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30809(2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講記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
修道,省庵大師有教導,【發心為首,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經歷了像塵土那麽多的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好心,總是徒勞辛苦,雖然有善心,善心感三善道。
要發出離心,要發菩提心,才能出輪迴。要念生死苦,不再搞輪迴了。有志氣:這一生是最後身,【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不再投胎了。不出輪迴,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縱使生到天界,福報很大,總有享完的一天。
所以,修道人出離心要強,不求世間的福報。世間有絲毫貪求,就出不去了。祖師提醒了:【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所以,不能貪愛,對人、對事、對物都不行。
我們看著祖師這些法語,隨文入觀,對娑婆不能貪愛。要問問自己了:“我現在還有沒有放不下的人、事、物?”
像這個【物】,喜歡得不得了,每天要多看它兩眼。不然睡不著覺。我們看古董收藏家,他的鎮宅之寶,他們家裡最貴重的那個東西,愛得要命。可能他就被這個古董牽住了,之後投胎可能一投,在放古董的房間裡面的蟑螂、螞蟻了。因爲離不開嘛!重點是:那個放古董的地方,沒有人在那裡生活啊。一投,投到那個昆蟲裡面去了。
像我們出家,喜歡藏經閣裡面的經書,愛得不得了,這個也很危險。到時候,離不開了,掉到那個書裡面,當書蟲了。
修行人的警覺性要很高。要把這個貪愛徹底放下,不能馬上,要越來越淡。其實,貪愛自討苦吃了!三時繫念講到了【諸苦皆從貪欲起】。這句話我們能體會到了,就能離苦了。都從貪欲起的,我從此對人事物隨緣不貪求了,就沒苦了。
我們當父母,苦從何來?很希望孩子怎麽樣,有這個求了。孩子沒有照我們的意思,着急了,痛苦了。這個有求了。或者跟家人相處,容易要情了:“我付出這麽多,他們怎麽這麽沒良心啊?”看起來好像是他們沒良心的問題。
但是,這屬於學佛,外行話了。學佛的人,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都是因爲他沒良心,都是他讓我這麽生氣的!”不是風動,也不是帆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
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總要把問題的根源找到,才能改善、才能後不再造。根源問題都不在別人,萬法因緣生,別人只是緣分而已。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根源在我們自己。
我們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心態,別人不止不能讓我們生氣,讓我們向上提升。別人障礙不了我們。所以,《金剛經》裡面,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遇到歌利王,他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的心。他就在這個境界裡面,快速提升了。因爲就在這個境界忍辱波羅密成就了、持戒波羅密成就了,提早成佛,本來彌勒菩薩之後,結果超越了。
所以,境界不止障礙不了我們,我們善用心的話,在每個境界當中提升自己。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心態了。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都是來成就他的。
所以,有同修提到:“對別人不容易發脾氣,對自己家人容易發。”要把問題找出來。問題根源,那得自己找。一天當中,跟家人互動的境緣很多,我們自己心念要看清楚。我們付出,有求對方一定要表現好、要回報;不如我們所求、所期待,煩惱就起來了。
修行人觀心為要。都要從心念,心源隱微處,深處,默默洗滌。觀照清楚了,要把它洗滌掉,要把它放下。慢慢這些内心深處的煩惱都放下了,那就練成:任何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了。我們不被境轉,境界就被我們轉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往這個方向練功夫了。
我們以前看武俠片,說練......。這個拿來用在修行上,我們要練到:任何人事物都動不了我們的心。我們在境界,就做得了主了。能不能達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下決心都做得到。當然,這個也不是一蹴可及的,不能做幾次、練幾次,就很氣餒了。
修行是一個過程,急不來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修行一定要改一個性格:太着急!急於求成,就適得其反了。
我們感受感受:一着急,就容易上火,火氣就容易上來了,就容易起情緒了,不能着急。
所以,普賢菩薩坐的是大象。你看大象,每一步很穩,慢慢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所以,為學第一功夫,我們求真實學問,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不能著急。當然看得破,放得下。你放得下就不着急了。
俗話説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我們能控制占有的。我們只是他的增上緣。而事實上,我們能給家人最大的幫助,是我們做好自己。我們看著他們,心都着急了。可能他們只感覺到我們的性格、情緒,更難給他們好的影響了。
所以,要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一言一行、存心,都要以身作則。他們才信任我們。我們的話,他才容易接受。
師長在這一願的講解,講解得很詳細。從方方面面給我們開解。
像上一次,我們學習到了,九十六頁。尤其淨宗法門廣大無邊,不是普通的法門。這個法門: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都度脫。
我們佛門有一個詞,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能不能往生,不是比念得多,是相應!假如念得很多,但是心散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所以,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當然大家聽到這裡,會不會有人起了個念頭:“那黃念祖老居士,幹嘛一天念十四萬聲?”
