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9, 2022

學悟法師 2022 12 10 (下)《浪費時間等於糟蹋自己的生命》珀斯淨宗學會



學悟法師 2022 12 10 (下)《浪費時間等於糟蹋自己的生命》珀斯淨宗學會 尊敬的諸位同修、諸位護法: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等一下我們要來做一個總結的大迴向,希望我們今天念彌陀名號,再加上講經的功德、聼經的功德、還有早上誦經的功德,迴向給我們的累劫冤親債主,希望他們能夠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迴向給我們的累劫冤親債主,過往的父母,以及這些苦難的衆生,離苦得樂。 這句名號的功德太不可思議了。今天我們能夠念佛、講經,氣氛很好。 在這個環境中,不是每一個人有這個機會(來)修這麽大的福報。但是,很可惜,很多人在這裡,心不在焉,胡思亂想。 有時候,嘴上在念阿彌陀佛,心,想到家裡,想到外面的。 所以,古人講一句話,念佛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爲什麽很多人念佛不能得力的原因:心,跟彌陀沒有一致。 所以,念佛會感覺很累。有時候,我們在敲地鐘念佛,他在旁邊“入定”。入定的意思是說:在打瞌睡,尤其這個時候,下午,最容易打瞌睡的。 什麽時候他才醒過來?等到我們維那說:阿-彌-陀,他醒過來了。 很多人說:“師父,我這個毛病怎麽辦?”很好!能夠睡覺説明你的睡眠很好。 很多人晚上都睡不著!吃藥,種種的,很多煩惱、操心,看不破,放不下,變成後遺症,看醫生、吃藥。你能夠一邊念佛一邊睡覺,很好。 所以,在這個地方,其實,我們有這種的毛病,要改,這個一定要改。 如果你明白這句名號的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很辛苦,你不會感覺很累,你會越念越快樂,越念佛越法喜。 所以,師父常常勸這些同修,要做一個快樂的念佛人。要如何做一個快樂的念佛人呢?看你們怎麽下功夫了。 要不然,你看你們的臉上,顯出來是什麽?【苦】字。 你看我們的臉上是不是這樣。愁眉苦臉的那一種,好像很辛苦、好多事情讓我很煩惱,無論怎麽念佛,也是照舊!所以,有時候呢,也蠻可憐的。其實,很可憐。 在這個地方,師父想再做一個提醒。釋迦牟尼佛在世,他常常講四句話,就是説,叫我們【快快覺悟】。 我們到現在爲什麽無法超越六道。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在這個地方流浪,..的度過。是什麽樣的原因呢?是因爲我們迷了。 爲什麽會迷呢?是因爲我們沒有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是什麽呢?很簡單:無常。 什麽叫做【無常】?你居住在這個環境,無論在什麽樣的國家,是什麽樣的種族,是什麽樣的人類,沒有一法能夠做得了主的。做不了主,苦就出來了。 比如説,我遇到一個居士,他晚上常常睡不好。爲什麽睡不好?擔心這一個,擔心那一個,擔心錢這麽多,以後怎麽辦?擔心我以後死了,我怎麽辦?擔心以後我的兒女怎麽辦? 然後在這個地方想盡辦法,要讓這個壽命能夠延長,長壽。那怎麽長壽呢? 有人吃藥、有人吃補、有人吃養(保養品),種種的。但是,如果他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是不會這麽苦的。 你看,我們這個世上,哪一個東西是你的?你能夠做得了主嗎?不能。你説,我不想老,你能夠避免得了嗎?我要永遠十八歲,行嗎?我皮膚要永遠漂亮,十八歲,行嗎?我不想老苦,你行嗎?你不想死,避免不了啊。 既然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那你還苦什麽呢? 所以,很多事情,如果你明白了,你那個執著的心態,對這個世間的留戀,不會那麽嚴重了。 因爲啥都是假的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一切隨緣。今天能夠做多少,我們就做多少;今天能夠吃多少,我們就吃多少。盡心盡力,都是圓滿的。沒必要(煩惱)。 所以,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生活很輕鬆、很自在的,走到哪裡,那個心都是很踏實的,因爲他明白,我何必呢。 既然,人,沒有一個能夠避免得了,生、老、病、死,那我爲什麽爲了這個事情痛苦呢?不要!隨緣。壽命到了,我們換一個更好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裡?在極樂世界麽! 我們今天爲什麽一直執著在這個地方?因爲你沒有把極樂世界的樂,跟娑婆世界的苦搞清楚。如果你搞清楚了,你早就去了,你還留在這個地方?! 這個是師父講實話。我們留在這個世間,像我們法師,留在這個世間,是有使命的。我們是有使命的,要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但是,我們隨時隨處,只要時間到了,我們都是隨時放下。爲什麽?明白啊:你怎麽執著,到最後,還是一場空。真的。你能夠看開這一點,你整個人生真的是不一樣的。不要太多計較。 所以,今天如果我們明白西方極樂世界之樂,你那一種念佛的精神,念佛的一種毅力,非常的強。 就算我們念佛很累,打瞌睡,沒關係,起來繼續念佛。累了,睡覺;肚子餓了,吃飯;該上班的,上班;該工作的,工作;該賺錢的,賺錢;該打掃的,打掃;該煮菜的,煮菜;該洗衣服的,洗衣服,都是一樣的。有空,念佛。不能間斷。 像師父每天做功課。師父有兩個功課要做:1)每一天至少一萬聲的佛號,阿彌陀佛。(早上)起來有空,念佛;晚上睡覺,念佛;吃飯好了,一邊去公園運動,一邊念佛。至少一萬聲。(這是)一天定下來的功課。 因爲如果一天不念佛,我們開始會造口業,會造業。 像我們師父,每一天我們不聼經、念佛,習氣又來了。 所以,大家定功課。 你們隨便,五千,可以; 兩千五百,也可以; 師父,我沒空,五百可以嗎?可以! 如果沒有空,一百也可以?可以! 一百也沒空,五十可不可以?可以! 如果五十不行,那二十五可不可以?可以! 如果連二十五都沒辦法了,那算了! 這個是師父定下來的功課,無論有多累,都會念,培養習慣。【習慣成自然】。一個人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鍛煉出來的。 所以,師父有兩個功課,每一天就是這樣:一萬聲佛號。不多也不少。有時候可能不到一萬,沒關係,明天再補。 “要用多長時間,師父?”這個要看自己怎麽念,因爲我沒有去看多少時間。一天能夠念多少,用計數器。 第二個功課是什麽呢?就是來提醒自己,師父有三個工作,不看人家的是非、不看人家的弱點、不看人家的壞事,不看人家好壞的,不看。能夠看的,盡量看;不(該)看的,不要看太多。 特別現在手機,手機誘惑很大,一打開,全部都在裡面了。誘惑很多!你一看了,哇!什麽都出來了,佛號忘了。 我有認識一位老人家,七十九歲,她跟我很好,每天師父會陪她半個鐘頭念佛,早上。晚上睡覺之前半個鐘頭。師父跟她很好,七十八歲。師父天天陪她。 有一天師父很忙,她也沒有念(佛)。 我問:“你做什麽呢?” “師父,我在看抖音。” 我説:“你怎麽看抖音呢?誰叫看抖音了?” “我的孫子,他叫我看抖音,怕奶奶無聊。”慘了,這一下慘了。 “那你沒有念佛?” “師父,我沒有念佛。” 該看的,我會看;不該看的,我不想看太多。誘惑太強了。 耳朵,該聼的,我要聼;不該聼的,我不想聼太多。 是非太多了。等一下有人跟我說:這個人怎麽樣,那個人怎麽樣。你聽了之後,你有定功,還好;你沒有定功,怎麽辦?... 第三:該講的,師父會講,不該講的,師父一句話不説。這個是師父的功課。爲什麽要這樣做呢?提醒自己、保護自己,因爲沒有人能夠保護你,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只能為我們指一條好的路。能夠保護你的,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師父的功課就是這四個。一天一萬聲(佛號);不講人家的壞話,盡量。有時候會講。做師父的、做住持,有時候會講人家:“你看這個人,不聽話!那個人,又這樣,又起了毛病了。”不小心會講。講,但是,很快就覺悟了。 不聼、不看人家是非。我不看。我不要浪費這個珍貴的時間,珍貴的時光,浪費時間等於浪費自己的生命;浪費時間等於糟蹋自己的生命,因爲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不易,一眨眼就過了。 你看,我們今年幾歲了?像師父今天四十六嵗,再過十年,五十六,再過十年,六十六,再過十年,七十六!我們還能夠活到七十六嗎?不一定,看福報。因爲我們現在人的壽命平均是七十五嵗,超過七十五歲,那是你的福報,是你賺到的。 所以,我常常講,在澳大利亞,什麽樣的人算是老人?九十嵗以上的才是算老人,九十嵗以下,都是年輕人。你們都是年輕人啊。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來分析...自己有定下來功課,道場不大沒關係,有三十個人,有二十個人,比什麽更好!大家一起念佛,一起聼經,一起修學佛法,提高自己的境界,時間到了。我們有把握。這個比什麽更重要。 所以,大家從今天開始,給自己定功課,比如說,五千聲,就五千聲;我要七千五,就七千五;師父都是一萬聲。只要有空,師父就念,就是這樣。 * 師父最近常常遇到很多一些同修。常常說:師父,你們淨宗的,爲什麽要單獨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呢?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太多太多了,無盡的,這麽多的諸佛如來的名號,你們爲什麽偏偏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你們遇到這個事情,你們要怎麽解答? “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念(阿彌陀)佛。”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個事情,如果從簡單來答復這個問題呢,其實,在《阿彌陀經》可以做證明了,簡單來解答這個問題。 你看《彌陀經》雖然是很短的一部經典,但是你不能小看這一部經。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説法有兩部經很特別,一部是《彌陀經》,一部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彌陀經》的特別是什麽?它是無問自説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説法一定要有因緣,一定要有人請法,釋迦牟尼佛才講經的。如果沒有因緣,或者沒有人請,釋迦牟尼佛是不可能講經説法,一句話不講。 而且,釋迦牟尼佛勸人家,一生只有勸一次。但是,在《彌陀經》很特別,你們大家去留意,釋迦牟尼佛連續四次勸我們要念佛。 而且不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在《彌陀經》、《無量壽經》我們看得到: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導我們念阿彌陀佛的。 那你説,如果這一句名號不是對我們衆生有好處、功德有這麽大,諸佛如來會這樣做嗎?是不可能啊。 而且,不斷地都在勸導我們。善導大師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來到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介紹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介紹阿彌陀佛的。 彌勒菩薩將來,來到這個世間,也是如此,也是介紹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今天,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順從釋迦牟尼佛,我們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會錯的。 但是,這個問題的解答,有時候沒辦法讓我們能夠滿足,那怎麽辦呢? 我跟大家來簡單講,爲什麽我們要念佛,爲什麽釋迦牟尼佛要我們念佛,爲什麽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要我們念佛呢? 你們有沒有拜過《八十八佛》?你看,有一些道場,平常要過年,初一,就是春節的那個初一,會拜八十八佛。 八十八佛功德很大,特別對於那些不小心墮胎,以前不小心,以前愚癡墮胎,那怎麽辦? 很多人拜八十八佛,對他有很大的幫助。 你看,八十八佛,拜完,後面有一段經文,【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法界,如果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整個宇宙事實的真相。這個宇宙有多大呢?是無盡的。 法界藏身,什麽意思呢?就是說,阿彌陀佛是法界,就是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本名,聽懂嗎?如果你聽到這一句話,師父每一次整個手背起鷄皮疙瘩。 【法界藏身】就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法界一切諸佛如來的本名,而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別號。 