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4, 2024

成德法師 20240731《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731《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首先念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四十二願,兩百四十二頁,我們先將經文讀誦一遍:【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覩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徹照十方願,非常殊勝,而且淨土是非常的美好莊嚴,廣博嚴淨。老人家從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給我們引導到根本上來,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稍微復習一下,兩百四十六頁,老人家提到了:“淨土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從這一部經仔細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少欲,不斷放下欲望;煩惱輕了,清淨心現前了,智慧就長了。“果地上成就清淨國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心淨佛土淨。這個理我們明白了,能不能往生,關鍵是清淨心,我們一心求生淨土,功夫要下在放下習染,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心地的清淨。

用在我們當前,往生的大事我們知道修清淨心了,能成就我們的願。眼前我們所遇到的家庭、工作情況,是屬於我們的依報,也隨著我們的正報轉,我們要往生淨土,從根本上下功夫是修清淨心;我們要解決家庭、事業上的問題,那也要回到根本上:修我們這顆心。【依報隨著正報轉】。光是這個認知就不容易了。我們遇到事情:“誰誰誰不對,誰誰誰錯了。”這個慣性很强。

老和尚都受了具足戒了,李炳南老師迎接老和尚到慈光圖書館,老和尚去給老師謝恩。老師一看到:“你要信佛啊!”師長當時候都愣住了:“我都出了家,都受具足戒了,講經也講了應該有兩年了。”老和尚是一出家就講經了,出家後兩年才受戒的。

信佛是:時時刻刻不離佛的教誨,這是信佛了。遇到境界是隨順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叫【信佛】。假如,你一問他很激動:“我很信佛!”可是,一處理事,都是隨順自己的習慣、習氣,那是激動型的信佛,不是真正信佛。信,一定表現在依教奉行上。這個是真信。佛門是重實質,不是重形式:每天,早晚禮拜,就一定信佛嗎?這個還要自己在六根接觸六塵、在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是不是相信佛所説,是不是依照佛所説的去奉行這個才是實質上的信佛

我也見過很多同修,跟我說:“我夢到老和尚很多次了!”夢到,也會執著。常常跟別人説就是執著了。給別人炫耀,那不是執著,不然是啥?那裡面可能就有貪,講出來為什麽?讓別人肯定肯定。這個就貪名了,“你看,我常常夢到老和尚!”這個慢心會起來。

最近有聽到,有同修反應,有人講課,他說:老和尚在夢中給他印證了。很多人聼了就很激動了:“老和尚給他印證了!夢中。”大家記不記得老和尚說的:“我從來不給人家印證。”這是第一點。老和尚從來不給人家印證,那現在又到夢中去給人家印證嗎?

再來,當我們把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有沒有觀察到自己是什麽心態?要用“夢中老和尚給我印證了”,這句話達到什麽目的呢?

再來,這個話講出來,聼的人,聽衆聽了對他們又是什麽影響呢?那不是把我們看得很高嗎?能客觀看我們嗎?把我們看高了,我們都不是從小扎根的,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你又製造一個氛圍讓人家把你看得很高,誰還敢給我們提不足、提意見呢?那不是刻意的要把自己營造成“自己是神”,然後,別人還真的把我們當神了。其實,我們從成年才開始學的,我們做人做事都還有欠缺不足,都應該用開放的心,讓他人,不管是家人還是團體的同仁,因爲我們有自知之明,不是從小學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甚至是四十幾歲才學,要把前面這些習染去掉就不容易了。

當我們不客觀看待自己的時候,我們自己會迷失掉的。老子說的【自知者明】。我們要先有自知之明,我們得要學,首先要學聖賢君子的態度。不能一下把自己搞得飄飄然,像佛菩薩一樣了,我們連世間聖賢君子的心境都沒有達到,怎麽做佛菩薩呢?

