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6, 2022

學悟法師 2022 12 04(35)《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學悟法師 2022 12 04(35)《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大意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尊敬的諸位同修、諸位護法、大德: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再借這個共修的因緣,再一次爲大家來習講《中峰三時繫念法事》的大意。把一些主要性的簡單給大家説明。 前幾次,已經給大家説明中峰國師内容的開示。有一些中峰國師不斷的在提醒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我們的分別心,對人對事對物,那種執著,越看淡,對我們修行,或者對我們這一生向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就很多了。 我們爲什麽在學佛當中得不到佛力加持,在學習當中獲得佛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的一個用處?原因最大的,因爲我們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起了分別心,執著的心,太過於嚴重了。所以,造成我們種種的障礙。所以,在日常生活裡面產生了很多一些沒必要的煩惱和痛苦。 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悟。從這個地方慢慢的去看破,慢慢的去放下,你才能夠對於你那個自性本來清淨的,能夠顯出來。(你才能夠顯出來你那個本來清淨的自性。) 你看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善緣,無論是惡緣,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佛菩薩的心都是平的,就是平等的,不會被這個境界而所轉,產生的執著。爲什麽我們的差別這麽大呢? 同樣的一樁事情,到佛菩薩的眼前,產生的就是他的智慧、都是功德;而到我們的眼前,整個事情就變成煩惱了。所以,很奇怪。差別爲什麽這麽大? 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西方極樂世界多好啊,不用吃飯的,天天活得很快樂,我們這邊,又要吃飯,又要起煩惱。真的很麻煩。 你看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世人很多講求什麽?講求色、香、味。好吃的,起了歡喜的心;不好吃的,又起了厭惡的心態。看到好吃的歡喜,看到不好吃的,不喜歡。 人家煮給你吃,你説太鹹;煮給你吃,你説太甜;煮給你吃,你説太清淡。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麽辦。很多人都是繞著這個:色、香、味,起煩惱。不懂得感恩。是不是這樣? 比如說,我們去外面,像師父看到...都很喜歡吃,爲了滿足我們舌苔的欲望,自己迷了,自己都不知道。 你看,我們到外面去吃飯,看到哪一家餐廳好吃的,我相信你們每一個禮拜去一次,對不對?這一家好吃,這一家很棒!一次吃不夠,兩次吃不夠,三次也吃不夠,天天都想吃! 但是如果遇到一家不好吃的餐廳,你會進去嗎?打死,你也不會進去的,是不是?這個就是我們不知不覺在這個地方,每一天起了分別的心態,變成我們的障礙。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都是以托缽爲生的,人家給什麽,他就吃什麽,就算不好吃,到佛的口裡面,這些不好吃的食物變成美味的食物。爲什麽差別這麽大呢? 你看我們穿衣服,我們幹什麽會有選擇,對不對?我們每一個人穿衣服會有選擇麽:我要紅色的,我要白色的,我要這一個模式的,我要那一個模式的。特別是女生,對不對?很明顯的。 他爲什麽要選擇呢?到佛菩薩的面前,佛菩薩什麽都好。你要給紅色,紅色照穿,你要給黑色的,黑色照穿,你給他不好吃的,也照吃。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爲什麽講經説法四十九年,每一天不中斷,都是要提醒我們這一個。 一切的境緣,你要懂得去轉,在一切境界,你要轉這個境界。境隨心轉,你要以你那個心、念頭來轉這個境界,不要被這個境界所轉了。 爲什麽我們跟佛菩薩的差別這麽大呢?簡單的講,中峰國師告訴我們:用心不一樣,一念不覺而已。你這一念覺了,什麽都好,是不是?人家駡你,好的;人家侮辱你,也好的;人家眼睛瞪著你看,都是好的;人家用一句不善的語言來對你的侮辱,也都是好的。 所以,佛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就是這個道理。在一切境界當中,我們不被轉,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好壞,醜美,都是統統一樣的,你那個心就容易平了。遇到什麽樣的事情,在這個生活裡面,對人對事對物,境界來了,你不會受干擾,起碼,不會那麽嚴重。這個就是我們學習佛法,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用途,就是在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明白。 