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1, 2025

成德法師 20250720《無量壽經》學習分享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無量壽經》的學習,這一品經【積功累德第八】,這是阿彌陀佛,如何在因地修行,修因能夠得果。而我們學習《無量壽經》就是以阿彌陀佛為師,阿彌陀佛為榜樣。我們也是今天可以一起學習完這一品經。


上次好像跟大家提到,我們這一品經結束,大家可以分享一下,我們如何將這一品經,在這一段時間,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這樣我們就能解行相應了。


【少欲知足】,最近欲望有沒有減少?這個要我們自己去檢查。這一品經,是釋迦佛教導我們的,是阿彌陀佛演出來的。我們還有學習老和尚的開解,這是解的部分。進一步行,修行靠個人。我們自己要去下功夫了。


就像上一次的經文,我們是學習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有沒有感覺最近口過比較少了?話說的比較少了?【話說多,不如少】,包含【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我們有沒有比較不急躁了?一些動作比較沒有後悔了?一切時處,都提醒自己:要做榜樣,【不失律儀】。要給家人做榜樣、團體做榜樣,這樣一舉一動就不會太隨便了。有責任心,對修行還是很重要的。做榜樣就是一種責任心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的妄念有沒有減少?這個要自己檢查。老和尚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每天佛號多不多?佛號有多少?假如每天妄念多,強者先牽,要往生就不容易了。而且觀察自己的念頭,如《三時繫念》所說【須臾背念佛之心】,自己不念佛,【剎那即結業之所】,起的念頭,都是輪迴心,都跟這個世間的人、事、物有關,那就是跟世間打交道,不是接通極樂世界的頻道了。所以能不能往生要問自己,要勘驗自己的念頭。所以這一句【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要落實這一句,一定要效法海賢老和尚念佛的功夫。遵照印光祖師教導:【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要這樣去下功夫。


印祖又說【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淨土為歸,世間的事隨緣盡分就好。不要陷在事裡面,也不要牽掛這些事,用真心去做,做完之後,佛號提起來,別放心上。


印祖說,【隨忙隨閒】,在忙的時候,還得要念佛,不然會慌,事就做不好了。很有責任心,要把負責的事做好,那就要先把心能安定。要安定心,佛號得要越來越提得起來。所以有責任心的人,對事負責任的人,他決定不會忽視念佛的重要性。是心去做佛,是心去處理事情


這個心就要安定,而且夏老說的【心居佛號中,即得佛受用】,安住在佛號的利益有多大。因為這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果地成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號叫萬德洪名,萬德都在裡面。你老實持名,就全攝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


說到這裡我們是很幸運的人,【如是妙法幸聽聞】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笑得挺開心的,我怎麼看諸位仁者,沒什麼動靜;顯然我這句話沒有流入大家的心田。老和尚常說:【隨文入觀】。你聽老和尚說,我們知道這個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你聽到這裡,臉上沒有笑容,不是有點奇怪嗎?臉上假如沒有笑容,那給講課人的感受就是:他們好像不太相信。這要【隨文入觀】。


你看老和尚說:你這一生學釋迦牟尼佛,你一生佛菩薩照顧,阿彌陀佛照顧,這一生不操心。我看老和尚講這段話的時候都笑得很開心。老和尚是從那個時候就受持了。隨文入觀了,馬上就納受這個教育,沒有未來煩惱了,都是佛菩薩安排,不煩惱了。


所以老和尚的教誨是法藥,藥到病除,那個煩惱就去除了。我們假如真的相信了,這是第一法門,是個妙法,無上的妙法,【如是妙法幸聽聞】,很幸運的,覺得自己太幸運了,就在感恩當中了,【應常念佛而生喜】。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有阿彌陀佛可以念,我這一生已經賺翻了,我沒有什麼遺憾了。其實快樂並不難,提起感恩心,就快樂了。還斤斤計較,這個就快樂不起來了。


