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9, 2024

成德法師 20240228(50)「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228(50)「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四十八願講記》學習到第三十一願【樂如漏盡願】。在經文當中提到,【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師長老人家指導我們:要不起煩惱,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是外不著相;内不動心,是定,是如如不動。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都是讓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要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取相分別,不要放在心上,不然,一取相分別,這個心就會產生這些貪瞋痴慢。不要放心上,心上就要放阿彌陀佛了。

見一切人,見到他的本性,不要著在他這些行爲上的相。你一著相,情緒上來了,就很難真心對待對方了。

就好像,親戚朋友聚會了,大家聊的話題財色名利,我們一聽,著了這個相,著在他這些言説,表情、内容,我們產生情緒了:“聊這些幹什麽!這些都是輪迴的東西。”我們動心了,那就很不願意再跟他談話了,這個就被他的言語所轉了。

所以,我們在一切人事境緣當中,我們要練:不被境界動心,不被境界轉。《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沒有被它轉,沒有著這個相,我們還是看到他的本性,所以,普賢行要見他的本性,不要著他這些外相。

他聊的這些財色名利,你心裡念佛,不要受他影響。他剛好聊到一些話題,你能順勢的把它轉到怎麽修身、怎麽齊家、怎麽經營事業、怎麽解決問題。

現在是人身心都有情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經營事業也很辛苦,能順勢的把它引到正知正見來,引到針對他的煩惱來談,相信就會引起他的興趣了。

所以,我們不能被人家談的内容,著了相,動了心,那很可能心裡煩躁了,心裡跟他們對立了,就很難繼續有交流的機會了。

所以,在人事環境當中都是在練【不著相,不動心】,而且見他的本性,然後,恆順衆生,隨喜功德。順著他談的内容,可以肯定讚歎的,我們還讚歎;他談的不妥的,我們也不跟他對立

所以,師長這裡提到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當然,這個也不容易。所以,師長有提到了對於外相要能放得下,師長提到,從哪裡放下呢?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

過去章嘉大師教師長學布施。這個布施也是循序漸進,放下。自己用不著的、多餘的,送。慢慢的,喜歡的也可以送人。再進一步,只有這一樣東西,也能夠割愛。

修行都有一個過程,物質環境,這些物質放得下;人事環境,也能夠包容,能夠學吃虧,能夠在一切境界都能反觀自己的心。比方,覺得親戚朋友,談的内容都是這些社會上的攀比,比房子,比車子。

老和尚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他還沒有聞聖教,難免受社會風氣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爲學了佛了,變得清高了,我高,人家低了。看到這些現象,我們產生不耐煩,他也是在提醒我們:“動心了!我們包容不夠。”這個是他在提醒我們:“心上還有這些高下見。”

所以,黃念老講的喜忍。這些境界都是提醒:“我的心裡面還有這些煩惱。”

比方説,我們勸親戚朋友,也不要忘了要觀照自己的心念。不能一勸人,重點都在別人身上、別人不對,忘了在境界當中,要反觀自己的心念:“我這個勸的過程,有沒有心平氣和?”“我勸的時候,有沒有控制要求的心念?假如我沒有這些心念,我不會因爲他的行爲生煩惱的。”

所以,要很好的勸別人,自己的心念不能在勸的過程當中,有著相,有動心

所以,對物質環境不要著相動心,要放得下。人事環境也一樣,就像老和尚說的:“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放下要求的念頭。”我們勸人會不耐煩,會覺得:“下次不要回來過年了。”這話説出來好像對方不對了,“盡聊這些五欲六塵的東西!”

其實,老和尚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他受這些染污是正常的,我們已經學佛了,我們應該更有耐心,更用真心去護念親戚朋友。

而且,我們回故鄉過年,動機很可能就是爲了孝,老父親、老母親在啊。不要因爲人事境緣不是很相應、很歡喜,產生這些煩惱。

你看,佛菩薩度衆生,生生世世很有耐心,也不會一次不順利了,就生煩躁,這要學佛菩薩。你看,《勸發菩提心文》說的【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舍】。我們行菩薩道,就要學菩薩的存心。

而且,我們以父母之心為心,以祖宗之心為心,我們都有責任,護念這些親人。任何挑戰來了,我們還是不忘我們的道義,不忘我們的初心。

師長這裡講的布施,物質能放得下,心裡的煩惱也能放得下,這樣才能『心得清涼』。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清涼。

所以,師長這一段講的:“你們想把煩惱都捨掉,不認真的學,你的煩惱捨不掉。要知道,煩惱是非常可怕的,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煩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要認知到:“輪迴可怕。”但,輪迴是結果,原因是有煩惱。所以,我們知道是輪迴心才能產生輪迴業了,那我們就不用輪迴心了,不生煩惱了

“起個貪瞋痴,果報在三惡道。”那能有這樣的認知,這個敬畏煩惱的念頭就能生起了,這個警覺性就高了。如《三時繫念》說的【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沒有念佛,打煩惱了,造的就是三惡道的業。

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察覺心念是煩惱,趕快佛號提起來,行住坐臥,這個佛號不能放下真的要思考事,用經教,正思維。一不用思考了,老和尚教導:“趕快把佛號提起來!”

而藕益大師教導: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是大布施。

對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不去分別,不去要求,都隨緣了,都能放下了,而且是二六時中,這個佛號都能提起來,真能念佛,對這個身心世界,不再挂礙了,一切放下,這個是大布施。

這身心的煩惱都布施出去了,用念佛的方法,最善巧了,可以,『心得清涼』。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不分別,不執著,能得清涼。

我們不被煩惱給束縛住、困擾住,能心得清涼,能生活得快樂了,才能爲人演説。

師長這裡提了:“現在這個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如何保護一個乾淨的環境?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講究環保,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罷了。整個佛法就是保護心地的清淨。”所以,一切行門都是目標:得清淨心。

“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非常重要。”

這一段教誨,首先我們學習到: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不能從相上解決。「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才是根本,環境是依報。

所以,我們要建立起:看什麽事情都能看到根本在哪裡。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佛法的教誨都是徹法源底,不是在枝末當中打轉;不是捨本逐末。我們熟悉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境界,甚至是整個宇宙,都是自己的心想生。要改善一切境界,那得從我們的心調整,心,是根本。不然,我們都變成:處理事情本末倒置,於事無補了;甚至,事情越處理越複雜,副作用越來越多。

就像現在身體出了問題,不找根本,只是把症狀壓下去了,後面流弊會很多。比方説,憂鬱症,它根本是心上的問題,你不能長期用藥物,也得把他心上的問題解決,不然這些藥物吃久了,傷了肝、傷了腎,那後面的流弊很難避免

所以,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思考根本,把根本的原因能夠找到。

我們剛剛提到了,過年過節,親戚朋友相聚,我們希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把儒釋道這些智慧能夠供養給他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希望能解決他們身心、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

但是,畢竟,親戚朋友是依報,隨著我們的正報轉。我們在勸的過程,有沒有耐性?不起情緒。起情緒,我的心不清淨了,這個勸就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所以,還是隨著我們的心轉,隨著正報轉。

所以,勸別人的時候,不能都著到外在別人這個相,還是要能夠護好自己的心念,這個根本。我們的心念,沒生煩惱,用真心,我們說的每句話,甚至於是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是真心的流露,就能跟親戚朋友的真心感應道交,就能觸動他的善根;假如我們自己生了煩惱,在勸的過程,著相、動心,我們是煩惱心,怎麽啓發他的善根呢?就不容易了。

這裡有提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離煩惱,心得清涼。這種清涼快樂,我們說不出來,也沒有法子體會,佛經上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不去嚐一嚐,怎麼曉得它的冷暖?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量多少度,每個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樣。佛法講的境界,必需自己去體會,去親證。”

