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30913(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蔡禮旭老師20150108《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29)https://youtu.be/couy1KnosG0?list=PLj3-6Dw0D3Q5sJFVNolKMHF69tZiYSOT3)
其實,我們看《太上感應篇》說【見他色美】,這個【見】字就是個關鍵。因爲萬法因緣生,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有煩惱;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善心所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這邊剛剛講到的,天親菩薩歸納二十六個煩惱。
但是,不管是善還是惡,它遇緣會起現行。假如我們都是去親近善知識,每天不離佛菩薩教誨,老和尚説的,他在這個時代能夠不被染污,能有成就,天天親近佛菩薩,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善根就不斷增長。
但是,我們要觀察,老和尚他能天天讀經聼經,他關鍵在哪?他的關鍵在:【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請問大家,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是不是布施?他每天想著要給衆生最好的法布施,法供養,這個就是把自己供養給佛菩薩了。布施再提升就變供養了。所以,離不開。人能不斷行善,就是有利眾的心,把自己布施出來了。
藕益大師講六度:【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你看,一句佛號裡面圓滿具足六度。我精進念佛,現在天災人禍太多了,溫室效應那麽嚴重,我以至誠念佛的心,迴向世界免災免難。你看,他身心世界放下了,精進念佛的功德迴向給苦難衆生,迴向給這個地球。
請問這樣去用功,這個貪色還會起來嗎?不容易起來了。往往是什麽?我們順著自己的欲望,又去看一些會讓我們欲望增長的東西,所以,這個【見】字很關鍵。你不要去接觸!
所以,孔子教導顔回,顔回問什麽?顔回問【仁】,怎麽去行仁?行仁就是布施。仁者愛人,去愛護別人。我們看孔子怎麽教?【克己復禮爲仁】,愛人,孔子教他從哪邊用功?【克己】。我們想想,有道理。一個人都克制不了自己欲望,他怎麽愛人?要自愛才能愛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我們才能把自己貢獻出來給衆生,貢獻出來服務他人。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爲什麽欲望那麽多?太閑了!假如你每天都想著要去利益他人,你會覺得事情幹不完!把自己布施出來了,這些五欲的念頭就少了。太閑了,你看以前的人都不能游手好閑。【勞則思】,每天辛勤的勞作。
我們這個貪欲比較重。上一輩像我父親那一輩的人,你看他們從小讀書用功,然後還下地幹活,替父母分擔,【勞則思,思則善心生】,特別能設身處地(體會)人家的辛勞。
【逸】,放逸的人,【逸則淫】,放逸的人常常容易陷到一些玩樂裡面去;有責任感的人,他的時間都用在盡本分責任上。所以,不能太閑。
諸位仁者,我們入佛門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不能發空願。印光祖師强調【敦倫盡分】,老和尚再補一句【是大道】,修道要從敦倫盡分做起,我個人感覺,你光要敦倫盡分,你的時間就不夠用了。
現在要幫一個親戚朋友,都是工程,大工程。爲什麽?你真幫過了,你就知道了,不簡單!
首先,你要幫他,他有業力,他的家庭有業力,整個大環境有業力。我們要幫他,我們也有業力。哇!你看,這要多少用心在其中?而且,你幫一個人不是幫一天,事就結束了。你要幫助他真正轉惡爲善,真正把觀念轉過來,那你都要練【應無所住】的,【而生其心】才行!
