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8, 2025

成德法師 20250716《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學習分享(第二回)第四集

 上一次我們講到解釋《勸發菩提心文》這個文題,是採用五重玄義來解釋這個文題。所以五玄略釋。這是屬於乙五的部分,在我們這一本書的第四頁。我們是講到丙一的釋名。

這個文題它是單法,因為我們上次講到,一切經題,分成七種,它是屬於單法,這一種。


這七種是單人、單法、單喻,單喻是只有譬喻。像《梵王經》是屬於單喻。還有人法、人喻、法喻,這三種佔兩種,人、法、喻各佔兩種。還有一種是人、法、喻都有。這剛好是七種。經題。


因為【勸發菩提心】都是法,沒有人、沒有喻,所以故名單法。所言法者,有性法、有修法,此菩提心為性法,我們性德本具,修德有功,性德才能方顯。所以勸發為修法,修德所顯。


所以,佛開悟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把宇宙的奧妙說出來了,一切眾生都跟佛一樣,都有如來智慧德相。

性德本具,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修行的重點: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得要修,性德才能顯出來。


上一次我們提到,因為要解釋【勸發菩提心文】,首先講到心,【心卽我人日常思慮之心,此可為善、可為惡;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獄亦此心。


所以我們常聽老和尚講到,十法界依正莊嚴尤其開解道:是心可以做佛。所以這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成就,萬德洪名。所以我們能夠老實念佛,那就是聲聲喚醒自己了,就是心在做佛了。全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


假如我們起了貪念,那就是心做惡鬼了;起了嗔恨,是心做地獄了。所以這裡說【地獄亦此心,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


我們都是符合五常五戒,是心做人;六度心做菩薩。所以這個心,是我人日常思慮之心。


【菩提此云覺道,亦卽是心】;菩提是覺悟,覺悟的心。【然前心是妄心,此心是真心】,菩提是真心。我們,我人日常思慮這個是屬於妄心,【但妄者全真成妄】。


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也提到,做夢,夢境都是虛妄。可是,是我們自己的心現識變出來的。也是全真去成妄的,包含用水跟波來比喻,這個湖面的水,成就了波浪,全真成妄了。真者全妄即真。


我們看這個波,其實它本來就是水。它的本體就是水,所以我們妄心,其實它的本體,也是真心。所以【全妄即真】。所以詞有三意,對於菩提,有三個涵義:


一 真性,二 實智,三 方便。【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現前一念心性】,講“一念”,這個是,指我們本有的真心【上至諸佛,下至地獄,十法界眾生無不具足】所以佛開悟第一句:一切眾生,這個包含諸佛,下到地獄眾生,十法界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是自性本具的如如理理,理,我們一般就是理體。整個宇宙的本體,整個宇宙怎麼來的?為心所現。就是我們本有的真心。【又名本覺】所以【不假造作】,不是誰把它造出來的,它也不是因緣所生出來的。離諸虛妄,這個真心是本自清淨的,離這些虛妄,它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老和尚在講經當中,讓我們認識真心。這個是非常重要。我們認識真心了,我們隨時是往真心去修自己。老和尚常舉的,就是六祖慧能大師,他見性的那一段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離諸虛妄,本不生滅】,所以這個真性菩提,不生不滅,故曰真性菩提。【實智菩提者,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又名始覺。真性菩提是本覺,本自具足的。雖然本自具足,可是我們畢竟“迷惑”了。現在開始覺悟了,開始要修行了,【又名始覺。如我人,我跟他人,發起好心聽經,願意學佛;願意聽經聞法,願意修行。


老和尚常常有提到《觀無量壽經》裡面提到菩提心,發三種心,是菩提心。一 至誠心,第二 深心,第三 迴向發願心。這個至誠心,在我們講義的解釋裡面,所謂本覺、本體。那這個實智菩提就像深心,深心自受;用迴向發願心,他受用,就是方便菩提,方便為門,來利益眾生。

所以老和尚談到這個深心,常常會說:好善好德之心。所以發起了好心聽經,好善好德,皆是始覺之智。他開始覺悟了,有智慧了。此智即是亦是相應之慧心所。用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這個如實了知,所以成為實智菩提,如實了知,那就是很正確的認知。故名實智菩提。


就是我們在境界當中,不是隨順煩惱習氣,能觀照,都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們常說學佛,學理智,不是隨順習氣、隨順感情用事。都能夠隨順經典,經典就是我們本來的真心,經是佛言,都是教導我們怎麼恢復真心。我們依照經典的教誨,就是在往恢復我們真心的路上走了。