唐太宗很好的領導人,他都求諫,不是納諫而已。納諫,是別人勸,能接納;他是主動求別人提醒。他才能成就世間一代功業,成就了貞觀之治。

所以,我們這一兩代人修學,很不容易。外在的誘惑很大,財色名利的誘惑,可能比老人家那個年代難十倍、百倍都不止。内在,老人家他們從胎教開始;我們是成年才學,内在的煩惱,比老人家那個年代可能又多不少倍,内外的挑戰,我們更要戰戰兢兢,觀心為要。這個心念不能稍有偏失,心念一偏,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你真正跟佛菩薩有特殊因緣的,真的在夢中給你加持的,絕對不會説出來的

你説出來,首先,對大衆不利了。爲什麽佛門有一個規矩【身份暴露了,你就要走了】?這個我們不能當知識去學,要用心去感悟:爲什麽佛門有這個規矩?

比方:那個修行人是觀世音菩薩。請問大家:大衆去找他,求什麽?“觀音菩薩,幫我把頭摸一摸吧。我的業障就消掉了。”他還會認真學法嗎?學法要多久啊?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那我們現在的根性不如那個時代的人。李老師在台灣講三十八年,沒有間斷。衆生要長期熏修。

假如,釋迦牟尼佛可以幫我們修,那他老人家大慈大悲早幫我們修了;可以摸一摸頭就成就了,那早幫我們摸了。

佛菩薩、大善知識是我們的一個助緣,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佛門這些規矩,你自己要去體會,你會佩服佛門這些考慮。

爲什麽說我們這一兩代很難?因爲是成年才學,做人做事的基礎不足。弘法的人基礎不足,聼法的人基礎也不足。假如聼法的人水平很高,那也能護念到弘法的人。

比方,我們一聽這個弘法的人說:“我在夢中老和尚給我印證了。”那假如是我聼了他講的課,我私底下馬上就提醒他了:“你這個心態鐵定要出問題了!”他假如有善根,接受了,他可能就不會偏出去了。

前不久,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們廬江有一個同仁,他是兩三年前,他的情況就有同修告訴我。他說:他是唯一得到老和尚、蔡老師真傳的,唯一。諸位仁者,你們聼到這個人這麽講,你們下一個念頭的判斷是什麽?

會强調自己【唯一】的,那不是在標榜自己嗎?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他一定謙虛的,他怎麽可能這樣標榜呢?但是,他的教學點比我還多,二三十個教學點。那大衆聼他這麽一講,都激動了,也沒人來問我,我事後才知道的。

所以,以後你們聼到跟我有關的,直接可以問我一下,不然都搞到有二三十個教學點了,那被他影響的大衆上千人,我有共業,因爲,他打著【唯一傳人】,我也要背黑鍋了。

最近也聽到,有講課的人說:他是老和尚唯一的傳人。我説:阿彌陀佛!那人家劉素雲老師修得這麽好,你説你是“唯一傳人”?

我們要能觀照到自己的念頭。你哪怕尊敬一個人,大家都不是從小開始扎根的,你尊敬一個人,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也要懂得護念你尊敬的人。不然有時候,你跟著一個老師學都是用情感。每一個修行的人,都會遇到考驗。

他假如身邊有冷靜清醒的人,可能他就不會偏出去了。一個講學的人偏了,那是集體都落入一種很怪的思想狀態,它才會整個偏出去,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偏。首先,護法,主要的護法都偏了,不然早就把他拉回來了。鐵定這個護法也是要名聞利養,而且,可能是互相利用了。欲令智迷,他考慮眼前得到名、得到利。

佛門的名利不好貪求,這個果報來的非常快啊

《了凡四訓》說【名,亦福也】。名是福報。你在佛門享這個名,人家這麽尊重我們,我們要對得起別人的尊重,你要護念相信你的人的法身慧命

你把這麽可貴的【尊重】拿來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個太殘忍了

貪利,其實,我們講學的人不能落入好勝,嫉妒。你一好勝心起來了,你就會想急於展現我的能力給大衆看。你急於,欲速則不達。你越急,你的心就偏掉了,用的方法、手段就越偏越厲害了。

比方,有大衆得恐慌症了。你說:“你來供養我,我們做什麽事情,你的病就能好。”哇!阿彌陀佛!你都沒瞭解他的病因在哪,你就可以打包票說“供養我,病就能好”?修行人都是謙虛的,說“供養我,病就能好”,那他自己就比較貢高了。

