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124(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學習老和尚四十八願講記,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在一百八十八頁,上一次我們提到,佛常會用分類的方法。所以,在經上將一切衆生修行成果,分爲三類。一是正定聚,一是邪定聚,一是不定聚。
我們上次有提到,一百八十九頁老和尚指導要做到大勢至菩薩教導的【淨念相繼】,這個才是正定聚,能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來念佛。
這個是我們上一次講解到正定聚,一百九十頁,我們看到第二段,第四行講的“《華嚴經》上,佛把眾生的病根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恢復自己本有的佛性,“所謂「證得」就是指清淨心。所以,你要想真正證得,一定要正定聚,把心定在一門上,定在一個法上,就正確。”佛説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不管那一宗,那一派,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只要把心定在一門,決定成就。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門,決定不能懷疑。”
“第二、「邪定聚」。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他有沒有定?他也有定。定裡有摻雜,或者有疑慮。雖有定,還有妄想、執著。像世間的四禪八定,出世間的九次第定,都有妄想、執著。如果沒有妄想、執著,阿羅漢、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
老和尚進一步說了,“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二乘人、權教菩薩,我執雖亡,”我執沒有了。所以,有【我執】就出不了六道了,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的。我們在聼佛法,理、事不二。我們聽到:輪迴從我執著變現的,那這個聼完之後,想不想再搞輪迴?不想了。那怎麽不搞呢?那得我執越來越淡。我執,佛進一步講得比較細,叫見思煩惱,叫我執。
見惑、思惑。這個見惑,第一個身見,這個身體是我。比方説吃東西的時候,我要吃多一點,我的身體需要。可能這個身見也會增加。
你生活上的享受,特別講究了,這個可能都從身見延伸出來的。所以,我們理明白了,事,就要在每天這些境界裡面練。
邊見,很容易對立起來;見取見,從因推果,推錯了;戒取見,從果推因,推錯了。大家有沒有遇過:自己覺得自己什麽看法都對。明明因果都推錯了,誰跟他講都沒用!這個都是屬於見惑。
思惑,貪瞋痴慢疑,我們在處事待人當中,這個脾氣有沒有減少?這個才是真正在放淡我執。不然,理明白了,沒有受用。真正受用是什麽?你放下才有受用。沒有放下,不得受用。而且學了很多道理,自己不用功,會增長傲慢。
所以,學佛假如不放下自己的習氣,就會很容易越來越看別人的缺點,因爲道理懂多了麽。所以,不力行,但學文,就會很容易越來越看別人的缺點;力行是什麽?最主要放下習氣。就會長浮華了。
所以,老和尚,我記得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同修們寄來一些問題,老和尚看問題就能看到問問題的人的心態,就説到了:“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還以爲自己是佛弟子,統統搞錯了。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老和尚這一段提醒的不是別人,提醒我們自己。【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我們的貪有沒有越來越淡,這個要靠個人,老和尚已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
這裡提到小乘人,權教菩薩,還沒有見性,法執猶存,所以,破我執出六道,破法執才能見性。
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你看,法都要捨,法不能執,這個法指什麽?這個法是佛法。在《金剛經》譬喻,你要過河,坐船,你過了河了,那個船還會不會背在身上?【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像我們世間也説【擇善固執】,要不要擇善固執?一開始可能要了,一開始你不能善惡都搞不清楚,你現在瞭解什麽是善,但你不能執著善。斷惡,不執著斷惡的相,修善,不執著修善的相;你修善,著相了,連六道都出不去了。
比方説做一個好事,放在心上了,遇到人還要炫耀炫耀,這個就不妥當了。
所以,真心一法不立。你看,祖師留這些話,很有味道。讓我們檢查檢查,你常常心裡面要跟人講話的時候,腦子裡就冒很多:“我要用佛經哪一段跟他講?”是吧?
