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424(51)「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又能夠跟大家一起,學習師父上人《四十八願講記》。 因爲我們接觸到師父的法,成德個人的感覺:我們這一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成熟了就不能錯過了。要把它很好的掌握住,要珍惜。像老人家講經前,都是,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開經偈。開經偈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這個開經偈,它的用意要讓我們體會到:聞佛法,是非常稀有難逢的因緣,我們自己真能體會因緣的不易嗎?這個得我們自己問問自己了。 我們說珍惜緣分,尤其,殊勝的緣是順緣,順境不好修,逆境警覺性高,你看逆境惡緣一出現,馬上想:考試來了!你看,警覺性很高。你看,遇到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麽殊勝的緣,順緣。但,古人提醒我們: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烟。祖師大德留這個話,就在提醒我們了。 人遇到殊勝的因緣,不容易珍惜;所以,得常常提醒。可能講到這裡,我們不一定能感覺到:我有不珍惜因緣嗎?那我們思維一件事,我們一遇到事情,是先提起來老和尚的教誨,還是先提起來自己的想法看法,甚至於是自己的感受。諸位同修:這兩三天有沒有心情稍微有點悶悶的,不是很暢快,有沒有?當我們有這個感覺的時候,師長老人家的教誨已經沒提起來好幾秒鐘了!甚至一段時間了。 有時候,還會悶半天,那就更把老和尚跟佛陀的教誨就不知道抛哪裡去了!所以,爲什麽要有佛像,家裡擺一尊佛像,不要擺著最後就無視它的存在了。擺著是讓我們一看到,就想:“不能忘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不能忘了他老人家的恩德。” 老和尚有說,佛像表的意義:第一個,不忘本。所以,我們一開始講經,先念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用意,“南無”,這兩個字我們都一直在念,不能念到有口無心。“南無”是“皈依”;皈依,本師,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的意思。你隨著本師這一句佛號,有沒有提醒自己:“我要提起我本有的慈悲心、仁愛心。”牟尼,是清淨寂滅。我的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陷在事裡面生煩惱了,不清淨了?我有沒有染污什麽?你看,這個佛號就在給我們加持了。時時不忘本師的恩德,這個人不會迷惑的。我們會迷,(是因爲)忘了恩,忘了教誨了。 所以,我有這些體會就是我自己忘了恩、忘了教誨。這一次去受戒,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了四十五天。感覺愧對他老人家。 所以,也體會到:爲什麽講經前念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念開經偈。我們人,現在的根性,我們要瞭解自己的根性,不能說:“別人沒有這麽做,我也不用這麽做。”別人的境界功夫可能比我高,他不用做,不代表我不用做。我們體會體會。 諸位同修,你們最近有沒有念《弟子規》?假如沒有念,那你在境界當中能提起《弟子規》來應對處理嗎?我們幾天不念,慢慢這些教誨陌生了。要下鈍功夫,要下扎實的功夫。了凡先生,他每天做功過格。 我請教大家,我們現在的根性比得上了凡先生嗎?比不上。他的用功,我們鐵定要這麽做,不然我們就沒機會成就了。這是離我們幾百年的古人。你讀《了凡四訓》,要用心深入,去體悟。不能讀過了:《了凡四訓》還是《了凡四訓》,我還是我。 我們有沒有遇到境界馬上【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這句我們用上沒有?遇到事情,經過了。自我反省,有沒有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我做任何事,有沒有夾雜自私自利在裡面?我的動機純不純粹?這個要觀照。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們一提到愛人,那首先最具體的,我們的家人。我們對家人這一段時間,諸位同修,這兩個月,我們跟家人之間有沒有起情緒?爲什麽起情緒?修行人不能經過一些事情都不知道:啥情況,問題出在哪,不知道。 所有的事,必有因。今天會呈現:跟家裡的人起情緒了、鬧矛盾了,你因找不出來,下次還會出現這些情況。修行人是越修越明白,面對境界清楚,不是打迷糊仗。我感覺,自己還沒學佛以前,也很會打迷糊仗。 要不就:“哎!算了!不想了!”要不,把責任退給別人了,這個比迷糊仗更差勁了。 比方説,我們今天出點什麽情況了,要去觀照自己的第一個念頭。往往都是什麽?“誰害我的?”萬法因緣生。外在只是個緣,因都在自己身上。可是我們第一個念頭都是:“誰造成的?”好像跟自己沒關係。 比方説,我也曾經遇過這些情況。在行走當中,大家排隊,走著走著,突然,前面的人有一點快跌倒了。