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9, 2024

成德法師 20240109(45)《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109(45)《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學習分享

尊敬的鄭總賢伉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講到第三十四頁,【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個都是與會大菩薩他們的境界,當然,我們往生都有這樣的受用。

所以,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麽殊勝的緣。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要掌握住。沒掌握住,那下一次要再有這個機會,那要等很久了。不可以跟自己這麽殊勝的因緣過不去。

所以,要下決心,一定要往生。一定不能再搞輪迴了,佛門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不要再去投胎了,輪迴路險,不能再搞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我發的,不能再辜負他老人家了。三時繫念説的【便就今朝成佛去】,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見到我們說什麽?【樂邦化主已嫌遲】,你怎麽今天才來?枉受那麽多輪迴苦,彌陀心疼啊。

下一句經文【得佛辯才】。黃老注解到,嘉祥師說:「疾速應機名辯。」疾速,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就是對應問問題的人,或者是聽衆,聼我們説法、説話的人,他們的根機,來做最適合的啟發與開導,最適合,講多了好不好?不好,囉嗦。講少了怎麽樣?聽不懂。「得佛辯才」,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入佛辯才,但是,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去提升。

你看,中道。佛空有兩邊不著,循中道,這個【中】字,就是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諸位仁者,我們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有沒有曾經察覺:“講太多了!”?察覺到了,下一次有沒有不講太多了?還是忍不住。那就不叫歷事練心了。要經一事,長一智。你面對境界清楚:我今天講多了,講過了,讓對方覺得囉嗦了。下次不能再犯這個問題了。修行人在每件事當中都能汲取教訓,都能後不再造,他每天境界就在提升了。

所以,都不能順著自己性子、習慣,來處事待人,這個就變成造業了。還是要用覺性來處事待人接物。要面對境界清楚。

比方說,我們在跟人家講話,可不可以從人家臉上看到他心裡的感受啊?你不能一講話,別人的表情你都顧不上了,只想著:“我今天非講個痛快不可!”那都是執著。“哇,今天終於讓我有機會跟你講話了!”劈哩啪啦一直講,對方已經眼睛都瞪很大了,都快要發脾氣了,你還一直講個不停,這個就不能察言觀色。爲什麽不能察言觀色呢?講話都是自我,而不是設身處地,爲對方想

所以,修行人功夫在哪?在放下,放下我執。六道輪迴怎麽來的?我執變現的。所以,我們要出輪迴,那這個我執要越來越淡,不能越來越强。在哪裡越來越放下呢?一切境界。

我今天念佛,我爲虛空法界衆生著想,我用這一念真心來念佛,普薰一切衆生,普皆迴向,跟普賢行相應了;還是我只是爲自己了脫生死來念?什麽都是爲自己,去不了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都要發菩提心,只爲了自了,二乘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大乘菩薩的法界。

所以,會修行的人就在境界當中,自我中心放下了,自我感受放下了。跟人家講話,人家態度有點不好,我們不止不會(被)影響,馬上調柔;不然,他態度不好,我們一下也起情緒了,可能你本來為他好,要勸他,最後吵起來了

所以,這個心念,歷事練心,我們每經歷一件事,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不能糊里糊塗的。勸人家是好事,爲什麽得不到好的結果?我們得要總結經驗。

有一個同修跟我提到,他說:“很奇怪,我對一般的人,我也不會發脾氣,怎麽對我家裡的人,我就很容易發脾氣呢?”這個同修提出這個問題,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多久了?是不是一天?是不是一個月?也能好多年了。

我們學佛是學覺,出了情況好多年了,都不知道問題在哪,這不妥當了。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爲什麽跟家人容易發脾氣?你就要在這一件事當中,一反觀:“我的心念起了什麽,所以,我控制不住情緒了。”當然,每件事可能原因不一定完全一樣。比方説,緣都是你丈夫,這是緣吧?因呢?不一定完全一樣了。可是我們自己要觀照到。

比方,有可能是:你落了丈夫以前的印象,他又做了一個動作,你跟以前的印象聯想:“你怎麽又來了!”你脾氣就上來了。這是一種情況。因爲越熟的人心裡落的印象越多,你遇到一些情境,你就容易起情緒了