而且,從業力是一個層面。一個人心理有問題,可能身、心、靈,這些層面都有原因的。你要全面瞭解,去護念他,去幫助他。你可不能讓對方覺得:“只要我供養了,什麽都解決掉了。”這個對衆生的引導都有偏頗了,要客觀啊,現在解決問題都要多管齊下。

所以,我們自愛,要能看到自己心念有沒有偏;我們愛人、護念人,我們也要懂得能判斷,有沒有偏頗之處。

我們護念自己,自己的念頭有沒有信佛?跟經教相不相應?我們一處理事情,你看依報隨著正報轉,調自己的心。

像成德有一陣子,考什麽?考不能做爛好人。這也是一個考題。自己性格,相對溫和一點,可是學著、學著,變成爛好人了,變..了。大是大非面前,不敢站出來説話了。那也是求個:“哎呀,蔡老師性格很好,講話柔柔的。”我一聽也很舒服。那我就著了,裝一個樣子給人家看了。這個也是受老和尚啓發、教導。

老和尚零六年到聯合國,提出來:請各個宗教代表為世界和平祈禱。結果聯合國不同意,老和尚對聯合國的代表說了:“你們搞和平是假的。我不幹了,我退出!”老和尚這個表演我學到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所以,要參【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平等。因爲這個【怒目金剛】可以振聾發聵,但是,不是發脾氣。現【怒目金剛相】也是慈悲的,不然,我今天一講完,本來脾氣就大了:“成德法師說要怒目金剛!”那我就阿彌陀佛了!我又跟他共業了。所以,我得補這一句才不共業。怒目金剛也是慈悲心,也是真心。不是一怒為紅顔,那不對;要一怒為蒼生、一怒為民族,不是一怒為紅顔,那不對。

我看這一句你們都沒什麽表情,你們沒怎麽看電視劇,很好!

我們都希望愛護我們的親戚朋友,我相信這是每個人的心願,可是,我們要用對心。可是,當我們沒有從根本---這個心,去處理事情,我們很容易就著到我們所面對的事相當中。所以,有時候你要去處理問題,結果捲入人家的是非裡面去了,都有可能。而,當我們有著了“誰對誰錯”,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了,著了相就生煩惱、生愛憎了。你心要很平等清淨。

我跟不少夫妻認識,聼太太講,先生不是人;聼先生講,太太不是人。後來我一客觀瞭解,兩個人都是好人。可是你看搞得,把一兩個缺點一直放大,自己心偏了,要看得到。

那我們從中,你不能受他講話的言語,你就落了那個印象,可能你看相關的人就不客觀了。所以,要護好這顆心重要。你看,《呂氏春秋》裡面說的【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則天下成,治其身則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為天下者,他是天子,【不於天下於身】。他下手處在修自己的身,看好自己的心念,就像唐太宗,他可能日理萬機,可是他護住了自己的心:我不能情緒化,我要兼聽則明。他每個考慮,沒有偏頗;他每句話大公無私的講,沒有偏私;每一句話、每個行爲都是對的,他所處理的一切事都往好的方向走了。心,是根本,是正報;處理的事是依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心是根本,那我們淨土宗是從淨門入,師長講到我們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的總綱領給我們說了,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覺正淨這是修學的三個綱領。

兩百四十九頁,師長有講到“在中國,禪宗是走「覺門」,覺而不迷。他真正覺悟了,自然正知正見,自然六根清淨,所以正跟淨都得到。”因爲,他從覺門入,恢復真心了。真心本有覺正淨,一有,其他兩個都有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這個拉到老和尚指導我們,修心,心有根本,菩提心,用五心讓我們好觀照【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説:“我很清淨。”可是,你看身邊的人很痛苦了,他都沒有去幫忙,那這個清淨,假的。那叫貪清淨,變得不大講情義。

所以,【無情,不能修道】,不講情義、道義,修不了道;但是,【情不空,不能證道】,你這個情,不能又執著了。你看,我們世間聖賢人對國家民族很忠義,很有情義,可是他出不了六道輪迴。