我們信解之外,自己要去行,就會有體證了。就像念佛的歡喜,念佛,佛光一照,【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我們得老實去念,就有那個感受了。當然,老實念,不是一開始就要求:很好的瑞相,這個反而適得其反了。

念佛想求一心不亂,反而心有摻雜了欲求了,【欲求一心,心愈亂】。修行不要搞複雜了,像念佛,就是提醒自己,一切莫管,腦海裡不要再浮現過去的事、未來的事、現在在處理的這些事。既然念佛了,都要放下。

然後,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平平常常,平常心是道,不要着急,不要求什麽瑞相,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就對了

念佛,身心的受用在老實念的過程,慢慢感受到了。一感受到了,這種念佛的法喜,世味哪有法味濃?這世間五欲六塵,自然慢慢就放得下了。那個沒有念佛的法喜受用了。所以,這個冷暖自知。

人,懂得知足了,懂得放下了,他感覺到:放下貪心的受用了,你叫他再去貪,他不願意了。真正感受到不發脾氣的好處,你再讓他去發脾氣,他也不願意了。

都要自己去體會。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

所以,佛陀三衣一缽,物質生活降到最低了。但是,沒有人比他快樂,因爲知足常樂,因爲心地清淨了。孔子跟顔子,他們也有表演,孔顔之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爲他樂在道中,樂在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看人,心一不清淨,一不平等,被煩惱困住了。

所以,真的有體會到清淨平等的受用快樂,不再自討苦吃了,不找自己的麻煩了。隨順自己的性德,清淨平等都是我們本有的性德,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我們都知道,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的事相當中就要練,把見思煩惱放淡。

見,就是見解,我的看法;思惑,貪瞋痴慢疑,這個比較是情緒的部分。其實,我們在勸親戚朋友的過程,就是放下見思煩惱的過程。

比方説,他一些觀點,我們聼了,覺得他太差勁了,那可能是站在我們的角度看他。假如,你從他的成長環境背景,你也不意外他會這樣思考事情

在境緣當中,我們時時練不要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我們都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這個就是在把見惑放淡了,【我見】能夠淡了

然後呢,過程當中,不起情緒,去感同身受對方,不起情緒,自我感受放淡了,這個就是思惑在減少了。所以,佛法練功夫,在哪裡練?在每個境緣,歷事練心,練放下煩惱

“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是不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決定不是。因為本經不是小乘,就要用大乘的標準。大乘漏盡,是法雲地的菩薩,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或者稱為大阿羅漢,不但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無明也將要斷盡了。十地上面就是等覺,就圓滿成佛。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此處的漏盡比丘,就是法雲地的菩薩。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境界。如果講小乘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是很平常的,一點都不希奇,不值得十方諸佛讚歎。”

普賢菩薩都勸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受用一定是超勝,才會勸請,都導歸極樂世界。所以,應該不是只是小乘阿羅漢的受用了。

“如果說所有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法雲地菩薩,那是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這與經義才能相應,”因爲是大乘,而且是一乘,而且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這樣才與經義相應,“與極樂才相應。”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這兩句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剛剛『樂如漏盡』是第三十願“『不取正覺』是四願的總結。”

這一段經文總共講了四個願。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想念」是心法;「計身」是色法。心法與色法,皆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

天親菩薩將一切萬法,歸納成百法。《百法明門論》當中有提到,我們前面課程也跟大家有説到:心法,有八種;心所有法,這些部分都屬於心法,有五十一種;第三是色法,有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像時間空間都算,就是抽象概念,根本不是存在,不是真實的。

所以,這九十四種都是有爲法,都是生滅的,刹那生滅,不是真的。你把它當真,就著相了;知道它是假的,不著相,不放心上了。

就像我們上個禮拜看電視劇,知道它是假的不會放在心上,而事實上,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做了夢,知道它是假的,不會放心上。所以,看的戲劇、做的夢,知道是假的,不放心上。其實,我們現在所遇一切境界,就跟夢一樣。我們做的夢,是夢中夢,現在也還在夢中,夢中夢醒了,也還在做夢。

祖師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五大千】就是他醒了,他從夢境中醒了。

我們假如知道,確實現在一切法,我們眼前一切法,夢幻泡影,我們就不放在心上了。這些有爲法,不放在心上了。

“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實真相如是!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我執、法執。起想念是法執;”我們看我們起念頭,很多的相,一切相都是法,我們都放在心上了,就對它們有執著了,“起想念”是法執。

“貪計身是我執。”把這個身當我了,這個【我執】。

“兩種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我們這個世間有。這兩種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習氣,不知不覺自然就起來了,沒有辦法控制得住。”生生世世的習氣,時間久了,你沒找它,它自己就來了。所以,修學的重點:對治【我執】、【法執】。

“我執不破,就出不了三界;法執不破,”念頭放不下,起心動念放不下,就不能見性。

“我們冷靜的思惟,有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我們修行的人,要善思維。我們現在知道,不放下我執,出不了輪迴;不放下法執,不能見性。那我們得想辦法來破這個二執。

師長講到了:“不要說破二執,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有什麼能力破我執?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出不了三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我們假如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清楚:我執造成六道輪迴,那我們就出不去了,我們能找到原因,但不能克服。

“在一切法門裡,念佛法門顯得特別殊勝。殊勝在那裡?這個法門不破我執也行,所謂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可以帶舊業往生,而且是橫超,不是竪超。竪超,那就要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你要一品一品這樣竪出,很不容易!

橫出,就好像那個竹子,竪出,一節一節破了,這個蟲,比喻了,這個蟲才能出去;竪出是從旁邊咬出來,可以,橫出,從旁邊出來。橫超三界。

“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三資糧。就是「老實念」,這個「行」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容易!雖容易,我們偏偏不肯做。很想做,又做不來,總是間斷、夾雜、懷疑。何以懷疑,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認為已經不懷疑,可是在言談裡、在思想裡、在表態上,常常還想著禪宗、密宗、持戒、持咒,或者世間名利,這些都是懷疑的現象。如果不懷疑,腦子裡那裡還有這些妄念。疑心沒斷,心不清淨。”

佛在《大集經》中說了【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億億,很多的修行人,修其他的法門,當生成就不容易。【唯依念佛】,唯有依靠念佛法門,依靠求願往生極樂世界,【得度生死】。

那我們對佛這一句教誨,我們懷不懷疑?佛是慈悲到極處了,知道我們末法衆生的根性。正法時期,戒律得度;像法時期,還很像正法,這個時期是禪定得度;末法時期,這個是要靠淨土成就了。

黃念祖老居士,有慈悲護念到,他老人家説到了:“我斗膽的說:不管修任何法門,這個法門是指大乘法門,不管修任何法門,只要不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不可能。”因爲,往後衆生的根性,要靠自己斷見思煩惱,破我執,然後出輪迴,幾乎不可能了。要靠求生淨土,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能夠帶業往生。所以,我們能遇到念佛法門,這個是大因緣,大福報!

