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4, 2023

成德法師 20230906(26)「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想找捷徑的人就越走越遠了。什麽路最近?老實念佛,這個路是最近的】【我們一想“快一點!快一點!”就快不了了。】



成德法師 20230906(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講記,一百零四頁。談到四弘誓願。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師父上人講到“至於第三願”,前面講兩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因爲淨土,大乘法門,所以,拓寬心量很重要。接著【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不降服煩惱,要去利益他人,這個不容易。...


《太上感應篇》也説:【正己化人】。正己在先,化人,這個“化”字,也是自自然然的感化。


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師長講到了,“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才能認真去學法門。前面兩願沒做到,不能學法門。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


我們隨文入觀,老和尚這麽開解了,這麽設問了。這些都是重點了。我們從這個文字當中看到老和尚苦口婆心,講到一些重點,勸請我們注意這些重點。


“我不騙你,為什麼?好像蓋大樓,前面兩願是地基,地基還沒有做好,就往上面蓋樓房,不要幾天就垮了,永遠不能成就。你就曉得基礎愈堅固愈結實,將來這樓蓋得愈高愈大。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我們這一生當中,地基都打不好,因此暫時把後兩願保留,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這樣才好!”


這是一個策略,我們得自知之明,不能好高騖遠,師長將修行總結。我記得初學佛,好像每一本書前面都會有一段老和尚的開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那一篇開示寫到:“佛法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第一條就點出來,佛法是教育。裡面談修行,修學的基礎是三福。這個次第就出來了。


第一福,人天福。這個打地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我們做人做事不下功夫的話,那要達到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不容易。


我們就不説別的吧,像《太上感應篇》講:“不彰人短”,我們不去張揚別人的短處。【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跟人家結怨了。而且我們知道學佛,修心,心去作佛。


當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觀照到心念呢?有時候,還有一點警覺,不能這麽做。但是有點忍不住,“啪!”出去了。這個忍不住,不就又造新殃了嗎?


《無量壽經》指導【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而且往生淨土,淨土從哪裡來的?


從事相上,阿彌陀佛建立的,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從理上呢?一切法從心想生的。誰的心?【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是我們的增上緣。


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得很歡喜,一讀看誰都順眼了,那就是《無量壽經》在加持我們,顯我自心了。


當然,每天都讀比較好。一不薰習了,可能我們的無始劫的習氣又會伏不住了。


我們最近,跟大家常常探討兩個字“相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佛法重實質,這一點不能忽略掉。不重實質,搞表面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搞表面的,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了。


那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心淨,佛土淨。所以,清淨心主要了。


【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要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扎三根的目的是什麽?有同修問老和尚:“到底要扎多久啊?”那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總不是都要給老和尚要個答案:“你説吧,三年還是五年,還是十年?”那你說這咋説呢?這咋教呢?每個人的狀況又不一樣。


我們現在的人,還沒學佛以前的一些習慣很強,都是死板的,固執的,不善於用心去領悟、去感悟。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所以,孔子是因材施教。其實不要説每個人不一樣而已了,諸位仁者,我們每天一樣嗎?


有一句話叫「晴時多雲,偶陣雨」,你看我們一天的情緒變化就多大了?怎麽會一樣?儒家有十六字心法,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它一定要精,才能深入,不能雜學了。【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要找中道。


那你説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有可能說,老師二十四小時,盯著我們:“你偏了,你過了,你不及了”。這不可能。修行靠個人。


實實在在講,真的有老師跟著你二十四小時,我看沒有一個月,你就會用很好的藉口告訴他:“我因爲家裡怎麽樣,啥啥啥...”這個善知識:“阿彌陀佛!”


曾經有個同修弄了一個道場。道場很清靜。他就跟老和尚請示了:“怎麽來用?”老和尚就跟他說了:“他能呆三個月以上的,他是真的來修行,來深入經藏,你連他家裡的都要照顧好。他能呆三年,你要給他頂禮、磕頭。”後來真的十多年過去了,沒有超過一年的。呆一呆,就呆不下去了。


我們所處的年代,我們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請問我們受不受這個年代風氣的影響?修行要有自知之明。瞭解瞭解自己的成長背景,我們不可能不受整個因緣環境的影響。七八十嵗照樣受影響!