師長講經裡面一個例子,都是我們佩服的民族英雄:岳飛。可是,他放不下的話,他還在打仗啊。什麽都要放得下才行。

所以,真誠了,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說很慈悲,可是,心不清淨,這個慈悲裡面有夾雜,不純了。所以,從五個..可以檢查我們當下是不是在用真心。

“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純正的思想、純正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確,教下一般走這個路。一旦大開圓解,他覺而不迷,他心也清淨,淨而不染。可見一個得到,另兩個也得到。淨宗跟密宗是修「淨門」,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淨宗講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念到事一心,就斷見思惑了;念到理一心,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了法身的境界。像海賢老和尚,就念到入法身的境界了,什麽都知道了。

當然,海賢老和尚,成德思維:海賢,清淨海會的聖賢。不知道他老人家法號是不是有稍微透了一點他的身份。當然,這個要到極樂世界才能確認。但是,這個名號有味道:“我們要參加清淨海會眾菩薩的俱樂部”。

他假如是再來人,他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他所説所作的,一定應衆生的機,他不會説一説,然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他不會表演一下:“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

他沒有一個念頭說:“我要怎麽表演。我要表演到他們都跟不上。”那不是慢心做主嗎?沒有起心動念,應機,應衆生機。

所以,爲什麽老和尚一再的讓我們以海賢老和尚為榜樣?老和尚有慧眼,他看得懂這大善知識應我們的機表演。老和尚配合,希望我們珍惜這個榜樣,效法他,個個都能成就。

我們好像前面說了,我們這個《四十八願講記》檢討完,我們一起學習老和尚六個小時開解《海賢老和尚表法》。當然,我們解一條,我們就要效法一條。

我們現在四十八願,到四十二願了。前面四十一願有沒有變成自己的願?這個才是重點。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我們多次共勉:【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用老和尚的話,老和尚也是回頭勸勉我們:“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跟老和尚同心。得到阿彌陀佛跟老和尚的加持,那就不可思議了,通了,感通了。

所以,“到理一心不亂,覺、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能把修學的綱領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止不會走錯路,成語說: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們很有福報遇到老和尚的教誨,真的修學只要聼他老人家的話,就達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你看,老人家抓綱領給我們修學,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五心;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二十個字,整個大藏經强調的心行都在裡面了。二十個字不難掌握,你在處理事的時候,跟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的精神相不相應?很容易觀照。這樣自己就常常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及時調整,不會偏頗。

“一生認定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或是修「覺」,或是修「正」,或是修「淨」。三個都學,難!因為用心不專。三個當中選一個,你決定成功。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進來,你同時想從三個門進來,是進不來的。兩個門也進不來,你才曉得一門深入,一門進來之後,另外兩個門同時就得到。這個淺顯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選擇適合自己根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這兩句都要具備,你說很喜歡,但是,不適合自己根性,也不能得力。又喜歡,又適合自己根性,不然,那個喜歡又出現執著點了。我有遇過,很喜歡禪宗,但是,他習氣伏不了,又增長,最後犯戒了。這就麻煩了,一失足成千古恨都有可能。

“因為喜歡修,容易成就;不喜歡修,就比較困難。為什麼?不喜歡就會排斥,不能接受。喜歡就樂於接受,修學起來就方便多了。”《論語》當中也説,我看還有不少也有參加《論語》課程的,我們呼應呼應《論語》教的,【...】,修學過的,還是復習復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此不疲。念佛,歡喜啊!越念越想念,越念越歡喜,越相應,不能把念佛念到,就像小學生交作業。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趕快趕快,我要出去玩了!趕快趕快!”你看,寫的字,龍飛鳳舞,你說在這個過程,這個功課能進步嗎?心越來越浮躁了。所以,念佛,假如念成交功課,要念出清淨心、念出定力也不容易。

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一不小心就搞成形式,搞成執著點了。修行人要有高度的警覺。

我們現在依眾靠眾,可能每天報數,每天希望都念一萬。有沒有觀察到自己每天要報數,比方説,要睡覺了:哇!才七千!最後三千怎樣?...好!一萬了!交出去了。那應付作業了。那不行的,輕忽養識,不能輕忽了,你在念佛讀經的時候,我們的分別執著,甚至於是急躁、應付在增長了。所以,修行看個人。你說:“有啊!老和尚說要讀《無量壽經》,我每天讀五部。”可是你讀的時候,有沒有越來越清淨?還是讀到功夫,什麽功夫很高?打妄想的功夫很高,念著念著,嘴巴也沒念錯,已經在想其他的事情了。念佛跟讀經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所以,爲什麽都要有過來人提醒我們?這都是重點啊。輕忽養識,不要養自己的分別執著的情識。古人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前不久,有同修發問題來,說:現在有修學人强調:“一個老師,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對不對呀?

