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學悟法師20220130《繫念》佛陀常講一句話【什麽樣的法是最無上的法】最無上的法只有一個:就是你要常常去觀想生死無常,人生無常,你能夠去觀想,明白事實真相,你就不容易被迷惑了,你那個心就容易覺悟
這個八關齋戒功德 確實佛在經典 在經上爲我們講的很多 這個功德確實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比方説有一些人 想要遠離惡道 惡道是指三惡道 因爲我們這一生很多 從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不斷的去造業 最後呢 有時候很害怕 將來因爲我們所造的業 會墮在三惡道 那我們該怎麽辦呢 大家能夠在一日一夜以清淨心 然後受持 這個八關齋戒 佛在《十善業道經》講的很清楚 這一個人 第一不墮地獄 不墮餓鬼 不墮畜生 四 不墮阿修羅 這個就是我們 佛在《十善業道經》簡單做一個比喻 所以我們 一定要相信 但是 我們怎麽行持呢 八關齋戒裡面 已經講得很清楚【當隨學 隨作 隨持】
你要付出這個代價 你才能夠獲得有這樣的大的功德 你看 六十萬世衣食無憂 吃穿你也不用愁 所以 這個八關齋戒真的功德太大了 特別的就是因爲它的時間很短 一日一夜而已 特別是在我們的《無量壽經》你看 講得很清楚 一日一夜清淨 能夠來受持 你的功德超過一個人在西方極樂世界為善百歲 那個功德特別大 不可思議的功德 爲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功德呢 這個功德從哪裡來的 清淨心來的 所以 很多人聽到這麽大的功德 我今天要受持八關齋戒 受持好了 沒有遵守内容的一些儀軌 做法 你是得不到的 所以 一定要【隨學 隨作 隨持】這樣才能夠獲得功德 所以 恭喜大家 能夠在這個地方 來受持這個八關齋戒 那以後 有因緣 大家一定要參與 不用害怕 不是説今天我受持八關齋戒 我不小心犯了罪 我怎麽辦呢 佛是不是說: 你馬上下地獄? 沒有。佛沒有這樣講的 很多人說 我受了戒了 但是 我不小心犯了戒 怎麽辦 人家隔壁 剛好在開音樂 或者我上車要回家 那怎麽辦呢 師父 是不是犯了戒? 不是這樣講的 只要你不是故意的 你那個念頭(不是)故意的去犯 那不屬於犯戒的。 這個簡單給大家説明
所以 大家要互相鼓勵 只是很可惜 很可惜什麽呢 如果能夠跟大家聚會一處 住在一起 在一個地方 然後我們一起來學習 一起來誦經 一起來受持八關齋戒 那這個理想真的非常好 真的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在家裡 有時候會偷懶 有時候會懈怠 有時候我們自己本身隨著自己的習氣 自己的習氣犯了 自己的過失自己都不知道 但是 能夠依眾靠眾大家一起 住在這個地方 然後一起來修行 一起來誦經 一起來念佛 一起來聼經 那這個功德太圓滿了 希望我們雪梨儘快這個道場能夠建起來 以後 可以供給大家能夠在這個地方來修行 我們祈求 護法龍天 這些諸佛菩薩加持 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好好的用功 我們大家一定有信心的 我們一定有信心 因爲這個人生太短了 真的 太短促了 人生太短
所以 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 常常講了一句話 他說 什麽樣的法是無上的法呢 什麽樣的法是最無上的法 最無上的法只有一個 就是你要常常去觀想生死的無常 人生的無常 你能夠去觀想 你能夠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 你就不容易被迷惑了 你那個心就容易覺悟 就是這樣的 這個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
今天要跟大家來學習的就是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 就是誦《彌陀經》完之後 下面有一首偈頌 這一首偈頌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告訴我們什麽呢 我們來看【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下面這兩句 其實 中峰國師要我們 特別是念佛的人 我們念佛的人 要什麽呢 你要留意 你要去留心來學習 爲什麽要留心來學習呢 因爲這個對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比較實用 當我們遇到一些境界的時候 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境緣 你那個心怎麽樣去面對