換句話説什麽意思呢?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全部統統在裡面了。你説,你那個福報有多大!很大!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還會念其他的佛號嗎? 會,但是,以阿彌陀佛爲主。像師父有時候會念藥師佛,人家生病,師父(到)醫院看他,師父給他念藥師佛。 有一些人不認識佛法,我給他念阿彌陀佛,他害怕。因爲很多(人)聽到這句阿彌陀佛,(以爲)不吉利:“我還沒想要死,師父,您爲什麽念阿彌陀佛?”會有這樣的事情!很多人有這樣的。 所以,師父,到醫院看望生病的,人家生病要開刀的,請師父給他祈禱一下,我要先瞭解:這個人有沒有學佛。他有沒有認識佛法。如果他不認識,我給他念阿彌陀佛,...看著你。 因爲師父有一次經驗,我説:“眼睛閉起來,然後觀想阿彌陀佛,跟著師父念。”不到五分鐘,他眼睛看著師父。“眼睛閉起來。”念五分鐘,又眼睛看我,這樣。 我就問他:“你爲什麽不念佛?” “師父,我只是請師父來爲我祈禱、爲我消災免難、健康長壽。不是叫師父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給死人念的麽?您怎麽叫我念阿彌陀佛?我心裡不踏實,我心裡很亂啊。” 所以,你想一想,不瞭解呀。後來我才明白。不容易。 如果今天你們是修淨宗的:“師父能不能來我家裡幫我祈禱一下?”我念阿彌陀佛,可能你會很歡喜。爲什麽?因爲你明白。對不對?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明白,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八十八佛,讓我們明白了:【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就是說,你在這個地方念一句阿彌陀佛,等於念十方一切諸佛如來。 那麽,請問師父,爲什麽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別名,而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本名呢? 這個我必須給大家講清楚。你看【阿彌陀佛】是梵語,【阿】,翻成中文是:無,【彌陀】,翻成中文是:量。【佛】,翻成中文是覺、是智。翻成中文叫做【無量覺,無量智】。 那你想一想,哪一尊佛不是呢?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高明啊。哪一尊佛不是無量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 毗盧遮那佛也是一樣。但是毗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是不同。毗盧遮那佛翻成中文叫一切處。毗盧遮那佛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名。但是,雖然是一樣,但是,如果翻成中文就不一樣。阿彌陀佛是一切智、一切覺。那個境界更高了。 所以,今天你就明白了,當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想一想,整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全部回歸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功德有多大!那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個,要跟大家講,爲什麽阿彌陀佛、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導我們:要念這句【阿彌陀佛】呢? 一個:因爲我們的自性就是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所以,經典裡面講,你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你的自性本來是阿彌陀佛、你的自性本來是純淨純善的。 那你原本是阿彌陀佛,請問大家,爲什麽今天我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什麽樣子?凡夫一個!明明你是阿彌陀佛,你爲什麽變成這個樣子?天天起煩惱、天天跟人家計較、天天對人家起嫉妒心、天天起貪恨心,就是這一些的。爲什麽我們變成這個樣?迷了麽。 自性被迷住了,你能夠保護自己嗎?保護不了。 所以,阿彌陀佛明白我們衆生的毛病,爲什麽叫我們念阿彌陀佛呢?就是把你那個自性本來清淨的、本來是阿彌陀佛的,趕緊恢復。我是阿彌陀佛,爲什麽變成這個樣?用這個阿彌陀佛的手段來幫助我們。 所以,這一句名號是一個方法、是一個手段。今天有人問我:“師父,我爲什麽要念佛?念佛的好處是什麽?”沒有別的。就是把你的清淨心恢復而已。 因爲清淨心才能夠帶來幸福、清淨心才能夠將來往生西方。沒有清淨心,你每天執著,你怎麽能夠往生西方?你怎麽念佛,你只是修一點福報而已。 怎麽(修)清淨心呢?我的心起了一個很不善的念頭,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壓下來。 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雖然很難,你要發脾氣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煩惱起來了,爲什麽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好。很容易啊,但是,有時候做起來很難。爲什麽呢?看你怎麽爭取了。 比如說,有一天,你被人家駡,你會難過嗎?講實話。有一天,有一人莫名其妙來駡你:“白癡、愚癡、笨蛋!”講得好難聼,你會難受嗎?一定會難受嘛,...爲什麽駡我?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住在祇樹給孤獨園,在靜坐的時候,突然間有一位外道長老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罵釋迦牟尼佛,講到好難聼,非常難聽,一直罵,一直罵,駡了兩個鐘頭。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氣? 釋迦牟尼佛只用一個方法,釋迦牟尼佛這樣(微笑)。所以,有一天人家駡你的時候,學釋迦牟尼佛(微笑),可能那個駡你的人,氣得半死:“我這樣駡你,你這樣如如不動!”你這人很了不起!真的。 人家怎麽樣都是如如不動的。 後來這個長老問他:“釋迦牟尼佛,我罵你駡到這樣,你有什麽感受?” 釋迦牟尼佛:“我沒有感受。感受是凡夫。佛,是沒有感受的。佛的心只有清淨的,我哪來會有感受呢?” 只有凡夫才會有感受,你那個感受就是苦樂。佛沒有苦樂,對佛來講都是清淨平等的,哪來感受呢?沒有。釋迦牟尼佛好厲害!真的好厲害!在這個逆境當中,不但把這個逆境變成功德,而且用這個功德度了這個人。這個人看到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德行。跪下來懺悔、求佛懺悔。隨後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 你想一想,多了不起!釋迦牟尼佛真的太了不起了! 所以,有一天,如果有人駡你,你要把這個駡你的人,變成你的好朋友;把這些人家駡你的,變成你自己的功德。不能把他變成你的敵人,冤家宜解不宜結。結了惡緣,很難解決了。真的,跟衆生不要結惡緣,一結惡緣,很難化解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爲什麽要念佛?沒有別的,就是要把你的清淨心恢復了。清淨心恢復了,你那個慈悲、你那個智慧才能夠圓滿恢復。不然的話,很難。 怎麽樣念呢?那就看大家怎麽念佛了。 以前有人問我:“師父,念佛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但是,有時候,念佛的時候心很散亂。要用什麽方法來念佛,讓這個心能夠專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像師父怎麽念佛呢?比如説師父睡覺之前,半個鐘頭靜坐,靜坐怎麽念佛呢?用耳根來聼。師父在心裡,或者念出聲。師父念佛不會很快。師父這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每一句聽得很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論你念出聲或者在默念,你聽得很清楚,你的心在念什麽。你每天能夠保持十五分鐘,不間斷,三個月,你那個念佛...就很容易了. 爲什麽我們念佛不能專心?因爲你們有斷續。今天念佛,一個星期請假。好像你們念佛只有在佛堂,在家裡會不會念佛?不一定。 只有在佛堂的時候,共修念佛。沒有共修,看電影、看電視、看電腦、去玩、(說)是非、打麻將。所以,沒辦法,斷續呀。 像師父每天就是這樣念的。你能夠保持十五分鐘,你那個心很舒服的,睡覺之前十五分鐘,早上起來十五分鐘,你坐下來:阿--彌--陀--佛。真的很舒服,你不相信,我們一起來念。 來,眼睛閉下來,你的耳根好好聽,一句一句的很清楚你在念什麽:阿--彌--陀--佛。以十聲為標準,十五分鐘。一直重複,慢慢的那個心,以後你無論在哪裡,就算你沒有念佛,你那個佛號自自然然出來了。 當你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不高興的,佛號出來了;當人家讚歎你,怎麽讚歎,不起那種貪念,佛號冒出來,提醒你了。 師父是這樣念佛的。所以,大家可以試試看,每一天十五分鐘,睡覺之前、起床,你好好這樣做,很短就過了。你每一天這樣保持,三個月,你那個念佛的動力、念佛的那種力道、念佛的那一種攝心,就很快。不然的話,(你的心)很亂的。明白嗎? 爲什麽我們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要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原因就是在這個地方。 * 如果人家問你:爲什麽要這樣?“我念佛只有一個:我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慘了。人家一聽,等於要去死了。我還想要在這個地方。 你跟維那講:“你今天念阿彌陀佛做什麽?” “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他太太聽到這樣會不會起煩惱?“那我兒子怎麽辦?我家裡怎麽辦?” 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要看情形。動不動:“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很好,但是你要看情形,明白嗎? 比如說,你要去佛堂念佛了,太太問你:“今天要去哪裡?” “我要念佛。” “念佛做什麽?” “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慘了! 你太太:“我的先生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動不動要去死的感覺。這個念佛法門很恐怖、很消極的。” 爲什麽要念佛呢?我要減少我的煩惱;我要開我的智慧;我要做一個很好的一個人;我要做一個在這個世上,不對人,不對事,不對物,做一些不善的,去傷害人。 我念佛,我要改變我自己,改過我自己,我要把我的清淨心恢復了。(這樣)念佛,人就相信了。 你太太看到,平常你做先生的很暴躁、天天發脾氣、動不動發脾氣,過兩天你跟你太太講... * ... 第二,最後,有人問:“師父,爲什麽每一年在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我們佛教都會來舉辦【彌陀聖誕】。”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每一部經,只要講到阿彌陀佛,只介紹阿彌陀佛在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但是,從來沒有說阿彌陀佛的生日。阿彌陀佛的生日從哪裡來的呢? 阿彌陀佛聖誕的由來是跟著我們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大師是活在五代十國的時代。五代十國是在哪個時代呢?唐朝末年。唐朝末年很亂,一個朝代分爲十個國家。在這個唐朝末年,宋朝初年。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國家)叫做越國,國王叫做吳王。吳王對永明延壽大師非常的尊重,認爲永明延壽大師是一位高僧大德,所以,請永明延壽大師做他的國師。 這個吳王是一個學佛的,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想要辦一個供僧大會,就是請很多很多的出家人來到這個皇宮來受供養,就是請吃飯。 像師父的道場,在雅加達,每一年,師父會做一次供僧,會請一百多個法師來到師父的道場(受)供養,很多人。我們去路上,去托缽,人在路上供養。每一年,在十月份,結夏安居之後,我會做供僧。 這個吳王,他做這個供僧大會,請了好多好多的法師,有一個桌子(座位),是特別的,VIP的,就是貴賓桌,貴賓要坐的,就是這些高僧大德。 