所以,善知識所説,我們要善聼;善知識所做,我們要善觀察。他老人家修行這麽高了,他到最後都不敢掉以輕心。我們修行差他那麽遠,更不能掉以輕心了。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能拿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開玩笑,要謹慎。要十拿九穩,不能掉以輕心。
這個都要善用心,不然,不善用心去體會、觀察,這個跟那個好像矛盾。沒有矛盾。當然大家假如有觀察到有矛盾,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探討。
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我們的心量要跟這個法門相應。阿彌陀佛說:“一切皆成佛”。我們要跟阿彌陀佛的心量相應了。就像我們念迴向文:“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我們念到這個【同生極樂國】,腦子裡會不會冒一個念頭:“誰除外”。那就不相應了。言語跟心不相應。
我們學的是三根普被的,我們對任何人都有耐心、都有成就他的心,哪怕他現在不聼我的話,我這個要利益他的心沒有改變。我可以念佛幫他迴向,改善彼此的緣分。
總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常懷慈忍】慈悲心隨時在。【與諸衆生視若自己】。
所以,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愛護別人、關懷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有資格修上上乘。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你才有資格修學。”要拓寬心量。
接下來,老人家講了:“第一步功夫就是斷煩惱。教你念經,教你念佛,一句接一句,是斷煩惱。你不念佛,剛才講過,不是墮在邪見,就是墮在無明,都是煩惱。”
我們妄想紛飛,這個是邪見;我們什麽都沒想,你看什麽都沒想,有時候事情來了,也傻傻的,不知道怎麽應對,那個叫無明。
你心裡沒有妄想,事情來,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個才沒有落到無明去啊。這才是應無所住,緣來了,而生其心。
假如說:我也沒有想很多,可是事來了,都鈍鈍的,那就是無明多了。
所以,“這一句佛號既破邪見,又斷無明,這一念是正念。”【應無所住】,破了妄念、邪見,【而生其心】,破無明了。在境界裡面是清楚應對了。不是稀里糊塗了。而“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佛號”,因爲這一句佛號,【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一句接一句,妄念進不來,應無所住了;但是,每一句又了了分明,而生其心。“二六時中不間斷,這就是斷煩惱。”妄念起不了作用了,慢慢、慢慢,煩惱少了,最後能念到【斷】。
海賢老和尚念了九十二年開悟了。我們舉可能大家有熟悉的,覺明妙行菩薩,他老人家一些法語,大家應該很熟。他有一本書《西方確指》。裡面提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不讓妄念再起作用了,【許汝法身活】,我們的法身就恢復了。巧入無生,就入法身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就入法身境界了,煩惱就斷了。
覺明妙行菩薩花了多久的時間入這個境界呢?七天。他在晉朝的時候,很勇猛,出離心很强,一心念佛,入了。我們看到祖師大德入了,我們可不要起一個念頭:“哎呀,我不可能!”這個念頭是障礙了。外面障礙不了我們,念頭,自己的念頭才能障礙。
我們念《地藏經》,婆羅門女花了多久的時間入了法身的境界?一天一夜,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就以自己的神通力就到了地獄去了。當然,她那個念的心至誠懇切,孝順啊。
所以,我們遇到【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歡喜念。念佛的時候,就是遇佛光的時候了,【稱名時即遇光時, 珍重此時莫空過】。你會越念身心越輕安,【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我們修行人要有敏銳度,要用心去感悟。念佛時候的受用,跟不念的時候打妄想的感覺差很多。你在那煩惱,打妄想,越想越煩躁,想得都有點呼吸困難。你放下了,不想了,專心念佛,身心越來越安穩,【安隱得大利】,安隱光,佛光是安隱光、解脫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我們一念念佛,跟一念打妄想差別那麽大,體會到了,別找自己麻煩、別自討苦吃!古人留這些成語,都讓我們開悟的。【自掘墳墓】【自作自受】,都不干別人的事,不干境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談不上學佛了,學佛首先要【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了,現在所遇到的境緣是結果,原因是什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嘛!轉一個心念,不怨天,不尤人,既然是我前世造的,我現在隨緣順受、逆來順受,這些惡業都報掉了。但是,我往後的人生是掌握在我的手上的,我得用對心。這個【用對心】就是【老實念佛】最好。