大家有沒有經驗:明天要去跟一個重要的人溝通,晚上在那裡沙盤推演,推得有點睡不着覺,頭昏腦脹了。請問你這樣去談話是不是真心去談話?真心一法不立,爲什麽俗話説:“有心插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你有心,有什麽心?有妄心,有得失心。
你用得失心,你再用力,你還是妄心。妄心會調動對方的真心嗎?不容易了。交感啊。你無求的心,招感人家無求的回應。你有求的心,那當然招感也是有求的回應。
比方説,我們今天付出,你付出,善。可是你付出有求回報,對方會不會有壓力?兄弟之間:“你最近有困難是吧?來來來,這有十萬塊錢,拿去吧。”你看,假如兄弟姐妹拿了有沒有壓力?這種態度,他有壓力了。
我們都能感覺到自己的心念,甚至要感覺到我們的言語,給人的感受,人把自己放淡的時候,就很容易感受到別人。所以,我們剛剛說:我執在哪裡放啊?在跟人溝通的時候,就該放下我執了。你説:“我這個人有話直講!”有話直講,那就是考慮自己想講話了,沒考慮對方聽了是啥感受。有話能不能直講?大部分不能直講。現在人很敏感,除非,你們兩個的交情很深,而且兩個人都是直腸子的。
你面對境界要清楚,你不能一聼:“你直接講吧,直接講吧!”你對他還不夠瞭解,你一講,下次不跟你見面了。
老和尚年輕的時候,老和尚性格也是很直率的。遇到有同修:“沒關係,我講課有什麽問題,你直接跟我提。”老和尚就很認真,聼完之後,給他一提,臉色很難看,老和尚就學到了:不是人家說可以直講就直講。你還是要對對方比較瞭解情況。
同學之間相處,比方感覺到,對方的這種價值觀跟我們的差異很大,甚至於,他一些生活習慣會影響我們的德行了,因爲我們自己定功還不夠,但是,畢竟跟這個朋友交往了一段時間了。能不能跟對方說:“我覺得我們兩不大適合。”這是同性,不是說異性。同性之間相處。“我看,我們兩個還是保持距離的好。”這種話能不能講?對方鐵定很不歡喜。你有話直講還是要考慮對方的接受度。
所以,處理事情要低調,要不落痕跡,當然這裡面沒有自私,沒有要達到什麽自己的利益、目的。不是的。因爲你面對境界你要很清楚,我自己的定力還不夠,我交這些朋友可能我就被他們拉走了,就沉淪,..欲望了。
應該怎麽做呢?應該守住你的本分。什麽本分?我要照顧好父母,爲父母分憂解勞。今天朋友要找你出去玩,你說:“剛好我得幫我父母...,不能耽誤了,剛好我母親最近生病了,我得照顧。”你這麽去説,一般人不會爲難你。
包含你是學生,你有你的本分,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當前,你拿所有的時間來盡本分,都不夠。我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我自己覺得我四十八小時盡本分都不夠。既然盡本分都不夠了,那人家找你去玩樂,當然可以拒絕。一般人他不會難爲你的。
所以,父母啊,家庭的責任啊,當前學習、工作的責任,這個能幫助我們應對進退,而且不會得罪人。當然這不是找借口,這個是真的很清楚,要盡本分。也知道這個人際關係的拿捏,不然,我們就學不會該拒絕的時候,要拒絕了。
拒絕要不要學習?要懂得學習。
我們前面有提到一位菩薩,極樂世界來的,覺明妙行菩薩,他在晉朝的時候,念佛,他證明這個念佛法門:無上深妙禪。成就的速度非常快,他念了七天,阿彌陀佛現前給他説法,他就證無生法忍,入法身境界了。
你看成就得快。
所以,淨宗稱爲【徑中徑又徑】,三個徑。徑,就是路短,比較快速。第一個徑是大乘,大乘可以當生成就,小乘不容易,你證了初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第二個徑是禪宗;第三個徑是淨土宗。
覺明妙行菩薩七天入無生法忍了。結果,當時侯跟他一起修行的有十二個同參道友,只有他成就了。後來到清朝,這十二人又聚在一起了。你看,覺明妙行菩薩夠朋友!緣成熟了,現前給他們説法。因爲對他們每個人都很清楚過去的同參道友,我印象很深,其中有一個,覺明妙行菩薩給他八個字“强順人情,勉就世故,此八句誤你一生!”