【方便菩提者】,我們剛剛提到迴向發願心,【用此菩提心,行菩薩道,鋻機說法,種種設施,度脫眾生,是為方便菩提也】。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來利益眾生。給眾生說法要契理,也要契他的機。


接下來【心字是凡夫心;菩提是佛之妙心,即是聖心】。他已經轉凡成聖。【今合言之者】,我們這整段首先是在解釋《勸發菩提心文》,前面是解釋了,心;還有菩提,把心跟菩提合在一起,【今合言之者,欲人即凡心見聖心,依本智求佛智故】。合在一起說了,讓人能即凡心來見聖心。我們雖然是凡夫心,但我們肯老實念佛,【洪名正彰自性】可以聲聲喚醒自己,其實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覺迷這一念。


【依本智】,本智是眾生本有之智,能夠開始修行,然後求佛智,佛智是究竟圓滿的果覺,究竟果佛的智。【何以能爾】怎樣能達到呢?【發字其要矣!】接著是提到這個【發】了,【勸發菩提心文】,那這個發字,就是它的關鍵,最重要在這裡,要發出來了,因為【菩提心,無人不具,凡聖平等,生佛體一之法,無論智愚賢不肖皆具。】


我們看起來世間的人,有的比較有智慧,有的比較愚昧,有的比較賢德,有的可能行為比較不妥當,但是他們都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是皆具。

所以佛法,它是從本性上去看,不是從相上去看。所以生佛不二,把眾生排前面去,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體是一。


所以【既然皆具,何以不同諸佛?】我們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現在的受用,跟諸佛那差別太大,太大了。【即無此發字耳】。因為我們沒有把菩提心,給發出來了。所以【發字其要矣】,所以這個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地方。


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人,他有沒有發菩提心,這個差別就非常大了。他沒有發菩提心,他沒有始覺,開始覺悟了,在現在這個時代隨波逐流了。而且,這個貪欲是越來越增長,那等於就越來越墮落了。可是能把菩提心發出來,認真修行,那他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還有正己化人,可以去感化很多的有緣眾生。


老人家給我們表法了,老人家十四歲的時候,就在思考了:“我來這個世間,為什麼?”在思考人生的真相,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


佛說的【人生是酬業而來】,假如沒有認知到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沒有發起菩提心,酬業來,就隨業流轉了。這個業力也是很大了,真的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尤其現在,常常聽到人家突然生病了,突然走了,就是無常很迅速,無常一現前我們都招架不了。印光祖師說,都被無常給【吞】了,自己做不了主了。但是有發菩提心了,有願力了,願力大過業力,就不會隨業流轉了。所以得要發菩提心,就像了凡先生,他有發願,要做三千善事,本來算那一次考試要考第三,忽考第一,他整個一生,命運的數轉變了。算他算不準了,不然都是:萬般皆是命。那個名次都沒有算錯,領多少米,都算準了;什麼時候死,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連時辰都可以算準,都是業在做主,隨業流轉了。所以發菩提心,發願重要。


【發者,心本無生,仗境方起;如世間順逆境界,】我們遇到這些境界,【能令善惡心生】起來,所以有境界,我們才生起對應的心態,所以叫【仗境方起】。


【今發菩提心,亦須緣境】,所以佛法講緣生法,遇到這個緣。我們假如善用其心,面對緣境,我們善用心,可以自利利他;假如我們不善用心,順境善緣我們生貪著,逆境惡緣生嗔恨,那就在境界裡面墮落了。


那這個【發起菩提心】的境緣,諦老說,【約而言之】,大約來說,【有其四種】:概括了四種,【(一)外見佛,內觀身】,見到佛,然後,內,觀照自己,【自慚奮故】,生起慚愧心了,慚跟愧都是善根,【奮勉】,自己要奮發圖強,所謂夏老的教誨裡面提到:天降之福,先開其慧,怎麼開他的慧呢?他慚愧,進一步奮發、改過,這個就是天開其慧。我們說,人,有慚愧心,《了凡四訓》說的,此心發起來了。


所以老和尚說:學佛,學釋迦牟尼佛,以佛為標準,所以外見佛,內觀身,以佛為榜樣。【縱去遠,以漸躋】,【見人善,即思齊】,見到佛,向佛學習。


二【憫念眾生同己,欲化淨故】。起了憐憫、慈悲眾生的心,眾生跟我一樣,都在六道輪迴當中。我好好的修,正己化人。【化淨故】,幫助眾生,我們常說:為人演說,自己修得好,帶動有緣的眾生,讓他們也能夠不要再墮落,能夠出六道輪迴。


