你就退步了,就不叫念了嘛。”所以,佛號多多益善,分秒必爭。【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多念一句是一句,多説一句廢一句】。
所以,你念得慢,最重要能攝心就好。你一有時間,你就拿來念佛,你不會去打妄想,這樣慢慢念佛的功夫就會提升了,不要著在這個“一萬”這個數字上。
有人著了“一萬”,又加到群裡面去了,每天,我們閩南話說的...,就是:“不能輸給別人,不然我太沒面子了。”你看,本來在世間就很好面子的,結果入了佛門呢?連加入念佛群也在好面子。這個不能得力,不要換對象。那個好勝心不要換對象,“今天他報一萬二,我明天非超過他不可!”那你這樣念佛不容易得力。
還有執理廢事,【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是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的。結果聽了之後,該跟家裡人溝通的,不溝通了,因爲【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啊!執了理了,廢了世間你家庭的生活,搞得人家都不能理解你了,這還是執著了。要理事圓融,不能執了理,廢了事;執了事,廢了理。
西方叫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能把佛法用在生活上,極樂世界之樂在這個世間能夠享受得到。比方説,我們在當下,我自己、我的團體,我們把它落實四十八願,哇!你的團體,西方接引站!
人家到了你的道場,他會覺得:怎麽到你這裡來,我的心很容易就安靜下來了?怎麽到了你這裡來,不知不覺就很歡喜呢?怎麽大家都是笑容滿面?都很會關心人。一舉一動都讓我很佩服,極樂之樂在這個世間能夠享受得到。這句話對我們也很重要。自行化他很重要,自己得了利益,假如自己的煩惱學了佛之後不能減少,信心會很堅定嗎?會不會受影響?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都沒有辦法快樂,你説世間人看我們苦哈哈的,你說他還來學佛嗎?
我對佛法從小就有好感,我只要走過寺院,我一定會進去拜一拜,但是,我道理不懂。結果,我念高中的時候,去參加台灣..團的活動,都是年輕人去參加的,在校學生參加,大部分。
台灣的高山很多,...去參加活動。結果,我們那一個營隊,有一個比我們年長可能有十歲左右的人參加。你看,我那時候才十七歲,朝氣蓬勃的,當然,現在朝氣豪情也要不減當年。身體可以變老,心不可以變老,要像老和尚一樣九十嵗,你看,為佛法為衆生,比年輕人還拼命。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
因爲,我沒有遇過佛教徒,結果參加這個營隊的這一位哥哥,大我們十來嵗,一跟我們講話,第一句話就是:“哎呀,人生苦短啊!”
大家去體會一下,我一個十七歲的人,遇到一個大哥哥,一開口就是:“哎呀,人生苦短啊!”你説,我還想去跟他學佛嗎?
所以,法不能用錯了,是吧?你對七八十嵗的人說:“哎呀,人生苦短啊!”他會說:“對呀對呀”。所以,都不能執著。你看,自己有執著了,就不能應機去跟人家交流了。現在的人那麽苦了,你還不展現快樂給他看,都把人給嚇跑了。
所以,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可以過上【事事是好事】的日子。我們常舉的例子,復習一下,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割他的肉,你看,這樣的境緣,對忍辱仙人來講,他快速提升超過彌勒菩薩。(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你説是壞事嗎?不止對他不是壞事,對這個暴君歌利王也是好事。
佛跟他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
對我們往後的弟子,大好事啊!我們面對逆境惡緣,一想到佛陀做忍辱仙人,我們這些算什麽鷄毛蒜皮。他樹立的榜樣在教導著我們。
我常常跟家長們說:我們的孩子以後面對的社會,比我們現在難還是容易啊?一定更難!那你什麽時候教他忍辱的功夫啊?
所以,當父母,當長輩的人,現在遇到一個逆境了:“有機會,我給孩子們表演表演忍辱波羅密!”大做夢中佛事,也不是壞事。【為母則強】,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你有責任要利益身邊的親戚朋友,你就會很用心的把佛法用出來。用出來了,煩惱就可以轉爲菩提了。
假如,我們所遇到的事,煩惱轉不了成菩提,這個可以寫問題上來。今天先不寫,不然接下來的課又不能專心聼了。也不要刻意去想問題,真的有想到了,自己先用佛法思維思維,看能不能轉過來,不要一有問題就要找人,這樣變依賴。佛法是放下依賴,不要依賴換對象。轉不了了,可以問百度、google先生,打上關鍵字,把老和尚的法名打上去,就有答案出來了。
真的還是解決不了,我們再找機會探討。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和尚是這麽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就要像他老人家。請問今年過年有沒有親戚朋友說:“感覺你現在説話、做事,整個精神面貌有點像淨空老和尚。”這樣才是學,學是效法,越學越像,就學對了。你不能越學越不像。
我們把老和尚教誨的每一句落實,就越來越像他了。他把心法都和盤托出給我們了。老和尚講經不是照本宣科的,完全是他用真心修行領悟的這些法樂和盤托出,娓娓道來。
你看,他老人家一講,放下控制的念頭,(如果)老和尚沒有這樣練,他怎麽講的出來?放下占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恆順衆生,不要控制,就是自己的念頭不要有控制。
當然,你的孩子才一兩嵗,你不要説:“放下控制的念頭。”你都不管他了。這個法要領會對,也不是控制他,你不能放任他,不能理解錯了。有同修問:“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是我一寬,我的孩子越來越沒規矩了。”他也很可貴,他要把恕道落實。
大家注意:【忠恕違道不遠】。忠恕跟道,就是跟真心相應。真正用真心,有自受用跟他受用。我們看,我們自己提起忠恕之道,恕道,我的心量拓寬了,自己得不得利?得利了。對方呢?對方犯錯了,不好意思,你又包容他,他的善根自然就起來了,有他受用了。
所以,用真心的時候,一定有自他的受用。可是,我們這個恕道,寬恕,你不能用得過了,用得著在相上了,不能用到:人家利用你的寬恕做壞事。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慈悲,還要有智慧。我有遇過很寬容別人的人,到最後人家..他了,產生流弊了。這個不妥。所以,學佛就是用真心,真心沒有過,也沒有不及。
所以,他面對自己孩子,年齡那麽小,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這個恕道,不是說不管他了。這個恕道是說,他還小,會犯錯,能包容他,不是說,沒有家教。這個家教還是要嚴格,但不是嚴刻。這個都不能過了。
當然,你這個寬猛要相濟,恩威要并施。像我父親很有威嚴,但是,比方説,我們肚子餓,都是他老人家先提出來,要去給我們買吃的。就感覺爸爸的溫暖。你不能爸爸全部都是威嚴。這個叫剛中有柔。
母親呢?柔中要有剛,你不能都是柔,被孩子吃定了。都知道:“我只要哭到什麽程度,我母親就會乖乖答應我的要求。”那就沒原則了。真正柔的一定有剛。我母親很柔,我沒見過她發脾氣,可是我們胡鬧的時候,她如如不動,我躺在地上翻滾了好久,她也不動。
接著老和尚說了:這個享受不在物質上,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相干。人要有智慧,要覺悟!覺悟就快樂,迷了就痛苦。你覺悟了,事事是好事,怎麽會不快樂?迷了,你再有錢還是痛苦的。爲什麽?跟人家攀比怎麽會快樂?甚至於有了錢之後,得失心又上來了,那就很痛苦了。
“人性本善”,我們的真心是本善的,善,怎麽會不快樂呢?所以,老和尚寫的一段墨寶:【人生】,一個人生下來,【(人生)百日,體露真常】。
你看,小孩剛生下來,他沒有分別心,假如等到他一歲左右,你抱著他,他突然回頭看你,不是他媽,開始哭了。生下來兩三個月不會有這個問題,誰抱都高興,【體露真常】,不分別,不執著。
所以,你看小嬰兒,沒人逗他,他都能笑,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我是有去觀察過的。他一個人躺在那兒,他自己會笑。
所以,善,本善,善怎麼會不快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快樂,我們也有佛性,我們本來也是快樂的。現在為什麼快樂沒有了?樂是從本性裡來的,本性本善;佛就是本性本善。
由此可知,覺悟了本性就快樂,迷失了本性就苦,所以,苦跟樂是從覺迷裡來的。所以,我們要祝福人家新年快樂,那得幫助他覺悟。他這個快樂才能得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假如沒有學覺悟,一定越來越笑不出來。因爲,心裡的東西越來越多。你看,孔子還提醒:“老者戒之在得”,年紀大了,患得患失,在哪裡得失呢?可能自己一生成就的得失:“那一個人又沒有比我有能力,怎麽他的成就比我高?”不僅拿自己比,兒子、孫子也在比。這個就苦了。
所以,隨著年齡增長,越快樂,那這個路就走對了;不能走越來越笑不出來的路。
“佛”的意思就是覺悟,受用就是快樂,一覺了,受用就是快樂了。我們跟著佛走就快樂,背著佛走,違背佛菩薩的教誨,煩惱、憂患都來了。
雖然我們還沒有真正覺悟,但能跟著一個覺悟的人,也等於覺悟了。跟著他的脚步,我要思維事情了,佛會怎麽考慮;我要説話了,我要做事了,佛會怎麽說,怎麽做。養成這個習慣,這個就等於自己覺悟了。就像我們一開始講,怎麽過年,我們想佛怎麽過年的:反思過去,再來迎接未來,這個就覺悟了。這樣過起年來味道不一樣了。
只要好好的學他,就會得到他的快樂,所以,覺悟比什麼都重要。要覺悟,(就)要多聼經聞法,慧須聞,智慧要靠聞法。我們注意古人的一句話:“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爲什麽臉看起來凶凶的呢?心守不住正念了,有情緒了,三天不讀書就正念扶不住了,但是,這個是古人。
我們現在呢?能不能撐三天?不行,每一天都要聼經。甚至於講,有時間就要聼經、就要精進念佛、聼經、讀經,這個不能少。我們一開始就講,一個人修學的功夫要提升,就是不能間斷、不能懈怠。所以,一有時間就用功,一有事也在用功,生活、工作,把佛法用出來,也在用功。
不能說,讀經、念佛才是用功,做事不是用功,做事是行菩薩道,怎麽不是用功?
去年七月底,剛好在香港,跟法會義工有一個交流。題目是:《生活工作中如何積功累德》。念佛要用第一念,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第一念,都要用真心,這個功夫就沒有間斷了。所以,我們現在找到快樂的根源:就是要覺悟。
我們迷在哪裡?迷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把問題找出來了。覺了,與性德相應,心清淨、慈悲,行為善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自然跟《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相應,因爲這些經典其實,都跟我們的自性相應的。學經典不是說,佛跟聖人拉著我們的鼻子走;是隨順我們本有的性德。這是善。過的是善人的生活,聖賢的生活,他怎麼會不快樂?你看,孔子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很快樂。
你看,孔子説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把自己年齡都忘記了。
不覺悟的人,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他,我們隨著老和尚這段教誨,感受感受,當我們起念頭,自私自利的時候,身心自不自在?放不放鬆?
比方說,桌上端了一個很貴的水果,不知道現在國内最貴的(水果)是什麽,我看榴蓮最貴了。這個水果端起來了,“哇!馬上,我得先搶第一個!”自私自利起來了,這個身心的狀況是什麽?完全被這個欲給你控制住了;假如這個時候,沒有起自私自利,“大家先吃!”很歡喜,看到別人吃比自己吃還高興,這跟慈悲心相應。
當爸爸,當媽媽的人都體會過。比較買不起的,讓食於幼,孩子還在長身體,給他們吃。當然,平常上了桌,【長者先,幼者後】,這個規矩不能亂。特殊情況,吃不上東西了,一般父母慈愛孩子,怕他營養不良,讓食於幼。
所以,修行人越能去感悟自私自利,或者起了人家對不起我的念頭,能感受到,起這個念頭對自己身心的障礙、傷害,你不願意起這個念頭。感受一下,寬容別人,身心是什麽狀態;在那裡:“他對不起我!”身心又是什麽狀態。
人,體會出來了,別自討苦吃,隨順性德會快樂。我們不能好日子不過。我們今天沒有遇到老和尚,沒有遇到佛法,還另當別論;你都遇到了,法寶都送給我們了,我們都沒拿起來用,這個就太冤了,怨天尤人,你常常順性德了,這個跟性德不相應的念頭一起來,你馬上有感覺,馬上就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伏住,把它放下。
天天生煩惱、生悶氣,身體自然也就不健康了,不能再生悶氣了。“他對我太過分了!”這個還債,無債一身輕,一轉念就快樂了。幸好他不是我臨終的時候來給我討債,現在就還掉了。我越來越輕鬆了。轉個念,煩惱就是菩提了。
所以,不覺悟,身心不安樂。所以,要明白聖賢教誨,帶給我們人生最快樂、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我們要認真學習、落實。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教我們從哪裡學起?從愛心學起。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都去愛人、敬人,我們過的日子就是人家愛護我們、尊敬我們,這樣怎麽會不快樂呢?修因得果。
談到愛,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是仁愛心的本。其實,我們開發性德,也是從這裡開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地藏菩薩表法,開我們的性德。
剛剛跟大家一起共勉,今年我要:改掉一兩個習氣。你們不要執著在我講的一兩個。成德法師說一兩個就好了。我說“至少”,當然,多多益善。我們改越多,我們越不會去傷到別人,我們就真正能夠“所在之處讓衆生生歡喜心”。
改習氣,最好從哪裡改起?把這個習氣在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把它改掉。因爲你跟父母的相處會投射在你的人際關係當中。所以,人際關係有問題你要拉回來,它就好像我們跟父母相處的投影,投出去的。你看,那個投影(機)的頭不是很大,(但)一放出來,那麽大的影像!
我們前面課程當中,跟大家共勉過一段事奉父母親的教誨,《太上感應篇》提到,羅先生談的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能讓父母感覺被冷淡。不可使吾親有煩惱心,“你怎麽這麽晚了還不睡覺啊?”讓父母生煩惱心了,這個就是太隨順自己,沒有把父母擺第一位。
真的把這一段話落實,好多習氣都改掉了。
不可使吾親有驚怖心。你不要辭了工作,都還沒有讓父母瞭解情況,就“媽,我辭掉工作了!”結果你媽晚上都睡不着覺,嚇了一大跳。
更不要拉了一個對象,“媽,我們準備結婚了。”把你爸爸媽媽心臟病都嚇出來了。什麽事情,設身處地,人都有一個過程,你不能突然,這樣的大事情就冒在他面前了。什麽因緣都要鋪墊鋪墊,接受起來才自然。
不可使吾親有愁悶心。父母因爲我們憂愁煩悶,這不妥了。
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想提醒我們什麽、勸我們,又怕我們不高興,壓回去了。要讓父母什麽話都沒有負擔,直接可以跟我們講。常常擺臉色給父母看,父母就有難言心了。一看到我們臉,不敢講了。
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讓父母產生,好像愧對我們,然後,有一點恨自己,這個對老人家的身體非常傷。
比方,我們可能人生過程,父母給了一點意見,後來情況發展不是很理想,我們有機會了就:“都是你害的!你看當時候就是你們建議的!”那像一支箭一樣射到父母的心裡面去了,這個就會讓父母起愧恨心了。
過去的事就過去了,而且説實在的,真正的因是我們過去今生種的惡因,你不能把責任推給給我們建議的人,況且,人家的建議,也是爲我們好,(從)當時候的角度。那個業力是很大的。
所以,那個業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別人。甚至於能感受到父母、愛我們的人,可能心上還有哪一些曾經建議我們,後來不是很好,在他心上還挂礙著,我們應該還把他心上那個石頭解下來。這是時時能體恤父母。
我們能愛人,人家就愛我們;我們關懷別人,別人會關懷我們;我們照顧別人,別人會照顧我們;我們幫助別人,別人會幫助我們。
我十八歲就會開車了,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開車了。到哪裡,人家開車來接了。我現在都不知道我能不能開車了。不過應該會了,只要碰著方向盤,我阿賴耶識裡面那個開車的種子可能就會調回來。應該,一開始生疏一下,慢慢就熟悉了。可能以後還會用到。説不定哪一天剛好遇到都是七八十嵗的老人家,到時候我這個能力也可以派上用場。
所以快樂的根源從哪裡來?從自己要發心,要做出來。所有的事不離“因果”兩個字。
你看,愛人是因,人愛是果;敬人是因,人家敬我是果。所以,我們理解到因果了,假如,我們現在的痛苦,是因爲別人不理解我,那該怎麽做?先去理解他人。我看很多父子、夫婦、五倫關係,什麽狀態?兩個都很辛苦。確實,生活都不容易,可是,兩個人互相不理解,兩個又渴求對方理解自己,大家去想一想,彼此的對話都是“你應該理解我什麽”,我們起這個念頭是要求對方,請問對方會起什麽念頭?相互交感,會起:“你也要理解我!”
所以,人跟人的念頭會相交感,你用真心就換他的真心,我們用的是要求就會調動對方的要求,我們指責就調動對方的指責,都是感應。所以,要深信因果。
我們老祖宗最早的一部經叫《易經》,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否極泰來】,否卦是什麽卦?天地卦;泰卦是什麽?地天卦。否,是不好的狀況,因爲天都站在天的角度,地就站在地的角度,他們兩個沒有交融,沒有溝通,沒有交心。
地天卦是什麽?就好像夫妻,太太體諒先生現在的生活工作重,先生又體諒太太的生活工作重,這個就“泰”了。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我們一設身處地,就理解對方了。你一理解對方了,很微妙,對方就理解你了。這就是因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出了情況了,我們首先:“對不起!是我的問題。”接下來同事怎麽講?“沒有,沒有,我們也有錯。”你看,感應。
你開個會上去了,“誰誰誰做得不好”;下一個人上來:“你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啊”。都是交感。
所以,快樂的根源要從自己,要發心,要做出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愛人的教育。愛的核心就是父子有親的親,親愛。教育的第一個目的是父子有親的親愛,如何能夠保持永恆不變。
諸位當父母的同修,我們看到這一句,不要想著,孩子跟我的父子有親保持不變。我們先要跟自己父母,這個身教很重要。教育,身教在前。
第二個目的,這種親愛,怎樣把它發揚光大。從父子的親愛開始,首先,發揚到自己的家庭。家庭和睦。再擴大,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我們讀到這個的時候,心裡都很溫暖。小時候就是這個情境,煮個什麽好吃的,拿出來整條街大家一起分享,很有人情味。紅白事,鄰居不用打招呼,都來幫忙。
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凡是人,皆須愛”。再推廣,愛一切動物,愛一切植物,愛山河大地,愛整個宇宙。與一切萬物和諧相處,多麼自在,多麼快樂!和平安樂,和睦相處,快樂了。
我們念佛的時候,以這一句佛號的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這樣念佛快樂,這樣念佛你會感覺:善緣越來越多。因爲你還沒有遇到、認識這個人以前,你都是一直在用佛號祝福他的磁場。
所以,大家新年快樂。不好意思時間到了,這個【恭喜發財】,我們下禮拜再來討論。跟著老和尚的法身舍利,我們這個年會過得智慧增長法喜充滿。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尊敬的鄭總賢伉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講到第三十四頁,【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個都是與會大菩薩他們的境界,當然,我們往生都有這樣的受用。
所以,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麽殊勝的緣。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要掌握住。沒掌握住,那下一次要再有這個機會,那要等很久了。不可以跟自己這麽殊勝的因緣過不去。
所以,要下決心,一定要往生。一定不能再搞輪迴了,佛門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不要再去投胎了,輪迴路險,不能再搞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我發的,不能再辜負他老人家了。三時繫念説的【便就今朝成佛去】,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見到我們說什麽?【樂邦化主已嫌遲】,你怎麽今天才來?枉受那麽多輪迴苦,彌陀心疼啊。
下一句經文【得佛辯才】。黃老注解到,嘉祥師說:「疾速應機名辯。」疾速,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就是對應問問題的人,或者是聽衆,聼我們説法、説話的人,他們的根機,來做最適合的啟發與開導,最適合,講多了好不好?不好,囉嗦。講少了怎麽樣?聽不懂。「得佛辯才」,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入佛辯才,但是,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去提升。
你看,中道。佛空有兩邊不著,循中道,這個【中】字,就是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諸位仁者,我們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有沒有曾經察覺:“講太多了!”?察覺到了,下一次有沒有不講太多了?還是忍不住。那就不叫歷事練心了。要經一事,長一智。你面對境界清楚:我今天講多了,講過了,讓對方覺得囉嗦了。下次不能再犯這個問題了。修行人在每件事當中都能汲取教訓,都能後不再造,他每天境界就在提升了。
所以,都不能順著自己性子、習慣,來處事待人,這個就變成造業了。還是要用覺性來處事待人接物。要面對境界清楚。
比方說,我們在跟人家講話,可不可以從人家臉上看到他心裡的感受啊?你不能一講話,別人的表情你都顧不上了,只想著:“我今天非講個痛快不可!”那都是執著。“哇,今天終於讓我有機會跟你講話了!”劈哩啪啦一直講,對方已經眼睛都瞪很大了,都快要發脾氣了,你還一直講個不停,這個就不能察言觀色。爲什麽不能察言觀色呢?講話都是自我,而不是設身處地,爲對方想。
所以,修行人功夫在哪?在放下,放下我執。六道輪迴怎麽來的?我執變現的。所以,我們要出輪迴,那這個我執要越來越淡,不能越來越强。在哪裡越來越放下呢?一切境界。
我今天念佛,我爲虛空法界衆生著想,我用這一念真心來念佛,普薰一切衆生,普皆迴向,跟普賢行相應了;還是我只是爲自己了脫生死來念?什麽都是爲自己,去不了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都要發菩提心,只爲了自了,二乘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大乘菩薩的法界。
所以,會修行的人就在境界當中,自我中心放下了,自我感受放下了。跟人家講話,人家態度有點不好,我們不止不會(被)影響,馬上調柔;不然,他態度不好,我們一下也起情緒了,可能你本來為他好,要勸他,最後吵起來了。
所以,這個心念,歷事練心,我們每經歷一件事,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不能糊里糊塗的。勸人家是好事,爲什麽得不到好的結果?我們得要總結經驗。
有一個同修跟我提到,他說:“很奇怪,我對一般的人,我也不會發脾氣,怎麽對我家裡的人,我就很容易發脾氣呢?”這個同修提出這個問題,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多久了?是不是一天?是不是一個月?也能好多年了。
我們學佛是學覺,出了情況好多年了,都不知道問題在哪,這不妥當了。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爲什麽跟家人容易發脾氣?你就要在這一件事當中,一反觀:“我的心念起了什麽,所以,我控制不住情緒了。”當然,每件事可能原因不一定完全一樣。比方説,緣都是你丈夫,這是緣吧?因呢?不一定完全一樣了。可是我們自己要觀照到。
比方,有可能是:你落了丈夫以前的印象,他又做了一個動作,你跟以前的印象聯想:“你怎麽又來了!”你脾氣就上來了。這是一種情況。因爲越熟的人心裡落的印象越多,你遇到一些情境,你就容易起情緒了。
所以,心上不要放人家的不好。普賢行是【稱讚如來】,都要放人家的好。當我們都放對方的好,你跟他容不容易起情緒啊?你就會變得比較溫柔,我看你們的表情不大相信。大家相不相信?你都放人家的好,你會變溫柔。溫柔是修行的重點。我們要行菩薩道,要柔和質直才能攝受衆生。眼睛不能有殺氣,臉上要帶笑意,【面上無瞋供養具】,廣修供養。
佛門第一堂課,大家要畢業,誰幫我們上的?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笑口常開,大肚能容。都包容,不計較,不計較過去的事,都包容了。
《太上感應篇》也説【男不忠良】,忠就是盡心盡力,你看,這些心境都跟菩薩行相應。廣修供養是不是忠?忠,盡己之謂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廣修供養,這個供養是很誠心,不求回報的。良,善良,念念要替人家想,這個才是大丈夫。有承擔,盡忠,爲家、為團體、爲國、為民族,乃至為社會,還有為佛門盡忠。
【女不柔順】,所以,太上老君選這兩個字,是對男子女子德行上很重要的一個提醒,沒有這兩個字,我們這一生扮演男子女子就扮演的不理想了。你看,【柔順】,就跟人家很安定。
諸位同修,這個安定的【安】怎麽寫?你看,屋頂,底下是什麽?女子啊。你看,一個女子假如每天發脾氣你説這個家能安嗎?怒,是猛虎,一生氣,母老虎現前了!家裡的人提心吊膽,身心不安定,能不能成長的很好?不容易了。家,是給人溫暖安定的地方。
成德自己回想,我沒見過我母親發過一次脾氣,連我們孩子無理取鬧,她就是不講話,她也不罵。【忍辱如地,一切平等】,你看,大地這麽多動物給它撒泡尿、給它拉把屎,它不生氣,接收了,還把它轉成營養。
你看,我們當孩子的無理取鬧了,母親不動,事後我們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母親的忍辱,就啓發了孩子的人生,營養回回來了,我們用怒氣對母親,母親回回來是給我們人生的啓示:什麽叫修養!
剛剛提到了,我們面對家人容易有情緒,可能每件事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可是我們經過每一件事之後,我觀照到我的心:都落人家印象,放人家不好。清出去,清出去,把好的放進來。
所以,我們今天回去拿一張紙,我丈夫的優點,你不要寫十分鐘說:“實在寫不出來。”要有耐心,慢慢慢慢越想越多了。列了很多出來了,常常看,你真的一見到丈夫了,你就很容易提起他的好了。
人與人是互相互動的,你都見他的好,會感得什麽?他也會見你的好。你用真心會調動他的真心,你都見他的不好呢?你就調動他也見你的不好。你説:“你怎麽這麽差勁啊!”鐵定他說:“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妄,會調動對方的妄心,你真心才會調動對方的真心,相交感。
還有可能,是因爲我們替家人付出了,結果付出了,你有求回報的心,比方説,今天你生日,先生什麽表達都沒有。哇,你氣得一天,碗也不洗了,飯也不煮了。請問大家,我們發這個脾氣,原因是什麽?“他讓我發脾氣的!他造成的。”我們講這個話叫外行話。學佛不能講外行話,佛法是内學,向内,不能向外,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因爲我們做而有做,我們付出放在心上了,希望人家能回報。結果他回報的少了,或者沒回報,我們火就上來了。假如我都無所求的付出,我就沒有求不得的情緒上來了。
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曾經接受過無求的付出?我們的爸爸,我們的媽媽,我感覺到父母對我們子女是無求的付出。可是,我們就感覺:不盡點心,很過意不去。
所以,你無求的,反而所回報的是人家很自然的、很願意的,你假如是有求的付出,那對方可不可以感覺到?他感覺到了:“好吧,給你吧!”還帶點不情願。
所有的境界就像我們一面鏡子一樣,很有味道。比方,成德當時侯到海口,二十年前,已經2024了,二十一年前,我們一看到別人願意學傳統文化,學《弟子規》,很高興,我們也沒有求人家回報什麽。
後來,上完課,因爲我們辦課程的地方,還有厨房,走進厨房,這一包菜誰放的?不知道。他也沒説。每一次課程完,都有幾袋東西放在那裡。我們沒有求回報,別人也是無求的來感謝。而且,這樣我們沒有壓力,別人也沒有壓力。
你看,佛菩薩,包含老和尚,對我們都是無求的付出,我們有時候一想到老人家講經六十多年,可能我們都會感動的流淚。老和尚也沒有要求我們什麽,我們就覺得:“不能辜負他的教導。或者應該承擔些什麽,不然,他老人家一代時教,這麽殊勝,能夠利益當前跟後世,我也盡點力,把他老人家的經教可以弘揚開來。”
這個就是以師志為己志。這個也是跟老和尚同臺演出。我們道場,辦得很穩定、有道風,念佛二十多年不中斷;有學風,我們都持續聼老和尚講經;樹立榜樣了,來的人受用了。甚至其他地區,淨宗團隊來互相交流,我們也有東西供養他們。
那老和尚在極樂世界是最高興的了。末法九千年,要靠淨土宗。【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跟老和尚同心,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我們剛剛講到,我們能很快的對應問者或聽者的根機,然後,用最合適的啟發與開導,這個“合適”就要適中,不能過,不能不及。
而我們要很快的能夠對應,有一點很重要,你要知其心。對方心裡想什麽,你都不知道,你跟他的回應,會不會應他的機?他不接受的,你講一堆,他接受的,你都不講,那不應機了。這些都能觀察。
比方說,你跟他講:“念佛很重要啊,死生事大!”講著講著,他在那裡打哈欠了。那就不對他的機了。你一跟他說:“我們當人家父母,組織家庭,教育小孩是第一大事。你不把下一代教育好,我們幾十年努力可能付諸東流水。”他一聽眼睛瞪起來了,亮起來了。可能應他當前的機了。所以,要察言觀色,是觀機。
不然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比喻一下:中醫,他要給人家治病,要望,聞,問,切。切,是把脈。那我們今天要給人家法供養,要不要跟中醫大夫一樣?看看他的氣色,好像有心事,跟他聊幾句,瞭解瞭解他的狀況,生活、工作、家庭,這算不算問?進一步,具體的,瞭解他一些事相,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很有針對性的跟他談。這個就比較容易契機了。這個叫做辯,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這個是辯。
剛剛講到,你要瞭解他的心。中國有一篇教育哲學,叫做《禮記學記》,大家不能一看:“那個是教書的人學的”。那我們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所以,請問當父母的人,要不要學這一篇?要。當領導呢?當領導,要當得好,要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才做得好。當領導也要知道怎麽做之師。
員工,出現一些家庭、工作的情況,你能夠應機的去引導他,這個就是做之師。他犯錯了,你只是發脾氣一頓罵,他會產生什麽?“好倒霉!”他也沒得到啓示。他犯錯了,你跟著他收拾殘局,還沒駡他,他不好意思了。
進一步,下次要記住什麽才不會造成這個結果,拍他兩下:“經一事,長一智。”他挺感動的,他可能就記住了。哪有人家工作、學習過程都沒犯錯,也不可能啊。
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這是李炳南老師的教導,不能情緒應事,要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跟對方的未來。你一情緒化了,自他都墮落;你一穩住情緒了,壞事也能變好事,大家都經一事,長一智,就是好事了麽。
這一篇教誨裡面有講到,長善而救其失,這個是教育,教者,長善而救其失。你要瞭解他的心,他現在這個心境非常可貴,你要肯定他,這是長他的善。
你回到家,孫子給你倒了一杯溫水過來了,“好乖!好懂事!”長他的善。他端一杯溫水過來了,你什麽話也沒説,沒有應,他好像覺得:“我多事了”。那他的善就沒有在這個機緣增長了。
救失,他犯錯的時候,你要引導他、導正他。他錯的時候,你都坐視不管,他那個錯就會增長了。
要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長其善。
我有時候跟家長們說:“你知道你的孩子想什麽嗎?”你都不知道他想什麽,你跟他一談話,他就可能:“別聊了,算了。”不投機。
大家拉回幾十年前的時空,那個小孩一兩嵗的時候,見到父母,好高興,什麽話都跟父母講。去上幼兒園回來:“媽,我跟你説...爸,我跟你說。幼兒園發生什麽事了。”這是天性。
怎麽過了二十年了,三十年了,現在見面一句話也沒說了?這個有障礙了,要把障礙去掉,要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因爲小時候,父母子女是連心的,母子連心。
這個我有體會,因爲我俗家大姐結婚,她孩子生出來很小,常常到外婆家,我是當舅舅的。他開始講話的時候,講的每一句我都聽不懂,都是她媽媽翻譯的。他媽媽的耳朵也沒比我好,爲什麽她每句都聽懂?連心。一聽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可能,我們慢慢對孩子有很多的要求:“你怎麽給我考這麽低分?你怎麽...”好多的...,本來是沒有要求的,現在要求多了,這個天性就受到一定的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要練,練:“隨時能夠感受對方的心”。其實,我們放下自我的感受,放下自己的自我中心,自己的角度,就很容易,就感受對方。大家有沒有跟親戚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幾句,對方跟你說:“啊,你怎麽這麽理解我!”
爲什麽你講幾句話就讓他有這個感覺?因爲,你聼他的話的時候,你感受到他的心,你一講,“你講到我心坎裡了!”。
同體大悲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我們自性本有的,我們現在是恢復,不是說我們沒有。【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只要我把障礙放下了,什麽是障礙?自私自利是障礙了,分別執著是障礙,把這個放下,慢慢我們真的能感同身受,【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再看,《會疏》說:「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這些注解都注解的很好。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疑惑,他有事想不通,你一跟他講,他恍然大悟了,想通了。
使人從迷亂困惑當中清醒、領悟過來、理解過來了,這個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並能靈活巧妙針對他的根機,使聽的人心悅誠服,樂於接受,種種的方便善巧,都是聖智所流現,佛的智慧,佛辯才嘛,佛的智慧所流現出來,有種種的這些善巧方便,所以稱為「佛辯才」。
所以,這個隨機,應他的機,然後,非常善巧,言語非常巧妙,這個都是屬於才。
《淨影疏》有說到: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四個無礙辯才,從佛智流出來了。
首先,第一個: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抵觸之處,通達無礙。這是義無礙。我們俗話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義理都很貫通,互相呼應。
我們有時候聼老和尚在講經,你覺得:“哇!那個義理開解得很透徹。”比方,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給他六個字,這個就是修行的綱領:“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什麽呢?是觀。看得破了,看得明白了,不會迷惑了,智慧起觀照了,是觀。一切法門都是止觀,看得破是觀,放得下是止,要放下習氣,這些習氣就止住了。放下貪瞋痴了。
老和尚,看得破,就是知過;放得下,改過。修行就這兩件事:知過,改過。知道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哪了,進而去放下它了。你要先看到了,觀照到了,進而去放下。
我們有傲慢都看不到,就對治不了了。那就變(成):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了。
所以,老和尚這麽一開解,我們對止觀好像體會的就比較深一點。用很淺白的這些文字,但它義理都是貫通的。
第二,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能分別,正確無礙。我們看老和尚講經都是引經據典。講一個故事,事跟理都是相結合,引的這些義理跟事都是非常貼切。所以,對佛法這些名字,都善能分別。
第三,辭無礙。一些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給他們演說,令得瞭解。這個不簡單!面對不同衆生都能夠應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説法。這個是辭無礙。
有沒有人通五六種語言的?這個就很難得了。你可以利益的族群就多了。當然,你得佛辯才了,《無量壽經》說的【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樣的能力要不要恢復?往生極樂世界就恢復了,這樣我們利益衆生的能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了。這是極殊勝的緣!老和尚説的:中了佛門第一特獎!哪有這麽好的事情被我們給遇上了!所以,往生是爲了什麽?更好的去利益衆生。
看到這個辭無礙,自己就覺得很慚愧了,英文學了那麽多年也不會講。看到人家講英文,沒轍了。
像我們漢學院的院長,勝妙法師,人家學生時代,英文很認真學,他可以用英文來講佛法。廣大英係的國度,他能夠給他們講正法了。
第四,樂說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喜歡聽的。比方,他喜歡禪,你跟他多講一些禪,因爲佛辯才麽,他喜歡什麽法就跟他講什麽法。
他喜歡淨土,多跟他講淨土;他喜歡戒律,多跟他講戒律。老和尚到了聖一法師的道場,都是修禪的,老和尚就讚歎禪宗。一來,人家歡喜,這個也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是老和尚給我們表法。
另外還有一個注解,《甄解》有一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本僧人稱淨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願,這是【十念必生】,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日本受善導大師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日本學淨土宗的非常多。
因爲,...運動,很多日本僧人,到中國來。你看那時候,善導大師,弘化非常廣,善導大師有一句話說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佛、一切如來出現於世,最主要,要説什麽?彌陀的本願海。所以,日本僧人强調淨土宗是根本教。
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你把淨土,你說一個字介紹給人家,也屬於佛辯才,因爲這個法門是勸人當生成佛。
所以,老和尚有講過淨土宗的祖師,他的稱呼很特別,都稱【大師】。一般稱【大師】,是稱誰?是稱【佛】。觀音“大士”,沒有觀音大師吧?觀音大士。而淨土宗的祖師,專弘淨土,就讓人當生去作佛。所以,尊稱他們都是用大師,你看,慧遠大師,善導大師,你看,印光大師。所以,日本稱淨土是根本教,你能把根本教介紹給人家,哪怕是說一個字,也叫佛辯才。
為什麼?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這一段開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都能把淨土介紹給別人。當然,我們自己要修好,讓人家看了歡喜、愛樂,你再去跟他講,他很容易接受。
假如我們學得很執著,執著得讓他有反感了,你再去給他講,他更反感了。所以,為人演説,演在前面。
成德家裡最早學佛的是母親,我沒接觸,我也不知道佛教是什麽,但是有一個感受特別深:母親接觸佛法,開始念阿彌陀佛之後,煩惱變少了,這是感覺到的,就很自然生起一種好感。
後來,有一天跟著母親去共修了,錄音帶一打開,淨空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就很容易相信接受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修,為人演,演在前面,這個說的機緣就會很成熟了。
不但,會中的諸大菩薩是得佛辯才,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於諸佛辯才。《甄解》這一說,這一個開解,很好。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我們去介紹給有緣的衆生,他們能脫離生死輪迴,【佛說此人真善友】了。
接著,「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我們現在探討的經文,這一品快要探討完了,德遵普賢第二。
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是修淨土的人不能忽略掉的。我們常説【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是心相應了。我們的心跟普賢行相應,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都跟普賢行相應,能不能往生?
【生則決定生】,那個頻道已經接上去了。四十八願濃縮回來就是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所以,我們這一生很努力的落實普賢十願,決定往生。
《普賢行願品》裡面都有講到:人臨終的時候,身體壞了,所有這些財產你都帶不走了。哪怕你是國王,大臣你也使喚不了了。但是,這個時候唯有普賢行的功德不會壞,這個功德力就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這個普賢行在《無量壽經》出現多少次?好多次。你看,第二品就出現了。第六品,四十八願裡面又出現好幾次。相應重要。爲什麽早課老和尚讓我們念四十八願?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
佛法講【心淨佛土淨】,我們的心要越來越清淨,才跟西方淨土相應。不能染著、貪著、煩惱越來越多,就不相應了。
所以,要自己檢查,相不相應。五欲六塵的貪著有沒有越來越淡?心上挂礙的人事物,有沒有越來越少?
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華嚴》是經中之王,它的總結就是普賢菩薩帶領華藏世界所有法身大士,一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願王的核心。
所以,《普賢行願品》裡面說【我既往生彼國已】就是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普賢十願還不能圓滿,往生了,(才)圓滿。
老和尚講經的時候,常常都提到,他學佛,學了幾十年,連李炳南老師都勸他學淨土,懺雲法師勸他學淨土。當時侯老和尚還沒有接受。後來是自己講《華嚴經》,講到《普賢行願品》,特別佩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文殊菩薩修什麽?普賢菩薩修什麽?他們都求生淨土。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老和尚就因爲先講《華嚴》,最後,他也導歸極樂,專弘淨土。
老和尚把這一段告訴我們的用意是什麽?他老人家這幾十年的彎路,我們別走了!直接就深入淨土了。我們不能當故事聼而已,老和尚不會白講這一段吧?
所以,老和尚說:“什麽叫師承?就是老師走過的彎路,讓學生不用走了,成就學生,希望學生趕快成就。”我們很幸運遇到老和尚了,直接就導歸極樂了。
下一句經文:「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密跡經》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垓,就是那由他),那由他,有幾種説法。講的比較小的數字,也有十萬。大的,可以到億,十億。反正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且是有八十四億百千,百千就是十萬,八十四億,再乘以百千,再乘以那由他,那這個衆生的數量太多太多了。
各有不同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它們說法,令它們理解。《稱讚大乘功德經》大乘經,讚歎大乘菩薩。說了:「傍生(畜牲)、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說法。隨它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
佛那個時代,有一個水生動物,像蚌一樣,就是有殼,合起來的。這些動物好像離太遠,蛤,這一類的,它來聼佛説法,聽得很歡喜。結果,有人拄著拐杖,來聽佛説法。它長得又小,不小心給它戳死了。但是,他聞法,他就升到天上當天王了,一當天王,馬上又到釋迦牟尼佛處來聼法了,他就證果了。
你看,佛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得的受用很大。
我記得老和尚當時侯,講經的時候,說,當時侯在新加坡:餐廳,還有一些空間,都放講經的。爲什麽呢?來的衆生很多,要求的,說:“那個大殿光太强了,我們進不去。”老和尚很慈悲,在這些地區都放講經,讓衆生都能聼。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還多!
所以,我們以後有機會跟人家介紹佛法,哪怕沒有人來聽,還有無形的衆生,你很真心的去講,他們都能受用。
眾生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他都能理解,都能現隨類音説法。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能分辨衆生的語言,還能用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説法。
我們看到這些句子都覺得這些大菩薩度衆很殊勝。我們現在幫助衆生容不容易?不容易。
所以,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六神通都恢復了,幫衆生就容易多了。我們境界越高,幫衆生越容易。
黃念老做了一個比喻:火車頭沒有上軌道,走一點距離都很難。上了軌道呢?哇,那就快了!疾行如風了。上了軌道了。
比方説,三果阿羅漢,三果應該是屬於阿那含。他的能力,他就不會傷害衆生了。我們現在一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了。想要利益衆生,有時候,還不小心傷到衆生了。
那他是阿那含,他鋤地的時候,蚯蚓會自然離他三尺遠,不會傷到衆生。隨著提升了,越好修了,越容易度衆生了。
我們看到與會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能力,我們更生起一種向往、願生極樂的心。
當然,這一段文,我們也呼應剛剛說的我們現在能講一個字,講淨土這個根本教,也是佛辯才,也是功德很大。
接下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而且是釋尊一代聖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從這一句出來,流回這一句。這一句是一代聖教的根源。
黃念老引了《法華經》來做説明。天臺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哪一件大事出現於世呢?「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所以,我們學了佛了,不能再隨自己的想法看法知見,以前錯誤的知見搞得我們很多煩惱,現在要放下它。電腦有一個鍵叫delete,大家看過這個鍵沒有?放下它。然後,要download佛知見,佛的這些教化。
比方說,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的知見。宇宙怎麽來的?自己的心想變現的。所以,自己要負完全的責任,自己的心現識變,不管別人的事。
那我們以前常常會推諉責任,都是責怪別人,那是衆生知見,現在要佛知見進來了,來處事待人接物了。我們遇到境界了,都是用佛的教導來思維,依老和尚的教導,來思維,這樣就有受用了。
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因爲《無量壽經》是「開化顯示」,其實,跟《法華經》的這個義理是完全相應的。「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有了分別執著,就很難解佛知見。
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這個“情”,可以算是妄想;“見”可以是執著,見思煩惱。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所以,佛開悟,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跟佛是一樣的,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一句就提醒我們:怎麽恢復如來智慧德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佛門說【放下便是】。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就能恢復佛性了,就能入佛知見了。
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瞭解,而且是不能瞭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釋尊出現於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
佛出現於世的目的就是讓我們都成佛,都能入佛知見。眾生學佛了,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
所以,老和尚說:修行,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説法、做法。我們從分別執著心出來的這些想法、看法、説法、做法,都是衆生知見。放下是功夫。我們一觀照這個心有分別執著了,那以後,不要再起這個念了。
就好像我們剛剛説到:“我付出有求回報”,把這個放下了,這個貪就慢慢越來越少了。分別執著越淡,我們本有的這個智慧就會慢慢透出來了。
「粉碎」,其實就是放下我們這些錯誤的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這樣也即是「真實之際」。
我們念佛的人,這一句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慢慢都打掉了,順境逆境,阿彌陀佛;善緣惡緣,阿彌陀佛,平等了,不去分別它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了,他老實聽話,老實念佛,他很快就入法身的境界了。老和尚常常算,差不多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了。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佛同樣講諸法實相,爲什麽有這麽多名詞呢?就是讓我們不要又著在那個名詞相上面,也爲了讓我們不要執著。
也就是:真如、法性(就是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這些名稱都是指我們的本體,我們的真心。本來都是一體。
「際」,我們剛剛開解這一段,「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際」,就已經是登峰造極,叫「際」。所以,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當然,佛談的事理、空有、頓漸種種説法,都是爲了讓我們放下分別執著的。
講“空”,因爲我們執著“有”;講“有”,有執著“空”的,小乘就執著“空”了,就墮無爲坑了。不願意主動度衆生了,都糾我們的偏的。
而十方諸佛普讚的唯有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這個是淨土法門了。在《阿彌陀經》【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淨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淨土這麽殊勝微妙的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因爲淨土法門宣説的就是彌陀一乘願海,【一切皆成佛】。到了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而且都是圓證三不退,當生成佛。
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往生論》裡面提到:「二乘種不生」,你沒有發大乘心,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所以,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佛乘。
必定究竟佛果,這個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全仗一乘願海,仗佛力;六字洪名,仗佛願力,持名往生,這個是超情離見,超出眾生情執,這個一乘願海,全體是佛知見。
包含水鳥樹林,悉皆說法,那都是阿彌陀佛的願所現的。十方佛國,寶樹中現,菩提樹都能現十方佛國。
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極樂世界跟華嚴,華藏世界一樣,都是事事無礙,事無礙的法界,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
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願」,四十八願成就的極樂世界,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
今經會中諸大士,《無量壽經》會中,這些大士們,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讚的「誓願一佛乘」,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的淨土。
這些與會的大菩薩們也都是同讚阿彌陀佛的「誓願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這個真實之際,就是彌陀的一乘願海。
這個是另外一種,透過這些祖師他們的注解的詮釋。
再來,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所以,往生淨土最上,它有四土嘛,最上的為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寂照同時,心土不二。這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所現的。空有不二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阿彌陀佛真心在哪?極樂世界一花一草都是。
《觀經》説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所以,禪淨,因爲禪就是佛心,佛的心,所以,引了這個《觀經》的教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第十一拜彰顯的就是禪淨不二。【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你看,都是自心所現的。
【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所作,所現的。所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今天有機緣聽到阿彌陀佛,他發的四十八願,他成就的極樂世界。我們在緣這個殊勝的緣的過程,就像我們讀《無量壽經》,讀著讀著我們的心也跟這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了。【顯我自心】,就像我們讀到阿彌陀佛發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這個發願,到最後,【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諸位仁者,你讀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流一滴眼淚?有的話,是不是阿彌陀佛,他的心把我的真心給顯發出來了,我的善根顯發出來了?
所以,禪就是講心,其實,淨土也是《觀經》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接著有講:是以四料簡說,這個是永明延壽大師説的:「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所以,這個禪跟淨也是不二。
隋唐間布袋和尚的偈:「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這個“妙用縱橫”就是神通,神通跟自性比起來,那也很可憐,那不算什麽。「一切無如心真實」,這個真心是最真實的。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我們聽到這些祖師教誨,佛菩薩教誨,我們要更自愛,自重不能再糟蹋我的真心了,要恢復它。
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於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我們的真心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呀,這一句名號無量光壽,就是佛。
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大集經》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禪是佛心,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念這個本心,而且念阿彌陀佛,無上深妙禪,比禪還要殊勝!所以禪宗和淨土何嘗是兩物,也是不二。我們不要去分別。
《淨修捷要》第十四拜【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們開始念佛就是開始覺悟了,始覺合我們的本覺了。【念佛即是自心現】,始覺和本覺完全相融了,就是究竟覺了。所以,念佛恢復我們的自心是最快的方法,所以,叫無上深妙禪。
我們珍惜能夠遇到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念佛法門,這個妙法幸聼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們直趨覺路,不要再耽誤了,不要再亂打妄想了,分秒必爭來念這一句佛。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 20240221(49)「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學習到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這一願學完,我們的煩惱有減少,就沒有白學。
上一次,因爲我們剛好遇到迎接龍年【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就是煩惱少了。我們過年期間,大家都拜年祝福:【新年快樂】,那就是煩惱少,快樂多了。老和尚都是抓住機會點,提醒我們:吉祥快樂是果,你要修因才能得果。不然,就只是祝福而已了。所以,這個祝福,我們常説:“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這一份心境,我們要有。
在祝福的過程當中,又能做法供養。就像老和尚,過年的時候,拜年說的:【諸惡莫作,嵗嵗平安】。大家都求平安。這個是果,因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年年如意是果,眾善奉行是因。
我們聼老和尚這一段法語,有沒有養成:我們求什麽都先種因。我們看什麽事,都知道沒有離開因果。假如形成這樣的觀念態度了,這個受用就大了。深信因果了,明白因果了,絕對不會怨天尤人了。不怨天尤人這個心得清涼了,煩惱減太少了。
所以,我們不能好日子不過,給自己找麻煩。你看,老和尚有一個墨寶,人生都是【自作自受】,【自導自演】,【自討苦吃】了。你看,古人留給我們的成語,我們要去領悟。跟【自】有關係的,自掘墳墓、自甘墮落,這是負面的;自求多福、自立自强,都是自己的一念之間。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地獄跟極樂世界也是一念之間。所以,要善聼,善思維,老和尚這個新年的祝福,我們善聼,善思維,深信因果,也不會擔憂未來了,未來是果,我現在的用心跟言行是因,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深信因果的人非常積極,因爲他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大家有沒有覺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有。假如是真的相信的話,這個臉上就會透出一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們上一次,學習了老和尚新年的教導。老和尚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我們講了前半段【新年快樂】,今天講後半段【恭喜發財】。
我們說,【能親仁,無限好】,這句話我看大家都很熟悉了,請問我們感覺到無限好了沒有?【能親仁】,還是很煩惱。這個【無限好】每天讀,好像不夠相應,這個很值得我們探討。你讀了【能親仁,無限好】,還沒感覺。
這個時候要有一個態度,因爲這個經典傳了幾百年、幾千年了,問題不在它哪裡,問題在我們。你説:“有啊,我每天聼經了。我一有空就聼。”那是相上的東西,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每天薰啊薰啊,每天連煮飯,都播經機還播著呢,當然,別把東西給煮焦掉了。最好還是專注做事,養成專注的習慣,煮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專注好,工作不妨礙念佛,這樣挺好。
可是你每天在那薰啊薰啊,照樣駡人,照樣抱怨。你一駡人,功德都燒掉了,你怎麽【無限好】?所以,老和尚强調的這些修學的觀念,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都是重形式,很容易被自己給騙了。其實,我們不是學佛的時候重形式,我們本來就太重外在的形式了,不能又把責任推給佛法。佛法是無辜的,【佛法不誤人】。這句話很有味道,這句話是出自於夏蓮居老居士。夏老說,“古德云,”古代的這些高僧大德有説到:“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代表佛法沒有問題,經典沒有問題,有問題早就處理掉了。
所以,在香港有一次辦企業家論壇,老和尚剛好在香港受邀,結果接受訪問,問的人提到了:“有說法說,傳統文化有糟粕,您老人家怎麽看啊?”老人家說:“對!有糟粕。他們看不懂就説是糟粕。”當然,這裡面有一點要厘清:傳統文化,它是經史子集,你要以《四庫全書》,它收錄在裡面的,那是傳了幾百、幾千年,認可的。
你不能,學偏掉的,你就抓這些現象來,讓傳統文化買單,這樣不妥當。比方説,“你看清朝,穿小鞋,那個三寸金蓮。”你去經典找找看,沒有這個。那可能是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他自己的偏執,造成一些風氣。這個要冷靜,我們一不冷靜,一聼人家一說就被影響。
你看,民國初年,還有全盤西化,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了。你説清朝末年那麽衰敗,你看,他著這個相,看到這個相,他就下了判斷,可是他判斷是錯的,影響了多少人?我們現在還受影響。所以,這個口業不能造啊,影響了幾代人!否定了傳統文化了。
我自己也是崇洋媚外,還沒遇到老和尚以前,我也是隨波逐流。總在遇緣不同。人生受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影響,都是以這個功利、享樂為人生目標了,那會越走越空虛的。
所以,快樂,什麽是真樂?你看看這個社會的狀況,能明白真樂嗎?不被誤導,真的就阿彌陀佛了!自己沒有被誤導的太偏,現在想想,冥冥中佛菩薩加持。過去生,還有一點善根,跟佛菩薩,佛門有點緣。有一些,在生命上、在品德上,那種最關鍵點的時候,突然都有貴人相助,不然可能就跌下去了。其中有一個是我自己的母親,現在想想很多關卡,老人家的德行護佑的。母親有德,孩子在她面前不願意撒謊,這都是一種德光,會讓孩子生慚愧心,回頭。
所以,這個樂,聼了老和尚講:“真正的樂都是由内而外的,從外面來叫刺激。”你看,振聾發聵,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結果花了二十多年在那追求,都是刺激,都是越活越空虛。
經典上講的,孟子有三樂:(1)天倫之樂,良心的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2)還有真正為國家社會團體做出付出的快樂;(3)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當父母的人,看到孩子成才了高興啊。當老師的人,看到學生有成就比他還高興!這種樂都不是刺激的,發自内心的安慰、喜樂,助人爲樂,知足常樂。
所以,現在爲什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沒有聞聖教,大部分只有隨波逐流一條路。【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我們讀《無量壽經》,這些教誨要受持。請問大家今年,年還沒過完,年十五才過完,有些農村還要到2月2龍抬頭,才算過完年。那麽難得大家相聚在一起,那要【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轉相教誡,如佛經法】,佛不住世了,四眾弟子有責任,把佛法弘傳開來。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親戚朋友,身心、家庭,有煩惱的,有挑戰的,我看不可能沒有。我們透過真心的關懷、傾聽,瞭解到了,又能和顏愛語,都沒有離開《無量壽經》,勸諭策進。當然勸人,和顏愛語,你看,臉色、音聲,都很重要,心平氣和。心,誠,真誠;色,溫,臉色非常溫和;氣,和,這個講話的口氣很和氣;詞,婉,遣辭用句很柔軟、委婉,沒有很衝,不能說“有話直説”,這個不妥,你要能考慮到對方的承受度、接受度。
他的接受度會表現在哪?表現在他的臉上。我們講話的過程,都沒有關心到對方的表情,那就是講話的時候如入無人之境。“我今天非得講個痛快不可!”那個都是我執。所以,會修行的人在哪裡放下我執?在處事待人,在跟人談話的時候,都是替人考慮的,那不就是放下我執嘛。所以,佛法重實質,這個實質就是放下的功夫,不是你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了。
二十多年前,我剛好在澳洲淨宗學院,我當時侯才二十多嵗,遇到一個老人家七十多了,他親近老和尚幾十年了,你看,那個相:學佛那麽久了。看到我們年輕人,説什麽呢?“老和尚還沒出名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了!我常常跟他做同一個電梯!”你説講這個要幹啥?!那不就是給這些年輕人炫一下,是吧?
這老人家在提醒我們:我們在社會當中這種習氣很重。他可能是極樂世界來提醒我的,我初出社會的時候,也是那種風氣:“哪個立法委員我認識。”我就羡慕得不得了。這個習氣還是很重的。
曾經遇到一個老師:“我表現好一點,讓我媽媽有吹的本錢。”這個“吹”是不是北方講的,吹的本錢,可以吹吹牛了。這個都不妥。這些風氣不好。《論語》說,【古者 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古代的人,他不輕易説出去的,他怕自己做不到。吹吹吹,吹破牛皮咋辦啊?所以,不能須臾離開經教,一離開經教,就隨順煩惱習氣了。
剛剛有個同修問:讓我媽媽有吹的本錢,和光宗耀祖有什麽區別?這個問題問得好!媽媽吹是媽媽吹,她在那:“你看我兒子多厲害!”光宗耀祖是什麽?是“別人”讚歎你的祖先。大家注意,這不一樣的,讚歎,別人講跟自己講會一樣嗎?你看你這個鄰里鄉黨:“哎呀,某某人的孫子真的對社會太有貢獻了!”當他自己的爺爺奶奶聽到了,怎麽講?“哎呀,沒有!沒有!這是黨的功勞!”是吧?讓功於上,讓名於上。心境有沒有到位,重要。你心境不到位,“沒有,沒有啦。”那個講起來,也會讓人起鷄皮疙瘩。你是真心覺得:“是國家的功勞,是這個過程中很多人的功勞,萬法因緣生。”這些都不是勉强的,不是套傳統文化的句子,心要到位。【讓名於上,讓功於眾】。因爲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他覺得那是該做的。
所以,老和尚講:“做得好,應該的。”哇,聽到那個話,痛快!“做得不好,有罪過。”這就是古風。你看,諸葛孔明功勞多大,他戰戰兢兢,【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他生怕有什麽閃失,【嘔心瀝血】,所以,古人這個義,道義、情義,義所當為,該做的。義者,宜也,適宜,應該的,應該的哪有放心上?還會去吹給人家聼?!不可能。
所以,你去跟孝子說:“哎呀,你很孝順啊!”他馬上誠惶誠恐,他心裡根本就沒有落他孝順的痕跡,他只覺得自己還有那些做得不夠。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去感受感受這些祖師大德,古聖先賢,他們的心境。再拉回來,我們看看自己的倫常,五倫十義,五倫裡面都是義。就像當父母的人,你煮過幾餐飯給你孩子吃?你根本不放心上。
你看,父母有時候爲了給我們買個鋼琴,那攢了多久的錢啊!很辛苦的!盡心盡力栽培孩子,對孩子一無所求,這個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情義、道義,無所求的付出。
成德覺得很有福報,我的父母是這樣對待我。也要知恩,知這個恩德。知福、惜福,要造福,讓父母這個無求付出的精神能夠繼續在我們子女的身上去發揚光大,這是珍惜父母的緣。自己有一點功德了,父母記頭功,因爲我們子女是他們培養的。
所以,古代的制度很重視知恩報恩。比方說,歐陽修,做出貢獻了。追封他的父母、他的爺爺奶奶,跟他的官職一樣,不忘誰培養他的。很有味道。你看《中庸》,【父為士,子為大夫】,父親是一般士人,讀書人,兒子是大夫,【葬以士】,給他辦喪禮的時候是用讀書人的禮;【祭以大夫】,以後每一年祭祀他,要用大夫禮,因爲他幫這個社會培養了大夫。你看,這個制度多有味道!不忘本!
所以,我們看到【光宗耀祖】四字,要好好努力了。為衆生,為正法,為社會做出貢獻,人家一提就是“某某人的後代”!人家一提“淨空老和尚的學生”!所以,我們真的都不離經教,真的去落實它,真的有【無限好】,【能親仁,無限好】。我們在過年期間,都記住老和尚的教誨,這個年過得太充實了!可能你的親戚朋友說:“今天聼你這一段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遇緣不同,我們得把這五千年的智慧給我們親戚朋友接上。【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要鋪墊好因緣,讓人家很歡喜接受。這個都不能刻意操作,要體恤人家的接受度。當然,這期間要多用四攝法。布施,多送禮,多請客。愛語,多肯定,多讚歎,人家心裡一高興,很容易交流。先美其長,稱讚他的長處,待其心喜,他很歡喜,被肯定當然歡喜。人一歡喜,對方的話就容易聼進去,善言易入。
所以,要護念別人的時候,不要太嚴肅、氣氛不要太緊張,“來來來,我今天有很重要的問題要提醒你!”一下子,就綳住了。要說:“哎呀,這段時間太感謝你了!沒有你的幫助,可能這些情況就很不容易了。”接著,再談、再提醒。
像公司開會,你不要一開會,批鬥大會就開始了。你説誰不開會?佛法要用上。開會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要懺悔業障。“我自己做的不好。”普賢行在哪裡?就在當下。廣修供養,新年的時候,把所學的毫無保留供養給親戚朋友,這是落實普賢行。不能只是讀【德遵普賢第二】【咸共遵修...】背得滾瓜爛熟,用不出來不行。就好像背藥單,背得很熟了,就是沒有去抓藥吃。
剛剛跟大家討論的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這個話就是提醒我們,問題不在佛法,不在老和尚,不在善知識。當然,這個善知識的前提,他是明師,他是過來人。像我們這個年齡都是成年才開始學,剛好遇到信任自己的人,我們就帶著大家跟著明師學。不能自己裝著:“我好像是過來人一樣,我開悟了。”佛法不能用裝的。那個裝的心就是名聞利養的心,那很累的。而且,你一裝,就好像搞得你好像佛菩薩再來,好厲害。然後搞得人家都不敢跟你提意見了,因爲覺得你是佛菩薩再來的。
有人就喜歡這種氛圍,就坐在那,好像修行很高,然後,人家連問題都不敢問你。一問你了,“不可說,不可説”,搞得很神秘。我們是成年之後才學的,假如有遇到信任的年輕人,我們一起跟老和尚學,你們有看到我跟老和尚、跟經典不相應的地方,你們也要給我指出來,也要護念我。這才是自知之明啊。自知者明,自知者智,你總不能沒有自知之明啊。
我們當父母的人也是成年才學的,那你假如都要裝一個無懈可擊的樣子給你孩子看,你不也累嗎?但是,要很真心,真的孩子有提醒了,當然,孩子提醒,他也是顧及我們的面子,這個時候我們要很感謝他,他心裡很佩服、很感動。我第一年當班主任給孩子道歉的時候,孩子那個眼神有發亮喔!你在那解釋的時候,孩子的表情就是:“我快聼不下去了!我快聼不下去了!”
孩子的心其實很清淨的,比我們清淨。我們畢竟有染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面子比較厚一點,修行要把面子給放下。【但看自己功夫何如】,這個就是提醒我們,菩提道上,要自己檢查自己的狀況,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但看】,自己要看清楚。所以,成德跟我們福州的同仁,因爲迎接新的一年,龍年,龍是變。當然,龍也表德,德不能變。但是,我們要大變活人,讓親戚朋友刮目相看。為人演説。演在前面,說在後面,有身教,才好言教。
所以,勸人也要有勸人的本錢。要先演得好,才好勸人。無諸己,我沒有這些缺點了,而後非諸人,你才好去護念別人,把這個缺點改掉。我們期許,我還有看到我們廬江以前的老同仁,我們當時侯,每一年都定一個:今年定一個目標,比方,我們今年是無怨無悔的一年。要無怨無悔,容不容易?一年下來,都沒有埋怨,沒有埋怨自己,也沒有埋怨別人,不簡單!要深信因果才辦得到。
無悔,人要做到無悔就是對得起自己,不糟蹋自己的生命、光陰。你滑手機,滑了兩個小時,保證你後悔,是吧?所以,要做到無悔不簡單!今年跟大家共勉,因爲,新的一年你要發心立願,有一個目標,往那個目標精進。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去掉壞習性,要有自知之明,這個就離不開觀心為要。自己六根接觸六塵,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要觀照得到。不能事情過了,怎麽會成這樣?問題在哪,自己都不知道。
同修說了:“我跟一般的人,我也不會發脾氣;怎麽就跟我家裡的人,容易發脾氣?”其實,講這個話的時候,這個情況可能都幾個月、幾年了,那代表:在這麽多境緣都搞不清楚問題在哪,這個就不自知了。這樣代表什麽?對自己,太容易放水了,太容易讓自己過関了,太容易給自己臺階下了,這不是真幹。
真幹,看自己的心,要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真幹,要對自己的習氣趕盡殺絕,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看,《了凡四訓》談改過,有從事上,有從理上,有從心上。【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修行人的氣概要拿出來。“我爲什麽脾氣那麽大?啥事都把自己排前面,都只是自我感受,所以,脾氣大。好!把這個根砍掉!”在境界當中,都是為人,把自我感受放淡。(這就是)【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個毒,這個煩惱三毒,貪瞋痴,就是有這個【我】,才有我貪、我瞋、我痴。
自知。檢查檢查任何時候有沒有【念念為他人著想】,從心上下功夫。念頭一不是為別人,一為自己,趕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調過來。
夏老接下來的話,很值得我們反思:【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假如我們沒有感覺身心很放鬆、很輕安,還沒如佛門。當然我們不能聼到這一句很氣餒:“哎呀,我們沒有入。”這個時候要注意:觀心為要,自知之明。我們遇到事情,哪怕是聼一句法語,很容易沒信心、很容易沮喪。我看現在十個人裡面,八九個都是比較容易消極沮喪,信心不足。
我以前也是沒信心,因爲成長的環境常常在攀比。比到最後,就有點沒信心了。所以,千萬不要拿著孩子跟別人比,比到最後孩子的信心都受影響。這一點要感謝父母的恩德,他們從來不會拿我去跟人家比,是我自己虛榮心強,常常比比比,比得自己沒信心。這是過去生帶的習氣。
所以,父母恩重,老和尚的恩,重啊!師恩難報。我的信心開始止跌回升,就是聽了老和尚說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本覺本有】,他老人家慈悲,還加了:【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
我們一起煩惱情緒,那就是不覺,就是妄心,別把它當真。所以,警覺性要高,一有情緒上來,一有沮喪了,馬上:【阿彌陀佛】,要提起來。不能讓那種沮喪消極的念頭相續。懷疑自己是山崩地陷。其實,現在憂鬱症的人,有一點是最致命的,就是他一直在否定自己,那個殺傷力太大了!怎麽幫助他建立信心?這個就差很多了。
【信為道源功德母】,人,信心立住了,他一思維都是正向的。感受感受,相信別人,相信自己,思維的東西都是正向的。一懷疑自己了,念頭都是煩惱。懷疑是愚癡的核心。一愚癡了,哪有不生煩惱的。所以,疑是修行人的大忌。
我們現在看這些句子,都要很真實面對自己,自知,不能對自己的習氣手軟。所以,夏蓮老說【真幹】。什麽是真?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你欺騙自己了,那不是真了。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自己寬恕自己,自己給自己臺階下來了,當然我不是說要逼到自己喘不過氣來,不是。那個就太過了。給自己臺階下,就不及了。都要走中道。
今天,問上來的問題,水平都很高。剛剛討論的是【吹】跟【光宗耀祖】的差別。現在,而且問的問題都是我剛講完的話,他馬上問。
【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是罪過】跟憂鬱症,自我否定有什麽區別?
其實,我們從心上去看,自我否定是懷疑自己。【做得不好是罪過】,是我們認定:“這是我的本分。”做得不好,生慚愧心,而不是沮喪的爬不起來。
我們看古聖先賢,范仲淹先生,這個在《德育古鋻》裡面有提到,比方説他晚上要睡覺,你看,古人說【不愧衾影】,就是面對棉被,棉被是晚上,自己在的時候,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影,是影子,看著自己的影子不會不好意思。就是你沒有做虧心事,或者你沒有虧了本分。
范仲淹假如晚上睡覺前一想:“今天做得不夠盡力,有愧于百姓的信任,國家的俸祿。”他就很慚愧,隔天,很早就開始幹活,自己心才安,所以,那種心境叫慚愧,奮發,改過。慚愧是善根,善心所有十一,慚跟愧就占了其中兩條。
我們很可能會變成什麽?覺得我自己慚愧、沮喪、難過,那個不是慚愧了,那個是自責。你一自責,就沮喪了。所以,前提是什麽?就是要相信自己的佛性,性本善,哪怕有做得不好,并不懷疑自己,然後,積極的去改過。慚愧,奮發,改過,這又是夏老的教誨。所以,這個《自警錄》,字字珠璣,大家好好學。
夏老說的,【天降之福】,上天要降福給這個人,【先開其慧】,開他的智慧,不然,錢一來,沒智慧,驕奢淫逸就來了,那是禍不是福。【天降之伐,先奪其魄】,一個人災難要來以前,是有徵兆的,他能察覺到,趕快勇於改過,就不會遭難了。天怎麽開他的慧呢?就是慚愧,奮發,改過,先開其慧。我做得不好,有罪過,趕快奮發,趕快做好,就對了。
所以,很多這些教誨,我們從心地上給它分別的更深入,有可能你自己就明白了。因爲佛所講的一切經教,從理上不離心性兩個字,從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
剛剛那個問題是問心境的,你只要分別真妄,哪個心念跟真心相應,哪個心念跟妄心相應,就能分辨出來了。所以,【心有疑,隨札記】是個好習慣,但不能變成依賴,你慢慢的體會義理深了,你自己就能思維得通。
好多句子都是不得謂之入門,這個就提醒我們:一定要具備這樣的狀況才入得了門。夏老說的:【要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灼然見得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就是在門外進不了了。這些句子都不能含糊過去,這個都是關鍵,這都是祖師慈悲護念。
老和尚說的,十六個字不放下,入不了佛門。説實在的,十六個字不放下,連門都找不到。老和尚說,十六個字放下了,到了佛門口,還沒進去。
接下來夏老說了:“所謂閑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強裝飾之謂也。”不是裝個樣子給人家看,身心是安住當下,很放鬆的。所以,一覺得自己身心不放鬆了,一定又是我們一些慣性又上來了。比方説,當父母的,看到孩子行爲不對了,那種火就上來了,大家感覺一下,那個火上來了:“你怎麽又來了!”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身心是什麽狀態?煩惱做主了,瞋恨做主了。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孩子畢竟他才十幾歲。要要求自己是聖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不能那麽苛。
“茫茫人海中,覓一閑淡漢不可得,觸目皆熱忙人耳”。熱忙,都忙些什麽?忙五欲六塵,我們學佛的人,忙插第一炷香。忙什麽?忙貪功德,“我的功德大!你們,統統給我,我全包了!”我有遇過這樣的,人家三個人要去付錢,都被他給壓下來,搞得另外兩個人很不歡喜,因爲剛好跟法師出去吃飯,二十多年前。
什麽都要隨緣,不能硬式操作。要去朝山了,“你,趕快弄兩車人來!”都在忙這些事,攀緣。“宣傳做大一點!”你在哪一部經典當中聽過宣傳多大一點?【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我們知道萬般將不去了,不能每天還是熱火朝天的都在追逐這個財色名利,不能做這個熱忙人。
“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觸目皆伶俐漢耳”什麽叫【作鈍功夫】?正助雙修,老老實實下正助的功夫。這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提到,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斷惡修善;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放下才如意,回頭是岸。
再來是五根五力,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你看,信還是擺在最前面。
再來,念當中,《十善業道經》說到了,【於正助道】,修行有正助雙修,【憶念不忘】,不能忘了,“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這個就是正修,淨土宗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功累德,一個人要在哪裡積功累德?在起心動念處。閑邪存誠是大德,不讓邪念、妄念起來,這個是德。在處事待人,生活工作中積功累德。真的要能積功累德,處事待人,生活工作心中要有佛法,要用佛法來思維,來辦事,做事就是積功累德,就是助修了。
可是,這個正助雙修,要下鈍功夫。其實,這個【鈍】就是老實聽話真幹。我們有沒有老實念佛?我們有沒有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這就是下鈍功夫。我們有沒有提醒自己:“不可須臾離了佛法的教誨?”肯這麽下功夫,一考慮事情,就跟經教相應了。
我們今天要去勸這個人,【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我有沒有想到?《格言別錄》裡面,要【先美其長】,這個我有沒有記得?【心誠色溫,氣和詞婉】,都有經教的指導。我們沒有下這樣的功夫,一做事情還是沒學佛以前那個習慣,力量大!一做主管,强勢的味道就出來了,耍官氣就出來了。强者先牽,我們現在還是以前的習氣還是蠻強,你一不警覺,它就冒出來了。
所以,要老老實實下鈍功夫,不能做伶俐漢。伶俐,就是耍小聰明,就是都想著:“有沒有捷徑啊?”不肯老實用功。所以,【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大家檢查檢查,人家說哪裡東西好吃,我們也跟著上去討論的熱火朝天,這個都是【世情正濃】。對財色名食睡,興趣濃得很。你下了鈍功夫,就嚐到法味了:念佛真歡喜!念佛真的【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念得很相應,很有受用。世味沒有法味濃。所以,假如我們現在世情很濃,鐵定我們法味很薄,也是我們沒有下鈍功夫。
【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掠虛頭漢,佛門有這個詞,禪宗也有在用。意思就是:慢心、急躁,就是修行很急,急於求成。也是傲慢。人,不聽老師的話,就是慢。不聽,就是自己比老師厲害嘍,那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嗎?你看,老和尚:什麽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傳人。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他老人家怎麽當學生的,給我們和盤托出了。其實,耍小聰明容易,老實不容易。這個社會的風氣就是容易耍小聰明,自己不知不覺染上了。
我們再看一段,來體會體會這個【伶俐漢】。又是夏老的話:【呂振羽】,一個佛友,【來問學道之方】,來請教夏老,修學的方法,或者,要點在哪。【告以去迷就悟】,其實,聖狂就是迷悟之間。【去迷就悟】,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什麽?念佛。【念佛即是自心現】,不念是迷,你【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就迷了,念是悟。
【去迷就悟】,呂先生一聽,又問捷徑。人,就喜歡趕快快一點,我就成就了。這個心念就不對了。能安住當下的人才能提升,一直想著快一點的人,這個念頭就是煩惱心了,不可能得力的。
又問捷徑,告以【真幹】兩字。【人未滿意】,你看,這個人,你假如真心求教,一聽真幹兩字,可能就像觸電一樣:“對呀,對呀!自己沒有真幹。”【人未滿意】,我們也從這一段話,也看到了夏老很有耐性,還是恆順衆生,人家不滿意,繼續答。復告以【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鈍功夫,怎麽作呢?夏老解釋得很清楚【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作鈍功夫,是真捷徑】。
我們看老實念佛,【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個是最快的方法。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境界那麽高了,他最重要的就是念佛了。那不是最快的方法了嘛。
【作鈍功夫,是真捷徑】。【捨此】,捨了這個【老實念佛,作鈍功夫】,【舍此而別求捷徑,皆是舍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被自己的小聰明搞得越繞越遠了。接著夏老說了:自愧,自己慚愧,【自愧多年學道無所成,皆因求捷徑而自趨紆遠,未嘗作鈍功夫故也】,所以,我們佛號要越來越提的起來,佛要越念越多、越相應。不要再去求捷徑了。老實念佛。
夏老説:【近年】,最近幾年,【近年始曉此理】,曉,就是明白了,真正體悟到了【作鈍功夫,是真捷徑】。接下來這句話很有意境,也是對我們的提醒:【然可以語此者寡矣】,可以把自己那麽深的體悟,繞了一大圈彎路,作鈍功夫,是真捷徑,還在想什麽捷徑方法,反而都自趨紆遠,越來越遠。這麽深的體悟,可以把這個體悟供養給對方的人很少,就是講出來能相應的,不多。代表,現在要找到老實人都不容易了。
夏老這一段感嘆,這一段慈悲,我們要體會到,我們就會很重視這一段提醒了,我們就願意下鈍功夫了。
這是談到佛法沒有誤我們,祖師也沒有誤我們,講得多仔細啊,真的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説盡。光一個過年,你看,老人家有多少開示!抓住這個機會點。
我們看上一次有發給大家的資料。老和尚說:“恭喜發財”,沒有一個人不想發財。因爲,財畢竟是在這個世間生活所必須的。
財從哪裡來?這個設問。是不是想發財,財就來了?不可能啊。發財,有因、有緣、有果。當然,【恭喜發財】這是世間人很常講的,過年期間。可是老和尚說抓住一個平常講的話,把它開到最高深的佛法,徹法源底。聼這些法很痛快!
