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8, 2022

《海納百川 謙沖自牧》我所認識的淨空老法師(釋勝妙)淨空老和尚圓寂追思----老和尚的身教——序五


 


序五(上)

海納百川 謙沖自牧

——我所認識的淨空老法師(釋勝妙)


心量廣大,而行為嚴謹;使命重大,而平易近人;眼光長遠,而謙沖自牧。這是我對老法師的認識。

二○一二年一月五日,筆者有幸經友人介紹,前往香港親近上淨下空老法師,擔任侍者與秘書工作。直至二○一八年十月奉命留駐英國為止,前後將近八年時間,隨侍老法師左右,朝夕相處,對老法師的行誼有些認識與體會。在此不揣淺陋,整理出其中的點滴,供讀者參考。為行文方便故,以下以我自稱。


一、心量廣大

初次拜見老法師,是在一九八九年。當時有事前往景美「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請教問題,請教之前順便聽老法師講了一堂《華嚴經》。當時對老法師能將深奧的教理以淺白的言語講述,讓聽眾能夠理解,感到很佩服!聽經後請教老法師,華藏圖書館派到長庚醫院佛學社演講的法師講得很好,可否不要輪換?老法師只回答了一句:「要給每個人都有機會(說法)。」聽了老法師的理由,我等只得順從,不再堅持己見。然而從老法師的答覆中,也體會到老人家平等對待弟子的胸懷。


再次聽聞老法師,已是二○○八年。當時得知在老法師的倡導下,廬江落實傳統文化,達到社會和諧的效果。這是自從我中學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以來,第一次聽到傳統文化能夠落實的消息,內心很受鼓舞!從那時起,我開始聽老法師講經的光盤。聽經當中,對於老法師深入經教、通俗演說的功夫心悅誠服,但是最感到佩服的,還是老法師廣大的心量——時時為大眾著想。

老法師講經當中,曾提及他十四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自己飽受失學之苦時,小小年紀的他,時常思考的是如何讓全天下的兒童不會因貧窮而失學。他甚至想出具體辦法,由國家向企業征收「教育捐」,以供全國學生免費接受教育。一般人在受苦時,心裡想的是自己如何脫離苦難。老法師小時候,所想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全天下的小孩,這是多麼廣大的心量!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廣。老法師後來能將聖教弘揚到全世界,甚至獲得聯合國的弘法平台,是其來有自的。

二○一二年得以親侍老法師之後,對於老法師的心量廣大,更有了親身的體會。從老法師日常從早到晚所說的、所做的,可以觀察到,他內心的想法跟一般人不同。老法師很少為自己著想——他所想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攝受更多的人、如何出名、如何獲利等等;而是如何承傳聖賢教育、如何增進人民福祉、如何團結各大宗教、如何促進世界和平。從這裡可以看出,老法師講經時所說的是真心話;他平時是怎麼想的,講經時就怎麼說,知行合一。正因為這樣的真誠心,所以他想做的大事業,一般人認為很難做到的,後來都能逐一實現。

老法師的心量廣大,也體現在鼓勵跟隨自己學習的人去參學,而不會將學生、信眾緊緊聚攏在自己身邊。一般人會很在意拉攏自己身邊的人,不會輕易讓他們去跟隨別人,老法師則不然。曾聽悟道法師說起,當年在華藏圖書館,老法師曾派自己的出家弟子去親近日常法師,學習戒律。結果這些法師學習回來,產生了分別心,對圖書館的日常安排有諸多不滿,造成了一些困擾。即使曾經有過這樣不順的經驗,二○一四年,當老法師知道果清法師精通戒律時,還是禮請果清法師前往澳洲淨宗學院,為那裡的四眾弟子講授戒律。正是出於大公無私的胸懷,才能如此做。

老法師的心量廣大,還體現在能夠包容別人的過失與別人對自己的冒犯。一九九八年,老法師與弟子們離開台灣,應邀前往新加坡。那時老法師寫下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六句話:「感激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鍊了我的心智。感激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的見識。感激鞭打我的人,因為他替我消了業障。感激遺棄我的人,因為他教導我應當要自立。感激絆倒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能力。感激斥責我的人,因為他助長了我的定慧。」老法師這麼寫,並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而是自己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關於這些經驗,老法師在講經當中一一列舉了實例。

正是出於海納百川的廣大心量,所以老法師不只注重弘揚淨土宗,也提倡將中國大乘八宗、小乘兩宗都弘揚起來。二○一二年贊助斯里蘭卡成立「龍喜國際佛教大學」時,老法師倡導振興巴利語、漢語、藏語三大語系的佛法,希望將佛教全面復興起來。

老法師不只讚歎佛教,也讚歎其他宗教。他提倡各宗教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希望藉由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促進世界和平。


二、親切關懷

老法師見到任何人都很客氣,親切和藹,平易近人,就像鄰居的老爺爺一樣,沒有一點架子,看不出是做出大事業的人。

對於訪客,老法師一視同仁地親切接待,不因貧富貴賤而有差別。有時客人提出比較過分的要求,讓老法師身邊的護法感到不滿,老法師還是盡量滿足其要求,不會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有所抗拒。老法師交代要為所有訪客都準備法寶與禮物,不會讓來訪的人空手而回。有時老法師會將自己手上的念珠解下來,贈送給人。

老法師真誠關懷周遭的人事物。我初到香港時,衣服帶得不多。每次講經前,我們會在老法師住處的門口等候。老法師看到我穿得比較少,就關照我穿暖些。過了一天,看到我沒增添衣服,就拿了一些保暖的衣服給我。之後還不時送我一些衣服與用品。

用餐的地方有兩張大圓桌,一張是主桌,給老法師、嘉賓與主要幹部坐;另一張是副桌,給義工與工作人員坐。有一次午餐時,老法師忽然指著副桌的一個位置,問道:哪位居士為什麼沒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工作人員解釋說,他臨時有事所以沒來。由此可見,老法師關懷身邊的人,有什麼情況,老人家都會關注。

不僅關懷人,老法師也關懷周遭的其他眾生與事物。看到貓狗等小動物,會關心它們的飽暖。看到室內進了昆蟲,會以塑料杯與紙片,小心地將它放進塑料杯,然後送到戶外安全的地方。對於周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老法師也會關心與詢問。


三、正念穩固

眾所周知,老法師講經的語速很慢,初次聽講的人可能不大習慣。日常生活中的老法師,也跟他講經一樣,一舉一動慢慢進行,很有耐性,時時保持著正念。我們年輕人,有時急著做某件事,會走得比較快,甚至小跑步。老法師看到了,會告訴我們:「慢慢走,不要跑!」有時我們遇到突發情況,一下子緊張起來,老法師會說:「不動,不動!」提醒我們保持冷靜與正念。

老法師做事的習慣,是專注做一件事;一件事做完,才做下一件;不會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情。

老法師長年念珠不離手,一有空就數著念珠念佛。每次遇到自己身體健康有些狀況時,或者聽聞社會動蕩的新聞時,總是更加努力念佛。老法師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很切,雖然在世界做出重大的貢獻,但沒有絲毫留戀,隨時都可放下。

二○一○年年底,筆者有幸隨團前往香港暫時親近老法師,並跟隨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當時由於某種因素,老法師決意求往生。二○一一年年初,老法師率團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弘法,並至印尼泗水追悼老友瓦希德長老。

在那段時間裡,平時笑口常開的老法師,一直很嚴肅,從沒有真正笑過,這顯示出老人家真求往生的決心。返回香港之後,有居士發心提供一棟樓房作為講經教學之用,才答應繼續住世。