所以,《論語》說【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他要找君子多的地方,受好的影響。剛剛講到了,【人心惟危】,人心的變化非常細微,《禮記》我們要對禮教認識,《禮記》是專門在講學禮的。沒有禮就沒有儒家了;沒有戒就沒有佛法了。這不能不重視禮教。


不能理解它的精神,還誤會它了,說禮教會吃人,這個就很遺憾了。這個口業就造重了。


禮,禁於未發,預防法,防微杜漸。提醒我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念頭,我們稍微有點傲慢的心出來了,沒有察覺到,沒有觀心為要,這個念頭就會開始膨脹、增長。


爲什麽扎三根重要?都在護念我們的心。


《太上感應篇》說【不炫己長】,我們可以觀照自己,會不會常常提自己的優點?常常提自己做了那些事情,這個可能有炫己長了。


我們看到《太上感應篇匯編》裡的故事,以這些聖哲人為榜樣,歐陽修先生,大家注意觀察一下《古文觀止》裡面,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特別多,大文豪!


朋友來找他,他不談文章,談辦政治,這個他相對弱一點,你看那種心境,自己最長處的怕壓到別人。【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了凡四訓》這些教誨很重要啊!我們處事的涵養,應對因緣的智慧裡面講了很多。真的值得深入學習的一部經。


真正重義的人,他覺得這些事情,應該做的,做完,他不怎麽放心上。更不可能一有機緣就開始講自己做了哪些好事情。


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觀察自己的心念,然後,也觀察別人,觀察別人的目的是什麽?不是去見他的過。瞭解到:他這個有點炫己長了,適當的機緣,護念他。我們的心念不能離開【自利利他】。因爲我們是學大乘、行菩薩道,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這個見人過,對清淨心的影響非常大


所以,我們這裡談地基重要,這個地基不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人說我的心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沒有受染污,也沒有比較清淨。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每天在接觸一切人事物,尤其我們現在挑戰很大。這個手機對我們的影響就很大了。能用手機而不被手機控制,這個人已經很有功夫了!你看,老和尚都直接說:“我把手機丟掉了!”


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呀。還是保守一點、穩健一點啊。一定要,還是有規範才行。不能每天都受、時時刻刻都受它的干擾啊。那不行的。真正冷靜一看,我們只有退步的分,不可能進步的了!


我們都進入秋天了,不是開玩笑的。時間一天一天在過,一年一年在過,是年已過,現在都進入秋天了,2023進入秋天了,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修行人的警覺性要很高。觀照自己的念頭,有自知之明。


我從小在高雄市長大,那個氛圍,功利的氛圍很强。印象當中,見到鄰里鄉黨長輩,談話“你兒子一個月賺多少錢?”現在幹哪一行,錢賺最多?第一個當醫生的賺最多,第二個賣冰的。冰好賺。


但是,我感覺賣冰可能對人體不是很理想,你看女孩子太愛吃冰了,可能到時候子宮太寒,要懷孕都困難了。甚至於每一個月就難受了。


所以,做什麽事業,這個也要考慮了。八正道,其中一個,正命,選擇利眾的行業來做。不能對衆生有損害。


在功利的氛圍,就會形成比較急於求成。這是不知不覺影響的,我們一想“快一點!快一點!”就快不了了


有沒有短一點的捷徑啊?想找捷徑的人就越走越遠了。什麽路最近?老實聽話真幹最近!老實念佛,這個路是最近的,我們開始耍聰明了


這裡老和尚說了:“我不騙你!”


【福在受諫】能聽修行過來人的話,這個是大福報,少走很多彎路。老和尚常常舉例子,鍋漏匠老實聽話,他什麽彎路都沒走,三年站著就往生了。


我們老不老實,聼不聼話?這個不是自己嘴上講的。在哪裡看呢?我們每天接觸一切境緣,有沒有用老和尚教的,來處事待人。那就是老實聽話了。老和尚的教誨重視了,珍惜了。


假如,每天在境緣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習慣、習氣,這個就沒有老實聽話了。修行靠個人,這些部分都要靠自己檢查、勘驗。


記得當時侯老和尚强調扎三根,學《弟子規》。剛好是2005年,在澳洲淨宗學院每一年都辦紀念先師長,老和尚的三個老師還有護法,因爲章嘉大師、韓館長他們都是三月份往生的,都在這個時間,辦佛學講座。


你看老和尚都是指導我們:時時不忘老師護法的恩德,其實這一念心就跟菩提心相應了。修行人不能忘失菩提心,《華嚴經》説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這個是印光大師比喻的。打仗,主帥重要。主帥指揮錯了,全軍覆沒了。