老和尚說了:講到真因,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相,就是福報,就是財富,相好。一切眾生平等的,智慧圓滿,能力圓滿,萬德萬能。這是每個人本有的。財富也圓滿。阿彌陀佛用自性建造極樂世界,你看極樂世界多圓滿!可是現在自性迷了,就像我們現在,我們還用不了真心,我們是不斷往真心的方向去下功夫,可是我們現在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所以,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雖有財富,我們自性有圓滿的財富,不能現前。譬如我們在銀行有幾十億存款,這個老和尚用譬喻,我們比較容易瞭解。可是口袋裡一文不名(一文都沒有了),現在剛好離銀行又太遠了,領不了,領不了,因爲要坐飛機到那個銀行去領。這個是比喻了,你得凑好飛機錢,才可以去把這些款取出來。
像我這一次飛到雪梨去,因爲錢取不出來,被鎖住了。所以,這個辦事的人員還是很重要,他有一個細節沒有給我們注意到,還得讓我們花個飛機票飛過去了。他忽略了一個細節,結果就得這樣做了。
那怎麽辦呢?現在口袋裡沒錢,還得柴米油鹽,還得吃飯,不得不出去打工。六道凡夫就像這種情形,銀行裡真有錢,存摺不曉得放哪裡去了,一時找不到了。老和尚這個譬喻,存摺找不到了,或者這個密碼忘記了,一下取不出來了。一分錢都拿不到,不打工就不能生活。
所以,佛教我們要求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跟諸佛如來是一樣的,自性本來具足。但是,目前迷了,怎麼辦?迷了的時候就臨時打工。臨時打工就是修布施,要修因才有果了。布施就是種因。世間人發大財的,並不是明心見性,都是照佛的方法修得的。財的因,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的。修財布施的時候非常歡喜,這一句也很重要,你修財布施的時候,很捨不得,還是很歡喜,得的結果不一樣。你布施的時候有點不是很情願,到時候你賺的時候回來,就比較辛苦;你布施的時候很慷慨、很痛快,你後來果報現前就來得輕鬆。
所以,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不要操心,因爲你修了因了,你幹哪一行,是個緣而已。有因有緣,果就現前了。所以,我有遇過買紅豆湯的,買好幾棟房子,是吧?他有修因嘛。所以,錢財滾滾而來。當然,你修了因,每天在家裡睡大頭覺,沒有緣,這個財也是現不了前。還有要有因有緣。如果我們命裡沒有財,人家做這個行業,我們也去幹這個行業,人家賺錢我們賠本,因為命裡沒有。所以,這個道理明白了才不會鬱悶。很多人鬱鬱寡歡:“那個人沒有我的能力,怎麽還事業做得比我好!”很鬱悶。他明理了,理得心才能安。
這是因果法則。財布施得的果報是財富,法布施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沒有見性以前,都要打工,都要修因得果,要得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要修因。
佛教我們六道眾生,沒有見性之前,就好好的修這三種因,會得這三種果報。各行各業都可以行菩薩道,所以,你在各行各業只要一心是,老和尚常説:“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去服務他人。”用毛主席的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你做貢獻了。本身當然,你在各行各業當中,你要用體力,你要用你所懂的這些知識、甚至你積累的經驗,去服務人,這個是内財布施,也有法布施。你對你的同事,你也是會去幫助他們,新來的人,你把你懂的告訴他,這個都是内財布施,也是法布施。
他剛進來,很緊張。你安他的心,無畏布施。所以,你在服務他人,服務客戶,就像我們教書,我們在護念學子,一定三種布施都有的。你把正確的道理給學生講了,也是無畏布施,不只是法布施而已。
比方説,我們瞭解到,現在大學生憂鬱的人不少,而且不是大四的時候憂鬱,是大一進去就開始憂鬱了。他在擔心找工作,所以,爲什麽稻盛和夫先生介紹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了凡四訓》,他真明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他就好好去修因了,他不會去擔憂那麽多。他就是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很有道理。所以,用真心,這三種布施都在裡面了。
我們有七種聖財,也叫做法財、財寶、德財。你看,老和尚一個“恭喜發財”,開了多少重要的義理,告訴我們自性本有圓滿的財富,現在還得打工,甚至於把出世的財富,人,你要出輪迴,也要有出世的福報。就像黃念老説的,他推薦人家去親近王上師,結果很有意思,都約好了,當天就去不了。所以,後來知道了,都幫這個要介紹的人,給他念一百零八遍金剛百字明就比較去得了了。
所以,我們佛門的七聖財,我們也要努力來修學。第一是“信”,信還是排第一,【信為道源功德母】。第二是“精進”。第三是“持戒”。第四是“慚愧”。我們今天好像講到不少,講到精進,【勿使一秒鐘空過】,講到慚愧,奮發,改過。第五是“聞”,聼經聞法,一天不聽經,妄念就多了。還有“捨”,捨得布施,【内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這是《了凡四訓》教的。
再來是“定慧”,戒定慧三學重要,出世要靠戒定慧三無漏學。七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真正的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信心。佛的第一句話就是建立我們信心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而且,我們知道,下功夫要,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了,就恢復自性了。堅定信心,一定有成就。
第二個精進,勇猛精進,絕不退轉。末法時代,退易進難,退容易,進不容易。所以,不離老和尚的經教,不會退的。老和尚的加持隨時在,不會退了。
第三個持戒,持戒就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其實,《沙彌律儀》雖然是出家的經典,其實就是教怎麽當弟子,怎麽侍奉父母,怎麽侍奉善知識,因爲佛法是師道,自性要開發就是孝親尊師。這個就教我們怎麽開發自己的性德,這個《沙彌律儀》。這四樣要認真去學習、落實。
第四個慚愧,慚是做錯事情,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自慚形穢,覺得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有救。愧是覺得對不起別人。這是良知,是善心所。只要有慚愧心,這個人就有救。慚愧,會奮發改過。
第五個是聞,聽聞正法,非常重要。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三天不聽正法,肯定就受嚴重污染。所以要保護自己,【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個賢護菩薩,首先要護好自己。多接觸聖賢教誨。【非聖書,屏勿視】,接觸的東西會讓我們生五欲六塵的,不要去接觸了。
第六個是捨。捨最重要的,把自己所有不正確的觀念要捨掉,傷害別人的言語動作要捨掉,只要是讓別人不高興的都不可以做。我們說“去習”,去掉這些壞習慣。錯誤的思想觀念已經讓我們生了很多煩惱,造了很多業,要放下它了。做一個動作,叫delete(刪除),把以前錯誤的想法看法delete掉,然後,要正確的灌進來,要download進來。聼經聞法,正確的裝進來。
第七個定慧,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定慧的可貴。常常保持清淨、平等心,就是定。正覺、慈悲是慧。常保持就是用真心處事待人,都是功德。真實智慧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有心了,慢慢就能越做越適中,越恰如其分。那個分寸就會越拿捏越準確了。現在,還不能拿得很準,只要你是很真誠,人家不會怎麽怪罪,不要自己製造很多緊張,你越緊張越做不好。
好!新年恭喜發財。發財要發七聖財,剛剛這七條,七聖財。要發戒定慧的財,不要發世間財。世間財夠用就好,你搞了一堆,還得想放在哪生利息,挺耗腦筋,夠用就好。虔誠的祝福同修朋友們,新年吉祥如意,永遠的快樂,真正的發財、發福!
你看,老和尚拜年不一樣吧。拜年這麽精闢的佛法都和盤托出。好,今天的課程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 20240228(50)「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四十八願講記》學習到第三十一願【樂如漏盡願】。在經文當中提到,【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師長老人家指導我們:要不起煩惱,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是外不著相;内不動心,是定,是如如不動。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都是讓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要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取相分別,不要放在心上,不然,一取相分別,這個心就會產生這些貪瞋痴慢。不要放心上,心上就要放阿彌陀佛了。
見一切人,見到他的本性,不要著在他這些行爲上的相。你一著相,情緒上來了,就很難真心對待對方了。
就好像,親戚朋友聚會了,大家聊的話題財色名利,我們一聽,著了這個相,著在他這些言説,表情、内容,我們產生情緒了:“聊這些幹什麽!這些都是輪迴的東西。”我們動心了,那就很不願意再跟他談話了,這個就被他的言語所轉了。
所以,我們在一切人事境緣當中,我們要練:不被境界動心,不被境界轉。《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沒有被它轉,沒有著這個相,我們還是看到他的本性,所以,普賢行要見他的本性,不要著他這些外相。
他聊的這些財色名利,你心裡念佛,不要受他影響。他剛好聊到一些話題,你能順勢的把它轉到怎麽修身、怎麽齊家、怎麽經營事業、怎麽解決問題。
現在是人身心都有情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經營事業也很辛苦,能順勢的把它引到正知正見來,引到針對他的煩惱來談,相信就會引起他的興趣了。
所以,我們不能被人家談的内容,著了相,動了心,那很可能心裡煩躁了,心裡跟他們對立了,就很難繼續有交流的機會了。
所以,在人事環境當中都是在練【不著相,不動心】,而且見他的本性,然後,恆順衆生,隨喜功德。順著他談的内容,可以肯定讚歎的,我們還讚歎;他談的不妥的,我們也不跟他對立。
所以,師長這裡提到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當然,這個也不容易。所以,師長有提到了對於外相要能放得下,師長提到,從哪裡放下呢?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
過去章嘉大師教師長學布施。這個布施也是循序漸進,放下。自己用不著的、多餘的,送。慢慢的,喜歡的也可以送人。再進一步,只有這一樣東西,也能夠割愛。
修行都有一個過程,物質環境,這些物質放得下;人事環境,也能夠包容,能夠學吃虧,能夠在一切境界都能反觀自己的心。比方,覺得親戚朋友,談的内容都是這些社會上的攀比,比房子,比車子。
老和尚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他還沒有聞聖教,難免受社會風氣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爲學了佛了,變得清高了,我高,人家低了。看到這些現象,我們產生不耐煩,他也是在提醒我們:“動心了!我們包容不夠。”這個是他在提醒我們:“心上還有這些高下見。”
所以,黃念老講的喜忍。這些境界都是提醒:“我的心裡面還有這些煩惱。”
比方説,我們勸親戚朋友,也不要忘了要觀照自己的心念。不能一勸人,重點都在別人身上、別人不對,忘了在境界當中,要反觀自己的心念:“我這個勸的過程,有沒有心平氣和?”“我勸的時候,有沒有控制要求的心念?假如我沒有這些心念,我不會因爲他的行爲生煩惱的。”
所以,要很好的勸別人,自己的心念不能在勸的過程當中,有著相,有動心。
所以,對物質環境不要著相動心,要放得下。人事環境也一樣,就像老和尚說的:“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放下要求的念頭。”我們勸人會不耐煩,會覺得:“下次不要回來過年了。”這話説出來好像對方不對了,“盡聊這些五欲六塵的東西!”
其實,老和尚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他受這些染污是正常的,我們已經學佛了,我們應該更有耐心,更用真心去護念親戚朋友。
而且,我們回故鄉過年,動機很可能就是爲了孝,老父親、老母親在啊。不要因爲人事境緣不是很相應、很歡喜,產生這些煩惱。
你看,佛菩薩度衆生,生生世世很有耐心,也不會一次不順利了,就生煩躁,這要學佛菩薩。你看,《勸發菩提心文》說的【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舍】。我們行菩薩道,就要學菩薩的存心。
而且,我們以父母之心為心,以祖宗之心為心,我們都有責任,護念這些親人。任何挑戰來了,我們還是不忘我們的道義,不忘我們的初心。
師長這裡講的布施,物質能放得下,心裡的煩惱也能放得下,這樣才能『心得清涼』。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清涼。
所以,師長這一段講的:“你們想把煩惱都捨掉,不認真的學,你的煩惱捨不掉。要知道,煩惱是非常可怕的,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煩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要認知到:“輪迴可怕。”但,輪迴是結果,原因是有煩惱。所以,我們知道是輪迴心才能產生輪迴業了,那我們就不用輪迴心了,不生煩惱了。
“起個貪瞋痴,果報在三惡道。”那能有這樣的認知,這個敬畏煩惱的念頭就能生起了,這個警覺性就高了。如《三時繫念》說的【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沒有念佛,打煩惱了,造的就是三惡道的業。
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察覺心念是煩惱,趕快佛號提起來,行住坐臥,這個佛號不能放下。真的要思考事,用經教,正思維。一不用思考了,老和尚教導:“趕快把佛號提起來!”
而藕益大師教導: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是大布施。
對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不去分別,不去要求,都隨緣了,都能放下了,而且是二六時中,這個佛號都能提起來,真能念佛,對這個身心世界,不再挂礙了,一切放下,這個是大布施。
這身心的煩惱都布施出去了,用念佛的方法,最善巧了,可以,『心得清涼』。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不分別,不執著,能得清涼。
我們不被煩惱給束縛住、困擾住,能心得清涼,能生活得快樂了,才能爲人演説。
師長這裡提了:“現在這個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如何保護一個乾淨的環境?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講究環保,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罷了。整個佛法就是保護心地的清淨。”所以,一切行門都是目標:得清淨心。
“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非常重要。”
這一段教誨,首先我們學習到: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不能從相上解決。「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才是根本,環境是依報。
所以,我們要建立起:看什麽事情都能看到根本在哪裡。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佛法的教誨都是徹法源底,不是在枝末當中打轉;不是捨本逐末。我們熟悉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境界,甚至是整個宇宙,都是自己的心想生。要改善一切境界,那得從我們的心調整,心,是根本。不然,我們都變成:處理事情本末倒置,於事無補了;甚至,事情越處理越複雜,副作用越來越多。
就像現在身體出了問題,不找根本,只是把症狀壓下去了,後面流弊會很多。比方説,憂鬱症,它根本是心上的問題,你不能長期用藥物,也得把他心上的問題解決,不然這些藥物吃久了,傷了肝、傷了腎,那後面的流弊很難避免。
所以,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思考根本,把根本的原因能夠找到。
我們剛剛提到了,過年過節,親戚朋友相聚,我們希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把儒釋道這些智慧能夠供養給他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希望能解決他們身心、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
但是,畢竟,親戚朋友是依報,隨著我們的正報轉。我們在勸的過程,有沒有耐性?不起情緒。起情緒,我的心不清淨了,這個勸就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所以,還是隨著我們的心轉,隨著正報轉。
所以,勸別人的時候,不能都著到外在別人這個相,還是要能夠護好自己的心念,這個根本。我們的心念,沒生煩惱,用真心,我們說的每句話,甚至於是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是真心的流露,就能跟親戚朋友的真心感應道交,就能觸動他的善根;假如我們自己生了煩惱,在勸的過程,著相、動心,我們是煩惱心,怎麽啓發他的善根呢?就不容易了。
這裡有提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離煩惱,心得清涼。這種清涼快樂,我們說不出來,也沒有法子體會,佛經上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不去嚐一嚐,怎麼曉得它的冷暖?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量多少度,每個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樣。佛法講的境界,必需自己去體會,去親證。”
我們信解之外,自己要去行,就會有體證了。就像念佛的歡喜,念佛,佛光一照,【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我們得老實去念,就有那個感受了。當然,老實念,不是一開始就要求:很好的瑞相,這個反而適得其反了。
念佛想求一心不亂,反而心有摻雜了欲求了,【欲求一心,心愈亂】。修行不要搞複雜了,像念佛,就是提醒自己,一切莫管,腦海裡不要再浮現過去的事、未來的事、現在在處理的這些事。既然念佛了,都要放下。
然後,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平平常常,平常心是道,不要着急,不要求什麽瑞相,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就對了。
念佛,身心的受用在老實念的過程,慢慢感受到了。一感受到了,這種念佛的法喜,世味哪有法味濃?這世間五欲六塵,自然慢慢就放得下了。那個沒有念佛的法喜受用了。所以,這個冷暖自知。
人,懂得知足了,懂得放下了,他感覺到:放下貪心的受用了,你叫他再去貪,他不願意了。真正感受到不發脾氣的好處,你再讓他去發脾氣,他也不願意了。
都要自己去體會。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
所以,佛陀三衣一缽,物質生活降到最低了。但是,沒有人比他快樂,因爲知足常樂,因爲心地清淨了。孔子跟顔子,他們也有表演,孔顔之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爲他樂在道中,樂在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看人,心一不清淨,一不平等,被煩惱困住了。
所以,真的有體會到清淨平等的受用快樂,不再自討苦吃了,不找自己的麻煩了。隨順自己的性德,清淨平等都是我們本有的性德,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我們都知道,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的事相當中就要練,把見思煩惱放淡。
見,就是見解,我的看法;思惑,貪瞋痴慢疑,這個比較是情緒的部分。其實,我們在勸親戚朋友的過程,就是放下見思煩惱的過程。
比方説,他一些觀點,我們聼了,覺得他太差勁了,那可能是站在我們的角度看他。假如,你從他的成長環境背景,你也不意外他會這樣思考事情。
在境緣當中,我們時時練不要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我們都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這個就是在把見惑放淡了,【我見】能夠淡了。
然後呢,過程當中,不起情緒,去感同身受對方,不起情緒,自我感受放淡了,這個就是思惑在減少了。所以,佛法練功夫,在哪裡練?在每個境緣,歷事練心,練放下煩惱。
“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是不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決定不是。因為本經不是小乘,就要用大乘的標準。大乘漏盡,是法雲地的菩薩,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或者稱為大阿羅漢,不但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無明也將要斷盡了。十地上面就是等覺,就圓滿成佛。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此處的漏盡比丘,就是法雲地的菩薩。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境界。如果講小乘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是很平常的,一點都不希奇,不值得十方諸佛讚歎。”
普賢菩薩都勸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受用一定是超勝,才會勸請,都導歸極樂世界。所以,應該不是只是小乘阿羅漢的受用了。
“如果說所有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法雲地菩薩,那是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這與經義才能相應,”因爲是大乘,而且是一乘,而且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這樣才與經義相應,“與極樂才相應。”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這兩句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剛剛『樂如漏盡』是第三十願“『不取正覺』是四願的總結。”
這一段經文總共講了四個願。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想念」是心法;「計身」是色法。心法與色法,皆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
天親菩薩將一切萬法,歸納成百法。《百法明門論》當中有提到,我們前面課程也跟大家有説到:心法,有八種;心所有法,這些部分都屬於心法,有五十一種;第三是色法,有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像時間空間都算,就是抽象概念,根本不是存在,不是真實的。
所以,這九十四種都是有爲法,都是生滅的,刹那生滅,不是真的。你把它當真,就著相了;知道它是假的,不著相,不放心上了。
就像我們上個禮拜看電視劇,知道它是假的不會放在心上,而事實上,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做了夢,知道它是假的,不會放心上。所以,看的戲劇、做的夢,知道是假的,不放心上。其實,我們現在所遇一切境界,就跟夢一樣。我們做的夢,是夢中夢,現在也還在夢中,夢中夢醒了,也還在做夢。
祖師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五大千】就是他醒了,他從夢境中醒了。
我們假如知道,確實現在一切法,我們眼前一切法,夢幻泡影,我們就不放在心上了。這些有爲法,不放在心上了。
“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實真相如是!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我執、法執。起想念是法執;”我們看我們起念頭,很多的相,一切相都是法,我們都放在心上了,就對它們有執著了,“起想念”是法執。
“貪計身是我執。”把這個身當我了,這個【我執】。
“兩種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我們這個世間有。這兩種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習氣,不知不覺自然就起來了,沒有辦法控制得住。”生生世世的習氣,時間久了,你沒找它,它自己就來了。所以,修學的重點:對治【我執】、【法執】。
“我執不破,就出不了三界;法執不破,”念頭放不下,起心動念放不下,就不能見性。
“我們冷靜的思惟,有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我們修行的人,要善思維。我們現在知道,不放下我執,出不了輪迴;不放下法執,不能見性。那我們得想辦法來破這個二執。
師長講到了:“不要說破二執,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有什麼能力破我執?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出不了三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我們假如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清楚:我執造成六道輪迴,那我們就出不去了,我們能找到原因,但不能克服。
“在一切法門裡,念佛法門顯得特別殊勝。殊勝在那裡?這個法門不破我執也行,所謂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可以帶舊業往生,而且是橫超,不是竪超。竪超,那就要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你要一品一品這樣竪出,很不容易!
橫出,就好像那個竹子,竪出,一節一節破了,這個蟲,比喻了,這個蟲才能出去;竪出是從旁邊咬出來,可以,橫出,從旁邊出來。橫超三界。
“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三資糧。就是「老實念」,這個「行」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容易!雖容易,我們偏偏不肯做。很想做,又做不來,總是間斷、夾雜、懷疑。何以懷疑,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認為已經不懷疑,可是在言談裡、在思想裡、在表態上,常常還想著禪宗、密宗、持戒、持咒,或者世間名利,這些都是懷疑的現象。如果不懷疑,腦子裡那裡還有這些妄念。疑心沒斷,心不清淨。”
佛在《大集經》中說了【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億億,很多的修行人,修其他的法門,當生成就不容易。【唯依念佛】,唯有依靠念佛法門,依靠求願往生極樂世界,【得度生死】。
那我們對佛這一句教誨,我們懷不懷疑?佛是慈悲到極處了,知道我們末法衆生的根性。正法時期,戒律得度;像法時期,還很像正法,這個時期是禪定得度;末法時期,這個是要靠淨土成就了。
黃念祖老居士,有慈悲護念到,他老人家説到了:“我斗膽的說:不管修任何法門,這個法門是指大乘法門,不管修任何法門,只要不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不可能。”因爲,往後衆生的根性,要靠自己斷見思煩惱,破我執,然後出輪迴,幾乎不可能了。要靠求生淨土,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能夠帶業往生。所以,我們能遇到念佛法門,這個是大因緣,大福報!
【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所以,我們不要懷疑,老實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那鐵定可以萬修萬人去。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不懷疑佛在《大積經》中的教導,不懷疑黃老的良苦用心。
下一段“《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老實念就是實相。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就是實相。我們最近在《疏鈔演義》裡所讀的四種念佛,持名與實相,徹前徹後!由此可知,不用念佛法門,你就要破我執。破不了我執,能出三界了生死的,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
老和尚這個開解,不能懷疑。不然,修了不能得力的法門,幾十年過去了,時間空過,那就很可惜了。對修行人來講,最寶貴的就是時光,【一份時光,一份命光】,我們要珍惜强健時努力修善,好好念佛,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所以,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
“因此,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有它的道理。”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指歸。
“我們曉得,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師長這一段講到:“老實念就是實相”,淨念相繼就是實相。江味農居士講到:【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實相念佛沒有差別,持名念佛殊勝!所以,江居士講的:佛號能【能消重業,能滅重罪】。
【無異念實相】,這個功德力非常大;【巧入無生】,因爲我們老實念的過程,沒有其他妄念,叫【應無所住】,一聲接一聲,【而生其心】,所以,老實念,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淨念相繼了,那真的就是無異念實相。我們對這一段開解不懷疑,老和尚、江居士,開解完全相同。
夏蓮居老居士,他老實念了,他真感悟到了。他有一段,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在《自警錄》當中,他提到:【念佛即是自心現】,你看,念佛是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所以,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念即見佛成佛時。
你看,他老實念的感悟,當下念這句阿彌陀佛,即是見佛成佛的時候,【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他沒有分別的念頭了,時間空間沒了。所以,【念即見佛成佛時】。
我們念頭裡面:“要念多久才能見佛呀?才能一心不亂呀?”這些都是妄想。不求一心,不斷妄想,要字句分明。所以,老實念,沒有這些分別執著,【三際同時無先後】。
【淨念相繼即是佛】,這個有味道了,淨念相繼,就【巧入無生】了。
【擬議頓隔萬億程】,擬議,我們起了思議了,佛法是不可思議,我們又去思又去議了,頓隔萬億程。其實,極樂世界是心作心是,十萬億程去此不遠,但是,我們一分別執著了,那煩惱又做主了。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是隨順俗諦講的;真諦,極樂世界也是自己的心現。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就是實相了。
【幸聞如來異方便】,我們現在聼聞如來所傳的特別法門,奇特、奇異的法門,【苦樂忙閑莫停聲】,我們太幸運了,遇到這個不用破我執,就能夠出輪迴,往生作佛的法門,掌握住了,苦樂忙閑莫停聲。這一生所遇的這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要去執著了,都隨緣。但是,這個佛號要提起來,【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阿彌陀佛,不貪著;逆境,阿彌陀佛,不瞋恨,苦樂忙閑莫停聲。一停聲,就在苦樂忙閑裡起貪瞋痴慢,起煩惱了。
我們珍惜這個出輪迴的好機會,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不能錯過了!
“末後一句「不取正覺」是總結四願。四願都圓滿實現,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
我們看很多段經文,末後都是【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們也感覺到阿彌陀佛一發願,那種決心、毅力,還有慈悲,這真的是,每一願都是大慈悲、大願力、大智慧的流露。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經】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末後一句是總結。第三十二是「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經上常常也說他為金剛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像經上所講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之身,不用飲食了,飲食很麻煩,浪費很多時間。當然我們現在該吃還得吃,該睡還得睡。身體上的這些需要,到極樂世界都不用這麽麻煩了。
「無極之體」,這是無量壽了,修行,死魔很厲害,壽命一到,又退回去了。
所以,這個“金剛不壞身”就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一願,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願文開端,『生我國者』,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無論從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都一樣的。『善根無量』,”老和尚開解,開解得很透徹、很細緻;甚至於這個開解都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心,這一句『生我國者』,感覺到阿彌陀佛的平等心:只要生了,都一樣。
“『善根無量』,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不懷疑,不夾雜,這樣的人才能往生。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特別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難,決定不退心;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這是善心。”
其實,我們遭遇挫折、苦難,就更體會到輪迴的苦,更發起出離心,這個叫隨事菩提心,隨遇到的事,更發起出離的心,求生淨土的心。假如都能轉念,轉成菩提心,求願的心,轉成出離心,那就沒有不好的境界了。
所以,能轉念,就不生煩惱,事事是好事了。所以,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念頭有分別執著,才會卡住了。
所以,這裡老和尚就教我們轉念:“遇到大的苦難,念佛求生的心反而越來越堅固了。”因爲,不出去,這些苦難就無量劫又無量劫,所以,老和尚說:“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人生短短就幾十年,再受什麽樣的侮辱毀謗,沒關係,我們忍得住,再沒多久,我就是西方國裡人了,就能得到極樂世界所有殊勝的受用,太值得了!
我們想到阿彌陀佛的願當中,有一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他跟老師發願當中,有這一段話,等於是遇到苦難,這個願心更加堅固。而,其實,人一生不要去求順境,其實,順境都是在消福報多,反而,我們在遭遇挫折、苦難的時候,反而是在修德積德。
老和尚說:“三善道是消福報”。所以,我們在人生過程多吃一點苦,好啊,才在修自己的德;不然,都順,就產生貪著了,就產生:“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或者遇到逆境就生煩惱了。那自己就在福報當中墮落掉了。
所以,我們閩南話講的...,吃苦當作吃補,真的像吃補藥一樣。夏蓮老說的:“樂多無苦,忍從何生”。沒有這些苦難,我們的忍辱怎麽修啊?【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借這一些境緣,堅定我的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我們自己願心堅固了,不怕這些外在的煩惱、誘惑。
【觀德於忍】,一個人德行好不好,有沒有提升,看他忍辱的功夫;【觀福於量】,看一個人的福報,看他的心量,都能包容,不對立,不計較,肯吃虧,這個都展現出善根。【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個人的善根,在他遭遇挫折苦難,可以觀察得出來。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比這更善。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你想想看,哪有比這個心更善的!這是因,因為這個因,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所以,要善根無量,種了無量的善根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我們修行也是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善要積極的修,又不著這個善,所有善根要心心回向。
所以,念佛人真的遇到成熟行善的緣,不會見義不為的,還是會盡力的去成就這個善事,這個都是善根。
“『堅固之力』是講身體起用,身殊勝。古德在註解裡跟我們說,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到人間,密宗是從這裡來的。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在那裡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這才能得究竟圓滿。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也有引用。”
所以,往生是大圓滿。普賢菩薩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導歸極樂世界,這是成就大圓滿。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佛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們想想,往生的人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就不平等,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佛光、眾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皆以此光宣揚妙法。法即是光,光即是法,不離此光而說此法,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正智圓滿的成就。辯才,佛在經上歸納為四大類,稱「四無礙辯才」。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學得來的。學得來的,稱世智辯聰。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義、辭、樂說」。前面三種屬於智慧,後面一種屬於慈悲。有智慧,沒有慈悲,他就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他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悲智雙運。”
我們現在説話也要練悲智雙運。
“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當然,我們還沒開智慧以前説話,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學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智慧從那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所以,我們希望更好的跟人溝通,用智慧溝通,首先,我們要少打妄想,多念佛號,要把念佛擺第一。
“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因為你用的都是妄心。不用妄想,不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亂想,那是邪見,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是正定。”
“如果不會修,你就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都在經題上。這部經的好處,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練。”
海賢老和尚有給我們作表演。當然,我們做事的時候,假如要思維,老和尚指導:“認真去做事,用真心去思維,去處理事。”真心去處理事,也是念佛,事情處理完了,再把佛號提起來,就對了。
我們有了清淨心,智慧能透出來,這種無礙辯才也是從智慧流出來的。
成德從一八年初出家就到了英國漢學院負責一些工作,時間很快,六年過去了。也沒有在叢林當中進修過。佛那個時代,出家人都有結夏安居,每一年一段時間靜下來。這次成德回到台灣,都出家六年,也想進叢林中好好進修,差不多八周的時間,差不多兩個月,在這裡也先跟大家告個假。
也感謝大家每個禮拜,我們都一起共修老和尚的法身舍利,老和尚講的《四十八大願》,也祝大家這段時間也是勇猛精進,法喜充滿,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成德法師 20240207(47)「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師長在講解這一願,從一百九十四頁開始開解,第一行就提到了“人在煩惱的時候,火氣就往上升;心無染著,就離一切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這裡具體指導我們怎麽用功。
舉了“《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其實,也是教我們,這個不能著相,一著相:“那是教須菩提的,不是教我的”。你看,一著相不得受用,一著相還會生傲慢:“那是老法師講給初學的,不是講給我聼的。”這樣慢心會不會增長?
修行的關鍵:不能取相分別。取相,就著相了。一執,成病。所以,爲什麽說【不取於相】?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請教大家我們昨天有沒有生煩惱?
假如有,那就是有著相了。到底自己執著的點在哪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改正了。修行是修正行爲,錯誤的想法、看法,那就是那個想法看法,有執著了。説法、做法,心上有執著,講出來的話也會偏,不能中正了,就容易造口業了;做法,心偏了,心有執著了,做法也會偏。所以,從根本修,從心上修。所以,我們修行人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念頭要敏銳。
比方,有同修說道了:“黃念祖老居士說,這一天念佛,沒有念一萬不叫念。”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一段黃老的教誨?
你們都沒反應。我現在鏡頭看到你們有限。教學要互動。你們有沒有曾經聼一個教誨,然後,開始:“咋辦呀?”你看,善知識是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挂,怎麽我們聼一個法,開始在那煩惱了?所以,聼法都會聼出執著來,你就看「不取於相」,不簡單!
爲什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都提到《大乘起信論》?指導我們怎麽學大乘。【離言説相】,一聽:“一萬聲!”完了。我都是阿-彌-陀-佛,那我一整天都念,才念一萬;那我每天還工作呢?”生煩惱了。
依意不依語,這個都是在指導我們:不要執著言説。爲什麽黃老說“不叫念”?因爲你一天佛號念得不多,你鐵定妄念很多嘛!你念那麽少,妄念越來越多,你不是節節敗退嗎?不進則退。
所以,這一句話是提醒我們:“佛號要越來越多。”你假如念得慢比較能攝心,那你就要瞭解你的佛號,你念的時間要越來越多,而不是著在這個“一萬聲”當中打煩惱了。
你假如看到藕益大師的教誨,那你就昏倒了。藕益大師說,念佛,或三萬、或五萬,你説:“那我不用修了!”人家三萬、五萬怎麽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追頂念佛,不讓妄念進來。
現在我們看到念那麽快,我們也著這個念快的相了,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又一個執著產生了。你念佛要攝心得了,你不要又著在念佛的相了,問你的心定不定啊。
三萬、五萬,每天在那裡趕啊、趕啊!趕到最後呢?那個着急都變習慣了,一念佛心臟就開始跳了,不是,心臟本來就會跳,心臟就跳得很快了。你什麽都會變成習慣的。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修行的路上,就怕那個性格裡面執著勁兒上來了。
所以,不取於相,就不能著相,聼法也不能著相。
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太執著。那是佛講經説法立的一些名詞術語,有時候太較真了,也會影響你的心。
像成德記得好像有一次在澳洲,我講完課,有一個同修就緊跟著我跑過來:“法師呀,您剛剛那個字念錯了。”他一說那個念錯的字,台灣跟大陸的念法不同,我一看到他那個勁:“謝謝!謝謝!謝謝你的提醒!”那我假如來一個執著勁了:“我們台灣就是這麽念的!”你看,那不杠起來了嗎。
所以,老和尚在教我們不要執著,我們要學到了。今天你會起情緒,你一定是遇到什麽人跟事了,一定是我們的習氣跟對方的習氣杠上了,我們才會起情緒,不然你就恆順衆生了,你就隨順性德了,有什麽好起情緒的?
大家有沒有看過兩隻牛,牛角在那,這樣...,西班牙鬥牛,你會修的話,看兩隻牛在那...,回光返照,我最近跟某某人杠了好幾天了,都不説話,冷戰。【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我們跟老法師學,要學得像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愛好,八個字:“恆順衆生,隨喜功德”。當然,要提醒一下,很沒有原則的人,都亂順,“我都順了,都順了。”
一些原理原則不能亂順,但是,你要立住原則,不要又顯得很剛硬。有原則,不失柔軟。你看,一剛又剛出執著來了;有些人一軟,又軟成爛好人了;都是執著,要循中道,不能過,不能不及。
像成德自己修行,很多考題,其中一題就是考我不能做爛好人。我從小到大就被人家,連我媽媽都說“你是爛好人。”然後,“你爸就是爛好人,你也是爛好人。”然後,有一些同學:“你出社會被人家欺負。”這個就是修行的重點。
後來一段時間參,參什麽?參“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是一不是二。參了好一陣子,參到眉毛有點變粗了,比較沒那麽軟了。你們不要執著,一直看我的眉毛,你看,隨時都會有執著點出現。要聽重點,不要看到眉毛去了。相由心生,心變了,相也會跟著變。
【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麽辦】;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到底在考我們什麽?考我不能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不然,我的好心變成害了他了,這個是我不願意的。要懂得修。
我們要像老和尚,不然,你跟他不白學了。我們都聽過一個公案,但是,要會用啊。有一個同修跑到香港,見到老法師,很激動,跪下來:“老和尚,你今天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老和尚說:“好!你不走,我走。”沒有障礙。你不要跟他杠上了。“你不走,我走。”不要跟對方頂。
假如他給我做這個動作:“你不是威脅我嗎!?”你看,我的情緒被他帶起來了。你看人老人家:“你不走,我走。”
所以,假如我們最近有煩惱,就是我們有著相了;著相了,進一步又動心了,動了情緒了,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背道而馳了。這八個字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所以,自己要反觀:昨天,甚至早上,我爲什麽有煩惱?有情緒?我的執著點在哪。我們觀不到,以後,同樣這種煩惱會在不同人跟事當中再出現,因爲這個執著還在,它遇境逢緣,這個執著就會上來了。
比方:“要過年了,又得見我婆婆了。”你看,還沒見,煩惱上來了。“又得見誰了”你看,我的煩惱,怎麽造成的?“都是他造成的!”你看,這種認知誰造成的?佛法是内學,這個認知是什麽,把責任都往外推了,跟佛法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馳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帆船動,也不是年夜飯動,是吧?是我們的心動了。
所以,一切皆考驗,到底考什麽?考我們不要落印象。落了印象了,事情還沒到,那個緊張勁就上來了,對立的境就上來了,心上爲什麽都放這些印象呢?心上爲什麽不放阿彌陀佛呢?你看,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不夠老實念佛,夠老實念佛了,心上就沒這些東西了,就是放佛號了。用佛號把心裡面那些過往的垃圾清出去。
你看,像剛剛我Le Se是台灣的念法,La Ji是大陸的念法,那怎麽辦呢?很簡單,你念到大陸跟台灣不一樣,你就大陸的念法是什麽,台灣的念法是什麽,不就好了麽。不然,你要照大陸的念法,改天台灣同修又衝過來:“你念錯了!”,恆順衆生,皆大圓滿。
我們就在這些地方練不要執著,不然:“我是台灣成長的,我就是這個念法。”你看,你執著勁也來了。
學佛改個性,牛脾氣,很會鉆牛角尖,這些都是修行的重點。
最近要過年了,知不知道考題要考什麽?【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麽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看不清楚境界在考什麽,那得重考。我們以前都很緊張,怕重考,以前在學校裡面,現在修行也要注意,不要連考什麽都不知道,那就稀里糊塗的了。
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父子有親很重要。我們從出生,跟我們緣分最深的就是父母,我們跟父母相處的一些心境,甚至是心結,可能都會反射在其他的倫常裡面。
比方説,我們會落父母的印象,那你就很容易落別人的印象;你對父母都不夠柔軟,你説你會對別人柔軟嗎?這也不大可能。所以,跟父母的相處,再投影出去,可能就是我們在社會當中跟人的相處。
所以,假如我們現在跟同事、跟朋友相處,相處出現了一些問題,可以從跟父母相處找到蛛絲馬跡,找到源頭。
《孝經》說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因爲孝打開了我們的性德,你性德打開了,你就不是用習氣、不是用好惡在待人。
我們看古代這些官員很孝順的,很多。大家去看那個德育課本,絕大部分,男眾在裡面的之後都是官員,聖教學得好,有機緣他就出來利益國家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們愛民如子。這個都從孝延申出來的。
所以,地藏王菩薩,接下來是觀世音菩薩,四大菩薩的表法。第一是地藏菩薩,心地寶藏,我們開發自己的性德,下手處:孝親尊師。
所以,你恆順衆生也要從父母開始練,“孝-順”。你看,我們中國人受持大乘佛法,普賢十願,...,你在其他的國土不容易。所以,大乘佛法是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我們有那個根性。
但是,大家別著相,聼到這裡:“你看,我,中國人!我是中華兒女。”又著相了!請問我們從小是受功利思想,還是受五倫八德的思想?不然,我也可能是什麽?香蕉人,外面是黃色的,裡面是白色的。
現在要把白色,把它恢復黃色,趕快補習。老和尚說補習教育,不然,我也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很大,當然好萊塢也有好電影,但是,問題是:好壞不會分,全看。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你看一個有殺盜婬妄的片子就完了,就染得很厲害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說,參加佛學講座,參加兩個禮拜、三個禮拜,看一場電影,就退回去了。修行的路上,進一退九。
大家想一想,我們聼了,你看,幾十年前,慈光圖書館辦佛學講座,兩三個禮拜,看一場電影就回去了,重點是什麽?這一段話要拉回來我們身上。
請問大家,我們一天念一個小時佛,滑一下手機,感覺怎麽樣?有沒有越滑越清淨?越滑都能想起經教的思維,老和尚每一句法要拉回來,我們才有受用,不然,又執著了:“那是老和尚講別人的!”
所以,善聼法都不簡單。
老和尚有一個專題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要善思維、要善聼、要會聼法,要離執著去聼,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不離相,你聼的大乘佛法,都是世間法,因爲有執著。你不執著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用覺性去看,六塵都在説法。
你一看到石頭:“我可不能像石頭這麽固執。”它有沒有在説法?你一看到鳥,就想了:“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你就在想極樂世界了。你假如是煩惱,你有執著了:“這鳥怎麽這麽吵!”
大家有沒有感受過,比方説,你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心蠻清淨的。從念佛堂出來,感覺跟人應對,都應對的很真誠、很得體,自己也感覺:狀態不錯!那就是因爲你的心比較清淨了。
也有時候,感覺自己:“怎麽又講錯話了!”然後,“怎麽事都不順?”怎麽禍不單行了?我剛剛敘述的這個可能是在同一個禮拜出現的。剛從念佛堂出來,去打了一天佛七出來,第一天,狀態不錯;到了第七天覺得,事事都不順。明明都是自己啊,就是心上的執著越來越多,你看什麽都是煩惱;心地清淨了,你看什麽,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所以,爲什麽要把念佛擺第一?重點就是,念佛重視:行住坐臥能提起來,煩惱就少,佛號多了麽。煩惱輕了,智慧會長,事情才會處理好。不然,我們那個惡性循環都跳不出來。因爲用煩惱去解決問題,問題會延申出流弊,甚至越處理,問題越複雜。
所以,要處理問題也不要著在哪個人、哪個事,處理不了的。處理問題要從根本處理,君子務本。根本是什麽?根本是自己的心。請問我們在處理事的時候,我們的正思維,有沒有:“我現在要處理事了,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我要處理事了,衝啊!”就陷到事裡面去了。陷到事裡就是著相了。
責任心太重的人,那叫過,也是執著。
有時候,同仁在給我匯報事情,他給我追蹤事,我説:“我上次給你講了,這個事,我先跟誰打個招呼,我再回應給你。”我上次就跟他講了,他又問我了。説實在的,我是先肯定他責任心很重,但是有點過了。
你不能:“你太執著了!”他一聼,很受傷,人家很認真做事。所以,要懂得人情事理,不要傷人家的心。調劑人情,才能發明事理。責任心太重,叫過,會怎麽樣?身心不放鬆。你做起事來,就一定要把它做完!你才善罷甘休!然後,做做做,一看晚上十二點了。隔天又睡不飽,那個做事的執著勁,事是做不完的!沒有很緊急的,趕快養精蓄銳,睡飽一點,明天精神好,好處理。
不然,“不行!我今天一定要處理完!不然我不睡了!”你看,那執著勁又上來了。
所以,觀心為要,心上不能讓它出現執著點。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都不出現執著點,出現很正常,問題是我們要經一事長一智。我昨天那麽煩惱,這個執著點在哪?我得把它找出來。你沒有找出來,經一事長一怕。大家有沒有經驗,你落了印象,同樣的事,還沒發生你就開始擔心了。
所以,我們說,要去見婆婆了,有沒有開始緊張了?要吃年夜飯了,突然,一反觀,説不定你就開悟了。
大家有沒有聽過韓國一個祖師,元曉法師。他到中國來,要訪明師,結果有一天趕路,都黑夜了,渴得要命,就是找不到水。但是,整個大地一片漆黑,剛好感覺到,這裡有水了,太高興了,捧起來就喝,甘甜。喝完也太累了,就睡着了。隔天醒過來,天亮了,一看,他在哪?在墳墓裡面。昨天喝的水呢?旁邊還有一個尸體,那個水流下來的,當下他就吐了,一下要吐了,回光返照,開悟了。我們錯過太多開悟的機會的了,這個公案不能白聼。
我爲什麽煩惱了?一看:“啊!我就是什麽沒放下!”就開悟了。老和尚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
我們今天終於觀察到了,不能觀察不到啊。觀察不到,今天又稀里糊塗過去了,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沒有進步了,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了。
我們不能因循怠惰,警覺性越來越高了,觀心為要,要觀照到心念偏在哪裡。現在不能打迷糊仗了,一生煩惱,馬上要反問自己:“我剛剛爲什麽生煩惱?”
包含要看到自己做事的慣性,我們一遇到事,很多習慣就現前了,觀照得到,才能在工作當中修行。不然,在工作當中本來的錯誤的習慣也會越來越加深。
比方,處理事情,要從根本下手。本,是我的心。能夠這樣,就往内了,不是往外了。往外就著相了,往内就反觀了,觀照了。
所以,佛法叫内學。這些話我們都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要用上。佛法是内學,往内,就不會取相分別了。一不往内,那就著相生煩惱。
所以,我們看看佛法無邊,請問這一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在哪裡用啊?Any time, anywhere.
我最近又有一個執著點在考驗我,我不想學英文,境界就逼著我得學英文,那我得放下這個執著,去面對它。學學英文也不錯,你跟外國人聊的時候,或者跟華人,他受英文教育的,中文就聽不懂。
很多,華人,比方説越南華僑,他移民到澳洲去了,他可能中文也不是很熟,甚至不會聼了,你講幾句英文,他就親切的不得了。
先以欲鉤牽,讓人家歡喜歡喜。所以,我到一個地方演講,像我之前,在廬江,有一次跟婦女同胞交流,爲什麽?天下太平之根本,女人家操之一大半。當然要主動的跟婦女聊一聊,也要跟年輕人聊一聊,因爲道場裡面不能只有老人。所以,這一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也挺重要的吧?
結果,我就先問:“安徽的聊天怎麽講?”叫拉拉呱,東北叫嘮嗑。講法不一樣。我爲什麽要學這一句呢?因爲我沙盤推演,這些婦女比較..看到我,她們會緊張,我得講一個家鄉話,她們就比較不會緊張了,人不親,土親。
所以,果然,我一説:“大家不要緊張,今天只是來喝喝茶,拉拉呱。”她們就笑了。接下來就好聊了。假如那種緊綳的氣氛一直沒有去掉,我看,我講啥她們也記不得了。
你們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很緊綳:“啊!我開悟了!”沒見過吧?都是很放鬆,身心很放鬆,突然,一個葉子飄下來,悟了。
【探理宜柔】,個性比較容易緊張的,要記住這一段話,《格言聯璧》說的,你要深入義理,宜柔,身心要很柔和,很放鬆。【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你很放鬆,你看,那個魚,在水中游,很放鬆吧?涵泳,那些教誨你很放鬆,常常在内心裡面品一品,這一句法語,你就會品出一種領悟出來。心有所得了。
看看魚,也提醒自己,要relax,要放鬆。你們沒有看過那個魚游的時候,肌肉僵硬,沒有吧?你看,六塵都在説法吧?
做事不能養成執著的習慣,拉回來根本,君子務本,請問這一句在哪裡?Any time, anywhere.你看,那個心法的東西就是你隨時要用,你只要不照本,你去處理事都搞什麽事?搞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橫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一句話講得有點恨,不過,你看,話已經出去了,收不回來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不起,因爲我看你們的臉龐都很熟悉了,都是自家人,有時候講話會比較直接一點。
所以,你看,老和尚指導我們:你心無染著,才能離煩惱,你一有著,煩惱就來了。
我們看一百九十五頁,“難行在那裡?外著相,內動心,佛不是明明教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你得長期歷事練心,長期慢慢練成:時時能夠觀照自己的心念,觀心為要。才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勉强學,你很用力學,你不放鬆了,那也學不來。
我曾經遇到一個博士畢業,教大學的年輕人,他一見到我,他想學弘法利生,我一看到這年輕人,挺可貴的。但,説實在的,我那時候教學任務很重,都講得沒什麽氣了,工作量比較大,結果,他還每個禮拜來找我,我當時就參一句“捨命陪君子”。真的是很累了,人家開車開了一兩個小時來,回去還要一兩個小時。禮拜五就跑來找我,禮拜天回去。你要隨緣。
結果,他就很想學,連續來了四個禮拜,我看他臉上的表情,一開始還比較放鬆,到了第三個禮拜,第四個禮拜,看我的時候都是這樣...,我就介紹一個電影剪接的菁華,叫《商道》,有兩個片子,真的拍的不錯,但是,你們不要去追劇。看看菁華錄就好了,看看這個菁華就好了,我們再透過群組發給大家參考參考。但是,不要看完去追那個五六十集。
《醫道》我們還有菁華十二集,這個叫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這個恆順大家喜歡看劇,但是,要看出:知道怎麽做人,怎麽做事;看出:不能增長自己的道德學問的東西,別看。
那個《商道》裡面,主人翁叫...,他就:“我要趕快做生意!”他就很着急。當然,他前面因爲父親去世了,要很快轉到很多錢,因爲他是被另外一個商團陷害的。
結果,他的老闆叫...,有一天晚上,就去看他,一看到他,“你在看什麽書啊?”“看絲綢的書。”“你在銅器店,爲什麽看絲綢的書呢?”“我要趕快會做生意。”
大家注意到我剛剛那一句詞沒有?“趕快會做生意”重點在哪?【趕快】。有沒有執著點產生了?人一執著點一產生,你的自性的照用,自性,照是什麽?自性不是照一個角度的,自性,大圓鏡智。你看,鏡子全照。但是,只要一執著了,其他的地方就不容易看到了。
比方説我們一執著,先生的哪一點不好,他的優點就看不到了。曾經有一個女子,剛好上完課,只看對方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她回去還挺老實的,她就寫優點缺點。優點還寫了幾條出來,靜下心來。缺點呢?一條:賺錢太少。
你看,怎麽賺那麽少錢?賺那麽少錢?一直放大,一直放大,優點就看不到了。我們去感受感受:人,一執著自己的心會變成什麽樣子?你越感覺得到,你就不願意糟蹋自己的真心。觀自在菩薩,觀我的自性在不在;觀我當下自不自在。一起分別執著,就不自在了。
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趕快會做生意”,結果這個...就告訴他了:
“你到底在急什麽?”“你在急什麽?”
我們那個着急,會在修行起作用。個性急的人,這個急會在哪裡起作用?不是開車的時候會急,學習也會急。心在哪?在作用。你(如果)不能順父母,(要)順丈夫、順太太,不容易的,都會起作用的,因爲是同一顆心嘛。
“你在急什麽?你以爲做生意就是賺取金錢嗎?做生意是贏得人心。”
你看,人,一執著,他看什麽事就看得很淺,他看不深了,他也看不遠了。執著來了。
最近,剛好有機會接觸年輕人,我也是主動去接觸,不然到時候,今年六月有青少年漢學營。我不常常跟他們熟悉熟悉,言語的頻率到時候還要接半天才接通,對吧。常接觸了,一看到他們,一講話:“哎呀,成德法師怎麽這麽瞭解我的心!”這樣他們就肯聼我講了。“真是講到我心坎裡去了!”
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你要瞭解親戚朋友在想什麽,你跟他講的話才會契他的機嘛。這個年輕人,最近為情所困。
然後,我說:“最近,這一段時間挺煩惱?”
他說:“對呀。”
我説:“你最近這一段時間煩惱,哪一句經典的話用上了?”
他說:“一句也沒有。”
大家看看,甚至於有人《無量壽經》都會背了,你真正遇到境界,你一句也用不上。這都是修學,藕益大師說:修學出了問題了。
藕益大師提醒了三點:“好多,不好精”。貪多,我也見過很多,很喜歡聼法的人,一有大乘佛法,一有般若可以聼,就高興得半死。結果,跟他交流,覺得那個悟都會悟偏,very dangerous!
你看,他很愛大乘佛法,他會悟偏,大乘佛法都講心性,你連世間處事待人這些心境都不到位,你要去悟更高的菩薩道:“即相離相”,“三輪體空”,那只是聼高興,你用不上。要打基礎,要從哪裡打?孝道,你的性德才會顯,要從忠恕之道。忠恕為道不遠。
今天,你聽般若聼得很高興,跟人家相處常常閙情緒,那你這個般若就有點貪聼,還是要清楚自己的狀況。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基礎。你真的可以慈心不殺,不惱害衆生,你真的練了,你那個慈悲心,越來越提得起來;你再聼般若,般若味重重。
你現在要貪了:我要聼貪般若,你都不去敦倫盡分,你境界提不上去。
我剛剛提到了,...他是太着急了,我現在看學法着急的人真不少啊。一着急(就)不能安住當下。你就不知道當前在考啥。就不知道自己的心偏在哪。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說“心浮氣躁”,這個要調伏。【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所以,藕益大師講了:不要好多,不好精。不要貪法。貪不能換對象。
我是聼《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一直聼,一直聼,幾年。老和尚這一個專題好重要!聼聼聼,聼到:這一段很重要!這一句很重要!這一個字很重要!聼法要聼深入,不能貪多。
比方説,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我們都説我在學佛了,那要問自己我的心是不是真心?這樣我才是在學佛啊。這一段教誨,你放心上了,接著要解行相應。
所以,藕益大師講,第二個:求解不求證。只是聼經,只是理解,沒有去行,沒有去證。解行脫節了。所以,聼法聼得多,沒有去行的人,有一個特色:他一開口講佛法就停不下來。好爲人師。因爲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注意:講話停不下來,會把人家的悟門堵住。然後,會讓對方產生:“他又來了!”很怕遇到學佛的人,會影響人家愛樂佛法。
不能攀緣,話不投機半句多。看人家的眼睛不夠相應了,不要好强,多傾聽,你才知道人家遇到的是啥事,心裡是啥狀況。這是第二個。
藕益大師講第三點,逐末不求本。一遇到事,都陷到枝末裡面去,不求本。
這個年輕人,為情所困,我就跟他說了:“【諸苦盡從貪欲起】,你現在的苦不是因爲你現在遇到的這個人跟事,也不是對方爸爸媽媽。”我們很容易:“你看,我們本來挺好的,去見了他爸爸媽媽,就變成怎麽樣了!”
你看,都是推出,把責任都推出去了。我説:“我們東方中華文明,談感情不是【我兩】。”是什麽?我們看喜帖怎麽寫的?某某人的兒子,某某人的女兒,選了一個日子,代表這個婚姻要和合,兩邊要和氣,緣要比較好,人跟人的緣就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我說你這麽有把握,你結了婚就能給人家幸福啊?我相信你不是只是玩感情,不是,你是要結婚的。我現在請問你:你覺得一個好的男人要具備哪些條件?那你現在都不去努力成爲一個好男人,你就在這個欲求當中陷在裡面痛苦那麽久,你都愛不了自己,你怎麽愛她呢?
他抓不到本,本是什麽?本是你的心。本是修身。你的心都管不好了,你還能給人家幸福?那不可能的。你都不自愛了,你還能愛人?
所以,《大學》講得好,...,就是心地功夫。你能真誠了,你的心不會偏斜了,你的身能修了,接下來才是家能齊,我們現在一激動了,前面五個都不要了,我直接要齊家了!“你放心,嫁給我,我就給你幸福了!”
諸位女同胞,自己要會判斷,不然會【在劫難逃】。那都有業力的。
所以,不要陷到事裡面,拉出來,當個旁觀者,看看。我説,有一些省份離婚率趨七成。那請問這七成離婚的,他當初要走入婚姻的時候,他會不會覺得他會離婚?他也是愛得死去活來,結婚了。爲什麽後面是這個結局?
那一開始,説破了:緣分遇到了,那都有業力的。明明是來討債的,看(他),還是挺喜歡!因爲你得還他債呀,你看他不喜歡,這個債怎麽還?除非你有定力,你有戒定功夫,你看人冷靜,你不會被自己的業力轉,你有願力。
你有願力了:“我不想去害一個人!到底他的價值觀跟我能不能和。”你的態度不一樣了。“沒關係,過去生情緣很重,我用法緣跟他結,不結情緣。”結情緣,思想觀念要不一樣,大家沙盤推演一下,這一齣戲接下來會怎麽演,演了又冒兩個人出來了,然後,這個太太:“我要這樣教!”那我只能【阿彌陀佛】,是吧?
你看,...,現代人强調...。我在這一條路上,看看看,看不到,弘法利生會很高興的,會像我這樣,seven eleven,三百六十五天無休,看一看,假如找這個,鐵定他會很痛苦配合我,不能讓人家痛苦。很多事,根本勉强不來的。人要看得破,不能勉强自己,不能勉强別人。自己看清楚叫自知,看清楚別人叫知人。
我跟這年輕人說:“你首先要自知,你才能提升你自己呀。不然,你都是隨業流轉,都是煩惱叢生。看看人家《了凡四訓》怎麽改造命運的。”《了凡四訓》都讀過了。
所以,我現在很鼓勵,念書,不要“啪啪啪”一下碩士、博士。不好!大學畢業了,工作工作,人事鍛煉鍛煉,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基本上都用不上。
你兩三年工作下來,再來讀書不一樣了。會很珍惜,“現在,爲什麽讀碩士?”“我好像也不知道要幹嘛,讀吧!”花那麽多錢,花那麽多時間,讀的又沒什麽收穫,真是【阿彌陀佛】啊!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陷在事裡面的時候,告訴自己:“出來一下,出來一下!”當個旁觀者,看看自己現在戲碼狀況是啥。再來,想深一點,想遠一點。你一想遠了,眼前這個糾結“啪”就打開了。你想遠一點,你現在你還能夠去講人家哪裡怎樣啊?你自己缺一大截,你還講別人?!你真正改變了,人家才刮目相看嘛。這個都是可以轉變的。
所以,老和尚說【看得破,放得下】。要看清楚自己,就不會强求。要明白一件事:【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得。所以,人都是自討苦吃。緣不成熟,你就硬要,折磨得自己半死,對方有沒有,那是對方的修養。往往幹的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這樣不好。
我剛剛提到,這個年輕人,連續三四個禮拜來學要弘法利生,學到最後,聼我講話,臉都是揪著的,後來我讓他去看這個《商道》精華,我就是讓他看那一段,“你在急什麽?你到底在急什麽?”看完,他也沒注意到這一段。
最後,我就給他點出來了,學東西不能着急,他突然悟了,他說:“哎呀,我想到了。我很認真讀書,”從大學研究所博士,他說,他基本上只在兩點活動,一個就是他家,一個就是學校,圖書館。他基本上不去其他的地方,你説這個人善根厚不厚?
財、色都引不去他了,你看,那種年齡,那個女色都引誘不了他,不簡單!他就這樣,讀讀讀,他說他都怎麽讀呢?比方今天第一堂課,老師發下來參考書籍這些東西了,他馬上到圖書館,把這些書統統找來,一本一本掖進去(大腦)。這就是他學習的習慣。
所以,他今天看到我了,他是什麽狀態呢?要把我講的每一句話,記進去,要download在他的腦子裡面。你看,這樣學法會怎麽樣?當然越記,身體越緊綳了,放不開了。
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有講一段,學講經,怎麽學,不是死記硬背。你看老和尚說:“老師講一句你會一句,死的。”不能活學活用。東方的東西是活的,你那種死記硬背,【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你要長期跟隨,慢慢去觀察,掌握老師的思想體系,老師的心態,老師講學的善巧、方法在哪裡。甚至於可以説,你什麽時候在學,你都不知道。那不是刻意的,是【優遊涵泳】的,身心放鬆的。
我講每一句話,他巴不得就吞進去,難怪到第三四個禮拜,我看他臉都揪在一起了。所以,老和尚這裡講:“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你不能太着急,不能太刻意,你不能有一個執著境來學東西。
所以,要真正的功夫,功夫就是放下,“才能永離熱惱。”比方説我們要放下什麽?【諸苦盡從貪欲起】,這句話你真的解了,要怎麽行呢?觀自己的念頭,要把貪求放下,就會明顯感覺:我最近情緒起伏少了。
我們常常:“我為他好啊!”這理由非常合理,但是,在騙自己。你為他好,但是,我們的心裡面有沒有夾雜著要求、控制。你爲他好,你沒有控制,你也不會有情緒呀。你還能耐心等待。佛菩薩等我們等了多少世了?生生世世隨逐於我。
包含老和尚也是啊。護念我們,多少世,難怪我們一聼他老人家講經就很歡喜,那絕對不是這一世才遇到他老人家的。
這個法不能囫圇吞棗,不能走馬看花,學一句,要領悟一句,要落實一句。【諸苦盡從貪欲起】了,就要練不起貪求的心,不起要求的心,不起控制的心。
説實在的,這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爲習慣控制了,它有一個過程,生處轉熟,循序漸進,這還急不來,急了還會上火,急了還會沒信心。是吧?急了還會:“算了,不修了!”“算了,不幹了!”會上火的。
要怎麽做呢?你看,老和尚指導的夠細的吧!“難行能行,慢慢的學,”這個“慢慢的”不是有一天沒一天,“慢慢的”,是不要着急,這個文字要解對。
你看,老和尚說慢慢來呀!結果你本來就是...,你還拿這一句當藉口。
“逐步逐步放下,一下子放下做不到。先從那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這麽具體的指導,我們就得依教奉行了,“身外之物包括錢財、珍寶、產業......。”
但是,在放下的過程,不要又出現執著點:“我要依教奉行”如入無人之境,錢捐出來了,結果家裡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家裡人全跳起來了。這是不是又是一個執著點產生了?執著點沒產生,像鏡子一樣,會考慮的比較周到;執著一產生,就衝到那裡去了,飛蛾撲火,執著了。
“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逐漸逐漸的放下。”這個就是章嘉大師教的布施。這個整個過程,從“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以後更進一步,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喜歡的送給人;新的送給人,舊的自己用。”進步到:我只有這一樣東西,心愛的也能夠割愛,慢慢這樣練。
後面這裡又補充了一點,這一段後面:“可是單單修施捨,若不學看破,施捨是很難過的。”你最心愛的東西要捨出去,有沒有覺得要扒你的皮?要送出去以前有點輾轉反側。
所以,這裡老和尚慈悲,要布施,同時用看破,用智慧來幫助放下。“看破是智慧,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這樣施捨之後心裡會有法喜,”你看,用智慧,不止不會難捨,還會捨出一種法喜,“會很歡喜,不會捨得很難過,很後悔。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
因爲有智慧了,當然,智慧怎麽來?【慧需聞】,黃念老這兩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太重要了。【慧,要靠聞法】。大家應該有經驗,比方説,你一聞法,一直在聼老和尚講忍辱忍辱忍辱,你會不會覺得,那一段時間,比較忍得住。在境界裡比較容易提起來了。那個就是聞法,熏聞成種,它會起現行。
你聞法不斷了,你就會有一種感覺,好像遇到哪個境,突然《無量壽經》那個句子就上來了,還跟這個情境很相近,你也沒有刻意去想它,它就冒出來了。那個就是你自性裡面會起覺照。代表你平常不會胡思亂想。
比方説,最近遇到這個境,冒起來:“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現在過年了,比方説你們家很大,挂個燈籠要挂多久啊?哇!真是工程!大掃除,哇!家裡大。【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生活往簡單的方向走。
你看,我剛學佛的時候,老和尚講,他到美國去,美國人房子特別大,老和尚說是人住房子,還是房子住人?禮拜六、禮拜天,割草呀,忙得不可開交了。請人?工錢好貴!都算小時,捨不得。
老和尚常提到,他當時侯,佛陀教育基金會給他準備一個房間,我去睡過。有一次,我要離開香港,老和尚說:“你去哪?”
“師父,我到臺北辦點事。”
“臺北,我有間房間,鑰匙交給你。”住幾天。老和尚讓我們住,是讓我們學習的。他當初住的那床很小的,確實整理起來很輕鬆,“咔咔咔”棉被就折下去了。整理起來那麽小一個房間,所以,爲什麽出家人叫方丈?方丈住持住的地方叫方丈,一丈見方而已,不是很大。所以,這個都有道理的。
黃老:慧需聞,定需習。定功,要練習的。不然,我們遇到境界這個心就定不下來。所以,我們盡量每天固定時間念佛,這個就是習定。當然,不要聼了我這個話:“哦,念佛是習定,其他的不是。”那就又聼偏了。
定要隨時隨地練,你能排出固定的時間,它能提升,但是,你提升之後要用在一切時,要專注,不能慌張。
【步從容】走路要定,不能慌。一舉一動,【緩揭簾,勿有聲】,不要一拉,窗簾結果扯下來了,又得重買,又得修理,那個一定是心躁。
講話也是習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你講話一快,心就跟著動。【一切言動都要安詳】,這個都要習定。爲什麽我們傳統的教出來的孩子,他是小大人?《小兒語》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
而以前的環境,他都接觸大自然,他的悟性就在大自然當中陶冶,然後,他在大家庭裡面,父母以身作則,他就被這種父母長輩的身教在陶冶他,所以,他對經典不會反感。
我們今天父母說:“趕快讀經!趕快學經!”然後,父母的言行又跟經典不相應,他會反感。
我從小也不是傳統文化這種私塾這個教育的。但是,我們可以感覺我們父母那一代,還有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們的一種道德的威嚴,讓我們終身都很仰慕自己的父母。這一點,讓自己身心,心靈很健康。【大孝終身慕父母】,古人這些話很有味道。
那這個慧,要靠聞法。而當我們聞法了,我們也照著做了,照著做就是放下。因爲經典都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落印象。
你越放下,智慧越長,煩惱輕了,智慧就長了。你的良性循環就轉起來了。尤其你聞法了,知道越施越多,越多又越施,你就越做越不勉强了。你對這個法有信心了,沒有絲毫勉强。
甚至於,你在施的時候,你還常常想到:“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你在布施的時候還提醒自己:“不要放在心上。”心上放什麽?放阿彌陀佛。你放在心上這個過年也很麻煩,你送、送、送,放在心上,嗯?他怎麽還沒回禮呀?煩惱就來了。
這個時候,煩惱不能著在:“他怎麽還沒回禮?”要觀照:我的煩惱是因爲起了要求對方的心。我終於把這個賊王找到了,擒賊先擒王。人真的能反觀内照,真的不會覺得有壞事。就會覺得,哪怕世間人覺得不好的事,就是來提醒自己、來幫自己的。
就像年輕人談感情,陷到煩惱裡面,他一反觀,他的收穫就大了。他能找出他最嚴重的執著,那他不感謝這個境界才怪。所以,能反觀,那就做善財童子了。統統是來成就我的,統統是來幫助我:認識我心上還有哪一些執著得放下。那就人人是好人,都是來成就我的,當然都是好人了。那就事事是好事了。
你越感覺得到,你這個法就越用越純熟,你就越來越感恩境界 的提醒。所以,你看薰習的好處,你遇到境界那個法很容易起來。修行人的警覺性、敏銳度要越來越高。這樣才能自愛。這個念頭跟自己自性不相應了,趕快:【阿彌陀佛】!這樣才是三皈依啊。皈依覺正淨。
比方,老和尚說,【積財喪道】,我們能不能感覺到?爲什麽積財喪道?這個錢賺多了,多了以後就在那裡想了,或者想更多,想放哪裡呀。有沒有覺得傷了自己的清淨心?感覺到沒有?
或者你們家東西多了,會不會讓你比較不清淨?趕快送,有因緣就送。不要聼到我“趕快送”,就亂送。送,也是道場。你要送適合的人,明明他經濟狀況很好,你還常送他東西,那個窮得不得了的,你都沒有送,這個《論語》也有教。...,去幫助那個很緊急,很困苦的,不是去錦上添花,送給那個很有錢的。
所以,送人也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不要一聼:成德法師說:“送!”那你又法執,又執著在我講的這一句話了,你就沒有在送當中練般若,練面對境界清楚。有時候你會送,就送出一個法緣來了。送到人家心坎裡面去了。但是,不能有自私的目的,不然就搞輪迴業了。你送東西讓人家歡喜,都是爲了讓他更愛樂聞法,結法緣。這樣就對了。
今天,好像進度還沒開始,時間到了,我們放下進度的執著,大家有沒有感受到,這一段我們上個禮拜,我剛剛念的句子是上個禮拜的,有沒有味道?味道很濃啊。你要好好品它,不能囫圇吞棗。同樣的經教,不能只學一次,要重複學習,就很有味道了。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恭祝大家:新春吉祥!身體健康!閤家平安!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也預祝大家春節期間,法會殊勝!因爲人都聚來了。這個時候是辦法會很好的時候,當然不是馬上唱起“覺海虛空起”,不是這樣,家裡的會,跟三時繫念不一樣;家裡的會要開得不落痕跡。讓家裡人覺得:跟你談話聊天,很愉快!很舒服!這個也是辦法會。
要記住:先以欲鉤牽,先瞭解他現在的需要在哪,他的苦在哪,他家庭的情況問題在哪,你就能契機的給他一些護念、供養。要傾聽,你就比較容易瞭解對方的狀況。
而且,你現在肯多傾聽,對方就覺得很欣慰了。現在人,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都找不到跟人家好好聊聊天,稍微緩緩情緒,講講話就有治愈的效果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成德法師 20240116《Q and A With Ven. Cheng De》澳洲雪梨淨宗學會青年團答問(中文)
迪倫:
他就覺得:世尊既然是不凡的人,爲什麽會講到自己好像很平凡,跟我們這些衆生一模一樣呢?憑常理來講好像不對勁。
我就跟他講:有些事情不是憑常理就能解決的,因爲我們的常理是人類的常理,有限。
我就給他做一個比喻,螞蟻的常理就是:它的女王,它的巢穴,它知道的世界就是這麽多而已,它不知道我們有月亮、有太空、有三千大千。但是我們人類的常理,確實是可以去到月亮、去到火星,然後,我們的常理比它還闊。
那世尊的常理肯定,比我們的常理,根本就是千倍而不止,就這樣跟他講的。
成德:
比喻我們,去看世尊的狀況。好!好的!第二個問題呢?
迪倫:
第二個問題蠻難回答的,我就跟他說,我們中國有一位禪師說【狗子有佛性無?】,好像有一個公案是這樣:就是狗有沒有佛性?這個問題我當然本人也不是讀很多,是很表面,我只跟他說:
這個問題已經被提過了。我只能說的是,在實際運用來講,當然,你殺一個人和殺一個蚊子,法律制裁肯定是不一樣的嘛。沒有法律制裁,你殺蚊子,沒有人會抓你;但是,你殺人,肯定會(被)抓,這是常理。
但是,你殺的時候,那個心肯定是厭惡,至少是厭惡了;厭惡生氣,就恨了。那當然,這個厭惡的心,我們佛教肯定是講因果的,我們佛教基礎是以因果爲主。
既然講因果,肯定有因有果,中間有緣。你這個做法,雖然殺一個蚊子跟殺一個人不同,但是,你有這一個心,它就會延申了。當然,我說的很遠了。平常人都會殺蚊子,但是,他不一定會殺人。但是,與其給自己加這一些不必要的苦難,就是說我們人生不順的事情也很多,爲什麽還要在上面再加更多,這些障礙呢?就是從一個事實的角度來看,你可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成德:
為自己著想。
迪倫:不要講慈悲。因爲知道蚊子很討厭,因爲我自己本身也不喜歡蚊子,但是,最低限制就是你可以不必要增加麻煩,就不要(增)加麻煩,就這樣子。
成德:對呀,不要結這個惡緣。
迪倫:對對,就是不要結惡緣。
成德:當然,就是說:他投胎為蚊子,三惡道,它有它的業力。所以,你蚊子,它在受報的這個因果當中,它就局限在它這個業報身,蚊子能做出什麽貢獻?什麽價值?
它就是墮落畜生道,然後,就在那裏受報而已。但是,人,他是在三善道,他還可以產生價值,他還可以修行成佛。
所以,從本性上,人跟蚊子,本性是一樣的。可是,它這一生的一個果報,它的業報身不一樣了,他能產生的價值當然就不一樣了。對呀,這個就事論事。
當然,你說人,他假如心地不好,那他造的業鐵定比蚊子多太多了。(迪倫:危害比蚊子強不止百倍!)他假如是善心,那他做的善事、成就,那當然,蚊子在那個業報身也很難做到。
迪倫:我有聽説那個螞蟻,七世都是做螞蟻的那個故事。
成德:而且,它是愚癡了。它就認爲那個身體是它了,走不了了,它就一直...。
迪倫:七尊佛,我就跟他講七尊佛是怎麽一個概念:就是很多很多億年一次,才有佛出世。然後,入涅槃,根據每個衆生的福報,有長短。中間,還不是這麽簡單。還有一個很黑暗的時期,沒有佛法,還要隔很久很久,才另外一個佛出來,包括我們這一尊佛也是一樣。
七尊,已經這麽久了,它還在這邊,就是很難出去。就給他一個概念。
他也是很精明的一個孩子,非常專注,我就看到:厲害!(成德:很會思考。)很會思考。非常聰明,感覺他很聰明。
成德:好!第三個問題呢?
迪倫:我還是以事爲主吧。...。然後,你不這樣做,你會害到其他人,那你應該做。但是,你說罪不罪惡,殺生肯定無法避免。
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比較污穢的世間,不可能做到乾乾净净、十全十美,包括吃素,也是一個概念。雖然,那些稻米,你種稻子...(成德:連喝水你都...)對,喝水、種稻米,你都會殺很多蟲。因爲很多人跟我們這些素食者,吵就吵這個:“你說吃肉也是有罪,但是,植物裏面那些蟲啊,植物本身不是也有覺知嗎?你看,科學實驗驗證:植物、礦物,它會有反應啊!你吃它們,它們不痛苦嗎?”
我跟他講:“如果我可以不吃飯的話,我當然不吃啊。阿羅漢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不是阿羅漢啊。”我也跟他們講:“三果聖人,佛教裏面,三果聖人,他走在地上的時候,是不會踩到土地的,因爲他清净修道,已經修到那個程度,他做什麽,自然而然就不會傷害到衆生。很自然的,不需要特意。”就這樣跟他講的。
成德:很好!第四(個問題)呢?