所以 你看 這一條【道人若要尋歸路】道人 上一次已經給大家説明 就是指學佛的人 就是指我們念佛的人 今天如果我們來學佛 我們今天來到這個地方來念佛 今天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尋歸之路 尋找這個 歸 就是回頭的意思 路 是指解脫之路 一般來講就是往幸福美滿快樂的路 如果今天我們想要回頭 想要尋找我們的人生的幸福 我們人生的快樂 我們人生的美滿 或者在這個人生當中能夠得到解脫自在 我們要怎麽樣來尋找呢
這個我們一定要很深度的去學習 你想要超越六道輪迴 你想要了生死 離苦得樂 你要用什麽方法呀 從這一段裡面 其實 中峰禪師講得很清楚 他要我們去尋找 爲什麽要尋找 為什麽要我們回頭呢 中峰國師爲什麽要我們回頭 因爲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 你看 我們無量劫以來 都在哪裡 都在這個苦海 流浪 痛苦 受苦受難的 我們在這苦海裡面 已經打滾了無量劫以來沒辦法離苦 什麽原因呢 是什麽原因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最大的原因 原因的根本在哪裡 就是因爲我們衆生迷了
****
B學悟法師20220130《繫念》人爲什麽會苦?要怎樣離苦?你一定要修道。從哪裡開始?走覺悟的路。要怎樣覺悟?要常常去觀想生死無常, 觀想人生是無常。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心就不會被外面的很多事情所干擾
問題來了 我們衆生爲什麽會迷呢 爲什麽無法超越六道輪迴 無法在這一生當中離苦得樂 什麽樣的原因 爲什麽會迷 包括我們本人在内 我們每一天不斷的都在迷惑 自己不知道而已 那我們爲什麽會迷 因爲我們沒有把這個宇宙的事實真相搞清楚 搞明白 所以 你對很多的事情 在你眼前的生活 很多看不破放不下 太多的事情我們放不下看不破 因爲你對這個事實真相 你沒有真實的去瞭解 透徹的去明白 產生的這樣的煩惱 產生這樣的六道輪迴 因爲我們迷了 我們自己真的很不清楚 那怎麽辦呢
中峰國師叫我們趕快回頭 你必須要回頭 沒有回頭 你是沒辦法的 只有回頭 才能夠幫助我們 那你今天想要回頭 你要依靠什麽呢 你要依靠什麽 這個我們要清楚的 你説 我要依靠阿彌陀佛 爲什麽念佛的時候 我們不能得到成就呢
有人說:師父 說放下容易 但是做起來難啊 對呀 我沒有說修行很容易啊 如果修行容易的話 釋迦牟尼佛不可能 這麽多年修行 經過這樣大的磨難 考驗 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要經過很久。如果容易的話 阿彌陀佛不可能經過五劫 才把西方極樂世界建立起來 然後供養給十方一切衆生。 如果容易的話 地藏王菩薩不可能 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在發大誓願 爲什麽要發大誓願 因爲衆生太難度了 太剛强了 太頑固了 所以不斷的發心 不斷的去發願
但是釋迦牟尼佛爲什麽叫我們這一生當中 對於這個世間你要 不要過於執著 要我們從内心的去放下 就是讓你去學習啊 學習什麽呢 當你面對這個 我們所講的 佛常常講 我們人生是無常 生死是無常 當你面對這個無常來臨的時候 大家一定要知道 無常隨時都會來臨的 在5分鐘 一秒鐘 都可以隨時來臨的 當你面對 這個無常來臨的時候 你那個心才不會這麽痛苦啊 很多人 在念佛當中誦經 感覺修得不錯 當他面對 事實的真相的時候 放不下看不破 都是被這個境界而所轉的 很多人 你説:好!今天 我放下 今天我念佛念得不錯 當你遇到這些無常來臨的時候 你能不能面對它呢 有時候我們很多境界來的時候 都是在造業 都在執著 都是放不下的
你想一想 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 他爲什麽這麽苦 就像什麽 像烏龜 脫殼 活牛剝皮一樣 爲什麽這麽苦 它放不下呀 太過於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 這個身體是它的 所以他放不下 所以 他很苦 苦到像這樣 烏龜 活生生的 它的殼 把它脫掉 一隻活活生生的牛 把皮 把它脫皮了 剝皮了 你説它苦不苦 很苦啊 很痛的 那我們該怎麽辦呢 你回頭
中峰國師教我們要回頭 依靠什麽?這樣講大家聼懂嗎 會不會太快呀 我講的都是從我的生活裡面去體驗來跟大家分享 真的 放下不是在嘴上講的 你要點點滴滴的去學習 從你的内心去放下 真的 總有一天我們會面對一些我們不想面對的 我們每一個人 總有一天會面對一些我們不該面對的 當你面對這樣的時候 你能不能放得下 但是 你點點滴滴在學習 每一天 點點滴滴纍積 當面對的時候 這個事情 這個境界你就很容易了 你不會這麽苦的 真的 你要相信 失去了一個東西 會不會苦 你會很痛苦 會呀 你會不會很煩惱 會呀