簡單的道理,到佛菩薩都是功德,都是智慧;到我們這一邊,簡單的道理,越變越複雜,越變越多煩惱、痛苦,這個就是你自己願意去承受的,沒有別人。 一個人在這個人生當中,幸福快樂,痛苦煩惱,種種的,不是在外面,是在你用心是怎麽樣的,你那個心態。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人生無常,明天要發生什麽事情,我們也都不知道,所以,活在當下。能夠看得開的,盡量看開;能夠看得破的,盡量看破。 中峰國師前面不是講:一切都是假的。沒必要過於去想,過於去執著,總有一天,你放不下,你還是要放下,你看不破,你還是要看破,無論怎麽樣的執著,到最後,還是一場空。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清楚。你做人才能夠自在、幸福、快樂。 很多事情,在人生當中,在生活,我相信有時候,有一些人遇到的煩惱又不一樣。所謂的【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無論什麽樣的煩惱,只要你那個心能夠(把)佛法落實在生活,都能夠化解的。所以,有佛法就一定有辦法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 請合掌,上個星期給大家講過了,我們凡夫跟諸佛菩薩的差別在哪裡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實乃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在這個地方,中峰國師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我們跟諸佛菩薩的差別在哪裡呢?一目瞭然了。 我們每一天跟佛菩薩的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佛菩薩,當他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都是在看破放下,對於名聞利養、對於貪瞋痴、對於自私自利,每一天都在放下。 我們凡夫不一樣,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那個心都是在執著的,那個心都是在分別的。所以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當中,其實,佛跟我們自性都是平等的,爲什麽我們會有這樣嚴重的差別呢?差別在哪裡?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差別在這個地方而已。爲什麽呢?一念不覺。 首先,先給大家講一講【現量】這兩個字,現量這兩個字,如果換一個説法,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我們人的感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什麽樣的感受?看外面的境界。(看外面的境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感受。) 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感受】這兩個字是對誰講的?對迷惑的衆生而所講的,只有迷惑的衆生,才會有這種的感受。 而【感受】這兩個字是不得已,而講出來的。我們會什麽有感受?因爲你迷了麽。你迷了,你才會有這樣的感受,對事對人對物,遇到善緣的時候,遇到惡緣的時候,遇到順境的時候,遇到逆境的時候,你會隨著這個境界而所轉,而所改變,所以你感受的時候,遇到好的,你就歡喜;遇到不好的,你就感覺厭惡。 所以,【現量】這兩個字,最主要的是對我們迷惑的衆生,迷失自性的衆生而所講的,是不得已而所講的。因爲衆生迷了麽。諸佛菩薩有沒有感受?諸佛菩薩沒有感受的,不是我們想象的感受。 爲什麽諸佛菩薩沒有感受?因爲他在覺悟這一岸,他在覺悟這一邊。所以,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在這個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善緣也好,惡緣也罷,無論好還是壞的,佛菩薩的心一點都不會受干擾的,心都是清淨的。這個就是我們跟諸佛菩薩的差別。 我用一個比如:今天,如果我們走出門,有一人莫名其妙,用一個很不善的語言,來侮辱你、來駡你的時候,你那個感受是怎麽樣的?講實話。你感受怎麽樣?“我心裡好難受啊!”是不是? 甚至於可能回到家裡,飯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每天想:“他爲什麽這樣對待我呢?我明明沒有做過失呀!我沒有做錯啊,我明明做得很好啊!他爲什麽這樣對待我呢?” 可能會產生了瞋恨,產生了掙扎,可能會跟他產生吵架;甚至於更嚴重的,你們家裡後面的菜刀,對不對?就是這樣的感受。 你不相信,你有一天被人家罵的時候,看你的感受是怎麽樣的。一目瞭然。 所以,尊敬諸位同修大德,這個就是對迷的衆生而所講的。今天有人來駡你的時候,你能夠那種如如不動,那恭喜你了。你在這個境界當中,不容易那麽被轉了。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外道的長老,來到他的精舍,用一個很不善的語言來罵釋迦牟尼佛,一直罵,很粗魯的,用那種很侮辱的(話來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怎麽樣?如如不動,一句話也沒講。一句話沒講,而且微笑,像這樣的微笑... 