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8, 2023

學悟法師 20221230(42)《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學佛就是叫你轉念頭。念頭一轉過來了,天下太平,人人都是阿彌陀佛,沒有討厭不討厭的,都是一樣的。】


 

學悟法師 20221230(42)《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尊敬的諸位法師慈悲、尊敬的諸位同修、護法、大德慈悲: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的佛七最後一天,圓滿了。等一下,下午我們要在這個地方來做一個總結的回向,回向的意義不是對自己,而(是用)你的心量向盡虛空遍法界的那一種心態來祈禱。所以,回向是一種祈禱、祈福。

祈禱什麽呢?祈禱一切衆生能夠跟我一樣,能夠聞到佛法,聞到這一句名號,然後,依這一句名號修行,將來離苦,超越六道出三界。

也祈求我們的家親眷屬、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屬:兒女先生太太父母,能夠蒙阿彌陀佛的加持;也祈求我們這個世間人人能夠向善。你能夠用這種心量來祈福,那這個功德是太大了。

因爲你的真誠心能夠感動,不但天地萬物,也能夠感動你所有周邊的人。所謂的【誠則靈】。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雖然今天是最後一天,其實師父也很歡喜能夠跟你們天天在這個地方,一起學經教,一起來念佛,其實是很歡喜的一樁事情。讓我們能夠明白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叫做事實的的真相。

而這個事實真相是什麽呢?簡單來講:在這個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哪一樣東西是你的?沒有。到最後,你還是要放下。就算你放不下,看不破,你還是要離開,這個就是事實的真相。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心就平了;整個心就自在了,既然是假的,我們爲什麽要過於執著呢?佛法的好處就是在這個地方。

我這幾天,學三時繫念,得很多好處,有時候那個心不平衡,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那我何必去計較呢?”心就很快樂,很法喜。睡得很舒服,吃得也很歡喜,沒有什麽壓力,一切隨緣。

所以,能夠天天跟大家在這個地方講經是一個很好的機緣,但是,不是每次有這個機緣。

師父,最近,告訴我們的幹部,在我的道場:“你趕緊幫我做一個攝影棚。”就是講經的地方,我每天要在那邊講經,把它錄起來以後跟大家分享,特別是我們自己道場,現在他們幹部在處理了。要幫我怎麽樣去規劃,以後我要在這個地方天天講經!爲什麽要這樣做呢?

因爲我們凡夫,習氣很重,你能夠天天講經,等於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縱然你有毛病,這個毛病也不會那麽嚴重。所以,天天要念佛、天天要聼經、天天要講經,提醒你自己。所以,現在師父在規劃,以後不想到處亂跑了。好好呆在一個地方。

人生無常,一切隨緣。所以,有這樣的打算。所以,我常常也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在這個環境當中能夠稱心如意的,真的不多。就算有,但是,很少。你有,就是説明你的福報很大。

所以,古人才會講那一句話:【人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不然的話,古人不會講這一句話。這一句話的内容是有一個很高度的智慧。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你能夠看開的,你就要看開;你能看得破的,你就要看破;你能夠放得下的,你就要放下。不然的話,你會很辛苦,真的會很辛苦的。

你能夠放一分,你那個心自在一分;你能夠放十分,你就能夠得到十分的自在。這個就是我們學佛的好處。在這個世上能夠稱心的,真的不多。

所以,你要用什麽心態呢?隨緣。不用去計較。能做的,盡心盡力;做不了的,哎呀,隨緣,沒辦法,人生無常。

所以,這個世上其實是很美的,只是因爲我們那一片土,把它迷住了,感召了現在這個環境的生活。能夠怪誰?只能怪自己。苦從哪來的?別人給你的嗎?沒有。快樂從哪來的?別人給你的嗎?也沒有。都是自己感召來的,不是別人。

所以,隨緣。像師父,現在就是學這一個,一切隨緣。真的,你要來找師父,師父也當作好;你不找我,我也隨緣。那不是好事嗎?不用計較。

*

希望這幾天你能夠去領悟,領悟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勉强,因爲我們是凡夫。雖然是凡夫,只要我們去爭取,我真的想要念佛,我真的想要放下,就算現在很難,但是,我在努力當中。總有一天,你會看破;總有一天,你會放得下。

所以,念佛的人最麻煩的,特別是我們這一生想要親近阿彌陀佛的,最大的障礙毛病是什麽?就是對這個世間的迷戀。你一旦迷戀了,你就會有障礙。障礙了,那就很難了。

所以,最麻煩的就是年紀大的人。古人不是講一句話嘛:老人最容易得到什麽病?患得患失。情執很重:這個看不破,那個放不下。到最後呢?還是一樣東西帶不走。

昨天,師父在公園走路。我每天下午大概六點多,都在公園走路、散步。我常常看到一位老人家,拉著一隻狗,去遛一遛,他是一位上海人。很多次見面。我看到那隻狗很可愛:“哎呀,這麽可愛的一隻狗!”

“師父,你也喜歡狗嗎?”他問我這一句話。讓我很難解答“師父,你也喜歡狗嗎?”

從一個法師角度來看,我們都是愛護的、愛心的。以前確實真的,師父很喜歡養狗。師父養的狗不是那種可愛的狗,那種很兇的狗、很大的那種狗,在旁邊給它玩,這樣。

這位老人家就坐下來跟我聊天,我也跟他聊聊天。突然間這位老人家問我一句話,他說,師父。不是叫我師父,法師。剛開始不是叫法師,叫【你】。老人家嘛79嵗了,上海人。

“法師,你會無聊嗎?出家人都是一個人,睡覺也一個人,吃飯也一個人,什麽都一個人,你會寂寞嗎?”

我説:“不會。我天天在這個學校講經,我天天學習講經,寫稿子,我不會寂寞,而且還有一件事情,我天天念佛。阿彌陀佛在我的旁邊,就好像在陪著我。當我在念佛的時候,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此方。我好像跟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在一起。我不會寂寞的。”

“但是我很寂寞。”他說他很寂、很無聊。我説:“你在這個地方住多久了?”他説住了九年了。跟誰住?跟他的兒子。

“兒子天天上班,沒有時間陪我,所以,我只能每天早上拉這隻狗出來遛一遛一個小時,下午一個小時出來遛一遛,回去喝點咖啡、看個報紙,有空看個連續劇。累了去睡覺,我感覺很無聊,師父。”

我説:“哪會無聊啊?你這樣的生活,這麽悠哉悠哉,很多人都想(要過)你這樣(的生活),都沒有這個福報。”

他説:“真的,我很無聊,師父。”

所以,佛教面所講的【八苦焦煎】,八苦焦煎,其中一個叫做(五陰熾盛苦)寂寞,也是很苦。真的,你不相信,你試試看,寂寞也是一種苦。不然的話,現在很多國家,有一些人活得很長壽,感覺很無聊,怎麽做呢?安樂死了。

所以,我告訴這位老人家,我説:“你要好好珍惜這個生命。就算兒子很忙,但是我可以建議,你好好念佛,你把阿彌陀佛當作你的朋友,你把阿彌陀佛當作你的兒子,你天天念他。你念別人,別人感覺很煩。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會感覺很煩的,反而很歡喜接受。你好好念。”

“怎麽念呢?”

“很簡單。阿彌陀佛。”

所以,在公園也可以跟人家說法!也不錯!真的我們在這個地方,你想一想,你的福報有多大!説實在的,起碼,你那個心靈有一個寄托。懂得念佛,將來離開這個世間,懂得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而且這個方向跟這個目標,將來會帶我們了生死,超越六道輪迴。何樂而不爲呢?

所以,你那個福報很大,確實真的很大,很多人到了這種的年紀不知道要再做什麽,只能糊里糊塗來,糊里糊塗去,真的可憐憫者,還是照舊搞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這一生得人身,你將來能不能得人身也不一定,看你自己的業力。所以,要好好念佛,起碼你旁邊有一個阿彌陀佛陪伴你、永遠陪伴你、照顧你。你要這樣做。

隨緣,該放下的,要放下;該隨緣的,隨緣。該看破的,要看破,不要去執著,都是假的。

*

今天佛七雖然是圓滿了。但是在這個佛七當中,我想借用中峰國師講的一句話,你今天無論在哪一個地方念佛,你要記住這句話【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就是說,你在打佛七這個期間,你要把你那個所有的雜念抛開。你要專心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才能夠得到這一句名號的功德。

就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所以,中峰國師講得非常好,你那個心在念佛的時候很亂,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就是説當你那個心很亂,你能夠把你那個心專注在這句阿彌陀佛,而且,當你真的把它做到了,這一些的煩惱,會變成菩提了、變成智慧了。這個是真的1836.

