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師長在講解這一願,從一百九十四頁開始開解,第一行就提到了“人在煩惱的時候,火氣就往上升;心無染著,就離一切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這裡具體指導我們怎麽用功。
舉了“《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其實,也是教我們,這個不能著相,一著相:“那是教須菩提的,不是教我的”。你看,一著相不得受用,一著相還會生傲慢:“那是老法師講給初學的,不是講給我聼的。”這樣慢心會不會增長?
修行的關鍵:不能取相分別。取相,就著相了。一執,成病。所以,爲什麽說【不取於相】?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請教大家我們昨天有沒有生煩惱?
假如有,那就是有著相了。到底自己執著的點在哪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改正了。修行是修正行爲,錯誤的想法、看法,那就是那個想法看法,有執著了。説法、做法,心上有執著,講出來的話也會偏,不能中正了,就容易造口業了;做法,心偏了,心有執著了,做法也會偏。所以,從根本修,從心上修。所以,我們修行人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念頭要敏銳。
比方,有同修說道了:“黃念祖老居士說,這一天念佛,沒有念一萬不叫念。”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一段黃老的教誨?
你們都沒反應。我現在鏡頭看到你們有限。教學要互動。你們有沒有曾經聼一個教誨,然後,開始:“咋辦呀?”你看,善知識是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挂,怎麽我們聼一個法,開始在那煩惱了?所以,聼法都會聼出執著來,你就看「不取於相」,不簡單!
爲什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都提到《大乘起信論》?指導我們怎麽學大乘。【離言説相】,一聽:“一萬聲!”完了。我都是阿-彌-陀-佛,那我一整天都念,才念一萬;那我每天還工作呢?”生煩惱了。
依意不依語,這個都是在指導我們:不要執著言説。爲什麽黃老說“不叫念”?因爲你一天佛號念得不多,你鐵定妄念很多嘛!你念那麽少,妄念越來越多,你不是節節敗退嗎?不進則退。
所以,這一句話是提醒我們:“佛號要越來越多。”你假如念得慢比較能攝心,那你就要瞭解你的佛號,你念的時間要越來越多,而不是著在這個“一萬聲”當中打煩惱了。
你假如看到藕益大師的教誨,那你就昏倒了。藕益大師說,念佛,或三萬、或五萬,你説:“那我不用修了!”人家三萬、五萬怎麽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追頂念佛,不讓妄念進來。
現在我們看到念那麽快,我們也著這個念快的相了,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又一個執著產生了。你念佛要攝心得了,你不要又著在念佛的相了,問你的心定不定啊。
三萬、五萬,每天在那裡趕啊、趕啊!趕到最後呢?那個着急都變習慣了,一念佛心臟就開始跳了,不是,心臟本來就會跳,心臟就跳得很快了。你什麽都會變成習慣的。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修行的路上,就怕那個性格裡面執著勁兒上來了。
所以,不取於相,就不能著相,聼法也不能著相。
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太執著。那是佛講經説法立的一些名詞術語,有時候太較真了,也會影響你的心。
像成德記得好像有一次在澳洲,我講完課,有一個同修就緊跟著我跑過來:“法師呀,您剛剛那個字念錯了。”他一說那個念錯的字,台灣跟大陸的念法不同,我一看到他那個勁:“謝謝!謝謝!謝謝你的提醒!”那我假如來一個執著勁了:“我們台灣就是這麽念的!”你看,那不杠起來了嗎。
所以,老和尚在教我們不要執著,我們要學到了。今天你會起情緒,你一定是遇到什麽人跟事了,一定是我們的習氣跟對方的習氣杠上了,我們才會起情緒,不然你就恆順衆生了,你就隨順性德了,有什麽好起情緒的?
