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7, 2025

Buddha Reveals the Truth of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佛陀道破人生無常的真相

佛陀道破人生無常的真相!如何擺脫“情”的纏縛?在修行路上,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除了念佛 還要放下萬緣,這個萬緣主要就是指的我們在人情世故中的情執。 Buddha reveals the truth of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How to get rid of the entanglement of "love"?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if you want to be enlightened or reborn in the Western Pure Land, in addition to chanting the Buddha's name, you must also let go of all attachments. This all-attachment mainly refers to our attachment to love in the human world. 每天會收到很多人的來信無非是離婚的、喪子的、家人有病的。喪子是如何的傷痛,離婚是如何的悲哀,每個人都是為情而活著,親情 友情 愛情,人們如何才能擺脫情的困擾,我今天呢就給大家講一個釋迦牟尼佛傳法時代,那個時候的修煉人,是如何對待這個情的,佛陀對他們的開示又是什麼呢?大家聽完了以後一定會受益的。 I receive many letters every day, which are nothing more than divorces, bereaved children, and sick family members. How painful it is to lose a child, how sad it is to divorce. Everyone lives for love, family love, friendship love, and husband/wife love. How can people get rid of the troubles of love? Today, I will tell you a story about how the practitioners in Sakyamuni Buddha’s time treated love. What was the Buddha's teaching to them? After listening, you will definitely benefit from it. 自從釋迦牟尼佛來到舍衛國,為大眾說法教化後,全城的人都成為了有道德 有禮貌,懂事理的人。 他們互相愛護幫助,和睦相處,舍衛國簡直就是一塊淨土。當這個消息傳到其他的國家時,遠在羅越祇國的地方,有一個外道,生起欽佩佛陀的威德的心。因此他放棄苦行,不辭旅途的辛苦,長途跋涉來到舍衛國。想拜見佛陀 請求開示。 Since Sakyamuni Buddha came to Sravasti and preached to the public, the people in the city have become moral, polite, sensible and considerate. They love and help each other and live in harmony. Sravasti almost became a pure land. When this news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in faraway Rāvaka country, there was a heretic who admired the Buddha's power and virtue. Therefore, he gave up his ascetic practice and traveled a long distance to Sravasti, wanting to meet the Buddha and ask for his teachings. 但在他還沒有見到佛陀時,卻遇到了一件令他不解的事。原來舍衛國是個熱帶的地方,毒蛇很多 如果被咬傷 立即會喪命。所以在這個地方,被毒蛇咬死的人很多。當這個外道走到城外的時候,看見兩個父子在田裡幹活,突然從草叢中鑽出一條毒蛇,把那個兒子咬了一口,不久毒發就死了。 But before he met the Buddha, he encountered something that puzzled him. It turned out that Sravasti was a tropical place with many poisonous snakes. If bitten, you would die immediately. So in this place, many people were bitten to death by poisonous snakes. When the heretic walked outside the city, he saw a father and son working in the field. Suddenly, a poisonous snake emerged from the bushes and bit the son. Soon the poison took effect and he died. 而那個做父親的卻依舊照常的工作,兒子的死對他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外道就覺得很奇怪,就問老人:這個年輕人是誰呀?我的兒子。老人回答:既然是你的兒子,為什麼他被毒蛇咬死,你卻一點悲傷都沒有?還有心情繼續工作。他不是你的親生兒子嗎? The father continued to work as usual. His son's death did not have a big impact on him. The heretic felt very strange and asked the old man: “Who is this young man?” “My son,” the old man replied. “Since he is your son and died from a poisonous snake, why are you not sad at all? You are still in the mood to continue working. Isn't he your biological son?” 這有什麼好悲傷的?人總是要死的,事物的興盛與衰敗自有它的規律。人既然死了,如果他有善因,自有好報;假如他的惡因成熟,惡報就會現於其前。我憂愁啼哭,對死者能有什麼好處呢?老人說到這裡,看著發呆的外道,又問他:你是不是要進城?順路的話,我拜託你一件事可以嗎? “What is there to be sad about? People will di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ings have their own laws. Since the person is dead, if he has good karma, there will be good rewards. If his evil karma matures, the bad retribution will appear before him. If I get sad and cry about it, what good can it do for the dead?”The old man stopped, looking at the dazed heretic, and asked him: “Are you going to the city? If it’s on the way, can I ask you for a favor?” The heretic asked: “What is it?” 外道問:什麼事?老人家又繼續說:你在進城後,向右轉的第二家路過時,請對我家人說:中午送飯的時候,只送我一個人的份就可以了。對他說兒子已經被毒蛇咬死了。 The old man continued: “After entering the city, when you pass by the second house on the right, please tell my wife that when she delivers lunch at noon, just send me one portion and tell her that her son has been bitten to death by a poisonous snake.” 外道覺得非常的奇怪:為什麼這個老人一點好心?慈悲心都沒有呢?兒子死在了這裡,毫無悲哀,反而不忘自己的午餐。世界上竟有如此冷酷的父親! The heretic felt very strange. Why did this old man have no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His son died here. Not only didn’t he feel sad, but instead didn’t forget his lunch. There are such cold-hearted fathers in the world. 外道進了城,拐了彎,找到了老人的家,對老夫人說:你的兒子被毒蛇咬死了,他的父親要我帶個口信給您,中午只送一個人的飯就好了。夫人聽了這個話只向來人感激,並沒有悲傷。外道奇怪的又問:老夫人,你不憐憫兒子的慘死嗎? The heretic entered the city, turned right at the corner, and found the old man’s home. He said to the old lady: “Your son was bitten to death by a poisonous snake. His father asked me to bring you a message. Just send one person’s lunch at noon.” After hearing this, the lady was grateful to the visitor, no sadness at all. The heretic asked curiously: “Old lady, don’t you feel pity for your son’s tragic death?” 老夫人卻很自然的回答:這個兒子託生到我家,不是我去招呼他的,他自己要來的。現在走了,我也留不住他。正如旅館住一夜的旅客,晚上經過寄宿,天亮各自離開。誰也留不住,其實也不需要留。我們母子之間也是如此,兒子的去來是隨他的業緣,我一點也救護不得。 The old lady answered naturally: “This son was born into my family. I didn’t invite him. HE wanted to come. Now he’s gone and I can’t keep him. Just like a traveler who stays overnight in an inn, he passes by and stays overnight. He leaves at dawn. No one can keep him. In fact, there is no need to stay. It is the same between us, mother and son. The son's coming and leaving depends on his karma. I can't save him at all.” 外道聽完這些話,心裡想這真是一對硬心腸的夫妻啊!糊塗又不近人情!這時裡面又走出來一個女人,是死者的姐姐,外道好意的問他:你的弟弟死了,你不傷心嗎? After hearing these words, the heretic thought to himself: “What a hard-hearted couple! Deluded and unkind.”At this time, another woman came out. She is the sister of the deceased. The heretic asked her kindly: “Your brother is dead. Aren't you sad?” 他已經死了,我為什麼要傷心呢?我們如同被編成大木筏的木頭,在水中航行,一旦遇到大風暴 木筏被沖散了,那木頭各自隨流水飄散,木頭不能永遠的綁結在一起。我們因為偶爾的因緣,而變成了姐弟,同生在一家,但壽命各有長短,生死並沒有規定的時間。他既然先走一步,我做姊姊的又有何能力相救呢? “He is already dead. Why should I be sad? We are like wood woven into a big raft, sailing in the water. Once a big storm occurs, the raft is washed away. The wood will drift away with the water. Wood cannot be tied together forever. We became siblings because of occasional karma. We were born into the same family. But our lifespans are different. There is no fixed time for life and death. Since he left first, how can I, as a sister, save him?” 姐姐說完,身邊又有位婦女說:喔 我的丈夫死了。外道這時已經更加的墜在雲霧中了。他問婦女:你自己的丈夫死了,竟然這樣若無其事,毫無悲傷之意,真的這麼無所謂嗎? After the sister finished speaking, another woman next to her said: “Oh My husband is dead.” The heretic got lost even more in the mist. He asked the woman: “Your husband is dead. You act like nothing happened, not even a bit of sadness. You really don’t care at all?” 死者的妻子平靜的說:我們夫妻的結合,和空中的飛鳥是一樣的,夜間停宿在一起,天一亮各自去尋求食物,各有各的命運。鳥一旦飛開而不能回來,是他的造化,我既代替不了他,也無法為他承擔業力。就好比途中相識的客人一樣,相會以後總要各奔東西。 The wife of the deceased said calmly: “Our union is the same as the birds in the sky. They stay together at night and go out to seek food at dawn. Everybody has their own fate. If a bird flies away and cannot come back, it is its fate. I can neither replace my husband nor bear his karma. It is like guests we met on the trip. After meeting, we always go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外道聽了這一家人的話,滿心的憤怒,甚至後悔自己跑了一趟冤枉路。本來聽說這舎衛國的人是有孝道的,以為自己棄邪歸正,來此尋找真諦的。豈知是這樣一般毫無道理,沒有仁慈心的人! After hearing what the family members said, the heretic was filled with anger and even regretted that he had made such a wasted trip. He had heard that the people of the Sravasti were filial, so he thought that he had abandoned evil and returned to the right path and came here to find the truth. However, it turned out that they were such unreasonable and unkind people. 儘管如此,他還是想見佛陀一面,空手而歸畢竟是遺憾的。因此他來到祇園精舍求見佛陀,外道心裡充滿疑問,見佛陀以後,默默坐在一邊,低著頭,並不開口詢問。 Despite this, he still wanted to see the Buddha. It would be a pity to return empty-handed. Therefore, he came to the Jetavana Monastery to ask for an audience with the Buddha. The heretic was full of questions. After seeing the Buddha, he sat aside quietly, lowered his head, and did not ask. 其實他的心思佛陀早就明白了,因而故意問道:什麼事使你如此憂愁呢? In fact, the Buddha had already known his thoughts, so he deliberately asked: “What makes you so sad?” 因為希望不能如願,所遇之事違背我心,所以憂愁。外道回答:哦,憂愁不能解決問題。有什麼失意的你儘管說吧。佛陀慈悲的對他說。 “Because my hope cannot be fulfilled and the things I encounter go against my heart, so I am sad.” The heretic replied. “Oh, worry cannot solve problems. If you have any frustrations/questions/problems, just tell me.” The Buddha said to him compassionately. 我從遠方慕名而來,是因為崇拜舍衛國,有您的佛陀的教化,人們都依法奉行,豈知一到這就遇到這麼多一點也不近人情的事情!外道將碰到老農夫及兒子,乃至一家人的事告訴了佛陀。他以為這是大逆不道,沒有人情,豈有慈悲可言!在佛陀的國家裡,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I came from afar because I admired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in Sravasti. People followed the law. But I didn’t expect to encounter so many things that were not humane.” The heretic told the Buddha about the old farmer and his son and even the whole family. He thought it was a great rebellion. There was no humanity, no compassion. In the Buddha’s country, such things should not happen. 但佛陀卻微笑著向他開示道:話不是這樣說的,人所希望看到、聽到的是人情、人性的事。而法理是不能順著人情人性的。把人性淨化與真理相應,那才是最要緊的,修行。你所見到的那一家人,在道理上他們並沒有錯,他們能知道人生無常,人不能永遠保持自己的有為的色身。生命這是從古至今,所有的聖凡都是一樣的。一個人死了,大家為他大哭大喊,這對死者有什麼益處嗎?何況當人在有生的時候,注定就是要死的。生喜死悲這是世俗對於生死的迷惑。所以在生死的輪迴中,就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 But the Buddha smiled and enlightened him: “That’s not the way to say it. What people want to see and hear are human feelings and human nature. But the Law cannot follow human feelings and human nature. Purifying human nature and making it correspond to the tru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Practice. The family you saw was not wrong in terms of reason. They knew that life is impermanent. People cannot keep their physical bodies forever. Life is the same for all saints and ordinary peopl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When a person dies, everyone cries for him. What good is this for the deceased? Moreover, when a person is alive, he is destined to die. Joy of birth and sorrow of death are confusions of the world about life and death. Therefore, in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there is no end.” 外道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心裡頓時開悟。從此他真正改宗皈依佛陀,做了一個虔誠的、精進的比丘。 After the heretic heard the Buddha's teachings, his heart was suddenly enlightened. From then on, he truly converted to Buddhism and became a pious and diligent monk.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以後,讓我們知道人生無常,有生必有死。我們在死者面前大聲的哭喊,是沒有用的,是救不了他們的。我們現在身為一個念佛人,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情,都要把心穩住,只要心裡有這一句佛號,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So after reading this story, we know that life is impermanent. There must be death after birth. It is useless to cry in front of the dead. We cannot save them. Now as a Buddhis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the situation is, we must keep our hearts steady/calm. 只要有佛菩薩的加持,都會讓我們解脫困境的。 As long as we have this Buddha name-Amituofo in our hearts, there is nothing that cannot be solved. As long as we have the blessings/support of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we will be able to get rid of difficulties. 並不是說我們修行人,就都六親不認了,這個是錯的,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更加的要孝親尊師,要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It does not mean that we practitioners do not care about our relatives. This is wrong. As a practitioner, we must be more filial to our parents and respect our teachers. We must love everyone around us. 分享這個故事,主要是讓大家要正確的面對無常觀、生死觀,放不下這個情執,會影響我們的修行,會影響我們的往生。希望大家呢啊都能放下情執,好好念佛。 Sharing this story is mainly to let everyone have a correct view of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If we cannot let go of these attachments, it will affect our practice and our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we cannot get enlightened. I hope everyone can let go of the attachments and recite the Buddha’s name whole-heartedly.

