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221(49)「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學習到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這一願學完,我們的煩惱有減少,就沒有白學。
上一次,因爲我們剛好遇到迎接龍年【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就是煩惱少了。我們過年期間,大家都拜年祝福:【新年快樂】,那就是煩惱少,快樂多了。老和尚都是抓住機會點,提醒我們:吉祥快樂是果,你要修因才能得果。不然,就只是祝福而已了。所以,這個祝福,我們常説:“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這一份心境,我們要有。
在祝福的過程當中,又能做法供養。就像老和尚,過年的時候,拜年說的:【諸惡莫作,嵗嵗平安】。大家都求平安。這個是果,因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年年如意是果,眾善奉行是因。
我們聼老和尚這一段法語,有沒有養成:我們求什麽都先種因。我們看什麽事,都知道沒有離開因果。假如形成這樣的觀念態度了,這個受用就大了。深信因果了,明白因果了,絕對不會怨天尤人了。不怨天尤人這個心得清涼了,煩惱減太少了。
所以,我們不能好日子不過,給自己找麻煩。你看,老和尚有一個墨寶,人生都是【自作自受】,【自導自演】,【自討苦吃】了。你看,古人留給我們的成語,我們要去領悟。跟【自】有關係的,自掘墳墓、自甘墮落,這是負面的;自求多福、自立自强,都是自己的一念之間。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地獄跟極樂世界也是一念之間。所以,要善聼,善思維,老和尚這個新年的祝福,我們善聼,善思維,深信因果,也不會擔憂未來了,未來是果,我現在的用心跟言行是因,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深信因果的人非常積極,因爲他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大家有沒有覺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有。假如是真的相信的話,這個臉上就會透出一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們上一次,學習了老和尚新年的教導。老和尚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我們講了前半段【新年快樂】,今天講後半段【恭喜發財】。
我們說,【能親仁,無限好】,這句話我看大家都很熟悉了,請問我們感覺到無限好了沒有?【能親仁】,還是很煩惱。這個【無限好】每天讀,好像不夠相應,這個很值得我們探討。你讀了【能親仁,無限好】,還沒感覺。
這個時候要有一個態度,因爲這個經典傳了幾百年、幾千年了,問題不在它哪裡,問題在我們。你説:“有啊,我每天聼經了。我一有空就聼。”那是相上的東西,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每天薰啊薰啊,每天連煮飯,都播經機還播著呢,當然,別把東西給煮焦掉了。最好還是專注做事,養成專注的習慣,煮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專注好,工作不妨礙念佛,這樣挺好。
可是你每天在那薰啊薰啊,照樣駡人,照樣抱怨。你一駡人,功德都燒掉了,你怎麽【無限好】?所以,老和尚强調的這些修學的觀念,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都是重形式,很容易被自己給騙了。其實,我們不是學佛的時候重形式,我們本來就太重外在的形式了,不能又把責任推給佛法。佛法是無辜的,【佛法不誤人】。這句話很有味道,這句話是出自於夏蓮居老居士。夏老說,“古德云,”古代的這些高僧大德有説到:“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代表佛法沒有問題,經典沒有問題,有問題早就處理掉了。
所以,在香港有一次辦企業家論壇,老和尚剛好在香港受邀,結果接受訪問,問的人提到了:“有說法說,傳統文化有糟粕,您老人家怎麽看啊?”老人家說:“對!有糟粕。他們看不懂就説是糟粕。”當然,這裡面有一點要厘清:傳統文化,它是經史子集,你要以《四庫全書》,它收錄在裡面的,那是傳了幾百、幾千年,認可的。
你不能,學偏掉的,你就抓這些現象來,讓傳統文化買單,這樣不妥當。比方説,“你看清朝,穿小鞋,那個三寸金蓮。”你去經典找找看,沒有這個。那可能是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他自己的偏執,造成一些風氣。這個要冷靜,我們一不冷靜,一聼人家一說就被影響。