他馬上就說:“就是前面有人的脚比較伸出來,害我差點跌倒了!”大家聼,有沒有道理? 一個人的心假如是安定的,他有可能會被人家稍微伸出來的脚絆倒嗎?鐵定是他走路的時候,心都不安定,心思飃出去了,身體也在那裡晃。告訴大家:心在飃的時候,身體絕對不是中正的了。 所以,以前老和尚說,因爲老和尚那時候已經在國際間走了,回到淨宗學院,時間也不是很多。但是,我們當弟子的,可不能說:“老和尚很少回來,不知道我們的情況。”那是我們自己當弟子的角度。《了凡四訓》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看一個人的動作,就斷他的禍福,【靡不驗者】,都斷的很準,都應驗。【左國諸記可觀也】《國語》《左傳》裡面,記載好多這個事。那老和尚是大修行人,他回來,回來一兩個禮拜,看看我們,會不清楚我們的狀況嗎? 其實,更重要的:要自己看得清楚自己的狀況。要有自知之明,別人提醒那是輔助的。一個修行人,假如修到自己哪裡念頭不對、言行不對,都看不出來,從哪裡修?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我今天好像在推薦《了凡四訓》,寶書啊!老和尚念三百遍。我們今天講了一個重點【了凡先生都得這麽幹,我們能不幹嗎?】【老和尚都這麽幹了,我們能不這麽幹嗎?】【老和尚都守三個條件,我們守不守?】我話只能講到這兒,再講得太那個,可能下一次上綫的人就減少了。這個緣就搞斷了。點到爲止。現在的人要做啥事,都得要很自願的,不能被勉强的。 當然,成德個人來講,因爲我去受戒,受三壇大戒。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每個學佛的人終極目標是什麽?圓證菩提,圓證佛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的目標。 戒為無上菩提本。所以,戒是根本。藕益大師説的【持戒爲本,淨土為歸,觀心爲要】。剛剛我們引《了凡四訓》的句子不都是觀心爲要嗎? 爲什麽跟家裡的人會鬧矛盾?我愛他了,怎麽會變成:起情緒呢?憤世之心。瞋恨,從哪裡來的?貪,貪不到,不順自己了,瞋就跟著起來了。你不會去跟路邊一個不認識的人生氣,你很容易跟家裡的人生氣。 愛一個人,應該不會生氣,純是愛人的話,這是慈悲心現前、真心現前,怎麽會生氣?裡面夾雜,夾雜著要求。你有要求了,對方不順你了,不歡喜的情緒就上來了。要找到。找不到,根源問題,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要不,跟家裡人越來越不會起情緒了;要不,會越來越起。修行人不要僥幸。 所以,經歷事情,能看到根源問題,看到自己的問題,就已經很有修養了。而老和尚說了: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看得到自己心念的偏頗,這個是知過。 老和尚講經,最常講的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句話就把修行的總綱領告訴我們了。怎麽修?修【不起心不動念】境界高,我們分兩段操作,這個不起心動念,到極樂世界再完成;現在練不分別不執著。 心念一有分別了,馬上察覺了;察覺了,叫不自欺。有時候,分別心起來了、愛憎心起來了,不承認之外,還找借口。那這是自欺了。甚至,那個藉口裡面,把佛搬出來了;這個叫【合法掩護非法】。把老和尚搬出來了,聽説現在,也有人把我搬出來,把我搬出來打他家裡的人。諸位仁者,請大家手下留情,不要壞了我跟你們家裡人的法緣。 我見到一些家長,我都跟他們說:“請你們手下留情。你們的孩子可能十年、十五年之後,可以來到我身邊。可是呢?你們得手下留情,他們才來得了。”我首先提醒他們,你們不要逼他:“一定要念英國漢學院。”你們這麽搞,我就見不到他了。因爲有執著點,就會強勢了。你要觀照:你這個強勢本身就是執著了。有貪、有瞋、有痴、有慢、有疑,全在裡面了。 還有,我們有一個習氣:太急躁了!修行人要很敏銳,什麽事情都要讓它水到渠成,不要操之過急。大自然都在教我們:【萬物皆從成熟得】。【熟果不搖翻自落】,那個水果成熟了,它自己掉下來,不用你去硬把它摘下來。你硬把它摘下來是什麽結果?很酸,不好吃。 諸位同修,我們吃著酸的東西的時候,有沒有馬上回到修行上來?我爲什麽最近跟家裡的人相處有些摩擦不愉快?我太着急了、太苛求了,反效果了,緩下來。家裡的人是我們的依報,隨著自己的心,心是正報轉。 真正解決問題,絕對不是在外面。【一切法從心想生】,是自己的心決定的。從根本修,就是自己的心念。 因爲自己受戒,受三壇大戒,對【戒為無上菩提本】的體會,有稍微增加了一些。章嘉大師教導老和尚【戒律很重要】。我們有沒有把這一句重視起來? 我們在家人持五戒,不殺生,祖師們開解是:不惱害衆生。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有人因我而生煩惱,犯了殺戒了。” 我相信諸位仁者,有受五戒的,應該是有的。不知道大家在聼老和尚這個教誨的時候,我們自己有沒有在轉變?有沒有常常在觀照:“誰因我而生煩惱了。”就會去調整自己言語的分寸。 重視【不要惱害衆生】,自己的心地就越來越柔軟了。所以,假如,我們並沒有感覺我們自己的心沒有變柔軟了,那這個持戒,我們是相上受了五戒,但,沒有實質去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要幹那個自欺欺人的事,騙自己,騙別人;甚至受了戒,“我受過五戒、我受過菩薩戒!”