The end. 阿彌陀佛(Amitabha Buddha)

Original Posting From【靜雅佛音】https://youtu.be/SlJ39Sm-B_Q?si=r9IYsCDQCBNwenhx

**Translation by Google Translator**

Saturday, August 24, 2024

成德法師 20240731《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731《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首先念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四十二願,兩百四十二頁,我們先將經文讀誦一遍:【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覩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徹照十方願,非常殊勝,而且淨土是非常的美好莊嚴,廣博嚴淨。老人家從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給我們引導到根本上來,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稍微復習一下,兩百四十六頁,老人家提到了:“淨土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從這一部經仔細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少欲,不斷放下欲望;煩惱輕了,清淨心現前了,智慧就長了。“果地上成就清淨國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心淨佛土淨。這個理我們明白了,能不能往生,關鍵是清淨心,我們一心求生淨土,功夫要下在放下習染,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心地的清淨。

用在我們當前,往生的大事我們知道修清淨心了,能成就我們的願。眼前我們所遇到的家庭、工作情況,是屬於我們的依報,也隨著我們的正報轉,我們要往生淨土,從根本上下功夫是修清淨心;我們要解決家庭、事業上的問題,那也要回到根本上:修我們這顆心。【依報隨著正報轉】。光是這個認知就不容易了。我們遇到事情:“誰誰誰不對,誰誰誰錯了。”這個慣性很强。

老和尚都受了具足戒了,李炳南老師迎接老和尚到慈光圖書館,老和尚去給老師謝恩。老師一看到:“你要信佛啊!”師長當時候都愣住了:“我都出了家,都受具足戒了,講經也講了應該有兩年了。”老和尚是一出家就講經了,出家後兩年才受戒的。

信佛是:時時刻刻不離佛的教誨,這是信佛了。遇到境界是隨順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叫【信佛】。假如,你一問他很激動:“我很信佛!”可是,一處理事,都是隨順自己的習慣、習氣,那是激動型的信佛,不是真正信佛。信,一定表現在依教奉行上。這個是真信。佛門是重實質,不是重形式:每天,早晚禮拜,就一定信佛嗎?這個還要自己在六根接觸六塵、在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是不是相信佛所説,是不是依照佛所説的去奉行這個才是實質上的信佛

我也見過很多同修,跟我說:“我夢到老和尚很多次了!”夢到,也會執著。常常跟別人説就是執著了。給別人炫耀,那不是執著,不然是啥?那裡面可能就有貪,講出來為什麽?讓別人肯定肯定。這個就貪名了,“你看,我常常夢到老和尚!”這個慢心會起來。

最近有聽到,有同修反應,有人講課,他說:老和尚在夢中給他印證了。很多人聼了就很激動了:“老和尚給他印證了!夢中。”大家記不記得老和尚說的:“我從來不給人家印證。”這是第一點。老和尚從來不給人家印證,那現在又到夢中去給人家印證嗎?

再來,當我們把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有沒有觀察到自己是什麽心態?要用“夢中老和尚給我印證了”,這句話達到什麽目的呢?

再來,這個話講出來,聼的人,聽衆聽了對他們又是什麽影響呢?那不是把我們看得很高嗎?能客觀看我們嗎?把我們看高了,我們都不是從小扎根的,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你又製造一個氛圍讓人家把你看得很高,誰還敢給我們提不足、提意見呢?那不是刻意的要把自己營造成“自己是神”,然後,別人還真的把我們當神了。其實,我們從成年才開始學的,我們做人做事都還有欠缺不足,都應該用開放的心,讓他人,不管是家人還是團體的同仁,因爲我們有自知之明,不是從小學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甚至是四十幾歲才學,要把前面這些習染去掉就不容易了。

當我們不客觀看待自己的時候,我們自己會迷失掉的。老子說的【自知者明】。我們要先有自知之明,我們得要學,首先要學聖賢君子的態度。不能一下把自己搞得飄飄然,像佛菩薩一樣了,我們連世間聖賢君子的心境都沒有達到,怎麽做佛菩薩呢?

唐太宗很好的領導人,他都求諫,不是納諫而已。納諫,是別人勸,能接納;他是主動求別人提醒。他才能成就世間一代功業,成就了貞觀之治。

所以,我們這一兩代人修學,很不容易。外在的誘惑很大,財色名利的誘惑,可能比老人家那個年代難十倍、百倍都不止。内在,老人家他們從胎教開始;我們是成年才學,内在的煩惱,比老人家那個年代可能又多不少倍,内外的挑戰,我們更要戰戰兢兢,觀心為要。這個心念不能稍有偏失,心念一偏,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你真正跟佛菩薩有特殊因緣的,真的在夢中給你加持的,絕對不會説出來的

你説出來,首先,對大衆不利了。爲什麽佛門有一個規矩【身份暴露了,你就要走了】?這個我們不能當知識去學,要用心去感悟:爲什麽佛門有這個規矩?

比方:那個修行人是觀世音菩薩。請問大家:大衆去找他,求什麽?“觀音菩薩,幫我把頭摸一摸吧。我的業障就消掉了。”他還會認真學法嗎?學法要多久啊?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那我們現在的根性不如那個時代的人。李老師在台灣講三十八年,沒有間斷。衆生要長期熏修。

假如,釋迦牟尼佛可以幫我們修,那他老人家大慈大悲早幫我們修了;可以摸一摸頭就成就了,那早幫我們摸了。

佛菩薩、大善知識是我們的一個助緣,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佛門這些規矩,你自己要去體會,你會佩服佛門這些考慮。

爲什麽說我們這一兩代很難?因爲是成年才學,做人做事的基礎不足。弘法的人基礎不足,聼法的人基礎也不足。假如聼法的人水平很高,那也能護念到弘法的人。

比方,我們一聽這個弘法的人說:“我在夢中老和尚給我印證了。”那假如是我聼了他講的課,我私底下馬上就提醒他了:“你這個心態鐵定要出問題了!”他假如有善根,接受了,他可能就不會偏出去了。

前不久,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們廬江有一個同仁,他是兩三年前,他的情況就有同修告訴我。他說:他是唯一得到老和尚、蔡老師真傳的,唯一。諸位仁者,你們聼到這個人這麽講,你們下一個念頭的判斷是什麽?

會强調自己【唯一】的,那不是在標榜自己嗎?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他一定謙虛的,他怎麽可能這樣標榜呢?但是,他的教學點比我還多,二三十個教學點。那大衆聼他這麽一講,都激動了,也沒人來問我,我事後才知道的。

所以,以後你們聼到跟我有關的,直接可以問我一下,不然都搞到有二三十個教學點了,那被他影響的大衆上千人,我有共業,因爲,他打著【唯一傳人】,我也要背黑鍋了。

最近也聽到,有講課的人說:他是老和尚唯一的傳人。我説:阿彌陀佛!那人家劉素雲老師修得這麽好,你説你是“唯一傳人”?

我們要能觀照到自己的念頭。你哪怕尊敬一個人,大家都不是從小開始扎根的,你尊敬一個人,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也要懂得護念你尊敬的人。不然有時候,你跟著一個老師學都是用情感。每一個修行的人,都會遇到考驗。

他假如身邊有冷靜清醒的人,可能他就不會偏出去了。一個講學的人偏了,那是集體都落入一種很怪的思想狀態,它才會整個偏出去,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偏。首先,護法,主要的護法都偏了,不然早就把他拉回來了。鐵定這個護法也是要名聞利養,而且,可能是互相利用了。欲令智迷,他考慮眼前得到名、得到利。

佛門的名利不好貪求,這個果報來的非常快啊

《了凡四訓》說【名,亦福也】。名是福報。你在佛門享這個名,人家這麽尊重我們,我們要對得起別人的尊重,你要護念相信你的人的法身慧命

你把這麽可貴的【尊重】拿來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個太殘忍了

貪利,其實,我們講學的人不能落入好勝,嫉妒。你一好勝心起來了,你就會想急於展現我的能力給大衆看。你急於,欲速則不達。你越急,你的心就偏掉了,用的方法、手段就越偏越厲害了。

比方,有大衆得恐慌症了。你說:“你來供養我,我們做什麽事情,你的病就能好。”哇!阿彌陀佛!你都沒瞭解他的病因在哪,你就可以打包票說“供養我,病就能好”?修行人都是謙虛的,說“供養我,病就能好”,那他自己就比較貢高了。

而且,從業力是一個層面。一個人心理有問題,可能身、心、靈,這些層面都有原因的。你要全面瞭解,去護念他,去幫助他。你可不能讓對方覺得:“只要我供養了,什麽都解決掉了。”這個對衆生的引導都有偏頗了,要客觀啊,現在解決問題都要多管齊下。

所以,我們自愛,要能看到自己心念有沒有偏;我們愛人、護念人,我們也要懂得能判斷,有沒有偏頗之處。

我們護念自己,自己的念頭有沒有信佛?跟經教相不相應?我們一處理事情,你看依報隨著正報轉,調自己的心。

像成德有一陣子,考什麽?考不能做爛好人。這也是一個考題。自己性格,相對溫和一點,可是學著、學著,變成爛好人了,變..了。大是大非面前,不敢站出來説話了。那也是求個:“哎呀,蔡老師性格很好,講話柔柔的。”我一聽也很舒服。那我就著了,裝一個樣子給人家看了。這個也是受老和尚啓發、教導。

老和尚零六年到聯合國,提出來:請各個宗教代表為世界和平祈禱。結果聯合國不同意,老和尚對聯合國的代表說了:“你們搞和平是假的。我不幹了,我退出!”老和尚這個表演我學到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所以,要參【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平等。因爲這個【怒目金剛】可以振聾發聵,但是,不是發脾氣。現【怒目金剛相】也是慈悲的,不然,我今天一講完,本來脾氣就大了:“成德法師說要怒目金剛!”那我就阿彌陀佛了!我又跟他共業了。所以,我得補這一句才不共業。怒目金剛也是慈悲心,也是真心。不是一怒為紅顔,那不對;要一怒為蒼生、一怒為民族,不是一怒為紅顔,那不對。

我看這一句你們都沒什麽表情,你們沒怎麽看電視劇,很好!