【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所以,我們不要懷疑,老實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那鐵定可以萬修萬人去。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不懷疑佛在《大積經》中的教導,不懷疑黃老的良苦用心。

下一段“《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老實念就是實相。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就是實相。我們最近在《疏鈔演義》裡所讀的四種念佛,持名與實相,徹前徹後!由此可知,不用念佛法門,你就要破我執。破不了我執,能出三界了生死的,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

老和尚這個開解,不能懷疑。不然,修了不能得力的法門,幾十年過去了,時間空過,那就很可惜了。對修行人來講,最寶貴的就是時光,【一份時光,一份命光】,我們要珍惜强健時努力修善,好好念佛,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所以,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

“因此,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有它的道理。”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指歸。

“我們曉得,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師長這一段講到:“老實念就是實相”,淨念相繼就是實相。江味農居士講到:【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實相念佛沒有差別,持名念佛殊勝!所以,江居士講的:佛號能【能消重業,能滅重罪】。

【無異念實相】,這個功德力非常大;【巧入無生】,因爲我們老實念的過程,沒有其他妄念,叫【應無所住】,一聲接一聲,【而生其心】,所以,老實念,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淨念相繼了,那真的就是無異念實相。我們對這一段開解不懷疑,老和尚、江居士,開解完全相同。

夏蓮居老居士,他老實念了,他真感悟到了。他有一段,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在《自警錄》當中,他提到:【念佛即是自心現】,你看,念佛是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所以,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念即見佛成佛時。

你看,他老實念的感悟,當下念這句阿彌陀佛,即是見佛成佛的時候,【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他沒有分別的念頭了,時間空間沒了。所以,【念即見佛成佛時】。

我們念頭裡面:“要念多久才能見佛呀?才能一心不亂呀?”這些都是妄想。不求一心,不斷妄想,要字句分明。所以,老實念,沒有這些分別執著,【三際同時無先後】。

【淨念相繼即是佛】,這個有味道了,淨念相繼,就【巧入無生】了。

【擬議頓隔萬億程】,擬議,我們起了思議了,佛法是不可思議,我們又去思又去議了,頓隔萬億程。其實,極樂世界是心作心是,十萬億程去此不遠,但是,我們一分別執著了,那煩惱又做主了。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是隨順俗諦講的;真諦,極樂世界也是自己的心現。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就是實相了。

【幸聞如來異方便】,我們現在聼聞如來所傳的特別法門,奇特、奇異的法門,【苦樂忙閑莫停聲】,我們太幸運了,遇到這個不用破我執,就能夠出輪迴,往生作佛的法門,掌握住了,苦樂忙閑莫停聲。這一生所遇的這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要去執著了,都隨緣。但是,這個佛號要提起來,【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阿彌陀佛,不貪著;逆境,阿彌陀佛,不瞋恨,苦樂忙閑莫停聲。一停聲,就在苦樂忙閑裡起貪瞋痴慢,起煩惱了。

我們珍惜這個出輪迴的好機會,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不能錯過了!

“末後一句「不取正覺」是總結四願。四願都圓滿實現,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

我們看很多段經文,末後都是【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們也感覺到阿彌陀佛一發願,那種決心、毅力,還有慈悲,這真的是,每一願都是大慈悲、大願力、大智慧的流露。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經】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末後一句是總結。第三十二是「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經上常常也說他為金剛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像經上所講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之身,不用飲食了,飲食很麻煩,浪費很多時間。當然我們現在該吃還得吃,該睡還得睡。身體上的這些需要,到極樂世界都不用這麽麻煩了。

「無極之體」,這是無量壽了,修行,死魔很厲害,壽命一到,又退回去了。

所以,這個“金剛不壞身”就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一願,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願文開端,『生我國者』,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無論從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都一樣的。『善根無量』,”老和尚開解,開解得很透徹、很細緻;甚至於這個開解都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心,這一句『生我國者』,感覺到阿彌陀佛的平等心:只要生了,都一樣。

“『善根無量』,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不懷疑,不夾雜,這樣的人才能往生。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特別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難,決定不退心;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這是善心。”

其實,我們遭遇挫折、苦難,就更體會到輪迴的苦,更發起出離心,這個叫隨事菩提心,隨遇到的事,更發起出離的心,求生淨土的心。假如都能轉念,轉成菩提心,求願的心,轉成出離心,那就沒有不好的境界了。

所以,能轉念,就不生煩惱,事事是好事了。所以,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念頭有分別執著,才會卡住了

所以,這裡老和尚就教我們轉念:“遇到大的苦難,念佛求生的心反而越來越堅固了。”因爲,不出去,這些苦難就無量劫又無量劫,所以,老和尚說:“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人生短短就幾十年,再受什麽樣的侮辱毀謗,沒關係,我們忍得住,再沒多久,我就是西方國裡人了,就能得到極樂世界所有殊勝的受用,太值得了

我們想到阿彌陀佛的願當中,有一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他跟老師發願當中,有這一段話,等於是遇到苦難,這個願心更加堅固。而,其實,人一生不要去求順境,其實,順境都是在消福報多,反而,我們在遭遇挫折、苦難的時候,反而是在修德積德。

老和尚說:“三善道是消福報”。所以,我們在人生過程多吃一點苦,好啊,才在修自己的德;不然,都順,就產生貪著了,就產生:“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或者遇到逆境就生煩惱了。那自己就在福報當中墮落掉了。

所以,我們閩南話講的...,吃苦當作吃補,真的像吃補藥一樣。夏蓮老說的:“樂多無苦,忍從何生”。沒有這些苦難,我們的忍辱怎麽修啊?【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借這一些境緣,堅定我的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我們自己願心堅固了,不怕這些外在的煩惱、誘惑。

觀德於忍】,一個人德行好不好,有沒有提升,看他忍辱的功夫;【觀福於量】,看一個人的福報,看他的心量,都能包容,不對立,不計較,肯吃虧,這個都展現出善根。【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個人的善根,在他遭遇挫折苦難,可以觀察得出來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比這更善。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你想想看,哪有比這個心更善的!這是因,因為這個因,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所以,要善根無量,種了無量的善根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我們修行也是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善要積極的修,又不著這個善,所有善根要心心回向。

所以,念佛人真的遇到成熟行善的緣,不會見義不為的,還是會盡力的去成就這個善事,這個都是善根。

“『堅固之力』是講身體起用,身殊勝。古德在註解裡跟我們說,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到人間,密宗是從這裡來的。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在那裡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這才能得究竟圓滿。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也有引用。”

所以,往生是大圓滿。普賢菩薩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導歸極樂世界,這是成就大圓滿。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佛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們想想,往生的人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就不平等,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佛光、眾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皆以此光宣揚妙法。法即是光,光即是法,不離此光而說此法,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正智圓滿的成就。辯才,佛在經上歸納為四大類,稱「四無礙辯才」。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學得來的。學得來的,稱世智辯聰。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義、辭、樂說」。前面三種屬於智慧,後面一種屬於慈悲。有智慧,沒有慈悲,他就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他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悲智雙運。”

我們現在説話也要練悲智雙運。

“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當然,我們還沒開智慧以前説話,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學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智慧從那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所以,我們希望更好的跟人溝通,用智慧溝通,首先,我們要少打妄想,多念佛號,要把念佛擺第一

“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因為你用的都是妄心。不用妄想,不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亂想,那是邪見,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是正定。”

“如果不會修,你就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都在經題上。這部經的好處,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練。”

海賢老和尚有給我們作表演。當然,我們做事的時候,假如要思維,老和尚指導:“認真去做事,用真心去思維,去處理事。”真心去處理事,也是念佛,事情處理完了,再把佛號提起來,就對了。

我們有了清淨心,智慧能透出來,這種無礙辯才也是從智慧流出來的。

成德從一八年初出家就到了英國漢學院負責一些工作,時間很快,六年過去了。也沒有在叢林當中進修過。佛那個時代,出家人都有結夏安居,每一年一段時間靜下來。這次成德回到台灣,都出家六年,也想進叢林中好好進修,差不多八周的時間,差不多兩個月,在這裡也先跟大家告個假。

也感謝大家每個禮拜,我們都一起共修老和尚的法身舍利,老和尚講的《四十八大願》,也祝大家這段時間也是勇猛精進,法喜充滿,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24

成德法師 20240207(47)「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都是很放鬆,身心很放鬆,突然,一個葉子飄下來,悟了。】

  


成德法師 20240207(47)「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師長在講解這一願,從一百九十四頁開始開解,第一行就提到了“人在煩惱的時候,火氣就往上升;心無染著,就離一切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這裡具體指導我們怎麽用功。

舉了“《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其實,也是教我們,這個不能著相,一著相:“那是教須菩提的,不是教我的”。你看,一著相不得受用,一著相還會生傲慢:“那是老法師講給初學的,不是講給我聼的。”這樣慢心會不會增長?

