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9, 2025

成德法師 20250301(1)《有佛法就有辦法》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在我們加拿大溫哥華跟大家結法緣。

人生有很多緣分,這個法緣算是很可貴的。這個法緣,可以結到生生世世,同生極樂國,跟著阿彌陀佛去度眾生。所以這個法緣、法眷屬是很難得的。

世間的緣,古人有說:【以利交者】,假如說利益結交的朋友,【利盡而交疏】,沒有利益的就疏遠了;

【以色交者】,假如因為美色交往的,【花落而愛餘】,因為美色不能持續太久,可能稍微年紀大一點了,沒有那麼漂亮了,這種情意就沒了;

【以勢交者】,假如是勢力結交的,這個勢力,有時候這個地位沒有了,【勢清而交絕】了,可能這一份交情就沒有了。

所以,【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所以,我們以道相交,這個緣分可以長久。

我們這一次,有幾個講題,四個禮拜。用禮拜六的時間,大家可以充分,針對我們家庭當中、工作當中,這些問題,大家可以充分來交流。

比方說,我們在聽課的過程,有哪一個部分覺得不能理解,或者不認同,大家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一起探討,所以,這裡不是一言堂,不是我說了算。我相信,假如說我說了算,大家也不會服氣。

我們學佛,是跟隨佛陀的教誨,佛在三千多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佛所講的這個經教,我們說《大藏經》,四十九年所講的,匯集在這個《大藏經》當中。

佛所講的,是從他的性德流露出來的真理。所以,佛陀不是牽著我們的鼻子走,硬把我們拽過來,跟著他,不是的。我們跟著佛陀的教誨,其實,就是跟著自己的性德,本有的性德。所以,我們邊學,邊會覺得,心安理得。

比方佛,教我們十善業,身、口、意。身不殺、不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

比方,口業當中說,不妄語,不是佛強迫我們要這麼做。我們自己去感受感受,今天我們說謊了、打妄語了,這個內心,好像心上有個東西了,不自在了。觀自在菩薩,觀自己自不自在。

我們俗話說的良心,佛門說的,你本有的自性。你只要做了違背它的事情,良心不安,反而,我們承認錯誤了,不說謊了,不找藉口了,反而良心比較安了。

所以,我們是跟著佛的教誨,慢慢恢復自己的自性。所以,不是佛牽著我們鼻子走。這個我們自己,可以用心去體會。

而且,這個佛,不是說,他說的才是佛法。我們看這個佛字是覺悟的意思。所以,只要符合佛的法印,你看印章蓋上去證明了,只要符合這個法印,就跟佛說的一樣。

所以,佛不是一言堂。佛說到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經典講的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心是清淨的,【自淨其意】,這個都是覺悟之法,佛,是覺悟的意思,這個符合佛的法印。

所以,我們看到民國時期,印光祖師,這個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他印流通的經典,很多的是《了凡四訓》,這是儒家的經典,但是,符合佛的法印,還有一點:契合現代人的根基,因為這部書是講改造命運的。

諸位仁者,大家想不想改造命運?當然我不能強迫你們改造命運。但是,這一部書把命運的理論,還有改造的方法,講得都很詳細。

這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把他一生的經歷寫下來。這個我們在第二個主題,跟大家會談得比較多。我們第二個主題是《改造命運,心想事成》。所以,印祖流通這些經典,因為它符合法印。

還有流通《安氏全書》,這部書裡面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的開解,佔了蠻大的部分。所以,佛法,是覺悟之法。佛所講的是佛法,符合佛的法印的,也都是佛法。

我想,我們覺悟了,我們才會把每一件事情做對。假如,我們沒有覺悟,我們會把事情做錯;做錯了,我們都要去收拾後果。所以,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是抉擇。

你在人生很多重要的抉擇上面,要做對。比方,最細微的抉擇,是念頭。我們每天可以選擇我的念頭都是positive。你可以選擇positive的,你也可以選擇negative的,都是一個念頭而已。但是,這都是自己的選擇,這個是微細的。