我們都希望愛護我們的親戚朋友,我相信這是每個人的心願,可是,我們要用對心。可是,當我們沒有從根本---這個心,去處理事情,我們很容易就著到我們所面對的事相當中。所以,有時候你要去處理問題,結果捲入人家的是非裡面去了,都有可能。而,當我們有著了“誰對誰錯”,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了,著了相就生煩惱、生愛憎了。你心要很平等清淨。

我跟不少夫妻認識,聼太太講,先生不是人;聼先生講,太太不是人。後來我一客觀瞭解,兩個人都是好人。可是你看搞得,把一兩個缺點一直放大,自己心偏了,要看得到。

那我們從中,你不能受他講話的言語,你就落了那個印象,可能你看相關的人就不客觀了。所以,要護好這顆心重要。你看,《呂氏春秋》裡面說的【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則天下成,治其身則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為天下者,他是天子,【不於天下於身】。他下手處在修自己的身,看好自己的心念,就像唐太宗,他可能日理萬機,可是他護住了自己的心:我不能情緒化,我要兼聽則明。他每個考慮,沒有偏頗;他每句話大公無私的講,沒有偏私;每一句話、每個行爲都是對的,他所處理的一切事都往好的方向走了。心,是根本,是正報;處理的事是依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心是根本,那我們淨土宗是從淨門入,師長講到我們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的總綱領給我們說了,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覺正淨這是修學的三個綱領。

兩百四十九頁,師長有講到“在中國,禪宗是走「覺門」,覺而不迷。他真正覺悟了,自然正知正見,自然六根清淨,所以正跟淨都得到。”因爲,他從覺門入,恢復真心了。真心本有覺正淨,一有,其他兩個都有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這個拉到老和尚指導我們,修心,心有根本,菩提心,用五心讓我們好觀照【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説:“我很清淨。”可是,你看身邊的人很痛苦了,他都沒有去幫忙,那這個清淨,假的。那叫貪清淨,變得不大講情義。

所以,【無情,不能修道】,不講情義、道義,修不了道;但是,【情不空,不能證道】,你這個情,不能又執著了。你看,我們世間聖賢人對國家民族很忠義,很有情義,可是他出不了六道輪迴。

師長講經裡面一個例子,都是我們佩服的民族英雄:岳飛。可是,他放不下的話,他還在打仗啊。什麽都要放得下才行。

所以,真誠了,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說很慈悲,可是,心不清淨,這個慈悲裡面有夾雜,不純了。所以,從五個..可以檢查我們當下是不是在用真心。

“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純正的思想、純正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確,教下一般走這個路。一旦大開圓解,他覺而不迷,他心也清淨,淨而不染。可見一個得到,另兩個也得到。淨宗跟密宗是修「淨門」,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淨宗講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念到事一心,就斷見思惑了;念到理一心,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了法身的境界。像海賢老和尚,就念到入法身的境界了,什麽都知道了。

當然,海賢老和尚,成德思維:海賢,清淨海會的聖賢。不知道他老人家法號是不是有稍微透了一點他的身份。當然,這個要到極樂世界才能確認。但是,這個名號有味道:“我們要參加清淨海會眾菩薩的俱樂部”。

他假如是再來人,他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他所説所作的,一定應衆生的機,他不會説一説,然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他不會表演一下:“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

他沒有一個念頭說:“我要怎麽表演。我要表演到他們都跟不上。”那不是慢心做主嗎?沒有起心動念,應機,應衆生機。

所以,爲什麽老和尚一再的讓我們以海賢老和尚為榜樣?老和尚有慧眼,他看得懂這大善知識應我們的機表演。老和尚配合,希望我們珍惜這個榜樣,效法他,個個都能成就。

我們好像前面說了,我們這個《四十八願講記》檢討完,我們一起學習老和尚六個小時開解《海賢老和尚表法》。當然,我們解一條,我們就要效法一條。

我們現在四十八願,到四十二願了。前面四十一願有沒有變成自己的願?這個才是重點。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我們多次共勉:【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用老和尚的話,老和尚也是回頭勸勉我們:“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跟老和尚同心。得到阿彌陀佛跟老和尚的加持,那就不可思議了,通了,感通了。

所以,“到理一心不亂,覺、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能把修學的綱領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止不會走錯路,成語說: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們很有福報遇到老和尚的教誨,真的修學只要聼他老人家的話,就達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你看,老人家抓綱領給我們修學,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五心;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二十個字,整個大藏經强調的心行都在裡面了。二十個字不難掌握,你在處理事的時候,跟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的精神相不相應?很容易觀照。這樣自己就常常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及時調整,不會偏頗。

“一生認定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或是修「覺」,或是修「正」,或是修「淨」。三個都學,難!因為用心不專。三個當中選一個,你決定成功。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進來,你同時想從三個門進來,是進不來的。兩個門也進不來,你才曉得一門深入,一門進來之後,另外兩個門同時就得到。這個淺顯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選擇適合自己根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這兩句都要具備,你說很喜歡,但是,不適合自己根性,也不能得力。又喜歡,又適合自己根性,不然,那個喜歡又出現執著點了。我有遇過,很喜歡禪宗,但是,他習氣伏不了,又增長,最後犯戒了。這就麻煩了,一失足成千古恨都有可能。

“因為喜歡修,容易成就;不喜歡修,就比較困難。為什麼?不喜歡就會排斥,不能接受。喜歡就樂於接受,修學起來就方便多了。”《論語》當中也説,我看還有不少也有參加《論語》課程的,我們呼應呼應《論語》教的,【...】,修學過的,還是復習復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此不疲。念佛,歡喜啊!越念越想念,越念越歡喜,越相應,不能把念佛念到,就像小學生交作業。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趕快趕快,我要出去玩了!趕快趕快!”你看,寫的字,龍飛鳳舞,你說在這個過程,這個功課能進步嗎?心越來越浮躁了。所以,念佛,假如念成交功課,要念出清淨心、念出定力也不容易。

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一不小心就搞成形式,搞成執著點了。修行人要有高度的警覺。

我們現在依眾靠眾,可能每天報數,每天希望都念一萬。有沒有觀察到自己每天要報數,比方説,要睡覺了:哇!才七千!最後三千怎樣?...好!一萬了!交出去了。那應付作業了。那不行的,輕忽養識,不能輕忽了,你在念佛讀經的時候,我們的分別執著,甚至於是急躁、應付在增長了。所以,修行看個人。你說:“有啊!老和尚說要讀《無量壽經》,我每天讀五部。”可是你讀的時候,有沒有越來越清淨?還是讀到功夫,什麽功夫很高?打妄想的功夫很高,念著念著,嘴巴也沒念錯,已經在想其他的事情了。念佛跟讀經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所以,爲什麽都要有過來人提醒我們?這都是重點啊。輕忽養識,不要養自己的分別執著的情識。古人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前不久,有同修發問題來,說:現在有修學人强調:“一個老師,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對不對呀?

(答:)你一執著了,什麽都不對了。你不執著了,哇!不得了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一切都不執著了,你看什麽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自己覺性起作用了,這邊跟人講:“你對!”那邊跟人講:“你對!”。這個是一個典故:有兩個沙彌吵起來了,跑去找老和尚,這個甲找老和尚評評理,老和尚:“你對!”後來那個乙也來了:“誰誰怎樣,很過分!”老和尚:“你對!”結果從桌子底下跑出一個小沙彌來了:“老和尚啊,這個事情應該不是甲對,就是乙對,不能兩個都對呀?”老和尚說:“你也對!”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衆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沒有分別執著。爲什麽?這些人都在氣頭上,你跟他講道理,他說:“師父都不站我這邊!好難受!”你先順著他。隔天,老和尚升座講經,講講講講講,把理講清楚了,他們的心已經從這個情緒裡面出來了,一聼:不好意思!昨天還在老和尚面前告狀!不執著的人,他能洞察人心的狀態,他不跟人家的情緒去頂

所以,我們今天,跟哪個人能夠閙情緒,對方再怎麽錯,我們也差不了多少,叫【半斤八兩】,【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我們的習氣跟他的習氣杠起來了,這老和尚都有指導我們。

你說我們聼完老和尚這段開示,還去頂?那不是跟這麽好的因緣過不去?這麽好的教誨,你不納受,那不是折自己的福報?這樣的開示不容易聽到,聼一遍就要把它納受在心裡,遇到境界就把它用出來,那是大福報的人。你就關關難過,關關過了,(因爲)你心中有老和尚的法。有佛法就有辦法。福在受諫。

尤其老和尚講的經教,那是他一生修學的智慧跟人生的閲歷。我們是他孫子輩的,能納受他這些智慧、閲歷,我們人生少走多少彎路。我們可以很年輕的時候,就老成持重,大家有沒有觀察老和尚都交怎樣的朋友?找怎樣的良師益友?我們從他老人家講經的時候,他找的朱竟宙老居士,也個是爺爺輩的。你看,找的善知識李炳南老師,爺爺輩的。難怪老人家的見識不一般,看到世界的問題都能開出解決的方法出來。

所以,剛剛跟大家在探討:不能出現執著。你念佛號,也不能出現應付的執著。要越念越想念,這個要自己檢查了。哪有每一天念一萬,念到相應還不會自己增加的?念一萬是手段,目的是什麽?【時時提起佛號來】,可不能忘了這個目標。能念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剛剛提到,你要【不執著】。比方説,一個老師一條路,那現在老和尚圓寂了,那這個“一個老師”怎麽奉行啊?依然依止老和尚的教誨,得力了,那就有成就了。“一個老師”跟“得力”,這個是圓融的。四依法裡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得力】。