如何去感受呢?那你要自己去爭取、去念、去做、去行持,你才能夠感受得到。不然的話,你怎麽念佛,只是修福報而已,其他的,得不到。1851

*

1901請合掌【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了則頭頭見佛】,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今天,你把前面的中峰國師在這個三時繫念告訴我們,就是前面講的【人人分上,本有彌陀,箇箇心中,總為淨土】。就是你能夠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就是說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家人,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園,不僅僅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家園,也是一切衆生的家園。

你能夠把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片土,其實你那個自性面也是一塊的土。當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的時候,你把它看明白了,你把它聼明白了,你把它瞭解透徹了,中峰國師就告訴我們,你就明白你就知道了什麽叫做【頭頭見佛】。

我們本來就是,只是因爲現在我們被迷住了,迷失了,忘記了你自己本來的面目,你忘記了這一樁事情。你能夠明白這個事情,頭頭都是見佛,什麽意思呢?

就是説,在一切時,在一切處,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的。我的心有阿彌陀佛,你的心也有阿彌陀佛,不僅僅我、你兩個都有,而且每一個衆生都有阿彌陀佛,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不僅僅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都有的,一切衆生皆如是,縱然這位衆生墮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他皆如是啊。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你明白了這個事實的真相,中峰國師就告訴我們,你怎麽能夠跟阿彌陀佛隔了一層呢?你怎麽能夠認爲,感覺到西方極樂世界好遠好遠呢?不會的。阿彌陀佛從來沒有跟我們隔了一層,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距離我們很遠,就是在這個學校,就是在這個禮堂。

只是因爲自己不知道,把它迷失了,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的。

所以,海賢老和尚在世的時候,你看他老人家,在記載面,你會看得到,海賢老和尚一生看到阿彌陀佛看到多少次?不僅一次兩次;海賢老和尚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僅一次兩次,很多次。海賢老和尚爲什麽會做得到?在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在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就是阿彌陀佛。

爲什麽我們看不到呢?因爲自己給自己障礙,把自己隔了一層。

所以,現在天天念佛,阿彌陀佛都不會出現;天天念佛,西方極樂世界好像好遠,能怪誰呢?

所以,在這個地方,今天我們如果,我説假如,假如我們沒有來這個地方聼經,來這個地方學佛,你説這個事實的真相你能夠知道嗎?你能夠曉得嗎?

中峰國師所講的,你可以在這個人生過得很幸福美滿,你在這個人生當中,你可以隨時隨地,你能夠成佛;今天如果我們沒有來這個地方學佛,我們沒這個因緣。

從這個地方來看,説明你那個福報很大。如果今生你沒有那個福報,你能夠遇到這樣的佛法?在這個佛法當中,你能夠遇到土,而在這個淨土當中,你能夠一遍又一遍的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能夠發願、往親近阿彌陀佛,(説明)你這個福報真的是圓滿了。這個我們要明白。

但是,中峰國師又在提醒我們,不厭其煩,又來給我們提示:當你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後,我們要用什麽心態來看待呢?當你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你回頭再來看,你眼前的這一些芸芸衆生,就是你周圍的人,不要説外面,你旁邊的,外面這些義工,就算這些義工都是凡夫,習氣很重的,當你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第一個出現的是什麽呢?你的看法,你的心態,你的想法,整個人生就不一樣了。這個是真的。

請問師父,什麽樣的心態不一樣呢?什麽樣的看法不一樣呢?什麽樣的態度不一樣呢?

我跟大家用一句《彌陀經》面的,我套一句釋迦牟尼佛在《佛説阿彌陀經》裡面的開示,那一段開示是怎麽講呢?釋迦牟尼佛講:一切衆生皆是【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中峰國師講的是不是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不是這個道理?都是一個道理的。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在你的眼前所看到這些人,一切衆生、一切萬物,你所看得到的,這些衆生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是真的!

但是,在這個地方,這段經文,很多人看到之後,有懷疑。比如説,我又遇到一個人,說:“師父,既然一切衆生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有一個鄰居,我這個鄰居,真的很討厭,不僅僅我一個人討厭,很自私自利,整個這個區面不想跟他做朋友,希望他趕緊搬走。難道他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請問:“他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嗎?”

告訴大家,現在會有這樣的德行,就是因爲他現在迷了,如果現在他覺悟了,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他會像你這樣嗎?不要説鄰居、你的太太,這副德行,就是因爲他迷了麽,雖然迷了,但是那個自性還是存在的,所以,不能輕視一切衆生,一念之間他覺悟了,他就是佛。不能輕視的。

但是話説回來,如果你那個觀念、想法、心態,把它轉過來,當作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教導你的、來做你的老師、來提携你,提升你的境界,整個環境那就不一樣了。你把他當作阿彌陀佛來看待,這個問題會出現嗎?你還會討厭他嗎?不會的。

所以,你要明白,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叫你轉念頭念頭一轉過來了,天下太平,人人都是阿彌陀佛,人人都是快樂的,人人都是幸福的,沒有討厭不討厭的,都是一樣的,他就是阿彌陀佛。你幹嘛,把他分別彼此呢?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每一天來找釋迦牟尼佛的麻煩,毀謗侮辱傷害,甚至於要殺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把他當作仇人?沒有。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把他當作敵人?也沒有。釋迦牟尼佛把他當作什麽?當作是一個好朋友!是你要來成就我的。

説實在的,提婆達多也是菩薩出現的。《大藏經》面有講過的。只是他出現負面而已(只是他以負面的身份出現),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其實他也是菩薩來出現的。做一場戲來給我們看。

你看六祖慧能大師,接五祖忍和尚的衣缽,五祖忍和尚告訴他:“你不可以著急出家。你要先避難一下,一段時間你再出來。”(避)在打獵的面,(和他們)混在一起。其中一個常常欺負他,甚至於要他的命,侮辱他、打他、傷害他、毀謗他,六祖慧能大師有沒有把他當作敵人?沒有。總有一天,你會醒悟,後來這個人問六祖慧能大師:“我對你這麽壞,天天對你的態度這樣的,而且我動了一個念頭:要殺你。”

六祖慧能大師怎麽說?“沒有啊。你是一個很好的人。而且你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用這種的心態來看一切事、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那恭喜你,今天你念佛成功了。3229

今天如果我們還用這種分別的心來念佛,來看一切事,看一切人,無論你怎麽用功,你這句名號不會成就的。

那爲什麽我在這個地方講,一切衆生,無論什麽樣的境界,在你的眼前,能夠所看得到的,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因爲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極樂世界可以變那麽多的鳥爲我們説法,難道我們現在眼前所看得到的,又何嘗不是呢?

西方極樂世界,你所看到這些鳥,這些物質的生活,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我們現在,在這個環境的生活,所看到的難道不是嗎?都是。皆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在説法的,你要相信。

我用一個比如,前面的這個花,漂不漂亮?誰敢說不漂亮的,請舉手。誰敢說?我告訴你,如果你講一句不漂亮,你走到這個外面,死路一條。你不相信?你試試看。

所以,走到哪,人家說:“漂不漂亮?”“很漂亮!”不是花言巧語,是真的。因爲人,容易得罪人,一得罪了,跟人家結惡緣了。

所以呢,話少説。有人問你,“阿彌陀佛,真的很漂亮!”真的很漂亮。但是這個漂亮,總有一天它會枯萎。跟我們説什麽法呢?跟你説法【無常】。這個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確實是真的。

比如説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一位老人在你的面前,走來走去,晃來晃去,也是給你説法。説什麽法呢:總有一天,你也會老,跟我一樣。你要保持,活在當下,趕緊覺悟。總有一天,每一個人避免不了的。

比如説,有一天你看到某個人往生了,他的爸爸往生,或者他的母親往生,他也是爲我們説法。

就算你今天生在一個帝王之家,大富大貴,長壽也好,大富大貴也罷,無論在什麽樣的生命當中,就算你活到一百五十嵗,總有一天,每一個人都避免不了愛別離苦,有生必有死,有什麽值得自傲呢?都是爲我們説法的。

如果今天我們洗完澡,突然間,在鏡子看到我的頭髮,發現了有幾根白髮了,它也是跟你説法:你要小心。

所以,剃頭有好處。看不到。

你們回去可以考慮一下。出家,其實很好。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跟師父講一聲。師父幫你。

你所看到的,哪一樣的境界,其實,都是爲我們説法。你天天在這個地方,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確實真的,你能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明白了,確實真的,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來爲我們開導、來爲我們提醒,告訴你:事實的真相確實如此,你要明白。

當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我們一定要相信。在這個地方,我要做一個提醒給大家,我這樣給大家講這個例子,是有根據的。3804