所以,《勸發菩提心文》我們得多讀,多深入學習,冷靜去觀察,都沒有離開:知恩的心、報恩的心。一開始,念本師恩,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恩,他是根本的老師。念父母、師長、施主、衆生恩,包含最後一個,念正法得久住,這個就是報恩的心了。你看,都沒有離開知恩報恩。


當時候,2005年辦這個佛學講座,老和尚就説了:“全部學《弟子規》!”結果一報名,沒什麽人來。後來老和尚發了一個通告到全球淨宗學會,要學《弟子規》,底下落款,他老人家頂禮。那畢竟都是老同修了,一看老和尚寫頂禮,不敢不來了。


所以,我們已經爬到樓上去了,突然老和尚:“下來下來!先打地基!”有點不情願;“我是學大乘的,不止大乘,我學一乘中之一乘,了義中之了義,不可思議微妙法門!”人有所偏好的時候,你聽老和尚講話也是挑著聼的。你跟老和尚學就要學全面的,他一代時教的重點你都要掌握住的,你不能只要一塊,其他的不怎麽重視了,這樣會學偏掉的。


我們也有看到,拿老和尚特別强調的某個部分來,搞名聞利養。這個都不足爲奇了,爲什麽?强者先牽。我們還沒學佛以前那個名聞利養心太强了,會換對象的。一不小心,沒有學佛以前的習氣就現前了。


就强調《無量壽經》重要,你看我每天都多少遍!你們不讀《無量壽經》往生不了啊!


你看,他抓著一塊《無量壽經》開始在自我標榜了,鞏固自己的...,都要聼我的!


後來老和尚一發現了,專題裡面提醒了,《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裡面就有提醒到了。


人家本來修了幾十年,都是念《阿彌陀經》的,都很老實在念佛了,你就要告訴別人:“你念《阿彌陀經》不能往生!要念《無量壽經》才能往生!”這個都是動道人心了。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些,也要注意,引以爲戒。這些習氣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我們覺得什麽重要了,就把它放大,還要强迫別人聼自己的。


我就有一個同事,她就告訴她身邊的人。她本來性格就比較強,又是女的。女要柔順,不能太强勢了。


她跟人家説什麽呢?她說:“你們不聽蔡禮旭老師這個香港四十集,你們沒有聼三十遍,你們成不了的!”


我一聽到這個消息,趕快打電話給她:“你別害我!你不要强迫別人!”你自己覺得重要爲什麽一定要這樣要求他人呢?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所以,一執成病。那個執著境一起來,可能就障礙自己,還去影響到別人。


所以,老和尚爲什麽要講《金剛經》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我們太容易的【住】了,太容易產生執著點了。


比方説,今天我們探討這個:打地基重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極樂世界去,再學。有人一聼完,來勁了,看到別人看佛經,“不聽老和尚的話!還看《四十二章經》?”啪啪啪,批他一頓了。


老和尚說,一門深入,一門是淨土宗。淨土宗修行的基礎是三福。再來,老和尚說一門深入《無量壽經科註》,大家知道《科註》裡面,佛經談了幾本嗎?


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解。大家冷靜看一下《無量壽經》裡有什麽?有沒有五戒?五戒講得可細了!你看第三十五品,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五倫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講得很細。一部經裡面佛法的五戒十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行願,都在這部經裡面嘛。


而且,科註裡面黃念老引很多經論,讓我們對每一句經文能深入理解,理解的深,又理解得廣,你就知道怎麽好好去落實這一句經文了。這個都要理解對,老和尚的用意:怕我們襍學了,讓我們回到這一部,這麽完整的注解裡面去深入。你看這本注解裡面五經一論引了多少啊,太多了!


所以,難就難在,我們有時候起了執著,自己不知道。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就要能聼得進別人的勸了,不然別人也幫不上忙。同參道友,良師益友,旁觀者清。


像有個同修,頭痛了,找醫師給他把脈,醫生說:“你是不是頭會痛啊?”


他說:“對呀!頭會暈,不舒服。”


“你每天几點起來啊?”