你想一想,當你用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相來看他的時候,他可能會氣得半死了,是不是?“我明明駡你好難聼,你還是微笑!” 所以,有一天,如果在家裡遇到老公駡你的時候,微笑: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 罵的好難聼。最後,這位外道爲什麽會罵釋迦牟尼佛?因爲他的學生統統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留下他一個人,他不能接受,就駡釋迦牟尼佛,說:你搶我的徒弟,你怎麽樣,怎麽樣,講得好難聼。 最後,這位外道就問釋迦牟尼佛,他説:你有什麽感受啊? 釋迦牟尼佛怎麽解答呢?釋迦牟尼佛只講一句:“我的心都是清淨的,我的心都是純淨純善的,哪來的感受呢?” 當釋迦牟尼佛講這一句的時候,這位長老,外道的,那個時候頓悟了,覺悟了。沒想到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境界這麽了不起!我心都是清淨的,哪來你的罵聲呢?我的心都是清淨,哪來有善惡的呢?我的心都是清淨的,哪來有順境逆境的呢?都是平等的,不生不滅的。沒想到,這位外道的長老,最後還是出家。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逆境當中,在這個境界當中,不但沒有去害別人,也沒有去得罪別人,回頭過來,又度了這個對他不好的人。了不起! 所以,有人問我:師父,什麽樣的功德是最大的?你能夠度人,讓這個人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那個功德是最大的。這個人是誰?你自己呀!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如果今天回頭過來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界,你可能跟他結惡緣了,凡夫麽。 所以,中峰國師在這個裡面,就明確的告訴我們:爲什麽會有感受呢?很簡單。因爲你迷了,而且迷得太深了。 那請問師父,什麽是感受?請問大家,你這個感受是什麽?用簡單話來形容,我們的感受是什麽?喜怒哀樂,情緒起伏。這個就是我們的感受。 所以,上個星期我不是跟大家講過麽,當你在看鏡子的時候,你的形象顯出來是什麽?都是你的喜怒哀樂啊,都是你的情緒呀,就是你那個煩惱的起伏啊。 請問師父:“喜怒哀樂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但是明明知道這個是假的,你把它當作真的,那來不煩惱呢? 對於佛菩薩都是一樣的,哪來喜怒哀樂呢?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爲什麽變成這個樣子了呢?明明知道是假的,你還是在這個境界當中被迷惑了,你說可憐不可憐啊?很可憐。 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講,如果換個説法,細講,就是説:在你的生活裡面,你那個煩惱是太多太多了。 請問:爲什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有時候會生起這麽多沒必要的煩惱呢?情緒的起伏,爲什麽這麽大?脾氣爲什麽這麽大? 中峰國師講得好:把這一些當作是真的,把這一些假相當作是真的,把這一些虛幻的,當作是真的。所以,你在這個日常生活裡面,就會產生感受。 什麽感受呢?這個是快樂的,這個是痛苦的,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醜的,這個是美的,這個是大的,這個是小的,這個是胖的,這個是瘦的...都是在這個地方環境,每一天起了這種分別的心,所以,這一些假的變成真的了。 誰在分別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是你那個心去分別的,是那個心已經迷了,心在迷麽,人在迷當中,才會有產生這種的境界。 人在覺悟這一邊,他不會有這種的境界,不會有這種現象。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境界,那個心都是阿彌陀佛,那個心都是清淨的,那個心都是慈悲的,那個心都是歡喜的。你想一想,這麽多好。 爲什麽我們會產生這麽大差別?把一切在你的眼前所看得到的,所聽得到的,本來是假的當作真的,哪來不煩惱的呢?哪來沒有痛苦呢? 你看師父上個星期不是跟大家講過了麽。師父小的時候,最喜歡看的是什麽?一部電影。...你們有沒有喜歡看電影的,請舉手。哎呀,承認麽,消業障麽。以前喜歡看連續劇的。 師父看這部電影,天天研究,他爲什麽會飛?用什麽方法?飛得很好,飛得很快,好厲害!天天研究。結果,研究到最後:人有沒有飛上來?沒有。 不但沒有飛上來,因爲這部電影我受了好多苦。真的,媽媽在旁邊,已經跟你説了:“孩子,那個是假的啦!做戲的啦!你不要再研究,浪費時間,浪費時光。” 真的,爲了這部電影我受很多苦,讀書不專心,被老師罵;睡覺也不安,睡不好。有一天跑到上面去,很高的那個船,綁著Superman的那個布,跳下去的時候,痛得不得了! 那個時候媽媽爸爸罵:“笨小孩!講也講不聽,勸也勸不來!”你說苦不苦呢?很苦。我們現在也是如此。諸佛菩薩在旁邊一直幫我們,推:“趕緊覺悟啊!趕緊醒過來呀!” 你説,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你能夠聼進去嗎?人生無常,你能夠聼進去嗎?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爲什麽會苦?