當開始的時候,沒有一個法師想要坐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桌子,有一個位子,這個位子很高貴,(除了)皇帝,(就是)高僧大德可以坐。 但是這些法師互相推(讓),“你做啦!”那個左邊:“哎呀,你坐啦!”“不要不要不要,你坐啦!”互相推來推去。 突然間有一個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又胖,耳朵又很大,而且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這邊洞,那邊洞,這邊補,那邊補的,沒人認識。突然間,那個法師,很胖的那個法師,又耳朵很長的,又穿衣服破破爛爛的,人家不敢坐,突然間他坐在那邊!你說皇帝會不會高興?他心裡很不高興,但是,既然供僧,他也沒辦法。 結果,這個法師一坐下來,全部法師就坐下來了。吃飯了。 你要記得:如果你有遇到法師,你認識的,或者你不認識的,你要趕緊請他們吃飯。 這個很胖的法師,就坐在那邊了,大家都吃飯,吃飯完。大家回家了。回家之後呢?吳王就問永明延壽大師:“師父,今天有沒有高僧大德來呀?有沒有聖人來呀?” 然後,永明延壽大師就告訴吳王:“有啊!一位古佛再來的。而且這個古佛是定光古佛!”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很開心! 因爲能夠供養一尊佛,那個福報很大!不要説你供養一尊佛,你供養一尊阿羅漢,你那個福報:長劫以來不會受貧窮的果報! 像早上講...。他供養辟支佛,長劫以來,生生世世都生在帝王之家。到最後,生在印度,做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是生在帝王之家。 吳王很開心:“這人是誰?”永明延壽大師才跟他講:“就是剛才那個胖胖的,耳朵長長的,穿的衣服破破爛爛的那一位。” “真的?”當吳王聼到永明延壽大師講這個事情,很快派他的大官去找,定光古佛是在哪裡,剛才那個胖胖的法師在哪裡。 後來找到了,在洞裡面修行。這兩位去找定光古佛的官員,說:“定光古佛,我們的皇帝要請您到皇宮來受供養。”你知道定光古佛怎麽説的呢?他講一句話,他説:“彌陀饒舌。”什麽叫做饒舌?饒舌是一句駡人的,就是多嘴的意思。 那定光古佛在罵誰呢?在講誰呢?永明延壽大師呀!【彌陀饒舌】就是:你多嘴,你害我身份被暴露了。身份被暴露了,定光古佛沒辦法,只有入涅槃了,就走了,離開了。 這兩個官員看到定光古佛已經入涅槃了,已經往生了,身份被人家暴露了麽,被人家知道了,他就入涅槃了。這兩位官員看到,怎麽辦呢?怎麽跟皇帝交代呢? 有一位官員突然想起,不是剛才定光古佛說“彌陀饒舌”嗎?“彌陀饒舌”誰呢?永明延壽大師!所以,這兩位官員趕緊跑到皇宮去找皇帝吳王,跟他講:“定光古佛入涅槃了,但是,皇帝呀,您不用擔心,您的皇宮裡有一尊佛。這個佛更了不起!”是誰?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 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很開心!趕緊去找永明延壽大師,要去給他頂禮,要供養了。沒想到,一見到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入涅槃了。他也被暴露(身份)了麽。 你看,永明延壽大師說那個胖胖的是定光古佛,定光古佛(說)“彌陀饒舌”,他沒有很明顯,但是饒舌這兩句話,就是指永明延壽大師。 當皇帝知道了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沒想到,一見面,靜坐入涅槃了。 * 所以,(因爲)這個因緣,在那個時候,大家無論在什麽樣的道場當中,只要大乘佛法,慶祝阿彌陀佛的聖誕,都是以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來做阿彌陀佛的聖誕。就是這個故事的來歷。 所以,永明延壽大師確實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地獄的閻羅王,最尊敬的是永明延壽大師。在閻羅王的法殿(法堂),都是挂著永明延壽大師的像,天天拜他。説明什麽呢?説明閻羅王也是學佛、念佛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跟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讓大家明白。 釋迦牟尼佛(的生日),爲什麽我們知道?因爲他這一生出生有記錄、有記載。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出生(日)。 但是佛經裡面是沒有阿彌陀佛的生日記載,那怎麽辦呢?用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來做我們阿彌陀佛的聖誕。 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因爲很多人誤會我們:“你看你們亂亂來,爲什麽明明阿彌陀佛沒有生日,爲什麽今天有這個生日?” 像你,你出生是哪一年哪一月?我們大家很清楚。我生日到了:6月6日,1977年,是誰的生日呢?就是這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有Happy Birthday那種紀日。 這個就是以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來做阿彌陀佛的紀日。這個讓大家明白。 * 最近在雪梨有一位越南人,越南的華僑。他在吃飯的時候,吃好了,晚上坐在客廳,就好像在看電視一樣,突然間看到一位無形衆生走過去,他眼睛看得到。 然後,這個衆生來求他,(立牌位)來超度,因爲我們再過幾天要做三時繫念,在十月份的時候,我要在雪梨做三天(的)三時繫念。 三時繫念之前,這位衆生就走過去,要求他能不能為他做迴向。我的名字叫什麽,姓什麽,怎麽往生的,在哪裡。您能不能幫我立牌位?然後為我做一個迴向,我感謝您! 然後,這位居士忘記了。他來參加三時繫念的時候,突然間看到那個往生的人,跪在那邊,稀里嘩啦地在哭,哭,求懺悔。他才想起來:忘記了!才爲他來立這個牌位。 * 有人問師父:“師父,我們在立牌位,字寫繁體好,還是寫簡體好?”這個也是一個問題,很多人要寫簡體。現在很多人都是用簡體的名字。有一些用繁體的。要寫繁體我看不懂,有人說寫簡體,我簡體也看不懂,我該怎麽辦呢? 看因緣。你能夠寫繁體,最好寫繁體。 就好像,有人問我說:“師父,念阿(e)彌陀佛好,還是阿(a)彌陀佛好?”你們説呢?念阿(a)彌陀佛比較好,還是念阿(e)彌陀佛比較好? 比如說,有一天我念阿彌陀佛,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你念阿(e)彌陀佛,然後,阿彌陀佛跟你說:“不可以,No! No! 你要念阿(a)彌陀佛。如果你不念阿(a)彌陀佛,我就不來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這樣的嗎?不是。 像我們越南人,念Amitabha,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是阿彌陀佛說:“你是越南人,你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我不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這樣的嗎?沒有啊。 所以,最主要在這個地方:用你那個真誠心去迴向。 寫這個字,盡量用繁體的;如果我平常用簡體的,那就用簡體,不要去執著這一個。只要你能夠真心來爲他迴向,(迴向的功德)他就能夠收得到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西澳,要做三時繫念,一年一次不夠,至少要兩次。是不是?我們的幹部在裡呀?一年要兩次!真的,無形的衆生真的好可憐! 做三時繫念,利益的功德太大了!雖然一天做下來很長,但是一年才兩次而已。你要多做迴向,因爲這些衆生真的太可憐了。 如果有一天,我們跟他一樣怎麽辦?你要靠你的兒女來超度?你不要希望!你的兒女能靠得住嗎? 靠不住,我跟你講! 要靠你自己! 你看,師父在新加坡,遇到,她的媽媽原本是學佛的,女兒是基督教的。我要去給她助念,她女兒在那邊發脾氣,那怎麽辦?只能隨緣,我們只能在後面,誦經念佛迴向給她,沒辦法呀。 所以,別人靠不住的!要靠你自己。怎麽靠自己呢?每一天要念佛,不斷的積功纍德,因爲這個是你的本錢。人,沒有這個本錢,將來都生在一個很苦的地方。就算你得人身,你也是很辛苦的,貧窮。 你看那些有錢人,長壽健康的,生活衣食無憂的,那一種,他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福報? 過去生修來的。他有本錢啊。如果今生你不修,你只享受,天天享受,天天花,沒有錢了怎麽辦?只能貧窮了。 所以,布施,要好好修。師父走到哪裡,只要看到有機會布施,師父趕緊去布施。人所供養師父的,人家給師父的這些錢,都是大衆的錢,他辛辛苦苦賺的錢,他很辛苦,天天去上班、去賺錢,才有一點點的錢供養給師父。我們要怎麽樣?代替他們去修福。 師父常常把那些錢做什麽?做放生、供養那些孤兒、供養那些生病的、供養那些人家沒有錢讀書的、供養那些沒有父母照顧的,師父就是用這些錢去供養這一些。代替他們去修福報。 為什麽呢?有福報,才不會很辛苦,學佛也容易。 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在一切善當中,念佛是最好的。行善,一切善,最圓滿的善,而且這個善是大善: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 你能夠把自己定下來,好好念佛,接下來,你的福報就是很大了,你不要擔心這一些。 就算我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起碼,這個本錢帶你到哪裡?會生在一個更好的,比(現在)這個(環境)更好的(地方)。 所以,無論怎麽念,你念阿(a)彌陀佛也好,念阿(e)彌陀佛也好。 所以,我説三時繫念要多做。真的。將來這個社會災難很多。 你看師父每次做三時繫念,有一些靈媒,會看得到。我們做三時繫念,平常請師,請主法和尚【恭請和尚主法,頂禮和尚三拜】就是請主法和尚進來了。你知道嗎,當這個和尚要進來的時候,後面很多衆生跟著這個主法和尚進來。你們看不到,對不對?但是那一些(靈媒)能夠看得到的,(衆生)很多。 (衆生)爲什麽要進來?因爲很苦啊,鬼道的衆生,他知道,他有鬼通麽。神,有神通;鬼,有鬼通。他能夠看得出來,很苦啊。 在這個地方,他(們)能夠得這個功德,離苦得樂。 所以,我們西澳要多做。大家要多護持、多幫忙,希望把今天的法會(的功德)迴向給西澳、迴向給澳大利亞、迴向給一切衆生、迴向給一切世界。希望世界大災化小,小災化無;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你你那個福報修得很大!不僅僅是這一生。 最後,我只能勸大家,老實念佛,好好念佛,該看破的,要看破;該放下的,放下;該上班的,上班;該賺錢的,賺錢;該去工作的,工作。有時間該念佛,那就好好念佛,不要間斷每一天至少15分鐘,像師父,每一天一萬聲。 祝大家吉祥!祝大家身體健康!今天師父簡單跟大家分享到這個地方。祝大家好好念佛,老實念佛。希望我們這一生當中,將來離開這個世間,我們一起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Friday, December 16, 2022

學悟法師 2022 12 10 (上)《看破放下是大智慧》澳洲珀斯淨宗學會

 



學悟法師2022 12 10 (上)《看破放下是大智慧》澳洲珀斯淨宗學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尊敬的諸位同修,諸位護法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在這個地方,我是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共修。雖然地方不大,有點小,但是,從我們的内心而能夠顯出來的是很法喜的。一個道場大不大,那個不是關鍵,關鍵在你那個心,有沒有阿彌陀佛,那個才是關鍵。 可能有一些越南(同修)不會聼國語的,師父有一點對不起,...,也不會講越南話,也不會講英語。 但是師父想藉這一次彌陀聖誕的因緣,想跟大家來結個法緣,來跟大家講講話。 像剛才我講的,一個道場大小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我們這個心,有沒有阿彌陀佛,那個才是關鍵。 一個人能不能往生西方淨土,是從鍛煉出來的。在哪裡鍛煉呢?在你處事待人接物,在你每日生活裡面,無論與人相處,與事相處,你那個心有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只要你心每一分每一秒,在一切處,你有阿彌陀佛,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保障了,就有依靠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只要心有佛,一切衆生皆是如來。心,沒有佛,就算阿彌陀佛在你的面前也沒有好處,區別在這個地方。用心不一樣。 所以,我就藉這個佛誕,阿彌陀佛的聖誕跟大家講講話。如果有講一些不對的地方,大家眼睛不要等著我看,師父會發抖。“師父講什麽,聽不懂。” 所以,講經法師很難。像以前,我的師伯,在講經當中,第一天有十個人來聽,第二天,有四個人來聽,第三天,只有一個。 然後,我這個師伯就跟這位居士講:“你很了不起,你最瞭解我的,竟然你還能在這邊聼我講經!” 這位居士就跟我的師伯講:“師父,不是我在聼經,我在等,師父什麽時候離開,我要關門!” 