不然,你都不得力了,老和尚的經教你又深入不了,你又執著在“一個老師”,那你不是把你的法身慧命給誤了嗎?而且老和尚說了:“一個弘法的人假如沒有傳人,他的成就等於零。”老和尚這段話的用意是什麽?“弘法者把培養出傳法的人列為第一重要的事”,老和尚出家之後,都在培養弘法人才,承傳法,他老人家知道這個重要性。

我們觀察老和尚在重要的會議、重要的法會,都發表專題演講,用意在哪?那麽多信衆在修學,聼執著了,聼偏了,及時護念、提醒。你看,《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有人聼偏了,思維偏了。現在老人家圓寂了,那聼偏的人,誰來護念呢?當然是承傳老和尚的弟子們要護念。你要配合老師一代時教,護念好跟老師有緣的衆生,而我們相信老和尚圓寂了,依老和尚的經教得力的,他也能成就。你看,孟子跟孔子學,孔子不在了,人家學成功了。蓮池大師不在了,藕益大師跟著他的教誨學,也成就了。那是真得力了。

所以,“一個老師”是對的,但你不能執持這個道理,而沒有客觀看待自己的狀態。我們從歷史來看:五祖圓寂了,那請問跟著五祖學的還不得力的人要跟誰學?要跟六祖。六祖他成就了,他能看到修學人的偏頗處。可是,假如五祖的弟子有情執:“不行!我是跟五祖學的,我才不聼六祖呢!”那可能他得度的機緣就沒了。所以,這一些公案我們也要懂得去體會。

所以,大家感受感受,我們這一兩代都是成年才學的,那個執著勁一上來,哪句話都能執著,哪個點都能執著。一不小心執著點就上來了。

看看自己有沒有執著,常常照鏡子,人那個執著勁一起來,身心不放鬆,臉上這個肌肉不是很平衡。我也做得不好,我的肌肉也不夠放鬆。觀自在菩薩,觀自己自不自在。大家注意去觀察自己的表情、他人的表情,那個執著勁一上來,那個表情鐵定會展現出那個執著勁出來

我爲什麽講那麽多,因爲,這裡又提到從一個門進,我們一聽:“我們是淨土,我們從淨門進。”結果看到其他同修稍微看一兩則禪宗公案:“不行!你這樣鐵定不能成就!”把人家罵得...。主伴圓融,主是淨土。

我們《淨修捷要》裡面,第十一拜,我們復習復習:【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 ,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這是禪啊,【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千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你看,這個【心作心是】就是《觀無量壽經》說的【是心是佛】。禪宗就是要參本來面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諸位同修,我們菩提道上有一個考題常常出現,就是對自己要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你看,信心稍微有點起伏的時候,趕快把六祖大師這一段【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拿出來念一念好不好?你説:“不行!那是《壇經》,那是禪宗的,不能碰!”

那個執著勁又來了,主伴圓融。

“由此可知,你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的原則、方向、目標、綱領都告訴你。”佛門從第一堂課,三皈依就告訴我們了。

“佛法就是修這個。至於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三門、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用這樣的心境來念佛,念這一句佛號,普熏法界一切衆生。這一句佛號跟【一切皆成佛】的阿彌陀佛的心相應了。

藕益大師有説到了,【懺悔、迴向、在家念佛,無有不成就者】。修行人每天要知過改過,要懺悔。我們錯了,不知道,也不改。這個業會積起來,業力甚大!會把我們往下拽。所以,《了凡四訓》這一段話我們要重視:【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不進則退。老和尚說,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

不少同修我們綫下見面,可能一年才一兩次。見了面,當然我們善友為依,我以爲稍微看看,跟去年情況怎麽樣,有沒有比較不浮躁了。有沒有比較定一點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修定,定是樞紐,戒定慧三學,是正法的標準。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慧。其實,説實在的,真的可以老實念佛,戒定慧就在其中了。阿彌陀佛果地的圓滿功德也在其中。這個印光大師説的【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那就是他果地的功德,菩提覺道,【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都在裡面了。你老實念佛全攝佛德成自德,成就最快的法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們現在遇到這麽殊勝的法門,還是隨順自己的習慣在那裡打煩惱、打妄想,太可惜了!【少説一句話】,着急的人,話很多。【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把自己的清淨法身念回來,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連儒家都說【吉人之辞寡】,話少的人比較吉祥。【躁人之辭多】,要修戒定,一定要先調伏浮躁之氣。蓮池大師曰:《大藏經》所詮者,大藏經所詮釋的是什麽?不過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你看,我們念佛的時候,身口意攝受住了,就是戒;字句分明,都攝六根,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耳根最利,你耳朵一專注聼,其它五根就不會放逸出去了。所以,念佛即是戒定慧,【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你妄念止住了。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隨文逐句閲此藏經。不一定說要去閲藏才是修戒定慧,老實念佛就是修戒定慧最好的方法。

而且,蓮池大師這裡很慈悲,“光陰迅速”,好快啊,2024年已經過了七個月了,明天就8月1號了。我這個過了中秋的人,現在看待一年戰戰兢兢,有多少一年啊?不是開玩笑的。不能誤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我到底念佛的不得力呀?習氣有沒有能減少?

“光陰迅速,命不堅久”,命不能很久了,“願諸人以淨業為急務”勸勉我們所有修學的人以修淨業,淨業最重要的信願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淨業包含淨業三福,要依這個修。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擺第一。我對這一句話有一點體會,因爲,我的工作還不少。一聽黃念老說“要把念佛擺第一”,黃老這麽慈悲,不忍心把這句話跳過去,那不能因爲工作多,當藉口,黃念老又說了,一天念不到一萬不叫念。爲什麽不叫念?這裡要稍微説明一下,假如你念佛的速度是“阿--彌--陀--佛”,那你念一萬,鐵定十個小時要了。

我們一般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速度,你一天念個一萬,應該的。爲什麽?你不念一萬,你大部分(時間)在打妄想,那不叫念。因爲你念不得力了,你會退步的。所以,就不叫念了。那只能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要成就不容易了。都是要往:【若要佛不離口,先需珠不離手】,要往【佛不離口】的目標。

這些話我自己都有去觀察、體會自己的狀態,我佛珠、念佛器一不拿,佛號比較提不起來。只要拿著,對我就是一種提醒。當然,你們的功夫比較高,我是先講一講個人心得。

有拿、沒拿,有差(別)。越拿,越提得起來。

結果,本來只是堅持每天念一萬,慢慢知道收穫是什麽?你每天念佛多了,妄想就少了。原來念佛跟處理事是一不是二。

你妄念一少,心比較定,比較能正思維,你處理事能處理好。

妄念多了,心比較亂,事情一處理的不妥當,後面還要收拾,變惡性循環,疲於奔命。

現在佛號念得多了,心比較定了,再去處理事,慢慢良性循環出現了。

假如我們修行,還是每一天都在忙著收拾慘劇,你說我們的信心要多强啊?對佛法要有多強的信心都難講。

你要越念越相應,處理事當中,佛法能用處來,越來越有信心了。但是,都從老實聼善知識的一句話,你就會有這個收穫了,一句就好了,你就能感受到了。你真的從一句感受到了,你就越肯聼話了,就不用人家勉强了。

藕益大師說,要懺悔,迴向,在家念佛,這個都是大菩薩再來的。這些話都是給我們保證,無有不成就者。而這個迴向,老和尚說的,拓寬心量。我們這個講記說的,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

我們想一想,現在還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不能包容的人?想到、見到會起情緒的人?那我們的心量還不夠,要拓寬,要常常在迴向當中拓寬心量。今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可不能念這一句的時候說:“那個人我考慮考慮!”那就不相應了,念迴向也是有口無心了。所以,這個迴向先給誰迴向?先給你想了就不舒服的人,最先迴向。心量就擴大了。你念著念著,心就變化了。

你看,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毀謗、侮辱他的,給他們立牌位,每一次講經完給他迴向。藕益大師一句話是給我們成就做保證。懺悔、迴向,在家念佛,就對了。

“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現在覺得我們修行的人連誰都不能容忍呢?連自己家裡的人。還常常生起“都是冤親債主”的念頭。我們要修大乘法,慈悲爲本,跟家人要講情義。可能有人要反駁我了:“人家那個首頁老和尚,他佛寺有兩副對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子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結果,我們一聽完這兩句話:“都是冤親債主”。

大家要瞭解,怎麽成爲“冤”的?恨從哪裡來的?從愛來的。那都是過去生很愛護我們的,結果我們自己沒有德行、沒有智慧,這個緣就搞成惡緣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而且,衆生都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況且我們修行人要行為世範,你一個學習傳統文化、學佛的人不照顧家庭,人家能相信佛法嗎?能認同傳統文化嗎?我看,世間沒學的人鐵定反感,我們已經在謗法了,造成人家的誤會了。而且,老和尚講了,弘揚傳統文化從哪裡下手?從孝道,百善孝爲先。

我現在有聽到傳統文化單位負責的人,人家家裡父母生病了,“你不用回去!在我這裡有功德,你再用這個功德回向給爸爸媽媽就好了!”你沒有把孝道擺前面,你跟佛法、傳統文化的教導不相應了,那怎麽弘道呢?你所講所作跟經典不相應了,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領導人,你給人家指錯了,那個罪過很大的。所以,有同修問成德:“怎麽很多學傳統文化,弘法的人,四十幾歲、五十幾歲走了?”當然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情況不一樣。有的,我真的見過,太拼命了,處理事情,打電話打到耳朵流血。忘我了,太拼命了。雖然犧牲奉獻,但是,還是悠著點。因爲,可能大衆看來會害怕:“怎麽幹成這個樣子?”老和尚都是早睡早起,我們跟老和尚學,不能挑著學,老和尚展現九十六嵗!但,有一些部分確確實實,得到大衆的恭維、大衆信任自己,可是,你給人家教錯了。這個責任很重的。

父母生重病了,第二句話講:“趕快回去”,才對呀!

包含你的骨肉,比方説,你孩子身心出問題了,你還在台上講課,你(要)趕快全心全意幫助他,不然,真的拉不回來,出了什麽情況,你弘法的路就斷了。你講的道理,你連家裡的問題都處理不了,人家一知道了,這信心不就退了?你不止沒有功德,有罪過了。有什麽罪過?讓人家信心頹喪了。講成這個樣子,怎麽家是這個樣子?你不止沒有功,有過。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大學》裡講【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子女,也有他的業,可是問題是:你是他最親的父母,在他業現前的時候,你當然要表【全心全意去愛他】的法。我們自己修學,目標是什麽?恢復真心。我們去護念大衆,目標是什麽?也是幫助大衆恢復真心。我們在哪裡恢復?在當下的因緣。我們看到親人這麽需要我們,我們當然是用真心去回應這個因緣;可不能這個時候,心裡提起來的:“你看,冤親債主!妨礙我弘法的事業!”那還得了!那心偏得太厲害了。沒有情義了、沒有恩義了。會不會講錯?鐵定講錯。因爲,言語是自己的心聲,自己心偏了,怎麽可能講出來的道理,不會錯呢?