那我們該怎麽辦呢?所以 中峰國師今天告訴我們 我們今天學佛 我們今天學佛的宗旨 學佛的目標 作爲佛的弟子 我們應當怎麽做 一定要把佛陀的教誨 把佛所講的這一些的教誨 佛法 來幫助我們化解我們種種的煩惱 真的 所以 爲什麽我們要回頭 因爲 我們現在在迷的這一岸 我們現在 在這個迷的這一岸 我們要怎麽樣達到彼岸 依靠什麽 依靠佛法 一定要依靠佛法 因爲佛所講的 這一些的理論 都是經過他的自性流露出來 每一字 每一句都是能夠幫助我們一個衆生解脫的 因爲他自己老人家已經解脫了 已經得道(到)了 所以 他把他的經驗來分析給我們 這些分析都全部在經論裡面 這些經論 我們應當要學習
那我們怎麽樣來化解我們的煩惱 我們怎麽樣能夠達到這個彼岸 中峰國師教育我們: 我們一定要修道 我們必須要修道的 像釋迦牟尼佛 在鹿野苑講這個四諦法 告訴我們苦集滅道 苦 人爲什麽會苦 苦從哪裡來的 我要怎麽樣離苦 釋迦牟尼佛最後: 你一定要修道 修道要從哪裡開始呢
我們要怎麽開始呢 走覺悟的路 現在 我問大家 覺悟的路怎麽走呢 我們有沒有覺悟啊 我們今天念佛念了 很多年 誦經天天都在誦經 學佛 我們都學很多年了 有沒有覺悟
師父 我有覺悟 對呀 你有覺悟 但是 你那個覺悟不是正覺的覺悟 你那個覺悟還是在門口 你還沒入門的 所以 剛才我已經跟大家講過了 要怎麽樣覺悟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 常常去觀想 觀想什麽 觀想生死無常 去觀想這個人生是無常 你明白這個道理 你的心就容易覺悟了 你不會被這個外面的 很多的這些事情而所干擾 被迷惑 你不會的 不會那麽容易 你那個心非常的清楚
****
C學悟法師20220130《繫念》
雖然這個覺悟的方法很多 但是 我們一定要知道 雖然佛陀 所說的法很多 有八萬四千法門 這個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個方法 就是教你觀察無常 全部都是爲我們説明什麽 説明這一樁事情 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你明白人生是無常 生死是無常 你就能夠懂得 以這個方法 以這個佛法如何來化除我們的煩惱 化除我們的惶恐 你能夠化除你的煩惱 煩惱沒有了 自自然然我們的人生就過得不會那麽苦 我們今天爲什麽過得很苦 因爲你都在執著 執著的原因 所以 很多人過去曾經問過我一件事情 他說 師父 我爲什麽學佛不能得力 我的人生爲什麽沒辦法得到解脫自在 爲什麽我的人生很苦 其實 如果你冷靜下來你去觀察 你去觀想 你可以找到這個答案了
人爲什麽會苦 就是從你的【我執】因爲你這個【我執】你才會跟人家計較 你才活得很辛苦 你就活得很煩惱 你就活得很厭惡 因爲你【我執】的存在 會有自私自利 會有貪瞋痴慢疑 你能夠把這個【我執】除掉了 那恭喜你了 你的生活那真的解脫自在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呢
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化除我們内心的煩惱 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有煩惱 有沒有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一個人都有煩惱 有些煩惱比較重 有些煩惱比較輕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因爲凡夫嘛 對不對 眼睛看到一個人不順眼 也是很煩惱 聽到一些不喜歡聼的 也是很煩惱 很多事情 我們在這個内心裡面 怎麽樣來化除 怎麽樣來解決 中峰國師 下面這一句話 那個才是關鍵
【但向塵中了自心】你看 這一句話非常好 但向塵中了自心 什麽叫做【但向】但向 最主要的是指什麽呢 最主要的是什麽呢 中峰國師的教導 教導我們什麽 我們要在這個方面 好好來用功 我們要在這邊好好來用功 我們要在這邊好好來學習 怎麽樣來學習呢 中峰禪師教導我們【塵中了自心】你看 你要在這個地方 你要好好來【了】,你要好好來學習 在塵中了自心 所以 你看明心見性的人 大徹大悟人講話都非常有水準的 一句話直接了當 能夠幫助我們解決 沒有拐彎抹角 就是教你這樣的學
所以 中峰國師在這一句話當中 其實 在這個地方 講的塵中了自心 講的比較高度一些 爲什麽禪師要這麽樣講呢 他講的比較高度 比較深度 爲什麽中峰禪師沒有說 教我們: 信願念佛了自心 而說 要我們【但向塵中了自心】? 你看 中峰國師他沒有講這一個 他講你要【但向塵中了自心】所以 在這個地方 很多念佛的人 看到中峰禪師的開示這一句話 有人會講 很多人: 我們三時繫念 不是以念佛爲主嗎 爲什麽要【但向塵中了自心】呢 你看 很多人會講 我們今天念佛不是信願為先嗎 持名爲主嗎 爲什麽要【塵中了自心】呢?