你看,民國初年,還有全盤西化,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了。你説清朝末年那麽衰敗,你看,他著這個相,看到這個相,他就下了判斷,可是他判斷是錯的,影響了多少人?我們現在還受影響。所以,這個口業不能造啊,影響了幾代人!否定了傳統文化了。
我自己也是崇洋媚外,還沒遇到老和尚以前,我也是隨波逐流。總在遇緣不同。人生受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影響,都是以這個功利、享樂為人生目標了,那會越走越空虛的。
所以,快樂,什麽是真樂?你看看這個社會的狀況,能明白真樂嗎?不被誤導,真的就阿彌陀佛了!自己沒有被誤導的太偏,現在想想,冥冥中佛菩薩加持。過去生,還有一點善根,跟佛菩薩,佛門有點緣。有一些,在生命上、在品德上,那種最關鍵點的時候,突然都有貴人相助,不然可能就跌下去了。其中有一個是我自己的母親,現在想想很多關卡,老人家的德行護佑的。母親有德,孩子在她面前不願意撒謊,這都是一種德光,會讓孩子生慚愧心,回頭。
所以,這個樂,聼了老和尚講:“真正的樂都是由内而外的,從外面來叫刺激。”你看,振聾發聵,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結果花了二十多年在那追求,都是刺激,都是越活越空虛。
經典上講的,孟子有三樂:(1)天倫之樂,良心的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2)還有真正為國家社會團體做出付出的快樂;(3)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當父母的人,看到孩子成才了高興啊。當老師的人,看到學生有成就比他還高興!這種樂都不是刺激的,發自内心的安慰、喜樂,助人爲樂,知足常樂。
所以,現在爲什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沒有聞聖教,大部分只有隨波逐流一條路。【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我們讀《無量壽經》,這些教誨要受持。請問大家今年,年還沒過完,年十五才過完,有些農村還要到2月2龍抬頭,才算過完年。那麽難得大家相聚在一起,那要【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轉相教誡,如佛經法】,佛不住世了,四眾弟子有責任,把佛法弘傳開來。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親戚朋友,身心、家庭,有煩惱的,有挑戰的,我看不可能沒有。我們透過真心的關懷、傾聽,瞭解到了,又能和顏愛語,都沒有離開《無量壽經》,勸諭策進。當然勸人,和顏愛語,你看,臉色、音聲,都很重要,心平氣和。心,誠,真誠;色,溫,臉色非常溫和;氣,和,這個講話的口氣很和氣;詞,婉,遣辭用句很柔軟、委婉,沒有很衝,不能說“有話直説”,這個不妥,你要能考慮到對方的承受度、接受度。
他的接受度會表現在哪?表現在他的臉上。我們講話的過程,都沒有關心到對方的表情,那就是講話的時候如入無人之境。“我今天非得講個痛快不可!”那個都是我執。所以,會修行的人在哪裡放下我執?在處事待人,在跟人談話的時候,都是替人考慮的,那不就是放下我執嘛。所以,佛法重實質,這個實質就是放下的功夫,不是你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了。
二十多年前,我剛好在澳洲淨宗學院,我當時侯才二十多嵗,遇到一個老人家七十多了,他親近老和尚幾十年了,你看,那個相:學佛那麽久了。看到我們年輕人,説什麽呢?“老和尚還沒出名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了!我常常跟他做同一個電梯!”你説講這個要幹啥?!那不就是給這些年輕人炫一下,是吧?
這老人家在提醒我們:我們在社會當中這種習氣很重。他可能是極樂世界來提醒我的,我初出社會的時候,也是那種風氣:“哪個立法委員我認識。”我就羡慕得不得了。這個習氣還是很重的。
曾經遇到一個老師:“我表現好一點,讓我媽媽有吹的本錢。”這個“吹”是不是北方講的,吹的本錢,可以吹吹牛了。這個都不妥。這些風氣不好。《論語》說,【古者 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古代的人,他不輕易説出去的,他怕自己做不到。吹吹吹,吹破牛皮咋辦啊?所以,不能須臾離開經教,一離開經教,就隨順煩惱習氣了。
剛剛有個同修問:讓我媽媽有吹的本錢,和光宗耀祖有什麽區別?這個問題問得好!媽媽吹是媽媽吹,她在那:“你看我兒子多厲害!”光宗耀祖是什麽?是“別人”讚歎你的祖先。大家注意,這不一樣的,讚歎,別人講跟自己講會一樣嗎?你看你這個鄰里鄉黨:“哎呀,某某人的孫子真的對社會太有貢獻了!”當他自己的爺爺奶奶聽到了,怎麽講?“哎呀,沒有!沒有!這是黨的功勞!”是吧?讓功於上,讓名於上。心境有沒有到位,重要。你心境不到位,“沒有,沒有啦。”那個講起來,也會讓人起鷄皮疙瘩。你是真心覺得:“是國家的功勞,是這個過程中很多人的功勞,萬法因緣生。”這些都不是勉强的,不是套傳統文化的句子,心要到位。【讓名於上,讓功於眾】。因爲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他覺得那是該做的。