因爲我們每個人避免不了有生苦,有老苦,有病苦,有死苦,八苦焦煎。都是在我們的眼前。天天來推動我們:“趕緊覺悟,趕緊念佛,趕緊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這邊!無量劫以來,都是這樣度過的。你說苦不苦?很苦。 但是佛菩薩也沒辦法呀。九牛二虎也拉不動啊。佛菩薩其實很無奈,真的很無奈。 但是在這個地方,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無論你迷得太深,無論你迷到什麽樣程度,他會想盡辦法來幫助我們,不捨一人,度化衆生。這個就是佛菩薩。 關鍵是在我們自己:你要不要離開?你要不要覺悟?你要不要了生死?你要不要超越六道輪迴?關鍵不是在佛菩薩那邊,在你自己本身,要不要而已。 所以,今天趕緊拿決定!什麽決定呢?好好念佛!一切萬物,能夠看得破的,就看破;能夠放得下的,就放下。對人對事對物,不要計較,過你自自在在的人生,幸幸福福的人生,時間到了,一切萬緣放下,跟著阿彌陀佛去,全部解決了。 何苦呢? 所以,我最近在學習三時繫念的時候,在靜坐,仔細的觀察,我小的時候,哪一個地方讓我很矛盾,從這個地方去覺悟。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覺悟這個道理。我們迷得太深了。 而諸佛菩薩在這個裡面當中,是什麽樣的呢?在一切境界裡面,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好,還是壞的,諸佛菩薩他的心都是清清楚楚的,什麽呢?明瞭。諸佛菩薩說:這一些不是真的。這一些所看到的、人所感受的,都是虛幻的,都是假的。什麽意思呢? 我們跟諸佛菩薩所看到的境界,(我們跟諸佛菩薩在一起,我們現在跟諸佛菩薩在一起的,只是你們沒有感受得到而已。)可能是同一樣的事情,但是,差別在哪裡呢?迷悟不同。 什麽叫做【迷悟不同】?是因爲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所以,產生這樣。 這個好比什麽呢?好比我們現在每個人,在這個環境裡面過生活。諸佛如來也是跟我們一樣,在這個環境也是在過生活。但是,我們在這個日常生活裡面,有時候會常常生起很多那一些沒必要的煩惱,沒必要的痛苦的想法。 而諸佛菩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他們沒有這些問題呀,他們沒有這些的痛苦啊,沒有這些煩惱的問題想法呀。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跟他的學生,跟他的這些居士,常常都在一起。該吃飯的,吃飯;該睡覺的,睡覺;該講經的,講經;該打坐的時候,該開示的時候...都是跟我們一樣的。 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的【現量】,就是他的感受了,不得已講的了,就是什麽樣的境界呢?常寂光的境界。都是清淨而不染,不生不滅,這種的境界。 佛的感受,如果一定要一個“感受”的話來講,佛的心是什麽樣的?佛的心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法喜充滿】啊。佛的心都是清淨而不染的。 我們呢,恰恰相反。我們的心是怎麽感受的呢?這一切境界當中,在這個地方,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什麽?煩惱充滿,不是法喜充滿,而且在這個地方,講【充滿】的意思,都是一點客氣了。 換句話說,就是說,在你的日常生活裡面,你每一天,你這個心,你這個煩惱,你這個痛苦,都盛不下去了,盛不下。 所以,感受不一樣。你想一想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呀。爲什麽他的心每一天都是法喜充滿的?爲什麽我們的心每一天都煩惱充滿的?同一個世界,你看差別這麽大。真奇怪。 我最喜歡看的《淨土聖賢錄》裡面,《往生傳》黃打鐵,黃打鐵的生活,比我們,好不好?比我們苦太多了。 但是,你看一看他的生活,從他認識佛法的時候,認識了淨土,認識了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一天都不間斷的。無論有多苦,你看他一天不工作,一天不上班,他家庭沒辦法吃飯。太太怎麽生活呀,他兒子怎麽生活啊?所以,每一天拼命的打工,每天工作,一天做幾個小時? 人家是做八個小時,他一天做十二個小時,那個是最少的。我們呢一天做四個小時,會不會累?感受很累。一個星期做三天,感覺不錯,對不對?他每一天都要工作的。 三更半夜,兩點都要起來了,晚上十二點、十一點才睡覺。我們呢?還有下午茶 Afternoon Tea,他沒有啊,什麽都沒有。 但是你看他老人家,三年,念佛,預知時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之前,一個不認識字的人,不讀書的,沒有讀過經典的,竟然能夠講一首詩,【叮叮噹噹。打鐵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一錘打下去,人走了,健康、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三年。 我們呢?三十年,還是糊里糊塗。你説呢,他也是跟我們一樣過生活。 所以,從這個地方,大家要反省,反省什麽?我們是不是有這種的毛病,實在講,這種的毛病太多了。所以,趕緊去反省,檢討。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的時候,印度在那個時候,那邊的人比我們這邊特別好嗎?跟澳洲比啦,比我們好嗎? 