這個就是中峰國師的高明 他的高明 他真的很高明 看到人的習氣看到人的煩惱 爲什麽我們念佛不能得力 釋迦牟尼佛講的很清楚 末法時代 只有靠淨土法門才能夠幫助我們成就的 但是爲什麽呢 明明釋迦牟尼佛講的很清楚 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講錯了? 沒有! 是我們解錯了 釋迦牟尼佛沒有講錯的 釋迦牟尼佛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 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 釋迦牟尼佛講得非常的清楚 只有靠淨土法門 念佛法門能夠幫助我們的 那爲什麽 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叫我們要【但向塵中了自心】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 信願 你要知道 你這個信願 我們今天的信願 能不能堅固 是怎麽樣來培養的 中峰國師來告訴我們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 藕益大師所講的【信願之有無】但是 這個信願 你要在哪裡培養呢 你要如何去培養 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持名 是指這一句名號的功德 這一句名號的功德確實真的不可思議 但是 這一句名號 我們應該(怎樣)來修學呢?(怎樣)讓這一句名號跟我們的生活 能夠融合而一呢 這個就是很重要的 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 更進一步來講 我們一定要來學習 學什麽呢 怎麽培養的呢 怎麽樣融合而一呢 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
念佛法門之所以稱爲方便容易 簡單扼要快速 穩當 就是因爲它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它真的是這樣的 無論你在一切時一切處 無論你在做什麽樣的工作 無論你在哪裡 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它就是念佛法門不會影響我們任何生活的方式 它不會影響的 所有的人 都可以學習 什麽樣的人都可以修 無論下下根 無論是上上根 都能夠修 無論他認識字 無論他不認識字 無論他是富貴 貧窮 都能夠修 只要他肯念 怎麽修呢 在塵中。【塵】是什麽呢
****
D學悟法師20220130《繫念》
怎麽修呢 在塵中【塵】是什麽呢 塵 大家都知道 在佛法中裡面所講的就是 塵勞 塵所指的 在佛法裡面 叫塵勞 如果從它的具體來講 更進一步來説 稱爲叫六塵 六塵是什麽 譬如說 我們的眼睛 你看 我們的眼睛在這個外面境界當中 所看到的色相 所相處的 所接觸的 你眼睛所看到的 在這個色相當中 一般我們會怎麽樣 很多會污染我們的心 對不對 你眼睛所看到的 你今天無論你看到什麽 有時候 它常常來污染我們的心
比如説 你看到好的 會不會起了一個歡喜的心呢 會不會 你看到你喜歡的 這樣我好喜歡! 今天我的先生很聼話 又不發脾氣 又會念佛 又跟我來誦經 我很歡喜 老蔡今天很乖乖的 坐在那個沙發 聼經 又能夠念佛 又能夠聼經 不錯 不錯 很歡喜。看到小孩能夠聽話 能夠不跟父母頂嘴 能夠很孝順 你感覺很歡喜 看到我的生意非常的好 今天生意又賺大錢 我真的很歡喜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心態 對不對 你眼睛所看到的
突然間 我到銀行 看到我的戶口賬號 本來是剩下五千塊 現在變成五十萬! 我好開心! 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嘛 對不對 很多人都是有這樣的 所看到的 你的心都是在變動的 都是波動的 當你比如説看到不好的 你的心是怎麽樣 你會起了厭惡的心 對不對