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說弘法的人,要先扎三根。因爲,我們有德行的基礎,懂得做人做事的標準,我們的言語,不會偏離做人做事的心境標準。假如我們,這個三根都沒有下功夫去扎,那心一有偏,言語行爲就會偏了。

所以,老和尚接著說了:“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你看,老和尚這些設問,就是讓我們把根源的問題找到,你找不到,問題不能解決。那就繼續迷迷糊糊下去了。修行人不能打迷糊仗,面對境界要清楚,經一事要長一智。我爲什麽看不到我自己的問題?要找出來。

因爲“處處六根往外面跑,”眼耳鼻舌身意往外了,往外就著相,著相就生貪,順境善緣,生貪逆境惡緣生瞋。

“不曉得往內,”佛法是内學。“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我們在什麽時候反觀呢?聼經的時候。我是當機者,老和尚講給我聼的。在見別人過,馬上不著這個相,拉回來,見人惡,即内省。

古代這些,下修行功夫的人,他們總結出一些心得。你看,唐荊川先生,這也是大儒了,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就是我們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毛病,【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我們覺得,這個人這樣很過分、那個人這樣不對,我們很厭惡這些錯誤,【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拉回來,反省自己,【則色色有之】,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個一拉,整個心狀態不一樣了,本來是跟人家對立起來,在批評人,一拉,不好意思了:“原來我最討厭的,我自己也有啊。那我就沒有資格説別人了。”

一回光返照,這個就(是)覺悟的人了。自己要越能反觀,然後呢,也要善友為依,比較容易發現自己過失,旁觀者清,請人家幫忙。但是,也是我們的招感,人家才肯幫我們的忙。

我們能: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就漸相親了。

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一起念回向文,我們記住藕益大師的教導,給我們挂保證的教導,【懺悔、回向、在家念佛,無有不成就者】。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Monday, July 29, 2024

健康與否體現感應之理


健康與否體現感應之理 起、感應迅速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感應之理於自身心可見。 承、身心相依 「古注經家多謂眾生身心相依,身有苦樂,心必憂喜。心有憂喜, 身有損益」,這是身心相依的關係,身有苦樂,心一定有憂喜。心 有憂喜,換句話說,身一定有苦樂,損是苦,益是樂。現在知道 了,身的苦樂能感得心,影響到心理,心理的情緒也影響到生理, 身心互相影響。但是身容易感受外在的,如果心有主宰,不為外 界所動,身心都健康。這種道理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我們如 果要想健康,要想有智慧、有德行、有能力,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心善,身體就善,健康長壽,聰明智慧;心不善,就有憂慮、就 有煩惱,憂慮、煩惱就使人身去造業,造殺盜淫妄,感得的是苦 報。所以,佛法修行重在心地!——淨老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四十二集)2012/2/5 肝之藏魂,心之藏神,脾之藏意,肺之藏魄,腎之藏志。气盛則 魄宏(玉篇:大也。增韻:廣也。),精盈則志剛(增韻:堅也,勁 也。),血充則魂密(玉篇:止也,默也,深也。詩·周頌:夙夜基命 宥密。註:謂所以承藉天命者,宏深而靜密也。)。心龢中正則神蘊 (積也),谷氣平則意眞(正韻:神也,淳也,精也,正也。莊子·漁 父篇:眞者,精誠之至也。)。 ……故動作之龢者,五神藏也,行動懶散者,五神離也。神離者, 六氣,六欲,七惑之傷也。 七神之爲病也,有气無形,故曰奇出之癆。其癆之生也,始乎气 急血燥。怒、驚、憂、恐、哀、鬱、悲恖者,乃其源也。 轉、內調七情 一、慎手機電玩 老老恆言:《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謂 淆亂其耳目,即耗敝其精神。試於觀劇時驗之,靜默安坐,暢領 聲色之樂,非不甚適;至歌闌舞罷,未有不身疲力倦者,可恍悟 此理。 張景岳:凡人之七情生於好惡,好惡偏用則氣有偏並。有偏並則有勝負而神志易亂,神志旣有所偏而邪復居之,則鬼生於心。故有素惡之者則惡者見,素慕之者則慕者見,素疑之者則疑者見,素畏忌之者則畏忌者見 不惟疾病 夢寐亦然 是所謂志有所惡及有外慕,血氣內亂,故似鬼神也。(電玩刺激會讓虛幻的進入 現實,比如暴力。) 現代研究: 2019 年 5 月 25 日,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 计分类》(ICD-11),“游戏障碍”被纳入“由成瘾行为而导致的障碍” 分类中。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游戏障碍者也可表现出执行控制功能、风险决策能力下降。 1、躯体问题 眼睛容易产生眼干、眼涩、视力下降,眼底黄斑病变。频繁使用手机 导致关节发育畸形。长时间的久坐,会导致颈、肩、腰、背等肌肉出 现慢性劳损,尤其是腰椎和颈椎疾病的发生。此外,长期熬夜甚至引 发猝死。 2、精神问题 游戏障碍通常与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强迫症以及 敌意或攻击性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游戏障碍与抑郁障碍显著相关, 9.2% 患游戏障碍的青少年有心理焦虑,15.1% 有抑郁症状,10.9%有 冲动症状。 3、社会家庭问题 对虚拟快感着迷胜过现实快感,进而导致与家人、朋友、师长关系变 差,社交能力下降,应对压力能力减弱,逐渐逃避现实,使得社会支 持系统失衡。此外,网络游戏中的不良信息及行为也严重影响青少年 的道德修养,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受损,甚至在现实社会中产生模仿 行为,易诱发犯罪行为。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主要负责传递兴奋的信息。爱情之 所以美妙,毒品之所以容易让人沉沦,皆是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的大 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的释放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上瘾。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 人们在玩视频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简而言之, 一旦习惯了高多巴胺水平的活动,其他活动对我们的吸引力就大大降 低。这就好比当我们面前放满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炸鸡、薯条和巧克力 时,我们很难走去桌子的另一头吃清水煮白菜,尽管长期来说,后者 对我们的身体更为有益。但当不玩游戏时,由于多巴胺水平较低,游 戏上瘾者有可能出现“断瘾症状”,包括抑郁、烦躁不安、注意力不 集中、情绪不稳、恶心等。 危害:多巴胺大量释放令大脑受损;由韩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 究表明,在连续十天每天玩一小时以上的网络游戏之后,实验参加者 面对游戏信号时的大脑反应类似于药物成瘾者面对毒品时的大脑反 应——二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皮层、海马旁回和丘脑都会 被激活。 大脑灰质的体积萎缩(大脑的灰质相当于大脑的 CPU,是认知 功能的重要载体);大脑白质纤维的连接减少(白质纤维就像大 脑里面的电线,负责在神经元之间沟通传递信息);大脑皮层的 厚度减少(皮层厚度是衡量大脑灰质结构变化的一个指标);大 脑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 舉例:美国有一个游戏成瘾的著名案例,主人公叫 Bracke。他中学时 一度沉迷游戏,后来暂时戒除。成年后觉得工作无聊,现实生活远不 如游戏世界有趣,再度沉迷其中。父母发现 Bracke 又开始沉迷游戏, 就再次强制他戒除,前后花了三个月的时候。但有一天父母外出度假, 留他一人看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点也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空虚感再度袭来。而他的应对方式就是像过去一样,钻进游戏里。已 经成年的他,明知道这样的状态不可持续,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反复 的戒除又再次上瘾之后,Bracke 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他说:“我恨自 己爱玩游戏,却根本无法停止玩。”抑郁令他多次试图自杀,甚至制 定了一个非常周详的自杀计划。他的父母意识到儿子情况的严重性, 开始寻求医学和心理学的干预和治疗。Bracke 出现的抑郁症状在很 多游戏成瘾者身上都能看到。 背後真相:游戏成瘾并不能一味责怪玩游戏的人自制力差,背后的成 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是,游戏及互联网公司善于利用心 理学,刻意将游戏设计成容易让人上瘾的样子,借以謀取暴利。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打开一个 App,本来想着刷 15 分钟就睡 觉,结果一下子就刷到了深夜。 这就是交互设计中著名的“瀑布流” ,利用“信息能激活大脑的 愉悦回路”的特点,将信息设置成瀑布流,永远也不会刷完。 刷到有趣的文章、信息、图片或视频,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让你产 生愉悦感和期待,刺激你不断刷手机,刷得越多,大脑分泌的多巴胺 就越多,越让你兴奋,于是无形中就对信息流上了瘾。 而游戏的设计者,更是深谙心理学机制,巧妙利用大脑的“弱点”, 让孩子欲罢不能。 上瘾的第一步,引发孩子去玩游戏,就是“触发”,如果一个游 戏想要吸引用户长时间玩下去,就要让他一开始觉得很爽,使用 一点不费劲。第二步,持续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朋友在玩《阴 阳师》时,屡次想要放弃,但是总会看到相关新闻,说出了新的 限定级妖怪,为了抽到这些,朋友继续投身其中。第三,缩短用 户获得刺激的时间。根据多巴胺分泌的远离,越是短时间内带来 的刺激,让人上瘾的概率就越高。第四、利用可变奖励的原理。 可变奖励指的是,要想让人对某件东西上瘾,就不能在他每次使 用时都提供好处,而是要让他摸不清楚好处出现的时间。这里利 用的是心理学著名实验——斯金纳箱实验的研究发现。第五步, 引入社交机制和公会制度。这一制度非常有利于用户粘性的培养。 二、情緒抒發 (附)抑鬱高發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 抑郁症为 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 9500 万,每年大约有 28 万 人自杀,其中 40%患有抑郁症。 18 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 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 生。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情緒調節:1、樂教抒其懷-音樂、吟誦 雪公曰:禮樂的大宗旨,無非是要全天下人和平安定。天下不得 太平,由人之亂,人亂由於他心中有不平之氣,人為何有不平之 氣?因人皆有情,一受外物引誘,就動七情,心平氣和則不亂。 如何使心情中和?情緒發動時,配以聲音調和之。樂有曲有詞, 詞調和心理,詞與詩有關,三百篇的《詩經》都是樂詞。有不平 之氣,誦詩則平。 2、冶遊平其情-親近自然、熏陶人文 3、醫道調其身-中醫(鍼調神、藥調身)身影響心 4、至親安其心-家人、信任的老師愛的關懷(關心體恤、及時溝 通、化開鬱結)建立依靠 5、團隊導其志-被理解、包容、不要求(位學長例子) 6、宗教歸其性-宗教為歸宿 合、養性全身 (養性的關鍵在於培養行善的好習慣,養性的意義在預防。)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旣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指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疴沒齒,終無悔心。 舉例道德叢書-命相真諦篇: 五臟立變: 名醫。周月窗有僕名德。染病。周診其脈。將死。因多與金。遣 歸見父母。德至揚州見有賣妻償官債者。哭甚哀。問之。答曰: 「我俟妻去。亦投水死。」德惻然。即以所贈金與之。空手歸家。 久而不死。復返見周醫。周驚曰:「汝尚在耶。」再診其脈。平和 有壽。問其故。德言前事。周曰:「汝陰德動天。五臟立變。吾術 不能知也。」 彙編:休寧方時可。自幼多疾。遇一異人曰。汝形貌當貧。且無子無壽。須多種善根。因發願刊此篇施勸。後病頓愈。家漸豊。生三子皆貴。以壽終。 彙編:王彬。少極病瘠。自分壽必不永。凡見老人。每敬羨之。 過其門者。雖賤輩必起立。行必讓路。後病漸瘳。力愈壯。壽至 九十三。 附: 病愈體健 戒殺 桐城尹珪貪饕殺生,三旬外,夫婦病怯。有一風鑑甚神,珪問壽 數。相者曰:[觀君殺氣滿面,數不遠矣。]又引大藏經告之云:[人 不殺生,得長命報。壽數在君,勿問我也。]因出戒殺編授之,珪 即信受奉行。永戒活物不入庖廚,遇生命買放之。嗣是病愈體健, 夫婦年俱至八十有餘。 彙編:吳俗食鱔者。皆生投沸湯。移時乃死。天寶中。當塗一販 子。命其子取鱔烹之。鱔忽變蛇。長數尺。其子反顧。余鱔亦俱 化蛇。化畢皆去。其子病一日死。一家七人。一月中相繼死盡。 錢塘呂五。好食鰍鰻。鰍至難死。每置鰍斛中。啖以鹽醯。至困。 始加刀炙。雲令鹽醯入骨。肉酥味美。後患病胸燥。思飲鹽醯。 索而時飲。且言燋了燋了。翻過來看。家人轉反其體。日夜百次。 肉爛腸潰而死。 徐松。買螺螄。令僕放之。僕乃烹食。忽遍體生瘡。與螺螄眼無 異。痛不可忍。松訊得其實。令典衣買放生命。懺罪乃愈。