所以我們知足常樂了,已經沒有遺憾了,那我們珍惜,這樣的因緣、福報,而且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是得我們過去所供養的無量諸佛的加持。【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所以遇到這個法門,不是偶然。我們當下都得無量諸佛的加持,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以夏老這句話【心居佛號中,即得佛受用】,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說了:以持名故,這個人在持阿彌陀佛聖號了,善根福德頓同諸佛。你看念佛受用大不大?我們的善根福德,當下跟佛平等,頓同諸佛。因為是攝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頓同諸佛。所以我們要珍惜,要分秒必爭,來依教奉行。這是我們上一節課一起學習的護好身口意三業。


賢護,首先要會護自己。自己尤其要能放得下,世間人都放不下,那我們得要表法。


所以接下來經文說了【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舉的是一些例子,外在的生活環境,【國城、聚落】包含人事環境,我們的家親眷屬朋友,還有擁有的這些珍寶,都無所著,沒有執著,沒有貪著。大家這兩三個禮拜,這句話有沒有檢查檢查?怎麼檢查呢?我們只要生煩惱了,一定有所著


所以這一段時間,我們面對什麼境界有動心了,這個就要自己去檢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所貪著了,趕緊佛號要提起來【阿彌陀佛】!我們最近兩三個禮拜,我們上次上課到現在,應該是三個禮拜,有沒有看到好吃的東西貪吃了?突然覺得自己貪念起來,趕快【阿彌陀佛】!這個就在落實這一句:【都無所著】,吃東西要不著,也是要食存五觀。所以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


曾經聽老人家講經說到:我們在世間,可以受用,不要執著。比方說,我們聽很美妙的梵樂,聽好的音樂,你不能聽了之後,不聽睡不著了,不聽很難受了,那變著了。你聽完梵樂,心越來越清靜了,煩惱越來越少了,這個有受用了。大家聽過古琴嗎?聽完之後,有沒有感覺內心平靜了,安靜了,這很受用。


所以我們傳統的文化音樂是來陶冶自己的心情,不是說聽了這些音樂,產生一種貪著,這個都要自己檢查。包含我們對人,你遇到順境善緣,老和尚說【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我們覺得貪痴,就是執著了,貪瞋痴都是執著。我們遇到很好的緣,不能產生依賴,都要產生感恩的心。這些同修對我特別護持,我應該很感恩,應該更精進。


像在道場的老菩薩,道場年輕的同修,也都很發心照顧長者。不知道大家在道場裡看到七八十八九十歲的老菩薩,我們是什麼感受?我個人會覺得:這個護好,就是一尊佛了,【當生成就的法門】。我們能夠盡力,護持他,最後這些關鍵的因緣。當然被護持的老人家,要感念這麼多好的因緣,不只不能貪著了這些因緣,更要精進修行,不辜負這麼多因緣的成就。所以在境界當中,不斷提起感恩心,才不容易在順境當中墮落、執著,(要)無所著。


我也有觀察,比方說,遇到善緣,那個依賴的心起來了。生依賴的心,那變有所著了。連阿難尊者都會產生這個執著,當然他是來表演給我們看的。阿難尊者覺得:佛陀是他的堂哥,他有靠山,他就證不了阿羅漢。


我聽過老菩薩跟子女講:你幫我多念一點吧!他子女修行蠻精進的,結果他產生念頭:你幫我多念一點就好了!他想要靠家人修行,這個念頭就是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修行是要靠自己尤其自己要放得下,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放下的功夫,別人可放不了。


而且當我們想依靠別人的時候,請問我們的菩提心有沒有發出來?你看上品中品下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連小乘心,你沒有發大乘心去,不了了,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為眾生。為眾生,那我要精進修行,我才能有功德迴向。所以真的有菩提心,不會說要去靠別人,就希望自己多精進,多積累功德,能夠迴向利益到親戚朋友,利益到眾生。