所以,心上不要放人家的不好。普賢行是【稱讚如來】,都要放人家的好。當我們都放對方的好,你跟他容不容易起情緒啊?你就會變得比較溫柔,我看你們的表情不大相信。大家相不相信?你都放人家的好,你會變溫柔。溫柔是修行的重點。我們要行菩薩道,要柔和質直才能攝受衆生。眼睛不能有殺氣,臉上要帶笑意,【面上無瞋供養具】,廣修供養。

佛門第一堂課,大家要畢業,誰幫我們上的?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笑口常開,大肚能容。都包容,不計較,不計較過去的事,都包容了。

《太上感應篇》也説【男不忠良】,忠就是盡心盡力,你看,這些心境都跟菩薩行相應。廣修供養是不是忠?忠,盡己之謂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廣修供養,這個供養是很誠心,不求回報的。良,善良,念念要替人家想,這個才是大丈夫。有承擔,盡忠,爲家、為團體、爲國、為民族,乃至為社會,還有為佛門盡忠。

【女不柔順】,所以,太上老君選這兩個字,是對男子女子德行上很重要的一個提醒,沒有這兩個字,我們這一生扮演男子女子就扮演的不理想了。你看,【柔順】,就跟人家很安定。

諸位同修,這個安定的【安】怎麽寫?你看,屋頂,底下是什麽?女子啊。你看,一個女子假如每天發脾氣你説這個家能安嗎?怒,是猛虎,一生氣,母老虎現前了!家裡的人提心吊膽,身心不安定,能不能成長的很好?不容易了。家,是給人溫暖安定的地方。

成德自己回想,我沒見過我母親發過一次脾氣,連我們孩子無理取鬧,她就是不講話,她也不罵。【忍辱如地,一切平等】,你看,大地這麽多動物給它撒泡尿、給它拉把屎,它不生氣,接收了,還把它轉成營養。

你看,我們當孩子的無理取鬧了,母親不動,事後我們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母親的忍辱,就啓發了孩子的人生,營養回回來了,我們用怒氣對母親,母親回回來是給我們人生的啓示:什麽叫修養!

剛剛提到了,我們面對家人容易有情緒,可能每件事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可是我們經過每一件事之後,我觀照到我的心:都落人家印象,放人家不好。清出去,清出去,把好的放進來。

所以,我們今天回去拿一張紙,我丈夫的優點,你不要寫十分鐘說:“實在寫不出來。”要有耐心,慢慢慢慢越想越多了。列了很多出來了,常常看,你真的一見到丈夫了,你就很容易提起他的好了。

人與人是互相互動的,你都見他的好,會感得什麽?他也會見你的好。你用真心會調動他的真心,你都見他的不好呢?你就調動他也見你的不好。你説:“你怎麽這麽差勁啊!”鐵定他說:“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妄,會調動對方的妄心,你真心才會調動對方的真心,相交感。

還有可能,是因爲我們替家人付出了,結果付出了,你有求回報的心,比方説,今天你生日,先生什麽表達都沒有。哇,你氣得一天,碗也不洗了,飯也不煮了。請問大家,我們發這個脾氣,原因是什麽?“他讓我發脾氣的!他造成的。”我們講這個話叫外行話。學佛不能講外行話,佛法是内學,向内,不能向外,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因爲我們做而有做,我們付出放在心上了,希望人家能回報。結果他回報的少了,或者沒回報,我們火就上來了。假如我都無所求的付出,我就沒有求不得的情緒上來了。

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曾經接受過無求的付出?我們的爸爸,我們的媽媽,我感覺到父母對我們子女是無求的付出。可是,我們就感覺:不盡點心,很過意不去。

所以,你無求的,反而所回報的是人家很自然的、很願意的,你假如是有求的付出,那對方可不可以感覺到?他感覺到了:“好吧,給你吧!”還帶點不情願。

所有的境界就像我們一面鏡子一樣,很有味道。比方,成德當時侯到海口,二十年前,已經2024了,二十一年前,我們一看到別人願意學傳統文化,學《弟子規》,很高興,我們也沒有求人家回報什麽。

後來,上完課,因爲我們辦課程的地方,還有厨房,走進厨房,這一包菜誰放的?不知道。他也沒説。每一次課程完,都有幾袋東西放在那裡。我們沒有求回報,別人也是無求的來感謝。而且,這樣我們沒有壓力,別人也沒有壓力。

