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6, 2024

成德法師 20240214(4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214(4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恭祝大家:新的一年,新春吉祥!閤家平安!事業順利!福慧圓滿!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是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這個經文,這一段就包含四願,我們先把經文念一下,在一百八十七頁。【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上一次是談到:【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是【樂如漏盡願】,不再有煩惱了。我們學習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成就的。

所以,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阿彌陀佛他的依正莊嚴是我們的助緣。我們看了他行持,想起而效法。

就像我們讀【積功累德 第八】,你看,阿彌陀佛怎麽修行的,我們看了很感動。【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大家這幾天過年吃東西的時候,有沒有少欲知足?“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我得吃它個痛快!”

專求白法】,我這幾天好好放幾天假吧。一放,魂不知道到哪去了。李炳南老師有提到,因爲當時侯在慈光圖書館,辦了大專佛學講座,兩個禮拜、三個禮拜。李老說了:“看一場電影就退回去了。”那是那時候的人,請問我們跟那時候的人比起來怎麽樣?我們不要說看一場電影了,滑半個小時手機就退的差不多了。

所以,這一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是儒家的教誨。佛在《華嚴經》也提醒我們:修行像木取火一樣,要怎麽鉆?可不可以鑽一下,手酸了,休息兩分鐘,再繼續?又累了,又休息兩分鐘,這個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火才出得來。

火表什麽?表智慧。修戒定慧,修戒定的功夫不能間斷,一間斷,就像鑽木取火,這個溫度都退回去了,還沒出來,【未出而數息】火還沒出來休息了好多次,【火勢隨止滅】,熱度就退回去了。代表我們這一生修行要出離輪迴精進重要。

出世間的善根就是精進。世間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要精進,馬上想:“我過年就関在我的房間面讀《無量壽經》,成德法師說要精進。”親戚朋友一年才聚一次的,理都不理他們。這個不能聼執著了。是說,心中要有佛法。

大家聚在一起,這麽難得,請問現代的人日子好不好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心面,人不覺悟,不專求白法,請問一個人一天能遇到幾個人、幾個事?印祖說的:一天之中,【萬境交集】。我們一天那麽多境界,假如我們不覺,你今天遇到一個人,談了一些話,會不會產生情緒?不高興?請問一天可以積多少東西?你不學佛,煩惱轉不了成菩提,煩惱不就在心面發酵了?

我們現在要培養一個態度:今日事今日畢;今日煩惱,今日化解。不要存,存久了,心會悶悶的。存個八年十年,慢慢負面情緒就控制不住了。現在憂鬱症的人不少,那都不是一天兩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幾天剛好有同修來拜年,今年我在馬來西亞過年,真是張燈結彩,看到那個燈,要想到老和尚教的,燈表什麽?不能只在那樂而已:“好漂亮!”沒了。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在新的一年能不能更犧牲奉獻,不爲自己?當然,犧牲奉獻不是陣亡,過猶不及。可以不爲自己,但是不要糟蹋身體,不要透支身體。

老和尚給我們表演都是早睡早起。所以,什麽時候給大衆表法?Any time, any where. 為人演説,哪有說我上了台表演,下了台別叫我表演,不可以這樣。你説:“好累!”那你就誤會了,你隨順經典是隨順自己的自性,怎麽會累?

隨順自性有法喜,爲什麽說【施比受更有福】?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的心都是慈悲的心,別人還沒得到利益,我自己身心就得利益了。真正都為別人想,不爲自己操心了,那真的是永離熱惱。

所以,我們過年要會過。老和尚常常說:“你會嗎?”這句話是提醒我們什麽?要會修行。會修行,處處是道場。會修行,每一個境緣都在提升自己。不會修行,那就被每一個境界牽著轉了,生煩惱了。高興的情緒都止不住,也是煩惱

所以,“你會嗎?”會修行面有沒有包含會過年?有吧?對呀。會修行的人在一切境緣會修啊。那我們看看今年過年,今天已經是大年初五了,民間說叫迎財神,是吧?大家一聼到迎財神,趕快要去買一尊財神來供了,是吧?心中要有佛法。

所以,老和尚抓住機會點教導我們,有一篇開示,剛剛好像有發到群面去。老和尚一開始提到了:新春到了,“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這兩句應該比較在新年的時候大家互相祝福。這兩句是稱頌的話,祝福對方,怎麼樣把它落實?你看我們每年過年都:“新年快樂”!請問我們世間的人有沒有變快樂了?

現在平均來講,現在的人越來越笑不出來了。因爲他不知道怎麽變得快樂。雖然有祝福,也是善意,但是這個祝福,深度不夠。所以,你看老和尚祝福的時候,什麽供養最好?【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所以,老和尚就祝福我們【諸惡莫作,歲歲平安】,歲歲平安是結果,世間事離不開兩個字:【因果】。我們一直在求結果,但是,我們沒有種因,我們一直想求果實,可是也不種樹,那長不了果實啊。

所以,怎麽把它落實?你看,老和尚說【諸惡莫作】,就是落實,就能嵗嵗平安。你都沒有作惡,怎麽會不平安呢?沒有作惡,千祥駢集。什麽吉祥的事都被自己碰上了,修因得果。

【眾善奉行,年年如意】,所以,年年如意是果,眾善奉行是因。

所以,師長說了:確實只有真正學佛,這兩句話就不是讚頌,不是只有祝福而已,是真正能夠得到,而是老實的真實話。人生活在世間不過幾十年,時間這麼短暫。其實,很短。

我現在看上去,大部分同修都在秋冬的年紀了,短吧?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那一天同修說:“那八十以後是什麽?”八十以後叫賺翻了。

當然了,越長壽,要懂得修行,才有法喜,不然人長壽,假如沒有法喜,每天還要擔憂來擔憂去,那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上了年紀的人能感覺到人生幾十年晃一下就過去了。怎麽掌握短暫的人生,徹底永離痛苦?這個人就覺悟了。其實,不出六道,痛苦解決不了。

有些世間人求生天:“我到天上當天王。”爬得很高,到時候,還是要掉下來的,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我們冷靜看看世間人,看看那享福的人,幾個人腦筋還清楚?

所以,古人說:“享清福”,心地清淨是福報,寡欲知足。一般人福報現前:“我賺的錢,我非給它花個痛快不可!”大吃大喝,玩啊。首先,身體受傷了。

再來,你看過年,假如不吃素的,我看滿桌百分之八十都是肉食,你看一盤蝦子上來了,多少條命!這個都是福報。他沒有福報,他還吃不起。可是,【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啊。你看,福報越大,其他的不談,就吃,所造的殺業,他要多少世做畜生去還!

所以,能聞佛法是有福報的人,大福報!所以,不享【癡福】。(癡福)就是人福報現前了,但是,他沒有智慧,他沒有學佛,那他享這個福報的時候,他會越來越愚癡了。

所以,要享清福。《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時間在過,好快!要趁身強體壯,好好勇猛精進。

那怎麽勇猛精進呢?老和尚說:“修行兩件事:知過,改過。”佛陀慈悲,抓住每一個機會啓發我們的善根。

過年,佛陀也教我們怎麽迎接新的一年。有一部經叫《受新嵗經》,我怎麽接受新的一年?我們面對新的一年,心態準備好了沒有?