大的呢?比方我們成長過程,十幾歲的時候,受誰的影響最大?十幾歲,朋友影響最大。你看我們教學的人,講十句比不上閨蜜講一句。所以,十幾歲擇友就很重要,你看抉擇。

年紀長了,要入社會了,你抉擇行業,這個行業利益人群,那你的福報越來越大了。

你選擇這個行業,比方說是殺生的行業,可能會折掉自己的福報了;或者選擇你去製造這些遊戲,結果讓年輕人都迷在裡面了,那這個就造罪業了。

你的才華很好啊,可是這個行業對人有損害。我聽說現在不是小孩玩遊戲啊,連大人都玩遊戲啊!假如你們家有大人在玩遊戲怎麼辦?要不要解決?要。什麼時候解決?越快越好。

我們解決問題,就跟治病一樣,請問大家:病,愈早愈好治,還是拖愈久愈好治啊?鐵定是愈早愈好治啊。

所以,為什麼我們覺得現在解決問題很難啊?拖太久了,才覺得是問題啊,那當然處理起來就比較費勁了,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醫學的理論跟處理人的問題,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中醫裡面講:【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所以,學佛法,很重要就是學覺悟啊。你覺悟了,看事情,能夠防微杜漸,你不會等到問題出現了,你才察覺。看事情啊,可以看得深、可以看得遠。

我看這邊都有冬天的老菩薩。這個“冬天”要解釋一下,老和尚有教導:二十歲以前叫春天;二十歲到四十歲夏天;今天還來了夏天的年輕人,早一點讓自己的人生,跟我們老祖宗,儒釋道聖人五千年的智慧接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我都自己覺得:遇到老和尚、遇到佛法,太晚了!假如,我十來歲就遇到了,我少造很多孽。別的不說,就說殺生吧,小時候沒學,喜歡抓金龜子,抓小蟲,看到這些螞蟻不高興了,可能會傷害牠們,那不知道傷害了多少生命了。

我記得,那時候應該念小學,爬到樹上去抓金龜子,果然惡報現前,從樹上掉下來了,地上剛好有玻璃碎片,我給大家證明因果,你看這裡割了一個一公分多的疤痕,幸好沒有割到動脈/ˈärdərē/,不然今天我就見不到大家了。可能有佛菩薩保佑,沒有刺到動脈。但是又不懂道理,也沒人提醒。所以,自己都感覺太晚遇到了!

所以,看到年輕人、看到小孩開始學佛,我們就感覺很欣慰。因為身為長輩,總要為晚輩著想,不只為自己家族的晚輩,也要為整個社會的下一代著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好了,我們的子孫在這個社會成長,才會好,不能只想自己了。

所以看到年輕人學,我們挺欣慰的。當然,假如你是被逼來的,你就【既來之,則安之】,先聽聽看,說不定,你會很有啟發,畢竟雖然你還沒有瞭解,可能家裡的長輩還是為你好。這個是夏天。

四十到六十,是秋天。我已經過了中秋好幾年了,警覺性要高了;六十到八十,是冬天,到了冬天,要為來生做準備了。

人是有前世、是有來生的。我自己大學時代,看過一本書叫《前世今生》。這個書是美國的魏斯博士,他好像出了四本書,其中一本是《前世今生》,寫到書上的主人翁叫凱瑟琳,她輪迴了四千多年,好像八十幾世。

因為魏斯博士,他本身是醫學博士,他也有他的宗教,但他的宗教不講“前世今生”,可是他治療病人,發現有一些病人的毛病,他是回到前世,比方說,這個病人一看到水就恐懼的要死,結果一回到前世,他是淹死的。那個記憶太深刻了,所以,他那個恐懼從前世帶到今生來了。他回去一看,你已經死了,他把這個恐懼放下了,這個病人就好了。

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什麼很害怕的感受?都沒有?有嗎?可能我們過去生可能有跟他結了怨,都給他迴向就好。

所以,我當時候也是看了這本書,知道有前世還有來生。人知道有來生,就要長遠的打算了。有一個說法說,人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這樣的思想,反正我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那他可能會什麼事都敢幹。他可能這個思想錯誤會造很多罪業。

我們剛剛提到:可能我們很多都是秋天、冬天,那我們思考一下,我們的孩子或者孫子,以後經歷的人生,比我們簡單還是複雜?複雜。請問你的孩子或者孫子,他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去面對現在複雜的社會了嗎?沒有?那你們還等什麼?是吧?大家注意:他正確的思想觀念,你現在沒有交給他,錯誤的會不會進去?會。所以,你不先給他正確的思想觀念,就好像他的免疫系統不是太理想,出去以後會怎麼樣?病毒很多,會感染,感染之後,你再教他容不容易?就不容易了。

大家想一下,一滴墨汁,滴到一杯清水要多少時間?不到一秒鐘,“咚”就進去了,你要把這一滴墨汁再請出這一杯水,要多少時間?你要去找濾紙,很費功夫,才能把它恢復乾淨。所以,我們為什麼看到小孩子學,我們很高興?他還沒有污染。

