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30802(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參與一些活動,尤其師父上人周年追思紀念會。我們《弟子規》講【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對師父上人的感恩,不因爲他老人家的圓寂而減少。這份恩德,我們從自身的受用,家庭的受用,感覺這份恩德,越來越深,越來越廣。這個念恩的心跟菩提心相應了。
就像自己回想,人都帶過去生的習氣,自己小的時候回外婆家。這些同輩的親戚都是回去玩耍的,結果自己回去,是要做生意。過去生的習氣很重。沒有遇到師父上人這個緣,這個轉不過來了,可能一生就幹追名逐利去了,甚至於,自己人中很短,比較短命了。真的四十幾歲的時候,也身體不好了。人確實是有命數的。命可以改。
也是師父的恩德,對我們弟子的栽培、護念,讓我們能盡一點力量來推廣傳統文化、推廣佛法,積了點福報。
所以,慧命來自於師長,其實,連生命也是師長的恩澤。老人家對我們是無私無求的付出,我們怎麽報這個恩呢?依教奉行,以師志為己志。
依教奉行,我們就想到他老人家的教誨:學佛首先拓寬心量。其實,拓寬就是恢復我們本來的心量。
我們也跟大家有提過,佛經的比喻:我們的心量本來好比大海,結果這個大海起了個小水泡了,我們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了。這是佛法裡面的一個比喻。
我們有遇到不能包容的人,就要想到這個比喻。想象一下:我的心量是大海,現在怎麽眼前這個人我都容不了了!我把我搞成小鼻子、小眼睛了,這就不自愛了。
尤其,我們有這個緣,跟師長結了師生緣,我們向他老人家學習。我們向他學,這個【學】有效法的意思,越學越像。
首先從哪裡像?老人家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包容的人。”從這裡開始效法。我們不這麽效法,《無量壽經》也念不相應了。
《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説到【一切皆成佛】是吧?【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如我們心裡面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這些經句很難相應了。
我們這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師父上人四十八願的講記,剛好我們上一次講到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發菩提心。省庵大師還指導我們發菩提心,《勸發菩提心文》。代表發菩提心在修行的道路上是最重要的。
印光祖師說發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這個是比喻了。你看軍隊,元帥很重要,元帥稀里糊塗的了,迷糊了,這個軍隊就潰散掉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方向在哪了,甚至於還搞到自己人打自己人了。自己的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
所以,四弘誓願就是修學的次第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發菩提心了。菩提心是我們本有的真心。我們有這個認知了,我們就不會沒信心了:“我不行,我發不出來了。”
本有的怎麽會發不出來?不能順著自己感受、想法。遇到聖教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對佛的教誨不懷疑。佛開悟第一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諸位同修,我們上個月有沒有很沮喪、很氣餒的時候,這個信心受影響了。佛這一句話不可須臾離也。【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
而且,我們有信心了,別人才幫得上我們。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己放棄自己了,誰也幫不上忙了。自棄者,就天棄了。
我們學佛的人要重視領悟、悟性、感悟能力。師長有說,這個念頭的作用非常的大。我們這個念頭一沒有信心了,兵敗如山倒。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個感受?搞到誰也不想見了。
這樣的情況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感受到了,沒信心的時候,一直往下滑。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給他不二過,後不再造。我們有一次感受到沒信心,拼命往下滑了,不能再讓這樣的事再發生了。
師長講經說的:“懷疑,山崩地陷。”大自然山崩地陷,這個一懷疑對自己的影響也是不斷往下滑。甚至於都感覺不知道哪裡是個底了,哪裡是個頭了。
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非常關鍵。信是道的源頭,源頭活水;功德的母親,母是能生。信心保持住了,正念分明,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是功德,跟真心相應。
你信心沒保持了,懷疑了,沮喪了,甚至還批評毀謗了,這個差別就大了。你看,一念之間是功德,還是造罪業,都在自己的念頭上。
所以,師長也説:一個念頭周遍法界。大家有印象吧?念頭周遍法界。尤其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我們起念頭,他們都知道。
我們起一個求生淨土的念,他們全加持;我們起一個沒信心的念,他們加持不上了,想加持,加持不上了。
他們加持不上了,誰得其便?魔得其便。現在魔在搶人。尤其我們假如又有機會去弘護正法,魔找機會破壞正法。找誰來破壞啊?找我們剛好在因緣當中失了正念,他就得其便了。我們本來積功累德的因緣可能就變成造業了,可能變成讓大衆沒信心了。我們越感覺到一念的差異,天壤之別,我們對念頭就謹慎了。克念作聖。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
【非禮勿動】。我們起個懷疑了,不禮敬自己了,不愛自己了。【非禮勿視】,這些句子對我們修行人太重要了,因爲修行,一切行門,要達到什麽目的啊?清淨心。
這是徹悟大師的法語,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目的是什麽?幫我們恢復自性,明心見性。一切行門呢?以淨心爲要。我們依教奉行都是爲了達到清淨心。
所以,我們自己要檢查自己,心有沒有越來越清淨?
