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來深入,我們師父上人有關念佛,有關正助雙修的這一些教誨。
就像我們剛剛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所以聞佛法的機緣,是百千萬劫難遇,而且我們又遇到殊勝的念佛法門,還有師父上人,明師授戒,明師的指導,等於是我們遇到他老人家,這一生往生作佛的機緣是成熟的。機緣成熟,我們要把它掌握住,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 首先也要感謝我們會長,還有各位同修,因為我們這次有加拿大、有馬來西亞同修來參訪,包含成都有親戚朋友來,大家都是熱情款待。 我看幾位老菩薩,他們的冬天都超過了。六十到八十是冬天,他們都很有福報,都八十多了。結果每一次看到我都說:這些東西很好吃。他們吃得很歡喜,當然,吃得很歡喜,物質是非常滿足。精神方面,也是收穫滿滿,因為會長、還有幹部們,大家都是和盤托出。 所有的經驗,只要是有請教,都給大家很深入的開解。包含整個這麼多年經歷的很多事情,都是毫無保留來提供給大家。所以大家覺得非常法喜。而且我們能珍惜來參學的緣,我們在修學,包含我們在經營道場,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所以珍惜緣分的人,是很有福報的。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如何更好的正助雙修》。我想【更好的】代表我們要在正修、助修上,要更加的精進、進步。正修是念阿彌陀佛,助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世間做事業,都要很認真對待。你們看各行各業很成功的人,是不是馬馬虎虎的?是不是得過且過的?不是吧?他也是要很認真,去努力,認真去檢討,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好。世間要成就,尚且要認真努力,我們念佛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做佛,請問大家:我們的認真努力,要不要超過世間的人做事業? 我看你們的頭沒有動,可以配合一下。還是你們已經深深的在反思,所以一下子忘了點頭。 所以不能馬馬虎虎。所以像省安大師,淨宗第十一祖他有一篇教誨,對我們淨宗學人非常重要,叫《勸發菩提心文》。 諸位同修,有沒有讀誦過?有發菩提心了沒有?讀不能白讀,隨文入觀,就要把心發出來了。 大師有說,【西方淨土,極樂淨土,非悠悠善善所能至】不是說我今天高興了,做個善事;今天心情不好了,我就不做了。這樣就能到極樂世界去了,沒那麼簡單,那裡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地方。 萬劫生死,我們已經在六道輪迴好久的時間了,【非因循怠惰】不是因循、苟且,是要勇猛精進,勇猛改過。怠惰,就不能懈怠、不能懶惰。 你說,世間人做事業,不能懈怠懶惰,更何況我們現在要去做佛。所以【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這個生死,也是要勇猛精進,就要去改過,因為祖師常説: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假如我們一些習性,我們都不肯去改,那不進則退。我們不用心改,比方說我們脾氣不好,我們沒有用心去改,脾氣會增大。就好像治病一樣,你不去治療,病會不會停在那裡不動?它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那習氣是我們心裡的病,也是要用心去對治。 我們看六度是菩薩行。這是六個綱領,六度萬行,就包含了所有的菩薩行。布施對治慳貪,對治貪心;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所以我們的正助雙修有沒有越來越提升?念佛的功夫有沒有越來越得力?斷惡修善,可以造惡,可是我們止住了。 【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你看當下我快要發脾氣了,“這個人太過分了!”我要發脾氣了,停住了,【阿彌陀佛】,這個就是善了。 【力可為善而不為】現在這個人需要幫助,我可以幫得上忙,但是我有點不願意,【即是惡】了。這句話是弘一大師教導的。 所以我們助修,斷惡修善的功夫有沒有提升?這個就是精進。這都是我們要認真去檢討的地方。 我們在學校讀書,你看都有考試。考了試以後,要檢討:我這次為什麼只有九十分?有粗心,有哪一些不夠認真的地方,要檢討。我們在世間讀書都要檢討,我們現在要出世作佛要不要檢討?不能打迷糊仗,人家說“你念佛有沒有進步啊?”“不知道”。 所以老和尚說:修行,修是覺的意思。所以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念佛有沒有進步?這個我們要清楚。我現在行善的這種決心、恆心有沒有比以前進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老和尚這些教導,我自己落實的怎麼樣?這個我們要自己來認真對待。 首先我們談更好的正助雙修。正修,是念阿彌陀佛。我們知道念佛的重要,我們就會更重視念佛;我們知道念佛的殊勝利益,我們就會更願意去念佛。 比方說,念佛的重要,三時繫念裡面提到:【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想這一句,大家應該都熟悉,都有參加過三時繫念。 這一句的提醒是:我們只要不念佛,會結什麼業?不念佛,就打妄想。我們的妄想裡面,可能有這個世間的人、事、物在裡面。所以我們不念佛,一打妄想,很可能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是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但是我們又起了這些輪迴心,阿賴耶識的種子,都是種下輪迴的種子。所以我們佛念得越多,輪迴的種子就越少。 諸位同修我們想不想出輪迴?想。那我們很想出輪迴,然後每天都一直在種輪迴的種子。所以老和尚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問誰啊?