佛指導我們:“要先檢討過去的一年:我有沒有對不起人?新的一年不能再犯這些錯了。”

所以,迎接新的一年要知過,過去一年要知過,迎接新的一年要改過,後不再造。佛反思:“有沒有對不起人?”老和尚說:“有人因我而生煩惱都要懺悔。”不願意傷到別人,這個心境很重要。

慈悲為本,大乘佛法慈悲爲本。包含念佛人要持戒念佛,持戒才能得清心,心佛土。持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不惱害衆生。這樣心地才能慈悲柔軟,才能行菩薩道。心地不柔軟,那就造輪迴業了。身口意,尤其身口,無形當中傷到別人。所以,反思,有沒有對不起人,身口意有沒有過失。

所以,我跟我們福州團隊的同仁,我們來共勉: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有自知之明,什麽時候自知呢?比方,剛剛跟大家討論的,我們這個過年,今天初五了,我們境界有沒有向上提升?我們有沒有會過年?這個就是自知了。

有沒有落實《無量壽經》的哪一句教誨,這五天,我看除夕也要算上,除夕就算過年了,我們用了哪一句?有沒有【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有沒有【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每個親戚朋友見到面了,發自真心去關心他,瞭解他的狀況。親戚朋友都是這一生的緣,盡一份情義、道義、恩義。

大家好不容易聚一起了,有沒有【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大家別著相了,人家聚在這好不容易要喝一口茶,馬上你把經本拿起來:“我今天給你們講《無量壽經》。”這個氣氛有一點凝固了,人家又不好拒絕你,但是,覺得怪怪的。不要著這個相,要很自然的聊聊聊,把每一個聊的話題都拉回來《無量壽經》面的教誨,拉回來儒釋道三根的教誨。

大家有沒有試過,好不好拉?還是我們被拉走了,人家聊財色名利,本來要拉他,一下被他拉走了,自己也加入財色名利的討論。這個很正常,一開始修行鐵定敗仗比較多,不可能一開始都打勝仗。但是,要越挫越勇。

其實,慈悲爲本,我們都是真心關心對方,以這個存心,去應對親戚朋友的談話,一定都能引到跟法相應的地方。慈悲是本,哪有從本出去的東西,會離開這個慈悲呢?

而且,每一個年齡層,有他面對人生不同的境界,我們還要應機去關心別人,應機去説法。你不會遇到一個小朋友,跟他說:“孩子,無常迅速啊!”是吧?那你旁邊的人一聽,很怪。你應該跟孩子說:“孩子,你要孝順父母哦,好好學習哦。”人家一聽就高興了。

不過,你遇到孩子,你要加一句:“孩子,現在天災人禍不少,你遇到任何有危險的時候,要記得念【觀世音菩薩】。”這個要不要教孩子?你教,他的父母也不會反對。當然,假如,你的親戚是基督教、天主教的,這個就要變一下了,是吧?“你有急難的時候...”這個我就不是很有研究了,天主教應該念什麽,基督教應該念什麽,都會有感應的。只要是正教,他們都有感應到例子,佛菩薩、這些神明慈悲,都有感應。

師長說了:時間這麼短暫,如果活得痛苦,值得嗎?我相信你去問任何一個人他都不願意活得痛苦,可是,他現在還是挺痛苦。所以,你能把怎麽快樂告訴他,我想沒有人會排斥。

短暫時間能夠生活得無比的幸福快樂,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地了。而且,你活得很快樂,你一定能幫助別人,人家看到你每天笑嘻嘻的,夫妻、家庭很和樂,一定會有人來跟你請教,爲人演説,你在那演出來了,你就有說的機會了。你看,老和尚,很多人都問他:“老法師,您是怎麽保養的?”是吧?九十多歲了,臉還是很亮,很光滑。

“快樂”,佛就是教我們要快快樂樂,法喜充滿。西方叫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極樂世界,那我請問大家現在非常痛苦,臨終可以去極樂世界嗎?這個幅度跨得太大了吧?應該是現在慢慢慢慢頻道接上去了才對呀。

所以,我們剛剛說了:這四十八願,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我們過年這幾天,有沒有住正定聚?有沒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有沒有?還是這幾天吃吃喝喝玩樂的念頭比較强了?

你這幾天積功累德的機會,這麽多跟你有緣的人都來了。【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我還是住正定聚。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這幾天有沒有煩惱少了?我們上一次講了老和尚引了《金剛經》的兩句,大家還記得哪兩句嗎?我們上一節課花了超過一個小時,討論這兩句。假如大家忘了,很正常。科學家說,講二十一遍才記得住。但,我可能講不了二十一遍,你們自己要多聽幾遍。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聼完之後,有沒有在練?不要取相,不要著相,不要粘到境界上面去,因爲一向外,就見人過,就生煩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所以,不能向外,要向内。

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他是向内的。觀音菩薩是入流亡所。一般是出流,出,就是我們向外去攀求這些五欲六塵的境緣,這叫出流,我們現在入流,往内。亡所,把這個“所”放下了,我們常說念佛要念到“能所雙亡”。能念的佛,所念的佛,你都不要在那想,能所都放下了。

能見,所見,你還在那想“我看到什麽”,你的心都不清了。

攝耳諦聽,聼自己自性的聲音,自念自聼。夏老有兩句法語很重要:依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修觀世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

像我們盡量,除非成德有課,不然跟大家一起念半個小時佛。我都很期待這半小時的到來,當然,還沒到也要念了,不是到了才念。

真的,念佛可以感覺【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你念著佛了,什麽煩惱沒起來了,永離熱惱,心得清涼,一切憂惱,莫不解脫。而且是,專注聼自己念佛的聲音,慢慢外面這些聲音就干擾不了自己了。

我們剛好有一些同修,一起進到攝影棚面來念佛。我念啊念啊,念得比較清了,忽然聽到有人打呼的聲音了。我馬上提醒自己,聼自己的聲音,不要受影響。其實,他打呼,我們蠻高興的,代表他缺覺,是吧?缺覺能睡,多好啊!現在人有時候睡覺不好睡。睡覺比吃任何補藥都補陽氣。所以,睡覺是大補。

所以,我很感謝,他出這樣的聲音出來,讓我觀照一下我能不能專注聼我念佛的聲音。看我會不會冒出念頭:“我在念佛,你怎麽在那打呼呢?”你看,這個“我”又出現了。所以,要感謝他,讓我觀照,我這個“我”有沒有出來。

所以,煩惱都是因爲有“我”才出來的。你都念念為人,(就)不會有煩惱了。鍛煉我:“在打呼聲中,能不能攝耳諦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所以,沒有不好的境界。處處是道場。

所以,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相應。這樣叫【生則決定生】,因爲頻率接上去了。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要跟普賢十願相應。

大家最近見了那麽多親戚朋友,有沒有見到哪一個人心不是很歡喜的?假如有,那普賢行就破了,普賢行第一條叫【禮敬諸佛】,破功了。沒關係,破了功,趕快:“他是阿彌陀佛!”就回來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樣功夫不會退得太厲害,你一不高興了,心面還一直在駡他,那破得徹底掉了,破光了。你只要下一念轉過來,你功夫不會繼續退了。這一念回轉,力量還是很大。

佛門有一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蠻精進的,但是,他有一個習氣,就是容易打瞌睡。

新的一年來了,我們得發心立願,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今年我們發個願,修行的功夫是放下,挑個一兩個最嚴重的習氣,今年一定要把它放下。這樣叫自愛,對得起自己,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

然後,還有一點,要把念佛擺第一,這一件事非常重要,爲什麽呢?你不把念佛擺第一,妄念就會很多。當我們妄念很多的時候,請問:我們會不會講錯話?會不會做錯事?會不會事情處理不好?因爲都是心起作用去處理的,去講話、去做事的,心是根本。

所以,心要護好。心護好了,世界就護好了,你的世界就護好了。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不能腦子都是枝枝葉葉的東西,搞得自己心很散亂。拉回來,不要逐末不求本,心是本。不要好多,不好精。藕益大師提醒修行,要注意的三個重點:不要貪法。一片光碟多聽幾次,能把它聼徹底,把理聼透徹,進一步要行,說得千里,天花亂墜,般若什麽都會講,不如行得一步,你講得再好都沒有落實,說食數寶,根本得不到。

行得一步,你只要落實一句,境界就向上提升了,因爲你落實了一句,一定要放下習氣才落實得了。習氣一放下,煩惱就輕,智慧就會跟著長。

所以,今年立個目標,看一天能念多少聲佛號。要向大家懺悔,我去年說要念兩萬,只能保持每天沒有少於一萬。今年繼續努力,往兩萬的目標邁進。當然,大家不要一聽著相了。

有同修很困擾,黃念祖老居士說:“沒有念一萬就不叫念”。搞得他很痛苦,我都念“阿-彌-陀-佛”,我這個速度念一萬,我都不用去上班了。所以,依意不依語。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執著,你聼了黃念老這一句話,你不要執了事,廢了理;也不要執了理,廢了事。你看,聼法會不會聼出執著來?會聽出煩惱來:“念一萬,我念不了了!”你要理解黃老這一句話的義理是什麽。他意思就是說:“你佛號不能超過你的妄想的話,那你就退步了,就不叫念了嘛。”所以,佛號多多益善,分秒必爭。【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多念一句是一句,多説一句廢一句】。