Friday, November 17, 2023

成德法師 20190509(1)《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9/5/9  中國  檔名:55-120-0001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學長很細心,在成德的位置上,把這個椅子橫著擺。因為之前了解到,說成德調理之後不能坐,他是橫著擺。醫生交代是七天以後就可以坐了,在那七天是不能坐的。突然成德就有一個思考,因為印光祖師有強調,一切事不離因果二字。所以一個禮拜不能坐,只能罰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可能前世今生都罰人家站,所以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   那當然,大家不要一聽,那以後不敢給人家罰站了。所以這個還不能從相上看,就是你是情緒化罰人家站,是吧?才會種這個惡果;假如你是真正愛護他,他站了以後,深入反省,甚至站了都開悟了,那就不會受惡報了。所以這個因果是非常細膩的,因果也要看得很透徹,不然有時候我們學因果學到自己很害怕,跟人相處也很害怕,會不會這樣?因果是法藥,這個藥你不要用錯了、吃錯了,那它就不能利益自己,也不能利益他人。所以因果的道理一定要把它了解透徹。   師長老人家這個講座,對因果道理的分析,是講得非常的仔細、全面、透徹。有沒有學長聽到現在,說我對因果還是有疑問,有沒有?有的話可以現在馬上提出來,「心有疑,隨札記」,都可以馬上探討,真理是可以探討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我們要相信聖言量。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他舌頭伸出來可以蓋住頭,所以人的相貌也是修出來的,相貌也是因果。一個人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   諸位學長,你們聽過這一段開示沒有?回去有沒有照鏡子?一照,怎麼差這麼遠,那這個都是可以反思的地方。尤其司馬光先生說修行從哪裡下功夫?從不妄語開始,因為每天講話的機率很高。連《無量壽經》上也是提到身口意三業,它把口業放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修學首先要能反觀我們自己的嚴重習氣在哪,《了凡四訓》也是講到,修行要從最難處,最嚴重的地方下功夫。這個要找到也不容易,我們看俞淨意公找了多久?他四十七歲的時候還沒找到,所以要找到自己問題確實不容易。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一句感嘆,他老人家說「已矣乎」,已矣乎用現在的話叫「哎呀,算了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下一次再看《論語》的時候,只要看到「已矣乎」,馬上要很重視這一句話。聖人不會亂嘆氣的,是吧?都是表法的,入性德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他都是真心在流露,我們都要善於去觀察,會學到很多東西。孔子講:「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大家有印象這句話嗎?哎呀,算了吧。我沒見過能夠,「見其過」就是知過,「內自訟」呢?悔過而已,還沒到什麼?改。所以為什麼佛門有一句話說,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那個大將軍,十萬大軍他如入無人之境,他勇猛不勇猛?那你叫他不發脾氣或者叫他不吃肉,他說那你殺了我吧,是吧?所以為什麼佛門傳統的建築,進佛門最主要的那一幢建築物叫做大雄寶殿,能調伏習氣的是大英雄。   所以整個修行其實就是知過、悔過、改過。看破是知過,放下是改過。我們同仁安排這一次的課程,感覺他們也很用心,應該也是他們自己修學這麼多年一些體悟,覺得安排這些經典、師長教誨,對護念初發心的,不管是弘護的人才,那都是很重要。這是成德自己的感受。就像《無量壽經》上說的,「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佛種性就是菩提心,這麼多年輕輩的這麼發願這就是菩提心,怎麼護持好他們的菩提心。   而佛門講「護」,「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年輕人在這些課程當中,正確知見扎下去了,算不算「授法眼」?對呀。「杜惡趣」,他這條路上,面對很多境界的誘惑,他有主宰了,那就「杜惡趣,開善門」。所以事實上《無量壽經》也好,任何一部經典,我們當下能不能落實?是可以落實的。善於思惟的人,那每一句經教都有受用處,每一句經教都能自利利他,自他是不二的。   有一次在澳洲,剛好一對夫妻去學習,應該有差不多一個禮拜。他們學完了也覺得收穫頗多,也很恭敬的向師長老人家做匯報,他們的學習心得。結果匯報完,他們總結了一句話,「佛法不離生活」。當時候成德剛好在旁邊,覺得他們總結得挺深刻的,佛法不離生活。老人家聽完,等了差不多兩三秒鐘,接著回了一句話,說:「佛法就是生活。」不離,不離那還有什麼?二。就是,它就是什麼?一。所以這個解行相應,那它也變成一了。   記得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師長老人家講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對我們修學也是很重要的知見,這樣我們不會把生活跟經典給打成兩截。當時候師父是講:落實百分之一百,上品上生;落實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一直算下來,落實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現在講什麼道理都要跟往生掛上鉤,因為一跟往生掛上鉤,我們的耳朵就撐起來了,下面是重點。   之前剛開始,師長老人家要推《弟子規》的時候,很多我們學佛的人都覺得《弟子規》是世間法,不想學。當時候要去參與課程的人很少,不重視。後來老人家寫了一封信,說希望大家來聽這個課,然後在後面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說釋淨空頂禮。這樣發下去,大家一看師長老人家這麼重視,不敢不去,才去參加的。所以「聽話」容不容易?不容易,老人家說《弟子規》很重要,大家還有自己的想法。得要老人家說他老人家頂禮了,他是不是已經認知《弟子規》重要了,也還不一定,只是說再不去不行了。去了深入了解《弟子規》這些教誨,反思到這些根基都不夠,才重視起來。所以師長老人家講的話,他是透過他幾十年,甚至現在講的話是六十幾年的修行講出來的。我們不見得能體會得很深,但是誰最有福報?你就先做的人、老實聽話的人有福報。因為你做著做著就會懂了,就會有體悟了。所以老實人有福報,他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有一位新加坡的同修,當時候老人家讓他學傳統文化,他也是就覺得那個是世間法,我學的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上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那重點來了,我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走路都有風,那這句話變毒藥了,這句話變增長我們的什麼?傲慢。假如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說那我得要有第一弟子的樣子,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給世間人做榜樣,那這一句經句就放光了。   所以學一部經典,首先我們學習的心態要對,心態要對。昨天是文殊菩薩聖誕。大家這個培訓過程有幾個重要的日子,首先開學第一天農歷三月二十二號,是媽祖的誕辰,很巧。這個是去年就定的日子,也從來沒有人發現,剛好李老師在上課前一天才知道,你看感應不可思議吧。感應的速度快不快?有多快?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感應有多快。   在一個監獄裡面,剛好進來一個女犯,長得很漂亮,結果就有一個監獄裡的官員就起了歹念,要非禮這個女子,旁邊的同事制止他,「你不可以這樣」,制止他。結果這個有正氣的官員,當天晚上他的女兒家進了小偷,兩個小偷。結果其中一個小偷要對他女兒非禮,被另外一個小偷制止。同一天晚上,感應多快。假如這個官員那一天沒有制止他的同事,可能劇情就不是這樣演了,所以行善要及時。自己的命運,甚至於跟自己的祖先、子孫的命運是什麼?連在一起的。你看我們讀《地藏經》印象就很深刻了,婆羅門女一發願,你看她的母親就超度了,光目女亦如是,所以密不可分。   所以這個感應的速度確實是非常快速的。那我們這麼一發心,誰知道了?師長老人家的法語裡面有一句叫「一念遍虛空法界」。大家相不相信?真的嗎?大家真的相信了,那佛菩薩是無處不在護念我們,因為他們是入法身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一發願他知不知道?他護不護你?護。那你還擔心什麼?擔心是煩惱,煩惱相續了,佛菩薩能不能加持上來?就加持不上了。所以要相信一切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安住在當下,護好我們每一個念頭。那很多考驗境界一關一關就跨過去了。但是假如生煩惱或者懷疑了,那煩惱做主,這個願還在不在?這個願就有點,就像那個收訊一樣就有點「滋」快消失掉了。   所以人的人生只有兩種,一種是願力,一種是業力。假如是業力的話,那真的會有一種感覺叫「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大家還沒學佛以前有沒有這個感觸?你們的命都挺好的,沒有這個感觸。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半點不由人,這個是業力。人生都是酬業而來的,那你有了願力才能轉這個業力。那天還跟大家提到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以前的人三天沒遇到倒霉事就哭,「佛菩薩不加持我了」,為什麼?他們有一種警覺性,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逆境的時候警覺性高,順境的時候在享福當中,容易失去警覺性墮落。所以他的警覺性就在於把這個順境,有警覺說是魔王的誘惑來了,他就不容易在順境當中墮落下去,所以修行要很有警覺性才行。   而這個警覺性高,才是我們剛剛說到的「護佛種性」,首先要護誰?護自己。「賢護等十六正士」,你看賢護排第一位,賢護他首先要護好自己。所以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發了願,這個發願,四弘誓願這個次第很重要。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想大家這一個多禮拜的課程,這個菩提心、勇猛心都發出來了,以師志為己志,這個志立下去了。四弘誓願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這要調伏習氣了。這個因果教育對調伏習氣的幫助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老人家在這一個專題,甚至在他講經當中都特別強調修學因果的重要性。所以護持自己這個警覺性要很高。   我們剛剛講到了孔子這個嘆息,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進而去反省。其實我們課程當中安排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大家讀誦,還有之後是看電影,這個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用心的,這個也真的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大家看俞淨意公,他的資質是很好的,是吧?「十八歲為諸生」,是秀才了,「每試必高等」,你看他聰明智慧高不高?高哦。可是他雖然有這麼聰穎的資質,但是假如沒有真正走入知過改過的修學方向的話,那不進則退,那就開始慢慢慢慢的,他走的是什麼?學術的學習,知識的學習。   蕅益大師就有一段話提醒我們,「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熾盛的熾,火字旁。「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他走的路就不對了,所以「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我們這麼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這一生可以成就道業往生作佛,但是假如不警覺,這個方向走錯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了。所以蕅益大師有這一句提醒。   我們之前看胡小林老師的分享,他之前學了之後,他也是懂了一些道理,然後有去看家人的問題,所以無形當中遇到家人,家人會感覺有什麼?壓力。他一反省,一定是從自己做起,他整個家庭就轉過來了。所以他也給我們證明,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都很深刻的。