大概在二○一三年,有一次隨侍老法師從香港飛吉隆坡,路上經過五六小時,到達時已是傍晚。吉隆坡有居士經營酒店,裡面有泡澡池,邀請老法師去泡澡。作為侍者,我伴隨老法師前往,隨行的還有馬來西亞當地的一位護法居士。

泡澡時,老法師先以毛巾擦拭身體,然後浸泡。浸泡一會之後,老法師起身坐在浴池邊,雙腳泡在浴池裡,靜靜地望著池水,一動也不動地坐著。當時我覺得這個舉動有點異常,心裡想,八十幾歲的老人家,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旅途勞頓,抵達之後就來泡熱水澡,現在突然坐著不動了,不會有什麼問題吧?禁不住擔心起來。我看了看陪我們同去泡澡的護法居士,他向我搖搖手,意思是不要去打擾老人家。但是我還是很擔心,就出聲喊:「師父!」老法師沒回應。我又喊了一次,還是沒回應。喊到第三次時,老法師輕輕地說:「我在念佛。」頓時我才放心,同時也佩服老法師的正念!

正因為老法師時時保持正念,所以記憶力特別好。八十幾歲的老人家,記憶力比我們年輕人好太多了!我們由於妄想多,雖然年紀不大,記憶力已開始衰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時我們記不得了,老法師還記得很清楚。經老人家提醒,我們才想起來。


四、整潔謹慎(序五-中)

老法師喜歡整潔,無論是身體、衣服、物品或住處,樣樣都保持得很清潔、整齊。這需有勤勞的好習慣,才能做到。

我前往香港親近時,老法師已經八十六歲。這樣的年齡,還是自己洗澡,不需別人幫忙。老法師注重身體清潔,如果因太忙或遠行而沒洗澡的話,隔天早晨一定擦澡,從頭到腳都以熱毛巾擦拭乾淨。

老法師有個習慣,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就是洗完澡、擦乾身體之後,會以擦拭物品用的毛巾,將浴室的墻壁與地面都擦乾。所以老法師洗完澡之後,浴室裡面是乾的,看不到殘留的水滴。老法師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愛惜物品。水龍頭、蓮蓬頭等鐵器部分保持乾燥,就不會生鏽。墻壁與地板保持乾燥,其表面就不會留下水漬或變色。老法師講經時曾自豪地說,以前借人家的房子住,幾年之後歸還,房東讚歎說房子還保持得像新的一樣!儘管聽了老法師這麼講,但如果不是親眼目睹,就很難體會老人家在愛惜房舍與物品方面,做得多麼細緻!所以,「保持得像新的一樣」是實在話,不是虛誇。

衣櫥裡的每件衣服,老法師都會梳理整齊,端端正正地掛著。外出前,每件衣服都會先平攤在床上,折疊得整整齊齊,再整齊地放置到行李箱裡。

書架上的書、書桌上的文具,乃至雜物櫃裡的物品,都放置整齊。老法師有時自歎道:「我老了,東西沒法像以前那樣擺整齊了。」但我們看到老法師的物品還是擺放得很整齊。其實是老人家提醒我們作侍者的人,應該幫忙將物品擺放整齊。但很慚愧,自己在這方面總是做得不夠!聽過去的侍者說,老法師以前對物品的擺放,要求很嚴格,必定擺得整整齊齊;但年紀大了之後,要求也變得寬鬆了。聽了這話,覺得自己福報不夠,沒機會接受嚴格的要求,同時也感受到老法師的慈悲與包容。

老法師行事嚴謹。老法師有個習慣:每次要離開房間,關門之前,一定先回頭看看房間,然後才關門。我想,老法師是要確認窗戶是否關妥,物品是否整齊,有否物品忘了帶等等。有些人出門之後,才發現證件忘了帶;這樣的事從未發生在老法師身上,至少在我隨侍的近八年的時間裡沒見到過。

老法師的嚴慎,也表現在處事方面。有一次在國外,有人要介紹老法師與某位宗教人士見面。一般而言,老法師喜歡與各宗教友人見面,因為希望促成宗教和諧。但那次老法師婉拒了,因為該人士涉及政治敏感問題。

老法師平時也避免涉及政治。遇到選舉,有人希望老法師表態支持某位候選人,老法師都會婉拒。宗教不與政治掛鉤,這是明智的作法。


五、策勵精進

老法師的精進是令人感動的。二○一二年我親近老法師時,老法師已八十六歲(虛歲)。有時在講經當中,老法師會感歎自己老了。他說,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做累;八十五歲以後就不行了,有了累的感覺。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覺得老法師精力充沛。那時,老人家堅持每天講兩次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兩小時。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連續講話兩小時是什麼情況;練習過複講的人才會知道,當講到一個多小時時,會有口乾舌燥、聲音沙啞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一直在講話,口腔與喉嚨的水分蒸發,津液供應不上;此時最好能夠喝點水。但老法師講經是不喝水的,除非出現咳嗽的情況,這對身體而言,是一種挑戰。護法居士不忍心看老人家如此辛勞,往往會想方設法讓老法師少講一堂。但老法師非常堅持,只要沒有特別的事情,每天一定講兩次經。

有一段時期,護法居士聽中醫師的勸告,建議老法師將每次講經的時間縮短為一個小時,但老法師不肯,堅持一定要講滿兩個小時。一直到老法師九十歲以後,漸漸覺得中氣不足、聲音沙啞,才自願減少到每次講經一個小時。後來為了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們的時間,所以減少到半個小時。

老法師總是想辦法精進。早年韓館長護持他時,有時帶他去百貨公司,老法師不能推辭時總是拿上一本書。當韓館長逛百貨公司,老法師就會找個地方坐下來看書。

二○一六年,老法師找人將黃念祖老居士所講的《淨修捷要報恩談》整理出來,並加以錄音。從此每次出遠門,老法師一路就聽《淨修捷要報恩談》的錄音。特別是長途旅行,從出發、搭機、接機,一直到抵達住處,前後經過十幾個小時。到了住處,老法師會跟我們說,這路上他已將《報恩談》聽過了三遍!老法師是為我們示現精進的精神;當大家在飛機上睡覺或看影片時,老人家一直在聞法。可惜我們自己總有種種藉口,沒能真正學到老人家精進的精神。

老法師喜歡跟大家一起精進。當時雖然已經八十幾歲,但老法師體力很好。下午講經(兩小時)之後,老法師會安排會客,有時一會客就是兩三小時。晚餐之後坐車回到「六和園」,已經晚上八點。這時老法師會召集住在「六和園」的法師、居士們,一起觀看佛法的視頻。老法師知道現代人的心比較浮躁,不容易靜下心來看書,所以盡量將佛法內容製作成影音製品,以提起大家的興趣。老法師也了解,如果他不跟大家一起看的話,多數人不會自己去觀看。所以雖然已經是晚上了,他還是陪著大家一起觀看,例如《賢公和尚 佛門榜樣》等視頻。有時老法師看得津津有味時,有的居士已經開始打瞌睡。老人家之精進程度,往往如此。

即使年近九旬,只要弘法上有必要,老法師還是不遠千里地飛行。單是二○一六年一年當中,老法師總計前往英國兩次、法國巴黎一次、澳洲一次、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次、台灣兩次。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一七年三月及二○一九年三月,兩度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團訪問澳洲圖文巴,九十歲的老法師,兩次飛回澳洲,親自接待,難怪大使們非常受感動!