逆境惡緣,對修行人來講,都會提起一種警覺性:考試來嘍!順境善緣,反而不容易提起這種警覺性。所以,逆境磨練人,順境會淘汰人。比方說,在道場裡面,大家人都很好,被照顧得也很好。那是福報,可是提不起勇猛精進,這是在花自己的福報,消自己的福報。


而且觀察到夫妻感情非常好這是善緣,《無量壽經》經文有提醒【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夫妻、家裡人,感情好,是一個境界,日久生情,這個情會越來越濃。除非共修了,互相護念、提醒,都是【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都是迴向:同生極樂國。當然同生極樂國,也不是嘴上講,自己也要檢查。這種情,轉成一種法眷,法眷屬互相護念。


成德也觀察到,夫妻感情很好,一個走了之後,另外一個很快就走了。這就是一種著了,情感太深了,接受不了了,身心也受很大的影響,接著另一半,也走掉了。所以《無量壽經》這一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個我們要重視起來。


應該是前不久,這是真實的個案,福建的,有一位同修,老人家病重了,也肯念佛。應該也是老修了,結果念到阿彌陀佛現前了,他給阿彌陀佛說:我還有兩個親人,見完我就跟你走。他還是有著,講完阿彌陀佛就走了。想不想去?還是有想去的,不然(怎麽能)把阿彌陀佛念來?還有夾雜、還有放不下。【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我們讀了這一段法語,這都是祖師的教誨,隨時要檢查,檢查自己當下有沒有被牽。你不要聽這一句說“臨終”,那是“臨終”的事,你現在就被牽了,“臨終”更做不了主了。


所以老和尚教的: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要練習,因為睡覺是小死一次,就當作是臨終的狀況,看放不放得下。一心念佛,世間的事都放下了,念著念著阿彌陀佛來接當然好!睡著了,隔天眼睛睜開,還活著,那就好好再積功累德一天,積功累德第八,這一品指導我們怎麼積功累德。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每天晚上都練習:求往生,這樣不容易留戀世間。老和尚這些教導其實都很重要。


那這一位老人家,放不下兩個親人,阿彌陀佛走了,結果無常很迅速,他馬上病情就直轉急下。大家看,他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不是死,是跟著阿彌陀佛走;等到阿彌陀佛離開了,他不跟著走,接下來那個是真的死。為什麼?這身體完全壞掉了,病情急轉直下,他就斷氣了。所以往生是跟著佛走,看到佛來,這個身體放下跟著走,跟一般人死掉不一樣。


所以我們看到經文,這個都不能滑過,【都無所著】,這句話就是提醒我們。


不只對世間不執著,都是【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幫助眾生,因為有發菩提心。所以【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因為我們要行菩薩道,【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那我們看到這一句,我要落實,我要轉《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人生的劇本,我不隨順煩惱習氣了,不隨順貪瞋痴,隨順六度,隨順普賢行,【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這是四十八願裡面的教導。這個我們要自己檢查,我遇到境緣,我在做事的時候,我是怎麼思考的?怎麼思維的?我是順著我的煩惱習氣去處理事,還是順著六度普賢行,來處理事情?


布施,老和尚說:毫無保留幫助他人。布施把自私自利也布施掉了。布施分三種:財施:內財,外財。內財,更殊勝,現在肯出錢的人多;肯出力的人、肯出時間的人,相對比較少。所以在道場,我們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就願意來做義工,這個都很難得的善根。


法布施,我們有沒有法布施,變成一種習慣?比方大家聚在一起,我有時候也會遇到這個情況,跟大家聚在一起了,誰來分享分享?結果所有的人頭都低下去了。我又不想惱害眾生,所以在那裡期望,看看誰看我,我就叫他。我們沒把法布施變成習慣,法布施,是把佛法供養給別人,百千萬劫難遭遇。


成德也是勉為其難,在一切境界看,能不能掌握機會,把佛法供養出去。始而勉強,一開始也會比較不習慣,所以轉變一個習慣,有一個過程。大家看得出來,我以前也很內向,也會害羞,不敢講話。