拿來當名聞利養,炫耀的本錢,那就更顛倒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了:“可不要拿佛經,老和尚的教誨去當藉口,去打別人。”比方説這個事情,起了分別心了,起了退縮的心了,不想幹這個事了,修道的人,義所當爲,再難,都肯把它扛下來。這個時代,你真正要做利益衆生的事,哪有輕鬆的?《了凡四訓》講到了,【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所以,我們這些祖師都是迎難而上,離我們最近的李炳南老師:我們修行,做佛門事,必遇困難。【困難越大,功德越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 請問,我們現在遇到事情,會不會很緊張?會不會想溜之大吉?我們一遇到事很緊張,要觀自己的念頭,修行要改個性。個性改了,你的心就跟阿彌陀佛越來越相應。跟阿彌陀佛的心越來越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可是假如,心不相應,能不能往生?相應很重要。 印光祖師有一段話,我們復習一下,這些法語要常常看,不然也忘記了,不知道有沒有哪個同修知道我要講哪一句了?【相應】,哪一句?【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好,我們復習這一句。這個我們幾個月前,甚至是一年前,這句話我們一起探討了,我看不下五次。應該有了。 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現在面對的每件事,我是不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可以檢查我們是不是解行相應了,不然我們會落入藕益大師講的其中一個修學的問題【求解不求證】,很喜歡聼經,懂這些道理很舒服,可是沒有去做它,沒有去【行】,沒有去【證】。這樣會修得比較傲慢。爲什麽?你懂得道理多了,不力行,但學文。 所以,很多學問,可能拿到博士,可是,他可能離婚,他太太受不了他。你讀書讀那麽多,你能落實個三五句,人家就很敬佩。尤其,你另一半離自己最近。我們真的落實三五句,【念念為人想】,【忠恕之道】,你另一半跟你相處,如沐春風。 我可能講到這裡,大家下一個念頭:“我沒見過這樣的夫妻。”諸位同修,我們去看看歷朝歷代,留名青史的這一些讀書人,他們的太太佩服他們。范仲淹,出將入相,去守邊疆,跟西夏人打仗,當然最後還感動西夏人。太太在家裡扛得那麽重,一點怨言都沒有,敬佩自己丈夫的德行。 還有一篇《...》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歐陽修寫的。他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常常都在念他丈夫的德行。我們自己檢查檢查,有時候一遇到很熟的朋友,一開口,沒有批評丈夫兩句,實在有點不甘心,這不妥。這個《常禮舉要》要好好學,家醜不可外揚;【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怕自己心念錯了。心念不要起分別執著,這是修行的重點,我們要看到。不要挑境界。 我們做阿彌陀佛的弟子,我們學《無量壽經》的目的就是效法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學《四十八願講記》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不能完全像,也要越來越像。老和尚說:“我給大家介紹老師:阿彌陀佛!”【學】是效法的意思。跟阿彌陀佛學,越來越像阿彌陀佛。跟老和尚學,越來越像老和尚。這樣才叫學。 印祖這一句話:心心,要隄防過愆。那就是自己的心念,觀照清楚了。 老和尚常常說:“《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那一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一句我們要不要學?假如,這一句要學,那就不能挑境界。因爲,這個境界又不是我們去攀緣來的,攀緣就不好。你假如是攀緣,產生煩惱,那個檢討,不要檢討【不挑境界】,那個檢討,要檢討什麽?【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要再重新評估因緣,好進退。 假如是:義所當為,你看,下一句,印祖講的【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義,是應該的,該做的。【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心跟佛心不相應了。心跟佛心不相應,就是跟真心不相應了;跟真心不相應,就是起煩惱了;起煩惱,是招感冤親債主了。所有的因緣都是感招來的。心生萬法,自己的心感招來的。 所以,要學阿彌陀佛的存心。【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經歷文革的這些老人家?我見過。夫妻,一位她先生活到一百多嵗,太太九十多歲,都走得非常好。先生在那個時候被關起來了,太太獨自撫養六個小孩,那個年代的人,有傳統文化的熏陶,哪怕不識字,他那種成長環境就一直熏。