你假如還想說:“我都跟他講幾次了,他怎麽還不聼啊!”你就火燒功德林了。你給他講了幾次,都不能放心上,你一放心上,你的耐性可能就不夠了。《金剛經》在哪裡練啊?般若在哪裡練啊?在境界當中練,【即相離相】。在跟這個親戚朋友的緣當中,做了,不放在心上,叫【做而無做】,【無做】就是沒有放心上。有放在心上,你就會有期待,你就會有期待落空的痛苦。
所以,我們這些欲望,之所以強、多,還是我們沒有把心念放在自己的本分責任上,沒有放在利眾上。所以,自己都布施出來,自己的【我】慢慢淡了,我的欲望也會跟著慢慢淡。當然,我們探討這些部分,大家切記:要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我印象很深,黃念祖老居士講課的時候説到,有一個男眾對黃老說:“我從今開始斷欲!”接著黃老問他:“你太太同不同意?”黃老提醒,我們畢竟已經成家了。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這些人情事理,我們也要敏銳。
所以,要守住:你明白一個道理了,嚴格要求自己,不是去嚴格要求別人,這樣就沒有恕道了。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放下習氣、放下强勢,不是這個貪,這個習氣、强勢,換對象。你學了佛以後,更强勢了。這一點要慎重!學佛之後要柔和、柔軟。不能進了佛門這個强勢更增長。
我觀察下來,學了佛以後,更强勢的超過一半。我已經很保守了。我們真的不觀心爲要,觀自己的心念要細緻、深入,不能太粗心了。
當我們真正柔軟的時候,我們的親戚朋友都能感受到的。而且,會設身處地,柔軟的人會設身處地,不會强迫別人、苛求別人。
其實,當人的精神層面提升的時候,他這些物質的欲望自然慢慢就淡了。師長老人家有説,世味哪有法味濃?
所以,我們應該很不落痕跡的,不能做得太刻意,不落痕跡的,善巧的,提升另一半的精神生活,當然,你不是硬拽他,越拽越適得其反。你要做得讓他歡喜,讓他願意效法你。他精神層面一提升,物質欲望自然就淡了。
當然首先,大家學佛要學得歡歡喜喜的,不能一張愁眉苦臉,我看另一半不阻止你就是他的善根了,不要説帶動他。
你真的有心要利益親戚朋友,必得佛菩薩加持,因爲佛菩薩都是同體大悲,你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是佛菩薩的心肝寶貝。你有心要利益他們,佛菩薩的加持力就到了。
成德自己有煩惱的時候,我就打個電話跟人家聊一聊佛法。我心情就不一樣了。所以,真的是別人在幫我!我們一跟人家交談,佛法就提起來了。
煩惱是假的,它都不是真的,所以,你一轉,你不要一有煩惱,你就陷在那個煩惱裡面。你一轉移,去接觸會讓人提起正念的境緣,煩惱就不見了。
你體會越多,你就真的感覺煩惱是假的,它不能控制我們;正念現前,邪念就染污不上了。當然,你找人家打電話要找對象,會聊佛法的。你不要去聊八卦,要有良師益友,善友為依。或者你選這個《玄奘大師傳》,還是老和尚弘法六十周年紀錄片,你一看就振奮精神了,這樣的光碟、視頻應該是不少的。
所以,事上真正要捨,真正要放下,目的在恢復自性清淨,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我們所有的修行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心要越來越清淨。
“布施的功德很多,不要害怕布施財富,明天生活怎麼辦?所以佛教我們布施,我們總衡量衡量,自己有多餘的,才布施一點,還得儲蓄一點。這都是放不下,做得不夠徹底。換句話說,貪毒斷不乾淨,只是去了一點點,餘毒還在。如果根本沒有除去,那就壞了。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定要把貪毒連根拔除。”
我們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所以,要連根拔掉。
“對於世間功名富貴、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絲毫也不沾染。”
剛剛跟大家提到【觀自在菩薩】,對自己的心念要敏銳,你的心念跟覺正淨相應,不會生煩惱,你會感覺自己正能量隨著念頭都在增長。
觀察只要起了功名富貴、名聞利養的心,就會有煩惱了,你就會覺得不自在了。敏銳一點,就會覺得心上有點不舒服。你越敏銳,你就會覺得別自討苦吃了,別跟自己過不去了。爲什麽清淨自在不去過呢?