我記得上大學,居然找我去參加辯論社,因為找不到人,把我拉去了。我站在臺上講沒一會,也沒東西講了,但是,那個規定好像是十五分鐘才能下臺,我就在臺上練傻笑。


其實,這個鍛鍊太少。但是一學佛了【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而且,尤其自己是因為接觸到老和尚的經教,理得心安了,不然以前好多事想不通,想不通就會煩惱,憂能使人老,所以跟姐姐出去,人家都說:你真好,兩個妹妹陪你來考試。


所以我現在很努力,看看等我六十歲以後,人家說:你看起來很年輕!這個才沒給佛菩薩丟臉。所以現在少打妄想,不然會老得比較快。期許自己要做榜樣,這個就有鞭策的力量。


後來,學佛了,剛好去念師資班,因為我們大學畢業,要當老師,又不是師範學院畢業的,要去補教育學分。結果,有一門課叫教育哲學。老師立了十個題目,其中有一個題目叫【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一看那個題目,觀察一下老師,這個老師應該沒學佛。


我說,有一節課,你可以光明正大談佛法,是吧?他們還不能離開,老老實實聽一節課。所以當時候,我們是四個人一組,我是五號,前面四個同學是第一組,我是第二組。我就跟我右邊的同學,一位女同學,我說:我們一定會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們老師剛念完,第一組某某題目;第二組,然後我就跟同學講一定抽到這個題目,我才講完,我們老師說:第二組【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們那個同學嘴巴張得很大,嚇了一跳!我為什麼這麼肯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是求可以把佛法供養給同學,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所以那一節課,我穿西裝筆挺,那時候還不知道穿唐裝,結果我分享完了,好多同學跑上來,跟我說:我以前大學的時候就學佛了!我在臺中連社學佛,我好久沒有學佛了。你看佛菩薩派我,來做供養,把一些同學的佛緣在護念護念。


所以我們每一次跟親戚朋友聚會要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把法布施變成習慣。所以,【恆以】,這個恆字不能忽略,沒有間斷,恆以布施、持戒,你看布施裡面第三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威脅,是憂鬱症。現在人心不安,你用法,安慰他、引導他,都是無畏布施,理得心安。親戚朋友愁眉苦臉來找你,你給他一番開導、引導,他笑著走了,他心裡很安定的離開了,這都是無畏布施。


再來持戒,老和尚說的:持戒,延伸開來,守法。我們守國家的法律,你看開車都很守規矩,就給別人表法,尤其給下一代表法。


我從小,坐在父親的車子裡,父親沒有按過喇叭。連喇叭都不按的人,不可能有違規的事情。印象很深的,有些人超車,超得很快。父親沒生氣,反而說:再快,也不會快那五分鐘。


等我十八歲,考了駕照,在車上,這些話自己會冒出來,很有意思。所以我也不會開快車,這個都是父親的榜樣。比方說,你開到巷子裡面,剛好人家沒有注意到,你也不會去按那個喇叭,停下來了,有人會注意到,就會讓開了。不然你一按,可能有些人嚇到了。當然這個要斟酌情況,有一些情況,比方他在倒車了,他沒有注意到你,你當然要按一下,大家不能聽完,說不要按喇叭,最後車子被撞了,這個我就罪過罪過了。我們學東西,活學活用。


體會到客觀的因緣,體會到心境,能夠活學活用。所以,持戒是守法;你在團體裡面,很守法,這個在道場裡,吃飯、睡覺都很守時,人家看了,感動了。他比方說,他想晚睡一點,不好意思了,來守這個團體的規範。


【忍辱】對治瞋恚,我們上一次學了,【恆以布施,持戒,忍辱】,我們這三個禮拜有沒有發脾氣?假如都沒有發,善哉善哉學了之後我們用了。


這個修行也是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要能耐苦、耐煩,你不耐煩了,火氣就上來了,要耐心一點,耐苦、耐煩、耐驚、耐怕,都要禁得起考驗,這樣才能不被境界轉,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禁得起考驗。