我們雖然在修行了,親戚朋友:“哎呀,和一杯咖啡而已啦!走啦,走啦!”“好吧!”這邊喝一杯咖啡,那邊喝一杯大...。修行人最珍貴的是什麽?命光!沒有一個成就的人是不愛惜時光的,不要説,作佛了,世間有成就的人鐵定【惜時如金】愛惜時間比愛惜金子還重。
所以,老和尚說:念佛要分秒必爭。黃念祖老居士說:念佛,搶救。你多念一句是一句啊。搶救。大家看我們東摸西摸,半個小時過去了,能念多少聲佛號啊。這個摸來摸去,也是一種習慣,這個都要改。
我認識一個長輩,八十多嵗了,從年輕就持大乘經典,緣也是很好,可是這種世間的這些人際交往放不下,他們的單位退休人員,一段時間就聚會吃一頓。他得癌症,病得很重了,他還是要去參加這個,一參加,都是八十幾歲的人,你生命隨時都會出狀況了,你還在挂著這些事情。
“看看老同事啦!”你這世間的事都放不下,怎麽往生啊?【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
這段話大家要會聼。不然一聼完,你們現在才五十嵗的人,謝絕一切親戚朋友,現在又要過年了,統統不見!結果你先生跳起來了:“我看這個成德法師的課不能聼了!你看,一聼,這麽極端!”我什麽都沒説,你們也什麽都沒聼。
剛剛我舉的這個例子,是什麽?他隨時有生命的危機了,你還在搞世間這些交際。當然,我講這句話不是說:“你們可以好好大搞、特搞交際。”沒有啊。我什麽都沒説。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這已經告訴我們什麽?你當下不要搞情緣,要搞什麽?法緣。你説:“反正我年紀大了,我把所有的情緣都放下。”你怎麽知道我們年紀大了。好,你過了二十年,你這些情緣説變就變啊?說放就放了?你現在不往轉法緣的路上走,不進則退。你在境界當中,要不你的情越來越重,要不你的情越來越淡,能轉成法緣。
修行人寄望未來再怎麽樣的,都靠不住的。修行要能得力,當下。活在當下的人,修行才能慢慢得力。結法緣,不結情緣什麽時候開始?當下。我差一點又要念Right now!突然冒一句英文,怕有一些不懂英文的人,有點突兀。
不過,我最近可能要開始學英文了。我一直在避免這件事,好像有點逃不過了。爲什麽呢?這個年輕人你不在身邊帶,不容易帶。我要在身邊帶他們,我就要考雅思。對我這個五十多嵗的人,當然我心上有個五十多嵗,就不能見性了。真心一法不立。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樣才對。
人家許哲女士七十多歲才開始練瑜伽,古人還留了一句給我們:“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個練什麽?不挑境界。不挑境界就沒有分別了。就在境界裡練,把這個分別心要放淡。
一般人遇到事,“好難啊!”難跟易就是分別。所以,你説放下分別執著在哪裡放啊?當下。你面對的境緣,你起的念頭,起了分別了,【阿彌陀佛】,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練平等心。
《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所以,每一次讀《無量壽經》最重要提醒自己:用清淨心,用平等心。在哪裡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練清淨,不要貪著,不要染著,練平等。禮敬諸佛。普賢行爲什麽殊勝?平等心,廣大心。禮敬一切人事物。甚至是衆生。
《勸發菩提心文》有一句很好【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看,沒有著它是螞蟻的相,不著相,見它的本性,所以,都很禮敬衆生。衆生都有佛性。
所以,我們知道【我執】變現輪迴就要懂得放下見思煩惱。3242
“法執猶存。”所以,不能執著佛法。不能執著善惡,你擇善固執,那就執著善了。有時候你執著,就不能權變,就不靈活了。你看佛菩薩事事無礙,因爲他沒有執。他可以隨緣就放。
你看,水,水這個比喻很好,水可以隨緣就放,可是水在冰塊的時候,可不可以隨緣就放?你看,它冰塊的時候,它就有固定的形狀,固執了,所以就不能隨緣就放了。