修行的關鍵:不能取相分別。取相,就著相了。一執,成病。所以,爲什麽說【不取於相】?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請教大家我們昨天有沒有生煩惱?

假如有,那就是有著相了。到底自己執著的點在哪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改正了。修行是修正行爲,錯誤的想法、看法,那就是那個想法看法,有執著了。説法、做法,心上有執著,講出來的話也會偏,不能中正了,就容易造口業了;做法,心偏了,心有執著了,做法也會偏。所以,從根本修,從心上修。所以,我們修行人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念頭要敏銳。

比方,有同修說道了:“黃念祖老居士說,這一天念佛,沒有念一萬不叫念。”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一段黃老的教誨?

你們都沒反應。我現在鏡頭看到你們有限。教學要互動。你們有沒有曾經聼一個教誨,然後,開始:“咋辦呀?”你看,善知識是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挂,怎麽我們聼一個法,開始在那煩惱了?所以,聼法都會聼出執著來,你就看「不取於相」,不簡單!

爲什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都提到《大乘起信論》?指導我們怎麽學大乘。【離言説相】,一聽:“一萬聲!”完了。我都是阿-彌-陀-佛,那我一整天都念,才念一萬;那我每天還工作呢?”生煩惱了。

依意不依語,這個都是在指導我們:不要執著言説。爲什麽黃老說“不叫念”?因爲你一天佛號念得不多,你鐵定妄念很多嘛!你念那麽少,妄念越來越多,你不是節節敗退嗎?不進則退。

所以,這一句話是提醒我們:“佛號要越來越多。”你假如念得慢比較能攝心,那你就要瞭解你的佛號,你念的時間要越來越多,而不是著在這個“一萬聲”當中打煩惱了。

你假如看到藕益大師的教誨,那你就昏倒了。藕益大師說,念佛,或三萬、或五萬,你説:“那我不用修了!”人家三萬、五萬怎麽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追頂念佛,不讓妄念進來。

現在我們看到念那麽快,我們也著這個念快的相了,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又一個執著產生了。你念佛要攝心得了,你不要又著在念佛的相了,問你的心定不定啊。

三萬、五萬,每天在那裡趕啊、趕啊!趕到最後呢?那個着急都變習慣了,一念佛心臟就開始跳了,不是,心臟本來就會跳,心臟就跳得很快了。你什麽都會變成習慣的。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修行的路上,就怕那個性格裡面執著勁兒上來了。

所以,不取於相,就不能著相,聼法也不能著相。

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太執著。那是佛講經説法立的一些名詞術語,有時候太較真了,也會影響你的心。

像成德記得好像有一次在澳洲,我講完課,有一個同修就緊跟著我跑過來:“法師呀,您剛剛那個字念錯了。”他一說那個念錯的字,台灣跟大陸的念法不同,我一看到他那個勁:“謝謝!謝謝!謝謝你的提醒!”那我假如來一個執著勁了:“我們台灣就是這麽念的!”你看,那不杠起來了嗎。

所以,老和尚在教我們不要執著,我們要學到了。今天你會起情緒,你一定是遇到什麽人跟事了,一定是我們的習氣跟對方的習氣杠上了,我們才會起情緒,不然你就恆順衆生了,你就隨順性德了,有什麽好起情緒的?

大家有沒有看過兩隻牛,牛角在那,這樣...,西班牙鬥牛,你會修的話,看兩隻牛在那...,回光返照,我最近跟某某人杠了好幾天了,都不説話,冷戰。【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我們跟老法師學,要學得像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愛好,八個字:“恆順衆生,隨喜功德”。當然,要提醒一下,很沒有原則的人,都亂順,“我都順了,都順了。”

一些原理原則不能亂順,但是,你要立住原則,不要又顯得很剛硬。有原則,不失柔軟。你看,一剛又剛出執著來了;有些人一軟,又軟成爛好人了;都是執著,要循中道,不能過,不能不及。

像成德自己修行,很多考題,其中一題就是考我不能做爛好人。我從小到大就被人家,連我媽媽都說“你是爛好人。”然後,“你爸就是爛好人,你也是爛好人。”然後,有一些同學:“你出社會被人家欺負。”這個就是修行的重點。

後來一段時間參,參什麽?參“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是一不是二。參了好一陣子,參到眉毛有點變粗了,比較沒那麽軟了。你們不要執著,一直看我的眉毛,你看,隨時都會有執著點出現。要聽重點,不要看到眉毛去了。相由心生,心變了,相也會跟著變。

【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麽辦】;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到底在考我們什麽?考我不能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不然,我的好心變成害了他了,這個是我不願意的。要懂得修。

我們要像老和尚,不然,你跟他不白學了。我們都聽過一個公案,但是,要會用啊。有一個同修跑到香港,見到老法師,很激動,跪下來:“老和尚,你今天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老和尚說:“好!你不走,我走。”沒有障礙。你不要跟他杠上了。“你不走,我走。”不要跟對方頂。

假如他給我做這個動作:“你不是威脅我嗎!?”你看,我的情緒被他帶起來了。你看人老人家:“你不走,我走。”

所以,假如我們最近有煩惱,就是我們有著相了;著相了,進一步又動心了,動了情緒了,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背道而馳了。這八個字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所以,自己要反觀:昨天,甚至早上,我爲什麽有煩惱?有情緒?我的執著點在哪。我們觀不到,以後,同樣這種煩惱會在不同人跟事當中再出現,因爲這個執著還在,它遇境逢緣,這個執著就會上來了。

比方:“要過年了,又得見我婆婆了。”你看,還沒見,煩惱上來了。“又得見誰了”你看,我的煩惱,怎麽造成的?“都是他造成的!”你看,這種認知誰造成的?佛法是内學,這個認知是什麽,把責任都往外推了,跟佛法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馳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帆船動,也不是年夜飯動,是吧?是我們的心動了。

所以,一切皆考驗,到底考什麽?考我們不要落印象。落了印象了,事情還沒到,那個緊張勁就上來了,對立的境就上來了,心上爲什麽都放這些印象呢?心上爲什麽不放阿彌陀佛呢?你看,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不夠老實念佛,夠老實念佛了,心上就沒這些東西了,就是放佛號了。用佛號把心裡面那些過往的垃圾清出去。

你看,像剛剛我Le Se是台灣的念法,La Ji是大陸的念法,那怎麽辦呢?很簡單,你念到大陸跟台灣不一樣,你就大陸的念法是什麽,台灣的念法是什麽,不就好了麽。不然,你要照大陸的念法,改天台灣同修又衝過來:“你念錯了!”,恆順衆生,皆大圓滿。

我們就在這些地方練不要執著,不然:“我是台灣成長的,我就是這個念法。”你看,你執著勁也來了。

學佛改個性,牛脾氣,很會鉆牛角尖,這些都是修行的重點。

最近要過年了,知不知道考題要考什麽?【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麽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看不清楚境界在考什麽,那得重考。我們以前都很緊張,怕重考,以前在學校裡面,現在修行也要注意,不要連考什麽都不知道,那就稀里糊塗的了。

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父子有親很重要。我們從出生,跟我們緣分最深的就是父母,我們跟父母相處的一些心境,甚至是心結,可能都會反射在其他的倫常裡面。

比方説,我們會落父母的印象,那你就很容易落別人的印象;你對父母都不夠柔軟,你説你會對別人柔軟嗎?這也不大可能。所以,跟父母的相處,再投影出去,可能就是我們在社會當中跟人的相處。

所以,假如我們現在跟同事、跟朋友相處,相處出現了一些問題,可以從跟父母相處找到蛛絲馬跡,找到源頭。

《孝經》說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因爲孝打開了我們的性德,你性德打開了,你就不是用習氣、不是用好惡在待人。