大家有沒有看過兩隻牛,牛角在那,這樣...,西班牙鬥牛,你會修的話,看兩隻牛在那...,回光返照,我最近跟某某人杠了好幾天了,都不説話,冷戰。【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我們跟老法師學,要學得像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愛好,八個字:“恆順衆生,隨喜功德”。當然,要提醒一下,很沒有原則的人,都亂順,“我都順了,都順了。”
一些原理原則不能亂順,但是,你要立住原則,不要又顯得很剛硬。有原則,不失柔軟。你看,一剛又剛出執著來了;有些人一軟,又軟成爛好人了;都是執著,要循中道,不能過,不能不及。
像成德自己修行,很多考題,其中一題就是考我不能做爛好人。我從小到大就被人家,連我媽媽都說“你是爛好人。”然後,“你爸就是爛好人,你也是爛好人。”然後,有一些同學:“你出社會被人家欺負。”這個就是修行的重點。
後來一段時間參,參什麽?參“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是一不是二。參了好一陣子,參到眉毛有點變粗了,比較沒那麽軟了。你們不要執著,一直看我的眉毛,你看,隨時都會有執著點出現。要聽重點,不要看到眉毛去了。相由心生,心變了,相也會跟著變。
【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麽辦】;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到底在考我們什麽?考我不能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不然,我的好心變成害了他了,這個是我不願意的。要懂得修。
我們要像老和尚,不然,你跟他不白學了。我們都聽過一個公案,但是,要會用啊。有一個同修跑到香港,見到老法師,很激動,跪下來:“老和尚,你今天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老和尚說:“好!你不走,我走。”沒有障礙。你不要跟他杠上了。“你不走,我走。”不要跟對方頂。
假如他給我做這個動作:“你不是威脅我嗎!?”你看,我的情緒被他帶起來了。你看人老人家:“你不走,我走。”
所以,假如我們最近有煩惱,就是我們有著相了;著相了,進一步又動心了,動了情緒了,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背道而馳了。這八個字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所以,自己要反觀:昨天,甚至早上,我爲什麽有煩惱?有情緒?我的執著點在哪。我們觀不到,以後,同樣這種煩惱會在不同人跟事當中再出現,因爲這個執著還在,它遇境逢緣,這個執著就會上來了。
比方:“要過年了,又得見我婆婆了。”你看,還沒見,煩惱上來了。“又得見誰了”你看,我的煩惱,怎麽造成的?“都是他造成的!”你看,這種認知誰造成的?佛法是内學,這個認知是什麽,把責任都往外推了,跟佛法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馳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帆船動,也不是年夜飯動,是吧?是我們的心動了。
所以,一切皆考驗,到底考什麽?考我們不要落印象。落了印象了,事情還沒到,那個緊張勁就上來了,對立的境就上來了,心上爲什麽都放這些印象呢?心上爲什麽不放阿彌陀佛呢?你看,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不夠老實念佛,夠老實念佛了,心上就沒這些東西了,就是放佛號了。用佛號把心裡面那些過往的垃圾清出去。
你看,像剛剛我Le Se是台灣的念法,La Ji是大陸的念法,那怎麽辦呢?很簡單,你念到大陸跟台灣不一樣,你就大陸的念法是什麽,台灣的念法是什麽,不就好了麽。不然,你要照大陸的念法,改天台灣同修又衝過來:“你念錯了!”,恆順衆生,皆大圓滿。
我們就在這些地方練不要執著,不然:“我是台灣成長的,我就是這個念法。”你看,你執著勁也來了。
學佛改個性,牛脾氣,很會鉆牛角尖,這些都是修行的重點。
最近要過年了,知不知道考題要考什麽?【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麽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看不清楚境界在考什麽,那得重考。我們以前都很緊張,怕重考,以前在學校裡面,現在修行也要注意,不要連考什麽都不知道,那就稀里糊塗的了。
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父子有親很重要。我們從出生,跟我們緣分最深的就是父母,我們跟父母相處的一些心境,甚至是心結,可能都會反射在其他的倫常裡面。
比方説,我們會落父母的印象,那你就很容易落別人的印象;你對父母都不夠柔軟,你説你會對別人柔軟嗎?這也不大可能。所以,跟父母的相處,再投影出去,可能就是我們在社會當中跟人的相處。
所以,假如我們現在跟同事、跟朋友相處,相處出現了一些問題,可以從跟父母相處找到蛛絲馬跡,找到源頭。
《孝經》說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因爲孝打開了我們的性德,你性德打開了,你就不是用習氣、不是用好惡在待人。
我們看古代這些官員很孝順的,很多。大家去看那個德育課本,絕大部分,男眾在裡面的之後都是官員,聖教學得好,有機緣他就出來利益國家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們愛民如子。這個都從孝延申出來的。
所以,地藏王菩薩,接下來是觀世音菩薩,四大菩薩的表法。第一是地藏菩薩,心地寶藏,我們開發自己的性德,下手處:孝親尊師。
所以,你恆順衆生也要從父母開始練,“孝-順”。你看,我們中國人受持大乘佛法,普賢十願,...,你在其他的國土不容易。所以,大乘佛法是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我們有那個根性。
但是,大家別著相,聼到這裡:“你看,我,中國人!我是中華兒女。”又著相了!請問我們從小是受功利思想,還是受五倫八德的思想?不然,我也可能是什麽?香蕉人,外面是黃色的,裡面是白色的。
現在要把白色,把它恢復黃色,趕快補習。老和尚說補習教育,不然,我也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很大,當然好萊塢也有好電影,但是,問題是:好壞不會分,全看。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你看一個有殺盜婬妄的片子就完了,就染得很厲害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說,參加佛學講座,參加兩個禮拜、三個禮拜,看一場電影,就退回去了。修行的路上,進一退九。
大家想一想,我們聼了,你看,幾十年前,慈光圖書館辦佛學講座,兩三個禮拜,看一場電影就回去了,重點是什麽?這一段話要拉回來我們身上。
請問大家,我們一天念一個小時佛,滑一下手機,感覺怎麽樣?有沒有越滑越清淨?越滑都能想起經教的思維,老和尚每一句法要拉回來,我們才有受用,不然,又執著了:“那是老和尚講別人的!”