(答:)你一執著了,什麽都不對了。你不執著了,哇!不得了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一切都不執著了,你看什麽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自己覺性起作用了,這邊跟人講:“你對!”那邊跟人講:“你對!”。這個是一個典故:有兩個沙彌吵起來了,跑去找老和尚,這個甲找老和尚評評理,老和尚:“你對!”後來那個乙也來了:“誰誰怎樣,很過分!”老和尚:“你對!”結果從桌子底下跑出一個小沙彌來了:“老和尚啊,這個事情應該不是甲對,就是乙對,不能兩個都對呀?”老和尚說:“你也對!”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衆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沒有分別執著。爲什麽?這些人都在氣頭上,你跟他講道理,他說:“師父都不站我這邊!好難受!”你先順著他。隔天,老和尚升座講經,講講講講講,把理講清楚了,他們的心已經從這個情緒裡面出來了,一聼:不好意思!昨天還在老和尚面前告狀!不執著的人,他能洞察人心的狀態,他不跟人家的情緒去頂

所以,我們今天,跟哪個人能夠閙情緒,對方再怎麽錯,我們也差不了多少,叫【半斤八兩】,【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我們的習氣跟他的習氣杠起來了,這老和尚都有指導我們。

你說我們聼完老和尚這段開示,還去頂?那不是跟這麽好的因緣過不去?這麽好的教誨,你不納受,那不是折自己的福報?這樣的開示不容易聽到,聼一遍就要把它納受在心裡,遇到境界就把它用出來,那是大福報的人。你就關關難過,關關過了,(因爲)你心中有老和尚的法。有佛法就有辦法。福在受諫。

尤其老和尚講的經教,那是他一生修學的智慧跟人生的閲歷。我們是他孫子輩的,能納受他這些智慧、閲歷,我們人生少走多少彎路。我們可以很年輕的時候,就老成持重,大家有沒有觀察老和尚都交怎樣的朋友?找怎樣的良師益友?我們從他老人家講經的時候,他找的朱竟宙老居士,也個是爺爺輩的。你看,找的善知識李炳南老師,爺爺輩的。難怪老人家的見識不一般,看到世界的問題都能開出解決的方法出來。

所以,剛剛跟大家在探討:不能出現執著。你念佛號,也不能出現應付的執著。要越念越想念,這個要自己檢查了。哪有每一天念一萬,念到相應還不會自己增加的?念一萬是手段,目的是什麽?【時時提起佛號來】,可不能忘了這個目標。能念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剛剛提到,你要【不執著】。比方説,一個老師一條路,那現在老和尚圓寂了,那這個“一個老師”怎麽奉行啊?依然依止老和尚的教誨,得力了,那就有成就了。“一個老師”跟“得力”,這個是圓融的。四依法裡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得力】。

不然,你都不得力了,老和尚的經教你又深入不了,你又執著在“一個老師”,那你不是把你的法身慧命給誤了嗎?而且老和尚說了:“一個弘法的人假如沒有傳人,他的成就等於零。”老和尚這段話的用意是什麽?“弘法者把培養出傳法的人列為第一重要的事”,老和尚出家之後,都在培養弘法人才,承傳法,他老人家知道這個重要性。

我們觀察老和尚在重要的會議、重要的法會,都發表專題演講,用意在哪?那麽多信衆在修學,聼執著了,聼偏了,及時護念、提醒。你看,《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有人聼偏了,思維偏了。現在老人家圓寂了,那聼偏的人,誰來護念呢?當然是承傳老和尚的弟子們要護念。你要配合老師一代時教,護念好跟老師有緣的衆生,而我們相信老和尚圓寂了,依老和尚的經教得力的,他也能成就。你看,孟子跟孔子學,孔子不在了,人家學成功了。蓮池大師不在了,藕益大師跟著他的教誨學,也成就了。那是真得力了。