對家庭、對孩子,她覺得是應該做的,不可能有抱怨起來,義所當為。 可能我們現在才一個孩子,抱怨就很多了。差別在哪?處事的心境,在那個年代,都是見義勇爲的,自己生活已經這麽困難了,撫養六個孩子,鄰居有困難,幫忙;親友有困難,幫忙;鄉裡裡面,有精神不正常的人,都幫忙。自己再困難,看到可憐的人,於心不忍,就是那個年代的人。那個年代的人,他真的是見義必為。只要有人給他介紹念佛法門,他接受了,這樣的人往生的這種機率非常非常高。 所以,諸位仁者,你們的爺爺奶奶,你們的爸爸媽媽,往生不難,重要的是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怎麽介紹?自己要依教奉行。自己依教奉行,你父母、老人,生歡喜了:“這個佛法好啊!傳統文化好啊!我的孩子、我這孫子接觸之後,改變很多!”可不要,自己都沒有好好做,那種“全家人都要聼我的”那個勁又來了,搞得家裡人都很有壓力了,看到我們就想躲了。 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不是用道理壓的。 比方説生病了,應該是要關心他,體恤他,讓他感覺到溫暖、愛。你可不要馬上壓過去:“你看生病了,無常迅速啊!趕快念佛!”還沒感覺到溫情,道理就先壓過來了。 【調劑人情,發明事理,知所先後】。言語,什麽先講,什麽後講,説實在的,這個也不是話術,心境到位了、柔軟了、體恤人心了,自然就,什麽話該先講、後講,就會很自然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了,【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學佛在家人,五戒。也有人受八關齋戒。受這些戒的用意,因爲我們修戒定慧三學,目的就是要出離生死。出離生死,你對這個世間的欲望還很重,怎麽出去?受這些八關齋戒,其中,也是在慢慢把世欲放淡。這個我們要去體會。 比方説,【過中不食】。諸位大德同修,有沒有看出來我又苗條了一些?因爲,我們主辦單位,臺灣臺中太平佛恩寺,他們一開始,沒有叫我們馬上【過中不食】。這個就是展現什麽?【體恤人心,調劑人情】。假如說一進來:“從今天開始,不提供你們晚餐。”馬上精神更緊綳了。 大乘佛法,慈悲爲本,設身處地,你看人家都用法展現出來,不是用硬邦邦的規定,它是有彈性的。馬上感覺到人家很體恤我們。 其實,我要去受戒以前,因爲工作量相對還是大,有一點擔心:我的體力扛不扛得了。真的,擔心的念頭起來了,不過,會【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要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結果,報道,隔天才是第一天,前一天是報道,三月三號報道了。當天晚上,我這麽多年來,都是一個人睡一間房,甚至於,在英國的時候,是一個人住一棟屋子。疫情期間都是一個人住一棟屋子,馬上因緣,唰!剛剛跟大家說不挑境界,我馬上這個考試來了,六十個人住大通鋪。所以,自己有沒有功夫,換一個環境很容易檢查出來,不要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你看,一換,哇!晚上挺熱閙的! 結果,不適應了。整夜就沒法睡了。隔天呢?隔天,我畢竟都是在教學任務,所以,到了佛寺去做早課,站一個多小時,我這個腰比較沒那麽好了,站一個多小時,都快有點呼吸困難了,當然,要撐,撐撐撐,撐到吃早飯了。坐下來,還沒吃,感覺有點連坐都坐不住了。我也怕我癱在那裡,趕緊自己先離開厨房,走走走走,還沒出厨房,已經走不動了,我們這些..師傅,人都非常柔軟,很關心人,看我的樣子不對勁,過來,兩個人把我給攙起來。結果就扶到最近的臥室,他們的臥室,還不是我們的大通鋪,我們的大通鋪在另外一層樓。 讓我平躺,稍微恢復一點了。結果把人家給嚇到了,怕是不是我心臟有問題,有什麽閃失,不好交代了。我一看人家那麽緊張,他說:“要不要去醫院檢查?”我説:“好好好!去醫院檢查一下,看心臟有沒有問題。”我們已經體恤到人家在擔憂我們了,這個時候可不能:“我沒問題的!不用去了!”要懂得體恤人家的心,恆順衆生。人家的工作量那麽多了,當..師,整天要陪伴我們這些新戒比丘,有時候我們晚上睡覺爬起來了,12點多了。..師還沒休息,隔天也是四點多陪我們做早課!那個付出的精神也是讓我們很敬佩。 所以,後來,其實我是知道我是低血壓,一下,平常都沒這麽站,站太久了,身體有一點適應不過來。後來,一檢查很正常,安人家的心。 所以,四十五天過來了。見到大家,我覺得有點奇跡,慢慢就適應了。其實,我們這個念頭裡面不要去生煩惱,多念佛,很多事就慢慢平穩下來了。六字統攝萬法,肯念佛啥問題都能夠解決的,但是要真念。 在三壇大戒,第一個沙彌戒,有十戒。第二是比丘戒,兩百五十戒,兩百五十條。然後,還有進一步是菩薩戒。受了戒,我們都是在這些當代高僧面前,受戒。他們給我們做證明,我們還要發願。發了願,假如不做,良心不安。當然首先是學戒,你學了,明白了,佛制戒,超越時空來指導我們的道業,來成就我們。你體會到這一點,你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一樣了。佛真的是【調御丈夫】,調伏我們娑婆界剛强難化的衆生,十方諸佛都讚嘆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難行,能行,給我們做榜樣。我們不能退縮。 剛剛提到的八關齋戒,其實,沙彌戒也都是跟這些相應的。裡面【過中不食】,就是調伏人對於吃的貪欲。食色性也,人比較重的習性就是吃的欲望跟男女的欲望。這個你不放淡,你就被這個世間給你揪住了,你怎麽出離呢?
