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5, 2023

成德法師 20230816(24)「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30816(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九十九頁這一段。再念一遍“佛的心量周遍恆沙世界,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那樣大的心量。所以,心量大就是覺,心量小就是迷。”

佛經裡面的比喻,我們的心量本來是大海,現在這個大海起了一個小水泡。我們誤認這個水泡是我了。本來心量是像大海一樣,就好像我們本來的身是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現在迷了,執著這個臭皮囊是我了,就像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本來是有大海的大用,現在只變成一個小水泡了。

當我們心量不能容什麽人事物,佛這個比喻要想到了。我想沒人甘願做水泡,真正明白了,誰都要做大海了。誰要做水泡呢?怎麽做呢?

把這個水泡突破了,它就回歸大海了。突破就是要把自私自利、把自我中心放下了。所以,老和尚常説學佛,首先拓寬心量。這句話,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了,這是老和尚教我們下手處。【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們要檢查,有沒有不能包容的人、事,當下就要依教奉行去突破了。所以,修行首先要認識真心,認識自己的真心。六祖大師那二十個字,就是認識自己的真心了。

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認識本心,學法沒有太大幫助。你認識清楚了,用功才是往恢復本心,恢復自性的方向在用功了。不認識本心,著在相上修行了:我每天很在乎次數了,要念多少聲佛、拜多少佛。著相就障礙本性了

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就是我們本心的狀態了。隨時都要觀照心,不能起執著,一執著,就有【住】了。

其實,一執著,身心就不放鬆了、就不自在了。所以,我們只要感覺我們自己不放鬆、不自在了,馬上觀照内心深處,有什麽執著的念頭,執著點

修行靠個人,這個得自己觀照了

所以,“心量小就是迷”。一發覺自己不能包容人了:我迷了,趕快調整了,聲聲喚醒自己,趕快念阿彌陀佛,拓寬心量。阿彌陀佛的心量是【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人成佛,我怎麽還有不能包容的人啊?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這個迴向偈也是有口無心了。【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同生】就念起來,口跟心不相應了。修行最重要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哪怕念一個迴向偈都是真實心做,不是搞表面的。【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凡夫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他就是凡夫。他為什麼是凡夫,佛為什麼會成佛,道理在此。”

起了利害得失,是輪迴心。所以,我們要認識真心,也要能夠觀察到妄心,一觀察:這是分別執著,這是六道輪迴,老和尚常講的那十六個字,就是六道輪迴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得失就是有貪了。一起這個念頭:“我是要去極樂世界的,我起這些輪迴心就是造輪迴業,跟我的目標背道而馳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有一個利害得失的念頭起來,不能讓它相續,只怕覺遲了,趕快,【阿彌陀佛】不能搞輪迴了

所以,《無量壽經》“這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修學大乘?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

剛剛讀這一段,有沒有一個人起一個念頭:“那我入不了了!”強者先牽。我們沒信心,這個煩惱很重。一讀個什麽,這個煩惱就上來了。我們本來的心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本覺本有,又不是去跟別人要來的。這一點很重要的。

《六祖壇經》裡面,追趕六祖大師的惠明法師,他武藝高强。他以前是將軍,出家前(是)將軍。武功很好,他最先追上的,六祖大師就把那個袈裟跟缽放在石頭上,他去拿,拿不動,一下子敬畏心起來了,這個東西可不是隨便能拿的。馬上生起恭敬心了:“我是來求法的。”六祖大師首先跟他說:“密在汝邊。”在你自己身上,你本來就有的。

所以,信心要建立在真理上。佛開悟第一句話就給我們建立信心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不應該有沒自信的念頭

應該有什麽?應該有去放下障礙我自性的分別執著妄想。佛第一句話就這麽教我們的。我們總不能第一句話都不聼吧。

而且,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説的就是從這一句流出來的,又流回這一句,這一句是總綱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懷疑自己了,有信心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也不傲慢了,爲什麽?我雖然有佛性,我現在還有妄想執著障礙,趕快去掉障礙。

所以,每天精進在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哪裡放下?六根接觸六塵,一起妄想分別執著,能觀照到:“我怎麽起這個分別心了?阿彌陀佛!”不讓分別執著相續。

就好像剛剛成德說的,老和尚這裡說:“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沒自信的人看到老和尚這一句,就好像那個花枯萎了。沒自信,對自己殺傷力特別大!老和尚說:“懷疑,山崩地陷。”那是大自然會山崩地陷。一個人懷疑自己呢?他會掉到無底洞。都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我怎麽好像一直往下滑。

懷疑是愚癡的核心,老和尚教導的。要把這個核心的煩惱從根把它砍掉,建立信心。

這一點,我有一點小體會。我以前也很沒信心。尤其,中文特別差。考試很多時候不及格。老師發考卷,當場駡我,包含初中的老師:“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中文程度差這麽多!”你們可以體會到我當時侯的感受嗎?

你們沒什麽反應。你們要表現出同理心。我們學佛是恢復真心,恢復真心要從哪裡下手?從忠恕之道。這個【恕】是【如心】,如其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大家有沒有面對一個有緣的人,他講的他人生的苦痛,然後,你聽著聽著,也陪他流下了眼淚。這個就是感同身受。

《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個也是我們本有的。只要我們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自我感受放淡,你就越來越能感受到別人的心。我們本來就有同體大悲,怎麽感覺不到?把這個障礙我們同體大悲的這些分別執著念放下。

就像我們教書。比方,這個孩子遲到了,假如我們一看到他:“你怎麽又給我遲到了!”你看,以前落的印象,“啪”上來了。然後,瞋恨跟著起了。我們也沒感覺他當下的狀態。我們被自己的煩惱首先控制住了

假如我們沒有起這個念,看到這個孩子,首先關心他:“同學,你吃飯了沒有啊?”你看馬上替他設想,可能這個孩子本來等著挨駡的,突然聽到老師問他有沒有吃早餐,可能就觸動他的善根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老師當場講的言語是很可能傷到小孩的心了。所以,當時侯,對我來講,老師講這些話還是造成心理的沒自信了。學中文都很緊張、很害怕。

但是後來遇到老和尚了,殊勝的增上緣。老和尚分析:“漢字文言文,(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好的瑰寶。”我接受了。佛不會騙我,老和尚不會騙我,所以,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我本來那些沒自信,那是邪念,污染不上我了。大家相不相信佛不騙我們?相不相信老和尚不騙我們?那我們在境界肯提起佛跟老和尚的教誨,境界就障礙不了我們了。邪念、妄念起不來,我們就沒有障礙了

【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修行人要改心。本來那些沒自信,現在改過來了,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來用心了,不隨順本來那些煩惱習氣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你們以前的中文都比好。我也是給大家一點小信心。

下一段,“心量不大的人,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的心量小,那你聼大乘這個增上緣,可能也會理解成小了。

“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小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你看小得多可憐!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

是心去作佛,心那麽小怎麽作佛?老和尚講:“小得多可憐!”小得也太糟蹋自己了,小得也太不尊重自己的佛性了。要自愛,不能糟蹋自己的佛性

《勸發菩提心文》菩提心是我們本有的真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這個因緣講了十點,其中一點叫【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不能搞得小得那麽可憐啊。

有時候看清了,那麽小,對自己笑一笑:別把自己搞得這麽可憐!不要作賤自己了。好好的佛不去做,不去恢復,搞得那麽小,搞到最後,三途一墮五千劫,那真是跟自己太過不去了

不能“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那就太冤枉了!