Sunday, July 21, 2024

成德法師 20240717《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717《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我們先一起來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四十一願,我們今天從四十二願開始,請翻開兩百四十二頁。

我們從這一段經文開始【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前面從第十八願到第二十七願,都是說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得到的種種利益。”聞名在這麽多願裡面,都得真實的利益。所以,這一句萬德弘名,這個是妙音。要善巧方便,讓人家聽聞。當然,首先我們說【為人演説】,我們自己也要念得好,念得很有受用,親戚朋友看了生歡喜心。就像劉素雲老師,她得到重病,紅斑性狼瘡,因爲念這一句佛號,病好了。現在八十多嵗,身體很健康。這個就為人演,演的時候就在説法。

我們要時時存有利益衆生的心,行為世範,給大衆信心。尤其末法時期,靠自力要斷見思煩惱,出輪迴,幾乎很難達到。都要靠念佛,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橫出三界,只要能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三資糧,可以萬修萬人去。

所以,淨土法門在末法更顯得重要,因爲不往生就出不了輪迴,就沒有辦法解決生死問題。

十八願到二十七願,都是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得到的種種利益。“此處說明見到西方世界依報的莊嚴,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說的更殊勝。所以,四十八願確實是後後勝於前前。前一句說明阿彌陀佛國土的廣大。廣大到什麼程度,諸位看了前面的三十九願就明瞭。三十九願裡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形色、光相、名數,極樂的菩薩都不能完全明瞭,也沒有辦法宣說,”這個境界是唯佛與佛乃能知。這是阿彌陀佛果地覺,成就的國土,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完全明白。

“只說極樂世界的一部分。此地是講全體。部分已經不可思議,何況全體!所以我們能想像得到,它確實不可思議。”

“「廣」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潔淨。廣大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美好」。”用現在的詞叫「美好」,老和尚這麽講我們比較容易感受。

“那個環境裡,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出來,是盡善盡美。”因爲世間自在王佛將十方國土都現在法藏比丘面前,法藏比丘把所有的優點,都納入四十八願,缺點都不要。這個做法也是實事求是,很科學的。所以,才能盡善盡美。

我們學四十八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學處,就是學阿彌陀佛的存心,學阿彌陀佛怎麽考慮事情。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學到。自己能不能往盡善盡美去努力?

你看,我們曾經學過,這個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三十七道品。一開始是四念處,四念處是看破,要能看得破,就比較能放得下。觀身不淨,不能貪著這個身相,這個是臭皮囊。不能貪著,當然也不能糟蹋它。要借假修真。我們隨時要防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修行要走中道。

觀受是苦,看破這個世間三苦、八苦。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也不容易留戀這個世間。

觀心無常,這個心也是妄想紛飛,止不住。

觀法無我,這個【無我】就是【我】是主宰。主宰不了。你看,我們最近的身體,我們讓它都十八歲,辦不到。它每天在變化,上了秋天之後,變化更明顯。有時候不經意照鏡子,都能感覺到。皺紋變多了,連黑斑都變多了。請問這個皺紋、黑斑有沒有在給我自己説法?提醒自己【無常】。我最近也感覺記憶力沒有以前好。那這個記憶力退步了,也是在給我說法:“時間不多了。”當然,有時候,腦子不好使,可能跟睡眠不夠也有關係。

我們要把事情處理好,還是,作息要正常,睡眠要充足。不然,常常精神不濟,處理事情會惡性循環。作息要調整,飲食要調整,身心要調整好,要跳出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

腦子清楚了,應對每一件事都是用真心去應對,慢慢就會覺得,跟一切人事物良性的循環,不會越活越煩、越累,總要總結走過來的路,這一點很重要。

你看,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他也是總結十方國土的優點跟缺點,請問阿彌陀佛做的這個動作,我們要不要用在自己的人生上?曾經走過的,好的部分、優點繼續保持,甚至還要向上提升。四正勤說: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讓它增長。已生的惡要把它熄滅掉;未生的惡不能讓它生。

所以,我們學阿彌陀佛,我們前面走過的路,好的,保留住;不好的,要痛改,把它改掉。修行就是兩件事:知過,知過是看破,看清楚了;放下,就是放下習氣,改過。

首先,改哪個過呢?最讓父母不放心的那個習慣要改掉。我們開發自己的性德,要從孝親尊師下手。要先讓父母安心、讓老師安心。所以,我們現在依止的老師,他最不放心我們什麽,都要在這些地方,痛下功夫。

唯有我們這麽去做了,老師才會覺得【孺子可教也】,不然,給我們講了老半天,我們還是依然故我,那這個老師不敢攀緣了。而且,善知識時間、體力是有限的,他也不可能去攀你這個緣。

老和尚差不多九十嵗左右,也都給我們提到,他帶學生,他說:“我只能帶5個人。”太多,你時間精力顧不來。

當然,假如你遇到善知識,他很用心帶你,你可不能搞情執。老師今天跟我講電話,講了二十分鐘,下一次只講了兩分鐘,嘴巴翹起來了,很不高興了。那是搞情執了。那什麽都收穫不了了。

假如,我們的領導、老師,在栽培我們,不止不能搞情執,還要更好的去護念好團隊的同修,這樣才不枉領導、老師對我們的栽培、疼愛。我們閩南話,我們從小到大,常常聼長輩對我們晚輩說:【值得人家疼】(我們閩南話都有押韻)。我們想一想,我們值不值得人家疼愛?這一點,多去體會。我們值不值得阿彌陀佛疼愛?我們【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阿彌陀佛沒有白疼自己了。自己都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怕我們這個情執起作用,控制占用,不止不能配合善知識利益衆生,常常鬧情緒,那這個就添亂,就阿彌陀佛了。

所以,我們學佛是把情執放下,不能是情執換對象。在道場裡面也搞情執,這個就不妥當了。

所以,這個盡善盡美也不是偶然的。重視總結十方佛國土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總結總結好,然後,我們要解行相應。我們知道孝親尊師是大根大本,我們就不能跳過這個重點來修行,那就沒有根了。

所以,希望諸位同修將父母、老師,最不放心我們的地方,我們痛改。改得有心得,也歡迎大家寫心得報告。成德會頒獎,現在都要頒獎(才)比較有人參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你可不要給我寫萬言書。你寫一萬個字,我看了,時間可能不夠用,可以簡短一點。當然這個也是廣修供養。法供養,得聰明智慧。

我們在學習老和尚的這些法語,要能體會到他的心境。

【廣博嚴淨】,廣大、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美好】,我們一聼:【美好】,很容易理解。這一段話拉回來自身。請問我們在對親戚朋友講話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讓他們每一句都要聽懂?這個是不是把老和尚的心境用在自己處事了?

我看有些人講話特別快,他有沒有顧及到對方有沒有聽懂?一個人講話沒有顧及對方,那是自我爲中心了:“我想講。我的速度就是這麽快。”沒考慮別人,在每一個境緣放下自我,這個叫會修。

你們有沒有聽到蟲鳴蛙叫?有聽到嗎?沒有聼到了?這個是這個電腦的設備不錯,除了我的聲音以外的它都不收進去,因爲我現在在山裡面,有很多蟲鳴鳥叫。

我們說慕賢當慕其心,我們現在仰慕老和尚,就要學習他的存心,其實,這個字裡行間裡面都有他老人家的心境。所以,我們以後講話要放下我執,要考慮到對方聼的狀況、吸收的狀況。

我自己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老師,他算是很資深的教授了,可能研究功夫蠻强的。可是他上課我差不多一半以上都聽不懂。因爲他講兩句就會穿插in general, for example,都會講英文,他一念英文,我的腦波就有點中斷,所以,就聼得不是很明白。我們講話看著人家的眼睛,能感受到人家的理解情況。

接下來老和尚講了:“那個環境裡,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出來,是盡善盡美。在我們這個世界,盡善盡美是我們嚮往的,它是理想中的,其實沒有辦法做到。不但我們地球上沒有,就是佛經講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缺陷很多,莊嚴當然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六道輪迴畢竟都有業力在作用,是法相土,極樂世界是法性土,都是自性變現的國土,自性是盡善盡美。

我們現在到人間來投胎,人間是酬業而來,我們都有善惡業力,在作用。俗話都説【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當然有缺陷了。當然,這個也提醒我們不如意多了,過去今生造的惡因比較多。所以,假如有不如意,千萬不能怨天尤人。不然,又造惡的因了。要隨緣順受為忍辱,這個都是自己造的前因。逆來順受,就把它化解掉了,債還掉了。而且,能夠逆來順受自己就在這個境界向上提升了。【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我們逆來順受,沒有瞋恚心,【業障盡消】。所以,逆境惡緣也是來成就自己的。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潔淨是指沒有染污。染污不僅僅是環境,更重要的是心理。我們今天講的是精神。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一般人常常疏忽了。”從我們個人的身體,劉明德醫師,他祈請老和尚在台灣講第二遍《妄盡還源觀》,他帶領華嚴試驗室做的(水結晶實驗)比江本勝博士做得更精細、更完整,也在聯合國發表過兩次。他們收集了很多現在西方頂尖的科學家的資料,都顯示疾病很高的比例,可能都超過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跟心理有關。所以,身體跟心分不開。

其實,身體是我們自己的心念相續產生的相。所以,爲什麽病很嚴重可以轉變?就像劉素雲老師,紅斑性狼瘡比癌症還厲害,可是她的心念都在阿彌陀佛上,這個身體就轉了。

包含我們的環境,老和尚說:環保,喊了那麽多年,有沒有改善呢?應該是有改善,只是惡化的程度減緩,還在惡化。最重要的,能認知到老和尚這裡說的:“染污不僅僅是環境,更重要的是心理。”人因爲自私,只考慮自己,沒考慮後代,沒考慮其他的衆生,才會把環境破壞