像前幾天 有一位道場的一位總幹事 他是幹部 在馬來西亞 他打電話給我訴苦 他説 師父 做總幹事好辛苦 説真的 能夠做總幹事的都是菩薩再來的 那個不容易 我看到有一些義工不聽話 我心裡好難受 很多事情 所看到的這些的萬物 色相 你會落到你的這樣的 然後落下你這個灰塵 你會起了煩惱
但是 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 無論你看到什麽 好還是壞 善還是惡 你這一念當中你不可以 在這個生活裡面被轉了 你要用你的清淨心怎麽樣來轉 一念之間 你把它轉過來 看到好的 都是好;看到不好的 都是好的 一切都是平等的 你不會被這些所看到的 而所影響 影響到你的心 擾亂你的清淨心 中峰國師就是叫我們這樣學 當你看到 好的 看到不好的 看到順境 看到逆境的時候 一句阿彌陀佛 頭一句就是阿彌陀佛 你這樣修 等於你跟阿彌陀佛 這一句名號跟在這個生活裡面 能夠融合而一 你這樣修行才會成就 這個是從眼睛所看到的色相
我們現在看到我們耳朵,我們耳朵所聼到外面這一些的聲音,比如說有人批評你,你會感覺厭惡,發脾氣,不喜歡。有人讚歎你,感覺很歡喜,很快樂。中峰國師教我們學佛不要這樣。不要因爲一個人的一句話,讓你開心,就開心,讓你煩惱,就煩惱。你要在這個境界當中,怎麽樣去轉這個境界。那個才是修行啊。不要因爲聼到一些你喜歡的,你就感覺很歡喜。聽到一些不喜歡的,你就發脾氣了。你不要在這個境界當中,去造業。
再比如説 你的鼻子 聞到一些香味 你喜歡的 你的心態是怎麽樣 聞到不好的 你的心態是怎麽樣
或者我們的舌頭 嘗到一些味道 我們喜歡的 你的境界是怎麽樣 好的是怎麽樣
甚至於我們的念頭 我們的意念 這意念裡頭 你(會)不會落下了這一些的影子 從你的内心的貪瞋痴慢疑 自私自利 名聞利養 你會不會被這些污染 而落下這樣的影子 這個就是六塵
所以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今天我們的這個心 中峰國師講的很清楚 他說 我們現在這個心 全部被污染了 就是通過 通過什麽 這六種途徑 就是六根接觸六塵 天天都是在被污染了 我們有沒有發現呢 我們有沒有覺悟呢 六根接觸六塵 我們有沒有這樣 眼睛 耳朵 鼻子 六根 你的六塵
但是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知道 外面這一些的境界 外面的這一些的六根接觸六塵 這些六塵 這些境界當中 它真的能夠污染我們的心嗎 真的嗎 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 問 外面這一些境界當中 真的能夠污染我們的心嗎 六根接觸六塵真的能夠我們被迷惑嗎 説實在的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真正修行的人 真正念佛的人 這個倒不一定 也不一定 無論什麽樣的境界當中 他都不害怕 而且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緣 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中 不但不會被污染 不會被迷惑 而且天天都在繼續不斷的生智慧 真的 會修的人 會念佛的人 有真正修行的人 他不怕這些境界 六根接觸六塵 不但不會被迷惑 在他的心目中 不斷都在生智慧
所以 在這個都是教我們 中峰國師要我們如何用心 如何去覺悟 要不然 中峰國師不會在此地說【在塵中了自心】。什麽意思呢 就是説 我們在接觸外面這六塵境界中的時候 中峰國師要我們 在這個境界當中 能夠了脫 在這個境界當中 在這個六塵當中 你能夠去覺悟 對於境緣 你要統統去明白 境緣的意思就是說順緣 逆緣 善緣惡緣 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當中 你要真正的去明瞭 而在這個境界當中 你的内心一定要不受干擾 這個很重要 你心要如如不動 你看 我們現在每天就是這樣的 遇到境界的時候 心有沒有受干擾 有啊 心有沒有動 有啊 每天都在動 波動 波動跑得太快了 在境界當中我們常常...