這一下,我師伯也是很難,還是乖乖的走出去了。 我今天,我就藉這個法緣跟大家來講一講,我希望等一下中午,不要剩下一個人! 我們輕鬆來學佛了。剛才我看到大家有供燈,藉這個彌陀聖誕來供燈。這個供燈的功德很大,確實很大。 像我們法師供燈,不是爲了求這個功德的,祈求三寶加持讓這個世間一切衆生的心目中有這一盞燈。 燈的代表,就是我們的智慧。人只要有智慧,福報就有了;人沒有智慧,就算他有福報,這個福報會讓你去造業,造了業將來就會受果報,這個果報都是在三惡道裡面去了。 所以,這個燈很重要,它的功德就是在這個地方。開發我們的智慧,而這個智慧好像一盞燈照亮我們的人生。 你這個人生能不能快樂,能不能幸福,不是靠你有多少錢,不是靠你有多高的地位,或者你的人緣有多廣,不是。靠的是你的智慧。 所以,在佛法裡面叫做【戒定慧三學】,由戒得定,由定開智慧,是一,不是二,也不是三,是一個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 要怎麽樣來開發我們的智慧呢?那就看你們在這個生活裡面怎麽樣去學習。看破放下是大智慧,而且看破放下,從你内心的煩惱、内心的執著,對人對事的計較,或者對人對事的一種嫉妒,你能夠統統的放下,這個就是智慧了。 所以,這個供燈很難得。我們這個地方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很舒服! 所以,昨天我們的幹部,他説:“師父,能不能常常來呀?”沒關係呀,可以常常來,看你怎麽請,對不對?只要大家肯我過來,我就過來;大家不想我過來,我也隨緣啊,沒關係,怎麽都是一樣的。 今天原本我想跟大家講【四念處】。但是因爲最近我去過很多地方,遇到很多淨宗學會的同修,特別是初學佛的,提出了一些問題,我想要把這些問題跟大家講一講,來跟大家分享,希望我們珀斯沒有這個問題。 【四念處】其實是一個很高度的智慧佛法,大家能夠依這個方法去修行,沒有一個不證果的。特別是我們修行,想要脫離三界,離苦得樂,【四念處】是一個好手段,是一個好方法。特別,它是幫助我們,對(治)嚴重【我執】的一個手段。 而這個【我執】,是我們一切衆生的根本煩惱。我們人的煩惱很多都是從這個【我執】而來的。(有我執),才會有煩惱,才會有痛苦,才會有六道,才會有三惡道。如果我執沒有了,那恭喜你了,你成佛了。 所以,【四念處】是釋迦牟尼佛還沒入涅槃教我們這個方法。當釋迦牟尼佛宣佈“我要入涅槃了”就是佛要離開這個世間了,阿難提出四個問題。這四個疑問,其中一條,就是講到這個【四念處】。 他說:“佛啊,您老人家要入涅槃了,佛不在我們身邊了,我們要以誰為住呢?”釋迦牟尼佛才告訴我們:“以【四念處】為住”。 只要大家依這個方法來修行,等於(跟)佛在世,沒有什麽兩樣。 【四念處】是什麽呢?【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想這四個。 只要你能夠依這個方法去修行,等於佛在世,沒有什麽兩樣,而且這是最好的方法,斷除我們的我執。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因爲很多人對這個世間很執著。 財,哪個人不喜歡呢?請舉手。你不喜歡財嗎?Don't you like money? 你們不喜歡嗎?沒有人不喜歡的。 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我們很痛苦、很煩惱,無法過幸福的人生,就是因為我們很執著這一個。每一天被五欲六塵(迷得)團團轉,(每一天被)拉著走。再加上外面的誘惑很强,力量很大。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走錯路,走偏了,走偏了之後,我們就會造業,造了業,將來當然會受果報。 所以,這個【四念處】是一個好方法。觀身不淨,觀這個身體無常的,是很骯髒的。你看我們這個身體很骯髒的。這個身體不是很乾淨,很骯髒。那你何必再執著呢?我們可以照顧、可以來保養,但是不能執著。 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但是這個因緣,只能在下一次跟大家來分享。 (藉)這個好的因緣,跟大家來講一講,像師父常常看到,特別是女生,不是你們,你們都很好,是外面的,有一些女生對這個身體很執著。 你看現在你去外面買東西,賣的都是男生的東西還是女生的東西?女生的東西多。賣女生的東西好賺錢,對不對?第一個,...你要保養啊,你要化你的臉啊,出門你要化妝啊,種種的。 其實,就是讓我們明白這個身體是假的,不要過於執著,你一執著,就開始造業了,造了業,那將來有一天要受果報了。 所以,(【四念處】)是一個好方法,讓我們對這個身體不要過於執著,要懂得怎麽樣藉這個假的來修真。 * 所以,我現在要給大家來講一講就是一些我們常常在道場遇到問題的。希望大家如果聽到這些問題,大家可以跟大家説明,比如說,我的朋友,或者我的親戚,我的先生,我的太太,我的兒女,或者朋友,遇到這些問題,希望你能夠給他解釋。 你看我們現在地球人類有多少呢?你看我們現在世間,這個地球人口有多少?你們知道嗎?七十多億了,全世界的。 學佛的人,大概將近九億人,就是百分之一,多不多啊?也很多了。大概八九億了,將近要九億了。 學佛的有九億的人口,真正能夠聞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然後又來發心念佛、又在這一生當中很想親近阿彌陀佛,一層一層的淘汰,你想一想大概有多少人? 不多,很少。就好像我們澳大利亞人口有多少將近兩千五百多萬,真正學佛的有多少?很少。不要説整個澳大利亞。説我們西澳人口有多少?兩百多萬。兩百多萬裡面,真正能夠真心來念佛的,而且這一生當中,將來離開這個世間,我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一目瞭然。只幾個而已,不多。 但是,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你們有福報,你們的福報很大。你能夠在這個念佛堂來念佛,來發心,來發願,說明你的福報真的很大,你要懂得珍惜,你不好好珍惜,過了這個村,沒有那個店了。你要等到來世,再來念佛,等到來世,我再來發願,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爲人容易被迷惑,迷惑了,就造業。 所以,得人身很難,聞到佛法更難,再加上你能夠念佛,那更加難了!你這一生不好好來把握、珍惜,那你到什麽時候才能夠(再)有這個機會呢?將來的世界,會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將來這個世界越來越亂了,災難越來越多,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你想要真正有這個環境,來念佛,來學佛,不是每一次都有這個機會,沒有!看你的福報。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你們念佛的人是什麽樣的福報呢?你看《無量壽經》佛不是有講過一句話麽?【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就是說你過去生中,如果沒有修了很多大的善根、很大的福報,你這一生能夠聞到這個正法嗎?這個正法就是講淨宗的意思,就是講念佛法門這一個。你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嗎?你能夠在這個地方念佛嗎? 你不相信,你在路邊拉一個人“你跟我念佛。”他會跟著你念佛嗎?不可能!甚至於可能會駡你:“你頭腦有問題!” 就是因爲你過去生中,修了很大的福報,你才會這一生當中遇到了。 然後,釋迦牟尼佛又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就是說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你才能夠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你又歡喜、你又高興、你又能夠念、你又能夠發願,你才會有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你們是有大福報的人啊!你看,佛在《無量壽經》不是有講過一個公案嘛。 阿闍王子,他有供養四百億的佛,你説他的福報大不大?福報很大。供養一尊佛,你的福報會享受不盡的,就算你將來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人天福報,這樣的享受。 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他才遇到這個佛法。但是雖然福報很大,他的善根不夠,爲什麽善根不夠呢?當他聼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他沒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善根不夠。 今天,如果你來到這,你念佛,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能夠親近阿彌陀佛,你那個福報比阿闍王子更大!真的。供養一尊佛福報很大。 不要説供養一尊佛啦,供養一尊辟支佛、阿羅漢,你那個福報享受無盡的! 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有一位叫做阿那樓馱。阿那樓馱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無貧】。貧,是貧窮,什麽意思呢?就是他長劫以來,生生世世,沒有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都是生在一個很好的家庭,生在一個很好的國家,至少都是生在一個帝王之家,大富大貴的。 阿那樓馱的福報是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布施給誰?他曾經遇到有一位辟支佛。辟支佛不是佛,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辟支佛是梵語,翻成中文叫做因緣覺,就是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了。用現代(話)來講,辟支佛跟阿羅漢果是一樣的,是證果了,有修行,有成就了,叫做辟支佛。他只是供養給他而已。供養他什麽呢? 辟支佛在出來托缽的時候,他供養給他,供養給他的時候,他的果報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在這個世間什麽樣的人最有福報?福報歸納為三大類:健康、長壽、富貴,這三種。 你想要得到健康長壽富貴,你要修因,你才會有果麽,你沒有因,哪來的果呢?這個因在哪裡呢?從布施來的。 所以,做人不能太吝嗇,吝嗇幾乎都墮在餓鬼道,就算你得人身,都是貧窮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位菩薩想要成佛,像我們將來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第一樁要學習的,學佛要先從哪裡開始?從布施。 所以,佛告訴我們,菩薩要成佛,你要先布施,而且修圓滿才能夠成佛,成了佛,他還要一百劫的時間,把布施還得要繼續修,修圓滿。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六度萬行,六度裡面,第一條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排第一的!。而且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布施講得很長。 你看《地藏經》,釋迦牟尼佛在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不是告訴我們麽,把這個布施的功德講得很長,叫我們從布施開始。 所以,今天你能夠生在澳大利亞不是偶爾的,是你的福報把你帶到這個地方來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去瞭解一下:阿闍王子雖然供養四百億的佛,但是,還不如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那個福報才是真正的大福報。超過阿闍王子那個福報。爲什麽呢?因爲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那個福報是圓滿的。 所以,有人跟我說:“師父,我今天來念佛,能不能不修布施?”你說可以嗎? “師父,我念佛就好了,我沒必要布施,我幹嘛布施?我念佛往生將來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在那邊修布施。”我告訴你:你往生不了,而且假如你成佛了,我説假如,你成佛了,你要來度衆生,我告訴你:你會餓肚子的,沒人供養啊。你不布施,誰能夠供養(你)呢?誰能夠跟你結善緣呢? 像我來到這個西澳,如果我過去生沒有修布施的話,我可能來西澳很難。我可能會餓肚子啊。我怎麽可能跑來跟你們大家來共修呢?不可能。 比如説我來到西澳,有人説:“師父,有人要請吃飯。” 好呀。有什麽不好呢?説明,我們過去生,還修一點點的布施。所以,布施很重要。 你看,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邊的菩薩每一天去做什麽?第一樁事情修布施。 《彌陀經》不是講了嘛,【常以清旦】清旦,就是早晨5點到7點。【各以衣祴】就是穿這個袈裟,【盛眾妙華】拿著花,去做什麽?