要敏銳:我一看這個抖音,一看這個短視頻,我就被它吸過去了。所以,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一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而且我的心隨著它在起伏了,不清淨了。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傳統文化裡面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現在是要面對無始劫的輪迴,我們要跳出去,這是聖戰。這個不能掉以輕心。
【知己知彼】,我們現在外在的環境是【彼】,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十倍、百倍、千倍都有啊!
我們内在的煩惱又比一百年前的人多很多。我們再不關照這些會動我們的清淨心的因素,那我們怎麽可能清淨心能現前,怎麽可能能進步呢?
所以,《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不是説:不好的書不能看而已,這一句要延申出去了。我們一切所看、所聼,會影響清淨心的,都要避免掉。這個叫自愛。這個叫【賢護】。賢護首先要護自己,自己我們護不了了,還要護家人、護衆生,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高度警覺:所看、所聼、所接觸,六根接觸六塵,會讓我們的心動、不清淨的,這些都要避免掉。其實這個,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都一直强調的。所以,老和尚說他把手機丟掉了。
諸位同修,老和尚的程度比我們高很多,他都要把手機丟掉,我們丟還是不丟?
當然大家依意不依語,我這個【丟】的意思:不被它控制住。用它,不被它用。當然你能放下,那是最好了。
以前修行在哪裡修啊?阿蘭若。阿蘭若是什麽地方?聼不到牛叫聲的地方。古人修行一開始還得找阿蘭若。
我們説【大隱隱於朝】,真正厲害的人,在皇宮裡面修,在當大官裡面修,在菜市場裡面修。那得程度夠才行啊。修行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我們工作再忙碌,一個月也要找個幾天,盡量萬緣放下,好好念佛。這個都要靠自己去調整、去安排。不然我們這個心就隨著忙碌的生活,好像越來越陷進去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一個人所遇的家庭、工作的境界都不一樣,都要自己用經典、老和尚的教誨來思維、來應對這個境界。
好像成德也跟大家分享過了:黃老說的對“要把念佛擺第一”。不要求我們當唯一,要擺第一。因爲自己每天要處理事。你平常不念佛,突然有事了,你的心也很容易慌,定不下來。
所以,不能因爲忙,變成藉口不念佛了。説實在的,我自己也感覺自己找藉口的習氣很重。這個是自己要對治的重點。已經很容易找藉口了,現在一忙,更有藉口了,那就麻煩了。
不過在這裡要跟大家懺悔。因爲年初我說要念兩萬,現在戰況不算太理想,不過基本上每天有超過一萬。有時候不小心念到三萬,不小心的時候。但是就沒有少過一萬,一般都在一萬以上。不能當藉口。養成習慣。
自己就感受到了,在做事當中、在與人應對當中,比較容易提起佛號。佛號一提起來,妄念、情緒就不容易起作用了。不然,一浮躁、一有情緒,去處理事,可能越處理問題越多,延伸出副作用出來了。那會有一種惡性循環。
能夠好好念佛,心比較定,事情處理,處理得穩妥,慢慢良性循環就啓動了。
剛剛跟大家提了手機,老和尚說他丟掉了。然後我剛剛又說要阿蘭若修學,不要大家明天就跑山裡面去了,家裡的人找不到你了。家裡的人待會兒就聯係不上你了,急得半死,因爲你把手機丟掉了。
最近越來越體會佛陀講般若,這是純大乘,講了二十二年,爲什麽講那麽久?因爲我們在無始劫的輪回,太容易執著了。聼一句話就著一句話了。經歷什麽事,就執著在這些經歷的經驗裡面,就很難應無所住了。
所以,大乘起信論,教導我們,聼大乘佛法怎麽聼?離言説相,離語言文字,大家不要著在“丟手機”。一執著了,考慮不到待會兒會發生什麽事。到時候家裡的人就不讓你聽課了,聼了哪方人物,一聽就中極端的行爲出來了。
所以,我們做轉變的時候,也要能考慮到身邊人能不能理解,修行是放下自我的感受,自我為中心,隨時能感受到別人的心。不能學了佛了,著在相上了,都體卹不到親戚朋友的感受了。
剛剛跟大家舉了,我們要【知己知彼】這樣才知道怎麽護念好自己,現在外面的誘惑那麽多,真的要受持颜子(颜渊)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經歷過,六根接觸六塵讓我們不清淨了、讓我們越貪著了,自己就要慢慢放淡、要遠離。這個警覺性要自己不斷提高了。