“每天三點就起床了。”


“你怎麽不多睡一點啊?睡足。”


他說:“不行啊!老和尚說,要趕快去呀!”趕快去極樂世界。


你看,他聼一句法,他就執著一句法了。頭痛不管了,趕快去吧。那你繼續頭痛,到時候血壓高,突然間倒下來,去得了嗎?借假修真,你看,聼一句經文,一執著,你就忽略其他的部分了。


修行人的心要調柔。不能聼一句法語你就激動的要死,衝啊!衝啊!什麽都不顧了


心一調柔,容易觀照自己,也容易面對境界,能感悟,能觀察


我們常説,這個執著境一上來,固執一上來,誰講都沒用。


“我今天在這世間只修兩條:發大心,斷煩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那時我已經是無量壽,再學無量法門,有的是時間,有的是修學環境,決定成就。法門修學圓滿,圓成佛道,四願一生都辦妥了。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辦妥。”


末法時期,在《大積經》當中,也是提醒:【正法時期,戒律得度;像法時期,禪定得度;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當然,聽了這句話不要又來勁了。人家在學密,學禪,然後你就:“不能成就的!”就又開始... 我們管自己都沒管好,不要都想著要管別人。説實在的,自己還沒管好,管別人,別人都不會服氣的。講那些話都白講


三輩往生裡就講得很清楚了,所以,阿彌陀佛心量廣大,所有學大乘的都能往生,只要他肯發願往生。【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一切大乘法門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幹嘛一定要强迫他來修淨土才行呢?


你就讚歎他,修學的精進,讚歎他,他歡喜。他假如是學密的,那你就跟他說:黃念祖老居士,有説什麽。給他勉勵勉勵,交流交流就好了,不要去否定人家。


黃念老講的:“我斗膽的說,不管你學哪個法門,”并沒有阻止人家學其他大乘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脫離輪迴,不可能,不容易。”這些有提醒到就好了。


學禪,我們台灣廣欽老和尚,這是學禪有成就的。你看,他都勸人家要老實念佛。你看,禪宗,禪門晚課做什麽?《彌陀經》念佛,這樣更保險。


在跟老師學習,成德感覺,老和尚提到,他跟雪爐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有很多很關鍵的開示。

比方説,老和尚說了:“老師教你什麽,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挂洗刷得乾乾淨淨,你清淨心現前,你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達到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你可以出去參學,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資格參學。”


這跟四弘誓願很有關係。【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在什麽基礎?根本智。你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有清淨心有根本智了,不能亂參。


這個還有實際的例子哦。善財童子他就是當生成就的一個榜樣。他的表法我們不能沒看懂。


除了,他的其中一個表法,只有他是學生,其他都是老師。而且他出去參以前是跟著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他要先得根本智,他才離開文殊菩薩出去參學。


成德觀察,有一些年輕輩的,他聼太多人講,都把他聼亂了,他不能匯通。不同人講的,哪怕都是跟老和尚學的,他也會聼得不能匯通。他就自己產生懷疑了,而且,有時候他很善良,他都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人越自責,他煩惱就會上來了。他會沒信心,所以,學佛學得產生憂鬱的是有的。


當父母、老師不好好護念好,這些關鍵沒有注意到,你害了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這個孩子最信任哪個老師,你要讓他跟著這個老師學,當然這個老師也是要正知正見才行,你不能讓孩子聽了,都亂掉了。


甚至於當父母的在跟孩子講理的時候,導而...,循循善誘,不是(拔)苗助長,硬拉的,不是强勢的。有時候孩子很善良,很崇敬父母,你這父母的態度一不對,他還是覺得自己錯。這個都會讓他的心裡面積纍負面的情緒,積纍到一定程度,他就會憂鬱了。


...,鼓勵,不要否定。...,開,是啓發,不是一直灌輸他。當父母老師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他的學生跟孩子的悟門就會被他堵住。我觀察好多,這種情況,個人、團體,老師一開口就停不下來的,他帶出來的孩子都沒有悟性。


教學要跟著孔子。《禮記.學記》【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是啓發式的教學。


所以,我們要自己檢查了,有沒有一開口就停不下來的情況?這個好爲人師的習氣就很重了,再來,我們跟人家講話有沒有看著人家的眼睛?人家吸收的狀況?不能一開口就如入無人之境。


所以,你看這個《十年因緣》,這些都是關鍵。


還有另外一段,學佛,學教,怎麽學的。老和尚說:“我聼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聼了一卷,第一卷聼完以後,下面我都能講了。”是領悟的,不是學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爲什麽呢?爲什麽我都能講了?“因爲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教學的方法,我也知道。我在臺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麽心態來講,用什麽方法講,這是活的,這個沒有辦法教的。”用灌輸,是學不到悟性的,點到爲止。自己領悟觀察。長期跟隨。


你看,子貢遇到孔子,他就想:“我一年就要超過孔子。”你説,他超得過嗎?那個急於求成的心不放下來,不可能的。


我曾經遇到一個我們廬江的同仁,他説,當時候,剛好接觸到成德講四十集,香港的那個四十集。他就買了好幾箱泡麵,然後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統統不出門。他就一直聼,他説:“我兩三個月我就能講得比他還好了!”後來是他講給我聼的。人,用這種心怎麽學呀!