你看,佛菩薩,包含老和尚,對我們都是無求的付出,我們有時候一想到老人家講經六十多年,可能我們都會感動的流淚。老和尚也沒有要求我們什麽,我們就覺得:“不能辜負他的教導。或者應該承擔些什麽,不然,他老人家一代時教,這麽殊勝,能夠利益當前跟後世,我也盡點力,把他老人家的經教可以弘揚開來。”

這個就是以師志為己志。這個也是跟老和尚同臺演出。我們道場,辦得很穩定、有道風,念佛二十多年不中斷;有學風,我們都持續聼老和尚講經;樹立榜樣了,來的人受用了。甚至其他地區,淨宗團隊來互相交流,我們也有東西供養他們。

那老和尚在極樂世界是最高興的了。末法九千年,要靠淨土宗。【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跟老和尚同心,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我們剛剛講到,我們能很快的對應問者或聽者的根機,然後,用最合適的啟發與開導,這個“合適”就要適中,不能過,不能不及。

而我們要很快的能夠對應,有一點很重要,你要知其心。對方心裡想什麽,你都不知道,你跟他的回應,會不會應他的機?他不接受的,你講一堆,他接受的,你都不講,那不應機了。這些都能觀察。

比方說,你跟他講:“念佛很重要啊,死生事大!”講著講著,他在那裡打哈欠了。那就不對他的機了。你一跟他說:“我們當人家父母,組織家庭,教育小孩是第一大事。你不把下一代教育好,我們幾十年努力可能付諸東流水。”他一聽眼睛瞪起來了,亮起來了。可能應他當前的機了。所以,要察言觀色,是觀機。

不然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比喻一下:中醫,他要給人家治病,要望,聞,問,切。切,是把脈。那我們今天要給人家法供養,要不要跟中醫大夫一樣?看看他的氣色,好像有心事,跟他聊幾句,瞭解瞭解他的狀況,生活、工作、家庭,這算不算問?進一步,具體的,瞭解他一些事相,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很有針對性的跟他談。這個就比較容易契機了。這個叫做辯,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這個是辯。

剛剛講到,你要瞭解他的心。中國有一篇教育哲學,叫做《禮記學記》,大家不能一看:“那個是教書的人學的”。那我們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所以,請問當父母的人,要不要學這一篇?要。當領導呢?當領導,要當得好,要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才做得好。當領導也要知道怎麽做之師。

員工,出現一些家庭、工作的情況,你能夠應機的去引導他,這個就是做之師。他犯錯了,你只是發脾氣一頓罵,他會產生什麽?“好倒霉!”他也沒得到啓示。他犯錯了,你跟著他收拾殘局,還沒駡他,他不好意思了

進一步,下次要記住什麽才不會造成這個結果,拍他兩下:“經一事,長一智。”他挺感動的,他可能就記住了。哪有人家工作、學習過程都沒犯錯,也不可能啊。

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這是李炳南老師的教導,不能情緒應事,要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跟對方的未來。你一情緒化了,自他都墮落;你一穩住情緒了,壞事也能變好事,大家都經一事,長一智,就是好事了麽。

這一篇教誨裡面有講到,長善而救其失,這個是教育,教者,長善而救其失。你要瞭解他的心,他現在這個心境非常可貴,你要肯定他,這是長他的善。

你回到家,孫子給你倒了一杯溫水過來了,“好乖!好懂事!”長他的善。他端一杯溫水過來了,你什麽話也沒説,沒有應,他好像覺得:“我多事了”。那他的善就沒有在這個機緣增長了。

救失,他犯錯的時候,你要引導他、導正他。他錯的時候,你都坐視不管,他那個錯就會增長了。

要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長其善。

我有時候跟家長們說:“你知道你的孩子想什麽嗎?”你都不知道他想什麽,你跟他一談話,他就可能:“別聊了,算了。”不投機。

大家拉回幾十年前的時空,那個小孩一兩嵗的時候,見到父母,好高興,什麽話都跟父母講。去上幼兒園回來:“媽,我跟你説...爸,我跟你說。幼兒園發生什麽事了。”這是天性。

怎麽過了二十年了,三十年了,現在見面一句話也沒說了?這個有障礙了,要把障礙去掉,要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因爲小時候,父母子女是連心的,母子連心。