剛剛提到我們上一次就是一起學習到第十九願【聞名發心】。老和尚也很具體指導我們,這個菩提心就是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剛剛在探討,你遇到一切境緣會讓自己心不清淨的就要遠離了。這個是在護自己的真心了。
真誠沒有應付,沒有虛假。其實,我們心裡面見人家的過,就很難真誠了。
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説,你在跟人家談話,對方講了一句你很不喜歡聼的話,你聼完之後,接下來他講的話,你怎麽聼怎麽不順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就不真誠了。
所以,當我們關照到自己聽了人家一句話不高興了,瞋恚心起來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馬上心裡念佛,調整自己的心,還是要真誠聼人家講。
何處是道場?每個境緣、每一刻,都是道場。我們一不關照,就順著習氣,輪迴心造輪迴業了。
成德很多年前也遇過,同修就說了:“你剛出來講課,講得好啊。現在越講越不好了。越講越亂講了。”對方還坐在對面,你看我們當下的心念,能不能調整好?
《論語》說...,人家會這麽講,他可能有他的角度,可能真的我們最近講得太深了。所以,諸位同修,你假如覺得聽不懂我講的,可以提出來,不要悶在心裡。
所以,都要歷事練心,不能聽到人家一句話,自己心裡不歡喜了,這個真誠就提不起來了。都要在這些境界當中【觀心為要】。
我們看這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這是)第十九願。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强調專念佛,第十九願强調要發菩提心。我們上次講到九十三頁。
上次我們講到這一段:“第一要發願度眾生。要幫助眾生,協助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不能挑著學。我們要保持住,幫助衆生的心,協助、成就衆生的心。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心要保持住。因爲不保持,又是妄心,又是輪迴心了。真的,這個心保持住了,身心很輕安多了。
因爲這個心念保持住了,貪瞋痴慢疑不容易起來,貪瞋痴慢疑都是跟著“我”起來的。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所以,實實在在講,不是我們在幫助衆生,衆生幫我們啊。你體會到這一點,真的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我們假如覺得:我在幫衆生。有時候不知不覺,會有優越感,慢心會起來。
我們有一個同修,他們是成立助念團。他接觸到多少生重病的人、亡者。會瞭解到他的人生、他的家庭,幫助自己:“你看家財萬貫,一口氣不來就走了。生那麽重的病,有果必有因。這些因不能造,對因果不能存僥幸的心。小人行險以徼幸,僥幸心也是修行的大障礙。對佛講的不能打折扣。”
所以,他從事助念工作,深深感恩這一切人、一切境緣。真的是衆生在幫我們啊!不然,我們在人道很容易就隨著享福,就迷惑去了、造業去了。
像成德自己就感覺能跟大家這樣分享,我正念比較提得起來,我也不容易懈怠了。假如沒有這種服務大衆的機會,東摸西摸,有時候時間也過去了。越想越感恩。
師長這裡接著說:“如果我破壞眾生,障礙眾生,嫉妒眾生,阻撓眾生,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
阿鼻地獄,不好玩喔!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人?假如還有,就很容易造阿鼻地獄的業了。
你心裡存著看他不順眼,機緣一到,你鐵定批評他的話就出去了。有這個因,遇那個緣會忍不住的。
而且,人跟人會交感。我接觸過一些人事,真的,比方説,甲同修在批評那個乙同修,我可能沒有多久,就會收到那個乙同修批評甲同修,互相交感。一個巴掌拍不響。
他怎麽批評我們不回嘴,他有優點我們還讚歎。這叫不被境界轉。才能轉境界。修行用一句話來講,《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所以,修行就是要提升到不被境界影響,不起煩惱、不起情緒。然後呢,還真心回應,就能轉冤親為法侶。
從心地深處要放下對立,放下看人不順眼的習氣。尤其,我們讀《無量壽經》有一品,大家應該是特別歡喜的一品經《德遵普賢第二》。
大家覺不覺得,念這些句子的時候很法喜是吧?【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你看這些句子多好啊!