我們看古代這些官員很孝順的,很多。大家去看那個德育課本,絕大部分,男眾在裡面的之後都是官員,聖教學得好,有機緣他就出來利益國家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們愛民如子。這個都從孝延申出來的。

所以,地藏王菩薩,接下來是觀世音菩薩,四大菩薩的表法。第一是地藏菩薩,心地寶藏,我們開發自己的性德,下手處:孝親尊師。

所以,你恆順衆生也要從父母開始練,“孝-順”。你看,我們中國人受持大乘佛法,普賢十願,...,你在其他的國土不容易。所以,大乘佛法是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我們有那個根性。

但是,大家別著相,聼到這裡:“你看,我,中國人!我是中華兒女。”又著相了!請問我們從小是受功利思想,還是受五倫八德的思想?不然,我也可能是什麽?香蕉人,外面是黃色的,裡面是白色的。

現在要把白色,把它恢復黃色,趕快補習。老和尚說補習教育,不然,我也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很大,當然好萊塢也有好電影,但是,問題是:好壞不會分,全看。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你看一個有殺盜婬妄的片子就完了,就染得很厲害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說,參加佛學講座,參加兩個禮拜、三個禮拜,看一場電影,就退回去了。修行的路上,進一退九。

大家想一想,我們聼了,你看,幾十年前,慈光圖書館辦佛學講座,兩三個禮拜,看一場電影就回去了,重點是什麽?這一段話要拉回來我們身上。

請問大家,我們一天念一個小時佛,滑一下手機,感覺怎麽樣?有沒有越滑越清淨?越滑都能想起經教的思維,老和尚每一句法要拉回來,我們才有受用,不然,又執著了:“那是老和尚講別人的!”

所以,善聼法都不簡單。

老和尚有一個專題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要善思維、要善聼、要會聼法,要離執著去聼,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不離相,你聼的大乘佛法,都是世間法,因爲有執著。你不執著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用覺性去看,六塵都在説法

你一看到石頭:“我可不能像石頭這麽固執。”它有沒有在説法?你一看到鳥,就想了:“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你就在想極樂世界了。你假如是煩惱,你有執著了:“這鳥怎麽這麽吵!”

大家有沒有感受過,比方説,你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心蠻清淨的。從念佛堂出來,感覺跟人應對,都應對的很真誠、很得體,自己也感覺:狀態不錯!那就是因爲你的心比較清淨了。

也有時候,感覺自己:“怎麽又講錯話了!”然後,“怎麽事都不順?”怎麽禍不單行了?我剛剛敘述的這個可能是在同一個禮拜出現的。剛從念佛堂出來,去打了一天佛七出來,第一天,狀態不錯;到了第七天覺得,事事都不順。明明都是自己啊,就是心上的執著越來越多,你看什麽都是煩惱;心地清淨了,你看什麽,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所以,爲什麽要把念佛擺第一?重點就是,念佛重視:行住坐臥能提起來,煩惱就少,佛號多了麽。煩惱輕了,智慧會長,事情才會處理好。不然,我們那個惡性循環都跳不出來。因爲用煩惱去解決問題,問題會延申出流弊,甚至越處理,問題越複雜。

所以,要處理問題也不要著在哪個人、哪個事,處理不了的。處理問題要從根本處理,君子務本。根本是什麽?根本是自己的心。請問我們在處理事的時候,我們的正思維,有沒有:“我現在要處理事了,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我要處理事了,衝啊!”就陷到事裡面去了。陷到事裡就是著相了。

責任心太重的人,那叫過,也是執著。

有時候,同仁在給我匯報事情,他給我追蹤事,我説:“我上次給你講了,這個事,我先跟誰打個招呼,我再回應給你。”我上次就跟他講了,他又問我了。説實在的,我是先肯定他責任心很重,但是有點過了。

你不能:“你太執著了!”他一聼,很受傷,人家很認真做事。所以,要懂得人情事理,不要傷人家的心。調劑人情,才能發明事理。責任心太重,叫過,會怎麽樣?身心不放鬆。你做起事來,就一定要把它做完!你才善罷甘休!然後,做做做,一看晚上十二點了。隔天又睡不飽,那個做事的執著勁,事是做不完的!沒有很緊急的,趕快養精蓄銳,睡飽一點,明天精神好,好處理。

不然,“不行!我今天一定要處理完!不然我不睡了!”你看,那執著勁又上來了。

所以,觀心為要,心上不能讓它出現執著點。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都不出現執著點,出現很正常,問題是我們要經一事長一智。我昨天那麽煩惱,這個執著點在哪?我得把它找出來。你沒有找出來,經一事長一怕。大家有沒有經驗,你落了印象,同樣的事,還沒發生你就開始擔心了。

所以,我們說,要去見婆婆了,有沒有開始緊張了?要吃年夜飯了,突然,一反觀,説不定你就開悟了。

大家有沒有聽過韓國一個祖師,元曉法師。他到中國來,要訪明師,結果有一天趕路,都黑夜了,渴得要命,就是找不到水。但是,整個大地一片漆黑,剛好感覺到,這裡有水了,太高興了,捧起來就喝,甘甜。喝完也太累了,就睡着了。隔天醒過來,天亮了,一看,他在哪?在墳墓裡面。昨天喝的水呢?旁邊還有一個尸體,那個水流下來的,當下他就吐了,一下要吐了,回光返照,開悟了。我們錯過太多開悟的機會的了,這個公案不能白聼。

我爲什麽煩惱了?一看:“啊!我就是什麽沒放下!”就開悟了。老和尚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

我們今天終於觀察到了,不能觀察不到啊。觀察不到,今天又稀里糊塗過去了,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沒有進步了,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了。

我們不能因循怠惰,警覺性越來越高了,觀心為要,要觀照到心念偏在哪裡。現在不能打迷糊仗了,一生煩惱,馬上要反問自己:“我剛剛爲什麽生煩惱?”

包含要看到自己做事的慣性,我們一遇到事,很多習慣就現前了,觀照得到,才能在工作當中修行。不然,在工作當中本來的錯誤的習慣也會越來越加深。

比方,處理事情,要從根本下手。本,是我的心。能夠這樣,就往内了,不是往外了。往外就著相了,往内就反觀了,觀照了。

所以,佛法叫内學。這些話我們都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要用上。佛法是内學,往内,就不會取相分別了。一不往内,那就著相生煩惱。

所以,我們看看佛法無邊,請問這一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在哪裡用啊?Any time, anywhere.

我最近又有一個執著點在考驗我,我不想學英文,境界就逼著我得學英文,那我得放下這個執著,去面對它。學學英文也不錯,你跟外國人聊的時候,或者跟華人,他受英文教育的,中文就聽不懂。

很多,華人,比方説越南華僑,他移民到澳洲去了,他可能中文也不是很熟,甚至不會聼了,你講幾句英文,他就親切的不得了。

先以欲鉤牽,讓人家歡喜歡喜。所以,我到一個地方演講,像我之前,在廬江,有一次跟婦女同胞交流,爲什麽?天下太平之根本,女人家操之一大半。當然要主動的跟婦女聊一聊,也要跟年輕人聊一聊,因爲道場裡面不能只有老人。所以,這一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也挺重要的吧?