【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十萬億佛,是一個表法,意思就是無量無邊。 供養佛,供養之後,然後回到家,【即以食時,還到本國】當你回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面前早餐已經幫你准備好了。不用煮菜,也不用買菜,也不用洗菜,也不用這麽麻煩,吃好了,自動就沒有了,也不用洗碗!爲什麽不去呢?還執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多好?! 我告訴你:還是無常、還是假的。就算你很有錢,總有一天,你也會離開它。就算你很長壽,總有一天,你還是避免不了死亡。哪一個好呢? 生、老、病、死,八苦焦煎,天天繞著我們的人生,你説快樂不快樂?不快樂。 請問大家,哪一個人不怕死的?請舉手。沒有啊! 每一個人都會怕呀。 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説實在,真的很好。你看,我們在這個地方想要供養一尊佛,很難。 我們這個時代會出現一千尊佛。釋迦牟尼佛排第四,第五尊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多久能夠在這個世間出現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還這麽長的時間!彌勒菩薩才出現在這個世間,而且,出現在這個世間(時間)很短,一下子就走了,沒有了,幾年而已,他就離開了。 像釋迦牟尼佛還很長,四十九年!彌勒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很短的,非常的短。他的使命做到了,該走了,時間到了,他就走了。 但是,今天如果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可以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如果聽到你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來的,你是VIP的!你是貴賓!對不對?你是西澳淨宗學會的,趕緊進來坐在這邊,VIP的。 念佛的好處就是在這個地方。在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彌勒菩薩天天去西方極樂世界教書,我們天天可以看著他的。多好啊!我們在這個地方真的很難! 所以,【已曾供養諸如來】雖然我們供養很多這些諸佛如來,還不如我們供養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比什麽更重要。 你看,師父最喜歡看的故事就是《淨土聖賢錄》裡面念佛往生傳,黃打鐵。大家有沒有聽過? 黃打鐵生活很辛苦的,他一天不工作,一天沒的吃飯。真的。他天天要工作打鐵。 你知道他從幾點打鐵嗎?凌晨兩點。打到幾點?晚上八點。所以,他拼命的工作,為他的兒女,為他的太太,為他的家屬,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工作,很辛苦的。打鐵很辛苦的。 我們澳大利亞還不錯,你退休了,政府還會給你退休金。政府比你的兒女更聽話。有時候你做媽媽的要跟兒女拿點錢,要看兒子的臉色,有時候會這樣。真的。 做媽媽的:“兒子,我等一下要拿錢供養給珀斯淨宗學會。” “幹嘛供養給它?”對不對?會這樣嘛。 像師父有遇到一位老人家,跟師父訴苦:“師父,我好難過。我想要供養給師父,都沒有這個機會。爲什麽?我每次要跟我兒女拿錢,兒女都罵一大堆。” 澳大利亞不用。時間到了,兩個星期,主動到你的戶口了。也不用跟它要,主動到你的戶口了。我用這個錢來供養。 黃打鐵沒有這個機會啊,天天工作。當他遇到這個念佛法門的時候,當有人介紹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以前工作很辛苦,從他認識這個佛法,從他認識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一邊打鐵,一邊念阿彌陀佛。 越打越快樂,無論什麽樣的工作,那個心都是法喜的,都是很歡喜的,都是很快樂的。無論在什麽樣的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他還是能夠化解,一心一意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跟他如果來比較一下,差得太遠了。 但是,你看他老人家,才三年,人家念了三年,而且預知時至,告訴他的太太,我明天要回老家,而且,往生之前,不認識字的,也不會講經,也不會寫詩的,竟然會講一首詩。告訴他太太【叮叮噹噹。打鐵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一錘下去了,走了,站著走了,沒有生病,沒有痛苦,歡歡喜喜快快樂樂走了。 我們呢?念了幾年了,還是一樣,糊里糊塗的。該煩惱的,也煩惱;該痛苦的,也痛苦;該計較的,還計較;該執著的,還執著,一塌糊塗! 所以,今天你能夠遇到這個法門,説實在的,你很lucky.你很有福報,只要你好好念這句名號,將來時間到了,你有能夠把握,你有能夠保障,最主要的你那個身體不會生病,而且健健康康的,跟著阿彌陀佛走了,什麽事能夠了了。 我們這個世上什麽都是假的,不用過於執著。過於執著到最後還是一場空。沒必要。能夠看開一點,就看開;能夠看破一點,就看破;能夠放下一點,就盡量放下。不要把這些煩惱的,種種的,放在你那個心,變成你的障礙,那真的很可惜了。人身難得。 所以,師父每次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在我師父的心裡想:都是假的。真的是什麽?阿彌陀佛才是真的。所以,無論有多苦,那種苦就化解了。 比如説,有人來批評你,有人來針對你,或者有人來侮辱你,用一種不善的語言來侮辱,來傷害你,你會難過嗎?不會的。就算會難過,但是,很快就沒有了。這個就是佛法的好處,念佛的好處。大家爲什麽不做呢?我們常常就是這樣的。 就算明天沒有人來供養,無所謂,一句阿彌陀佛,吃個泡麵也可以!對我來講是這樣的,很簡單的生活。沒必要去計較。人,都是無常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你要懂得珍惜。這個【珍惜】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機會你不能這麽把它忽略了,你忽略了那就很可惜。好好念佛,將來你能夠成就了。 當我讀到《無量壽經》:我這一生當中,最幸運的就是遇到這個法門,讓我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將來我離開這個世間,我知道要去哪裡了。因爲,我知道六道很苦。 三善道生在天界,天界也是很苦,三界如火宅。你説天道很快樂嗎?沒有!越爬越高,越摔越痛。 在三惡道,更苦!真的。人墮三途五千劫!人不小心墮在三惡道,需要五千劫的時間才能出來,那個【劫】分爲三大類:一個叫小劫,一個叫中劫,一個叫大劫。 小劫的時間是怎麽算的?【劫】:是佛教、印度教的術語,是用來計算時間的。小劫的時間是怎麽算的呢? 我給大家來算一算,讓你明白一下。《楞嚴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千萬不要墮在三惡道,一墮了,很難出來,是講實語的。 小劫怎麽算呢?人的壽命(最長)有八萬四千嵗,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減一歲,減到最低十歲。然後,從十歲,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又增加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嵗。然後,一增一減,一減一增,這樣來回(一次),算(一個)小劫。你想一想,那個多長時間?很長。 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你想一想,如果今生我們墮在三惡道,【人墮三途五千劫】,不要説大劫,從小劫的時間,你那個在三惡道(的)時間有多長?五千劫!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你要相信佛的話,人不小心容易墮在三惡道,爲什麽?容易被迷了啊!人一迷了,容易造業,造了業,將來受果報。所以,爲什麽我們那個心每一天要念佛?這個就是最大的原因。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你從這地方來看,我們真的很幸運。所以,師父現在走到哪裡都是每天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晚上睡覺之前,我會觀想:觀想阿彌陀佛如果今天在我的面前,告訴你:“學悟師,我現在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肯不肯去?” 我馬上跟阿彌陀佛說:“我趕緊跟您去!”因爲,我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真的是很苦的。真的。 但是,今天如果有人,阿彌陀佛突然間出現在你的面前了:“...,再過幾天,我要帶你去西方極樂世界。” “等一下,我還有很多年,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我還沒請師父吃飯呢!我還很多事情,還沒處理好。”好啦,算了,阿彌陀佛就不見了。所以,很難!說的容易,做起來有時候真的非常難。 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最主要是看你怎麽去爭取,那個才是關鍵。所以,師父學了這個佛法,心平了。遇到什麽事情,“阿彌陀佛!” 人家罵我們:阿彌陀佛!人家侮辱我們:也一句阿彌陀佛!人家怎麽批評我們:也一句阿彌陀佛!不要跟人家結惡緣,也不要跟人家計較,多快樂! 我們人就是喜歡計較。到最後,苦還是自己的。所以,學佛的好處在這個地方。所以,做人真的很開心、很快樂、很幸福的!看你怎麽用而已。 所以,我就是這(樣的)人。人家今天供養一碗泡麵,我也很開心啊!真的。不要計這一些。 這個就是跟大家簡單介紹。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 我上一次,從雪梨要坐飛機到圖文巴,那個小飛機。那一天,那個天氣真的很不好,而且做這個飛機,那個椅子好像按摩椅,而且,很吵。一飛上去的時候,那個飛機一直搖,會不會害怕? 我很佩服西方的人,澳大利亞的人,因爲全部坐在飛機裡面的都是澳大利亞人,只有我一個華人。 飛機一搖,他們越笑越大聲,搖啊,一直笑,笑很大聲。只有我一個人沒有笑。 我拿著念珠,在那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旁邊的那個人:“What are you doing?”【阿彌陀佛,阿彌陀佛bless you!】是個女眾。看到這個念珠很好奇,我就把這個念珠送給她。 那個念珠我用了十幾年,知道嗎,我很捨不得!我真的很捨不得那個念珠,因爲這個念珠是老和尚送給我的,我一直在用它。所以,現在我手上沒念珠了。供養給她,她也滿開心的。 她說:“Amitabha, Amitabha” 她也跟著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飛機搖得很厲害,真的好厲害,那個心臟真的受不了。 一下飛機,“Amitabha bless you!”我跟她講:“Yes! God bless you!” * 所以,很多人,我在很多地方,說:“師父,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有多大呢?”我請問大家,這句名號的功德有多大?你能夠知道嗎?這一句名號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裡面不斷的爲我們介紹,告訴我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太大了。這句名號的好處是太大了! 只要大家符合經典,好好去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不是講一句麽:滅八萬億劫生死的眾罪。 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你那個頭頂的光、彌陀的光照亮四十里,普照整個大地!什麽樣的妖魔鬼怪不能著身,就是說它不會來干擾你的。 只要你那個心念佛,越念越好,就像那個燈一樣,它不會像蠟燭噗一下,噗一下的,它很亮的。但你念佛心散亂,你那個心念佛號的光明就像蠟燭一樣噗一下,噗一下,有時候亮,有時候不亮。 你看,那個燈開開就是這樣的。念佛也是如此,四十里! 所以,很多人說:“師父,這句名號的功德有多大?”...一個方法,你趕緊好好念佛,念了佛,將來你離開這個世間,你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把這個問題去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給你解答。你去問他老人家。 所以,爲什麽呢?因爲這句名號是他創造的,他最清楚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告訴我們,這句名號只能,誰能夠知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衆生是不可能能夠瞭解的。是這個意思。 