他也給我們表演了,儒家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胡老師他這些心法,他是真正領悟得很深刻。他的片子看完了,重點在哪?拉回來,佛法就是什麼?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有受益處。胡老師那個課程裡面,句句都是他的肺腑之言。比方說他提到,佛法帶給我的是什麼?是家庭的衝突。不應該是這樣,怎麼我學了佛之後反而造成這個情況?他的反思就很深刻了,就都從自己開始,然後去設身處地去體恤。你看最後他自己改過,家裡人後來認同他了,都把心裡話告訴他,之前你回來,家裡人都很恐懼,是吧?要把那些肉都藏起來,反而讓家裡很不安。這個是胡老師的課程,我們要有這個反思。包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成德感受到,它是每一個要走上實修的人必經的過程,不只是俞公,每一個人都要走過這樣的過程。這個也不是成德自己想的。   大家有沒有觀察出來,老法師常在講經當中提到夏蓮居老居士講什麼,提到頻率最高的就是提夏老的兩個字「真幹」。有沒有?對啊。所以你會觀察,你可以觀察出來我們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行誼,看出他們的本跡。比方說再考大家一個問題,李炳南老師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你們知道的人別講,讓人家不知道的人思考一下,要會配合。在哪裡看出來?「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詩言志,詩裡面不是把他的一種心志表達出來了嘛。這一首詩不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精神嗎?   夏老最強調的是這兩個字:「真幹」。這本書是《淨語》,它的後面有附錄夏蓮居老居士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的心得,你看這是他的真跡。所以把它整理起來,附錄在後面叫「六信四願三幸一行齋自警錄」。自己警覺、警惕自己,自警錄。字字珠璣,幾乎我們所有修學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境界,裡面都給我們很好的提醒跟護念。當然我們要常看、常讀,會很受用,這個都是過來人的話,都不容易聽到的,要我們很珍惜它。我們剛剛講到修學的態度很重要。態度決定成功,態度決定成就。不是成就以後再來改變態度,不可能。態度正確是因,修學成就是果。   我們看我們這個班上,有我們楊震公的後代,楊震公再下來,宋朝的楊時。學長裡面,我們鳳雯學長、博晗學長,還有夢蕾學長,還有……都是楊氏的後代。插個話,我之前聽師父常常講說,「我們做這個事業,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安排」。這個大家聽過沒有?祖宗安排,你相信嗎?我當時候覺得有道理,但是體會不深刻,後來辦了漢學院,突然有一天覺得,師父這些話都是真實不虛的,真的是祖宗安排。   大家看《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再來,「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有念到你姓氏的請舉手。你看不少,快一半了,請放下。全中國有兩萬多個姓,那為什麼才念了十二個就這麼多人舉手?再來,《百家姓》是哪個朝代?宋朝。請問湯恩比教授最佩服是哪個朝代?宋朝,他最佩服宋朝。清明上河圖,文化鼎盛。他說假如有來世,我必在中國。所以大家注意找那個三四十歲的,長得有點像英國人的,他一轉世還有前世的習氣,那可能就把湯恩比給找到了,好好培養。你看他是一代漢學家,結果我們的漢學院辦在哪?英國。師父到英國去,那一趟去參觀,還到了上議院,誰安排的?趙氏公會安排的。「趙錢孫李」,趙氏公會安排的。誰帶威爾士校長去見師父的?趙教授帶的,三一聖大學的趙教授帶的,你看有這麼巧嗎?   你看我們漢學院一開始總務整個工作,錢先生負責的。李老師也是打頭陣的,還沒有到漢學院以前先到實修班,「趙錢孫李」。我們第一任院長周院長,第二任院長勝妙法師,俗家姓吳。我們漢學院最大的護法吳董事長,你看「周、吳」。我們基金會負責人王會長,都來了。結果幹部裡面還有姓陳跟姓蔡的,我說,我們兩個來湊什麼熱鬧。因為《了凡四訓》說,「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父母的過失,祖宗的過失,我們要去彌補。因為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陳蔡絕糧。告訴大家,現在漢學院主要負責煮飯的也姓蔡,你看陳蔡絕糧,現在煮飯吃,有意思吧!   所以很多師父講的話,是經過很多事你去領悟,我們因為太容易可以聽到師父的教誨了,有時候會把他老人家的話聽輕了,都要用心去領悟。那不只是師父,這些祖師大德,其實我們念《勸發菩提心文》,真正念到跟省庵大師交感,你就體會到祖師那種同體之大悲,是吧。那個話就把他的心肝都挖出來了。只為了什麼?成就你。所以實在講,這個學習的態度是要用心去領悟。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釋迦如來無量劫修行備受諸苦,為了誰?為了我。那除了釋迦如來還有誰?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那釋迦如來傳到我們這三千年每一位祖師,所以為什麼《華嚴經》講,「無量因緣」,人真正懂因緣,他就惜緣了,他就不願意糟蹋了。你看李炳老在台灣弘法不容易,都被人家排斥,還叫四寶,是吧?大家聽那個都要去感悟。法傳到師父不容易,師父又和盤托出傳給我們。大難大難!這裡面假如有哪一件事情,出了什麼情況,後面這些緣就沒有辦法接續再發展了。釋迦佛如是,師長老人家如是。   你看包含我們這些同學們,他們的上師、他們的老師極力支持他們來學漢學,到英國漢學院學習。這個也是給我們表法,若要正法、佛法興,唯有什麼?僧讚僧。而且大乘佛法的基礎是儒道。我們修學的人,對於「務本」兩個字要高度重視。孔子在《論語》開篇就講,「君子務本」,你看孔子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已經點出來,修學最重要的要什麼?解行相應。「學」,解;「習」,行;而且「時」,時時落實,不能間斷。「說乎」,有法喜,那又給我們點出一個學習的方向,假如我們愈學煩惱愈多,那就方向不對了,要趕緊調整。第二句就告訴我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成語裡面又提醒我們,所以大家要珍惜中華民族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太珍貴了。字裡面有智慧,詞、成語裡面都有智慧。就不要說一句,就不要說一本經了,光是一個字,比方「恕道」,是吧,如其心。所以我們這個張學長的名字取得好,時時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個處事態度。   人家子貢功德也很大,會發問的人,修很大的功德,有沒有?你看阿難一問,「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布施累劫」,這麼大功德,因為他把《無量壽經》問出來了。那人家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那就是你時時不忘這一句教誨、這一個處事的態度。孔子說「其恕乎」,就是這個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剛剛怎麼講到這裡來?講務本,對。最近記憶力有點衰退,所以對於《無量壽經》說,「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感悟就不一樣。看到你們年輕挺羨慕的,要加把勁,不要說我還年輕,不行。大家去翻翻,祖師,開悟都二十幾歲就開悟了。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包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都是很早就開悟了,所以要勇猛精進,很重要。   剛剛講到要「務本」這個態度,所以我們一字一句都是祖先留下來的智慧。你看成語裡面說,不要「捨本逐末」,不要「本末倒置」。這成語有沒有智慧?有啊。人生為什麼有一些閱歷之後,你反而會更珍惜自己的文化,覺得不容易?因為成德曾經在印尼跟華人分享傳統文化,可是他們已經聽不懂華文了,得要有翻譯的,結果我剛好跟他講到一個成語,叫做負荊請罪。一句話大家聽懂了沒有?負荊請罪,馬上那個影像,廉頗背著那個荊棘,去跟藺相如請罪,你就浮起來了。   結果我一句成語講完,這個翻譯的人翻了老半天還沒翻完,因為他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的時代,趙國有個廉頗、有個藺相如,藺相如完璧歸趙,所以你看我們祖先他們留下來,他們表演出來的那些聖賢風範都變成成語,都在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都是用心良苦,所以我們的祖先是最慈悲的,最念念想著後代子孫,所以他才能創出漢字跟文言文,才留下了《四庫全書》這樣的經典,全世界也除此一家而已。是不是偶然的?不是。所以知道祖先用心了,我們跟祖先這個時空就打破了。所以風簷展書讀,古道就照顏色了。   剛剛不是講到楊氏的後代,你看「楊時立雪」,這是不是成語?那就讓我們可以提醒到,修學最重要的心態是什麼?恭敬。所以師長老人家在「傳統文化如何學習」當中提到修學的態度,提了十二個字,這個我們也要好好的來感悟,「老實、聽話、真幹、真誠、恭敬、清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而且楊時他已經考上進士了,可是他不去就任,他要繼續深入學問,這個是不被名聞利養染著,這個是恭敬心當中,事實上也有對百姓的慈愍心在裡面,因為他有真實的學問,他才能造福於人民。「青年十二守則」裡面就提到「學問為濟世之本」,你要有真學問才能濟世,但是真學問那是解行相應的學問。   所以徐醒民老師強調的是,是用我們的明德去親民。那等於是用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去供養給大眾,所以是自度了,然後把這個心得怎麼樣?去供養給有緣的人,去利益人民。所以大家看師長老人家講經有沒有娓娓道來,都是他修學的心得,都是他自己真正做出來的這些成果供養給大家。所以我們遇到師長老人家也是很幸運,很幸運!因為我們跟老人家處於同一個時代,面對同樣的人事物,他老人家是怎麼把經典給表演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看《大學》、《中庸》會覺得比較深,可是你把這些經句跟師長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聯想,要體會這些句子就不是那麼難,是吧?這個理一跟事結合起來體會就快。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悟?你比方說《中庸》講的,「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你一想老人家,那不是很清楚了嗎?所以改造命運,現在最好的榜樣就是我們自己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師父上人,是吧?延壽多久了?已經翻倍了,而且是什麼?現世報。   我們剛剛學的有現世報,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還有個不定報。老人家表演的是現世就呈現出來,本來是短命又沒有福報。現在三種布施修得好,財布施,所以他財富自在,需要多少錢,起個念頭就來了。大家聽到這裡,心裡不能說那是老法師,起這個念頭那麻煩了。大家要知道,真理可以在每個人身上證明才叫真理,而且佛菩薩示現,他不會跟你講了一段道理,講完之後說,「嘿嘿,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這個不是我編的,這個是成德當初剛學佛的時候就聽到這一段,不過「嘿嘿」是我加的。這個要釐清一下,是為了增加一點戲劇張力,不過這個道理沒有亂改。這個就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印象,原來佛菩薩表演,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他哪有一個念頭說我來想想怎麼表演,那他已經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了。他所呈現的一定是跟這個時代應機的。他怎麼去表演一個現代人都做不到的,不可能。   所以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誰真幹,誰就可以印證這些殊勝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師長老人家一生說法,辯才無礙、隨問隨答;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你看俞淨意公也是非常好的榜樣,他的感應比了凡先生還殊勝、還要快,是吧?他三年以後整個命運就開始轉變了。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是夏蓮老這一段話最好的註解。夏老哪一句話呢?夏老說到:「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商量處就是才能談得上修行。所以自欺一關不破,那代表還沒有入修行的門。   