所以,“一個老師”是對的,但你不能執持這個道理,而沒有客觀看待自己的狀態。我們從歷史來看:五祖圓寂了,那請問跟著五祖學的還不得力的人要跟誰學?要跟六祖。六祖他成就了,他能看到修學人的偏頗處。可是,假如五祖的弟子有情執:“不行!我是跟五祖學的,我才不聼六祖呢!”那可能他得度的機緣就沒了。所以,這一些公案我們也要懂得去體會。

所以,大家感受感受,我們這一兩代都是成年才學的,那個執著勁一上來,哪句話都能執著,哪個點都能執著。一不小心執著點就上來了。

看看自己有沒有執著,常常照鏡子,人那個執著勁一起來,身心不放鬆,臉上這個肌肉不是很平衡。我也做得不好,我的肌肉也不夠放鬆。觀自在菩薩,觀自己自不自在。大家注意去觀察自己的表情、他人的表情,那個執著勁一上來,那個表情鐵定會展現出那個執著勁出來

我爲什麽講那麽多,因爲,這裡又提到從一個門進,我們一聽:“我們是淨土,我們從淨門進。”結果看到其他同修稍微看一兩則禪宗公案:“不行!你這樣鐵定不能成就!”把人家罵得...。主伴圓融,主是淨土。

我們《淨修捷要》裡面,第十一拜,我們復習復習:【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 ,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這是禪啊,【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千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你看,這個【心作心是】就是《觀無量壽經》說的【是心是佛】。禪宗就是要參本來面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諸位同修,我們菩提道上有一個考題常常出現,就是對自己要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你看,信心稍微有點起伏的時候,趕快把六祖大師這一段【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拿出來念一念好不好?你説:“不行!那是《壇經》,那是禪宗的,不能碰!”

那個執著勁又來了,主伴圓融。

“由此可知,你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的原則、方向、目標、綱領都告訴你。”佛門從第一堂課,三皈依就告訴我們了。

“佛法就是修這個。至於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三門、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用這樣的心境來念佛,念這一句佛號,普熏法界一切衆生。這一句佛號跟【一切皆成佛】的阿彌陀佛的心相應了。

藕益大師有説到了,【懺悔、迴向、在家念佛,無有不成就者】。修行人每天要知過改過,要懺悔。我們錯了,不知道,也不改。這個業會積起來,業力甚大!會把我們往下拽。所以,《了凡四訓》這一段話我們要重視:【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不進則退。老和尚說,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

不少同修我們綫下見面,可能一年才一兩次。見了面,當然我們善友為依,我以爲稍微看看,跟去年情況怎麽樣,有沒有比較不浮躁了。有沒有比較定一點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修定,定是樞紐,戒定慧三學,是正法的標準。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慧。其實,説實在的,真的可以老實念佛,戒定慧就在其中了。阿彌陀佛果地的圓滿功德也在其中。這個印光大師説的【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那就是他果地的功德,菩提覺道,【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都在裡面了。你老實念佛全攝佛德成自德,成就最快的法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們現在遇到這麽殊勝的法門,還是隨順自己的習慣在那裡打煩惱、打妄想,太可惜了!【少説一句話】,着急的人,話很多。【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把自己的清淨法身念回來,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連儒家都說【吉人之辞寡】,話少的人比較吉祥。【躁人之辭多】,要修戒定,一定要先調伏浮躁之氣。蓮池大師曰:《大藏經》所詮者,大藏經所詮釋的是什麽?不過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你看,我們念佛的時候,身口意攝受住了,就是戒;字句分明,都攝六根,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耳根最利,你耳朵一專注聼,其它五根就不會放逸出去了。所以,念佛即是戒定慧,【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你妄念止住了。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隨文逐句閲此藏經。不一定說要去閲藏才是修戒定慧,老實念佛就是修戒定慧最好的方法。

而且,蓮池大師這裡很慈悲,“光陰迅速”,好快啊,2024年已經過了七個月了,明天就8月1號了。我這個過了中秋的人,現在看待一年戰戰兢兢,有多少一年啊?不是開玩笑的。不能誤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我到底念佛的不得力呀?習氣有沒有能減少?