儒家也説,權,你看儒家把學習四個階段,【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你學了要去做,這叫適道。道就是力行,去行道了。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你雖然行道了,可是能不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立得住嗎?這是第三階段了。真正在因緣當中能不能完全捨己爲人,這個就【立】了。林則徐先生,...,他遇到生命危險,他還是立住他為人臣之道。
【可與立,未可與權。】要通權達變。所以,你心中有執一法,你不容易權變了。舉個例子,曾子很孝順,他可以【立】,任何時候都守著孝道。結果有一次,幫父親幹農活,結果把那個瓜的根給刨掉了,那一刨,你不是白種了嘛。他父親看了很生氣,那在幹農活,農具鋤頭,還是什麽,拿起來,生氣嘛,一拿起來,曾子恭恭敬敬的接受父親責罰,結果一打就把他打昏了。
孔子知道這個事,就説:“曾子不是我的學生!不要來見我了!”曾子一聽,趕快請同學去請教,到底自己犯了什麽錯。孔子說:“我不是跟你們講過大舜的故事嗎?父母需要他,舜王就出現了;父母要害他,舜王就不見了。很會權變。”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公案,大家假如有讀過歷史應該知道,春秋五霸晉文公,他的父親晉獻公寵愛一個妃子叫驪姬。這個驪姬夠狠的,爲了讓她兒子登基,害他前面這些兒子的兄長,結果首先太子申生,他就不會權變,他就自殺了。
所以,盡忠盡孝,行善,也要懂得權變,不能執。
你對法有執著了,法執猶存,不能見性了。“你就曉得法執,還是屬於妄想、執著。”對呀,你還有一個善法,還有念頭,你還執它,所以,還有妄想執著。當然“比起凡夫,他們執著輕,我們凡夫的妄想、執著重,”尤其有我執。我們剛剛舉太子申生,他我執都很淡,他可以犧牲自己,但他對法沒有權變。
“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道理在此。這是邪定聚。”他不能成就,他還有參雜妄想執著。
“所以在楞嚴會上,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爲什麽?心外求法。他還沒有用自性。所以,我們說,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相上是皈依住世三寶,但住世三寶的表法,都是要我們要回歸自性三寶。
佛表覺而不迷,佛像;法,經典,表正而不邪;出家人現的相,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是淨而不染,表這個法的。
所以,以大乘來講,二乘是外道,“邪知邪見。這一種稱為「門內外」,”都是學佛了,門内的外道。因爲雖然學佛,還沒有用自性,還是用妄心。這是佛門以內的外道。4049
所以,“我們在唯識經論裡講的「同生性、異生性」,同生性是正定聚,異生性就是邪定聚,或是不定聚。什麼是同生性?轉八識成四智,用四智而不用八識,這是同生性。”用四智就是用性德,他隨順性德,同生性。
“跟諸佛相同,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以本經經題來講,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覺。異生性是用妄心,”用妄心生煩惱,用真心生智慧,用真心隨緣妙用無方德。你看那個無方德,沒有固定的方法,看因緣,隨緣,隨緣就方。不是你學了一堆佛法,死記硬背去套,套在因緣上,套公式,這個不行,會套錯的。4238
所以,異生性是用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用心不一樣,稱為異生性,”我們簡單提一下,天親菩薩有一部著作《大乘百法明門論》。他把宇宙的萬法,無量無邊整理成一百法。這個是屬於法相唯識。我們大乘佛法有一個宗派叫法相唯識宗。
我們學《華嚴經》的時候,常常聼老和尚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識】,就是我們有分別執著了,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十法界了,這個都是【識】造成的。
所以,這個【識】就是妄心,就是異生性。所以,我們修學的重點:轉識成智。這個是我們修學的一個綱領。假如談到這個,我們復習,夏蓮老的一段話,大家不要一聽到轉識成智,“哇!那個好高的境界!”我們當下就能這樣修。重點是我們要老實聽話真幹。