你要知道這句阿彌陀佛名號,你沒辦法去體會得到的,但是,你用你那個心去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能夠感觸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力量。 確實是真的。看你怎麽用心去念。只要你用心正確了,你那個功德太大了! 所以,很多人,像我最近,我遇到很多一些淨宗的,說:師父,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這麽多,我們淨宗爲什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麽?我現在問大家:你們爲什麽要念佛? 你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很多,藥師佛、毗盧遮那佛,這麽多的佛號,我問大家,我們爲什麽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呢?什麽樣的原因? 如果有一天,有人問你:你爲什麽要念佛? 像師父最近常常遇到很多,說:“師父,你們佛教很迷信的,你們佛教是拜神教的,多神教的,而且是最低等的神教。你們這些佛教搞極端、搞迷信的。這個是什麽時代了,還在學佛?!” 那我問大家,我們念佛的很極端嗎?是嗎?但是有時候,今天出現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怪他們,怪我們自己。 爲什麽會產生這個問題呢?問我們自己。我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師父認識一對夫妻,這對夫妻,兩個人感情很好,非常好。他的太太去聼經、念佛,到最後,回到家裡什麽都不幹。衣服也沒有好好穿,以前穿衣服很整齊。 (現在)出門也沒有化妝,反正都是很簡單的那一種。她先生看到這樣,你説她先生會討厭嗎? 我們出去,以前都穿得很漂亮,出去很開心,手牽手,兩個人出去,這麽親密的。 現在,要跟她牽手,他太太跟他講什麽:“是假的!那個是假的!念佛最主要的。趕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説先生會討厭嗎? 動不動,回去也不洗衣服,不燙衣服,不煮菜,都是假的!你説,你先生會來學佛嗎? 你自己不做一個好樣子,你怎麽 能夠度化別人呢? 以前出去穿的衣服都很整齊,那個都是假的,帶不走的。不要把佛教搞到變成這個樣啊。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我們今天到西方極樂世界目的只有一個:將來要度化衆生,連你旁邊的人,你都沒辦法度化了,其他的就免談了。 你要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人家看。我學佛人是怎麽樣的,念佛人是怎麽樣的,讓大家看到你有信心。 今天我們在這邊念佛,每天拿著念珠,好像我很用功,遇到事,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跟人家計較,人家會跟你學佛嗎? 雖然你每天誦經拜佛,但是你的行爲、你的脾氣、你的言語沒辦法顯出來你是一個學佛的人,你能夠讓你的先生、讓你的父母、讓你的兒女來學佛嗎?不可能。所以,佛法裡面講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今天既然有人來批評,我們要反省自己。今天我們在這個人生當中、生活當中爲什麽我會過得這麽辛苦?不是在別人,是在你的内心裡面。 我今天爲什麽這麽多人討厭我?不是別人討厭你,是你自己有問題。 我今天爲什麽在這個生活當中過得這麽難?是不是外面的問題?不是。都是你自己願意去做的,你自己願意感召這些的困擾,讓你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辛苦,在這個辛苦當中去度過,你説愚癡不愚癡? 那我今天問你們:我爲什麽要念佛呢?我爲什麽要念阿彌陀佛呢? * (第一)有人問:我們爲什麽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有人問我說:師父,在這個大乘經,沒有為我們說阿彌陀佛的聖誕,經典裡面我們看到【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只説有一尊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尊佛叫做阿彌陀佛,但是,沒有講到彌陀的聖誕,這個聖誕是怎麽由來的呢? 下午再跟大家來分享。 ... 今天謝謝大家,也感恩大家,感謝你們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講講話,分享。 最主要的:我們學佛、念佛不是在你念多少聲,不是在你誦了多少部經,或者你拜了多少佛。我們學佛最主要的都是講我們的心 那個心只要你用對了,一句佛法都能夠受用,讓你這一生當中很快樂。 所以,我們很多人問師父:我們學佛要先從哪裡開始?很簡單,從你的真誠心開始。 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的誠敬會得到一分的利益;你有兩分的誠敬,你就有兩分的利益。但是這一句話是很高度的智慧,不是隨便講的,那個真誠心是一個關鍵。 這個真誠心在哪裡呢?很簡單,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念佛,把萬緣放下,把所有的事情暫時放下,先暫時放下,你把你的心和你的身好好融入這句阿彌陀佛。你的真誠心有多少,就會得到多少。明白嗎?。 不是說我今天,拜拜,(供)花呀,這些,不是。真誠心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斷惡修善,你有沒有斷惡修善;教我們要轉迷為悟,你有沒有轉迷為悟?你能夠轉多少,就得到多少。這個就是你的真誠心,很簡單。 但是要講到這個真誠心呢,是很圓滿的,很廣,簡單來講,在日常生活裡面,你怎麽樣對人,你怎麽樣處事,你那個真誠心如果用對了,你在一切處,無論狂風大浪,你那個心就不會被這個境界而所轉,無論這個境界是善的,或者惡的,逆的,或者順境的,你那個心都是清淨的,那個學佛才能夠有好處。 今天早上我就給大家講到這個地方,等一下我們來念佛,最後大迴向。 祝大家吉祥!祝大家身體健康!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Tuesday, December 6, 2022

學悟法師 2022 12 04(35)《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學悟法師 2022 12 04(35)《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尊敬的諸位同修、諸位護法、大德: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再借這個共修的因緣,再一次爲大家來習講《中峰三時繫念法事》的大意。把一些主要性的簡單給大家説明。 前幾次,已經給大家説明中峰國師内容的開示。有一些中峰國師不斷的在提醒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我們的分別心,對人對事對物,那種執著,越看淡,對我們修行,或者對我們這一生向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就很多了。 我們爲什麽在學佛當中得不到佛力加持,在學習當中獲得佛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的一個用處?原因最大的,因爲我們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起了分別心,執著的心,太過於嚴重了。所以,造成我們種種的障礙。所以,在日常生活裡面產生了很多一些沒必要的煩惱和痛苦。 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悟。從這個地方慢慢的去看破,慢慢的去放下,你才能夠對於你那個自性本來清淨的,能夠顯出來。(你才能夠顯出來你那個本來清淨的自性。) 你看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善緣,無論是惡緣,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佛菩薩的心都是平的,就是平等的,不會被這個境界而所轉,產生的執著。爲什麽我們的差別這麽大呢? 同樣的一樁事情,到佛菩薩的眼前,產生的就是他的智慧、都是功德;而到我們的眼前,整個事情就變成煩惱了。所以,很奇怪。差別爲什麽這麽大? 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西方極樂世界多好啊,不用吃飯的,天天活得很快樂,我們這邊,又要吃飯,又要起煩惱。真的很麻煩。 你看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世人很多講求什麽?講求色、香、味。好吃的,起了歡喜的心;不好吃的,又起了厭惡的心態。看到好吃的歡喜,看到不好吃的,不喜歡。 人家煮給你吃,你説太鹹;煮給你吃,你説太甜;煮給你吃,你説太清淡。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麽辦。很多人都是繞著這個:色、香、味,起煩惱。不懂得感恩。是不是這樣? 比如說,我們去外面,像師父看到...都很喜歡吃,爲了滿足我們舌苔的欲望,自己迷了,自己都不知道。 你看,我們到外面去吃飯,看到哪一家餐廳好吃的,我相信你們每一個禮拜去一次,對不對?這一家好吃,這一家很棒!一次吃不夠,兩次吃不夠,三次也吃不夠,天天都想吃! 但是如果遇到一家不好吃的餐廳,你會進去嗎?打死,你也不會進去的,是不是?這個就是我們不知不覺在這個地方,每一天起了分別的心態,變成我們的障礙。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都是以托缽爲生的,人家給什麽,他就吃什麽,就算不好吃,到佛的口裡面,這些不好吃的食物變成美味的食物。爲什麽差別這麽大呢? 你看我們穿衣服,我們幹什麽會有選擇,對不對?我們每一個人穿衣服會有選擇麽:我要紅色的,我要白色的,我要這一個模式的,我要那一個模式的。特別是女生,對不對?很明顯的。 他爲什麽要選擇呢?到佛菩薩的面前,佛菩薩什麽都好。你要給紅色,紅色照穿,你要給黑色的,黑色照穿,你給他不好吃的,也照吃。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爲什麽講經説法四十九年,每一天不中斷,都是要提醒我們這一個。 一切的境緣,你要懂得去轉,在一切境界,你要轉這個境界。境隨心轉,你要以你那個心、念頭來轉這個境界,不要被這個境界所轉了。 爲什麽我們跟佛菩薩的差別這麽大呢?簡單的講,中峰國師告訴我們:用心不一樣,一念不覺而已。你這一念覺了,什麽都好,是不是?人家駡你,好的;人家侮辱你,也好的;人家眼睛瞪著你看,都是好的;人家用一句不善的語言來對你的侮辱,也都是好的。 所以,佛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就是這個道理。在一切境界當中,我們不被轉,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好壞,醜美,都是統統一樣的,你那個心就容易平了。遇到什麽樣的事情,在這個生活裡面,對人對事對物,境界來了,你不會受干擾,起碼,不會那麽嚴重。這個就是我們學習佛法,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用途,就是在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明白。 簡單的道理,到佛菩薩都是功德,都是智慧;到我們這一邊,簡單的道理,越變越複雜,越變越多煩惱、痛苦,這個就是你自己願意去承受的,沒有別人。 一個人在這個人生當中,幸福快樂,痛苦煩惱,種種的,不是在外面,是在你用心是怎麽樣的,你那個心態。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人生無常,明天要發生什麽事情,我們也都不知道,所以,活在當下。能夠看得開的,盡量看開;能夠看得破的,盡量看破。 中峰國師前面不是講:一切都是假的。沒必要過於去想,過於去執著,總有一天,你放不下,你還是要放下,你看不破,你還是要看破,無論怎麽樣的執著,到最後,還是一場空。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清楚。你做人才能夠自在、幸福、快樂。 很多事情,在人生當中,在生活,我相信有時候,有一些人遇到的煩惱又不一樣。所謂的【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無論什麽樣的煩惱,只要你那個心能夠(把)佛法落實在生活,都能夠化解的。所以,有佛法就一定有辦法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 請合掌,上個星期給大家講過了,我們凡夫跟諸佛菩薩的差別在哪裡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實乃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在這個地方,中峰國師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我們跟諸佛菩薩的差別在哪裡呢?一目瞭然了。 