當然,我們的整個身體狀況,跟佛那個時代,跟佛那個時代還是有不一樣。我們瞭解這個精神,往那個目標循序邁進,有時候操之過急也是我們的一個習慣。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可能有修行的人一下子調到,只吃一餐,而且吃得特別多,最後,胃出毛病了。有沒有察覺到:可能是自身的性格太着急了,太逞强了。那個是修行的重點,要觀照到。然後,慢慢慢慢調,循序漸進。 所以,佛是覺的意思,在哪裡覺?在處事待人當中覺悟,問題在哪?我哪句話講不對了?我哪個態度讓人難受了?在做事當中覺。不然要去哪裡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是六祖大師很重要的教誨。做事要循著道去走。 最近,剛好跟漢學院同學上《四書》。《大學》先上,所以,成德一出戒壇,停了四十五天,欠人家的課、該處理的事,馬上過來了。所以,出來之後,在裡面還是挺好的,啥事都不用辦。一出來,事情24小時,甚至四十八小時都有一點不夠用。現在還有好幾件事,陸續去處理才行。在這裡就練:在裡面不用辦事,跟出來一大堆事,平等。這個就練不分別的心。不然,要去哪裡修? 在裡面很歡喜,出來也要歡喜。所以,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不要著相。事情一多,看到這個相產生煩躁,不妥當。事情很多要想到:“佛菩薩安排,來考我的試。不要著相。”事情再多,我把它簡單化。怎麽簡單?我把我的心守好就好了。我只管一件事:管我的心念。不複雜吧?不難吧?沒壓力吧?修行要越修越簡單,簡單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簡單到【南無阿彌陀佛】,那你的心都在佛號,事情一來;你就像鏡子一樣,照得很清楚。用心如鏡。平常不念佛,妄念紛飛,突然又有事來,你更緊張了、更紛亂了。人要把事情處理好,一定是平常的心地功夫。平常就很慌張、很着急,真的要把事處理好不容易。 所以,《大學》說【定、靜、安、慮、得】。一個人思慮事情能夠真正思慮出解決問題的這些手段方法,一定是他的心是安定的,定、靜、安、慮、得。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去處理事,首先要先安定下來。【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好啊,我想定,怎麽定?”知止而後有定。止在哪裡?止於至善。老和尚有説,【止於至善】是什麽?止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假如,止於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比較安了。這個心不容易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所動。我們就是這個也希望,那個也希望,這個也想吃吃,那個也想看看,這個心就不安定了。 所以,老和尚這個法,妙法:止於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老和尚有一句話:“我只有一個願望:”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下一句?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聽到老和尚說,“我只有一個願望”,我們要思維:“我有什麽願望?” 我走過的地方不少,遇到一些有緣的同修,他一聼我去過這些地方,他馬上就問:“那個地方有什麽景物?風景很好。什麽東西好吃?”每次他這麽問我,我都不好意思,我都不知道。因爲,我們去一個地方,就是去講學的,沒想說要去哪裡玩。 我記得去哪裡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雁蕩山。去溫州講課的時候。主辦單位太熱情了,“我們雁蕩山,這個是文化遺產。”讚嘆老半天,害我也不好意思拒絕他。就去看了。 就是我們是不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這個叫【住正定聚】。我們已經學過這一願了,大家要知道一個人住正定聚的時候,你那個佛號是非常非常相應的。你是一心歸命,只有這個目標。我們想往生,很快的,這個心,又被這世間的人事物,又把我們揪到其他的方向去了。這個我們自己要觀照得到。 我跟大家講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大家不要執著勁上來了。你的家裡的人,約你去哪裡走走,“沒門!”都不去了。諸位要觀察因緣,你能做得了主的,那你鐵定是不打閑岔。家裡的人的也沒打閑岔,這樣佛法才圓融。實在推不掉的因緣,怎麽樣?練普賢行:恆順衆生。可是你在恆順的時候,不要心不甘情不願,恆順當中,你跟他有共同面對的境緣,這一些境緣,只要我們修學,我們有法力、有道力,整個旅游的過程,都能掌握一些機會點。這個都是隨緣妙用,對呀,出去玩就是一個因緣。妙用,產生什麽?自己在這個過程提升了:會恆順衆生了,會稱讚如來了。在玩的過程,家裡人有什麽善根,突然去幫助別人,還是怎麽樣,讚嘆。 所以,老和尚是學《華嚴》的,事事無礙。