所以,我們學這一品經,很重要了,第六品。這第十九願【聞名發心】,後面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要發,我們能往生,而且菩提心發了,這一句佛號才能聲聲喚醒自己,這一句佛號才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很重要。不是誰念得多

當然,相應了,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相應,念多了【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

我們也見過,每天拿著佛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突然看到什麽,開始駡人了。大家覺得他前一秒鐘還在按佛珠,後一秒鐘就駡人了,請問他前面念的那些佛,相不相應?

我看,不會相應。有時候,念念念,便有口無心了。所以,念經、念佛,都要心是靜下來的,才相應啊。夏蓮居老居士提醒的:“念佛人不能輕忽養認”,養自己的情識。

就是他雖然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已經在打妄想了。妄想一直打,打妄想就把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一起調出來了。那個業力會調出來的!你越打都是這些輪迴的妄想,阿賴耶識這些種子就越來越多了。

念佛要字句分明,攝耳諦聽,才能受用

讀經也是一樣,一字一句讀清楚,不能因爲太熟了,讀著讀著,其實都在打妄想了,結果還在讀,也挺厲害的:沒讀錯。

但是,腦子確實已經在想其他的事了。都要能觀照到,趕緊拉回來。字句念清楚,聼清楚。【都攝六根】這個六根不能向外,不能取相分別

你一起念頭,它就有影像出來了,它就一直在落印象了

要落什麽印象?落萬德洪名,憶佛念佛,要落印象就是:讀著佛經,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隨文入觀。我們就熏極樂世界了。阿賴耶識的種子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强者先牽。你都是憶佛念佛了,你臨終,它一定會冒出來的,你就有把握了!

【都攝六根】,要把妄心收攝回來,這個都要自己去觀照。讀經,讀著讀著,跑出去了,不能沒有看到啊!

所以,老人家這些都是苦口婆心提醒啊。好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聞這個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也在念,“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還要怪佛菩薩不靈,怪經典胡造謠言,那就罪上加罪,謗佛謗法,罪過就更重。”

這一點,玄奘大師為佛門貢獻巨大,臨終的時候生病了,他沒有懷疑因果。他想:“是不是我翻錯了。”

所以,假如我們遇到一些境緣,覺得自己很對,佛法怎麽不靈了?就有可能造這個罪業了。

佛是真語者,不會錯的。

而且,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那麽多人成就,哪會有錯

我們聼老和尚講,念佛團團長常常帶人助念,後來他生病了,生了重病。人家要去替他助念,統統被他轟出來。

因爲,他在做這個事的時候,他是有求的心。求健康,結果呢?我助念那麽多年,怎麽我還生病啊?他求不到了,生煩惱了,不相信了

所以,這個玄奘大師的故事,假如這個念佛團團長,先聼了,先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過去生造的業,我們不瞭解

《普賢行願品》說到了:我們無始劫造的業假如有體積,我們做個比喻,比方説,今天幹一件壞事了,就像一根頭髮。諸位同修,頭髮有沒有體積?你把一百萬支頭髮放在一起,你看,一捆吧!有體積。

我們無始劫造的業,若有體積的話,虛空法界都裝不下。這一句話聽懂了,有什麽好傲慢的?造那麽多業,有什麽好傲慢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傲慢心一起來,又造業。

修行人警覺心要高,隨緣消舊業,不能再造新殃了。

所以,過去造那麽多業,啥時候會起現行啊?【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修行人,他真有用功了,所作的業報都是重罪輕報。有這個認知了,哪怕生了重病,逆來順受。深信因果,很重要。我們要提醒自己:深信因果。

對於我們介紹學佛的這些親戚朋友,玄奘大師的這個故事要早一點告訴他。爲什麽呢?因爲怕他理不明,他本來就是來求富貴的、健康的,他來了,錢越來越多了,他很高興。

可是你沒有看出來,他理不明,他是來求的,突然他生病了,他就不信了。“沒用啊。我有念佛了,還生病啊。”

聼經聞法還是挺重要的。現在你要找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這樣善根的人不多了。一般都帶有求的心,你不先把一些理告訴他,他求不到,他就不認可了

海賢老和尚他們老實到什麽地步?老師教他念,他就念,他也沒問:“爲什麽要念?念了有什麽好處?要念多久啊?”他連問都沒問。這個真的是夠老實的,老實、聽話、真幹。

我們看到這個“謗佛謗法”,我們要引以爲戒,不要:“我不可能的!”有時候,你這種態勢就是很絕對的,我看都是激動型的,激動型的情感很重。他越拍胸脯的,我越謹慎觀察

我記得,我剛出來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個女同事,【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她在我面前講得慷慨激昂:“我這一生不結婚了!”後來她是第一個結婚的。

太激動了。太激動了,到時候她情感一作用了,當然這個時候我不會去跟她說:“你當時候在我面前說的。”我不會去幹這種事的,那太不給人家面子。然後呢,告訴自己:“不要太激動”。

孟子也説:“”人一激動,那個心是浮動的,心還是要保持清淨、安定,不能都是用義氣在辦事情。

【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念頭。比方說,跟人家說:“我可以的!你一定要相信我!”其實,我們起那個“你一定要相信我!”那個就是我們很多煩惱是來自於別人的眼光,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很希望別人認同自己。有這個心念,你總有求不到的時候了,痛苦就來了

痛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内心有求。【人若無求品自高】【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你沒有求了。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我自性本來清淨,怎麽起了這個貪求的念頭、强求的念頭?一起了,你又沒觀照到,【異念紛馳總是魔】,這個貪求心就一直相續了

所以,我記得,當時侯,第一年教書,有薪水了,買得起機票了,到新加坡居士林想去見師父,給他老人家謝恩,他老人家把我【撈】上來了,不然都在煩惱當中了。

結果,我一下飛機,人家派車來接我,我一上車,看到這個司機旁邊放了一張書簽,弘一大師的墨寶,寫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怎麽可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呢?我們有盡心了就好了。我不自欺的面對我的念頭,我都盡量的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別人還有誤會,別人還不認可,這個不要强求了