我們每一天跟佛菩薩的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佛菩薩,當他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都是在看破放下,對於名聞利養、對於貪瞋痴、對於自私自利,每一天都在放下。 我們凡夫不一樣,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那個心都是在執著的,那個心都是在分別的。所以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當中,其實,佛跟我們自性都是平等的,爲什麽我們會有這樣嚴重的差別呢?差別在哪裡?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差別在這個地方而已。爲什麽呢?一念不覺。 首先,先給大家講一講【現量】這兩個字,現量這兩個字,如果換一個説法,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我們人的感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什麽樣的感受?看外面的境界。(看外面的境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感受。) 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感受】這兩個字是對誰講的?對迷惑的衆生而所講的,只有迷惑的衆生,才會有這種的感受。 而【感受】這兩個字是不得已,而講出來的。我們會什麽有感受?因爲你迷了麽。你迷了,你才會有這樣的感受,對事對人對物,遇到善緣的時候,遇到惡緣的時候,遇到順境的時候,遇到逆境的時候,你會隨著這個境界而所轉,而所改變,所以你感受的時候,遇到好的,你就歡喜;遇到不好的,你就感覺厭惡。 所以,【現量】這兩個字,最主要的是對我們迷惑的衆生,迷失自性的衆生而所講的,是不得已而所講的。因爲衆生迷了麽。諸佛菩薩有沒有感受?諸佛菩薩沒有感受的,不是我們想象的感受。 爲什麽諸佛菩薩沒有感受?因爲他在覺悟這一岸,他在覺悟這一邊。所以,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在這個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善緣也好,惡緣也罷,無論好還是壞的,佛菩薩的心一點都不會受干擾的,心都是清淨的。這個就是我們跟諸佛菩薩的差別。 我用一個比如:今天,如果我們走出門,有一人莫名其妙,用一個很不善的語言,來侮辱你、來駡你的時候,你那個感受是怎麽樣的?講實話。你感受怎麽樣?“我心裡好難受啊!”是不是? 甚至於可能回到家裡,飯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每天想:“他爲什麽這樣對待我呢?我明明沒有做過失呀!我沒有做錯啊,我明明做得很好啊!他爲什麽這樣對待我呢?” 可能會產生了瞋恨,產生了掙扎,可能會跟他產生吵架;甚至於更嚴重的,你們家裡後面的菜刀,對不對?就是這樣的感受。 你不相信,你有一天被人家罵的時候,看你的感受是怎麽樣的。一目瞭然。 所以,尊敬諸位同修大德,這個就是對迷的衆生而所講的。今天有人來駡你的時候,你能夠那種如如不動,那恭喜你了。你在這個境界當中,不容易那麽被轉了。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外道的長老,來到他的精舍,用一個很不善的語言來罵釋迦牟尼佛,一直罵,很粗魯的,用那種很侮辱的(話來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怎麽樣?如如不動,一句話也沒講。一句話沒講,而且微笑,像這樣的微笑... 你想一想,當你用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相來看他的時候,他可能會氣得半死了,是不是?“我明明駡你好難聼,你還是微笑!” 所以,有一天,如果在家裡遇到老公駡你的時候,微笑: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 罵的好難聼。最後,這位外道爲什麽會罵釋迦牟尼佛?因爲他的學生統統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留下他一個人,他不能接受,就駡釋迦牟尼佛,說:你搶我的徒弟,你怎麽樣,怎麽樣,講得好難聼。 最後,這位外道就問釋迦牟尼佛,他説:你有什麽感受啊? 釋迦牟尼佛怎麽解答呢?釋迦牟尼佛只講一句:“我的心都是清淨的,我的心都是純淨純善的,哪來的感受呢?” 當釋迦牟尼佛講這一句的時候,這位長老,外道的,那個時候頓悟了,覺悟了。沒想到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境界這麽了不起!我心都是清淨的,哪來你的罵聲呢?我的心都是清淨,哪來有善惡的呢?我的心都是清淨的,哪來有順境逆境的呢?都是平等的,不生不滅的。沒想到,這位外道的長老,最後還是出家。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逆境當中,在這個境界當中,不但沒有去害別人,也沒有去得罪別人,回頭過來,又度了這個對他不好的人。了不起! 所以,有人問我:師父,什麽樣的功德是最大的?你能夠度人,讓這個人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那個功德是最大的。這個人是誰?你自己呀!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如果今天回頭過來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界,你可能跟他結惡緣了,凡夫麽。 所以,中峰國師在這個裡面,就明確的告訴我們:爲什麽會有感受呢?很簡單。因爲你迷了,而且迷得太深了。 那請問師父,什麽是感受?請問大家,你這個感受是什麽?用簡單話來形容,我們的感受是什麽?喜怒哀樂,情緒起伏。這個就是我們的感受。 所以,上個星期我不是跟大家講過麽,當你在看鏡子的時候,你的形象顯出來是什麽?都是你的喜怒哀樂啊,都是你的情緒呀,就是你那個煩惱的起伏啊。 請問師父:“喜怒哀樂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但是明明知道這個是假的,你把它當作真的,那來不煩惱呢? 對於佛菩薩都是一樣的,哪來喜怒哀樂呢?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爲什麽變成這個樣子了呢?明明知道是假的,你還是在這個境界當中被迷惑了,你說可憐不可憐啊?很可憐。 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講,如果換個説法,細講,就是説:在你的生活裡面,你那個煩惱是太多太多了。 請問:爲什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有時候會生起這麽多沒必要的煩惱呢?情緒的起伏,爲什麽這麽大?脾氣爲什麽這麽大? 中峰國師講得好:把這一些當作是真的,把這一些假相當作是真的,把這一些虛幻的,當作是真的。所以,你在這個日常生活裡面,就會產生感受。 什麽感受呢?這個是快樂的,這個是痛苦的,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醜的,這個是美的,這個是大的,這個是小的,這個是胖的,這個是瘦的...都是在這個地方環境,每一天起了這種分別的心,所以,這一些假的變成真的了。 誰在分別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是你那個心去分別的,是那個心已經迷了,心在迷麽,人在迷當中,才會有產生這種的境界。 人在覺悟這一邊,他不會有這種的境界,不會有這種現象。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境界,那個心都是阿彌陀佛,那個心都是清淨的,那個心都是慈悲的,那個心都是歡喜的。你想一想,這麽多好。 爲什麽我們會產生這麽大差別?把一切在你的眼前所看得到的,所聽得到的,本來是假的當作真的,哪來不煩惱的呢?哪來沒有痛苦呢? 你看師父上個星期不是跟大家講過了麽。師父小的時候,最喜歡看的是什麽?一部電影。...你們有沒有喜歡看電影的,請舉手。哎呀,承認麽,消業障麽。以前喜歡看連續劇的。 師父看這部電影,天天研究,他爲什麽會飛?用什麽方法?飛得很好,飛得很快,好厲害!天天研究。結果,研究到最後:人有沒有飛上來?沒有。 不但沒有飛上來,因爲這部電影我受了好多苦。真的,媽媽在旁邊,已經跟你説了:“孩子,那個是假的啦!做戲的啦!你不要再研究,浪費時間,浪費時光。” 真的,爲了這部電影我受很多苦,讀書不專心,被老師罵;睡覺也不安,睡不好。有一天跑到上面去,很高的那個船,綁著Superman的那個布,跳下去的時候,痛得不得了! 那個時候媽媽爸爸罵:“笨小孩!講也講不聽,勸也勸不來!”你說苦不苦呢?很苦。我們現在也是如此。諸佛菩薩在旁邊一直幫我們,推:“趕緊覺悟啊!趕緊醒過來呀!” 你説,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你能夠聼進去嗎?人生無常,你能夠聼進去嗎?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爲什麽會苦?因爲我們每個人避免不了有生苦,有老苦,有病苦,有死苦,八苦焦煎。都是在我們的眼前。天天來推動我們:“趕緊覺悟,趕緊念佛,趕緊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這邊!無量劫以來,都是這樣度過的。你說苦不苦?很苦。 但是佛菩薩也沒辦法呀。九牛二虎也拉不動啊。佛菩薩其實很無奈,真的很無奈。 但是在這個地方,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無論你迷得太深,無論你迷到什麽樣程度,他會想盡辦法來幫助我們,不捨一人,度化衆生。這個就是佛菩薩。 關鍵是在我們自己:你要不要離開?你要不要覺悟?你要不要了生死?你要不要超越六道輪迴?關鍵不是在佛菩薩那邊,在你自己本身,要不要而已。 所以,今天趕緊拿決定!什麽決定呢?好好念佛!一切萬物,能夠看得破的,就看破;能夠放得下的,就放下。對人對事對物,不要計較,過你自自在在的人生,幸幸福福的人生,時間到了,一切萬緣放下,跟著阿彌陀佛去,全部解決了。 何苦呢? 所以,我最近在學習三時繫念的時候,在靜坐,仔細的觀察,我小的時候,哪一個地方讓我很矛盾,從這個地方去覺悟。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覺悟這個道理。我們迷得太深了。 而諸佛菩薩在這個裡面當中,是什麽樣的呢?在一切境界裡面,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好,還是壞的,諸佛菩薩他的心都是清清楚楚的,什麽呢?明瞭。諸佛菩薩說:這一些不是真的。這一些所看到的、人所感受的,都是虛幻的,都是假的。什麽意思呢? 我們跟諸佛菩薩所看到的境界,(我們跟諸佛菩薩在一起,我們現在跟諸佛菩薩在一起的,只是你們沒有感受得到而已。)可能是同一樣的事情,但是,差別在哪裡呢?迷悟不同。 什麽叫做【迷悟不同】?是因爲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所以,產生這樣。 這個好比什麽呢?好比我們現在每個人,在這個環境裡面過生活。諸佛如來也是跟我們一樣,在這個環境也是在過生活。但是,我們在這個日常生活裡面,有時候會常常生起很多那一些沒必要的煩惱,沒必要的痛苦的想法。 而諸佛菩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他們沒有這些問題呀,他們沒有這些的痛苦啊,沒有這些煩惱的問題想法呀。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跟他的學生,跟他的這些居士,常常都在一起。該吃飯的,吃飯;該睡覺的,睡覺;該講經的,講經;該打坐的時候,該開示的時候...都是跟我們一樣的。 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的【現量】,就是他的感受了,不得已講的了,就是什麽樣的境界呢?常寂光的境界。都是清淨而不染,不生不滅,這種的境界。 佛的感受,如果一定要一個“感受”的話來講,佛的心是什麽樣的?佛的心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法喜充滿】啊。佛的心都是清淨而不染的。 我們呢,恰恰相反。我們的心是怎麽感受的呢?這一切境界當中,在這個地方,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什麽?煩惱充滿,不是法喜充滿,而且在這個地方,講【充滿】的意思,都是一點客氣了。 換句話說,就是說,在你的日常生活裡面,你每一天,你這個心,你這個煩惱,你這個痛苦,都盛不下去了,盛不下。 所以,感受不一樣。你想一想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呀。爲什麽他的心每一天都是法喜充滿的?爲什麽我們的心每一天都煩惱充滿的?同一個世界,你看差別這麽大。真奇怪。 我最喜歡看的《淨土聖賢錄》裡面,《往生傳》黃打鐵,黃打鐵的生活,比我們,好不好?比我們苦太多了。 但是,你看一看他的生活,從他認識佛法的時候,認識了淨土,認識了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一天都不間斷的。無論有多苦,你看他一天不工作,一天不上班,他家庭沒辦法吃飯。