老和尚那些經教,我們真的能放在心上了,在境界提得起來,真的會越來越感覺:事事是好事。事事無礙。 諸位仁者,大家【菩薩四德】練得怎麽樣了?隨緣妙用,妙不可言,還是很不妙?心上有【阿彌陀佛】佛號,就能妙了。心上念念在為人想,都是用真心,就妙得起來了。【士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我們那個要利益對方的心都沒有退,真的會有佛菩薩加持,會有靈感出來。有時候在想著:“怎麽樣處理這個事?怎麽樣幫助這個人”想不出方法,算了去念佛吧。想不出方法,不要去硬想。專注在佛號,心放空了,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念著念著,諸佛菩薩一加持,有靈感起來了。 我們要去利益衆生,跟十方諸佛菩薩是同心的,他們也會加持我們。所以,不要害怕處理事情。觀音菩薩入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因爲感通了嘛。跟他們一樣慈悲心了。 所以,老和尚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一心利益他人,佛菩薩的頻道接上了,那個加持力就過來了。 我們一直强調的,會修的,能觀照到自己的念頭有分別有執著,你知道這個飲食的欲望要慢慢放淡,可是不能又,一下子很執著,把腸胃都給弄壞了,那個執著勁起來了,我們能看到這種分別執著。 這個八關齋戒,你看,其他的戒,【不要睡高廣大床】,用意在哪?當然,我們能瞭解戒的用意,你在持的時候,會很願意,很歡喜去持。就好像一般的人,一提到戒,他壓力來了,那個就是對戒不瞭解。 戒,是來成就我們的無上菩提的。【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個是《楞嚴經》上的一段,很重要的話。【攝心為戒】,我們的心是很容易跑出去的,眼見色,被這個色相拉走了;耳聞聲,本來在念佛的,被這個聲音拉走了;鼻嗅香,舌嚐味,包含這個身體的觸感。你看,女子很容易,很喜歡人家牽牽手,人家抱一抱。這種觸感都會讓人留戀。 當然,你不要聼到這裡,你先生給你一個擁抱,你就把他大力推開了。你先生說:“你怎麽搞的?原來是聼了成德法師講課了!”那就麻煩了。心裡很清楚,我們不去在這些境緣提高貪著。是修自己的,但是,能體恤,體會到別人這是一份關懷。 所以,佛法都要活學活用,不然,學了佛法之後,跟家裡人、跟社會,格格不入,這個就學的可能學執著了。 所以,我們修學要注意。事事是無礙,不能搞得: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 【攝心為戒】,要把心收回來。念佛是收心很好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這個攝,把心收攝回來。而這個【淨念相繼】,裡面很關鍵的一點【攝耳諦聽】,因爲我們娑婆界大部分的人,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是《楞嚴經》裡面二十五位大菩薩把他們修學的法門講出來了。最後,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選哪一個法門最適合這個世間。選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其實,後面兩個都是特別法門。在最後,第二十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兩個大菩薩,它是融在一起修的。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之法門,修觀世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因爲你在念著念著,就是攝耳諦聽了,你的心沒有往外了,往内了。觀音菩薩是入流亡所,往内了,不是往外去攀緣、去生煩惱了。佛法是内學,往内。人一往内,就容易觀照到自己不對的念頭。 亡所,就是要放下“我”跟“我所”。你看,我們很容易就產生分別對立:“我”“你”“他”,《金剛經》常提醒不要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些念頭一起來,就產生相對了,就很容易...你有一個“我所”,我的什麽東西,那些都有可能是我們會產生貪著的境緣。我的家親眷屬,我的車子,我的財產,我的名聲,我的種種;這些往外,拉回來。攝耳諦聽,夏蓮居老居士說:【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 【念佛即是自心現】,要自己的真心喚起來。六時,一天二十四小時。印度一時是現在的4個小時,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一聲佛號內,只貴字句分明】。不要把修行搞得太複雜,念佛法門不複雜的。不要把它搞得,又去搞神通去了,越搞越複雜。一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一聼清楚,你其他的,這個六根,其他五根就拉回來了,慢慢慢慢就拉回來了。 所以,成德是每一天都期待:快八點,很高興跟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我希望自己處理的事,比方説,講學的事,我們子弟兵,慢慢出來,把這些教學任務讓給他們。