所以,你念得慢,最重要能攝心就好。你一有時間,你就拿來念佛,你不會去打妄想,這樣慢慢念佛的功夫就會提升了,不要著在這個“一萬”這個數字上。

有人著了“一萬”,又加到群面去了,每天,我們閩南話說的...,就是:“不能輸給別人,不然我太沒面子了。”你看,本來在世間就很好面子的,結果入了佛門呢?連加入念佛群也在好面子。這個不能得力,不要換對象。那個好勝心不要換對象,“今天他報一萬二,我明天非超過他不可!”那你這樣念佛不容易得力。

還有執理廢事,【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是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的。結果聽了之後,該跟家人溝通的,不溝通了,因爲【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啊!執了理了,廢了世間你家庭的生活,搞得人家都不能理解你了,這還是執著了。要理事圓融,不能執了理,廢了事;執了事,廢了理。

西方叫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能把佛法用在生活上,極樂世界之樂在這個世間能夠享受得到。比方説,我們在當下,我自己、我的團體,我們把它落實四十八願,哇!你的團體,西方接引站!

人家到了你的道場,他會覺得:怎麽到你這來,我的心很容易就安靜下來了?怎麽到了你這來,不知不覺就很歡喜呢?怎麽大家都是笑容滿面?都很會關心人。一舉一動都讓我很佩服,極樂之樂在這個世間能夠享受得到。這句話對我們也很重要。自行化他很重要,自己得了利益,假如自己的煩惱學了佛之後不能減少,信心會很堅定嗎?會不會受影響?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都沒有辦法快樂,你説世間人看我們苦哈哈的,你說他還來學佛嗎?

我對佛法從小就有好感,我只要走過寺院,我一定會進去拜一拜,但是,我道理不懂。結果,我念高中的時候,去參加台灣..團的活動,都是年輕人去參加的,在校學生參加,大部分。

台灣的高山很多,...去參加活動。結果,我們那一個營隊,有一個比我們年長可能有十歲左右的人參加。你看,我那時候才十七歲,朝氣蓬勃的,當然,現在朝氣豪情也要不減當年。身體可以變老,心不可以變老,要像老和尚一樣九十嵗,你看,為佛法為衆生,比年輕人還拼命。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

因爲,我沒有遇過佛教徒,結果參加這個營隊的這一位哥哥,大我們十來嵗,一跟我們講話,第一句話就是:“哎呀,人生苦短啊!”

大家去體會一下,我一個十七歲的人,遇到一個大哥哥,一開口就是:“哎呀,人生苦短啊!”你説,我還想去跟他學佛嗎?

所以,法不能用錯了,是吧?你對七八十嵗的人說:“哎呀,人生苦短啊!”他會說:“對呀對呀”。所以,都不能執著。你看,自己有執著了,就不能應機去跟人家交流了。現在的人那麽苦了,你還不展現快樂給他看,都把人給嚇跑了。

所以,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可以過上【事事是好事】的日子。我們常舉的例子,復習一下,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割他的肉,你看,這樣的境緣,對忍辱仙人來講,他快速提升超過彌勒菩薩。(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你説是壞事嗎?不止對他不是壞事,對這個暴君歌利王也是好事。

佛跟他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

對我們往後的弟子,大好事啊!我們面對逆境惡緣,一想到佛陀做忍辱仙人,我們這些算什麽鷄毛蒜皮。他樹立的榜樣在教導著我們。

我常常跟家長們說:我們的孩子以後面對的社會,比我們現在難還是容易啊?一定更難!那你什麽時候教他忍辱的功夫啊?

所以,當父母,當長輩的人,現在遇到一個逆境了:“有機會,我給孩子們表演表演忍辱波羅密!”大做夢中佛事,也不是壞事。【為母則強】,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你有責任要利益身邊的親戚朋友,你就會很用心的把佛法用出來。用出來了,煩惱就可以轉爲菩提了。

假如,我們所遇到的事,煩惱轉不了成菩提,這個可以寫問題上來。今天先不寫,不然接下來的課又不能專心聼了。也不要刻意去想問題,真的有想到了,自己先用佛法思維思維,看能不能轉過來,不要一有問題就要找人,這樣變依賴。佛法是放下依賴,不要依賴換對象。轉不了了,可以問百度、google先生,打上關鍵字,把老和尚的法名打上去,就有答案出來了。

真的還是解決不了,我們再找機會探討。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和尚是這麽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就要像他老人家。請問今年過年有沒有親戚朋友說:“感覺你現在説話、做事,整個精神面貌有點像空老和尚。”這樣才是學,學是效法,越學越像,就學對了。你不能越學越不像。

我們把老和尚教誨的每一句落實,就越來越像他了。他把心法都和盤托出給我們了。老和尚講經不是照本宣科的,完全是他用真心修行領悟的這些法樂和盤托出,娓娓道來。

你看,他老人家一講,放下控制的念頭,(如果)老和尚沒有這樣練,他怎麽講的出來?放下占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恆順衆生,不要控制,就是自己的念頭不要有控制。

當然,你的孩子才一兩嵗,你不要説:“放下控制的念頭。”你都不管他了。這個法要領會對,也不是控制他,你不能放任他,不能理解錯了。有同修問:“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是我一寬,我的孩子越來越沒規矩了。”他也很可貴,他要把恕道落實。

大家注意:【忠恕違道不遠】。忠恕跟道,就是跟真心相應。真正用真心,有自受用跟他受用。我們看,我們自己提起忠恕之道,恕道,我的心量拓寬了,自己得不得利?得利了。對方呢?對方犯錯了,不好意思,你又包容他,他的善根自然就起來了,有他受用了。

所以,用真心的時候,一定有自他的受用。可是,我們這個恕道,寬恕,你不能用得過了,用得著在相上了,不能用到:人家利用你的寬恕做壞事。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慈悲,還要有智慧。我有遇過很寬容別人的人,到最後人家..他了,產生流弊了。這個不妥。所以,學佛就是用真心,真心沒有過,也沒有不及。

所以,他面對自己孩子,年齡那麽小,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這個恕道,不是說不管他了。這個恕道是說,他還小,會犯錯,能包容他,不是說,沒有家教。這個家教還是要嚴格,但不是嚴刻。這個都不能過了。

當然,你這個寬猛要相濟,恩威要并施。像我父親很有威嚴,但是,比方説,我們肚子餓,都是他老人家先提出來,要去給我們買吃的。就感覺爸爸的溫暖。你不能爸爸全部都是威嚴。這個叫剛中有柔。

母親呢?柔中要有剛,你不能都是柔,被孩子吃定了。都知道:“我只要哭到什麽程度,我母親就會乖乖答應我的要求。”那就沒原則了。真正柔的一定有剛。我母親很柔,我沒見過她發脾氣,可是我們胡鬧的時候,她如如不動,我躺在地上翻滾了好久,她也不動。

接著老和尚說了:這個享受不在物質上,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相干。人要有智慧,要覺悟!覺悟就快樂,迷了就痛苦。你覺悟了,事事是好事,怎麽會不快樂?迷了,你再有錢還是痛苦的。爲什麽?跟人家攀比怎麽會快樂?甚至於有了錢之後,得失心又上來了,那就很痛苦了。

“人性本善”,我們的真心是本善的,善,怎麽會不快樂呢?所以,老和尚寫的一段墨寶:【人生】,一個人生下來,【(人生)百日,體露真常】。

你看,小孩剛生下來,他沒有分別心,假如等到他一歲左右,你抱著他,他突然回頭看你,不是他媽,開始哭了。生下來兩三個月不會有這個問題,誰抱都高興,【體露真常】,不分別,不執著

所以,你看小嬰兒,沒人逗他,他都能笑,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我是有去觀察過的。他一個人躺在那兒,他自己會笑。

所以,善,本善,善怎麼會不快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快樂,我們也有佛性,我們本來也是快樂的。現在為什麼快樂沒有了?樂是從本性裡來的,本性本善;佛就是本性本善。