比方說,自己修行,二十五歲開始學佛了,二十五歲的染污到現在都去不掉。你看費了那麼多勁,二十多年了,還在對治前面染污的習氣。所以,當然看到越年輕人的學,我們越歡喜、祝福他。

有一位女士:王老師,她大兒子兩歲的時候,她接觸到老和尚的經教。老和尚強調,印光大師對天下太平根本的開示。有弟子很用心,把印祖有關家庭教育的部分,匯集成一本書叫《天下太平之根本》。大家讀過這部書嗎?這個都是寶貝,網上應該都可以下載。

裡面有提到,做胎教,很重要;還有,印祖還教導,怎麼求一個聖賢子孫。你看,這個重不重要?你看我們剛剛說“抉擇”,你看,連孩子都會感應來。她看了這部書知道母親的重要。

我們周朝歷史最長八百多年,因為他好幾代都出聖人。我們熟悉的,武王是聖人;武王、周公是聖人。因為他們的母親都很重視胎教。太姜、太任、太姒,太任生了文王;太姒生了武王、周公;太姜是生王季,幾代人都是聖人。所以,國祚最長,八百多年了。

所以,後世將結了婚的女子都稱太太。所以,你看這兩個字是有歷史典故的。下次人家稱你“太太”,就是“女聖人你好”的意思。因為,女子對孩子的影響,比男子重。不是說,我講這句話,當爸爸的就不負責任,不是這個意思;是從因緣看,受母親的影響特別大。

首先第一個,懷孕懷胎十月,再來呢,生下來之後,兩三歲以前,幾乎都圍繞著母親。所以,媽媽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她聽了之後,很認可。她是碩士畢業。她就跟她丈夫商量,她打算好好照顧家庭,好好培養孩子。後來生了四個孩子。現在生四個孩子的,我假如遇上,我會向他一鞠躬,增產報國。

她的孩子,現在老大已經十八歲了,後面三個都有做胎教。第一個,是兩歲開始教的。我跟他們相處過兩個月以上,我沒有見他們起過一次情緒,性情非常好。

所以,老和尚有說:重視胎教,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出賢人;三歲以後,教到君子不錯了。這句話大家聽出什麼來?什麼事情都有時節因緣,要掌握住。 

所以,確實越年輕學,越好。你看他的性情,在胎中受母親影響,沒有脾氣的。像我們成年才學的,對治這個脾氣,對治了好多年了,都還對治不了。所以,學聖教一定要越早越好,解決問題,也都是要越早越好。

所以,剛剛講到抉擇很重要。你抉擇思想,包含每一個年齡層,你抉擇朋友,在青少年的時候很重要。我們自己會抉擇朋友了嗎?因為我們假如不會,我們怎麼教子孫呢?

所以人生,該學的東西多不多?多。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今天大家在UVC大學,大學,學重要。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學了,你說我不學了,我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That's impossible。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看古人說的,不進則退。可是我們好像讀完大學了,還有沒有繼續看書?有沒有繼續聽課?反而好像比較少。

其實畢了業之後,我們看,去工作了,你選擇行業,你選擇跟隨的人,選擇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做人、做事能力,這個都要透過學。

包含你抉擇婚姻,這個都是大事情了。你抉擇事業合作的夥伴,你假如不會看人,不會抉擇,有可能你幾十年的努力,你找錯了合作夥伴,這些錢就付諸東流水了。所以人生抉擇很重要。

我們剛剛說到了,你要看得遠。我們的子孫以後面對的社會是什麼情況?請教大家幾個問題。請問大家,你有把握你自己跟子孫不會得癌症的,請舉手。

只有一個小朋友舉手,請放下。

我看我們今天,首先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佛家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個很重要,信心是最重要的基礎。

在一個農村裡面,剛好遇到很嚴重的乾旱,好幾個月沒有下雨了。結果,村民大家就要一起祈禱,祈求上天下雨。有一戶人家,他的女兒六歲,就跟著村民一起很虔誠祈禱,祈求上天下雨。祈禱完了,父親就要去下地幹點活。結果,他要出門了。他這個小女兒說:“爸爸,你怎麼沒有帶傘呢?”

她爸爸說:“現在天氣這麼晴朗,幹嘛要帶傘呢?”