所以,老和尚講:“做得好,應該的。”哇,聽到那個話,痛快!“做得不好,有罪過。”這就是古風。你看,諸葛孔明功勞多大,他戰戰兢兢,【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他生怕有什麽閃失,【嘔心瀝血】,所以,古人這個義,道義、情義,義所當為,該做的。義者,宜也,適宜,應該的,應該的哪有放心上?還會去吹給人家聼?!不可能。
所以,你去跟孝子說:“哎呀,你很孝順啊!”他馬上誠惶誠恐,他心裡根本就沒有落他孝順的痕跡,他只覺得自己還有那些做得不夠。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去感受感受這些祖師大德,古聖先賢,他們的心境。再拉回來,我們看看自己的倫常,五倫十義,五倫裡面都是義。就像當父母的人,你煮過幾餐飯給你孩子吃?你根本不放心上。
你看,父母有時候爲了給我們買個鋼琴,那攢了多久的錢啊!很辛苦的!盡心盡力栽培孩子,對孩子一無所求,這個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情義、道義,無所求的付出。
成德覺得很有福報,我的父母是這樣對待我。也要知恩,知這個恩德。知福、惜福,要造福,讓父母這個無求付出的精神能夠繼續在我們子女的身上去發揚光大,這是珍惜父母的緣。自己有一點功德了,父母記頭功,因爲我們子女是他們培養的。
所以,古代的制度很重視知恩報恩。比方說,歐陽修,做出貢獻了。追封他的父母、他的爺爺奶奶,跟他的官職一樣,不忘誰培養他的。很有味道。你看《中庸》,【父為士,子為大夫】,父親是一般士人,讀書人,兒子是大夫,【葬以士】,給他辦喪禮的時候是用讀書人的禮;【祭以大夫】,以後每一年祭祀他,要用大夫禮,因爲他幫這個社會培養了大夫。你看,這個制度多有味道!不忘本!
所以,我們看到【光宗耀祖】四字,要好好努力了。為衆生,為正法,為社會做出貢獻,人家一提就是“某某人的後代”!人家一提“淨空老和尚的學生”!所以,我們真的都不離經教,真的去落實它,真的有【無限好】,【能親仁,無限好】。我們在過年期間,都記住老和尚的教誨,這個年過得太充實了!可能你的親戚朋友說:“今天聼你這一段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遇緣不同,我們得把這五千年的智慧給我們親戚朋友接上。【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要鋪墊好因緣,讓人家很歡喜接受。這個都不能刻意操作,要體恤人家的接受度。當然,這期間要多用四攝法。布施,多送禮,多請客。愛語,多肯定,多讚歎,人家心裡一高興,很容易交流。先美其長,稱讚他的長處,待其心喜,他很歡喜,被肯定當然歡喜。人一歡喜,對方的話就容易聼進去,善言易入。
所以,要護念別人的時候,不要太嚴肅、氣氛不要太緊張,“來來來,我今天有很重要的問題要提醒你!”一下子,就綳住了。要說:“哎呀,這段時間太感謝你了!沒有你的幫助,可能這些情況就很不容易了。”接著,再談、再提醒。
像公司開會,你不要一開會,批鬥大會就開始了。你説誰不開會?佛法要用上。開會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要懺悔業障。“我自己做的不好。”普賢行在哪裡?就在當下。廣修供養,新年的時候,把所學的毫無保留供養給親戚朋友,這是落實普賢行。不能只是讀【德遵普賢第二】【咸共遵修...】背得滾瓜爛熟,用不出來不行。就好像背藥單,背得很熟了,就是沒有去抓藥吃。
剛剛跟大家討論的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這個話就是提醒我們,問題不在佛法,不在老和尚,不在善知識。當然,這個善知識的前提,他是明師,他是過來人。像我們這個年齡都是成年才開始學,剛好遇到信任自己的人,我們就帶著大家跟著明師學。不能自己裝著:“我好像是過來人一樣,我開悟了。”佛法不能用裝的。那個裝的心就是名聞利養的心,那很累的。而且,你一裝,就好像搞得你好像佛菩薩再來,好厲害。然後搞得人家都不敢跟你提意見了,因爲覺得你是佛菩薩再來的。
有人就喜歡這種氛圍,就坐在那,好像修行很高,然後,人家連問題都不敢問你。一問你了,“不可說,不可説”,搞得很神秘。我們是成年之後才學的,假如有遇到信任的年輕人,我們一起跟老和尚學,你們有看到我跟老和尚、跟經典不相應的地方,你們也要給我指出來,也要護念我。這才是自知之明啊。自知者明,自知者智,你總不能沒有自知之明啊。
我們當父母的人也是成年才學的,那你假如都要裝一個無懈可擊的樣子給你孩子看,你不也累嗎?但是,要很真心,真的孩子有提醒了,當然,孩子提醒,他也是顧及我們的面子,這個時候我們要很感謝他,他心裡很佩服、很感動。我第一年當班主任給孩子道歉的時候,孩子那個眼神有發亮喔!你在那解釋的時候,孩子的表情就是:“我快聼不下去了!我快聼不下去了!”