結果,我就先問:“安徽的聊天怎麽講?”叫拉拉呱,東北叫嘮嗑。講法不一樣。我爲什麽要學這一句呢?因爲我沙盤推演,這些婦女比較..看到我,她們會緊張,我得講一個家鄉話,她們就比較不會緊張了,人不親,土親。

所以,果然,我一説:“大家不要緊張,今天只是來喝喝茶,拉拉呱。”她們就笑了。接下來就好聊了。假如那種緊綳的氣氛一直沒有去掉,我看,我講啥她們也記不得了。

你們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很緊綳:“啊!我開悟了!”沒見過吧?都是很放鬆,身心很放鬆,突然,一個葉子飄下來,悟了。

【探理宜柔】,個性比較容易緊張的,要記住這一段話,《格言聯璧》說的,你要深入義理,宜柔,身心要很柔和,很放鬆。【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你很放鬆,你看,那個魚,在水中游,很放鬆吧?涵泳,那些教誨你很放鬆,常常在内心裡面品一品,這一句法語,你就會品出一種領悟出來。心有所得了。

看看魚,也提醒自己,要relax,要放鬆。你們沒有看過那個魚游的時候,肌肉僵硬,沒有吧?你看,六塵都在説法吧?

做事不能養成執著的習慣,拉回來根本,君子務本,請問這一句在哪裡?Any time, anywhere.你看,那個心法的東西就是你隨時要用,你只要不照本,你去處理事都搞什麽事?搞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橫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一句話講得有點恨,不過,你看,話已經出去了,收不回來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不起,因爲我看你們的臉龐都很熟悉了,都是自家人,有時候講話會比較直接一點。

所以,你看,老和尚指導我們:你心無染著,才能離煩惱,你一有著,煩惱就來了。

我們看一百九十五頁,“難行在那裡?外著相,內動心,佛不是明明教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你得長期歷事練心,長期慢慢練成:時時能夠觀照自己的心念,觀心為要。才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勉强學,你很用力學,你不放鬆了,那也學不來。

我曾經遇到一個博士畢業,教大學的年輕人,他一見到我,他想學弘法利生,我一看到這年輕人,挺可貴的。但,説實在的,我那時候教學任務很重,都講得沒什麽氣了,工作量比較大,結果,他還每個禮拜來找我,我當時就參一句“捨命陪君子”。真的是很累了,人家開車開了一兩個小時來,回去還要一兩個小時。禮拜五就跑來找我,禮拜天回去。你要隨緣。

結果,他就很想學,連續來了四個禮拜,我看他臉上的表情,一開始還比較放鬆,到了第三個禮拜,第四個禮拜,看我的時候都是這樣...,我就介紹一個電影剪接的菁華,叫《商道》,有兩個片子,真的拍的不錯,但是,你們不要去追劇。看看菁華錄就好了,看看這個菁華就好了,我們再透過群組發給大家參考參考。但是,不要看完去追那個五六十集。

《醫道》我們還有菁華十二集,這個叫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這個恆順大家喜歡看劇,但是,要看出:知道怎麽做人,怎麽做事;看出:不能增長自己的道德學問的東西,別看。

那個《商道》裡面,主人翁叫...,他就:“我要趕快做生意!”他就很着急。當然,他前面因爲父親去世了,要很快轉到很多錢,因爲他是被另外一個商團陷害的。

結果,他的老闆叫...,有一天晚上,就去看他,一看到他,“你在看什麽書啊?”“看絲綢的書。”“你在銅器店,爲什麽看絲綢的書呢?”“我要趕快會做生意。”

大家注意到我剛剛那一句詞沒有?“趕快會做生意”重點在哪?【趕快】。有沒有執著點產生了?人一執著點一產生,你的自性的照用,自性,照是什麽?自性不是照一個角度的,自性,大圓鏡智。你看,鏡子全照。但是,只要一執著了,其他的地方就不容易看到了

比方説我們一執著,先生的哪一點不好,他的優點就看不到了。曾經有一個女子,剛好上完課,只看對方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她回去還挺老實的,她就寫優點缺點。優點還寫了幾條出來,靜下心來。缺點呢?一條:賺錢太少。

你看,怎麽賺那麽少錢?賺那麽少錢?一直放大,一直放大,優點就看不到了。我們去感受感受:人,一執著自己的心會變成什麽樣子?你越感覺得到,你就不願意糟蹋自己的真心。觀自在菩薩,觀我的自性在不在;觀我當下自不自在。一起分別執著,就不自在了。

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趕快會做生意”,結果這個...就告訴他了:

“你到底在急什麽?”“你在急什麽?”

我們那個着急,會在修行起作用。個性急的人,這個急會在哪裡起作用?不是開車的時候會急,學習也會急。心在哪?在作用。你(如果)不能順父母,(要)順丈夫、順太太,不容易的,都會起作用的,因爲是同一顆心嘛。

“你在急什麽?你以爲做生意就是賺取金錢嗎?做生意是贏得人心。”

你看,人,一執著,他看什麽事就看得很淺,他看不深了,他也看不遠了。執著來了。

最近,剛好有機會接觸年輕人,我也是主動去接觸,不然到時候,今年六月有青少年漢學營。我不常常跟他們熟悉熟悉,言語的頻率到時候還要接半天才接通,對吧。常接觸了,一看到他們,一講話:“哎呀,成德法師怎麽這麽瞭解我的心!”這樣他們就肯聼我講了。“真是講到我心坎裡去了!”

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你要瞭解親戚朋友在想什麽,你跟他講的話才會契他的機嘛。這個年輕人,最近為情所困。

然後,我說:“最近,這一段時間挺煩惱?”

他說:“對呀。”

我説:“你最近這一段時間煩惱,哪一句經典的話用上了?”

他說:“一句也沒有。”

大家看看,甚至於有人《無量壽經》都會背了,你真正遇到境界,你一句也用不上。這都是修學,藕益大師說:修學出了問題了。

藕益大師提醒了三點:“好多,不好精”。貪多,我也見過很多,很喜歡聼法的人,一有大乘佛法,一有般若可以聼,就高興得半死。結果,跟他交流,覺得那個悟都會悟偏,very dangerous!

你看,他很愛大乘佛法,他會悟偏,大乘佛法都講心性,你連世間處事待人這些心境都不到位,你要去悟更高的菩薩道:“即相離相”,“三輪體空”,那只是聼高興,你用不上。要打基礎,要從哪裡打?孝道,你的性德才會顯,要從忠恕之道。忠恕為道不遠。

今天,你聽般若聼得很高興,跟人家相處常常閙情緒,那你這個般若就有點貪聼,還是要清楚自己的狀況。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基礎。你真的可以慈心不殺,不惱害衆生,你真的練了,你那個慈悲心,越來越提得起來;你再聼般若,般若味重重

你現在要貪了:我要聼貪般若,你都不去敦倫盡分,你境界提不上去。

我剛剛提到了,...他是太着急了,我現在看學法着急的人真不少啊。一着急(就)不能安住當下。你就不知道當前在考啥。就不知道自己的心偏在哪。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說“心浮氣躁”,這個要調伏。【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所以,藕益大師講了:不要好多,不好精。不要貪法。貪不能換對象。

我是聼《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一直聼,一直聼,幾年。老和尚這一個專題好重要!聼聼聼,聼到:這一段很重要!這一句很重要!這一個字很重要!聼法要聼深入,不能貪多。

比方説,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我們都説我在學佛了,那要問自己我的心是不是真心?這樣我才是在學佛啊。這一段教誨,你放心上了,接著要解行相應。

所以,藕益大師講,第二個:求解不求證。只是聼經,只是理解,沒有去行,沒有去證。解行脫節了。所以,聼法聼得多,沒有去行的人,有一個特色:他一開口講佛法就停不下來。好爲人師。因爲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注意:講話停不下來,會把人家的悟門堵住。然後,會讓對方產生:“他又來了!”很怕遇到學佛的人,會影響人家愛樂佛法。

不能攀緣,話不投機半句多。看人家的眼睛不夠相應了,不要好强,多傾聽,你才知道人家遇到的是啥事,心裡是啥狀況。這是第二個。

藕益大師講第三點,逐末不求本。一遇到事,都陷到枝末裡面去,不求本。

這個年輕人,為情所困,我就跟他說了:“【諸苦盡從貪欲起】,你現在的苦不是因爲你現在遇到的這個人跟事,也不是對方爸爸媽媽。”我們很容易:“你看,我們本來挺好的,去見了他爸爸媽媽,就變成怎麽樣了!”