****
E學悟法師20220130《繫念》我們現在拿著經本在學習,不是要脫離逃避現實的生活,是要更好更快樂回歸到生活上,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讓我們煩惱的心能夠脫離出來,讓我們生活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
我跟大家這個地方講一個故事 我有認識一位居士 她是女居士 也是我們道場的護法 她有一天 我親眼看到 她被一個 莫名其妙 罵得好難聼 然後 事情過後 我就來問她: 你還好嗎 她說: 很好啊 師父。剛才那個人駡你 怎麽樣? 哎呀 師父 那個小事 師父 我自己不好 所以 今天他罵 罵的好 沒關係 她跟我講這一個。你心裡難受嗎 我心裡都不難受 我根本都不難受 不但不難受 我也不會跟他計較 如果今天我跟他計較 我跟他沒什麽兩樣 而且 她跟我講一句話: 師父 很好 爲什麽 幫我消業障。多好啊 師父 難得有人幫助我消業障 不但我們不恨他 我們要感恩他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這樣的逆緣 莫名其妙 人家來駡你的時候 你會不會難受呢 會不會難受 講實話 講老實話 莫名其妙 有人家來批評 毀謗你侮辱你 傷害你 你會不會難過呢 師父 説實在的 我會難過 這個講老實話 對不對
像以前臺南有一位老居士 她發心到香積 就是厨房 煮菜的 遇到一位老人家 常常遇到 老人家常常駡她 這位老居士 只要這位老菩薩駡她 她就很大聲念阿彌陀佛 他一邊煮 一邊駡她 她一邊煮 一邊念阿彌陀佛 反正他在旁邊發牢騷 她就在念阿彌陀佛 有一天 有人問她: 你爲什麽 他駡你 你的佛號越念越大聲? 她說: 我沒辦法呀 我真的沒辦法 他駡我 我心裡很難受 但是 我要避免他的聲音 他越罵 我越念大聲 我沒有聼到他的聲音 沒事。
所以 有一天如果有人在駡你的時候 你的佛號要比他更大聲一點 聽不到他的罵的聲音 真的 這個方法很好 這是在臺南 我遇到的
所以 這個就是我們現前 在生活當中學佛 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學習 換句話說 我們在所學的佛法 一定要用在生活當中去培養的 在生活上去鍛煉 而不是說 天天拿著經書而已 所以 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 要我們 所學的佛法 所念的佛號 你要在這個生活裡面去培養 去增加你的福德 去鍛煉你的忍辱 種種的 不是天天拿著經書而已 拿著經書沒有用途啊 或者拿著念珠
還有很多人說: 學佛不是天天要念經嗎 不是這樣的嗎 我今天要誦十部經 或者敲著木魚 拿著引擎 這個叫做學佛嗎 雖然這個也是一種學佛的方式 我們到講堂來聼經也是一種學佛的方式 我們今天去閉關 去森林 或者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 去到那個地方去閉關 也是一種方式 或者我們到一個寺廟去打佛七 去念佛 它也是一種學佛的方式 或者我們去參禪 或者去念咒 種種的 都是 也是一種方式 但是 我們首先一定要知道
我們能夠用這樣學佛的方法去要求所有的人嗎 我們能夠要求別人這樣跟我們一起做嗎 你喜歡念經 你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嗎 你喜歡參禪 你要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嗎 你喜歡打坐 你能夠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嗎 你喜歡在那邊坐著念佛 拜佛 你能夠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嗎 我們能夠永遠都關閉起來嗎 閉關起來嗎 不見人嗎 躲在房間裡面 誦經念佛拜佛 或者我們永遠拿著念珠 或者拿著經書 經本 就不面對生活嗎 不是這樣的