六、樂於布施

老法師自從親近章嘉大師,受到啟發之後,就一直力行布施。老法師將信眾供養的金錢,都用於流通法寶;而且所流通的法寶,不限於佛教淨土宗,凡是正法,包括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典籍,乃至世間善書,都盡力助印,免費流通。所以老法師成立的「佛陀教育基金會」,所助印的法寶流通得很廣,遍及全世界。

為了保存傳統文化寶藏,後來老法師將信眾的供養用於購買《四庫全書》與《四庫薈要》,以及助印《乾隆大藏經》、《群書治要》與《國學治要》,分贈給世界各國的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收藏。

遇到有重大災難時,老法師慷慨捐款,救濟災難;平時也捐款贊助醫療設施,如圖文巴醫院與臨終關懷院。老法師還捐助各地辦學及提供獎學金。

二○一二年,老法師應當時斯里蘭卡總統的邀請,訪問斯里蘭卡。當老法師得知斯里蘭卡將在一處聖地建立「龍喜國際佛教大學」時,非常讚歎。回到香港之後,將所有的存款悉數匯到斯里蘭卡,贊助這項工程。

越施越多,這是老法師講經時經常提及的;而他自身的感應證實了此事。銀行存款全部布施之後,不久,供養的善款又多了起來。於是,二○一四年老法師成立了「淨空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將供養用於資助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本來老法師不想用自己的法號來命名此基金會,但是有董事提出此建議,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清楚所捐贈的對象,所以老法師同意了。此後,老法師的基金會與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合辦「英國漢學院」,及贊助大學舉辦提倡多元宗教教育的「和諧博士班」,為承傳傳統文化與促進宗教和諧做出貢獻。

老法師不但做了廣大的財布施,而且歡喜做法布施。講經說法超過六十年,許多人因聽經而改善了自己的命運與家庭。老法師喜歡分享自己的見聞,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就在講經當中說出來;但有時也因此惹來了一些麻煩。老法師屬於真誠而率性的人,往往不會去考慮所說的話對自己的信譽與名聲會產生什麼影響。由於不善於保護自己,有些言論被有心人斷章取義地拿來作為毀謗與攻擊的證據。對於這些,老法師並不加以解釋。

老法師從不吝於讚歎別人;尤其老法師特別鼓勵人從事講經說法,所以只要聽到有人講經講得好,就會在自己講經時加以讚歎。然而,這些讚歎的片斷往往被當事人轉錄下來,作為老法師印證自己的證據;甚至在講經前先播放老法師讚歎自己的片斷,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佛陀一再強調「四依法」,特別是其中的「依法不依人」,但是一般學佛人,往往是依人而不依法——選擇相信某人所講的話,而不是依照佛法的教理來做理性的判斷。

當老法師的聽眾聽到老法師讚歎某人時,會以為老法師印證了那個人,認為那人完全可信。事實上,老法師之所以讚歎,只是因為此人某方面做得好,並非肯定此人的一切。由於認知上的偏差,所以聽眾容易產生誤解;那時,即使老法師在講經時進行了澄清,也未能扭轉某些人的認知,這是很無奈的事。

老法師特別喜歡栽培後進,遇到有可造之才,總是傾囊相授,並盡量提供機會與平台,希望後學比自己更好。

老法師的樂於布施,不僅限於講經教學與贊助教育等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受用也喜歡與大家分享。有任何好的東西,包括用品、食物與養生調理方法,老法師總是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享有的,也希望周遭的人都能享有。


七、堅持原則(序五-下)

老法師講經時曾說,出家之前他的同事稱他為「老頑固」。由此可見,老法師是很堅持原則的人。

老法師一生堅持「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的原則。哪怕當年「華藏圖書館」經營得非常辛苦,老法師寧可圖書館不辦,也不改變原則。老法師堅持三不的原則,不是圖自己安樂,而是為了專心從事講經教學。由於堅持自己的原則,所以老法師這一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走既定的路線。

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老法師堅持遵循古聖先賢教誨的原則,例如:以孝親尊師為德行的大根大本;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堅信落實傳統文化必定能帶來社會和諧。

在促進世界和平方面,老法師堅持先從宗教和諧做起的原則;堅信必須促成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

老法師堅持原則,但並非頑固不通。只要不是影響根本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制宜,通權達變,隨緣隨順。

堅持原則而能權巧變通,是老法師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八、忍辱負重

老法師的忍辱精神是很可欽的。堅持「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的原則,雖然能為自己爭取時間與精神,專注於講經,但也因此放棄了管理支配的權力,於是大大小小事情都要聽由護法居士安排。護法居士雖奉老法師為導師,遇到重要的事會請示老法師的意見,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但有時彼此意見不同而護法居士又堅持己見時,老法師就放下自己的意見,接受對方的意見。生活與處事當中,類似這樣必須忍辱求全的情況,時而有之。

關於忍辱,曾聽悟字輩法師說起一件事。當年有一次老法師正在台上講經,聽眾席後面韓館長與老法師的一位尼師弟子發生了口角。韓館長當下要求老法師下台來,做個評判。老法師立即暫停講經。下台之後,老法師就向韓館長頂禮,說:「對不起,我沒把弟子教好!」那位尼師當場楞住了。然而事實上,老法師本來不願意收出家弟子;所有出家弟子都是韓館長看中意,要求老法師給予剃度的。收了剃度弟子,卻在很多時候不能替他們做主,這是作為師父的人很無奈而必須忍辱的事。

後來韓館長往生了。老法師很感恩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在講經的攝影棚裡,將韓館長的照片與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與李炳南老居士的照片掛在一起。每次講經都是在向他們報告;上座前與下座後都向他們問訊。

韓館長往生日與章嘉大師示寂日只差一天,所以每年老法師舉行「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法會」,做兩天的三時繫念,以紀念章嘉大師與韓館長。二○一七年三月四日是章嘉大師示寂六十週年紀念日,三月五日是韓館長生西二十週年紀念日。老法師在澳洲淨宗學院舉辦的「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法會」談話中,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可看出老法師忍辱的工夫下得多深!他談到韓館長,說:「她很能幹,世法、佛法都有基礎。照顧我三十年,到她臨走。如果沒有這個護持,那就是李老師所講的走投無路。我從老師那裡學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韓館長這個道場落實了。沒有這三十年,煩惱習氣怎麼能斷得了?不容易!你們不如我,你遇不到韓館長這麼多的折磨。說老實話,你沒有那個耐心能夠忍受三十年的折磨,你怎麼會有成就?你不能成就。三十年的磨鍊,讓我在佛法修持上得其門而契入。」修學佛法要想成就,需要很多條件,包括內因與外緣;其中忍辱是能否成就的關鍵因素。

有一段時期,老法師每週末到尖沙咀「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十一樓講經與會客。有一次老法師會客之後,坐電梯到一樓,遇到一位法師正與協會的一名義工爭吵,法師堅持要該義工向他道歉。老法師看到了,立即向那位法師頂禮,那位法師默默離去。

老法師一生當中遇到大大小小的逆緣與毀謗,都一一忍耐過去。其中當然也包括生活當中不順心的事,例如,秘書或侍者無法如老法師的意願處理事情或整理物品,老法師委婉地提醒之後,如果還是未能改善,老人家也就包容了,沒有責備我們。可能因為我們不是老人家的剃度弟子,所以對我們比較客氣。我們感到很慚愧,未能達到老法師要求的標準,同時也很感恩老人家的忍耐與包容。