三【觀佛相好功德,因喜樂故】。這個阿難尊者見佛的相好,他很歡喜,這個一定不可能是父母生出來,能有這麼好的相,這一定是修出來,而且是很有成就。所以阿難尊者,很歡喜。後來出家,學佛,【因喜樂故】。


第四【最勝佛果,非不可得,因勤求故】。這個最勝佛果,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因為認知到了,這個是眾生都本具的,所以非不可得。所以老和尚常說: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因勤求故,一定可以恢復,趕快勇猛精勤去修行。尤其我們遇到念佛法門,這是成佛最快的方法。《大集經》裡面讚嘆的【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即無上深妙禪】,禪已經是很殊勝的法門,這一句佛號是無上深妙禪。


所以我們熟悉的覺明妙行菩薩,他,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人。他念佛七天,就感阿彌陀佛現身說法,他就證無生法忍了。你看七天,成就這麼高!所以老和尚常說,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只要肯老實念佛,我們必能當生往生做佛。所以這個【最勝佛果,非不可得】,我們要勤奮,去上求佛道,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


這個是談到【發】藉由因緣發起來。【勸者,勸勉】,這一篇教誨就是省安大師對我們的勸勉,而且在文中,舉了十種因緣,皆是勸勉之詞。我們隨著這十段教誨,一開始念本師恩,我們念著念著,念到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念著念著感受到佛的慈悲了,可能我們流下淚來了,在流淚當中,可能心就開始轉變了,“不能辜負釋迦牟尼佛,都已經第八千次來度我了。”隨著省安大師的勸勉之詞,我們念本師恩,發起來了,這個也是發起菩提心了。


所以我們【觀文可知】,我們後面進入經文,這種十種因緣,就給我們勸勉得很懇切,而且也都講得這些理很透徹。所以【觀文可知,不煩歷舉】,在這裡就不具體舉了。


【別題四義已釋】,因為這個文題,有勸發菩提心,裡面就含有一開始的,心、菩提、發,還有勸,這四義都解釋完了,所以【今通題“文”字】,通題,因為它是都屬於文章,這屬於通題。我們一般,經,就是通題。


【文者,文章也;積名成句,積句成章。】才能成為一篇文章。積名,名詞術語積累起來,變成一個句子,積句子就成文章了。這個是我們一開始講的丙一,釋名。


接著五重玄義第二,是顯體,丙二顯體。這個體,我們用現在詞來講,就是主體、本體,或者這一篇教誨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所以【此文以真性為體】,真如本性為本體,其實大乘經,都是以真性為體,以實相為體。


所以接著諦老說了,【虛明洞澈,湛寂常恆,寂照不二之體】,所以這一句話,都是在形容我們的真性,我們的本體。我們修學佛法,從佛的教誨當中,從理上不離“心性”二字,都是在指導我們恢復真性。所以我們把真性認識清楚了,我們時時都在捨妄歸回真。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老和尚常舉,六祖大師開悟的那一段話,那也是讓我們認識自己的真性。你認識清楚了,你不能再迷惑了,要恢復自己的真心了。


這裡提到的【虛明】,我們也常說靈明,空、虛,虛就能靈,空靈,其實虛明,強調的還是“明”是智慧,光明、智慧。


洞澈,透徹,洞澈,我們看阿彌陀佛的光,是普照虛空法界,所以沒有地方漏掉,光明普照十方世界,這個都是很透徹。這個是強調因為我們在詮釋真心,常常用的就是【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用具體的事物,鏡子,它是清靜的,寂;但是呢你看它照得清清楚楚,它是清靜,但是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虛明洞澈】這個也是智慧啟用。所以這個有照的這個意境在裡面。


【湛寂常恆】,這個寂,寂靜;湛,湛然就是形容清靜,所以這個“湛寂”也是呼應自性是本自清靜,沒有一點灰塵,沒有一點渣滓,沒有一點汙垢、染汙,都沒有,真心一法沒有立。


“常恆”,恆本身就是常,恆上面再加一個常,那這個是絕對的恆,不是相對的恆,我們一般說恆,就是恆久恆久,那它是絕對的恆。所以【湛寂常恆】,那就是沒有生滅了,不生不滅,永恆的。所以,【寂照不二之體】,所以這個【虛明洞澈,湛寂常恆,寂照不二】讓我們認識我們的本體,我們的真心。