這個我有體會,因爲我俗家大姐結婚,她孩子生出來很小,常常到外婆家,我是當舅舅的。他開始講話的時候,講的每一句我都聽不懂,都是她媽媽翻譯的。他媽媽的耳朵也沒比我好,爲什麽她每句都聽懂?連心。一聽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可能,我們慢慢對孩子有很多的要求:“你怎麽給我考這麽低分?你怎麽...”好多的...,本來是沒有要求的,現在要求多了,這個天性就受到一定的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要練,練:“隨時能夠感受對方的心”。其實,我們放下自我的感受,放下自己的自我中心,自己的角度,就很容易,就感受對方。大家有沒有跟親戚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幾句,對方跟你說:“啊,你怎麽這麽理解我!”

爲什麽你講幾句話就讓他有這個感覺?因爲,你聼他的話的時候,你感受到他的心,你一講,“你講到我心坎裡了!”。

同體大悲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我們自性本有的,我們現在是恢復,不是說我們沒有。【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只要我把障礙放下了,什麽是障礙?自私自利是障礙了,分別執著是障礙,把這個放下,慢慢我們真的能感同身受,【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再看,《會疏》說:「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這些注解都注解的很好。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疑惑,他有事想不通,你一跟他講,他恍然大悟了,想通了。

使人從迷亂困惑當中清醒、領悟過來、理解過來了,這個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並能靈活巧妙針對他的根機,使聽的人心悅誠服,樂於接受,種種的方便善巧,都是聖智所流現,佛的智慧,佛辯才嘛,佛的智慧所流現出來,有種種的這些善巧方便,所以稱為「佛辯才」。

所以,這個隨機,應他的機,然後,非常善巧,言語非常巧妙,這個都是屬於才。

《淨影疏》有說到: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四個無礙辯才,從佛智流出來了。

首先,第一個: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抵觸之處,通達無礙。這是義無礙。我們俗話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義理都很貫通,互相呼應。

我們有時候聼老和尚在講經,你覺得:“哇!那個義理開解得很透徹。”比方,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給他六個字,這個就是修行的綱領:“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什麽呢?是觀。看得破了,看得明白了,不會迷惑了,智慧起觀照了,是觀。一切法門都是止觀,看得破是觀,放得下是止,要放下習氣,這些習氣就止住了。放下貪瞋痴了。

老和尚,看得破,就是知過;放得下,改過。修行就這兩件事:知過,改過。知道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哪了,進而去放下它了。你要先看到了,觀照到了,進而去放下。

我們有傲慢都看不到,就對治不了了。那就變(成):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了。

所以,老和尚這麽一開解,我們對止觀好像體會的就比較深一點。用很淺白的這些文字,但它義理都是貫通的。

第二,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能分別,正確無礙。我們看老和尚講經都是引經據典。講一個故事,事跟理都是相結合,引的這些義理跟事都是非常貼切。所以,對佛法這些名字,都善能分別。

第三,辭無礙。一些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給他們演說,令得瞭解。這個不簡單!面對不同衆生都能夠應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説法。這個是辭無礙。

有沒有人通五六種語言的?這個就很難得了。你可以利益的族群就多了。當然,你得佛辯才了,《無量壽經》說的【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樣的能力要不要恢復?往生極樂世界就恢復了,這樣我們利益衆生的能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了。這是極殊勝的緣!老和尚説的:中了佛門第一特獎!哪有這麽好的事情被我們給遇上了!所以,往生是爲了什麽?更好的去利益衆生。

看到這個辭無礙,自己就覺得很慚愧了,英文學了那麽多年也不會講。看到人家講英文,沒轍了。

像我們漢學院的院長,勝妙法師,人家學生時代,英文很認真學,他可以用英文來講佛法。廣大英係的國度,他能夠給他們講正法了。

第四,樂說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喜歡聽的。比方,他喜歡禪,你跟他多講一些禪,因爲佛辯才麽,他喜歡什麽法就跟他講什麽法。

他喜歡淨土,多跟他講淨土;他喜歡戒律,多跟他講戒律。老和尚到了聖一法師的道場,都是修禪的,老和尚就讚歎禪宗。一來,人家歡喜,這個也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是老和尚給我們表法。