你看,都是推出,把責任都推出去了。我説:“我們東方中華文明,談感情不是【我兩】。”是什麽?我們看喜帖怎麽寫的?某某人的兒子,某某人的女兒,選了一個日子,代表這個婚姻要和合,兩邊要和氣,緣要比較好,人跟人的緣就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我說你這麽有把握,你結了婚就能給人家幸福啊?我相信你不是只是玩感情,不是,你是要結婚的。我現在請問你:你覺得一個好的男人要具備哪些條件?那你現在都不去努力成爲一個好男人,你就在這個欲求當中陷在裡面痛苦那麽久,你都愛不了自己,你怎麽愛她呢

他抓不到本,本是什麽?本是你的心。本是修身。你的心都管不好了,你還能給人家幸福?那不可能的。你都不自愛了,你還能愛人?

所以,《大學》講得好,...,就是心地功夫。你能真誠了,你的心不會偏斜了,你的身能修了,接下來才是家能齊,我們現在一激動了,前面五個都不要了,我直接要齊家了!“你放心,嫁給我,我就給你幸福了!”

諸位女同胞,自己要會判斷,不然會【在劫難逃】。那都有業力的。

所以,不要陷到事裡面,拉出來,當個旁觀者,看看。我説,有一些省份離婚率趨七成。那請問這七成離婚的,他當初要走入婚姻的時候,他會不會覺得他會離婚?他也是愛得死去活來,結婚了。爲什麽後面是這個結局?

那一開始,説破了:緣分遇到了,那都有業力的。明明是來討債的,看(他),還是挺喜歡!因爲你得還他債呀,你看他不喜歡,這個債怎麽還?除非你有定力,你有戒定功夫,你看人冷靜,你不會被自己的業力轉,你有願力。

你有願力了:“我不想去害一個人!到底他的價值觀跟我能不能和。”你的態度不一樣了。“沒關係,過去生情緣很重,我用法緣跟他結,不結情緣。”結情緣,思想觀念要不一樣,大家沙盤推演一下,這一齣戲接下來會怎麽演,演了又冒兩個人出來了,然後,這個太太:“我要這樣教!”那我只能【阿彌陀佛】,是吧?

你看,...,現代人强調...。我在這一條路上,看看看,看不到,弘法利生會很高興的,會像我這樣,seven eleven,三百六十五天無休,看一看,假如找這個,鐵定他會很痛苦配合我,不能讓人家痛苦。很多事,根本勉强不來的。人要看得破,不能勉强自己,不能勉强別人。自己看清楚叫自知,看清楚別人叫知人。

我跟這年輕人說:“你首先要自知,你才能提升你自己呀。不然,你都是隨業流轉,都是煩惱叢生。看看人家《了凡四訓》怎麽改造命運的。”《了凡四訓》都讀過了。

所以,我現在很鼓勵,念書,不要“啪啪啪”一下碩士、博士。不好!大學畢業了,工作工作,人事鍛煉鍛煉,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基本上都用不上。

你兩三年工作下來,再來讀書不一樣了。會很珍惜,“現在,爲什麽讀碩士?”“我好像也不知道要幹嘛,讀吧!”花那麽多錢,花那麽多時間,讀的又沒什麽收穫,真是【阿彌陀佛】啊!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陷在事裡面的時候,告訴自己:“出來一下,出來一下!”當個旁觀者,看看自己現在戲碼狀況是啥。再來,想深一點,想遠一點。你一想遠了,眼前這個糾結“啪”就打開了。你想遠一點,你現在你還能夠去講人家哪裡怎樣啊?你自己缺一大截,你還講別人?!你真正改變了,人家才刮目相看嘛。這個都是可以轉變的。

所以,老和尚說【看得破,放得下】。要看清楚自己,就不會强求。要明白一件事:【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得。所以,人都是自討苦吃。緣不成熟,你就硬要,折磨得自己半死,對方有沒有,那是對方的修養。往往幹的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這樣不好。

我剛剛提到,這個年輕人,連續三四個禮拜來學要弘法利生,學到最後,聼我講話,臉都是揪著的,後來我讓他去看這個《商道》精華,我就是讓他看那一段,“你在急什麽?你到底在急什麽?”看完,他也沒注意到這一段。

最後,我就給他點出來了,學東西不能着急,他突然悟了,他說:“哎呀,我想到了。我很認真讀書,”從大學研究所博士,他說,他基本上只在兩點活動,一個就是他家,一個就是學校,圖書館。他基本上不去其他的地方,你説這個人善根厚不厚?

財、色都引不去他了,你看,那種年齡,那個女色都引誘不了他,不簡單!他就這樣,讀讀讀,他說他都怎麽讀呢?比方今天第一堂課,老師發下來參考書籍這些東西了,他馬上到圖書館,把這些書統統找來,一本一本掖進去(大腦)。這就是他學習的習慣。

所以,他今天看到我了,他是什麽狀態呢?要把我講的每一句話,記進去,要download在他的腦子裡面。你看,這樣學法會怎麽樣?當然越記,身體越緊綳了,放不開了。

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有講一段,學講經,怎麽學,不是死記硬背。你看老和尚說:“老師講一句你會一句,死的。”不能活學活用。東方的東西是活的,你那種死記硬背,【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你要長期跟隨,慢慢去觀察,掌握老師的思想體系,老師的心態,老師講學的善巧、方法在哪裡。甚至於可以説,你什麽時候在學,你都不知道。那不是刻意的,是【優遊涵泳】的,身心放鬆的。

我講每一句話,他巴不得就吞進去,難怪到第三四個禮拜,我看他臉都揪在一起了。所以,老和尚這裡講:“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你不能太着急,不能太刻意,你不能有一個執著境來學東西

所以,要真正的功夫,功夫就是放下,“才能永離熱惱。”比方説我們要放下什麽?【諸苦盡從貪欲起】,這句話你真的解了,要怎麽行呢?觀自己的念頭,要把貪求放下,就會明顯感覺:我最近情緒起伏少了

我們常常:“我為他好啊!”這理由非常合理,但是,在騙自己。你為他好,但是,我們的心裡面有沒有夾雜著要求、控制。你爲他好,你沒有控制,你也不會有情緒呀。你還能耐心等待。佛菩薩等我們等了多少世了?生生世世隨逐於我。

包含老和尚也是啊。護念我們,多少世,難怪我們一聼他老人家講經就很歡喜,那絕對不是這一世才遇到他老人家的。

這個法不能囫圇吞棗,不能走馬看花,學一句,要領悟一句,要落實一句。【諸苦盡從貪欲起了,就要練不起貪求的心,不起要求的心,不起控制的心

説實在的,這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爲習慣控制了,它有一個過程,生處轉熟,循序漸進,這還急不來,急了還會上火,急了還會沒信心。是吧?急了還會:“算了,不修了!”“算了,不幹了!”會上火的。

要怎麽做呢?你看,老和尚指導的夠細的吧!“難行能行,慢慢的學,”這個“慢慢的”不是有一天沒一天,“慢慢的”,是不要着急,這個文字要解對。

你看,老和尚說慢慢來呀!結果你本來就是...,你還拿這一句當藉口。

“逐步逐步放下,一下子放下做不到。先從那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這麽具體的指導,我們就得依教奉行了,“身外之物包括錢財、珍寶、產業......。”

但是,在放下的過程,不要又出現執著點:“我要依教奉行”如入無人之境,錢捐出來了,結果家裡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家裡人全跳起來了。這是不是又是一個執著點產生了?執著點沒產生,像鏡子一樣,會考慮的比較周到;執著一產生,就衝到那裡去了,飛蛾撲火,執著了。