迪倫:第四,我就跟他說,我們阿彌陀佛是由世尊講出來的,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的。我大概介紹一下阿彌陀佛爲什麽會存在在這邊,然後,我們這邊是净土法門。佛教不僅是净土法門,佛教有很多宗派。是因爲好像大學有很多科,有理科、文科,理科裏面又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
我們佛教,其實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因爲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的瞭解程度,你當然要跟人家講不一樣的程度,不可能一口氣就跟大家講一模一樣的。
阿彌陀佛本尊爲什麽這麽出名?在佛教界裏面是特別出名的,在中國的佛教、越南、韓國、日本,因爲他本人的願,太大了,而且他的門檻給我們設到非常,已經是不能再低了;但是,他給我們的回報,又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麽低。因爲,世間的想法就是:“這樣便宜的貨,肯定沒好貨!”越昂貴越好。
我們特別就是它雖然進去好像,相較其他的容易,但是,回報很厲害!就是我們有能力馬上做到像觀世音菩薩的那個等級!那個不是普通人可以成就的,普通自己靠自己很慢,阿彌陀佛出名在這邊。
然後,你不需要讀很多經書;你也不需要特地坐在那邊十年、二十年;或者是閉關,躲到一個山區,好像有生死關,怎麽的,(就是)你要躲在一個地方修行很久。
你看,我們中國有很多故事就是阿公阿婆,阿媽阿公,他們不識字的,其實,他們比我們更厲害,因爲兩種人很快可以悟入這個法門。
一種就是像慧能這種上上、上上根的,那就是億萬人當中只有一個而已了,我們其他人,普通人很難。
另外一種就是阿公阿婆,沒有這種像我們世間人這種緣分,就是要煩這個煩那個,又要操心這個操心那個,要動點心思,要動來動去的。所以,他們就很單純的生活,所以,他們就可以專心。他們的厲害就在這裏。
成德:對!很好!下一題呢?
迪倫:下一題是,很明確我就跟他說:藏傳佛教,也是佛教的一種。世界有很多不同佛教的形式出現,哪一種形式是正確的?我就跟他說三法印。
只要他說【無常】,就是世間沒有一個是永恆的;另外一個法印是【無我】,就是不要把這個假的當真的,這個家庭是我、這個身體是我,這些【我】都是一直會變的,你就不要把它當真;最後就是【寂滅最樂】,就是你已經脫離這些生死苦海了,你不會再重複這些困難了。然後,就跟他講比較刻骨一點,生老病死這種東西,然後,再加上我們,其實,後面還會跟他講了,就是我給他講一個比較籠統,這個我沒講那麽好。
成德:沒關係!你這樣講這個原則就很好!當然,佛教本身强調本土化、現代化。所以,到印度,它能融入印度的一個社會的背景。而且,很難得的就是:把這些神明都能融進去變成護法。這個也是佛高明的地方。跟本土就融在一起了。
迪倫:確實確實,他們有很多,在西藏那邊也是融入了很多,包括我們中國有..菩薩,就是我們的...(成德:對呀。)厲害!
成德:厲害!這個是佛法厲害、佛陀厲害的地方!(迪倫:什麽都能融!)好!下一個問題。
迪倫:雖然有極樂,雖然有地獄,雖然有因果審判世人,我跟他說:這些都是,因爲我們的原則,第一句就説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給他們講了這個原理。
講了很久,然後,就跟他說:以這個原則作爲出發點的話,每個人都擁有極樂,但是每個人也都有地獄,而審判因果的人當然是自己了,自己示現出來的。
你説閻羅王是怎麽示現的?其實,閻羅王也算是一個共同的一個,因爲大家都認爲是要有一個法官,當然他就應世間人的這種想法,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既然要現一個法官,那就現一個法官出來給你,審判審判一下,其實,就是自己的良心,自己的阿賴耶識跑出來,我沒有像這樣technic啦,沒有這樣機械啦。
我就跟他說,就是自己幻現出來的。然後,極樂當然也是,依著自己的本性而有;地獄當然也是,因爲人間地獄這些都是人為的事情,天堂也是。所以,都是你自己啦。
成德:對呀!你可以講一個()到地獄去的例子
*
成德法師 20240131(46)「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師長老人家有開解到:“佛在經上,將一切衆生從修行成果上分為三類:一是「正定聚」,一是「邪定聚」,一是「不定聚」。”“正定就是他修學得如理如法,方法與理論相應,必定證果,”而且這個證果是究竟佛果。“決定有成就,就是「正定聚」。”具體,師長說了“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淨念相繼」。”淨念,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我們學習完,要這樣用功,要淨念相繼,解行相應。我們透過師長的開解,我們進一步要老實念佛,不能懷疑了,多讀《無量壽經》,信心增長,瞭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懷疑了,不要夾雜了,不要夾雜很多妄念,更不能有邪念了。這個念頭不能輕動,因爲一動念,就是一個種子,它就會感來未來的果報了,【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明白了這個真相,不起妄念,要起念佛的正念,要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百九十頁提到:“第二、「邪定聚」。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他有沒有定?他也有定。定裡有摻雜,或者有疑慮。雖有定,還有妄想、執著。”這個是邪定,它就不是用真心了。一百九十二頁,我們進一步講的是不定聚,這是第三。“說他不定,就看他遇緣。他要遇到緣殊勝,遇到正定的緣,他就學正定;他遇到邪定的緣,他就學邪定。有勝緣,他會開悟。”有殊勝的緣,他有可能會開悟、會證果。“沒有勝緣他就不能開悟,也不能證果。善知識是緣,我們今天講老師。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師,這是第一勝緣。”當然遇到高明的老師,我們也要依教奉行,才能得力。老和尚講得再清楚,我們不依教奉行,就好像高明的醫生開的藥單,我們也不去抓藥,也不去熬來喝,那個藥單就擺在那裡,那當然很難受用了。所以,善知識是難得的緣,我們要【如貧得寶】,聼得一句,好好去落實一句。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有一位是子路,他的學習態度很好,他聽到好的教誨,他還沒有能夠去落實,他不急著要聼很多。我們現在不能貪法,好喜歡聼,聼一大堆,你在落實哪一句呢?沒有。遇到境界的時候,聼了那麽多經,遇到境界,一句也提不起來。所以,行,會幫助我們解得更深入;行,會幫助我們對這些教誨印象深刻。提到老師的緣,這個就要很理智了,因爲他是最重要的,第一個緣。佛講到【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這句話代表,正的老師多,還是邪的老師多?恆河沙,好不好算?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很柔,數量上沒法計算。所以,我們自己要會判斷。你不會判斷,那就很危險了。首先,善知識,他要有師承。現在的人都喜歡標新立異:“我在什麽情況之下,我就開悟了。閃電打下來,我突然開悟了。”這個靠不住。《六祖壇經》講: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之後沒有無師自通的了。久遠劫以前,就沒有無師自通了,一定有師承。《華嚴經》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的聰明,要深入經藏不容易,修行的過來人給我們開解。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受戒】,明,不是有名,是明白了。誰敢隨便說:“我明白了!”“我會了!”這種話能隨便講?你一講出來,你不是;你就下阿鼻地獄去了。你沒有證,說自己證了,這個都是阿鼻地獄的罪,大妄語,跟一般的妄語不一樣。自己沒有證,說證了,那就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人家來學道的,你把他帶到火坑去了、邪道去了,斷人慧命。斷一個人的慧命,可能都要到地獄報道了,更何況,你影響了很多人的法身慧命,這個就嚴重了。可是,我們現代的人一聼:哇!他說他開悟了!就很激動了。要理智,不要激動。萬法因緣所生。善知識是不是因緣所生?一定有啊。有他過去生的善根,加上什麽?他成長家庭的緣、學習的緣,透過這些緣,他的善根就整個在這些緣當中能顯發出來。你看,老和尚有很好的父母,他們那個年代都有做胎教的,還在大家族裡面成長。所以,老和尚對家文化很清楚,我們一提家文化,沒有概念,我還有一點小幸運:三代同堂。家裡還七口人,最多是九口:叔叔,姑姑,還沒成家,還在家裡面,父親是長子,從小跟老人在一起,對我們影響就很大。你看,三代人,當然也要懂得教。三代人吃飯,誰先動筷子?老人先嘛。在這種環境之下,你不會先想自己的了。潛移默化,這個我就比較淡。吃東西一定是先請老人。假如是在大家族,少則七八十人,他從小就不可能先想自己,先想整個家。我們想一想,假如我們從小就是獨生子、獨生女,家裡就爸爸媽媽跟我;而且,父母都得順我,你説三十歲遇到佛法,好不好修?他也知道自私自利要放下,十六個字要放下,可是他已經習慣三十年了。他要有一個過程,而且,那個過程跟扒皮一樣,很不容易的!那我們看老和尚,十幾歲,憂國憂民,自己沒書讀了,起了什麽念頭?希望以後天下人都有書讀。你看,這個就是他善根。還有他成長環境的影響。再來,二十多嵗遇到三個台灣頂尖的高僧大德,都是他老人家的助緣。老和尚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而且,對成德來講那是爺爺輩的了,我們注意觀察一下我們這兩三代人,下墮的速度快不快?那個根性在滑,你説現在離了淨土法門,現在的人想伏住煩惱,不要説斷見思煩惱,你想伏住都不容易!所以,越修越感激阿彌陀佛,成就了這個特別法門。要出六道,你只要有任何執著就出不去了。可是,讓我們統統不執著,好難!遇到人,執著人;遇到事,執著事;遇到東西,執著東西。人事物都放下,都別執著,就執著這一句名號,執持名號,這個比較做的來了,極善巧方便,每個人都能修了。所以,善知識也是因緣所生法,你不能激動。你要判斷他的因緣狀況。你不能說,他說他開悟了,你就很激動,就相信他了。實在講,善知識都很謙虛的,他不會標榜自己的。我也有聼同修傳給我的資料。有老師說了:他是從廬江唯一得到老和尚跟成德法師真傳的。一個人會講唯一,他就已經在標榜他自己了,大家別激動啊,要會判斷。況且,我都沒得到真傳,他就得到真傳了,這個我也覺得有點不是很...。而且,他還説跟他十年可以開悟。這種話老和尚都沒説,他敢説,我真是替他捏把冷汗,阿彌陀佛!你這種講法會不會讓跟的人執著?他每天在幹什麽?數:我還剩多少時間十年。一個人都在那裡數什麽時候十年,他會開悟?若心有住,即是非住,他住在“十年”,他在那裡算日子了。一個人境界要提升,是要能安住當下。當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當下能放下未來煩惱,還在那裡想日子:“我已經五年了!”那都是妄念。而且每一個人的根性都不一樣,怎麽可以説:“跟我十年能開悟”?這個話都很怪了!大家要會判斷!更嚴重的,假如跟著他學,家庭不和了,夫妻都不和,這一定是邪的。老和尚曾經講過了:“你學了佛,家庭不和,你學錯了!”老和尚這句話一定要記住!變成什麽?控制人。不是身體控制,思想控制。你跟著真善知識,你只會感覺如沐春風,你不會跟著還會延申出很多煩惱來了。善知識,老和尚說的:“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放下憂慮牽挂。”你假如跟一個人學,還增加了不少憂慮牽挂,這個不妥當的。“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尤其,善知識首先就教孝道。他有控制占有,人家父母生病了,他不讓回去,說:“別搞情執。”你說,偏到所以然處了!所以,爲什麽印祖、李炳老、老和尚都强調:敦倫盡分。我們這個大乘佛法沒有做人的基礎,真的會修出問題來。爲什麽大乘佛法在中國開花結果?爲什麽印度沒有開花結果?印度現在都沒落了。它在印度,是因爲有人想出輪迴了,釋迦牟尼佛有應了。可是大乘的土壤在中國,當然孔子跟老子也是釋迦牟尼佛派的。【一佛出世,千佛擁戴】,一起配合來教化的。我是看淨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禪師,《萬善同歸集》裡面引了《...經》,佛所講的《...經》,就説釋迦牟尼佛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教化。印度的震旦,東北西南方向,就是中國。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我們都遇到了。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要掌握住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不能錯失掉了。所以,大家要會判斷。而且,佛菩薩不以神通度衆生。我們看很多邪師都耍一些神通伎倆,讓這個聽的人,對他佩服的不得了。“你是不是上個月出車禍了?”“哦?你怎麽知道?”講得讓他一愣一愣的。那可能是他養小鬼了。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明定了:不能以神通度衆生,很容易搞名聞利養。更重要的:佛法是内學,向内。一個人在那顯神通的時候,你說跟著學的人會不會向内?而且,著那個相了,追求那個神通了。禪宗..禪師,這個禪門很有名的一位大德,那一句“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禪師跟一個出家人,他們兩個在行脚,要去參學。結果,剛好發大水了,前面那個河流很湍急,過不去了。跟著他的這個出家人現神通,漂過去了,然後,再把乘坐的東西,漂回來讓他再坐過去。你看..禪師說:“早知道你是這樣,我打斷你的狗腿!”你看,一般的人看:哇!就給他禮拜了;太厲害了!這麽厲害神通!..禪師這種大根性,他是要明心見性的,這種神通伎倆是枝末的東西。可是人就很容易著這些東西,去追求這些東西了。所以,祖師講了【只此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最稀有、最靈的是什麽?自己的真心。所以,我們入佛門,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恢復真心,不能向外貪求。所以,這種顯神通會讓衆生著相,就是向内了。再來,顯個神通了,人家一看:你生活也是這樣而已,他會把修行看輕了。他以爲你有神通,你很厲害了,可是你平常也發脾氣呀!也很多習氣。他覺得修學就這樣而已!這都會誤導衆生。包含,你會壞了衆生的因緣,人家本來是跟著哪個善知識得度的,你一顯神通了,他對你着迷了,你又度不了他,你把他得度的因緣也破壞掉了。所以,善知識有師承,不以神通度衆生,而且,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他不會標榜自己。和睦。而且一定是勸人家,家庭要和合。我們都要懂得判斷。“第二勝緣要有真正的同參道友,對我們有利益的同參道友,而不是損害修道的緣。”緣分對人還是很重要,孟母爲什麽要三遷?環境的影響,修學的人也要有良師益友。老和尚遇到同修發心出家,老和尚會指導他先扎三根。扎根,有德行的基礎,這樣出家比較穩妥。不然,出家,那麽多在家人恭維,那個慢心,很容易起來。包含老和尚說的:出家,你要找依止的老師,還有,好的修學團體,你要有這些助緣。孔子也説:友直,友諒,友多聞,正直的朋友。《維摩詰經》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等於是同參道友在一起,能夠互相護念,因爲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我們要勸人,態度也要好一點,【怡吾色,柔吾聲】,因爲有時候我們語氣太衝、太剛硬了,對方可能不舒服。你講的重點,他有時候就入不了心。所以,勸人也要注意態度。當然,我們要感召好的同參道友,直諒益友,也是感應。能感是我的心,所感是好的同參道友。所以,《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人家提醒我們問題了,“謝謝,很感恩”。但是,那個謝謝不能嘴巴講而已。進一步,珍惜人家的提醒,去把它改掉。不然又變成做表面給人家看了。我們所處的年代,經濟開發的年代。像我就受到染污了,會做表面功夫。這個習氣不是說入了佛門,這習氣就沒了。老師前,老師後,是不是一樣?父母前,父母後是不是一樣?假如不一樣,養成習慣了,入了佛門也得重視:【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不然,也會被這個習氣給障礙住了。我們看到這一段,要有同參道友。我們思維一下,比方説這一兩個月,有沒有哪一個同參道友提醒我們,哪一個問題?假如這麽一想,好像沒有人提醒我。可能要檢討檢討,是不是沒人(敢)給我們提問題。“第三種緣就是修學的環境。小的環境是道場,大的環境是我們居住的地區。”以前修行,去哪裡修呢?佛寺裡面,叫阿蘭若,聽不到牛叫聲的地方。這是很清靜的地方,心容易靜下來。當然這是初學,你真正要練功夫,先打一點基礎,要練功夫了,那就要在這些五欲六塵當中鍛煉。當然我不是叫你們跑賭場去。是說你就隨緣,隨著你家庭的緣、工作的緣,去鍛煉自己。【鬥鬧場,絕勿近】,不要聼偏掉了。【非聖書,屏勿視】,不能去染污自己。“社會環境也要殊勝,沒有障礙,”都比較清淨的,“這樣才能成就,才容易成就。佛講這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把一切眾生都包括了。”就是這三類了。“在此地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正定聚,因為決定一生圓成佛道。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這個三不退,第一是位不退,就是不會再退回凡夫了,他入聖位了,不會再退成凡夫了,小乘須陀洹果,他不會再退凡夫了。再來(第二),行不退。不捨菩薩行,不會再退回小乘人。再來(第三),念不退,他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屬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完全是用真心了,沒有起心動念了,沒有妄心了,這是念不退了。所以,往生“這就是說明「正定」,決定圓滿證得三不退。這一願,也可以說是很具體的顯示出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的密意。”往生就不退了,也就是:往生就作佛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因爲往生就無量壽了,還有佛中之王,阿彌陀佛做老師,還有觀音菩薩、普賢、文殊、大勢至菩薩,清淨海會眾菩薩做同學。一看,普賢菩薩坐右邊,文殊菩薩坐左邊,鐵定不會打瞌睡了,不好意思打瞌睡。再來,環境,六塵説法。想到利益這麽大,趕快去,不要再耽擱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他四十八願的加持,我們就入正定聚了,圓證三不退了。“同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低限度,你自己已經修得「一心」。我們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斷見思煩惱;有理一心,那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了;還有功夫成片,就是妄念伏住了,這個也是一心不亂比較淺的。但是能到達功夫成片,這個往生就已經拿到保證書了。只要肯老實念,我們的功夫都能不斷提升,就怕我們不肯下功夫而已,【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綉花針】,還是要下老實的鈍功夫。説實在的,我們現在爲什麽好像很多事情解決不了?好像面對事很多煩惱?就是沒有老實念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你越煩,你就越不肯念。可是,你不念,你妄念多了,你一定會情緒比較起伏,那你情緒起伏去處理事,怎麽可能處理得好呢?你越老實念佛,佛號越多,妄念越少,妄念少了,煩惱輕,智慧會長,你才好處理事呀。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把念佛擺第一,這太重要了!成德自己,比方説,在想事,想不通,想不到好方法。先不想,爲什麽?越想越煩。有一個詞叫傷腦筋,我們大陸有講“傷腦筋”嗎?這個詞我是從台灣聼的。大家有沒有想事情,想到這個血管都快浮出來了?你這樣想,效果好嗎?我看不好。不如好好一段(時間)念佛,把心靜下來。成德自己的經驗,只要能靜下來念佛,念一段時間,它自然想通了。聼經也可以,你先不去想事,專注聼經,你就沒有妄念了,聽著聽著,隨著老和尚開示,你就被點化了。突然就有靈感了。所以,要跳出這個惡性循環,不要陷在煩惱裡面,要把念佛擺第一。只要肯把念佛擺第一,哪有可能我們念佛的功夫不慢慢提升上來?不可能。尤其,只要肯念,稱名時即遇光時,就有佛力的加持。不止是阿彌陀佛加持,一切諸佛加持,包含清淨海會眾菩薩都加持,你看,這麽大的利益,我們要掌握住。【眾生有緣遇斯光者】,佛光,阿彌陀佛的光,【垢滅善生,身意柔軟】那消業障的速度很快,身心都安穩下來了。【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他老人家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書》裡面講到阿彌陀佛站在生死的對岸,跟我們說:“汝正念直來!我能護汝!”你只要老實念佛,正念分明,這一句佛號就是正念。我一定可以護你的!我們得老實,《十往生經》講的:你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魔不能干擾。我們遇到阿彌陀佛,這是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趕快要去換獎了!趕快老實念,就得利益了。“我們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將這一句佛號貫徹到底,就是一心。我不想再學其他的法門,我就這一門深入,”但是,這一門是大乘門,不能忽略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尤其是第一福,人天福,要把人做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我們能用心來扎根,扎這三個根就符合《阿彌陀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了。我們不扎根,習氣每天都要現前。我們修淨土,要越來越清淨,每天那些習氣都在起作用,怎麽越來越清淨呢?而且,隨緣消舊業,我們不能每天又一大堆新殃起來了,不再造新殃啊。所以,隨緣消舊業,念佛人跟一切親戚朋友有緣人相處,只報恩、只還債;不報怨,也不討債。不要跟人家耍脾氣,嘴巴翹得高高的,那個不妥當,那在跟人家討債了,那就造新殃了。所以,念佛人要改個性,不能棱棱角角,動不動就傷到別人了。所以,他專,專才能夠住正定聚。他一門深入,這個就是一心。他一門深入,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一心一意。一心一意,會不會求:“我想吃點榴蓮。”那不是一心一意了。人家請吃,你要隨緣。你要說:“不行不行!成德法師說不能吃榴蓮。”我沒這麽講。你不能學了佛了,變得跟人家相處起來,人家覺得:人家這麽熱情,都不體卹人情,給拒絕了。這個重點是什麽?檢驗我們自己的心念,自己還有沒有很貪著、貪戀什麽人事物,這個都要自己檢查的,別人沒有辦法幫我們檢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今天我們想到什麽人事物,這個心就懸在那裡了。不去吃點東西,嘴巴會抖了。你就要告訴自己了:“我不是要一心一意嗎?我要住正定聚,要一心一意。對!我終於發現了!我對這個東西放不下!”你就開悟了。你不要被這個東西一直給你牽著走,你馬上回光返照:“這個東西提醒我,我還聼留戀它的。”發現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放不下的東西,叫開悟。你警覺性就高了,要慢慢放。“一心稱念彌陀名號。”一向專念,“經文上,『皆同一心』,一心是沒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心了,”那三心兩意更不是了。“心裡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心。”【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大家注意觀察一下,我不念佛的時候,我起什麽念頭?這個念頭會不會留我在六道輪迴?比方説,你想兒子了,這個念頭會不會留我們在六道輪迴?會呀。你說:“我都不管他了!”那你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你不負責任不行。你要敦倫盡分,但是,你很清楚:現在所有的五倫關係,親人朋友關係,它是緣聚緣散,不要執著,珍惜這個緣,借由這個緣,提升自己,幫助對方。這叫隨緣妙用。妙在哪?妙在自他都受用了。比方説,我當母親,我跟子女的緣,我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常常觀照自己的念頭:我有控制、我脾氣挺大的。你就在這個緣當中觀照到了,放下,放下。你就提升了。你在教育自己子女的過程,你想著:我要讓他以後利益社會、利益正法。你就在這個緣裡面拓寬心量了。注意:不能逼孩子去弘法,適得其反。你有這個心,也要隨他的緣,順勢而爲,不能強勢操作。“他是【我】的孩子!”你看,這個我所就很重了。【我的】,你就容易控制占有。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無求的付出,你的孩子就從你身上學到無求的付出了。你從胎教就注意了,你看,你這個孩子得的利益有多大?我們早一天覺悟,我們孩子、親人就早一天得利益。所以,我們用真心,自他都受用。我們一執著了,有控制、要求了,自己生煩惱,孩子家人也生煩惱。所以,菩薩六度,第六度是般若。布施裡面有般若,才叫布施波羅密。不然,那個布施只是世間的福報而已,不能解決生死問題。【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六祖大師强調的,要有功德。什麽是功德?你不著相,你有清淨心,才是功德,你有般若了,般若是即相離相,即相就是你在這個境界裡面,但是,你不執著這個境界,這就是般若。般若像眼睛一樣,五度像盲人一樣,五度沒有般若,你幹的都是輪迴事。雖然是有福報,還是出不了輪迴,要有般若。所以,《般若經》講了多少年?二十二年。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越知道它是假的,你就不容易去執著它。我跟大家,這個也是老和尚教導的,諸位仁者,你們上個月有沒有看哪個電視,結果你糾結了一個月,現在還在糾結你看的那個電視,有沒有?你看的爲什麽不糾結?因爲你知道:假的,戯嘛!所以,你沒放心上。諸位仁者,我們現在也在戯裡面,是吧?對呀,你現在這些境界,就好像你看電視的那個境,不要放心上!就對了。心上放什麽?放【南無阿彌陀佛】就對了。事情來了,真心去應;事情結束了,佛號提起來,很重要。不能事情還沒到,擔心得半死;事情已經過了,糾結的要命!那不行了,太著相了。你看,腦子裡一著相,統統在那裡冒以前的事、未來的事,你心都定不下來了。妙法。我們不著相,好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念頭都止不了!用一句佛號替代一切念頭,這個我們做得到。所以,【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現在哪一件事讓你氣得都睡不着覺了,就想想那個肥皂泡,“嘭!”,你還氣啥!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我們這裡講到:要一心沒有二念,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不知道大家,第一念練得怎麽樣了?大家別嫌我囉嗦,我講了好多遍,但是,我覺得還沒有二十一遍。比方説,你們現在不要翻書,你可以馬上把夏蓮居老居士這一段背出來,這一段太重要了,那我不翻書,背給你們聼。這個有點標榜自己,不對。祖師這麽好的教誨,真的是太稀有難逢了。他沒到那個功夫境界,他講不出這樣的話來,【不論念佛處事,都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我不講解這些的話,明明人家找他辦事了,他還在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這個佛號不能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時候人家說:“這個人怎麽修行修得怪怪的!”老和尚說的,你真的有事要辦,佛號放下,但是,真心沒有放,你念佛用真心,你辦事也是用真心,你的第一念沒有斷。老和尚說:念佛,這個念字怎麽寫?【今心】,心上真有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真心。所以,這裡講處事,你處理事情,你可以用第一念,大公無私,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物來而順應,就是用心如鏡子,真心跟鏡子那種狀態相似。你看,鏡子:境來不拒。有沒有鏡子,人家還沒有到它面前來照:“我不想照長頭髮的”,這樣我得罪長頭髮的了。講話不容易。它不會,它不挑境界。這個人走了,境去不留。【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到,不要擔心一大堆。當然,你事先規劃這是對的,這是我們對事的真誠恭敬,但是,你擔憂就不對了,那生煩惱了。【事已過勿留滯】,過了就過了,【經一事長一智】就好,不要一直糾結,不要那個影像重複的在腦海裡翻出來,趕快念佛。過去心不可得,不要一直在那裡妄念相續。一有過去現在未來煩惱,一起來了,【阿彌陀佛】!慢慢過去現在煩惱就越來越少。【坦坦蕩蕩】,大公無私就是真心,慈悲心,沒有私心在裡面。【鑒空衡平】,就像鏡子一樣。衡,就是以前那個稱重量的,平等心,沒有偏私,就是清淨平等心去應境界。這個就是第一念。可是,假如【計較人我】,處理事的時候,人我是非;【瞻顧得失】,有得失心了;【牽於感情】,感情用事了;【激於意氣】,很衝動了,這個就變成第二念了。所以,念佛處事,都要用一心,用第一念。你看,念佛【一切莫管】,萬緣放下,一切莫管;【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平平常常】,平常心,不要有求快的心,不要有求境界的心,求玄妙,都不能有這些念頭。道在平常中。這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一遇到考試,就開始緊張了,就沒有平常心了。【若矜躁卜度】,矜,是裝個樣子;躁,是有急躁的心在念佛;卜度,就是想東想西的了。【希冀玄妙】,希求瑞相,不妥了。【計功求速】,“我念佛有多少功德啦?”你太急於求成了。【背境向心】,老實念就好了,不要再起個念頭:“外面境界我不管了,我就管我的心吧。”還是在起念。這樣就流入第二念了,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了。所以,這裡又提醒我們:要用一心,要用第一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起了:“那是阿彌陀佛,那是觀世音菩薩,已經是二心了。”所以,不要去分別。我們要常鍛煉自己,分別念、執著念慢慢淡。“那個好漂亮!那個長得不好看!”這些都是分別念,這些念頭越强,你就不容易尊重別人,你就不容易禮敬諸佛了。不要一聼人家講話,“他長得不是我喜歡的那個樣子”,就不怎麽聼人家講話;“這個口音那麽重!”你看,我們就分別,你定下心來聼,慢慢就聼懂了。所以,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哪?念頭。我們有分別執著念,就有障礙,不是境界能障礙我們,是我們的念頭。這一點很重要,你真明白這個真相了,不會把責任,我們生煩惱了,不會把責任推給境界的人跟事。釋迦牟尼佛修行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障礙他了嗎?不止沒障礙他,讓他快速提升了,所以,根本境界就沒有問題。真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就會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不會推卸責任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你看,房子沒有門牌號碼;一有門牌號碼,我們就產生分別了。“形象完全平等,”長相完全一樣,不然,長得形象一不一樣,我們遇到這個境界又開始分別執著了。所以,阿彌陀佛考慮得非常周到。“就是讓你在那個世界,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一念都不生。”一個妄念都不生,不起這些分別執著。“下四句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前句是離苦,”熱惱,煩惱起來很糾結,睡覺都睡不著,還得吃安眠藥;虛火都上來了。心得清涼“是得樂。怎樣才能離煩惱?熱惱就是煩惱。人在煩惱的時候,火氣就往上升;心無染著,就離一切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教須菩提尊者就是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弘法利生,去幫助別人。”接下來這個就很重要了。不然,我們去幫別人,越幫越煩惱。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釋迦牟尼佛傳給須菩提尊者,也是傳給所有的弟子們。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必須要接觸大眾,”其實,我們現在學佛了,我們每天也會接觸親戚朋友,我們也要弘法利生,要接觸他們。“乃至日常生活、工作、對人、對事、對物,點點滴滴皆須遵依「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内不動心。不取相分別,這個就是用般若了。你平常所作,生活工作所做一切,那就變功德。因爲你離相了,沒有著相了,這樣就,生活是功德,做事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功德。當然這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不是一步就到位的,要歷事練心,要練出功夫來。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不會生煩惱,而常生智慧了。因爲智慧是本有的,煩惱會給它障礙住,煩惱輕了,智慧就長了,會冒出來。那我們想一想,不取於相,就要向内了,佛法是内學,你不能向外,一向外就容易著相,一著相,跟著就生情緒、生煩惱。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一向外了,“他怎麽可以這樣?”我們一講這個話:“他怎麽可以這樣呢?”著相動心了,動了什麽心?動了要求人的心,要求就是【貪】。念頭很細,不然,我們來探討探討,你只要生煩惱,一定有貪。假如,大家覺得:“我現在生的這個煩惱沒有貪”,請大家要提出來,不然,我就要墮五百世野狐身,我講錯了,要負責任。【諸苦皆從貪欲起】,我這個是依據中峰禪師說的,不是我自己亂發明。所有苦從哪裡來?貪。念頭裡面有要求,貪求,就會生煩惱。所以,我們很容易跟誰閙情緒?跟最近的人。是吧?你在路上,你會不會去要求路上的人?不會啊。可是,你一回家了,“我都做到這樣了,你怎麽都不表示表示?”要求來了。“我對你已經很好了,你怎麽還這樣?”所以,很容易【求】。而且,你現在在處理事情,要從根本去處理事情,你要把事情處理好,跟是什麽?根本是我的心。對呀,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件事是我心想生的,我的心用錯了,這個事會往好的地方發展嗎?可是,我觀察:人一處理事,就陷在這個事裡面的人事物裡面了,都不管自己的心了。我常常跟同修在聊天,“我爲他們好,他們都不接受!”我説:“你都看到別人不對,你都沒看到自己的心念不對。”“我爲他們好啊!”我説:“你爲他好,你有沒有夾雜情緒?”再來,有時候,他說:“我沒有夾雜情緒。”我說:“你講話的地點也不對呀。”規過於私室,你怎麽講人的時候,旁邊還有人,你還講。其實,那個都是忍不住了。【激於意氣,牽於感情】落入第二念了。依報隨著正報轉,你處理的事是依報,隨著我們這個心在轉,我們有一種慣性,就是:遇到事,向外著相,進一步是指責。我們就拉不回來觀照自己的心了。首先,觀照什麽?我的起心動念跟經教相不相應?只要我的心跟五心不相應,我的言行一定偏,心行一如嘛。你心偏了,哪有可能言行會對?不可能的。所以,觀照:我的心有沒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觀照:我的一言一行有沒有跟經典相應,要在這裡下功夫。我們的心,還有一言一行,都跟經教相應,你處理任何事,它都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很感激老和尚的加持。當時候,老和尚說一條龍很重要,講了快一個小時,我這個個性又激動起來了,“弟子願意承擔!”老和尚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我還把自己的臉打那麽腫。不是我承擔,佛菩薩祖先承擔。自己還有煩惱,怎麽承擔那麽大的事?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佛菩薩好調兵遣將。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這個加持太重要了。關注在心,不要向外著相,不要動煩惱心。要怎麽樣?佛號在心中: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你只要佛號在心中提得起來,不要讓它斷,你就不容易起情緒了,容易冷靜下來。比方說,有點波動了,你佛號一直在提起來,念佛即是自心現,洪名正彰自性,你專注念,這個妄心就下來了。要把念佛擺第一。黃念老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今天守不好我們的念頭跟言行,你想去幫別人,別人不服氣。爲什麽?他一看到我們,“半斤八兩還講我?”我們現在知所先後,要先提升自己的心地功夫,自己的心要做得了主。我們要【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我們沒有了這些貪瞋痴了,沒有這些缺點了,我們才好去護念別人改掉這個缺點。我們現在都急著要幫別人,都忘了提升自己了。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些話都不能跳過去。“佛在經上曾講過一個小故事,舍利弗是小乘人,有一天他發了大乘心要學普度眾生,要行菩薩道。忉利天人知道了,就變化成一個人,在路旁邊哭。舍利弗行菩薩道,找到了對象,沒有想到這位天人是來考他的。舍利弗就問他,「你為什麼哭?」他說,「我家裡有人生病,藥都齊了,就是缺少藥引子,病是沒有救了!」「你要什麼樣的藥引?」他說,「需要阿羅漢的眼睛作藥引。」他聽了之後,心想自己正是阿羅漢,沒錯,是找到對象,要行菩薩道!怎麼辦?他就把眼睛挖一個布施給他。結果那個人就說,你是好心阿羅漢,但是你錯了,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這什麽事不要太着急,先問清楚。“這沒有用處。舍利弗想想,還是得修學(菩薩道),再把右眼挖給他。那人接過去聞了一聞,說,「這眼睛太腥太臭了!」往地下一丟就走了。舍利弗(:“衆生太難度了!”)於是就退心,”衆生好不好度?其實,衆生不是不好度,我們不好度。你看,《論語》教我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對他很好,一心一意為他好,他還不理解,你不會難過,這是君子。等於是說,我們所付出的都沒有求回報,那你就不會產生這些煩惱了。煩惱還是有【我】了,才會生煩惱。不是這個境界給我煩惱的,不能講這種外行話。“你看,都是他害我的!”生氣了。這個,外行話,學佛學那麽久了,要講内行話。佛法是内學,不是風動,也不是帆動,是我自己的心動了。舍利弗退心,感“歎菩薩道難行!”舍利弗退心,是退大乘心。我們剛剛有講: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阿羅漢不會退到凡夫了。還有一個是行不退,不會從大乘菩薩道退到小乘去了。所以,他發了大乘,可是還沒有到行不退,還是會退回去。難行在哪裡?爲什麽難行菩薩道?外著相,内動心。“佛不是明明教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要真正的功夫,”要歷事練心,一個人遇到境界都能【阿彌陀佛】,不被境界影響,那他那個佛也是練了好一段時間才練出來的。所以,夏蓮老說的,一個人射箭,一射,射到靶心,你很羡慕。你拿起弓來會不會想:“我一箭就射到靶心”?一個人一射,就射到靶心,絕對不是練一箭練出來的,那都不知道練了幾萬箭了。【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你拿個鐵杵要磨成針,“刷刷”,就磨成了?不可能。得用真功夫,得老實幹。真正的功夫“才能永離熱惱。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要怎麼樣做?難行能行,慢慢的學,逐步逐步放下,”修行有一個過程,不能着急,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本來對佛號陌生,慢慢隨時可以提起來,熟了。我們對五欲六塵,這些牽挂、貪戀很熟,慢慢淡。“一下子放下做不到。先從那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身外之物包括錢財、珍寶、產業。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逐漸逐漸的放下。”當然,你是在家人,你有家庭責任,你不要聽到這裡很衝動,家裡錢全都捐出去了,你家裡人都跳起來了,不對。你不要聼一個法就執著一個法,法是圓融的,布施跟敦倫盡分沒有衝突的。當然這裡講珍寶,我們修行人要敏銳一點,你身邊留個珍寶,不是一種累贅嗎?“這個珍寶得放好,不然會被偷”,你就一直要想著它,它不就變成一個負擔嗎?你看,珍寶挂在脖子上,還要怕人家搶,也是你心理的負擔。所以,我感覺:人,別給自己找太多麻煩。生活簡單就好,不要增加這些心上的負擔。連佛珠也不要太多,你每天看著,哇!這麽多串佛珠,光是想拿哪一串念,都有一點起分別執著。所以,老和尚說的,人家送給他東西,他一有緣就送出去了。不然,你放這些東西都是心裡上的負擔。修行人要敏銳。任何身外之物會增加自己的負擔的,要懂得放下,更不能去追求。“過去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最初怎麼布施?把自己用不著的,多餘的物品送給人。原來沒有學佛的時候,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以後更進一步,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喜歡的送給人;新的送給人,舊的自己用。”新的送給人,一開始會心痛的,正常;始而勉强,終則泰然。你新的送給人家,你還很高興,你【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了,不然,這一句話要落實在哪裡?別人用,我更高興。“從前是新的自己用,用舊了才送給人,此時就進了一大步。再進一步,這東西我只有一樣,心愛的也能割愛,也不吝嗇。逐漸逐漸的去學,要認真去學,要一年比一年進步。”我們一年過去了,看看有沒有更捨得下。“可是單單修施捨,若不學看破,施捨是很難過的。看破是智慧,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這樣施捨之後心裡會有法喜,”我依教奉行。“會很歡喜,不會捨得很難過,很後悔。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理得心就安了,不會境界起起伏伏。尤其我們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莫向外求。自性有無量智慧、無量福報,那這個自性的無量智慧、福德、相好怎麽恢復?捨。捨到内捨六根,外捨六塵,自性就會起作用了。能生萬法。最後,身心世界都捨掉,一切放下,大布施了。我們要練三輪體空,布施【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一心清淨】。清淨心是真心。那我們所做一切都不放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就跟這個三輪體空越來越接近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抱歉時間有一點超過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成德法師 20240124(45)「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學習老和尚四十八願講記,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在一百八十八頁,上一次我們提到,佛常會用分類的方法。所以,在經上將一切衆生修行成果,分爲三類。一是正定聚,一是邪定聚,一是不定聚。我們上次有提到,一百八十九頁老和尚指導要做到大勢至菩薩教導的【淨念相繼】,這個才是正定聚,能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來念佛。這個是我們上一次講解到正定聚,一百九十頁,我們看到第二段,第四行講的“《華嚴經》上,佛把眾生的病根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恢復自己本有的佛性,“所謂「證得」就是指清淨心。所以,你要想真正證得,一定要正定聚,把心定在一門上,定在一個法上,就正確。”佛説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不管那一宗,那一派,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只要把心定在一門,決定成就。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門,決定不能懷疑。”“第二、「邪定聚」。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他有沒有定?他也有定。定裡有摻雜,或者有疑慮。雖有定,還有妄想、執著。像世間的四禪八定,出世間的九次第定,都有妄想、執著。如果沒有妄想、執著,阿羅漢、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老和尚進一步說了,“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二乘人、權教菩薩,我執雖亡,”我執沒有了。所以,有【我執】就出不了六道了,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的。我們在聼佛法,理、事不二。我們聽到:輪迴從我執著變現的,那這個聼完之後,想不想再搞輪迴?不想了。那怎麽不搞呢?那得我執越來越淡。我執,佛進一步講得比較細,叫見思煩惱,叫我執。見惑、思惑。這個見惑,第一個身見,這個身體是我。比方説吃東西的時候,我要吃多一點,我的身體需要。可能這個身見也會增加。你生活上的享受,特別講究了,這個可能都從身見延伸出來的。所以,我們理明白了,事,就要在每天這些境界裡面練。邊見,很容易對立起來;見取見,從因推果,推錯了;戒取見,從果推因,推錯了。大家有沒有遇過:自己覺得自己什麽看法都對。明明因果都推錯了,誰跟他講都沒用!這個都是屬於見惑。思惑,貪瞋痴慢疑,我們在處事待人當中,這個脾氣有沒有減少?這個才是真正在放淡我執。不然,理明白了,沒有受用。真正受用是什麽?你放下才有受用。沒有放下,不得受用。而且學了很多道理,自己不用功,會增長傲慢。所以,學佛假如不放下自己的習氣,就會很容易越來越看別人的缺點,因爲道理懂多了麽。所以,不力行,但學文,就會很容易越來越看別人的缺點;力行是什麽?最主要放下習氣。就會長浮華了。所以,老和尚,我記得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同修們寄來一些問題,老和尚看問題就能看到問問題的人的心態,就説到了:“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還以爲自己是佛弟子,統統搞錯了。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老和尚這一段提醒的不是別人,提醒我們自己。【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我們的貪有沒有越來越淡,這個要靠個人,老和尚已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這裡提到小乘人,權教菩薩,還沒有見性,法執猶存,所以,破我執出六道,破法執才能見性。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你看,法都要捨,法不能執,這個法指什麽?這個法是佛法。在《金剛經》譬喻,你要過河,坐船,你過了河了,那個船還會不會背在身上?【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像我們世間也説【擇善固執】,要不要擇善固執?一開始可能要了,一開始你不能善惡都搞不清楚,你現在瞭解什麽是善,但你不能執著善。斷惡,不執著斷惡的相,修善,不執著修善的相;你修善,著相了,連六道都出不去了。比方説做一個好事,放在心上了,遇到人還要炫耀炫耀,這個就不妥當了。所以,真心一法不立。你看,祖師留這些話,很有味道。讓我們檢查檢查,你常常心裡面要跟人講話的時候,腦子裡就冒很多:“我要用佛經哪一段跟他講?”是吧?大家有沒有經驗:明天要去跟一個重要的人溝通,晚上在那裡沙盤推演,推得有點睡不着覺,頭昏腦脹了。請問你這樣去談話是不是真心去談話?真心一法不立,爲什麽俗話説:“有心插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你有心,有什麽心?有妄心,有得失心。你用得失心,你再用力,你還是妄心。妄心會調動對方的真心嗎?不容易了。交感啊。你無求的心,招感人家無求的回應。你有求的心,那當然招感也是有求的回應。比方説,我們今天付出,你付出,善。可是你付出有求回報,對方會不會有壓力?兄弟之間:“你最近有困難是吧?來來來,這有十萬塊錢,拿去吧。”你看,假如兄弟姐妹拿了有沒有壓力?這種態度,他有壓力了。我們都能感覺到自己的心念,甚至要感覺到我們的言語,給人的感受,人把自己放淡的時候,就很容易感受到別人。所以,我們剛剛說:我執在哪裡放啊?在跟人溝通的時候,就該放下我執了。你説:“我這個人有話直講!”有話直講,那就是考慮自己想講話了,沒考慮對方聽了是啥感受。有話能不能直講?大部分不能直講。現在人很敏感,除非,你們兩個的交情很深,而且兩個人都是直腸子的。你面對境界要清楚,你不能一聼:“你直接講吧,直接講吧!”你對他還不夠瞭解,你一講,下次不跟你見面了。老和尚年輕的時候,老和尚性格也是很直率的。遇到有同修:“沒關係,我講課有什麽問題,你直接跟我提。”老和尚就很認真,聼完之後,給他一提,臉色很難看,老和尚就學到了:不是人家說可以直講就直講。你還是要對對方比較瞭解情況。同學之間相處,比方感覺到,對方的這種價值觀跟我們的差異很大,甚至於,他一些生活習慣會影響我們的德行了,因爲我們自己定功還不夠,但是,畢竟跟這個朋友交往了一段時間了。能不能跟對方說:“我覺得我們兩不大適合。”這是同性,不是說異性。同性之間相處。“我看,我們兩個還是保持距離的好。”這種話能不能講?對方鐵定很不歡喜。你有話直講還是要考慮對方的接受度。所以,處理事情要低調,要不落痕跡,當然這裡面沒有自私,沒有要達到什麽自己的利益、目的。不是的。因爲你面對境界你要很清楚,我自己的定力還不夠,我交這些朋友可能我就被他們拉走了,就沉淪,..欲望了。應該怎麽做呢?應該守住你的本分。什麽本分?我要照顧好父母,爲父母分憂解勞。今天朋友要找你出去玩,你說:“剛好我得幫我父母...,不能耽誤了,剛好我母親最近生病了,我得照顧。”你這麽去説,一般人不會爲難你。包含你是學生,你有你的本分,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當前,你拿所有的時間來盡本分,都不夠。我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我自己覺得我四十八小時盡本分都不夠。既然盡本分都不夠了,那人家找你去玩樂,當然可以拒絕。一般人他不會難爲你的。所以,父母啊,家庭的責任啊,當前學習、工作的責任,這個能幫助我們應對進退,而且不會得罪人。當然這不是找借口,這個是真的很清楚,要盡本分。也知道這個人際關係的拿捏,不然,我們就學不會該拒絕的時候,要拒絕了。拒絕要不要學習?要懂得學習。我們前面有提到一位菩薩,極樂世界來的,覺明妙行菩薩,他在晉朝的時候,念佛,他證明這個念佛法門:無上深妙禪。成就的速度非常快,他念了七天,阿彌陀佛現前給他説法,他就證無生法忍,入法身境界了。你看成就得快。所以,淨宗稱爲【徑中徑又徑】,三個徑。徑,就是路短,比較快速。第一個徑是大乘,大乘可以當生成就,小乘不容易,你證了初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第二個徑是禪宗;第三個徑是淨土宗。覺明妙行菩薩七天入無生法忍了。結果,當時侯跟他一起修行的有十二個同參道友,只有他成就了。後來到清朝,這十二人又聚在一起了。你看,覺明妙行菩薩夠朋友!緣成熟了,現前給他們説法。因爲對他們每個人都很清楚過去的同參道友,我印象很深,其中有一個,覺明妙行菩薩給他八個字“强順人情,勉就世故,此八句誤你一生!”我們雖然在修行了,親戚朋友:“哎呀,和一杯咖啡而已啦!走啦,走啦!”“好吧!”這邊喝一杯咖啡,那邊喝一杯大...。修行人最珍貴的是什麽?命光!沒有一個成就的人是不愛惜時光的,不要説,作佛了,世間有成就的人鐵定【惜時如金】愛惜時間比愛惜金子還重。所以,老和尚說:念佛要分秒必爭。黃念祖老居士說:念佛,搶救。你多念一句是一句啊。搶救。大家看我們東摸西摸,半個小時過去了,能念多少聲佛號啊。這個摸來摸去,也是一種習慣,這個都要改。我認識一個長輩,八十多嵗了,從年輕就持大乘經典,緣也是很好,可是這種世間的這些人際交往放不下,他們的單位退休人員,一段時間就聚會吃一頓。他得癌症,病得很重了,他還是要去參加這個,一參加,都是八十幾歲的人,你生命隨時都會出狀況了,你還在挂著這些事情。“看看老同事啦!”你這世間的事都放不下,怎麽往生啊?【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這段話大家要會聼。不然一聼完,你們現在才五十嵗的人,謝絕一切親戚朋友,現在又要過年了,統統不見!結果你先生跳起來了:“我看這個成德法師的課不能聼了!你看,一聼,這麽極端!”我什麽都沒説,你們也什麽都沒聼。剛剛我舉的這個例子,是什麽?他隨時有生命的危機了,你還在搞世間這些交際。當然,我講這句話不是說:“你們可以好好大搞、特搞交際。”沒有啊。我什麽都沒説。【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這已經告訴我們什麽?你當下不要搞情緣,要搞什麽?法緣。你説:“反正我年紀大了,我把所有的情緣都放下。”你怎麽知道我們年紀大了。好,你過了二十年,你這些情緣説變就變啊?說放就放了?你現在不往轉法緣的路上走,不進則退。你在境界當中,要不你的情越來越重,要不你的情越來越淡,能轉成法緣。修行人寄望未來再怎麽樣的,都靠不住的。修行要能得力,當下。活在當下的人,修行才能慢慢得力。結法緣,不結情緣什麽時候開始?當下。我差一點又要念Right now!突然冒一句英文,怕有一些不懂英文的人,有點突兀。不過,我最近可能要開始學英文了。我一直在避免這件事,好像有點逃不過了。爲什麽呢?這個年輕人你不在身邊帶,不容易帶。我要在身邊帶他們,我就要考雅思。對我這個五十多嵗的人,當然我心上有個五十多嵗,就不能見性了。真心一法不立。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樣才對。人家許哲女士七十多歲才開始練瑜伽,古人還留了一句給我們:“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個練什麽?不挑境界。不挑境界就沒有分別了。就在境界裡練,把這個分別心要放淡。一般人遇到事,“好難啊!”難跟易就是分別。所以,你説放下分別執著在哪裡放啊?當下。你面對的境緣,你起的念頭,起了分別了,【阿彌陀佛】,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練平等心。《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所以,每一次讀《無量壽經》最重要提醒自己:用清淨心,用平等心。在哪裡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練清淨,不要貪著,不要染著,練平等。禮敬諸佛。普賢行爲什麽殊勝?平等心,廣大心。禮敬一切人事物。甚至是衆生。《勸發菩提心文》有一句很好【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看,沒有著它是螞蟻的相,不著相,見它的本性,所以,都很禮敬衆生。衆生都有佛性。所以,我們知道【我執】變現輪迴就要懂得放下見思煩惱。3242“法執猶存。”所以,不能執著佛法。不能執著善惡,你擇善固執,那就執著善了。有時候你執著,就不能權變,就不靈活了。你看佛菩薩事事無礙,因爲他沒有執。他可以隨緣就放。你看,水,水這個比喻很好,水可以隨緣就放,可是水在冰塊的時候,可不可以隨緣就放?你看,它冰塊的時候,它就有固定的形狀,固執了,所以就不能隨緣就放了。儒家也説,權,你看儒家把學習四個階段,【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你學了要去做,這叫適道。道就是力行,去行道了。【可與適道,未可與立;】你雖然行道了,可是能不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立得住嗎?這是第三階段了。真正在因緣當中能不能完全捨己爲人,這個就【立】了。林則徐先生,...,他遇到生命危險,他還是立住他為人臣之道。【可與立,未可與權。】要通權達變。所以,你心中有執一法,你不容易權變了。舉個例子,曾子很孝順,他可以【立】,任何時候都守著孝道。結果有一次,幫父親幹農活,結果把那個瓜的根給刨掉了,那一刨,你不是白種了嘛。他父親看了很生氣,那在幹農活,農具鋤頭,還是什麽,拿起來,生氣嘛,一拿起來,曾子恭恭敬敬的接受父親責罰,結果一打就把他打昏了。孔子知道這個事,就説:“曾子不是我的學生!不要來見我了!”曾子一聽,趕快請同學去請教,到底自己犯了什麽錯。孔子說:“我不是跟你們講過大舜的故事嗎?父母需要他,舜王就出現了;父母要害他,舜王就不見了。很會權變。”在春秋時代有一個公案,大家假如有讀過歷史應該知道,春秋五霸晉文公,他的父親晉獻公寵愛一個妃子叫驪姬。這個驪姬夠狠的,爲了讓她兒子登基,害他前面這些兒子的兄長,結果首先太子申生,他就不會權變,他就自殺了。所以,盡忠盡孝,行善,也要懂得權變,不能執。你對法有執著了,法執猶存,不能見性了。“你就曉得法執,還是屬於妄想、執著。”對呀,你還有一個善法,還有念頭,你還執它,所以,還有妄想執著。當然“比起凡夫,他們執著輕,我們凡夫的妄想、執著重,”尤其有我執。我們剛剛舉太子申生,他我執都很淡,他可以犧牲自己,但他對法沒有權變。“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道理在此。這是邪定聚。”他不能成就,他還有參雜妄想執著。“所以在楞嚴會上,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爲什麽?心外求法。他還沒有用自性。所以,我們說,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相上是皈依住世三寶,但住世三寶的表法,都是要我們要回歸自性三寶。佛表覺而不迷,佛像;法,經典,表正而不邪;出家人現的相,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是淨而不染,表這個法的。所以,以大乘來講,二乘是外道,“邪知邪見。這一種稱為「門內外」,”都是學佛了,門内的外道。因爲雖然學佛,還沒有用自性,還是用妄心。這是佛門以內的外道。4049所以,“我們在唯識經論裡講的「同生性、異生性」,同生性是正定聚,異生性就是邪定聚,或是不定聚。什麼是同生性?轉八識成四智,用四智而不用八識,這是同生性。”用四智就是用性德,他隨順性德,同生性。“跟諸佛相同,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以本經經題來講,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覺。異生性是用妄心,”用妄心生煩惱,用真心生智慧,用真心隨緣妙用無方德。你看那個無方德,沒有固定的方法,看因緣,隨緣,隨緣就方。不是你學了一堆佛法,死記硬背去套,套在因緣上,套公式,這個不行,會套錯的。4238所以,異生性是用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用心不一樣,稱為異生性,”我們簡單提一下,天親菩薩有一部著作《大乘百法明門論》。他把宇宙的萬法,無量無邊整理成一百法。這個是屬於法相唯識。我們大乘佛法有一個宗派叫法相唯識宗。我們學《華嚴經》的時候,常常聼老和尚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識】,就是我們有分別執著了,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十法界了,這個都是【識】造成的。所以,這個【識】就是妄心,就是異生性。所以,我們修學的重點:轉識成智。這個是我們修學的一個綱領。假如談到這個,我們復習,夏蓮老的一段話,大家不要一聽到轉識成智,“哇!那個好高的境界!”我們當下就能這樣修。重點是我們要老實聽話真幹。祖師大德慈悲,都給我們指導的非常細緻。我們肯老實聽話真幹,這個是很有福報的人。夏蓮居老居士說了:“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你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用【識】,就是用妄心。”第一念就是智,就是真心,用智慧,不用情識。怎麽用功呢?【念佛時,一切莫管】萬緣放下,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平平常常,老實念去】你看這十六個字指導我們念佛。複不複雜?不複雜。修行不要自己給搞複雜了。比方説,夏老另外一句,說的:【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現前一句,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可是問題是我們很容易,念過去了。念著念著,過去的影像浮起來了。請問:我們過去的影像會浮起來,有沒有執著?有!你很執著過去那件事,還一直放在心上糾結,所以,它就很容易冒起來了。【不念未來】,爲什麽?念著念著阿彌陀佛未來的事起來了,擔憂了,牽挂了,因爲你有得失心,得失心就是貪,就是執著,思惑。所以,念佛就是要把這些分別執著念掉。你把它念掉不就是:捨識要用根嗎?不就是轉識要成智嗎?就在我們當下念佛當中在用功了。所以,能依照這十六個字(來用功),這個就是所謂的第一念了。就是用真心了。你妄念不起,用的就是真心了。問題是要能保持。你有一分鐘沒有妄念,好!好事!可是得保持。所以,得不斷用功。夏老【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字句分明,不能跑什麽念頭出來:“我要趕快一心不亂!”你要趕快,就越快不了了。我們自己有沒有經驗:想要趕快把那件事做好,結果反而出狀況了。你着急了嘛!【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你還在哪裡:“我要把妄想念掉,我要把妄想念掉!”都是念頭!都是妄念!你字句分明就好了,字句分明了,妄念自然就不起了。而且人,有時候在那裡:“我要斷妄想!我要斷妄想!”其實這個人本身性格就比較硬,硬的人修行,那個硬的勁都會上來,他自己要觀照得到。所以,修行的路上,我們的性格都會起現行。着急的人,就會學得很着急;慢吞吞的人,也會顯出投影出來。修行的路上,自知之明。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你知道問題,自己的性格裡面要調整的在哪,你才知道怎麽用功啊。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所以,修行,改性格。那一股執著勁,要懂得放下。我們有時候那個對人對事,那個執著勁一上來,誰勸都沒用!而且,一個人執著勁上來,身心放不放鬆?對啊。所以,觀自在菩薩,觀自己自性在不在;觀自己身心柔不柔軟。我們那種性格起來就是:“一定要這麽樣!”誰也勸不了,拉不回。這種性格,要學老和尚的法挺難的,不相應。你看,老和尚寫資料,興趣是什麽?【恆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八個字對我們很重要,你不能恆順對方,爲什麽?因爲你的性格跟他杠起來了。你們看過兩隻牛,牛角“咔!咔!”是吧?你沒有棱棱角角,你就不會跟他杠起來了。你就可以恆順他了。所以,古人建築物,外圓内方。外,跟人相處,要圓,不要有棱棱角角,不要太有性格。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尊菩薩很有性格?你看,我們不是要行菩薩道嗎?菩薩既然沒有性格,那就要改性格了。改性格,不簡單!有性格的人,首先,常常會讓父母很無奈:“哎呀,這個孩子講不聽。他要怎樣,誰也勸不了。”你看,一個修行人常常讓父母...,不要說有功德了,罪業都...。你要度衆生,你要安衆生,首先要安誰?你連父母都安不了,你還安衆生?那不是自己騙自己?最近,剛好跟同學們分享《太上感應篇匯編》其中,你看古人說的,侍奉父母,不能讓父母起煩惱心,父母想到你的事很擔憂、煩惱,我們爲人子之道不足了;不能使父母有冷淡心,感覺被子女冷淡了。我們說,你要把衆生放在心上,你首先要把父母放在心上啊。那你把父母放心上了,你怎麽會冷淡父母?但是,要不冷淡父母,我們得放下自我。比方父母來看你了。在你們家呆兩個星期、呆一個月。“可是我工作很忙!”你就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了。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的,一個人放下我執,在哪裡放?就在你所面對的境界當中,你在替你父母著想的時候,就在放下自己了;你在為妻兒著想的時候,就是在放下了。敦倫盡分就是大道了,就是菩薩道了。菩薩道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分。所以,老和尚還特別講《家庭主婦如何圓成佛道》。家庭主婦怎麽落實菩薩六度。第一個:布施。把自己布施出來了,都是爲家人想,不爲自己想。我們成長過程就覺得:母親就是犧牲奉獻。沒有自己了。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工作責任也很重。想起她的身影,早上我們張開眼睛一下樓,在張羅早餐了;晚上我們要去休息了,母親還在那裡洗衣服:“你們先去睡了!”你看,比我們晚睡,比我們早起,還要去上班。從來沒有跟我們喊累。那不是把【無我】表演給我們看嘛。佛菩薩無我,所以,我們學佛了,行菩薩道,就在五倫關係裡面。我們看稻盛和夫,人家是當領導、當老闆,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他有六種精進。然後,都要思:利他。他是在他的工作因緣當中去利益客戶、利益衆生,都沒有離開敦倫盡分,沒有離開各行各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以,《匯編》洛先生講的這段話非常有味道,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有煩惱心;不可使父母有愁悶心,憂愁、擔憂我們的事;悶,悶悶不樂。這個我們都要能體卹到。不可使父母有難言心,很多話想跟我們講,不敢講,怕我們不高興。你看,父母的話憋在心裡,想講又不敢講,多難過。大家要瞭解,六七十、七八十,年紀大了,身體的肌能都弱了,假如還生這些煩惱,對老人家的身體傷不傷?很傷。不可以使父母有愧恨心。愧,就是慚愧遺憾,然後恨自己。父母也不是完人,父母也有他的難處,他可能在照顧我們的過程,他有他的難處。比方,我也曾經遇過,有同修曾經跟他母親說:“你看,你都給我哺乳的時間那麽短!”大家想一想,這個孩子這麽一講,媽媽心裡好不好受?她很難受了。可是問題,她一定有她的難處。所以,不止不應該去抱怨這些,更應該讓父母寬心,你一體恤她當時侯的處境,她可能心裡上的那種遺憾就下來了。你還一直在戳那些點,讓她很痛苦、自責了。所以,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希望我們達到很好這種人生目標,我們也去做到了。父母很欣慰了,當然這個志向是正確的志向。這個傳統文化是活的,不是死的。你看,很多貪官,他也有他的背景因緣。他家裡的人都不貪,這個貪官不容易去貪錢,是吧?萬法因緣生。鐵定家裡也有人推波助瀾,他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他有“緣”的促成。這個歷事練心,念佛也是歷事練心。練什麽?練把這些妄念放下,就老老實實平平常常老實念去。接下來指導我們哪些念頭要放下,【若矜躁卜度】矜,就是有那種刻意要裝個樣子給人家看。我從小到大,愛面子。所以,這個愛面子的人修行、念佛了,就要裝一個:讓人家看起來,好像修行很高。這個就是【矜】。【躁】,急躁:“我要趕快一心不亂!”你看,你這些念頭就是【躁】。【卜度】,就是在那裡想,“我能不能有瑞相?”想一想,“還要念多久啊?”就是你在那裡踹則、卜度。這都是妄念。【希冀玄妙】希求、冀望有瑞相,能不能阿彌陀佛現前放光?我有遇過,真的在夢中見過阿彌陀佛。但是,常常要去告訴別人,這就不妙了。他就著相了。所以,老和尚說的:“你只要不著相,什麽境界都是好境界;你只要著相了,好境界也變壞境界了。”【或計功求速】急於要達到什麽功夫了。【或背境向心】,起個念頭:“我不管外面了,我管我這一顆心。”這對一般人來講,這個念頭算不錯了。可是,你還是有念頭,連這個念頭都放下,你就字句分明就好了,還起這些念頭幹什麽?其實,我們修行人要敏銳,我們自己去感受感受,你一句接一句,沒有起這些念頭,真的是垢滅善生。真的是佛光在消我們的罪業。【衆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什麽時候是遇光?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遇光的時候。可是,你只要起了,剛剛這些念頭了,你可以馬上感覺到身心沒有那麽柔軟放鬆了。你感覺的越敏銳,你自己就會越來越不願意起這些念頭,因爲覺得那是干擾。就要督促自己:【老實念!】字句分明,不要起這些妄念,因爲起了,就流入第二念了,二嘛,二就有分別執著。所以,第一是智,第二念是識,老和尚常説的,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落印象。落印象也很不好。所以,要練,過去就過去了,不要落人、事、物的印象,不然它常常又要浮起來干擾你。【隨識即染】你隨著分別執著,落印象就會染。【依智則淨】我們就是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心就越來越清淨了。那我們要處理事的時候呢?也是可以用智,不用識。處事時,處理事情【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到不要擔憂,不要想一大堆:“怎麽應對?怎麽處理?”當然事情還沒到,你規劃這是可以的,而不是瞎操心。【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過了,不要一直放在心裡面糾結,過了就過了。當然事情過了,我們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就好了,不要一直在想。【坦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爲什麽?小人為自己打算,擔憂了。還沒有得到他要的,【患得之】,憂患怎麽得到;得到了呢?【患失之】,又怕失去。當然那個心就很不安定。君子無所求,大公無私,坦蕩蕩。【鑒空衡平】鑒,就是鏡子。祖師說【用心如鏡】。鏡子,它清淨,所以,它能照。漢來現漢,胡來現胡;漢人來現漢人,胡人來現胡人。可是你看,人家還沒有到鏡子前面,它也不會去想。人家照完走了,它也不落在鏡子裡面。所以,鑒空,心是空的,是清淨的。衡平,衡,就是稱,很公平,沒有偏哪一邊。這個就是第一念。其實我們,你在處理事的時候,你不鑒空衡平,這個【平】也很重要了。你一處理事:“誰跟我關係比較好...好!偏袒他一下!”你假如是會觀照的人,你當下就是煩惱心了。所以,要理智,你偏誰是害誰!這個道理明白了,人,這個習氣才肯慢慢調整。就像你對孩子,你一偏愛他,對他沒好處。他會恃寵而驕,所以,慈母多敗子。你很愛護他,但是,偏心了,你把他害了。老師也是一樣,一班同學,你不平等,對哪個學生偏心了,那個學生就越來越驕慢了。其他的學生也覺得:“老師都對誰比較好”,他心裡也難過。個性比較强的,跟你幹;個性比較弱的,自己在角落暗自流淚。所以,你看,你心一偏,沒有人得利,自他兩害。所以,平等心重要,自他都提升。你要讓子女讓學生看到什麽?看到公心、看到平等心,他就受用了。你看,以前當父母的人,孩子跟人家摩擦了、衝突了,父母到了,先處罰誰?處罰自己的小孩!人家心就平了。這都是人情事理,人心,要懂。你在處理事的時候就是用第一念,公心是真心。【若計較人我】,有人我是非了,【瞻顧得失】,得失心在裡面,【或牽於感情】,感情用事了。【或激於意氣】,人,那個意氣上來了,要觀照到啊。要趕快念佛了。意氣上來,都帶有情緒。觀-自-在,是三個字很重要。【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是理智,是隨順理性、隨順性德。【第二念是欲】,有欲望了,計較人我、瞻顧得失、牽於感情都是欲,情欲起作用了。【徇欲即闇】,我們順著欲了,你看事不清楚了。我們修行人真的要敏銳到:我們隨著這些欲,你的身心就不放鬆了。像起人我是非得失,我會覺得心臟有點不舒服,這個心臟有點卡卡的,就提醒我了。真的很微妙的。你隨順自性、公心,你用真誠、用公心,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身心都很舒服。有時候,起了一點情緒了,跟人有對立的情緒起來了,你馬上就感覺身心不舒服,你就趕緊念阿彌陀佛,調調自己的心裡狀態。所以,徇欲即闇,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循理則明。】你循著理智,對境界就明白清楚。【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誠(真誠),還有,要從容。你一着急,你心就會亂,你對境界就不清楚。自己的心情稍微起伏的時候,急躁起來了,趕緊念阿彌陀佛。你公,就不會被私心障礙;你真誠,就不會被虛僞障礙;你從容就不會被,一着急整個頭就迷迷糊糊的,你就不會這樣了。所以,捨識用根,你看祖師教我們當下,你念佛處事就能這樣去下功。11636剛剛講《百法明門》,一百法。這個也是分類。萬法那麽多,把它歸納成一百法。有五種:第一種叫心法,總共八個心法,所以,叫八識五十一心所,全部屬於精神。第二種是心所法,隨著你這個心法所起的這些心理作用,這是心所法。第三種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質。第四,心不相應行法,又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跟精神物質都不相應,這個叫心不相應行法。這是第四種。心法八種,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我們剛剛講的第六會分別,第七會執著,第八會落印象。心所有法,總共有五十一。大家也可以聼老和尚早年有講《百法明門論》。大家可以學習。心所有法裡面,有善法十一,煩惱有二十六;所以,學壞容易,學好不容易。你看善法當中【慚】跟【愧】,這個都是善法。所以,慚愧心起來就是有羞恥心,有慚愧心起來就會奮發改過。所以,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羞恥心其實就是慚,愧。名詞不同,你看儒家、佛家强調這些重點都很相似。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善法有十一,煩惱有二十六。根本煩惱有六,貪瞋痴慢疑,邪見。所以,這個都屬於心所有法,五十一種。第三是色法,有十一種。第四,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這樣加起來就九十四了。老和尚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心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抽象概念,它不存在的,可是問題是你執著它是真的,它就影響你了。比方説,人就容易:“啊,我還剩多少時間啊?”你這麽一想,有沒有覺得心口有點壓迫,你看,你被時間生煩惱了。“哎呀,當老師,我要當多久才能比較懂教學呢?”都被這種時空影響。其實,你用真心,你可能教一年領悟的比人家三十年還多,這個不是時間的問題。最後是無爲法,這是第五。無爲法有六。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前面九十四都是屬於有爲法,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人就在生滅當中生種種煩惱。所以,人離了生滅,才能跟不生不滅慢慢相應。所以,不能被這一切緣聚緣散生滅的東西,我們就隨著這些境界,都給我們拉走了,我們都在那裡生煩惱。你現在說:“好!一切有爲法”這九十四種都是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不隨它去了。“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我要常住真心!”這一句佛號就是我的真心。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你就不隨著境轉了。所以,你不管學《金剛經》、學《十善業道經》、還是學《百法明門論》,最後都是教你什麽?老實念佛。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12340我們讀了這一段,同生性,所以,老和尚說的,同生就跟諸佛同樣的真心,爲什麽老和尚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這個法語很有味道。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離這五心,來存心。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稱為異生性,那就決定不能成正果。證果的標準,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法相唯識》說轉八識成四智,它就是轉前五識...。你看,我們還沒有轉以前,這個眼識,很容易,我們隨著這個眼睛生貪、生瞋。看到五欲,貪心起來了。所以,眼睛一往外,一大堆煩惱。所以,觀音菩薩:“別往外了,反聞聞自性。”眼睛往外,耳朵往外,統統著在這些五欲六塵的境界裡面去了。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成爲:成所作智,這個名字很有味道,成辦一切佛事,叫成所作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配合你去度衆生。第六識(就是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本來是分別心很重,現在是了別,清清楚楚境界的情況,跟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你見到一個人,你很清楚他的情況,你才好護念他,而不是...,比方説他有缺點,你就瞧不起他,你就著在那個相了,跟人對立起來了,甚至自己起傲慢心、高下心了。沒有,沒有分別,但是了別,清楚情況。這個叫妙觀察智。在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第七末那識是我執,轉末那為平等性智。你看《金剛經》說:要離【我相、人相】,有我有人,就執著這個我,你執著我了,就有人了,就有衆生了,都是從“我相”延申出來的。你有“我”,就有一個“人”的對立產生了。假如平等了,人我一如了,自他不二了,你的平等性智現前了。佛經裡面有一個比喻:我們本來是大海,結果大海裡冒了一個水泡,我們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誤以爲這個臭皮囊是我了,那現在怎麽辦?很好辦:把那個水泡戳破,水泡在哪?水泡就是大海了。所以,老和尚指導我們【衆生就是自己】。法身是我們的真身,什麽是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叫法身。我們現在就要練:不能執著這個身是我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就是往法身的境界在邁進了。衆生就是我。這個就可以轉末那,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什麽都容在裡面。大家有沒有看過很大的鏡子?你看,所有的景象都含攝在它裡面。所以,老和尚常指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證果的標準”,因爲我們現在談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都是修行能不能成就的歸類。那這個邪定聚,他就不能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是初住菩薩以上,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這是正果。邪定決不能成正果。”時間挺快的,時間到了,我們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一起學習老和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我們昨天也提到:往生淨土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要跟清淨心相應,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要跟四十八願相應,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
尤其,新的一年到了,我們自我期許: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心,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樣就是【如來所行,亦應隨行】,我們效法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學佛就是學做佛。
老和尚說:我們要依阿彌陀佛為老師。依阿彌陀佛為老師,我們要越學越像,把《無量壽經》一句一句落實,就越來越像阿彌陀佛了,這個就是相應了。
上一次,我們一起學習到一百八十三頁,這三願是: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還有【聞名得福願】,我們上一次是講到【聞名得福】,【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我們不能望文生義,尊貴家,生到做大官(的人家),家裡很有錢。
師長在這裡提到,【生尊貴家】,“絕對不是他的父母地位很高,家裡有很多財富。假如沒有道德,生到他家裡去,還沒長大,家裡就發生變故,那不是福。福報第一是德行。”
我們看【五福臨門】第一,長壽。長壽,假如沒有德,好不好?那不造更多業嗎?你看這個五福當中【好善好德】,這個是最重要的。你看有財富,有地位,假如沒有德,有財富,會怎麽樣?奢侈了。有地位會怎麽樣?很傲慢、爲所欲爲了。
我們這個時代有兩個詞叫【富二代】【官二代】,假如家裡沒有重視德行教育,這個不是真正的福報。
所以,富、貴、長壽、健康,還有一個就是好善好德,這個最重要了。這些福報才是真福報。富貴人家教小孩,比貧窮人更難,大家認同嗎?富,你不好好教他,他一定很容易奢侈;地位高了,你不教他,容易妄自尊大。
成德認識一個很好的朋友,他是警官,負責去保護這些高官,到他們家保護他們安全,他們自己本身也是警官。他說,看這個大官興跟衰,看他下一代開車出來的態度,就知道了。假如孩子開車出來:“警官,謝謝你!辛苦了!”這個家要興了!
假如開出來,“慢吞吞的幹什麽!快一點!”下一代教不好,要敗了!都有徵狀,都有徵兆。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一個國是這樣,一個家也是這樣,甚至一個人,他要往好處走,還是要墮落,有沒有徵兆?有!每天念佛聼經不中斷,看到這個徵狀,這個人要去作佛了!爲什麽?善根發動。
你看一個人游手好閑、放縱欲望、玩樂,業力會發動。所以,要護念自己,要善根發動,謹防業力發動。我們只要一不精進、散亂了,會召感無始劫的業力。
所以,一念彌陀聖號,諸佛如來加持;一起妄念,可能魔得其便,冤親債主得其便,這個我們不得不慎重,一念的差別。真正體會深了,不行啊,要分秒必爭,不然起妄念,就輪迴心造輪迴業了,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結輪迴業了。
所以,克念作聖,要克制這個妄念、邪念。所以,現在年輕人,面對的誘惑也非常多,就好像醫學講的,免疫力,外面不可能沒有病毒,可是你免疫力好,病毒影響不了;同樣的,現在外面的誘惑多,孩子從小是非善惡能夠分辨,他很有正氣,他就不容易受污染。
所以,“福報第一是德行,祖宗父母積德,這個家庭才是尊貴之家。”
我們看范仲淹先生,你看他的後代,個個都成才,孔子離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他的後代出了多少人才,因爲都有他的教誨、家道在乘傳。
“生在好善積德的家庭裡,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薰陶。”黃念祖老居士,佛化家庭長大的。
“一生不會有災難,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在道中,就不在劫難當中。孩子從小很好的教育,心地善良,他感好的因緣。
“所以諸位要曉得,財富不一定是福報。”禍福相依。有好的教育、好的心腸了,他又有福報,他會造福於人。假如沒有德行了,福報現前,可能是他跟家庭的災難要到了。
所以,有錢要裝沒錢。【藏富教子】。不然你讓你的孩子覺得你很有錢,他就覺得:“我爸那麽多錢,我三輩子都花不完啦!”他就不努力了。所以,教育孩子要有智慧。
“佛經上講的「財為五家共有」。”哪五家呢?水災、火災、小偷、强盜,還有貪官污吏,他貪污了;還有個是敗家子。諸位仁者,這五個,哪一個最厲害?