一言一行,我不隨順煩惱習氣了,我隨順經典的教誨,那我從此刻,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積累功德了。這樣命運一定可以改的。
我們當前所遇到很多逆境惡緣,都跟業力有關。你看世間人現在,心情鬱悶、憂鬱的人不少啊。那是因爲他不知道:這都跟業力有關,不能怪別人。理得,心才能安。
所以,老和尚有教導我們:業力,就像《了凡四訓》説到的:你考第幾名,那個名次都算得準準的;甚至於,能領多少米都固定的;哪一天、哪個時辰死都給你算出來了,都是過去生善惡業起現行,半點不由人,萬般皆是命。
怎麽改變呢?願力要發出來,我們這一願【聞名發心願】,願力超過業力,這個命運就轉了。
而且,假如我們現在處在痛苦當中,其實,我們家庭,爲什麽成爲一家人,很可能都是過去緣分很深,感召來有共業。甚至於跟你同時代的人,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都相似。
所以,我們能真發願、真依教奉行,我們的命運一轉變過來,你可以幫助家人、你可以幫助可能跟你同時代有相似經歷的人。那就看我們有沒有這個願心了。
你看,劉素雲老師,她得紅斑狼瘡,她老實念佛、聼經,她一轉,好多生病的人都受到鼓舞了。他們有相同的遭遇,她再勸這些人,這些人很容易接受。
所以,煩惱即菩提,有時候念頭一轉,本來是痛苦的就變成一種願力了。而且,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不念佛,這個念頭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了。
既然我們這一生已經很苦了,不能再搞輪迴了。把這個苦要轉成出離心,轉念。而且,我們要慶幸:雖然現在苦,可是,最起碼我們遇到了萬德洪名。別人還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我遇到了,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我肯回去,他一定接的!我可以了脫生死了!我眼前就可以老實持這一句佛號,能滅眾罪了!還是很幸運的!
所以,人,要多想好的,不要想不好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多想好的,多珍惜遇到這個法門,人生就越來越好了。你多想不好的,人生就越來越差了,都是自己的心現識變。
師長講了:“心裡就沒有妄念,也沒有無明,就是定慧等學。”
你看念佛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定。一句接一句,字句都分明,這個就是慧了,定慧等學。
“心裡妄念不生,是定;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不墮無明是慧,不起妄念是定。我們凡夫最大的病根,就是心亂、心雜、心染污。”
我們剛剛提到:都不能貪愛,不然就被拽回輪迴去了。你不貪愛就不會去染污了。
“被什麼染污?被貪瞋癡慢疑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被是非人我染污。”
這幾句都是修行的重點。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放下。
“把這些都去掉,恢復自己的清淨心。”
我們所有修行,首先要恢復的就是清淨心,對治煩惱習氣,我們才能恢復清淨心。對治貪瞋痴慢疑。
布施,對治慳貪;忍辱,對治瞋恚;般若,對治愚癡;謙虛,對治傲慢,懂得謙讓;信任,對治懷疑。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能堅信這一點,我們對待別人,那個眼神都能給人家鼓舞、給人家力量。
你説他現在煩惱習氣很重,那是不覺本無,本覺本有。他做錯了,你那個信任沒有減少,他的慚愧心、他的良知就被我們給觸發出來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做榜樣。你看,當時侯,一個殺了很多人的,要去傷害佛陀。佛陀看到這樣的人,也是見他的本性,跟他說:“仁者,止步吧。”還是很尊重他。
那個“止步”跟“止惡”的音,相同。他一下子感動了,回光返照了,他就出家修行了。最後也證果了。
所以,不能輕慢任何一個人,他一放下屠刀,都有可能立地成佛。
所以,我們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平等恭敬,不要傲慢。覺心,“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所以,這一本經的經題就點出來我們修行的重點,在這清淨平等覺上下功夫。
“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平等、覺。第十九願「發菩提心」,與下面經文「三輩往生」前後照顧,完全相應。”前後呼應。三輩往生是第二十四品。
“三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
至心信樂。很歡喜要往生。老實地念佛。分秒必爭地念。