可能比我們糟糕。真的。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你看那個生活,很苦的。那邊的人,也是一樣,很多凡夫,在那邊的人,也是一樣,照樣,每一天也有煩惱,也有痛苦。哪怕是這些天天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的人,在釋迦牟尼佛旁邊的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照樣天天起煩惱。 什麽緣故呢?【現量】不一樣。中峰國師講的,感受不一樣。比如,釋迦牟尼佛看一切境界,所有的境界,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那個心都是清淨的,那個心都不會受干擾的,所有的境界。你眼睛所看到的,無論在什麽樣境界當中,無論你看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個性,種種的,在你的眼前所有的,釋迦牟尼佛的心都是清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的,那個心沒有一點受干擾。 而且,最了不起的,在這個境界當中,釋迦牟尼佛的心都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的衆生恰恰相反:當這些境界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看待所有的境界,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麽呢?是執著的。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麽呢?自私自利的。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麽?都是分別執著。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什麽?都是名聞利養、貪瞋痴。這個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 而且在這個地方,動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分出一個好的、醜的。然後遇到好的,起了歡喜;遇到醜的,你就起了厭惡。起心動念都離不開執著這兩個字。 更進一步來講,如果好的,你會:“我要跟他搞好關係。而且,我要去占有。” 如果要遇到不好的、你不喜歡的、你厭惡的,你會起什麽念頭?“最好,離他遠一點。也不要理會他。”是不是這樣的念頭?很正常。 所以,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不知不覺,我們在這個人為當中製造了很多很多沒必要的煩惱和痛苦,而這個感受從哪裡來的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不是從外面,也不是從外人,全部都是你自己願意這樣去接受的,這樣去做的。能怪誰呢? 所以,今天看自己。你願意這樣去做,還是不願意這樣去做,看你們自己本身。 所以,有一天有人怎麽樣對待你,你那個心要記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麽事情解決了。 現在社會很亂,有時候遇到小小的事情,連命都不要了。現在社會很亂。真的很亂。你沒有感受到嗎?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現在所居住這個環境,我要用什麽心態去面對?這一切境界當中,無論在這個境界當中,在我的生活裡面,好的壞的,你要看看清清楚楚,你才不會被騙了,一被騙了,很不容易把你們叫過來了。很難啊。人,一被迷住了,你要拉,很難拉。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現在我們在這邊念佛是最好的一個樣子!但是,這個念佛當中你沒有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好了,到最後,你還是被外面的境界而所轉。無論你怎麽念佛,到最後,只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幫不了什麽忙。 但是在這個地方,中峰國師又再提醒我們什麽呢?如果,我們在這個現實的生活中,要把大師這一些的開示應用起來,這個受用,其實,是很現實的。我們一定要明白。 你能夠把中峰國師這一些的開示(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起來),就算一句佛法,對你們的好處是太多太多了。你那個心永遠永遠都是平的,你那個心永遠永遠不會被動。而且,你那個心常常去轉,好的也轉,壞的也轉。那個心都是清淨的,把一切的境界,變成你自己的功德;把一切所有的,你感受得到的,感覺不喜歡的,一切的境界變成你的功德、你的智慧。那恭喜你了。 所以,《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若能轉物。智同如來】確實是真的。你能夠在這個一切境界當中,好好去轉,把迷的轉悟,把惡的轉善,把習氣變好,把一些不好變成好的,那恭喜你了,你入了一真法界了,成佛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明確的告訴我們,總結來講:就是要你去看破你的分別;就是要看破你的執著。在一切境界中,我們的起心動念:你要清淨,你要相信你自己。 