好像敗家子挺厲害。幾代人(的努力),就被他給敗掉了。但是,命運是可以改造的。不孝子孫到家裡來,能不能轉?可以轉。這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兩個大官的家庭,較量。最後把另外一個家庭給弄得,讓他們衰敗了。結果就投到他們家來了。剛好他們家跟佛門有緣,所以,有高僧就點化他了。因爲他孩子都不聽話,很小就不聽話了。點化他:來討債的。他一想:“既然是來討債的,那我這些錢,不如去做好事了。”
他在做好事的過程,這孩子還是給他添麻煩,有一天燒了好像十幾間房子。他也不生氣,因爲看破了,明白了。還是去把錢都給付掉了,承擔後果。這孩子本來很不喜歡讀書,都是添麻煩的。
結果他真的散盡家財,他孩子變得愛讀書了,最後還考上功名。你看,轉過來了。都能轉。1551
“你沒有福德,財富保不住。”沒有福德,這個“德”很重要啊。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的企業壽命是越來越長還是越來越短?越來越短。爲什麽?企業,他沒有修德,都是想:我趕快賺很多錢!他保不住了。
你看,古代說:“富不過三代”。我感覺這一句在我們這個時代要改一下了。“富不過一代”,甚至説:“富不過五年”,因爲大家都不修德了,急功近利,“我拿到手了,就是我的了!”但是,他用不正當的手段,留不住。
所以,大學說,...你用不正當的手段把財貨拿進來了,...而出,很快就流掉了。所以,保不住。
“不過眼前給你看看而已。我們同修雖然天天在這裡聽經,天天在這裡念阿彌陀佛,但是心不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阿彌陀佛;他的心在股票上。”
我們看老和尚講這一句,我們要不要拉回來觀照一下,我的心在哪裡?淨土為歸,淨土是歸宿。是我們的目標、歸宿。我現在走的每一步要不要往這個歸宿的方向?你假如不想極樂世界,不想阿彌陀佛,那不是跟這個目標背道而馳了?
所以,老和尚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你每天的念頭都在想什麽。想股票。
“還有幾個很坦白的告訴我,做了好幾年,賺了四五千萬,可是去年一年賠光了。四五年的光陰空過,一片空白。”哇,他這四五年假如效法海賢老和尚,那不得了了!他可能就拿到西方極樂世界的passport了,是吧?説實在的,這個萬德洪名,會快速提升善根福德!
所以,藕益大師說:【以持名故】,持這句萬德洪名,這是阿彌陀佛在果地成就的功德,拿到因地修。
所以,【以持名故,善根福德同佛】,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那個善根福德跟佛一樣!你看這麽殊勝的機緣!你念一聲,《觀經》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大家想一想,四五年能念多少聲啊?結果這四五年空忙一場!大家想一想,四五年玩股票四五千萬又回去了,請問這四五年的心是什麽狀態?七上八下的。
所以,“一片空白,所以錢是給你看看的。四五千萬太少,沒有我多。如果錢財看看就算是自己的,那銀行的鈔票我去看看,也就算是我自己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這都是身外之物。
老和尚舉例了:“我往年在香港講經,有一位居士的金銀珠寶很多,放在銀行保險箱裡”,可能帶老和尚去看了。結果看完老和尚說:“「你就只有這麼一點點?」他心裡就很不痛快。他有那麼多的金銀珠寶,這些珠寶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搶劫,只有放在銀行保險櫃,一個星期去打開看一下。”
大家聼到這裡,覺得這個人累不累?有沒有給自己找麻煩?有。所以,你看老和尚這個大善知識在點化他:“你就這麽一點點啊?”別給自己找麻煩了!這個都是累贅。修行人越修越簡單,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大家要出門的時候,把衣櫃打開來:我今天到底要穿哪一件?想了多久?出家有一個好處,想都不用想,反正就這兩件。那個想穿哪一件,花的時間,可以念多少聖佛號?
所以,越學越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看到老和尚這一段講解,我們也要拉回身上,累贅要越來越少,還會牽挂的事趕快都去安排好,一心淨土為歸宿,無常迅速。你心上還有牽挂,無常一來,你一定隨著這個牽挂走了。你了無牽挂,一心念佛了,無常一來,我還是阿彌陀佛,那就跟彌陀走了。
大家有沒有突然,剛好在馬路上有一臺車,冲過來了,我有遇過!突然很緊急過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啊!”啊,會去哪?“媽!”會去哪?“媽!”就找媽去了。
假如這個突然間【阿彌陀佛】你不會有其他的念頭,最熟悉的任何境界來,第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我們就比較有把握了。2535
老和尚說了,“如果這樣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銀樓都是我的。」為什麼?我到那裡,叫人拿出來給我看看、摸摸,好,收起來,給我保管好。”而且還不用付銀行費用。
“這有什麼兩樣?和他沒有兩樣!也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裡,怎能算是自己的。人迷惑顛倒,愚癡到這種程度,有什麼法子。不開竅!如果鈔票看看就是自己的,銀行的鈔票就是自己的,我比他多得太多,五千萬算什麼!”不多。所以,這些身外之物要看得破,不然,都被它牽了三年、五年、十年,這個心都被它束縛住了,甚至是七上八下了。
“愚癡可憐,不開竅。雖然念佛,心裡還掛念股票,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樣的人,諸佛菩薩、龍天善神不會向他致敬的。”前一願是【天人禮敬】。
“學佛就是要頭腦清楚,這些事實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財富有沒有?我跟你說真話,每一個人連一文都沒有。你們想想對不對?你們晚上睡熟了,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你都不曉得,那一樣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哪一樣是自己的?
“不要說死了以後才一樣帶不去,睡覺的時候都沒有。”沒有一樣是你的。
“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還不警覺。”老和尚講到這裡,我們念佛人每一天都要練習死一次。躺在那裡:“阿彌陀佛來接我吧。”你這麽一想,世間人事物你都要放下,不然,你怎麽跟阿彌陀佛走?
我們有聽過,四十歲左右而已,隔天還要去參加佛門的活動,結果,上了床,跟那一雙拖鞋告別了,【上床別了下床鞋】,四十歲左右,爲什麽呢?中風了。
隔天,他太太起來了,“他今天不是參加活動嗎?怎麽沒動靜啊?”一看,哇,走了!但是,他太太認識不夠清楚,又把他送醫了,其實已經斷氣了,又折騰了老半天。
所以,黃泉路上無老少,修行人,無常觀要很警覺。所以,印祖教我們「死字貼在額頭上」,我隨時都會死,沒有什麽好去控制、去占有的,沒有什麽好計較的了。你本來要跟人家生氣,一想:“我下一刻死了,那我一生氣,我不墮地獄去了?”你這個瞋恚心就下去了。
所以,最殊勝的念頭是什麽?念【死】。《正法念處經》第一勝念(最殊勝的念頭):念死。這個警覺性非常非常高。
我們也有認識同修,得了胰腺癌,癌中之王,他不治了,一心念佛,過一段時間,念好了。你看,那個大病重死,一心念佛,那個功德力太大了,把他業力給消掉了。
後來我有機會遇到他,我説:“你現在念佛跟那個時候比起來怎麽樣?”他說:“差多了!那時候,想著可能明天就死了,拼命的念。”
所以,老和尚指導我們: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有這樣的心境,佛號容易提起來。世間的東西,比較容易放得下了。“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還不警覺。”
“要警覺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佛在《金剛經》中說得很好,三心不可得;”所有生滅的東西,都是不可得的。《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生有滅,“如夢幻泡影”,得不到,像夢一樣。幻-泡-影,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玩過吹泡泡?你看,一吹,幾秒鐘,“啪!”我們的人生就像這樣。「萬般將不去」,什麽都帶不走。
所以,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要看破世間,老和尚常常講經的時候舉:萬法就像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你看起來是真的,它刹那在變,根本「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真實的東西,你把它當真,你就會想控制、想占有了,你就會生煩惱,會造業。造業,又要去受報,又要去輪迴。
老和尚引了《菩薩處胎經》彌勒菩薩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所以,一彈指,這麽短的時間,有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那個電影是二十四張就把我們騙掉了,現在是一彈指多少?一秒鐘彈五次好了,一千六百兆,就好像底片一千六百兆張閃過去,一秒鐘之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假的。
所以,佛法用輪,圓輪,一切法,用法輪來代表。那個圓心,就是法性,性是空的,你看,大圓小圓都是依它而生的,但是,這個法性是空寂的,你找不到它,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但是,你看,它能生萬法。你看圓圈,就是圓心畫出來的,不管大圓小圓。
所以,色即是空,這個圓圈是色,它是從法性變出來的,離不開這個圓心,圓心是能生。這個圓是所生所現,但是,這一切法,它現出來了,但是,它是刹那生滅的。
所以,妙有非有,它是幻,你不能把它當真了。所以,用法輪,圓心是空的。提醒我們「當體即空」,不能執著。能所皆空,體性也是空寂的,所現的物,也是刹那生滅的。
我們說夢幻泡影,夢,擺第一,是主要的比喻。老和尚有說:我們今天看電視,你看了這個連續劇,看完了,你會不會把這個連續劇裡面的事情一直放在心上牽挂?爲什麽不會?你知道它是戲,假的麽!你們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看了連續劇,看了之後,想了三年,“好痛苦啊...那個劇情...”沒有了。因爲我們知道它是假的。
我們現在人生如戲,就像做夢一樣,真的還是假的?現在你所遇的一切都是假的,假相,緣聚緣散的假相,我們就當作是看電視一樣,你不把這些事放心上,它就不影響你了。連這個身體你也控制不了啊,假如我們能控制占有,活一千嵗,也是年年十八,可以控制,可以占有,不行。起了那個控制占有,就會造業了。
我們舉個例子,兒女到你們家裡來了,這是不是個緣?萬法因緣生。你想控制他,你會不會生煩惱?會生煩惱。他十三四嵗,他就離家出走,然後你就痛苦的要死。你看,你在這個緣裡面造業了。
所以,真明白了當體即空,你要隨緣妙用。不要起那個控制占有的心,可以受用,可以欣賞,但不能占有。你在這個緣幹什麽?我在這個子女的緣裡面,我能夠行菩薩道,好好栽培他,把他栽培成現代范仲淹,你功德無量!結法緣,行菩薩道,不結情緣。你結情緣,出不去了。
我也遇過,夫妻很恩愛,結果這個先生意外,潛水去世了,這個太太太恩愛了,一回到家,腦子裡都是先生的身影,她活不下去了,最後自殺了。你看,先生愛她,最後變成讓她割捨不下,痛苦不堪,不能結這種情緣。結情緣,要去還債的啦!錢債好還,情債好不好還?難還。
更不能結惡緣。結惡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了。所以,要看破世間。我們不能當真,就想著:“現在在夢中,別當真。”我們確實在夢中,就像看電視一樣,不要放心上,就對了。
祖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每天隨緣,結法緣,用真心,不要放心上。心上放什麽?放【阿彌陀佛】!
順境不要貪,順境【阿彌陀佛】;逆境不要瞋恚,【阿彌陀佛】。心上有阿彌陀佛就妙得起來了,就可以在每個緣當中提升自己,利益他人。4326
萬法緣生,當體即空,可是,唯獨因果不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爲什麽不空?這是强調因果相續不空,因又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它一直相續;因果循環不空,轉變不空。他是强調這個。
“此是世出世法的真相。有福的人就是有得用,要用的時候樣樣都有”。可是他有【德】,他會繼續去修福,他不會積財,積財喪道。因果不空,他一直修好的因,他當然有福報了。所以,要用的時候樣樣都有,這就很自在。
你看,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了。廣修布施,所有結緣的法寶免費,在澳洲每一年都給醫院捐款,無畏布施。平常不需要用錢,身上一文都沒有,需要的時候,需要多少,它就來多少!財富自在了。老和尚做得到,我們做不做得到?
大家怎麽搖頭?佛菩薩,真理,又不只發生在老和尚身上,那個叫偶然,那不叫真理了。我們依教奉行,感應不可思議,在每個人身上都能證明。
所以,“佛教人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就是這個道理。”修一切善法,你的福報是越積越多了,甚至於你是三輪體空在布施,那福報不得了了。三輪體空就懂得離相。
布施的時候,沒有“我”這個相,沒有“人”那個相,沒有“所施的”這個相。懂得離相,就不會著相,我們一著相就很容易生煩惱,很容易起心動念了,所以,要離念,離這些妄想分別執著。
老和尚接著說了“我常常講,我們要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所有權,就想占有,就想控制。
“金銀財寶,我能使用,我不必擁有,這多自在,這多快樂。需要用的時候,一點都不欠缺;”我們一心為佛法、為衆生,修一切善法,你沒有房子,可是,你到哪(都)有房子住。你沒有車子,可是來接你的車子都挺好的。而且,你還不用去修理車子。那個車子隔一段時間,還要加機油,是吧?你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
“不需要的時候”,你沒有負擔,“讓銀行去保存,何必要自己保存。”我覺得哪一家銀行最好,阿彌陀佛的銀行。你這個錢幹什麽?去幫助衆生。這個利息比銀行的都高很多!佛門說:“捨一得萬報!”當然你不是帶著這個“我要得萬報!”你真心去利益衆生,你心量廣大,當然這個福報就大了。
所以,《了凡四訓》說的因爲菩薩,他是三輪體空,他心沒有邊際的,他捐一點糧食,斗粟,粟是糧食,可以種無涯之福;他捐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心是根本。
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有印象吧?有一個女子,身上只有兩文錢,她誠心誠意供養,這個住持和尚親自出來幫她迴向。後來,她嫁給皇帝了,很富貴了,拿了幾千兩(黃金)來了,這個老和尚叫他的徒弟出來幫她懺悔就好了。這一位女子,也很有善根,她還懂得請教:“我前面捐的二文錢,老和尚您親自幫我懺悔,怎麽我現在捐了幾千兩(黃金),那麽多了,您只讓徒弟出來呀?”這是她的善根。不然,她一生氣:“哼!下次不來了!”
而且這個老和尚我們也很佩服,沒有見錢眼開!你看,他心裡只是想著什麽?護念當事人的慧命!你看,他一不出來,這個女子一請教,他就點播她:“你以前兩文錢,至誠的心,真心,我不親自出來,對不起你。你現在拿的錢多,那個心沒有以前真切了,我讓我的徒弟迴向就可以了。”
當事人,她就會觀照自己的心,心是根本。心是最尊貴、最殊勝的。我們昨天念了一句,彌勒菩薩的偈子:【只此心心心是佛】是吧?最靈的東西。
放在佛門捨一萬報,需要的時候,自己就來了。5217
“你才會真正得到身心自在,快樂無比!「尊貴之家」是好善好德,積善之家。”而且能“『諸根無缺』,六根聰利,”聰明伶俐。
因爲他聞名了,“是來生的果報。”聞名,哪怕沒有往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而且還能“『常修殊勝梵行』。「梵」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譯成中文是清淨的意思。梵行就是清淨行。心清淨、身清淨、生活環境清淨,這是真正有福報。”我們說享清福。你財富很多,每一天煩惱的心一堆,這也不算是太好的福報。
所以,老和尚曾經去見到很有錢的人,結果對方跟他說:“我每天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得着。”每天得吃安眠藥,他那麽多錢享得了清福嗎?
“「梵」在我們三界,就是梵天。梵天屬於初禪,”屬於色界天,色界天都要修禪定。
“在三界裡並不很高。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經上常講大梵天王,就是初禪天的天主。要想生到初禪,也就是往生梵天,要修清淨行,要修梵行。清淨的標準是什麼?最低限度要斷五欲。”不然就清淨不了。你五欲沒有斷,還在欲界天,不能到色界天,不能到梵天。
“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樣,心裡要是執有一樣,就沒有資格生梵天,你就曉得生梵天不容易。生初禪,五欲要斷掉。”説到這裡,老和尚說了:
“此事,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能不能斷得掉,有沒有能力修禪?我自己想了很久,沒有能力斷財色名食睡,”那這個連初禪都沒辦法了。
“修禪不能成就,這才回頭專修淨土。”選擇法門要契合自己的根器,這個法門很好,都修不了,這一生就空過了,擇法門,要有智慧。
“淨土不需要斷,可以帶業往生,我可以辦得到。五欲要斷掉,不是形式上斷掉,要在心裡放下。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還會起心動念,色界天去不了。可見你修得再好,真正得定也是欲界定,生欲界六層天。欲界上四層: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是修禪定,五欲沒有斷乾淨。五欲斷乾淨就不在欲界,超越欲界到色界。梵天是色界。”
“要修殊勝的梵行。殊勝的梵行,就不是世間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三界之內的,”還沒有出三界,出輪迴。
“雖然是梵行,並不殊勝。殊勝的梵行是大乘佛法,”因爲出不去輪迴,問題沒解決,不夠殊勝。
“目的是超越三界,永脫輪迴,了生死,成佛道。念佛人這一生,沒有決定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得人天果報,(但是)因為(前生有)念佛,所以,善根還會遇到佛法,”而且是遇到殊勝梵行。
“遇到了你真能把握住,發願就能往生。如果還不想往生,那就再等來生!”老和尚接著說:“大家不要笑,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的,過去世中生生世世都遇到這個法門,因為不想往生,所以混到這個樣子。你要想往生,早就成佛菩薩,還會到這裡來輪迴,來受苦難嗎?這個事實就是說自己,不是說別人。”
我們想一想,當我們接觸到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勉不勉强?不勉强。挺喜歡念。大家不要覺得念阿彌陀佛很容易,是我們過去生就修,所以,才會念得很能接受。
印光祖師當時侯,那個年代,衆生也是苦難很多,遇到小乞丐來了。印祖說:“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就給你一文錢。”乞丐肚子餓了,拿著錢就可以吃東西去,印祖跟他講,他不念。
印祖很有耐性,又給他講:“真的,你念一聲,我就給你一文錢。”講了幾次,這個小乞丐,還是不肯念,但是,又很想拿到那個錢,最後着急了,哭了。還是不念。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容不容易?你看,他那麽餓了,他善根不夠,他還是不肯念!【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可是我們這麽容易就接受,而且也很肯念,我們還在這裡輪迴!所以,老和尚這段話對我們重不重要?太重要的了!
我們自己想一想,明明上一輩子就念佛了,爲什麽沒有去?什麽東西把自己拉下來了?這是我們這一生修行的重點!你這一生什麽最牽挂、最放不下?可能前世就是被這個給我們留在輪迴裡面了。【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
曾經很多年前了,有一天跟我母親散步,我母親比我早念阿彌陀佛,我就跟她老人家說了:“你遇到念佛法門,你就很歡喜念阿彌陀佛,一點勉强都沒有?”我母親說:“對呀對呀!”
“既然我們前世就念阿彌陀佛,怎麽我們還沒有往生啊?我們一定有那個很放不下的。所以,我們才沒有往生。”我這個當兒子的話只能講到這裡了。一般當媽媽的人最放不下的是什麽?子女。後來我母親,因爲,二十一年前,我要去海口,我母親很可貴,她說:“我把你交給阿彌陀佛了!”不然,牽挂,「母活一百嵗,常憂八十兒」。這個心還是放不下。
所以,每一個人最放不下的不一樣。這一生一定要放下了,一定要發願往生,不能再耽擱了,輪迴路險。
藕益大師說,「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這個輪迴的路太危險了,一不留神,這個機會就錯過去了。所以要「歸命大慈父,早生極樂國」。歸命,那就心上要有佛了。
“這一生我們又遇到了,遇到這殊勝梵行,就是指這部經,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問問我們要不要把握住?你能把握住,這一生就生淨土;不能把握住,來生繼續輪迴。可是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此地是講念佛有相當功夫的人,念到身心清淨,當然得人身。身心清淨,要發願求生淨土,決定往生。有往生的資格不願意往生,當然得人身,這沒有話說的。真正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願不願意出三界,就在你一念之間。”
所以,第十八願說「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一心求生,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每一天,隨緣盡分就好,不要把這些事放心上,把佛號放心上。
“所以,五欲障礙梵天,何況菩薩!”所以,這個清淨心重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要修清淨。我們佛號越來越多,心就能越來越清淨了,【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佛號投於亂心了,【亂心不得不佛】。所以,要覺悟。
老和尚說:“我常講,學佛的人有四大魔障:財、色、名、利。我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我講的比較清楚。財色名利四大魔障,這四樣你不能遠離,佛念得再好,不要說一天《無量壽經》念十二遍,念二十四遍也沒有用處,也不能往生,決定要遠離。”我們念佛是帶業往生,不用斷五欲,但是要遠離。不然,心不容易清淨。
“利害得失這個帳,要算得很清楚。”要為長遠打算。不能只看眼前。
“我把財、色、名、利捨一捨,忍一忍,咬緊牙根也不過是幾十年,成了佛之後得大自在,得永恆的快樂,是值得的。”老和尚說:“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值不值得?太值得了。
“眼前這一點小小的,世間人認為是樂,不曉得那是苦。他以為是樂,為什麼佛說是苦?後頭是苦,”這個樂會變化,比方説我們吃一頓很好的,你吃的時候,覺得很樂,吃完了,我下次什麽時候可以再吃?吃一頓,我得工作好幾天!然後,你常常在想:“哎呀,吃不到,吃不到了。”你看,這個樂變成苦了。壞苦。世間都是生滅的,不能長久的。而且,世間這個樂,真的不是真樂,它是刺激。刺激,讓你暫時忘掉苦,所以,人都是苦中作樂。爲什麽?他問題沒解決,家裡的問題,工作的問題,煩心的事很多,“哎呀,去樂一下吧!”
去跳跳舞,跳到一兩點,回來苦也沒解決,還增加了新的苦,腰酸背痛。隔天,稀里糊塗的,因爲睡不飽了。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對身體傷害很大。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熬夜,二三十歲,那個身體就種了很多可能很快就要現的病的因了。
所以,古人提醒:樂極會生悲。欲不可縱,樂不可極,會出問題的。所以,眼前一點點、小小的樂,後頭是苦。真正的樂是從内而外出來,不是從外面刺激的。
法喜,是從内,成長的快樂,放下的快樂。不被這些欲望控制住了。天倫之樂,行了孝,内心很充實,都對得起良心,這種「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人」的快樂。這樣的人,躺下去五分鐘之内就睡着了,坦坦蕩蕩。
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個是孟子的三樂,就是你利益到別人、利益到社會了,為善最樂,助人為樂。你會從内而外,歡喜,而且,不是一下子。
比方,當老師的人,培養出了一個人才,利益社會了。他樂多久?他欣慰得很!這一輩子一想到這個學生:“哇,太欣慰了!”這個樂是長久的。
行孝的快樂也是長久的,你覺得:“我這一生很值得!父母在的時候,我有盡到心了。”你想到都很安慰,你沒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11546
“佛在經上譬喻”人貪一點點眼前的樂,是“「刀頭舐蜜」。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蜜要你去舔,是滿甜的,舌頭一舔,”嘗到一點甜頭,“已經被它割斷。”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景象,我們還貪財色名利,把我們去作佛的機緣給斷送掉了。
所以,不能貪眼前的樂。
“財色名利的甜頭,就像鋒利刀刃上那一點點蜜一樣。你想想,那一個聰明人會幹這傻事情?迷惑顛倒的糊塗人才幹,聰明人不幹。”我們剛剛念了彌勒菩薩這個句子「只此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最殊勝、最靈的東西,所以,要自愛。愛自己的真心,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大用。神通什麽,跟真心比,根本算不上什麽。
所以,我們已經認識我有真心了,就要在每一個因緣當中,讓自己的真心越來越恢復,這是真正愛護自己了。
所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大家應該有經驗,念佛的時候,念著念著,其他妄念都放下了,當下身心輕安,佛光一照,「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你念佛能感受到佛光注照,身心輕安,那種受用不是世間這些欲望刺激能比的。世味哪有法味濃。真正嘗到法味了,你一有時間就念佛了,不會浪費掉了,分秒必爭了。
修行人敏銳度要很高,我們看念佛的時候,【念佛即是自心現】【聲聲喚醒自己】,很有受用,跟我們起一個念想財、想色、想名、想利,你一起財色名利的念頭,你身心就不自在了,快不快樂?心就被這個東西給你控制住了,你佛也念不住了,就被它牽著走了,不自在了。修行人自愛啊,要自在啊。
你真的能感覺到,你一起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整個身心就被障住了,你感覺得很深刻的時候,你不願意這樣對待自己,不願意糟蹋自己的自性。12038
“念佛雖然把這些捨棄,好像是苦,其實裡面有真樂,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這個只有依教奉行的人,一念相應一念佛,他才知道那個受用。
“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
這樣“得心地清淨,清淨是真樂。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樂。”每天,人事物都想不明白,看不清楚,就很煩惱。清淨心生智慧,佛號越念越得力,你在處理事的時候,就不會...,不會隨順意氣用事,感情用事。
“你不入這個境界,這樣的真樂你享受不到。換句話說,這種樂趣你從來沒有享受過,你那裡知道?你曉得刀頭舐蜜那一點甜頭,你沒有嚐到純淨的蜜,那是真甜,後面沒有禍害。”縱欲了,造業了,後面都要受報的。
“真正修行人才知道,他才能得到。”所以,妄念越來越少,心越來越清淨,真正快樂。那老和尚效法佛陀講經不中斷,有人說老和尚是愛講經的法師,結果老和尚就說了:他是用講經來伏妄念,妄念就越來越少了,清淨心就越來越提升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也要自己用方法,讓我們的妄念越來越少。老和尚用的講經不中斷。因爲講經的時候,全神貫注,不會有其他的妄念進來。
像我們用念佛,用讀經的方法、聼經的方法,很專注,妄念進不來,心就越來越清淨了。
包含我們,有因緣了,廣修供養,盡心盡力去幫別人,我們的心都在慈悲當中,其他的自私自利,妄念也進不來。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也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佛是真心。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真有真心。
財色名利,不放心上了。越清淨越有受用了。
“「聞我名字」這一句是貫穿這一段的三願,皆是「聞我名字」。第二願就是「聞名得福」。第三願是省略了,『常修殊勝梵行』,也是「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都是聞我名號。
“常修殊勝梵行」。須知文字有省略,意思是圓滿的。「聞」,一定兼「信、受」。如果沒有信受,不能叫聞。”我們聞了,我們相信、我們接受、我們受持。
“換句話說,一定要真正做到,”受持就是去做了
“如果沒有做到,聞等於不聞。一定要做到,才能得現前的福報、來生的福報、後世的福報。如果真正發無上心,必得究竟圓滿的福報。”發菩提心、發無上心、發度衆生的心,往生了,能力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我們才能幫得上衆生。
“所以在這一段裡,我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一定要遠離妖魔鬼怪。「魔」,跟諸位講了四種。什麼是妖怪?”剛剛講了【財色名利是魔】
“現在在街頭到處都是,只是你們不認識,我認識。”不認識可能就會被它給影響了,不知道。我們現在人不知不覺受社會風氣影響,除非你認識,你不被它影響。
“《左傳》把妖怪的樣子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人棄常則妖興」,”妖怪就興起來了。
“人把常道捨棄了,(所呈現的就是)就是妖魔鬼怪。「常」是什麼?「五常:仁、義、禮、智、信」。不仁、”現代人自私就不仁了;都只想自己的利益,就不義了;不講禮了,不講信用了;甚至於還説禮是吃人的,禮是什麽?禮是做人做事的分寸、標準;你不學禮,人就不知道怎麽做人了。
首先是對父母的禮,他都不學了,對父母就無禮了,傲慢了,那就造業了。禮就像河流的堤壩,防止水汎濫的。你看,人的欲望,欲如水,你沒有堤壩防住,它會汎濫出來。那就造成水災了。
我們現在看禮,很多人不學了,男女之間不守禮了,一年墮胎五千萬!天下大亂!你説這五千萬的業力影不影響這個世界?這五千萬的,五千要乘以二,造成這個結果是男女都有責任的。你説這個業力,在佛經裡面,(是)地獄業。
所以,妖興啊。你這個沒有講清楚了,年輕人都覺得這很正常,那不是妖興了麽。
“不講信用”,棄了五常,“就是妖魔鬼怪。你們看看社會上、街道上、巷弄上,妖魔鬼怪有多少,到處都是。”我們有時候在機場,那些相都很暴露。真的是到處都是。
“妖興,妖就興旺,興盛了。妖魔鬼怪興盛,這個社會還能好嗎?在佛法裡,不守五戒十善,就是妖魔鬼怪。”我們不守,我們也在給社會負面的影響了。
“你說這多可怕!所以現在社會上妖魔鬼怪多。世界要亂,妖魔鬼怪勢力大,人眾多,影響力很大。”當然,我們也不怕,共業當中有別業,在道中,就不在劫難中。老實念佛,不止自己不遭難,這個地方不遭難。
“所以,現在善良的大眾”他不懂得分辨,他就“迷惑在這個境界裡,邪正不能不辨別!為什麼?「信正」的人少,”正信的人,能分別是非善惡的人少。
“大眾看到人少,”都是依照五倫八德、五戒十善做的人少,他看了“心想這事大概靠不住。「信邪」的人多,”都是功利、享樂,“大眾看到人多,總以為”那麽多人都這麽做了,“有點道理,於是都跟去了。這就是我常說的,現在的人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勸他,他不相信;騙他,他很容易就信。”
所以,孩子要去讀大學以前,這個正知正見要建立起來。不然,被那個風氣一影響了,就偏掉了。
“我們要多從這些地方反省。在這個時代,遇到正法修正行,實在是非常難得。”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被我們遇到了。
“心正、行正,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尊敬。彌陀大願,決定不虛,我們要深信不疑。”而且念佛,阿彌陀佛請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魔不能擾,妖魔鬼怪影響不了我們,那一家都念佛,一家都平安;我們在這一處,好好念佛,也能消這一處的業障,保這一處平安。
我們應該,期許自己:好好來念佛、來依教奉行,給社會好的榜樣,不能讓這個社會不能再不能沉淪下去了。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 20240117(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一百八十七頁。上一次,談的是第二十七願,常修殊勝梵行;今天我們進入第二十八願,國無不善願,我們先將經文讀誦一遍:“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裡面,共有四願。從二十八到三十一願,二十八是【國無不善願】。我們在《阿彌陀經》裡看到【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所以,是跟這一願,完全相應。沒有惡道的因,就沒有惡道的果;都沒有不善了,那當然就沒有三惡道了。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趣,惡趣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稱爲【極樂世界】。李炳南老師有一篇教誨《兩個世界的味道》。一個就是指極樂世界,我們一起學習四十八願,慢慢去感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它的美好到什麽程度。瞭解的越深越想去了,欣求極樂,很歡喜,什麽時候想去?這個要問自己了。
現在想不想去?可能下一個念頭:“去了就死了!”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現在辦一個佛七,保證往生,七天之後就往生了,看有沒有人敢報。世間你有放不下的,你就不敢報了。
所以,老和尚有講了,他年輕的時候,日子蠻辛苦的。一天吃一餐爲什麽呢?沒錢。所以,一天只能吃一餐。老和尚說很好啊。那時候以苦為師,因爲三十多嵗,四十多嵗,年輕,定力還不夠;極樂世界菩薩們手中常出無盡之寶,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福報都很大,那麽有福報,都能出那麽多寶物,老和尚說那個時候就給我很多福報,那我鐵定立不住了。
所以,假如説現在我們弘護正法日子苦一點,極樂世界的菩薩也不把寶物分給我,不能這麽想。要想說:我的定力還不夠,所以,佛菩薩還不敢給我,給我我就墮落了。
老和尚說後來有道心了,尤其深入經藏之後,這一生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了,對世間無所求了。你福報再多,他不染著了。
所以,我們這個【欣求極樂】,歡喜求生淨土,這個願堅定了沒有?
我們現在是很歡喜求生淨土,還是很歡喜看抖音呢?刷屏?這個世間還有東西可以吸引我們,我們說:一心求生淨土,那是嘴巴講講,而且是自己騙自己。騙自己,進一步還會騙別人。講得慷慨激昂,親戚朋友一看,他講的跟做的怎麽差這麽多?搞得人家沒信心。所以,老和尚這一句:“我只有一個願望:求生十方淨土。其他別無所求了。”
所以,祖師提醒我們,【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怎麽可以再增加貪愛呢?對人、對事、對一切物,還喜歡收集古董,我看不妙了!古董裡面都是蟑螂昆蟲比較多,古董放不下,就投生到昆蟲裡面去了。這個不是鬧著玩的。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不可以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開玩笑,掉以輕心。
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所以,跟一切人,不能結情緣,要結法緣。這個人對你很好,你高興的不得了,人家對你好,你得還;在那裡很高興,你就慢慢欠情債了。錢債好還,情債可不好還啊!
緣聚緣散,不能貪著,但是,畢竟有緣,結法緣,不結情緣;面對境界腦子要清楚。更不能結惡緣!惡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了。隨緣消舊業,被人家罵,被人家打,不起瞋恨心,這個業就報了;而且,他罵我們,毀謗我們幫我們消前世三惡道的業。我們種了三惡道的因了,他幫我們消。
這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真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金剛經》是大乘經,【若為人輕賤】被人家輕慢、侮辱、踐踏,“他不去侮辱別人,怎麽侮辱我?”還是有前因嘛!看破世間都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
所以,看破放下,首先要看得破:因果法則。深信因果。心就不容易憤憤不平。所以,深信因果是良藥,治心病。我們現在心上還有一想到那個人,想到哪個事,心就會有點揪起來了,有點悶悶的,那個就還沒有深信因果。真的懂了,逆來順受。
甚至產生感恩心了,就像這個《金剛經》教導的,他爲什麽輕賤我們呢?【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過去生,在輪迴當中造了不少惡業,普賢菩薩提醒我們【若惡業有體相】,我們過去生造的惡業假如有體積的話,虛空法界都裝不了。因爲有這些惡緣來輕賤,【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幫我們消過去三惡道的惡因,【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這一生可以成佛。
所以,這些逆境惡緣是幫我們消業障的,我們要感恩他們。那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了,那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了。大家看《金剛經》這一段法藥好不好用?用了治不治心病?佛法管用。所以,結法緣,不結情緣,不結惡緣。
所以,這一兩年常常跟大家讀四句偈【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游。】淨土為歸,是歸宿,般若為導,般若像眼睛一樣,讓我們知道修行的方向,有沒有偏差。
所以,《無量壽經》裡面【觀法如化】這個就是般若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當真,(不然)你就著相了。有個同修認識我很多年了,給我發來幾個問題,他說:“我這幾個問題在我心中好久了!”你看,修行就是要【不取於相】,怎麽心裡【相】了那麽多年,都沒有觀照到!要放下。
所以,佛法是要放下執著,放下著相,可不能換對象。我們修行,還沒修以前,對感情很執著,情執很重,要找一個對象。學了佛了,這個情執轉移了,找一個老師,結果還是用情執在起作用,這個不是換對象,老和尚這句話很重要。我聼到同修:“哎呀,我夢老和尚夢了好幾次!”跟我一講,講老半天!那些時間拿來念佛多好。都在著相。
那個同修說:很多年前見到我,我看了他一眼,他就很害怕,你看害怕了好幾年,現在非得我給他一個答案。幾年前的我都不知道啥時候見到他,什麽表情了,我怎麽可能記得呢?你說,人不是很執著嗎?那個會影響你往生。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趕快老實念佛了。你看這麽在意,我假如再給他一句,我又又沒有用【法】給他了,他不就又生煩惱了。所以,我送他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看老和尚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老和尚說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禪定是樞紐。定才能生慧,智慧是我們的目標。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老師的教誨都是戒;我們不説別的,老和尚讓我們守三個條件是不是戒?老和尚說的:我們要看的東西,要老師同意才能看。我們現在東看西看,而且,一看半個小時就過去了、一個小時就過去了。心就隨著你看的這個短視頻轉了,哪有定啊?
今天工作很累了,看一些溫馨的影片,看了心裡挺舒服的,你假如看那個情愛的,越看,你的感情越來越強。佛菩薩有真感情!世間的人,他的【我】還沒有放下,他怎麽可能念念替你想?那不是强求嗎?強人所難。你看另一半沒有替你想了,就可以讓你難過三天!你是學大乘佛法的,你要替他想!幹嘛他替你想呢!這個念頭就是【求】,就是【貪求】。不是他讓我苦的,是我貪求的心!【諸苦盡從貪欲起】。
所以,修行的路上【觀心為要】,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修,念頭!我們看【不取於相】,就是不能著相。在哪裡練不能著相?你都幾年前的夢了,你還一直在那裡糾結,那不是很著相嗎?腦子裡一直繞去年的事情,那都是著相啊!著相就生煩惱了。
包含眼前,比方説你跟人家談話,你看“他那個講話的表情我很不喜歡!”你就著相了。人家講的東西很重要、很有道理,你根本就不聽,這是不是著相?不要著他的表情,不要著他的聲調,專注人家講的有道理就要聼!
一開始跟人溝通,“這個人我看著順眼不順眼”,你看都是很著相,愛憎心特別強,都要在這個境界裡面練不要著相,如如不動,就是不要動心、不要動情緒。不然你在哪裡練禪定?
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
所以,祖師提醒我們【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所以,我們都覺得自己想求生淨土,但是要檢查檢查,還有沒有人事物會讓我們放不下,那個就是修行的重點。你放得下,你才去得了,不然就被他拽下來了。
我們學四十八願,對極樂世界越瞭解,你知道往生的利益有多大,你恨不得今天就去了!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你看我們現在想幫別人,自己煩惱都伏不住,泥菩薩過江;往生了,阿彌陀佛一加持,多有能力呀!你真的利眾的心是真的,你會很想往生極樂世界,才真的幫得了人。
厭離娑婆,我們不能留戀娑婆,輪迴路險,一不小心就容易墮落了。我們看這個五濁惡世,業力甚大,你看病苦,越來越嚴重了,我記得小的時候,老人家走,怎麽走的?睡著了,半夜,走了,無疾而終;現在大部分都在醫院走。你看這個濁惡世間,種了惡因,現在惡果,都提前了。
你看糖尿病,沒有調理好,要截肢,你看這種苦,一般是說你到三惡道去受的,你看現在人間也受了。造的惡速度太快了,這惡果都現了!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雖然是在人法界,人中地獄、人中畜生、人中餓鬼道。一個病苦,受的折磨,那是不是像人中地獄呀?
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越來越嚴重了,【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互相勸勉,別造惡了;强健時努力修善,往後這幾年,幾十年,換得個無量壽,太值了!
【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我念得很歡喜,你們表情怎麽這麽凝重?你們還停留在我剛剛:太苦了,還要...,是嗎?不然,我現在已經在念這一段【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壽命自在了。
【厭離娑婆】,李炳南老師往生前幾天說了:“這個世界亂了,唯一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自己要放得下。但是,還有在世間一天,結法緣,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這是老和尚對我們的勸勉。尤其家裡人,過去生緣也是很深,才能成爲一家人。所以,共結法緣,同生極樂國,【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游。】
我也曾經跟大家比喻,極樂世界就像黃金一樣,娑婆世界就像糞便一樣;諸位仁者,你現在手伸起來,你要拿黃金,還是拿大便?你拿大便,臭了一身。
所以,你現在還留戀娑婆,留戀世間,鐵定生煩惱,把你搞得心煩意亂。所以,不要去抓大便!要去拿黃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所以,安樂,不是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安樂,現在能老實念佛,依教奉行就能安樂了。
所以,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遣二十五位大菩薩隨護其人,魔不能干擾。
最近假如,有被什麽衆生干擾,念佛還不夠,好好念!
所以,“惡趣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稱為極樂世界。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一些。從第二十八願至三十八願,說明西方世界眾生之緣,顯示極樂世界的眾生,無量功德,自在受用。”
極樂世界這個環境太好了!你看首先:無不善名;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接著這十一願去感受一下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就更願意早點去了。
“成就極樂名號所含的真實義。”這個世界叫極樂,爲什麽極樂?它實際的狀況是怎樣。我們可以隨著經文去體會。
“下文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都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心,在哪裡?展現在他的願裡面,所有眾生,所以,“這裡沒有差別,無量無邊的世界,九法界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皆是平等的成就。”
哪怕這個衆生就要墮地獄了,他只要肯念【阿彌陀佛】,他就往生,圓證三不退了。甚至於他現在在地獄了,剛好遇到地獄的緣,有人念佛,喚醒他過去生的善根,他也跟著念,也能從地獄往生,【平等的成就】。
“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功德”,幫助九法界衆生平等成佛。
“『皆同一心,住於定聚』。什麼是「定聚」?佛在經上把一切眾生,常用分類的方法來解釋”分類了,我們好理解。
“所謂「四聖六凡」,這是分類的方法。”所以,有十法界。四聖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個是六凡。
“二乘、三乘也是分類的方法。《仁王經》把菩薩分為五忍,亦是分類的方法。”這個都是舉例,佛陀常用分類的方法。《仁王經》的五忍,它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一般叫三賢地,這個屬於伏忍。
五忍,第一是伏忍,指三賢地;再來是信忍,是初地到三地,這個是信忍;還有順忍,順忍是四地到六地;還有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叫無生忍,無生法忍,這個是七地到九地;還有一個叫寂滅忍,那個是最高的,十地到成佛。所以,這個是五忍,把菩薩的境界分成五忍。
這個【忍】是認可、肯定。你看無生忍,肯定不生不滅的真相。像我們都是在生滅當中起起伏伏,恆生很多煩惱。
我們看老和尚講了“《華嚴》將菩薩分為五十一個階級,也是分類的方法。佛在經上也有將一切眾生從修行成果上分為三類:一是「正定聚」,一是「邪定聚」,一是「不定聚」。”
剛剛有發問題來了。有同修問:那我還要對別人好嗎?可能他問的是我們剛剛說不要結情緣,要結法緣。這是否會給人家增加債務?
你對人家好,不要跟人家要債,那就沒有債務了。你的付出都是求回報的,那你可能給人家增加債務。甚至於,你在給的時候就給人家壓力了!“哎!我送你東西了,以後你看著辦!”那是不是在給的時候就給人家壓力?
你看,你對人家好,第一,對我們,不求回報。三輪體空,很練功夫了。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你在對人好、在布施的時候,就是修菩薩道。
你也要考慮到:我對對方好,他會不會產生貪著?所以,你要悲智雙運。你對他很好,他情執越來越重了,那你不是跟他結法緣,你變成跟他結情緣了。所以,佛門爲什麽慈悲還要加智慧?理智,去應對跟你有緣的人。
歷事練心,鍛煉,因爲有時候,他過去生跟你有緣,你可能會有一種衝動要去跟他講話,跟他認識,是吧?過去生有緣嘛。
但是,你現在就過去跟她講話,會不會造成她的誤會?“他是不是對我有意思?”你看,你這個就沒有用理智觀察觀察:我這麽做,會不會造成對方的誤會?你看,是很理智、很安定,在應對因緣,這個我有一點點經驗。
想當年我年輕的時候,現在可以這麽說了。以前三十多嵗說“想當年我年輕的時候”,有聽衆說,“你現在也很年輕!”
比方説,我在補習班,女同學非常多。我們也會有一點敏感度,這個女同學,可能過去生跟我們比較有緣。所以,我就要考慮了:跟她講話的時機,不要造成她的誤會。
結果,我都不跟她講話,也不去認識她。突然有一天,機會來了,什麽機會呢?
因爲我們在補習班是要報考師範學院,可是台灣十幾個師範學院,屏東、高雄、臺南、彰化好多所。
結果你看,那個有緣,你早晚都要碰到的!你閃不過去的!剛好我報臺南,結果到了考場,時間還比較從容,我就出來走走,遠遠看到那個女同學,出現了。
真的,長得很漂亮,旁邊站了她男朋友。我說,跟她講話的時機出現了,是吧?你看:人家男朋友在,我去跟她講話,你看很有,用什麽詞好?很光明正大。沒有趁人家不注意的時候,你看,她男朋友在我跟她講話了,我說:“同學,你是哪一個考場啊?”關心別人嘛,她男朋友也不會不高興。她說:“我是哪一個考場。”跟我同一個考場,我帶你去!她就不用找了。結一個善緣了嘛。
帶她到考場了,坐我後面!後來,考完試,我到補習班去看成績,看完,突然有一個同學,叫我了,我回頭一看,是她。她也考上了,我問她哪一個班,跟我同班同學!後來呢,一進教室,坐我旁邊!一年!你看,那過去生有緣,就確實是有緣。
可是,問題是,你要跟人家互動的過程,你也要防止衆生起心動念,你不要讓她誤會了,動了不好的方向去了,就好。
所以,佛門講【悲智雙運】。我跟大家講的這個是比較成功的例子。失敗的更多。
所以,我常常説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們沒有惡意,結果反而讓對方誤會了。怎麽講那麽多例子。這個都是親身體驗過的。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女性,我第一次跟她見面的時候,因爲她的顔面有點受傷了。我突然看到她,我就提醒自己:不要讓對方感覺“你好像有一點異樣的眼光看她。”所以,我展現了燦爛的笑容,第一次見面跟她打個招呼。結果後來,她居然說我是她男朋友!哇!你看,我這個總結總結:還是別笑得太燦爛!微微笑就好了。
但是,我們的心,沒有惡意,甚至是替對方想,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後面的情況。所以,悲智雙運,還是很重要!
我這麽一回答問題,突然發好長的問題上來,好!今天不是回答問題,問題我們收集起來,假如在課程當中,順著我們論的理回答的話,我也會帶出來回答。不然我們就找時間再安排回答問題。
其實現在,科技很發達,您只要把你的問題相關字眼,關鍵字眼打出來,打上【淨空老法師】,一定老和尚相關佛學問答。所以,不要依賴,依賴也是執著。老和尚回答很精闢,馬上就能心開意解。不一定要等我們有回答問題的時候了。
這個是從修行成果上看,分類為三種。“這也把九法界的眾生,包括盡了。什麼是正定?正定就是他修學得如理如法。”如理,是理論;如法是方法。
“方法與理論相應,必定證果,決定有成就,就是「正定聚」。”如理如法,那代表:理跟修行的事,理、事要圓融。不能執理廢了事,不能執事廢了理。你看,都不能出現執著,修行佛法是要放下執著。我們不能在聼經,聼一句執著一句。
舉個例子,覺明妙行菩薩說:【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教誨好不好?很好。指導我們恢復真心,法身活,法身就是,真心了;法身大士,明心見性,一句佛號真的可以念到明心見性。海賢老和尚就表演給我們看。
我們聽到了這個道理,【少説一句話】,結果不説話了;該溝通的時候,也不説了,造成家裡:“這個人怎麽現在啥話都不説了?也都不溝通了?”家裡人都在猜你到底是啥狀況了?那就執理,廢了事。你可能人際關係上會產生困擾,家裡人不理解你了,覺得你學迷了,他們可能就要救你出來了;然後你又覺得:他們在障礙你,你就更麻煩了。
我們要瞭解【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看我們人,喜歡講話都是什麽?心很浮躁,不甘寂寞,心靜不下來,就想找人喝咖啡、聊是非,忍不住。你的心每一天就在言語當中起起伏伏,貪瞋痴慢,都在那裡起作用:“哎,我跟你講你看...”講這種話,念頭都起啥念頭?
所以,少説話,多念佛,打得念頭死,這些分別執著、貪瞋痴慢都把它打掉了,我們的真心才能現出來。這個是讓我們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所以,沒有必要去聊閑話的時候,當然要好好念佛。
可是,你現在該溝通的時候,不溝通,那也不是真心了。真心在該溝通的時候,會替對方想:不要造成對方的誤會,不理解,你要及時溝通,那是慈悲。清淨心是真心,慈悲心也是真心。
現在我們爲了求清淨,結果執著了,執理廢了事,該溝通也不溝通了。那就產生執著點了。老和尚說:一有,一切都有。你有清淨心了,那其他四個心都有;你一個沒有,其他都沒有了。
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在詮釋我們的真心。
所以,理、事要圓融。那你執事,廢了理。比方:“現在臘月初一,到臘月十五,功德增加十萬倍!我每一天一定要念一萬聲!”你就著在這個事相,念一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心煩意亂,執了事,廢了理。
念佛是要:聲聲喚醒自己的,你越念心越急躁,越在那裡趕進度、趕成績。執了事,廢了理,不得受用。
我們很容易執著事相,所以,老和尚說:做早晚課,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騙佛菩薩一次,那個是著在事相上了。早課的提醒,晚課是反省。都沒有離開修這一顆心啊!
所以,“我們念佛要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淨念相繼」。中國祖師常講老實念佛,老實的標準就是淨念相繼。什麼是「淨」?”淨,是清淨。
“你有懷疑就不淨,有疑心、有夾雜就不淨;”念佛,“我能往生嗎?”這就懷疑了。念的時候,好多昨天的事、早上的事,都浮起來,這都是夾雜。
“必須做到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這一句佛號,果然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是正定聚。”這九個字就是覺明妙行菩薩的教導。我們今天可能得他老人家加持,我們舉的例子都是他教的。你看,剛剛說的【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也是覺明妙行菩薩教導的。
夏蓮居老居士又引了這一段,也很有味道。【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多念一句是一句;多説一句廢一句】。我們又說閑話了,時間精力浪費過去了;不止浪費了,我們一說閑話,阿賴耶識又種了這些輪迴的種子;而且還要承受造口業的果報!那不是很冤枉嘛!不如拿來念佛,那個功德力很大!【萬德洪名,能滅眾罪】。
所以,我們念佛人,能止住口業成佛一半!而且,容易得清淨心。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三年不説話,保證開悟”。
所以,止語,心比較容易能靜下來。所以,到道場裡面,要戴“止語”“靜語”(的牌子)。大家互相提醒這七天止語,清淨念佛。你有那個因緣,掌握住,精進三個月念佛,你要有那個因緣福報,事情安排得開,趕快用功啊!
好!你不要聼我這一段話,執著了:你安排,家裡人不是很接受。
你告訴你丈夫:“成德法師說的:一定去三個月的!”你把我都出賣下去了,不行。到時候造成你家庭糾紛,我就【阿彌陀佛】。所以,我什麽都沒説,你們也什麽都沒聼,這樣最好!
真的,强勢的人,就會拿著別人講過的話去壓對方。所以,觀照自己的心態,不能强勢。所以,我都有時候跟同修說:“你手下留情,讓我跟你們家裡的緣保持好一點。手下留情!”不然你當爸爸媽媽的:“成德法師說什麽!”你看,那個孩子本來跟我緣不錯的,你每一次都拿我壓他,壓到最後,他都不願意來見我了。所以,我請他們手下留情。就是這樣了。
所以,修行人敏銳度要很高,【多念一句是一句,多説一句廢一句】,自己要感受到:念佛跟講閑話,自己的受用的差別有多大。你感受深刻了,你就不願意去講閑話了,太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了。
再來呢?你還去感受一下對別人的影響。你看我們分秒必爭念佛,你的親戚朋友,他是修學的人,他看了會感動。我們現在是什麽情況?自己沒有精進修行,然後,常常說:“哎,你太懈怠了;你要多念佛!”都把時間花在去講別人了。那親戚朋友聽你一講,人家心裡想:“你也不是很精進,還説我!”
所以,我們現在都急著別人趕快精進、趕快成就,就是沒把重點拉回來自己身上。修身爲本啊!【正己才能化人】!【知所先後】!我們這個策略要對。你要先成就自己,你才好護念別人。
這九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這麽去用功,這個是“正定聚”。
“因為你決定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不是一定成就而已,很快就能成就。這九個字真下功夫去了,你看《淨土聖賢錄》,老和尚還特別去觀察,那一幫真信切願的,差不多三年,就往生了,感應道交了。世間剛好也沒有法緣,趕快往生,更好的能夠回來利益有緣的衆生。
“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的功夫,你真正能斷多少煩惱;但是決定伏煩惱,決定往生。”我們能伏住煩惱,這個也算功夫成片了,一定是有往生的把握了。其實這個都是看自己願不願意下功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一個人起心動念,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決定伏住煩惱,所以往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可靠,沒有懷疑。功夫深一點的人,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是事一心不亂。
“就生方便有餘土。功夫再深一等的人,能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念到起心動念也放下了,這個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要看你功夫的淺深。這是正定聚,決定證果。”
所以,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這個都跟正定相應。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都能得到結果。但是任何一個法門,原則都是「專」”你看我們古人也知道【教之道,貴以專】教、學,都要專。
“專精而不能夾雜,夾雜就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注,就容易定,用個比喻,就好像挖井;你一口井一直往下挖,總有一天水出來了。他很專注挖一口井。假如,挖沒幾天,又找另外一個地方,又挖,挖了三五個,都挖不深,挖不到水。
“那真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
【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我們舉例子,大家對《金剛經》都熟悉。《金剛經》教我們什麽?【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吧?你看大乘經。那這個念佛法門,有沒有包含《金剛經》在裡面?大家想一想,我的心要住在哪?云何應住?
你住在錢上,你就變成守財奴了;你住在情上,那就鴛鴦蝴蝶夢了,是吧?對呀!你要應無所住,不簡單!所以,你看這個法門善巧:
【云何應住?】
【南無阿彌陀佛!】你住在佛號上。
【云何降伏其心?】
你只要住在佛號上了,你的妄念就越來越少了,慢慢,妄念不起了,因爲你念佛功夫越來越高了。
所以,你看《金剛經》你怎麽落實?念佛法門就落實了。
《十善業道經》我們比較熟,指導我們怎麽修行?【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我們念到後面經文,向不向往?很向往。怎麽修?
【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好不好做?你看,念佛法門,你只要二六時中老實念佛,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把它提起來,你就把《十善業道經》落實了。常念、思維、觀察善法,沒有讓不善間雜。
所以,這個一門即是普門,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
“如果你參禪、參話頭,或者觀心,這一個法門,也是無量法門,決定是圓融含攝的。”所以,大乘佛法,圓融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因為他得到清淨心”,任何一個法門修行,最重要是殊途同歸,都是要恢復真心,恢復清淨心。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我們所有的修行的目的是什麽?恢復清淨心。
“清淨心中一念不生,所有法門都放下。心裡若起一個分別心,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掌握不到,都抓不到,所以最忌諱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所有的法門目標就是:恢復清淨心。怎麽恢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可是我們都在法門當中起分別,在境界當中起分別,那就很難修進去了。我們一遇到境界,就產生好、壞,分別了,然後就生煩惱了。好,好也生煩惱,很高興,大家有沒有高興到心平復不下來?那個也是煩惱。你很高興的不得了,到時候因緣一變了,你一定痛苦的不得了。
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去觀照自己的心念,就是在人事境緣當中,包含物質環境當中,我們起了分別心,比方,你換一個環境,本來吃得挺不錯的,一換,到哪裡參加五天的活動,結果一看:“今天怎麽沒有堅果?我每天都要吃堅果的!”你看,你起分別了。
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舉了不少次六祖慧能大師見五祖的過程,我們聼了不少遍,有沒有受用?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故事老和尚講了好多遍。你看,首先要學到什麽?氣概。五祖問:“你來做什麽?”“我來求做佛!”我這一生一定要成佛,我不搞輪迴了。這個氣概要出來。
你看,老和尚說,六祖大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一句話,我們一反觀,“我心中常生什麽?”爲什麽差這麽多?你看,故事裡面每一句話,你要懂得去品味,就感覺到差距在哪。
老和尚說:“爲什麽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們不生智慧就是沒有依教奉行,在講得深入一點,沒有一句真幹。一句真幹,一定起作用,保證煩惱輕。
我們講到這裡,哪一句呢?我們就舉一句吧。【念念為他人著想】這是老和尚常常講的,請問大家:這一句真幹,會不會智慧長?一定的!你念念為人想了,我貪、我瞋、我痴、我慢,就少了,就能常生智慧了。
所以,我們修行的路上,沒有人給我們發考卷,段考、期末考,沒有,自己要自己檢查自己的狀況,勘驗自己的功夫。
老和尚還講到了,五祖安排六祖去做什麽事?去舂米、去砍柴,舂米砍柴能不能修行?他在這個境界裡修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會修。
我們現在:“我很喜歡這個環境、我很喜歡這個地方”,你會修嗎?我們也有遇過同修,年紀輕輕的,來到團體:“我是來學講經的!”你學東西,一個人要護念你,一個老師要指導你,你要聼他的話,你不能心裡都是想:“我想怎麽樣,我不想怎麽樣。”他怎麽教你呀?他帶不了你了。
所以,我們這種分別心在境界當中,很容易起來。你看,我們現在在辦班,辦學了,有學生來了,很高興。改天因緣變了,學生走了,很沮喪。我們在境界裡,都在起起伏伏,高興也是煩惱,失望也是煩惱,不會修了。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才能修清淨心。要用第一念。説實在的,我們的心隨著順境逆境在那裡起起伏伏,我們能把學生教好?我們要有心地功夫,我們才護得了學生的心地,那麽着急去帶學生幹什麽?太攀緣了,攀求了。我們一有貪求了,就忽略了自己的心地功夫了,急著要去利益大衆、急著要去搞一個什麽中心出來,都忽略了最根本:修身為本,提升自己。
所以,李炳南老師寫了四個字:“好人好事”。太好樂做什麽了。你看老和尚,他出家都是人家兩個月找他九次,可是老和尚很用功,用功到,晚上學習忘了時間,天亮了才發現。提升的快。佛菩薩就安排他老人家出家的因緣,自修爲主,提升自己太重要了。
度眾要隨緣,不要去攀緣,像我就太攀緣。我們這種性格,太熱情,一想到什麽緣,人家講有什麽緣,就很激動,都不會衡量自己的能力。
所以,這個我在海口的時候,就有同仁跟我說,這都二十一年前,那時候我還沒出家,他說:“老師,您怎麽像一隻母鷄?到處生蛋,但是都不孵蛋?”生蛋不孵蛋,不負責任,是吧?
對呀!爲什麽要修身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你到處講課了,自己孩子都沒教好,你後面流弊就出來了。一直在講學,自己的團體都帶不好,那你怎麽取信於大衆?
所以,這個知所先後,還是很重要。則近道矣。
接下來講,第二種:“邪定聚”。抱歉,這一段還沒講完,你看一激動,定力不夠,所以,這個功夫還很差。
“《華嚴經》上,佛把眾生的病根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證得」就是指清淨心。所以,你要想真正證得,一定要正定聚,把心定在一門上,定在一個法上,就正確。不管那一宗,那一派,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只要把心定在一門,決定成就。”
當自己,我記得我初學佛,聼老和尚《太上感應篇》,有空就聽,坐在火車上都在聼,開車都在聼,專注在一部經,一直深入,就會很有受用,也感覺正念特別容易提起來。
你今天碰碰這個個,明天碰碰那個,你真的遇到境界時候,這些教誨,不容易,提得起來。人自己感受到了,他就會願意【專】,不想再雜。其實,我們都是成年人,我們不是自己領悟到,人家要説服我們都不容易。
“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門,決定不能懷疑。”一門深入,長期熏修。這個也都跟“正定聚”相應。
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成德法師 20231119(46)《論語講要》上論 學習分享
真的是沒時間剪指甲,安有功夫說閑話?這是夏老的心境。
所以,《無量壽經》是護念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寶典啊。身口意三業,把口給我們提前面去了,用心良苦,這是佛陀用心良苦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清淨心重要,心淨佛土淨。而我們這個口業只要不能守住【不譏他過】,這個心就每一天就起起伏伏的,不清淨了。
口業能守住,心才能靜得下來。你看,一批評人跟著這個口,火氣就上來了,火燒功德林了。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好像有説過:三年不説話,保證開悟。
諸位同道,我們想不想開悟啊?開悟很好啊!開悟了有智慧!隨時隨地可以幫助人,多好啊!沒有開悟,有時候好心還做了壞事,也是很不願意這樣的情況發生。
要開悟,首先,一句閑話都不能説,一句口業都別造啊!不然,功夫就退回去了,就燒掉了。所以,三年不説話,你們假如有福報,可以三年都不説話,趕快去幹!這個表法就殊勝了!
你們假如家裡人支持你,護持你,進去,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念三年你保證開悟了!
不過你得真的,定得下來。你可不能念三天:“好悶啊!”出來看一下手機就完了!
假如我們還有責任在身,這一句怎麽力行?除了有必要説話,我們要處理事,責任所在必須説話,不然,一句廢話、閑話都不説。可以往這個方向用功夫。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法身活】,就是法身大士了,就是【念而無念】了,就是妄念斷了,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妄念不起了。就是用真心(的)境界了。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我們今天學完這一句,我們下個決心:一句閑話都不説了!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多念一句是一句啊!多説一句,就廢一句了。不止廢了時間精力,還造了口業,你説冤不冤枉啊?
所以,【吉人之詞寡】,吉祥的人話不多,必須講的時候他才開口。【躁人之詞多】,内心浮躁,話就很多。
所以,假如觀照觀照自己話太多了,一定要調這個心,要安定,不要浮躁。有時候人話多,就是很希望別人認可他、肯定他,想表現表現,其實有時候都適得其反了。真正有人生閲歷的人,人家能看到我們是浮躁,還是很有分寸。很安穩,該説的時候才説,【安隱得大利】,安隱光,從言語來練。end
****
成德法師 20230917(42)《論語講要》上論 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
我們上課的時間做了調整。首先也要跟大家致歉,可能會造成大家的不方便。
因爲最近,也常跟大家有談到,“面對境界要清楚。”清楚,現在這個境界是要考自己什麽,自己是要放下什麽。尤其,修行要改性格。要把性格裏面,菱菱角角,或者執著點,不符合性德的部分要把它放下。
所以,修行的功夫,不是外在的這些相,功夫在放下。
夏老講到精進,以調伏習氣為精進。成德自己觀察,現在考的題目是:《不要逞强》,我的性格挺逞强,逞强後面還加兩個字叫“好勝”。
佛門有一句偈【一切皆考驗】,每個人的考題不一樣,【看爾怎麼辦】,看我們自己怎麽去應對了。【對境若不識】,面對這個境界,不知道在考自己什麽,【需再從頭練】,沒有過關,得重考,得留級再考。
所以,不知道諸位仁者,大家最近的考題是什麽?我的考題是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因爲感覺到了,因爲這個身體也在跟自己説法。課程排在晚上,尤其超過九點之後,不容易入睡了。當然,這也是可能講課是不是太激動了。這個也是要反省的地方。縱使是太激動了,畢竟擺在眼前是這個情況,也不是説你馬上就變得,用禪定來講課。這個不是自己的功夫,要度德量力,來面對,自己所處的狀況。盡量把課程調到白天來,調不成的呢?像《一條龍》的課程,再往前面再提半個小時。)
*
我們修身,古人常説【修心養性】,有提到:要能夠耐煩,耐苦,耐驚,耐怕,要有這些考驗,自己的涵養才能純熟,都是要有境界的考試的。
耐煩,【做大事者不可煩】。我有一次,剛好寫在口袋書,口袋書,拿著很方便,放在口袋裏,或者放在包包裏。當時候,在廬江就送給每個同仁。在每本書後面,寫一句勉勵的話。
剛好有一個幹部,他出去辦事辦完事,走進辦公室,剛好他太太也在中心,他一回來就説:“煩、煩,煩死了!”可能出處理事不是很順利。他太太說:“你先出抽一本口袋書,先不要煩。”他一抽,打開來,剛好抽到【做大事者,不可煩,煩必亂】
諸位仁者,我們兩個禮拜在這個平臺見面,這兩個禮拜,大家有沒有覺得煩的時候啊?有的話,功德就燒掉了。煩,就是有情緒上來了。【一念瞋心起】情緒是真心。造成的會:火燒功德林。所以,要耐煩。
首先,護念自己,要耐煩;護別人要有耐性,也要耐煩。大家有沒有經驗:自己跟自己生氣?你看,護念自己要不要耐煩?
有同修問道了,他要效法老和尚,守三個條件。大家有沒有守過這三個條件啊?好不好守啊?
我們看老和尚,他老人家講到了,他老人家守了,三個月,心就清净了。老和尚的根性,我們比不上。我們不守三個月,我們嘗不到清净心的滋味了。
所以,我們今天,尤其老和尚跟隨李炳南老師十年因緣,這一篇文章老和尚最主要談他怎麽學習的。這個對我們從事教學的人非常重要。
一個好的老師,首先一定是一個好學生。一個老師要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什麽?怎麽當學生。我們自己當學生都當不好,你怎麽教學生當學生?一個人連子女都當不好,他怎麽當爸爸,他怎麽當媽媽?這一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我們前面有探討過了。
更重要的,我們隨時考慮事情,都是考慮【本】,不會在枝末當中打轉。
這是我們學《論語》首先要建立起來的態度。所以,什麽是本?