孩子的心其實很清淨的,比我們清淨。我們畢竟有染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面子比較厚一點,修行要把面子給放下。【但看自己功夫何如】,這個就是提醒我們,菩提道上,要自己檢查自己的狀況,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但看】,自己要看清楚。所以,成德跟我們福州的同仁,因爲迎接新的一年,龍年,龍是變。當然,龍也表德,德不能變。但是,我們要大變活人,讓親戚朋友刮目相看。為人演説。演在前面,說在後面,有身教,才好言教。
所以,勸人也要有勸人的本錢。要先演得好,才好勸人。無諸己,我沒有這些缺點了,而後非諸人,你才好去護念別人,把這個缺點改掉。我們期許,我還有看到我們廬江以前的老同仁,我們當時侯,每一年都定一個:今年定一個目標,比方,我們今年是無怨無悔的一年。要無怨無悔,容不容易?一年下來,都沒有埋怨,沒有埋怨自己,也沒有埋怨別人,不簡單!要深信因果才辦得到。
無悔,人要做到無悔就是對得起自己,不糟蹋自己的生命、光陰。你滑手機,滑了兩個小時,保證你後悔,是吧?所以,要做到無悔不簡單!今年跟大家共勉,因爲,新的一年你要發心立願,有一個目標,往那個目標精進。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去掉壞習性,要有自知之明,這個就離不開觀心為要。自己六根接觸六塵,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要觀照得到。不能事情過了,怎麽會成這樣?問題在哪,自己都不知道。
同修說了:“我跟一般的人,我也不會發脾氣;怎麽就跟我家裡的人,容易發脾氣?”其實,講這個話的時候,這個情況可能都幾個月、幾年了,那代表:在這麽多境緣都搞不清楚問題在哪,這個就不自知了。這樣代表什麽?對自己,太容易放水了,太容易讓自己過関了,太容易給自己臺階下了,這不是真幹。
真幹,看自己的心,要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真幹,要對自己的習氣趕盡殺絕,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看,《了凡四訓》談改過,有從事上,有從理上,有從心上。【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修行人的氣概要拿出來。“我爲什麽脾氣那麽大?啥事都把自己排前面,都只是自我感受,所以,脾氣大。好!把這個根砍掉!”在境界當中,都是為人,把自我感受放淡。(這就是)【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個毒,這個煩惱三毒,貪瞋痴,就是有這個【我】,才有我貪、我瞋、我痴。
自知。檢查檢查任何時候有沒有【念念為他人著想】,從心上下功夫。念頭一不是為別人,一為自己,趕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調過來。
夏老接下來的話,很值得我們反思:【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假如我們沒有感覺身心很放鬆、很輕安,還沒如佛門。當然我們不能聼到這一句很氣餒:“哎呀,我們沒有入。”這個時候要注意:觀心為要,自知之明。我們遇到事情,哪怕是聼一句法語,很容易沒信心、很容易沮喪。我看現在十個人裡面,八九個都是比較容易消極沮喪,信心不足。
我以前也是沒信心,因爲成長的環境常常在攀比。比到最後,就有點沒信心了。所以,千萬不要拿著孩子跟別人比,比到最後孩子的信心都受影響。這一點要感謝父母的恩德,他們從來不會拿我去跟人家比,是我自己虛榮心強,常常比比比,比得自己沒信心。這是過去生帶的習氣。
所以,父母恩重,老和尚的恩,重啊!師恩難報。我的信心開始止跌回升,就是聽了老和尚說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本覺本有】,他老人家慈悲,還加了:【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
我們一起煩惱情緒,那就是不覺,就是妄心,別把它當真。所以,警覺性要高,一有情緒上來,一有沮喪了,馬上:【阿彌陀佛】,要提起來。不能讓那種沮喪消極的念頭相續。懷疑自己是山崩地陷。其實,現在憂鬱症的人,有一點是最致命的,就是他一直在否定自己,那個殺傷力太大了!怎麽幫助他建立信心?這個就差很多了。
【信為道源功德母】,人,信心立住了,他一思維都是正向的。感受感受,相信別人,相信自己,思維的東西都是正向的。一懷疑自己了,念頭都是煩惱。懷疑是愚癡的核心。一愚癡了,哪有不生煩惱的。所以,疑是修行人的大忌。
我們現在看這些句子,都要很真實面對自己,自知,不能對自己的習氣手軟。所以,夏蓮老說【真幹】。什麽是真?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你欺騙自己了,那不是真了。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自己寬恕自己,自己給自己臺階下來了,當然我不是說要逼到自己喘不過氣來,不是。那個就太過了。給自己臺階下,就不及了。都要走中道。
今天,問上來的問題,水平都很高。剛剛討論的是【吹】跟【光宗耀祖】的差別。現在,而且問的問題都是我剛講完的話,他馬上問。
【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是罪過】跟憂鬱症,自我否定有什麽區別?