當然別人給意見,有道理還是要聼的

這些,我們引以爲戒,這個不能“謗佛謗法”。對於經典、對於佛菩薩教誨、對於老和尚教誨不懷疑。問題都在自己這邊。趕快調整自己,應該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可能這個境界就突破了。這個善果就能現前了

像昨天,我們一個同仁,他就提到:某個人打電話給他,他光看到電話號碼,他就開始害怕了。後來呢,他就反觀自己。我爲什麽那麽害怕?我們常説歷事練心。

我們今天看一個人很害怕,是不是歷事啊?練什麽心呢?練:面對境界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的。我今天面對他,我害怕,我爲什麽害怕,我得把它搞清楚了。這叫“覺”。不是糊里糊塗的。

所以,《了凡四訓》說【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看自己的心要看得深入,不能夾雜

你説:“我都是為他好啊!”你有沒有夾雜個人的目的。這個只有自己觀照了。“我都是奉獻的!”你有沒有夾雜名聞利養

所以,余淨意公,他自欺了,他都不承認,他覺得自己做得挺好啊。其實,他的念頭都偏得很厲害了,他自己沒承認。所以,學道要打破自欺一關。

人的念頭,還是非常細微的。

這一個同修,他就靜下心來:“我會產生恐懼,因爲我有想到之前發生的事,我落了印象了。所以,一看到他的電話號碼,以前那個落的印象就冒出來了。”他找到原因了:“我對他形成成見了。”找到原因了。

我現在是受持《無量壽經》【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是什麽?見人家的本性,不著相你對他有成見不就著了他的過去的這些影像嘛。過去都過去了,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結果我們常常把它調出來,折磨自己。然後,又影響跟人的關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愛一點,老和尚說:“不要拿著這個純淨純善的心裝一大堆垃圾。要把它清除乾淨。”用一句佛號,把它清除乾淨

那一天看到,劉素雲老師四句話,很有味道,今天要把這四句記住:“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你只要想到一個人,你要不就是喜歡、要不就是討厭。你討厭這個人,他也會常常在你腦海裡轉

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處理完就處理完了,還在那繞啊繞啊,那都是放不下,人我是非

“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老和尚好像有説過:“要送個好名貴好名貴的東西,你送到博物館去吧。供人家欣賞,不然送這裡還要收藏,那個很麻煩。”修行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清淨心,沒有什麽東西比它寶貴了。我們要識貨,什麽才是最寶貴的,要看清楚了!那個帶不走的都不是最寶貴的。不止不是最寶貴的,還會是障礙!所以,“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

你看這四句,你真的去落實,保證保證煩惱輕,智慧長。老和尚也常舉修.藍博士,人家用四句偈把心裡的垃圾清掉,我們用【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稱名時即遇光時】,一稱名,佛光就到了。

【衆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妙法幸聽聞】,這個佛門最妙的法,被我們遇到了,中了第一特獎!【應常念佛而生喜】啊。

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了,有這句佛號,我已經滿足了。那你就沒有苦了。你滿足了,你就沒有去求什麽了。你沒有求就沒有苦了。我已經賺翻了,此生無求,老實念佛,在這世界一天,我們就歡歡喜喜過一天,跟衆生結法緣、結善緣

這個同修他反觀到自己的心念,才會造成他的緊張,把這些念頭放下了。每個人都有佛性,老和尚教我們:“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我心目當中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老和尚把他修行竅訣、竅門,和盤托出了

諸位同修,剛剛這一段老和尚的法語,我們受不受持?假如受持了,每一個人是阿彌陀佛了,你就不會對他有成見了,甚至於他做得不好,你不忍心:“他是佛,好可惜,看看怎麽幫忙!”你不會跟他對立的

後來這個同修一調整,非常奇妙,對方對他越來越好。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存著害怕,你跟他的關係就是緊張了。你真誠對他了,他也轉了。自他不二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依止自性覺正淨。覺,就是不能糊里糊塗的。你所經歷過的事,你都要知道自己的心念偏在哪。

我好像這一段時間跟大家探討這一點比較多。大家有印象沒有?有同修跟我説:“我遇到一般的人不容易發脾氣,怎麽遇到我們家的人,我就很容易發?”這種境界,我看他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了,還沒搞清楚,那這幾年不都是稀里糊塗地過了,這麽過哪叫歷事練心,那叫歷事糊塗,不是歷事練心。

都搞不清楚問題在哪,人,這個境界也不清楚,那個境界也不清楚,那就越學越糊塗了,表面上挂著佛弟子的名,事實上還是打迷糊仗

【觀心為要】,藕益大師《淨社銘》這四句,那真是修學的綱領,所有的教誨沒有離開這四句。

有觀照自己心的人,就會在境界當中看自己的心偏在哪。而且發現之後,提醒自己【後不再造】,那就會一直進步了。汲取教訓。

人要能觀心為要,能觀照是因爲他的心不浮躁,假如我們平常妄念很多,心很浮躁,那真的很難在境界當中,看清楚。有時候,事情都搞砸了,他:“怎麽會這樣呢?怎麽發生成這樣呢?”心是亂的。

【靜水照大千】你看,湖面很靜,沒有波浪,旁邊的東西,每一棵樹照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我們還沒有面對境界的時候,這些人事境緣還沒到的時候,我們要調好自己的心,是很從容,很平靜的,那就不能離開念佛了,一離開念佛,妄念就來了。妄念一來,你的心要平靜就不容易了。所以,佛號要提得起來

佛號要提得起來,若要佛不離口,先需珠不離手,要養成念佛的習慣。諸位同修,你現在手上有沒有佛珠啊?

你不要聼我講的時候,還在念。除非你念的時候,聼也不受影響,那可以念。我不會强迫別人,不能強勢,不能要求別人。我提醒這一點是什麽呢?一個修行人,要能感知到自己的狀態。

你不能:別人這麽做了,我也要這麽做。他能做,不代表我能做啊。我得自己感知啊。

人有時候就喜歡攀比。人家邊聼邊念,我也要!你那個“我也要”就是煩惱了。

因爲念佛很重要,要攝心;你説追頂念佛,你念得心慌意亂,你還追啊?那就達不到你攝心的目的了。

他追得那麽快,是讓妄念不要進來,不能執事廢了理。你追追追,追到最後心臟病都快發了,那不行啊。

你追的時候,還字句分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才行啊。你是不是攝心,那只有自己知道了。那個不是能跟人家比的。

有同修説到了:“平常聼經很歡喜,一旦遇到境界,人事物的時候,佛法就用不到實際生活中。經教提不起來,接觸人的時候,尤其是家親眷屬,如果發生一些事情,自己内心無法做主,就被境界轉了。”

要把佛法用到實際生活,它是有一個過程的。首先,要調伏着急,急於求成:“我怎麽沒用上啊?”就開始氣餒了。有沒有發現那個氣餒是煩惱?