祖師大德慈悲,都給我們指導的非常細緻。我們肯老實聽話真幹,這個是很有福報的人。夏蓮居老居士說了:“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你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用【識】,就是用妄心。”第一念就是智,就是真心,用智慧,不用情識。
怎麽用功呢?【念佛時,一切莫管】萬緣放下,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平平常常,老實念去】你看這十六個字指導我們念佛。複不複雜?不複雜。修行不要自己給搞複雜了。
比方説,夏老另外一句,說的:【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現前一句,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可是問題是我們很容易,念過去了。念著念著,過去的影像浮起來了。請問:我們過去的影像會浮起來,有沒有執著?有!你很執著過去那件事,還一直放在心上糾結,所以,它就很容易冒起來了。
【不念未來】,爲什麽?念著念著阿彌陀佛未來的事起來了,擔憂了,牽挂了,因爲你有得失心,得失心就是貪,就是執著,思惑。
所以,念佛就是要把這些分別執著念掉。你把它念掉不就是:捨識要用根嗎?不就是轉識要成智嗎?就在我們當下念佛當中在用功了。
所以,能依照這十六個字(來用功),這個就是所謂的第一念了。就是用真心了。你妄念不起,用的就是真心了。問題是要能保持。
你有一分鐘沒有妄念,好!好事!可是得保持。所以,得不斷用功。夏老【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字句分明,不能跑什麽念頭出來:“我要趕快一心不亂!”你要趕快,就越快不了了。我們自己有沒有經驗:想要趕快把那件事做好,結果反而出狀況了。你着急了嘛!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你還在哪裡:“我要把妄想念掉,我要把妄想念掉!”都是念頭!都是妄念!你字句分明就好了,字句分明了,妄念自然就不起了。而且人,有時候在那裡:“我要斷妄想!我要斷妄想!”其實這個人本身性格就比較硬,硬的人修行,那個硬的勁都會上來,他自己要觀照得到。
所以,修行的路上,我們的性格都會起現行。着急的人,就會學得很着急;慢吞吞的人,也會顯出投影出來。修行的路上,自知之明。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你知道問題,自己的性格裡面要調整的在哪,你才知道怎麽用功啊。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所以,修行,改性格。
那一股執著勁,要懂得放下。我們有時候那個對人對事,那個執著勁一上來,誰勸都沒用!而且,一個人執著勁上來,身心放不放鬆?對啊。所以,觀自在菩薩,觀自己自性在不在;觀自己身心柔不柔軟。我們那種性格起來就是:“一定要這麽樣!”誰也勸不了,拉不回。這種性格,要學老和尚的法挺難的,不相應。
你看,老和尚寫資料,興趣是什麽?【恆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八個字對我們很重要,你不能恆順對方,爲什麽?因爲你的性格跟他杠起來了。你們看過兩隻牛,牛角“咔!咔!”是吧?你沒有棱棱角角,你就不會跟他杠起來了。你就可以恆順他了。
所以,古人建築物,外圓内方。外,跟人相處,要圓,不要有棱棱角角,不要太有性格。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尊菩薩很有性格?你看,我們不是要行菩薩道嗎?菩薩既然沒有性格,那就要改性格了。改性格,不簡單!
有性格的人,首先,常常會讓父母很無奈:“哎呀,這個孩子講不聽。他要怎樣,誰也勸不了。”你看,一個修行人常常讓父母...,不要說有功德了,罪業都...。你要度衆生,你要安衆生,首先要安誰?你連父母都安不了,你還安衆生?那不是自己騙自己?
最近,剛好跟同學們分享《太上感應篇匯編》其中,你看古人說的,侍奉父母,不能讓父母起煩惱心,父母想到你的事很擔憂、煩惱,我們爲人子之道不足了;不能使父母有冷淡心,感覺被子女冷淡了。我們說,你要把衆生放在心上,你首先要把父母放在心上啊。那你把父母放心上了,你怎麽會冷淡父母?但是,要不冷淡父母,我們得放下自我。