而且,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得把頻率接上去。科學也幫助我們學佛。科學發明了電視頻道,按準了,頻道就接上了。
我們的心行不能離開普賢十大願,第一願【禮敬諸佛】,你沒有前面的,後面沒有了。你不能禮敬他,你怎麽稱讚他?我們對他禮敬,稱讚才會自然。
所以,普賢行是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去見人家的習性,他那個習性是不覺本無,可以去掉的。
所以,我們要練一個心境:不把人家的過失放心上,不然就禮敬不了,也稱讚不了,也供養不了了;這樣,心跟普賢行相應不了了,也做不出來了。
這個都要歷事練心,你看哪個人最不順眼,去練習讚歎他。一開始會起鷄皮疙瘩是正常,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一開始都是要勉强去依教奉行的,要把本來的慣性突破。
你看,嫉妒心也是與生俱來的。要觀照到這個嫉妒起來了,好好念佛調伏。然後,去稱讚他,去對治那個嫉妒。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下對治的功夫。菩薩萬行歸納成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就包含萬行了。這六個綱領都是對治。
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癡。
而這個“對治”,修行靠個人。你説這個對治的功夫,老和尚能幫我們嗎?他老人家能幫他一定幫,他老人家這麽慈悲,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們昨天接觸的人事物,我們有沒有對治煩惱?這個都要自己去觀照,去下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師長講了,你有這樣不好的心念,造阿鼻地獄的業了。
“因為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跟菩提心恰恰相反,那是迷惑顛倒,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三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
我們的心念障礙住了,“誰能加持他?妖魔鬼怪。”而且,被妖魔鬼怪一加持,這個臉也有點接近妖魔鬼怪了。
所以,我們照鏡子,也要敏銳。一照,這裡的肌肉有點不放鬆了,心念不對了,警覺性要高。
“因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嫉妒人,障礙別人,陷害別人。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愈造愈深,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非常可怕!讀到這裡必定要覺悟,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
我們修學的路上,有一關,我自己的體會:“毫無保留幫助他人”。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緣,練什麽?完全放下自私。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很有道理。在這個境緣當中觀照,能不能全部放下?捨己爲人。但,大家不要聽錯了,不是讓大家去壯烈犧牲,這個都不能一聽,聼過了,聼偏了。
再來,你毫無保留去幫助對方,你也不能沒有顧及你家庭的情況。“毫無保留”,好!十萬,給他了!下個月你孩子學費,出不來了。然後你家裡人都生煩惱了。那個雖然是想放下自私自利,不過那個還夾雜著衝動,要冷靜的狀況,要觀照到,不是衝動去做,不能意氣用事。
師長這裡勸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看到別人有困難,盡心盡力幫助他,明天自己沒飯吃,不去考慮。不要幫助別人,自己還留一手。”
這個重點就是:你留一手,就為自己了,佛門的標準:公則為真,私則為假。你私心了,這個就落實地不徹底了。
大家,我們不要一提這個“私”:“對呀,不能想自己家裡的人,這樣我就是私心了。”印祖提醒:敦倫盡分、五倫十義。五倫關係都是道義,都應該去盡這個本分,不是私心。
是我們在這個五倫的境緣當中,增長貪心、私心,甚至於還延申到:“我也讓我家親眷屬都要有錢,都要有很多這些物質的享受。”這個是往私心去走。
你不能一個修行的人,家裡的責任沒有盡,家裡沒有照顧好,然後都説:“我全部,毫無保留幫助別人啦!”這個世間的人一看,他不會認同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的倫理道德很重要的。這個是符合人情事理的。
我曾經就見過一個,男同修。他就在大衆面前,一激動:“我終身做志願者!”他已經成家了,他的小孩才幾個月,他的太太又要照顧孩子、照顧家、還要賺錢。你説這不是太衝動了嘛。你照顧好家也是義。哪有說,你做義工才是義啊?