觀心為要】,每個當下的念頭要清楚“我好差!”你看那個沒信心又隨著這個境緣在那兒冒了!你怎麽不提起經教呢?怎麽不提起夏老的教誨呢?夏老說的:【要不計成敗。】這句話大家聽懂沒有啊?代表什麽?你突破一個習氣,那不知道要多少回合!正常的。平常心去面對。

還【不顧生死】,就是你起那個正念,要:“死都不怕,就怕我這個正念起不來!”這都是過來人的法語。

所以,大家不要給自己打悶棍,現在遇到這些境界都正常。但是,我們得把這些法語,這些祖師從大慈悲心流出來的法語,我們要受持它,去用功,他的加持就到了,你就會更有力量,去歷事練心了

接觸人的時候,尤其家親眷屬,自己就做不了主了。重點是:家親眷屬的境緣,每次一不一樣?不一樣。我們每一次起的心念一不一樣?不一樣。

這些心念我們經歷過之後都要觀照到,都要提醒自己要放下這些念頭。不能是落一個印象:“哎呀,這個家親眷屬我就是容易起煩惱!”你越落這個印象,你就越過不了這個關

念佛好難啊!”你看又在落印象了。你越想它難,它就越難。都是念頭在主宰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這個念頭,我跟大家交流過幾遍了,夏老指導我們用第一念,就是用真心,不用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念佛的時候怎麽用第一念?處理事情的時候怎麽用第一念?教得很具體。我們得受持,你就有大受用了

你看處理事:【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不要有私心作祟。

【物來而順應】,順其自然,安住當下。

【事已過勿留滯】事情已經過了,不要一直印在心上,糾結、留戀,這個都是煩惱。

未來【勿將迎】,你過去有留滯,就是過去煩惱了;未來有將迎,就是未來煩惱了。這些念頭要放下。深信因果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

深信因果的人不會糾結過去,甚至你會歡喜,爲什麽?債還完了!就是不甘心,那些東西才一直冒出來。【深信因果】,是一貼良藥。我們得把它喝下去!藥到病除。爲什麽會擔憂未來?你還是不信因果,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有什麽好擔心未來的?

所以,【坦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長戚戚】,【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去處理事情,心要空寂,不要放事,我心裡不放人、不放事、不放物。我心裡就放阿彌陀佛。

你心裡都放阿彌陀佛了,真的有事,你去應,真心去應的,從容去應的,真誠去應的。

【若計較人我】,所以,這一句法語,我們受持了,就在經歷的事當中,不斷放下人我是非。

【瞻顧得失】,把利害得失放下,放淡,【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我觀照到了,我這個意氣、感情慢慢放了,像我是激動型的人,很適合打前鋒,籃球來講,適合打前鋒。但是,修行人要改個性了:“我現在不衝那麽快了,Stop!要懂得冷靜冷靜。”不能一高興了支票開一堆,不行。

你看這一句法語就不斷,你在事當中就放淡這些煩惱習氣了。所以,觀照自己的心念,真正歷事練心的人,他觀照心念會越來越敏銳的

這個同修還提到,“境界來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那代表你可能很容易緊張。人一緊張,就會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了。緊張是個果相,所以,人在歷事練心當中,都要常常觀照因處在哪裡。緊張是果,一定有心念偏了才呈現出這個緊張的相。

像我以前考試,很緊張。那不是很明白,因在哪?得失太重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念頭偏在哪,毛病習氣在哪,這可不能交給別人幫你找啊。修行靠個人

修行一定要有耐性,不能着急;着急就不能安定,安住當下。修行是一定有過程的,要耐心,信任自己,幫助自己,支持自己。它必然要生處轉熟處,熟處轉生。我們在境界當中得失、人我的念,正常,很熟,慢慢佛號多了,它就陌生了。慢慢提起真心的正念多了,它就陌生了。

所以,常常一觀照,跟真誠不相應,有應付了,跟清淨不相應,有染著了;跟平等不相應,有傲慢了;跟正覺不相應,有迷惑了,有不理智了;跟慈悲不相應,有自私自利了。這些念頭觀照到了,都能放下,慢慢都能放下,慢慢它就陌生了。我們剛剛講的【拓寬心量】,不能自私了。

老和尚接下來說:“實在是你雖然讀經,並沒有解其義。”明理,深信因果,很重要。“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你看不出來,誤會了。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在佛法表法裡,此意也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拓寬心量,你看我們佛門教學多善巧!“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寺院道場,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天王殿,彌勒菩薩坐在中央。”其實我們,念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要想一想:我第一堂課過關了沒有啊?第一堂課過不了,第二堂要學好,不容易了,因爲第二堂課要以第一堂課爲基礎。一年級讀不畢業,二年級升不上去,有道理。

你不拓寬心量,你法受持不了了

“彌勒菩薩坐在中央,面對著大門。意思就是說,要像他那個樣子,才有資格入佛門,入大乘之門。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要有大肚量,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平等恭敬,禮敬諸佛,“成喜悅相”

“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提示我們要護自己,也是表法的意思。”佛法真的很管用啊。這個天王殿教導我們的每一天都能用上,不用上就處理不好事。佛法就是生活,生活上不用它可能就用煩惱習氣了

“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前途一定光明,家庭一定興旺,國家必然富強。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家庭社會就安定了。

所以,對自己的本分不能逃避,勇於承擔。你説,好難啊!好難,你不做,良心不安

我的本分我做了,再難,我的心是安的,咬緊牙關,再難,再難不就幾十年就過去了嘛。我幾十年咬緊牙關,換個無量光壽,這太值得了吧!而且説實在的,你真的肯依教奉行,咬緊牙關,修忍辱。這些境界慢慢你就突破了。不用咬一輩子的。你看老和尚關關難過,關關過。

説到這裡,學佛首先學吃虧,不要計較。“我對他很好了,他又沒有對我好!”別去計較這些了,也不要去計較誰對誰錯了。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自己先做對。你看我們這些念頭就是太計較了;而且,利害在裡面:“人家對我好,我才對人家好。”那不都是利害心嗎?要道義心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斷的求進步,不進則退。”不能知少為足,不能跟張三李四比,要跟聖賢佛菩薩看齊。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永遠領導時代,豈是落伍?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方法。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多看,北方天王教你多聽,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真實的學問。”

我們念到這裡,請問大家:你接觸到那麽多同事,人家怎麽把工作做得很好,我們有沒有觀察過?有沒有多看?有沒有請教他,多聽?老和尚這段話,我們才是真正拿來行,解行相應。善財童子,三人行必有我師,誰都會講,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落實?你沒有這麽觀照,沒有察覺,理跟事,解跟行還是不夠融合在一起。