往生極樂世界,什麽是本?清净心是本。這沒有標準答案。不要我一問問題你們就很緊張。佛法沒那麽死板。經典都有無量意的,這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傳統文化要放鬆,不要太緊張。
【心净國土净】,信心是本。信為道源功德母,三資糧是信願行,信擺在前面。
孝親尊師是本,答案很多吧?看你用在哪個地方。
淨業三福,是所有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要修的,這是《觀無量壽經》裏面點出來的。//
【君子居易以俟命】,居,安住。易,是代表什麽?你現在是富貴,你行乎富貴;你貧賤,行乎貧賤。你都安在你的本分,安在你所處的環境,安住當下,盡本分,就會有所提升了。我們都想著:我要幹這個,幹那個,都忽略了本分,自己的智慧福報都沒有提升,更不可能去承擔,更重要的工作了。
守這三個條件,別人守不守,這個我們不着急,更不要去要求,因爲這些事是强迫不來的,不要去幹强迫別人的事,這叫惱害衆生。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這個【殺】字,就是不要惱害衆生。我們現在是沒有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都在操心別人。
我們提升不上來,親戚朋友也沒有辦法認同我們,我們講話反而適得其反。【正己而不求於人】,這都是《中庸》教的。先正己,提升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則無怨】。我們不正己,而去要求人,一定感來別人的埋怨。所以,親戚朋友有人埋怨自己,反求諸己,一定是我們還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太少了,假如我們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家不會怨我們。
*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9/5/9 中國 檔名:55-120-0001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學長很細心,在成德的位置上,把這個椅子橫著擺。因為之前了解到,說成德調理之後不能坐,他是橫著擺。醫生交代是七天以後就可以坐了,在那七天是不能坐的。突然成德就有一個思考,因為印光祖師有強調,一切事不離因果二字。所以一個禮拜不能坐,只能罰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可能前世今生都罰人家站,所以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 那當然,大家不要一聽,那以後不敢給人家罰站了。所以這個還不能從相上看,就是你是情緒化罰人家站,是吧?才會種這個惡果;假如你是真正愛護他,他站了以後,深入反省,甚至站了都開悟了,那就不會受惡報了。所以這個因果是非常細膩的,因果也要看得很透徹,不然有時候我們學因果學到自己很害怕,跟人相處也很害怕,會不會這樣?因果是法藥,這個藥你不要用錯了、吃錯了,那它就不能利益自己,也不能利益他人。所以因果的道理一定要把它了解透徹。 師長老人家這個講座,對因果道理的分析,是講得非常的仔細、全面、透徹。有沒有學長聽到現在,說我對因果還是有疑問,有沒有?有的話可以現在馬上提出來,「心有疑,隨札記」,都可以馬上探討,真理是可以探討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我們要相信聖言量。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他舌頭伸出來可以蓋住頭,所以人的相貌也是修出來的,相貌也是因果。一個人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 諸位學長,你們聽過這一段開示沒有?回去有沒有照鏡子?一照,怎麼差這麼遠,那這個都是可以反思的地方。尤其司馬光先生說修行從哪裡下功夫?從不妄語開始,因為每天講話的機率很高。連《無量壽經》上也是提到身口意三業,它把口業放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修學首先要能反觀我們自己的嚴重習氣在哪,《了凡四訓》也是講到,修行要從最難處,最嚴重的地方下功夫。這個要找到也不容易,我們看俞淨意公找了多久?他四十七歲的時候還沒找到,所以要找到自己問題確實不容易。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一句感嘆,他老人家說「已矣乎」,已矣乎用現在的話叫「哎呀,算了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下一次再看《論語》的時候,只要看到「已矣乎」,馬上要很重視這一句話。聖人不會亂嘆氣的,是吧?都是表法的,入性德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他都是真心在流露,我們都要善於去觀察,會學到很多東西。孔子講:「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大家有印象這句話嗎?哎呀,算了吧。我沒見過能夠,「見其過」就是知過,「內自訟」呢?悔過而已,還沒到什麼?改。所以為什麼佛門有一句話說,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那個大將軍,十萬大軍他如入無人之境,他勇猛不勇猛?那你叫他不發脾氣或者叫他不吃肉,他說那你殺了我吧,是吧?所以為什麼佛門傳統的建築,進佛門最主要的那一幢建築物叫做大雄寶殿,能調伏習氣的是大英雄。 所以整個修行其實就是知過、悔過、改過。看破是知過,放下是改過。我們同仁安排這一次的課程,感覺他們也很用心,應該也是他們自己修學這麼多年一些體悟,覺得安排這些經典、師長教誨,對護念初發心的,不管是弘護的人才,那都是很重要。這是成德自己的感受。就像《無量壽經》上說的,「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佛種性就是菩提心,這麼多年輕輩的這麼發願這就是菩提心,怎麼護持好他們的菩提心。 而佛門講「護」,「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年輕人在這些課程當中,正確知見扎下去了,算不算「授法眼」?對呀。「杜惡趣」,他這條路上,面對很多境界的誘惑,他有主宰了,那就「杜惡趣,開善門」。所以事實上《無量壽經》也好,任何一部經典,我們當下能不能落實?是可以落實的。善於思惟的人,那每一句經教都有受用處,每一句經教都能自利利他,自他是不二的。 有一次在澳洲,剛好一對夫妻去學習,應該有差不多一個禮拜。他們學完了也覺得收穫頗多,也很恭敬的向師長老人家做匯報,他們的學習心得。結果匯報完,他們總結了一句話,「佛法不離生活」。當時候成德剛好在旁邊,覺得他們總結得挺深刻的,佛法不離生活。老人家聽完,等了差不多兩三秒鐘,接著回了一句話,說:「佛法就是生活。」不離,不離那還有什麼?二。就是,它就是什麼?一。所以這個解行相應,那它也變成一了。 記得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師長老人家講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對我們修學也是很重要的知見,這樣我們不會把生活跟經典給打成兩截。當時候師父是講:落實百分之一百,上品上生;落實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一直算下來,落實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現在講什麼道理都要跟往生掛上鉤,因為一跟往生掛上鉤,我們的耳朵就撐起來了,下面是重點。 之前剛開始,師長老人家要推《弟子規》的時候,很多我們學佛的人都覺得《弟子規》是世間法,不想學。當時候要去參與課程的人很少,不重視。後來老人家寫了一封信,說希望大家來聽這個課,然後在後面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說釋淨空頂禮。這樣發下去,大家一看師長老人家這麼重視,不敢不去,才去參加的。所以「聽話」容不容易?不容易,老人家說《弟子規》很重要,大家還有自己的想法。得要老人家說他老人家頂禮了,他是不是已經認知《弟子規》重要了,也還不一定,只是說再不去不行了。去了深入了解《弟子規》這些教誨,反思到這些根基都不夠,才重視起來。所以師長老人家講的話,他是透過他幾十年,甚至現在講的話是六十幾年的修行講出來的。我們不見得能體會得很深,但是誰最有福報?你就先做的人、老實聽話的人有福報。因為你做著做著就會懂了,就會有體悟了。所以老實人有福報,他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有一位新加坡的同修,當時候老人家讓他學傳統文化,他也是就覺得那個是世間法,我學的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上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那重點來了,我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走路都有風,那這句話變毒藥了,這句話變增長我們的什麼?傲慢。假如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說那我得要有第一弟子的樣子,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給世間人做榜樣,那這一句經句就放光了。 所以學一部經典,首先我們學習的心態要對,心態要對。昨天是文殊菩薩聖誕。大家這個培訓過程有幾個重要的日子,首先開學第一天農歷三月二十二號,是媽祖的誕辰,很巧。這個是去年就定的日子,也從來沒有人發現,剛好李老師在上課前一天才知道,你看感應不可思議吧。感應的速度快不快?有多快?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感應有多快。 在一個監獄裡面,剛好進來一個女犯,長得很漂亮,結果就有一個監獄裡的官員就起了歹念,要非禮這個女子,旁邊的同事制止他,「你不可以這樣」,制止他。結果這個有正氣的官員,當天晚上他的女兒家進了小偷,兩個小偷。結果其中一個小偷要對他女兒非禮,被另外一個小偷制止。同一天晚上,感應多快。假如這個官員那一天沒有制止他的同事,可能劇情就不是這樣演了,所以行善要及時。自己的命運,甚至於跟自己的祖先、子孫的命運是什麼?連在一起的。你看我們讀《地藏經》印象就很深刻了,婆羅門女一發願,你看她的母親就超度了,光目女亦如是,所以密不可分。 所以這個感應的速度確實是非常快速的。那我們這麼一發心,誰知道了?師長老人家的法語裡面有一句叫「一念遍虛空法界」。大家相不相信?真的嗎?大家真的相信了,那佛菩薩是無處不在護念我們,因為他們是入法身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一發願他知不知道?他護不護你?護。那你還擔心什麼?擔心是煩惱,煩惱相續了,佛菩薩能不能加持上來?就加持不上了。所以要相信一切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安住在當下,護好我們每一個念頭。那很多考驗境界一關一關就跨過去了。但是假如生煩惱或者懷疑了,那煩惱做主,這個願還在不在?這個願就有點,就像那個收訊一樣就有點「滋」快消失掉了。 所以人的人生只有兩種,一種是願力,一種是業力。假如是業力的話,那真的會有一種感覺叫「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大家還沒學佛以前有沒有這個感觸?你們的命都挺好的,沒有這個感觸。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半點不由人,這個是業力。人生都是酬業而來的,那你有了願力才能轉這個業力。那天還跟大家提到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以前的人三天沒遇到倒霉事就哭,「佛菩薩不加持我了」,為什麼?他們有一種警覺性,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逆境的時候警覺性高,順境的時候在享福當中,容易失去警覺性墮落。所以他的警覺性就在於把這個順境,有警覺說是魔王的誘惑來了,他就不容易在順境當中墮落下去,所以修行要很有警覺性才行。 而這個警覺性高,才是我們剛剛說到的「護佛種性」,首先要護誰?護自己。「賢護等十六正士」,你看賢護排第一位,賢護他首先要護好自己。所以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發了願,這個發願,四弘誓願這個次第很重要。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想大家這一個多禮拜的課程,這個菩提心、勇猛心都發出來了,以師志為己志,這個志立下去了。四弘誓願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這要調伏習氣了。這個因果教育對調伏習氣的幫助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老人家在這一個專題,甚至在他講經當中都特別強調修學因果的重要性。所以護持自己這個警覺性要很高。 我們剛剛講到了孔子這個嘆息,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進而去反省。其實我們課程當中安排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大家讀誦,還有之後是看電影,這個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用心的,這個也真的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大家看俞淨意公,他的資質是很好的,是吧?「十八歲為諸生」,是秀才了,「每試必高等」,你看他聰明智慧高不高?高哦。可是他雖然有這麼聰穎的資質,但是假如沒有真正走入知過改過的修學方向的話,那不進則退,那就開始慢慢慢慢的,他走的是什麼?學術的學習,知識的學習。 蕅益大師就有一段話提醒我們,「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熾盛的熾,火字旁。「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他走的路就不對了,所以「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我們這麼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這一生可以成就道業往生作佛,但是假如不警覺,這個方向走錯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了。所以蕅益大師有這一句提醒。 我們之前看胡小林老師的分享,他之前學了之後,他也是懂了一些道理,然後有去看家人的問題,所以無形當中遇到家人,家人會感覺有什麼?壓力。他一反省,一定是從自己做起,他整個家庭就轉過來了。所以他也給我們證明,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都很深刻的。他也給我們表演了,儒家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胡老師他這些心法,他是真正領悟得很深刻。他的片子看完了,重點在哪?拉回來,佛法就是什麼?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有受益處。胡老師那個課程裡面,句句都是他的肺腑之言。比方說他提到,佛法帶給我的是什麼?是家庭的衝突。不應該是這樣,怎麼我學了佛之後反而造成這個情況?他的反思就很深刻了,就都從自己開始,然後去設身處地去體恤。你看最後他自己改過,家裡人後來認同他了,都把心裡話告訴他,之前你回來,家裡人都很恐懼,是吧?要把那些肉都藏起來,反而讓家裡很不安。這個是胡老師的課程,我們要有這個反思。包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成德感受到,它是每一個要走上實修的人必經的過程,不只是俞公,每一個人都要走過這樣的過程。這個也不是成德自己想的。 大家有沒有觀察出來,老法師常在講經當中提到夏蓮居老居士講什麼,提到頻率最高的就是提夏老的兩個字「真幹」。有沒有?對啊。所以你會觀察,你可以觀察出來我們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行誼,看出他們的本跡。比方說再考大家一個問題,李炳南老師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你們知道的人別講,讓人家不知道的人思考一下,要會配合。在哪裡看出來?「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詩言志,詩裡面不是把他的一種心志表達出來了嘛。這一首詩不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精神嗎? 夏老最強調的是這兩個字:「真幹」。這本書是《淨語》,它的後面有附錄夏蓮居老居士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的心得,你看這是他的真跡。所以把它整理起來,附錄在後面叫「六信四願三幸一行齋自警錄」。自己警覺、警惕自己,自警錄。字字珠璣,幾乎我們所有修學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境界,裡面都給我們很好的提醒跟護念。當然我們要常看、常讀,會很受用,這個都是過來人的話,都不容易聽到的,要我們很珍惜它。我們剛剛講到修學的態度很重要。態度決定成功,態度決定成就。不是成就以後再來改變態度,不可能。態度正確是因,修學成就是果。 我們看我們這個班上,有我們楊震公的後代,楊震公再下來,宋朝的楊時。學長裡面,我們鳳雯學長、博晗學長,還有夢蕾學長,還有……都是楊氏的後代。插個話,我之前聽師父常常講說,「我們做這個事業,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安排」。這個大家聽過沒有?祖宗安排,你相信嗎?我當時候覺得有道理,但是體會不深刻,後來辦了漢學院,突然有一天覺得,師父這些話都是真實不虛的,真的是祖宗安排。 大家看《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再來,「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有念到你姓氏的請舉手。你看不少,快一半了,請放下。全中國有兩萬多個姓,那為什麼才念了十二個就這麼多人舉手?再來,《百家姓》是哪個朝代?宋朝。請問湯恩比教授最佩服是哪個朝代?宋朝,他最佩服宋朝。清明上河圖,文化鼎盛。他說假如有來世,我必在中國。所以大家注意找那個三四十歲的,長得有點像英國人的,他一轉世還有前世的習氣,那可能就把湯恩比給找到了,好好培養。你看他是一代漢學家,結果我們的漢學院辦在哪?英國。師父到英國去,那一趟去參觀,還到了上議院,誰安排的?趙氏公會安排的。「趙錢孫李」,趙氏公會安排的。誰帶威爾士校長去見師父的?趙教授帶的,三一聖大學的趙教授帶的,你看有這麼巧嗎? 你看我們漢學院一開始總務整個工作,錢先生負責的。李老師也是打頭陣的,還沒有到漢學院以前先到實修班,「趙錢孫李」。我們第一任院長周院長,第二任院長勝妙法師,俗家姓吳。我們漢學院最大的護法吳董事長,你看「周、吳」。我們基金會負責人王會長,都來了。結果幹部裡面還有姓陳跟姓蔡的,我說,我們兩個來湊什麼熱鬧。因為《了凡四訓》說,「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父母的過失,祖宗的過失,我們要去彌補。因為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陳蔡絕糧。告訴大家,現在漢學院主要負責煮飯的也姓蔡,你看陳蔡絕糧,現在煮飯吃,有意思吧! 所以很多師父講的話,是經過很多事你去領悟,我們因為太容易可以聽到師父的教誨了,有時候會把他老人家的話聽輕了,都要用心去領悟。那不只是師父,這些祖師大德,其實我們念《勸發菩提心文》,真正念到跟省庵大師交感,你就體會到祖師那種同體之大悲,是吧。那個話就把他的心肝都挖出來了。只為了什麼?成就你。所以實在講,這個學習的態度是要用心去領悟。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釋迦如來無量劫修行備受諸苦,為了誰?為了我。那除了釋迦如來還有誰?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那釋迦如來傳到我們這三千年每一位祖師,所以為什麼《華嚴經》講,「無量因緣」,人真正懂因緣,他就惜緣了,他就不願意糟蹋了。你看李炳老在台灣弘法不容易,都被人家排斥,還叫四寶,是吧?大家聽那個都要去感悟。法傳到師父不容易,師父又和盤托出傳給我們。大難大難!這裡面假如有哪一件事情,出了什麼情況,後面這些緣就沒有辦法接續再發展了。釋迦佛如是,師長老人家如是。 你看包含我們這些同學們,他們的上師、他們的老師極力支持他們來學漢學,到英國漢學院學習。這個也是給我們表法,若要正法、佛法興,唯有什麼?僧讚僧。而且大乘佛法的基礎是儒道。我們修學的人,對於「務本」兩個字要高度重視。孔子在《論語》開篇就講,「君子務本」,你看孔子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已經點出來,修學最重要的要什麼?解行相應。「學」,解;「習」,行;而且「時」,時時落實,不能間斷。「說乎」,有法喜,那又給我們點出一個學習的方向,假如我們愈學煩惱愈多,那就方向不對了,要趕緊調整。第二句就告訴我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成語裡面又提醒我們,所以大家要珍惜中華民族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太珍貴了。字裡面有智慧,詞、成語裡面都有智慧。就不要說一句,就不要說一本經了,光是一個字,比方「恕道」,是吧,如其心。所以我們這個張學長的名字取得好,時時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個處事態度。 人家子貢功德也很大,會發問的人,修很大的功德,有沒有?你看阿難一問,「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布施累劫」,這麼大功德,因為他把《無量壽經》問出來了。那人家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那就是你時時不忘這一句教誨、這一個處事的態度。孔子說「其恕乎」,就是這個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剛剛怎麼講到這裡來?講務本,對。最近記憶力有點衰退,所以對於《無量壽經》說,「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感悟就不一樣。看到你們年輕挺羨慕的,要加把勁,不要說我還年輕,不行。大家去翻翻,祖師,開悟都二十幾歲就開悟了。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包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都是很早就開悟了,所以要勇猛精進,很重要。 剛剛講到要「務本」這個態度,所以我們一字一句都是祖先留下來的智慧。你看成語裡面說,不要「捨本逐末」,不要「本末倒置」。這成語有沒有智慧?有啊。人生為什麼有一些閱歷之後,你反而會更珍惜自己的文化,覺得不容易?因為成德曾經在印尼跟華人分享傳統文化,可是他們已經聽不懂華文了,得要有翻譯的,結果我剛好跟他講到一個成語,叫做負荊請罪。一句話大家聽懂了沒有?負荊請罪,馬上那個影像,廉頗背著那個荊棘,去跟藺相如請罪,你就浮起來了。 結果我一句成語講完,這個翻譯的人翻了老半天還沒翻完,因為他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的時代,趙國有個廉頗、有個藺相如,藺相如完璧歸趙,所以你看我們祖先他們留下來,他們表演出來的那些聖賢風範都變成成語,都在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都是用心良苦,所以我們的祖先是最慈悲的,最念念想著後代子孫,所以他才能創出漢字跟文言文,才留下了《四庫全書》這樣的經典,全世界也除此一家而已。是不是偶然的?不是。所以知道祖先用心了,我們跟祖先這個時空就打破了。所以風簷展書讀,古道就照顏色了。 剛剛不是講到楊氏的後代,你看「楊時立雪」,這是不是成語?那就讓我們可以提醒到,修學最重要的心態是什麼?恭敬。所以師長老人家在「傳統文化如何學習」當中提到修學的態度,提了十二個字,這個我們也要好好的來感悟,「老實、聽話、真幹、真誠、恭敬、清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而且楊時他已經考上進士了,可是他不去就任,他要繼續深入學問,這個是不被名聞利養染著,這個是恭敬心當中,事實上也有對百姓的慈愍心在裡面,因為他有真實的學問,他才能造福於人民。「青年十二守則」裡面就提到「學問為濟世之本」,你要有真學問才能濟世,但是真學問那是解行相應的學問。 所以徐醒民老師強調的是,是用我們的明德去親民。那等於是用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去供養給大眾,所以是自度了,然後把這個心得怎麼樣?去供養給有緣的人,去利益人民。所以大家看師長老人家講經有沒有娓娓道來,都是他修學的心得,都是他自己真正做出來的這些成果供養給大家。所以我們遇到師長老人家也是很幸運,很幸運!因為我們跟老人家處於同一個時代,面對同樣的人事物,他老人家是怎麼把經典給表演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看《大學》、《中庸》會覺得比較深,可是你把這些經句跟師長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聯想,要體會這些句子就不是那麼難,是吧?這個理一跟事結合起來體會就快。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悟?你比方說《中庸》講的,「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你一想老人家,那不是很清楚了嗎?所以改造命運,現在最好的榜樣就是我們自己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師父上人,是吧?延壽多久了?已經翻倍了,而且是什麼?現世報。 我們剛剛學的有現世報,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還有個不定報。老人家表演的是現世就呈現出來,本來是短命又沒有福報。現在三種布施修得好,財布施,所以他財富自在,需要多少錢,起個念頭就來了。大家聽到這裡,心裡不能說那是老法師,起這個念頭那麻煩了。大家要知道,真理可以在每個人身上證明才叫真理,而且佛菩薩示現,他不會跟你講了一段道理,講完之後說,「嘿嘿,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這個不是我編的,這個是成德當初剛學佛的時候就聽到這一段,不過「嘿嘿」是我加的。這個要釐清一下,是為了增加一點戲劇張力,不過這個道理沒有亂改。這個就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印象,原來佛菩薩表演,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他哪有一個念頭說我來想想怎麼表演,那他已經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了。他所呈現的一定是跟這個時代應機的。他怎麼去表演一個現代人都做不到的,不可能。 所以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誰真幹,誰就可以印證這些殊勝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師長老人家一生說法,辯才無礙、隨問隨答;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你看俞淨意公也是非常好的榜樣,他的感應比了凡先生還殊勝、還要快,是吧?他三年以後整個命運就開始轉變了。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是夏蓮老這一段話最好的註解。夏老哪一句話呢?夏老說到:「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商量處就是才能談得上修行。所以自欺一關不破,那代表還沒有入修行的門。 雖然俞淨意公他已經讀聖賢書一輩子,活到四十七歲了,門入了沒有?還沒入啊。所以子路他是登堂了,那子路他的人格特質有一點很可愛,他聞過怎麼樣?聞過喜啊。他高興別人提出他的問題,所以他能成賢。所以能成聖賢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他的一些求學的態度非常可貴,他才能成。就像剛剛講到的楊時先生,他不去當官,他覺得我要先把學問成就起來。「學問為濟世之本」,你沒有真實學問,那變成把老百姓當實驗品了。 《論語》裡面也有講到,子路推薦他的同學子羔要去當官,孔子罵他,你要害人家的孩子。那子路就是說邊做邊學就好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就講了這一段話。孔子說,就最討厭這個口才這麼會辯的人。所以我們聽經聽了幾年了,口才好不好?很好。所以假如沒有把自欺一關打破,那我們也很容易騙自己。所以修學路上有一個坎很厲害的,就是被自己給賣了,這個就是自欺,就是自己把自己給賣掉了,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給毀掉了。 比方說我們在境界當中,覺得有點幹得很煩,幹不下去了,然後就講了一句話:「哎呀,隨緣隨緣。」隨緣對不對?我們現在要找藉口,全部都是「《華嚴經》上有說,《無量壽經》上有說」,那就變成合法去掩蓋非法,就麻煩了。那我們只要一引經據典,甚至於還說「師父上人說」,人家對方就「嗯,好好」,人家就不講了。所以要打破自欺,這是修學第一個重要的關卡。 所以這一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念著念著入進去了,那整個經文就是護念我們怎麼打破自欺一關的方法。你看灶神點出他的問題,「意惡太重」,所以得從念頭對治起了;「專務虛名」,所以你看名聞利養不容易,這名聞利養也是無始劫的習氣了。 我們剛剛舉的楊時的例子。佛門蓮池大師,當時候一群出家人,去參善知識遍融禪師,也是爬很高的山上去尋訪,去請教遍融禪師。走了那麼遠的路,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結果遍融禪師出來接待他們,強調了一個重點:名聞利養沾都不能沾。這一段大家聽老法師講經有聽過吧?應該有一些人有印象。結果所有的人聽完,遍融禪師一離開,所有的人都說,「哎呀,老生常談」,就覺得沒什麼。只有蓮池大師特別震動,但他沒有說出來,只有他一個人受益了。後來他老人家有成就了,他說,我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得力於幾十年前遍融禪師這一句提醒。所以祖師就給我們很好的證明,就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哪怕是一句話,他可能都終身就受用了。 那像楊時,名聞利養他放下,然後去跟程顥學習。結果有一次程顥送楊時的時候還講了一句話,說「吾道南矣」,就是我的道已經往南方傳了。那代表楊時那時候的學問好不好?已經很好了,已經算是被認證的人了,你看他還非常謙卑。程顥去世之後,他又跟程頤學習。所以「楊時立雪」是跟程頤的時候發生的,剛好程頤就是閉起眼睛休息,可能睡著了,然後楊時跟游酢兩個人就立在旁邊,等了很久,不敢打擾老師。最後雪都積了一尺了,然後老師醒過來,窗外雪已經那麼高,代表他對老師非常恭敬。所以你看儒家有成就、佛家有成就的,都是恭敬。 那師長老人家也給我們表演,他對三個老師,他也是老實、聽話、真幹。而這個老實、聽話、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後面,他的心得裡面有很多都是註解「老實、聽話、真幹」。所以確實是佛佛道同,英雄所見略同。我們往往藉由這些祖師大德的心得,我們體會得會更全面、更深刻。所以這一兩節課,可能會引夏老一些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剛剛講到俞公「專務虛名」,王陽明先生有講到這個名聞利養註解到:他說人家稱讚你,心裡就挺高興的;人家批評,心裡就悶悶的,這個就是名利心。就是他分析得很細,其實他這個分析就註解了《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這個是夏老講到的,「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那俞公他要打破自欺也是不容易。你看我們讀到他的這個經文裡面,他也是說到,他「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就透過這個別號來提醒自己,要從意惡來對治,「誌誓除諸妄也」。你看「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所以也不是說馬上就整個轉過來。接著他說:「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所以他「有絲毫自寬」這個話,就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自寬、自恕、自欺在裡面,要真幹。 請問大家,我們每一個人要不要發這樣的誓願?要不要下這樣的決心?假如沒有下這樣的決心,自欺這關過不過得去?不見得能過得去。所以我們看電影、我們讀經,尤其這個故事的話,那我們就是當機者,我們就是那個主角,就是那個主人翁,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讀去體會。真的沒有下這樣的決心,要調伏我們無始劫的習氣確實是不容易。 當然大家不一定要磕頭磕到流血,那個精神就是要下到那個決心。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是講:「學道須具大勇猛心,立決定志。」就是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我不要再輪迴了。接著他講「不顧生死」,就是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不計成敗」,就是今天我們這個念頭不對了,沒關係,趕快把正念提起來就好了,不要在那裡想,哎呀,我又錯了,我怎麼又這樣了,你這個念頭又會相續很多的妄念。反正錯了就錯了,趕緊「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不然我們念頭錯了,又會把一個很嚴重的習氣拉出來,就是消極、沮喪、沒信心,就一下又掉下去了。所以您看夏老這一句註解又提醒我們,不要再去想,怎麼又這樣了,怎麼又失敗了。不計成敗,不顧生死,去下功夫。 接著說:「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灼然」,其實意思就是看得很清楚,能見得自己滿身的過失,功夫始有著手的地方。老人家有一句法語說到,「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所以看到自己問題,很可貴的。不然沒有看到,我們這一天可能又空過了,就變因循了,沒有發現。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所以我們看自己問題要看得很清楚。 孔子說要看到自己問題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最嚴重的習氣並不難發現,可是為什麼孔子又說不容易看到?其實最嚴重的習氣應該最常出現,是吧?強者先牽,強者那一定是最常出現的,它力量強。所以要發現並不難,難在我們一個學習的態度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這個學習觀念、心態很重要,也是師長老人家提醒我們的,佛法叫內學。為什麼其他的我們稱外道?不是貶低的意思。內學它就是隨時怎麼樣?向內,向內他就會受益。向外就著相了,向外就見人家過了。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所以一看到善,回到自己身上,我要效法;看到不善,回到自己身上,我要改正。他馬上就觀照自己,就見過,所以善惡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那他有這個觀念態度了,他就會往內。我們不往內,要察自己的過就不容易。 比方說「達摩祖師傳」,我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哪些鏡頭,比方說成德印象很深的其中有一個鏡頭,因為也是自己常犯的。他們四個人進去坐禪,然後其中有一個人,他打瞌睡醒過來了,有沒有?然後他接著怎麼樣?他接著看到別人打瞌睡,他在那裡「你看他們打瞌睡」,其實他自己怎麼醒過來的?你看他,他第一個,打瞌睡,他假如馬上反省:「我怎麼打瞌睡了?」他痛定思痛,他可能最後就先修成阿那律了,是吧?修成宰我了。但是他沒有,他一醒過來馬上看別人。然後你看他第一個,「油燈滅了」。第二個人:「你為什麼說話?」那不也是看別人嗎?第三個人說:「我們不能說話。」第四個:「嘿嘿,只有我沒說話。」所以我們再回想起來你看這一段話,夏蓮老接著下了一個註解,說「此二關不破」,第一關是自欺,第二關是不能見自己過。「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就是《華嚴經》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你都可以講得很圓融,「終是門外打之繞」,就是連門都沒進來。所以為什麼說善知識重要,因為修學過程的境界太多了,沒有善知識、過來人指導,我們有時候陷到一個陷阱裡面去,自己不清楚,觀照不到。 那我們又講到剛剛講的,那要察過,應該嚴重的過失最常出現,這個才邏輯上講得通。《中庸》裡面說:「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所以說「道不遠人」,對呀,道在哪?道就在我們眼前這一念,一念正,就在道中;一念邪、一念妄,就不在道中。所以為什麼蕅益大師說善觀己心,就是這個念頭。 像「達摩祖師」裡面有很多這些鏡頭,比方說我們一開始看到的,達摩祖師遇到有一個人在那坐禪,然後他對著那個坐禪的人說:「這裡是哪裡?」然後這個人回答說:「跟你講你也等於不知道。」你看,三王子回什麼?「你才不知道呢,這是我的國土。」然後說:「你不認識我,我認識你。」「誰不認識我,我是三王子。」你看這些念頭有沒有突顯出來了,他最嚴重的習氣在哪?傲慢。他為什麼會傲慢?你看他這一生的位置。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當王子,可是問題是我們這一生會不會當官、會不會有權?會哦。那會不會隨著這個位置會增長這些習氣?你看這樣一回回來,我們就受益了。你看他嚴重的習氣有沒有在作用?它隨時在作用,只是我們沒有反觀而已。就像剛剛那個打瞌睡的,他那個看別人的也是常常在現,只是他自己沒有回過來反思。 包含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這個緣容不容易?多難!遇到開悟的人,這多大福報。他有沒有受益?沒有,因為他沒有反觀。達摩祖師也點他了「並無功德」,就點他,他的心偏掉了。假如這麼一點,他馬上反觀,那他就受益了。你比方說,他說:「我在這裡跟祖師神交,不是一樣的嗎?」你看講起來很灑脫。那旁邊那個寶誌公也只能「嗯」,是吧?其實他跟達摩祖師有沒有緣?有啊。那一席話再好好去反思,他可能就悟了。為什麼?點出他最嚴重的了。可是他還是「那我這樣不就是一樣的嗎?」你看道理也講得很漂亮。所以那個緣是,他珍惜,他才是有緣;他不珍惜,縱使那麼近,那還是沒有緣。 那師長老人家也強調我們要看得懂善知識,除了師長老人家、這些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善知識,其實我們最討厭的那個人,我們見到他情緒就會起伏的人,那個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就是你覺得,唉,真是冤家路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有沒有道理?所以我們不知好歹啊,為什麼?他提醒我們最嚴重、最放不下的。我們現在身體還很好,他出現,我們念頭都轉不過來。那現在身體這麼好都轉不過來,臨終能轉嗎?所以今天回去,要把你看到之後最不舒服那個人的大名寫好,供在你的書桌前。每天給他迴向,感謝他提醒我們最嚴重的習氣,那我們這一天就不空過了,就可以在這個最嚴重的當中去對治。 其實我們對最嚴重的習氣假如不對治的話,我們其實對無常也不是很有警覺性。我慢慢來,慢慢再調伏吧。怎麼知道我們明天還在?所以印光祖師在對治習氣當中有一個法,他說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念頭控制不住了,想到這個「死」字,我下一秒我假如死了,我還計較這個幹什麼?這個念頭不放下,這個念頭又要帶我去輪迴了。他隨時想無常,隨時想很可能下一秒就死了,這個習氣就比較容易放得下。好,這個是夏老這一段話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那還有就是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都有佛菩薩加持,祖宗在安排。因為剛剛念了《百家姓》十二個姓,可能有人說那怎麼沒有我?心裡挺難受的,不會吧?難受也是煩惱,要觀照到。大家放心,我去調查過了,現在分兩大軍團,一個叫漢家軍,一個叫唐家軍。因為要重回漢唐,所以漢朝、唐朝、宋朝很多開國的這些元勛,你們去查一查,應該都是你們的祖上。所以他們現在調兵遣將,都派大家來共襄盛舉。 好,那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他歧】,就是其他的路,你死心塌地就是這一個法門了,誰講都不會動了,【大智慧】!你看,念佛裡面有六度。好像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到:阿羅漢來給你勸,你也謝謝他:“我還是老實念佛”;佛來給你勸了,你還是跟他:“我還是...”,都不動,你真正【信】了!不動搖了。【不為他歧所惑】,這個是智慧。
老人家講到【邪師説法如恆河沙】。請問我們親戚朋友身邊有沒有邪師?我們不能看到這一句【邪師説法如恆河沙】,“好險!我遇到老和尚了!”就沒了?你要把親戚朋友放在心上!現在邪師那麽多,我得教他們判斷!
我們前面都有講過,我們稍微再復習一下。更重要的,有機會要供養親戚朋友,哪怕他還沒有學佛,你告訴他了,他能判斷。現在邪的比正的還多啊。法弱魔強,這是末法的現象。
1)第一,一定有師承。現在邪師都是突然之間開悟了,那個不靠譜啊!《六祖壇經》説的,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了,一定有老師的!而且,他是有傳承的!你看,老和尚傳承李炳南老師,李炳南老師是傳承印光祖師的。
2)再來,不會以神通度衆生。他一現神通了,明天沒走,就有問題了!這是佛門的規矩:現了神通,暴露身份了,就走了。
我們看那個邪師,幾千個人來參加會議,就在那裡,公開講:“你上個月是不是出車禍啊?”講講講,講到(你):“哇!好厲害!”信他信得好死!被他騙得一愣一愣的!
佛菩薩講經説法讓我們明理,不會都是用這種(神通)。他怎麽知道?他可能養了一些小鬼,鬼有鬼通,他可以知道一點事情,就把你給忽悠了!給騙了!這些要懂。
3)包含善知識是謙虛的,不會一直標榜自己。邪師一定很會標榜自己。一定沒有德行的根基。
所以,我們扎三根,除了把自己的德行扎穩之外,我們懂得判斷人。一看,他也不孝順父母,他也不友愛兄弟姐妹,鐵定不是善知識了!《太上感應篇》裡面這些句子【不彰人短】,你看他常常一開口就是批評人,就是刻薄了。【德薄者,其心刻傲】,苛刻又傲慢,【見人皆可憎】,(就是)討厭這個,討厭那個。【口中所許可者少】,都不會讚許別人。
【德盛者,其心和平】,平和,【見人皆可取】,所以,他會常常讚歎別人,讚歎別人跟普賢行相應【禮敬諸佛】。常常批評人,就不尊重人。禮敬諸佛的,不批評人。
所以,普賢行,你都可以判斷人有沒有德行,【稱讚如來】。
所以,學三根有不少好處,能判斷人。不會判斷人,可會出大事了!你跟錯人了,相牽入火坑,那還得了!
還有,你要成就一件事,你一定要會看人。不然,那麽重要的事,你用錯人了,這事就黃了,我們當然會很難過了,大衆受連累了。所以,面對因緣,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條件,【審勢】,考慮形勢成不成熟。再來是【擇人】,你要用對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今天,用了一個要名聞利養的人,然後還要大家配合他去搞名聞利養,那這不是變成共業嗎?修行人腦子要清楚啊。“要和氣,算了,算了,和氣吧。”和氣,一起去搞名聞利養啊?【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你看《論語》那話講得很精彩。【禮之用,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可是,你【和】,要見和同解啊。你不能【和】了之後,往錯誤的方向去走啊!那也不對呀!
那怎麽辦?還是【和】,你不批評他,不跟他對立,你要把對的做出來啊,讓他看了不好意思,生慚愧心,這是真正對他的供養。你不能和到最後,同流合污,那就不對了!法不能用錯,因緣是什麽狀況,你要用對。不然,我們學佛變成和稀泥了,那不行的,你學成相怨了,好好先生,大慈大悲你都不站出來,這個團體就沒有【是】【非】了。
4)然後,判斷善知識,他一定是淡薄名利,不搞名聞利養。
孔子說:【士志於道】讀書人志於大學之道,自利利他,【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還會不高興吃的不好、穿的不好,那他心哪有在道中?看重這些物質的享樂了,不用跟他談【道】了,不相應了。安貧樂道。當然,安貧樂道是對自己,這一點,法不能用錯。比方,你吃素了,你不能强迫家裡人全要跟你一樣。教人以善勿過高,你最起碼要先等你的厨藝提升了,是吧?
所以,老和尚很柔軟,在家人問了:“家裡現在要開始吃素了,可不可以放一點調味的葱蒜啊?”老和尚:“當然可以!”不然你一調,這些東西全部沒有了,全家人很怕吃法了,是吧?你煮了老半天,不吃,好像對不起你,吃,沒啥味道!吃得挺辛苦的。
有些家裡的人很有修養,怕你難過,最後再出去吃一點。我們先學佛不代表我們比較有修養,大家不要著這種相。我們有時候學了很多年,那個口德還不如我們家裡沒學的!
孔子這些話都是判斷,包含《資治通鑒》一開始就談到,《才德论》,什麽是德?
5)【正直中和之謂德】。正,公正無私;直,很真誠,直直、直率,不會用心機,不會耍手段;中,中道,不會很過激,不會過,不會不及;和,很和氣、柔軟,溫和,這個是德。
【聰察強毅】,聰明,觀察力很厲害、很犀利;強,做事很猛;毅,很有毅力,這些是才能,不是德。但是,我們想一想,(是)才能比較吸引人還是德行不叫吸引人啊?才能。所以,我們在用人的時候,德爲先。才能是為他的德所用的。你用一個才能勝過德行的人,你就駕馭不了了,最後你的團體就會元氣大傷,我們見過企業團體都有,你用錯一個人,最後把差不多一半的員工都帶走了。所以,要用對人,不然成不了事,你有好心也會辦了壞事。
所以很多人讀經讀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聽經也聽了很長的時間,可是客觀看,分別執著並沒有減輕,就是他沒有觀照到自己在聽經、讀經,甚至念佛的時候,都在增長他的分別執著。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淨語》裡面四個字很重要,「輕忽養識」,就是他忽略了什麼?他在念佛當中還在打妄想,那個妄想都是增長分別執著,所以他的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都在增長,就是佛門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甚至讀經讀熟了,字也沒讀錯,但是腦子裡不知道在想其他的什麼東西,因為他讀得太熟了,其實那個都在養識,自己不清楚。就好像我們聽經,注意去觀照自己,前面遇到師父前一二年、二三年,全神貫注聽,聽到佩服處、聽到相應處,站起來頂禮三拜,師父講得太精闢了,真的是救了我,前三年聽的時候是這個態度。他聽聽聽,沒有走上解行相應的話,聽聽到最後慢慢這種感恩、勇猛可能就不能保持了。所謂佛門有一句話叫「初發心成佛有餘」,就是我們那個初發心要保持,甚至要不斷的去提升;而不能保持,往往菩提心沒有發出來,縱使發出來,沒有保持它,沒有繼續再提升它。
講到菩提心,有兩個詞,一個叫順理菩提心,因為我們本有佛性,我們當然可以發菩提心;一個叫隨事菩提心,就是隨著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又發菩提心。可是現在問題是,我們現在一遇到事不是隨事菩提心,是變成生煩惱了,這個差別就是覺、迷,差別在這裡。我們能夠隨事情發菩提心,才能歷事練心。
我們假如遇到事情生煩惱,那就是著相了,那個不可能有法喜的。舉個例子,比方說每一個家庭都有業,都有業力,所以俗話才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華嚴經.淨行品》它裡面很關鍵的一句話叫「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菩薩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假如不善用其心,就可能產生諸多煩惱。所以「淨行品」其實就是教我們,見到一切人事物都發起菩提心。
比方說,你要上台階了,比方上台階,當願眾生永出輪迴、永出三界,然後心沒有退縮。大家去想像一下,一個人在爬山在那裡爬階的時候,他的心量就是這樣,所以你看他連爬樓梯都是發菩提心。
比方說上廁所,大家到一些佛寺去應該有看到,他在廁所裡面,就是大小便時,就是上廁所的時候,【當願眾生捐棄貪瞋痴】,就是希望眾生都能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你看我們一進廁所去,怎麼這麼臭?很痛苦;你看他上廁所的時候,他的心就是祝福一切眾生能夠捐棄這些貪瞋痴。所以你看同樣上廁所、同樣爬樓梯,我們可能生煩惱或者啥也沒想,啥也沒想,無明,有想是妄想,沒有想還是無明。但是你看菩薩一遇境界,他那個心量就是祝福一切眾生。
善不善用心,這個是關鍵,善用心,一切時一切處積功累德;不善用心,每個念頭可能都在造業。
就像俞淨意公遇到灶神爺點化,首先說他意惡太重,意惡就是念頭。就像衛仲達到了陰間去,他自己都嚇一跳,我才四十來歲,怎麼那個惡充滿整個房子?閻羅王告訴他,「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其實我們能聽到這些故事都是我們的福報。衛仲達也是有福報,能夠到陰間,閻羅王給他上堂課,那終身難忘。
俞淨意公也是,能夠遇到灶神爺,那當然也是他的恭敬感召。他們又很慈悲,又把這些故事供養給當時候的大眾以及後世的人。所以能遇到這些故事、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很珍惜,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所以能夠非常珍惜佛法的人,他是有福報的。印光祖師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老人家說:【誠與恭敬,實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絕妙祕訣】。你看他的遣詞用句都已經達到極處了,【實乃】,實,真實不虛;【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絕妙】,你看都是用到這種詞,絕妙的祕訣。我們聽到印祖這句話,那是不是給我們昇灌頂階,給我們灌頂?我們每一個當下都能存真誠恭敬,對待老法師講的法語、對待佛經,甚至於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事,那我們得的利益就非常大了。其實真誠恭敬就是用真心。
所以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真心。那要恢復就要時時觀照,只要跟真心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要把它給調回來才行。剛剛提到「淨行品」就是善用其心。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淨行品」第一條是「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第一句是講的菩薩在家修行,要知家性空,緣聚緣散,不要太認真,不要太較真。不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到時候愈念念得愈執著、愈放不下,甚至於還會有這些埋怨存在,這些都會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往生。
所以要不生煩惱,還是常常想起章嘉大師教導老法師的,要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看破世間因緣聚散,「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要太執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說到最根本處,心是根本。所以為什麼章嘉大師要教師父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這個是會修行。其實灶神爺教俞淨意公也是從念頭,都是點他念頭的偏頗處,「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那滿紙怨尤就是常常念頭裡都是抱怨,只是沒講出來而已,「瀆陳上帝」,因為他那個埋怨就是埋怨上天不公,這不是褻瀆上帝了嗎?請問,我們會不會覺得父母不公、佛菩薩不公?
曾經有一個朋友他就跟我說,他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聽了當下我就很嚴肅的看著他說,我說:「你這句話是造阿鼻地獄的業。」他一聽,不能理解的看著我。我說:「你這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同體大悲、平等慈悲,怎麼會說對誰比較好?」所以會不會埋怨父母、埋怨老師、埋怨佛菩薩,其實要完全沒有也不簡單。
我們要了解,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所以我們很多處世,比方說對老師、對善知識,我們有一些不好的、不妥當的心態,都跟孝道有關。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孝是百善之先,我們對老師或者對領導的態度有不妥,根源還在對父母上面。跟人相處有些摩擦不愉快,還是跟父母的相處有關。所以《孝經》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但是現在我們甚至於對父母都有惡、都有慢,那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看二十四孝,尤其舜王那是孝的代表。我們看他,老法師讚歎舜王是普賢菩薩的行持。
諸位同修一聽到普賢菩薩,我們的耳朵有沒有豎起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法界,所以我們這個頻道得先接上。總不可能活著的時候都不接普賢菩薩的頻道,然後最後一念就接上了,這個應該不大可能吧。你說那剛好運氣好,這可不能僥倖。因為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就帶我們去哪裡了。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普賢的存心跟行持,突然臨終就去了,那不大可能,從理上講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普賢行是我們的學處。
成德是感覺,現在真的相信依止一個善知識,然後守三個條件,能這樣做的人很少,是愈看愈覺得不容易,以前一開始聽師父講經還沒這個感覺,經歷了很多人事,還真是不容易。就像老法師當時候到美國、到各地弘法,每一次回去就跟李炳南老師說:「老師,我一個人在外弘法很辛苦,你多培養一些學生吧。」講了好多年。有一年又講了,結果李炳南老師說:「你給我找學生去。」師父被李師公這麼一問,他自己靜下心來,現在要找個學生不容易,後來都不說了。
請問諸位同修,那一段話講給誰聽的?居士:又是講給我們自己聽的。成德法師:我們心裡就說,那是講給弘法的人聽的。居士:對。成德法師:大家要知道,聽經的態度,我們剛剛說態度,時時心態就是我是當機者,都不是講給別人聽的,就是講給我聽的,這叫直下承擔,隨文入觀。
成德曾經剛好當時候在海口講課,我在台上在論述一段道理,然後就看到底下有一個先生,聽著聽著就轉頭望著他太太,然後他們都沒講話,可是我看那個先生的眼神就是,「老師在說妳」,就是那個意思,結果那個太太就狠狠瞪回去她先生一眼,我在台上感覺到殺氣很重。所以我說,就是說當下這個聽的人說:「在講誰、在講誰,誰應該來聽的。」那他邊聽就邊分別、邊執著了,這樣的心態去聽經,聽得再久,不見得能夠得力。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讀的經多、聽的經多了,就一定修學比較得力。
有時候不善觀自己的念頭,有可能讀的經比人家多,好勝心起來了,傲慢心跟著這個緣就起現行。所以我們經歷愈多事情,愈覺得修學的知見非常重要,因為修學的知見隨時在指導我們修行。修行首重要發菩提心,接著要建立正知正見。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強調「我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的」?我們要知道,有好的成就,最主要是根基好,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我們剛剛探討的,都沒有離開章嘉大師教的,重實質不重形式,你一重形式,又執著在形式上了。佛法就是要我們不執著,一執著,《華嚴經》都變成世間法了;不執著了,一切法都是佛法。
比方說戴一個口罩,口罩是不是佛法?是佛法,口罩代表不能自私,要為大局著想。我們看到歐洲有國家在要求戴口罩,他上街遊行,「我有我的自由,不能干涉我的自由」,結果那個國家最後疫情最嚴重。你說這個口罩是不是提醒我們,隨時不能為自己在那裡設想,要為團體設想,為社會、為國家、為整個地球人民。那口罩是不是教導我們無常?你看它這個疫情一來,多少人去世了,那個人數也很驚人。你看光是英國,我們現在處在英國,三萬多人去世了,每一天都還有增加不少人。所以你用覺悟去看,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們戴個眼鏡,眼鏡也提醒我們,可能以前壞的習慣,所以現在我們才戴這個眼鏡,這也是個果,它也提醒我們。或者往正向去講,「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我們的慧眼要開,那它不也在給我們說法嗎?你說手機,手機是不是佛法?《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被物轉就是凡夫,就是造業;不被物轉,能轉物,這就是佛菩薩了。所以我們在手機裡面練功夫,不被它轉,還能轉它。那手機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落實《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沒有世出世法,最重要是覺跟迷,你覺了,一切法都是佛法;迷了,連《華嚴經》都不是佛法了。
尤其我們更容易犯一個,懂了一些經教,慢心會增長,「你怎麼這個都不知道?」所以一般我們在家居士學了之後一回到家裡,一般家裡的人都比較怕我們,因為我們容易給他講道理,他就怕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我們就表不對的法了。就像剛剛說的,你能夠念念為他人想,我們就會考慮到,這樣去講他會不會有壓力、他能不能接受?你就不會這麼做了。就好像我們學了佛,到學校辦公室,我們也不會給他九十度鞠躬。為什麼?我們可以設想到,這麼一做,這個同事就嚇了一大跳。你先以他能接受的方式,給他三十度,他也覺得挺好。慢慢慢慢你又把一些很好的教誨跟他交流,他就能理解了。不要讓人家覺得很突兀,不能理解,不然我們學個東西就執著一個東西了。
所以老法師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要求的念頭。比方說,以成德自己,全家成德先吃素。我母親比我學佛早很多,早了可能有七八年。自己先吃素,也沒去要求任何人吃素,後來有一些機緣出現了,我媽就吃素了,後來我姐姐也跟著吃素了,後來爸爸就在家也吃素了。那就很自然的,我們說依報隨著正報轉。
所以這些教法不容易遇到,沒有佛(徹底覺悟的聖者),講不出這種徹法源底的佛法來。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我們一明白了,不去調整境界,我們調哪裡?調這顆心。所以所有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在給我們說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世間也是六塵在說法。所以老法師很慈悲,他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其實成德聽到都很感動,就是老法師很善巧,他怕我們忽略修學的重點,他還得要把老祖宗請出來。老祖宗又講了那麼多話,他又說最佩服一句。
請問諸位仁者,是哪一句?居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對嗎?成德法師:不對。來。居士:「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成德法師:不對。其他有沒有哪位仁者來答一下?所以這個要善於去體會。老法師他講經他都有一個磁場在的,他會引哪一句都有他的用意在。他講經會不會突然冒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不會吧?他一定是前面論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要解決,其他方法沒用了。
你看,什麼環保問題,講了幾十年,環保愈來愈嚴重,因為他沒找到根本,心靈的環保才是根本。你用經濟、用外交、用種種手段,你看解決問題了嗎?人心才是根本,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能靠教化,他的心才會變。所以法都是因緣生,他會講這一句話,一定是有他前面分析得讓我們體會得很深刻,真是對,只有靠這個了。你看現在的物質環境遠遠比幾十年前的人不知道多多少。物質環境這麼多了,為什麼問題更複雜?身心的疾病、家庭的衝突、社會的亂象愈來愈多。不是科學很厲害嗎?那怎麼問題愈來愈複雜?統統「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都是人心不善了。人心怎麼善?你給他錢他就善?不行。還有的我們國內很大的基金會跑去問師父,「師父,為什麼我們幫助愈多的地方,給了他們很多錢,他們都不知道感恩?更不珍惜?」師父跟他說:「他連他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你看錢能解決問題嗎?都是症狀解,只有教育才能根本解。所以你看師父說的每一句話。再來,師父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是哪一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師父為什麼要提這句?因為孔老夫子是聖人,他是求學問的 Number One(第一)的表率。孔老夫子都守了,你能不守?那你不可能成,所以把孔老夫子請出來了。
因為修學裡面很難的就是伏住傲慢,學著學著連師父的話都不聽了。你看師父說,跟我十幾年、跟我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抵不過了,這個就是已經不聽師父的話了,慢很厲害了。還有疑,疑也很厲害,所以信而好古對治懷疑。所以師父講不只是智慧,他很慈悲,他都很善巧提醒我們最嚴重的問題。 老法師又把老祖宗請出來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於是你在做人做事裡面會有很多境界,只要一覺得別人錯了,就向外馳求了,就著相了。一著相就生煩惱,就生對立了,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變成一往內反求諸己,就跟徹法源底的道理相應了,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我一反省了,我從我的心開始調,他就能轉境。因為我從我的心調了,一切法又從我的心想生,境界就慢慢慢慢會調整了。可是往內才是覺,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他是向內。所以章嘉大師教導師父的時候,佛法是內學。向外就是外道了,就著相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這個,修行路上很多關,打破自欺是一關,不見世間過也是一關。少林寺要出來還得過十八銅人陣,這個修行那就更不簡單,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得要像夏蓮居老居士說,「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什麼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這是真正明白覺悟的人。什麼都不用怕,因為什麼境界都是心變的,心調好了就沒事了。心調好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所以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智人除心不除境」,智人就是覺悟的人,他覺悟到一切境界是自己心變的,他就在心上下功夫。「愚人除境不除心」,我們愚昧就是著相了,就覺得換個地方就好了,換個人就好了,怎麼樣就好了,那就是除境不除心。所以佛法,大乘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既然遇上了,我們就不再糊塗過日子了,就用這個徹法源底的教導來處事待人接物。
——恭錄於成德法師《如何善用其心》/05/16.英國蘭彼得
D: We are very honored to have Venerable Cheng De as our guest speaker, as our teacher of the day. We will conduct this forum on a Q&A basis. Everyone is encouraged to have questions beforehand as announced so that we can pick your questions in a queue and bring them up for discussions. This discussion should be open for everyone, not just for Venerable or the host. I'm honored to be the host today and I will be the translator today as well. Feel free to bring up your questions as we speak.
V:
很高興有我們這麽多年輕人,還有這麽多同修,大家一起來互相切磋。
D:
I am very happy to see a lot of young people and a lot of Dharma practitioners together here today to exchange ideas, exchange our heartfelt words.
V:
尤其看到這麽多年輕人肯來學習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這個是令我們很歡喜的事情,尤其他們現在的年齡是屬於人生的黃金時段。老法師說:二十嵗以前是春天,二十到四十嵗是夏天,四十到六十是秋天,六十到八十是冬天。他們是人生最黃金的時段。他們假如好好珍惜,他們的人生會活得比我們更幸福更有意義。
D:
I’m very happy to see everyone taking part in learning about 5,000 yea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and values. As we say, youth is the most cherished golden period in one's life because it's full of possibilities. I think Laozi, the ancient sage, once said: (A person who is) before 20 years old, it’s like spring. Everything is full of life, blossoming. From 20 to 40, it's like summer, it's time to put in our work. From 40 to 60 is like Autumn. It's time for harvesting, to reap what we have sown. The last one is 60 onwards, it's like the winter, it's time to preserve our energy to prepare for what's to come.
V:
我自己人生的過程,在十幾、二十幾歲的時候,也有很多人生的疑惑,但是,并沒有找到很好的解答。畢竟後來有遇到老和尚、遇到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其實裡面都有解決的方法。我們人生走過的這個彎路,也不希望後面的人再走。所以,也是借由今天這個機會,我們年輕的這些朋友們,大家可以提出來,所面對的這些問題。我們有老和尚可以指導我們、有祖先的經典可以指導我們。包含大家一起來參與,這個都是良師益友,有這些好朋友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待會提出的問題,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可以把自己的領會分享出來。大家就達到這個切磋、集思廣益的效果出來了。那我們的人生路,就有一群良師益友作伴了。
D:
Ven. Cheng De, when he was in his 20s, in his youth, he had a lot of questions, seeking answers, but he couldn't find them. But after encountering the wisdom of 5,000 years of accumulated wisdo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ext and also Master Chin Kung, he managed to pull himself through this period of confusion. Why do we rely on the wisdom of the sages, our ancestors? Because they have gone through what we haven’t gone through. They are like an experience, also a cautionary tale of what not to do, what to do.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repeat the same mistakes. Those who fail to remember history are bound to repeat it.
Also we are not alone. Another key message from Venerable is that we are not alone on this journey called life, because firstly, we have the wisdom of the sages in the past, right? To speak of the sages, the Buddha, Confucious, Laozi and secondly, the wisdom of our ancestors, our parents, our great grandparents and also we have each other, friends, teachers, family, brothers and sisters. So please open your heart, open your mind, feel free to talk about what's troubling you in an orderly manner, feel free to share what's troubling you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as we have heard how people see things is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So feel free to share the questions you have in your mind and bringing it out here we will share our experiences, our perspectives with each other.
Kenny has questions about Buddhist practice cultivation. The first one is: He has the Diamond Sutra. He has been diligently chanting the Diamond Sutra. Can he go to the Pure land with these merits? The second question is: Leng Yan Sutra(Surangama Sutra), he also cultivates earnestly on the teachings of (Surangama) Sutra. Sorry I forgot the Sanskrit word, but same question as well: Can he achieve the merits to go to the Pure Land with that?
V:
首先,我們能不能往生,我們依照經典的教誨來思維。
D:
Whether we can go to the Pure Land or not depends on how well we follow the mindset taught by the Sutra.
V:
我們都是依照經典,而不是我們本來容易產生的擔憂。
D:
It's based on the Sutra’s teachings and not the worries that are produced in our mind.
V:
我們學佛是心去作佛,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也是改心、改性格。
D:
When we practice Buddhism, what do we use to become Buddha? We use our heart to become Buddha, we transform our attitudes, our hearts. That's how we become Buddha.
V:
比方說,我們本來容易擔心,你在學佛的過程,你本來這個容易擔心的習慣也會出現。
D:
For example, our bad habit is that we are easily worried. This will show up in your Buddhist cultivation, we become worried whether we can go to the Pure Land when we cultivate Buddhism.
V:
所以,我們修行首先要隨順聖賢佛菩薩經典的教誨,不隨順我們的一些,煩惱的習慣。
D:
To learn this path of sages, to learn to be enlightened, we need to first follow the teaching of the sages, of these people who are enlightened, not our existing wandering thoughts and afflictions and troubles.
V:
我們假如依《無量壽經》、依《阿彌陀經》,就是依淨土的經典,我們來思維,怎樣才能往生?
D:
Knowing that principle, now if we talk about the Pure Land, if we want to go to the Pure Land, we should follow the mindset,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Pure Land Sutras, only then do we have a clear idea how to go to the Pure Land.
V:
比方説《無量壽經》講的,上品、中品、下品,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D:
As what the Infinite Life Sutra have said: the upper level of attainment of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or middle level or the lower level attainment, they all rely on: first invoking the Bodhi Vow and then second one-mindedness, one-heartedness, single-mindedness on the chanting of Amituofo, the name of Amituofo.
V:
《阿彌陀經》是讓我們要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信願行,這個標準。
D:
The standard set by Amitabha Buddha himself is to use our most sincere, most earnest, most concentrated mind on the name of Amituofo. In summary, it's called: faith (confidence) vow and action.
V:
《觀無量壽經》是教導我們要修淨業三福,尤其是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D:
(Acording to) another Sutra, Pure Land Sutra, is the Sutra of Observing the Infinite Life Buddha, (the standard) is to cultivate the Three Foundational Merits. The First Foundational Merit is to be filial to your parents, love and respect your parents,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of your elders and teachers, be compassionate by not killing and cultivate the Ten Virtuous Deeds.
V:
因爲淨業三福,第一福做到了,就是《阿彌陀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了,你就符合這個資格了。
D:
As we're familiar with the sutra’s wording: kind male practitioners, kind female practitioners. Kind, to be qualified as kind, in Buddhist standard, one must attain at least the First Foundational Merit which is what we mentioned before, respect your parents, etc.
V:
這一位仁者,他提到了他修學的方式,是《金剛經》念三部,還有念《楞嚴咒》,他這個修持是屬於【持大乘經典】,這個是屬於《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等於是說,他要把他一生修學大乘的功德要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不求世間的福報,他這樣可以往生。當然,因爲他持的是大乘經典,他處事待人接物也要慢慢把《金剛經》能夠落實到生活處事裡面去,這樣應該跟《無量壽經》就符合,就能往生。對,離四相,不簡單。你離【我相】了,那就得是,你要在一切境界當中把自私自利要放下,要不斷放淡,不是說你馬上放下,要放淡。人我的對立要放下來。包含你看一切衆生,視若自己,這個【人相】你就慢慢能夠比較淡了。其實,主要是從你,有這個【我】了,它就有人跟衆生的對待了;壽者相就是時間的一個執著,所以,你對時空這個執著慢慢放淡,對人我跟衆生的這個對待,能夠慢慢放淡,都是愛一切人、禮敬一切物,這個就是把四相慢慢放淡了,就跟《金剛經》的教誨比較能相應了。感恩師父!阿彌陀佛!
D:
As our brother Kenny has mentioned about this, Venerable says: If he's practicing based on the Mahayana Sutra, Diamond Sutra and also chanting the Mantra of Leng Yan (Shurangama Mantra) and this is a Mahayana teaching. In the Infinite Life Sutra, they did mention those who practice the Mahayana teaching, that means they follow the teachings of Mahayana path, as long as they dedicate all their merits towards the Pure Land, they shall be reborn in the Pure Land.
Kenny has followed up and said that what he learned from the Diamond Sutra and caught his attention the most is the Leaving the Four Attachments of forms, the idea of myself, the idea of others, the idea of the world, 衆生 the idea of the world, things that formed due to condition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idea of time. So, the ego of myself, others, the world and time. So these are the mindset, the path laid down by the teachings in the Diamond Sutra. It all came from the attachment of the idea of self, from a sense of self. Once we let go of this attachment of ego, we will be able to fully treat others as if they are ourself, be fully compassionate, be fully respectful, really respect people, really love people and so on and so forth. So following this kind of mindset, your mentality aligns with the teachings of the Pure Land and that's why you'll be able to go to the Pure Land. Amituofo!
V:
修學大乘,《華嚴經》裡面有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所以,受持大乘經典,要有明師來指導。所以,建議這一位仁者能夠聼淨空老和尚講《金剛經》。他在聼的過程就懂得把《金剛經》能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而且,他這麽年輕就很重視修行,這個是很難得的善根。當然,修行也不是一蹴可及,所以,我們在修的過程,也不能着急,這個心也要能調伏,要穩扎穩打,步步爲營,修行是急不來的。感恩師父!感恩師父!
D:
Thank you, everyone! Thank you, Venerable! Thank you, Kenny! Venerable says: As per the Flower Adornment Sutra, one of the big Mahayana Sutras. There's a saying in there that Buddhism needs to be preached by people, needs to be shared by people, otherwise, even though we might have all the smarts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world, but if we haven't encountered these teachings through the sharing of others,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be enlightened, be aware of the reality. So we need to vigorously share the teachings. Also Venerable kindly advises Kenny to try to look up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s teachings on YouTube or any other medias. But, remember: it's such a fortunate thing to be able to learn Buddhism at such a young age. However, we should be steady, not rushing our progress, so that we actually achieve long-term results, not falling off halfway.
D:
There is a question from Joanne: In day-to-day life which is busy and hectic for all people of all ages: the middle-aged people, the younger people and the elderly people, how do we invoke the Bodhi Vow and stay concentrated on reciting Amituofo? That's question number one. Number two: If we do not invoke a Bodhi Heart, can we go to the Pure Land by just chanting Amituofo? Can we even have any results chanting Amituofo?
V:
我們處在這個繁忙的生活環境,當然修行比古代更不容易了。首先,我們接觸佛法,我們要瞭解到,佛開悟的第一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開悟的一句話,其實就是他四十九年教導的總綱領。我們從這一句話就體會到:我們本來是佛,因為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本來是佛,我不恢復我本有的佛性,那就變成是自己糟蹋自己了。自己願意枉受這個輪迴的痛苦了。所以,真正明白自己本來是佛,那要發菩提心就不難了,因爲我尊重自己的佛性了。我也瞭解到一切衆生是佛;我也瞭解到一切衆生,像《梵網菩薩戒經》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明白這個真相了,我們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就不難發出來了。所以,你明理了就容易發出來了。
D:
The first one,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in the current society, it is harder to cultivate compared to the people in the ancient times because it is busier.
The first phrase we learned from Buddha's story is: “All beings have the same wisdom, merits as the Buddha.” But because of wandering thoughts, because of afflictions, they are not able to attain the same level as Buddha. If we recognize ourself, our Buddha nature, everyone IS a Buddha but we lost it in our thoughts, wandering thoughts. If we don't open up to this reality, we are denying ourselves the chance to live a better life, which is a wasted opportunity. However, if we acknowledge that we are originally Buddha, we have Buddha nature, we are able to take the stances of, or we’re able to see the world from what an enlightened being sees which is all sensient beings, all men are my father, all women are my mother or my family, you're able to treat them with kind and love as you would to your own family.
V:
問題當中有提到說如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其實我們知道,我們有跟佛一樣的本心,可是我們要把它恢復,我們得好好念佛。【洪名正彰自性】【聲聲喚醒自己】因爲一不念佛就打妄想了,這個菩提心就不能保持了。所以,體會到這一點,就像三時繫念說的【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輪迴業之所】。有這個體會了,那就不敢不好好念佛,不願意打妄想了。
D:
The other question is: Since invoking the Bodhi Heart is important, how do we invoke it? How do we bring it up? How do we invoke the Bodhi Heart? First we need to use a method called chanting Amituofo to awaken that nature which is already in us, that Buddhahood is already in us, the ability to awaken that is already in us. That way, the more time we spend on chanting Amituofo the less time we allow ourself to be lost in wandering thoughts. Also, everyone's familiar with the Thrice Yearning Ceremony. In there, we sing about a clause like this: one… or one slither of time forgetting to chant Amituofo, forgetting the name of Amitabha Buddha, we immediately create the Six Realms in our mind again and again. The moment we do not put our mind on Amituofo, we immediately create the scenario of Six Realms at that very moment. So that's how minute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awakened and lost.
V:
而且我們這個菩提心要保持,你不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實在講,很難保持。理上,我們很想保持,但是,事相,你不念,很容易就打妄想。這樣你念佛的功夫不能得力。你在工作、你在家庭生活當中,你也很難用真心。你用真心,就是積功累德,因爲我們這一生成就,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用真心去處事待人接物,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是助修。假如我們不用真心去生活處事,那我們就變成造輪迴業了。所以,我們在跟家人相處,我們是造輪迴業,還是在積功累德?我們在工作當中是在造輪迴業,還是積功累德?關鍵就是我們有沒有用真心。你平常不念佛,你真正跟人家一相處,那個脾氣上來了,你怎麽用真心啊?可是,你平常常念佛了,你平常就念佛,你突然有情緒上來,你很容易觀照,很可能佛號就把這個情緒給調下去了。
D:
To maintain the Bodhi Heart is an entirely different matter. To be honest, practically speaking, when you practice, putting it on the ground and testing it, chanting Amituofo is the easiest way to maintain that Bodhi Heart, the state of clarity without the muddy wandering thoughts because without chanting Amituofo, we would definitely give rise to a lot of thinking, a lot of thoughts and we might get lost into them if we attach to them. So in other words, we want to maintain a heart of sincerity, (a heart) of genuine purity. Using the sincere heart, this kind of sincerness in dealing with our day-to-day (affairs) is very crucial. In Buddhism we always have what is the main practice course, for us, practitioners of the Pure Land School is to chant Amituofo. That's the main course. The elective course, so to speak, the side course or appetizer, is to do good deeds, volunteer, help people, give them a smile or anything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pure heart, the heart of kindness, the heart of sincerity. Because of that, you are able to build momentum and you are able to maintain the Vow to go to the Pure Land.
Venerable also mentioned: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do not chant Amituofo? It is that we can't control our temper when things happen in front of you, you get angry instinctively, when things don't go your way, you get angry. With the habit of chanting Amituofo, you will still have anger and all that, that’s already there, but you're able to see it, you're able to have more of an opportunity to figure out what (emotion is stirring). Once you get used to figuring that out and when you put yourself to the ground, face to face with real life, you're able to not get overwhelmed by anger as easily as people who do not practice chanting Amituofo or meditation.
V:
昨天,有同修問道:夏蓮居老居士如何念佛,如何處事,跟我們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是很相關。處事也用菩提心去處理事情。如何念佛?這一段法語,知道的仁者可以把這一段發上來,這樣大家都看得到。而這一句法語,其實就包含了一切境界了。我們沒有事的時候,我們要把佛號提起來,這是老和尚教我們的,而且提起來,我們要會念。我們真的要辦事了,我要很好的去思維、去觀照了,我可以先把佛號放下來,但是,我還是用真心在處理事情。
D:
There's another question from another practitioner. She said: How to chant Amituofo? How to manage daily affairs? Like the Master Xia Lianju, Mr. Xia, he is a very famous practitioner in the earliest nationalist era. Venerable says: We'll share a clause of his teachings after this. What he said essentially means that when you have nothing to do, (when) you're free of your obligations, chant Amituofo. Master Chin Kung also mentioned we need to know how to chant Amituofo, no wandering thoughts, no mixing in with other thoughts. When you're dealing with your daily affairs, your day-to-day business, you need to use sincerity. Be genuine, be sincere in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things. Only then you have that kind of right mindset, right condition to move towards the Pure Land.
V:
當然,年輕、中年、老年,他面對的生活工作情境還是有點不一樣。所以,老人可能就是要放得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亂操心。
D:
Of course, when we talk about daily affairs, it's very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people. To make it easier for us to understand: Youth, people who are in the mid-age and people who are elderly have different things they have to encounter, they have to deal with. For elderly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y need to be aware of is the attachments to their young ones, to their loved ones,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There's a saying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have their own merits and faults. We need to let them figure it out themselves. Don't overcompensate, get over involved in their life. They have their own path to tread, so to speak, as you did. So right now your focus is to let go of the attachments.
V:
這一句法語,就包含一切境緣,我們要不是念佛,要不是就在處理事,提醒我們【要用第一念】,其實就是用真心。【勿用第二念】,就是不要用分別執著的心。
念佛的時候,【一切莫管】,就不要去想其他的事了,要萬緣放下。然後,一字一句,念清楚,字句分明,平平常常,用平常心去念,老老實實的念去,這個就是第一念,所以,不是很複雜。不要把修行搞複雜了,但是我們在念的過程,假如沒有用平常心,反而有【若矜躁卜度】,這個【矜】就是要裝一個很有修行的樣子給人家看;【躁】就是急躁,急於求成。【卜度】就是常常在那想東想西的:我還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啊?才會阿彌陀佛來接我啊?都在那裡想,這個都是夾雜了。【希冀玄妙】就是希望看到瑞相,這個都是有求的心,這個很容易執著的。【或計功求速】就是你很想趕快成就,這個就很容易,我們說,你太急了,走火入魔了。這個不能急的。【或背境向心】就是我們起個念頭:“我不要管外面了,我就管我的心吧!”連這樣的念頭都不要起來了,都是夾雜,就老實念,字句念清楚就好了,不要有這麽多念頭,因爲起了這些念頭,你就有分別執著,就有煩惱了,就流入第二念了。第一念是智慧,第二念就是情識,就是分別執著了。你隨自己的分別執著就染污了。你依照智慧,慢慢就越來越清淨了,你隨著一句一句老實念,心就會慢慢靜下來。
D:
Amituofo! Venerable explains the clause from Master Xia Lianju, Mr. Xia, he has such a very good, simple, yet deep method to help us to get to the state of invoking our Bodhi Heart. How it goes is: The basic principle is no matter what you're doing, either chanting Amituofo or dealing with your daily affairs, daily business, always use the first thought, not the second thought. What does that mean? When you chant Amituofo, scenario number one, chant Amituofo, you do not need to put anything in your heart other than the name of Amituofo. Every (syllable:) A-mi-tuo-fo has to be clearly (pronounced). (You) have to follow the rhythm as it is, don't add or reduce (any). It is what it is. Chant earnestly. Just be there. Don't think abou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on't think about this and that, just Amituofo and that's what Master Xia means “by first thought”. Follow your first thought.
Venerable also expanded on the second sentence which is a negative example. We are trying to act diligently, acting as if we are a very good practitioner, very highly trained, trying to show off. If there’s a thought of showing off or if there's a thought of rushing about when am I going to meet Amituofo or when can I attain enlightenment,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 state of trying to show off that you are a good practitioner or in the state of looking at your clock and say: When can I meet Amituofo? Or keep asking: When can I attain enlightenment? Please tell me! This is not the mindset that helps you to actually achieve the target of going to the Pure Land.
Master Xia went further and said: If we are asking for miracles: like oh please show me some special effects, special situations in my mind so that I have confidence. Do not ask for that. Also if we’re trying to accumulate like tally up trying to say: Oh! How much have I accumulated? How can I speed this up? That kind of mindset is also against achieving the Pure Land. Last one is, also surprising to me, to close your mind from the world. That means you shut your mind and say I'm not going to worry about the world, so I'm just going to focus on Amituofo. I don't care about the world. The mindset of I don't care is also against chanting Amituofo, against achieving the Pure Land. These negative scenarios are what Master Xia meant by second thoughts.
V:
就這兩件事情,要不念佛,要不處理事情。我們大公無私去做,事情來了,我們就真心的去面對它。事情還沒來,我們不要去擔心,不用去挂礙這個事情。因爲老和尚常常說用心如鏡。真心像鏡子,這個境界還沒來,這個鏡子不會在那裡擔心;這個境界走了,鏡子也不會把它留在鏡子上面,留在心上。這個可以用【用心如鏡】來體會一下【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事情過了,就不會還留在心上【勿留滯】。然後就【坦坦蕩蕩】,然後心呢,都是放空的,空才會靈啊。你心裡很多事,事情一來你頭昏腦脹了,你很難處理好的。所以,能夠【大公無私】,然後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就是用第一念了。但是,若是我們在面對事的時候,我們的心產生了計較誰對誰錯,人我是非,跟人對立了;或者是,【瞻顧得失】就是我們有患得患失的心去處理事;或者,我們感情用事了,或者我們情緒、脾氣、意氣用事了,這樣就流入第二念了。第一念是理智,第二念是隨順我們的欲望了。你隨順欲望,隨順這種得失心,隨順這種感情意氣了,你看什麽事情就【闇】就是看不清楚了,都被自己的欲望情緒障礙住了。但是,你循著理智,你看事情就明白了。
D:
Thank you Venerable! Venerable continues with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lause. Sorry I have left out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rst. Basically, following the first thought is wisdom, following the second thought is differentiation, we call it mind, differentiation. Following the wisdom is pure; following the differentiation, the mind, is impure. That means we get more troubled, more worri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ntence goes like this: When we encounter matters, the first half talks about chanting Amituofo; the second half talks about the scenario of dealing with everything, your everyday stuff. Because there's only two things in our world, one is when we cultivate during quiet (time) when nothing happens; second one is when we have things going on, arise in front of us, we have to deal with them, with or without matters, right? The second scenario when we deal with daily affairs uses the mindset of mirrors. How does that work? Be like the mirror, because the mirror, when nothing appears in front of it, it is not going to worry about when it’s going to come in front of me? It's just a mirror, empty as a mirror, clear as a mirror, pure as a mirror. When matters are affected, that means matter appears in front of the mirror, the mirror does not say: “I don't like this! I like this!” The mirror is just a mirror. A mirror reflects what's in front of the mirror. It shows as it is, the matter as it is. It does not try to color anything on top of it. So this is how we should approach things or when things that approach us what we should do. When it has not come, we do not give rise to any wandering thoughts, we just be natural, just chant Amituofo if you can and keep our mind pure and empty.
When matters approach us, do not hesitate, do not get overly worried or get overly troubled. Look into the issue, into the eye of the issue and deal with it accordingly. That kind of state of mind is the first thought. However, if we let our mind empty, not muddy with a lot of thoughts, then, that's what we call awareness, right? You're aware because you are not coloring your lenses with a lot of prejudices or stuff like that. You're clear that's how you become aware, smart.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start to give rise to (wandering thoughts like) who's right, who's wrong, judgmental, trying to be a judge or if we’re trying to say: “Oh, how much did/will I gain? Oh, no, how much did/will I lose, the gain and loss. In the worst case, you involve emotions: I hate this! I love this! I really need this! I don't want this! So you like or dislike it. You love, you hate or you give rise to anger or give rise to lust or give rise to anything that is disturbing your mind, then it's called the second thought. In summary, first thought is rational, it is clarity; second thought is desire, it's yearning. If we follow our desires, everything is dark, muddy and unclear. If we follow our rationality, our peaceful mind, our clear mind, then everything becomes clear, apparent as it is. Amituofo!
V:
當然,這個念佛處事用第一念,也不是我們一用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它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也是在念佛跟處理事的過程能夠觀照到:我有得失心了,我有求快的心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提起佛號,提起正念。它是有一個過程,這個也急不來,急不來。
D:
Of course, to ask ourselves suddenly to be able to maintain the first thought and not be swayed by the second thought is not achievable in a short amount of time, short breadth of time, alright? Because there is progress in this, as in checklists, as in when you encounter matters, how much have you fallen into, have you fallen more into the second thought or more into the first thought. It's not something you can just suddenly say: “Hey! I can do my first thought, no problem in one go. It's a matter of how much more can you lean towards the first thought, how much less would you be able to stop yourself from falling into the second thought. It's a progress thing.
V:
我想,這個接下來,我們有不少年輕人上來。看大家要不要提出問題,那也有很多年輕的朋友,大家可以集思廣益,針對他提的問題,大家可以切磋一下,然後成德在後面再給一些小意見。
D:
Does anyone else have any questions? Because I've seen a lot of young people in the group as well.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just open up your mic and ask or just drop your message in English or in other languages.
師父,我們在等待大家問的時候,迪倫先抛磚引玉。I'll be the bait, guys, hopefully we can bring more topics out! Venerable, just now I heard you say: To close our mind is also a problem because I always think: when we chant Amituofo, we shut everything out. We just focus on Amituofo. Isn't that what we are supposed to do? But, here, Master Xia says that if we shut our mind towards what's going on around us is also a form of wandering thoughts rather than being aware. So how do I avoid myself falling into the mindset of hey I close my mind. Is focusing on Amituofo the same as not worrying about anything going on outside?
V:
你專心的時候,就不要有其他的念頭,叫制心一處,就很專注,其實我們可以很敏銳的去感受一下,當你很簡單、很專注的一字一句佛號念,跟你再產生一個念頭:“我不要管外面了,我就管我的心就好了!”你敏銳的話,你就感覺到,這個夾雜進來,對你自己的心也是一個干擾。這個你可以慢慢自己去感受感受。雖然,這個念頭好像比我們去想這些人我是非好一點,但是,它畢竟還是一個夾雜的念頭。你自己感受到了,你就會更願意就是老老實實一字一句就好,別搞複雜了。你就會有身心的受用了。
D:
阿彌陀佛,謝謝師父!So in response to my question, Venerable says that the principle of being able to recite Amituofo well is to be clear on every (syllable) we chant and be present. The issue of having the thought of I don't care or I don't want anything else disturbing me when I’m chanting Amituofo, itself is a disturbance from us focusing on the name of Amitabha. It's very subtle but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subtle difference. The basic principle is don't complicate it, don't overthink it, don't try to add things on top of it or not act on top of it. It's all detrimental to our practice in achieving one-mindedness on Amituofo. Thank you, Venerable! Does anyone have any questions guys? It doesn't have to be Buddhism Buddhism, it can be daily life, everything, even relationships. Don't forget we have Venerable Cheng De here! He's very wise!
V:
這個看你實際的情況,比方説你發覺你念了,出現妄念了,你能提醒自己,專注在佛號上,把它拉回來,因爲出現妄念太正常了。你只要那個妄念不越來越厲害就好,你能把它拉回來,慢慢慢慢你就比較能拉得回來,提起這個佛號。但是假如,你很想拉回來,反而這個妄念實在止不住,或者越來越多,你可以轉變一下,比方説,我先聼經,我專注聼經,這個也是一個把妄念可以伏下來的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念佛、聼經、讀經、拜佛,這些修行的方法,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下。尤其,這個聼經,你越明白這一句萬德洪名的受用,對你自己的利益,你可能念的心,信心會更足,會更懇切。你念的時候有妄念,這個是很正常,這個我們平常心去對待,然後可以不斷的提醒自己,還是拉回來,字句分明,假如效果不是很好,也可以調整一下,我現在聼經的話比較容易專注,我聼一段時間,再來念,或者我讀一段《無量壽經》,我再來念,這個是可以調整的。只要是憶佛、念佛,你在讀經的時候是在讀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你這個都是屬於憶佛。你只要是憶佛念佛,那你就是在道中了。都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憶佛念佛可以現前當來了。只要讓我們憶佛念佛的功夫,能夠不斷提升,就很好。這個看自己怎麽來運用。
D:
Thank you so much, Venerable Cheng De! Thank you, Sally! In response to Sally's question, Venerable responded: It's normal, it's very normal to have wandering thoughts as long as we are alive. The key is to be able to pull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 not wandering too far from our concentration, from chanting Amituofo. However, there are scenarios where we can't stop ourselves from overthinking, from falling into that loop, from the thoughts overpowering our concentration on Amituofo. We can use different methods. There are many methods and some of them are: prostrating to Buddha, listening to the Dharma and listening to the talks from the Venerables, tailoring it according to our condition, tailoring it to the condition we are facing at the moment. Say, if you find yourself not able to focus at all, just go ahead and do some exercise, do the prostration to the Buddha as an exercise until your mind is back to normal a little bit, then you start listening to the Sutra, to the Dharma and then slowly back to the Amituofo chanting. It's flexible. As long as you're able to achieve these two targets, the first is to remember about Buddha(by chanting his name) or (the second is to visualize) the Buddha's Pure Land, because we all read the Infinite Life Sutra. We can remember, we can visualize how the Pure Land is made: the Seven Jeweled Trees and the Eight Meritorious Pond (Water),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described vividly in the Sutra. We can use that tool to help us remember about Buddha and his Pure Land or think about Buddha by chanting his name. As long as we're able to achieve these two targets, then we’re still able to control our wandering thoughts, and return back to our Pure Mind.
V:
我們這個念佛,分幾種方式。有實相念佛,這個太高了,我們一下子辦不到。有觀像,你盯著一個像,念佛,觀像念佛。還有觀想,你去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想。第四個是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假如是專一持名念佛,那當然主要的就是執持這個名號,字句分明的來念,以這個爲主。你要在這個字句分明當中功夫不斷提升。有可能比方,你在念的時候,可能妄念起來了,假如這個時候你字句分明就拉回來了,那挺好的。假如這個時候拉不回來,你觀想,比方説,極樂世界圖,你一觀想這個境,你很容易就把那個妄念拉回來,這個可以用一下,但是你還是以持名念佛為主。比方説,我持名念佛,我感覺我好像妄念起來有點拉不回來了,我就觀想阿彌陀佛,【黃金臂晝夜常垂】在我面前,要接我了,我一想那個感覺,好像那個念佛的懇切就會比較拉回來了,那我就繼續老實再念佛了。就是主伴圓融,主一定是持名念佛,因爲這是我們主修的方式方法。其他的,假如説用一下可以幫助我們,用一下是沒有問題,但這個主次還是要清楚的。
剛剛有提到說,我們可以用念佛、讀經、聼經、拜佛這些修行的手段來調整自己的狀態,甚至包含你去服務大衆,也是一種調整的狀態,因爲往往我們煩惱起來的時候,都跟【我】有關,我貪、我瞋、我痴、我慢,這個時候你去服務別人,你很愿意,你可能這個做的過程,本來心情不大好,做著做著你心情就轉過來了。這些方法看你自己的狀況了,可以很靈活的來運用、調整。阿彌陀佛
我們聼經的目的也是爲了明理,也爲了對這一句佛號更有信心。我們說信解行證,你聼經是解,解了之後要行,那就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了。而,當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念佛的時候,我們自己感覺:我的煩惱少了,我的智慧提升了,這個就很有受用了。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自己去檢查了。比方説,我念佛多了,可是妄念沒有減少,我在境界當中處理事,還是很多煩惱跟情緒,可能我們還要再多聼一點經。因爲聼了經,明了理,在處理事的時候,能夠用聼的這些教理來調伏這些煩惱。假如我佛號越念越多,我處理事情也越來越多,用對心,都處理的好。那當然,佛號越念越多,這個也是很好的,很有受用的。所以,這個還得自己檢查一下,自己的狀態。阿彌陀佛。
D:
阿彌陀佛!感恩師父!The first question is: “What should we do in concentrating on the four characters or should we visualize the Buddha himself and the Pure Land?”