我每一天的念頭什麼多?佛號多,那這個才是我真正的想要往生的。我是真正信願行三資糧,真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然後很願意要去。所以叫切願,很懇切、很真切,希望趕快能去。那這種很懇切的心,那你念這句佛就很相應了。 所以,這個不能問別人,我們自己是不是很真信切願?這個自己要檢查。 我們知道,不念佛,就會造輪迴業,我們就會重視念佛。而且黃念老也說:【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求我們把念佛擺第一】。 這個話很慈悲,要求我們當唯一,可能我們心理壓力很大,做不到。黃老說的,【擺第一】。代表很重視這件事情,而且我們念佛念得不夠,我們妄念就會多。我們的心,就不夠安定。 那請教大家:我們每一天要講多少句話?沒有人算過。幾百句有沒有?我們每天是不是要處理好幾件事情?那心去處理事,心去講每一句話,假如這個心不安定,會不會講錯話?大家有沒有講錯話的經驗? 比方說,這個話講錯了,還要花多少時間去解釋一下、去彌補一下,要花不少時間。 尤其,你這個話要帶著情緒,一言既出,駟馬又難追,就很麻煩。所以,你心安定,你才不會講錯話。那心要安定,你一定要多念佛,心才能安定。你要把事處理好,你的心要安定才處理得好。不然,你去處理的事,後面可能還要收拾殘局。這樣我們會惡性循環。每天又有新的事要處理,處理過的事又不圓滿、又還要去收拾。那這個就越來越累了。 所以為什麼把念佛擺第一?心安定,才能把事情處理好。所以我們知道把念佛擺第一的重要性,我們就會重視念佛。 像成德,每一天也都要處理事情。但是不敢忽略念佛,因為自己有觀察,假如佛號念得少了,事做錯了、話說錯了,這個就不好交代了。尤其現在又出了家了,假如話講錯、事做錯了,人家一說:“你看那個出家人!”心中心臟都要跟著...因為自己希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要產生副作用。話要講對、事要做對,心的狀態就特別重要。 所以我們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說好每句話,做好每件事,我們不能不好好念佛。所以我們重視它了,你就不用人家催你,你就自己會好好念。 我們都是成年人,人家勉強不了我們。有時候人家多勸我們幾句,我們還嫌對方囉嗦,我們還不高興。成年人可能要自己認知到重要,他就會去重視了;而且佛號的功德,確實是不可思議。 這個法門是果教門,他力派,果教門。它是從果起修的,這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果地成就的萬德洪名,拿到我們因地來修。 所以我們老實持名,就全攝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是成佛最快的方法,所以老和尚說: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是中了佛門第一特獎。 大家沒有中第一特獎的表情,你們是不相信老和尚講的嗎?不然聽到自己中了第一特獎,應該很高興。請問大家你中了第一特獎,接下來你會怎麼做?你會把中了第一特獎,放在那個枕頭下面,以後再說吧。應該不會這樣吧?應該馬上去換第一特獎。 所以我們已經遇到佛門第一特獎,你趕快換獎,你念一聲佛,就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了。 我們都認識覺明妙行菩薩,你看他老人家的教誨,也是教我們怎麼把佛號念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是魏晉南北朝時候的人。他遇到念佛法門,他精進念了七天,結果阿彌陀佛現身給他說法,他就入法身了,證了無生法忍。七天!所以證明這個法門快速。 《大集經》說這個法門【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禪已經是很殊勝的大乘佛法,這一句佛號是無上深妙禪。所以它快速,又穩當、又快速的方法。 所以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假如依藕益大師的教誨,大師有說:【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所有的經教都在裡面;【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裡面;【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就是整個戒律,也都在裡面。 我們再以《阿彌陀經要解》,藕益大師對這一句佛號的開解,我們來體會,念這一句佛號的殊勝。 要解當中,有提到:阿彌陀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是梵語,正翻【阿彌陀】,阿,是無;【彌陀】是量,意思是無量。無量,有沒有辦法說?本不可說。 在本不可說當中,釋迦牟尼佛,本師以光壽兩意,用無量光跟無量壽來詮釋這一句阿彌陀佛。用這兩個意,收盡一切無量。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經教、一切聖賢僧,都在裡面。為什麼呢?藕益大師進一步說:【無量光】,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光,整個空間都在佛光裡面。所以光則橫遍十方,沒有一個地方漏掉了。壽呢?【無量壽,則豎窮三際】無量壽就包含無量的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無量光是無量的空間;無量壽呢?無量的時間。【橫】,橫是空間,豎是時間。橫豎交錯,無量的時間、空間交錯在一起是什麼?就是整個宇宙啊,即法界體。就是整個宇宙,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所以這個法界體,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的自性,舉此體作彌陀身,彌陀的身是正報;土是整個極樂世界,是依報。所以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這個法界體,作彌陀名號,這句名號就是無量的時間、空間。 