這個顯然都 不是現實的 它不是現實的 我們一定要明瞭我們現在拿著經本在學習 其實 實際上 不是要脫離現實的生活 不是要逃避我們現實的生活 不是的 我們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的 我們今天拿著經書 我們在那邊念佛 在那邊聼經 或者在那邊打佛七 是要更好 更好什麽 更快樂能夠回歸到這個生活上 把這個佛法應用在這個生活上 讓我們這個煩惱的心 能夠脫離出來 讓我們這個生活能夠更有意義 能夠在這個生活當中能夠更幸福 更美滿 這個就是學習佛法的好處 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的 你今天所學的 你一定要在生活裡面去配合 你今天所念的阿彌陀佛 你一定要在生活裡面融合而一 無論你修什麽樣的法門 無論你修什麽樣的方法 無論聼什麽樣的經 希望經過學習 在這個生活你能夠回歸到你快樂的生活
所以 印光大師過去曾經講一段很精彩的開示 印光大師不是講了一句非常好嗎 我相信大家對這一段開示也是很熟悉 印光大師怎麽講呢【從朝至幕 從幕至朝 穿衣吃飯 衣食住行 行住坐臥 一句阿彌陀佛不令間斷】從這個裡頭 印光大師把我們這個持名念佛用在哪裡 用在其中 用在生活 你每天 要不要吃飯 要 你每天要不要喝水 你(每天)要不要工作 你每天是不是要煮菜 或者要做一些雜務 每天都要做的 但是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不影響我們工作
所以 過去古大德 常常在開示當中常常我們會聽得到 教導我們在生活中要把佛陀的教誨 把佛的這個法落實 去學習 去培養自己的福德 你要去培養的。佛法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佛法 彌陀名號也都是生活 生活都離不開阿彌陀佛的 看你怎麽樣去轉 你一念之間 你怎麽樣去轉 你看 過去我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就是越南的一位大德名叫一行和尚 一行禪師 很有名的 很有修行的 很可惜前幾天剛剛往生 壽命96嵗 在法國 我過去曾經遇到兩三次 因為我們的師父 請他到印尼 去弘法 他剛剛往生的
你看 他十六嵗出家 十六嵗出家 出家以後 他的師父叫他去做什麽呢 叫他去洗碗 天天洗碗 他心裡好難受 我説我出家我要來修行的 我出家將來要來弘法的 怎麽每天叫我來洗碗 他很難受 不能接受 師父天天叫他去洗碗 所以 他悶在裡面 悶的好痛苦 每次問他的師父 他師父都不講話 師父只講一句話: 趕快洗碗
有一天 一行和尚在洗碗當中 剛好我們佛教不是有衛塞節嗎 衛塞節是4月初八 就是有活動 就是一般在南傳對佛法 在東南亞的就是五月多 五月會做一個活動就是 為悉達多 浴佛 沐佛節 就是人來到佛堂 拿著一個水來幫助悉達多 洗他的身體 把那個水冲在他的身上 有一天這個一行和尚 看到這樣 這個方法 這個意義非常有意義 很多人 很多人來到這個寺廟 天天這樣做的
那個一行和尚看到這樣呢 回到他的住處 到厨房 每天洗碗 把那個碗當作什麽 當作悉達多 當作悉達多來洗 哇 好歡喜! 大家不是浴佛節浴佛嘛 大家很歡喜 很開心 很快樂 我今天也一樣 當作悉達多 把這些碗當作悉達多來洗 越洗越歡喜 越洗越歡喜越開心越快樂 最後他才明白 他真的是明白了 原來我師父叫我洗碗的目標是什麽呢 克服你的傲慢心 要懂得學習怎麽樣的謙虛
****
F學悟法師20220130《繫念》讓你這個心能夠平靜 讓你這個心能夠快樂 我們很多人都是給自己障礙 太多人就是這樣的
像我剛剛出家也是一樣 我師父天天叫我去洗厠所 我好難受 我真的好難受 爲什麽叫我每天洗厠所 洗了一年 你想一想 那個道場 我師父的道場一棟有五層樓 有兩棟 你想一想 天天搞這些 搞到我心裡好難過 睡覺的時候抱怨 吃飯的時候抱怨 天天洗這個厠所 好沒面子 你看 很多人來來往往 你看 學悟法師在那邊洗厠所 後來我師父才告訴我 就是這樣的讓你修福 讓你懂得佛法不是在念佛堂 佛法在哪裡 在生活裡面 你要去鍛煉它 在這個境界當中 你是用什麽樣的心態去面對 所以 像我們有一些家庭主婦
現在很多家庭主婦很煩惱 天天洗碗 天天煮菜 有沒有 天天都要忙這一些 不但煮菜給自己吃 還要煮給別人吃 天天這樣 又要生孩子 又教育孩子 又打理這些 做女人真的好辛苦 做女人真的業障深重 我們在這個佛堂常常會有這些家庭主婦來訴苦: 師父 做女人真的很辛苦 以後下輩子不敢再做女人了 那做什麽 做男人 做男人也是很辛苦 做男人好 不生孩子 不要煮菜 誰説的 很多