【不但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皆以為體】,都是依這個本體來講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就是所有這三藏十二部的理論依據都是依本體。


而且【即山河大地虛空,莫不以此為體也】。甚至於是山、河、大地、虛空,怎麼來的?本體是能生,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山河大地虛空也是從本體所生的。所以我們有比喻說,以金作器,用金來比喻本體,做成的器,器器皆金。


接著丙三,是明宗。這個宗,是重要,等於是明宗,明宗修行的綱要,應該如何修,透過修行,來回歸到本體。


所以【此文以慈悲為宗。即發菩提心後,慈悲之心自然能生】起來了,所以這個慈悲,是修行最重要的綱要。大乘,本來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也是從慈悲出來的。


這個慈悲心自然能生。這個慈悲不是愛緣慈悲,愛緣慈悲,它是屬於愛憎心,喜歡了,才對他好;不喜歡了,就不怎麼搭理了。所以我們也要觀照到:我們是慈悲心,還是愛憎心。


慈悲心,就能考慮到每一個人。比方,你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你請了幫手,那你對家裡老人慈悲,應該對請來的幫手也是要慈悲。


你比方說,讓他工作,工作到最後,他也病倒了,累倒了。你只關注到自己的家人,沒有關注到照顧的人。


【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所以慈悲心,是能拔苦與樂。


丙四,是論用。用是作用,能達到什麼成效,什麼結果。所以【此文以與樂拔苦為用】,那真正慈悲心用出來了,能夠給眾生拔苦與樂。


【以慈悲之心,觀於四諦,發四宏誓願,這個都【不外慈悲也二用】了。我們以慈悲的心,觀察,觀照四諦,四諦是苦集滅道。觀自身的苦,尤其觀眾生的苦。


真的,我們假如看現在天災人禍的頻率好高,眾生真的是越來越苦。我們看這個病苦,現在生病的人年齡越來越提早了,生病的時間也很長。你看這個八苦,其中這一個病苦,現在的人,真的受的折磨不少。所以苦,我們觀察到了,感同身受了。所以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


世間的苦怎麼來的呢?集,因為造了業,所以要受這個報。迷惑了,造業了,最後業報現前了,所以要受這個苦了。所以從這個“集”生起了:你不能造那個惡因,不然會感來這個惡果。


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不生起這些煩惱,不迷惑,不造這個業,就不受這個果報。那你要勸眾生不要造業,自己要先修。所以儒家也說【格物】,你要先格除這些煩惱習氣,給眾生看,來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


滅呢?滅是成就佛果。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道,那是指我們怎麼成佛,道,那就要修。【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是觀於四諦,發四宏誓願,那當然能這麼去做,也是自己有這個慈悲心,然後肯去努力,肯去下功夫。


再來這個丙五,教相。【此文】這一篇教誨,【以方等生酥為教相】,把它定在方等。為什麼呢?因為【佛一代時教】,我們說五時說法,【有華嚴、阿含、方等、般,及法華涅盤五時】。


這個五時呢,【喻】,用比喻的,【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來譬喻。那剛好這個五味,對應五時說法。


【此文屬於第三時者】,方等時;阿含,講了十二年,主要講這些倫理,道德,因果;方等就比較是回小向大乘。所以屬於第三時,【以非餘四時所攝也】。它教誨的內容,不是其他四時所涵涉的,所以【即是第三時】,那也是【則大乘教法矣】,也是屬於回小向大,屬於大乘。


所以,【前講文題】,我們剛剛用五重玄義,講的是文題。【次講人題】,所以甲二,次講人題。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撰即作也。所以是這一篇文章,是這個祖師所作。那【實賢】呢?是【祖師之法名,賢者,望上非聖,望下非愚也】。


而【實】呢?【本是行輩,但亦可作義解】,這個“實”,應該是當時候他們那一輩的,用的字,像我們老和尚底下出家眾,悟字輩,這屬於他那個悟字就屬於他的行輩了。


但亦可以當作他的含義來解釋,祖師的字是思齊,思齊所以代表能實踐賢位,【不徒空懸思想而已】。不是只有想,他是會解行相應,會實實在在去實踐,去修行。所以【祖師四十九歲生西】,而且【上品上生】,成就很高,【且是西方的聖人】,所以祖師名曰實賢。