我負責處理的事慢慢能夠交出去,可以,多跟大家一起念佛。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不能忽略念佛的功夫。 當慢慢的,我們一起念佛是一個小時,你們就知道我的任務比較減輕一些了。但是,要練不分別,坐在這裡念【阿彌陀佛】,是念佛,去處理事情是不是念佛?都要在這裡練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幸運的就是有老和尚的法可以依止。 老和尚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這個【念】字,今心,心上真有佛,處理事情的時候,很真誠去處理,考慮到這個事當中的每一個人,練我們的慈悲心。 然後,問問自己的動機:有沒有自私在裡面?有沒有名利心在裡面?清不清淨?有沒有慢心、高下心在裡面?平不平等?歷事練心。 所以,爲什麽說,【知止而後有定】,我們處理事不定?因爲我們處理事情裡面,夾雜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追求,所以,不定了,得失心,起起伏伏了。 我們放下這一些,我們是止在什麽?止在【至善】,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明明德,清明圓滿叫至善,其實,就是成佛了。自覺是明明德,覺他是清明。孔子講的跟佛講的,英雄所見相同,相應。 自覺,覺他,圓滿就成佛,就是止於至善了。所以,我們爲什麽能隨緣妙用?因爲我們止於:要自覺覺他圓滿。我們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動這些世間的得失煩惱。心比較能定下來。大家去感受感受:我們的心念都是,怎麽自己放下欲望;怎麽去利益他人;不容易煩惱。 你説:“有啊,我真的想爲他好,可是,我很煩。”這個我們觀照自己的念頭太粗了。我們純是利益人的念頭,那不應該生煩惱,一定是在利益他的過程,他的一些行爲可能讓我產生自我感受了,產生不歡喜了,這個時候要觀察得到:我的初心變了,我才生煩惱。我的初心假如還是明明德、清明,我這個心沒有變,那就會有靈感出來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能因爲我們幫人,有瓶頸了,生煩惱了,而不去做。應該是在幫人的過程,更認識自己:我容易在起哪一些不妥的心念。在做事當中,更認識自己,把自己這些煩惱習氣借由每一件事,越來越放下它了。 像我們受菩薩戒,在三師和尚面前發願。發了願,不能忘。而且,是在佛教界威望德行這麽高的三師面前發的願。假如不去兌現,真的不好意思再去見他們了。 講到這裡,想到了一個故事,因爲慚愧心是人非常可貴的善根。《百法明門論》裡面,人的善根有十一,【慚】跟【愧】,就佔了兩項。《了凡四訓》有趙閱道焚香告帝。這個故事大家聼過吧?趙.一代名臣,他修養自己的德行,他每一天都在他庭院,焚香,告上帝。敢跟上帝報告的,不敢跟上帝講的,不敢做。不然,每天看著上帝,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當然,你假如住公寓,不要搬個桌子在那裡,鄰居不瞭解你在幹什麽,我們重那個實質,不要操作起來,親人朋友都不是很理解。雖然是要效法古人,也要考慮到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情況。 其實,我們就可以每一天當作對著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匯報,我今天做了什麽事情,假如不好意思在西方三聖面前講,慢慢你就不敢做了。了凡先生、趙閱道,我們福報大不大?出了這麽多聖賢佛菩薩高僧大德,都能效法,他們都在加持我們。中華兒女真是福報太大了!可是,我們假如不去效法,那這個福報就流掉了,太可惜了! 但是,我們看這一些行爲,他是每天做,他才能養成習慣。我們爲什麽感覺進進退退?因爲我們沒有養成習慣。因爲,養成習慣,慢慢它就内化了。 所以,像我們受沙彌戒,不能擅自做主,什麽事情,稟告自己的師父。連剃頭都要跟師父講。我看,可能大家看到這個文,“怎麽這麽小的事還得給師父講?”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看事情。靜下心來,想一想,沙彌都是幾歲的人?不滿二十歲。在以前,因爲不滿二十歲,不能做比丘。十幾歲的孩子,他訓練什麽?尊師重道的態度,他要把這個態度養成。 我們都是成年人,我這麽一看過去,大部分是秋天以上的人。請問我們,問問自己,我們這個當學生的態度練成了沒有?假如沒有練成,現在是五十嵗了,該不該練?是你們點頭的。我什麽都沒説。法器,法器呀。這是比喻。怎樣才能把法接住?比喻是器皿,好的器皿接住了,這個器皿是破的,就接不住了。我們態度不對,就好像我們面對老和尚的教誨,有沒有裝在心裡?還是遇到境界一句也提不起來了?這個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部分要自己檢查。 我們就不説別的吧。老和尚的教誨當中,我們聼的比較熟悉的。還不是老和尚直接要求我們,是老和尚說:“我的老師給我開了三個條件”,你看,老和尚多慈悲,都不要求我們,爲什麽?我們這一兩代人,一被要求,那個不想聼話的勁就有點上來了。 所以,這一兩代人有一個詞叫:“叛逆期”。古代,這個詞都沒有出現過,現代出現很多。