小女兒說:“爸爸,我們剛剛祈禱了。祈禱上天下雨啊,會下雨的。”

這個爸爸心神領會了。你看這個爸爸在祈禱的時候,雖然在祈禱,念頭裡面有什麼?會下嗎?夾雜著,懷疑。你那個信念的力量就影響了。至誠可以感通。

你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一誠心就感應了。而且菩薩確實念力廣大,什麼都管。眾生若有急難恐怖,遇到危險了,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所以教子孫念【觀音菩薩】重不重要?你看好多重要的事,每天不能玩手機了,時間滑過了,好多重要的事要幹。

現在世界的共業比較嚴重,所以指導子孫,包含我們教學生,都要讓他認識觀世音菩薩。他真的遇到一些危難,一念就有感應了,就化解掉了。東方的學問不是死記硬背的,是活學、活用的。所以誠心可以感通。

所以這個爸爸聽到女兒這麼說也挺感動的,把雨傘接過來了,然後就下地去了,之後真的下起雨來了。所以佛菩薩同體大悲,有一個人用真心就會感應了。這個是西方農村發生的事情。

佛經裡面也有,有一個老比丘,年紀很大了,他學佛比較晚,看到年輕的比丘,談經論道,他也很羨慕,然後他就很誠心,然後就跟這些年輕的出家人請教,因為他們在談,怎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怎麼證果。他年紀大了,他很虔誠,很信任,就問了。

結果這些年輕比丘就玩弄他,說:“好啊,我們跟你講,你就可以證果。好,現在房間裡面,你先到那個角落,”房間有四個角落,“你先到那個角落去,”然後還拿著東西丟他,“好,你證初果了。”就丟過去,因為他誠心到了極處了,我們佛法講,五根:信、進、念、定、慧,他這個信很深,他一心希望能不斷提升自己,那個念頭很純正。雖然他很恭敬這些年輕比丘,但年輕比丘,他們是給他開玩笑的,但他特別認真。

結果一扔,他真的證初果了,然後說:“來,你到這個角落來。”然後又給他扔個東西,二果,他真的證二果了,然後再換一個角落,第四個角落,最後證四果阿羅漢了。

所以這個信很重要,我們真的相信,比方說,老和尚講了一句話,我對他完全沒有懷疑,馬上就去做,命運就改變過來了。因為一句話去做,自己的心就變了,【福田靠心耕】。所以我們學了佛,好像很多事情還不順,那不是佛那邊的問題,因為佛的教誨傳了三千多年了,那麼多人都受用,都有大成就,那不是佛那邊的問題;我們這邊,自己要檢查檢查了,有可能我們聽了很多年的經教,但是可能我們沒有實實在在去落實一句了。

比方,老和尚常講,【念念為他人著想】,我們把這一句落實了,都是愛護人,這個是悲田。福田分三大類,恩田,知恩報恩的人有福了;敬田,恭敬,你對物品很愛惜,不浪費,這個人有福報了;還有一個慈悲,愛護他人,自己的福報就會不斷增長。

你都是念念為人想,【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佛法傳了三千多年,是真理,它才可以傳那麼久。所以我們對佛法要有信心。佛法當中,尤其淨土宗強調的,信願行,這個信首先是相信自己,大家對自己有沒有信心?

我是比較沒有信心的人,因為我讀書的時候,成績不怎麼的,然後長得又瘦瘦的,身高又不高,因為我是高中才開始比較長身體的,所以我記得念初中的時候,常常跟媽媽說:“媽,我會不會像你一樣矮?”你看很不孝,讓媽媽難過。那又沒什麼才華,所以比較沒有信心。所以我都沒參加過什麼比賽,只參加過兩次比賽,因為找不到人了,所以才找我。

我記得有一次,八百公尺接力,找不到人了,把我拉去了,結果後來還第三名,因為只有三隊參加。我跑得我,累得要死。

所以信心不能建立在跟人家比,你說長得很漂亮,很有信心,會老啊;你說你很有錢,很有信心,你遇到比你有錢的呢?你看,你一直在攀比當中,你的心都是不安的,【理得心,才能安】。

我這個沒有信心,佛幫我治好了,因為佛開悟的第一句話,佛法很好用的,很管用的,我這個沒信心的心病就治好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狂語者,不異語者。

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這個生相是修出來的。一個人三世,你過去生,三世沒有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大家今天回去可以照一下鏡子。佛生生世世不妄語,這個我們不懷疑,包含古聖先賢都是一心為我們好,我相信他也不會騙我。

佛開悟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他發現宇宙最重要的道理了,【一切眾生】,不只是人,是眾生;這些畜生道,也都是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同樣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德,德能福報,還有無量的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他本有的,有障礙了,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