所以,現在人最嚴重的精神染污就是:覺得自私是正常的。“我喜歡怎樣,誰都沒有資格管我!”那這個就很麻煩了。

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結果還有學者錯誤的思想影響了一大片人,編在教科書裡面,居然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個很偏邪的言論居然編在教科書裡面。所以,大家現在,書,不要亂看,不是徹底覺悟人的書,別亂看。

我記得,這個應該有二十六七年前,當時侯還沒有遇到老和尚,我們就開始想學心靈方面的這些學問,好多..的大師,可是,是邪的。他都已經死了,還有地方,一堆信奉他思想的人,還在那裡照他説的在修。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自己沒有被染污,主要還是家庭教育有一些底綫。

結果,看這個邪師,又講《金剛經》、講什麽禪宗僧璨大師法語,你看,這一般人都講不了,他一本一本挂在書局上面。現在想想太恐怖了!顯正才能破邪。像老和尚這樣宣講六十二年,把佛法講清楚,不然邪的力量太强。

尤其現在是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把享樂視爲正常;功利,急功近利、自私自利,都覺得理所當然,這個都是嚴重的污染。

“我們被嚴重染污,但是自己不能覺察。”這一點,我也常常要提醒自己。因爲,我畢竟差不多三歲就搬到高雄市了,隨著都市經濟發展,自己有沒有急功近利的心態?這個心態假如沒有調伏,自己在學佛也會急功近利。自己在弘法、帶組織,也會急功近利。强者先牽,這個不能不謹慎。

夏蓮居老居士說:“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這個就是提醒,念佛要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可不要着急:“我要趕快一心不亂!我要趕快把妄想斷掉!”這個都有着急的心了。

古人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修學的人要重視這一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我們能不能察覺到自己的心比較容易急呀、慌呀?這樣的心,要受持佛法很困難。着急的人,一着急起來,一句經教也提不起來了,都是順著自己的習氣在講話、在做事了。

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一定要習定。定需練習,念佛是習定,當然,你得要會念才是習定。比方,念得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越念越着急,這個也不是習定。我們看地鐘念佛,你敲地鐘念佛,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這個方式不適合你。這個方式爲什麽要快?讓妄念進不來。可是,假如你越念越着急了,你可能不適合這個方式。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你說:“別人念那麽快,我不能輸給他!我也要那麽快!”那你這個比較心、好勝心用在修行上,習氣在增長了。

我剛剛跟大家說了,我自己是在大都市成長起來的,我們很難不受因緣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不知不覺,大都市的步調都比較快,我們有沒有隨著這個都市的節奏,自己也越來越急躁了?這個自己要觀照到。

包含我們功利思想太重了,就輕道義了,重利,就輕義。我們看一個組織,爲什麽凝聚力很强?其實這個都離不開領導者的心。他很重情義了,當然,團體就凝聚起來了。【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终者也】,這個是《大學》裡面講的話。人的心會互相召感。

假如,我們看到有人來到團體:“哎呀,他能幫我幹這個事、幹那個事”,都是自己的利出發,不是先以栽培他為重,你栽培他就是講義,那這樣團體的流動率會很高。可是我看現在人很難反省。其實,這個都是精神染污了,爲什麽很難反省?因爲傲慢,被傲慢染污了;被找借口染污了,這個習慣,都把責任推給別人,這個都是精神的染污。

因爲我在大都市成長,我自己也要警覺性很高,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功利,要重義輕利才行。

“環境上的染污很容易覺察,心地染污不容易覺察。”你說一個人很急躁,他自己真正看到了,他看到了,他改不改?他就比較會去改。往往自己渾然不知,因爲一急,不容易反觀自己。一個人的急躁的心會在哪裡起作用一言一行當中,講話快、吃飯也快、走路也快,拉窗帘常常會把窗簾拉壞了,其實,這些生活的細節都在給我們説法這些生活細節都反射出我們心的狀態了。修行人不能粗心大意。

像昨天,我常常說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兩天到山上來了。山上那個地,基本上都不是平的,有時候都會有點落差,昨天,不小心沒有站好,脚wai了,一wai呢,還好,不痛。但是,也在提醒自己,因爲,昨天,晚上了,都要謹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當然,稍微wai了一下,沒事。代表拜佛還是很重要,你每天運動量不夠,這個筋骨不夠放鬆的話,就會受傷了。

所以,都要在自己的一切言動當中觀照自己,才能自己清楚自己,心有哪些不妥當的地方。

“正如同我們臉上骯髒,照照鏡子馬上曉得,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心理的骯髒,不知道去洗它,是同樣的道理。”比方説,我們現在常常提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愛你沒商量。”那這個心是有染污、有强勢、有控制。可是,自己還覺得自己很對:“我爲他好啊!”這個就是不知道要去洗它。

我們自己靜下來感受感受:我們給親戚朋友的感覺,是如沐春風,還是人家看到我們會有壓力?這個就要自己去觀照了。

老和尚的法語都是心地功夫,我們得照著去下功夫。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占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常常起【我對人錯】的念頭,要觀照到這個往往傲慢比較強

人這一生,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給賣了,被自己給出賣了,把自己無量劫以來稀有難逢的因緣給毀掉了,這個才可悲。被別人賣了可不可悲?被別人賣了是消業障。消一消,還一還債,也不見得是壞事。最可悲的是被自己賣了,沒有打破自欺一關,還在騙自己。

“染污之深,染污之廣,染污之嚴重,佛要不說出,我們確實想不到。讀了佛經,才知道我們染污的嚴重。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心理上,在環境上,決定沒有染污。我們能相信嗎?佛說的這些話是真的嗎?我們沒有去過極樂世界,只聽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當然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這就是今天所講的「人格保證」。佛法裡講,我們信「聖言量」。”信佛所説的,信聖人所教導的。

釋迦牟尼佛是聖人,不是凡夫,他教我們不妄語,他自己決定不會欺騙人。我們的信心是從這裡建立的。”能信【聖言量】是善根。我自己一開始學佛,我對老和尚講跟佛講的沒有懷疑過,因爲自己覺得,自己也不願意騙人,怎麽可能佛菩薩聖人會騙人?

而且,師長老人家又說了:“佛菩薩是應機説法”,應我們的機,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一來,對他們的教誨不懷疑。二來,也相信他們這些教誨是契我們的機的,我們都做得到。要有這個信心:“我們都做得到。”

大家有沒有遇到哪一句教誨覺得自己做不到?這個我們可以提出來探討,假如都沒有探討,但是,心裡面就覺得:“好難,好難!”這個念頭才是障礙。外面不是障礙,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這一點認知很重要,真相是事事無礙,外面沒有障礙,障礙在心念的分別執著

佛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他的舌頭可以把臉蓋住,這個是修出來。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不知道大家照過鏡子沒有?照完,沒有舔到,那可能我們這幾世有妄語,那要【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現在還打妄語就麻煩了,爲什麽?知法犯法了。現在已經明白道理了,罪加一等,就不好玩了。其實,這個《無量壽經》特別提醒我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口業不好守。

《大學》裡面提醒我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你喜歡這個人,又知道他的不足;你討厭這個人又知道他的優點,這樣的人不多。

好,那我們來體會一下,你討厭這個人,你看他客觀嗎?你看他準確嗎?好!那我們看他不客觀、不準確,你只要談這個人,自己就在妄語了。大家去體會體會看看,人家只有兩分錯,我們一口就是,人家就是六分錯,這樣有沒有妄語?不客觀了。所以,心不能放人家的過,這樣你去講任何一個人都不客觀,都在打妄語

再來,你討厭他了,你可能就會犯兩舌。就會講他的不好,造成人與人之間,人際關係的影響。所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很重要。

我們信聖言量,信心從這裡建立。

“這樣的信心夠不夠?實在講,不夠!”我們一般會生煩惱,就是信心不夠。大家真的要自我觀照這一點,愚癡的核心是懷疑。我們因爲愚癡才會生煩惱,所以,一有情緒了,一定跟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有關,斬草要除根。愚癡的核心是懷疑,我們要把這個懷疑從根上把它砍斷。

師長進一步分析了:實在講,這樣的信心不夠!“所以我們聽到其他的說法會動心,就證明我們的信心是不夠的。如果你在一個很單純的環境裡,行!因為沒有聽到異端,”錯誤的見解、説法。“你一直信下去。如果聽到別人有另外一個講法,講得也很有道理,你的信心就動搖,就改變主意,捨棄念佛法門。這樣的事自古以來就很多,所謂退心,改修他法。”

要堅信這個念佛法門不容易。藕益大師說,【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他歧,就是另外的路,另外修行的路,不會被其他的路迷惑了、影響了,這個是大智慧。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要夠,才不會對這個法門懷疑。

我還曾經聽過,年齡應該都大我十幾歲有了,他都聼老和尚講經,最後被什麽影響呢?人家跟他講:“你看那個老法師的鼻子有點歪,所以,你不能聼他講!”我當時候都快昏倒了,連這樣的説法都能受影響!

人疑心太重,也沒有去瞭解,老和尚爲什麽鼻子有一點歪,因爲,老和尚的性情非常講道義,好打抱不平。所以,他念小學的時候,好像比他大兩届,小學大兩届,欺負人,老和尚看不慣,小時候就看出老和尚非常仗義的人,當然,他老人家性格很仗義,但是,你看修得這麽柔軟。這也是功夫!

你看,老人家的眉毛那麽黑,決斷力很强,但是,最後都能恆順衆生,整個性格完全放下了,這是功夫!

諸位仁者,我們現在還有沒有性格啊?“我這個人性格就是這樣!”你們有沒有在佛經裡面看到,經文說:哪尊菩薩很有性格?沒有。那要行菩薩道不能有性格。不然,就不能恆順衆生了。你很有性格,他也很有性格,兩個人就打架了,彼此的習氣就杠上了。

所以,今天我們跟哪個親戚朋友閙情緒,這叫半斤八兩了。還在那裡批評對方。這個,用小時候的話:那就【羞羞臉】了。這個【羞羞臉】應該全球都有講吧?半斤八兩了,還有資格説別人?一個巴掌拍不響,還能跟人家杠上,就是習氣、性格相抵觸了。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下一次,跟人家稍微有點不愉快了,馬上回光返照:“太丟臉!功夫就這麽一點點!一下子就被轉掉了!”

這個時候要用上:“感謝對方提醒我:原來我這個習氣還這麽重!他是來提醒我的、來成就我的。”這個是喜忍。太容易影響。

包含有人説:居士不能會集。這個説法也影響了很多人。大家想一想,連蓮池大師都引用王龍書居士的會集本,那蓮池大師在表演什麽?