因爲這件事,我還特別去問我媽媽:“我有沒有叛逆期?”因爲聼人家講說:“叛逆期是正常的”。我想我是不是不正常,所以,去確認一下。 大家注意,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今天守三個條件,每天守才能變習慣,這就是戒。老和尚說,他守了三個月,自己感受什麽?心清淨了。諸位同修,我們學佛三年,五年,十年了,我們有沒有感覺自己的心清淨了,可不要著在我學佛的時間,那會被自己給騙掉了。學佛,要不越學越放下;要不就是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這可沒有中間地帶。我們是往哪個方向在發展? 【攝心為戒】。我們不守這三個條件,比方説,要看什麽,要老師同意。所以,爲什麽我們剃頭也要稟報老師,就是養成這個事雖小勿擅為。我們還不成熟,還不穩重的時候,你看,沙彌十幾歲,心性還沒有定,當然喜歡玩。什麽事情都是他自己做主,心都飛出去了。 所以,要看什麽,老師同意。有同修他看的東西,發給我,這個可不可以看?我看完,我提醒他:像我有曾經聼,因爲我們人,聼人家講話,講得很好,我們也會很歡喜。就會產生,對這個人有好感。可是,你可以因爲聼一段話就認識這個人嗎? 比方,有一次,有個同修發短信視頻給我,他群發了。結果這個人講這一段講教育,講得不錯,可是,他的老師是我認識的,是邪師。我什麽時候認識他?27年前,我就認識了。末法時期,法弱魔強,稱爲邪師的是什麽?一百句裡面,99句是對的,一句就可以把你送到邪道上去了。 他這個老師,講心靈的,講得人家痛哭流涕,男女關係混亂。你看,佛的戒律裡面,我們出家第一條,【不婬欲】,才出得去,清淨明誨章,所以 《楞嚴經》先滅,《楞嚴經》是照妖鏡。 你發這個視頻了,大家很認同,那這個人講著講著他老師的東西就出來了。你好心辦壞事了!説實在的,我自己的感覺:老和尚這樣一代高僧,我的時間光聼他,把他的教誨貫通,我時間都不夠了,我怎麽還看那麽多其他的東西! 大家要知道:學習,不要說:“人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要又拿佛經來做理由藉口,請問善財童子去五十三參,前面是什麽基礎?是在文殊菩薩座下得根本智,心清淨了,是非善惡,邪正利害,能分辨了,不然,你去試試看,一個二十幾歲的孩子,知見沒有建立,你讓他跑十個道場,他會變什麽樣子? 今天一個年輕人,假如是到我負責的單位來了,那我得負責人。那一個人主要負責他,護念他,其他的人要配合這個主要負責的人,這叫主伴圓融。不然,你這些長輩想講什麽,就給他講什麽,他一聽,說:“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這個最重要,那個最重要...”。你說,他不亂?而我們跟人家講話的時候,不是我想講什麽,你要很瞭解對方的狀況,你才去講話的。我們太好講話了。都搞不清楚狀況,就一股腦倒給別人了。 所以,真正要幫助人的人,要先瞭解對方的狀況,你才有的放矢。 所以,這個心要收攝回來,三個條件很重要啊。不然,大家自己去感受感受,你一天刷個三個五個抖音,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心有沒有出去了?有沒有放逸了?有沒有因爲看那個,產生你情執在波動了?這個只有你自己清楚。【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今天老和尚教的,我們沒有把它守住變成習慣,他老人家要加持我們,加持不上。 所以,爲什麽一開始跟大家講我們講經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開經偈?每一次提醒,我們那個,對能聞佛法的這種稀有難逢、那個如貧得寶才容易提起來。不然,大家注意看,學佛一年,爲什麽佛在眼前?哇!愛得不得了!一有時間就聼了,但是,慢慢慢慢,它會退。用什麽方式方法保持初發心?也是要不斷提醒。 你看,老和尚有說,用三根來做功過格,那就是養成習慣,把《弟子規》變成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樣就有受用了。可是,假如我們連經句都想不起來了,那怎麽受用?用不出來了。 所以,像我們受戒了,半月半月要誦戒。你看,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你不誦,你在境界裡面能提得起十重跟四十八輕來觀照嗎?當然,現在人很忙,那你最起碼,十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誦! 四十八輕,你哪怕時間不夠了,四十八輕,它每一條都有標題的,你已經熟悉那個念内容了,你一念那個標題,你就提醒自己要持這一條,這四十八條,都在一切境緣裡面在護念我們。 我們有戒了,這個心就不會飛出去,放逸、懈怠了,就會在道中了。 時間到了,超過了。我們,你看,講經結束,一般佛門,念迴向了。發願,迴向。我們合掌來念一下: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我們這個每一次讀,不能讀到有口無心,你看,這每一句【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看,這種迴向文把我們的心量整個拓寬了。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