所以,善聼法都不簡單。
老和尚有一個專題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要善思維、要善聼、要會聼法,要離執著去聼,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不離相,你聼的大乘佛法,都是世間法,因爲有執著。你不執著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用覺性去看,六塵都在説法。
你一看到石頭:“我可不能像石頭這麽固執。”它有沒有在説法?你一看到鳥,就想了:“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你就在想極樂世界了。你假如是煩惱,你有執著了:“這鳥怎麽這麽吵!”
大家有沒有感受過,比方説,你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心蠻清淨的。從念佛堂出來,感覺跟人應對,都應對的很真誠、很得體,自己也感覺:狀態不錯!那就是因爲你的心比較清淨了。
也有時候,感覺自己:“怎麽又講錯話了!”然後,“怎麽事都不順?”怎麽禍不單行了?我剛剛敘述的這個可能是在同一個禮拜出現的。剛從念佛堂出來,去打了一天佛七出來,第一天,狀態不錯;到了第七天覺得,事事都不順。明明都是自己啊,就是心上的執著越來越多,你看什麽都是煩惱;心地清淨了,你看什麽,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所以,爲什麽要把念佛擺第一?重點就是,念佛重視:行住坐臥能提起來,煩惱就少,佛號多了麽。煩惱輕了,智慧會長,事情才會處理好。不然,我們那個惡性循環都跳不出來。因爲用煩惱去解決問題,問題會延申出流弊,甚至越處理,問題越複雜。
所以,要處理問題也不要著在哪個人、哪個事,處理不了的。處理問題要從根本處理,君子務本。根本是什麽?根本是自己的心。請問我們在處理事的時候,我們的正思維,有沒有:“我現在要處理事了,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我要處理事了,衝啊!”就陷到事裡面去了。陷到事裡就是著相了。
責任心太重的人,那叫過,也是執著。
有時候,同仁在給我匯報事情,他給我追蹤事,我説:“我上次給你講了,這個事,我先跟誰打個招呼,我再回應給你。”我上次就跟他講了,他又問我了。説實在的,我是先肯定他責任心很重,但是有點過了。
你不能:“你太執著了!”他一聼,很受傷,人家很認真做事。所以,要懂得人情事理,不要傷人家的心。調劑人情,才能發明事理。責任心太重,叫過,會怎麽樣?身心不放鬆。你做起事來,就一定要把它做完!你才善罷甘休!然後,做做做,一看晚上十二點了。隔天又睡不飽,那個做事的執著勁,事是做不完的!沒有很緊急的,趕快養精蓄銳,睡飽一點,明天精神好,好處理。
不然,“不行!我今天一定要處理完!不然我不睡了!”你看,那執著勁又上來了。
所以,觀心為要,心上不能讓它出現執著點。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都不出現執著點,出現很正常,問題是我們要經一事長一智。我昨天那麽煩惱,這個執著點在哪?我得把它找出來。你沒有找出來,經一事長一怕。大家有沒有經驗,你落了印象,同樣的事,還沒發生你就開始擔心了。
所以,我們說,要去見婆婆了,有沒有開始緊張了?要吃年夜飯了,突然,一反觀,説不定你就開悟了。
大家有沒有聽過韓國一個祖師,元曉法師。他到中國來,要訪明師,結果有一天趕路,都黑夜了,渴得要命,就是找不到水。但是,整個大地一片漆黑,剛好感覺到,這裡有水了,太高興了,捧起來就喝,甘甜。喝完也太累了,就睡着了。隔天醒過來,天亮了,一看,他在哪?在墳墓裡面。昨天喝的水呢?旁邊還有一個尸體,那個水流下來的,當下他就吐了,一下要吐了,回光返照,開悟了。我們錯過太多開悟的機會的了,這個公案不能白聼。
我爲什麽煩惱了?一看:“啊!我就是什麽沒放下!”就開悟了。老和尚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
我們今天終於觀察到了,不能觀察不到啊。觀察不到,今天又稀里糊塗過去了,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沒有進步了,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了。
我們不能因循怠惰,警覺性越來越高了,觀心為要,要觀照到心念偏在哪裡。現在不能打迷糊仗了,一生煩惱,馬上要反問自己:“我剛剛爲什麽生煩惱?”
包含要看到自己做事的慣性,我們一遇到事,很多習慣就現前了,觀照得到,才能在工作當中修行。不然,在工作當中本來的錯誤的習慣也會越來越加深。
比方,處理事情,要從根本下手。本,是我的心。能夠這樣,就往内了,不是往外了。往外就著相了,往内就反觀了,觀照了。
所以,佛法叫内學。這些話我們都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要用上。佛法是内學,往内,就不會取相分別了。一不往内,那就著相生煩惱。
所以,我們看看佛法無邊,請問這一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在哪裡用啊?Any time, anywhere.