所以你念這句名號,整個宇宙都念到了,沒有一個地方漏掉了。所以,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就是我們本有的自性。理就是理體,性就是我們的自性。 所以持名即是始覺合本。我們開始念佛了,始覺了;這一句名號又是我們本來的自性了,始覺合本了,始本不二了,生佛不二了。 我們是眾生,可是我們現在在念這一句佛。剛剛說的:攝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了。所以藕益大師又說了:【以持名故】,我們現在在念阿彌陀佛,【善根、福德頓同諸佛】。我們老實念佛的時候,善根、福德跟佛平等,頓同諸佛,這個受用就大了。 所以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它成佛快,所以它消業障的速度很快。 成德遇到一個同修,他應該是五十歲左右,得了胰臟癌,這是癌中之王。他當時還是滿高的官員。結果他去請教老和尚,老和尚鼓勵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也相信,結果他就精進念佛,這個工作也放下了。後來念了一段時間,再去檢查,消業的力量很大。 夏老也說【心居佛號中】,我們的心在念佛,在佛號裡面,【即得佛受用】,我們就得到佛的受用,一念相應,就一念佛了。這個都是念佛的殊勝。 黃念祖老居士也說:【華藏入名字】。整個華藏世界,其實華藏世界也是極樂世界入到名字裡面,就像剛剛藕益大師說的:舉此體做什麼?彌陀名號。你整個宇宙全體,入到萬德洪名裡面。你持名入華藏,你老實持名,入華藏,入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看賢公,他老實念佛。老和尚說他常常看到阿彌陀佛。所以他持【阿彌陀佛】,入華藏,入極樂世界。所以這一部經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阿彌陀經》裡面提到:【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念這一句萬德洪名,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認知到了,不用別人勸,我們自己會很主動念,而且會分秒必爭,會把念佛擺第一。 大家想想,我們不念佛,很容易就打妄想。不念佛,就輪迴心造輪迴業。念佛,就攝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了。所以這一念之間差別大不大?很大!那我們要不要好好念?要不要分秒必爭?要不要再做傻事:胡思亂想?我們閩南話說...,真的要看清楚:一念,天壤之別。看清楚了,我們自己就會老實去念。 我們有沒有曾經自己思考過:我念佛得不得力?相不相應?怎樣才能更得力、更相應?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請舉手?..比較謙虛,不好意思舉手。就像剛剛跟大家溝通的,世間人有成就,他對他的事業是不是認真對待?做一件事之後,還要開會檢討。他很認真對待每件事。那我們現在要出世間去做佛,應該要比世間做事更認真吧。所以很多事情是要我們主動自己去思維的,主動去反省、去觀照的。為什麼我念佛不得力?我在念佛當中,有沒有觀察到自己的狀態? 比方說我要念得相應,那我得放得下,我才念得相應,不然我就會想到其他的人事物去了。我為什麼會放不下這些人事物呢?這個要自己思維,然後要勸自己:我放不下,對我有好處嗎?我放不下這個人,對他有好處嗎?老和尚說:學佛,是學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比方:我們擔心我們的親人,擔心有沒有用?不只沒有用,擔心有沒有可能變成對方的負擔?所以,我們剛剛說的,學佛要理智,要有智慧。對自己、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事不能幹,不然就是感情用事。 所以從今天開始,你擔心任何人,馬上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那你理智了,而且你一念佛,對自己有好處。你一擔心,你就陷在煩惱;你一念佛,你就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了。 而且你還可以迴向給親人,自己得利了,親人得利了。你擔心,自己在煩惱裡,還給對方負擔。 這個講到這裡,要感謝我們家老菩薩。二十二年前,我要出門的時候,她老人家跟我說:“我把你交給阿彌陀佛了”。 我真的感覺,出去做事,心上沒有負擔。不然,母子連心,可能老人家一擔心,我自己收到那個訊息,會影響。所以這個要理智。 我們在思考,你今天要把事情辦好,你一直在那裡想、在那裡擔心,也都沒有好。你的心要放空,空才會靈。所以人能把事處理得很好,就是他心上沒有事,他才能把事處理好。 一個人要心上沒有事容不容易?但是一個人可以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所以老和尚指導的很正確:你事情辦完了,就不要想了,趕快把佛號提起來。你就沒有其他妄念,心地比較清靜。事情再來,你就又給它應對得很好。因為你的心清靜,事情一來,清靜心一照,你對事情,這些客觀的狀況,看得清楚。 而且你念佛,你就用真心去處理事情了。我們平常不念佛,一直在想事,心是安定不下來,心是比較浮躁,你去處理事,反而不一定能處理得最圓滿。 所以你想到:要對這個人好,你就要念佛,不要感情用事;你想把事情處理好,你還是要多念佛。 我記憶中,好像老和尚有說:所有的問題就是因為你念佛念得不夠。為什麼呢?我感覺這個話很有道理,因為當你定下心來念佛,很多你想不通的事會想通。你不會處理的事,你心一安定,生智慧了,你知道怎麼處理了。 所以下一次遇到什麼煩惱,我們告訴自己:就是佛念得不夠多,才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我們佛能不能念好,修行靠個人,自己要檢查。 比方老和尚有一段法語強調: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念佛是要把真心念出來。目的就是要把清淨平等覺心找回來。