太太怎麽生活呀,他兒子怎麽生活啊?所以,每一天拼命的打工,每天工作,一天做幾個小時? 人家是做八個小時,他一天做十二個小時,那個是最少的。我們呢一天做四個小時,會不會累?感受很累。一個星期做三天,感覺不錯,對不對?他每一天都要工作的。 三更半夜,兩點都要起來了,晚上十二點、十一點才睡覺。我們呢?還有下午茶 Afternoon Tea,他沒有啊,什麽都沒有。 但是你看他老人家,三年,念佛,預知時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之前,一個不認識字的人,不讀書的,沒有讀過經典的,竟然能夠講一首詩,【叮叮噹噹。打鐵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一錘打下去,人走了,健康、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三年。 我們呢?三十年,還是糊里糊塗。你説呢,他也是跟我們一樣過生活。 所以,從這個地方,大家要反省,反省什麽?我們是不是有這種的毛病,實在講,這種的毛病太多了。所以,趕緊去反省,檢討。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的時候,印度在那個時候,那邊的人比我們這邊特別好嗎?跟澳洲比啦,比我們好嗎? 可能比我們糟糕。真的。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你看那個生活,很苦的。那邊的人,也是一樣,很多凡夫,在那邊的人,也是一樣,照樣,每一天也有煩惱,也有痛苦。哪怕是這些天天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的人,在釋迦牟尼佛旁邊的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照樣天天起煩惱。 什麽緣故呢?【現量】不一樣。中峰國師講的,感受不一樣。比如,釋迦牟尼佛看一切境界,所有的境界,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那個心都是清淨的,那個心都不會受干擾的,所有的境界。你眼睛所看到的,無論在什麽樣境界當中,無論你看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個性,種種的,在你的眼前所有的,釋迦牟尼佛的心都是清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的,那個心沒有一點受干擾。 而且,最了不起的,在這個境界當中,釋迦牟尼佛的心都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的衆生恰恰相反:當這些境界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看待所有的境界,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麽呢?是執著的。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麽呢?自私自利的。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麽?都是分別執著。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什麽?都是名聞利養、貪瞋痴。這個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 而且在這個地方,動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分出一個好的、醜的。然後遇到好的,起了歡喜;遇到醜的,你就起了厭惡。起心動念都離不開執著這兩個字。 更進一步來講,如果好的,你會:“我要跟他搞好關係。而且,我要去占有。” 如果要遇到不好的、你不喜歡的、你厭惡的,你會起什麽念頭?“最好,離他遠一點。也不要理會他。”是不是這樣的念頭?很正常。 所以,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不知不覺,我們在這個人為當中製造了很多很多沒必要的煩惱和痛苦,而這個感受從哪裡來的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不是從外面,也不是從外人,全部都是你自己願意這樣去接受的,這樣去做的。能怪誰呢? 所以,今天看自己。你願意這樣去做,還是不願意這樣去做,看你們自己本身。 所以,有一天有人怎麽樣對待你,你那個心要記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麽事情解決了。 現在社會很亂,有時候遇到小小的事情,連命都不要了。現在社會很亂。真的很亂。你沒有感受到嗎?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現在所居住這個環境,我要用什麽心態去面對?這一切境界當中,無論在這個境界當中,在我的生活裡面,好的壞的,你要看看清清楚楚,你才不會被騙了,一被騙了,很不容易把你們叫過來了。很難啊。人,一被迷住了,你要拉,很難拉。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現在我們在這邊念佛是最好的一個樣子!但是,這個念佛當中你沒有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好了,到最後,你還是被外面的境界而所轉。無論你怎麽念佛,到最後,只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幫不了什麽忙。 但是在這個地方,中峰國師又再提醒我們什麽呢?如果,我們在這個現實的生活中,要把大師這一些的開示應用起來,這個受用,其實,是很現實的。我們一定要明白。 你能夠把中峰國師這一些的開示(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起來),就算一句佛法,對你們的好處是太多太多了。你那個心永遠永遠都是平的,你那個心永遠永遠不會被動。而且,你那個心常常去轉,好的也轉,壞的也轉。那個心都是清淨的,把一切的境界,變成你自己的功德;把一切所有的,你感受得到的,感覺不喜歡的,一切的境界變成你的功德、你的智慧。那恭喜你了。 所以,《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若能轉物。智同如來】確實是真的。你能夠在這個一切境界當中,好好去轉,把迷的轉悟,把惡的轉善,把習氣變好,把一些不好變成好的,那恭喜你了,你入了一真法界了,成佛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明確的告訴我們,總結來講:就是要你去看破你的分別;就是要看破你的執著。在一切境界中,我們的起心動念:你要清淨,你要相信你自己。 所以,大師告我們:我們這個心就能夠做得了主。你就明白了。你這個心能夠做得了主了,這一切境界當中,你那個人生非常的快樂。你那個境界就是跟諸佛如來,跟釋迦牟尼佛,所謂的【同佛受用】。 所以,尊敬的,不容易啊。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但是,多少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一點。 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還需要下點功夫,去學習,要多多用心,因爲你這個境界真的不太容易,不容易學,不容易去覺悟。但是,只要你那個用心對了,你真的去用心,我真的在修改,我真的要反省,我真的要改過,中峰國師: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雖然我們現在天天都在聼經,我們現在天天都在念佛,雖然現在天天都在誦經,當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真正去做的時候,不太容易。是不是這個道理? 你看遇到境界的時候,你第一個起來是什麽?遇到你不喜歡的,第一個起來是什麽?阿彌陀佛?還是討厭?真的不容易,道理擺在我們的眼前,接下來看你怎麽用心了。一句佛法而已。 這個佛法是什麽?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所有不愉快的,統統回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煩惱會減輕很多。確實是真的。 多用心,多用你的心去看,多用你的心去聽,多用你的心去思維,這一切境界當中,在你的人生當中,在日常生活,無論處事待人接物,所有看得到的,都是你的智慧,都是你的功德。 爲什麽?因爲衆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一定要明白心、佛、衆生三無差別,都是一的。 【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一段經文講得很長。 下面【實乃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中峰國師在裡面的内容開示,句句都是智慧,太了不起了! 所以,我們讀經的人,我們學習經教的人,學習佛法,在這一生當中很想要了生死,出三界的,當你聽到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你感覺那個心:阿彌陀佛了,終於我找到了!在哪裡找到?在這個禮堂找到了。 什麽意思呢?這段經文呢?生無自性,什麽意思?下個星期再跟大家分享。 今天如果講一些不對的地方,請你們大家多多批評。 佛法主要的是,看你怎麽應用。應用對了,一句佛法能夠讓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前途都是一片的光明。 就算你能夠把整個《大藏經》讀完了,或者把整個《華嚴經》學完了,但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你不懂得應用這些的佛法,也沒什麽好處,佛也幫不了什麽忙。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他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就問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裡面,其中有一個,這個在《大涅槃經》裡面,大家可以看得到。 其中有一個問題,阿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佛,您現在要入涅槃了,您在世,以佛為住,佛不在了,我們要以誰為住呢?”這個我們一定很重要。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以【四念處】為住。”你能夠以這個方法去修行,跟佛在(世)沒什麽兩樣。只要大家能夠依這個方法去修行,沒有一個不證果的。只要大家能夠依這個方法去修行,再加上你的信願,沒有一個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 這個【四念處】是幫助我們,因爲我們的心,每一分每一秒,有時候常常造業,我們的身口,每一分隨著自己的習氣去造業,而這個【四念處】最好的一個方法,讓我們懂得看得破,放得下,一個手段。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去學。因爲這【四念處】裡面就是教我們去觀想,在觀想當中,你就會產生你的智慧,你的智慧一開了,你就能夠看得破,放得下。 這【四念處】裡面大家都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你要天天去觀想:你的人生當中,對這個身體的執著,我該怎麽辦?我該不該放下?對一切物,我該不該放下? 你要觀想、你要去觀想這一些,最後它會幫助你,對於那些很執著的,對於那些看不破的,對於那些放不下的,它真的很大的幫助。然後你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道理,【萬修萬人去】 好謝謝大家,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來分享。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Sunday, December 4, 2022

images for 學悟法師 2022 11 26(3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Click on the image to enlarge/
點擊圖片放大
use the left/right arrow key to go to the previous/next slide/
用箭頭鍵,看下一個圖片





















images for 學悟法師 2022年11月19日(31)《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Click on the image to enlarge/
點擊圖片放大
use the left/right arrow key to go to the previous/next slide/
用箭頭鍵,看下一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