The Venerable’s response: There are four levels of cultivating to get to the Pure Land. The first one is the highest one, (which) is very hard to do. Basically, like a Zen Master discerning things as they are. 實相念佛。 It's something most people can't achieve. The second one is 師父,實相念佛下面是觀像和觀想是吧?觀像。你有一個像,一直看,觀像念佛。第三個是觀想,你自己想象極樂世界。The first one is to discern reality as it is. That's the first level of the Pure Land practice. The second one is to visualize the Buddha (by looking at the Buddha Image). The third one is to imagine the Pure Land as per the Sutra. The fourth one is to chant the name of Amituofo which is what we are used to doing. Here's how we do it, if visualization of the Pure Land can help, use it. If it gives you a booster, it helps you pull yourself back from these seas of wandering thoughts back to your most sincere, most pure and most calm self, the center, use it. However there's a matter of main dish and side dish as we mentioned earlier. What is the main and what is the side? One's the main, one's the auxiliary. The main will always be chanting the name of Amituofo, it is the most accessible way, easiest to remember. That's what we follow. Once we stabilize ourselves from drowning in the sea of wandering thoughts, so to speak. We immediately switch back to the main gear and go back to Amituofo chanting. It's a very flexible thing. We just need to know which one is the main dish or main path, so to speak, which is the chanting of Amitabha’s name, Amituofo. If your wandering thoughts are overpowering you, if chanting is not working, then use visualization( or other methods) as you wish, as you see fit (whichever other methods works). It's a very flexible thing. Also we just talked abou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imary is to chant Amituofo, secondary is to use the sincere heart to be sincere with people, be sincere with your task at hand, your responsibilities, relationships etc. Another way you can use is servicing or volunteering. Serve the public as a way to help you get back on track because you feel lighter and happier as you connect with people through serving them. You might be angry one day, drowning in your anger, drowning in your sorrow, depression etc. but if you're able to use this opportunity volunteering in the community, be part of a community, it helps you to get back on track. You feel lighter, happier and thus you'll be able to go back to your main path which is to chant Amituofo. That's the answer for the first question.
The second question is: Should I listen more to sutras or should I chant Amituofo?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Venerable responds: The whole point of listening to sutras is to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Why are we doing this? Why is this happening? How do we get along with this? How do we manage this issue, this problem, this emotion, this scenario? I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nd after understanding we need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to act, to do it. For us, we chant Amituofo. For us, we cultivate the Three Foundational Merits. These two help each other and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Buddhism. The teacher leads you to the door steps. They guide you where to go, but the act of going relies on yourself and only yourself. You need to be able to walk to the door even though the teacher points the door to you. It's not going to work if you're not walking to the door.
So using that principle, put it in daily life, for example: if our anger is still heavy or desire, lust, etc. all these greed, hatred, ignorance are very strong, even though we have been earnestly chanting Amituofo every day, it's time to go back to Master Chin Kung's teachings. Just sit down and listen to his teachings again so that we can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he meant. He might repeat, you might hear this many times, but this time, you have a different scenario and it might reflec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you so that you open up. Then you can go back to chant Amituofo. On the other hand, if chanting Amituofo helps you to concentrate better at your work, use it. So use this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 side by side as you see fit. Amituofo.
V:
現在還有差不多半個小時,看看是不是年輕人的問題可以提一下?
D:
We have half an hour left. Does anyone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ng people?
V:
年輕人經營事業,因爲他有家庭的責任,當然,在經營這個事業的過程,也沒有離開修行,因爲我們剛剛說的,你都用第一念,都用真心去經營,跟當生往生成佛這個是一,不是二。當然這個要隨著他對道理的明白,他就懂得這樣去用心。
假如這個問題,我們只針對,他現在希望能多得一些財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跟他交流到:古代的財神是誰?現在最有錢的是誰?可以跟他交流一下。古代財神是陶朱公,范蠡。他爲什麽那麽有錢?現代,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有提過李嘉誠。你看,李嘉誠工作很認真,有沒有人比他認真?可能有啊。可是,不見得有錢。所以,關鍵是:李嘉誠本身的財庫的滿出來的。他有一個老師叫陳朗。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問他說:你想多少錢?他說:我三千萬就好了!他說:不止!你看,那麽年輕就已經看出來他以後那麽有錢。所以,有沒有錢是修來的,不是說你現在努力,你就能很有錢了。所以,以古代跟現代的一個例子,給他參考。甚至於,你跟他很熟悉的人,你也可以舉。你看我們某某同學,他也沒有很認真啊,但是,你看他耳垂那麽大,都輕輕鬆鬆賺到錢;你看我們某某同學,那麽認真學習,都比他努力,可是他反而沒有賺到錢。因爲,你舉的例子假如是你們都熟悉的也很好。那就可以點出來:萬法因緣所生。他努力,那是一個緣;因,是他有財布施的因,他又努力了,這個緣,所以,他的財富現前是結果。你同時把【萬法因緣生】,供養給你的朋友。進一步,可以介紹一本理論,就是《了凡四訓》,你怎麽改造命運,這個講得非常清楚。
我們的老師,他命中只有四十五嵗,結果他改造命運了,翻了一倍還超過!包含他老人家的財富,他本來也是命中,也是沒有財富的。結果,你看他後來財富那麽自在,這三種布施,他老人家都證明了。當然,你自己改變命運,你給他現身説法,那更有力量了。這個是針對財富來回答。
另外一個重點,你可以問他:你這麽想追求到財富的目的什麽?真的有錢人就幸福嗎?你有沒有去觀察過,現在是有錢人得憂鬱症的多,還是沒錢人得憂鬱症的多?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就是他的追求,他問什麽想有錢,你假如是希望跟人家比,那完蛋了!這個繼續下去,一定越來越痛苦的,【人比人氣死人】。這個是可以延申出來:真正的快樂不是你獲得多少,不是擁有的多,是計較的少,是感恩的多。所以,快樂是從内而外出來的,這是真的快樂。從外面,這個都叫刺激。刺激一下,就好像吸毒一樣,刺激一下好像舒服了,但長時間有痛苦了,所以,我們別搞那個要用欲望刺激我們的那種快樂,那個越陷越深。所以,現在的人憂鬱症越來越多,你看,人拼命賺錢,爲什麽後面結果是這樣?這個值得我們深思了。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一定要努力的方向要正確。阿彌陀佛!
D:
Amituofo!Thank you, Venerable! Thank you, Brother Fook! Now we have a question about wealth. We all work so hard, over time, to try to make money. A lot of people get stressed about (making) money. So, for those of us wh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Buddhism, we know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wealth. How do we help people around us to gain wealth,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ealth, to reduce the stress essentially, to lighten their load? Venerable responds: Even young adults nowadays, they all have careers, family on their shoulders. It still does not leave the cultivation part out of their life. In fact, one may argue, they need it more. Like what we talked about with the first thoughts. If we use the sincere heart to deal with others, to deal with the jobs at hand, to deal with people around us, to treat them sincerely, that's how we should go about our cultivation.
Another question is wealth. If you want to spread it to the people around you, how to help them with that. Ask them: Who is the richest person in our times and who was the wealthest person in ancient times? What did they do to achieve that kind of wealth? We have heard that in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God of Wealth was Fan Li. He was very famous for giving, three times of giving, three times of getting his cost plus profit back in business and then when he earned much he gave back again. So that's the context.
In Master Chin Kung’s time, it was Mr. Lee Jia Cheng, (he was the) richest, wealthiest person in Hong Kang. Of course, now, there are more people wealthier than him. He has a person next to him who has the ability to calculate the oracles. He asked Mr. Lee: “How much do you think is enough for you in this life? What's your goal of wealth in this life?” He(Mr. Lee) said: “About 30 million.” He(the medium) responds: “No, no, you will get more than that! You will get way more than that!”
This shows us: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might work much harder than Mr. Lee, the wealthiest man in Hong Kong but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richer than him. So this shows us that hard work is not the very cause of wealth, it's rather the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what? The cultivation of giving. If you can, try to use examples close to you like your colleagues or your friends, someone they know, someone they see. Say, hey! John has not really worked hard at his job but he earns a lot of money by just sitting there for 3 hours. On the other hand, Adrian works hard, OT every day, but the wealth he gains is not as much as John. You can use close examples around you to illustrate the fact. So what is the cause then if not the hard work?
The cause is the giving of wealth, the act of giving. The condition is the hard work, the career, the job you have right now. That's the condition and the effec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Venerable recommends Liao Fan’s Four Lessons as a base, as a book to look for if you want to achieve wealth or achieve changing your destiny.
Master Chin Kung is an example. He was supposed to pass away at the age of 45 as proven by his grandfather, (father and uncle), the male members of his family, but he made it to 96. He made it that far, he doubled it. That is a very live, raw example of one’s destiny being changed.
Another question we have to ask: Why do you need so much money? What do you need this money for? What is the point of this rat race? What's the whole point of all this grinding? If the purpose is to compare, to show off: I'm wealthy, then it's very bad. It's not going to end happily ever after with that kind of mindset. Because what is happiness? There is happiness that comes from the inside, from gratitude, from giving, serving people, helping people. There is also another kind of happiness that (comes from) buying very expensive stuff, getting stimulated by external excitements, external sources. You get (happiness by being) excited.
So if we follow the happiness from the inside, it's longlasting. If we allow ourselves to drown in the drugs of excitemen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e drug itself, like anything, that's from the outside, that excites us, then we are hooked. We will get more and more miserable as we go because we will get desensitized. You will need more excitement, more thrills, more fun. It's like a drug essentially. So that is why it makes us think about depression. Why do some people earn so much money but end up even more depressed? Why can't they find that sort of happiness even though they have five riverside or seaside properties or Ferraris? Every effort has a result, but that result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result. Amituofo.
I think we have (just heard) something very deep and very practical as well. Venerable, thank you so much!
師父,您有總結語嗎?
V:
我們不好意思晚了十分鐘,所以,看還有沒有哪個年輕的朋友,可以再提一個問題?
D:
Venerable is very kind to extend another 10 minutes for us. So we have about 18 minutes left to talk about any questions that we encounter in daily life. Guys, any questions? Please ask.
V:
謝謝Yue Jia。剛剛她回應了一個例子。所以,大家同參道友,集思廣益,很有效果!
D:
Thank Sister Yue Jia for sharing the story of the actor who listened to the Dharma and learned about giving and eventually changed his life. This is the point of this forum. It helps to gather everyone and then people who know share examples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minding us this teaching works! It actually works! Giving us confidence!
V:
這個例子的主人翁,我們都認識。
D:
We all know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
V:
成德也有請他分享了。我是想說可以翻成英文。到時候再供養給大家。這個特別能彰顯這個真的是:【布施得財富】。
D:
This person, actually, we all know him. I’d like to have it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o share with everyone so that we all know that the giving of wealth really gets us wealth and changes destiny in terms of wealth.
V:
現在Yue Jia有提出來,很喜歡傳統文化,但是在當前修學跟工作,我們怎麽來安排,來抉擇。她提出的這個問題,不知道諸位仁者有沒有你自己的體會呀,角度呀,可以提供給Yue Jia仁者?
D:
About balancing between propaga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harma and taking care of your own family, your parents, your obligations. Does anyone have any ideas of how to balance two of these?
Regarding this question, I’d like to share. When we talk about balance, balance between this Dharma commitment, commitment to propagate and our job, our family etc. They do not exclude each other, right? I think we can have a schedule. For example, if you have a family of your own, every Sunday is for the temple, every Saturday is my own family time. So that's based on my experience how I differentiate these two better. 就是有一個順序,這樣子,排表這樣子,時間表,這樣子。
V:
每一個人人生階段,都有他可能要比較努力的地方。比方説,當學生,就比較要努力在學業上。
D:
In each of life’s stages, every person has an area on which to focus their efforts. For example, as a student, we need to focus on our studies.
V:
也能夠去關心到父母,盡我們爲人子的本分。
D:
In addition, there's always a need to take care of our parents, to make sure they're happy with where we are at the moment. That's our obligation as a child.
V:
盡到孝,不是說你要很多時間,而是你很真心,父母都能感受到的。
D:
To be filial, to love and respect your parents is not just simply to set aside time for them but also when you are with them that you actually put your heart and love into it,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them.
V:
而且,她的努力,他學習也沒有離開孝道。因爲她學得越好,她父母越歡喜了。她學得好,她以後有能力可以找到好工作,去服務,這個都是安父母的心。
D:
Studying does not deviate from our obligation to our dear parents. As you progress well in your studies, you also make them happy. That's how you put their heart at ease and with good results you're able to access more opportunities in your career. You're doing well there and thus making them even happier. So these are closely related things.
V:
看剛剛Yue Jia提出來的問題,還有沒有朋友要給她回應的。
D:
Back to the original question from Sister Yue Jia, does anyone have any comments on that?
V:
謝謝吳居士的分享。老法師教導我們,我們學佛一定讓家庭越來越和樂。假如讓家庭不和樂,就學錯了。
D:
Thank Mr. Wu for sharing the story, the real life story of himself. How his family got happier and more complete with Buddhism. This is how it should be. A good example of learning Buddhism right! This is a good example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balancing between family and the commitments to the Dharma propagation. It should be helping each other, bettering each other.
V:
修行的路上,一定會有起起伏伏,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就像吳居士講到的,我們能夠堅定我們的信心,這些關卡,都能夠通過的。
D:
It's normal to have ups and downs and adversities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as Mr. Wu has illustrat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persist and stay on the path. Don't sway from it. We'll get there one day!
V:
佛法是圓融的,是事事無礙的。這個精神我們要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去體會。
D:
Buddhism is well rounded. It's all encompassing. There is no blockage in any angles. But the thing is, we need to use our day-to-day life to experience it, experience its well-roundedness and all-encompassing nature.
V:
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説明了,菩薩道在各行各業,在男女老少,甚至於是我們的一個角色。比方説,我們是家庭主婦,都可以行菩薩道,這個沒有礙。沒有障礙的。
D:
Just like the example in Flower Adornment Sutra, Bodhisattva Shan Cai, the one who can amass wealth. He is the example of encountering 53 different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at become his teacher. No matter who they are, what they are. It shows us that Bodhisattvas are everywhere, in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f them. We can learn from every one of them, good and bad.
V:
我們舉一個例子,他是商人,稻盛和夫先生。他在從商,他把老祖宗的教導,就是儒釋道聖人的教導,用在他的企業裡面,他就是在企業行菩薩道了。而當他做出成績的時候,他現身説法,那他的影響不輸給一個傳統文化弘法的老師。但是,他卻在他的那個領域裡面也產生了對社會教化的效果。
D:
For example, we can relate alot to Inamori Kazuo, Mr. Inamori Kazuo was such a person: he was a businessman but he used the teachings of Confusious, the Buddhist teaching in his management of the business. He founded two companies, he saved the Japanese Airline from the brink of bankruptcy. The way he treated people, the way he built up a company without asking for compensation. These are real examples of Bodhisattvas existing anywhere in our world, in our life. His influence can also be even more influential if you do well like him, even more influential than a teacher who is dedicated to this traditional culture. So you, everyone can be a good role model.
V:
當然,假如你的願望,你還是很希望要像老和尚這樣,專門走弘法的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還是求得到。但不能着急,欲速則不達。我們要順著因緣走,就是你當下,我們把學的東西,用在我們的家庭當中,用在我的工作當中,因爲,你下的這些功夫,都跟你弘法利生是分不開的。等到因緣成熟了,你自然有機會做專職弘法利生的工作。
以成德自己來講,我自己學了老和尚的教誨,覺得教育很重要,剛好我有機會去做小學老師。那幾年,我也是很認真教。我沒有說我在教小學的時候,我說:“我不要!我要跟老和尚一樣,我要出來弘法!”我也沒有這個念頭。
然後,你發了願,這是好的,但是,因緣要水到渠成。我們也要把那個太着急、太强求的個性要調伏下來。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生煩惱,不着急。
剛好,教了幾年書了,後來考試也考不上了,剛好就開始跟大衆有這個機會交流傳統文化了。也因爲我這些年,很認真的在自己的工作、家庭裡面去落實老和尚教的東西,我才有東西可以去供養給社會大衆。
所以,一切安住當下,好好解行相應去落實經教。我們這個利眾的願很切,希望做專職弘法利生的工作,時機到了,佛菩薩自有安排,也不操心。
D:
Thank you, Venerable! If one of us wishes to be like Master Chin Kung, vowing to be on the path of propagating Dharma (full time), 100%. Remember, Buddhism always has a clause: Ask and you shall receive. You will receive what you ask. However, there is one thing we need to be careful of. Do not rush the progress. Do not feel agitated if you are not seeing any results yet, once you have the vow, what you need to do around is to focus on the present moment, what your job is, what your current position is, what you need to do at the moment. That's the very important thing. Do it well. Do it earnestly. Do it as well as you can. It will come when the time comes. When time comes, when opportunity comes, it will present itself. Once you are prepared as it presents itself you're able to fit into this opportunity naturally.
For example, from Venerable Cheng De himself, he was a teacher before he encountered the teachings of Master Chin Kung. When he encountered the teachings of Master Chin Kung, he continued on his daily job as a teacher. He continued to put effort into his day job. He did not suddenly say: I want to be 100% propagating Dharma all of a sudden. He continued on his own path at the time. Because of all the efforts he put into his job and his vow to go towards the path of Master Chin Kung. Naturally, time comes and calls for his help and he has the expertise, he has the experience to do that. So it naturally put him in that position to lead the teachin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at's where he was and then gradually lead to where he is now. So it will come by itself.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present.
V:
所以,現在貢獻最大的就是我們把中華文化教的落實在各行各業,讓大家都有信心。這個是最大的貢獻了。
D:
The best thing we can do right now is to use this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learned today, the values, put it in our work, put it in our daily encounters, daily affairs. That's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we can make right now.
V:
包含落實在你每一個角色,你是一個好丈夫、好妻子,這個都能給社會非常好的帶動。
D:
Applying it in our daily role, daily life, you will be a good husband, good wife, good worker, good boss, good child.
V:
今天感謝大家的踴躍參與,我們有信心:【有佛法、有老祖宗的教誨,就有辦法】,什麽問題都能解決得了。
D:
As long as there is the wisdom of Buddhism and our ancestors, there is a way to solve whatever problem we encounter.
V:
她就是問道:假如說工作當中有供應冷凍的肉,這樣算不算殺生。
D:
If in the job, we have to deal with frozen meat, does it count as killing?
V:
我們參與的也算是共業,那看你參與的深入,或者參與的是主要的因素,那這個業就重;不是主要的因素,這個業就輕。
D:
Participation, it's based on how deep, how widely we are involved in this act. If you deeply participate (you are the main cause) in the act of killing, of course your karma will be heavier. If, like this one, you are just at the site, you do not really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it. You're not deep in it, deeply involved in it, then your karma will be lighter.
V:
當然,我們,比方年輕人,選擇行業,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比方説,你選擇醫生,可以救很多人的命。或者你選擇老師,你可以開發很多人的慧命。這些行業,很有價值,我們就盡量不要從事可能會造成殺業的這些行業。
D:
So I think choosing a job or a career is important. Like being a teacher, being a doctor, you save people's life, you enlighten people, you help them be smarter, and make their life better. These are very honorable and great jobs to choose from.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 who are stepping into a career, try to avoid those jobs that involve killing and harming.
V:
當然,因爲你本身,你有你的過去今生修的福報,你幹哪一行都可以賺到這個錢,可是假如這個行業本身會造殺業,或者會造不好的業,有可能就把你的福報會有折損。所以,假如這一點你看清楚了,那你就可以盡量選擇不造惡業,甚至於是這個工作本身又很有意義,還能夠不斷積累你自己的福報的行業來做。
但是,不要一下子,很激動,今天我跟大家一講完,你馬上就辭掉工作。家裡人都不理解,一下子開始擔心,下個月沒錢了,你們家一下子煩惱都起來了,我就罪過罪過了,不要太衝動,要先跟家裡人溝通好了,然後再來做這個調整。還沒有調整好以前,我們用很真誠的心念佛,做功德,迴向給這一些在我們工作當中,可能造成的傷害的這些衆生,我們都給它迴向。把這一個緣,轉成法緣。
D:
Everyone has their own merits from the past and this reveals itself through your job and how much you earn in your job. It's always good to avoid any act or any job that invokes negative karma like killing etc. Because doing that will harm, will exhaust your past merit faster and will hurt you as well in the long run. Of course, after you hear this teaching from Venerable, you immediately quit your job and then cause you financial hardships. That is not wise because it will worry your family, it will worry people who rely on you for financial help. So what you can do now, after (being) aware of this is to dedicate your merits back to the sensient beings, those beings that were being harmed. You can turn around this relationship into one that is based on Dharma rather than vengeance and retaliations, use your sincere heart and dedicate your chanting merits to them.
V:
我想我們諸位,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們,你們可以有問題的時候,提供到我們雪梨淨宗學會,假如有超過五個問題了,我們就可以在網上,大家再聚。所以,這個時間我們不定時,就是說有大家提問了,我們就儘快,可以大家一起來互相探討、互相切磋。
結束以前,要跟大家介紹一篇教誨,是我們黃念祖老居士,他送一批年輕人,他們剛好要到日本去拿博士學位。老人家在他們出行前,給了他們一段很好的開示。這一段開示包含了,針對他們的學業,他們往後的職業,包含他們找對象,成立家庭。這個教化非常圓滿,我們現在把它翻成英文,快要完成了。我們儘快提供給大家,大家在學習工作之餘,能夠把它看完之後,我們下一次聚會的時候,可以針對這些内容,我們進一步可以再做探討。比方説,黃老這些教誨很好,可是我可能實際上在操作的時候,是不是有哪些困難,這個我們都可以拿出來,再探討。這個就有切磋的效果了。
D:
Thank you, Venerable! Next round, we will form this forum again when we have more than five questions accumulated from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Youth Group. Please send them to the Amitabha New South Wales Gmail if you have questions. Also Venerable would like to share the teachings from Master Huang Nian Zu, for these exchange students from China to Japan. He gave them a series of teachings, Q&A, like what we have today, regarding everyday life i.e. finding partners, careers, cultivations. His team is working hard to translate this into English. It's almost done. When it's done, we’ll use this as a template for our next discussion. So hopefully we'll bring out points of view or questions that you encounter and so that you can ask in the next forum.
V:
俗話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所以,相信我們能珍惜像黃老這樣大慈悲的善知識的教誨,我們能珍惜我們祖先五千年的智慧,那我們的人生少走很多彎路,然後,一定能夠獲得我們人生的幸福,甚至於是這一生大圓滿。
D:
As the saying goes: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a giant allows us to look at the horizon we never imagined that we could see. So hopefully, we can use a giant like Master Huang Nian Lao’s teachings to help us to achieve what we want in our life and even perfect the very end of our life, as we reach its end. So thank you!
V:
再次感謝我們鄭總賢伉儷,還有我們迪倫,還有我們雪梨諸位同修的協助幫忙,還有大家的參與,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D:
Thank you, Venerable! Thank you, everyone! Amituofo!
V:
最後,跟大家推薦一本書。《群書治要360》前三冊的菁華,把它節取出來了,編出這一本【《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現在英文版出來了。所以,你可以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角度去查這個書,挺方便的。這個對於我們包含華人或者是其他越南日本韓國,這些對於漢文化覺得很認同的,都可以跟他們結緣。我們看雪梨淨宗學會需要多少,我們再寄。哪邊需要多少,我們可以用寄的。
這個是我們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印的,這邊的中華文化教育協會印的。
D:
Venerable sharing this book: Quotes from Qun Shu Zhi Yao 360, Wisdom of Self-cultivation, Family Management, Governing a Country and Bringing Peace to the World. Venerable would like to share it with everyone. If you're interested, bring it up to Uncle James by email and we will get a certain amount of books for our Sydney Book Distribution Center. Amituofo.
So prepare your questions, so we can see Venerable sooner. The more questions you have the sooner we will be able to see Venerable again.
V:
然後,這邊還看到我們越南的同修,越南同修學習的這種認真,也是值得我們效法!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珍惜,我覺得比我還恭敬。老和尚有説,受漢文化影響最大的四個地方,中國之外,日本、韓國,還有越南。所以,我們可能很快會組織用越南話,來交流中華傳統文化。今天是以英文爲主,之後,那個是以越南文爲主,只有我講中文,其他都講越南話,我們可以再來交流。把這些地區,我們盡一點力,慢慢慢慢帶動起來。
因爲這個世界需要中華文明的智慧。我們最近也看到,這一兩年戰爭,烏克蘭,現在又以色列,這些情況,這是世界的情況,包含個人身心的問題,都越來越多,憂鬱症越來越多了,真的很需要我們的東方文明,來利益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身爲佛弟子,我們要【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這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我們來盡一點心力。阿彌陀佛!
D:
Venerable said: I have seen so many dear Vietnamese brothers and sisters, practitioners here, their sincerity, their reverence towards the teaching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valu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even more than I have, if I dare say. Because of that, I think we’ll try to initiate another discussion group in Vietnamese about the teachings of Confusious, the Buddha and Chinese Culture in upcoming sessions. Also there are four countries or four civilizations that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e is China, Korea, Japan and Vietnam. These four regions, countries have been deeply affected by these value systems.
In light of recent two or three years of Warfare being invoked in Ukraine, now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s we have also seen a rapid rise in depression, we have noticed a very urgent need for this kind of Eastern Wisdom, the wisdom from the East, the way to deal with people relationship from the East into that part of the world. It's our job and Duty as a Buddhist, as the inheritors of this culture, to pass on this wisdom, share this with them, with everyone else. So this is what we're trying to do at the moment. All the best! Amituofo!
V:
剛好老和尚在台灣成立了至善基金會,有資助了一位越南的法師,而且他是漢學方面的博士學位,現在在台灣做博士後,專門翻譯,老和尚講的經教,所以,我們辦這個交流會,他會親自來做翻譯。
D: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sponsored a Vietnamese monk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 in Synology studies. He's now currently translating the talks given by Master Chin Kung from Chinese to Vietnamese. In our upcoming session in the forseeable future, (which will be) conducted in Vietnamese, we'll invite this Venerable to the session as Venerable Cheng De’s translator.
師父,請問這位法師是怎麽稱呼?
福祥法師。他自己在越南也有他的道場,
He has a Dhama place in Vietnam.
V:
當然希望我們越南同修,在這個因緣當中,多切磋,跟這個法師多學習。我們以後雪梨淨宗學會用越南文來弘法。
D:
Hopefully, we have more chances to cooperate between Venerable Fu Xiang and the Vietnamese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Sydney, New South Wales so that we can propagate Dharma better from Sydney.
阿彌陀佛!謝謝師父!
V: 大家一切平安吉祥!再見!
B: 希望很快再見到師父!
V: 好的,好的!再見!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講到四十八願,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在這一願當中,【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六波羅密是菩薩行,菩薩道的總綱領。
我們上一節課講到布施。我們前面課程也提到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這個都屬於助修。
我們看一百零九頁,老人家有提到,他二六嵗開始學佛,到他老人家講這個課,他已經學了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修的,跟《了凡四訓》所講的是一樣!愈修愈有信心,愈有信心愈敢捨,捨得乾乾淨淨不在乎,不怕。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就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就敢做。”
這是他老人家給我們現身説法,現身説法重不重要?現在這個時代,學科學的,科學容易懷疑:“來,拿證據來!”所以,沒有現身説法,你說我們這一個地區,學佛的沒有一個人讓人家看了很有信心,很尊敬,那你説這一個地方佛法能立信於大衆嗎?
修得每個都很執著。遠遠看:“那個學佛的來了,我們先走吧!”那就麻煩了。假如,我們學佛出現在人群中,“來來來,坐坐坐!每次聼他談話,聼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看人家家裡這麽和樂!”這個地方佛法就要興了。
淨業三福,最後一條【勸進行者】。但,前面都要下功夫的。我們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第一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我們不孝養父母,那已經破壞佛門形象了,就別提什麽利眾了。所以我們看,其中,十一條,第十一條才是利眾,前面十條是自己下功夫。所以,淨業三福提醒我們什麽?修行最重要的先修什麽?先修自己呀!而且,別人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修得怎麽樣,看別人給我們的回應就知道了。
我們依教奉行了,家裡人說:“你不是要去念佛嗎?趕快去吧!”他很支持你,這個就是一面鏡子回應回來了。
假如你越學越執著,那可能你要出門“你要去幹嘛了?家裡面那麽多事,幹嘛都不做呢?”不讓你去。
所以,儒家講反求諸己,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很冷靜看,人與人的互動,【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朋友、同事,真的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比方説,你到人家家裡說:“有沒有人啊?”裡面回應:“你想幹啥?”你這個言語就不夠恭敬。
“請問有人在嗎?”“有有有,請問哪一位啊?”真的是一面鏡子,回回來了。所以,佛門講依報隨著正報轉,自他不二。我們得要好好去領會了。
所以,師長在現身説法,我們看了,我們也要起而效法。隨著老和尚這一段教誨,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的心安了沒有?理得心安。我們現在布施,心安不安?會不會怕:“布施完了,我沒錢了怎麽辦呢?”
我記得剛學佛的時候,我感覺老和尚很有智慧,不是一開始聼的時候就有這麽深的感覺。學著學著,想想老和尚一開始教導的這些觀念太重要了!這些心理建設太重要了!
比方,老和尚說:“你學佛,家裡不和,你學錯了。”這些觀念要建立起來。
比方,老和尚說了:“你假如一天沒飯吃,那就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一個星期沒飯吃,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這一段話讓我什麽都不怕了。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別做嘛!我現在感覺到了,人家越支持你,你要操心了。你要化緣,你還得去注意,現在哪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重要。
所以,這個心理建設好了,什麽事都沒關係,沒飯吃都沒有問題了,那你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當然,我們的信心也隨著我們依教奉行得到的這些善報,也會更加的提升。
我好像也跟大家分享過,以前聼老和尚說:“我們後臺老闆是阿彌陀佛。”後來我開始推廣傳統文化,到一家飯店,辦了五天的課。場地都免費,那個場地是很好的,冷氣都剛裝好的。是那個老闆,我第一次要回台灣,我們現場海口的同修,他們都有參與到那一次課程,五天,第一次《幸福人生講座》是在海口。
當時候,我們本來是在...,那本來是連冷氣都沒有。海口的天氣連冷氣都沒有,只有電風扇。後來要辦五天班,我説:“這麽熱的天氣,聽課的人受不受得了?”結果後來,剛好要回一次台灣。就有一個老闆娘請我們吃飯,後來這個老闆送我回家。他跟我講:“孔子以前周游列國,你知道爲什麽他可以周游列國嗎?他的經費從哪裡來的?他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子貢是大商人。
接著他就說了:“你們以後辦班,需要會議室,找我可以。我那個冷氣很强的。”我說:“太好了,還沒回到台灣,這個事我就不用擔心了。”後來辦課五天,辦完了,場地不用錢。那麽多人去吃飯,還是要付錢的。五天辦完要去付錢,那個櫃檯小姐說:“都付完了!”我説:“誰付的?”她說:“老闆娘付的。”
因爲老闆娘每天都進去聼課,她感歎說:“我的孩子比較大了,假如小時候他們的老師就來聼這個課,就會在學校裡面教他們這些東西了。”我當時候我就體會到,後臺老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是誰呀?那個老闆娘就是阿彌陀佛了。她當下那個心,那個就是發心的人,她的心跟彌陀相應了。慈悲。
為佛法,為衆生,我們整個過程,這麽多年,這些支持的大衆,你看在廬江的時候,那個捐款,一毛錢的、一塊錢的都有啊。老百姓他生活就不容易了可是他還這麽盡心盡力,在支持,他那一顆心不就是佛心嗎,真心嗎?真的你看,那一毛錢還皺皺的,你就想到《了凡四訓》那個兩文錢的故事。
這個體悟【後臺老闆是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又是誰呀?這個體悟要隨著我們自己去做。每個人的領悟不一樣。但是,你會越做,體會越深,越有信心。
接著老人家講:“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
我有認識一對夫妻,他們都是演員。這個丈夫,他戲劇學校畢業了,他到北京工作,找很多導演,演藝界,比較有頭有臉的人,找他們幹什麽?請他們吃飯,請他們喝酒,攀關係。就這麽弄了好幾年這樣的生活,晚上有兩三個地方,去應酬。什麽時候回家?快天亮,吃完早餐了,回家睡覺,過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不是兩天,幾年啊!
沒什麽發展,後來有一天檢查,眼睛青光眼。醫生説:“你有可能會失明”。他晴天霹靂。這麽年輕,而且在學校都表現優良,幾年都沒有發展。後來跟他女朋友說:“我可能會瞎了,我們還是分手吧。”他女朋友很有情義,說:“你瞎了,我也要嫁給你。”
結果就在谷底的時候,想到:“好像有人送我書,佛書”,結果人家送他的就是老和尚的講記。你看,人往往到這個谷底的時候,他才在思考人生。
一看老和尚講記,一定會講到財布施。他雖然沒什麽錢,他勉强去布施了。非常感應,他只要一布施,就有人找他拍片了。他說連他結婚,沒有錢,先布施一點,人家找他拍片,他才有錢結婚。
後來這麽多年過來了,現在發展的挺好的了。我前不久才跟他見面。我説:“你青光眼有沒有反復啊?”他說:“沒有,後來就都好了!”我請他錄了音,在【熏聞成種】上有。我還寫了題目《財布施得財富,真實不虛!》你看他也是現身説法。
請問大家,他眼睛得了青光眼是好事還是壞事?你真正去體會佛法,沒有壞事的。你用對心了,就沒有壞事了。你真體會到了,你就會越來越樂觀了。
人爲什麽悲觀?爲什麽笑不出來?一遇到事他容易消極,想不好的,擔憂害怕。學佛要改性格。
你們有沒有聽過佛經上説,哪一個菩薩很有性格?哪一個菩薩,佛經裡面說,有一天菩薩非常沮喪。好像沒看過。
大家注意:《阿彌陀經》裡面有講,【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大家注意:無量光,一片光明,沒有黑暗的地方。
大家去感受一下,你一想什麽事情,消極了,有沒有感覺心有一點暗暗的了,悶悶的了,那跟無量光就不夠相應了。我們最近,常常討論兩個字叫【相應】,是吧?話不投機,半句多。講話不相應了,就別講了。
包含,【心淨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每天貪心越來越增長,然後說,我很想去極樂世界,騙人的,不相應啊。跟目標都背道而馳了。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跟普賢行相不相應?相應了,你的心很安,生則決定生,我頻率已經接上去了,我有什麽好擔心的?
普賢行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敬一切人事物。我們首先問自己了,我們禮不禮敬我們的另一半呢?我觀察很多夫妻,一提到另一半,那個遣詞用句就不夠恭敬了。那個表情,就不夠恭敬了。
甚至於,你看,稱呼對方的父母,“你爸,你媽”,你看這稱呼就不夠恭敬了。分得那麽清楚,分別執著。應該怎麽說?“咱爸,咱媽”,你看,那聽起來多親啊!
你看你開口“你爸,你媽”,你看,你先生會有好話給你講嗎?
中國人講話,情擺在前面。你沒一開口,就把禮擺在前面,聽起來就不舒服了。都是講一種情分,人的心就溫暖了。你接下來,再談道理,人家容易接受了。調劑人情,發明事理。
你先讓他不舒服了,那你要跟他講理就困難了。比方說,你要護念一個人,要提醒他的缺點。你跟他講:“我這個人比較直,你有什麽毛病什麽毛病。”他聽了不舒服了,雖然沒表現出來,心裡想:“你又沒有比我好很多,還講我!”
但是,你假如,先肯定他的優點,或者肯定他的付出,他聼了歡喜了,你再提一兩點,你不要一直提一堆,提一點就好了。他就覺得你是在護念他,你是為他好。
講話的先後次序,給人的感受就很不一樣。你説,講話難嗎?講話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最重要的,是心。你真的能恭敬人了,能設身處地了,你就會拿捏話應該怎麽講。
假如我們都沒有去尊重人,替人設想,可能講錯話,家常便飯,甚至於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所以,《了凡四訓》老和尚說有一個總持法門,叫愛敬存心,就是總持的。我們有愛敬的心,你在領會道理可以觸類旁通。因爲這些義理都是從愛人、恭敬人出發的,你很容易就產生共鳴,很容易理解。
就像:要給別人留面子,這個就是恭敬。你在別人面前還講你另一半不好,講他的缺點,犯了大忌了。
你甚至於幫助人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經驗幫助人,還搞得人家不高興。這個都是我們的心,不夠柔軟,不夠細。
比方説,兄弟之間幫忙。你弟弟經濟比較不好,你說:“弟,有沒有缺錢啊?”他一定跟你說:“沒有!”你那個氣勢就讓他,感覺好像矮你一等了。
還是你到香港去一趟,回到内地,哇,給你弟弟帶什麽,給他太太帶什麽,給小孩帶什麽。然後,你弟弟的兒子說:“大伯真好!大伯常常來我們家!”你弟弟做在那裡,感受怎麽樣?“就你有錢!就大伯比我好!”
我們心要能感受別人,我這句話説出去,對方會有什麽感受;我這個事做了之後,他會有什麽感受?幫人也要幫得讓對方很溫暖,很舒服。這個【人情練達即文章】。
今天,幫你弟弟經濟上,不要在人前跟他談錢。單獨,“弟,最近在忙什麽?”他講講講。“哇,挺好,都有發展的機會。發展也需要錢,我這裡有多少,你現在不用沒有關係,你先放著,你到時候用不上你再還我就好了!”不會讓他覺得,很難受。又提醒他:“發展需要錢,到時候臨時要周轉,先放你那。沒用上,你再還給我就好了。”
所以,連幫人都要顧及到人家的感受,其實,你説:“哎呀,這樣好累啊!”誰在累啊?有“我”才會覺得很累啊。其實,這些境緣,都在幫我們放下【我執】。我們太習慣以自我爲中心去考慮事了,考慮自己的感受了,站自己的角度,你縱使是在幫人,也是增長這些東西啊。不善修行了。修到什麽?修到福報。沒有功德了。幫得別人也生煩惱,怎麽會有功德?
慈悲才有功德,真誠才有功德。你慈悲,你就會考慮得比較深入了,體卹人心了。
我也常跟年輕人在一起。我現在不年輕了,我已經過中秋了。不過心裡要常保年輕。我也見過五六十歲,背個包包像大學生的,那個就是心地清淨,挺好的。一般都是沒結婚的了。沒操過心。當父母,真是辛苦!當然,當父母也要會修行,【即相離相】,別陷進去了,你還是會常保年輕。一般父母一操起心來,有時候就陷進去了。
我跟年輕人在一起,男女大法,男女相處要慎重。人世間,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什麽債最不好還?錢債好還,情債難還。
所以,這個分寸要注意,你沒有那個意思,你不要讓人家誤會。言語要有分寸,更不要動手動脚的,你去拍對方,男女有別。
結果我給一個男同學講了。他說:“我會去拍的,是我對她沒有意思啦。我真正對她有意思,我都會很敬畏的,很恭敬的!”
我説:“你這是自私,講這種話!你只考慮你自己!你假如拍人家,人家誤會怎麽辦?”大家想一想,你看,人在思維事情,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沒考慮別人。
我們不從這些自己每天的思維狀態去反觀,怎麽去放下【我執】?在增長,自己都不知道啊。
你比方説,跟人談話,都是你在講話,別人都插不上嘴,這個都太自我了。都沒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了。應該是多傾聽別人講,你多傾聽了,才瞭解他的心的狀態,才瞭解他遇到的事麽,你講話才契他的情況。哪有一開口就都是自己在講,都不懂得傾聽。會開口都停不下來,都是比較强勢,都是自己説了算的這種性格了。最近我大聲疾呼:“當父母,當老師的,刀下留人!”
我們所做要符合《禮記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引導,循循善誘,不是牽,牽,是你硬拉他,那叫(拔)苗助長。(拔)苗助長是反效果的。
強而弗抑,強,是鼓勵,抑,是否定。多鼓勵。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你竟挑孩子的不好,他跟你就越來越有距離了。鼓勵激發潛能,稱讚如來。鼓勵跟普賢行相應。
第三,開而弗達,開,是啓發、開發;達,就是灌輸,一直講,一直講,一直灌。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會讓他的悟門堵住。他不會思考了。他就變成“命令式”,固定接受別人的指示、命令,自己不會思考了,你叫他幹啥,他幹啥;你不叫他幹啥,他也不會去想。孩子的悟門堵住了,他要學聖教就難了。
東方的學問强調的是悟性。我們的教學方法不對了,為他好反而適得其反了。所以,我們不能隨順自己的言語習慣,我們要隨順經典的教導,【和顏愛語,勸諭策進】,言語不能强勢,柔和質直攝生德。
剛剛跟大家舉了演員的例子,他就很明顯,證明:財布施才能得財富,布施是財富的真因。不然,你就瞎忙乎了。
當然大家自身或者親戚朋友都有真實的例子,都可以把它寫下來,增長大家的信心。
“法布施,決定增長聰明智慧。”修因得果。諸位同修,我們覺得我們聰明智慧夠不夠?我們希不希望聰明智慧不斷提升?你不能一直在那裡希望,那叫做白日夢。應該怎麽做?修法布施。
我們印經書,這是法布施。我把我會的東西供養別人,當然,我這麽一講,大家不要又聼出執著了,一見人就開始:“念佛重要啊!能往生極樂世界。”人家才剛認識你,還不瞭解,會説:“你是勸我去死嗎?”
還沒接觸佛教的人,他一聼到【阿彌陀佛】的聲音,他就以爲要死了。他沒接觸,但是,他看一些相,他自己產生誤會了。有很多老人家,你給他念阿彌陀佛,他不高興!他聯想了,那是死的時候才念的。
所以,你要法布施,得要看交情,看場合,看他的程度。都是活的。活學活用。
但是,要知道法布施的重要。【法者,萬世靈之眼目】。你沒有法,他就沒智慧了。【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他沒有經典的指導,他怎麽長智慧?
所以,做法布施也是落實《無量壽經》【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你看《無量壽經》裡面很多句教我們都要做法布施。【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我記得初學佛的時候,開車,車上一定放法寶的。跟同事、朋友聊聊聊,他聽了佛法的東西,挺感興趣的,你就可以回車上拿一本書送他。你可不要送一堆!把人家嚇到了。你看這個都是分寸。
我們剛剛說的,你有愛敬的心,你就會言語行爲的分寸就會拿捏好。你有替他設想,你要想:你一下子拿十本給他了,他會不會有壓力?這個就要分寸拿捏好了。
《無量壽經》都教我們要法布施,我們就要好好做了,依教奉行。修因就會得果。
我記得當時侯,老和尚還講經,帶個佛珠,你在坐公車的時候,人家一看到,佛珠。他就有個【佛】的念頭了。我們那時候開車,就在車子後面貼個【南無阿彌陀佛】,誰停在我們後面就念了【南無阿彌陀佛】。這都是法布施。你有那個心,你就會考慮到了。
《無量壽經》有一句,大家應該印象都很深,【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那我們要盡一切機會,把這個法門介紹給衆生。【受持廣度生死流】,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我就有一次,到朋友家,刻光碟,那時候都是刻光碟,光碟機,覺得老和尚這一片講的好就去刻呀刻呀,去跟人家流通。我到這個朋友家,他剛好出門去了。
結果突然有人敲門,是殘障學校來募款的,剛好碰上了麽,就有這個緣,我們捐了一點錢。他說:“捐款我們都請要簽名的。你看那麽多人,”他就翻了幾頁給我看,我就看到兩個字,叫【妙音】。
我把本子接過來,大家想我簽什麽名?我就簽【妙音】。“你怎麽也叫妙音?”你看,我給他講妙音的因緣就到了。就可以把《無量壽經》介紹給他。所有念【阿彌陀佛】都會往生極樂世界,都稱【妙音如來】。這個典故你就帶出來了。
這一本經就是介紹阿彌陀佛,他從因地怎麽修行,怎麽參訪整個宇宙的國土,把所有的優點都吸收了,缺點都不要,那個國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不就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他認識了嘛。
你有那個心,你可能就有那個靈感。你沒有那個心這些機會就溜過去了。當然機會也不能太勉强,看情況。
比方説,我是比較激動的人,我有很多失敗的經驗。我記得當時侯,念師範學院,有個女同學,我送她書,送她幾本書,她拿來看了一下,說:“你都看這些書啊?”我還挺敏銳的,我一聼她這句話,我就知道她的意思了。就是說:“你都看這些修行的書啊?不會很無聊嗎?”
又有一次,我第三年教書。我當時候帶了四大天王。我每一天都要在教室盯著他們,不然他們會作亂的。所以,學校的同事很少看到我的。
有一次到圖書館,帶他們到圖書館,遇到一個女同事。我就跟她聊了幾句。她看著我說:“我怎麽覺得你是從另外一個時空來的?”可能我一講話,好像古代人來了。所以,你看我有失敗的例子,應該怎樣?應該跟人家聊聊家常,從這裡面再順勢引導。不要一開口,好像古代人。所以,講話要看因緣。要鋪墊因緣,不能操之過急。
“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你不求也必定得到的。你種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希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哪裡會來這些果報?”一切事都不離因果。
“求佛菩薩,想利用佛菩薩保佑,賄賂佛菩薩,每天多供養些,那是假的,沒有用。”這個有點侮辱佛菩薩了。
“要真正懂得因果,修因得果,這是佛教我們的。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訓修行,你家裡不供佛像、不燒香、不供香花水果,都沒有關係。你修因一樣得果報,決定得到。”
我初學佛,聼老和尚講的:“你不依教奉行,你家裡供一百尊韋陀菩薩,一千尊韋陀菩薩,也不保佑你。”你依教奉行,你沒有供,韋陀菩薩也護持。
“你家裡供的佛堂再莊嚴,每天上供都不缺乏,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你什麼也得不到,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所以,佛法不重形式。”重實質。“說老實話,你供養的這些,佛菩薩看到這些供品都有農藥、都有染污,不要說吃,就連聞都不聞一下。”
所以,佛菩薩不用吃,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眾菩薩都不用吃。這是什麽?“這是表我們一點敬意,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真正敬意不在形式,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當然,這個形式不可少,有這個形式,恭敬供養,一般大衆看了,他也學到了,要對佛菩薩恭敬。普賢行當中,有廣修供養。廣修供養,第一,【如説修行供養】,依教修行是最好的供養。
林則徐先生,這個也是學佛很深入的大德,他有《十無益》。諸位同修,這十無益重要!一個人、一個家庭,忽略了十無益,你就白忙一場了,無益啊!得不到利益。
比方説,你從小就陪孩子讀經了,花了那麽多心血,可是你沒教他規矩,【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你只注意,他多讀一點書,沒有觀察到他的德行的部分,沒有培養他規矩,恭敬謙虛,那你就全盤接輸了。
所以,林則徐這些話,總結人生的重點。【時運不濟,妄求無益】,什麽事都有時節因緣,不能急,不能强求,要讓它水到渠成。總結事情的原理原則。其中有一條,【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佛菩薩教你什麽?第一條:孝養父母。你都不孝父母了,拜沒用的。
我們看下一段:“布施一定要做,要認真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決定有好處。布施,說實在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種福,種子要種在土裡,它才會長。”
所以,布施,你要判斷,不能亂布施,要種在土裡面,“才會生根發芽。如果種在一塊石頭上,種子會爛掉,什麼收穫也沒有。你要有智慧,要認識福田。到哪裡去種福,這是個大問題,不能不留意,否則拿錢財布施最容易造業。如果是正法,那你真正種到無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養邪師邪法,幫助他造罪業,他墮地獄,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你變成他的幫手了,斷了衆生的慧命,那就錯了。
現在這個現象不少,老和尚慈悲,提醒。佛在世的時候就説了:“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
代表邪的多,還是正的多?邪的多。邪的,他能那麽多,有沒有人支持他?有。我記得,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現在的人聼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和尚不做怪,信徒不來拜。”
現在認假,不認真。他沒有判斷力了。那個邪的,搞神通的,一開法會,七八千人。你真正講經,三五個來,他七八千人!你説七八千人,財力從哪裡來的,不都是大衆供養的嘛。但是,他把衆生都引邪去了。所以,老和尚講這個,一定要判斷,不能亂布施。
“現在這個世間到底哪個是真正的善知識、是好老師?好老師決定不會在外面宣傳「我是善知識,我是好老師」,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沒有慧眼,不能辨別那一個是真善知識,也不要緊。我常常勸大家,我也不能辨別;不能辨別,咱們找古人。”
提到找古人,老和尚接著說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非常謙虛。”
其實,我們順著這個話的教導,就在建立對善知識的判斷了。
“他教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但有《印光法師文鈔》在。天天讀《文鈔》,就是接受大師對我們開示,聽大師的教訓依教奉行,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叫我們都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跟我們是同學,這樣的謙虛。”
所以,善知識,我們判斷有一條:【謙虛】,他不會標榜自己的。他標榜自己就是名利心了,傲慢了。《太上感應篇》說【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這一點,大家要冷靜才能判斷。
比方説,今天有一個人,他拿著USB,現在不是光盤了,USB,“你聼聼這個,老和尚讚歎我的!”你就要小心一點了,他在標榜他自己了。我們看,老和尚最常讚歎的,劉素雲老師,劉老師馬上:“我沒有老和尚講得這麽好啊!”人家謙虛呀!
所以,一個人拿著,“嘿,這是老和尚讚歎我的,你聼嗎?”那你就要會判斷了,不要一聽:“老和尚讚歎?!哇!”你開始激動了,人一激動,就不夠冷靜了。
而且,謙虛的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講的,他不是說:“這是我創造發明的!”他都是跟著經教在講的。
師長說了:“今天我勸諸位同修,我們以阿彌陀佛作老師,這還能錯得了嗎?阿彌陀佛沒在此地,《無量壽經》在面前,經就是佛。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見解、佛的思想、佛的行持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我們讀誦、受持、依教奉行,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
這個《無量壽經》裡面,有講【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依《無量壽經》來修行。
“這個不會錯!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大家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也是同學。希望大家冷靜的去想想。”
那我們要深入這一部《無量壽經》,瞭解佛的心、願、見解、思想、行持。《積功累德第八》,這都是阿彌陀佛的行持。【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我們隨文入觀,少欲知足,我們有沒有欲望越來越淡?
然後,【專求白法】,渴望學習的心,像飢渴飲食,渴了,很想喝水;餓了,很想吃飯,專求白法。【惠利羣生。志願無倦】,有沒有幫一下人就不耐煩了?這不行的。
【忍力成就】,一切法得成於忍。你看,這些經文,我們就是在跟阿彌陀佛學習了。【忍力成就】,很重要。不忍,不止不能成就,前功盡棄了。甚至還副作用都會出來了。你事沒有做成了,人家都説:“不行,這個學佛的不行!學佛也沒什麽改變!”
《了凡四訓》有一段經文很重要,【與人為善】,【積善之方】裡面提了,行善的十個綱領。第一個就是【與人爲善】,舉了舜王。舜在雷澤,改變了這一方的風氣,這一方本來都是互相爭奪,他老人家去了,一年,互相禮讓。
以舜的智慧德能,怎麽不能以一言來教衆人呢?【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用身教來帶動,【良工苦心】,大家能不能體會什麽良工苦心?舜王有那個智慧跟威望,我們有沒有啊?我們不一定有。所以,他用講的,我們後面也學不了。他用身教,任何人都能學了。
接著了凡先生,把這個公案跟我們這個時代結合起來了,我們是末法時期,【吾輩處末世】,末世,就是末法時期。怎麽跟人相處啊?尤其跟家裡的人相處?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壓別人;不要以自己做的善事去,形人,就好像去炫耀的那個感覺;多能,你的能力、才能很多,去挖苦別人,要【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要謙虛。做了,就不放心上了。有哪些能力,也不放心上。
都想著自己缺什麽,要好好在哪些地方提升,就不會去炫耀了。不然,都壓到別人了,讓人家沒面子了。你看古人都有這個涵養,不讓人難堪。我們一彰顯自己了,就壓到別人。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歐陽修的文章,在《古文觀止》好多篇,朋友一找他,他從不談文章,一談文章,他的客人不就緊張兮兮了。他談什麽?談辦政治。大家都是官員,這個他比較弱。
蔡襄,他辦政事很强,文章比較弱,他在福建,建了一座橋,七八百年都在、都好好的,非常難得。你看,他辦政事的能力非常高,可是朋友來找他,他都談文章,因爲那是他的弱項,向人家請教。
我們學古人,慕賢當慕其心,感受到佛菩薩的心,古人的心,從心上去效法。積德行善,要從心上,跟改過一樣,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行善也是,有從事上行,有從理上,有從心上去效法的。
接著這段話就很重要,我們要【收斂才智】,不要去壓別人。見人過失,看到家裡人有錯了,涵容,包容,掩覆之,就是給人家臺階下,掩蓋一下,給他留面子,【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爲什麽令其可改?因爲你一直批評,他就惱羞成怒了,破罐子破摔了:“我就是這樣!不然,你要怎樣?”你講一次,講兩次了,就不要講得很囉嗦了,那個講話的分寸很重要啊。
像媽媽提醒孩子了,提醒一次兩次,他還沒改,別説了。往往呢?提了幾次,他沒做,發脾氣了。你發完脾氣了,他更不改了。你提一兩次他沒改,你又不説他,他心裡會怎麽想?“我媽沒説我!她以前都這麽囉嗦的,還會發脾氣,怎麽現在不説我了?”有所顧忌了,不敢縱。
他不對的,你不説。他有一點好,你讚歎,【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就是他有好的你讚歎他,你成他之美。
人的良心,就因爲我們這樣的修養,就自然起來了。“我那麽多問題,我母親,我太太都不説,我才這麽一點好,他們就讚歎。哎呀,不好意思啦!不能辜負他們的欣賞!”
【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要讓人家的慚愧心是自己出來的,不是你駡出來的。罵,叫什麽?激之,你太强烈了,激之,君子可使為小人;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啊。我們每天,是在幹把小人變君子,還是把君子變小人?古人留這些人生哲理,不能忘。
跟大家商量一下,我看我們這個課程調為一個半小時好啦。有沒有反對意見的?現在是民主。有反對的我們可以先不改。假如沒有反對的。
當然,你剛好有事跟人家約好了,不能失信,趕快下綫去,到時候看錄像就好了。你不能到時候失約的時候:“因爲成德法師多上了十五分鐘。”不能把責任推給我。法是很活潑、很圓融的。不要太死板。跟人家約好了,人能弘道,我們要把戯演出來。不是多聽經就會進步,要依教奉行,這個最重要。
我們真的修行人要敏銳,經歷過的事,到底問題出在哪?要體會到。不然常常跟家裡人閙不愉快,跟朋友閙不愉快,同事閙不愉快,不知道問題在哪,這些人情事理我們要體會到。經一事,要長一智。
我們看佛法的教導,我們找老師不可以隨便,《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他是修行的過來人。
假如他不是修行的過來人,他還敢跟你拍胸脯說:“你跟著我修,絕對沒問題!”那不是狂妄了麽。老和尚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
所以,我們不是修行的過來人,真的面對有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是帶著他一起依止明師。人不能打腫臉充胖子的。斷人家慧命,這個罪業可是不得了,不是開玩笑的!
我們跟老和尚的緣具足,只要相信老和尚,成德跟很多同修說了:“我們這一生了脫生死,往生極樂世界的緣成熟了。”當然,也要善友為依。你不能把老和尚的教誨給悟錯了,善友為依,一起切磋探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是我們的親戚朋友,他得度的緣,不一定是跟老和尚,他有可能是跟另外的善知識,可是,當他想修道,他不能判斷善知識,現在邪師説法如恆河沙。我們有機會,聊著聊著,也要把怎麽分辨邪正,供養給親戚朋友。大家覺得重不重要?很重要。
我們從老和尚的教導,老和尚爲什麽一提修行,就要提三個老師?大家體會到沒有?代表佛法的修學一定要有師承。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要有師承。
《法華經》説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修學的路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助緣,就是我們依止的老師,是大因緣,因緣裡面最重要的了。
《六祖壇經》裡面提到: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你要依止的老師,他一定有師承。你看,老和尚的師承,印光大師,李炳南老師。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我們剛剛提到:謙虛。善知識謙虛。再來呢?安貧樂道。善知識不會,什麽車子呀,吃呀,都很講究,那絕對不是善知識。我看現在開...還是什麽的,當然,人家護法有錢,開來,那是對他恭敬,可是假如,他自己買,買很多,那小心了。他自己還買房子,買很多,就小心了。
《論語》裡面講【士志於道】一個讀書人,志於大學之道,聖賢之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你就不用跟他談修行了。他吃的簡單一點,他不歡喜了;穿的簡樸一點,他也不歡喜了,他要穿名牌的,他要吃好吃的。這個人都是欲望在前頭,他沒有道了。安貧樂道。
而且,不會拿著聖教來做生意,賺大錢,這叫【裨販如來】。【師徒如父子】希望來學的人得利益,不會一張票要很多錢,才可以。這個都不相應了,跟真正的善知識都不相應了。這個大家都要會分辨。
第四,《資治通鑒》裡面有講:【正直中和謂之德】,公正、真誠、直心,正直,很真誠。
邪的人,有時候不敢正眼看人。【邪正,看眼鼻】,看一個人的心念邪還是正,看他眼睛、看他鼻子。當然了,你不要今天一聽完,看人就瞪著人家看。
所以,孟子才説:“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因爲眼睛是靈魂之窗。
正直中,他做什麽事,中道,中庸,他不會過,不及。他不會走極端。
還有:“和”,和,就是和氣柔軟,他會為整體著想。他不會脾氣很大,【以和爲貴】。
還有一點,這個也是佛當時侯交代的“不以神通度衆生”。在印度拍的《佛陀傳》裡面,也有强調的重點。當時候,信衆丟石頭,對這個出家人很不恭敬,這個出家人現神通,回去被佛呵斥,流弊太大了。
因爲,你現神通了,比方說,我們念佛,開始在談:“我念佛念到看到什麽啦!阿彌陀佛來了!”就開始在那裡妄談自己修行的這些境界了,這個是不妥當的。
我當時候,剛接觸佛法,我到一個佛寺裡面去,結果,有一個同修,他們年齡都比我大,我當時候,才二十幾歲,他在佛像面前坐在那打坐,坐著坐著,就站起來了,坐了可能有二十分鐘,他就説:“今天佛沒來!”就走了。
哇,你看我們二十幾歲的人,假如不會判斷的話:“哇!太厲害了!都知道佛有沒有來!”這個都是在那裡妄談這些見佛不見佛,這些事情了,妄談這些瑞相呀,什麽的。
因爲你談這些東西,會產生很多問題。比方説,第一個:誤導衆生的知見。佛法是什麽?佛法是内學。它要向内的,【反聞聞自性】,它要向内反觀。你現在跟他說:“可以見佛。”他會產生什麽態度?他向外了,常常想著要見佛、見菩薩了,你把他修學的知見誤導了。所以,應該是要往内,才是正確的修學知見。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向内開發的,不是向外攀求、追求,好多人修行就爲了求神通,就完蛋了!我們都要敏感。你一個言語行爲會產生什麽流弊問題,佛考慮事情是很深遠的。
當然我們也要從佛這些教導,懂得敏銳洞察事情的副作用,我這句話講了,後面會不會產生什麽流弊啊?我這個行爲做了,後面會不會產生問題?我們也要培養這種敏銳度。
第二,比方説我們,都談這些見到佛了,讓聽到人感覺:哇,我們境界不一般了,我們是聖人了。可是呢?他又跟我們一接觸,我們的言語行爲也跟他差不多,他就會產生說:“原來聖人也跟我差不多!”
整個呈現給他的,修學次序,他可能就看不清楚了,亂了。“差不多!聖人跟我差不多!”因爲你現那些神通,他就感覺你是很高境界的人,就誤導他了。
你看,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用我們佛家講,發四弘誓願了,要行菩薩道了,孔子是要行大學之道。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下了多少年功夫啊?從十五歲到七十歲。
我們哪有說,念了三年五年,就見佛見菩薩,在那裡炫耀了。讓人家覺得我們境界相當高了,還發脾氣,還貪喫,還什麽的,就亂了衆生修學的次序了。
第三,破壞衆生得度的因緣。每個衆生得度的因緣,那不是一生一世的,他可能過去生就跟這個善知識有緣,諸位同修,你們覺得你們跟老和尚的緣是這一生的嗎?老和尚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可是,老和尚都説:“我是凡夫。”老和尚謙虛啊。結果哪個人現神通了,衆生又迷了。
你一現神通了,本來跟著老和尚學了十年了,“哇,這個人很厲害!”跑去跟你了。你把人家得度的機緣給影響了,斷了人家法緣,這個罪過就很大了。而且這樣的人,一定搞名聞利養的。把衆生都帶偏掉了。
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提到,妄談這些瑞祥、神通的人,造的業,比殺盜淫妄還重不知道多少倍!因爲你造殺盜淫妄,影響的面很小,你妄談神通這些,影響的面大。而且是斷人慧命。老和尚說的:“斷人慧命的罪,比斷人的身命還要重。”
因爲慧命,有時候,是無量劫,好久的時間,他才等到這個機會的,你把他給破壞掉了。
今天,謝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之後改成一個半小時!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講記,一百零四頁。談到四弘誓願。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師父上人講到“至於第三願”,前面講兩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因爲淨土,大乘法門,所以,拓寬心量很重要。接著【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不降服煩惱,要去利益他人,這個不容易。...
《太上感應篇》也説:【正己化人】。正己在先,化人,這個“化”字,也是自自然然的感化。
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師長講到了,“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才能認真去學法門。前面兩願沒做到,不能學法門。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
我們隨文入觀,老和尚這麽開解了,這麽設問了。這些都是重點了。我們從這個文字當中看到老和尚苦口婆心,講到一些重點,勸請我們注意這些重點。
“我不騙你,為什麼?好像蓋大樓,前面兩願是地基,地基還沒有做好,就往上面蓋樓房,不要幾天就垮了,永遠不能成就。你就曉得基礎愈堅固愈結實,將來這樓蓋得愈高愈大。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我們這一生當中,地基都打不好,因此暫時把後兩願保留,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這樣才好!”
這是一個策略,我們得自知之明,不能好高騖遠,師長將修行總結。我記得初學佛,好像每一本書前面都會有一段老和尚的開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那一篇開示寫到:“佛法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第一條就點出來,佛法是教育。裡面談修行,修學的基礎是三福。這個次第就出來了。
第一福,人天福。這個打地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我們做人做事不下功夫的話,那要達到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不容易。
我們就不説別的吧,像《太上感應篇》講:“不彰人短”,我們不去張揚別人的短處。【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跟人家結怨了。而且我們知道學佛,修心,心去作佛。
當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觀照到心念呢?有時候,還有一點警覺,不能這麽做。但是有點忍不住,“啪!”出去了。這個忍不住,不就又造新殃了嗎?
《無量壽經》指導【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而且往生淨土,淨土從哪裡來的?
從事相上,阿彌陀佛建立的,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從理上呢?一切法從心想生的。誰的心?【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是我們的增上緣。
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得很歡喜,一讀看誰都順眼了,那就是《無量壽經》在加持我們,顯我自心了。
當然,每天都讀比較好。一不薰習了,可能我們的無始劫的習氣又會伏不住了。
我們最近,跟大家常常探討兩個字“相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佛法重實質,這一點不能忽略掉。不重實質,搞表面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搞表面的,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了。
那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心淨,佛土淨。所以,清淨心主要了。
【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要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扎三根的目的是什麽?有同修問老和尚:“到底要扎多久啊?”那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總不是都要給老和尚要個答案:“你説吧,三年還是五年,還是十年?”那你說這咋説呢?這咋教呢?每個人的狀況又不一樣。
我們現在的人,還沒學佛以前的一些習慣很強,都是死板的,固執的,不善於用心去領悟、去感悟。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所以,孔子是因材施教。其實不要説每個人不一樣而已了,諸位仁者,我們每天一樣嗎?
有一句話叫「晴時多雲,偶陣雨」,你看我們一天的情緒變化就多大了?怎麽會一樣?儒家有十六字心法,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它一定要精,才能深入,不能雜學了。【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要找中道。
那你説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有可能說,老師二十四小時,盯著我們:“你偏了,你過了,你不及了”。這不可能。修行靠個人。
實實在在講,真的有老師跟著你二十四小時,我看沒有一個月,你就會用很好的藉口告訴他:“我因爲家裡怎麽樣,啥啥啥...”這個善知識:“阿彌陀佛!”
曾經有個同修弄了一個道場。道場很清靜。他就跟老和尚請示了:“怎麽來用?”老和尚就跟他說了:“他能呆三個月以上的,他是真的來修行,來深入經藏,你連他家裡的都要照顧好。他能呆三年,你要給他頂禮、磕頭。”後來真的十多年過去了,沒有超過一年的。呆一呆,就呆不下去了。
我們所處的年代,我們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請問我們受不受這個年代風氣的影響?修行要有自知之明。瞭解瞭解自己的成長背景,我們不可能不受整個因緣環境的影響。七八十嵗照樣受影響!
所以,《論語》說【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他要找君子多的地方,受好的影響。剛剛講到了,【人心惟危】,人心的變化非常細微,《禮記》我們要對禮教認識,《禮記》是專門在講學禮的。沒有禮就沒有儒家了;沒有戒就沒有佛法了。這不能不重視禮教。
不能理解它的精神,還誤會它了,說禮教會吃人,這個就很遺憾了。這個口業就造重了。
禮,禁於未發,預防法,防微杜漸。提醒我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念頭,我們稍微有點傲慢的心出來了,沒有察覺到,沒有觀心為要,這個念頭就會開始膨脹、增長。
爲什麽扎三根重要?都在護念我們的心。
《太上感應篇》說【不炫己長】,我們可以觀照自己,會不會常常提自己的優點?常常提自己做了那些事情,這個可能有炫己長了。
我們看到《太上感應篇匯編》裡的故事,以這些聖哲人為榜樣,歐陽修先生,大家注意觀察一下《古文觀止》裡面,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特別多,大文豪!
朋友來找他,他不談文章,談辦政治,這個他相對弱一點,你看那種心境,自己最長處的怕壓到別人。【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了凡四訓》這些教誨很重要啊!我們處事的涵養,應對因緣的智慧裡面講了很多。真的值得深入學習的一部經。
真正重義的人,他覺得這些事情,應該做的,做完,他不怎麽放心上。更不可能一有機緣就開始講自己做了哪些好事情。
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觀察自己的心念,然後,也觀察別人,觀察別人的目的是什麽?不是去見他的過。瞭解到:他這個有點炫己長了,適當的機緣,護念他。我們的心念不能離開【自利利他】。因爲我們是學大乘、行菩薩道,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這個見人過,對清淨心的影響非常大。
所以,我們這裡談地基重要,這個地基不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人說我的心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沒有受染污,也沒有比較清淨。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每天在接觸一切人事物,尤其我們現在挑戰很大。這個手機對我們的影響就很大了。能用手機而不被手機控制,這個人已經很有功夫了!你看,老和尚都直接說:“我把手機丟掉了!”
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呀。還是保守一點、穩健一點啊。一定要,還是有規範才行。不能每天都受、時時刻刻都受它的干擾啊。那不行的。真正冷靜一看,我們只有退步的分,不可能進步的了!
我們都進入秋天了,不是開玩笑的。時間一天一天在過,一年一年在過,是年已過,現在都進入秋天了,2023進入秋天了,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修行人的警覺性要很高。觀照自己的念頭,有自知之明。
我從小在高雄市長大,那個氛圍,功利的氛圍很强。印象當中,見到鄰里鄉黨長輩,談話“你兒子一個月賺多少錢?”現在幹哪一行,錢賺最多?第一個當醫生的賺最多,第二個賣冰的。冰好賺。
但是,我感覺賣冰可能對人體不是很理想,你看女孩子太愛吃冰了,可能到時候子宮太寒,要懷孕都困難了。甚至於每一個月就難受了。
所以,做什麽事業,這個也要考慮了。八正道,其中一個,正命,選擇利眾的行業來做。不能對衆生有損害。
在功利的氛圍,就會形成比較急於求成。這是不知不覺影響的,我們一想“快一點!快一點!”就快不了了。
有沒有短一點的捷徑啊?想找捷徑的人就越走越遠了。什麽路最近?老實聽話真幹最近!老實念佛,這個路是最近的,我們開始耍聰明了。
這裡老和尚說了:“我不騙你!”
【福在受諫】能聽修行過來人的話,這個是大福報,少走很多彎路。老和尚常常舉例子,鍋漏匠老實聽話,他什麽彎路都沒走,三年站著就往生了。
我們老不老實,聼不聼話?這個不是自己嘴上講的。在哪裡看呢?我們每天接觸一切境緣,有沒有用老和尚教的,來處事待人。那就是老實聽話了。老和尚的教誨重視了,珍惜了。
假如,每天在境緣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習慣、習氣,這個就沒有老實聽話了。修行靠個人,這些部分都要靠自己檢查、勘驗。
記得當時侯老和尚强調扎三根,學《弟子規》。剛好是2005年,在澳洲淨宗學院每一年都辦紀念先師長,老和尚的三個老師還有護法,因爲章嘉大師、韓館長他們都是三月份往生的,都在這個時間,辦佛學講座。
你看老和尚都是指導我們:時時不忘老師護法的恩德,其實這一念心就跟菩提心相應了。修行人不能忘失菩提心,《華嚴經》説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這個是印光大師比喻的。打仗,主帥重要。主帥指揮錯了,全軍覆沒了。
所以,《勸發菩提心文》我們得多讀,多深入學習,冷靜去觀察,都沒有離開:知恩的心、報恩的心。一開始,念本師恩,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恩,他是根本的老師。念父母、師長、施主、衆生恩,包含最後一個,念正法得久住,這個就是報恩的心了。你看,都沒有離開知恩報恩。
當時候,2005年辦這個佛學講座,老和尚就説了:“全部學《弟子規》!”結果一報名,沒什麽人來。後來老和尚發了一個通告到全球淨宗學會,要學《弟子規》,底下落款,他老人家頂禮。那畢竟都是老同修了,一看老和尚寫頂禮,不敢不來了。
所以,我們已經爬到樓上去了,突然老和尚:“下來下來!先打地基!”有點不情願;“我是學大乘的,不止大乘,我學一乘中之一乘,了義中之了義,不可思議微妙法門!”人有所偏好的時候,你聽老和尚講話也是挑著聼的。你跟老和尚學就要學全面的,他一代時教的重點你都要掌握住的,你不能只要一塊,其他的不怎麽重視了,這樣會學偏掉的。
我們也有看到,拿老和尚特別强調的某個部分來,搞名聞利養。這個都不足爲奇了,爲什麽?强者先牽。我們還沒學佛以前那個名聞利養心太强了,會換對象的。一不小心,沒有學佛以前的習氣就現前了。
就强調《無量壽經》重要,你看我每天都多少遍!你們不讀《無量壽經》往生不了啊!
你看,他抓著一塊《無量壽經》開始在自我標榜了,鞏固自己的...,都要聼我的!
後來老和尚一發現了,專題裡面提醒了,《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裡面就有提醒到了。
人家本來修了幾十年,都是念《阿彌陀經》的,都很老實在念佛了,你就要告訴別人:“你念《阿彌陀經》不能往生!要念《無量壽經》才能往生!”這個都是動道人心了。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些,也要注意,引以爲戒。這些習氣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我們覺得什麽重要了,就把它放大,還要强迫別人聼自己的。
我就有一個同事,她就告訴她身邊的人。她本來性格就比較強,又是女的。女要柔順,不能太强勢了。
她跟人家説什麽呢?她說:“你們不聽蔡禮旭老師這個香港四十集,你們沒有聼三十遍,你們成不了的!”
我一聽到這個消息,趕快打電話給她:“你別害我!你不要强迫別人!”你自己覺得重要爲什麽一定要這樣要求他人呢?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所以,一執成病。那個執著境一起來,可能就障礙自己,還去影響到別人。
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要講《金剛經》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我們太容易的【住】了,太容易產生執著點了。
比方説,今天我們探討這個:打地基重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極樂世界去,再學。有人一聼完,來勁了,看到別人看佛經,“不聽老和尚的話!還看《四十二章經》?”啪啪啪,批他一頓了。
老和尚說,一門深入,一門是淨土宗。淨土宗修行的基礎是三福。再來,老和尚說一門深入《無量壽經科註》,大家知道《科註》裡面,佛經談了幾本嗎?
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解。大家冷靜看一下《無量壽經》裡有什麽?有沒有五戒?五戒講得可細了!你看第三十五品,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五倫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講得很細。一部經裡面佛法的五戒十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行願,都在這部經裡面嘛。
而且,科註裡面黃念老引很多經論,讓我們對每一句經文能深入理解,理解的深,又理解得廣,你就知道怎麽好好去落實這一句經文了。這個都要理解對,老和尚的用意:怕我們襍學了,讓我們回到這一部,這麽完整的注解裡面去深入。你看這本注解裡面五經一論引了多少啊,太多了!
所以,難就難在,我們有時候起了執著,自己不知道。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就要能聼得進別人的勸了,不然別人也幫不上忙。同參道友,良師益友,旁觀者清。
像有個同修,頭痛了,找醫師給他把脈,醫生說:“你是不是頭會痛啊?”
他說:“對呀!頭會暈,不舒服。”
“你每天几點起來啊?”