其實,我們從心上去看,自我否定是懷疑自己。【做得不好是罪過】,是我們認定:“這是我的本分。”做得不好,生慚愧心,而不是沮喪的爬不起來。
我們看古聖先賢,范仲淹先生,這個在《德育古鋻》裡面有提到,比方説他晚上要睡覺,你看,古人說【不愧衾影】,就是面對棉被,棉被是晚上,自己在的時候,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影,是影子,看著自己的影子不會不好意思。就是你沒有做虧心事,或者你沒有虧了本分。
范仲淹假如晚上睡覺前一想:“今天做得不夠盡力,有愧于百姓的信任,國家的俸祿。”他就很慚愧,隔天,很早就開始幹活,自己心才安,所以,那種心境叫慚愧,奮發,改過。慚愧是善根,善心所有十一,慚跟愧就占了其中兩條。
我們很可能會變成什麽?覺得我自己慚愧、沮喪、難過,那個不是慚愧了,那個是自責。你一自責,就沮喪了。所以,前提是什麽?就是要相信自己的佛性,性本善,哪怕有做得不好,并不懷疑自己,然後,積極的去改過。慚愧,奮發,改過,這又是夏老的教誨。所以,這個《自警錄》,字字珠璣,大家好好學。
夏老說的,【天降之福】,上天要降福給這個人,【先開其慧】,開他的智慧,不然,錢一來,沒智慧,驕奢淫逸就來了,那是禍不是福。【天降之伐,先奪其魄】,一個人災難要來以前,是有徵兆的,他能察覺到,趕快勇於改過,就不會遭難了。天怎麽開他的慧呢?就是慚愧,奮發,改過,先開其慧。我做得不好,有罪過,趕快奮發,趕快做好,就對了。
所以,很多這些教誨,我們從心地上給它分別的更深入,有可能你自己就明白了。因爲佛所講的一切經教,從理上不離心性兩個字,從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
剛剛那個問題是問心境的,你只要分別真妄,哪個心念跟真心相應,哪個心念跟妄心相應,就能分辨出來了。所以,【心有疑,隨札記】是個好習慣,但不能變成依賴,你慢慢的體會義理深了,你自己就能思維得通。
好多句子都是不得謂之入門,這個就提醒我們:一定要具備這樣的狀況才入得了門。夏老說的:【要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灼然見得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就是在門外進不了了。這些句子都不能含糊過去,這個都是關鍵,這都是祖師慈悲護念。
老和尚說的,十六個字不放下,入不了佛門。説實在的,十六個字不放下,連門都找不到。老和尚說,十六個字放下了,到了佛門口,還沒進去。
接下來夏老說了:“所謂閑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強裝飾之謂也。”不是裝個樣子給人家看,身心是安住當下,很放鬆的。所以,一覺得自己身心不放鬆了,一定又是我們一些慣性又上來了。比方説,當父母的,看到孩子行爲不對了,那種火就上來了,大家感覺一下,那個火上來了:“你怎麽又來了!”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身心是什麽狀態?煩惱做主了,瞋恨做主了。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孩子畢竟他才十幾歲。要要求自己是聖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不能那麽苛。
“茫茫人海中,覓一閑淡漢不可得,觸目皆熱忙人耳”。熱忙,都忙些什麽?忙五欲六塵,我們學佛的人,忙插第一炷香。忙什麽?忙貪功德,“我的功德大!你們,統統給我,我全包了!”我有遇過這樣的,人家三個人要去付錢,都被他給壓下來,搞得另外兩個人很不歡喜,因爲剛好跟法師出去吃飯,二十多年前。
什麽都要隨緣,不能硬式操作。要去朝山了,“你,趕快弄兩車人來!”都在忙這些事,攀緣。“宣傳做大一點!”你在哪一部經典當中聽過宣傳多大一點?【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我們知道萬般將不去了,不能每天還是熱火朝天的都在追逐這個財色名利,不能做這個熱忙人。
“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觸目皆伶俐漢耳”什麽叫【作鈍功夫】?正助雙修,老老實實下正助的功夫。這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提到,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斷惡修善;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放下才如意,回頭是岸。
再來是五根五力,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你看,信還是擺在最前面。