由此可知,覺悟了本性就快樂,迷失了本性就苦,所以,苦跟樂是從覺迷裡來的。所以,我們要祝福人家新年快樂,那得幫助他覺悟。他這個快樂才能得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假如沒有學覺悟,一定越來越笑不出來。因爲,心裡的東西越來越多。你看,孔子還提醒:“老者戒之在得”,年紀大了,患得患失,在哪裡得失呢?可能自己一生成就的得失:“那一個人又沒有比我有能力,怎麽他的成就比我高?”不僅拿自己比,兒子、孫子也在比。這個就苦了。

所以,隨著年齡增長,越快樂,那這個路就走對了;不能走越來越笑不出來的路。

“佛”的意思就是覺悟,受用就是快樂,一覺了,受用就是快樂了。我們跟著佛走就快樂,背著佛走,違背佛菩薩的教誨,煩惱、憂患都來了。

雖然我們還沒有真正覺悟,但能跟著一個覺悟的人,也等於覺悟了。跟著他的脚步,我要思維事情了,佛會怎麽考慮;我要説話了,我要做事了,佛會怎麽說,怎麽做。養成這個習慣,這個就等於自己覺悟了。就像我們一開始講,怎麽過年,我們想佛怎麽過年的:反思過去,再來迎接未來,這個就覺悟了。這樣過起年來味道不一樣了。

只要好好的學他,就會得到他的快樂,所以,覺悟比什麼都重要。要覺悟,(就)要多聼經聞法,慧須聞,智慧要靠聞法。我們注意古人的一句話:“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爲什麽臉看起來凶凶的呢?心守不住正念了,有情緒了,三天不讀書就正念扶不住了,但是,這個是古人。

我們現在呢?能不能撐三天?不行,每一天都要聼經。甚至於講,有時間就要聼經、就要精進念佛、聼經、讀經,這個不能少。我們一開始就講,一個人修學的功夫要提升,就是不能間斷、不能懈怠。所以,一有時間就用功,一有事也在用功,生活、工作,把佛法用出來,也在用功。

不能說,讀經、念佛才是用功,做事不是用功,做事是行菩薩道,怎麽不是用功?

去年七月底,剛好在香港,跟法會義工有一個交流。題目是:《生活工作中如何積功累德》。念佛要用第一念,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第一念,都要用真心,這個功夫就沒有間斷了。所以,我們現在找到快樂的根源:就是要覺悟。

我們迷在哪裡?迷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把問題找出來了。覺了,與性德相應,心清淨、慈悲,行為善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自然跟《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相應,因爲這些經典其實,都跟我們的自性相應的。學經典不是說,佛跟聖人拉著我們的鼻子走;是隨順我們本有的性德。這是善。過的是善人的生活,聖賢的生活,他怎麼會不快樂?你看,孔子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很快樂。

你看,孔子説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把自己年齡都忘記了。

不覺悟的人,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他,我們隨著老和尚這段教誨,感受感受,當我們起念頭,自私自利的時候,身心自不自在?放不放鬆?

比方說,桌上端了一個很貴的水果,不知道現在國内最貴的(水果)是什麽,我看榴蓮最貴了。這個水果端起來了,“哇!馬上,我得先搶第一個!”自私自利起來了,這個身心的狀況是什麽?完全被這個欲給你控制住了;假如這個時候,沒有起自私自利,“大家先吃!”很歡喜,看到別人吃比自己吃還高興,這跟慈悲心相應。

當爸爸,當媽媽的人都體會過。比較買不起的,讓食於幼,孩子還在長身體,給他們吃。當然,平常上了桌,【長者先,幼者後】,這個規矩不能亂。特殊情況,吃不上東西了,一般父母慈愛孩子,怕他營養不良,讓食於幼。

所以,修行人越能去感悟自私自利,或者起了人家對不起我的念頭,能感受到,起這個念頭對自己身心的障礙、傷害,你不願意起這個念頭。感受一下,寬容別人,身心是什麽狀態;在那裡:“他對不起我!”身心又是什麽狀態。

人,體會出來了,別自討苦吃,隨順性德會快樂。我們不能好日子不過。我們今天沒有遇到老和尚,沒有遇到佛法,還另當別論;你都遇到了,法寶都送給我們了,我們都沒拿起來用,這個就太冤了,怨天尤人,你常常順性德了,這個跟性德不相應的念頭一起來,你馬上有感覺,馬上就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伏住,把它放下。

天天生煩惱、生悶氣,身體自然也就不健康了,不能再生悶氣了。“他對我太過分了!”這個還債,無債一身輕,一轉念就快樂了。幸好他不是我臨終的時候來給我討債,現在就掉了。我越來越輕鬆了。轉個念,煩惱就是菩提了。

所以,不覺悟,身心不安樂。所以,要明白聖賢教誨,帶給我們人生最快樂、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我們要認真學習、落實。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教我們從哪裡學起?從愛心學起。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都去愛人、敬人,我們過的日子就是人家愛護我們、尊敬我們,這樣怎麽會不快樂呢?修因得果。

談到愛,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是仁愛心的本。其實,我們開發性德,也是從這開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地藏菩薩表法,開我們的性德。

剛剛跟大家一起共勉,今年我要:改掉一兩個習氣。你們不要執著在我講的一兩個。成德法師說一兩個就好了。我說“至少”,當然,多多益善。我們改越多,我們越不會去傷到別人,我們就真正能夠“所在之處讓衆生生歡喜心”。

改習氣,最好從哪改起?把這個習氣在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把它改掉。因爲你跟父母的相處會投射在你的人際關係當中。所以,人際關係有問題你要拉回來,它就好像我們跟父母相處的投影,投出去的。你看,那個投影(機)的頭不是很大,(但)一放出來,那麽大的影像!

我們前面課程當中,跟大家共勉過一段事奉父母親的教誨,《太上感應篇》提到,羅先生談的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能讓父母感覺被冷淡。不可使吾親有煩惱心,“你怎麽這麽晚了還不睡覺啊?”讓父母生煩惱心了,這個就是太隨順自己,沒有把父母擺第一位。

真的把這一段話落實,好多習氣都改掉了。

不可使吾親有驚怖心。你不要辭工作,都還沒有讓父母瞭解情況,就“媽,我辭掉工作了!”結果你媽晚上都睡不着覺,嚇了一大跳。

更不要拉了一個對象,“媽,我們準備結婚了。”把你爸爸媽媽心臟病都嚇出來了。什麽事情,設身處地,人都有一個過程,你不能突然,這樣的大事情就冒在他面前了。什麽因緣都要鋪墊鋪墊,接受起來才自然。

不可使吾親有愁悶心。父母因爲我們憂愁煩悶,這不妥了。

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想提醒我們什麽、勸我們,又怕我們不高興,壓回去了。要讓父母什麽話都沒有負擔,直接可以跟我們講。常常擺臉色給父母看,父母就有難言心了。一看到我們臉,不敢講了。

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讓父母產生,好像愧對我們,然後,有一點恨自己,這個對老人家的身體非常傷。

比方,我們可能人生過程,父母給了一點意見,後來情況發展不是很理想,我們有機會了就:“都是你害的!你看當時候就是你們建議的!”那像一支箭一樣射到父母的心面去了,這個就會讓父母起愧恨心了。

過去的事就過去了,而且説實在的,真正的因是我們過去今生種的惡因,你不能把責任推給給我們建議的人,況且,人家的建議,也是爲我們好,(從)當時候的角度。那個業力是很大的。

所以,那個業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別人。甚至於能感受到父母、愛我們的人,可能心上還有哪一些曾經建議我們,後來不是很好,在他心上還挂礙著,我們應該還把他心上那個石頭解下來。這是時時能體恤父母。

我們能愛人,人家就愛我們;我們關懷別人,別人會關懷我們;我們照顧別人,別人會照顧我們;我們幫助別人,別人會幫助我們。

我十八歲就會開車了,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開車了。到哪,人家開車來接了。我現在都不知道我能不能開車了。不過應該會了,只要碰著方向盤,我阿賴耶識面那個開車的種子可能就會調回來。應該,一開始生疏一下,慢慢就熟悉了。可能以後還會用到。説不定哪一天剛好遇到都是七八十嵗的老人家,到時候我這個能力也可以派上用場。

所以快樂的根源從哪裡來?從自己要發心,要做出來。所有的事不離“因果”兩個字。

你看,愛人是因,人愛是果;敬人是因,人家敬我是果。所以,我們理解到因果了,假如,我們現在的痛苦,是因爲別人不理解我,那該怎麽做?先去理解他人。我看很多父子、夫婦、五倫關係,什麽狀態?兩個都很辛苦。確實,生活都不容易,可是,兩個人互相不理解,兩個又渴求對方理解自己,大家去想一想,彼此的對話都是“你應該理解我什麽”,我們起這個念頭是要求對方,請問對方會起什麽念頭?相互交感,會起:“你也要理解我!”