“每天三點就起床了。”
“你怎麽不多睡一點啊?睡足。”
他說:“不行啊!老和尚說,要趕快去呀!”趕快去極樂世界。
你看,他聼一句法,他就執著一句法了。頭痛不管了,趕快去吧。那你繼續頭痛,到時候血壓高,突然間倒下來,去得了嗎?借假修真,你看,聼一句經文,一執著,你就忽略其他的部分了。
修行人的心要調柔。不能聼一句法語你就激動的要死,衝啊!衝啊!什麽都不顧了。
心一調柔,容易觀照自己,也容易面對境界,能感悟,能觀察。
我們常説,這個執著境一上來,固執一上來,誰講都沒用。
“我今天在這世間只修兩條:發大心,斷煩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那時我已經是無量壽,再學無量法門,有的是時間,有的是修學環境,決定成就。法門修學圓滿,圓成佛道,四願一生都辦妥了。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辦妥。”
末法時期,在《大積經》當中,也是提醒:【正法時期,戒律得度;像法時期,禪定得度;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當然,聽了這句話不要又來勁了。人家在學密,學禪,然後你就:“不能成就的!”就又開始... 我們管自己都沒管好,不要都想著要管別人。説實在的,自己還沒管好,管別人,別人都不會服氣的。講那些話都白講。
三輩往生裡就講得很清楚了,所以,阿彌陀佛心量廣大,所有學大乘的都能往生,只要他肯發願往生。【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一切大乘法門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幹嘛一定要强迫他來修淨土才行呢?
你就讚歎他,修學的精進,讚歎他,他歡喜。他假如是學密的,那你就跟他說:黃念祖老居士,有説什麽。給他勉勵勉勵,交流交流就好了,不要去否定人家。
黃念老講的:“我斗膽的說,不管你學哪個法門,”并沒有阻止人家學其他大乘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脫離輪迴,不可能,不容易。”這些有提醒到就好了。
學禪,我們台灣廣欽老和尚,這是學禪有成就的。你看,他都勸人家要老實念佛。你看,禪宗,禪門晚課做什麽?《彌陀經》念佛,這樣更保險。
在跟老師學習,成德感覺,老和尚提到,他跟雪爐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有很多很關鍵的開示。
比方説,老和尚說了:“老師教你什麽,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挂洗刷得乾乾淨淨,你清淨心現前,你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達到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你可以出去參學,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資格參學。”
這跟四弘誓願很有關係。【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在什麽基礎?根本智。你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有清淨心有根本智了,不能亂參。
這個還有實際的例子哦。善財童子他就是當生成就的一個榜樣。他的表法我們不能沒看懂。
除了,他的其中一個表法,只有他是學生,其他都是老師。而且他出去參以前是跟著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他要先得根本智,他才離開文殊菩薩出去參學。
成德觀察,有一些年輕輩的,他聼太多人講,都把他聼亂了,他不能匯通。不同人講的,哪怕都是跟老和尚學的,他也會聼得不能匯通。他就自己產生懷疑了,而且,有時候他很善良,他都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人越自責,他煩惱就會上來了。他會沒信心,所以,學佛學得產生憂鬱的是有的。
當父母、老師不好好護念好,這些關鍵沒有注意到,你害了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這個孩子最信任哪個老師,你要讓他跟著這個老師學,當然這個老師也是要正知正見才行,你不能讓孩子聽了,都亂掉了。
甚至於當父母的在跟孩子講理的時候,導而...,循循善誘,不是(拔)苗助長,硬拉的,不是强勢的。有時候孩子很善良,很崇敬父母,你這父母的態度一不對,他還是覺得自己錯。這個都會讓他的心裡面積纍負面的情緒,積纍到一定程度,他就會憂鬱了。
...,鼓勵,不要否定。...,開,是啓發,不是一直灌輸他。當父母老師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他的學生跟孩子的悟門就會被他堵住。我觀察好多,這種情況,個人、團體,老師一開口就停不下來的,他帶出來的孩子都沒有悟性。
教學要跟著孔子。《禮記.學記》【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是啓發式的教學。
所以,我們要自己檢查了,有沒有一開口就停不下來的情況?這個好爲人師的習氣就很重了,再來,我們跟人家講話有沒有看著人家的眼睛?人家吸收的狀況?不能一開口就如入無人之境。
所以,你看這個《十年因緣》,這些都是關鍵。
還有另外一段,學佛,學教,怎麽學的。老和尚說:“我聼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聼了一卷,第一卷聼完以後,下面我都能講了。”是領悟的,不是學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爲什麽呢?爲什麽我都能講了?“因爲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教學的方法,我也知道。我在臺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麽心態來講,用什麽方法講,這是活的,這個沒有辦法教的。”用灌輸,是學不到悟性的,點到爲止。自己領悟觀察。長期跟隨。
你看,子貢遇到孔子,他就想:“我一年就要超過孔子。”你説,他超得過嗎?那個急於求成的心不放下來,不可能的。
我曾經遇到一個我們廬江的同仁,他説,當時候,剛好接觸到成德講四十集,香港的那個四十集。他就買了好幾箱泡麵,然後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統統不出門。他就一直聼,他説:“我兩三個月我就能講得比他還好了!”後來是他講給我聼的。人,用這種心怎麽學呀!
而且這個心,要看得更深入,什麽心啊?功利心。可能是有點羡慕:這個人挺有一點名氣的。你説,嫉妒心,可能都摻雜在裡面了。“老和尚怎麽講他,不講我呢?”這個嫉妒心可能...
所以,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病。急於求成,這個心就浮躁了。所以,老和尚這一句要長期去追隨,跟隨。一堂課都不缺,你慢慢在這裡頭,去體悟,去琢磨。你體會得心得了。然後,自己在講臺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句怎麽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的,不能契大衆之機。
我見過,一開口停不下來的,都是講老和尚講的,但是,他觀不到人家的心,都沒有觀機。
所以,我們聼老和尚講經,能聽到他的心,他的觀機在哪,他的柔軟在哪,他的謙退在哪,他的溫和善良,溫良恭儉讓在哪。
其實這一段,就是我們跟隨老師,建立起修學的正知正見。修學首重建立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八正道怎麽修啊?正見,正思維,你不能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思維了。你要隨順佛法,老和尚的教導了。但是,你知見都沒有建立起來。
其實,老和尚很慈悲,教導我們都是綱舉目張的,你真正靜下心來要掌握不難。
甚至於是一個專題裡面他就把正知正見傳給你了,可是,你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啊。
你看,老和尚講:“菩提心灌注在整個生命中”。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清淨平等覺,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個行門。
有把這五心五行放在心上了,那就不隨順煩惱習氣了。在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以這五心跟五行來自我觀照。不容易偏。都不偏,直趣覺路了。
所以,聼老和尚這些教誨,那對於修行是大幫助。但是,得把它用出來,解行相應,才能得利。
老和尚接著說了:“這一種心態,這一種見解,這樣的思想,就是發菩提心。”
四弘誓願,都要理解正確,你不能一看到【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種求知欲就上來了。學東學西,學一大堆。
“菩提是覺而不迷。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我也發心講經,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那是逞能、好強,好高騖遠,不自量力。”
其實,人,假如能夠真的【觀心為要】,都能看到自己拼命研究經典的心態,看不到都是心太粗了。包含我們自己每天讀《無量壽經》,自己用什麽心態去讀的?老和尚說:“每一天要親近佛菩薩,這個太重要了。”老實聽話的心來讀的。
還是:“他每天都讀兩部,我也不能輸給他們!”這個心自己要能觀照到。你用這樣的心,要念出戒定慧,我看是挺難的。
所以,這個“逞能、好強,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我們也很容易在境緣裡面會冒出來的。【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結果是什麼?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增長邪見?因為你煩惱沒斷,心量太小,縱然說法天花亂墜。”口才很好,“心裡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
心量小,聼老和尚講經,不理解錯,不太可能。心量要擴大得跟老和尚比較相應,比較不會聼錯話。
你們有沒有經驗,親戚朋友交代個事,然後讓他去跟別人說一下,結果一傳完,跟你講的,理解的有落差。
因爲他的心跟你的心可能不是很相同,他聼的時候,照他的意思理解去了。當然,有這個情況不能怪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要跟他說:“你可不可以跟我講一遍?”確認一下他有沒有理解錯了。
所以,老和尚這一段分析,這個是講給講經的人聼的。不能解的這麽狹隘,這些理都是相通的。連我們聼經,我們不拓寬心量,我們不調伏煩惱,你要聽懂老和尚講的東西,不容易。你愛憎心很强,就挑老和尚講的東西了。
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共勉劉素雲老師的一段教誨:“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
最近大家有沒有想吃什麽?裝物,貪戀多。當然,講話不要太絕對,你心裡想吃什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剛好身體特別需要;一種,是你貪吃。你看,兩種三種,你有沒有說:“你就是這一種!”這樣講話太冲了,太直接了,要懂得含蓄一點。你也護念到他了嘛。
“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這段法語開解的太好了。這一句話能聽,我看極樂世界就快到了。不知道諸位仁者最近練得怎麽樣?這段話練得如何?
現在是夏天,有時候那個扇子,【人我是非,一扇揮去;慈悲喜捨,六字念來】。這個是李炳南老師的教導。老和尚有寫成墨寶,有同修把它做成扇子,這個挺好的,清涼風,一面寫著【境隨心轉】,扇幾次,心把它清涼一點。心就轉過來了。
心裡面都是這些煩惱,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講經的人,講出來的東西從哪裡來的?自己的心。我們心裡常常裝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講經的時候,馬上這些東西都沒了,不可能!
所以,我也見過,在講臺上駡人,而且還有什麽?冷嘲熱諷!哎呦,那習氣很重啊!都諷刺別人的習氣了。
平常講話,就容易冷不丁的,就跟人家諷刺一下,美其名:幽默。事實上對人不尊重了。你在臺下常常這麽講,你一上去,一句不講,我覺得不大可能!你講得有點得意的時候,“啪!”就出來了。
我曾經遇過會長跟我說,邀請哪個講師上臺去了,當面就説了:“會長啊,你太吝嗇了!老和尚說,越施越多,你怎麽人家信衆來了,送那麽少東西!”這個人情事理都不懂。這個慢心太強了。而且,你真的確定人家有這個情況,人情事理上,也應該尊重他是一個道場負責的。你護念人,要顧及到人情事理,這種事怎麽可以公開講呢?講的是大乘佛法,結果連世間的人情事理都不懂,這個問題會很大的。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這個家庭裡也是這樣,大家不要一聽,都拉到道場裡面去了,沒有拉回來自己的家。
尤其大家都成年了,不要在其他家人面前去講另一個家人的問題,要規過於私室。
下一段,師長講到了:“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一部《華嚴經》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特別在《四十華嚴》裡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華嚴》分為本末二會,本會文殊菩薩。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時,就是修前面的兩願,在文殊菩薩會中發無上心,斷了煩惱,成就戒定慧三學,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帶表演,這個就是表演。
“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以,佛門的表法,我們得看懂,就得大利益了;修學的次序,就掌握正確了。所以,善財童子一生圓滿了。
“他一生圓滿了。諸位要把四弘誓願,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個很重要。“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接著經文,發菩提心,接下來是“『修諸功德』。功德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而且,成人之美,心裡是清淨,沒有貪著別人的讚歎,這個才是功德。梁武帝這個公案給我們很深的印象。
“下句是功德的具體說明。”怎麽修功德呢?
“『奉行六波羅蜜』,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為之總綱領。”
所以,老和尚說,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六度萬行,跟人相處,和爲貴,家和萬事興。六和的核心:見和同解。
組織家庭,夫妻見和同解,非常重要。但是,這個見和同解不是說,對方一定要聼自己的。這個叫强勢了。然後說:“我都是用佛法跟他講的了。”用佛法講,那個是表面文字,用什麽心講,才是重點。
你强勢的講,你用説服的去講,心就已經跟佛法的教導不相應了。那就變自欺欺人了。騙過自己了,還都覺得:“我都是用佛法跟他講,每一句都是。我沒有自己的意思,都是老和尚教的。”還把責任推給老和尚了。老和尚說:“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沒有控制要求。這樣才是把佛法用出來了。對方不能接受,不要執著硬講的,我們用身教帶動,感動對方。處事,修六度。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一切眾生接觸,應該要怎樣做,佛教我們六大綱領,我們要遵守,要照做。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每一類的細行,”就是把它展開來講,“都是無量無邊。”
六度,接下來,老和尚進一步開解。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夏蓮居老居士也講一段六度,大家也可以多體會一下。
夏老說了: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跟人家相處,讓人家生歡喜心,這個是布施。慈悲歡喜,就是念念為人想,慈悲了。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嚴格的嚴,清淨的淨;嚴淨身口意三業,這是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隨每天的緣,逆來順受。所以,不能跟境界對立起來。不能逃避境界,隨緣順受,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是忍辱。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不然,我們一看精進,容易著在相上的精進。祖師這些開示都很有味道。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不然,我們一想禪定,那就是虛雲老和尚一坐,兩個禮拜過去了。我們一想,差太遠了。你看,夏老說,不忘正念,從這裡下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以方便覺察為般若。時時能觀照般若。觀心為要。而且,處理什麽事情,慈悲爲本,方便為門。你常常都會替人想,佛菩薩同體大悲一加持,你會很有靈感。你就能隨緣妙用。善巧方便去處理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次一起學習到一百零一頁,這個佛門是藝術化的教學。從前面講到天王殿,講到彌勒菩薩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要解行相應。
所以,這一段時間,我們有沒有平等恭敬一切人?有沒有常常以微笑迎人,這個是成喜悅相了,這樣才是解行相應了。
包含天王殿的四大天王,所表的精神,東方是「負責盡職」。那我們這一段時間,敦倫盡分,做得如何了?不止每一個角色有本分,五倫當中,都是本分。
甚至於是在一個因緣當中,比方説開一個會,你是主席,還是參與的人員,本分都不大一樣。你是一個參與的人員,搞到最後你變主席了,話都是你在講了,那這個就不知分寸了。所以,在每個因緣當中,應對進退,也都要拿捏好自己的角色。
南方是增長天王,是「精進」,「日新又新」,不能知少爲足。菩薩六度有精進。大乘佛法也講,菩薩修行唯一善根是精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會退了。
所以,自己要勘驗自己有沒有「德日進,過日少」,不能懈怠、因循。
了凡先生說的,世間聰明俊秀不少,基礎本質不錯,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所以,精進重要,而且這個精進也不能著在相上。這個精進,夏蓮老説的,以調伏習氣為精進。而且,以調伏哪個習氣,放下哪個習氣開始呢?從最難的、最嚴重的,當然,假如我們講到這裡,“我最難的哪個?最嚴重是哪個?”不知道,這個就挺嚴重了。修行要有自知之明。
昨天,我問幾個小朋友,“你的父母最常提醒你要改的是哪個習氣?”結果其中一個,我請他起來,想半天,想不到。連我們都看得那麽清楚了,鐵定他父母一定常常提醒他的。事後,他還有來找我,他說應該是“情緒,太情緒化了。”
所以,修行要真幹,從哪裡幹呢?從最嚴重的。不只是小朋友了,我們也一樣,父母從小到現在最常叮嚀我們的是哪個問題?要從這裡改起。因爲大乘佛法要安衆生心,拔苦與樂,安衆生心,那我們連父母的心都不安,還讓父母常常替我們操心,那説要去安衆生心,我想不大可能了。
我們對父母的叮嚀重視,這是對父母的愛敬。《孝經》有一句話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我們首先這個愛敬之心落實在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父母、老師身上。父母老師的話我們都當耳邊風了,我們還能去恭敬他人,這不大可能。
所以,《弟子規》前面四句話挺重要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個都愛敬具體的落實。【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順,父母在提醒我們問題,我們不能頂嘴;承,順了,承就是要把這個叮嚀放在心上,趕快去改。
《論語》當中還提到【父母為其疾之憂】父母唯一擔心的是什麽時候啊?孩子生病了。我們吃五穀雜糧,難免有點四大不調,感點風寒。除了生病之外,其他的部分不讓父母擔心了,那代表就是做人做事很穩當了。
我們現在講到這裡,會不會覺得:古人的標準會不會太高了?我想想自己父親,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應該五、六歲之後,就記事了,這幾十年的過程,我從來沒有一次看到我的爺爺奶奶為我父親擔心,我沒有這個記憶。我們父輩的,他們就做得挺好的。到我們這一輩,找工作要父母擔心,種種都要父母操心。
我們已經學了,那不一樣了。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像聖賢人看齊,不能找張三,也不能找李四了。
尤其老和尚有一句教誨很重要:【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大家很熟悉吧?這句話有沒有放在、download在我們心上啊?這句話有放在心上,這個受用就大了。我們面對一切境界,以聖人的標準,孔子會怎麽做?會怎麽考慮?佛陀會怎麽應對?佛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都是爲對方、為每一個人在考慮。有這樣的心境,那不會隨順自己的感情意氣用事了。
所以,老和尚這些教誨,這真的是法身舍利常住,我們一遇到事了,這些經教一提起來,他老人家就加持我們了,我們就不會隨順煩惱習氣了。
今天是好日子,佛歡喜日,今天是盂蘭盆節,提醒我們要盡孝,讓父母、讓愛護我們的人,不要再爲我們操心了,那就要精進、改習,讓他們最不放心的習氣要改掉。這個是具體盡孝,養父母之心,不擔憂我們,也是養父母之身,一擔心,一定影響身體了。
而且養父母之慧,爲什麽呢?我們改了,我們提升了,父母就很信任我們了。一信任,我們講的話,他們就很容易接受,你就更好可以護持自己的父母了。君子信而後諫,相信了,你就好勸諫、護念。
像以成德個人,我記得父親曾經跟我提過好幾遍:“你呀,五分鐘熱度!”還有,曾經有一次,因爲我大學畢業幾年了,換了好幾個工作,父親講了:“你那個工作的名片,拿出來都排一排了!”其實都是笑著的,都沒有這種很情緒、很嚴厲的,這點我是挺佩服父母的。
連我犯很大的錯了,他還是很心平氣和的在勸導我。雖然旁邊放了一支棍子,這是威,這比較有威嚴,但是從來沒有用上,我父親沒打過我,因爲「識時務者為俊傑」,一看這個,還是乖乖認錯比較好,為上策。
真的,我父親連教訓我,他都不是那種情緒的語言。所以,常常想起的就是父親最常講的:“要自愛。”【自愛】,這兩個字,經過我們學習佛法,這兩個字有味道了,自愛,就是不能糟蹋自己的佛性。《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尊重己靈】,這自愛了。我們懂得自愛,我們就懂得去愛人了。
我們每天煩惱叢生,那我們怎麽去愛人?就像我們入佛門,首先,三皈依,這個是自愛具體的指導。皈依住世三寶,而這個住世三寶表的是什麽?佛表覺,法表正知正見;佛,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表淨,淨而不染。那就是要回歸自性覺正淨。隨順性得,自愛。隨順煩惱,便糟蹋自甘墮落了。
因爲學了佛了,自己父親在講“五分鐘熱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在外面相上讓人家是這個感覺,而且我們也沒有主動去跟父母溝通我們自己的想法。
所以,【諸苦皆從貪欲起】,我們有要求,貪求別人:“要理解我,要信任我。”煩惱就起來了。煩惱不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學佛人不要講外行話:“哎呀,都是他讓我生氣的!他太不理解我了。”這個都是跟人家要道要情了。
《三時繫念》不能白做,【諸苦盡從貪欲起】,講得太透徹了,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知足的人就不去要求了。“我家裡人對我很好了!大家都對我很好了!”
一個人知足了,他就很容易有感恩心,有感恩心了,他就容易去報恩了,跟人相處,良性循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們不付出,只是要求那就是惡性循環了。你要求別人,就調動別人也要求你了。所以,修行要轉變,要跳出來,這個惡性循環。什麽事情都沒有離開因果。
我們希望別人尊重我們,我們要先尊重別人,這個都是因果關係了。我們希望別人信任我,我先信任別人。希望別人理解我,我要先理解別人。佛陀四十九年經教,我們掌握綱領,就很好觀照自己在不在道中了。
四十九年講什麽?理上,不離心性二字。就教我們:隨順真心,不隨順妄心煩惱。四十九年不是講這個重點嗎?我們掌握這個綱領就很好觀照了,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就是真妄。
我要隨順真心,常住真心,不能隨順煩惱習氣了。這個綱領隨時可以用了。我這個念頭符不符合覺正淨?符不符合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重要了,菩提心就是真心。真心不可須臾離也。不然就搞魔業去了。當然,講到怎麽保持菩提心,那就是:隨時這個佛號要提起來。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所以,印光祖師這一句開解很精闢,一下子四十九年的綱我們抓到了,隨時在觀照自己的心上用功,觀照遇到的每件事情,它的因因果果是什麽,事上不離因果。
好像我們前面提過了:曾經有同修發了一個sticker給我,【別人怎麽對我是我的因果,我怎麽對人是我的修行】。這兩句能體會到了,受用就大了。別人怎麽對我是我的因果了,那任何逆境惡緣不會抱怨了。那是我自己造的因,感來的果啊。你不止不會抱怨,你會很歡喜了。爲什麽?他對我兇,我前面的惡業就報掉了。
就好像你錢,領工資了,還錢的時候,大家有沒有還錢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拿去吧!”那,這個修養太差了。人家借我們錢是幫我們,一定是恭恭敬敬:“謝謝,謝謝!”然後心裡怎麽樣?“這個負擔減輕了!再還幾次,就還清了!”無債一身輕。佛法真管用。馬上用上了,心就清涼了,煩惱就除了。
尤其《金剛經》還告訴我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人家輕賤侮辱我們,我們前世造的三惡道的因可以消掉,假如沒有消掉,這個因會到我們去哪?業因,去三惡道!
大家想一想,是被人家罵好,還是到地獄去受苦好啊?地獄可不是鬧著玩的:刀山劍樹,一日死生,地下每經萬變,一天死幾萬次,死了又起來,又受那個苦。阿羅漢想到前世在地獄受苦,流血汗!光想就流血汗,你説那實際受是什麽滋味?
不能再搞輪迴了,三惡道是老家,不是開玩笑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淨土法門匯集本難遇。【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這麽難的因緣都被我們遇到了,我們老實依教奉行,老實念佛,今生就要把輪迴的事辦了,不能再搞了。大家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太值了!這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換個無量光壽,太值得了!
所以,我們這個自己要想明白了。真正《金剛經》這些道理,明白了,事事是好事了!你不會因爲別人對你態度不好,生氣了。
所以,【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看了《金剛經》的教誨,再看老和尚怎麽給我們表演的,毀謗侮辱他的,他都給他立牌位,每次上完課,給他們迴向。這都是我們親眼所見。老和尚是這樣把經教落實的。
好!諸位仁者,你們最討厭的人有沒有在你們每天的迴向名單上?當然,迴向的時候就不能有討厭的念頭,迴向的時候要很禮敬,然後,還要帶對他的歉意,我們前世欺負人家了,這一生他才來欺負我。
所以,深信因果,一貼良藥。
剛剛談到,我們更成熟了、更穩當了,父母就信任我們,我們就好護念他們了。
所以,成德學佛了,成德不是最早的,家裡是我母親最早學的。
但是,學了沒多久,我吃素了。不要去要求別人,不要去給人家壓力。這種吃素呀、受戒呀,都要發自人家自己,歡喜去做,你硬是去强迫了,有可能會讓他生煩惱。不要去做讓人家有壓力的事情。
【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哪怕你教訓他,你要保證能生歡喜心,不然就是時機還沒成熟。【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在教訓別人的時候,那個心還是慈悲爲本,方便為門。你那個教訓真正達到效果了。
假如,我們每一次教訓別人,結果都是讓人家埋怨我們,那是我們太攀緣了;甚至於在教訓的時候,帶情緒的,剛剛提到,成德先父教訓我沒有帶情緒的。
當時,父親有提:我五分鐘熱度。後來我學佛了。老人家有一天走進書房:“你這幾月看的書,比你這二十多年還多!”他在觀察我了。
我只是笑一笑,沒有回應什麽。這個時候不要父親才一開口,“對呀,父親,你看你以前都誤會我了,說我什麽五分鐘熱度!”劈里啪啦講一堆!這個就是内心裡面有怨,才會抓住機會劈里啪啦講話,日久見人心,我們自己還做得很不足,不要這麽急於要把底牌都打出來了。要沉穩一點,要安隱光,不要一遇什麽情境了,情緒就起起伏伏了。後來就慢慢,一點一滴,父母是最關心你的人,怎麽會感覺不到你的改變呢?慢慢,父親什麽事找兒子商量了,甚至後面一些重大的事就:“你負責吧!”這就信任了。
所以,《論語》裡面說:「父母唯其疾之憂」。我們只有不小心,四大不調,生病了,父母才擔憂。平常學業、事業、家業,我們現在學佛了,道業,不能讓父母擔心,這是安父母心,愛敬父母了,才能安衆生心。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增加人生的閲歷。
當然,我們在聼每一個人講話,我們都很恭敬,這都是增長自己的閲歷,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本歷史書,他做的好,也好;他做得不好,也好,都可以引以爲戒。
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反思我們自己走過來的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這一段時間,大家應該有感覺到成德好像一直在重複一個議題:“面對境界要清楚。”學佛,佛是覺,在哪裡覺悟,在每天遇到的境界、處理的事情。假如今天經過一件事了,問題出在哪,我們都稀里糊塗的,那就有可能明天、以後,同樣的問題會再發生了。
成德舉了幾個例子。有一個媳婦,跟她婆婆的互動,婆婆爲什麽生氣了,她不知道,那就有可能以後還會同樣的原因去惹她生氣了。
包含有個同修不經意的笑著說:“哎呀,我對別人也不容易發脾氣,怎麽就對我家裡的人那麽容易發脾氣?”這個情況對他來講好多年了。學佛的人怎麽可以讓同樣的情況出現好幾年,都不知道原因在哪?那這個學佛,不都學到相上用功去了?沒有真實的受用了。
所以,我們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問題出在哪,我們有沒有檢討出來。包含我們組織活動,最後都做總結。總結的目的,對自己來講:下次不要再犯;對相關的人員:我們提供這些經驗,他不用從頭摸索了。這個是廣修供養。
所以,普賢行在哪?開會就是普賢行了。總結不是廣修供養嗎?開會的時候,言語柔和,這是禮敬他人,禮敬諸佛;開會的時候,整個活動人家的付出,我們都能觀察到,都能及時讚歎,這就是稱讚如來;開會的時候,我們過程自己犯什麽錯,都能提出來反思,這是懺悔業障;你開會的時候,很多種種建議,能讓下一次辦得更好,這是不是請轉法輪?你開會的時候還推舉下一次誰做總幹事,這個叫請佛住世。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
成德也有勸過,都認識十年以上的同仁,勸他們,主要,其中有一件事,勸最多:敦倫盡分。
我聽過不少人弘護傳統文化,花的時間不少,但是,孩子心裡在想啥,他不知道。甚至孩子都有憂鬱的傾向了,代表我們都忙到事裡面去了。這個心連最親的骨肉都感受不到,我們做的事再多,不是在修行的狀況;那事,做了,只有什麽?福報。不是功德了。功德是什麽?真心才有功德。一個人越學越感覺不到最親的人的心,這哪有真心?反而變成很多人(逃避)盡家庭本分的藉口:“我都去做好事啦?”逃避。
好多修行人逃避夫妻的相處,這個叫分別執著,挑境界。逃避自己當父親、當母親的責任。我接觸了他們的孩子,都知道他們很缺愛,但自己當父母的人都沒有重視起來。
雖然修了一點福報,可能後面的罪業重了。慢慢你的孩子會長大了,他身心出現什麽問題了,你説認識我們的人怎麽看?“哦喲,他還講課呢?!怎麽孩子教成這樣?”那我們負不負因果?
所以,行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我們很容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那叫好惡心。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那是道義的心。無情不能修道。沒有情義了,沒有情義,人身都保不住了,不要說去作佛了。
做人,五常:仁、義,你看【義】,排第二,仁、義、禮、智、信,五常。
其實,你愛護你的孩子,那叫守信。孩子誕生的時候,我們當父母的人鐵定在心裡面都曾經發願、期許:好好照顧孩子,給他幸福,是吧?看他那麽可愛,自然就生起這樣的心,這是父子有親的天性。起過的心念不能違背。這個是信諾了。
跟子女是這樣,五倫關係都是這樣,夫妻之間也是這樣。
我也觀察,有時候我勸對方,對方敢怒不敢言,然後,硬做個樣子給我看,事實上,他真做假做,我還算看得出來。做個樣子就等我發話:“好!你可以去講課了!”其實,做樣子是不能感動人的,至誠才能感通。
我們是不是真心去做,騙不了最親的人,他們是最能感覺到的。
所以,衆生,我們這個我慢太重了。不容易聼別人的話,都比較順著自己感受、認知,【福在受諫】。
老和尚這一句話很有味道了:“看這個人有沒有福報,他能不能聼父母的勸、聼老師的勸、聼一心為他好的親戚朋友的勸。”你從這裡就看出這個人有沒有福報了。聼了,人生少走很多彎路。
那一天遇到一個年輕孩子,他接觸一些網上的東西,不知不覺染污了,不知不覺變得消極了。那個變化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看臉色就非常暗淡,相由心生。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應該是朝氣蓬勃的,怎麽好像很沒信心,很不敢面對事情。
後來我就跟他聊,讓他自己去感受,一二十歲的孩子是很難説服的。我們常常都是一種説服別人的態勢也是一種習慣,有沒有觀察到?因爲我也有看到,一些老師對這個孩子,一開口就講個半小時、一個小時都沒停下來,也沒有去觀察說:這個孩子接受度到哪裡。當我們講話講到對方已經煩的時候,那就反效果了,這個我們叫攀緣,是吧?對方的表情已經不是很接受我們講的話,我們還忍不住一直講,這叫執著。
後來,我就問他:“你看這些東西多久了?”
他說:“兩三年了。”
我説:“你覺得你現在的狀況跟兩三年前,什麽時候比較好?”你看,我都是問他,答案都是自己講,不是我壓給他的。
他自己也馬上回答了:“之前比較好。”
我説:“你那麽大了,你要爲你自己負責了,父母、老師也不可能常常盯著你了,你要懂自愛了。”
當然了,孩子的問題,其實,都要從小讓他養成好習慣,形成判斷力,不然,現在外面的誘惑太厲害了。
勸導年輕人,不要去接觸這些讓他自己墮落的東西,他馬上就很痛苦,很怕失去,這些東西會上癮的。好像不知不覺,覺得生命中不能沒有這些東西了。
其實,我們看著孩子這樣,我們也想想自己,我們有沒有上癮的東西啊?手機會不會上癮啊?一下沒看了,心裡怪怪的,這樣心就定不下來了。以前不離不棄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的是手機。所以,對手機不離不棄的人,絕對讓另外一半非常的傷心,然後,傷了別人,自己還不知道,叫玩物喪志。
有時候覺得看到這些自己認識的同仁,當父母,有時候也會覺得:“哎呀,你怎麽這麽忍心啊?”我們自己當老師都不忍心。孩子成長歲月的黃金時期,你居然忍心不全心全意去陪伴他,就知道我們好名好利有多嚴重!那個【義】都提不起來了。我記得小時候,電視裡面公益廣告,有一句話叫:“爸爸回家吃晚餐!”我當時侯說:“我爸爸都回家吃晚餐啊!爲什麽講這句話呢?”
我這個開竅的太晚了,好多事都沒搞清楚,包含,我姑姑都不帶我去看電影,因爲我都看不懂,領悟得慢。
所以,最近剛好大專營給他們看《達摩祖師傳》有同學說了:“我看第二次了,還是懵懵懂懂的!”這個都很正常。不要(拔)苗助長,要等待,耐心陪伴,那個悟性是要自然出來的不是你硬拉出來的,水到渠成,道法自然,教育裡面真的要去體會,道法自然。
機不可失,孩子需要我們陪伴的那個時候不能錯過了,不然會造成他終身的心理問題。他沒安全感。他缺愛,怎麽會有安全感?我們不缺愛,很有安全感。對父母的安全感移到哪裡了?對老和尚了、對佛菩薩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了。他對父母都沒安全感,你讓他去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可能不是那麽容易了。
成德的父親在銀行上班,商業界的,銀行。父親有心,輕重緩急他自己會抉擇,不然,在商業要去應酬,多的是啊。所以,當父母的抉擇真的影響孩子一生。
再冷靜想想,説實在的那些應酬對自己有什麽好處?當然,重要的你要拿捏好,可是很多時候,一定要去嗎?事實上去了之後,對去的這些朋友有好處嗎?其實,很多應酬,吃喝玩樂,還打打麻將,你都錯過了他陪伴他最親子女的黃金時段。這樣的事不能幹!損自己的陰德都有。
所以,走過來的路,我們要檢討清楚。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寺院的建築,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藝術教學」。”
這一點,我們也要感受了,假如學生所接觸的完全都是講課,那會產生什麽?他可能有一點聼了會疲憊了。更嚴重的呢?產生厭煩就不好了。
所以,我們這個教學,我們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一點要跟阿彌陀佛學習了。你看阿彌陀佛,他善巧方便,極樂世界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出和雅音。大家到大自然裡面去,聽到鳥叫聲,心情好不好?很舒服了。
假如每一天都只有聼阿彌陀佛講經説法,畢竟阿彌陀佛是老師,我們得要正襟危坐,正襟危坐久了,腰酸,是吧?突然可以轉換一下,白鶴來跟我們說法,當然也都是,出微妙法音,你就感覺身心的狀態都很好了。
這個對我們護念孩子、從事教學,也要懂得運用。你家裡的擺設都能有啓發,偶爾“念累了,來放鬆放鬆,爸爸陪你,繞繞佛”,走一走,停下來,老和尚寫這一幅字,或者這個藝術品,可以引導引導他。
“世間法裡,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
我去參加馬六甲古建築,傳統的建築,藝術化的教學,你走進大廳,擺兩個瓶子,代表進了家門,心平,瓶子嘛,不要把情緒帶回家。
所以,諸位仁者,要進家門,要先深呼吸三次,不能有情緒進屋。甚至於你要跟人家講話,都要情緒很平穩。深呼吸很好的,調整自己的狀態。
那個墻壁上【梅蘭竹菊】,提醒每個出門的人,出門要交君子,這樣的教學很有味道。牆上刻的扇子,出門要行善。中華文化裡面有很多是諧音的,這個挺有味道的。
我們體會到這個精神了,我們送人家東西,都有講究的,比方説送巧克力,告訴他:“巧克力叫:巧入無生,克力精進!”你看,這樣再吃這個巧克力,他吃你的巧克力味道都不一樣了。
巧入無生,就是要老實念佛,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實相念佛平等平等。你看,這個持名念佛多殊勝!從凡心入佛心,從有念入無念,這是持名念佛的善巧。克力,克力精進不能懈怠。
古人喜歡拿扇子,是吧?清涼風,把煩惱扇掉。你看,西游記,芭蕉扇,把火焰山扇掉。你看,這些故事,你拉回心地,就很有味道了。
老和尚還寫了李炳南老師的教導:“人我是非,一扇揮去;慈悲喜捨,六字念來”。假如,你家裡面這個扇子,這些東西都有這些法在裡面,你們家就變博物館了,這個就挺有味道的了。
你孩子的同學、朋友到你們家來就進了博物館,那你的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很有學問!”對你都是仰望的。
“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佛教的一切設施,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結構,都含著啟發的教育。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
我們要把佛教育的智慧用在護念自己,護念家庭,護念團體上。
“度盡眾生願,諸位想想,重不重要?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
老人家這些都是設問,讓我們反思,反聞聞自性。佛法是内學,要往内才能把心靜下來。往外就見人過了。
【佛法是内學】,我相信這一句話,我們都熟悉的;但是這一句話,有沒有用上,才重要了。沒有用上我們就不得利益了。所以,老人家這都是問我們,讓我們勘驗自己的狀態。
“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念念都爲衆生著想?念念為社會著想?”穿著也是帶動社會風氣,古人都懂這一點,不給社會不好的影響。
“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念念都為眾生著想、念念為社會著想、念念為國家著想,而絕對不想自己?一想自己,就錯了。”
《了凡四訓》説的「公則為真,私則為假」。當然,這裡的“爲自己”,是比較自私的。你假如是爲了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這個是懂得自愛。你是隨順自私,自我中心,這個就是造輪迴業了。所以,一想自己,就錯了。
“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細心去體會。為什麼想自己就錯了?因為想自己就增長我執。”
所以,會修行的人在一切境界,放淡【我執】。越來越淡了。能先人後己,先想別人。
“佛法是教人破我執。破我執,才能出三界;破我執,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亂。我執是輪迴煩惱的根源。”
我們讀經、聼經,一聽到這個根源,就要重視起來了,從根本修,有一個【我】,煩惱就斷不掉了。四大煩惱常相隨了。根源就是我執,我執就產生了我見,我慢,我愛,我痴。
“所以,大乘佛法妙極了,教你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
因爲大乘佛法發四弘誓願,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不知不覺就把我執斷了。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執,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尚需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把我執破掉。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七次往返,要多少歲月,”也是挺長的了。“這是天文數字。”
我們看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的榜樣,沒有爲自己,老和尚講了,境界呢?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日日不一樣。諸位仁者,大家聽了之後,羡不羡慕啊?
在哪裡用功啊?放下我執。老人家展現了,完全絲毫不爲自己,為正法久住,為苦難衆生。我們做得到的!有志者事竟成!
所以,“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眾生,「我」自自然然的淡忘了,這個法子非常高明。大乘法裡,念佛法門尤其殊勝,尤其巧妙。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心願,想阿彌陀佛的行持。”這叫【憶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我們一看到,想阿彌陀佛的行持,【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羣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我們對衆生有沒有慈悲?有沒有能包容?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個都是阿彌陀佛的行持。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沒有絲毫虛僞、應付,都是真心以待。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心量之廣無量無邊,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我們完全依阿彌陀佛作標準,先要發心,不發心不能入門。”
先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心,就像普賢菩薩: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
衆生無有窮盡,所以,他老人家的願,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常常,幹得有點不耐煩了,就想到普賢菩薩的行持了。其實,我們不耐煩了,就是落入了時間空間的煩惱裡面了。“我要幹多久啊?!”
你這時候能反觀内心:“我這個煩惱怎麽來的?”時間空間是抽象概念,不存在的,我們把它當真了,落入這些煩惱。
所以,我們發了心了,“入了門之後怎麼修法?斷煩惱,破我、法二執”。【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用這句佛號,一向專念就行了。”
這個方法非常善巧,當然,正助雙修。正修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助修,就是積功纍德。
我們念佛的目的:念佛即是自心現。【聲聲喚醒自己】。所以,我們要去處理事,我們剛剛還念著佛,念佛即是自心現。所以,處理事,就是用真心去處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處理。
真心處理事,都是功德,也是念佛。念,今心,心上有佛。這五心,就是佛心了,就是菩提心了。用真心去處理事,不容易生煩惱,生智慧,生慈悲。自己就在境界裡面不斷提升了。
“這一句佛號從什麼心生起?”這是老和尚教我們念佛了。
“從真實平等廣大心生。因此,句句佛號就與廣大心相應。廣大心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你看,我們學了《四十八願》講記了,學了到第19願了,最重要,要學到什麽?“我做佛時,十方衆生。”你看,每一願幾乎都是:“我做佛時,十方衆生。”阿彌陀佛時時把十方衆生放在心裡,每一願都是爲十方衆生發的。
老和尚爲什麽把第六品,當早課啊?每天不忘發心,每天這個心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尊。我們跟他老人家學,要越學越像。最重要的:拓寬心量,不能有看不順眼的人。
所以,拓寬心量,最好的方法,就是你現在看誰不順眼,你就盡力去對他好,這叫對治。當然,你在對人家好的時候,也要能顧及到對方的感受,不要嚇得人家都不敢見你了:“這個人到底有什麽目的?”
“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不可思議!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 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你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
老實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了。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他力派,果教門。從果起修,即修即果。這是吃饅頭的法門,黃念老比喻的,直接吃饅頭了,不用挑種,還要施肥灌溉,直接吃饅頭了。
“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這個事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
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為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念的。
“心量是這樣擴大的。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之處。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不念佛時,還是小心眼,還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錯特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
說實在的,這樣的觀想,我看也觀不成了。我們上次有一起學習到劉素雲老師的教導:“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好像這第四句我沒講到。“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你看,這一句跟老和尚現在這一段教誨融在一起。“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為了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念的,你越念越歡喜了。
所以,“佛教我們用一心,不可以用二心。對佛用一個心,對眾生又是一個心,這錯了,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這個地方。”
我們用一心,用真心念佛,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每天就正助雙修了,就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就生活在法喜當中了。老和尚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跟他老人家學,要像他老人家。越學越歡喜,假如,越學煩惱增多了,這個要調整調整,學錯了。
我們不要好日子不過,這些教誨講那麽清楚,當下受持,好日子就開始了。就跟《暖春》那個爺爺說的:“我們的好日子才剛開始!”
祝福大家,好日子開始。今天是好日子,從今天開始過上法喜充滿的日子!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九十九頁這一段。再念一遍“佛的心量周遍恆沙世界,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那樣大的心量。所以,心量大就是覺,心量小就是迷。”
佛經裡面的比喻,我們的心量本來是大海,現在這個大海起了一個小水泡。我們誤認這個水泡是我了。本來心量是像大海一樣,就好像我們本來的身是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現在迷了,執著這個臭皮囊是我了,就像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本來是有大海的大用,現在只變成一個小水泡了。
當我們心量不能容什麽人事物,佛這個比喻要想到了。我想沒人甘願做水泡,真正明白了,誰都要做大海了。誰要做水泡呢?怎麽做呢?
把這個水泡突破了,它就回歸大海了。突破就是要把自私自利、把自我中心放下了。所以,老和尚常説學佛,首先拓寬心量。這句話,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了,這是老和尚教我們下手處。【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們要檢查,有沒有不能包容的人、事,當下就要依教奉行去突破了。所以,修行首先要認識真心,認識自己的真心。六祖大師那二十個字,就是認識自己的真心了。
《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認識本心,學法沒有太大幫助。你認識清楚了,用功才是往恢復本心,恢復自性的方向在用功了。不認識本心,著在相上修行了:我每天很在乎次數了,要念多少聲佛、拜多少佛。著相就障礙本性了。
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就是我們本心的狀態了。隨時都要觀照心,不能起執著,一執著,就有【住】了。
其實,一執著,身心就不放鬆了、就不自在了。所以,我們只要感覺我們自己不放鬆、不自在了,馬上觀照内心深處,有什麽執著的念頭,執著點。
修行靠個人,這個得自己觀照了。
所以,“心量小就是迷”。一發覺自己不能包容人了:我迷了,趕快調整了,聲聲喚醒自己,趕快念阿彌陀佛,拓寬心量。阿彌陀佛的心量是【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人成佛,我怎麽還有不能包容的人啊?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這個迴向偈也是有口無心了。【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同生】就念起來,口跟心不相應了。修行最重要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哪怕念一個迴向偈都是真實心做,不是搞表面的。【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凡夫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他就是凡夫。他為什麼是凡夫,佛為什麼會成佛,道理在此。”
起了利害得失,是輪迴心。所以,我們要認識真心,也要能夠觀察到妄心,一觀察:這是分別執著,這是六道輪迴,老和尚常講的那十六個字,就是六道輪迴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得失就是有貪了。一起這個念頭:“我是要去極樂世界的,我起這些輪迴心就是造輪迴業,跟我的目標背道而馳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有一個利害得失的念頭起來,不能讓它相續,只怕覺遲了,趕快,【阿彌陀佛】不能搞輪迴了。
所以,《無量壽經》“這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修學大乘?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
剛剛讀這一段,有沒有一個人起一個念頭:“那我入不了了!”強者先牽。我們沒信心,這個煩惱很重。一讀個什麽,這個煩惱就上來了。我們本來的心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本覺本有,又不是去跟別人要來的。這一點很重要的。
《六祖壇經》裡面,追趕六祖大師的惠明法師,他武藝高强。他以前是將軍,出家前(是)將軍。武功很好,他最先追上的,六祖大師就把那個袈裟跟缽放在石頭上,他去拿,拿不動,一下子敬畏心起來了,這個東西可不是隨便能拿的。馬上生起恭敬心了:“我是來求法的。”六祖大師首先跟他說:“密在汝邊。”在你自己身上,你本來就有的。
所以,信心要建立在真理上。佛開悟第一句話就給我們建立信心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不應該有沒自信的念頭。
應該有什麽?應該有去放下障礙我自性的分別執著妄想。佛第一句話就這麽教我們的。我們總不能第一句話都不聼吧。
而且,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説的就是從這一句流出來的,又流回這一句,這一句是總綱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懷疑自己了,有信心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也不傲慢了,爲什麽?我雖然有佛性,我現在還有妄想執著障礙,趕快去掉障礙。
所以,每天精進在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哪裡放下?六根接觸六塵,一起妄想分別執著,能觀照到:“我怎麽起這個分別心了?阿彌陀佛!”不讓分別執著相續。
就好像剛剛成德說的,老和尚這裡說:“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沒自信的人看到老和尚這一句,就好像那個花枯萎了。沒自信,對自己殺傷力特別大!老和尚說:“懷疑,山崩地陷。”那是大自然會山崩地陷。一個人懷疑自己呢?他會掉到無底洞。都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我怎麽好像一直往下滑。
懷疑是愚癡的核心,老和尚教導的。要把這個核心的煩惱從根把它砍掉,建立信心。
這一點,我有一點小體會。我以前也很沒信心。尤其,中文特別差。考試很多時候不及格。老師發考卷,當場駡我,包含初中的老師:“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中文程度差這麽多!”你們可以體會到我當時侯的感受嗎?
你們沒什麽反應。你們要表現出同理心。我們學佛是恢復真心,恢復真心要從哪裡下手?從忠恕之道。這個【恕】是【如心】,如其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大家有沒有面對一個有緣的人,他講的他人生的苦痛,然後,你聽著聽著,也陪他流下了眼淚。這個就是感同身受。
《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個也是我們本有的。只要我們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自我感受放淡,你就越來越能感受到別人的心。我們本來就有同體大悲,怎麽感覺不到?把這個障礙我們同體大悲的這些分別執著念放下。
就像我們教書。比方,這個孩子遲到了,假如我們一看到他:“你怎麽又給我遲到了!”你看,以前落的印象,“啪”上來了。然後,瞋恨跟著起了。我們也沒感覺他當下的狀態。我們被自己的煩惱首先控制住了。
假如我們沒有起這個念,看到這個孩子,首先關心他:“同學,你吃飯了沒有啊?”你看馬上替他設想,可能這個孩子本來等著挨駡的,突然聽到老師問他有沒有吃早餐,可能就觸動他的善根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老師當場講的言語是很可能傷到小孩的心了。所以,當時侯,對我來講,老師講這些話還是造成心理的沒自信了。學中文都很緊張、很害怕。
但是後來遇到老和尚了,殊勝的增上緣。老和尚分析:“漢字文言文,(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好的瑰寶。”我接受了。佛不會騙我,老和尚不會騙我,所以,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我本來那些沒自信,那是邪念,污染不上我了。大家相不相信佛不騙我們?相不相信老和尚不騙我們?那我們在境界肯提起佛跟老和尚的教誨,境界就障礙不了我們了。邪念、妄念起不來,我們就沒有障礙了。
【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修行人要改心。本來那些沒自信,現在改過來了,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來用心了,不隨順本來那些煩惱習氣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你們以前的中文都比好。我也是給大家一點小信心。
下一段,“心量不大的人,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的心量小,那你聼大乘這個增上緣,可能也會理解成小了。
“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小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你看小得多可憐!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
是心去作佛,心那麽小怎麽作佛?老和尚講:“小得多可憐!”小得也太糟蹋自己了,小得也太不尊重自己的佛性了。要自愛,不能糟蹋自己的佛性。
《勸發菩提心文》菩提心是我們本有的真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這個因緣講了十點,其中一點叫【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不能搞得小得那麽可憐啊。
有時候看清了,那麽小,對自己笑一笑:別把自己搞得這麽可憐!不要作賤自己了。好好的佛不去做,不去恢復,搞得那麽小,搞到最後,三途一墮五千劫,那真是跟自己太過不去了!
不能“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那就太冤枉了!
所以,我們學這一品經,很重要了,第六品。這第十九願【聞名發心】,後面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要發,我們能往生,而且菩提心發了,這一句佛號才能聲聲喚醒自己,這一句佛號才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很重要。不是誰念得多。
當然,相應了,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相應,念多了【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
我們也見過,每天拿著佛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突然看到什麽,開始駡人了。大家覺得他前一秒鐘還在按佛珠,後一秒鐘就駡人了,請問他前面念的那些佛,相不相應?
我看,不會相應。有時候,念念念,便有口無心了。所以,念經、念佛,都要心是靜下來的,才相應啊。夏蓮居老居士提醒的:“念佛人不能輕忽養認”,養自己的情識。
就是他雖然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已經在打妄想了。妄想一直打,打妄想就把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一起調出來了。那個業力會調出來的!你越打都是這些輪迴的妄想,阿賴耶識這些種子就越來越多了。
念佛要字句分明,攝耳諦聽,才能受用。
讀經也是一樣,一字一句讀清楚,不能因爲太熟了,讀著讀著,其實都在打妄想了,結果還在讀,也挺厲害的:沒讀錯。
但是,腦子確實已經在想其他的事了。都要能觀照到,趕緊拉回來。字句念清楚,聼清楚。【都攝六根】這個六根不能向外,不能取相分別。
你一起念頭,它就有影像出來了,它就一直在落印象了。
要落什麽印象?落萬德洪名,憶佛念佛,要落印象就是:讀著佛經,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隨文入觀。我們就熏極樂世界了。阿賴耶識的種子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强者先牽。你都是憶佛念佛了,你臨終,它一定會冒出來的,你就有把握了!
【都攝六根】,要把妄心收攝回來,這個都要自己去觀照。讀經,讀著讀著,跑出去了,不能沒有看到啊!
所以,老人家這些都是苦口婆心提醒啊。好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聞這個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也在念,“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還要怪佛菩薩不靈,怪經典胡造謠言,那就罪上加罪,謗佛謗法,罪過就更重。”
這一點,玄奘大師為佛門貢獻巨大,臨終的時候生病了,他沒有懷疑因果。他想:“是不是我翻錯了。”
所以,假如我們遇到一些境緣,覺得自己很對,佛法怎麽不靈了?就有可能造這個罪業了。
佛是真語者,不會錯的。
而且,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那麽多人成就,哪會有錯!
我們聼老和尚講,念佛團團長常常帶人助念,後來他生病了,生了重病。人家要去替他助念,統統被他轟出來。
因爲,他在做這個事的時候,他是有求的心。求健康,結果呢?我助念那麽多年,怎麽我還生病啊?他求不到了,生煩惱了,不相信了。
所以,這個玄奘大師的故事,假如這個念佛團團長,先聼了,先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過去生造的業,我們不瞭解。
《普賢行願品》說到了:我們無始劫造的業假如有體積,我們做個比喻,比方説,今天幹一件壞事了,就像一根頭髮。諸位同修,頭髮有沒有體積?你把一百萬支頭髮放在一起,你看,一捆吧!有體積。
我們無始劫造的業,若有體積的話,虛空法界都裝不下。這一句話聽懂了,有什麽好傲慢的?造那麽多業,有什麽好傲慢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傲慢心一起來,又造業。
修行人警覺心要高,隨緣消舊業,不能再造新殃了。
所以,過去造那麽多業,啥時候會起現行啊?【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修行人,他真有用功了,所作的業報都是重罪輕報。有這個認知了,哪怕生了重病,逆來順受。深信因果,很重要。我們要提醒自己:深信因果。
對於我們介紹學佛的這些親戚朋友,玄奘大師的這個故事要早一點告訴他。爲什麽呢?因爲怕他理不明,他本來就是來求富貴的、健康的,他來了,錢越來越多了,他很高興。
可是你沒有看出來,他理不明,他是來求的,突然他生病了,他就不信了。“沒用啊。我有念佛了,還生病啊。”
聼經聞法還是挺重要的。現在你要找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這樣善根的人不多了。一般都帶有求的心,你不先把一些理告訴他,他求不到,他就不認可了。
海賢老和尚他們老實到什麽地步?老師教他念,他就念,他也沒問:“爲什麽要念?念了有什麽好處?要念多久啊?”他連問都沒問。這個真的是夠老實的,老實、聽話、真幹。
我們看到這個“謗佛謗法”,我們要引以爲戒,不要:“我不可能的!”有時候,你這種態勢就是很絕對的,我看都是激動型的,激動型的情感很重。他越拍胸脯的,我越謹慎觀察。
我記得,我剛出來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個女同事,【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她在我面前講得慷慨激昂:“我這一生不結婚了!”後來她是第一個結婚的。
太激動了。太激動了,到時候她情感一作用了,當然這個時候我不會去跟她說:“你當時候在我面前說的。”我不會去幹這種事的,那太不給人家面子。然後呢,告訴自己:“不要太激動”。
孟子也説:“”人一激動,那個心是浮動的,心還是要保持清淨、安定,不能都是用義氣在辦事情。
【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念頭。比方說,跟人家說:“我可以的!你一定要相信我!”其實,我們起那個“你一定要相信我!”那個就是我們很多煩惱是來自於別人的眼光,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很希望別人認同自己。有這個心念,你總有求不到的時候了,痛苦就來了。
痛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内心有求。【人若無求品自高】【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你沒有求了。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我自性本來清淨,怎麽起了這個貪求的念頭、强求的念頭?一起了,你又沒觀照到,【異念紛馳總是魔】,這個貪求心就一直相續了。
所以,我記得,當時侯,第一年教書,有薪水了,買得起機票了,到新加坡居士林想去見師父,給他老人家謝恩,他老人家把我【撈】上來了,不然都在煩惱當中了。
結果,我一下飛機,人家派車來接我,我一上車,看到這個司機旁邊放了一張書簽,弘一大師的墨寶,寫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怎麽可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呢?我們有盡心了就好了。我不自欺的面對我的念頭,我都盡量的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別人還有誤會,別人還不認可,這個不要强求了。
當然別人給意見,有道理還是要聼的。
這些,我們引以爲戒,這個不能“謗佛謗法”。對於經典、對於佛菩薩教誨、對於老和尚教誨不懷疑。問題都在自己這邊。趕快調整自己,應該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可能這個境界就突破了。這個善果就能現前了。
像昨天,我們一個同仁,他就提到:某個人打電話給他,他光看到電話號碼,他就開始害怕了。後來呢,他就反觀自己。我爲什麽那麽害怕?我們常説歷事練心。
我們今天看一個人很害怕,是不是歷事啊?練什麽心呢?練:面對境界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的。我今天面對他,我害怕,我爲什麽害怕,我得把它搞清楚了。這叫“覺”。不是糊里糊塗的。
所以,《了凡四訓》說【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看自己的心要看得深入,不能夾雜。
你説:“我都是為他好啊!”你有沒有夾雜個人的目的。這個只有自己觀照了。“我都是奉獻的!”你有沒有夾雜名聞利養?
所以,余淨意公,他自欺了,他都不承認,他覺得自己做得挺好啊。其實,他的念頭都偏得很厲害了,他自己沒承認。所以,學道要打破自欺一關。
人的念頭,還是非常細微的。
這一個同修,他就靜下心來:“我會產生恐懼,因爲我有想到之前發生的事,我落了印象了。所以,一看到他的電話號碼,以前那個落的印象就冒出來了。”他找到原因了:“我對他形成成見了。”找到原因了。
我現在是受持《無量壽經》【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是什麽?見人家的本性,不著相。你對他有成見不就著了他的過去的這些影像嘛。過去都過去了,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結果我們常常把它調出來,折磨自己。然後,又影響跟人的關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愛一點,老和尚說:“不要拿著這個純淨純善的心裝一大堆垃圾。要把它清除乾淨。”用一句佛號,把它清除乾淨。
那一天看到,劉素雲老師四句話,很有味道,今天要把這四句記住:“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你只要想到一個人,你要不就是喜歡、要不就是討厭。你討厭這個人,他也會常常在你腦海裡轉。
“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處理完就處理完了,還在那繞啊繞啊,那都是放不下,人我是非。
“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老和尚好像有説過:“要送個好名貴好名貴的東西,你送到博物館去吧。供人家欣賞,不然送這裡還要收藏,那個很麻煩。”修行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清淨心,沒有什麽東西比它寶貴了。我們要識貨,什麽才是最寶貴的,要看清楚了!那個帶不走的都不是最寶貴的。不止不是最寶貴的,還會是障礙!所以,“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
你看這四句,你真的去落實,保證保證煩惱輕,智慧長。老和尚也常舉修.藍博士,人家用四句偈把心裡的垃圾清掉,我們用【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稱名時即遇光時】,一稱名,佛光就到了。
【衆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妙法幸聽聞】,這個佛門最妙的法,被我們遇到了,中了第一特獎!【應常念佛而生喜】啊。
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了,有這句佛號,我已經滿足了。那你就沒有苦了。你滿足了,你就沒有去求什麽了。你沒有求就沒有苦了。我已經賺翻了,此生無求,老實念佛,在這世界一天,我們就歡歡喜喜過一天,跟衆生結法緣、結善緣。
這個同修他反觀到自己的心念,才會造成他的緊張,把這些念頭放下了。每個人都有佛性,老和尚教我們:“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我心目當中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老和尚把他修行竅訣、竅門,和盤托出了。
諸位同修,剛剛這一段老和尚的法語,我們受不受持?假如受持了,每一個人是阿彌陀佛了,你就不會對他有成見了,甚至於他做得不好,你不忍心:“他是佛,好可惜,看看怎麽幫忙!”你不會跟他對立的。
後來這個同修一調整,非常奇妙,對方對他越來越好。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存著害怕,你跟他的關係就是緊張了。你真誠對他了,他也轉了。自他不二。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依止自性覺正淨。覺,就是不能糊里糊塗的。你所經歷過的事,你都要知道自己的心念偏在哪。
我好像這一段時間跟大家探討這一點比較多。大家有印象沒有?有同修跟我説:“我遇到一般的人不容易發脾氣,怎麽遇到我們家的人,我就很容易發?”這種境界,我看他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了,還沒搞清楚,那這幾年不都是稀里糊塗地過了,這麽過哪叫歷事練心,那叫歷事糊塗,不是歷事練心。
都搞不清楚問題在哪,人,這個境界也不清楚,那個境界也不清楚,那就越學越糊塗了,表面上挂著佛弟子的名,事實上還是打迷糊仗。
【觀心為要】,藕益大師《淨社銘》這四句,那真是修學的綱領,所有的教誨沒有離開這四句。
有觀照自己心的人,就會在境界當中看自己的心偏在哪。而且發現之後,提醒自己【後不再造】,那就會一直進步了。汲取教訓。
而人要能觀心為要,能觀照是因爲他的心不浮躁,假如我們平常妄念很多,心很浮躁,那真的很難在境界當中,看清楚。有時候,事情都搞砸了,他:“怎麽會這樣呢?怎麽發生成這樣呢?”心是亂的。
【靜水照大千】你看,湖面很靜,沒有波浪,旁邊的東西,每一棵樹照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我們還沒有面對境界的時候,這些人事境緣還沒到的時候,我們要調好自己的心,是很從容,很平靜的,那就不能離開念佛了,一離開念佛,妄念就來了。妄念一來,你的心要平靜就不容易了。所以,佛號要提得起來。
佛號要提得起來,若要佛不離口,先需珠不離手,要養成念佛的習慣。諸位同修,你現在手上有沒有佛珠啊?
你不要聼我講的時候,還在念。除非你念的時候,聼也不受影響,那可以念。我不會强迫別人,不能強勢,不能要求別人。我提醒這一點是什麽呢?一個修行人,要能感知到自己的狀態。
你不能:別人這麽做了,我也要這麽做。他能做,不代表我能做啊。我得自己感知啊。
人有時候就喜歡攀比。人家邊聼邊念,我也要!你那個“我也要”就是煩惱了。
因爲念佛很重要,要攝心;你説追頂念佛,你念得心慌意亂,你還追啊?那就達不到你攝心的目的了。
他追得那麽快,是讓妄念不要進來,不能執事廢了理。你追追追,追到最後心臟病都快發了,那不行啊。
你追的時候,還字句分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才行啊。你是不是攝心,那只有自己知道了。那個不是能跟人家比的。
有同修説到了:“平常聼經很歡喜,一旦遇到境界,人事物的時候,佛法就用不到實際生活中。經教提不起來,接觸人的時候,尤其是家親眷屬,如果發生一些事情,自己内心無法做主,就被境界轉了。”
要把佛法用到實際生活,它是有一個過程的。首先,要調伏着急,急於求成:“我怎麽沒用上啊?”就開始氣餒了。有沒有發現那個氣餒是煩惱?
【觀心為要】,每個當下的念頭要清楚。“我好差!”你看那個沒信心又隨著這個境緣在那兒冒了!你怎麽不提起經教呢?怎麽不提起夏老的教誨呢?夏老說的:【要不計成敗。】這句話大家聽懂沒有啊?代表什麽?你突破一個習氣,那不知道要多少回合!正常的。平常心去面對。
還【不顧生死】,就是你起那個正念,要:“死都不怕,就怕我這個正念起不來!”這都是過來人的法語。
所以,大家不要給自己打悶棍,現在遇到這些境界都正常。但是,我們得把這些法語,這些祖師從大慈悲心流出來的法語,我們要受持它,去用功,他的加持就到了,你就會更有力量,去歷事練心了。
接觸人的時候,尤其家親眷屬,自己就做不了主了。重點是:家親眷屬的境緣,每次一不一樣?不一樣。我們每一次起的心念一不一樣?不一樣。
這些心念我們經歷過之後都要觀照到,都要提醒自己要放下這些念頭。不能是落一個印象:“哎呀,這個家親眷屬我就是容易起煩惱!”你越落這個印象,你就越過不了這個關。
“念佛好難啊!”你看又在落印象了。你越想它難,它就越難。都是念頭在主宰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這個念頭,我跟大家交流過幾遍了,夏老指導我們用第一念,就是用真心,不用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念佛的時候怎麽用第一念?處理事情的時候怎麽用第一念?教得很具體。我們得受持,你就有大受用了。
你看處理事:【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不要有私心作祟。
【物來而順應】,順其自然,安住當下。
【事已過勿留滯】事情已經過了,不要一直印在心上,糾結、留戀,這個都是煩惱。
未來【勿將迎】,你過去有留滯,就是過去煩惱了;未來有將迎,就是未來煩惱了。這些念頭要放下。深信因果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
深信因果的人不會糾結過去,甚至你會歡喜,爲什麽?債還完了!就是不甘心,那些東西才一直冒出來。【深信因果】,是一貼良藥。我們得把它喝下去!藥到病除。爲什麽會擔憂未來?你還是不信因果,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有什麽好擔心未來的?