比方父母來看你了。在你們家呆兩個星期、呆一個月。“可是我工作很忙!”你就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了。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的,一個人放下我執,在哪裡放?就在你所面對的境界當中,你在替你父母著想的時候,就在放下自己了;你在為妻兒著想的時候,就是在放下了。敦倫盡分就是大道了,就是菩薩道了。菩薩道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分。
所以,老和尚還特別講《家庭主婦如何圓成佛道》。家庭主婦怎麽落實菩薩六度。第一個:布施。把自己布施出來了,都是爲家人想,不爲自己想。我們成長過程就覺得:母親就是犧牲奉獻。沒有自己了。
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工作責任也很重。想起她的身影,早上我們張開眼睛一下樓,在張羅早餐了;晚上我們要去休息了,母親還在那裡洗衣服:“你們先去睡了!”你看,比我們晚睡,比我們早起,還要去上班。從來沒有跟我們喊累。那不是把【無我】表演給我們看嘛。
佛菩薩無我,所以,我們學佛了,行菩薩道,就在五倫關係裡面。
我們看稻盛和夫,人家是當領導、當老闆,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他有六種精進。然後,都要思:利他。他是在他的工作因緣當中去利益客戶、利益衆生,都沒有離開敦倫盡分,沒有離開各行各業。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以,《匯編》洛先生講的這段話非常有味道,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有煩惱心;不可使父母有愁悶心,憂愁、擔憂我們的事;悶,悶悶不樂。這個我們都要能體卹到。不可使父母有難言心,很多話想跟我們講,不敢講,怕我們不高興。你看,父母的話憋在心裡,想講又不敢講,多難過。
大家要瞭解,六七十、七八十,年紀大了,身體的肌能都弱了,假如還生這些煩惱,對老人家的身體傷不傷?很傷。
不可以使父母有愧恨心。愧,就是慚愧遺憾,然後恨自己。父母也不是完人,父母也有他的難處,他可能在照顧我們的過程,他有他的難處。比方,我也曾經遇過,有同修曾經跟他母親說:“你看,你都給我哺乳的時間那麽短!”大家想一想,這個孩子這麽一講,媽媽心裡好不好受?她很難受了。可是問題,她一定有她的難處。所以,不止不應該去抱怨這些,更應該讓父母寬心,你一體恤她當時侯的處境,她可能心裡上的那種遺憾就下來了。你還一直在戳那些點,讓她很痛苦、自責了。
所以,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希望我們達到很好這種人生目標,我們也去做到了。父母很欣慰了,當然這個志向是正確的志向。這個傳統文化是活的,不是死的。
你看,很多貪官,他也有他的背景因緣。他家裡的人都不貪,這個貪官不容易去貪錢,是吧?萬法因緣生。鐵定家裡也有人推波助瀾,他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他有“緣”的促成。
這個歷事練心,念佛也是歷事練心。練什麽?練把這些妄念放下,就老老實實平平常常老實念去。
接下來指導我們哪些念頭要放下,【若矜躁卜度】矜,就是有那種刻意要裝個樣子給人家看。我從小到大,愛面子。所以,這個愛面子的人修行、念佛了,就要裝一個:讓人家看起來,好像修行很高。這個就是【矜】。
【躁】,急躁:“我要趕快一心不亂!”你看,你這些念頭就是【躁】。
【卜度】,就是在那裡想,“我能不能有瑞相?”想一想,“還要念多久啊?”就是你在那裡踹則、卜度。這都是妄念。
【希冀玄妙】希求、冀望有瑞相,能不能阿彌陀佛現前放光?我有遇過,真的在夢中見過阿彌陀佛。但是,常常要去告訴別人,這就不妙了。他就著相了。所以,老和尚說的:“你只要不著相,什麽境界都是好境界;你只要著相了,好境界也變壞境界了。”
【或計功求速】急於要達到什麽功夫了。
【或背境向心】,起個念頭:“我不管外面了,我管我這一顆心。”這對一般人來講,這個念頭算不錯了。可是,你還是有念頭,連這個念頭都放下,你就字句分明就好了,還起這些念頭幹什麽?