所以,大師告我們:我們這個心就能夠做得了主。你就明白了。你這個心能夠做得了主了,這一切境界當中,你那個人生非常的快樂。你那個境界就是跟諸佛如來,跟釋迦牟尼佛,所謂的【同佛受用】。 所以,尊敬的,不容易啊。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中峰國師告訴我們:但是,多少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一點。 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還需要下點功夫,去學習,要多多用心,因爲你這個境界真的不太容易,不容易學,不容易去覺悟。但是,只要你那個用心對了,你真的去用心,我真的在修改,我真的要反省,我真的要改過,中峰國師: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雖然我們現在天天都在聼經,我們現在天天都在念佛,雖然現在天天都在誦經,當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真正去做的時候,不太容易。是不是這個道理? 你看遇到境界的時候,你第一個起來是什麽?遇到你不喜歡的,第一個起來是什麽?阿彌陀佛?還是討厭?真的不容易,道理擺在我們的眼前,接下來看你怎麽用心了。一句佛法而已。 這個佛法是什麽?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所有不愉快的,統統回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煩惱會減輕很多。確實是真的。 多用心,多用你的心去看,多用你的心去聽,多用你的心去思維,這一切境界當中,在你的人生當中,在日常生活,無論處事待人接物,所有看得到的,都是你的智慧,都是你的功德。 爲什麽?因爲衆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一定要明白心、佛、衆生三無差別,都是一的。 【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一段經文講得很長。 下面【實乃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中峰國師在裡面的内容開示,句句都是智慧,太了不起了! 所以,我們讀經的人,我們學習經教的人,學習佛法,在這一生當中很想要了生死,出三界的,當你聽到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你感覺那個心:阿彌陀佛了,終於我找到了!在哪裡找到?在這個禮堂找到了。 什麽意思呢?這段經文呢?生無自性,什麽意思?下個星期再跟大家分享。 今天如果講一些不對的地方,請你們大家多多批評。 佛法主要的是,看你怎麽應用。應用對了,一句佛法能夠讓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前途都是一片的光明。 就算你能夠把整個《大藏經》讀完了,或者把整個《華嚴經》學完了,但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你不懂得應用這些的佛法,也沒什麽好處,佛也幫不了什麽忙。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他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就問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裡面,其中有一個,這個在《大涅槃經》裡面,大家可以看得到。 其中有一個問題,阿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佛,您現在要入涅槃了,您在世,以佛為住,佛不在了,我們要以誰為住呢?”這個我們一定很重要。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以【四念處】為住。”你能夠以這個方法去修行,跟佛在(世)沒什麽兩樣。只要大家能夠依這個方法去修行,沒有一個不證果的。只要大家能夠依這個方法去修行,再加上你的信願,沒有一個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 這個【四念處】是幫助我們,因爲我們的心,每一分每一秒,有時候常常造業,我們的身口,每一分隨著自己的習氣去造業,而這個【四念處】最好的一個方法,讓我們懂得看得破,放得下,一個手段。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去學。因爲這【四念處】裡面就是教我們去觀想,在觀想當中,你就會產生你的智慧,你的智慧一開了,你就能夠看得破,放得下。 這【四念處】裡面大家都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你要天天去觀想:你的人生當中,對這個身體的執著,我該怎麽辦?我該不該放下?對一切物,我該不該放下? 你要觀想、你要去觀想這一些,最後它會幫助你,對於那些很執著的,對於那些看不破的,對於那些放不下的,它真的很大的幫助。然後你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道理,【萬修萬人去】 好謝謝大家,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來分享。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