另外還有一個注解,《甄解》有一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本僧人稱淨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願,這是【十念必生】,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日本受善導大師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日本學淨土宗的非常多。

因爲,...運動,很多日本僧人,到中國來。你看那時候,善導大師,弘化非常廣,善導大師有一句話說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佛、一切如來出現於世,最主要,要説什麽?彌陀的本願海。所以,日本僧人强調淨土宗是根本教。

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你把淨土,你說一個字介紹給人家,也屬於佛辯才,因爲這個法門是勸人當生成佛。

所以,老和尚有講過淨土宗的祖師,他的稱呼很特別,都稱【大師】。一般稱【大師】,是稱誰?是稱【佛】。觀音“大士”,沒有觀音大師吧?觀音大士。而淨土宗的祖師,專弘淨土,就讓人當生去作佛。所以,尊稱他們都是用大師,你看,慧遠大師,善導大師,你看,印光大師。所以,日本稱淨土是根本教,你能把根本教介紹給人家,哪怕是說一個字,也叫佛辯才。

為什麼?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這一段開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都能把淨土介紹給別人。當然,我們自己要修好,讓人家看了歡喜、愛樂,你再去跟他講,他很容易接受。

假如我們學得很執著,執著得讓他有反感了,你再去給他講,他更反感了。所以,為人演説,演在前面。

成德家裡最早學佛的是母親,我沒接觸,我也不知道佛教是什麽,但是有一個感受特別深:母親接觸佛法,開始念阿彌陀佛之後,煩惱變少了,這是感覺到的,就很自然生起一種好感。

後來,有一天跟著母親去共修了,錄音帶一打開,淨空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就很容易相信接受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修,為人演,演在前面,這個說的機緣就會很成熟了。

不但,會中的諸大菩薩是得佛辯才,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於諸佛辯才。《甄解》這一說,這一個開解,很好。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我們去介紹給有緣的衆生,他們能脫離生死輪迴,【佛說此人真善友】了。

接著,「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我們現在探討的經文,這一品快要探討完了,德遵普賢第二。

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是修淨土的人不能忽略掉的。我們常説【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是心相應了。我們的心跟普賢行相應,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都跟普賢行相應,能不能往生?

【生則決定生】,那個頻道已經接上去了。四十八願濃縮回來就是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所以,我們這一生很努力的落實普賢十願,決定往生。

《普賢行願品》裡面都有講到:人臨終的時候,身體壞了,所有這些財產你都帶不走了。哪怕你是國王,大臣你也使喚不了了。但是,這個時候唯有普賢行的功德不會壞,這個功德力就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這個普賢行在《無量壽經》出現多少次?好多次。你看,第二品就出現了。第六品,四十八願裡面又出現好幾次。相應重要。爲什麽早課老和尚讓我們念四十八願?我們的心要跟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

佛法講【心淨佛土淨】,我們的心要越來越清淨,才跟西方淨土相應。不能染著、貪著、煩惱越來越多,就不相應了。

所以,要自己檢查,相不相應。五欲六塵的貪著有沒有越來越淡?心上挂礙的人事物,有沒有越來越少?

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華嚴》是經中之王,它的總結就是普賢菩薩帶領華藏世界所有法身大士,一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願王的核心。

所以,《普賢行願品》裡面說【我既往生彼國已】就是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普賢十願還不能圓滿,往生了,(才)圓滿。

老和尚講經的時候,常常都提到,他學佛,學了幾十年,連李炳南老師都勸他學淨土,懺雲法師勸他學淨土。當時侯老和尚還沒有接受。後來是自己講《華嚴經》,講到《普賢行願品》,特別佩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文殊菩薩修什麽?普賢菩薩修什麽?他們都求生淨土。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老和尚就因爲先講《華嚴》,最後,他也導歸極樂,專弘淨土。

老和尚把這一段告訴我們的用意是什麽?他老人家這幾十年的彎路,我們別走了!直接就深入淨土了。我們不能當故事聼而已,老和尚不會白講這一段吧?