我最近又有一個執著點在考驗我,我不想學英文,境界就逼著我得學英文,那我得放下這個執著,去面對它。學學英文也不錯,你跟外國人聊的時候,或者跟華人,他受英文教育的,中文就聽不懂。
很多,華人,比方説越南華僑,他移民到澳洲去了,他可能中文也不是很熟,甚至不會聼了,你講幾句英文,他就親切的不得了。
先以欲鉤牽,讓人家歡喜歡喜。所以,我到一個地方演講,像我之前,在廬江,有一次跟婦女同胞交流,爲什麽?天下太平之根本,女人家操之一大半。當然要主動的跟婦女聊一聊,也要跟年輕人聊一聊,因爲道場裡面不能只有老人。所以,這一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也挺重要的吧?
結果,我就先問:“安徽的聊天怎麽講?”叫拉拉呱,東北叫嘮嗑。講法不一樣。我爲什麽要學這一句呢?因爲我沙盤推演,這些婦女比較..看到我,她們會緊張,我得講一個家鄉話,她們就比較不會緊張了,人不親,土親。
所以,果然,我一説:“大家不要緊張,今天只是來喝喝茶,拉拉呱。”她們就笑了。接下來就好聊了。假如那種緊綳的氣氛一直沒有去掉,我看,我講啥她們也記不得了。
你們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很緊綳:“啊!我開悟了!”沒見過吧?都是很放鬆,身心很放鬆,突然,一個葉子飄下來,悟了。
【探理宜柔】,個性比較容易緊張的,要記住這一段話,《格言聯璧》說的,你要深入義理,宜柔,身心要很柔和,很放鬆。【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你很放鬆,你看,那個魚,在水中游,很放鬆吧?涵泳,那些教誨你很放鬆,常常在内心裡面品一品,這一句法語,你就會品出一種領悟出來。心有所得了。
看看魚,也提醒自己,要relax,要放鬆。你們沒有看過那個魚游的時候,肌肉僵硬,沒有吧?你看,六塵都在説法吧?
做事不能養成執著的習慣,拉回來根本,君子務本,請問這一句在哪裡?Any time, anywhere.你看,那個心法的東西就是你隨時要用,你只要不照本,你去處理事都搞什麽事?搞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橫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一句話講得有點恨,不過,你看,話已經出去了,收不回來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不起,因爲我看你們的臉龐都很熟悉了,都是自家人,有時候講話會比較直接一點。
所以,你看,老和尚指導我們:你心無染著,才能離煩惱,你一有著,煩惱就來了。
我們看一百九十五頁,“難行在那裡?外著相,內動心,佛不是明明教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你得長期歷事練心,長期慢慢練成:時時能夠觀照自己的心念,觀心為要。才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勉强學,你很用力學,你不放鬆了,那也學不來。
我曾經遇到一個博士畢業,教大學的年輕人,他一見到我,他想學弘法利生,我一看到這年輕人,挺可貴的。但,説實在的,我那時候教學任務很重,都講得沒什麽氣了,工作量比較大,結果,他還每個禮拜來找我,我當時就參一句“捨命陪君子”。真的是很累了,人家開車開了一兩個小時來,回去還要一兩個小時。禮拜五就跑來找我,禮拜天回去。你要隨緣。
結果,他就很想學,連續來了四個禮拜,我看他臉上的表情,一開始還比較放鬆,到了第三個禮拜,第四個禮拜,看我的時候都是這樣...,我就介紹一個電影剪接的菁華,叫《商道》,有兩個片子,真的拍的不錯,但是,你們不要去追劇。看看菁華錄就好了,看看這個菁華就好了,我們再透過群組發給大家參考參考。但是,不要看完去追那個五六十集。
《醫道》我們還有菁華十二集,這個叫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這個恆順大家喜歡看劇,但是,要看出:知道怎麽做人,怎麽做事;看出:不能增長自己的道德學問的東西,別看。
那個《商道》裡面,主人翁叫...,他就:“我要趕快做生意!”他就很着急。當然,他前面因爲父親去世了,要很快轉到很多錢,因爲他是被另外一個商團陷害的。
結果,他的老闆叫...,有一天晚上,就去看他,一看到他,“你在看什麽書啊?”“看絲綢的書。”“你在銅器店,爲什麽看絲綢的書呢?”“我要趕快會做生意。”
大家注意到我剛剛那一句詞沒有?“趕快會做生意”重點在哪?【趕快】。有沒有執著點產生了?人一執著點一產生,你的自性的照用,自性,照是什麽?自性不是照一個角度的,自性,大圓鏡智。你看,鏡子全照。但是,只要一執著了,其他的地方就不容易看到了。
比方説我們一執著,先生的哪一點不好,他的優點就看不到了。曾經有一個女子,剛好上完課,只看對方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她回去還挺老實的,她就寫優點缺點。優點還寫了幾條出來,靜下心來。缺點呢?一條:賺錢太少。
你看,怎麽賺那麽少錢?賺那麽少錢?一直放大,一直放大,優點就看不到了。我們去感受感受:人,一執著自己的心會變成什麽樣子?你越感覺得到,你就不願意糟蹋自己的真心。觀自在菩薩,觀我的自性在不在;觀我當下自不自在。一起分別執著,就不自在了。
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趕快會做生意”,結果這個...就告訴他了:
“你到底在急什麽?”“你在急什麽?”