再來,念當中,《十善業道經》說到了,【於正助道】,修行有正助雙修,【憶念不忘】,不能忘了,“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這個就是正修,淨土宗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功累德,一個人要在哪裡積功累德?在起心動念處。閑邪存誠是大德,不讓邪念、妄念起來,這個是德。在處事待人,生活工作中積功累德。真的要能積功累德,處事待人,生活工作心中要有佛法,要用佛法來思維,來辦事,做事就是積功累德,就是助修了。
可是,這個正助雙修,要下鈍功夫。其實,這個【鈍】就是老實聽話真幹。我們有沒有老實念佛?我們有沒有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這就是下鈍功夫。我們有沒有提醒自己:“不可須臾離了佛法的教誨?”肯這麽下功夫,一考慮事情,就跟經教相應了。
我們今天要去勸這個人,【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我有沒有想到?《格言別錄》裡面,要【先美其長】,這個我有沒有記得?【心誠色溫,氣和詞婉】,都有經教的指導。我們沒有下這樣的功夫,一做事情還是沒學佛以前那個習慣,力量大!一做主管,强勢的味道就出來了,耍官氣就出來了。强者先牽,我們現在還是以前的習氣還是蠻強,你一不警覺,它就冒出來了。
所以,要老老實實下鈍功夫,不能做伶俐漢。伶俐,就是耍小聰明,就是都想著:“有沒有捷徑啊?”不肯老實用功。所以,【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大家檢查檢查,人家說哪裡東西好吃,我們也跟著上去討論的熱火朝天,這個都是【世情正濃】。對財色名食睡,興趣濃得很。你下了鈍功夫,就嚐到法味了:念佛真歡喜!念佛真的【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念得很相應,很有受用。世味沒有法味濃。所以,假如我們現在世情很濃,鐵定我們法味很薄,也是我們沒有下鈍功夫。
【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掠虛頭漢,佛門有這個詞,禪宗也有在用。意思就是:慢心、急躁,就是修行很急,急於求成。也是傲慢。人,不聽老師的話,就是慢。不聽,就是自己比老師厲害嘍,那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嗎?你看,老和尚:什麽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傳人。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他老人家怎麽當學生的,給我們和盤托出了。其實,耍小聰明容易,老實不容易。這個社會的風氣就是容易耍小聰明,自己不知不覺染上了。
我們再看一段,來體會體會這個【伶俐漢】。又是夏老的話:【呂振羽】,一個佛友,【來問學道之方】,來請教夏老,修學的方法,或者,要點在哪。【告以去迷就悟】,其實,聖狂就是迷悟之間。【去迷就悟】,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什麽?念佛。【念佛即是自心現】,不念是迷,你【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就迷了,念是悟。
【去迷就悟】,呂先生一聽,又問捷徑。人,就喜歡趕快快一點,我就成就了。這個心念就不對了。能安住當下的人才能提升,一直想著快一點的人,這個念頭就是煩惱心了,不可能得力的。
又問捷徑,告以【真幹】兩字。【人未滿意】,你看,這個人,你假如真心求教,一聽真幹兩字,可能就像觸電一樣:“對呀,對呀!自己沒有真幹。”【人未滿意】,我們也從這一段話,也看到了夏老很有耐性,還是恆順衆生,人家不滿意,繼續答。復告以【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鈍功夫,怎麽作呢?夏老解釋得很清楚【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作鈍功夫,是真捷徑】。
我們看老實念佛,【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個是最快的方法。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境界那麽高了,他最重要的就是念佛了。那不是最快的方法了嘛。
【作鈍功夫,是真捷徑】。【捨此】,捨了這個【老實念佛,作鈍功夫】,【舍此而別求捷徑,皆是舍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被自己的小聰明搞得越繞越遠了。接著夏老說了:自愧,自己慚愧,【自愧多年學道無所成,皆因求捷徑而自趨紆遠,未嘗作鈍功夫故也】,所以,我們佛號要越來越提的起來,佛要越念越多、越相應。不要再去求捷徑了。老實念佛。