像以前 我有認識一位女居士 每次到她的家有活動住她家 他太太跟他的先生講了一句話: 我從結婚的那一天開始 給你生孩子 給你看孩子 天天煮菜 我現在已經老了 我不想幹這一個了 所以 吃的要簡單 所以 她一天只有煮一餐 真的 她説 很煩 我現在要好好來用功 我好好來念佛
其實 實際上 我們如果能一念轉過來 一念能夠轉過來 像一行禪師那樣 那又何嘗不是在修行呢 所以 在生活當中把我們學的佛法 一定要應用在其中 點點滴滴都是在修行的 一念之間而已 你把它轉過來 這樣我們念佛的人 如果能夠在這個地方能夠明瞭 以後在洗碗的時候 無論在生活當中 處事待人接物 做種種事務的時候 一定要用這一種心情去做 結果一定是不一樣的 我們一定要相信的 結果一定不一樣的
但是 在這個地方 我要給大家講清楚 不要讓大家誤會 我不是勸大家不要到念佛堂 以後天天跑到哪裡 跑去洗碗 不是 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 這個你不要誤會 師父說今天 學悟法師講了 我們從今天開始不要在念佛堂念佛了 也不用在這個網路共修了 不用了 沒必要了 從今天開始我可以在跳舞當中去學佛 或者在唱歌當中去學佛 種種的 不是 你不要誤會
所以 我們一定要知道 在這個生活當中 有時候 我們無法回避這一些的瑣事 我們應該用一種 健康 樂觀 歡喜 覺悟的心態去面對 而不應該把這些的事情 看成什麽 看成我們自己的障礙呀! 你不能啊 這樣修行念佛 學佛 無論怎麽用功 我們是不會有成就的 你不能把這些變成你的障礙 變成什麽 變成你修學的功德 培養你的福德 一種心態來學 歡歡喜喜去做 開開心心的去做 煮飯的時候 阿彌陀佛 煮菜的時候 阿彌陀佛 睡覺的時候 阿彌陀佛 無論你在做什麽樣的瑣事 無論你在做什麽樣的事情 你一定要把它當作什麽 當作你在修福 當作你在修行 當作你在鍛煉 當作你在磨練你這個心 讓你這個心能夠平靜 讓你這個心能夠快樂 我們很多人都是給自己障礙 太多人就是這樣的
所以 我們要懂得在這個現實的生活當中 去轉自己的心態 説老實話 我們看到歷代很多念佛往生的 在念佛堂往生的 還真的不多 真的不多 你看這個《淨土聖賢錄》裡面 有記載 比如説 宋朝的 黃打鐵 黃打鐵念佛在哪裡成就的 念佛成就在哪裡 在生活上啊 在打鐵呀 天天打鐵 天天 以前還沒學佛 沒念佛 打鐵很辛苦 現在一邊打鐵一邊念佛 而且一邊念佛一邊很法喜 一邊很快樂 而且最後預知時至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年 他不認識字 最後往生之前 講了一首詩給大家 結個緣 結法緣 哪首詩【叮叮噹噹 久煉成鋼 太平將近 我往西方】你看 講完就走了 多自在 他成就在哪裡 在生活上
還有清朝的 清朝是誰 冬瓜和尚 他在華嚴庵出家的 他的口頭禪是什麽【念佛不在嘴 參禪不在腿】所以 他出家頭一天開始 天天逛大街 他在大街上念佛的 在修行啊 念了多少(年) 十年! 他在大街成就的 而且往生之前告訴他的同參道友 講了一首詩【終日走街坊 心中念佛忙 世人都不識 別有一天堂】念完就走了 但是今天我的意思不是叫你天天逛大街 不是 不是叫你天天逛大街 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 就是說叫我們要培養
最後的具行和尚 他的故事是怎麽樣的 下一次再跟大家來分享 今天因爲我們有八関齋戒 要過午不食 所以 今天簡單給大家介紹到這個地方 簡單來説 做一個總結:念佛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念佛 佛法不離開世間 都是一樣的 你要把這個佛號 跟我們的生活能夠融合而一 在這個生活裡面慢慢的去培養 在六根接觸六塵 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界當中 無論在什麽樣的境緣當中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像印光大師所講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