《格言別錄》裡面有說【我有一言君記取】這好像是白居易先生說的,給我們世間人說的:【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世間人都幹什麽?自討苦吃,自找的。又有一句俗話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這話有道理,知足常樂。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跟非洲人一比,我們已經是幸福的不行了,沒有什麽好抱怨的。攀比心很容易生煩惱,這個攀比會造成無窮盡的煩惱,我們自己要觀照到。我爲什麽煩惱?我攀比心起來了,別跟自己過不去了!
所以,學佛是學自愛,愛自己的本性。
“生活所需,生到這個世界就有一分福報,這個福報是你與生俱來的。你命裡不該餓死,決定餓不死;命裡該餓死的,給你一座大金山,還是會餓死。”
理得心安。我們之所以煩惱很多,理不明。這一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能真正相信這個真相,煩惱就去大半了。你看年輕人想組織家庭的,就爲了找對象煩惱太多了。甚至追求,追得每天耗很多時間精力,產生很多煩惱。他能知道【命裡有時終須有】,這些煩惱就不存在了。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來,人太强求了,搞得自己很累啊。
其實,年輕人真正明理,莫向外求,應該提升自己的德行,德能福報。人生因緣都是感召來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你越提升,感召的因緣越好!你現在這個水平,這麽想不開的水平,會感召多好的?我看比較困難。我不説不可能,比較困難。龍交龍,鳳交鳳,這個都是感應的道理。
前面老和尚講的“還得儲蓄一點,這都是放不下”,這句話是對自己講的。但是,你也要顧及到家裡人的心情,他可能理還沒有認知到這個程度,你也要顧及,要讓他們安心。
【衆生無邊誓願度】,首先要從哪裡下手?跟你最親的緣分。你度衆生總有緣分的差異。你不能發了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馬上衝到馬路上:“這一位衆生,我願意度你!”人家覺得你精神有問題了。緣不成熟,人家不認識你。所以,儒家强調【齊家治國】這個次第很有道理的,你連家裡的人都不愛了,你要去愛別人,世間的人看你就很不認可了,太沒有責任了,那你還要度誰呀。
所以,你應該是【齊家】齊好了,做社會的榜樣,人家來請教你怎麽齊家,現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能夠安家人的心,你才能去安衆生的心。我們都考慮不到家裡人的感受,你就安不了家人的心,你還能安衆生的心?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的,學佛最重要是放下貪,放下習氣,不能換對象。
比方説我們的習氣就是很衝動。一聽完老和尚“儲蓄一點,都是放不下”這一句話聼完,下了課拿著,現在好像也不需要那個銀行本子了,現在都是直接用電腦連綫的,這些詞我不是很熟,很衝動,一按,全捐出去了!你們家裡人都跳起來了。
是自己,可以全部都不留,但是你得考慮家裡的生活需要、家人的心情,考慮要周到,不能衝動。不能你一學佛了,衝動的事都造成家人的痛苦、煩惱。
我記得零七年,當時候我們南京...他來參加課程,參加了他很感動,因爲他的工廠很大,他想拿一部分來辦傳統文化學校,當時候,他就説了,我得先問問我爸爸,問問我太太。你看,他尊重他的父親,尊重他的太太。
我們學佛了,不能一激動,都沒有尊重家裡的人,沒有考慮家裡的人。其實,説實在的,我們越爲他們考慮,他們就感覺到:“我太太學了佛,不一樣了。”他會感動,他會慢慢更支持你了。感動不是要求出來的,是自己做的讓對方自然生起來的。
像成德,父母,他們說:“你不用給我錢了”,又沒有成家,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當時候我們的布施,確實要往師父指導的這個方向來做了,錢都可以把它布施掉。你要這麽去做,你才會感應好的因緣來。這是成德自己的一點心得。
因爲,你假如這個布施還做的有一點爲難,那佛菩薩很難派你去服務大衆了。所以,假如說我們覺得希望感召很好為大衆服務的因緣,怎麽都感召不到?可能我們這個布施做的還很有限,布施做的很有限,到時候去服務大衆會跟衆生計較的。到時候還得佛菩薩傷腦筋來給我們調停,派他出去的,跟衆生吵起來!咋辦?