其實,我們修行人要敏銳,我們自己去感受感受,你一句接一句,沒有起這些念頭,真的是垢滅善生。真的是佛光在消我們的罪業。【衆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什麽時候是遇光?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遇光的時候。可是,你只要起了,剛剛這些念頭了,你可以馬上感覺到身心沒有那麽柔軟放鬆了。你感覺的越敏銳,你自己就會越來越不願意起這些念頭,因爲覺得那是干擾。就要督促自己:【老實念!】字句分明,不要起這些妄念,因爲起了,就流入第二念了,二嘛,二就有分別執著。
所以,第一是智,第二念是識,老和尚常説的,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落印象。落印象也很不好。所以,要練,過去就過去了,不要落人、事、物的印象,不然它常常又要浮起來干擾你。
【隨識即染】你隨著分別執著,落印象就會染。
【依智則淨】我們就是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心就越來越清淨了。
那我們要處理事的時候呢?也是可以用智,不用識。處事時,處理事情【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到不要擔憂,不要想一大堆:“怎麽應對?怎麽處理?”當然事情還沒到,你規劃這是可以的,而不是瞎操心。
【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過了,不要一直放在心裡面糾結,過了就過了。當然事情過了,我們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就好了,不要一直在想。
【坦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爲什麽?小人為自己打算,擔憂了。還沒有得到他要的,【患得之】,憂患怎麽得到;得到了呢?【患失之】,又怕失去。當然那個心就很不安定。君子無所求,大公無私,坦蕩蕩。
【鑒空衡平】鑒,就是鏡子。祖師說【用心如鏡】。鏡子,它清淨,所以,它能照。漢來現漢,胡來現胡;漢人來現漢人,胡人來現胡人。可是你看,人家還沒有到鏡子前面,它也不會去想。人家照完走了,它也不落在鏡子裡面。所以,鑒空,心是空的,是清淨的。衡平,衡,就是稱,很公平,沒有偏哪一邊。這個就是第一念。
其實我們,你在處理事的時候,你不鑒空衡平,這個【平】也很重要了。你一處理事:“誰跟我關係比較好...好!偏袒他一下!”你假如是會觀照的人,你當下就是煩惱心了。所以,要理智,你偏誰是害誰!
這個道理明白了,人,這個習氣才肯慢慢調整。就像你對孩子,你一偏愛他,對他沒好處。他會恃寵而驕,所以,慈母多敗子。你很愛護他,但是,偏心了,你把他害了。
老師也是一樣,一班同學,你不平等,對哪個學生偏心了,那個學生就越來越驕慢了。其他的學生也覺得:“老師都對誰比較好”,他心裡也難過。個性比較强的,跟你幹;個性比較弱的,自己在角落暗自流淚。所以,你看,你心一偏,沒有人得利,自他兩害。
所以,平等心重要,自他都提升。你要讓子女讓學生看到什麽?看到公心、看到平等心,他就受用了。你看,以前當父母的人,孩子跟人家摩擦了、衝突了,父母到了,先處罰誰?處罰自己的小孩!人家心就平了。這都是人情事理,人心,要懂。
你在處理事的時候就是用第一念,公心是真心。
【若計較人我】,有人我是非了,【瞻顧得失】,得失心在裡面,【或牽於感情】,感情用事了。【或激於意氣】,人,那個意氣上來了,要觀照到啊。要趕快念佛了。意氣上來,都帶有情緒。觀-自-在,是三個字很重要。
【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是理智,是隨順理性、隨順性德。【第二念是欲】,有欲望了,計較人我、瞻顧得失、牽於感情都是欲,情欲起作用了。
【徇欲即闇】,我們順著欲了,你看事不清楚了。我們修行人真的要敏銳到:我們隨著這些欲,你的身心就不放鬆了。像起人我是非得失,我會覺得心臟有點不舒服,這個心臟有點卡卡的,就提醒我了。真的很微妙的。你隨順自性、公心,你用真誠、用公心,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身心都很舒服。
有時候,起了一點情緒了,跟人有對立的情緒起來了,你馬上就感覺身心不舒服,你就趕緊念阿彌陀佛,調調自己的心裡狀態。所以,徇欲即闇,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循理則明。】你循著理智,對境界就明白清楚。【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誠(真誠),還有,要從容。你一着急,你心就會亂,你對境界就不清楚。自己的心情稍微起伏的時候,急躁起來了,趕緊念阿彌陀佛。
你公,就不會被私心障礙;你真誠,就不會被虛僞障礙;你從容就不會被,一着急整個頭就迷迷糊糊的,你就不會這樣了。
所以,捨識用根,你看祖師教我們當下,你念佛處事就能這樣去下功。11636
剛剛講《百法明門》,一百法。這個也是分類。萬法那麽多,把它歸納成一百法。有五種:
第一種叫心法,總共八個心法,所以,叫八識五十一心所,全部屬於精神。
第二種是心所法,隨著你這個心法所起的這些心理作用,這是心所法。
第三種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質。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又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跟精神物質都不相應,這個叫心不相應行法。這是第四種。
心法八種,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我們剛剛講的第六會分別,第七會執著,第八會落印象。
心所有法,總共有五十一。大家也可以聼老和尚早年有講《百法明門論》。大家可以學習。心所有法裡面,有善法十一,煩惱有二十六;所以,學壞容易,學好不容易。你看善法當中【慚】跟【愧】,這個都是善法。所以,慚愧心起來就是有羞恥心,有慚愧心起來就會奮發改過。所以,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羞恥心其實就是慚,愧。名詞不同,你看儒家、佛家强調這些重點都很相似。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