所以,人跟人的念頭會相交感,你用真心就換他的真心,我們用的是要求就會調動對方的要求,我們指責就調動對方的指責,都是感應。所以,要深信因果。

我們老祖宗最早的一部經叫《易經》,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否極泰來】,否卦是什麽卦?天地卦;泰卦是什麽?地天卦。否,是不好的狀況,因爲天都站在天的角度,地就站在地的角度,他們兩個沒有交融,沒有溝通,沒有交心。

地天卦是什麽?就好像夫妻,太太體諒先生現在的生活工作重,先生又體諒太太的生活工作重,這個就“”了。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我們一設身處地,就理解對方了。你一理解對方了,很微妙,對方就理解你了。這就是因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出了情況了,我們首先:“對不起!是我的問題。”接下來同事怎麽講?“沒有,沒有,我們也有錯。”你看,感應。

你開個會上去了,“誰誰誰做得不好”;下一個人上來:“你們也沒有好到哪去啊”。都是交感。

所以,快樂的根源要從自己,要發心,要做出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愛人的教育。愛的核心就是父子有親的親,親愛。教育的第一個目的是父子有親的親愛,如何能夠保持永恆不變。

諸位當父母的同修,我們看到這一句,不要想著,孩子跟我的父子有親保持不變。我們先要跟自己父母,這個身教很重要。教育,身教在前。

第二個目的,這種親愛,怎樣把它發揚光大。從父子的親愛開始,首先,發揚到自己的家庭。家庭和睦。再擴大,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我們讀到這個的時候,心都很溫暖。小時候就是這個情境,煮個什麽好吃的,拿出來整條街大家一起分享,很有人情味。紅白事,鄰居不用打招呼,都來幫忙。

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凡是人,皆須愛”。再推廣,愛一切動物,愛一切植物,愛山河大地,愛整個宇宙。與一切萬物和諧相處,多麼自在,多麼快樂!和平安樂,和睦相處,快樂了。

我們念佛的時候,以這一句佛號的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這樣念佛快樂,這樣念佛你會感覺:善緣越來越多。因爲你還沒有遇到、認識這個人以前,你都是一直在用佛號祝福他的磁場。

所以,大家新年快樂。不好意思時間到了,這個【恭喜發財】,我們下禮拜再來討論。跟著老和尚的法身舍利,我們這個年會過得智慧增長法喜充滿。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Saturday, March 9, 2024

成德法師 20240109(45)《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109(45)《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學習分享

尊敬的鄭總賢伉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講到第三十四頁,【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個都是與會大菩薩他們的境界,當然,我們往生都有這樣的受用。

所以,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麽殊勝的緣。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要掌握住。沒掌握住,那下一次要再有這個機會,那要等很久了。不可以跟自己這麽殊勝的因緣過不去。

所以,要下決心,一定要往生。一定不能再搞輪迴了,佛門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不要再去投胎了,輪迴路險,不能再搞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我發的,不能再辜負他老人家了。三時繫念説的【便就今朝成佛去】,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見到我們說什麽?【樂邦化主已嫌遲】,你怎麽今天才來?枉受那麽多輪迴苦,彌陀心疼啊。

下一句經文【得佛辯才】。黃老注解到,嘉祥師說:「疾速應機名辯。」疾速,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就是對應問問題的人,或者是聽衆,聼我們説法、説話的人,他們的根機,來做最適合的啟發與開導,最適合,講多了好不好?不好,囉嗦。講少了怎麽樣?聽不懂。「得佛辯才」,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入佛辯才,但是,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去提升。

你看,中道。佛空有兩邊不著,循中道,這個【中】字,就是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諸位仁者,我們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有沒有曾經察覺:“講太多了!”?察覺到了,下一次有沒有不講太多了?還是忍不住。那就不叫歷事練心了。要經一事,長一智。你面對境界清楚:我今天講多了,講過了,讓對方覺得囉嗦了。下次不能再犯這個問題了。修行人在每件事當中都能汲取教訓,都能後不再造,他每天境界就在提升了。

所以,都不能順著自己性子、習慣,來處事待人,這個就變成造業了。還是要用覺性來處事待人接物。要面對境界清楚。

比方說,我們在跟人家講話,可不可以從人家臉上看到他心裡的感受啊?你不能一講話,別人的表情你都顧不上了,只想著:“我今天非講個痛快不可!”那都是執著。“哇,今天終於讓我有機會跟你講話了!”劈哩啪啦一直講,對方已經眼睛都瞪很大了,都快要發脾氣了,你還一直講個不停,這個就不能察言觀色。爲什麽不能察言觀色呢?講話都是自我,而不是設身處地,爲對方想

所以,修行人功夫在哪?在放下,放下我執。六道輪迴怎麽來的?我執變現的。所以,我們要出輪迴,那這個我執要越來越淡,不能越來越强。在哪裡越來越放下呢?一切境界。

我今天念佛,我爲虛空法界衆生著想,我用這一念真心來念佛,普薰一切衆生,普皆迴向,跟普賢行相應了;還是我只是爲自己了脫生死來念?什麽都是爲自己,去不了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都要發菩提心,只爲了自了,二乘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大乘菩薩的法界。

所以,會修行的人就在境界當中,自我中心放下了,自我感受放下了。跟人家講話,人家態度有點不好,我們不止不會(被)影響,馬上調柔;不然,他態度不好,我們一下也起情緒了,可能你本來為他好,要勸他,最後吵起來了

所以,這個心念,歷事練心,我們每經歷一件事,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不能糊里糊塗的。勸人家是好事,爲什麽得不到好的結果?我們得要總結經驗。

有一個同修跟我提到,他說:“很奇怪,我對一般的人,我也不會發脾氣,怎麽對我家裡的人,我就很容易發脾氣呢?”這個同修提出這個問題,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多久了?是不是一天?是不是一個月?也能好多年了。

我們學佛是學覺,出了情況好多年了,都不知道問題在哪,這不妥當了。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爲什麽跟家人容易發脾氣?你就要在這一件事當中,一反觀:“我的心念起了什麽,所以,我控制不住情緒了。”當然,每件事可能原因不一定完全一樣。比方説,緣都是你丈夫,這是緣吧?因呢?不一定完全一樣了。可是我們自己要觀照到。

比方,有可能是:你落了丈夫以前的印象,他又做了一個動作,你跟以前的印象聯想:“你怎麽又來了!”你脾氣就上來了。這是一種情況。因爲越熟的人心裡落的印象越多,你遇到一些情境,你就容易起情緒了

所以,心上不要放人家的不好。普賢行是【稱讚如來】,都要放人家的好。當我們都放對方的好,你跟他容不容易起情緒啊?你就會變得比較溫柔,我看你們的表情不大相信。大家相不相信?你都放人家的好,你會變溫柔。溫柔是修行的重點。我們要行菩薩道,要柔和質直才能攝受衆生。眼睛不能有殺氣,臉上要帶笑意,【面上無瞋供養具】,廣修供養。

佛門第一堂課,大家要畢業,誰幫我們上的?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笑口常開,大肚能容。都包容,不計較,不計較過去的事,都包容了。

《太上感應篇》也説【男不忠良】,忠就是盡心盡力,你看,這些心境都跟菩薩行相應。廣修供養是不是忠?忠,盡己之謂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廣修供養,這個供養是很誠心,不求回報的。良,善良,念念要替人家想,這個才是大丈夫。有承擔,盡忠,爲家、為團體、爲國、為民族,乃至為社會,還有為佛門盡忠。