比方我們問自己:“我昨天有沒有看到誰的優點?”這個要自己檢查了,真的你都看到同事,人家做人做事的可貴在哪,鐵定我們事就會做得更盡善盡美。你每天從別人身上得到啓示,你就進步了,越來越精進了,包含我們有沒有觀察哪個同修修學得力,爲什麽人家得力,我們有沒有效法?多看多聽,進一步,要效法學習。

“一切佛菩薩的名號、塑像,都代表教學的意義,完全是用來表法的。”

所以,大家家庭當中的境教,家裡的人一看,老和尚的法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馬上都讓他起觀照,都在給他熏習。當然大家掌握【度】,你不要貼到家裡人都很反感了不要想做什麽事,就入無人之境,感受力都沒有了,一【執】成病了

所以,佛門藝術的教學,我們觀察到了,我們要懂得用在我們的家庭裡面,用在我們的團體,單位當中。學了就要用,越用越有心得,越用越靈活,越用越提升,就能爲人演説了。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Thursday, August 17, 2023

成德法師 20230802(2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30802(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參與一些活動,尤其師父上人周年追思紀念會。我們《弟子規》講【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對師父上人的感恩,不因爲他老人家的圓寂而減少。這份恩德,我們從自身的受用,家庭的受用,感覺這份恩德,越來越深,越來越廣。這個念恩的心跟菩提心相應了。 就像自己回想,人都帶過去生的習氣,自己小的時候回外婆家。這些同輩的親戚都是回去玩耍的,結果自己回去,是要做生意。過去生的習氣很重。沒有遇到師父上人這個緣,這個轉不過來了,可能一生就幹追名逐利去了,甚至於,自己人中很短,比較短命了。真的四十幾歲的時候,也身體不好了。人確實是有命數的。命可以改。 也是師父的恩德,對我們弟子的栽培、護念,讓我們能盡一點力量來推廣傳統文化、推廣佛法,積了點福報。 所以,慧命來自於師長,其實,連生命也是師長的恩澤。老人家對我們是無私無求的付出,我們怎麽報這個恩呢?依教奉行,以師志為己志。 依教奉行,我們就想到他老人家的教誨:學佛首先拓寬心量。其實,拓寬就是恢復我們本來的心量。 我們也跟大家有提過,佛經的比喻:我們的心量本來好比大海,結果這個大海起了個小水泡了,我們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這是佛法裡面的一個比喻。 我們有遇到不能包容的人,就要想到這個比喻。想象一下:我的心量是大海,現在怎麽眼前這個人我都容不了了!我把我搞成小鼻子、小眼睛了,這就不自愛了。 尤其,我們有這個緣,跟師長結了師生緣,我們向他老人家學習。我們向他學,這個【學】有效法的意思,越學越像。 首先從哪裡像?老人家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包容的人。”從這裡開始效法。我們不這麽效法,《無量壽經》也念不相應了。 《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説到【一切皆成佛】是吧?【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如我們心裡面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這些經句很難相應了。 我們這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師父上人四十八願的講記,剛好我們上一次講到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發菩提心。省庵大師還指導我們發菩提心,《勸發菩提心文》。代表發菩提心在修行的道路上是最重要的。 印光祖師說發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這個是比喻了。你看軍隊,元帥很重要,元帥稀里糊塗的了,迷糊了,這個軍隊就潰散掉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方向在哪了,甚至於還搞到自己人打自己人了。自己的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 所以,四弘誓願就是修學的次第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發菩提心了。菩提心是我們本有的真心。我們有這個認知了,我們就不會沒信心了:“我不行,我發不出來了。” 本有的怎麽會發不出來?不能順著自己感受、想法。遇到聖教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對佛的教誨不懷疑。佛開悟第一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諸位同修,我們上個月有沒有很沮喪、很氣餒的時候,這個信心受影響了。佛這一句話不可須臾離也。【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 而且,我們有信心了,別人才幫得上我們。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己放棄自己了,誰也幫不上忙了。自棄者,就天棄了。 我們學佛的人要重視領悟、悟性、感悟能力。師長有說,這個念頭的作用非常的大。我們這個念頭一沒有信心了,兵敗如山倒。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個感受?搞到誰也不想見了。 這樣的情況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感受到了,沒信心的時候,一直往下滑。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給他不二過,後不再造。我們有一次感受到沒信心,拼命往下滑了,不能再讓這樣的事再發生了。 師長講經說的:“懷疑,山崩地陷。”大自然山崩地陷,這個一懷疑對自己的影響也是不斷往下滑。甚至於都感覺不知道哪裡是個底了,哪裡是個頭了。 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非常關鍵。信是道的源頭,源頭活水;功德的母親,母是能生。信心保持住了,正念分明,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是功德,跟真心相應。 你信心沒保持了,懷疑了,沮喪了,甚至還批評毀謗了,這個差別就大了。你看,一念之間是功德,還是造罪業,都在自己的念頭上。 所以,師長也説:一個念頭周遍法界。大家有印象吧?念頭周遍法界。尤其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我們起念頭,他們都知道。 我們起一個求生淨土的念,他們全加持;我們起一個沒信心的念,他們加持不上了,想加持,加持不上了。 他們加持不上了,誰得其便?魔得其便。現在魔在搶人。尤其我們假如又有機會去弘護正法,魔找機會破壞正法。找誰來破壞啊?找我們剛好在因緣當中失了正念,他就得其便了。我們本來積功累德的因緣可能就變成造業了,可能變成讓大衆沒信心了。我們越感覺到一念的差異,天壤之別,我們對念頭就謹慎了。克念作聖。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 【非禮勿動】。我們起個懷疑了,不禮敬自己了,不愛自己了。【非禮勿視】,這些句子對我們修行人太重要了,因爲修行,一切行門,要達到什麽目的啊?清淨心。 這是徹悟大師的法語,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目的是什麽?幫我們恢復自性,明心見性。一切行門呢?以淨心爲要。我們依教奉行都是爲了達到清淨心。 所以,我們自己要檢查自己,心有沒有越來越清淨? 要敏銳:我一看這個抖音,一看這個短視頻,我就被它吸過去了。所以,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一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而且我的心隨著它在起伏了,不清淨了。