而且這個心,要看得更深入,什麽心啊?功利心。可能是有點羡慕:這個人挺有一點名氣的。你説,嫉妒心,可能都摻雜在裡面了。“老和尚怎麽講他,不講我呢?”這個嫉妒心可能...


所以,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病。急於求成,這個心就浮躁了。所以,老和尚這一句要長期去追隨,跟隨。一堂課都不缺,你慢慢在這裡頭,去體悟,去琢磨。你體會得心得了。然後,自己在講臺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句怎麽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的,不能契大衆之機。


我見過,一開口停不下來的,都是講老和尚講的,但是,他觀不到人家的心,都沒有觀機


所以,我們聼老和尚講經,能聽到他的心,他的觀機在哪,他的柔軟在哪,他的謙退在哪,他的溫和善良,溫良恭儉讓在哪。


其實這一段,就是我們跟隨老師,建立起修學的正知正見。修學首重建立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八正道怎麽修啊?正見,正思維,你不能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思維了。你要隨順佛法,老和尚的教導了。但是,你知見都沒有建立起來。


其實,老和尚很慈悲,教導我們都是綱舉目張的,你真正靜下心來要掌握不難。


甚至於是一個專題裡面他就把正知正見傳給你了,可是,你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啊。


你看,老和尚講:“菩提心灌注在整個生命中”。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清淨平等覺,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個行門。


有把這五心五行放在心上了,那就不隨順煩惱習氣了。在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以這五心跟五行來自我觀照。不容易偏。都不偏,直趣覺路了。


所以,聼老和尚這些教誨,那對於修行是大幫助。但是,得把它用出來,解行相應,才能得利。


老和尚接著說了:“這一種心態,這一種見解,這樣的思想,就是發菩提心。”


四弘誓願,都要理解正確,你不能一看到【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種求知欲就上來了。學東學西,學一大堆。


“菩提是覺而不迷。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我也發心講經,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那是逞能、好強,好高騖遠,不自量力。”


其實,人,假如能夠真的【觀心為要】,都能看到自己拼命研究經典的心態,看不到都是心太粗了。包含我們自己每天讀《無量壽經》,自己用什麽心態去讀的?老和尚說:“每一天要親近佛菩薩,這個太重要了。”老實聽話的心來讀的。


還是:“他每天都讀兩部,我也不能輸給他們!”這個心自己要能觀照到。你用這樣的心,要念出戒定慧,我看是挺難的。


所以,這個“逞能、好強,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我們也很容易在境緣裡面會冒出來的。【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結果是什麼?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增長邪見?因為你煩惱沒斷,心量太小,縱然說法天花亂墜。”口才很好,“心裡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


心量小,聼老和尚講經,不理解錯,不太可能。心量要擴大得跟老和尚比較相應,比較不會聼錯話


你們有沒有經驗,親戚朋友交代個事,然後讓他去跟別人說一下,結果一傳完,跟你講的,理解的有落差。

因爲他的心跟你的心可能不是很相同,他聼的時候,照他的意思理解去了。當然,有這個情況不能怪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要跟他說:“你可不可以跟我講一遍?”確認一下他有沒有理解錯了。

所以,老和尚這一段分析,這個是講給講經的人聼的。不能解的這麽狹隘,這些理都是相通的。連我們聼經,我們不拓寬心量,我們不調伏煩惱,你要聽懂老和尚講的東西,不容易。你愛憎心很强,就挑老和尚講的東西了。

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共勉劉素雲老師的一段教誨:“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

最近大家有沒有想吃什麽?裝物,貪戀多。當然,講話不要太絕對,你心裡想吃什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剛好身體特別需要;一種,是你貪吃。你看,兩種三種,你有沒有說:“你就是這一種!”這樣講話太冲了,太直接了,要懂得含蓄一點。你也護念到他了嘛。

“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這段法語開解的太好了。這一句話能聽,我看極樂世界就快到了。不知道諸位仁者最近練得怎麽樣?這段話練得如何?