當然,忍辱,黃老說的六忍,大家要在境界當中,能提起來。這樣這些教誨,你就越練越純熟。比方說【喜忍】為什麼歡喜?他在罵我,我還歡喜,為什麼?他來成就我的,看我忍辱功夫修得怎麼樣,都是來成就我的,當然歡喜。而且他還送福報給我,【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還不是送給我而已,連子孫,他都送,那怎麼會不高興呢?所以應該這些逆境惡緣,能生歡喜心。明理了,幫我消業障。


為什麼生不了歡喜心?因為自我感受太強:“他怎麼可以罵我?”太難受了、太不舒服了。“我是六道的根源,我們要在境界當中,把這個“我執”放下、放淡,把自我感受,越來越放淡。這個人罵你了,你自我感受一放淡,我今天回去念佛給他迴向,不止不生他氣。


所以我們迴向名單第一個,一定要放你最討厭的人,這個叫修行。你每天給他迴向,希望跟他同生極樂國。你這個平等、慈悲很快就練成了。這樣你念《無量壽經》你會念得很安心,清淨、平等、覺。我最近平等心越來越提得起來,要這麼去幹。所以老和尚把毀謗侮辱他的人,立牌位,立在攝影棚裡面,每一次講完經,給他們迴向,這是我們的師父啊。我們遇到他是福報,是因緣。我們要知緣、惜緣;要知福,惜福。怎麼惜福?怎麼惜緣?效法他老人家,不能讓他白表演給我們看,不能讓他白教誨我們。


各位仁者,我們覺不覺得自己很惜福、很惜緣?這個不能自我感覺,要在事情當中去檢查。我好珍惜跟老和尚的緣,那不是嘴上講的,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嘴上講的。我們依教奉行多少,那是真正的珍惜,可不是“我常常在夢裡夢到老和尚。”這個不能算,有可能你情執太重。所以你常常夢到,那不一定能做標準。


【忍辱,精進】我們上一次,有以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他這一段法語對六度,有一個開解,開解得非常精彩。其實,我常常有跟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不要聽煩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用上了沒有。夏老說的【調伏習氣為精進】,那這個只能自己檢查了。


那天遇到一位長者,六十多歲了,他們大學時代就學佛了,學佛都超過四十多年了,同時期,都有一些二十來歲的,就主動學佛,你說這個善根都很可貴,不隨波逐流,不追名逐利。但是呢,每個人都有個性,學佛就是調這些習氣,調這些個性。


比方說,有一位同修,他們當時候,同時期學的,習氣就是【好出風頭】,結果現在四十多年了,還是這樣。所以,有可能被學了四十多年這個像給騙了。其實我們的親人,對我們最瞭解,我們有哪一些習慣,他們很清楚。假如你這些習慣都改過來,他們哪有不讚嘆佛法的道理。


所以這個調伏習氣,你看弘一大師,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舉他老人家為例。年輕的時候,在日本留學,別人遲到一分鐘,門關起來不讓人家進來。還罵他一頓,就是不讓他進來。後來弘一大師學佛了,你看本來脾氣也是不小,學了佛了,人家給弘一大師煮飯,煮得可能覺得比較有鹹了,就問大師:“是不是太鹹了?”弘一大師說:“鹹得好”;煮得比較淡了,跟他道歉:“是不是太淡了?”“淡得好”,什麼都好,通通不會起情緒的。調伏習氣,這是榜樣。


談到【精進】,除了改這些性格、脾氣之外,念佛也要精進,要多多益善。不能計數器好幾個,都找不到了。每次都發願:“我要念多少多少”,結果堅持了一個星期,革命又告失敗。我們不行,還是要精進,【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這個還是很重要,養成習慣。


再來【禪定】,以不忘正念為禪定。要不忘正念,那還是我們剛剛說的:佛號要提得起來。你不念佛,這個正念可能就守不住,【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而且禪定對治散亂。