雖然俞淨意公他已經讀聖賢書一輩子,活到四十七歲了,門入了沒有?還沒入啊。所以子路他是登堂了,那子路他的人格特質有一點很可愛,他聞過怎麼樣?聞過喜啊。他高興別人提出他的問題,所以他能成賢。所以能成聖賢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他的一些求學的態度非常可貴,他才能成。就像剛剛講到的楊時先生,他不去當官,他覺得我要先把學問成就起來。「學問為濟世之本」,你沒有真實學問,那變成把老百姓當實驗品了。   《論語》裡面也有講到,子路推薦他的同學子羔要去當官,孔子罵他,你要害人家的孩子。那子路就是說邊做邊學就好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就講了這一段話。孔子說,就最討厭這個口才這麼會辯的人。所以我們聽經聽了幾年了,口才好不好?很好。所以假如沒有把自欺一關打破,那我們也很容易騙自己。所以修學路上有一個坎很厲害的,就是被自己給賣了,這個就是自欺,就是自己把自己給賣掉了,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給毀掉了。   比方說我們在境界當中,覺得有點幹得很煩,幹不下去了,然後就講了一句話:「哎呀,隨緣隨緣。」隨緣對不對?我們現在要找藉口,全部都是「《華嚴經》上有說,《無量壽經》上有說」,那就變成合法去掩蓋非法,就麻煩了。那我們只要一引經據典,甚至於還說「師父上人說」,人家對方就「嗯,好好」,人家就不講了。所以要打破自欺,這是修學第一個重要的關卡。   所以這一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念著念著入進去了,那整個經文就是護念我們怎麼打破自欺一關的方法。你看灶神點出他的問題,「意惡太重」,所以得從念頭對治起了;「專務虛名」,所以你看名聞利養不容易,這名聞利養也是無始劫的習氣了。   我們剛剛舉的楊時的例子。佛門蓮池大師,當時候一群出家人,去參善知識遍融禪師,也是爬很高的山上去尋訪,去請教遍融禪師。走了那麼遠的路,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結果遍融禪師出來接待他們,強調了一個重點:名聞利養沾都不能沾。這一段大家聽老法師講經有聽過吧?應該有一些人有印象。結果所有的人聽完,遍融禪師一離開,所有的人都說,「哎呀,老生常談」,就覺得沒什麼。只有蓮池大師特別震動,但他沒有說出來,只有他一個人受益了。後來他老人家有成就了,他說,我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得力於幾十年前遍融禪師這一句提醒。所以祖師就給我們很好的證明,就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哪怕是一句話,他可能都終身就受用了。   那像楊時,名聞利養他放下,然後去跟程顥學習。結果有一次程顥送楊時的時候還講了一句話,說「吾道南矣」,就是我的道已經往南方傳了。那代表楊時那時候的學問好不好?已經很好了,已經算是被認證的人了,你看他還非常謙卑。程顥去世之後,他又跟程頤學習。所以「楊時立雪」是跟程頤的時候發生的,剛好程頤就是閉起眼睛休息,可能睡著了,然後楊時跟游酢兩個人就立在旁邊,等了很久,不敢打擾老師。最後雪都積了一尺了,然後老師醒過來,窗外雪已經那麼高,代表他對老師非常恭敬。所以你看儒家有成就、佛家有成就的,都是恭敬。   那師長老人家也給我們表演,他對三個老師,他也是老實、聽話、真幹。而這個老實、聽話、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後面,他的心得裡面有很多都是註解「老實、聽話、真幹」。所以確實是佛佛道同,英雄所見略同。我們往往藉由這些祖師大德的心得,我們體會得會更全面、更深刻。所以這一兩節課,可能會引夏老一些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剛剛講到俞公「專務虛名」,王陽明先生有講到這個名聞利養註解到:他說人家稱讚你,心裡就挺高興的;人家批評,心裡就悶悶的,這個就是名利心。就是他分析得很細,其實他這個分析就註解了《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這個是夏老講到的,「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那俞公他要打破自欺也是不容易。你看我們讀到他的這個經文裡面,他也是說到,他「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就透過這個別號來提醒自己,要從意惡來對治,「誌誓除諸妄也」。你看「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所以也不是說馬上就整個轉過來。接著他說:「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所以他「有絲毫自寬」這個話,就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自寬、自恕、自欺在裡面,要真幹。   請問大家,我們每一個人要不要發這樣的誓願?要不要下這樣的決心?假如沒有下這樣的決心,自欺這關過不過得去?不見得能過得去。所以我們看電影、我們讀經,尤其這個故事的話,那我們就是當機者,我們就是那個主角,就是那個主人翁,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讀去體會。真的沒有下這樣的決心,要調伏我們無始劫的習氣確實是不容易。   當然大家不一定要磕頭磕到流血,那個精神就是要下到那個決心。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是講:「學道須具大勇猛心,立決定志。」就是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我不要再輪迴了。接著他講「不顧生死」,就是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不計成敗」,就是今天我們這個念頭不對了,沒關係,趕快把正念提起來就好了,不要在那裡想,哎呀,我又錯了,我怎麼又這樣了,你這個念頭又會相續很多的妄念。反正錯了就錯了,趕緊「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不然我們念頭錯了,又會把一個很嚴重的習氣拉出來,就是消極、沮喪、沒信心,就一下又掉下去了。所以您看夏老這一句註解又提醒我們,不要再去想,怎麼又這樣了,怎麼又失敗了。不計成敗,不顧生死,去下功夫。   接著說:「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灼然」,其實意思就是看得很清楚,能見得自己滿身的過失,功夫始有著手的地方。老人家有一句法語說到,「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所以看到自己問題,很可貴的。不然沒有看到,我們這一天可能又空過了,就變因循了,沒有發現。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所以我們看自己問題要看得很清楚。   孔子說要看到自己問題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最嚴重的習氣並不難發現,可是為什麼孔子又說不容易看到?其實最嚴重的習氣應該最常出現,是吧?強者先牽,強者那一定是最常出現的,它力量強。所以要發現並不難,難在我們一個學習的態度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這個學習觀念、心態很重要,也是師長老人家提醒我們的,佛法叫內學。為什麼其他的我們稱外道?不是貶低的意思。內學它就是隨時怎麼樣?向內,向內他就會受益。向外就著相了,向外就見人家過了。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所以一看到善,回到自己身上,我要效法;看到不善,回到自己身上,我要改正。他馬上就觀照自己,就見過,所以善惡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那他有這個觀念態度了,他就會往內。我們不往內,要察自己的過就不容易。   比方說「達摩祖師傳」,我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哪些鏡頭,比方說成德印象很深的其中有一個鏡頭,因為也是自己常犯的。他們四個人進去坐禪,然後其中有一個人,他打瞌睡醒過來了,有沒有?然後他接著怎麼樣?他接著看到別人打瞌睡,他在那裡「你看他們打瞌睡」,其實他自己怎麼醒過來的?你看他,他第一個,打瞌睡,他假如馬上反省:「我怎麼打瞌睡了?」他痛定思痛,他可能最後就先修成阿那律了,是吧?修成宰我了。但是他沒有,他一醒過來馬上看別人。然後你看他第一個,「油燈滅了」。第二個人:「你為什麼說話?」那不也是看別人嗎?第三個人說:「我們不能說話。」第四個:「嘿嘿,只有我沒說話。」所以我們再回想起來你看這一段話,夏蓮老接著下了一個註解,說「此二關不破」,第一關是自欺,第二關是不能見自己過。「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就是《華嚴經》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你都可以講得很圓融,「終是門外打之繞」,就是連門都沒進來。所以為什麼說善知識重要,因為修學過程的境界太多了,沒有善知識、過來人指導,我們有時候陷到一個陷阱裡面去,自己不清楚,觀照不到。   那我們又講到剛剛講的,那要察過,應該嚴重的過失最常出現,這個才邏輯上講得通。《中庸》裡面說:「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所以說「道不遠人」,對呀,道在哪?道就在我們眼前這一念,一念正,就在道中;一念邪、一念妄,就不在道中。所以為什麼蕅益大師說善觀己心,就是這個念頭。   像「達摩祖師」裡面有很多這些鏡頭,比方說我們一開始看到的,達摩祖師遇到有一個人在那坐禪,然後他對著那個坐禪的人說:「這裡是哪裡?」然後這個人回答說:「跟你講你也等於不知道。」你看,三王子回什麼?「你才不知道呢,這是我的國土。」然後說:「你不認識我,我認識你。」「誰不認識我,我是三王子。」你看這些念頭有沒有突顯出來了,他最嚴重的習氣在哪?傲慢。他為什麼會傲慢?你看他這一生的位置。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當王子,可是問題是我們這一生會不會當官、會不會有權?會哦。那會不會隨著這個位置會增長這些習氣?你看這樣一回回來,我們就受益了。你看他嚴重的習氣有沒有在作用?它隨時在作用,只是我們沒有反觀而已。就像剛剛那個打瞌睡的,他那個看別人的也是常常在現,只是他自己沒有回過來反思。   包含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這個緣容不容易?多難!遇到開悟的人,這多大福報。他有沒有受益?沒有,因為他沒有反觀。達摩祖師也點他了「並無功德」,就點他,他的心偏掉了。假如這麼一點,他馬上反觀,那他就受益了。你比方說,他說:「我在這裡跟祖師神交,不是一樣的嗎?」你看講起來很灑脫。那旁邊那個寶誌公也只能「嗯」,是吧?其實他跟達摩祖師有沒有緣?有啊。那一席話再好好去反思,他可能就悟了。為什麼?點出他最嚴重的了。可是他還是「那我這樣不就是一樣的嗎?」你看道理也講得很漂亮。所以那個緣是,他珍惜,他才是有緣;他不珍惜,縱使那麼近,那還是沒有緣。   那師長老人家也強調我們要看得懂善知識,除了師長老人家、這些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善知識,其實我們最討厭的那個人,我們見到他情緒就會起伏的人,那個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就是你覺得,唉,真是冤家路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有沒有道理?所以我們不知好歹啊,為什麼?他提醒我們最嚴重、最放不下的。我們現在身體還很好,他出現,我們念頭都轉不過來。那現在身體這麼好都轉不過來,臨終能轉嗎?所以今天回去,要把你看到之後最不舒服那個人的大名寫好,供在你的書桌前。每天給他迴向,感謝他提醒我們最嚴重的習氣,那我們這一天就不空過了,就可以在這個最嚴重的當中去對治。   其實我們對最嚴重的習氣假如不對治的話,我們其實對無常也不是很有警覺性。我慢慢來,慢慢再調伏吧。怎麼知道我們明天還在?所以印光祖師在對治習氣當中有一個法,他說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念頭控制不住了,想到這個「死」字,我下一秒我假如死了,我還計較這個幹什麼?這個念頭不放下,這個念頭又要帶我去輪迴了。他隨時想無常,隨時想很可能下一秒就死了,這個習氣就比較容易放得下。好,這個是夏老這一段話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那還有就是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都有佛菩薩加持,祖宗在安排。因為剛剛念了《百家姓》十二個姓,可能有人說那怎麼沒有我?心裡挺難受的,不會吧?難受也是煩惱,要觀照到。大家放心,我去調查過了,現在分兩大軍團,一個叫漢家軍,一個叫唐家軍。因為要重回漢唐,所以漢朝、唐朝、宋朝很多開國的這些元勛,你們去查一查,應該都是你們的祖上。所以他們現在調兵遣將,都派大家來共襄盛舉。   好,那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Monday, November 13, 2023