佛菩薩有智慧,不幹這種事情,還得收拾殘局,佛菩薩不幹!
所以,我們要去服務大衆,佛菩薩會給我們考題,看我們有沒有能捨己爲人、先人後己。
“我常常教人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為什麼?相信因果報應。”
相信因果報應,我想沒有人學佛,不知道【因果報應】這四個字的。可是相信的有多深啊?我們今天,還會怨天尤人,埋怨任何一個人,不信因果!信的有限。對呀,你真信因果,不止不埋怨那個人,你歡喜了。爲什麽?還債嘛!你今天欠人家兩萬塊錢,然後拿去還他,還完之後,心情怎麽樣?你會不會還人家兩萬塊,心不甘,情不願?不會的。無債一身輕嘛。
所以,真的學了佛之後,事事是好事,沒有壞事了。所以,相不相信因果,自己要檢查自己的心。
“命裡有的,決定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有一百萬,今天這一百萬我布施了,明天它又來了,來的時候總會帶一點利息,會多一點。”這個師父說,他很有經驗。
“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傳授我這個方法,我就如法奉行,我不懷疑。現在來的福報愈來愈大,動個念頭,事情就能圓滿,就能成就。”
大家看到這一句話,有沒有起個念頭,起個什麽念頭?有沒有起一個:“那是老和尚啊!”應該起什麽念頭?【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而且,佛菩薩對每個人的加持是平等的,大家相信嗎?不平等,那他就不是佛菩薩了。佛菩薩是清淨平等覺。
所以,我們得到的加持,看我們做幾分;做一分,得到一分加持;做徹底了,做百分了,得百分的加持。
老和尚是做徹底了,所以,他的感應殊勝,而且得自在,財富自在,不需要的時候,口袋裡也不用裝錢。不然,叮叮噹噹的還挺麻煩的。需要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這個自在了。老和尚三種布施都很自在,財富自在了,需要多少,來多少;法布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老和尚説法自在。人家不問問題,清淨歡喜,人家一問什麽問題,隨問隨答,説法自在了。我從來沒有見過老和尚在接眾,人家問他問題,他老人家說:“我想一下。”我沒遇過。
就像撞鐘,你扣小,它就小鳴,你扣大,它就大鳴,你不扣,它就不鳴。
第三,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人家本來是四十五歲的命,活到九十六歲,這個壽命延長了一倍超過。這個也是無畏布施殊勝得的壽命自在。
所以,“現在世間人常講的「心想事成」,我的確心裡一想,事情就成了。”
當然,老和尚心裡一想,都想什麽?為佛法,為衆生的事。老和尚有講過,有個出家人要一台冰箱,要了半天要不到。後來老和尚問他:“你幾個人住啊?”“就我一個人。”
“實實在在講,原本我是沒有福報的,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照中國的算法,今年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修的,跟《了凡四訓》所講的是一樣!愈修愈有信心,愈有信心愈敢捨,捨得乾乾淨淨不在乎,不怕。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就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就敢做。”
我們心不安,理不夠明。所以,以理智,以這些經教調伏我們過去今生所產生的一些輪迴的見解,輪迴心,輪迴業的這些見解。
我們既然學佛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自己是感覺,學佛前很多煩惱、憂愁,憂能使人老。
既然遇到這麽殊勝的緣,以前自己煩惱多,就是思想觀念不對。現在,佛陀、老和尚的這些正知正見來教導自己,掌握這個機會,所以,把過去錯誤的想法看法,要把它delete,這個按鍵要自己按,別人按不了,別人幫不了。
然後,聼經聞法每天都不能間斷,download進來。你download進來了,你都用這些正知正見在思維,那就理得心安了,不容易生煩惱。我們已經聞法了,要用這些法寶來思維,不要再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了,不要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了。不要好日子不過。深信因果了,那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了。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