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嚴重的染汙,主要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染汙了。這三樣東西通通放下了,清淨平等覺就放光了,我們的真心現了。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佛即是自心現,放光了,完全恢復了。 所以用什麼方法?就是一句佛號。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問題是,你要用真誠心去念,才能產生效果。 所以我們剛剛說到:一念相應,我們用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念,效果就出來了。一念相應,就一念佛。 我們首先看老和尚講的:要真誠心去念。我們自己真不真誠也是自己檢查。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所以念佛用什麼心?誠敬心。所以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就得萬分利益。 假如不誠不敬,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分功德都得不到了。為什麼別人念佛能成就?我念佛不能成就?用心不一樣。這個我們找到關鍵點了:用心不一樣,用心是重點。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無過於用心。念佛要用真心,處世待人接物也要用真心。 大家有沒有見過,念佛用真心,一處世待人,就用妄心,就用貪瞋痴的心,有沒有可能?那個跟四川變臉一樣了,一變就另外一個,不可能。你是用同一顆心去念佛,去處世。所以用心很重要。 所以我們要學著用真誠心待人接物。別人用心是欺騙我,我還用真誠心對他嗎?沒錯。為什麼?因為我要做佛,我用真誠心,是因為我要做佛。他用欺騙的心,不真誠心,他搞六道輪迴。我如果跟他一樣的話,我也要搞三途、搞六道,這就錯了。 大家有沒有被騙的經驗?那繼續真誠心待他好不好?有沒有一點不甘願?要冷靜,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我還是真誠心對他,因為我要去極樂世界做佛。 所以老和尚這裡提醒:只要是我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我對待任何人,一切人事物,我都用真誠心,一心,沒有二心,我才能成就得了。 別人欺騙我,別人侮辱我,別人陷害我,我還有報復的念頭,還想有報復的行為,錯了。你跟他是同一等,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起情緒了,那跟他就相感應了。這就是搞六道三途,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搞這個事情去了,這錯了,大錯特錯。 該怎麼樣?應該要覺悟,我要學佛,學菩薩,我不能學他們。老和尚進一步舉例子給我們效法了。 我們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有沒有怨恨?一絲毫的怨恨都沒有。被歌利王凌遲處死,菩薩在臨死之前跟歌利王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 我們要不要學?你們有沒有被人割過肉?對呀。你看,佛表演,我們不能讓佛白表演吧?也不能讓老和尚白表演吧? 你看這個人毀謗侮辱老和尚,老和尚怎麼做?把他立牌位,放在攝影棚,每一次講經完,給他迴向。我們跟老和尚學,要越學越像,OK?今天回去,那個你最討厭的人,請把他寫在迴向名單第一個位置。不然老和尚講半天,他講他的,我做我的,這樣不行。這樣玩弄佛法、消遣佛法。誠敬心,真誠恭敬,我們念佛要真誠恭敬,我們聼他老人家教誨,也要真誠恭敬,珍惜他的教誨,依教奉行,不能辜負他的教誨。 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表演我們也不能辜負。臨死之前跟歌利王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過去的歌利王。佛說話算話,真的第一個度他,這是佛陀現身說法做給我們看的。為什麼?爲什麽佛能做到這樣?因為佛知道,事實真相是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安在這個真相上,跟自己一體。 不是別的,一體,哪有不愛護的道理!牙齒咬到舌頭,舌頭要不要報仇?要不要把牙齒消滅?不要。為什麼?一體。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現在看到誰生氣,就是你要把自己的牙齒拔掉。這個舌頭不能報復牙齒。 能真正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生出來。無緣是無條件,慈是愛心,悲是憐憫心、同情心,自然生起,沒有任何條件,而且全心全意去幫助他,沒有絲毫怨恨。 假如我們是這樣去對待別人,這樣的心態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 如果不是這個心態,還要造業,你怎麼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得真幹,真用真誠心。老和尚又給我們現身說法,他是平等心,給我們現身說法。 他老人家行普賢行,同修請問“老人家怎麼念阿彌陀佛?”老和尚說了:“我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所以老和尚是平等心,他沒有分別,每一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想到某一個人,..有。這個時候要轉個念:他可能是極樂世界派來成就我的。有沒有可能?有。你轉這個念,那他是極樂世界派來的,他要考我什麼?你馬上變內學了,向內了,沒有向外了。他提醒我:我還有不能包容的人;他提醒我:我的瞋恨心還有,幸好他是現在提醒我,不是臨終。他現在提醒我,我現在就能調伏,就放得下,我臨終就做得了主了。你一轉念,你感謝他對你的提醒。 