成德法師《教親戚朋友判斷邪師》【你要成就一件事,你一定要會看人;要用對人,不然成不了事,你有好心也會辦了壞事。】恭錄自:20231112(45)《無量壽經(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他歧】,就是其他的路,你死心塌地就是這一個法門了,誰講都不會動了,【大智慧】!你看,念佛面有六度。好像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到:阿羅漢來給你勸,你也謝謝他:“我還是老實念佛”;佛來給你勸了,你還是跟他:“我還是...”,都不動,你真正【信】了!不動搖了。【不為他歧所惑】,這個是智慧。

老人家講到【邪師説法如恆河沙】。請問我們親戚朋友身邊有沒有邪師?我們不能看到這一句【邪師説法如恆河沙】,“好險!我遇到老和尚了!”就沒了?你要把親戚朋友放在心上!現在邪師那麽多,我得教他們判斷!

我們前面都有講過,我們稍微再復習一下。更重要的,有機會要供養親戚朋友,哪怕他還沒有學佛,你告訴他了,他能判斷。現在邪的比正的還多啊。法弱魔強,這是末法的現象。

1)第一,一定有師承。現在邪師都是突然之間開悟了,那個不靠譜啊!《六祖壇經》説的,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了,一定有老師的!而且,他是有傳承的!你看,老和尚傳承李炳南老師,李炳南老師是傳承印光祖師的。

2)再來,不會以神通度衆生。他一現神通了,明天沒走,就有問題了!這是佛門的規矩:現了神通,暴露身份了,就走了。

我們看那個邪師,幾千個人來參加會議,就在那裡,公開講:“你上個月是不是出車禍啊?”講講講,講到(你):“哇!好厲害!”信他信得好死!被他騙得一愣一愣的!

佛菩薩講經説法讓我們明理,不會都是用這種(神通)。他怎麽知道?他可能養了一些小鬼,鬼有鬼通,他可以知道一點事情,就把你給忽悠了!給騙了!這些要懂。

3)包含善知識是謙虛的,不會一直標榜自己。邪師一定很會標榜自己。一定沒有德行的根基。

所以,我們扎三根,除了把自己的德行扎穩之外,我們懂得判斷人。一看,他也不孝順父母,他也不友愛兄弟姐妹,鐵定不是善知識了!《太上感應篇》裡面這些句子【不彰人短】,你看他常常一開口就是批評人,就是刻薄了。【德薄者,其心刻傲】,苛刻又傲慢,【見人皆可憎】,(就是)討厭這個,討厭那個。【口中所許可者少】,都不會讚別人。

德盛者,其心和平】,平和,【見人皆可取】,所以,他會常常讚歎別人,歎別人跟普賢行相應【禮敬諸佛】。常常批評人,就不尊重人。禮敬諸佛的,不批評人。

所以,普賢行,你都可以判斷人有沒有德行,【稱讚如來】。

所以,學三根有不少好處,能判斷人。不會判斷人,可會出大事了!你跟錯人了,相牽入火坑,那還得了!

還有,你要成就一件事,你一定要會看人。不然,那麽重要的事,你用錯人了,這事就黃了,我們當然會很難過了,大衆受連累了。所以,面對因緣,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條件,【審勢】,考慮形勢成不成熟。再來是【擇人】,你要用對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今天,用了一個要名聞利養的人,然後還要大家配合他去搞名聞利養,那這不是變成共業嗎?修行人腦子要清楚啊。“要和氣,算了,算了,和氣吧。”和氣,一起去搞名聞利養啊?【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你看《論語》那話講得很精彩。【禮之用,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可是,你【和】,要見和同解啊。你不能【和】了之後,往錯誤的方向去走啊!那也不對呀!