所以我聽到這句話,我相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不自卑了,下一句,【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現在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也不會傲慢。重點要趕快來對治,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心才能夠安。

佛所講的道理,我們說:佛法無邊。佛講的法,可能一句就包含一切情況了。

比方【萬法因緣所生】,萬法指的是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的。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了,你要解決一切問題就不難了。比方說,現在這個結果不好,我們來講身體好了,它會變不好是什麼因緣造成的?我們只要把它分析清楚。不好的因緣去掉,好的因緣怎麼樣?進去了,它就開始改善了,沒有一件事不能解決。

大家今天只要記住這一句就好了,【萬法因緣所生】。自己要客觀分析因緣,你對每一件事要清楚,不能糊裡糊塗的了。老和尚常說“面對境界要清楚”。

舉個例子,我到學校教書,遇到一個孩子,六年級,常常罵人,常常打人,都被訓導處常常叫去處罰。剛好我遇到這個學生,假如我從他的行為,我可能,“這個學生太過分了。”可是我假如從因緣去看他,我去做家庭訪問。母親跑掉了,父親不管他,常常都跟一些流氓在一起。你本來生這個孩子的氣的,你從因緣去看了,怎麼樣?變成憐憫他了。

所以假如你今天覺得很生誰的氣,你從因緣去看他,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了。所以古人說,以【怪不得】三字待人,怪不得他會變成這個樣子。每一個人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有他的家庭因素,成長因素在。你是著在:“他那一天罵我,那句話好難聽,氣死我了!”你著相了,然後你著了相,還把它放在腦海裡,常常一直起來,一直起來,你變成折磨你自己了。你從因緣去看了,你就包容他了。

夫妻之間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你能從因緣去看了,你就容易包容對方了。

好,我再繼續請教大家問題,剛剛第一個問題,“有把握你自己跟子孫不得癌症的,請舉手。”人數有增加了一點,這個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有把握你自己跟子孫不會得憂鬱症的,請舉手。”這個有人統計,十九世紀最大的挑戰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最大的挑戰是癌症,我們這一輩人體會就很深了。

小的時候十來歲,我好像還沒有聽過什麼癌症,很少很少;現在呢,你聽到親戚朋友認識的人,走了,可能超過一半都是癌症,十歲的時候幾乎沒聽到,怎麼會這麼快的發展,是什麼因緣造成的?這個我們都要會分析。

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挑戰,憂鬱症。憂鬱症是心病,心病要怎麼樣?心藥醫,要用法藥。而一個家庭裡面有一個人得憂鬱症,其他的家人也很辛苦,怕他想不開了。

所以假如,你有聽到親戚朋友有這個情況,要主動去協助去幫忙,見義勇為,不然他一家人都很辛苦了。

我記得有一次,到一個地方分享。我坐飛機,有同修來接我,上了車,開著開著他就說了:“我們那個社區,有一個孩子挺好的,十九歲,他的父母說突然自殺了。”

我跟這個同修說:“你這句話有問題,自殺沒有突然自殺的。”可是這句話是誰講的?父母講的,父母的結論。代表他的父母,在他心裡慢慢、慢慢積累問題的過程,並沒有能感覺到。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家庭工作的責任壓力重,而且節奏很快。節奏快,人往往不知不覺受影響,都會比較浮動。你心一浮動,你不容易感覺到身邊人的狀況。

所以為什麼佛法強調要修戒定慧,你的心要定得住,你才能夠感覺到身邊人的狀況,你才能夠給予及時的幫忙。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樵夫,每天上山砍柴,然後又去賣柴。結果有一天,他砍完柴,正在要去賣的路上,就在一棵大樹下坐下來了。坐下來,過了一會,另外一個樵夫朋友走過來了,說:“老兄趕快趕路了,我們還要賣柴呢。”

他對對方說了:“你先走吧,你先走吧,我等一會,我等我的靈魂跟上了,我再走。”

諸位仁者,你們的靈魂跟上來沒有?剛剛:“快快快起床了,今天要去聽講座了。”像打仗一樣,終於趕上了。

你假如每一天都很忙,忙,忙,忙,這三個字,不少人生活的寫照,第一個忙是什麼?心死了,你看古人這些字都在提醒我們了:心不能死,要敏銳。

第二個盲,眼睛有點看不清楚了。

第三呢?茫茫然的茫了,為什麼眼睛看不清楚之後,會很茫然呢?因為你看不清楚孩子的狀況,突然他不聽你話了,怎麼會變成這樣?他以前跟我這麼親,現在怎麼不跟我溝通了?你會很茫然。你很努力工作了,有一天你太太:“我要跟你離婚!”