【女不柔順】,所以,太上老君選這兩個字,是對男子女子德行上很重要的一個提醒,沒有這兩個字,我們這一生扮演男子女子就扮演的不理想了。你看,【柔順】,就跟人家很安定。

諸位同修,這個安定的【安】怎麽寫?你看,屋頂,底下是什麽?女子啊。你看,一個女子假如每天發脾氣你説這個家能安嗎?怒,是猛虎,一生氣,母老虎現前了!家裡的人提心吊膽,身心不安定,能不能成長的很好?不容易了。家,是給人溫暖安定的地方。

成德自己回想,我沒見過我母親發過一次脾氣,連我們孩子無理取鬧,她就是不講話,她也不罵。【忍辱如地,一切平等】,你看,大地這麽多動物給它撒泡尿、給它拉把屎,它不生氣,接收了,還把它轉成營養。

你看,我們當孩子的無理取鬧了,母親不動,事後我們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母親的忍辱,就啓發了孩子的人生,營養回回來了,我們用怒氣對母親,母親回回來是給我們人生的啓示:什麽叫修養!

剛剛提到了,我們面對家人容易有情緒,可能每件事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可是我們經過每一件事之後,我觀照到我的心:都落人家印象,放人家不好。清出去,清出去,把好的放進來。

所以,我們今天回去拿一張紙,我丈夫的優點,你不要寫十分鐘說:“實在寫不出來。”要有耐心,慢慢慢慢越想越多了。列了很多出來了,常常看,你真的一見到丈夫了,你就很容易提起他的好了。

人與人是互相互動的,你都見他的好,會感得什麽?他也會見你的好。你用真心會調動他的真心,你都見他的不好呢?你就調動他也見你的不好。你説:“你怎麽這麽差勁啊!”鐵定他說:“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妄,會調動對方的妄心,你真心才會調動對方的真心,相交感。

還有可能,是因爲我們替家人付出了,結果付出了,你有求回報的心,比方説,今天你生日,先生什麽表達都沒有。哇,你氣得一天,碗也不洗了,飯也不煮了。請問大家,我們發這個脾氣,原因是什麽?“他讓我發脾氣的!他造成的。”我們講這個話叫外行話。學佛不能講外行話,佛法是内學,向内,不能向外,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因爲我們做而有做,我們付出放在心上了,希望人家能回報。結果他回報的少了,或者沒回報,我們火就上來了。假如我都無所求的付出,我就沒有求不得的情緒上來了。

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曾經接受過無求的付出?我們的爸爸,我們的媽媽,我感覺到父母對我們子女是無求的付出。可是,我們就感覺:不盡點心,很過意不去。

所以,你無求的,反而所回報的是人家很自然的、很願意的,你假如是有求的付出,那對方可不可以感覺到?他感覺到了:“好吧,給你吧!”還帶點不情願。

所有的境界就像我們一面鏡子一樣,很有味道。比方,成德當時侯到海口,二十年前,已經2024了,二十一年前,我們一看到別人願意學傳統文化,學《弟子規》,很高興,我們也沒有求人家回報什麽。

後來,上完課,因爲我們辦課程的地方,還有厨房,走進厨房,這一包菜誰放的?不知道。他也沒説。每一次課程完,都有幾袋東西放在那裡。我們沒有求回報,別人也是無求的來感謝。而且,這樣我們沒有壓力,別人也沒有壓力。

你看,佛菩薩,包含老和尚,對我們都是無求的付出,我們有時候一想到老人家講經六十多年,可能我們都會感動的流淚。老和尚也沒有要求我們什麽,我們就覺得:“不能辜負他的教導。或者應該承擔些什麽,不然,他老人家一代時教,這麽殊勝,能夠利益當前跟後世,我也盡點力,把他老人家的經教可以弘揚開來。”

這個就是以師志為己志。這個也是跟老和尚同臺演出。我們道場,辦得很穩定、有道風,念佛二十多年不中斷;有學風,我們都持續聼老和尚講經;樹立榜樣了,來的人受用了。甚至其他地區,淨宗團隊來互相交流,我們也有東西供養他們。

那老和尚在極樂世界是最高興的了。末法九千年,要靠淨土宗。【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跟老和尚同心,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我們剛剛講到,我們能很快的對應問者或聽者的根機,然後,用最合適的啟發與開導,這個“合適”就要適中,不能過,不能不及。

而我們要很快的能夠對應,有一點很重要,你要知其心。對方心裡想什麽,你都不知道,你跟他的回應,會不會應他的機?他不接受的,你講一堆,他接受的,你都不講,那不應機了。這些都能觀察。

比方說,你跟他講:“念佛很重要啊,死生事大!”講著講著,他在那裡打哈欠了。那就不對他的機了。你一跟他說:“我們當人家父母,組織家庭,教育小孩是第一大事。你不把下一代教育好,我們幾十年努力可能付諸東流水。”他一聽眼睛瞪起來了,亮起來了。可能應他當前的機了。所以,要察言觀色,是觀機。

不然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比喻一下:中醫,他要給人家治病,要望,聞,問,切。切,是把脈。那我們今天要給人家法供養,要不要跟中醫大夫一樣?看看他的氣色,好像有心事,跟他聊幾句,瞭解瞭解他的狀況,生活、工作、家庭,這算不算問?進一步,具體的,瞭解他一些事相,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很有針對性的跟他談。這個就比較容易契機了。這個叫做辯,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這個是辯。

剛剛講到,你要瞭解他的心。中國有一篇教育哲學,叫做《禮記學記》,大家不能一看:“那個是教書的人學的”。那我們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所以,請問當父母的人,要不要學這一篇?要。當領導呢?當領導,要當得好,要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才做得好。當領導也要知道怎麽做之師。

員工,出現一些家庭、工作的情況,你能夠應機的去引導他,這個就是做之師。他犯錯了,你只是發脾氣一頓罵,他會產生什麽?“好倒霉!”他也沒得到啓示。他犯錯了,你跟著他收拾殘局,還沒駡他,他不好意思了

進一步,下次要記住什麽才不會造成這個結果,拍他兩下:“經一事,長一智。”他挺感動的,他可能就記住了。哪有人家工作、學習過程都沒犯錯,也不可能啊。

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這是李炳南老師的教導,不能情緒應事,要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跟對方的未來。你一情緒化了,自他都墮落;你一穩住情緒了,壞事也能變好事,大家都經一事,長一智,就是好事了麽。

這一篇教誨裡面有講到,長善而救其失,這個是教育,教者,長善而救其失。你要瞭解他的心,他現在這個心境非常可貴,你要肯定他,這是長他的善。

你回到家,孫子給你倒了一杯溫水過來了,“好乖!好懂事!”長他的善。他端一杯溫水過來了,你什麽話也沒説,沒有應,他好像覺得:“我多事了”。那他的善就沒有在這個機緣增長了。

救失,他犯錯的時候,你要引導他、導正他。他錯的時候,你都坐視不管,他那個錯就會增長了。

要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長其善。

我有時候跟家長們說:“你知道你的孩子想什麽嗎?”你都不知道他想什麽,你跟他一談話,他就可能:“別聊了,算了。”不投機。

大家拉回幾十年前的時空,那個小孩一兩嵗的時候,見到父母,好高興,什麽話都跟父母講。去上幼兒園回來:“媽,我跟你説...爸,我跟你說。幼兒園發生什麽事了。”這是天性。

怎麽過了二十年了,三十年了,現在見面一句話也沒說了?這個有障礙了,要把障礙去掉,要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因爲小時候,父母子女是連心的,母子連心。

這個我有體會,因爲我俗家大姐結婚,她孩子生出來很小,常常到外婆家,我是當舅舅的。他開始講話的時候,講的每一句我都聽不懂,都是她媽媽翻譯的。他媽媽的耳朵也沒比我好,爲什麽她每句都聽懂?連心。一聽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可能,我們慢慢對孩子有很多的要求:“你怎麽給我考這麽低分?你怎麽...”好多的...,本來是沒有要求的,現在要求多了,這個天性就受到一定的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要練,練:“隨時能夠感受對方的心”。其實,我們放下自我的感受,放下自己的自我中心,自己的角度,就很容易,就感受對方。大家有沒有跟親戚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幾句,對方跟你說:“啊,你怎麽這麽理解我!”