我們在往上:佛在給我們表演什麽?佛表演:請文殊菩薩跟幾個大阿羅漢去見維摩詰居士,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因爲維摩詰居士是在家佛。這個表演給我們四眾弟子看的,平等平等。佛法是平等法。不能説:我出家了,我就高了。那我的心就已經不在佛法上了。

包含我們看六祖大師,請問他得衣缽的時候,是什麽身份?在家居士。【達者為師】。所以,不能輕易被一點説法就影響了。

當然你被影響,憋得慌,我很愿意跟你探討,可以提出來。這個是善友為依的好處。當然,我剛剛也説了,老和尚、佛陀教我們都是應我們的機的,都做得到。假如您覺得有一句做不到,真的要提出來,不然會越來越影響自己的信心。

當然,我們探討完,還是要依我們探討的,好好去突破自己的懷疑心,恢復信心。

“怎樣才能真正建立信心?特別是我們初學,必須要有理論作基礎,這比單單信佛要殊勝一些。這也很難講,有些人對於聖人非常尊敬,一點不懷疑,善根福德深厚。一般凡夫對聖人都打問號。”

我曾經也遇過一個同修說了:“我非常相信釋迦牟尼佛。但是,我不相信我自己。”

我說:“你相信釋迦牟尼佛,他講的第一句話你相信吧?”

“當然相信了!”

“他老人家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你我都是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那你現在怎麽又懷疑自己呢?”

所以,信佛就是信他所教的都是真實不虛。不能自己感覺起來,信佛,事實上在思考事情、看待事情都沒有照佛經,都是照自己的感受,這個就會偏頗掉了。

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懷疑也是很嚴重的習氣。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放下。

我現在有一個高度的警覺:我只要思維了,就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來思維。我一言一行,依照經典的教誨來説話、做事,而且,越做越有信心。你照著做了,就有受用;越有受用,信心跟著增長

“今天有很多出家人,甚至於老法師,都不承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稱佛「萬德萬能」,不過是稱讚之詞而已,未必是真的,這就是依凡夫心測度聖人境界。現在這一種心態被認為是符合科學的精神,所以很難講。如果有理論支持,就比較容易讓人相信。”

你看,老和尚這一段話,也是觀察現在的衆生,你沒有講一些理論,甚至沒有講一些科學證明,他那個懷疑去不掉。大家有沒有觀察老和尚八十歲以後,常常都舉量子力學,這些科學最前衛的科學來證明佛法這個理論,就比較容易讓人相信。

“理論是什麼?大經上常講「心淨則土淨」,這是它最基本,最值得我們相信的。”所以,老和尚見到江本勝博士之後,常常依他這個實驗結果來宣講這個真相,這個物質是隨心轉,境隨心轉。江本勝博士書名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心念好,講出來的話,水結晶漂亮。水是物質,而且人體百分之差不多七十是水,小孩子就更多了。所以,心念好了,身體就會隨著轉變,身體是依報,心是正報。「心淨則土淨」的理論,最基本、最值得我們相信的。

“淨土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淨修捷要》第十一拜。

“我們從這一部經仔細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果地上成就清淨國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眾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互相交感。

“這個原則,他決定不能變更。因此我們曉得,極樂世界的眾生無論依報、正報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濁的,我們才能信得過。修淨土的人,什麼條件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論賢愚、無論老少、無論凡聖,只要你心清淨,就能往生。一念清淨,就一念生;”甚至是修其他法門的,【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他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一念清淨就一念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經上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

老和尚常説,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那我們的心有沒有越來越清淨?不受人事物的染污、干擾,這個修行要靠個人。

我們再隨文入觀,復習劉老師一段法語:“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也見過很喜歡交朋友的,叫...。看到老朋友聚在一起,我看他高興的不得了。那個心都是一直在那裡浮動、激動。激動也是煩惱。裝人愛憎多。有沒有想到誰,心裡悶悶的?那個就是憎恨心。

“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裝事就染污了,一口氣不來就隨著這個事去投胎了。

“我心裡不裝物,”還有沒有喜歡什麽,收集什麽東西?“裝物貪戀多”。有人貪戀那個古玩,那些東西,要往生的人,這些東西盡快處理掉,不然心裡都擱這個東西。

那天,有人拿民國的大銀元來給我。我趕快把它換錢,換錢可以流通法寶。銀元放在那,沒啥用。

“那一念是怎麼個念法?「清淨念」,這一念裡什麼妄念都沒有,就符合這個標準,就能往生。”當然,這一念能清淨,不是你馬上念就達到這樣的清淨念,海賢老和尚提醒我們:要念一段時間的,而且還要看每個人下的功夫。

我們從老和尚的教導,老和尚特別善觀察,他觀察《淨土聖賢錄》裡面,這些往生的榜樣,發現一接觸念佛法門差不多,很多都三年就走了,這不可能都是剛好生病了。不可能。這個觀察也是提醒我們:“我們真下功夫,不用太長。”

我們再進一步感謝黃念老給我們表演,一天念十四萬聲,念了半年就走了。他把三年再濃縮,六分之一,我們十四萬除以六,一天念兩萬多,這樣念三年。而且,黃老太慈悲了...

抱歉剛剛(網路)斷掉了,怎麽每一次講到重點都會斷?這個應該是提醒我們:警覺性要高。這個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大事不能掉以輕心,要穩操勝券,十拿九穩還不行,要穩操勝券。不能讓黃老白表演給我們看。

而且,他不止臨終表演給我們看,他在講《淨土資糧》這個專題,開頭講了一段話,他老人家說:“我是生死的凡夫,就不能不重視修行。自己每天還要修法,還要寫書,種種事情。一天,其他的不算,佛號三萬。”我當時候聼了很震撼。這樣的法語不容易聽到。這樣的大善知識不容易遇到。珍惜他們所教的,所表演的,自己就得大利益了。

海賢老和尚提醒我們:要念到清淨,不是一天、兩天念出來的。而且,在念的過程都要總結經驗的,不能說我們念了幾年佛了,人家問我們:“心有沒有越來越清淨啊?”

“我也不知道。差不多吧。”修行不能打迷糊仗。

我念佛,過去煩惱、未來煩惱、現在煩惱,有沒有越來越少?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這幾句教誨能真正用上,這個念佛,心就越來越清淨,妄念就越來越少。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沒有染緣,”沒有污染的緣,六塵都説法,都增長慧命,這個也是阿彌陀佛考慮的非常周到。

所以,現在我們從極樂世界得到的啓示: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室,我們的團體,這個環境也要布置的,盡量六塵可以説法。人家進到你家庭、道場,比方説,你的孩子進到家裡面,看到這些布置,心就安下來了。

你看,古人一進到客廳,桌上擺的瓶子,瓶子非常文雅,代表:進門就要心平氣和。這些家庭的布置都在説法,你看,挂一個如意,回首如意,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就會吉祥,竟看別人的問題就不吉祥。

而且,很順的時候,要及時回頭,得意時,需早回頭。不然,會得意忘形。我參觀過古建築,出門墻上梅蘭竹菊,四君子,提醒:出門要交君子,朋友對自己影響很大。

極樂世界給我們的啓示當下都能用。

“污染的緣斷了,人心是清淨的,環境是清淨的。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此。讀淨宗的書,要沒有把事實搞清楚,就很可惜。”事實搞清楚,理明。理論、道理明白,信就深了;信深,願就切了。願很切,你就老實念佛,就行專了。所以,理明,信深,願切,行專。你念佛越來越專一,行專,功純,你的功夫越來越純熟,業盡,你業障就消了很多了。妄就消,真就顯,真心就慢慢透出來。

所以,好好念,【聲聲喚醒自己】,【二六時中,勿忘喚醒自己】,【一聲佛號只貴字句分明】。不念佛就染污,這一點我們警覺性要高:【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

“因此,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淨心,”不能是我念佛的時候,清淨心;其他的,做事情,心都不清淨。你真正念的時候,也清淨不下來了。一定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練清淨心。

“正是《華嚴經》所說的「歷事鍊心」。”我們以老和尚的法語來練:【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練這個心不要起瞋恚;【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不起貪心和愚癡的心,【福慧全現】。這兩句法語就包含一切境界了,包含一切事相了。練自己不貪不瞋不痴的心地功夫。

“一部《華嚴經》,清涼大師把它分為四科,就是四大段。這四大段他用四個字,信、解、行、證來判定。前十一卷半所講的,是毘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狀況,如果想多知道一點,就念《華嚴經》前十一卷半。”因爲《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那個都是一真法界殊勝境界。

“毘盧遮那佛的果地依正莊嚴,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可以說是極樂世界莊嚴的具體說明。說很多,說得詳細,是讓我們相信這樣的依正莊嚴,是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其實,就是讀了之後,知道自性的莊嚴。自性有無量的福德,能夠成就一真法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第二大段是「解分」,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詳細說明。你完全理解,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才是「真信」。斷疑生信,疑慮沒有了,你才會發願真正的學習,那就是行。”道理明白了,要照著真理去做,這就是行了。

“「行」是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祖師說:“真心一法不立”。我們常常心還冒很多念頭,那個離真心都有距離。而,一下讓我們心上什麽都沒有,我們還不容易做到。

所以,這一句萬德洪名就很方便,心上就放這句阿彌陀佛,其他的妄念不要讓它進來。這也是住在真心。因爲這一句佛號本身就是自性的德號。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壽,自性的德號。這是阿彌陀佛殊勝的法門。讓我們以凡夫心來持這個名號,可是,卻跟實相念佛是平等的,這個就是太殊勝,【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這些理我們瞭解了,那真是分秒必爭。老實念佛跟念實相的功德力、滅罪的力量一樣!不念才是傻瓜!所以,印光大師說:不念佛,【非愚即狂】,不是愚昧,就是太狂妄了。那你真正明白了、理解了,你就肯行了。

“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記住。用什麼方法修?《華嚴經》上開了兩千多個法門,方法、手段盡可以不同,目標、方向一定是相同的,都修清淨心。一般講,都修禪定。無量無邊的法門,也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中國人講門道。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門道,修的都是「定」。”

“尤其在淨宗,經題上就是清淨心,就修這個。心到真正清淨,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來的,是你本有的。”要相信自己,念這一句佛號是聲聲喚醒自己,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現在起心念佛,方明始覺了,始本不離,就直覺路。最快成佛的方法。

當然,你在念的時候,可不能夾一個“我要很快成佛”,你這樣念也不相應,那個就變成急於求成了。平平常常,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剛剛也跟大家提到,我們會起煩惱就是信心不夠,所以,大家遇到信心不足的時候,要把六祖大師這二十個字好好多念幾遍【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

本有的,而且是“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才藝,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是你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從什麼地方顯現?從清淨心顯現,所以才曉得清淨心重要。《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萬德萬能。只要循著這一個原則去修行,這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修定,修禪定。所以,正法一定是:【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顯發出自己本有的智慧。

“離開這個原理原則,離開這個方向目標,就不是佛法;無論你用什麼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進佛門,就把修學的綱領「三皈依」傳授給你。三皈依是傳授你修學的綱領「覺、正、淨」。這是一體的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個,另外兩個必定同時得到。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抉擇法門一定要知道修學的綱領。”

看我們是從覺門進,還是正門進,還是淨門進。那要進門,哪有說:從三個門進!那鐵定進不了的。

好,今天跟大家就先交流到這裡。大家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