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傳統文化裡面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現在是要面對無始劫的輪迴,我們要跳出去,這是聖戰。這個不能掉以輕心。 【知己知彼】,我們現在外在的環境是【彼】,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十倍、百倍、千倍都有啊! 我們内在的煩惱又比一百年前的人多很多。我們再不關照這些會動我們的清淨心的因素,那我們怎麽可能清淨心能現前,怎麽可能能進步呢? 所以,《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不是説:不好的書不能看而已,這一句要延申出去了。我們一切所看、所聼,會影響清淨心的,都要避免掉。這個叫自愛。這個叫【賢護】。賢護首先要護自己,自己我們護不了了,還要護家人、護衆生,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高度警覺:所看、所聼、所接觸,六根接觸六塵,會讓我們的心動、不清淨的,這些都要避免掉。其實這個,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都一直强調的。所以,老和尚說他把手機丟掉了。 諸位同修,老和尚的程度比我們高很多,他都要把手機丟掉,我們丟還是不丟? 當然大家依意不依語,我這個【丟】的意思:不被它控制住。用它,不被它用。當然你能放下,那是最好了。 以前修行在哪裡修啊?阿蘭若。阿蘭若是什麽地方?聼不到牛叫聲的地方。古人修行一開始還得找阿蘭若。 我們説【大隱隱於朝】,真正厲害的人,在皇宮裡面修,在當大官裡面修,在菜市場裡面修。那得程度夠才行啊。修行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我們工作再忙碌,一個月也要找個幾天,盡量萬緣放下,好好念佛。這個都要靠自己去調整、去安排。不然我們這個心就隨著忙碌的生活,好像越來越陷進去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一個人所遇的家庭、工作的境界都不一樣,都要自己用經典、老和尚的教誨來思維、來應對這個境界。 好像成德也跟大家分享過了:黃老說的對“要把念佛擺第一”。不要求我們當唯一,要擺第一。因爲自己每天要處理事。你平常不念佛,突然有事了,你的心也很容易慌,定不下來。 所以,不能因爲忙,變成藉口不念佛了。説實在的,我自己也感覺自己找藉口的習氣很重。這個是自己要對治的重點。已經很容易找藉口了,現在一忙,更有藉口了,那就麻煩了。 不過在這裡要跟大家懺悔。因爲年初我說要念兩萬,現在戰況不算太理想,不過基本上每天有超過一萬。有時候不小心念到三萬,不小心的時候。但是就沒有少過一萬,一般都在一萬以上。不能當藉口。養成習慣。 自己就感受到了,在做事當中、在與人應對當中,比較容易提起佛號。佛號一提起來,妄念、情緒就不容易起作用了。不然,一浮躁、一有情緒,去處理事,可能越處理問題越多,延伸出副作用出來了。那會有一種惡性循環。 能夠好好念佛,心比較定,事情處理,處理得穩妥,慢慢良性循環就啓動了。 剛剛跟大家提了手機,老和尚說他丟掉了。然後我剛剛又說要阿蘭若修學,不要大家明天就跑山裡面去了,家裡的人找不到你了。家裡的人待會兒就聯係不上你了,急得半死,因爲你把手機丟掉了。 最近越來越體會佛陀講般若,這是純大乘,講了二十二年,爲什麽講那麽久?因爲我們在無始劫的輪回,太容易執著了。聼一句話就著一句話了。經歷什麽事,就執著在這些經歷的經驗裡面,就很難應無所住了。 所以,大乘起信論,教導我們,聼大乘佛法怎麽聼?離言説相,離語言文字,大家不要著在“丟手機”。一執著了,考慮不到待會兒會發生什麽事。到時候家裡的人就不讓你聽課了,聼了哪方人物,一聽就中極端的行爲出來了。 所以,我們做轉變的時候,也要能考慮到身邊人能不能理解,修行是放下自我的感受,自我為中心,隨時能感受到別人的心。不能學了佛了,著在相上了,都體卹不到親戚朋友的感受了。 剛剛跟大家舉了,我們要【知己知彼】這樣才知道怎麽護念好自己,現在外面的誘惑那麽多,真的要受持颜子(颜渊)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經歷過,六根接觸六塵讓我們不清淨了、讓我們越貪著了,自己就要慢慢放淡、要遠離。這個警覺性要自己不斷提高了。 剛剛提到我們上一次就是一起學習到第十九願【聞名發心】。老和尚也很具體指導我們,這個菩提心就是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剛剛在探討,你遇到一切境緣會讓自己心不清淨的就要遠離了。這個是在護自己的真心了。 真誠沒有應付,沒有虛假。其實,我們心裡面見人家的過,就很難真誠了。 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説,你在跟人家談話,對方講了一句你很不喜歡聼的話,你聼完之後,接下來他講的話,你怎麽聼怎麽不順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就不真誠了。 所以,當我們關照到自己聽了人家一句話不高興了,瞋恚心起來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馬上心裡念佛,調整自己的心,還是要真誠聼人家講。 何處是道場?每個境緣、每一刻,都是道場。我們一不關照,就順著習氣,輪迴心造輪迴業了。 成德很多年前也遇過,同修就說了:“你剛出來講課,講得好啊。現在越講越不好了。越講越亂講了。”對方還坐在對面,你看我們當下的心念,能不能調整好? 《論語》說...,人家會這麽講,他可能有他的角度,可能真的我們最近講得太深了。所以,諸位同修,你假如覺得聽不懂我講的,可以提出來,不要悶在心裡。 所以,都要歷事練心,不能聽到人家一句話,自己心裡不歡喜了,這個真誠就提不起來了。都要在這些境界當中【觀心為要】。 我們看這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這是)第十九願。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强調專念佛,第十九願强調要發菩提心。我們上次講到九十三頁。 上次我們講到這一段:“第一要發願度眾生。要幫助眾生,協助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不能挑著學。我們要保持住,幫助衆生的心,協助、成就衆生的心。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心要保持住。因爲不保持,又是妄心,又是輪迴心了。真的,這個心保持住了,身心很輕安多了。 因爲這個心念保持住了,貪瞋痴慢疑不容易起來,貪瞋痴慢疑都是跟著“我”起來的。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所以,實實在在講,不是我們在幫助衆生,衆生幫我們啊。你體會到這一點,真的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我們假如覺得:我在幫衆生。有時候不知不覺,會有優越感,慢心會起來。 我們有一個同修,他們是成立助念團。他接觸到多少生重病的人、亡者。會瞭解到他的人生、他的家庭,幫助自己:“你看家財萬貫,一口氣不來就走了。生那麽重的病,有果必有因。這些因不能造,對因果不能存僥幸的心。小人行險以徼幸,僥幸心也是修行的大障礙。對佛講的不能打折扣。” 所以,他從事助念工作,深深感恩這一切人、一切境緣。真的是衆生在幫我們啊!不然,我們在人道很容易就隨著享福,就迷惑去了、造業去了。 像成德自己就感覺能跟大家這樣分享,我正念比較提得起來,我也不容易懈怠了。假如沒有這種服務大衆的機會,東摸西摸,有時候時間也過去了。越想越感恩。 師長這裡接著說:“如果我破壞眾生,障礙眾生,嫉妒眾生,阻撓眾生,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 阿鼻地獄,不好玩喔!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人?假如還有,就很容易造阿鼻地獄的業了。 你心裡存著看他不順眼,機緣一到,你鐵定批評他的話就出去了。有這個因,遇那個緣會忍不住的。 而且,人跟人會交感。我接觸過一些人事,真的,比方説,甲同修在批評那個乙同修,我可能沒有多久,就會收到那個乙同修批評甲同修,互相交感。一個巴掌拍不響。 他怎麽批評我們不回嘴,他有優點我們還讚歎。這叫不被境界轉。才能轉境界。