“光陰迅速,命不堅久”,命不能很久了,“願諸人以淨業為急務”勸勉我們所有修學的人以修淨業,淨業最重要的信願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淨業包含淨業三福,要依這個修。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擺第一。我對這一句話有一點體會,因爲,我的工作還不少。一聽黃念老說“要把念佛擺第一”,黃老這麽慈悲,不忍心把這句話跳過去,那不能因爲工作多,當藉口,黃念老又說了,一天念不到一萬不叫念。爲什麽不叫念?這裡要稍微説明一下,假如你念佛的速度是“阿--彌--陀--佛”,那你念一萬,鐵定十個小時要了。

我們一般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速度,你一天念個一萬,應該的。爲什麽?你不念一萬,你大部分(時間)在打妄想,那不叫念。因爲你念不得力了,你會退步的。所以,就不叫念了。那只能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要成就不容易了。都是要往:【若要佛不離口,先需珠不離手】,要往【佛不離口】的目標。

這些話我自己都有去觀察、體會自己的狀態,我佛珠、念佛器一不拿,佛號比較提不起來。只要拿著,對我就是一種提醒。當然,你們的功夫比較高,我是先講一講個人心得。

有拿、沒拿,有差(別)。越拿,越提得起來。

結果,本來只是堅持每天念一萬,慢慢知道收穫是什麽?你每天念佛多了,妄想就少了。原來念佛跟處理事是一不是二。

你妄念一少,心比較定,比較能正思維,你處理事能處理好。

妄念多了,心比較亂,事情一處理的不妥當,後面還要收拾,變惡性循環,疲於奔命。

現在佛號念得多了,心比較定了,再去處理事,慢慢良性循環出現了。

假如我們修行,還是每一天都在忙著收拾慘劇,你說我們的信心要多强啊?對佛法要有多強的信心都難講。

你要越念越相應,處理事當中,佛法能用處來,越來越有信心了。但是,都從老實聼善知識的一句話,你就會有這個收穫了,一句就好了,你就能感受到了。你真的從一句感受到了,你就越肯聼話了,就不用人家勉强了。

藕益大師說,要懺悔,迴向,在家念佛,這個都是大菩薩再來的。這些話都是給我們保證,無有不成就者。而這個迴向,老和尚說的,拓寬心量。我們這個講記說的,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

我們想一想,現在還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不能包容的人?想到、見到會起情緒的人?那我們的心量還不夠,要拓寬,要常常在迴向當中拓寬心量。今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可不能念這一句的時候說:“那個人我考慮考慮!”那就不相應了,念迴向也是有口無心了。所以,這個迴向先給誰迴向?先給你想了就不舒服的人,最先迴向。心量就擴大了。你念著念著,心就變化了。

你看,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毀謗、侮辱他的,給他們立牌位,每一次講經完給他迴向。藕益大師一句話是給我們成就做保證。懺悔、迴向,在家念佛,就對了。

“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現在覺得我們修行的人連誰都不能容忍呢?連自己家裡的人。還常常生起“都是冤親債主”的念頭。我們要修大乘法,慈悲爲本,跟家人要講情義。可能有人要反駁我了:“人家那個首頁老和尚,他佛寺有兩副對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子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結果,我們一聽完這兩句話:“都是冤親債主”。

大家要瞭解,怎麽成爲“冤”的?恨從哪裡來的?從愛來的。那都是過去生很愛護我們的,結果我們自己沒有德行、沒有智慧,這個緣就搞成惡緣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而且,衆生都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況且我們修行人要行為世範,你一個學習傳統文化、學佛的人不照顧家庭,人家能相信佛法嗎?能認同傳統文化嗎?我看,世間沒學的人鐵定反感,我們已經在謗法了,造成人家的誤會了。而且,老和尚講了,弘揚傳統文化從哪裡下手?從孝道,百善孝爲先。