所以老和尚也說了,他發願:學釋迦牟尼佛,他的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了。 所以老和尚說的,我遇到每一個境界,佛菩薩安排,安排來成就我的,幫助我修行。 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其他人都是老師,這是當生成佛的心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老和尚表演的平等心,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 你平常待人都是禮敬諸佛,我們待人跟普賢行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心行都跟普賢行相應。 所以老和尚這一段話,提醒我們怎麼把佛念好。我們平常處世待人,就要用真心,就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這樣我們佛就可以越念越好了。 再來,老和尚還提到,要離雜亂的心,就是我們念佛,要能放下妄想、雜念。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有一句法語,提到了,【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這一句佛號,要把過去煩惱、未來煩惱,包含現在煩惱,要把它念掉。 我們不能:念佛的時候,這些過去、未來、現在煩惱,一直在冒出來。所以,任他妄想紛飛,聽我念佛分明。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 這些功夫要自己去下。不能被這些煩惱拉走了。你不要去理它,抽刀斷水水更流。善念、惡念不管它,煩惱不管它,字句分明。 念佛的功夫,我們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祖師有說了,念佛最重要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要把妄心收回來,不能讓它在跑出去了。 我們要達到【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要聼自念之佛聲,就能達到【都攝六根】,所以,聼很重要。 文殊菩薩在《楞嚴經》揀選圓通,選出來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我們是用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修【觀世音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所以,我們專注聼佛號非常重要。反聞聞自性,我們專注聼是直接從我們的自性起修。這一句佛號就是我們的自性,反聞聞自性了。 黃念老進一步說了,【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我們每一句要念得真,那就要聼得清楚,你自己聼清楚了,阿彌陀佛也聼清楚了。 所以這個標準,你自己有沒有聽清楚,這個標準很清晰,也不難做到。請問大家,我們自己在念佛的時候,自己有沒有聽清楚?聽清楚了,這一句就真念了。 所以我們能專注聽佛號,這個六根就可以收攝回來。 耳朵很重要。你看眼睛只能看前面,後面都看不了了。耳聽八方,一專注,心就能安定下來。而且隔牆還有耳,耳朵的功能還是很大。 我們剛剛提到的,【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我們要念得相應,要懂得放下過去、現在、未來煩惱。 過去的煩惱,我們還常常冒出來,代表我們還有不甘心,可能還有不甘心在裡面。這個要自己觀察到,要去檢查。 我曾經在英國遇到一個七十歲的老先生,我是看他年紀大了,心裡想要跟他講一講輪迴的重要,因為見面了嘛,就有這個緣了。我就跟他講了三、四個輪迴轉世的故事。 那我每講完,他就跟我來了一句,“可能是巧合吧”。我又給他講了一個,“可能是巧合吧”。後來我想:“一切隨緣,不要硬要去說服別人。” 我一停下來,他馬上接話了,他說:“我今年七十歲,可是人怎麼那麼奇怪,我以前那麼多高興的事,我都不想。我一想過去,就是那些不高興的事。” 你看,人,有時候跟自己過不去,所以學佛是要先學自愛,要自己愛護自己。不要起那些讓自己身心不自在的念頭,觀自在菩薩,觀自己自不自在。一起煩惱,身心就不自在了。 佛門有一個法寶,叫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對治這三種煩惱,還是很有用。假如你深信因果,你那些耿耿於懷的事,你就比較放得下了,你就會很甘心了。為什麼?債已經還掉了,無債一身輕,你就不會覺得不甘心了。他不找別人,為什麼找我?而且不只不能不甘心,還感恩他,幫我消業障。 我看你們都沒點頭。《金剛經》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你學大乘佛法了,還被人家侮辱、輕慢,【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我們過去生有造三惡業,才會結這些惡緣。今天遇到他侮辱、誹謗我,我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幫我消掉了,【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請問大家:造了三惡道的因不去掉,以後會怎麼樣?以後要去三惡道報道。我現在眼前有一個天秤,一邊是被人家罵一罵,一邊是到三惡道報道。你看你要去哪裡? 我又不傻。哎呀,人家誹謗侮辱,把我三惡道消掉了,我就不用去報道了,我感謝他都來不及了。佛經,這些是真相啊。我們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感情去看事情,學理智,這些經典的教誨就是真相。 所以你能依《金剛經》這些教誨,包含《了凡四訓》說的,【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你沒有過失,還被人家誤會、批評,【子孫往往驟發】。所以那個罵你的人是送福報給你,跟你的後代,好不好?好像還有點難吞下去。 