所以,老和尚說:“什麽叫師承?就是老師走過的彎路,讓學生不用走了,成就學生,希望學生趕快成就。”我們很幸運遇到老和尚了,直接就導歸極樂了。

下一句經文:「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密跡經》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垓,就是那由他),那由他,有幾種説法。講的比較小的數字,也有十萬。大的,可以到億,十億。反正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且是有八十四億百千,百千就是十萬,八十四億,再乘以百千,再乘以那由他,那這個衆生的數量太多太多了。

各有不同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它們說法,令它們理解。《稱讚大乘功德經》大乘經,讚歎大乘菩薩。說了:「傍生(畜牲)、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說法。隨它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

佛那個時代,有一個水生動物,像蚌一樣,就是有殼,合起來的。這些動物好像離太遠,蛤,這一類的,它來聼佛説法,聽得很歡喜。結果,有人拄著拐杖,來聽佛説法。它長得又小,不小心給它戳死了。但是,他聞法,他就升到天上當天王了,一當天王,馬上又到釋迦牟尼佛處來聼法了,他就證果了。

你看,佛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得的受用很大。

我記得老和尚當時侯,講經的時候,說,當時侯在新加坡:餐廳,還有一些空間,都放講經的。爲什麽呢?來的衆生很多,要求的,說:“那個大殿光太强了,我們進不去。”老和尚很慈悲,在這些地區都放講經,讓衆生都能聼。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還多!

所以,我們以後有機會跟人家介紹佛法,哪怕沒有人來聽,還有無形的衆生,你很真心的去講,他們都能受用。

眾生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他都能理解,都能現隨類音説法。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能分辨衆生的語言,還能用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説法。

我們看到這些句子都覺得這些大菩薩度衆很殊勝。我們現在幫助衆生容不容易?不容易。

所以,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六神通都恢復了,幫衆生就容易多了。我們境界越高,幫衆生越容易。

黃念老做了一個比喻:火車頭沒有上軌道,走一點距離都很難。上了軌道呢?哇,那就快了!疾行如風了。上了軌道了。

比方説,三果阿羅漢,三果應該是屬於阿那含。他的能力,他就不會傷害衆生了。我們現在一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了。想要利益衆生,有時候,還不小心傷到衆生了。

那他是阿那含,他鋤地的時候,蚯蚓會自然離他三尺遠,不會傷到衆生。隨著提升了,越好修了,越容易度衆生了。

我們看到與會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能力,我們更生起一種向往、願生極樂的心。

當然,這一段文,我們也呼應剛剛說的我們現在能講一個字,講淨土這個根本教,也是佛辯才,也是功德很大。

接下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而且是釋尊一代聖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從這一句出來,流回這一句。這一句是一代聖教的根源。

黃念老引了《法華經》來做説明。天臺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哪一件大事出現於世呢?「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所以,我們學了佛了,不能再隨自己的想法看法知見,以前錯誤的知見搞得我們很多煩惱,現在要放下它。電腦有一個鍵叫delete,大家看過這個鍵沒有?放下它。然後,要download佛知見,佛的這些教化。

比方說,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的知見。宇宙怎麽來的?自己的心想變現的。所以,自己要負完全的責任,自己的心現識變不管別人的事

那我們以前常常會推諉責任,都是責怪別人,那是衆生知見,現在要佛知見進來了,來處事待人接物了。我們遇到境界了,都是用佛的教導來思維,依老和尚的教導,來思維,這樣就有受用了。

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因爲《無量壽經》是「開化顯示」,其實,跟《法華經》的這個義理是完全相應的。「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有了分別執著,就很難解佛知見。

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這個“情”,可以算是妄想;“見”可以是執著,見思煩惱。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所以,佛開悟,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跟佛是一樣的,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一句就提醒我們:怎麽恢復如來智慧德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佛門說【放下便是】。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就能恢復佛性了,就能入佛知見了。

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瞭解,而且是不能瞭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釋尊出現於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

佛出現於世的目的就是讓我們都成佛,都能入佛知見。眾生學佛了,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

所以,老和尚說:修行,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説法、做法。我們從分別執著心出來的這些想法、看法、説法、做法,都是衆生知見。放下是功夫。我們一觀照這個心有分別執著了,那以後,不要再起這個念了。

就好像我們剛剛説到:“我付出有求回報”,把這個放下了,這個貪就慢慢越來越少了。分別執著越淡,我們本有的這個智慧就會慢慢透出來了。

「粉碎」,其實就是放下我們這些錯誤的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這樣也即是「真實之際」。