九、高瞻遠矚

老法師對於事情考慮得很長遠,而且擬定出具體落實的方法。

老法師很早就留意到祭祀祖先對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一九七○年代就倡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二○○二年,在香港建立第一所「中華萬姓先祖紀念堂」。隨後數年,各地紛紛效法建立。二○一二年,首次在香港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以後每年都舉辦。二○一六年,首次在英國舉辦「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隨後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日本,都舉辦祭祖大典。二○一八年,首次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二○一九年,首次在德國舉辦祭祖大典,同年首次在威爾士舉辦祭孔大典。這些祭祀典禮,是最好的禮樂教化,教孝教敬,確實能夠淨化社會人心。

對於弘揚佛法,老法師認為必須培養專才。每位法師深入一部經典,成為該經專家,並依教奉行。如此弘法才深入,才能將佛教發揚光大。一九九五年起,老法師在新加坡開辦「弘法人才培訓班」,做出成績。

有退休的政治領袖擔憂,世界是否還有和平?老法師答覆:從宗教和諧下手,就能逐步達到世界和平。老法師在新加坡與澳洲都做出了宗教和諧的典範,確實對社會和諧產生貢獻。

老法師很早就留意到養老事業的重要性;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會關注其養老設施。老法師早年在美國,看到養老院與幼兒園建在一起,深受啟發,就提倡這種模式。近年來,老法師更倡導建立「老人樂園」,構思好應有哪些娛樂活動,讓老人精神生活充實,而不是落入「坐吃等死」的困境。已有居士按照老法師的理念,建立老人樂園。

老法師幾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辦的國際和平會議上,做專題演講,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的主張。然而大使當中有人懷疑,認為這只是理論,無法實現。二○○五年,老法師在自己家鄉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真正端正了社會風氣,使小鎮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做出成果。這個實驗讓教科文大使們大感信服。

老法師感慨中國傳統大家庭的沒落,提出在現代企業推行家文化的理念,建立道義的大家庭。已有國內外的企業真正落實,成果顯著!


二○一三年,斯里蘭卡建立「龍喜國際佛教大學」時,老法師就建議他們要振興三大語系的佛教,將佛教全面地復興起來。

對於促進世界和平,老法師提出從宗教團結下手,主張宗教必須回歸教育、互相學習,並分別在新加坡與澳洲圖文巴落實,取得成功。老法師還帶頭編輯《宗教經典三六○》,並倡議建立「宗教聖城」。

二○一五年,老法師與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休斯校長聯繫,商議合辦漢學院事宜。當時身邊的人都不看好,建議放棄此計劃。唯有老法師一人堅信此事可成,堅持貫徹進行,所以才有今天的英國漢學院。如今英國漢學院已有兩屆碩士生畢業,預科、本科、研究所都在進行教學。


十、重情重義

老法師很重舊情,即使已耄耋之年,每次回到台北,都會與老朋友聚會。也時常與台中蓮社的老同學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等見面。每次到台南,都會與當年建甌小學的同學余兆敏老師見面。

當年方東美教授過世之後,老法師與幾位同學一起照顧方師母直到方師母辭世。後來老法師幾次邀請方教授之子方天華先生來香港長住,並照顧他的生活。

二○一六年,老法師禮請自己中學校長周邦道先生的幼子周春塘教授擔任英國漢學院院長,並全力照顧他的生活所需。周院長在二○一八年身患重病,老法師非常擔心。同年七月,老法師在法國巴黎時,聽到周院長往生的消息,非常難過,說:「我發願捨壽給他,沒想到他還是走了!」如果不是最後不經意地說出來,誰也沒想到老人家竟然默默地捨壽給周院長!老法師對情義的重視,可見一斑。


十一、熱愛祖國

老法師二十三歲來到台灣,但內心還是一直惦念著大陸。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老法師特地前往香港,見證回歸的歷史時刻。

老法師對祖國滿懷信心。九七年之前,有不少人心懷疑慮,想離開香港,來問老法師。老法師勸他們留在香港,並告訴他們,將來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中國。但有些人不相信,還是離開了;後來他們都感到後悔,但已來不及了。

二○○一年,老法師與出家弟子離開新加坡,移民澳洲,在圖文巴建立「澳洲淨宗學院」,大家有了安身的地方。本來老法師可以選擇安穩地住在澳洲,但他卻選擇長住在香港。原因在於,香港是祖國的門口,在香港講經是老法師愛國的存心。

老法師講經當中,時常流露出對祖國的關懷與想念。他也時常觀看國內出品的視頻,例如《記住鄉愁》等。老法師讓人收集了報導祖國繁榮的多種視頻,例如《輝煌中國》、《大國外交》等,分贈給訪客。

二○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老法師設立辦公室,命名為「淨空之友社」。從此,老法師經常在教科文組織與不同國家的大使交流。對於中國崛起,西方國家有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老法師時常向大使們說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崛起只會促進世界和平,不會有威脅。


十二、謙沖自牧

儘管事業廣大,名似山斗,老法師仍然保持一貫的謙卑態度。

老法師講經影響之巨大是舉世公認的;但老法師並不以老師自居,而是把自己當成學生,講經就像在報告心得一樣;聽眾都是老師,在監督著他。


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老法師提倡辦班教學。後來做出了成績,令傳統文化的弘揚遍地開花。但老法師說自己是「但開風氣不為師」。


老法師與人談話或撰寫書信時,不僅沒有架子,而且是謙沖為懷,用字遣詞都很謙遜。有一次,老法師要秘書代他寫信給一位三四十歲的律師。秘書將開頭的稱謂寫為「某某先生」,老法師指示改為「某公」。老法師的卑己尊人,往往如此。


以上是簡略整理筆者親近老法師的幾點體會。

做得越多的人,受批評的地方也越多;
說得越多的人,被挑剔的地方也越多。
評判挑剔很容易,真做真說卻很難。
不管別人怎麼評判與挑剔,
一心一意為振興聖教、利益眾生而不懈努力的人,

在我心中就是菩薩。



《老和尚的身教》《海納百川 謙沖自牧》我所認識的淨空老法師(釋勝妙)

Thursday, August 4, 2022

學悟法師20220731《先恩師上淨下空老和尚走之前的遺言》



學悟法師20220731《先恩師上淨下空老和尚走之前的遺言》

今天我們聚會在這個地方,再一次舉辦這個三時繫念,沒有別的,都是爲我們先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作爲我們對老師的報恩。

在佛教裡面,有四種恩,我們做人的基本。是一定要做到的。大家都知道第一個,報父母恩;(第二),報老師之恩;第三,報國家之恩;(第四),報衆生之恩。這個是我們做人的基本。無論高貴貧賤,我們一定要做得到,也不能忘本。

剛才已經給大家說了,我們師父的法體現在還在臺南,淨宗學會極樂寺。他老人家,據説,告別式,定在九月十六號,也蠻久的。13、14、15會舉辦三天的三時繫念,除此之外,每一天很多人都在這個地方,就是在臺南市,無論在淨宗學會,全世界網路,種種的,都在進行爲我們師父上人助念。所以,大家有因緣,有空也可以參與,雖然我們沒辦法能夠到我們臺南極樂寺,但是現在科技很發達,網路很發達,大家也可以參與這個助念,作爲我們對老師的供養,對於我們老師的恩德,來貢獻。

我這一生,可以説,很幸運,能夠遇到我們師父上人。再加上以前,我剛剛出家的時候,我們師父上人第一次到印度尼西亞,到雅加達,爲了幫助社會安定,爲了幫助世間的災難,大災化小,小災化無。他老人家到了印度尼西亞。舉辦了一個很大的活動。就是傳《大藏經》。