我現在有聽到傳統文化單位負責的人,人家家裡父母生病了,“你不用回去!在我這裡有功德,你再用這個功德回向給爸爸媽媽就好了!”你沒有把孝道擺前面,你跟佛法、傳統文化的教導不相應了,那怎麽弘道呢?你所講所作跟經典不相應了,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領導人,你給人家指錯了,那個罪過很大的。所以,有同修問成德:“怎麽很多學傳統文化,弘法的人,四十幾歲、五十幾歲走了?”當然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情況不一樣。有的,我真的見過,太拼命了,處理事情,打電話打到耳朵流血。忘我了,太拼命了。雖然犧牲奉獻,但是,還是悠著點。因爲,可能大衆看來會害怕:“怎麽幹成這個樣子?”老和尚都是早睡早起,我們跟老和尚學,不能挑著學,老和尚展現九十六嵗!但,有一些部分確確實實,得到大衆的恭維、大衆信任自己,可是,你給人家教錯了。這個責任很重的。

父母生重病了,第二句話講:“趕快回去”,才對呀!

包含你的骨肉,比方説,你孩子身心出問題了,你還在台上講課,你(要)趕快全心全意幫助他,不然,真的拉不回來,出了什麽情況,你弘法的路就斷了。你講的道理,你連家裡的問題都處理不了,人家一知道了,這信心不就退了?你不止沒有功德,有罪過了。有什麽罪過?讓人家信心頹喪了。講成這個樣子,怎麽家是這個樣子?你不止沒有功,有過。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大學》裡講【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子女,也有他的業,可是問題是:你是他最親的父母,在他業現前的時候,你當然要表【全心全意去愛他】的法。我們自己修學,目標是什麽?恢復真心。我們去護念大衆,目標是什麽?也是幫助大衆恢復真心。我們在哪裡恢復?在當下的因緣。我們看到親人這麽需要我們,我們當然是用真心去回應這個因緣;可不能這個時候,心裡提起來的:“你看,冤親債主!妨礙我弘法的事業!”那還得了!那心偏得太厲害了。沒有情義了、沒有恩義了。會不會講錯?鐵定講錯。因爲,言語是自己的心聲,自己心偏了,怎麽可能講出來的道理,不會錯呢?

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說弘法的人,要先扎三根。因爲,我們有德行的基礎,懂得做人做事的標準,我們的言語,不會偏離做人做事的心境標準。假如我們,這個三根都沒有下功夫去扎,那心一有偏,言語行爲就會偏了。

所以,老和尚接著說了:“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你看,老和尚這些設問,就是讓我們把根源的問題找到,你找不到,問題不能解決。那就繼續迷迷糊糊下去了。修行人不能打迷糊仗,面對境界要清楚,經一事要長一智。我爲什麽看不到我自己的問題?要找出來。

因爲“處處六根往外面跑,”眼耳鼻舌身意往外了,往外就著相,著相就生貪,順境善緣,生貪逆境惡緣生瞋。

“不曉得往內,”佛法是内學。“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我們在什麽時候反觀呢?聼經的時候。我是當機者,老和尚講給我聼的。在見別人過,馬上不著這個相,拉回來,見人惡,即内省。

古代這些,下修行功夫的人,他們總結出一些心得。你看,唐荊川先生,這也是大儒了,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就是我們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毛病,【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我們覺得,這個人這樣很過分、那個人這樣不對,我們很厭惡這些錯誤,【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拉回來,反省自己,【則色色有之】,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個一拉,整個心狀態不一樣了,本來是跟人家對立起來,在批評人,一拉,不好意思了:“原來我最討厭的,我自己也有啊。那我就沒有資格説別人了。”

一回光返照,這個就(是)覺悟的人了。自己要越能反觀,然後呢,也要善友為依,比較容易發現自己過失,旁觀者清,請人家幫忙。但是,也是我們的招感,人家才肯幫我們的忙。

我們能: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就漸相親了。

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一起念回向文,我們記住藕益大師的教導,給我們挂保證的教導,【懺悔、回向、在家念佛,無有不成就者】。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