“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真實中的真實,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因此,我們修學淨土,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有沒有決定的把握,關鍵就是在這兩願,所以這兩願,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第十八願,一向專念,我們要檢查了,佛號有沒有越念越多?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有沒有越提得起來,越提得起來,就是我們那個求生很懇切,當然我們不能又產生執著:“我要越念越多!”結果煮飯的時候也心不甘情不願了,做事也很不歡喜。所以,都不能出現執著點。
所以,老和尚講了:念佛,這個念,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不用思考的時候,佛號字句分明。必須處理事,要思考了,這個時候專注,用真心去做,做事也是念佛了。心上真有【佛】嘛。真心,真誠慈悲去處理事,那都是積功累德,都是念佛。
所以,老和尚那一句【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老和尚接著講了【幾個人懂啊】,別人懂不懂,我們不要去擔這個心,我們得懂,我們得理解。
這一句法語再延申,你用真心,【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的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了】。那這樣的日子過起來就很痛快了!大作夢中佛事,隨緣妙用。你就會歡喜去做每一件事了,不會心不甘,情不願了。
那當然,一向專念要自己下功夫了,不能因爲忙,變藉口了。這一點也是我這段時間一直在鍛煉的。我確實事情不少,但是佛號不能跟著少。真的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已經立秋了,這一年已經過一半了,我要往一天兩萬的目標繼續邁進。當然,念佛的次數,不要著了相,爲了達到那個次數,念得心煩意亂,那可不行。念佛是爲了習定的,心不能亂。
“「發菩提心」,我略略的跟諸位提過,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不僅一定要發心,在修學次第上來說,也決定不能違背,”修行有次第的,循序漸進。“諸位同修必須記住的”。
就像【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第三,【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第二。大家想一想:一個人煩惱很多,比方説傲慢很重,你看他去學法門會怎麽樣?越學越傲慢。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
“第一願簡單的講,就是拓開心量,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想想,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那裡?佛的心量大,大乘經裡常常讚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諸位同修,我們念到這一句,要提起來:“這是我本來的心量!”
所以,修行認識真心,認識自己本來的心很重要。你真認識清楚了,我不能糟蹋我的真心了。就像佛經裡比喻的:本來是大海,結果這個海裡起了個水泡了,現在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你説冤枉不冤枉!
“我們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說「宰相肚裡可撐船」。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佛的心量周遍恆沙世界,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那樣大的心量。所以,心量大就是覺,心量小就是迷。”
尤其迷在:誤會這個身是我了!這個心量怎麽大?大不了了!
“凡夫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他就是凡夫。他為什麼是凡夫,佛為什麼會成佛,道理在此。”根源就是心量。
“這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修學大乘?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
所以,大乘有五十二個階位。第一,初信位菩薩,這入佛門,入大乘的門,身見放下了,沒有認爲這個身是我了,心量才拓得開了,才入得了門,我們現在要把衆生看作自己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心量就能拓寬了。
“心量不大的人,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小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你看小得多可憐!”