所以,【坦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長戚戚】,【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去處理事情,心要空寂,不要放事,我心裡不放人、不放事、不放物。我心裡就放阿彌陀佛。
你心裡都放阿彌陀佛了,真的有事,你去應,真心去應的,從容去應的,真誠去應的。
【若計較人我】,所以,這一句法語,我們受持了,就在經歷的事當中,不斷放下人我是非。
【瞻顧得失】,把利害得失放下,放淡,【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我觀照到了,我這個意氣、感情慢慢放了,像我是激動型的人,很適合打前鋒,籃球來講,適合打前鋒。但是,修行人要改個性了:“我現在不衝那麽快了,Stop!要懂得冷靜冷靜。”不能一高興了支票開一堆,不行。
你看這一句法語就不斷,你在事當中就放淡這些煩惱習氣了。所以,觀照自己的心念,真正歷事練心的人,他觀照心念會越來越敏銳的。
這個同修還提到,“境界來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那代表你可能很容易緊張。人一緊張,就會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了。緊張是個果相,所以,人在歷事練心當中,都要常常觀照因處在哪裡。緊張是果,一定有心念偏了才呈現出這個緊張的相。
像我以前考試,很緊張。那不是很明白,因在哪?得失太重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念頭偏在哪,毛病習氣在哪,這可不能交給別人幫你找啊。修行靠個人。
修行一定要有耐性,不能着急;着急就不能安定,安住當下。修行是一定有過程的,要耐心,信任自己,幫助自己,支持自己。它必然要生處轉熟處,熟處轉生。我們在境界當中得失、人我的念,正常,很熟,慢慢佛號多了,它就陌生了。慢慢提起真心的正念多了,它就陌生了。
所以,常常一觀照,跟真誠不相應,有應付了,跟清淨不相應,有染著了;跟平等不相應,有傲慢了;跟正覺不相應,有迷惑了,有不理智了;跟慈悲不相應,有自私自利了。這些念頭觀照到了,都能放下,慢慢都能放下,慢慢它就陌生了。我們剛剛講的【拓寬心量】,不能自私了。
老和尚接下來說:“實在是你雖然讀經,並沒有解其義。”明理,深信因果,很重要。“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你看不出來,誤會了。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在佛法表法裡,此意也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拓寬心量,你看我們佛門教學多善巧!“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寺院道場,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天王殿,彌勒菩薩坐在中央。”其實我們,念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要想一想:我第一堂課過關了沒有啊?第一堂課過不了,第二堂要學好,不容易了,因爲第二堂課要以第一堂課爲基礎。一年級讀不畢業,二年級升不上去,有道理。
你不拓寬心量,你法受持不了了。
“彌勒菩薩坐在中央,面對著大門。意思就是說,要像他那個樣子,才有資格入佛門,入大乘之門。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要有大肚量,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平等恭敬,禮敬諸佛,“成喜悅相”。
“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提示我們要護自己,也是表法的意思。”佛法真的很管用啊。這個天王殿教導我們的每一天都能用上,不用上就處理不好事。佛法就是生活,生活上不用它可能就用煩惱習氣了。
“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前途一定光明,家庭一定興旺,國家必然富強。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家庭社會就安定了。
所以,對自己的本分不能逃避,勇於承擔。你説,好難啊!好難,你不做,良心不安。
我的本分我做了,再難,我的心是安的,咬緊牙關,再難,再難不就幾十年就過去了嘛。我幾十年咬緊牙關,換個無量光壽,這太值得了吧!而且説實在的,你真的肯依教奉行,咬緊牙關,修忍辱。這些境界慢慢你就突破了。不用咬一輩子的。你看老和尚關關難過,關關過。
説到這裡,學佛首先學吃虧,不要計較。“我對他很好了,他又沒有對我好!”別去計較這些了,也不要去計較誰對誰錯了。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自己先做對。你看我們這些念頭就是太計較了;而且,利害在裡面:“人家對我好,我才對人家好。”那不都是利害心嗎?要道義心。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斷的求進步,不進則退。”不能知少為足,不能跟張三李四比,要跟聖賢佛菩薩看齊。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永遠領導時代,豈是落伍?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方法。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多看,北方天王教你多聽,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真實的學問。”
我們念到這裡,請問大家:你接觸到那麽多同事,人家怎麽把工作做得很好,我們有沒有觀察過?有沒有多看?有沒有請教他,多聽?老和尚這段話,我們才是真正拿來行,解行相應。善財童子,三人行必有我師,誰都會講,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落實?你沒有這麽觀照,沒有察覺,理跟事,解跟行還是不夠融合在一起。
比方我們問自己:“我昨天有沒有看到誰的優點?”這個要自己檢查了,真的你都看到同事,人家做人做事的可貴在哪,鐵定我們事就會做得更盡善盡美。你每天從別人身上得到啓示,你就進步了,越來越精進了,包含我們有沒有觀察哪個同修修學得力,爲什麽人家得力,我們有沒有效法?多看多聽,進一步,要效法學習。
“一切佛菩薩的名號、塑像,都代表教學的意義,完全是用來表法的。”
所以,大家家庭當中的境教,家裡的人一看,老和尚的法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馬上都讓他起觀照,都在給他熏習。當然大家掌握【度】,你不要貼到家裡人都很反感了。不要想做什麽事,就入無人之境,感受力都沒有了,一【執】成病了。
所以,佛門藝術的教學,我們觀察到了,我們要懂得用在我們的家庭裡面,用在我們的團體,單位當中。學了就要用,越用越有心得,越用越靈活,越用越提升,就能爲人演説了。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參與一些活動,尤其師父上人周年追思紀念會。我們《弟子規》講【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對師父上人的感恩,不因爲他老人家的圓寂而減少。這份恩德,我們從自身的受用,家庭的受用,感覺這份恩德,越來越深,越來越廣。這個念恩的心跟菩提心相應了。 就像自己回想,人都帶過去生的習氣,自己小的時候回外婆家。這些同輩的親戚都是回去玩耍的,結果自己回去,是要做生意。過去生的習氣很重。沒有遇到師父上人這個緣,這個轉不過來了,可能一生就幹追名逐利去了,甚至於,自己人中很短,比較短命了。真的四十幾歲的時候,也身體不好了。人確實是有命數的。命可以改。 也是師父的恩德,對我們弟子的栽培、護念,讓我們能盡一點力量來推廣傳統文化、推廣佛法,積了點福報。 所以,慧命來自於師長,其實,連生命也是師長的恩澤。老人家對我們是無私無求的付出,我們怎麽報這個恩呢?依教奉行,以師志為己志。 依教奉行,我們就想到他老人家的教誨:學佛首先拓寬心量。其實,拓寬就是恢復我們本來的心量。 我們也跟大家有提過,佛經的比喻:我們的心量本來好比大海,結果這個大海起了個小水泡了,我們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這是佛法裡面的一個比喻。 我們有遇到不能包容的人,就要想到這個比喻。想象一下:我的心量是大海,現在怎麽眼前這個人我都容不了了!我把我搞成小鼻子、小眼睛了,這就不自愛了。 尤其,我們有這個緣,跟師長結了師生緣,我們向他老人家學習。我們向他學,這個【學】有效法的意思,越學越像。 首先從哪裡像?老人家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包容的人。”從這裡開始效法。我們不這麽效法,《無量壽經》也念不相應了。 《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説到【一切皆成佛】是吧?【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如我們心裡面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這些經句很難相應了。 我們這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師父上人四十八願的講記,剛好我們上一次講到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發菩提心。省庵大師還指導我們發菩提心,《勸發菩提心文》。代表發菩提心在修行的道路上是最重要的。 印光祖師說發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這個是比喻了。你看軍隊,元帥很重要,元帥稀里糊塗的了,迷糊了,這個軍隊就潰散掉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方向在哪了,甚至於還搞到自己人打自己人了。自己的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 所以,四弘誓願就是修學的次第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發菩提心了。菩提心是我們本有的真心。我們有這個認知了,我們就不會沒信心了:“我不行,我發不出來了。” 本有的怎麽會發不出來?不能順著自己感受、想法。遇到聖教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對佛的教誨不懷疑。佛開悟第一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諸位同修,我們上個月有沒有很沮喪、很氣餒的時候,這個信心受影響了。佛這一句話不可須臾離也。【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 而且,我們有信心了,別人才幫得上我們。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己放棄自己了,誰也幫不上忙了。自棄者,就天棄了。 我們學佛的人要重視領悟、悟性、感悟能力。師長有說,這個念頭的作用非常的大。我們這個念頭一沒有信心了,兵敗如山倒。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個感受?搞到誰也不想見了。 這樣的情況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感受到了,沒信心的時候,一直往下滑。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給他不二過,後不再造。我們有一次感受到沒信心,拼命往下滑了,不能再讓這樣的事再發生了。 師長講經說的:“懷疑,山崩地陷。”大自然山崩地陷,這個一懷疑對自己的影響也是不斷往下滑。甚至於都感覺不知道哪裡是個底了,哪裡是個頭了。 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非常關鍵。信是道的源頭,源頭活水;功德的母親,母是能生。信心保持住了,正念分明,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是功德,跟真心相應。 你信心沒保持了,懷疑了,沮喪了,甚至還批評毀謗了,這個差別就大了。你看,一念之間是功德,還是造罪業,都在自己的念頭上。 所以,師長也説:一個念頭周遍法界。大家有印象吧?念頭周遍法界。尤其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我們起念頭,他們都知道。 我們起一個求生淨土的念,他們全加持;我們起一個沒信心的念,他們加持不上了,想加持,加持不上了。 他們加持不上了,誰得其便?魔得其便。現在魔在搶人。尤其我們假如又有機會去弘護正法,魔找機會破壞正法。找誰來破壞啊?找我們剛好在因緣當中失了正念,他就得其便了。我們本來積功累德的因緣可能就變成造業了,可能變成讓大衆沒信心了。我們越感覺到一念的差異,天壤之別,我們對念頭就謹慎了。克念作聖。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 【非禮勿動】。我們起個懷疑了,不禮敬自己了,不愛自己了。【非禮勿視】,這些句子對我們修行人太重要了,因爲修行,一切行門,要達到什麽目的啊?清淨心。 這是徹悟大師的法語,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目的是什麽?幫我們恢復自性,明心見性。一切行門呢?以淨心爲要。我們依教奉行都是爲了達到清淨心。 所以,我們自己要檢查自己,心有沒有越來越清淨? 要敏銳:我一看這個抖音,一看這個短視頻,我就被它吸過去了。所以,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一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而且我的心隨著它在起伏了,不清淨了。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傳統文化裡面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現在是要面對無始劫的輪迴,我們要跳出去,這是聖戰。這個不能掉以輕心。 【知己知彼】,我們現在外在的環境是【彼】,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十倍、百倍、千倍都有啊! 我們内在的煩惱又比一百年前的人多很多。我們再不關照這些會動我們的清淨心的因素,那我們怎麽可能清淨心能現前,怎麽可能能進步呢? 所以,《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不是説:不好的書不能看而已,這一句要延申出去了。我們一切所看、所聼,會影響清淨心的,都要避免掉。這個叫自愛。這個叫【賢護】。賢護首先要護自己,自己我們護不了了,還要護家人、護衆生,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高度警覺:所看、所聼、所接觸,六根接觸六塵,會讓我們的心動、不清淨的,這些都要避免掉。其實這個,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都一直强調的。所以,老和尚說他把手機丟掉了。 諸位同修,老和尚的程度比我們高很多,他都要把手機丟掉,我們丟還是不丟? 當然大家依意不依語,我這個【丟】的意思:不被它控制住。用它,不被它用。當然你能放下,那是最好了。 以前修行在哪裡修啊?阿蘭若。阿蘭若是什麽地方?聼不到牛叫聲的地方。古人修行一開始還得找阿蘭若。 我們説【大隱隱於朝】,真正厲害的人,在皇宮裡面修,在當大官裡面修,在菜市場裡面修。那得程度夠才行啊。修行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我們工作再忙碌,一個月也要找個幾天,盡量萬緣放下,好好念佛。這個都要靠自己去調整、去安排。不然我們這個心就隨著忙碌的生活,好像越來越陷進去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一個人所遇的家庭、工作的境界都不一樣,都要自己用經典、老和尚的教誨來思維、來應對這個境界。 好像成德也跟大家分享過了:黃老說的對“要把念佛擺第一”。不要求我們當唯一,要擺第一。因爲自己每天要處理事。你平常不念佛,突然有事了,你的心也很容易慌,定不下來。 所以,不能因爲忙,變成藉口不念佛了。説實在的,我自己也感覺自己找藉口的習氣很重。這個是自己要對治的重點。已經很容易找藉口了,現在一忙,更有藉口了,那就麻煩了。 不過在這裡要跟大家懺悔。因爲年初我說要念兩萬,現在戰況不算太理想,不過基本上每天有超過一萬。有時候不小心念到三萬,不小心的時候。但是就沒有少過一萬,一般都在一萬以上。不能當藉口。養成習慣。 自己就感受到了,在做事當中、在與人應對當中,比較容易提起佛號。佛號一提起來,妄念、情緒就不容易起作用了。不然,一浮躁、一有情緒,去處理事,可能越處理問題越多,延伸出副作用出來了。那會有一種惡性循環。 能夠好好念佛,心比較定,事情處理,處理得穩妥,慢慢良性循環就啓動了。 剛剛跟大家提了手機,老和尚說他丟掉了。然後我剛剛又說要阿蘭若修學,不要大家明天就跑山裡面去了,家裡的人找不到你了。家裡的人待會兒就聯係不上你了,急得半死,因爲你把手機丟掉了。 最近越來越體會佛陀講般若,這是純大乘,講了二十二年,爲什麽講那麽久?因爲我們在無始劫的輪回,太容易執著了。聼一句話就著一句話了。經歷什麽事,就執著在這些經歷的經驗裡面,就很難應無所住了。 所以,大乘起信論,教導我們,聼大乘佛法怎麽聼?離言説相,離語言文字,大家不要著在“丟手機”。一執著了,考慮不到待會兒會發生什麽事。到時候家裡的人就不讓你聽課了,聼了哪方人物,一聽就中極端的行爲出來了。 所以,我們做轉變的時候,也要能考慮到身邊人能不能理解,修行是放下自我的感受,自我為中心,隨時能感受到別人的心。不能學了佛了,著在相上了,都體卹不到親戚朋友的感受了。 剛剛跟大家舉了,我們要【知己知彼】這樣才知道怎麽護念好自己,現在外面的誘惑那麽多,真的要受持颜子(颜渊)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經歷過,六根接觸六塵讓我們不清淨了、讓我們越貪著了,自己就要慢慢放淡、要遠離。這個警覺性要自己不斷提高了。 剛剛提到我們上一次就是一起學習到第十九願【聞名發心】。老和尚也很具體指導我們,這個菩提心就是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剛剛在探討,你遇到一切境緣會讓自己心不清淨的就要遠離了。這個是在護自己的真心了。 真誠沒有應付,沒有虛假。其實,我們心裡面見人家的過,就很難真誠了。 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説,你在跟人家談話,對方講了一句你很不喜歡聼的話,你聼完之後,接下來他講的話,你怎麽聼怎麽不順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就不真誠了。 所以,當我們關照到自己聽了人家一句話不高興了,瞋恚心起來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馬上心裡念佛,調整自己的心,還是要真誠聼人家講。 何處是道場?每個境緣、每一刻,都是道場。我們一不關照,就順著習氣,輪迴心造輪迴業了。 成德很多年前也遇過,同修就說了:“你剛出來講課,講得好啊。現在越講越不好了。越講越亂講了。”對方還坐在對面,你看我們當下的心念,能不能調整好? 《論語》說...,人家會這麽講,他可能有他的角度,可能真的我們最近講得太深了。所以,諸位同修,你假如覺得聽不懂我講的,可以提出來,不要悶在心裡。 所以,都要歷事練心,不能聽到人家一句話,自己心裡不歡喜了,這個真誠就提不起來了。都要在這些境界當中【觀心為要】。 我們看這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這是)第十九願。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强調專念佛,第十九願强調要發菩提心。我們上次講到九十三頁。 上次我們講到這一段:“第一要發願度眾生。要幫助眾生,協助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不能挑著學。我們要保持住,幫助衆生的心,協助、成就衆生的心。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心要保持住。因爲不保持,又是妄心,又是輪迴心了。真的,這個心保持住了,身心很輕安多了。 因爲這個心念保持住了,貪瞋痴慢疑不容易起來,貪瞋痴慢疑都是跟著“我”起來的。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所以,實實在在講,不是我們在幫助衆生,衆生幫我們啊。你體會到這一點,真的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我們假如覺得:我在幫衆生。有時候不知不覺,會有優越感,慢心會起來。 我們有一個同修,他們是成立助念團。他接觸到多少生重病的人、亡者。會瞭解到他的人生、他的家庭,幫助自己:“你看家財萬貫,一口氣不來就走了。生那麽重的病,有果必有因。這些因不能造,對因果不能存僥幸的心。小人行險以徼幸,僥幸心也是修行的大障礙。對佛講的不能打折扣。” 所以,他從事助念工作,深深感恩這一切人、一切境緣。真的是衆生在幫我們啊!不然,我們在人道很容易就隨著享福,就迷惑去了、造業去了。 像成德自己就感覺能跟大家這樣分享,我正念比較提得起來,我也不容易懈怠了。假如沒有這種服務大衆的機會,東摸西摸,有時候時間也過去了。越想越感恩。 師長這裡接著說:“如果我破壞眾生,障礙眾生,嫉妒眾生,阻撓眾生,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 阿鼻地獄,不好玩喔!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人?假如還有,就很容易造阿鼻地獄的業了。 你心裡存著看他不順眼,機緣一到,你鐵定批評他的話就出去了。有這個因,遇那個緣會忍不住的。 而且,人跟人會交感。我接觸過一些人事,真的,比方説,甲同修在批評那個乙同修,我可能沒有多久,就會收到那個乙同修批評甲同修,互相交感。一個巴掌拍不響。 他怎麽批評我們不回嘴,他有優點我們還讚歎。這叫不被境界轉。才能轉境界。修行用一句話來講,《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所以,修行就是要提升到不被境界影響,不起煩惱、不起情緒。然後呢,還真心回應,就能轉冤親為法侶。 從心地深處要放下對立,放下看人不順眼的習氣。尤其,我們讀《無量壽經》有一品,大家應該是特別歡喜的一品經《德遵普賢第二》。 大家覺不覺得,念這些句子的時候很法喜是吧?【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你看這些句子多好啊! 而且,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得把頻率接上去。科學也幫助我們學佛。科學發明了電視頻道,按準了,頻道就接上了。 我們的心行不能離開普賢十大願,第一願【禮敬諸佛】,你沒有前面的,後面沒有了。你不能禮敬他,你怎麽稱讚他?我們對他禮敬,稱讚才會自然。 所以,普賢行是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去見人家的習性,他那個習性是不覺本無,可以去掉的。 所以,我們要練一個心境:不把人家的過失放心上,不然就禮敬不了,也稱讚不了,也供養不了了;這樣,心跟普賢行相應不了了,也做不出來了。 這個都要歷事練心,你看哪個人最不順眼,去練習讚歎他。一開始會起鷄皮疙瘩是正常,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一開始都是要勉强去依教奉行的,要把本來的慣性突破。 你看,嫉妒心也是與生俱來的。要觀照到這個嫉妒起來了,好好念佛調伏。然後,去稱讚他,去對治那個嫉妒。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下對治的功夫。菩薩萬行歸納成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就包含萬行了。這六個綱領都是對治。 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癡。 而這個“對治”,修行靠個人。你説這個對治的功夫,老和尚能幫我們嗎?他老人家能幫他一定幫,他老人家這麽慈悲,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們昨天接觸的人事物,我們有沒有對治煩惱?這個都要自己去觀照,去下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師長講了,你有這樣不好的心念,造阿鼻地獄的業了。 “因為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跟菩提心恰恰相反,那是迷惑顛倒,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三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 我們的心念障礙住了,“誰能加持他?妖魔鬼怪。”而且,被妖魔鬼怪一加持,這個臉也有點接近妖魔鬼怪了。 所以,我們照鏡子,也要敏銳。一照,這裡的肌肉有點不放鬆了,心念不對了,警覺性要高。 “因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嫉妒人,障礙別人,陷害別人。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愈造愈深,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非常可怕!讀到這裡必定要覺悟,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 我們修學的路上,有一關,我自己的體會:“毫無保留幫助他人”。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緣,練什麽?完全放下自私。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很有道理。在這個境緣當中觀照,能不能全部放下?捨己爲人。但,大家不要聽錯了,不是讓大家去壯烈犧牲,這個都不能一聽,聼過了,聼偏了。 再來,你毫無保留去幫助對方,你也不能沒有顧及你家庭的情況。“毫無保留”,好!十萬,給他了!下個月你孩子學費,出不來了。然後你家裡人都生煩惱了。那個雖然是想放下自私自利,不過那個還夾雜著衝動,要冷靜的狀況,要觀照到,不是衝動去做,不能意氣用事。 師長這裡勸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看到別人有困難,盡心盡力幫助他,明天自己沒飯吃,不去考慮。不要幫助別人,自己還留一手。” 這個重點就是:你留一手,就為自己了,佛門的標準:公則為真,私則為假。你私心了,這個就落實地不徹底了。 大家,我們不要一提這個“私”:“對呀,不能想自己家裡的人,這樣我就是私心了。”印祖提醒:敦倫盡分、五倫十義。五倫關係都是道義,都應該去盡這個本分,不是私心。 是我們在這個五倫的境緣當中,增長貪心、私心,甚至於還延申到:“我也讓我家親眷屬都要有錢,都要有很多這些物質的享受。”這個是往私心去走。 你不能一個修行的人,家裡的責任沒有盡,家裡沒有照顧好,然後都説:“我全部,毫無保留幫助別人啦!”這個世間的人一看,他不會認同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的倫理道德很重要的。這個是符合人情事理的。 我曾經就見過一個,男同修。他就在大衆面前,一激動:“我終身做志願者!”他已經成家了,他的小孩才幾個月,他的太太又要照顧孩子、照顧家、還要賺錢。你説這不是太衝動了嘛。你照顧好家也是義。哪有說,你做義工才是義啊? 光是這個“義”,都會執著!義工,家裡就是“私”了。所以,我們自己的心念真的要觀照清楚,不能出現執著點。其實,説實在的,你在喊那一句的時候,有沒有好名在裡面? 一個人看到自己的骨肉,能袖手旁觀,你説他有義?他很享受那個做義工得到的讚歎、恭維了。 所以,《孝經》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背德】。你最親的父母,你不孝;你自己親身骨肉不照顧,你説你去盡對社會大衆的道義,這個沒有基礎了。 所以,師長這裡是讓我們不要存私心,這都不能聼偏了。 你要照顧好家庭,他現在有困難了,那怎麽辦?你可以幫他想辦法。不要因爲要幫他,又延申出家裡的人,生很大的煩惱。我們也是在事裡面訓練:考慮事越來越周詳。歷事練心,練這顆心做人做事不斷提升。 師長這裡説:“這樣雖然幫助別人,不圓滿,不究竟,不徹底。”私心沒有放徹底。 “是覺,但覺裡帶著迷,不是完全覺,一半覺一半迷。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那才是真正覺悟,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 我們毫無保留,盡家庭的本分,盡我們工作單位的本分,不摻雜私心。 “所以,要發心度眾生,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比我們高的,我們幫不上。所以,一定要自己成佛,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這樣度眾生才圓滿。九界有情眾生都得度,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就要自己圓成佛道。” 我們自己真想幫助親戚朋友,都會深刻感覺到:能力不夠。就會更鞭策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圓證三不退了,才有能力幫助他們。 不要因爲好像覺得能力不夠,氣餒。要因爲能力不夠,求願往生的心越切了。當然當下還沒往生,能力不夠,我們很愿意去學,願意去提升。 下一段師長講了:“自己成佛從那裡做起?從先斷煩惱做起。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我們一聽,聼到“次第”,就是學習不能逾越,不能躐等,要循著次第去做。 “這四句話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經》的內容就講這四句,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他是先得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然後,他再去參學,後得智。 我們自己觀察自己,觀察身邊遇到的同修。他自己心裡貪瞋痴慢很多,你看他跑道場,跑到最後是什麽結果? 他去參學呀!參到心裡一大堆人的過,就是,他沒有先斷煩惱,沒有先降伏這個貪瞋痴慢。一去“參”了,看到做得不好,這個慢心就容易起來,容易批評。 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亂了很難修學得力。俗話有説:“事非經過,不知難。”現在這個時代做事,真不簡單! 我們真的體會到了,不容易去批評人,反而容易去體卹人,因爲知道很難了,多體卹他的難處、不足。多讚歎他可貴的地方。真有不足,我們能不能護念到?真體會事情難的人,不忍心苛責。 師長下一段說了:“我們今天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成就的。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台灣的佛教是形式的,表面興盛,是假的,不是真的;台灣沒有真正修行人。” 這一句話是老和尚説的。諸位同修,你們可不要出去照這樣說。 再來,“愛之深,責之切。”這個我們要體會到。我自己是台灣人。我聽到黃老這麽講,生慚愧心。 我們前不久,剛好這一次,我們有加拿大,還有英國,澳洲,一些各地同修到台灣參加追思會,我們最後一站到臺中蓮社參訪。臺中蓮社教化,七十多年都沒有斷。相當可貴。台灣確實有很多可貴的因緣。我們接受黃老居士的加持、愛護,我們台灣同胞會再接再厲。然後,學風道風提升,到時候歡迎大家到台灣來交流。 老和尚說了:“一語道破,真正有修行人,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不會!沒有真修行人,不是不發心修行,他真發心,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 老人家在這個時節因緣,是要點哪個重點,我們要體會到。你看,像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佛寺很多啊。這個也是在提醒修行人。 我們看到懺雲法師,他的道場,沒有事情啊!有沒有護法神啊?真有啊!共業中有別業。所以,我們在聼這一段的時候,可不能又聽出:看誰的過了,看哪個地區的過了。這個就不善聼、不善學了。 這一段最重要的是,我們聽到了:修學次第不能亂。 還有呢?有真修行人,這個地方不遭難! 我們可不能聽到這一段,開始在那裡想:“我搬到跟誰住比較好了!” 你看,這一念心對不對?要請佛住世,請誰啊?請自己啊!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的氣概要出來了。直下承擔,沒有一個直下承擔的心,我看這個聼經要聼對也很難。 我們心態就像器皿,我們說法器法器,你倒水,你要有一個器皿,才倒得進,才盛得住,可以把它盛接起來。 心態對了,聼經才能受用。要有當機者的心來聼。我要做真修行人,我要護念一方,這個地方不遭難。責任心就跟願心相應了,跟菩提心相應了。 所以,“程序顛倒了,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也很用功, “換句話說,四弘誓願,他只要後面兩願,前面兩願不要。他要度自己,不度眾生。對眾生,想盡方法障礙、破壞。他不斷煩惱,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好像蓋四層大樓,底下兩層他不要,他要三樓四樓,這樣永遠不能成就。” 所以,老實聼佛菩薩的話很重要啊!不能挑著學。挑著,只是跟自己分別執著學了。 “大錯特錯!這是真正迷惑顛倒,這是佛門常講的可憐愍者。” 爲什麽可憐?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但是錯過了,甚至還造很大的罪業了,這真可憐! 所以,“四願一定要按順序。心量不大、不慈悲,煩惱斷不了。”斷煩惱,不簡單!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了。不計成敗,要越挫越勇。可是,這種氣概,這種勇猛,動力在哪? 【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不能讓正法在我眼前衰敗,讓衆生在我眼前墮落,不可以。 我們有這種願力,才能去對治煩惱。修行的動力在願心。 “因為起心動念都想自利,煩惱怎麼會斷?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眾生,念念希望別人好,不希望自己好。”就是,不是希望自己的這些享受了。 “你們都好,我最不好,這就好了。你們都有福,我沒有福,這才好!”這是代衆生苦了。 “常懷憐愍眾生之心,先人後己,才能斷煩惱。” 念到老和尚這一段,我就想到,比方説,加拿大生產的巧克力,很好吃。我就在這個境界練。因爲,才幾包而已。都給別人吃,別人好,我吃不到,這樣才好。爲什麽?別人生歡喜心了,我呢?我把貪心放下了!這才好! 我們出家了,當然,還沒出家以前,這十幾年,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但是,會遇到很多晚輩,有好東西,給他們,自己沒有留,可以去感覺人家當父母的心情。 可是,那種去慈愛晚輩,那種感受是非常歡喜的。尤其看到他們吃,更高興了。所以,我們在境緣當中練什麽?先人後己。都先考慮別人。才能斷煩惱。 這個先人後己,老和尚表演得淋漓盡致。有一次弟子來請事了,現在,哪個宗教有困難,我們幫多少? 老和尚問:“你覺得呢?” “五千吧。” 老和尚說:“人家需要多少?” “需要一萬多。” “那你有多少?” “一萬三。” “都給人家吧!” 人家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就不能分彼此了。所以,這個先人後己,我們跟著老和尚很佩服。 “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才有資格入佛門。”怎麽入佛門?“我執”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才入得進。 “念念只想自己,其次再想別人,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始終皆在佛門之外。”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有時候說:“好!我不爲自己了!”有時候還會作用在:“我的道場、我的團隊、我的美國、我的加拿大。” 修行人要很清楚:我們是放下“我”跟“我所”,不要做冤大頭,入了佛門還在增長這些該放下的東西。 不放下,想自己,那就“決定進不了門檻。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天天念四弘誓願,念沒有用處,念得很好聽,不管用,要認真去做。”理事不二,這個理我們很熟悉了,得落實。 “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像佛的心量一樣,心要同佛!佛有廣大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能作佛?尤其是淨宗,法門廣大無邊,不是普通的法門。” 三根普被,利鈍凡聖齊收。我們要受持這個法門,首先要學阿彌陀佛的心量。 “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愛護別人,關懷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有資格修上上乘。”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的法門。 “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你才有資格修學。”意思就是才相應啊。相應很重要,【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受持《無量壽經》,就要有【一切皆成佛】的心量來受持。 好,這一願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發菩提心。我們共同祈勉,這一願學習完,我們的菩提心都發出來! 哇!老和尚,這一願,我還沒翻到,你看,這一願花了這麽多時間。老和尚苦口婆心,講那麽長,修學重點。所以,不能囫圇吞棗把它滑過去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成德法師 20230809(2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講記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
修道,省庵大師有教導,【發心為首,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經歷了像塵土那麽多的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好心,總是徒勞辛苦,雖然有善心,善心感三善道。
要發出離心,要發菩提心,才能出輪迴。要念生死苦,不再搞輪迴了。有志氣:這一生是最後身,【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不再投胎了。不出輪迴,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縱使生到天界,福報很大,總有享完的一天。
所以,修道人出離心要強,不求世間的福報。世間有絲毫貪求,就出不去了。祖師提醒了:【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所以,不能貪愛,對人、對事、對物都不行。
我們看著祖師這些法語,隨文入觀,對娑婆不能貪愛。要問問自己了:“我現在還有沒有放不下的人、事、物?”
像這個【物】,喜歡得不得了,每天要多看它兩眼。不然睡不著覺。我們看古董收藏家,他的鎮宅之寶,他們家裡最貴重的那個東西,愛得要命。可能他就被這個古董牽住了,之後投胎可能一投,在放古董的房間裡面的蟑螂、螞蟻了。因爲離不開嘛!重點是:那個放古董的地方,沒有人在那裡生活啊。一投,投到那個昆蟲裡面去了。
像我們出家,喜歡藏經閣裡面的經書,愛得不得了,這個也很危險。到時候,離不開了,掉到那個書裡面,當書蟲了。
修行人的警覺性要很高。要把這個貪愛徹底放下,不能馬上,要越來越淡。其實,貪愛自討苦吃了!三時繫念講到了【諸苦皆從貪欲起】。這句話我們能體會到了,就能離苦了。都從貪欲起的,我從此對人事物隨緣不貪求了,就沒苦了。
我們當父母,苦從何來?很希望孩子怎麽樣,有這個求了。孩子沒有照我們的意思,着急了,痛苦了。這個有求了。或者跟家人相處,容易要情了:“我付出這麽多,他們怎麽這麽沒良心啊?”看起來好像是他們沒良心的問題。
但是,這屬於學佛,外行話了。學佛的人,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都是因爲他沒良心,都是他讓我這麽生氣的!”不是風動,也不是帆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
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總要把問題的根源找到,才能改善、才能後不再造。根源問題都不在別人,萬法因緣生,別人只是緣分而已。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根源在我們自己。
我們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心態,別人不止不能讓我們生氣,讓我們向上提升。別人障礙不了我們。所以,《金剛經》裡面,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遇到歌利王,他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的心。他就在這個境界裡面,快速提升了。因爲就在這個境界忍辱波羅密成就了、持戒波羅密成就了,提早成佛,本來彌勒菩薩之後,結果超越了。
所以,境界不止障礙不了我們,我們善用心的話,在每個境界當中提升自己。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心態了。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都是來成就他的。
所以,有同修提到:“對別人不容易發脾氣,對自己家人容易發。”要把問題找出來。問題根源,那得自己找。一天當中,跟家人互動的境緣很多,我們自己心念要看清楚。我們付出,有求對方一定要表現好、要回報;不如我們所求、所期待,煩惱就起來了。
修行人觀心為要。都要從心念,心源隱微處,深處,默默洗滌。觀照清楚了,要把它洗滌掉,要把它放下。慢慢這些内心深處的煩惱都放下了,那就練成:任何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了。我們不被境轉,境界就被我們轉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往這個方向練功夫了。
我們以前看武俠片,說練......。這個拿來用在修行上,我們要練到:任何人事物都動不了我們的心。我們在境界,就做得了主了。能不能達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下決心都做得到。當然,這個也不是一蹴可及的,不能做幾次、練幾次,就很氣餒了。
修行是一個過程,急不來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修行一定要改一個性格:太着急!急於求成,就適得其反了。
我們感受感受:一着急,就容易上火,火氣就容易上來了,就容易起情緒了,不能着急。
所以,普賢菩薩坐的是大象。你看大象,每一步很穩,慢慢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所以,為學第一功夫,我們求真實學問,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不能著急。當然看得破,放得下。你放得下就不着急了。
俗話説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我們能控制占有的。我們只是他的增上緣。而事實上,我們能給家人最大的幫助,是我們做好自己。我們看著他們,心都着急了。可能他們只感覺到我們的性格、情緒,更難給他們好的影響了。
所以,要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一言一行、存心,都要以身作則。他們才信任我們。我們的話,他才容易接受。
師長在這一願的講解,講解得很詳細。從方方面面給我們開解。
像上一次,我們學習到了,九十六頁。尤其淨宗法門廣大無邊,不是普通的法門。這個法門: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都度脫。
我們佛門有一個詞,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能不能往生,不是比念得多,是相應!假如念得很多,但是心散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所以,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當然大家聽到這裡,會不會有人起了個念頭:“那黃念祖老居士,幹嘛一天念十四萬聲?”
所以,善知識所説,我們要善聼;善知識所做,我們要善觀察。他老人家修行這麽高了,他到最後都不敢掉以輕心。我們修行差他那麽遠,更不能掉以輕心了。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能拿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開玩笑,要謹慎。要十拿九穩,不能掉以輕心。
這個都要善用心,不然,不善用心去體會、觀察,這個跟那個好像矛盾。沒有矛盾。當然大家假如有觀察到有矛盾,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探討。
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我們的心量要跟這個法門相應。阿彌陀佛說:“一切皆成佛”。我們要跟阿彌陀佛的心量相應了。就像我們念迴向文:“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我們念到這個【同生極樂國】,腦子裡會不會冒一個念頭:“誰除外”。那就不相應了。言語跟心不相應。
我們學的是三根普被的,我們對任何人都有耐心、都有成就他的心,哪怕他現在不聼我的話,我這個要利益他的心沒有改變。我可以念佛幫他迴向,改善彼此的緣分。
總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常懷慈忍】慈悲心隨時在。【與諸衆生視若自己】。
所以,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愛護別人、關懷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有資格修上上乘。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你才有資格修學。”要拓寬心量。
接下來,老人家講了:“第一步功夫就是斷煩惱。教你念經,教你念佛,一句接一句,是斷煩惱。你不念佛,剛才講過,不是墮在邪見,就是墮在無明,都是煩惱。”
我們妄想紛飛,這個是邪見;我們什麽都沒想,你看什麽都沒想,有時候事情來了,也傻傻的,不知道怎麽應對,那個叫無明。
你心裡沒有妄想,事情來,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個才沒有落到無明去啊。這才是應無所住,緣來了,而生其心。
假如說:我也沒有想很多,可是事來了,都鈍鈍的,那就是無明多了。
所以,“這一句佛號既破邪見,又斷無明,這一念是正念。”【應無所住】,破了妄念、邪見,【而生其心】,破無明了。在境界裡面是清楚應對了。不是稀里糊塗了。而“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佛號”,因爲這一句佛號,【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一句接一句,妄念進不來,應無所住了;但是,每一句又了了分明,而生其心。“二六時中不間斷,這就是斷煩惱。”妄念起不了作用了,慢慢、慢慢,煩惱少了,最後能念到【斷】。
海賢老和尚念了九十二年開悟了。我們舉可能大家有熟悉的,覺明妙行菩薩,他老人家一些法語,大家應該很熟。他有一本書《西方確指》。裡面提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不讓妄念再起作用了,【許汝法身活】,我們的法身就恢復了。巧入無生,就入法身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就入法身境界了,煩惱就斷了。
覺明妙行菩薩花了多久的時間入這個境界呢?七天。他在晉朝的時候,很勇猛,出離心很强,一心念佛,入了。我們看到祖師大德入了,我們可不要起一個念頭:“哎呀,我不可能!”這個念頭是障礙了。外面障礙不了我們,念頭,自己的念頭才能障礙。
我們念《地藏經》,婆羅門女花了多久的時間入了法身的境界?一天一夜,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就以自己的神通力就到了地獄去了。當然,她那個念的心至誠懇切,孝順啊。
所以,我們遇到【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歡喜念。念佛的時候,就是遇佛光的時候了,【稱名時即遇光時, 珍重此時莫空過】。你會越念身心越輕安,【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我們修行人要有敏銳度,要用心去感悟。念佛時候的受用,跟不念的時候打妄想的感覺差很多。你在那煩惱,打妄想,越想越煩躁,想得都有點呼吸困難。你放下了,不想了,專心念佛,身心越來越安穩,【安隱得大利】,安隱光,佛光是安隱光、解脫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我們一念念佛,跟一念打妄想差別那麽大,體會到了,別找自己麻煩、別自討苦吃!古人留這些成語,都讓我們開悟的。【自掘墳墓】【自作自受】,都不干別人的事,不干境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談不上學佛了,學佛首先要【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了,現在所遇到的境緣是結果,原因是什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嘛!轉一個心念,不怨天,不尤人,既然是我前世造的,我現在隨緣順受、逆來順受,這些惡業都報掉了。但是,我往後的人生是掌握在我的手上的,我得用對心。這個【用對心】就是【老實念佛】最好。
一言一行,我不隨順煩惱習氣了,我隨順經典的教誨,那我從此刻,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積累功德了。這樣命運一定可以改的。
我們當前所遇到很多逆境惡緣,都跟業力有關。你看世間人現在,心情鬱悶、憂鬱的人不少啊。那是因爲他不知道:這都跟業力有關,不能怪別人。理得,心才能安。
所以,老和尚有教導我們:業力,就像《了凡四訓》説到的:你考第幾名,那個名次都算得準準的;甚至於,能領多少米都固定的;哪一天、哪個時辰死都給你算出來了,都是過去生善惡業起現行,半點不由人,萬般皆是命。
怎麽改變呢?願力要發出來,我們這一願【聞名發心願】,願力超過業力,這個命運就轉了。
而且,假如我們現在處在痛苦當中,其實,我們家庭,爲什麽成爲一家人,很可能都是過去緣分很深,感召來有共業。甚至於跟你同時代的人,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都相似。
所以,我們能真發願、真依教奉行,我們的命運一轉變過來,你可以幫助家人、你可以幫助可能跟你同時代有相似經歷的人。那就看我們有沒有這個願心了。
你看,劉素雲老師,她得紅斑狼瘡,她老實念佛、聼經,她一轉,好多生病的人都受到鼓舞了。他們有相同的遭遇,她再勸這些人,這些人很容易接受。
所以,煩惱即菩提,有時候念頭一轉,本來是痛苦的就變成一種願力了。而且,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不念佛,這個念頭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了。
既然我們這一生已經很苦了,不能再搞輪迴了。把這個苦要轉成出離心,轉念。而且,我們要慶幸:雖然現在苦,可是,最起碼我們遇到了萬德洪名。別人還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我遇到了,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我肯回去,他一定接的!我可以了脫生死了!我眼前就可以老實持這一句佛號,能滅眾罪了!還是很幸運的!
所以,人,要多想好的,不要想不好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多想好的,多珍惜遇到這個法門,人生就越來越好了。你多想不好的,人生就越來越差了,都是自己的心現識變。
師長講了:“心裡就沒有妄念,也沒有無明,就是定慧等學。”
你看念佛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定。一句接一句,字句都分明,這個就是慧了,定慧等學。
“心裡妄念不生,是定;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不墮無明是慧,不起妄念是定。我們凡夫最大的病根,就是心亂、心雜、心染污。”
我們剛剛提到:都不能貪愛,不然就被拽回輪迴去了。你不貪愛就不會去染污了。
“被什麼染污?被貪瞋癡慢疑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被是非人我染污。”
這幾句都是修行的重點。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放下。
“把這些都去掉,恢復自己的清淨心。”
我們所有修行,首先要恢復的就是清淨心,對治煩惱習氣,我們才能恢復清淨心。對治貪瞋痴慢疑。
布施,對治慳貪;忍辱,對治瞋恚;般若,對治愚癡;謙虛,對治傲慢,懂得謙讓;信任,對治懷疑。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能堅信這一點,我們對待別人,那個眼神都能給人家鼓舞、給人家力量。
你説他現在煩惱習氣很重,那是不覺本無,本覺本有。他做錯了,你那個信任沒有減少,他的慚愧心、他的良知就被我們給觸發出來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做榜樣。你看,當時侯,一個殺了很多人的,要去傷害佛陀。佛陀看到這樣的人,也是見他的本性,跟他說:“仁者,止步吧。”還是很尊重他。
那個“止步”跟“止惡”的音,相同。他一下子感動了,回光返照了,他就出家修行了。最後也證果了。
所以,不能輕慢任何一個人,他一放下屠刀,都有可能立地成佛。
所以,我們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平等恭敬,不要傲慢。覺心,“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所以,這一本經的經題就點出來我們修行的重點,在這清淨平等覺上下功夫。
“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平等、覺。第十九願「發菩提心」,與下面經文「三輩往生」前後照顧,完全相應。”前後呼應。三輩往生是第二十四品。
“三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
至心信樂。很歡喜要往生。老實地念佛。分秒必爭地念。
“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真實中的真實,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因此,我們修學淨土,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有沒有決定的把握,關鍵就是在這兩願,所以這兩願,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第十八願,一向專念,我們要檢查了,佛號有沒有越念越多?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有沒有越提得起來,越提得起來,就是我們那個求生很懇切,當然我們不能又產生執著:“我要越念越多!”結果煮飯的時候也心不甘情不願了,做事也很不歡喜。所以,都不能出現執著點。
所以,老和尚講了:念佛,這個念,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不用思考的時候,佛號字句分明。必須處理事,要思考了,這個時候專注,用真心去做,做事也是念佛了。心上真有【佛】嘛。真心,真誠慈悲去處理事,那都是積功累德,都是念佛。
所以,老和尚那一句【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老和尚接著講了【幾個人懂啊】,別人懂不懂,我們不要去擔這個心,我們得懂,我們得理解。
這一句法語再延申,你用真心,【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的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了】。那這樣的日子過起來就很痛快了!大作夢中佛事,隨緣妙用。你就會歡喜去做每一件事了,不會心不甘,情不願了。
那當然,一向專念要自己下功夫了,不能因爲忙,變藉口了。這一點也是我這段時間一直在鍛煉的。我確實事情不少,但是佛號不能跟著少。真的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已經立秋了,這一年已經過一半了,我要往一天兩萬的目標繼續邁進。當然,念佛的次數,不要著了相,爲了達到那個次數,念得心煩意亂,那可不行。念佛是爲了習定的,心不能亂。
“「發菩提心」,我略略的跟諸位提過,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不僅一定要發心,在修學次第上來說,也決定不能違背,”修行有次第的,循序漸進。“諸位同修必須記住的”。
就像【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第三,【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第二。大家想一想:一個人煩惱很多,比方説傲慢很重,你看他去學法門會怎麽樣?越學越傲慢。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
“第一願簡單的講,就是拓開心量,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想想,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那裡?佛的心量大,大乘經裡常常讚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諸位同修,我們念到這一句,要提起來:“這是我本來的心量!”
所以,修行認識真心,認識自己本來的心很重要。你真認識清楚了,我不能糟蹋我的真心了。就像佛經裡比喻的:本來是大海,結果這個海裡起了個水泡了,現在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你説冤枉不冤枉!
“我們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說「宰相肚裡可撐船」。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佛的心量周遍恆沙世界,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那樣大的心量。所以,心量大就是覺,心量小就是迷。”
尤其迷在:誤會這個身是我了!這個心量怎麽大?大不了了!
“凡夫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他就是凡夫。他為什麼是凡夫,佛為什麼會成佛,道理在此。”根源就是心量。
“這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修學大乘?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
所以,大乘有五十二個階位。第一,初信位菩薩,這入佛門,入大乘的門,身見放下了,沒有認爲這個身是我了,心量才拓得開了,才入得了門,我們現在要把衆生看作自己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心量就能拓寬了。
“心量不大的人,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小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你看小得多可憐!”
我念到這裡就想到:“地獄門前僧道多”。比方我們出家了,【荷擔如來家業】,自己假如去搞名聞利養,這個心量那麽小,那就到地獄去報道了,那就太可憐了,那就作賤我自己了。
“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念到這裡,心上不能有不能容的人。以前的人,聼經爲什麽聼到一半就開悟了?因爲他聽著聽著,就隨著這個教誨就放下了,他就開悟了,放下便是了。
我們現在聼經不能開悟,聽著聽著:“有道理。再說吧。以後再放下吧。”常常會有【以後】的念頭,我看怎麽修也提升不了境界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了。師長在講經的時候講【放下便是】,這些法語很有味道。
“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還要怪佛菩薩不靈,怪經典胡造謠言,那就罪上加罪,謗佛謗法,罪過就更重。”
一向專念,還要發菩提心,心量要大,才能成就。
“實在是你雖然讀經,並沒有解其義。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你看不出來,誤會了。”
大家有沒有把人家的話聽錯的經驗?你體會不到他的心了,當然有可能就聽錯了。假如我們不能體會佛的心,那佛的教誨有可能會聽錯了。
所以,師長這裡有點出來:從根本修,就是拓寬心量,心是根本。
“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
有同修這幾天就跟我說:我講課,哪一天是不是生氣了?當然,人家會覺得我生氣了,可能他對我的信任還不夠。
人容易生氣,就是不能容人,對人家做的事很容易就不高興了,很容易就着急、生氣了。不然,其實在境界裡面,要體卹別人,別人做錯了,你又生氣,他越着急了、越難受了。可能是我沒有說“慢慢來”,造成人家誤會,適時表達才不會造成誤會。
不過我們也容易犯一個問題。都把別人想成自己一樣了。我們遇到這個情況會生氣,對方可能也是會生氣的。我們不要犯這個問題,這個叫,俗話講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們這個心境沒有去掉,那真的會把老和尚想得跟自己差不多了;會把佛菩薩想得跟我們差不多了。你看老和尚說的:“佛菩薩心裡連痕跡都不落!”
“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在佛法表法裡,此意也明顯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入傳統的山門,見到的第一個建築物:天王殿。一踏進去就看到彌勒菩薩,所以,入佛門,他就給我們上第一課了:大肚能容。
老和尚後面是這麽講的:“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寺院道場,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天王殿,彌勒菩薩坐在中央,面對著大門。意思就是說,要像他那個樣子,才有資格入佛門,入大乘之門。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要有大肚量,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面上無瞋供養具。
所以,常常以微笑迎人,積功累德了,在行普賢行了,廣修供養了。所以,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嘴角不要向下,嘴角稍微往上一點。其實,心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影響心。
你看,一般人打坐,首先,先放鬆,從頭頂放鬆,這樣引導下來,其中有一句:“嘴角微微上揚”。你看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會影響你的心情的。你看一個人打坐的時候,那個嘴都是翹著的,你説他能放鬆嗎?
黃念祖老居士有講喜忍,這忍還能歡喜,修忍辱還能歡喜,關鍵就在:他歡喜接受每一個人來到他的生命中。都是來成就我的,那見誰,都歡喜、都高興啊!
“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心量很大了,平等心,“「成喜悅相」”,笑口常開。
“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提示我們要護自己”。首先要護自己,這個也是次第。四弘誓願有次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有次第。
身修而後家齊,我們自己都護不好自己,怎麽去齊家?我們脾氣都忍不住了,說要去利益家裡人,那就很難了。我們脾氣忍不住,每天就惱害家裡的人了。
所以,四大天王,也是表法。“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印光祖師强調的【敦倫盡分】,其實,一個人很講道義,他就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他敦倫盡分,不會怨天尤人。
我們也遇過很孝順的人,照顧父母,十幾年、二十幾年都有,他覺得,他應該做的,他一點都不抱怨。抱怨是因爲比較自私自利,純是道義的心,就是想著:“我做得不夠好。”不會抱怨。
負責盡職是東方持國天王表的。“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前途一定光明,家庭一定興旺,國家必然富強。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真的國家、社會就安定了。孟子有講:“人人親其親”,每個人都孝順父母,“長其長”,都尊重哥哥姐姐,愛護兄弟姐妹,“而天下平”,每個人都心有孝悌,他的家就安定了。家又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都好了,社會就好了。所以,都離不開本分。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增長嘛,“「日新又新」”。儒家說,這一句話是商湯,他在洗臉的臉盆刻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王要刻這九個字,諸位同修你看我們需不需要?湯王是聖人,他都得要這樣提醒自己了。
所以,我到了香港協會,他們端了東西過來,那個茶杯就寫了四個字“常念師恩”。一看就提醒自己一遍,這都是薰習。
所以,現在做很多這些生活用品,都加了文化的元素,一些很好的法語,都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所以【苟日新】就是下決心了:我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了,不再搞輪迴了,這叫苟日新。
【日日新】呢?每一天都要進步,沒有知少為足。你不能修了一段時間,我比張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了,這樣就夠了。都要以佛菩薩為目標,不能跟張三李四比。這樣才能日日新,不會知少為足。
【又日新】,不半途而廢。行百里路,...。修道人也是這樣。能夠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無上菩提,這個才是真道人。所以,不能半途而廢、不能沮喪、不能退縮。
所以,“不斷的求進步,不進則退。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這(是)南方增長天王。不能跟不上時代,跟不上時代怎麽度衆生啊?所以,老和尚給我們表演:很早就用網路教學了,衛星弘法了。
“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永遠領導時代,豈是落伍?”而且,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我們佛法用出來解決現在種種問題。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方法。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多看,北方天王教你多聽,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真實的學問”。
你看我們敦倫盡分,多看多聽,把人家的優點都學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家的缺點我們能避開,工作就越做越好了。
我們多看多聽了,做人做事智慧就不斷提升了,“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所以,參學,取人之長,避人之短。
“所以大乘佛法裡,一切佛菩薩的名號、塑像,都代表教學的意義,完全是用來表法的。”藝術化的教學。
所以,我們每一天點香,供水,這個都是教學,不能做成形式了。每次端著那杯水:“我要清淨心、我平等心”,水都是平的。水可以洗滌,所以,要清淨心。
點著香,戒定真香,好好修戒定。這個香也代表守信諾,你看這個香飃上去了,傳到阿彌陀佛那裡。我答應他老人家要去了,我不能食言而肥了。普令聞熏,善根皆增上。你看,隨著點香,自己心量也在打開。都是表法的。
我們一言一行也要懂得為人演説,給人家好的榜樣就是表法了。有這樣的心境:“我一舉一動都要給晚輩好的影響。”就不容易隨順煩惱習氣做事了,有責任感了。
我們現在不懂得表法的意義,把他們當作鬼神來看待,這很冤枉!錯過了這麽好學習的機會了。
“寺院的建築,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我再呼應一下前面,這個四大天王教我們多看多聽,沒教我們多説,話不能太多。多看多聽,謹慎地說、少説,話説多,不如少。
其實修行人要有自知之明,話很多,代表心不定。《格言別錄》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味道:“信不足,則多言”。自己信心不夠,怕別人不夠信任自己,就要講很多。説實在的講越多,人家越煩。你看,從自己的行爲,可以關照到自己的心。
“識不足”,見識不夠,“則多慮”,你見識不夠,什麽事情都容易擔憂:“會不會忽略了什麽啊?會不會沒有考慮到哪個角度啊?”多看多聽,增長見識。
“威不足,則多怒”,爲什麽?威望不足,就感覺別人不夠聼自己的話了。“多怒”就是要用言語把人家壓下去了。所以,這個不是真正的威嚴,道德之威。你生氣的這種强勢,這個叫...之威,會讓人家越反感而已,不會對你越有威信尊重。
“寺院的建築,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藝術教學」。”
我們聼完這一段,不是說:“我現在趕快跑到寺院去。”懂得他的表法。你再把它延申:六塵都在説法,都在提醒我們,正面反面都在提醒。我們養成受教的態度。
“世間法裡,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佛教的一切設施,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用心良苦。抓住每一個啓發我們的機會。
所以,大家也要抓住機會。下一次剛好跟親戚朋友到佛寺去了,你就要好好講解天王殿,講解佛門這些藝術化的教學。不要到了這種機會了,一句話也不吭!那就是學了沒有用了。尤其,種因才能得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所以,要把法布施變成習慣。
“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結構,都含著啟發的教育。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
你把這個原理原則用到家裡面去,那你們家的裝飾、擺設這個境界就不一樣了。古代很講究的。你看,古代的建築,出門,那個墻上刻了“善”字,提醒我們出門就要行善。
家裡後面的墻,後院的墻,刻了“葉”字,提醒人要落葉歸根,不能忘本。這個我有參觀過的,門前的墻,上面刻了“......”出門要交善友,交君子。
所以,大家房子的擺設,假如融進去了,你家裡的人每天都在這些擺設當中熏習了。
我那一天看到,我們游本昌老師,他九十嵗,被頒終身成就獎,他說他每天早上起來,看著一段話,“用藝術化導人心”。他每天睜開眼就看到這一句,難怪他能有這麽高的成就,他時時不忘他從事藝術、從事演藝工作的目標。
今天時間到了,抱歉有點超過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心,是從根本上直接效法。心境能到位了,舉一反三。比方我們看到老人家,答應老師的事,終身不變。
這個心境有了,我們自己就會回想,我曾經答應過什麽?那我得要兌現。這個心一起來了,事上就會很多自然連接起來的理跟事了。理,就是心,心、行一如,就會有具體的行爲出來了。
所以,我們讀經聼經貴在觸動自己的内心深處。
師長答應李老專弘匯集本,再大的挫折,他不退縮的。答應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出家、弘法利生,出了家以後,障礙很多,也不退縮。這都是師長給我們的表法。
我們剛剛說,地藏菩薩孝親尊師,大家回想一下師長也是四大菩薩落實的表法,我們得去觀察他老人家怎麽落實四大菩薩的精神。就像應機給衆生法藥,這個也是觀音菩薩的精神,也是文殊菩薩的智慧。
我們開發性德,地藏菩薩。
菩提道上,我們常常進進退退,關鍵的原因是沒有把父母老師排在第一位,排在前面,真的能把孝親尊師擺第一了,很多煩惱慢慢就減少了。我們會進進退退,可能是有時候排第一,有時候又自己擺第一了,就會有進退了。
那我們對父母的孝養,對老師的尊重,延申到一切衆生,那是觀世音菩薩了。因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們昨天還學習到,有三本經是一乘了意:《法華經》《華嚴經》《梵網經》。《梵網菩薩戒經》裡面就有這一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諸位同修,這句經文大家聽過吧?“聽過。”相不相信啊?真相信啊?
哇,那真相信這句話,看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了,不可能不尊重愛護每個人了。爲什麽?因爲他是我過去父母啊。
所以,師長講經常説:衆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都要孝敬。
所以,師長講經當中講到,【禮敬諸佛,廣修供養】。師長說:“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我心目當中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不是把衆生當作阿彌陀佛,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
這一句很重要,代表我們看每個衆生,看到他的佛性了,不是看到他的習性。我們要看到他真的不變的自性,不能看他刹那變化的習性,那是妄心,假的。我們不能把假的當真的啦。反而把真的給忽略掉了。
昨天,我們說要練一個功夫: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大家記得嗎?那個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大家昨天有沒有拿四顆糖?在家裡面試試看。
我們聽過的有印象的這些義理,趕快去行,解行相應,印象深刻了。我們這些義理聽了都不用,慢慢就忘記了。
師長常常在講習當中,把他修學的心境和盤托出,就像念老說的:剖出肝膽來,剖出心來,把他修學怎麽得力的,和盤托出了。
師長說:“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
師長這句話,我們放心上,我們就是普賢行了。這句話放心上了,我們會禮敬諸佛,會廣修供養。
觀音菩薩是慈悲。佛門有提到【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爲本,方便為門】可是這個慈悲也要謹慎,不能用偏了。
所以,第三尊,文殊師利菩薩表智慧。代表要悲智雙運,不然我們好心辦了壞事,不行。你看這四大菩薩的表法很重要。
第四是普賢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叫普賢王菩薩。最關鍵的是普賢菩薩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菩薩表修德,我們依照四大菩薩去修行,【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我們這個自性的智慧德能慢慢會透出來
剛剛跟大家提到,印光祖師推薦最多的三本書,不是純佛經。代表印祖他觀機,他沒有著佛經的相,他重實質,不重形式。大乘有法印。佛沒有這麽狹隘,沒有説:“我講的才是佛法。”大家聽過《圓覺經》嗎?《圓覺經》不是佛親口講的。但是,它符合大乘法印。
歷代也不少高僧大德,著作宣講。大乘法印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諸佛教】。我們看看《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有沒有指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指導我們這麽做啊。
而且,衆生根性一直在滑。我們看師長,讓我們學《弟子規》。印祖那個時候怎麽沒有推《弟子規》呀?印祖那個時代,你不孝順,很難在社會立足。衆生不從這裡下功夫,他就沒根。
所以,老人家强調扎三根,跟印祖同樣的悲心啊。這個我們當弟子的,要會觀察。觀察到了,越感恩,越珍惜了。
...【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念念想著求生淨土,這是菩提心,
****
《真想明白了,一定要把念佛擺第一。》
夏老說:念佛即是自心現。真心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心現。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你看我們剛剛學的本覺始覺。當下就能落實。【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依正莊嚴,我的自心都具足。
【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看,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覺。最快、究竟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
所以,夏老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這句話提醒我們了,一不念佛會怎麽樣,打妄想了。三時繫念有一句話提醒我們,很重要【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須臾】是很短的時間,我們只要不念佛啦,妄念、邪念就起了,那就輪迴心造輪迴業,刹那即結輪迴業了。
真正體會到,不念佛,就念輪迴了。這個念佛的警覺性越來越高了,不念是迷呀,念是悟。印光祖師提醒【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我們不這樣提醒自己,順境,貪愛去了、享受去了;逆境,對立起來了、瞋恚起來了。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哎呀,我都要往生了,幹嘛跟人家計較呢?
不念就是迷了,念是悟,念了,字句分明了,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所以,念是悟。【迷即不念】,一迷了,就不念了,【悟即念】。這個【悟】,尤其是真正認知到:不念佛這個正念保不住。真的是救命稻草。不然我們做不了主了。
佛號能不斷提起,慢慢就越來越熟了。一遇境界,貪心才起,瞋恨心才起,阿彌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伏住了。
所以,這首偈很有味道,【念佛即是自心現】,諸位同修,希不希望自己的自心現啊?老實念佛就現了!
【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接下來這一句厲害了,【念即見佛成佛時】念佛的時候,即是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時空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分別,有沒有?你專注念的時候,念即見佛,成佛時,過去現在未來就在一念單提佛號,把時空放下了,不去分別、不去執著了。
三際同時無先後,你看,那一聲佛號,字句分明,一個雜念都沒有的時候,本覺、始覺、究竟覺,就容在一起了。
見佛成佛,同時的。所以,净念相繼即是佛,因爲,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像黃念老説的:你一聲接著醫生,任何妄念都進不來,【應無所住】。
可是一聲一聲,又清清楚楚,相續不斷,而生其心。這是法身的境界,居然在我們老實念佛當中可以巧入無生。728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剛剛跟大家提到《中庸》有説【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也在聼經的時候,有聽到師長、法師們也説:“事情沒來不要去想,老實念佛,事情到面前了自然能做的井井有條。”到底準不準備?
我們分析道理,有從理上,有從事上,有從心上。從心境上來講,我們沒有任何的雜念,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所以,什麽境界來,你都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境界走了,你還是心地清净,我們觀察老和尚,老和尚真的是這麽給我們表演的。
他老人家說:“真心面對一切境界,自自然然的,不用去想。”他老人家回答問題,都是隨問隨答。剛好有人問,老和尚馬上給他解答。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問老和尚問題,老和尚:“我想一下。”我沒見過。這個老和尚把用心如鏡表演給我們看了。
但是,我們得有老和尚這種功夫才行。我們今天,人家要來跟我們討論問題,統統不用準備了,結果人家一問,慌了。學習得要很客觀的。當然,我們去觀察,師長的心,清净。但是我們今天請教他老人家問題:“這個道場應該怎麽樣來經營?”
他老人家會説,首先做什麽,接下來做什麽,他老人家一個道場剛開始講《地藏經》。這都有用意的。老人家在給我們開解的時候,那個做事的次序,會很自然的出來了,自性就流露出做事的原理原則。
做事的原理原則當中,有沒有【凡事豫則立】?當然有了。比方,我們今天一個團體,每一個月,有哪一些重要的事要做,把它列出來,重不重要?讓主要幹部都瞭解,你總不能在列這個的時候說:“老和尚說不用計劃,不用想了。統統不用了。”
你在世間做事情,教人以善勿過高。你所建議的是要衆生他受用得了的。
他現在馬上照這個做,他心比較安定。他也能學到做事的方法。我們也是隨緣妙用,隨著這個緣,團體都能學到,做事的程序,做事的方法。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大家一看這些計劃,這件事,事先要做哪些準備。他就懂得去做了,等事情來了,他很從容。所以,其實,這些開解都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也不要不急。”你不急,就什麽都不准備了,這不及了;你過了,就什麽?準備的呢?東想西想,想到睡不着覺,怕做不好,又過了。
所以,這個心不能【過】跟【不及】,要中道啊。
《》有一段話,成德覺得很精彩,供養大家。【公生明】大公無私,面對境界才會清楚。【誠生明】真誠,面對境界才會明白清楚。
比方,我們把對方的過放在心上了,你就帶著有色眼光看他了,不客觀了,心也會不真誠了。【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個妄念都不起,人才真誠。
【從容生明】大家去感受感受,比方説,今天你要處理事,要開個會,你提前五分鐘就到了,深呼吸,喝杯熱茶,好,開始開會了。
還是你:差一點進來啦,剛好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砰!冲進來。一坐上去:“我們開會。”你看,你能開多少個會?
古人留這句話很有味道:【從容生明】。
【公則不蔽於私】不會被自己的私心障礙住了,一有私心,一有愛憎心,我們剛剛說平等,要離愛憎、取捨。你一有愛憎,你就偏用那個諂媚巴結你的人,那個對你直言不諱的人,他是很忠誠的,你反而不用他。爲什麽?看到他不舒服。這樣當領導人會出大麻煩!
我曾經在學校裡面,那個校長被一個老師狠狠的批評。後來學校就形成兩派了,一個是站校長這邊,一個站另外一邊的。大家想一想:“我站哪裡?”
在團體裡面常常都會遇到選邊站,我們站中道,兩邊都不站。
其實,這個校長能夠不著在這個同仁的態度上,而能體會到他是為公,你可能就得一員大將了!
所以,人其實有很多好的因緣,是我們心態不對,這個福報就流掉了。
所以,人,特別容易被自我感受給障礙住了。就像我們剛剛提的,旁觀者清,可是問題是:我們要感召善友來護念自己,首先我們要放下這個面子產生的不舒服。不放下這個,我們這些好的福報因緣,就流失掉了。所以,【公生明,不蔽於私】。
【真誠生明】因爲【不雜於僞】你不夾雜著應付虛僞,才能真誠。所以,爲什麽説面對事情的時候,“事情還沒來,別想。”那個別想的意思,不是讓你不要去思維、去做準備。那個別想的意思就是:不要事情還沒來,你擔憂一大堆啦!大家有沒有經驗,明天要去跟某個人談話,我要跟他講什麽,想想,想到睡不着了。其實,那個裡面一定有很重的得失心了。
用真心,我要考慮到什麽,我用經典思維完了,你也可以把它記下來沒問題的。記下來,好好睡一覺。隔天去了,帶個小抄,放在那裡,講啊講啊,稍微可以看一下,沒有問題。當然,你所有的準備都要發自真誠,利益對方。不要夾雜自己的利益在裡面。
其實一夾雜自己的利益,也不會真誠。
處理事跟念佛,理是相通的。爲什麽?用同一個心嘛。
有沒有人念佛是一個心,做事是另一個心?哇,那就是四川的變臉,入了念佛堂,真心;走出念佛堂,妄心。
所以,我們念佛要念得好,夏蓮老指導:【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
這一句話跟處理事情有沒有關?一個人你要能溝通的時候,你不念過去,你念過去,可能就帶著成見情緒跟他談話了。你也不要念未來,你一念未來,你跟他談話的時候,得失心很重。
“我跟他談,他不接受咋辦?”因爲你念過去、念未來,真心就起不來了,你念佛也不相應,處理事情也處理不好了。
理,是一個,就是用真心。它可以用在念佛的時候,它可以用在處理事情當中。【全修在性】,所有的境界,借這些境界修什麽?恢復真心。
哇,我知道平等心重要了,真誠心重要了,我要從信起修。從信起修,又【全修又在性】。
我們今天學平等覺了。我知道平等重要,我從我的平等心出發,面對一切人事物,這是不是從性起修?
全性起修,全修又在性。所有的境界都在練:恢復真心。
所以,【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凡事豫則立,這樣,你面對事才會從容,不然,搞到最後都是:臨時抱佛脚了。
所以,從容,這樣就不於禍;因爲人一着急起來,你就糊塗了,你就不能顧全面了,你就迷迷糊糊了,迷惑了。
所以,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我們昨天還討論到,怎麽樣才能練降自己浮躁的氣,定。昨天有講到吧,有。
諸位同修有沒有發覺自己講話慢一點了?要在這裡練啊。不急。昨天拉窗簾的聲音有沒有小一點?你着急了,唰!拉下來了,還得找人修理了。
能從師長老人家的教誨找到突破的方法。現在網路很方便,我們把自己相關的問題寫下來,打上師父上人的法號,相關詞打上去了,很可能師長的開解、或者佛學問答就會出來。
而在問題當中,比較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對自己信心不夠。不敢直下承擔。
所以,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這一篇教誨我們聼這個名字就可以感受到了,《大乘起信論》,【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突破不了,我們生煩惱,一定跟信心不足有關係了。
《大乘起信論》當中,師長老人家常常引用的一句教誨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叫【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老人家怕我們不夠重視這一句教誨,所以,老人家加了幾個字【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
所以,本覺,是我們本有的,本有的真心,當然可以恢復了,不覺,本來就無。所以,翻經的祖師把它翻【妄心】,不覺就是【妄心】。我們看到這個【妄】字,代表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它障礙不了我們。《了凡四訓》說:“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不覺本無,決定可以去掉,可以放得下。
所以,真心是我們本有的。這個菩薩行也是我們真心本有的。我們一定可以做得到。我們聼的時候要直下承擔。往那個方向去努力,其實是去恢復。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真心跟佛菩薩無二無別,妄心,是虛妄的,它障礙不了我們。一定可以去掉。
我們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再來學習這一段經文,包含黃老的開解,我們就能隨文入觀,直下來承擔。
第二是行大,要廣利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四弘誓願是我們入佛門要發的願。
第三是時大,可以經過無量無數大劫來度化衆生,沒有疲勞與厭倦。我們以菩薩爲榜樣,見賢思齊,我們自己護念哪個親戚朋友,自己起了不耐煩的心了,我們生慚愧,我們是要效法菩薩的,我們一般家裡面,應該都有菩薩的挂像,還是坐像,假如沒有的我可以給你們結緣。真的,待會兒會後就可以跟大家結緣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看著阿彌陀佛像,想到自己也有彌陀自性。接著念佛,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再來見賢思齊,以四十八願為自己的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再來,看著阿彌陀佛像,念佛的恩。沒有他老人家發四十八願,我出不了輪迴,靠自己的能力斷不了見思煩惱,就得要無止境的受輪迴之苦。能這麽去思維,對彌陀的感恩自然不斷增長了。
而老人家一代的時教,尤其他老人家强調:【佛法管用】!佛法不管用,我們學它做什麽呢?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什麽事情都能處理、都管用。就像佛教導我們的【萬法因緣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這句話我們聼明白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我們只要從因跟緣上去轉變,所有的情況都能不斷改善,都能解決。
所以,我們在學習老人家四十八大願的講記,一開始,第二頁,老人家就有講到了:“我們唯有明瞭真相,才能夠正確解決一切問題,包括我們眼前生活的問題,與將來歸宿的問題。”這個歸宿,尤其是死生事大。這一生結束了,去哪裏?
所以,我們這一次講記的學習,也著重解決當前的生活問題,我們假如現在當前的問題解決不了,解跟行就不相應了。自己的信心也會受一定的影響。所謂【信、解、行、證】。
我們不可能求:一下子就證入法身大士的境界,但是我們只要理解師長一句教誨,我們真正去行,我們一定會有體證、我們一定會有受用。
隨著我們有體證、受用了,我們的信心會更强。解的就會更深,行的也會更徹底。所以,信解行證是融在一起的。
就好像師長針對我們娑婆界,提出了一個妙法,對治煩惱很好用:【念念為他人著想】。
其實,這個都跟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高度相應。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的佛號,釋迦,是能仁的意思。能仁,仁愛心,就是時時能爲人著想,能夠愛護他人,這個就是對治我們的自私自利。
我們這個世間自私自利比較嚴重,師長有妙法,讓我們能夠時時提起【念念為他人著想】。我們真正做它個三個月,在一切境緣當中提起這個心態。
現在是2023年,我們農曆癸卯年,兔年剛剛開始,新年要有新希望,我們得真幹,真把老和尚這些法要,尤其是對治我們最嚴重習氣的法要,我們要徹底去落實它。
因爲師長說的:“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修行,從難處下功夫,其他的就不難了。
尤其,無常迅速,我們現在不從最難的下功夫,無常一來,就輪迴去了。
所以,印光祖師講:我們都被無常給吞。無常一現前,我們就投胎了。
所以,印光祖師指導我們:死字帖在額頭上。
我們今天想貪個東西了:“哎呀,説不定我下一秒就死了,那我不就墮餓鬼道了嗎?”這個很難講的。
我們有朋友,她的先生早上出去買早餐,就沒再回來了,出了意外了。她自己、她所有的家人,沒有人會想到出意外。所以,不能貪。
今天看到哪個人、遇到哪件事,瞋恚心要起來了,哇,死字帖在額頭上:“我假如下一秒無常來了,我這個瞋心起作用了,瞋心感的是地獄業報。我就墮地獄去了,就太冤枉了。”
遇到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最後自己還墮地獄,那不只是對不起佛陀、師父上人、諸善知識,也更對不起自己的佛性、自己的因緣。
所以,祖師這些教誨精闢。我們能馬上受持就得很大的利益了。所以,祖師有講【問教便行】,我們聞了佛經、聞了祖師的教誨,馬上去做,...這樣的學習態度,這樣的學人不用人家勸,他馬上做,馬上就得利益了。很快他就能夠法喜充滿。所謂【世味哪有法味濃】。
我們現在很容易被五欲六塵給吸引了,代表我們的法味嘗得還不夠。爲什麽沒有嘗到法味呢?嘗得有限呢?我們沒有依教奉行。
真的做一句,就有一句真實的受用了。死字帖額頭上,這個貪瞋痴慢就不容易起來了。
我們今年當然不能勉强大家,我們自己覺得,哪一句法語最對自己的習氣,今年得好好落實。不能再讓一年虛度。更何況我們修行之人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得要勇猛精進。
《華嚴經》上説到【勇猛精進,度一切衆生,出生死海】代表勇猛精進的動力在利益衆生。
所以,大乘佛法慈悲爲本。就像我們學這一部《無量壽經》要時時提醒自己【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要惠以衆生【真實之利】。我們真有這樣的慈悲利衆心,我們不容易懈怠。我們會想:我今天沒有提升,我就幫不了親戚朋友了。甚至於我今天還習氣現前就污染了親戚朋友了。
所以,慈悲心要發出來;利衆的心要發出來。我們每一天每一秒不容易空過了。就像師長這一句【念念為他人著想】。我們真去做了,幾天之後就會感覺自己的煩惱少了,有受用了。因爲念念為他人想,這個【我】就淡了。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都是因爲有【我】才起作用的。
【我】貪,【我】瞋,不順【我】意,就瞋恨心就容易起來了。所以,當我們念念為人想,這個是慈忍,用慈悲心修忍辱。這個瞋恨心不容易起來。我們煩惱少了,念念爲人想,跟親戚朋友衝突減少了。你去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好多家庭人際關係就改善了。
所以,佛法真管用。我們得依教奉行,就有所受用,有所體證了。所以,我們這一次學習要解決當前的問題,跟死生事大的問題。
問: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恢復平靜的心境?平時想多念佛和聼經,但是事情一來就中斷了。如何在繁忙的生活當中空出時間給修行的功課? 因爲看到這麽多年輕人在學習正法,又在護持正法,所以,成德是很歡喜看到大家。 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就是覺悟之法。等於任何問題都能解決,所以,它才叫覺悟之法。所以,有佛法就會有辦法。So, don't worry, be happy! 佛陀有一句教誨【萬法因緣生】。萬法就是一切法,所有一切都在裡面,叫萬法。萬法都是因緣生。既然都是因緣生,比方説這個結果不好,我只要把因跟緣轉變,我這個果就會轉變了。所以,沒有事情不能解決。 所以,既然都是因緣生法,首先我們自己的命運就能改變了。進一步是改變生生世世的命運。 首先,大家很有善根,因爲這麽年輕就知道要修行!這個就是善根!不然就吃喝玩樂、隨波逐流了。 因爲老法師有講過,現在這個世界歸二狼神管,一個是財狼,一個是色狼。財狼,就是功利主義,變成唯利在追逐了。色狼,就是享樂主義,放縱了。這兩個很厲害的!所以,大家還在護持正法,哇,不簡單!逃過了二狼神了! 所以,人生最大的福報,就是能學佛,爲什麽?老和尚講得很透徹: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我們人,是三善道之一,其實來了,就是你以前很多世積了福報了,你這一世來,你就把它花掉了。 但是,在消(花)福報的過程,幾乎沒有人不造業的,除非他學佛,他覺。不然,他在花福報的時候,比方説:家裡有錢,“父母給我錢,應該的。”他沒有感恩父母,他在享他的福的時候,他首先就不感恩父母了,甚至他會忤逆父母。你看,他短短幾十年享完,又造了很多業,又跑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一下去,五千劫!好長! 所以,當人,人身難得,我們先把這個宇宙人生思考清楚,我們再來經營人生就不一樣了。 忤逆父母,這個罪業就很大了。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享福,我們吃肉,你看,人,一天吃一頓,就可以吃掉多少肉?他一年,那個量就很大了。《楞嚴經》上説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吃它半斤,要還它八兩!所以,你這一輩子吃了那麽多生命,你後面不知道要還多久。爲什麽人轉世為豬?它要做好多世、好多世的豬,因爲它欠太多肉了,它就要還。所以,三善道消福,會造業。 所以,知道修行,人生完全不一樣了! 大家學佛,比我還年輕就學了!因緣都比我好!像Alex,她還去教小朋友,小朋友就更早機會學! 有一個佛門的高僧,他活到一百多嵗,前幾年才走,夢參長老,虛雲老和尚的學生,他講了一段話印象很深。 他說:人,看清楚人生的最後一刻,再來經營人生,可能感受就不一樣了。那人生最後一刻是什麽呢? 我們在電視劇裡面都看到,三長兩短,最後那一口氣吸不起來,走了。雙手雙脚一攤,斷氣了。 那個景象就告訴我們:什麽都帶不走。當我們覺得人生是最後什麽都帶不走,幹嘛積極去追求這個帶不走的東西呢?你就會去思考:什麽是帶得走的?既然雙手雙脚一攤,什麽都帶不走,你這一生努力到最後啥都帶不走,思考什麽帶得走?什麽才是真正留得下來的?利益自己家人的、利益這個社會或者利益後世的。 這個是真的值得思考:什麽帶得走?什麽留得下? 能把這個事情思考清楚,看清楚最後一刻,然後思考清楚,你再來經營人生就不一樣了。 所以,那個帶得走的,就是我們所做的功德,所行的善,這個帶得走。 像你念佛,真信切願,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接你去極樂世界。你就不輪迴,你就作佛。 或者你做的,都跟普賢行相應,這個普賢的功德力就帶你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是帶得走的。哪怕你沒有到極樂世界,你所行的這些善,你在未來世,在人也好、在天也好,都會很有福報。 我去新加坡,好像有幾個英文字,就是現在年輕人,意思就是【及時行樂】。四個英文字母縮寫,就是每一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澳洲比較單純。(新加坡)年輕人問我的題目。You only live once.YOLO.這些説法不能亂信!不然你到時候就都在那裡行樂、放縱,造很多業,掉進去就不得了! 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講跟佛家講一模一樣。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你看不同的表達,完全的(...),這叫【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什麽是留得下來的?你看老法師,他圓寂了,但是你看他留下那麽多,可以利益人的法身舍利,這些教誨,多少人、或者多少家庭都因爲他的教誨改變了。你看他人生的價值還在繼續在發揚光大! 像Alex,你看,她二十幾歲就開始教書了,這些孩子,會長大,他以後會當爸爸、當媽媽,她給他們這些正確的思想觀念,就會影響每一個小孩以後他的家庭。這個就是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你看,那麽多人還因爲我們而受到利益,這個就是人生價值,什麽帶得走,什麽留得下來。 我們可以去感受一個對比,比方説一個人,他一直在賺錢,他賺了很多錢,像台灣的企業家,他賺了很多錢,結果他死了,錢沒有帶走,然後,他的子孫分財產分不平,他的棺材三年都沒有辦法下葬。因爲擺不平,擺不平不能葬!死無葬身之地!他帶不走的東西結果,留下錢了,錢字,左邊一個金,右邊兩隻刀,子孫吵架了。你的錢留下來,不一定能利益子孫,反而吵架了。這是一個情況。 另外一個情況,我沒有賺很多錢,夠用就好了,我生活不缺就好了。但是我去利益人,就像剛剛Alex,很多孩子家庭,因爲她的教導受益了,這樣的人生對比起來,差很多。一個死無葬身之地;一個,你利益那麽多人,那你的福報就很大了。你的來世,要不到極樂世界,你沒有求生的話,最少人天兩道沒有問題。 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最重要。你方向對了,你走的每一步都往好的目標;你方向不對,你走的步伐再大,剛好,背道而馳了。
*
講到【禁於未發之謂豫】 其實,我們修行,首先要做好很多心理建設。
剛剛我們一開始已經提到了,《無量壽經》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設了:【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我們觀察李炳南老師在教導老和尚,都有用這些原理原則。【禁於未發】老和尚受了具足戒,回到慈光圖書館,要拜謝老師,你看李炳南老師厲害吧!抓住這個機會點!遠遠看到師長老人家,就跟老人說:“你要信佛啊!你要信佛啊!”
師長說,那時候自己都楞了:我都出家了,受具足戒了,怎麽老師還叫我要信佛呢?
這個機會點抓得好不好啊?很好。
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做過非常Perfect的機會教育點?對呀,我們聽了,内行人看門道,我們得看懂李老在用的教學法,我們看懂了,我們才會用啊。 你看,我們的子孫,他一生當中有多少個機會教育點?很多。 犯錯那個時候你不發脾氣,那就是機會教育點。 包含他要去學校的第一天,機會教育點。他小的時候,【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媳婦剛來,機會教育點,可不是要給人家下馬威,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 包含你的孩子要去讀大學了,是不是機會教育點? 你的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不是機會教育點? 你的孩子生了第一胎,孩子出來了,這都是機會教育點。 所以,我們聼老和尚講經,我們得用心去領悟啊。
【禁於未發預防法】。 李炳南老師給師長說,(那個時候才跟著李老學教而已)就跟師長說:“你講得不好,還好;你講的好,以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這個是不是心理建設啊?這是老人的人生閲歷智慧,先打預防針。
後來師長真的遇到沒地方住,還住過火車站,當初沒人護持啊。心裡覺得:老師都講到啦!假如老師沒有用這種預防法,可能那個落差太大,就退心了。
所以,《無量壽經》裡面很多都給我們心理建設。 包含劉素雲老師,有一次請教師父上人,就問道:(像我們四五十嵗,這一輩的,是老和尚的孫子輩的了;七十歲的,兒子輩的年齡)他們這一輩的(孫子輩的)弘法,比您老人家的難度怎麽樣啊? 師父上人馬上就説了:“比我難十倍、百倍都不止!” 這一段話我們聼到了,對我們來講也是心理建設。十倍、百倍都不止,【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説實在的,弘法十倍百倍不止難度,修行也是啊。夏蓮居老居士説的:【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根性比起一百年前的人,差很遠了,業比較重了。
像成德學佛,二十五歲的時候學,前面已經造了很多業了,那都有力量了。 【外魔内障,無人不具】外魔,就是外在的誘惑。我們現在什麽都先不説了,就説一個東西就好了,大家知道什麽東西?手機呀。厲害吧!那上去,有多少誘惑、染污啊? 你看,一個買東西,可能一進去兩個小時出不來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外魔啊。 現在網上,暴力、色情,那麽多,所以,孩子從小一定得學《弟子規》【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得把他的正氣立好。他正氣足了,遇到邪的東西,他自然能判斷、自然能避開。 所以,我們得更好的,把子孫的德行根基扎好。 【凡為外所勝者】,被外在的東西駕馭住了,自己做不了主,【皆内不足】。【凡為邪所奪者】,被邪惡的東西所控制了,【皆正不足】,内在的正氣不足了。 身體也是這樣。《黃帝内經》説的【正氣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外魔,我們不説多吧,比一百年前多十倍就好了;【内障】,内在的煩惱障,我們也不算多,十倍就好了。 你看師長那個時代,他自己十幾歲就在想: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麽?就在想:怎麽利益全國人民。老和尚十幾歲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老和尚從小是要從政,因爲他所面臨的是對日抗戰,所以,他有憐憫蒼生的心,他想要為國家做出貢獻。你説我們在老人家那個年齡,像我,都被這些玩樂、欲望控制住了,做不了主了,一放假就想著玩了,跟老人家差太遠了。 所以,内在所形成的煩惱,我説十就好了。外十,内十,乘起來多少?一百倍啦。 我們分析這個,大家不要聼完之後很害怕。這不是我的用意。我們是要自知我們所處的境界。 師長也説,在這樣的時代,你能修學成就,古人都佩服你呀!因爲我們所處的環境比他們惡劣。 那當然,有佛法,就有辦法,不擔心。 那我們有自知之明了,【外魔内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容易,進不容易。 【若都無苦】沒有這些逆緣惡緣,沒有這些境界的考驗,【忍從何生?】 【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借由這些考驗,讓我們的願力更堅定,鍛煉出百折不撓的態度。【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我加了一個橫批,叫【放馬過來】。 我們有這種心理建設。【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要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也不害怕了。 而且,祖師還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其實,境緣障礙不了我們的,是我們内心分別執著念才是障礙。 修忍辱,最好的榜樣,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要給他凌遲處死。 諸位同修,你們有沒有遇過人家割你的肉啊?沒有。那我們遇的境界都還比不上忍辱仙人,他這樣的境界也沒有障礙他,反而讓他快速提升,那叫會修了。 我們現在假如面對,感覺都快喘不過氣的境緣,不要覺得問題在境界上,要拉回來,是我的念頭。一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過來了。 有時候遇到比較大的境界,成德自己也會自我幽默一下:“上天很瞧得起我!”是吧?孟子說的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這些境界的目的是什麽?【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這些境界讓我們本來做不到的,可以突破、可以做得到了;本來忍不了的,忍得了了;本來包容不了的,包容得了了;本來捨不出去的,能捨了。 下次,(如果)大家遇到很大的挑戰,還可以自我幽默一下:“老天爺很瞧得起我!”這個不是我亂開玩笑的,這個是孟子講的,亞聖講的。 這個,也都是呼應黃老說的:【唯艱難困苦備嘗之矣,方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