我感覺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老和尚都給我們説盡了。我們老實聽話,我們不要好日子不過。你在那陷在過去煩惱,不是好日子不過?你不如好好念佛,福慧增長,【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這幾天,大家對我很照顧,剛剛我去調理一下。這個醫師整骨的,功夫很好。結果剛好我們文華送我去,他就有提到:他第一次來打佛七,大家本來心裡想:先打一天,七天比較緊,先熱身熱身。 要打佛一呢?他又想說:我一開始念,可能也念不了太久,可能念一支香就不錯了。結果他念念念,人家工作人員過來,已經一支了。他怎麼覺得很受用,身心很清安。 繼續再念第二支香,他感覺到好像回到童年的感覺。大家感受一下童年身心怎麼樣?好像每天沒什麼煩惱。哇,現在上了年紀了,一坐下來,面笑得愁眉苦臉,好像有不少煩惱。 你看他的受用,跟經上說的,【眾生有緣,遇斯光者】。你一念佛,就是佛光注照你,【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説到這裡,我感覺念佛是最好治療憂鬱症的無上妙藥。你看,一念馬上就感覺清涼,煩惱輕。大家【如是妙法幸聽聞】,大家都有責任要去介紹給親戚朋友,【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而且我們剛剛說到相應,我們要有慈悲心,我們這個佛號就相應。假如真的有親戚朋友現在心情不好,他再不解決,慢慢積積積會變憂鬱症,這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危險。 當然我們自己要為人演說,他們就有信心,我們自己好好念佛,好好修,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家庭都有很好的轉變。相信我們,你給他們講,他們就不懷疑了。 過去煩惱,你只要深信因果,你就放得下了。 未來煩惱,深信因果也能處理,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你的未來跟現在分不分得開?分不開啊。 我在那裡擔憂未來,我現在好好念佛,我就福慧增長,有什麼好擔心未來的事情?你現在的煩惱,你猶豫不決,這個就是現在的煩惱。所以我們要用心如鏡,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順著因緣來就好了。你要順著因緣來,你隨時心中有佛號,你的心是清靜的,你就怎麼來怎麼應。 所以我只要當下的每一念心對了,我所處理的事,都會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我當下不能猶豫不決,不能煩惱,這樣對事沒有幫助。 這個是我們剛剛說的,我們在念佛當中,有察覺過去、現在、未來煩惱。我們要懂得用深信因果,用我們所學到的義理,調伏這三種煩惱。 以理折情,以理智調伏分別執著的這些煩惱。所以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所以念佛不要搞複雜,專念現前一句,字句分明就對了。 我們看這個法語,【不求一心】,所以念佛,念頭裡面要不要說“我趕快要一心不亂?”你就有求了。甚至你那個心念就會一點着急了,你就沒有辦法念得好。 【不斷妄想】,你也不要有個念頭:“我要把我的妄想念掉”,都是起念頭。 所以夏蓮老說的,【念佛時一切莫管】。【一切莫管】,那什麼事你都不要去想,都要放下了。所以【一切莫管】,這一句很重要。不要去管人我是非,不要有得失心。 你去想事,可能你的得失心也會出來。也跟大家有提過,劉素雲老師說:“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這一句,【一切莫管】。我們進了念佛堂,萬緣放下,這就是一切莫管。 “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一切莫管,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平平常常,平常心去念。不要求一心,不要想著斷妄想。平平常常,老實念去。這個就是用第一念。 【若矜躁卜度】,躁就有着急了。我們修行的過程也是在改個性,急性子也要調伏。你一着急就容易上火,心就定不住了。 矜,你不是要裝個:我念佛很有功夫的樣子給人家看。然後【計功求速】,不要有摻雜念頭。急於求成,念了多少功德,不要有這些念頭。 【希冀玄妙】,不要求什麼瑞相。【背境向心】,連這些念頭都不要有。背境就是“我不要管外面的境界了,我就管我的心就好了。”但是這個還是在起念頭,這些念頭都放下。就是字句分明,平平常常。一字一句念清楚,老實念去就好了。 所以這個是讓我們能夠離雜亂心來念佛。 念佛我們也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只要發現有妄念起來了,我們趕緊【阿彌陀佛】,要提起來。不要去管它是善是惡,趕緊把佛號提起來。 有同修就有講到,比方說夫妻,有一點爭執,那這個情緒上來了,然後心裡就想:“罵完之後再來念佛吧。”那你這樣功夫不能得力,“沒辦法管那麼多。”功夫要提升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已經心裡有波動了,那個就是瞋了,要觀照到。修行人【觀心為要】。趕快佛號提起來,正念現前,邪念就汙染不上了。 還有我們念佛,老和尚也說要分秒必爭。這個覺明妙行菩薩說的,【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夏老又加了兩句,【多念一句是一句】。這個【是一句】就是你多念一句,就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了。 【多說一句廢一句】,你多說一句閒話,這個時間精力就流失過了。修行人要很珍惜自己的精神跟時間,這樣我們才會有成就。 弘一大師有選出佛經跟祖師教誨,選了一百句,《晚晴集》,這裡面都是精華,其中第七十四句引的是我們淨宗十二祖徹悟禪師的教誨。 這個徹悟禪師的法語,大家很熟悉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我真的不想再搞輪回了,我要出輪回去了,你這個心發出來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你念這一句佛當中,真信切願。 