我念到這裡就想到:“地獄門前僧道多”。比方我們出家了,【荷擔如來家業】,自己假如去搞名聞利養,這個心量那麽小,那就到地獄去報道了,那就太可憐了,那就作賤我自己了。
“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念到這裡,心上不能有不能容的人。以前的人,聼經爲什麽聼到一半就開悟了?因爲他聽著聽著,就隨著這個教誨就放下了,他就開悟了,放下便是了。
我們現在聼經不能開悟,聽著聽著:“有道理。再說吧。以後再放下吧。”常常會有【以後】的念頭,我看怎麽修也提升不了境界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了。師長在講經的時候講【放下便是】,這些法語很有味道。
“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還要怪佛菩薩不靈,怪經典胡造謠言,那就罪上加罪,謗佛謗法,罪過就更重。”
一向專念,還要發菩提心,心量要大,才能成就。
“實在是你雖然讀經,並沒有解其義。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你看不出來,誤會了。”
大家有沒有把人家的話聽錯的經驗?你體會不到他的心了,當然有可能就聽錯了。假如我們不能體會佛的心,那佛的教誨有可能會聽錯了。
所以,師長這裡有點出來:從根本修,就是拓寬心量,心是根本。
“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
有同修這幾天就跟我說:我講課,哪一天是不是生氣了?當然,人家會覺得我生氣了,可能他對我的信任還不夠。
人容易生氣,就是不能容人,對人家做的事很容易就不高興了,很容易就着急、生氣了。不然,其實在境界裡面,要體卹別人,別人做錯了,你又生氣,他越着急了、越難受了。可能是我沒有說“慢慢來”,造成人家誤會,適時表達才不會造成誤會。
不過我們也容易犯一個問題。都把別人想成自己一樣了。我們遇到這個情況會生氣,對方可能也是會生氣的。我們不要犯這個問題,這個叫,俗話講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們這個心境沒有去掉,那真的會把老和尚想得跟自己差不多了;會把佛菩薩想得跟我們差不多了。你看老和尚說的:“佛菩薩心裡連痕跡都不落!”
“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在佛法表法裡,此意也明顯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入傳統的山門,見到的第一個建築物:天王殿。一踏進去就看到彌勒菩薩,所以,入佛門,他就給我們上第一課了:大肚能容。
老和尚後面是這麽講的:“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寺院道場,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天王殿,彌勒菩薩坐在中央,面對著大門。意思就是說,要像他那個樣子,才有資格入佛門,入大乘之門。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要有大肚量,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面上無瞋供養具。
所以,常常以微笑迎人,積功累德了,在行普賢行了,廣修供養了。所以,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嘴角不要向下,嘴角稍微往上一點。其實,心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影響心。
你看,一般人打坐,首先,先放鬆,從頭頂放鬆,這樣引導下來,其中有一句:“嘴角微微上揚”。你看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會影響你的心情的。你看一個人打坐的時候,那個嘴都是翹著的,你説他能放鬆嗎?
黃念祖老居士有講喜忍,這忍還能歡喜,修忍辱還能歡喜,關鍵就在:他歡喜接受每一個人來到他的生命中。都是來成就我的,那見誰,都歡喜、都高興啊!
“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心量很大了,平等心,“「成喜悅相」”,笑口常開。
“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提示我們要護自己”。首先要護自己,這個也是次第。四弘誓願有次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有次第。
身修而後家齊,我們自己都護不好自己,怎麽去齊家?我們脾氣都忍不住了,說要去利益家裡人,那就很難了。我們脾氣忍不住,每天就惱害家裡的人了。
所以,四大天王,也是表法。“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印光祖師强調的【敦倫盡分】,其實,一個人很講道義,他就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他敦倫盡分,不會怨天尤人。
我們也遇過很孝順的人,照顧父母,十幾年、二十幾年都有,他覺得,他應該做的,他一點都不抱怨。抱怨是因爲比較自私自利,純是道義的心,就是想著:“我做得不夠好。”不會抱怨。
負責盡職是東方持國天王表的。“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前途一定光明,家庭一定興旺,國家必然富強。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真的國家、社會就安定了。孟子有講:“人人親其親”,每個人都孝順父母,“長其長”,都尊重哥哥姐姐,愛護兄弟姐妹,“而天下平”,每個人都心有孝悌,他的家就安定了。家又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都好了,社會就好了。所以,都離不開本分。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增長嘛,“「日新又新」”。儒家說,這一句話是商湯,他在洗臉的臉盆刻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王要刻這九個字,諸位同修你看我們需不需要?湯王是聖人,他都得要這樣提醒自己了。