舉辦這個大會是在我師父的道場,雅加達...禪寺。在這個地方舉辦的。請了很多很多這一些高僧大德,這些大官,這些護法,聚在我師父的道場。那個時候,主持這個大會,是我自己本身主持的。在這個因緣,我就認識了我們師父上人,很多次跟他老人家相處,聼他老人家的勸導、的講話,我才能夠決定下來,這個老師是我一生要找的!而這個老師能夠靠得住的。

我回到寮房的時候,去觀察這幾天的相處,我才發現我們師父上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有修養的,有修行的,有德行的。我相信:他不是一般的人。

所以,經過很多天的參考,決定下來了。但是,那個時候,對這個華語,是有一個障礙。那怎麽辦呢?所以,有一些護法(把)我介紹給悟行法師,因爲你想要聼老和尚的經,但是你有這個障礙,怎麽解決呢?所以,很多人就介紹給我悟行法師。所以,我第一次到澳洲,是到淨宗學院參加韓館長(往生十周年紀念)。在那個時候,悟行法師介紹我到臺南,去臺南學華語。

到了臺南,才把這個障礙慢慢化解了。才能夠有機會,能夠去瞭解,我們師父上人裡面所講的經,内容是什麽。那一刻開始,我才認識了淨土。

在這一生當中你想要成就,你想要了生死出三界,超越六道輪迴,你不靠這個法門是不行的。凴我們的根性,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們的根性不如以前了。

釋迦牟尼佛一生雖然講經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平等的,無有高下的。每一個法門都能夠幫助我們成就的,但是凴我們這個凡夫,凴我們這個現在這個能力,你想要成就,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你不靠念佛法門是沒有一條路能夠幫助我們的。除此之外是沒有了。這一句話我是否講得太過了?言重了嗎?沒有。是把我的心裡話所講出來的。我們真的不如以前了。

所以,我很感恩,很感謝。我們師父上人在我這個聼經當中,讓我瞭解,讓我明白,將來我的路要往哪裡走。讓我很清楚我的目標,我的方向,要鎖定在哪裡,很清楚了。所以,一生不改變。

我們師父上人講經當中,常講一句話,大家應當很熟悉的。老和尚怎麽講呢?老實、聽話,最後要真幹。這六句話,如果你能夠用你的真誠心去聼,它的内容都是有高度的智慧,而這六句話,你能夠真心的去聼,去體悟,它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當中了生死,超越六道輪迴,最難得的這一生當中,能夠幫助我們一生成就,將來有機會親近阿彌陀佛往生淨土。1106

所以,我非常的感恩,感謝他老人家一生的教導。所以,經過學習在臺南,讓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很感謝我們悟行法師,默默的護持,默默的來鼓勵我在這個地方,好好認真的學習。最後才有這個因緣跟大家認識。

****

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偶爾的,都有因緣具足的。今天我們聚會在這個地方,也不是偶爾的,真的。我們在這個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每一個人都(是)有因緣來到這個世上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將來你的路,是怎麽樣的,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成就,關鍵不是在別人是在我們自己本身。

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在世的時候,常常在講經當中,都是在勸導。我們有沒有聼進去嗎?聼進去的人太少了。現在老人家離開了。我們還這樣的放鬆呢?我們還不認真,不精進,不用功,將來我們能夠靠誰呢?只能靠自己。

所以,下面他所講的這六句話【老實,聽話,真幹】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去落實,依教奉行。因爲最後的成就不是別人,都是你自己來成就你自己的。因爲老和尚師父說:這個世上,啥都是假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淨土,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念佛法門,好好珍惜,將來離開這個世間,好好跟阿彌陀佛聚在一處,比什麽更重要的。這個就是他老人家所講的真話。今天就算我們能夠活到一百嵗,一百五十嵗,你還是無常,就算兩百嵗,還是要離開這個世上,沒有一根一草能夠帶得走的。

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個道理,我們還要爭什麽呢?我們還要執著什麽呢?我們還要計較什麽呢?沒必要了,啥都是假的。

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從來不爲自身而求安樂,但為衆生得離苦,這個就是他一生的言教,從來不求自己的,從來不考慮到自己,從來不想到自己。所想的,都是為一切衆生,如何讓一切衆生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成就,如果在這一生當中如何讓一切衆生能夠離苦得樂。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的期望,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的願望,這個就是師父上人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有沒有聼進去?這個是一個關鍵。

所以,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天地而立心,為生民而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就是我們師父的志向。所以,他老人家每一天,爲什麽像我們所講的,九十嵗了,他還是到處奔波,爲了誰呢?爲了我們一切衆生,不讓衆生苦。(因)爲我們這個宗教慢慢的衰弱,希望這個宗教,希望我們佛陀所留下來這個聖教,能夠興旺起來,能夠去利益一切衆生。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一生的志向。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嗎?所以,我這一生當中很感恩,感謝他老人家。

我還記得幾年前,好像八九年前,我跟悟行法師在吃飯的時候,兩個人單獨。我跟悟行法師講過,我曾經做了一個夢,這個夢是什麽呢?我夢老和尚連續四次,連續的四次,在夢當中在做什麽呢?他老人家連續四次來駡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這種的夢?我不知道。

我就問悟行法師:這個夢中裡面是什麽樣的啓示呢?悟行法師一句話沒講,告訴我:你慢慢的去體悟吧。去反省、去檢討。你是不是犯了什麽毛病【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是我們所遇到的,確實他老人家,有這樣的勸導。後來才明白,反省檢討在哪個地方,能夠自己去覺悟。

所以,這一段時間,我出家二十二年,認識了我們師父上人將近十八年,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我們有沒有聼他老人家的教誨,説實在的,到現在,我們還沒真正的把他老人家的教誨,去落實了。如果我們真的落實了,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樣了。1915

****

所以,今天我就藉這個因緣想跟大家來講講幾句話。原本一般的行程,禮拜天共修,我會跟大家來講這個三時繫念的大意,但是,今天我想藉這個因緣,聽聽我們師父上人是怎麽說的呢?

我們師父上人講經六十多年,所講的經太多了,所勸導的全部都在裡面了。我們有沒有去體會得到,就看自己了。在這麽多的勸導,在這麽多的勸誡,在這麽多的所講的經,我想選擇一些,他老人家走前的遺言,來跟大家來講講話。

師父是這樣講的,他曾經有説過,他說:“我的年齡已經老了,而且也快要走了,我所説的話,所講的都是真語。”

希望大家,我們來慢慢的聼。看看聼我們師父上人是怎麽講的。第一個,師父説: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能夠吃一點苦沒關係,是一個好事。吃一點苦沒關係,你願意吃苦,説明你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如果今天你不想,也不愿意吃苦,老和尚就告訴我們:隨他去吧。不要勉强,隨他去。爲什麽呢?不會有成就的。

這個就是第一個我們師父上人走前的遺言,來勸導我們念佛的人。你這一生想要離苦得樂,你這一生想要超越六道輪迴,你這一生想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成就,獲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你不吃苦,行嗎?