現在是夏天,有時候那個扇子,【人我是非,一扇揮去;慈悲喜捨,六字念來】。這個是李炳南老師的教導。老和尚有寫成墨寶,有同修把它做成扇子,這個挺好的,清涼風,一面寫著【境隨心轉】,扇幾次,心把它清涼一點。心就轉過來了。

心裡面都是這些煩惱,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講經的人,講出來的東西從哪裡來的?自己的心。我們心裡常常裝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講經的時候,馬上這些東西都沒了,不可能!

所以,我也見過,在講臺上駡人,而且還有什麽?冷嘲熱諷!哎呦,那習氣很重啊!都諷刺別人的習氣了。

平常講話,就容易冷不丁的,就跟人家諷刺一下,美其名:幽默。事實上對人不尊重了。你在臺下常常這麽講,你一上去,一句不講,我覺得不大可能!你講得有點得意的時候,“啪!”就出來了。

我曾經遇過會長跟我說,邀請哪個講師上臺去了,當面就説了:“會長啊,你太吝嗇了!老和尚說,越施越多,你怎麽人家信衆來了,送那麽少東西!”這個人情事理都不懂。這個慢心太強了。而且,你真的確定人家有這個情況,人情事理上,也應該尊重他是一個道場負責的。你護念人,要顧及到人情事理,這種事怎麽可以公開講呢?講的是大乘佛法,結果連世間的人情事理都不懂,這個問題會很大的。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這個家庭裡也是這樣,大家不要一聽,都拉到道場裡面去了,沒有拉回來自己的家。

尤其大家都成年了,不要在其他家人面前去講另一個家人的問題,要規過於私室。

下一段,師長講到了:“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一部《華嚴經》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特別在《四十華嚴》裡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華嚴》分為本末二會,本會文殊菩薩。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時,就是修前面的兩願,在文殊菩薩會中發無上心,斷了煩惱,成就戒定慧三學,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帶表演,這個就是表演。

“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以,佛門的表法,我們得看懂,就得大利益了;修學的次序,就掌握正確了。所以,善財童子一生圓滿了。

“他一生圓滿了。諸位要把四弘誓願,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個很重要。“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接著經文,發菩提心,接下來是“『修諸功德』。功德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而且,成人之美,心裡是清淨,沒有貪著別人的讚歎,這個才是功德。梁武帝這個公案給我們很深的印象。

“下句是功德的具體說明。”怎麽修功德呢?

“『奉行六波羅蜜』,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為之總綱領。”

所以,老和尚說,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六度萬行,跟人相處,和爲貴,家和萬事興。六和的核心:見和同解

組織家庭,夫妻見和同解,非常重要。但是,這個見和同解不是說,對方一定要聼自己的。這個叫强勢了。然後說:“我都是用佛法跟他講的了。”用佛法講,那個是表面文字,用什麽心講,才是重點。

你强勢的講,你用説服的去講,心就已經跟佛法的教導不相應了。那就變自欺欺人了。騙過自己了,還都覺得:“我都是用佛法跟他講,每一句都是。我沒有自己的意思,都是老和尚教的。”還把責任推給老和尚了。老和尚說:“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沒有控制要求。這樣才是把佛法用出來了。對方不能接受,不要執著硬講的,我們用身教帶動,感動對方。處事,修六度。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一切眾生接觸,應該要怎樣做,佛教我們六大綱領,我們要遵守,要照做。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每一類的細行,”就是把它展開來講,“都是無量無邊。”

六度,接下來,老和尚進一步開解。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夏蓮居老居士也講一段六度,大家也可以多體會一下。

夏老說了: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跟人家相處,讓人家生歡喜心,這個是布施。慈悲歡喜,就是念念為人想,慈悲了。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嚴格的嚴,清淨的淨;嚴淨身口意三業,這是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隨每天的緣,逆來順受。所以,不能跟境界對立起來不能逃避境界,隨緣順受,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是忍辱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不然,我們一看精進,容易著在相上的精進。祖師這些開示都很有味道。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不然,我們一想禪定,那就是虛雲老和尚一坐,兩個禮拜過去了。我們一想,差太遠了。你看,夏老說,不忘正念,從這裡下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以方便覺察為般若。時時能觀照般若。觀心為要。而且,處理什麽事情,慈悲爲本,方便為門。你常常都會替人想,佛菩薩同體大悲一加持,你會很有靈感。你就能隨緣妙用。善巧方便去處理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