“我這麼努力工作,你為什麼跟我離婚呢?”因為看不到彼此的心,都沒有及時的真誠溝通,這個隔閡慢慢就產生了。

所以往往現在我們人會靜下來思考,都是什麼?你突然出現一些很重大的人生撞擊了,才開始思考人生了。所以古人說要:深謀遠慮。現在就要想一些,很重要的問題了,你看我們剛剛問的這幾個問題都很重要了。

我們自己跟家人心裡健不健康?好,再請教大家,“你有把握,你跟孩子不離婚的請舉手,孩子有來的,趕快舉手。”

我有點問不下去了,“你有把握,你跟子孫可以把下一代教好的,請舉手。”

你看,現在有一些地區離婚率都到七成了,這些都要透過學習,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其實大家冷靜想想,我們人生最要學的是哪些內容?不是那些死記硬背去考試的。

坦白講,我們讀書應該也讀了快二十年吧,最少也有十六年,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學四年。假如在讀研究所,那時間更長了。

大家小學、初中記得東西現在還記得嗎?你現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會依什麼來思考?那是你留在心中的東西。我們提起來的是理智,提起來的是經典的教誨,還是順著自己的習慣,順著自己的習氣在做事情,這個就要自己觀察了。

我們剛剛說我們是在大學裡面,大家一起交流。古人在經典裡面【大學之道】你們沒有讀過《大學》?你們有讀過University,沒有讀過《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個在古代,應該是讀書人都會讀的。《大學》這一部經典,開頭就講:【大學之道,大人之學】,代表我們不能白白來這個世間一遭,總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誰都不願意白白來一遭。

那經營人生,我們佛門有一位長老,前幾年才走,活到一百多歲,孟參長老,我有一次剛好聽到,他談一段話印象很深。他說,人只要能看清楚人生的最後一刻,再回過頭來經營人生,可能心境就會不一樣了。

大家有沒有看過人生的最後一刻?你們的經驗應該沒有了,不然我們就見不了面了。在電視裡面看過吧?電視裡面有看過。你看,都是什麼三長兩短,吐三口很長的氣,吸兩口很短的氣,第三口沒吸起來,就走了。所以生命有多長?(呼吸之間)。你們開悟了!

佛那個時代,有一次,佛問弟子:生命有多長?第一個學生說:幾十年之間。佛說,你還不知道。第二個學生說:吃一餐飯這麼短的時間。佛說:你還不知道。第三個學生說:呼吸之間。佛點點頭,生命是無常的。你一口氣不來,就跟這個世界say goodbye了。

我前不久,我們有一個同仁,他的孫子輩的晚輩,十七歲,藝術天分非常高,都參加國際表演了。得胰臟癌,胰臟癌是癌中之王。後來幾個月後,就走了。十七歲,黃泉路上沒有老少了。所以,生命是很短暫的。所以《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何不於強健時】,要趁著自己身體好,努力修善,不能再等了。

我們要知道,人生酬業而來,帶著過去的善業、惡業來的。假如你早一點修行,會把這些惡業給消掉,重罪輕報了。我的母親,今年八十四歲了。她認識一個朋友,跟她同歲,都是屬馬的。我是屬牛的,我跟我母親說:我們為眾生做牛做馬,同生極樂!划算!

你人生不多付出一點,就是幹什麼?就是享福報而已。享著享著,會迷糊掉的。你看太享福了,你看現在官二代、富二代,太有福報了,慢慢不珍惜了、不感恩了。

所以老和尚有一句話,印象很深:三善道是消福報。你在消福報的過程,很少有不造業的。我們不說別的,到餐廳吃一頓飯,假如不吃素的話,點上來螃蟹、蝦子,那麼多眾生,吃它半斤,要怎麼樣?你們說的!

佛在《楞嚴經》說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為什麼會輪迴?你欠人家東西了,就要還。但是有一句話講【錢債好還】,什麼債難還?你們說的,你們挺有經驗的,這個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楞嚴經》講到了【汝負我命,我還汝債】就是還命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你要去還命了。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你看女人,就是“他在不在乎我”,就很在乎另一半心中要有她。【我憐汝色】,一般來講,男子,美色會影響他,【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纏綿悱惻,鴛鴦蝴蝶夢,是吧?