釋迦牟尼佛當年要入涅槃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大涅槃經》我們看到了一個故事,阿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他問:世尊,您在的時候,我們能夠依靠您老人家,但是現在您老人家要離開我們了,我們要靠誰,來作爲我們的老師呢?(誰)能夠依靠,才不會走錯路,將來才能夠成就?釋迦牟尼佛很簡單把這一句話講出來,但是我們有多少人能夠體悟得到呢?雖然很短。但是内容的智慧不是一般的。釋迦牟尼佛怎麽講?【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你不吃苦,你不愿意吃苦,你能夠成就嗎?是不可能的。

當年法藏比丘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而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物質、生活環境、學習的環境,都是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國土,如果他老人家不吃苦行嗎?

我們今天所看的祖師大德,在《淨土聖賢錄》這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他也是慢慢一步一步的纍計下來的。永恆不間斷的堅持,如何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如何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落實在,無論在人事、物質生活的環境,處事待人接物,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來不間斷。無論在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從來不間斷的。無論狂風大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來也不停過的。《淨土聖賢錄》他們的成就,他們也是很多人,也吃過很多苦,慢慢的去鍛煉,慢慢在這個生活裡面去考驗,去成就自己,培養自己的德行,培養自己的智慧,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們今天學佛也要這樣的修持呀,也要這樣的行持呀。所以老和尚在這個講經當中常常告訴我們:你能夠願意吃苦,將來你一定成就的。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當中,今天就算有人來批評,就算今天有人來毀謗,就算今天有人來傷害你,就算今天有人來對你不利,種種的,或者遇到一些你不如意的事情、不順心的事,只要你能夠【忍】,只要你能夠吃苦,沒有一樣東西能夠讓我們失敗的,不會的。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這個是我們師父上人在走前的遺言,對我們念佛的人的勸導。這個世上確實真的是無常的,人生確實是苦。你能夠以苦爲師,你才能夠懂得如何離苦得樂,從苦得究竟樂,從苦得究竟的解脫,從苦得到我們的自性本來跟阿彌陀佛一樣的,你不吃苦,你行嗎?沒辦法的。這個【吃苦】的意思很多。你才不會懈怠,你才不會懶散,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對我們有意義,才對我們有幫助。這個是老和尚,他走前的遺言,為我們念佛的人,而所提醒的。2707

****

那第二個是什麽呢?我們現在在這個環境裡面,佛在經上常告訴我們,是五濁惡世的時代。我們今天在居住的這個環境,無論人事、物質、生活學習的環境,所遇到的人幾乎都是凡夫的。你看我們的周圍,旁邊的人,我們几乎都是凡夫。而這個凡夫當中,再加上自己的習氣煩惱,再加上内心的自私自利,内心的貪瞋痴慢疑,在這個環境當中,你想要念佛學佛這一生當中成就,你要從哪裡開始呢?你要用什麽方法,你的德行才能夠提升呢?你要用什麽方法,你的境界才能夠提升呢?你要用什麽方法,你的智慧慢慢的(才)能夠增長呢?請問大家。用什麽方法呢?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今天是凡夫,學佛的起步,這個起步,我們一定要從哪裡開始呢?這個我們念佛的人很重要。師父上人所講的:一定要從【和】,和睦的和,這個字開始來學。

你看,我們師父上人所講的,不是不有道理?這一句話非常有高度的智慧。把一切衆生的根本煩惱統統講出來了,大家有沒有去留意一下?大家有沒有去注意一下嗎?我們看到今天的世間,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呢?

一個國家跟一個國家,產生衝突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現在在這個環境裡面,比如説我們在這個佛堂,我們今天來做義工,我們來發心,你要用什麽心態來發心、來處事、來待人、來接物呢?讓我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夠念得好?獲得阿彌陀佛的加持。用什麽心態呢?老和尚告訴我們:從【和】學起,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國家跟一個國家能夠和睦相處,這個天下是太平的;一個社會能夠和睦相處,這個社會是安定的;一個家庭能夠和睦相處,一個家庭是快樂幸福的;從根本來講:世間的快樂,世間的太平,世間的和諧,沒有別的,都是從【和】這一個字而做起的。不容易呀。

今天如果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還在這個地方造口業嗎?很多人來到這個佛堂到最後,有沒有真正去修行?有沒有真正去成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是是非人我的,如果他明白這個道理,是非人我還會在這個世間出現嗎?不會的。3136

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麽稱爲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爲什麽在那個地方的生活非常的快樂?非常的幸福,沒有別的,把這個事實的真相落實在生活才稱爲,我們所講的-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環境,爲什麽會有是非人我?會有邪正的分別?都是因爲我們不懂。

所以,老和尚告訴我們,我們念佛的人,我們學佛的人,我們要從哪裡做起?

師父上人告訴我們:從【和】學起。別人對我不和,我們要跟他和。別人要跟我對陣,我不跟他對陣。別人要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別人要跟我計較,我也不跟他計較。師父說,這個才是真正解決我們世間的人的問題。

如果今天別人要跟我不和,然後我要跟他對抗,我們師父上人告訴我們:問題嚴重就出現了。結果呢?結果你就跟大家結怨仇。古人所講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説,苦不苦啊?苦不堪言。

痛苦的不是一方,而且雙方都是痛苦的,那又何必呢?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的。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老和尚講在這個地方,不是沒有道理,把我們一切衆生的根本煩惱統統講(用)在這一句話而已。

你想一想,你去思維,你去思考:我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所看到的人,我跟人的相處,多的是跟人家和睦,還是跟人家計較?多的跟人家和睦,還是跟人家針對?多的跟人家和睦,還是跟別人的對抗。一目瞭然了。自己能夠去體會。

如果今天我們用這種心態來念佛,就算你一天念了十萬聲的佛號,你也未必能夠往生得了。你今天不是真念佛,你今天不是真學佛。你只是做一個樣子給別人看。是不是這個道理?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爲,是不是這個道理?你自己就體會得到。你是不是真的修行,你是不是真的依教奉行。一目瞭然啊。

看到逆境的時候,起了瞋恨心;看到順境的時候,起了貪心。每一天都在這個環境裡面去分別,每一天都在這個環境裡面去執著,很苦啊。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煩惱習氣還是放不下。3537

所以,我每天,有時候在思維,在思考,我今天是不是像這樣的人?於人,於事,我是不是要學習和睦?還是學習和人家對抗?還是學習跟人家計較?還是跟人家學習來批評,來傷害?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教我們:你能夠忍一忍雙方都是很有好處的。你無有煩惱,我也沒有災害。真的做到雙方都是快樂的。雙方都是幸福的。你想要給你的旁邊周圍的人快樂,先從你自己做出來,你要先如何跟別人和睦?你想要讓你所有的人,你周圍的人,讓你自己能夠過得幸福快樂,你最好,好好把老和尚這一句話落實在生活裡面。

你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一切處,無論在一切時,你的那個心靈就過得非常的安樂,快樂自在。因爲你的心從來沒有跟人家對抗,因爲你的心從來沒有跟人家來計較,因爲你的心從來沒有跟人家對陣,都是和睦相處的。爲什麽我們不落實呢?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的勸導。

所以,佛菩薩常勸導我們:不能跟人衝突,處處要學習忍讓,古人告訴我們:吃虧是福。吃虧的人是沒有錯。喜歡占便宜的人有很多災難。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喜歡占便宜的人,他的生活不會好過的,天天活得很辛苦;喜歡占便宜的人,你以爲他得到的,能夠讓他快樂?不一定的。吃虧的人不一定很痛苦,因爲他明白。

所以,古人所講的不是沒有道理:處處一定要忍、處處一定要讓,不要跟別人爭。每一天能夠過得海闊天空,無論我們在什麽樣的地方,都是自在的,爲什麽我們不肯讓呢?3840

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在講經當中常常提醒我們,把我們的毛病,特別是念佛的人,我們有這個毛病,其實自己有時候不知道而已。天天跟人家爭,天天跟人家對抗,天天不願意隨緣,天天看人家不順眼,天天不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你哪來不苦的道理呢?