我們那個着急,會在修行起作用。個性急的人,這個急會在哪裡起作用?不是開車的時候會急,學習也會急。心在哪?在作用。你(如果)不能順父母,(要)順丈夫、順太太,不容易的,都會起作用的,因爲是同一顆心嘛。
“你在急什麽?你以爲做生意就是賺取金錢嗎?做生意是贏得人心。”
你看,人,一執著,他看什麽事就看得很淺,他看不深了,他也看不遠了。執著來了。
最近,剛好有機會接觸年輕人,我也是主動去接觸,不然到時候,今年六月有青少年漢學營。我不常常跟他們熟悉熟悉,言語的頻率到時候還要接半天才接通,對吧。常接觸了,一看到他們,一講話:“哎呀,成德法師怎麽這麽瞭解我的心!”這樣他們就肯聼我講了。“真是講到我心坎裡去了!”
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你要瞭解親戚朋友在想什麽,你跟他講的話才會契他的機嘛。這個年輕人,最近為情所困。
然後,我說:“最近,這一段時間挺煩惱?”
他說:“對呀。”
我説:“你最近這一段時間煩惱,哪一句經典的話用上了?”
他說:“一句也沒有。”
大家看看,甚至於有人《無量壽經》都會背了,你真正遇到境界,你一句也用不上。這都是修學,藕益大師說:修學出了問題了。
藕益大師提醒了三點:“好多,不好精”。貪多,我也見過很多,很喜歡聼法的人,一有大乘佛法,一有般若可以聼,就高興得半死。結果,跟他交流,覺得那個悟都會悟偏,very dangerous!
你看,他很愛大乘佛法,他會悟偏,大乘佛法都講心性,你連世間處事待人這些心境都不到位,你要去悟更高的菩薩道:“即相離相”,“三輪體空”,那只是聼高興,你用不上。要打基礎,要從哪裡打?孝道,你的性德才會顯,要從忠恕之道。忠恕為道不遠。
今天,你聽般若聼得很高興,跟人家相處常常閙情緒,那你這個般若就有點貪聼,還是要清楚自己的狀況。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基礎。你真的可以慈心不殺,不惱害衆生,你真的練了,你那個慈悲心,越來越提得起來;你再聼般若,般若味重重。
你現在要貪了:我要聼貪般若,你都不去敦倫盡分,你境界提不上去。
我剛剛提到了,...他是太着急了,我現在看學法着急的人真不少啊。一着急(就)不能安住當下。你就不知道當前在考啥。就不知道自己的心偏在哪。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說“心浮氣躁”,這個要調伏。【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所以,藕益大師講了:不要好多,不好精。不要貪法。貪不能換對象。
我是聼《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一直聼,一直聼,幾年。老和尚這一個專題好重要!聼聼聼,聼到:這一段很重要!這一句很重要!這一個字很重要!聼法要聼深入,不能貪多。
比方説,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我們都説我在學佛了,那要問自己我的心是不是真心?這樣我才是在學佛啊。這一段教誨,你放心上了,接著要解行相應。
所以,藕益大師講,第二個:求解不求證。只是聼經,只是理解,沒有去行,沒有去證。解行脫節了。所以,聼法聼得多,沒有去行的人,有一個特色:他一開口講佛法就停不下來。好爲人師。因爲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注意:講話停不下來,會把人家的悟門堵住。然後,會讓對方產生:“他又來了!”很怕遇到學佛的人,會影響人家愛樂佛法。
不能攀緣,話不投機半句多。看人家的眼睛不夠相應了,不要好强,多傾聽,你才知道人家遇到的是啥事,心裡是啥狀況。這是第二個。
藕益大師講第三點,逐末不求本。一遇到事,都陷到枝末裡面去,不求本。
這個年輕人,為情所困,我就跟他說了:“【諸苦盡從貪欲起】,你現在的苦不是因爲你現在遇到的這個人跟事,也不是對方爸爸媽媽。”我們很容易:“你看,我們本來挺好的,去見了他爸爸媽媽,就變成怎麽樣了!”
你看,都是推出,把責任都推出去了。我説:“我們東方中華文明,談感情不是【我兩】。”是什麽?我們看喜帖怎麽寫的?某某人的兒子,某某人的女兒,選了一個日子,代表這個婚姻要和合,兩邊要和氣,緣要比較好,人跟人的緣就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我說你這麽有把握,你結了婚就能給人家幸福啊?我相信你不是只是玩感情,不是,你是要結婚的。我現在請問你:你覺得一個好的男人要具備哪些條件?那你現在都不去努力成爲一個好男人,你就在這個欲求當中陷在裡面痛苦那麽久,你都愛不了自己,你怎麽愛她呢?