夏老説:【近年】,最近幾年,【近年始曉此理】,曉,就是明白了,真正體悟到了【作鈍功夫,是真捷徑】。接下來這句話很有意境,也是對我們的提醒:【然可以語此者寡矣】,可以把自己那麽深的體悟,繞了一大圈彎路,作鈍功夫,是真捷徑,還在想什麽捷徑方法,反而都自趨紆遠,越來越遠。這麽深的體悟,可以把這個體悟供養給對方的人很少,就是講出來能相應的,不多。代表,現在要找到老實人都不容易了。
夏老這一段感嘆,這一段慈悲,我們要體會到,我們就會很重視這一段提醒了,我們就願意下鈍功夫了。
這是談到佛法沒有誤我們,祖師也沒有誤我們,講得多仔細啊,真的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説盡。光一個過年,你看,老人家有多少開示!抓住這個機會點。
我們看上一次有發給大家的資料。老和尚說:“恭喜發財”,沒有一個人不想發財。因爲,財畢竟是在這個世間生活所必須的。
財從哪裡來?這個設問。是不是想發財,財就來了?不可能啊。發財,有因、有緣、有果。當然,【恭喜發財】這是世間人很常講的,過年期間。可是老和尚說抓住一個平常講的話,把它開到最高深的佛法,徹法源底。聼這些法很痛快!
老和尚說了:講到真因,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相,就是福報,就是財富,相好。一切眾生平等的,智慧圓滿,能力圓滿,萬德萬能。這是每個人本有的。財富也圓滿。阿彌陀佛用自性建造極樂世界,你看極樂世界多圓滿!可是現在自性迷了,就像我們現在,我們還用不了真心,我們是不斷往真心的方向去下功夫,可是我們現在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所以,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雖有財富,我們自性有圓滿的財富,不能現前。譬如我們在銀行有幾十億存款,這個老和尚用譬喻,我們比較容易瞭解。可是口袋裡一文不名(一文都沒有了),現在剛好離銀行又太遠了,領不了,領不了,因爲要坐飛機到那個銀行去領。這個是比喻了,你得凑好飛機錢,才可以去把這些款取出來。
像我這一次飛到雪梨去,因爲錢取不出來,被鎖住了。所以,這個辦事的人員還是很重要,他有一個細節沒有給我們注意到,還得讓我們花個飛機票飛過去了。他忽略了一個細節,結果就得這樣做了。
那怎麽辦呢?現在口袋裡沒錢,還得柴米油鹽,還得吃飯,不得不出去打工。六道凡夫就像這種情形,銀行裡真有錢,存摺不曉得放哪裡去了,一時找不到了。老和尚這個譬喻,存摺找不到了,或者這個密碼忘記了,一下取不出來了。一分錢都拿不到,不打工就不能生活。
所以,佛教我們要求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跟諸佛如來是一樣的,自性本來具足。但是,目前迷了,怎麼辦?迷了的時候就臨時打工。臨時打工就是修布施,要修因才有果了。布施就是種因。世間人發大財的,並不是明心見性,都是照佛的方法修得的。財的因,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的。修財布施的時候非常歡喜,這一句也很重要,你修財布施的時候,很捨不得,還是很歡喜,得的結果不一樣。你布施的時候有點不是很情願,到時候你賺的時候回來,就比較辛苦;你布施的時候很慷慨、很痛快,你後來果報現前就來得輕鬆。
所以,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不要操心,因爲你修了因了,你幹哪一行,是個緣而已。有因有緣,果就現前了。所以,我有遇過買紅豆湯的,買好幾棟房子,是吧?他有修因嘛。所以,錢財滾滾而來。當然,你修了因,每天在家裡睡大頭覺,沒有緣,這個財也是現不了前。還有要有因有緣。如果我們命裡沒有財,人家做這個行業,我們也去幹這個行業,人家賺錢我們賠本,因為命裡沒有。所以,這個道理明白了才不會鬱悶。很多人鬱鬱寡歡:“那個人沒有我的能力,怎麽還事業做得比我好!”很鬱悶。他明理了,理得心才能安。
這是因果法則。財布施得的果報是財富,法布施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沒有見性以前,都要打工,都要修因得果,要得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要修因。
佛教我們六道眾生,沒有見性之前,就好好的修這三種因,會得這三種果報。各行各業都可以行菩薩道,所以,你在各行各業只要一心是,老和尚常説:“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去服務他人。”用毛主席的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你做貢獻了。本身當然,你在各行各業當中,你要用體力,你要用你所懂的這些知識、甚至你積累的經驗,去服務人,這個是内財布施,也有法布施。你對你的同事,你也是會去幫助他們,新來的人,你把你懂的告訴他,這個都是内財布施,也是法布施。
他剛進來,很緊張。你安他的心,無畏布施。所以,你在服務他人,服務客戶,就像我們教書,我們在護念學子,一定三種布施都有的。你把正確的道理給學生講了,也是無畏布施,不只是法布施而已。