那怎麽辦?還是【和】,你不批評他,不跟他對立,你要把對的做出來啊,讓他看了不好意思,生慚愧心,這是真正對他的供養。你不能和到最後,同流合污,那就不對了!法不能用錯,因緣是什麽狀況,你要用對。不然,我們學佛變成和稀泥了,那不行的,你學成相怨了,好好先生,大慈大悲你都不站出來,這個團體就沒有【是】【非】了。

4)然後,判斷善知識,他一定是淡薄名利,不搞名聞利養。

孔子說:【士志於道】讀書人志於大學之道,自利利他,【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還會不高興吃的不好、穿的不好,那他心哪有在道中?看重這些物質的享樂了,不用跟他談【道】了,不相應了。安貧樂道。當然,安貧樂道是對自己,這一點,法不能用錯。比方,你吃素了,你不能强迫家人全要跟你一樣。教人以善勿過高,你最起碼要先等你的厨藝提升了,是吧?

所以,老和尚很柔軟,在家人問了:“家裡現在要開始吃素了,可不可以放一點調味的葱蒜啊?”老和尚:“當然可以!”不然你一調,這些東西全部沒有了,全家人很怕吃法了,是吧?你煮了老半天,不吃,好像對不起你,吃,沒啥味道!吃得挺辛苦的。

有些家的人很有修養,怕你難過,最後再出去吃一點。我們先學佛不代表我們比較有修養,大家不要著這種相。我們有時候學了很多年,那個口德還不如我們家裡沒學的!

孔子這些話都是判斷,包含《資治通鑒》一開始就談到,《才德论》,什麽是德?

5)【正直中和之謂德】。正,公正無私;直,很真誠,直直、直率,不會用心機,不會耍手段;中,中道,不會很過激,不會過,不會不及;和,很和氣、柔軟,溫和,這個是德。

察強毅】,聰明,觀察力很厲害、很犀利;強,做事很猛;毅,很有毅力,這些是才能,不是德。但是,我們想一想,(是)才能比較吸引人還是德行不叫吸引人啊?才能。所以,我們在用人的時候,德爲先。才能是為他的德所用的。你用一個才能勝過德行的人,你就駕馭不了了,最後你的團體就會元氣大傷,我們見過企業團體都有,你用錯一個人,最後把差不多一半的員工都帶走了。所以,要用對人,不然成不了事,你有好心也會辦了壞事。






Sunday, November 12, 2023

成德法師《義工交流會01-如何善用其心》/05/16.英國蘭彼得

自己就是當機者
我們修行,不管是讀經還是聽經,受益的程度都跟我們的心態、態度有關。比方說我們讀《無量壽經》,受用的程度可能跟我們的心量有關,我們能不能效法阿彌陀佛的心量?假如我們邊讀經、邊聽《無量壽經》,我們的心境就是:那是阿彌陀佛,我不可能;或者聽老和尚在講經,老和尚何許人也,他做得到,我做不到。其實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讀經、聽經,在那個當下就已經在分別、在執著,甚至是在懷疑、在否定自己了,在聽、在讀的過程都在增長自己的分別執著,那就不容易受益了。

所以很多人讀經讀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聽經也聽了很長的時間,可是客觀看,分別執著並沒有減輕,就是他沒有觀照到自己在聽經、讀經,甚至念佛的時候,都在增長他的分別執著。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淨語》裡面四個字很重要,「輕忽養識」,就是他忽略了什麼?他在念佛當中還在打妄想,那個妄想都是增長分別執著,所以他的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都在增長,就是佛門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甚至讀經讀熟了,字也沒讀錯,但是腦子裡不知道在想其他的什麼東西,因為他讀得太熟了,其實那個都在養識,自己不清楚。就好像我們聽經,注意去觀照自己,前面遇到師父前一二年、二三年,全神貫注聽,聽到佩服處、聽到相應處,站起來頂禮三拜,師父講得太精闢了,真的是救了我,前三年聽的時候是這個態度。他聽聽聽,沒有走上解行相應的話,聽聽到最後慢慢這種感恩、勇猛可能就不能保持了。所謂佛門有一句話叫「初發心成佛有餘」,就是我們那個初發心要保持,甚至要不斷的去提升;而不能保持,往往菩提心沒有發出來,縱使發出來,沒有保持它,沒有繼續再提升它。

講到菩提心,有兩個詞,一個叫順理菩提心,因為我們本有佛性,我們當然可以發菩提心;一個叫隨事菩提心,就是隨著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又發菩提心。可是現在問題是,我們現在一遇到事不是隨事菩提心,是變成生煩惱了,這個差別就是覺、迷,差別在這裡。我們能夠隨事情發菩提心,才能歷事練心。

我們假如遇到事情生煩惱,那就是著相了,那個不可能有法喜的。舉個例子,比方說每一個家庭都有業,都有業力,所以俗話才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華嚴經.淨行品》它裡面很關鍵的一句話叫「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菩薩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假如不善用其心,就可能產生諸多煩惱。所以「淨行品」其實就是教我們,見到一切人事物都發起菩提心。

比方說,你要上台階了,比方上台階,當願眾生永出輪迴、永出三界,然後心沒有退縮。大家去想像一下,一個人在爬山在那裡爬階的時候,他的心量就是這樣,所以你看他連爬樓梯都是發菩提心。

比方說上廁所,大家到一些佛寺去應該有看到,他在廁所裡面,就是大小便時,就是上廁所的時候,【當願眾生捐棄貪瞋痴】,就是希望眾生都能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你看我們一進廁所去,怎麼這麼臭?很痛苦;你看他上廁所的時候,他的心就是祝福一切眾生能夠捐棄這些貪瞋痴。所以你看同樣上廁所、同樣爬樓梯,我們可能生煩惱或者啥也沒想,啥也沒想,無明,有想是妄想,沒有想還是無明。但是你看菩薩一遇境界,他那個心量就是祝福一切眾生。

善不善用心,這個是關鍵,善用心,一切時一切處積功累德;不善用心,每個念頭可能都在造業。

就像俞淨意公遇到灶神爺點化,首先說他意惡太重,意惡就是念頭。就像衛仲達到了陰間去,他自己都嚇一跳,我才四十來歲,怎麼那個惡充滿整個房子?閻羅王告訴他,「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其實我們能聽到這些故事都是我們的福報。衛仲達也是有福報,能夠到陰間,閻羅王給他上堂課,那終身難忘。

俞淨意公也是,能夠遇到灶神爺,那當然也是他的恭敬感召。他們又很慈悲,又把這些故事供養給當時候的大眾以及後世的人。所以能遇到這些故事、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很珍惜,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所以能夠非常珍惜佛法的人,他是有福報的。印光祖師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老人家說:【誠與恭敬,實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絕妙祕訣】。你看他的遣詞用句都已經達到極處了,【實乃】,實,真實不虛;【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絕妙】,你看都是用到這種詞,絕妙的祕訣。我們聽到印祖這句話,那是不是給我們昇灌頂階,給我們灌頂?我們每一個當下都能存真誠恭敬,對待老法師講的法語、對待佛經,甚至於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事,那我們得的利益就非常大了。其實真誠恭敬就是用真心。

所以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真心。那要恢復就要時時觀照,只要跟真心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要把它給調回來才行。剛剛提到「淨行品」就是善用其心。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淨行品」第一條是「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第一句是講的菩薩在家修行,要知家性空,緣聚緣散,不要太認真,不要太較真。不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到時候愈念念得愈執著、愈放不下,甚至於還會有這些埋怨存在,這些都會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往生。

所以要不生煩惱,還是常常想起章嘉大師教導老法師的,要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看破世間因緣聚散,「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要太執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說到最根本處,心是根本。所以為什麼章嘉大師要教師父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這個是會修行。其實灶神爺教俞淨意公也是從念頭,都是點他念頭的偏頗處,「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那滿紙怨尤就是常常念頭裡都是抱怨,只是沒講出來而已,「瀆陳上帝」,因為他那個埋怨就是埋怨上天不公,這不是褻瀆上帝了嗎?請問,我們會不會覺得父母不公、佛菩薩不公?