他抓不到本,本是什麽?本是你的心。本是修身。你的心都管不好了,你還能給人家幸福?那不可能的。你都不自愛了,你還能愛人?
所以,《大學》講得好,...,就是心地功夫。你能真誠了,你的心不會偏斜了,你的身能修了,接下來才是家能齊,我們現在一激動了,前面五個都不要了,我直接要齊家了!“你放心,嫁給我,我就給你幸福了!”
諸位女同胞,自己要會判斷,不然會【在劫難逃】。那都有業力的。
所以,不要陷到事裡面,拉出來,當個旁觀者,看看。我説,有一些省份離婚率趨七成。那請問這七成離婚的,他當初要走入婚姻的時候,他會不會覺得他會離婚?他也是愛得死去活來,結婚了。爲什麽後面是這個結局?
那一開始,説破了:緣分遇到了,那都有業力的。明明是來討債的,看(他),還是挺喜歡!因爲你得還他債呀,你看他不喜歡,這個債怎麽還?除非你有定力,你有戒定功夫,你看人冷靜,你不會被自己的業力轉,你有願力。
你有願力了:“我不想去害一個人!到底他的價值觀跟我能不能和。”你的態度不一樣了。“沒關係,過去生情緣很重,我用法緣跟他結,不結情緣。”結情緣,思想觀念要不一樣,大家沙盤推演一下,這一齣戲接下來會怎麽演,演了又冒兩個人出來了,然後,這個太太:“我要這樣教!”那我只能【阿彌陀佛】,是吧?
你看,...,現代人强調...。我在這一條路上,看看看,看不到,弘法利生會很高興的,會像我這樣,seven eleven,三百六十五天無休,看一看,假如找這個,鐵定他會很痛苦配合我,不能讓人家痛苦。很多事,根本勉强不來的。人要看得破,不能勉强自己,不能勉强別人。自己看清楚叫自知,看清楚別人叫知人。
我跟這年輕人說:“你首先要自知,你才能提升你自己呀。不然,你都是隨業流轉,都是煩惱叢生。看看人家《了凡四訓》怎麽改造命運的。”《了凡四訓》都讀過了。
所以,我現在很鼓勵,念書,不要“啪啪啪”一下碩士、博士。不好!大學畢業了,工作工作,人事鍛煉鍛煉,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基本上都用不上。
你兩三年工作下來,再來讀書不一樣了。會很珍惜,“現在,爲什麽讀碩士?”“我好像也不知道要幹嘛,讀吧!”花那麽多錢,花那麽多時間,讀的又沒什麽收穫,真是【阿彌陀佛】啊!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陷在事裡面的時候,告訴自己:“出來一下,出來一下!”當個旁觀者,看看自己現在戲碼狀況是啥。再來,想深一點,想遠一點。你一想遠了,眼前這個糾結“啪”就打開了。你想遠一點,你現在你還能夠去講人家哪裡怎樣啊?你自己缺一大截,你還講別人?!你真正改變了,人家才刮目相看嘛。這個都是可以轉變的。
所以,老和尚說【看得破,放得下】。要看清楚自己,就不會强求。要明白一件事:【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得。所以,人都是自討苦吃。緣不成熟,你就硬要,折磨得自己半死,對方有沒有,那是對方的修養。往往幹的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這樣不好。
我剛剛提到,這個年輕人,連續三四個禮拜來學要弘法利生,學到最後,聼我講話,臉都是揪著的,後來我讓他去看這個《商道》精華,我就是讓他看那一段,“你在急什麽?你到底在急什麽?”看完,他也沒注意到這一段。
最後,我就給他點出來了,學東西不能着急,他突然悟了,他說:“哎呀,我想到了。我很認真讀書,”從大學研究所博士,他說,他基本上只在兩點活動,一個就是他家,一個就是學校,圖書館。他基本上不去其他的地方,你説這個人善根厚不厚?