徹悟大師說了【世間世之最可珍重者】你要珍惜,要重視的,【莫過精神】你自己的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那精神為什麼要珍惜呢?【一念淨即法界緣起】,我們念一句佛,你極樂世界的蓮花就越來越大了,【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我們不念佛了,我們就輪迴心造輪迴業了,九法界的種子就出來了。我們一般都是六道的種子,不是佛法界的種子。 所以【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念頭不能亂起,要起念,就要佛界緣起,念佛成佛。【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修行人功夫得力,一定是很珍重自己的精神,愛惜自己的時間。 所以【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濫用】,不濫用自己的精神,【則念念執持佛號】,真正愛自己,對得起自己,【光陰不虛度】,光陰要愛惜,【則刻刻熏修淨業】,每一個時間用來積功累德,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極樂世界;每一刻都是正助雙修,不浪費。 所以你看老和尚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惜我們都浪費掉了。我勸各位念佛機要隨身帶】,大家有沒有帶? 夏老說的【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我剛剛說,我們成年人很難被勉強,除非你自己認知到了。請問大家比方說你去散步,你拿個佛珠,一聲接一聲,跟你不拿佛珠,一不一樣?我自己的觀察,不拿佛珠,我一開始走的時候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還在念,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沒念了。自己的狀況,自己要看清楚。不能打腫臉充胖子:“我不用了,我心裡都會念。”那得真有那個功夫。 所以夏老這些教誨很重要【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所以老和尚說,【要隨身帶】。 【阿彌陀佛是淨念,起一個妄念,動了貪瞋痴即是九法界的業因。一天到晚不知道造了多少業,哪個業因強,哪個就先受報。故須特別留意,必要抓緊今生的機會,萬一失掉,不知道哪一劫才再遇到佛法。把精神放在執持名號上,光陰才不會虛度。】這個是,我們要分秒必爭來念。 再來我們也要養成習慣。當然拿著念佛器,佛號,這個都是養成習慣。十念法是讓我們養成習慣,慢慢越來越增加。 黃念老,他一天念三萬。他老人家說,每天要念一萬,不然就不叫念了。 我這裡強調一下,曾經同修問我:“我念不到一萬。因為我念佛是阿-彌-陀-佛”。我不想製造他的煩惱,依意不依語。黃老為什麼說,你沒有念到一萬不叫念?代表你念佛的數不多,請問你其他的時間在幹嘛?我們一般不念佛,就打妄想。假如我們清醒的時間是十六個小時,請問你提起佛號應該要多久?假如你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打妄想,那這個力量就會很強。 所以一天能夠多多益善,能夠念一萬以上,而且要越來越增加,越念越想念,不然你那個一萬,又變成你交代作業的數字了。後面都是在那裡...在那裡趕,“有了,我今天念一萬了”。變成交代作業,這樣心態也不對。都要問自己,不要著在相上,“我每天都有念一萬,我念了好多年!”你有沒有越念越想念?只要相應了,一定越念越想念。相應就,念佛身心柔軟自在。人家不教你念,你會自己去念了。 而且我們剛剛提到,要【不間斷】那你當然是要越念越多,才不間斷。畢竟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工作、家庭的責任都不輕鬆。 所以老和尚也指導:你工作的時候,或者你在盡本份當中,可以先好好工作,我們說用真心去工作。只要工作結束了,趕緊把佛號提起來,這個也是不間斷。因為畢竟我們客觀也有家庭跟工作的責任,但是工作完了,就趕緊把佛號提起來,就不要胡思亂想。這個法門特別契合我們現在這種人的家庭、工作責任重。 因為這個法門可以不離佛法,行世法;不費世法,可以證佛法。 你看王打鐵,他工作很忙,可是呢,他工作的時候敲一下,他就念一聲【阿彌陀佛】。 賢公老和尚他每天要農耕,他能提起佛號,他就提起佛號,工作不妨礙念佛。 那請問大家:“我們現在工作妨不妨礙念佛?”假如你覺得工作很妨礙我念佛,你就會覺得很心不甘情不願去工作。這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請問我們去工作的時候,可不可以真誠慈悲去工作?可不可以?真誠慈悲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所以老和尚說的,我們用真心,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所以佛法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阿彌陀佛,助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在哪裡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分,我們有五倫的本分。 我們在家裡,你真心扮演你的角色,你就在你的當爸爸當媽媽當中積功累德。 我們有一位王老師,她有四個孩子,她是全職媽媽。他很用心教,我跟他的孩子相處過,超過兩個多月了,他四個孩子,我沒有見過他們發脾氣,我有偷偷觀察。 你看她孩子性情好,她孩子不管以後在哪個行業,都很真心對人,那這個功德最大的是誰?媽媽。所以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分。 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強調敦倫盡分。在敦倫盡分當中,閑邪存誠,都是用真誠心,用真心,去扮演我們的角色。 