光是這個“義”,都會執著!義工,家裡就是“私”了。所以,我們自己的心念真的要觀照清楚,不能出現執著點。其實,説實在的,你在喊那一句的時候,有沒有好名在裡面?
一個人看到自己的骨肉,能袖手旁觀,你説他有義?他很享受那個做義工得到的讚歎、恭維了。
所以,《孝經》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背德】。你最親的父母,你不孝;你自己親身骨肉不照顧,你説你去盡對社會大衆的道義,這個沒有基礎了。
所以,師長這裡是讓我們不要存私心,這都不能聼偏了。
你要照顧好家庭,他現在有困難了,那怎麽辦?你可以幫他想辦法。不要因爲要幫他,又延申出家裡的人,生很大的煩惱。我們也是在事裡面訓練:考慮事越來越周詳。歷事練心,練這顆心做人做事不斷提升。
師長這裡説:“這樣雖然幫助別人,不圓滿,不究竟,不徹底。”私心沒有放徹底。
“是覺,但覺裡帶著迷,不是完全覺,一半覺一半迷。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那才是真正覺悟,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
我們毫無保留,盡家庭的本分,盡我們工作單位的本分,不摻雜私心。
“所以,要發心度眾生,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比我們高的,我們幫不上。所以,一定要自己成佛,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這樣度眾生才圓滿。九界有情眾生都得度,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就要自己圓成佛道。”
我們自己真想幫助親戚朋友,都會深刻感覺到:能力不夠。就會更鞭策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圓證三不退了,才有能力幫助他們。
不要因爲好像覺得能力不夠,氣餒。要因爲能力不夠,求願往生的心越切了。當然當下還沒往生,能力不夠,我們很愿意去學,願意去提升。
下一段師長講了:“自己成佛從那裡做起?從先斷煩惱做起。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我們一聽,聼到“次第”,就是學習不能逾越,不能躐等,要循著次第去做。
“這四句話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經》的內容就講這四句,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他是先得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然後,他再去參學,後得智。
我們自己觀察自己,觀察身邊遇到的同修。他自己心裡貪瞋痴慢很多,你看他跑道場,跑到最後是什麽結果?
他去參學呀!參到心裡一大堆人的過,就是,他沒有先斷煩惱,沒有先降伏這個貪瞋痴慢。一去“參”了,看到做得不好,這個慢心就容易起來,容易批評。
所以,這個次第不能亂,亂了很難修學得力。俗話有説:“事非經過,不知難。”現在這個時代做事,真不簡單!
我們真的體會到了,不容易去批評人,反而容易去體卹人,因爲知道很難了,多體卹他的難處、不足。多讚歎他可貴的地方。真有不足,我們能不能護念到?真體會事情難的人,不忍心苛責。
師長下一段說了:“我們今天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成就的。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台灣的佛教是形式的,表面興盛,是假的,不是真的;台灣沒有真正修行人。”
這一句話是老和尚説的。諸位同修,你們可不要出去照這樣說。
再來,“愛之深,責之切。”這個我們要體會到。我自己是台灣人。我聽到黃老這麽講,生慚愧心。
我們前不久,剛好這一次,我們有加拿大,還有英國,澳洲,一些各地同修到台灣參加追思會,我們最後一站到臺中蓮社參訪。臺中蓮社教化,七十多年都沒有斷。相當可貴。台灣確實有很多可貴的因緣。我們接受黃老居士的加持、愛護,我們台灣同胞會再接再厲。然後,學風道風提升,到時候歡迎大家到台灣來交流。
老和尚說了:“一語道破,真正有修行人,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不會!沒有真修行人,不是不發心修行,他真發心,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
老人家在這個時節因緣,是要點哪個重點,我們要體會到。你看,像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佛寺很多啊。這個也是在提醒修行人。
我們看到懺雲法師,他的道場,沒有事情啊!有沒有護法神啊?真有啊!共業中有別業。所以,我們在聼這一段的時候,可不能又聽出:看誰的過了,看哪個地區的過了。這個就不善聼、不善學了。
這一段最重要的是,我們聽到了:修學次第不能亂。
還有呢?有真修行人,這個地方不遭難!
我們可不能聽到這一段,開始在那裡想:“我搬到跟誰住比較好了!”