修行用一句話來講,《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所以,修行就是要提升到不被境界影響,不起煩惱、不起情緒。然後呢,還真心回應,就能轉冤親為法侶。 從心地深處要放下對立,放下看人不順眼的習氣。尤其,我們讀《無量壽經》有一品,大家應該是特別歡喜的一品經《德遵普賢第二》。 大家覺不覺得,念這些句子的時候很法喜是吧?【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你看這些句子多好啊! 而且,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得把頻率接上去。科學也幫助我們學佛。科學發明了電視頻道,按準了,頻道就接上了。 我們的心行不能離開普賢十大願,第一願【禮敬諸佛】,你沒有前面的,後面沒有了。你不能禮敬他,你怎麽稱讚他?我們對他禮敬,稱讚才會自然。 所以,普賢行是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去見人家的習性,他那個習性是不覺本無,可以去掉的。 所以,我們要練一個心境:不把人家的過失放心上,不然就禮敬不了,也稱讚不了,也供養不了了;這樣,心跟普賢行相應不了了,也做不出來了。 這個都要歷事練心,你看哪個人最不順眼,去練習讚歎他。一開始會起鷄皮疙瘩是正常,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一開始都是要勉强去依教奉行的,要把本來的慣性突破。 你看,嫉妒心也是與生俱來的。要觀照到這個嫉妒起來了,好好念佛調伏。然後,去稱讚他,去對治那個嫉妒。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下對治的功夫。菩薩萬行歸納成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就包含萬行了。這六個綱領都是對治。 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癡。 而這個“對治”,修行靠個人。你説這個對治的功夫,老和尚能幫我們嗎?他老人家能幫他一定幫,他老人家這麽慈悲,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們昨天接觸的人事物,我們有沒有對治煩惱?這個都要自己去觀照,去下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師長講了,你有這樣不好的心念,造阿鼻地獄的業了。 “因為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跟菩提心恰恰相反,那是迷惑顛倒,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三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 我們的心念障礙住了,“誰能加持他?妖魔鬼怪。”而且,被妖魔鬼怪一加持,這個臉也有點接近妖魔鬼怪了。 所以,我們照鏡子,也要敏銳。一照,這裡的肌肉有點不放鬆了,心念不對了,警覺性要高。 “因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嫉妒人,障礙別人,陷害別人。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愈造愈深,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非常可怕!讀到這裡必定要覺悟,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 我們修學的路上,有一關,我自己的體會:“毫無保留幫助他人”。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緣,練什麽?完全放下自私。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很有道理。在這個境緣當中觀照,能不能全部放下?捨己爲人。但,大家不要聽錯了,不是讓大家去壯烈犧牲,這個都不能一聽,聼過了,聼偏了。 再來,你毫無保留去幫助對方,你也不能沒有顧及你家庭的情況。“毫無保留”,好!十萬,給他了!下個月你孩子學費,出不來了。然後你家裡人都生煩惱了。那個雖然是想放下自私自利,不過那個還夾雜著衝動,要冷靜的狀況,要觀照到,不是衝動去做,不能意氣用事。 師長這裡勸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看到別人有困難,盡心盡力幫助他,明天自己沒飯吃,不去考慮。不要幫助別人,自己還留一手。” 這個重點就是:你留一手,就為自己了,佛門的標準:公則為真,私則為假。你私心了,這個就落實地不徹底了。 大家,我們不要一提這個“私”:“對呀,不能想自己家裡的人,這樣我就是私心了。”印祖提醒:敦倫盡分、五倫十義。五倫關係都是道義,都應該去盡這個本分,不是私心。 是我們在這個五倫的境緣當中,增長貪心、私心,甚至於還延申到:“我也讓我家親眷屬都要有錢,都要有很多這些物質的享受。”這個是往私心去走。 你不能一個修行的人,家裡的責任沒有盡,家裡沒有照顧好,然後都説:“我全部,毫無保留幫助別人啦!”這個世間的人一看,他不會認同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的倫理道德很重要的。這個是符合人情事理的。 我曾經就見過一個,男同修。他就在大衆面前,一激動:“我終身做志願者!”他已經成家了,他的小孩才幾個月,他的太太又要照顧孩子、照顧家、還要賺錢。你説這不是太衝動了嘛。你照顧好家也是義。哪有說,你做義工才是義啊? 光是這個“義”,都會執著!義工,家裡就是“私”了。所以,我們自己的心念真的要觀照清楚,不能出現執著點。其實,説實在的,你在喊那一句的時候,有沒有好名在裡面? 一個人看到自己的骨肉,能袖手旁觀,你説他有義?他很享受那個做義工得到的讚歎、恭維了。 所以,《孝經》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背德】。你最親的父母,你不孝;你自己親身骨肉不照顧,你説你去盡對社會大衆的道義,這個沒有基礎了。 所以,師長這裡是讓我們不要存私心,這都不能聼偏了。 你要照顧好家庭,他現在有困難了,那怎麽辦?你可以幫他想辦法。不要因爲要幫他,又延申出家裡的人,生很大的煩惱。我們也是在事裡面訓練:考慮事越來越周詳。歷事練心,練這顆心做人做事不斷提升。 師長這裡説:“這樣雖然幫助別人,不圓滿,不究竟,不徹底。”私心沒有放徹底。 “是覺,但覺裡帶著迷,不是完全覺,一半覺一半迷。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那才是真正覺悟,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 我們毫無保留,盡家庭的本分,盡我們工作單位的本分,不摻雜私心。 “所以,要發心度眾生,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比我們高的,我們幫不上。所以,一定要自己成佛,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這樣度眾生才圓滿。九界有情眾生都得度,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就要自己圓成佛道。” 我們自己真想幫助親戚朋友,都會深刻感覺到:能力不夠。就會更鞭策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圓證三不退了,才有能力幫助他們。 不要因爲好像覺得能力不夠,氣餒。要因爲能力不夠,求願往生的心越切了。當然當下還沒往生,能力不夠,我們很愿意去學,願意去提升。 下一段師長講了:“自己成佛從那裡做起?從先斷煩惱做起。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我們一聽,聼到“次第”,就是學習不能逾越,不能躐等,要循著次第去做。 “這四句話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經》的內容就講這四句,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他是先得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然後,他再去參學,後得智。 