我感覺,我們現在,尤其生活在都市裡面,生活節奏很快。在這樣的境緣,身心還能很安定,這個很可貴。這個應該是很有警覺性,在提醒自己,這樣就不被境界所轉。


我記得第一次打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我也是挺震撼的,因為第一句話叫【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最近我們有沒有哪件事情搞砸了?拿個東西不小心摔壞了?去撞到一個什麼東西了?雖然是生活的細節,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的心可能不夠安定,有浮躁。修行人,沒有小事,每一件事都是我們心起的作用。我們是安定的心,還是急躁的心,而且我們心一急躁,你就顧自己都顧不好,你還想去照顧好家人,也不容易。古人說【急躁則自處不暇】,你自己都顧不好自己了,【何暇治事】?你怎麼還能去把事情給處理好?


所以為什麼要求,把念佛擺第一,你不重視念佛,心就比較散亂,正念比較不足,事會處理不好,這樣惡性循環;處理過的事,都會有副作用產生,都還要去收拾殘局。每天還有新的事要面對,處理過的事,還要收拾,哪有不累的道理?


所以這個禪定就很重要,不能著急。所以這一點,要自己在一切境界觀照。走路不要著急,吃飯不要著急,說話不要著急,都在修禪定。


再來【般若】,【方便覺察,為般若】想去幫別人,也要有耐性,也要善巧方便。不要去幫別人,對方不是很領情,我們就有點退心。這些都是考我們的耐性,考我們方法要運用的靈活,不要太死板。【覺察】,當然首先要覺察自己,在境界當中,要能覺察到,隨順聖賢教誨,不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是用理智去處理事的,這個要觀察到,不能感情用事。


我們自己就力行六度行,大家想一想,你都毫無保留幫助他人,布施、又持戒、又忍辱,你親戚朋友看到你都佩服,甚至於,主動瞭解:他修養這麼好,到底是跟誰學的?一瞭解,跟上淨下空老和尚學的,那他可能主動就去聽老和尚講經了。這個就是【教化安立眾生】,正己化人,而且是讓他【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真正之道】,就是真實的了,成佛是真實的。【無上】,這個就是指成佛。那我們在這個時代,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老和尚說的:【一定是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勸導一切大眾】。


因為我們已經處在末法時期,正法時期,戒律得度;像法時期,禪定得度;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佛在《大集經》講的,我們現在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就是介紹念佛法門。


你看,黃念祖老居是真做到了這些教誨。他說:“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淨土,這一生脫離生死輪迴,不可能。”這很慈悲啊,怕眾生來修學不契他機的法門,到時候年紀大了,才知道要來念佛,怕是晚了。所以他是一代大德,修行那麼高,禪宗、密宗都是大成就者。但是他專弘淨土,都是勸人家要求往生,【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不管學哪個法門,只要能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而且,我們真正能信願持名,本身我們持名念佛,也在六度萬行中。


所以藕益大師這段話很有味道【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你身心都能放下了,那功夫更高了,不只身外之物能放下來,身心可以放下來,好好念佛,為眾生念,迴向給眾生,自己身心放下來,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我們一聲佛號接著一聲,貪瞋痴的念頭沒起來了,這個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大忍辱】,我們想著是非人我,情緒就跟著動了,就沒有忍辱了。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大精進】,成德這幾天,在我們德賢淨宗學會,今天禮拜天,一整天念佛,我看外面摩托車很多,非常隨喜。你善用一天,這樣幾個小時念下來,這個是精進。【不稍間斷夾雜,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襌定】你的妄念進不來了,禪定,不忘正念了,得大禪定了。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你不會被其他修行的路在影響你了,我這一生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人有智慧了。所以一句佛號裡面,也有六度在其中了。


所以【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由成如是諸善根故】,那就總結阿彌陀佛,他在因地,所有這些修行的行宜,都在裡面了。