我們念佛的人,這一句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慢慢都打掉了,順境逆境,阿彌陀佛;善緣惡緣,阿彌陀佛,平等了,不去分別它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了,他老實聽話,老實念佛,他很快就入法身的境界了。老和尚常常算,差不多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了。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佛同樣講諸法實相,爲什麽有這麽多名詞呢?就是讓我們不要又著在那個名詞相上面,也爲了讓我們不要執著。

也就是:真如、法性(就是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這些名稱都是指我們的本體,我們的真心。本來都是一體。

「際」,我們剛剛開解這一段,「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際」,就已經是登峰造極,叫「際」。所以,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當然,佛談的事理、空有、頓漸種種説法,都是爲了讓我們放下分別執著的。

講“空”,因爲我們執著“有”;講“有”,有執著“空”的,小乘就執著“空”了,就墮無爲坑了。不願意主動度衆生了,都糾我們的偏的。

而十方諸佛普讚的唯有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這個是淨土法門了。在《阿彌陀經》【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淨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淨土這麽殊勝微妙的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因爲淨土法門宣説的就是彌陀一乘願海,【一切皆成佛】。到了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而且都是圓證三不退,當生成佛。

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往生論》裡面提到:「二乘種不生」,你沒有發大乘心,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所以,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佛乘。

必定究竟佛果,這個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全仗一乘願海,仗佛力;六字洪名,仗佛願力,持名往生,這個是超情離見,超出眾生情執,這個一乘願海,全體是佛知見。

包含水鳥樹林,悉皆說法,那都是阿彌陀佛的願所現的。十方佛國,寶樹中現,菩提樹都能現十方佛國。

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極樂世界跟華嚴,華藏世界一樣,都是事事無礙,事無礙的法界,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

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願」,四十八願成就的極樂世界,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

今經會中諸大士,《無量壽經》會中,這些大士們,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讚的「誓願一佛乘」,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的淨土。

這些與會的大菩薩們也都是同讚阿彌陀佛的「誓願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這個真實之際,就是彌陀的一乘願海。

這個是另外一種,透過這些祖師他們的注解的詮釋。

再來,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所以,往生淨土最上,它有四土嘛,最上的為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寂照同時,心土不二。這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所現的。空有不二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阿彌陀佛真心在哪?極樂世界一花一草都是。

《觀經》説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所以,禪淨,因爲禪就是佛心,佛的心,所以,引了這個《觀經》的教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第十一拜彰顯的就是禪淨不二。【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你看,都是自心所現的。

【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所作,所現的。所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今天有機緣聽到阿彌陀佛,他發的四十八願,他成就的極樂世界。我們在緣這個殊勝的緣的過程,就像我們讀《無量壽經》,讀著讀著我們的心也跟這四十八願越來越相應了。【顯我自心】,就像我們讀到阿彌陀佛發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這個發願,到最後,【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諸位仁者,你讀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流一滴眼淚?有的話,是不是阿彌陀佛,他的心把我的真心給顯發出來了,我的善根顯發出來了?

所以,禪就是講心,其實,淨土也是《觀經》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接著有講:是以四料簡說,這個是永明延壽大師説的:「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所以,這個禪跟淨也是不二。

隋唐間布袋和尚的偈:「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這個“妙用縱橫”就是神通,神通跟自性比起來,那也很可憐,那不算什麽。「一切無如心真實」,這個真心是最真實的。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我們聽到這些祖師教誨,佛菩薩教誨,我們要更自愛,自重不能再糟蹋我的真心了,要恢復它。

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於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我們的真心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呀,這一句名號無量光壽,就是佛。

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大集經》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禪是佛心,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念這個本心,而且念阿彌陀佛,無上深妙禪,比禪還要殊勝!所以禪宗和淨土何嘗是兩物,也是不二。我們不要去分別。

《淨修捷要》第十四拜【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們開始念佛就是開始覺悟了,始覺合我們的本覺了。【念佛即是自心現】,始覺和本覺完全相融了,就是究竟覺了。所以,念佛恢復我們的自心是最快的方法,所以,叫無上深妙禪。

我們珍惜能夠遇到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念佛法門,這個妙法幸聼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們直趨覺路,不要再耽誤了,不要再亂打妄想了,分秒必爭來念這一句佛。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