我們在親人的因緣裡面,我們珍惜這個緣分,但是不能產生情執,都要在境界當中練。因為《無量壽經》提醒我們【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今年,福建有同修,他學佛應該也比較久了。念到阿彌陀佛現前,當然他有生重病了。結果他跟阿彌陀佛說:“我還有兩個親人想見,見完我就跟你走。”過一會,阿彌陀佛就走了。所以《晚晴集》裡面有說【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往生最重要的是世間要放得下,我們只要放得下,又肯念佛,阿彌陀佛是大慈父,不可能不來接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我們只要肯伸出手,阿彌陀佛一定把我們接走,怕的是我們有放不下。 大家不能想說:“好啊,我臨終再放下。”那不可能。你現在沒有練習放淡,你怎麼可能,平常都放不下,臨終馬上放下?這個從邏輯上是不通的。我們現在修行練功夫【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那個一時是什麼時候?臨終。我們現在要練功夫,要放得下。 結果你看,他念到阿彌陀佛現前,他還有挂礙,阿彌陀佛一走,他的病情急轉直下,就斷氣了。他那個想見的念頭沒放下,作佛的機緣錯失掉了。所以我們要盡本分,但是不要產生情執,要練。 尤其佛門說【即相離相】,我們在那個境界、那個緣裡面、那個本分角色當中,但是我們不增長我們的情執,(不)增長這種控制控制占有。歷事練心,要練能放得下的心。 我們今天跟大家談的《如何更好的正助雙修》,正修念佛,談的比較多;助修沒有離開我們敦倫盡分。老和尚也把綱領告訴我們了,我們依: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來處世待人接物,通通都是助修,都是積累往生的資糧。 我們就以六度,普賢十願,其實六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 比方說我們煮個飯,是六度,也是普賢行,廣修供養。我們很真心去煮,很歡喜“我煮給那麼多佛吃。”還有禮敬諸佛,還有廣修供養。 煮飯是布施,同時煮飯也都很有煮飯的規矩、程序,這個是持戒。不會說煮完飯之後,這個廚房像打過仗一樣,都很有秩序。煮的時候,現在煮不容易,三十多度。你看忍辱,我們掌聲給我們香積菩薩。現在那麼熱的天氣,煮那麼多飯菜給我們,又那麼可口,這個不容易!忍辱。 越煮越好是精進。煮的時候,很專注,不會去切到手,那是禪定。煮的時候,知道煮飯也是六度萬行,這個人有智慧了。 所以煮飯是六度,我們開車也是六度,都沒有離開生活。普賢十願,【禮敬諸佛】。我們還有看不順眼的人,這句沒有做到。剛剛老和尚說的,【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這個老和尚的心法,我們就可以做禮敬諸佛。 再來【稱讚如來】,只有讚嘆,沒有批評。我最近到一戶人家,結果這個太太,當著我的面,批評她的丈夫,我差點沒有昏倒,這個犯了兵家大忌了。【若真修道人】,你們配合我一下吧,【不見世間過】啊。 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只有讚嘆,沒有批評。 弘一大師選的《格言別錄》,古人這些處世的智慧很重要,是基礎。我們不懂做人做事,常常會生煩惱。這樣佛要念得好,也不容易。 《別錄》裡面說,【德勝者】,德行很好的人,【其心和平】,心是很平和的,【見人皆可取】,看到別人可取的地方,【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你聽他一講話,讚嘆別人。 【德薄者】,德行比較薄的人,【其心苛傲】,苛薄,傲慢;【見人皆可憎】,看到誰,都看到人家的問題,就是他都瞧不起別人。【故目中所鄙棄者眾】,瞧不起的人很多,這一句話也提醒我們,我們檢查檢查:是常看到人家的優點,還是常常都是忍不住要批評別人?這個我們就不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跟普賢行不夠相應,【稱讚如來】。 再來【廣修供養】,真心去服務他人。再來【懺悔業障】我們每一天都能知過,知道自己哪句話講不對了,哪裡做得不妥當,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你看現在的人,憂鬱症是個威脅。所以老祖宗還有佛菩薩的這些教誨能安他們的心。 所以我們掌握一些機會,要【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些事我們能夠主動去做,你說好不好做呢?並不難。只要我們把關心別人養成習慣。因為你一關心他,你會瞭解他身、心、家庭、團體、事業的情況,你就可以用法去護念他。這個時代,沒有人不歡喜人家關心他的。 所以親戚朋友聚會,我們主動關心,就有可以法供養的機會。當然我們要敏感氣氛,講話,什麼時候講,比較自然。不要你一講話,你的孩子說:“又來了!”你那個磁場,好像又要教訓別人,人家不舒服。我們傳遞的是關心的磁場。 【常隨佛學】,只有自己是學生,一切人都是善知識。【恆順眾生】,我們不要固執,不要做好事就強勢。我們都能柔軟,恆順眾生。 最後【普皆回向】,擴寬我們的心量。我們所做一些功德,都能迴向給一切有緣的眾生,虛空法界的眾生。我們每一次迴向,其實就是擴寬我們的心量。 那一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我們這段迴向,有沒有從我們的真心念出來。有的話,同生極樂國,你這句話念完,沒有說哪一個人例外吧? 所以你這句【同生極樂國】,你要觀想那個你最討厭的人,同生極樂國,這樣你才是心口合一。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有沒有聽完有問題的?可以提出問題來,因為我們臺灣同胞好像比較害羞。所以怕說,提問題,...。 不過是真的,這個《弟子規》說,【心有疑,隨札記】,就是我們都可以【有佛法,就有辦法】,都可以來探討。像我剛剛在車上,文華也跟我交流了一下。真的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都說盡了。我們肯依止他們的教誨,沒有問題不能解決,【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