所以,【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你殺生了,你要還命債,所以要來投胎了,酬業而來。你偷盜人家的錢、財物了,你要來還錢財了。

有一個人,朋友給他借錢,後來朋友有錢了,也不還他,他氣得都要吃安眠藥了,睡不著了,氣這個朋友太可惡了!後來,剛好有機會,人家給他催眠了,他回到前世,可能是幾百年前,他剛好到一家飯店常住,跟老闆很熟,住了幾個月,都是走的時候再結帳。結果他那個老闆去世了,他心裡想:只有老闆知道我住那麼久,他就不還這一筆錢。你看,他又回到這一世了,為什麼這個朋友不還他錢,因為前世那個老闆投胎做他朋友了,而且幾百年來通貨膨脹,這個都要算一算,還再加利息。所以,要還這一筆債了。

諸位朋友,假如有人(向)你借錢,你借給他們錢,(他們)不還了,你要看開一點。然後好好念佛給他迴向,說不定他還會還你一點。當然老和尚有教導我們:你要借錢給別人的時候,做好一個心理建設:不要讓他還。不然到時候,你就陷入什麼?陷入在那裡討債的痛苦了。甚至還要上法院,那真的是折磨人了。

我前一陣子,在馬六甲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先生七十多歲了,打官司打了幾年了。然後我說假如再重來,你還打不打?不打。為什麼?精神壓力,每天躺下去就在繞這些事,可能身體都受很大的影響。好好迴向,【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個理得,心就比較能安了。

這個是殺、盜,偷盜人家的東西。再來是淫,就是男女的情債,你就要去還情。【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就一直輪迴。

我們有一位年輕的同修,結陰婚,當然他這個姻緣我不是太清楚,跟陰間的女子結婚,身高一百八十多公分的男眾。結果剛好在工作的時候,在車上,那個車速很慢,這個在農村裡面那種摩托車,很慢的;高度,才差不多這個桌子的一半而已,摔下來很嚴重,治不了了。為什麼?那一段時間他想著要交女朋友了,你看這種情,這個女子很生氣,硬要把他拽下去了。【錢債好還,情債難還】,所以我們隨緣消舊業,該還的還一還,要去極樂世界做佛了;不要再搞輪迴了,輪迴不好玩,路很險。

提到了,要趁早修行。因為我母親這個朋友,他比我母親早學佛一二十年。我母親是五十多歲才開始學的,他差不多三十來歲就學了。但是,他放不下太多事了,這個操心、那個也操心了。最後慢慢年紀大了,一念佛就打瞌睡了,最後業力有現前了,就老年痴呆了,這個就很可惜了。他假如好好的念佛,【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把這些業力消掉,眾罪輕報,他晚年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所以,修行要趁早,給子孫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這些事都刻不容緩。當然刻不容緩是我們積極去做,不能著急,你一著急,心就定不下來了。

我們剛剛提到,你能把最後一刻看清楚,再回來經營人生,最後一刻,雙手雙腳一攤,頭一歪就走了。這個動作,我們體會到什麼?【萬般將不去】什麼都帶不走,假如我們幾十年所努力的,就是這些帶不走的,那不是很冤嗎?甚至於這些帶不走的,都變成自己的牽掛了,很難走,那給自己找麻煩了。要努力帶得走的,那些帶不走的,不要強求,夠用就好了。

古人說了【家財萬貫,日食三餐】,很有錢的人一天吃幾餐?我們家有錢,我要吃五餐、吃六餐好不好?會吃出胃病來了。你看很多人應酬,吃這一頓,吃那一頓,“上頓陪、下頓陪,終於陪出胃下垂”,吃壞掉了。所以,家財萬貫,日食三餐而已。

【廣廈千間】,房子好多間,你晚上睡哪裡?夜眠六尺。有沒有人說“我好幾棟房子,我有錢,我十一點的時候,睡這一間;一點的時候,睡那一間。我要炫富,我很有錢。”保證他神經衰弱。所以,【夜眠只有六尺】。你看清楚了,都帶不走了,知足常樂,夠用就好。努力什麼?帶得走的。

我們靈性的提升,帶得走。你這一生,所行一切善事,帶得走。就像普賢行願品,你這一生的心行,都跟普賢行相應,普賢行的功德力,這個不會壞的,你臨終的時候,這個功德力就帶著你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帶得走的。

所以精神層面的不斷提升、靈性的提升,這個是人生重要的。物質夠用就好,不要變成牽絆,不要變成你人生全部的精力,都投在這裡。甚至於,還貸款很多,長期壓力很大。這個也要冷靜了,你看古人都是量入為出,不會說貸款很多,造成自己長期的壓力。