所以,老和尚講:他想要這個地球,地球給他!不要跟他爭。我們去選擇,整個虛空很多星球,在經上裡面佛告訴我們有一個世界,過十萬億佛土,這個世界叫做什麽?叫做極樂世界。我們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人事、物質、生活學習的環境都是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是超過我們這個國土的,我們還要跟人家爭嗎?

他要這個地球,統統給他。我們趕緊念佛,親近阿彌陀佛,比這個環境更好、更殊勝,我們還要爭嗎?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心裡非常的自在。他要地位,統統給他。他要名聞利養,統統給他。我們不要跟人家爭。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一生言行所做的樣子,讓我們瞭解,做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的。人家要爭,給他爭。我不跟人家爭。一生於人無求,於事無爭。你想一想,像這樣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得到。4036

****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應該要怎麽做?這個自己很清楚的。你看我們師父上人,他一生有三個道場,三個道場人家要,統統,他讓給人家。他一句話抱怨都沒有。大家都知道,我們聼老和尚講經當中,跟著老和尚旁邊的人,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的。師父一生有三個道場。人家想要,他就給他。

臺北,有一個小道場,人家要,老和尚就給他。沒有一句抱怨的。

在美國有一個小道場,人家要,他也給他!也不跟人家爭。

離開了台灣,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在三年當中,很多四海同修捐了很多錢,在新加坡買了一棟公寓。這一棟公寓花了多少錢?新幣:一千多萬!那是幾十年前,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寸土寸金的,你沒有能力是沒辦法買房子的。那邊的房子非常貴。幾十年前那一棟公寓,我也去過了,一千多萬!現在不止。現在不知道多少錢。

你想一想,新幣一千多萬,不是一百多萬。人家要,老和尚一句話沒講,讓給他!太了不起了!真的太了不起了。人家不喜歡他住在新加坡,他也快快樂樂、自自在在的移民到澳洲,住在學院,過得很快樂,過得很自在。他老人家有沒有抱怨?從來不抱怨的。

你想一想,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一個人能夠做到(接受)這樣的侮辱,一個人能夠受到(接受)這樣的人家的傷害,他一句話的抱怨都沒有,你說一説,如果沒有經過一個修行的成就,他今天能夠做得到嗎?做不到的。太了不起了!

今天如果我們莫名其妙被人家欺騙了,不要説一千萬,一萬塊,兩萬,三萬,五萬,十萬,你的心是怎麽樣的?講實話。你會不會抱怨?會不會瞋恨?會不會跟人家計較?請舉手。

今天莫名其妙,把你的戶口裡面,突然減少了十萬澳幣,一萬澳幣,你的心是怎麽樣的?幸福的?快樂的?禮讓的?還是怎麽樣?請舉手。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得到,真正修行的人,真的有大智慧。我們凡夫爲什麽會很痛苦?就是所看到的眼前,我們放不下,看不破。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常常告訴我們:【你能夠看得破,才是大智慧,你能夠放得下,那個才是大福報。】你放不下,你看不破,到最後,苦不堪言。

你不相信,你試試看,有一天,你的戶口,突然間少了一萬塊,你會不會哭?會不會起煩惱?會不會緊急?趕快跑到銀行去,去問銀行:“爲什麽我的錢少了這一塊? 你爲什麽這樣?你爲什麽那樣?” (你)會不會這樣(做)?

師父上人從來不跟人家計較的,據我所知,我眼所看得到的,很多人到老和尚面前去欺騙,老和尚一句怨言都沒有講,騙了多少錢,老和尚從來不計較,從來不講話。

你想一想,像這樣的修養,像這樣的德行,我們還不學習嗎?

所以,老和尚講這一句話,都是從他的自性内心流露出來。他老人家如果沒有把這個事實真相,落實在生活裡面,成就自己的道業,他講不出來這一句話。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把我們這個毛病,統統講出來。今天如果有人來批評我們,來毀謗我們,來侮辱我們,都是我們的好老師,他是來成就我們的,我們沒必要跟人家計較。回到家裡,看到老婆,你感覺好像不如意你的事;看到孩子,不聽話,種種的事情,你能夠有高度的智慧,你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沒有高度的智慧,所看到的,都是煩惱;所聽到的,都是你的傷害,都是你的執著,都是你的造業。4700

這個就是老和尚告訴我們,爲什麽我們不肯讓呢?讓給他。他要的,統統給他。他要地位,他要做這個地位,統統給他,沒關係,只要他能夠利益大衆,他做,我做都是一樣的。

****

像師父在雅加達有建立一個道場,一個淨宗學會,剛剛建立才幾年而已。這個會長他想要,在外面傳言、毀謗、侮辱,前幾天印尼有一個聚會,有一個居士打電話來:“師父,這一個人爲什麽這樣對待師父?明明道場是師父建立的,明明師父把錢給他的,去建立這個道場的,不但沒有感恩,回頭過來咬你一口,毀謗、侮辱,甚至講你的壞話,講得很難聽。師父,您能夠接受嗎?”

“沒關係,給他。他要的,給他,統統給他,今天他能夠做,跟我做都是一樣的,只要能夠利益一切衆生,不要跟人家計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何苦呢?都是假的。”

很多,很多這些居士對我不滿,對我所講的,對我所聼的,而這些對他而所聼的,這一些的謠言,他聽了很難過:“師父,您不生氣嗎?” 沒關係。我們師父常勸導,他要的,統統給他,沒必要跟人家爭。

那爲什麽我們要讓呢?老和尚告訴我們,因爲讓是我們的性德,你一定要記得,讓是我們的性德,與性德相應的,你的去處是越來越好的。你走到哪裡,都非常的自在;你走到哪裡都非常的快樂。無論在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你從來不會(因爲別)人的習氣煩惱,來增加你自己的煩惱,不會了,因爲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4930

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因爲不擇手段而掙來的,所得到的這一些,是不是好事情?都不是好事情。縱然你得到了,師父上人告訴我們:你的後頭不是病,那就是天災人禍了。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在講經當中,常常勸導,告訴我們:你不擇手段,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就算你得到了,後頭不是病,都是災害的,而且在你的日常生活裡面,你這個日子不會好過的。

所以,今天我們念佛的人,學佛的人,老和尚師父上人常常勸我們什麽:一定要做一個好樣子,讓給大家來看,我們學佛的人,不是這個樣的。我們學佛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學佛的人個個都是大慈悲心的,我們慈悲的人,我們個個都是發大菩提心的。對一切衆生的關懷,對一切衆生的恩愛,對一切衆生的愛心,恭敬,敬愛。這個才是對三寶真正的供養,這個才是對國家,對社會,對我們的老師的恩德,才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今天佛菩薩教我們忍讓,這個忍讓裡面,有無窮樂趣的。我們大家都不知道,真的。今天佛菩薩爲什麽教我們忍讓?這個忍讓裡面有很多、無窮、無盡的快樂、自在,沒有人知道的。只有什麽樣的人知道呢?只有依教奉行的人,在日常生活裡面,才能夠感觸得到,才能夠嘗到這一種的快樂,這一種的樂趣,這一種的自在,這一種幸福。如果今天你沒有真正依教奉行,你無法真正能夠感觸得到什麽叫做自在,什麽叫做快樂,什麽叫做幸福。因爲你沒有把它做到。