從一開始的,【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一品經下來,【少欲知足】,【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剛剛的,身口意,都做榜樣。這個都是他成了【如是諸善根故】。所以,是真實的妙行,真實的功德。所以他的感應,能有這麼殊勝的果報。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求來的,是他五劫修行,積功累德,自然感應的。所以你沒有真因,哪來的殊勝果?真因,才有勝果,這決定不能作假,決定不能自欺。


佛門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依報,隨他正報轉,他成就了極樂世界,你看那個心量:【一切皆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心,【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所以我們檢查自己的修行,也檢查我們家庭的依報,團體的依報。《華嚴經》有一位人物善財童子,他出生的時候,家裡自然湧出很多珍寶,他修的,他福報大。所以每一個人去投胎......(雜音)這個是來考我們專注,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喜忍,事事是好事。


所以這個善財童子,你看他的名字,善財,他過去生修得很好,所以他一出生,家裡就有寶器。我們世間說:福星。他來到哪一個團體,這個團體就越來越殊勝了,很有福報。


老人家開解道:真因才有勝果,不能作假,不能自欺,修行首先要打破自欺一關。《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就指導我們怎麼打破自欺,俞淨意公讀很多聖賢書,最後窮困潦倒,那這個是反面的狀況,阿彌陀佛是正面的狀況。


可是俞淨意公特別難得,他後來,灶神爺點化他,他真修了,也是很殊勝。那些殊勝的果報,也是自然發應。他一個兒子走丟了好多年,找不回來了。他精進修行,最後找回來了。太太已經哭,因為死了七個孩子了,又一個走失了,哭瞎了。最後孩子找到了,兒子找回來了,用舌頭舔母親的眼睛,他夫人的眼睛也復明了。你看真的,真修行,這個果報也是不可思議!俞公的果報的殊勝,超過了凡先生,他真幹了。


《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例子,明朝江西有一個鄒子尹,他也是修行人,【崇信三寶,勤行百善】,做好事,很積極。【凡救人患難】,發現人家有困難,還有成人的好事,【雖湯火寒暑】,就是赴湯蹈火,他都去做。【眾以善人稱之】,這一個地方的人都豎起大拇指,這個是大善人。病故,他生病去世了。【至閻君前】,他到了閻羅王面前,【心中不服】,很不高興,不服氣,年紀這樣而已,就被你找來了。閻羅王看他不服氣了,命陰間的官吏,把記錄他的本子拿過來了。【開簿即有「名利」兩大字,凡子尹一生所做善事,或載「名」字下,或錄「利」字下】,所做一切善事,都有夾雜名利心,這個就不是真的。


所以老和尚說:真實的果報,有它真實的因緣;虛偽的因,得的果也一定是虛假,不是真實。所以,這個例子,就是我們不能騙自己。都是真實心去做,用真心去做,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都是功德,不是為了名,為了利,不能夾雜這些東西。所以阿彌陀佛很真實,【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希望眾生快快成佛,這個是大慈悲之心,沒有夾雜這些名利的。


老和尚說,世間名聞利養、富貴榮華,轉眼就是空,這個不真實,保不住。你看這個保不住,不是臨終的時候帶不走而已,可能歲數大了,衰了,有病了,得老年痴呆了,那這些果報就不殊勝了,虛假的。所以我們一定都要從真實心去做。


【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自自然然來了。所以老和尚強調,我們真心為佛法,為眾生,佛菩薩加持,韋陀菩薩護法,需要什麼,自然會有感應,一些助緣會出現,這個都可以我們自己去觀察,去檢查。


接著講到了【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很有地位,甚至到了國王的程度,居士是有道德、有學問的長者。


【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這個是到天上做天王了。


而且【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他做了國王、大臣,甚至於到天上做天王,還是【於諸佛所,尊重供養】,天界,天王也請佛去講經說法的,也是有。


我們看到清朝,離我們最近的朝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宮廷裡面念《無量壽經》,也有請這些高僧大德,在宮廷裡面講經,這些功德都很大。你看這個國王重視了,全國都學了。