爲什麽你講幾句話就讓他有這個感覺?因爲,你聼他的話的時候,你感受到他的心,你一講,“你講到我心坎裡了!”。

同體大悲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我們自性本有的,我們現在是恢復,不是說我們沒有。【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只要我把障礙放下了,什麽是障礙?自私自利是障礙了,分別執著是障礙,把這個放下,慢慢我們真的能感同身受,【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再看,《會疏》說:「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這些注解都注解的很好。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疑惑,他有事想不通,你一跟他講,他恍然大悟了,想通了。

使人從迷亂困惑當中清醒、領悟過來、理解過來了,這個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並能靈活巧妙針對他的根機,使聽的人心悅誠服,樂於接受,種種的方便善巧,都是聖智所流現,佛的智慧,佛辯才嘛,佛的智慧所流現出來,有種種的這些善巧方便,所以稱為「佛辯才」。

所以,這個隨機,應他的機,然後,非常善巧,言語非常巧妙,這個都是屬於才。

《淨影疏》有說到: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四個無礙辯才,從佛智流出來了。

首先,第一個: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抵觸之處,通達無礙。這是義無礙。我們俗話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義理都很貫通,互相呼應。

我們有時候聼老和尚在講經,你覺得:“哇!那個義理開解得很透徹。”比方,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給他六個字,這個就是修行的綱領:“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什麽呢?是觀。看得破了,看得明白了,不會迷惑了,智慧起觀照了,是觀。一切法門都是止觀,看得破是觀,放得下是止,要放下習氣,這些習氣就止住了。放下貪瞋痴了。

老和尚,看得破,就是知過;放得下,改過。修行就這兩件事:知過,改過。知道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哪了,進而去放下它了。你要先看到了,觀照到了,進而去放下。

我們有傲慢都看不到,就對治不了了。那就變(成):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了。

所以,老和尚這麽一開解,我們對止觀好像體會的就比較深一點。用很淺白的這些文字,但它義理都是貫通的。

第二,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能分別,正確無礙。我們看老和尚講經都是引經據典。講一個故事,事跟理都是相結合,引的這些義理跟事都是非常貼切。所以,對佛法這些名字,都善能分別。

第三,辭無礙。一些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給他們演說,令得瞭解。這個不簡單!面對不同衆生都能夠應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説法。這個是辭無礙。

有沒有人通五六種語言的?這個就很難得了。你可以利益的族群就多了。當然,你得佛辯才了,《無量壽經》說的【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樣的能力要不要恢復?往生極樂世界就恢復了,這樣我們利益衆生的能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了。這是極殊勝的緣!老和尚説的:中了佛門第一特獎!哪有這麽好的事情被我們給遇上了!所以,往生是爲了什麽?更好的去利益衆生。

看到這個辭無礙,自己就覺得很慚愧了,英文學了那麽多年也不會講。看到人家講英文,沒轍了。

像我們漢學院的院長,勝妙法師,人家學生時代,英文很認真學,他可以用英文來講佛法。廣大英係的國度,他能夠給他們講正法了。

第四,樂說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喜歡聽的。比方,他喜歡禪,你跟他多講一些禪,因爲佛辯才麽,他喜歡什麽法就跟他講什麽法。

他喜歡淨土,多跟他講淨土;他喜歡戒律,多跟他講戒律。老和尚到了聖一法師的道場,都是修禪的,老和尚就讚歎禪宗。一來,人家歡喜,這個也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是老和尚給我們表法。

另外還有一個注解,《甄解》有一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本僧人稱淨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願,這是【十念必生】,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日本受善導大師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日本學淨土宗的非常多。

因爲,...運動,很多日本僧人,到中國來。你看那時候,善導大師,弘化非常廣,善導大師有一句話說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佛、一切如來出現於世,最主要,要説什麽?彌陀的本願海。所以,日本僧人强調淨土宗是根本教。

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你把淨土,你說一個字介紹給人家,也屬於佛辯才,因爲這個法門是勸人當生成佛。

所以,老和尚有講過淨土宗的祖師,他的稱呼很特別,都稱【大師】。一般稱【大師】,是稱誰?是稱【佛】。觀音“大士”,沒有觀音大師吧?觀音大士。而淨土宗的祖師,專弘淨土,就讓人當生去作佛。所以,尊稱他們都是用大師,你看,慧遠大師,善導大師,你看,印光大師。所以,日本稱淨土是根本教,你能把根本教介紹給人家,哪怕是說一個字,也叫佛辯才。

為什麼?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這一段開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都能把淨土介紹給別人。當然,我們自己要修好,讓人家看了歡喜、愛樂,你再去跟他講,他很容易接受。

假如我們學得很執著,執著得讓他有反感了,你再去給他講,他更反感了。所以,為人演説,演在前面。

成德家裡最早學佛的是母親,我沒接觸,我也不知道佛教是什麽,但是有一個感受特別深:母親接觸佛法,開始念阿彌陀佛之後,煩惱變少了,這是感覺到的,就很自然生起一種好感。

後來,有一天跟著母親去共修了,錄音帶一打開,淨空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就很容易相信接受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修,為人演,演在前面,這個說的機緣就會很成熟了。

不但,會中的諸大菩薩是得佛辯才,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於諸佛辯才。《甄解》這一說,這一個開解,很好。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我們去介紹給有緣的衆生,他們能脫離生死輪迴,【佛說此人真善友】了。

接著,「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我們現在探討的經文,這一品快要探討完了,德遵普賢第二。

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是修淨土的人不能忽略掉的。我們常説【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是心相應了。我們的心跟普賢行相應,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都跟普賢行相應,能不能往生?

【生則決定生】,那個頻道已經接上去了。四十八願濃縮回來就是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所以,我們這一生很努力的落實普賢十願,決定往生。

《普賢行願品》裡面都有講到:人臨終的時候,身體壞了,所有這些財產你都帶不走了。哪怕你是國王,大臣你也使喚不了了。但是,這個時候唯有普賢行的功德不會壞,這個功德力就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這個普賢行在《無量壽經》出現多少次?好多次。你看,第二品就出現了。第六品,四十八願裡面又出現好幾次。相應重要。爲什麽早課老和尚讓我們念四十八願?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

佛法講【心淨佛土淨】,我們的心要越來越清淨,才跟西方淨土相應。不能染著、貪著、煩惱越來越多,就不相應了。

所以,要自己檢查,相不相應。五欲六塵的貪著有沒有越來越淡?心上挂礙的人事物,有沒有越來越少?

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華嚴》是經中之王,它的總結就是普賢菩薩帶領華藏世界所有法身大士,一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願王的核心。

所以,《普賢行願品》裡面說【我既往生彼國已】就是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普賢十願還不能圓滿,往生了,(才)圓滿。

老和尚講經的時候,常常都提到,他學佛,學了幾十年,連李炳南老師都勸他學淨土,懺雲法師勸他學淨土。當時侯老和尚還沒有接受。後來是自己講《華嚴經》,講到《普賢行願品》,特別佩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文殊菩薩修什麽?普賢菩薩修什麽?他們都求生淨土。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老和尚就因爲先講《華嚴》,最後,他也導歸極樂,專弘淨土。

老和尚把這一段告訴我們的用意是什麽?他老人家這幾十年的彎路,我們別走了!直接就深入淨土了。我們不能當故事聼而已,老和尚不會白講這一段吧?