財、色都引不去他了,你看,那種年齡,那個女色都引誘不了他,不簡單!他就這樣,讀讀讀,他說他都怎麽讀呢?比方今天第一堂課,老師發下來參考書籍這些東西了,他馬上到圖書館,把這些書統統找來,一本一本掖進去(大腦)。這就是他學習的習慣。
所以,他今天看到我了,他是什麽狀態呢?要把我講的每一句話,記進去,要download在他的腦子裡面。你看,這樣學法會怎麽樣?當然越記,身體越緊綳了,放不開了。
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有講一段,學講經,怎麽學,不是死記硬背。你看老和尚說:“老師講一句你會一句,死的。”不能活學活用。東方的東西是活的,你那種死記硬背,【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你要長期跟隨,慢慢去觀察,掌握老師的思想體系,老師的心態,老師講學的善巧、方法在哪裡。甚至於可以説,你什麽時候在學,你都不知道。那不是刻意的,是【優遊涵泳】的,身心放鬆的。
我講每一句話,他巴不得就吞進去,難怪到第三四個禮拜,我看他臉都揪在一起了。所以,老和尚這裡講:“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你不能太着急,不能太刻意,你不能有一個執著境來學東西。
所以,要真正的功夫,功夫就是放下,“才能永離熱惱。”比方説我們要放下什麽?【諸苦盡從貪欲起】,這句話你真的解了,要怎麽行呢?觀自己的念頭,要把貪求放下,就會明顯感覺:我最近情緒起伏少了。
我們常常:“我為他好啊!”這理由非常合理,但是,在騙自己。你為他好,但是,我們的心裡面有沒有夾雜著要求、控制。你爲他好,你沒有控制,你也不會有情緒呀。你還能耐心等待。佛菩薩等我們等了多少世了?生生世世隨逐於我。
包含老和尚也是啊。護念我們,多少世,難怪我們一聼他老人家講經就很歡喜,那絕對不是這一世才遇到他老人家的。
這個法不能囫圇吞棗,不能走馬看花,學一句,要領悟一句,要落實一句。【諸苦盡從貪欲起】了,就要練不起貪求的心,不起要求的心,不起控制的心。
説實在的,這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爲習慣控制了,它有一個過程,生處轉熟,循序漸進,這還急不來,急了還會上火,急了還會沒信心。是吧?急了還會:“算了,不修了!”“算了,不幹了!”會上火的。
要怎麽做呢?你看,老和尚指導的夠細的吧!“難行能行,慢慢的學,”這個“慢慢的”不是有一天沒一天,“慢慢的”,是不要着急,這個文字要解對。
你看,老和尚說慢慢來呀!結果你本來就是...,你還拿這一句當藉口。
“逐步逐步放下,一下子放下做不到。先從那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這麽具體的指導,我們就得依教奉行了,“身外之物包括錢財、珍寶、產業......。”
但是,在放下的過程,不要又出現執著點:“我要依教奉行”如入無人之境,錢捐出來了,結果家裡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家裡人全跳起來了。這是不是又是一個執著點產生了?執著點沒產生,像鏡子一樣,會考慮的比較周到;執著一產生,就衝到那裡去了,飛蛾撲火,執著了。
“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逐漸逐漸的放下。”這個就是章嘉大師教的布施。這個整個過程,從“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以後更進一步,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喜歡的送給人;新的送給人,舊的自己用。”進步到:我只有這一樣東西,心愛的也能夠割愛,慢慢這樣練。
後面這裡又補充了一點,這一段後面:“可是單單修施捨,若不學看破,施捨是很難過的。”你最心愛的東西要捨出去,有沒有覺得要扒你的皮?要送出去以前有點輾轉反側。
所以,這裡老和尚慈悲,要布施,同時用看破,用智慧來幫助放下。“看破是智慧,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這樣施捨之後心裡會有法喜,”你看,用智慧,不止不會難捨,還會捨出一種法喜,“會很歡喜,不會捨得很難過,很後悔。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
因爲有智慧了,當然,智慧怎麽來?【慧需聞】,黃念老這兩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太重要了。【慧,要靠聞法】。大家應該有經驗,比方説,你一聞法,一直在聼老和尚講忍辱忍辱忍辱,你會不會覺得,那一段時間,比較忍得住。在境界裡比較容易提起來了。那個就是聞法,熏聞成種,它會起現行。
你聞法不斷了,你就會有一種感覺,好像遇到哪個境,突然《無量壽經》那個句子就上來了,還跟這個情境很相近,你也沒有刻意去想它,它就冒出來了。那個就是你自性裡面會起覺照。代表你平常不會胡思亂想。
比方説,最近遇到這個境,冒起來:“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現在過年了,比方説你們家很大,挂個燈籠要挂多久啊?哇!真是工程!大掃除,哇!家裡大。【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生活往簡單的方向走。
你看,我剛學佛的時候,老和尚講,他到美國去,美國人房子特別大,老和尚說是人住房子,還是房子住人?禮拜六、禮拜天,割草呀,忙得不可開交了。請人?工錢好貴!都算小時,捨不得。
老和尚常提到,他當時侯,佛陀教育基金會給他準備一個房間,我去睡過。有一次,我要離開香港,老和尚說:“你去哪?”