所以我們中國有福報,就在這裡。佛教教育,皇帝在帶頭的。所以寺院,這個【寺】字,是皇帝直接管的地方叫寺。我們學佛了,也要懂得這個淵源。儒家是禮部尚書在負責,就是教育部長。


所以這樣【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你看這個身心很殊勝,【身口常出無量妙香】,就像檀香,或者像蓮花香,而且【普薰無量世界】。這裡老和尚舉的是虛雲老和尚這個榜樣,一年洗一次澡,身上有香氣。


現在北半球是夏天,我們可以檢查檢查自己狀況。沒關係,這個生慚愧心,我們要更精進。本來一天要洗兩次澡,現在,這個好像沒那麼髒,洗一次就可以了。


《無量壽經》說【惡臭不淨,無可樂者】這個身體九孔常出不潔之物,所以,不要貪戀這個身體。當然你不執著它,你精進修行,【根身器界潛轉換】你自己這個身心在變化,連你住的環境都會跟著變化。


所以老和尚說:【我們修行人有沒有功夫,功夫有沒有得力,自己不覺得,但是接觸的人知道,接觸我們的人,他可以感覺到。看看我們身上會有什麼氣味,我們口裡會有什麼氣味】。這個也是老和尚也是教我們勘驗,以前口臭,口說話很難聞,現在這個味道沒有了,這個就是進步了。


所以口裡頭有香味,那個功德就大,感應就大。我們要認真修六度,修普賢大願,就有這個感應了。聽到老和尚這一句【就有這個感應了】,誰來表演?劉素雲老師的姐姐,劉素青老菩薩,一說要做證轉,她老人家說:“我來做”。這是我們的學處。


你看老和尚強調佛門這些殊勝,誰來表演?【請佛住世】,首先是請自己,不是請別人。我們說“我習氣很重”,習氣很重,不是壞事。覺悟了,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我習氣很重,我覺悟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刮目相看”。【浪子回頭金不換】前面習氣很重也不是壞事了,變成度眾生的資糧了。所以學佛真的沒有壞事,你覺悟了,事事都是好事,都可以表法。


所以【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你看身相很莊嚴。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因為福報很大,【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他福報大,手中藏出無盡之寶,眾生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要幫忙,他都可以幫忙,能夠滿足眾生,能夠成就眾生。我們得有這個能力。


老和尚說【大德感應就大,小德感應就小。感應小不怕,只要認真努力,精進不懈,積小德就成大德】,有小的感應,也要精進不懈,也是給自己信心,不要去跟人家攀比攀比心,也是很容易生煩惱。要把這個攀比心放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不退心,一定會越來越殊勝。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積功累德。結果,他做榜樣,由於他這些因緣,來接處他的很多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經典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我們現在,在生活工作中,就是跟眾生的緣,我們也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他看到你念佛的殊勝受用了,你修行完,斷惡修善之後,殊勝的果報,家庭、個人、團體改變了,那我們就轉經了,轉這一句經文了,變成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了。


尤其是,能令眾生,發起求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這個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往生就做佛了。


現代的人,面臨的考驗很多,挑戰很多。成德的觀察,現在大眾身心不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假如我們能用《無量壽經》的教導,來解決種種問題,會給親戚朋友很大的信心。尤其你能老實念佛,得佛菩薩加持,有智慧了,去掉煩惱,解決問題了,就把念佛的殊勝,展現給親戚朋友看了。大眾在苦當中,有人表演了,那就給他們信心了。他們會很渴望,能夠來瞭解佛法,瞭解念佛法門,因為他們都很需要,得到這些殊勝的果報。事物沒有絕對的不好,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去轉。縱使在末法,也有很多的人發菩提心。


這一品經,我們説【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們要來轉這些教誨,來做榜樣,這樣我們是真正知恩、感恩、報恩,報師父上人的恩、報佛菩薩的恩、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的恩。我們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是師父上人最欣慰的事。這一品經就到這裡結束,時間也到了,我們就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