“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逐漸逐漸的放下。”這個就是章嘉大師教的布施。這個整個過程,從“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以後更進一步,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喜歡的送給人;新的送給人,舊的自己用。”進步到:我只有這一樣東西,心愛的也能夠割愛,慢慢這樣練。

後面這裡又補充了一點,這一段後面:“可是單單修施捨,若不學看破,施捨是很難過的。”你最心愛的東西要捨出去,有沒有覺得要扒你的皮?要送出去以前有點輾轉反側。

所以,這裡老和尚慈悲,要布施,同時用看破,用智慧來幫助放下。“看破是智慧,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這樣施捨之後心裡會有法喜,”你看,用智慧,不止不會難捨,還會捨出一種法喜,“會很歡喜,不會捨得很難過,很後悔。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

因爲有智慧了,當然,智慧怎麽來?【慧需聞】,黃念老這兩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太重要了。【慧,要靠聞法】。大家應該有經驗,比方説,你一聞法,一直在聼老和尚講忍辱忍辱忍辱,你會不會覺得,那一段時間,比較忍得住。在境界裡比較容易提起來了。那個就是聞法,熏聞成種,它會起現行。

你聞法不斷了,你就會有一種感覺,好像遇到哪個境,突然《無量壽經》那個句子就上來了,還跟這個情境很相近,你也沒有刻意去想它,它就冒出來了。那個就是你自性裡面會起覺照。代表你平常不會胡思亂想。

比方説,最近遇到這個境,冒起來:“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現在過年了,比方説你們家很大,挂個燈籠要挂多久啊?哇!真是工程!大掃除,哇!家裡大。【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生活往簡單的方向走。

你看,我剛學佛的時候,老和尚講,他到美國去,美國人房子特別大,老和尚說是人住房子,還是房子住人?禮拜六、禮拜天,割草呀,忙得不可開交了。請人?工錢好貴!都算小時,捨不得。

老和尚常提到,他當時侯,佛陀教育基金會給他準備一個房間,我去睡過。有一次,我要離開香港,老和尚說:“你去哪?”

“師父,我到臺北辦點事。”

“臺北,我有間房間,鑰匙交給你。”住幾天。老和尚讓我們住,是讓我們學習的。他當初住的那床很小的,確實整理起來很輕鬆,“咔咔咔”棉被就折下去了。整理起來那麽小一個房間,所以,爲什麽出家人叫方丈?方丈住持住的地方叫方丈,一丈見方而已,不是很大。所以,這個都有道理的。

黃老:慧需聞,定需習。定功,要練習的。不然,我們遇到境界這個心就定不下來。所以,我們盡量每天固定時間念佛,這個就是習定。當然,不要聼了我這個話:“哦,念佛是習定,其他的不是。”那就又聼偏了。

定要隨時隨地練,你能排出固定的時間,它能提升,但是,你提升之後要用在一切時,要專注,不能慌張。

【步從容】走路要定,不能慌。一舉一動,【緩揭簾,勿有聲】,不要一拉,窗簾結果扯下來了,又得重買,又得修理,那個一定是心躁。

講話也是習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你講話一快,心就跟著動。【一切言動都要安詳】,這個都要習定。爲什麽我們傳統的教出來的孩子,他是小大人?《小兒語》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

而以前的環境,他都接觸大自然,他的悟性就在大自然當中陶冶,然後,他在大家庭裡面,父母以身作則,他就被這種父母長輩的身教在陶冶他,所以,他對經典不會反感。

我們今天父母說:“趕快讀經!趕快學經!”然後,父母的言行又跟經典不相應,他會反感。

我從小也不是傳統文化這種私塾這個教育的。但是,我們可以感覺我們父母那一代,還有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們的一種道德的威嚴,讓我們終身都很仰慕自己的父母。這一點,讓自己身心,心靈很健康。【大孝終身慕父母】,古人這些話很有味道。

那這個慧,要靠聞法。而當我們聞法了,我們也照著做了,照著做就是放下。因爲經典都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落印象。

你越放下,智慧越長,煩惱輕了,智慧就長了。你的良性循環就轉起來了。尤其你聞法了,知道越施越多,越多又越施,你就越做越不勉强了。你對這個法有信心了,沒有絲毫勉强。

甚至於,你在施的時候,你還常常想到:“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你在布施的時候還提醒自己:“不要放在心上。”心上放什麽?放阿彌陀佛。你放在心上這個過年也很麻煩,你送、送、送,放在心上,嗯?他怎麽還沒回禮呀?煩惱就來了。

這個時候,煩惱不能著在:“他怎麽還沒回禮?”要觀照:我的煩惱是因爲起了要求對方的心。我終於把這個賊王找到了,擒賊先擒王。人真的能反觀内照,真的不會覺得有壞事。就會覺得,哪怕世間人覺得不好的事,就是來提醒自己、來幫自己的

就像年輕人談感情,陷到煩惱裡面,他一反觀,他的收穫就大了。他能找出他最嚴重的執著,那他不感謝這個境界才怪。所以,能反觀,那就做善財童子了統統是來成就我的,統統是來幫助我:認識我心上還有哪一些執著得放下。那就人人是好人,都是來成就我的,當然都是好人了。那就事事是好事了

你越感覺得到,你這個法就越用越純熟你就越來越感恩境界 的提醒。所以,你看薰習的好處,你遇到境界那個法很容易起來。修行人的警覺性、敏銳度要越來越高。這樣才能自愛。這個念頭跟自己自性不相應了,趕快:【阿彌陀佛】!這樣才是三皈依啊。皈依覺正淨。

比方,老和尚說,【積財喪道】,我們能不能感覺到?爲什麽積財喪道?這個錢賺多了,多了以後就在那裡想了,或者想更多,想放哪裡呀。有沒有覺得傷了自己的清淨心?感覺到沒有?

或者你們家東西多了,會不會讓你比較不清淨?趕快送,有因緣就送。不要聼到我“趕快送”,就亂送。送,也是道場。你要送適合的人,明明他經濟狀況很好,你還常送他東西,那個窮得不得了的,你都沒有送,這個《論語》也有教。...,去幫助那個很緊急,很困苦的,不是去錦上添花,送給那個很有錢的。

所以,送人也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不要一聼:成德法師說:“送!”那你又法執,又執著在我講的這一句話了,你就沒有在送當中練般若,練面對境界清楚。有時候你會送,就送出一個法緣來了。送到人家心坎裡面去了。但是,不能有自私的目的,不然就搞輪迴業了。你送東西讓人家歡喜,都是爲了讓他更愛樂聞法,結法緣。這樣就對了。

今天,好像進度還沒開始,時間到了,我們放下進度的執著,大家有沒有感受到,這一段我們上個禮拜,我剛剛念的句子是上個禮拜的,有沒有味道?味道很濃啊。你要好好品它,不能囫圇吞棗。同樣的經教,不能只學一次,要重複學習,就很有味道了。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恭祝大家:新春吉祥!身體健康!閤家平安!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也預祝大家春節期間,法會殊勝!因爲人都聚來了。這個時候是辦法會很好的時候,當然不是馬上唱起“覺海虛空起”,不是這樣,家裡的會,跟三時繫念不一樣;家裡的會要開得不落痕跡。讓家裡人覺得:跟你談話聊天,很愉快!很舒服!這個也是辦法會。

要記住:先以欲鉤牽,先瞭解他現在的需要在哪,他的苦在哪,他家庭的情況問題在哪,你就能契機的給他一些護念、供養。要傾聽,你就比較容易瞭解對方的狀況。

而且,你現在肯多傾聽,對方就覺得很欣慰了。現在人,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都找不到跟人家好好聊聊天,稍微緩緩情緒,講講話就有治愈的效果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