我們自己觀察自己,觀察身邊遇到的同修。他自己心裡貪瞋痴慢很多,你看他跑道場,跑到最後是什麽結果? 他去參學呀!參到心裡一大堆人的過,就是,他沒有先斷煩惱,沒有先降伏這個貪瞋痴慢。一去“參”了,看到做得不好,這個慢心就容易起來,容易批評。 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亂了很難修學得力。俗話有説:“事非經過,不知難。”現在這個時代做事,真不簡單! 我們真的體會到了,不容易去批評人,反而容易去體卹人,因爲知道很難了,多體卹他的難處、不足。多讚歎他可貴的地方。真有不足,我們能不能護念到?真體會事情難的人,不忍心苛責。 師長下一段說了:“我們今天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成就的。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台灣的佛教是形式的,表面興盛,是假的,不是真的;台灣沒有真正修行人。” 這一句話是老和尚説的。諸位同修,你們可不要出去照這樣說。 再來,“愛之深,責之切。”這個我們要體會到。我自己是台灣人。我聽到黃老這麽講,生慚愧心。 我們前不久,剛好這一次,我們有加拿大,還有英國,澳洲,一些各地同修到台灣參加追思會,我們最後一站到臺中蓮社參訪。臺中蓮社教化,七十多年都沒有斷。相當可貴。台灣確實有很多可貴的因緣。我們接受黃老居士的加持、愛護,我們台灣同胞會再接再厲。然後,學風道風提升,到時候歡迎大家到台灣來交流。 老和尚說了:“一語道破,真正有修行人,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不會!沒有真修行人,不是不發心修行,他真發心,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 老人家在這個時節因緣,是要點哪個重點,我們要體會到。你看,像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佛寺很多啊。這個也是在提醒修行人。 我們看到懺雲法師,他的道場,沒有事情啊!有沒有護法神啊?真有啊!共業中有別業。所以,我們在聼這一段的時候,可不能又聽出:看誰的過了,看哪個地區的過了。這個就不善聼、不善學了。 這一段最重要的是,我們聽到了:修學次第不能亂。 還有呢?有真修行人,這個地方不遭難! 我們可不能聽到這一段,開始在那裡想:“我搬到跟誰住比較好了!” 你看,這一念心對不對?要請佛住世,請誰啊?請自己啊!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的氣概要出來了。直下承擔,沒有一個直下承擔的心,我看這個聼經要聼對也很難。 我們心態就像器皿,我們說法器法器,你倒水,你要有一個器皿,才倒得進,才盛得住,可以把它盛接起來。 心態對了,聼經才能受用。要有當機者的心來聼。我要做真修行人,我要護念一方,這個地方不遭難。責任心就跟願心相應了,跟菩提心相應了。 所以,“程序顛倒了,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也很用功, “換句話說,四弘誓願,他只要後面兩願,前面兩願不要。他要度自己,不度眾生。對眾生,想盡方法障礙、破壞。他不斷煩惱,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好像蓋四層大樓,底下兩層他不要,他要三樓四樓,這樣永遠不能成就。” 所以,老實聼佛菩薩的話很重要啊!不能挑著學。挑著,只是跟自己分別執著學了。 “大錯特錯!這是真正迷惑顛倒,這是佛門常講的可憐愍者。” 爲什麽可憐?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但是錯過了,甚至還造很大的罪業了,這真可憐! 所以,“四願一定要按順序。心量不大、不慈悲,煩惱斷不了。”斷煩惱,不簡單!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了。不計成敗,要越挫越勇。可是,這種氣概,這種勇猛,動力在哪? 【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不能讓正法在我眼前衰敗,讓衆生在我眼前墮落,不可以。 我們有這種願力,才能去對治煩惱。修行的動力在願心。 “因為起心動念都想自利,煩惱怎麼會斷?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眾生,念念希望別人好,不希望自己好。”就是,不是希望自己的這些享受了。 “你們都好,我最不好,這就好了。你們都有福,我沒有福,這才好!”這是代衆生苦了。 “常懷憐愍眾生之心,先人後己,才能斷煩惱。” 念到老和尚這一段,我就想到,比方説,加拿大生產的巧克力,很好吃。我就在這個境界練。因爲,才幾包而已。都給別人吃,別人好,我吃不到,這樣才好。爲什麽?別人生歡喜心了,我呢?我把貪心放下了!這才好! 我們出家了,當然,還沒出家以前,這十幾年,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但是,會遇到很多晚輩,有好東西,給他們,自己沒有留,可以去感覺人家當父母的心情。 可是,那種去慈愛晚輩,那種感受是非常歡喜的。尤其看到他們吃,更高興了。所以,我們在境緣當中練什麽?先人後己。都先考慮別人。才能斷煩惱。 這個先人後己,老和尚表演得淋漓盡致。有一次弟子來請事了,現在,哪個宗教有困難,我們幫多少? 老和尚問:“你覺得呢?” “五千吧。” 老和尚說:“人家需要多少?” “需要一萬多。” “那你有多少?” “一萬三。” “都給人家吧!” 人家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就不能分彼此了。所以,這個先人後己,我們跟著老和尚很佩服。 “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才有資格入佛門。”怎麽入佛門?“我執”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才入得進。 “念念只想自己,其次再想別人,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始終皆在佛門之外。”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有時候說:“好!我不爲自己了!”有時候還會作用在:“我的道場、我的團隊、我的美國、我的加拿大。” 修行人要很清楚:我們是放下“我”跟“我所”,不要做冤大頭,入了佛門還在增長這些該放下的東西。 不放下,想自己,那就“決定進不了門檻。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天天念四弘誓願,念沒有用處,念得很好聽,不管用,要認真去做。”理事不二,這個理我們很熟悉了,得落實。 “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像佛的心量一樣,心要同佛!佛有廣大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能作佛?尤其是淨宗,法門廣大無邊,不是普通的法門。” 三根普被,利鈍凡聖齊收。我們要受持這個法門,首先要學阿彌陀佛的心量。 “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愛護別人,關懷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有資格修上上乘。”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的法門。 “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你才有資格修學。”意思就是才相應啊。相應很重要,【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受持《無量壽經》,就要有【一切皆成佛】的心量來受持。 好,這一願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發菩提心。我們共同祈勉,這一願學習完,我們的菩提心都發出來! 哇!老和尚,這一願,我還沒翻到,你看,這一願花了這麽多時間。老和尚苦口婆心,講那麽長,修學重點。所以,不能囫圇吞棗把它滑過去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