你看,這一念心對不對?要請佛住世,請誰啊?請自己啊!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的氣概要出來了。直下承擔,沒有一個直下承擔的心,我看這個聼經要聼對也很難。
我們心態就像器皿,我們說法器法器,你倒水,你要有一個器皿,才倒得進,才盛得住,可以把它盛接起來。
心態對了,聼經才能受用。要有當機者的心來聼。我要做真修行人,我要護念一方,這個地方不遭難。責任心就跟願心相應了,跟菩提心相應了。
所以,“程序顛倒了,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也很用功,
“換句話說,四弘誓願,他只要後面兩願,前面兩願不要。他要度自己,不度眾生。對眾生,想盡方法障礙、破壞。他不斷煩惱,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好像蓋四層大樓,底下兩層他不要,他要三樓四樓,這樣永遠不能成就。”
所以,老實聼佛菩薩的話很重要啊!不能挑著學。挑著,只是跟自己分別執著學了。
“大錯特錯!這是真正迷惑顛倒,這是佛門常講的可憐愍者。”
爲什麽可憐?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但是錯過了,甚至還造很大的罪業了,這真可憐!
所以,“四願一定要按順序。心量不大、不慈悲,煩惱斷不了。”斷煩惱,不簡單!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了。不計成敗,要越挫越勇。可是,這種氣概,這種勇猛,動力在哪?
【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不能讓正法在我眼前衰敗,讓衆生在我眼前墮落,不可以。
我們有這種願力,才能去對治煩惱。修行的動力在願心。
“因為起心動念都想自利,煩惱怎麼會斷?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眾生,念念希望別人好,不希望自己好。”就是,不是希望自己的這些享受了。
“你們都好,我最不好,這就好了。你們都有福,我沒有福,這才好!”這是代衆生苦了。
“常懷憐愍眾生之心,先人後己,才能斷煩惱。”
念到老和尚這一段,我就想到,比方説,加拿大生產的巧克力,很好吃。我就在這個境界練。因爲,才幾包而已。都給別人吃,別人好,我吃不到,這樣才好。爲什麽?別人生歡喜心了,我呢?我把貪心放下了!這才好!
我們出家了,當然,還沒出家以前,這十幾年,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但是,會遇到很多晚輩,有好東西,給他們,自己沒有留,可以去感覺人家當父母的心情。
可是,那種去慈愛晚輩,那種感受是非常歡喜的。尤其看到他們吃,更高興了。所以,我們在境緣當中練什麽?先人後己。都先考慮別人。才能斷煩惱。
這個先人後己,老和尚表演得淋漓盡致。有一次弟子來請事了,現在,哪個宗教有困難,我們幫多少?
老和尚問:“你覺得呢?”
“五千吧。”
老和尚說:“人家需要多少?”
“需要一萬多。”
“那你有多少?”
“一萬三。”
“都給人家吧!”
人家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就不能分彼此了。所以,這個先人後己,我們跟著老和尚很佩服。
“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才有資格入佛門。”怎麽入佛門?“我執”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才入得進。
“念念只想自己,其次再想別人,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始終皆在佛門之外。”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有時候說:“好!我不爲自己了!”有時候還會作用在:“我的道場、我的團隊、我的美國、我的加拿大。”
修行人要很清楚:我們是放下“我”跟“我所”,不要做冤大頭,入了佛門還在增長這些該放下的東西。
不放下,想自己,那就“決定進不了門檻。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天天念四弘誓願,念沒有用處,念得很好聽,不管用,要認真去做。”理事不二,這個理我們很熟悉了,得落實。
“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像佛的心量一樣,心要同佛!佛有廣大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能作佛?尤其是淨宗,法門廣大無邊,不是普通的法門。”
三根普被,利鈍凡聖齊收。我們要受持這個法門,首先要學阿彌陀佛的心量。
“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愛護別人,關懷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有資格修上上乘。”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的法門。
“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你才有資格修學。”意思就是才相應啊。相應很重要,【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受持《無量壽經》,就要有【一切皆成佛】的心量來受持。
好,這一願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發菩提心。我們共同祈勉,這一願學習完,我們的菩提心都發出來!
哇!老和尚,這一願,我還沒翻到,你看,這一願花了這麽多時間。老和尚苦口婆心,講那麽長,修學重點。所以,不能囫圇吞棗把它滑過去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