曾經有一個朋友他就跟我說,他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聽了當下我就很嚴肅的看著他說,我說:「你這句話是造阿鼻地獄的業。」他一聽,不能理解的看著我。我說:「你這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同體大悲、平等慈悲,怎麼會說對誰比較好?」所以會不會埋怨父母、埋怨老師、埋怨佛菩薩,其實要完全沒有也不簡單。

我們要了解,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所以我們很多處世,比方說對老師、對善知識,我們有一些不好的、不妥當的心態,都跟孝道有關。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孝是百善之先,我們對老師或者對領導的態度有不妥,根源還在對父母上面。跟人相處有些摩擦不愉快,還是跟父母的相處有關。所以《孝經》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但是現在我們甚至於對父母都有惡、都有慢,那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看二十四孝,尤其舜王那是孝的代表。我們看他,老法師讚歎舜王是普賢菩薩的行持。

諸位同修一聽到普賢菩薩,我們的耳朵有沒有豎起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法界,所以我們這個頻道得先接上。總不可能活著的時候都不接普賢菩薩的頻道,然後最後一念就接上了,這個應該不大可能吧。你說那剛好運氣好,這可不能僥倖。因為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就帶我們去哪裡了。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普賢的存心跟行持,突然臨終就去了,那不大可能,從理上講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普賢行是我們的學處。

成德是感覺,現在真的相信依止一個善知識,然後守三個條件,能這樣做的人很少,是愈看愈覺得不容易,以前一開始聽師父講經還沒這個感覺,經歷了很多人事,還真是不容易。就像老法師當時候到美國、到各地弘法,每一次回去就跟李炳南老師說:「老師,我一個人在外弘法很辛苦,你多培養一些學生吧。」講了好多年。有一年又講了,結果李炳南老師說:「你給我找學生去。」師父被李師公這麼一問,他自己靜下心來,現在要找個學生不容易,後來都不說了。

請問諸位同修,那一段話講給誰聽的?居士:又是講給我們自己聽的。成德法師:我們心裡就說,那是講給弘法的人聽的。居士:對。成德法師:大家要知道,聽經的態度,我們剛剛說態度,時時心態就是我是當機者,都不是講給別人聽的,就是講給我聽的,這叫直下承擔,隨文入觀。

成德曾經剛好當時候在海口講課,我在台上在論述一段道理,然後就看到底下有一個先生,聽著聽著就轉頭望著他太太,然後他們都沒講話,可是我看那個先生的眼神就是,「老師在說妳」,就是那個意思,結果那個太太就狠狠瞪回去她先生一眼,我在台上感覺到殺氣很重。所以我說,就是說當下這個聽的人說:「在講誰、在講誰,誰應該來聽的。」那他邊聽就邊分別、邊執著了,這樣的心態去聽經,聽得再久,不見得能夠得力。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讀的經多、聽的經多了,就一定修學比較得力。

有時候不善觀自己的念頭,有可能讀的經比人家多,好勝心起來了,傲慢心跟著這個緣就起現行。所以我們經歷愈多事情,愈覺得修學的知見非常重要,因為修學的知見隨時在指導我們修行。修行首重要發菩提心,接著要建立正知正見。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強調「我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的」?我們要知道,有好的成就,最主要是根基好,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我們剛剛探討的,都沒有離開章嘉大師教的,重實質不重形式,你一重形式,又執著在形式上了。佛法就是要我們不執著,一執著,《華嚴經》都變成世間法了;不執著了,一切法都是佛法

比方說戴一個口罩,口罩是不是佛法?是佛法,口罩代表不能自私,要為大局著想。我們看到歐洲有國家在要求戴口罩,他上街遊行,「我有我的自由,不能干涉我的自由」,結果那個國家最後疫情最嚴重。你說這個口罩是不是提醒我們,隨時不能為自己在那裡設想,要為團體設想,為社會、為國家、為整個地球人民。那口罩是不是教導我們無常?你看它這個疫情一來,多少人去世了,那個人數也很驚人。你看光是英國,我們現在處在英國,三萬多人去世了,每一天都還有增加不少人。所以你用覺悟去看,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們戴個眼鏡,眼鏡也提醒我們,可能以前壞的習慣,所以現在我們才戴這個眼鏡,這也是個果,它也提醒我們。或者往正向去講,「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我們的慧眼要開,那它不也在給我們說法嗎?你說手機,手機是不是佛法?《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被物轉就是凡夫,就是造業;不被物轉,能轉物,這就是佛菩薩了。所以我們在手機裡面練功夫,不被它轉,還能轉它。那手機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落實《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沒有世出世法,最重要是覺跟迷,你覺了,一切法都是佛法;迷了,連《華嚴經》都不是佛法了。

尤其我們更容易犯一個,懂了一些經教,慢心會增長,「你怎麼這個都不知道?」所以一般我們在家居士學了之後一回到家裡,一般家裡的人都比較怕我們,因為我們容易給他講道理,他就怕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我們就表不對的法了。就像剛剛說的,你能夠念念為他人想,我們就會考慮到,這樣去講他會不會有壓力、他能不能接受?你就不會這麼做了。就好像我們學了佛,到學校辦公室,我們也不會給他九十度鞠躬。為什麼?我們可以設想到,這麼一做,這個同事就嚇了一大跳。你先以他能接受的方式,給他三十度,他也覺得挺好。慢慢慢慢你又把一些很好的教誨跟他交流,他就能理解了。不要讓人家覺得很突兀,不能理解,不然我們學個東西就執著一個東西了。

所以老法師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要求的念頭。比方說,以成德自己,全家成德先吃素。我母親比我學佛早很多,早了可能有七八年。自己先吃素,也沒去要求任何人吃素,後來有一些機緣出現了,我媽就吃素了,後來我姐姐也跟著吃素了,後來爸爸就在家也吃素了。那就很自然的,我們說依報隨著正報轉。

所以這些教法不容易遇到,沒有佛(徹底覺悟的聖者),講不出這種徹法源底的佛法來。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我們一明白了,不去調整境界,我們調哪裡?調這顆心。所以所有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在給我們說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世間也是六塵在說法。所以老法師很慈悲,他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其實成德聽到都很感動,就是老法師很善巧,他怕我們忽略修學的重點,他還得要把老祖宗請出來。老祖宗又講了那麼多話,他又說最佩服一句。

請問諸位仁者,是哪一句?居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對嗎?成德法師:不對。來。居士:「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成德法師:不對。其他有沒有哪位仁者來答一下?所以這個要善於去體會。老法師他講經他都有一個磁場在的,他會引哪一句都有他的用意在。他講經會不會突然冒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不會吧?他一定是前面論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要解決,其他方法沒用了。

你看,什麼環保問題,講了幾十年,環保愈來愈嚴重,因為他沒找到根本,心靈的環保才是根本。你用經濟、用外交、用種種手段,你看解決問題了嗎?人心才是根本,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能靠教化,他的心才會變。所以法都是因緣生,他會講這一句話,一定是有他前面分析得讓我們體會得很深刻,真是對,只有靠這個了。你看現在的物質環境遠遠比幾十年前的人不知道多多少。物質環境這麼多了,為什麼問題更複雜?身心的疾病、家庭的衝突、社會的亂象愈來愈多。不是科學很厲害嗎?那怎麼問題愈來愈複雜?統統「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都是人心不善了。人心怎麼善?你給他錢他就善?不行。還有的我們國內很大的基金會跑去問師父,「師父,為什麼我們幫助愈多的地方,給了他們很多錢,他們都不知道感恩?更不珍惜?」師父跟他說:「他連他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你看錢能解決問題嗎?都是症狀解,只有教育才能根本解。所以你看師父說的每一句話。再來,師父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是哪一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師父為什麼要提這句?因為孔老夫子是聖人,他是求學問的 Number One(第一)的表率。孔老夫子都守了,你能不守?那你不可能成,所以把孔老夫子請出來了。

因為修學裡面很難的就是伏住傲慢,學著學著連師父的話都不聽了。你看師父說,跟我十幾年、跟我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抵不過了,這個就是已經不聽師父的話了,慢很厲害了。還有疑,疑也很厲害,所以信而好古對治懷疑。所以師父講不只是智慧,他很慈悲,他都很善巧提醒我們最嚴重的問題。 老法師又把老祖宗請出來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於是你在做人做事裡面會有很多境界,只要一覺得別人錯了,就向外馳求了,就著相了。一著相就生煩惱,就生對立了,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變成一往內反求諸己,就跟徹法源底的道理相應了,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我一反省了,我從我的心開始調,他就能轉境。因為我從我的心調了,一切法又從我的心想生,境界就慢慢慢慢會調整了。可是往內才是覺,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他是向內。所以章嘉大師教導師父的時候,佛法是內學。向外就是外道了,就著相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這個,修行路上很多關,打破自欺是一關,不見世間過也是一關。少林寺要出來還得過十八銅人陣,這個修行那就更不簡單,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得要像夏蓮居老居士說,「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什麼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這是真正明白覺悟的人。什麼都不用怕,因為什麼境界都是心變的,心調好了就沒事了。心調好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所以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智人除心不除境」,智人就是覺悟的人,他覺悟到一切境界是自己心變的,他就在心上下功夫「愚人除境不除心」,我們愚昧就是著相了,就覺得換個地方就好了,換個人就好了,怎麼樣就好了,那就是除境不除心。所以佛法,大乘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既然遇上了,我們就不再糊塗過日子了,就用這個徹法源底的教導來處事待人接物。

——恭錄於成德法師《如何善用其心》/05/16.英國蘭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