比方説,我們瞭解到,現在大學生憂鬱的人不少,而且不是大四的時候憂鬱,是大一進去就開始憂鬱了。他在擔心找工作,所以,爲什麽稻盛和夫先生介紹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了凡四訓》,他真明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他就好好去修因了,他不會去擔憂那麽多。他就是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很有道理。所以,用真心,這三種布施都在裡面了。
我們有七種聖財,也叫做法財、財寶、德財。你看,老和尚一個“恭喜發財”,開了多少重要的義理,告訴我們自性本有圓滿的財富,現在還得打工,甚至於把出世的財富,人,你要出輪迴,也要有出世的福報。就像黃念老説的,他推薦人家去親近王上師,結果很有意思,都約好了,當天就去不了。所以,後來知道了,都幫這個要介紹的人,給他念一百零八遍金剛百字明就比較去得了了。
所以,我們佛門的七聖財,我們也要努力來修學。第一是“信”,信還是排第一,【信為道源功德母】。第二是“精進”。第三是“持戒”。第四是“慚愧”。我們今天好像講到不少,講到精進,【勿使一秒鐘空過】,講到慚愧,奮發,改過。第五是“聞”,聼經聞法,一天不聽經,妄念就多了。還有“捨”,捨得布施,【内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這是《了凡四訓》教的。
再來是“定慧”,戒定慧三學重要,出世要靠戒定慧三無漏學。七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真正的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信心。佛的第一句話就是建立我們信心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而且,我們知道,下功夫要,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了,就恢復自性了。堅定信心,一定有成就。
第二個精進,勇猛精進,絕不退轉。末法時代,退易進難,退容易,進不容易。所以,不離老和尚的經教,不會退的。老和尚的加持隨時在,不會退了。
第三個持戒,持戒就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其實,《沙彌律儀》雖然是出家的經典,其實就是教怎麽當弟子,怎麽侍奉父母,怎麽侍奉善知識,因爲佛法是師道,自性要開發就是孝親尊師。這個就教我們怎麽開發自己的性德,這個《沙彌律儀》。這四樣要認真去學習、落實。
第四個慚愧,慚是做錯事情,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自慚形穢,覺得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有救。愧是覺得對不起別人。這是良知,是善心所。只要有慚愧心,這個人就有救。慚愧,會奮發改過。
第五個是聞,聽聞正法,非常重要。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三天不聽正法,肯定就受嚴重污染。所以要保護自己,【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個賢護菩薩,首先要護好自己。多接觸聖賢教誨。【非聖書,屏勿視】,接觸的東西會讓我們生五欲六塵的,不要去接觸了。
第六個是捨。捨最重要的,把自己所有不正確的觀念要捨掉,傷害別人的言語動作要捨掉,只要是讓別人不高興的都不可以做。我們說“去習”,去掉這些壞習慣。錯誤的思想觀念已經讓我們生了很多煩惱,造了很多業,要放下它了。做一個動作,叫delete(刪除),把以前錯誤的想法看法delete掉,然後,要正確的灌進來,要download進來。聼經聞法,正確的裝進來。
第七個定慧,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定慧的可貴。常常保持清淨、平等心,就是定。正覺、慈悲是慧。常保持就是用真心處事待人,都是功德。真實智慧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有心了,慢慢就能越做越適中,越恰如其分。那個分寸就會越拿捏越準確了。現在,還不能拿得很準,只要你是很真誠,人家不會怎麽怪罪,不要自己製造很多緊張,你越緊張越做不好。
好!新年恭喜發財。發財要發七聖財,剛剛這七條,七聖財。要發戒定慧的財,不要發世間財。世間財夠用就好,你搞了一堆,還得想放在哪生利息,挺耗腦筋,夠用就好。虔誠的祝福同修朋友們,新年吉祥如意,永遠的快樂,真正的發財、發福!
你看,老和尚拜年不一樣吧。拜年這麽精闢的佛法都和盤托出。好,今天的課程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