就像我們今天,每個人讀《無量壽經》或者我們今天所念的,簡單的《彌陀經》,你看《彌陀經》佛在經上不是跟我們講一句話嘛。釋迦牟尼佛問舍利弗: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你能夠體會得到嗎?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環境裡面,沒有苦只有樂,你能夠感觸得到嗎?你能夠感覺得到嗎?不要說我們,連舍利弗都無法來為釋迦牟尼佛解答這個問題。

那要如何(才)能夠嘗到,能夠瞭解,能夠感觸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快樂呢?沒有別的。只有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才能夠感觸得到什麽叫做西方極樂世界的樂,那一個快樂。不然的話,你是無法能夠體會得到。佛所講的那個快樂,是沒辦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落實在生活。

所以,老和尚告訴我們:能夠讓才能夠跟一切衆生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能讓,那一個和睦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老和尚講:當你真正能忍讓的時候,就算我們忍讓了幾次,那個忍讓,那不是忍讓了,是什麽呢?叫做樂讓。樂,就是快樂的樂。你看,老和尚所講的,而且這個樂,是很快樂的樂,你那個快樂去忍讓,遇到什麽樣的境界,當你忍讓的時候,那個不是忍了,是很快樂的,是禮讓了。

這一句話不是隨便講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真正去落實,他不會講得出來這個道理的。真的。我們現在的忍讓,我們現在的禮讓,有時候會有一種抱怨,痛苦,不甘心,不甘願的。爲什麽他這樣對待我?爲什麽我會失去了?爲什麽我會被人家騙?雖然我已經很讓了,但是你那種苦還存在的,所以,叫做忍讓。叫你忍。無論有多苦,你要忍;無論有多難,你要忍,就是忍讓。但是,當你能夠提高你自己的境界,提高你自己的智慧,提高你自己的德行,那個忍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只有快樂。就算把這個身體,你身家之物,所有一切萬物,被人家拿走了,你那種快樂也是無比的。

所以,老和尚真的不容易。從忍讓達到了什麽境界?樂讓。我們一定要這樣學。剛開始我們可以忍,因爲我們衆生嘛,初學佛,在這個世上離不開情執,有時候遇到這個境界,心裡面還會有煩惱,還會放不下,還會有執著,還看不破,但是當你過了幾次的修養,過了幾次的修,過了幾次的考驗,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就明白了:不但忍讓,你所做的都是快樂的。

而且老和尚最後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知道不但要禮讓,我們還要感恩。爲什麽要感恩呢?因爲它能夠讓你的境界提升了,能夠讓你的德行也提升了,能夠讓你的智慧也增長了,怎麽能夠不感恩呢?今天有人來批評我們,我們該不該感恩啊?感恩。今天有人來毀謗,我們該不該感恩?該感恩。今天有人來侮辱我們,來批評我們,來傷害我們,我們該不該感恩?我們一定要感恩。爲什麽要感恩?他來成就我。5719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年的時候,提婆達多,天天找他麻煩,毀謗、侮辱、傷害。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計較?沒有。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提婆達多是不是佛菩薩?提婆達多都是佛菩薩,來成就釋迦牟尼佛,只是我們從負面來看,提婆達多好像是一個壞人。但是從正面來看,釋迦牟尼佛也為我們做一個表演了,也做一個表法。只是,一個正面,一個負面而已。負面,我們所看到提婆達多是這樣的;正面看到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行持,其實,都是佛菩薩來成就我們的。

所以,今天如果我們走這個門出去,遇到一些逆境。人家批評、人家毀謗、侮辱,種種的,你不要去記恨,你不要去計較,他都是你的老師,好老師,他要來成就你的,你爲什麽不感恩呢?你要感恩。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在走前的遺言告訴我們:你一定要忍讓。你一定要禮讓,你一定要懂得感恩,你一定要從和睦而處事待人接物,你的人生比誰更快樂,你的人生比誰更幸福。我們一定要知道。

你看那個慧能大師傳裡面,過去我有看過他的一部電影《慧能大師》慧能大師,五祖忍和尚告訴他:雖然你現在已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是,不用過於著急出家,後來躲在哪裡?打獵的,躲了二十年,在打獵當中,被人家欺負、被人家侮辱、被人家打,甚至於有人要他的生命。最後呢?這個常常侮辱他的人,就問他:我常常駡你,我常常打你,我甚至要傷害、要殺掉你,侮辱你,你爲什麽還要幫助我呢?慧能大師是怎麽說的呢?“你是我的好朋友。你是我的好老師。你是來成就我的。”講完了,慧能大師就離開了。

你要這樣的行持呀。因為在這個世上,太多不如意的事,不順心的事,太多了,你不忍讓,結果會跟人家結惡緣,冤冤相報,前面所講的【沒完沒了的】。

所以,藕益大師才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就是講我們這個物質生活的環境;緣,是講這個人事的環境。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沒有絕對的是非邪正的。是非邪正,藕益大師告訴我們,是我們自己的念頭而分別出來的。如果自己念頭是正的,沒有一樣是不正的,邪,也變成正;如果今天我們的念頭是邪的,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佛來在你的眼前都是一樣,正就變成邪了。

所以,最後,師父上人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事,當我們遇到很多一些不順心的事、遭遇,都是債,我們一定要忍讓。忍讓,福中福啊。你能夠忍,你能夠讓,内心一定是心平氣和的,那一筆債,也就還清了。

接下來,老和尚又告訴我們:你能夠讓,福報慢慢就來了。所謂的【不忍,福中禍;不忍,債沒還】到時候,如果你沒辦法忍耐,你的債還也還不清,苦也吃不完的。這個就是老和尚在遺言當中,來爲我們開示的。希望大家好好把老和尚的教誨落實在生活裡面。

在這個因緣,簡單來爲大家説明,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我們師父上人,也是我們的福分,我們的福報。要如何來報答,老師對我們教誨之恩呢? 沒有別的,只有六句話:老實、聽話、真幹。將來你能夠成就,將來這一生當中,你能夠親近阿彌陀佛,離苦得樂,超越六道輪迴,這個就是對老師,對阿彌陀佛,對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最大的供養。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等一下我們接下來要來做三時繫念,用我們的真誠心來供養,用我們的恭敬的心來供養,用我們的敬愛的心來供養,希望師父上人能夠乘願再來,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希望我們做這個三時繫念裡面,也能夠來提醒我們自己。

祖師大德所講的,一切都是假的,好好念佛就對了,將來成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什麽更重要。啥都是假的。能夠看得破的,盡量看破;能夠放得下的,我們盡量放下,一絲毫不要過於執著。因爲執著是煩惱的根源,因爲執著是六道輪迴的根源,因爲執著有十法界,因爲執著才能夠讓我們一切衆生,在這個六道裡面,無量無邊,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無法解脫,這個就是最大的根源。

我們一定要明白。懂得看破,才能夠大智慧;懂得放下,你的福報才能夠現前。這個就是我們師父上人,對我們的勸導,對我們的教誨。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

今天,藉這個因緣講到這個地方,如果有講錯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多多包涵。我們今天雖然師父離開我們了,但是師父的精神,師父的關懷永遠在我們的心中,只要你能夠念佛,阿彌陀佛,老師也是在念阿彌陀佛,我們能夠同生極樂國,這個就是對老師的供養。因爲師父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離苦得樂,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而且師父的願望,希望我們離開這個世間,將來去親近阿彌陀佛,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了,太苦了。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謝謝大家,祝大家六時吉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