【不亦宜哉】,也是非常恰當,而且這個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我們,祖師是西方聖人,那我們也要去極樂世界,我們也都要實實在在來修普賢行,跟普賢行相應這個頻道就接上了。佛門常說【生則決定生】頻率接上去了,我們要實實在在去落實普賢行。


這個也是祖師的名,也是加持我們修行,一定要實實在在,不能空懸思想而已。而且把普賢行真正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這個重要。


我們之前也跟大家探討,相應很重要。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我們要跟真心相應,要跟普賢行相應。佛法是重實質,不是重在這些形式上。


【沙門,此云勤息】,因為祖師是出家的沙門,沙門的含義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言,非世俗人也】,世俗人他還不知道要修行,不知道要出輪迴,比較是隨順習氣。


所以,我們要出輪迴,要勤修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能發慧。勤修,就不能懈怠,也不能有一天沒一天,要不間斷地來修。


這個戒,有持五戒。我們出家人有沙彌十戒,包含比丘,也有二百五十戒,這個都屬於戒。而延伸到,還有一點是老師的教戒。我們隨時在境界當中,都是提起老師的教誨,我們就不容易隨順煩惱。我今天要處理一件事,也是修戒定慧,處處都是道場。一不提起這樣的思維,可能自己本來的做人、做事夾雜著煩惱習氣的習慣就現前了。


所以,這個勤修戒定慧,在每一個境界能提起老和尚的教。比方,老和尚常說的,最佩服老祖宗的八個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一句,我們假如提起來了,就不容易把責任往外推了。責任一往外推,可能是貪這個面子了,把責任推給別人了。再來,又見別人的錯,可能怨恨心就起來了,那就沒辦法息滅貪瞋癡了


古杭即今杭州,梵天寺,這個是在杭州,鳳山門外,【宋時開山】,宋朝的時候建的,【明代中興】,明代的時候道風很鼎盛,明代中興。


【祖師在清雍正時住持此寺】,在清朝雍正時候,省安大師是住持。掩關寸香齋,我們看大師,他是住持,但是他又掩關在寸香齋,這個很不容易。他掩關就是精進修行,所以課佛十萬聲,每天的定課佛號要念十萬聲。而且,他掩關還三年,畢竟他還要處理事物,這個也必須隨順人情。所以,不得已,還得要接眾,處理事情,為眾解惑。但是名叫寸香齋,代表用一寸香的時間來處理事物,不談家常俗事。處理完了,其餘的時間全力拼命念佛,所以是【課佛十萬聲】。這些表法都很重要,有這麼高的成就,對於念佛求生淨土不敢絲毫懈怠。祖師表演給誰看?省安大師也好,包含黃念祖老居士,他往生前幾個月,一天十四萬聲佛號,這個都是慈悲示現,提醒我們念佛成佛是大事,不能掉以輕心。賢公說的,念佛成佛是大事,其它的啥都是假的,不能掉以輕心。


【師生於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於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生西】,往生極樂世界,祖師是四十九歲走的。


所以,祖師他們成就道業的年齡都很早,都沒有說修行拖得很年紀很大了,沒有,都是勇猛精進的。我們看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就見性了。所以,這些祖師他們年輕就成就了,對於我們修行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表法。不然,我們的心態都會覺得:我可以活幾十年了,我現在還年輕。有這一個【我還年輕的念頭】在,想要勇猛精進都不容易了。我還有明天,我還有幾十年。所以,古人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了。


我也常遇到一些年輕的同修,我也是勸勉他們:“你們不能覺得【我還年輕】。要以六祖大師,以這些祖師為榜樣”。六祖二十四歲就見性成佛了,當然,我自己也要好好念佛,要表法帶頭才行。不然,勸人家,人家心裡可能不是很服氣了


接下來是釋文,我們進入,解釋這一篇教誨。勸發菩提心文,【此文甚長,先分三大科。如諸經之三分】。一般經典都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也是分三大科。


【序分從文初至“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也這屬於序分;【正宗分從“此菩提心,諸善中王”至“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這屬於正宗分。後面【流通分從如是十緣備識】,到這一篇文中,屬於流通分。


我們進入甲一緒論,屬於序分。【序有通別。但經有通序者】,一般經文的序分都有通序,還有別序。因為經都是【以從西土來】,從天竺、從印度那邊過來的。


【故有通序以為證信】。所以,我們很熟悉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些經文,這都是屬於正序信。因為從印度過來,要取信於我們東土的人,就有六成就,讀的人,他就會覺得不是編出來的,不是捏造出來的。