所以,老和尚說:“什麽叫師承?就是老師走過的彎路,讓學生不用走了,成就學生,希望學生趕快成就。”我們很幸運遇到老和尚了,直接就導歸極樂了。

下一句經文:「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密跡經》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垓,就是那由他),那由他,有幾種説法。講的比較小的數字,也有十萬。大的,可以到億,十億。反正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且是有八十四億百千,百千就是十萬,八十四億,再乘以百千,再乘以那由他,那這個衆生的數量太多太多了。

各有不同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它們說法,令它們理解。《稱讚大乘功德經》大乘經,讚歎大乘菩薩。說了:「傍生(畜牲)、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說法。隨它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

佛那個時代,有一個水生動物,像蚌一樣,就是有殼,合起來的。這些動物好像離太遠,蛤,這一類的,它來聼佛説法,聽得很歡喜。結果,有人拄著拐杖,來聽佛説法。它長得又小,不小心給它戳死了。但是,他聞法,他就升到天上當天王了,一當天王,馬上又到釋迦牟尼佛處來聼法了,他就證果了。

你看,佛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得的受用很大。

我記得老和尚當時侯,講經的時候,說,當時侯在新加坡:餐廳,還有一些空間,都放講經的。爲什麽呢?來的衆生很多,要求的,說:“那個大殿光太强了,我們進不去。”老和尚很慈悲,在這些地區都放講經,讓衆生都能聼。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還多!

所以,我們以後有機會跟人家介紹佛法,哪怕沒有人來聽,還有無形的衆生,你很真心的去講,他們都能受用。

眾生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他都能理解,都能現隨類音説法。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能分辨衆生的語言,還能用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説法。

我們看到這些句子都覺得這些大菩薩度衆很殊勝。我們現在幫助衆生容不容易?不容易。

所以,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六神通都恢復了,幫衆生就容易多了。我們境界越高,幫衆生越容易。

黃念老做了一個比喻:火車頭沒有上軌道,走一點距離都很難。上了軌道呢?哇,那就快了!疾行如風了。上了軌道了。

比方説,三果阿羅漢,三果應該是屬於阿那含。他的能力,他就不會傷害衆生了。我們現在一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了。想要利益衆生,有時候,還不小心傷到衆生了。

那他是阿那含,他鋤地的時候,蚯蚓會自然離他三尺遠,不會傷到衆生。隨著提升了,越好修了,越容易度衆生了。

我們看到與會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能力,我們更生起一種向往、願生極樂的心。

當然,這一段文,我們也呼應剛剛說的我們現在能講一個字,講淨土這個根本教,也是佛辯才,也是功德很大。

接下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而且是釋尊一代聖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從這一句出來,流回這一句。這一句是一代聖教的根源。

黃念老引了《法華經》來做説明。天臺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哪一件大事出現於世呢?「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所以,我們學了佛了,不能再隨自己的想法看法知見,以前錯誤的知見搞得我們很多煩惱,現在要放下它。電腦有一個鍵叫delete,大家看過這個鍵沒有?放下它。然後,要download佛知見,佛的這些教化。

比方說,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的知見。宇宙怎麽來的?自己的心想變現的。所以,自己要負完全的責任,自己的心現識變不管別人的事

那我們以前常常會推諉責任,都是責怪別人,那是衆生知見,現在要佛知見進來了,來處事待人接物了。我們遇到境界了,都是用佛的教導來思維,依老和尚的教導,來思維,這樣就有受用了。

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因爲《無量壽經》是「開化顯示」,其實,跟《法華經》的這個義理是完全相應的。「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有了分別執著,就很難解佛知見。

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這個“情”,可以算是妄想;“見”可以是執著,見思煩惱。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所以,佛開悟,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跟佛是一樣的,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一句就提醒我們:怎麽恢復如來智慧德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佛門說【放下便是】。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就能恢復佛性了,就能入佛知見了。

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瞭解,而且是不能瞭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釋尊出現於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

佛出現於世的目的就是讓我們都成佛,都能入佛知見。眾生學佛了,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

所以,老和尚說:修行,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説法、做法。我們從分別執著心出來的這些想法、看法、説法、做法,都是衆生知見。放下是功夫。我們一觀照這個心有分別執著了,那以後,不要再起這個念了。

就好像我們剛剛説到:“我付出有求回報”,把這個放下了,這個貪就慢慢越來越少了。分別執著越淡,我們本有的這個智慧就會慢慢透出來了。

「粉碎」,其實就是放下我們這些錯誤的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這樣也即是「真實之際」。

我們念佛的人,這一句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慢慢都打掉了,順境逆境,阿彌陀佛;善緣惡緣,阿彌陀佛,平等了,不去分別它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了,他老實聽話,老實念佛,他很快就入法身的境界了。老和尚常常算,差不多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了。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佛同樣講諸法實相,爲什麽有這麽多名詞呢?就是讓我們不要又著在那個名詞相上面,也爲了讓我們不要執著。

也就是:真如、法性(就是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這些名稱都是指我們的本體,我們的真心。本來都是一體。

「際」,我們剛剛開解這一段,「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際」,就已經是登峰造極,叫「際」。所以,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當然,佛談的事理、空有、頓漸種種説法,都是爲了讓我們放下分別執著的。

講“空”,因爲我們執著“有”;講“有”,有執著“空”的,小乘就執著“空”了,就墮無爲坑了。不願意主動度衆生了,都糾我們的偏的。

而十方諸佛普讚的唯有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這個是淨土法門了。在《阿彌陀經》【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淨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淨土這麽殊勝微妙的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因爲淨土法門宣説的就是彌陀一乘願海,【一切皆成佛】。到了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而且都是圓證三不退,當生成佛。

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往生論》裡面提到:「二乘種不生」,你沒有發大乘心,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所以,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佛乘。

必定究竟佛果,這個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全仗一乘願海,仗佛力;六字洪名,仗佛願力,持名往生,這個是超情離見,超出眾生情執,這個一乘願海,全體是佛知見。

包含水鳥樹林,悉皆說法,那都是阿彌陀佛的願所現的。十方佛國,寶樹中現,菩提樹都能現十方佛國。

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極樂世界跟華嚴,華藏世界一樣,都是事事無礙,事無礙的法界,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

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願」,四十八願成就的極樂世界,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

今經會中諸大士,《無量壽經》會中,這些大士們,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讚的「誓願一佛乘」,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的淨土。

這些與會的大菩薩們也都是同讚阿彌陀佛的「誓願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這個真實之際,就是彌陀的一乘願海。

這個是另外一種,透過這些祖師他們的注解的詮釋。

再來,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所以,往生淨土最上,它有四土嘛,最上的為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寂照同時,心土不二。這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所現的。空有不二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阿彌陀佛真心在哪?極樂世界一花一草都是。

《觀經》説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所以,禪淨,因爲禪就是佛心,佛的心,所以,引了這個《觀經》的教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第十一拜彰顯的就是禪淨不二。【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你看,都是自心所現的。

【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所作,所現的。所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今天有機緣聽到阿彌陀佛,他發的四十八願,他成就的極樂世界。我們在緣這個殊勝的緣的過程,就像我們讀《無量壽經》,讀著讀著我們的心也跟這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了。【顯我自心】,就像我們讀到阿彌陀佛發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這個發願,到最後,【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諸位仁者,你讀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流一滴眼淚?有的話,是不是阿彌陀佛,他的心把我的真心給顯發出來了,我的善根顯發出來了?

所以,禪就是講心,其實,淨土也是《觀經》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接著有講:是以四料簡說,這個是永明延壽大師説的:「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所以,這個禪跟淨也是不二。

隋唐間布袋和尚的偈:「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這個“妙用縱橫”就是神通,神通跟自性比起來,那也很可憐,那不算什麽。「一切無如心真實」,這個真心是最真實的。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我們聽到這些祖師教誨,佛菩薩教誨,我們要更自愛,自重不能再糟蹋我的真心了,要恢復它。

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於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我們的真心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呀,這一句名號無量光壽,就是佛。

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大集經》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禪是佛心,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念這個本心,而且念阿彌陀佛,無上深妙禪,比禪還要殊勝!所以禪宗和淨土何嘗是兩物,也是不二。我們不要去分別。

《淨修捷要》第十四拜【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們開始念佛就是開始覺悟了,始覺合我們的本覺了。【念佛即是自心現】,始覺和本覺完全相融了,就是究竟覺了。所以,念佛恢復我們的自心是最快的方法,所以,叫無上深妙禪。

我們珍惜能夠遇到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念佛法門,這個妙法幸聼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們直趨覺路,不要再耽誤了,不要再亂打妄想了,分秒必爭來念這一句佛。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