“師父,我到臺北辦點事。”
“臺北,我有間房間,鑰匙交給你。”住幾天。老和尚讓我們住,是讓我們學習的。他當初住的那床很小的,確實整理起來很輕鬆,“咔咔咔”棉被就折下去了。整理起來那麽小一個房間,所以,爲什麽出家人叫方丈?方丈住持住的地方叫方丈,一丈見方而已,不是很大。所以,這個都有道理的。
黃老:慧需聞,定需習。定功,要練習的。不然,我們遇到境界這個心就定不下來。所以,我們盡量每天固定時間念佛,這個就是習定。當然,不要聼了我這個話:“哦,念佛是習定,其他的不是。”那就又聼偏了。
定要隨時隨地練,你能排出固定的時間,它能提升,但是,你提升之後要用在一切時,要專注,不能慌張。
【步從容】走路要定,不能慌。一舉一動,【緩揭簾,勿有聲】,不要一拉,窗簾結果扯下來了,又得重買,又得修理,那個一定是心躁。
講話也是習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你講話一快,心就跟著動。【一切言動都要安詳】,這個都要習定。爲什麽我們傳統的教出來的孩子,他是小大人?《小兒語》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
而以前的環境,他都接觸大自然,他的悟性就在大自然當中陶冶,然後,他在大家庭裡面,父母以身作則,他就被這種父母長輩的身教在陶冶他,所以,他對經典不會反感。
我們今天父母說:“趕快讀經!趕快學經!”然後,父母的言行又跟經典不相應,他會反感。
我從小也不是傳統文化這種私塾這個教育的。但是,我們可以感覺我們父母那一代,還有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們的一種道德的威嚴,讓我們終身都很仰慕自己的父母。這一點,讓自己身心,心靈很健康。【大孝終身慕父母】,古人這些話很有味道。
那這個慧,要靠聞法。而當我們聞法了,我們也照著做了,照著做就是放下。因爲經典都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落印象。
你越放下,智慧越長,煩惱輕了,智慧就長了。你的良性循環就轉起來了。尤其你聞法了,知道越施越多,越多又越施,你就越做越不勉强了。你對這個法有信心了,沒有絲毫勉强。
甚至於,你在施的時候,你還常常想到:“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你在布施的時候還提醒自己:“不要放在心上。”心上放什麽?放阿彌陀佛。你放在心上這個過年也很麻煩,你送、送、送,放在心上,嗯?他怎麽還沒回禮呀?煩惱就來了。
這個時候,煩惱不能著在:“他怎麽還沒回禮?”要觀照:我的煩惱是因爲起了要求對方的心。我終於把這個賊王找到了,擒賊先擒王。人真的能反觀内照,真的不會覺得有壞事。就會覺得,哪怕世間人覺得不好的事,就是來提醒自己、來幫自己的。
就像年輕人談感情,陷到煩惱裡面,他一反觀,他的收穫就大了。他能找出他最嚴重的執著,那他不感謝這個境界才怪。所以,能反觀,那就做善財童子了。統統是來成就我的,統統是來幫助我:認識我心上還有哪一些執著得放下。那就人人是好人,都是來成就我的,當然都是好人了。那就事事是好事了。
你越感覺得到,你這個法就越用越純熟,你就越來越感恩境界 的提醒。所以,你看薰習的好處,你遇到境界那個法很容易起來。修行人的警覺性、敏銳度要越來越高。這樣才能自愛。這個念頭跟自己自性不相應了,趕快:【阿彌陀佛】!這樣才是三皈依啊。皈依覺正淨。
比方,老和尚說,【積財喪道】,我們能不能感覺到?爲什麽積財喪道?這個錢賺多了,多了以後就在那裡想了,或者想更多,想放哪裡呀。有沒有覺得傷了自己的清淨心?感覺到沒有?
或者你們家東西多了,會不會讓你比較不清淨?趕快送,有因緣就送。不要聼到我“趕快送”,就亂送。送,也是道場。你要送適合的人,明明他經濟狀況很好,你還常送他東西,那個窮得不得了的,你都沒有送,這個《論語》也有教。...,去幫助那個很緊急,很困苦的,不是去錦上添花,送給那個很有錢的。
所以,送人也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不要一聼:成德法師說:“送!”那你又法執,又執著在我講的這一句話了,你就沒有在送當中練般若,練面對境界清楚。有時候你會送,就送出一個法緣來了。送到人家心坎裡面去了。但是,不能有自私的目的,不然就搞輪迴業了。你送東西讓人家歡喜,都是爲了讓他更愛樂聞法,結法緣。這樣就對了。
今天,好像進度還沒開始,時間到了,我們放下進度的執著,大家有沒有感受到,這一段我們上個禮拜,我剛剛念的句子是上個禮拜的,有沒有味道?味道很濃啊。你要好好品它,不能囫圇吞棗。同樣的經教,不能只學一次,要重複學習,就很有味道了。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恭祝大家:新春吉祥!身體健康!閤家平安!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也預祝大家春節期間,法會殊勝!因爲人都聚來了。這個時候是辦法會很好的時候,當然不是馬上唱起“覺海虛空起”,不是這樣,家裡的會,跟三時繫念不一樣;家裡的會要開得不落痕跡。讓家裡人覺得:跟你談話聊天,很愉快!很舒服!這個也是辦法會。
要記住:先以欲鉤牽,先瞭解他現在的需要在哪,他的苦在哪,他家庭的情況問題在哪,你就能契機的給他一些護念、供養。要傾聽,你就比較容易瞭解對方的狀況。
而且,你現在肯多傾聽,對方就覺得很欣慰了。現在人,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都找不到跟人家好好聊聊天,稍微緩緩情緒,講講話就有治愈的效果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