六成就,第一信成就“如是”,代表阿難尊者,是從佛那邊聽來的,“如是”,這就肯定了是佛所說的。“我聞”,我親自聽聞的。【一時】,所以“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


佛,在哪裡?佛是主,這部經是佛說的。在哪裡是處成就,所以主成就,處成就,還有現場有多少人在聽,這個是眾成就。就像黃念祖老居士說的,這個極樂世界誰看到了?當時候萬二千人俱,還有在家男居士、女居士,全部加起來兩萬人,都記錄下來了,這個取信於人。


因為【此文乃東土所作】,而且,當時候是在清朝,離我們也很近。所以,【無人不信,故無通序】,就沒有通序的必要。【但有別序,別序又名發起序,序分二科】。在一開始的發起序當中,又分為乙一、乙二。乙一總標心願為修行之先容。這個先容,它本來是指物品預先雕飾,後來引申為事先推薦。這一段文,就是祖師在談這一段教誨,一開頭就強調發心立願的重要。


我們看這個文,我們可以先讀誦一下。【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一開始,不肖二字表非盛賢,這是祖師之謙詞也。祖師道德學問那麼高,但是非常謙虛。所以這一個表法,我想對於釋迦牟尼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所以,我們乃至於大眾都需要懂得判斷,怎樣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才不會被邪師所誤了。其中特別是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謙虛的。可是,我們看到現在社會當中很多偏邪的團體,他帶領的人都是自我標榜,甚至於說他是什麼什麼佛再來的,這個都一點都不謙虛。你看祖師都是道業成就的人,他稱自己都是不肖。這些我們都要懂得觀察,懂得判斷包含不以神通度眾生,都是有師承的,不是自己突然開悟的,這些我們都要會判斷


【因此文普勸天下人,老幼男女尊卑,俱可發心,所以語氣未可一概,況當時在會,僧俗男女,或為菩薩影響,或乘願再來,為眾生之導師,均未可知,故不敢自高而稱不肖也】。


因為在場大眾,出家在家都有,老幼男女尊卑都有,有可能底下有菩薩再來的,乘願再來的,是眾生的導師,這個都很難說:沒有。所以,祖師,他不敢自高,稱自己是不肖。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也說,我們娑婆界,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沒有佛、菩薩示現在其中呢?所以,應該是要一切都禮敬。


我們剛剛還談到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要把普賢行落實在處世待人。普賢行第一個:禮敬諸佛。對一切人,哪怕是眾生、動物,都是禮敬,都是見他們的佛性,沒有著他外在的相,見性沒有著相。所以,祖師他們的修養,都是禮敬諸佛,都是自卑而尊人


所以,你看老和尚當時候,成德學習老和尚教導的,一個專輯《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因為有弟子請教“老和尚你怎麼念佛?”老和尚說:“我念阿彌陀佛跟你們不一樣。我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所以,老和尚的心境真的是禮敬諸佛,把眾生都當作阿彌陀佛。所以,這是老和尚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篇教誨,省安大師真心流出來了,所以每一個遣辭用句都是他的心。我們不能囫圇吞棗,我們能夠慕賢當慕其心,從祖師的每一個字去感受到他的心。這個學的就很深,很廣了,收穫就很不一樣了。所以,這兩個字就學到祖師的謙卑。【不敢自高而稱不肖也】。【愚下凡夫者:愚言愚昧,下為下根;凡夫泛泛言庸流,謙卑之極也】,謙卑到了極處。


看到這個祖師講,下,是下根凡夫言,泛泛庸流。想到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次,有一個專題《净宗心要》,這教誨也是很精闢,把《阿彌陀經》信願持名,這個是心要,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心要,來給我們講解的很深、很透徹、很深入透徹。


一開始黃老就提到了,自己每天還有很多法務要做,但是自己是生死的凡夫,所以就不能不好好修行,而且還要定課。黃老也是成就很高,修行功夫那麼好,他們的心境都是這麼謙卑。所以,黃老提到了他有那麼多任務,他每一天的定課,其他的不說,光是念佛,就是三萬。所以,這些表法真的讓我們特別敬佩,也是觸動:差距很遠,當然要起而效法。


【僧者,和合眾也。此是祖師自信語】,老和尚也說,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這算是盛世,宮廷裡面,講無量壽經。所以,當時候皇帝學佛,所以應該那個時候佛法也算是比較興旺。只要皇帝重視,你看唐朝,皇帝護法了,唐朝的佛法也是比較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