所以,我到了香港協會,他們端了東西過來,那個茶杯就寫了四個字“常念師恩”。一看就提醒自己一遍,這都是薰習。
所以,現在做很多這些生活用品,都加了文化的元素,一些很好的法語,都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所以【苟日新】就是下決心了:我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了,不再搞輪迴了,這叫苟日新。
【日日新】呢?每一天都要進步,沒有知少為足。你不能修了一段時間,我比張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了,這樣就夠了。都要以佛菩薩為目標,不能跟張三李四比。這樣才能日日新,不會知少為足。
【又日新】,不半途而廢。行百里路,...。修道人也是這樣。能夠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無上菩提,這個才是真道人。所以,不能半途而廢、不能沮喪、不能退縮。
所以,“不斷的求進步,不進則退。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這(是)南方增長天王。不能跟不上時代,跟不上時代怎麽度衆生啊?所以,老和尚給我們表演:很早就用網路教學了,衛星弘法了。
“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永遠領導時代,豈是落伍?”而且,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我們佛法用出來解決現在種種問題。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方法。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多看,北方天王教你多聽,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真實的學問”。
你看我們敦倫盡分,多看多聽,把人家的優點都學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家的缺點我們能避開,工作就越做越好了。
我們多看多聽了,做人做事智慧就不斷提升了,“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所以,參學,取人之長,避人之短。
“所以大乘佛法裡,一切佛菩薩的名號、塑像,都代表教學的意義,完全是用來表法的。”藝術化的教學。
所以,我們每一天點香,供水,這個都是教學,不能做成形式了。每次端著那杯水:“我要清淨心、我平等心”,水都是平的。水可以洗滌,所以,要清淨心。
點著香,戒定真香,好好修戒定。這個香也代表守信諾,你看這個香飃上去了,傳到阿彌陀佛那裡。我答應他老人家要去了,我不能食言而肥了。普令聞熏,善根皆增上。你看,隨著點香,自己心量也在打開。都是表法的。
我們一言一行也要懂得為人演説,給人家好的榜樣就是表法了。有這樣的心境:“我一舉一動都要給晚輩好的影響。”就不容易隨順煩惱習氣做事了,有責任感了。
我們現在不懂得表法的意義,把他們當作鬼神來看待,這很冤枉!錯過了這麽好學習的機會了。
“寺院的建築,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我再呼應一下前面,這個四大天王教我們多看多聽,沒教我們多説,話不能太多。多看多聽,謹慎地說、少説,話説多,不如少。
其實修行人要有自知之明,話很多,代表心不定。《格言別錄》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味道:“信不足,則多言”。自己信心不夠,怕別人不夠信任自己,就要講很多。説實在的講越多,人家越煩。你看,從自己的行爲,可以關照到自己的心。
“識不足”,見識不夠,“則多慮”,你見識不夠,什麽事情都容易擔憂:“會不會忽略了什麽啊?會不會沒有考慮到哪個角度啊?”多看多聽,增長見識。
“威不足,則多怒”,爲什麽?威望不足,就感覺別人不夠聼自己的話了。“多怒”就是要用言語把人家壓下去了。所以,這個不是真正的威嚴,道德之威。你生氣的這種强勢,這個叫...之威,會讓人家越反感而已,不會對你越有威信尊重。
“寺院的建築,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藝術教學」。”
我們聼完這一段,不是說:“我現在趕快跑到寺院去。”懂得他的表法。你再把它延申:六塵都在説法,都在提醒我們,正面反面都在提醒。我們養成受教的態度。
“世間法裡,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佛教的一切設施,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用心良苦。抓住每一個啓發我們的機會。
所以,大家也要抓住機會。下一次剛好跟親戚朋友到佛寺去了,你就要好好講解天王殿,講解佛門這些藝術化的教學。不要到了這種機會了,一句話也不吭!那就是學了沒有用了。尤其,種因才能得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所以,要把法布施變成習慣。
“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結構,都含著啟發的教育。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
你把這個原理原則用到家裡面去,那你們家的裝飾、擺設這個境界就不一樣了。古代很講究的。你看,古代的建築,出門,那個墻上刻了“善”字,提醒我們出門就要行善。
家裡後面的墻,後院的墻,刻了“葉”字,提醒人要落葉歸根,不能忘本。這個我有參觀過的,門前的墻,上面刻了“......”出門要交善友,交君子。
所以,大家房子的擺設,假如融進去了,你家裡的人每天都在這些擺設當中熏習了。
我那一天看到,我們游本昌老師,他九十嵗,被頒終身成就獎,他說他每天早上起來,看著一段話,“用藝術化導人心”。他每天睜開眼就看到這一句,難怪他能有這麽高的成就,他時時不忘他從事藝術、從事演藝工作的目標。
今天時間到了,抱歉有點超過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