所以,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哪一些觀念是亙古沒有變的,我們要掌握住,不然你會隨著這個風氣,隨波逐流了。

佛門天王殿,有四大天王,其中西方廣目天王,他表的法我們要掌握住了,拿著一個龍,一個珠,龍代表什麼?多變,這個社會一直在變;珠呢?不變。我們要把不變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住。

所以《易經》,這個是最古老的經典,教我們什麼?不易,不變的真理,要掌握住。簡易,大道至簡,就像剛剛跟大家舉的一句話,萬法什麼?你們要配合一下,不然我晚上睡不著覺了。【萬法因緣生】,對啊!這一句話就包含一切了,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緣生法,大道至簡。

還有變異,都會變的,但是最重要,你要以不變應什麼?萬變。不然,你就會應得團團轉,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所以靈性的提升,是帶得走的。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兩個字就告訴我們:我們本性裡面有什麼?明就是智慧,我們有智慧,德就是德能、福報。

所以,人生是藉由人生的每一個因緣,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明德,你是會過人生。假如你經歷人生之後,越來越多煩惱,那這個方向就不對了。這個值得我們思考。

科學家又說了,一個人一兩歲的時候,平均一天笑180次,你們現在家裡有沒有小朋友,我觀察有時候幾個月的小朋友,你都沒有跟他講話,他還會自己笑,【自得其樂】。一兩歲,平均一天笑180次,成年之後,平均一天,笑七次。你們今天為人類做出貢獻了,你們今天笑,有超過七次了,把平均值往上拉。

大家注意:這個數字告訴我們什麽?人,大部分越活越笑不出來了。這是我們要很慎重思考的問題了。你們有沒有遇過哪個親戚朋友說:“我每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就是為了越活越笑不出來。”那他不是精神有問題了嗎?不可能吧。每一個人都是為了幸福,在努力,幸福快樂,可是為什麼隨著他越來越努力,他反而笑不出來了?

所以,我們一開始說,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是什麼?抉擇。你努力的方向錯了,剛好背道而馳,我是要去追求幸福快樂,結果我方向錯了,你越努力越痛苦,離幸福快樂越遠了。我也是越活越笑不出來那一類的。

我記得,我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兩個姐姐一起跟我去考試,我同學他媽媽看到了:“哎呀,禮旭,你真有福報,兩個妹妹陪你來考試!”憂能使人老,我常常擔憂很多事,看起來就比較老氣橫秋。為什麼?隨著年齡,患得患失的心越來越重了,當然越來越笑不出來了。

所以,人生很大的福報,遇到佛法,尤其,【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你一般世間的聰明智慧,你解不了佛法的,一定要有明師來指導你。【從明師授戒】,不是有名的名,是光明的明,他是過來人,他知道怎麼修行,他來指導我們。所以,我常提到,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被我父母生做孩子,這是第一大幸福;第二大幸福,遇到老和尚的教誨。

老和尚指導到了,真正的快樂是從內而外的。假如你的快樂,是從外面來的,那個叫刺激,那個叫麻痺。再用一個比喻,有點像吸毒。比方,我們看現代的人說“我要去快樂一下”,那他可能去跳舞,跳跳跳到一兩點才回來,隔天怎麼樣腰酸背痛。可能熬夜了,還對身體有損,他覺得那個叫快樂。那是他心裡苦悶,要找刺激,暫時把這些苦悶,不能解決的問題擺一邊,這樣他就覺得快樂了。我們剛剛提到問題越早解決越好,是吧?現在你都去找刺激,把問題一直往後拖,最後你會更難解決、更煩惱了。

這一段對我的幫助就很大了,我以前那個幸福快樂方向錯了,真正快樂是什麽?由内自然流出來的。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以前覺得不亦苦乎,因爲都是爲了考試讀,現在知道了,提升自己的智慧,遇到人生的問題,關關難過關關可以過。你就得到“學而時習之”的快樂了。這個“時”,時時,不忘這些教誨;“習”,是練習,你去落實,你就有學習的喜悅了。

還有孟子說的三樂:第一,父母具存,兄弟無故,這是天倫之樂。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人。良心的快樂。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個其實就是助人爲樂,所以,這個方向不能錯了。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在親民】,這個就是去幫助別人了,你幫助更多的人,這個就是你留得下來的。你幫助很多的人,你離開這個世間,你的子孫還在想著你的風範、想著你傳下來的家道,你所經過的這些單位、團體,都有你培養出來的人繼續在爲這個社會付出,這個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