善法有十一,煩惱有二十六。根本煩惱有六,貪瞋痴慢疑,邪見。所以,這個都屬於心所有法,五十一種。
第三是色法,有十一種。第四,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這樣加起來就九十四了。老和尚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心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抽象概念,它不存在的,可是問題是你執著它是真的,它就影響你了。
比方説,人就容易:“啊,我還剩多少時間啊?”你這麽一想,有沒有覺得心口有點壓迫,你看,你被時間生煩惱了。“哎呀,當老師,我要當多久才能比較懂教學呢?”都被這種時空影響。
其實,你用真心,你可能教一年領悟的比人家三十年還多,這個不是時間的問題。
最後是無爲法,這是第五。無爲法有六。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前面九十四都是屬於有爲法,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人就在生滅當中生種種煩惱。所以,人離了生滅,才能跟不生不滅慢慢相應。所以,不能被這一切緣聚緣散生滅的東西,我們就隨著這些境界,都給我們拉走了,我們都在那裡生煩惱。
你現在說:“好!一切有爲法”這九十四種都是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不隨它去了。“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我要常住真心!”這一句佛號就是我的真心。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你就不隨著境轉了。
所以,你不管學《金剛經》、學《十善業道經》、還是學《百法明門論》,最後都是教你什麽?老實念佛。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12340
我們讀了這一段,同生性,所以,老和尚說的,同生就跟諸佛同樣的真心,爲什麽老和尚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這個法語很有味道。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離這五心,來存心。
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稱為異生性,那就決定不能成正果。證果的標準,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以,《法相唯識》說轉八識成四智,它就是轉前五識...。你看,我們還沒有轉以前,這個眼識,很容易,我們隨著這個眼睛生貪、生瞋。看到五欲,貪心起來了。所以,眼睛一往外,一大堆煩惱。所以,觀音菩薩:“別往外了,反聞聞自性。”眼睛往外,耳朵往外,統統著在這些五欲六塵的境界裡面去了。
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成爲:成所作智,這個名字很有味道,成辦一切佛事,叫成所作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配合你去度衆生。
第六識(就是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本來是分別心很重,現在是了別,清清楚楚境界的情況,跟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你見到一個人,你很清楚他的情況,你才好護念他,而不是...,比方説他有缺點,你就瞧不起他,你就著在那個相了,跟人對立起來了,甚至自己起傲慢心、高下心了。沒有,沒有分別,但是了別,清楚情況。這個叫妙觀察智。在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
第七末那識是我執,轉末那為平等性智。你看《金剛經》說:要離【我相、人相】,有我有人,就執著這個我,你執著我了,就有人了,就有衆生了,都是從“我相”延申出來的。你有“我”,就有一個“人”的對立產生了。假如平等了,人我一如了,自他不二了,你的平等性智現前了。
佛經裡面有一個比喻:我們本來是大海,結果大海裡冒了一個水泡,我們誤以爲這個水泡是我,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誤以爲這個臭皮囊是我了,那現在怎麽辦?很好辦:把那個水泡戳破,水泡在哪?水泡就是大海了。
所以,老和尚指導我們【衆生就是自己】。法身是我們的真身,什麽是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叫法身。我們現在就要練:不能執著這個身是我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就是往法身的境界在邁進了。衆生就是我。
這個就可以轉末那,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什麽都容在裡面。大家有沒有看過很大的鏡子?你看,所有的景象都含攝在它裡面。所以,老和尚常指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證果的標準”,因爲我們現在談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都是修行能不能成就的歸類。那這個邪定聚,他就不能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圓教是初住菩薩以上,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這是正果。邪定決不能成正果。”
時間挺快的,時間到了,我們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