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7, 2023

成德法師 20230913(27)「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我們爲什麽欲望那麽多?太閑了!假如你每天都想著要去利益他人,你會覺得事情幹不完!】



成德法師 20230913(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經文【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在講記一百零六頁。【奉行六波羅密】,這是對於修諸功德具體的説明。 師長這裡講到了,【奉行六波羅密】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爲之總綱領。我們與一切眾生接觸,應該要怎樣做,佛教我們六大綱領。綱舉目張,所謂,六度萬行,掌握這六個綱領,一切行爲就不會偏離菩薩行了。 我們要遵守,要照做。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每一類的細行,就是每一度落實在生活當中(都是)無量無邊。 我們看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捨。要捨,要放下。佛為什麼教我們捨,教我們放下?” 師父這個設問,佛爲什麽教我們要捨?目的在哪?我們瞭解爲什麽了,那就比較心甘情願做了。沒有瞭解爲什麽,可能内心還會覺得:“我一定要這樣嗎?”假如我們的性格裡面還比較有一種逆反:“我偏不要這麽做!”比方説,父母要我們這麽做,我們偏不這麽做。 當然了,父母讓我們做,師長老人家也是有教導了,孝順,孝順,這個“順”還是要順著性德。 父母指導我們做的,跟性德相應,當然要聽話去做;跟性德不相應的,我們要順勢而爲,提醒父母。所以,這“順”也是要有智慧的。我們瞭解爲什麽了,我們就會比較願意去依教奉行。 “你要不肯捨,不肯放下,就是貪,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師長這句話我們承不承認呢?這個就要個人去體悟、去觀察,你體會的越深,你越願意放下貪。爲什麽?不自討苦吃了,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啊!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把自性給丟了,被【貪】給控制住了,一起這個貪念,沒有把它止住,讓這個貪繼續作用的話,【異念紛馳總是魔】,起了貪:“我一定要把這個人、事、物,掌握在手上!”種種妄念、伎倆、打算,就相續不斷了。 所以,“佛說無量無邊煩惱,歸納為一百零八類—百八煩惱。我們的念珠一百零八顆,”連這個念珠都是有表法。我們前面提到四大天王,都是教學的藝術,連佛珠都有表法。 “念佛就是要斷百八煩惱,對治百八煩惱,是這個意思。” 夏老說的:“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你不隨著這個煩惱,隨它去,你只要專注念佛,就對了! “一百零八類講起來很麻煩,所以在《百法》裡,天親菩薩再歸納成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二十六個還麻煩,一般講經只講六個根本煩惱:” 因爲隨煩惱是隨著根本煩惱出來的,所以,最主要是這六個根本煩惱。 “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條還可以歸納,變成三個:貪、瞋、癡,稱之為三毒。三個還可以歸納成一個,就是「貪」。”佛門很擅長歸納。 “所以,無量無邊的煩惱,確是從貪生出來的。佛知道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所以菩薩行門第一是布施。” 所有的煩惱歸納成一個就是【貪】。所以,佛門萬行,以布施為先,功夫要先下在這裡了。就像,對我們要求生淨土的人來講,祖師也提醒我們【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我們對世間的人事物還有貪愛,臨終就被這個貪愛,不管是人事物,就把我們繼續留在輪迴當中了。所以,首先要對治【貪】。 大家看一個人爲什麽會發脾氣?不順他的意了嘛。人家不順我們的意,我們就不高興了,就是我們【貪】別人要順我們的意,忤逆我們的意思了,我們就不高興了。所以,往往是貪不到了,情緒就上來了。所以,你沒有【貪】,就不容易起【瞋】了。 “你怎麽可以這樣對我啊?”都有要求在裡面了。“我對你挺好的,你應該對我好一點啊!”有一種要求、貪求,求不到了,瞋就會起來。 一個人貪心一起,就糊塗了,就不理智了,不冷靜了。這個要自己去觀察,一個人一貪,看什麽事情,看不清楚。這個就愚癡了。 人心地清淨才有智慧,一貪就被這個貪欲蓋住智慧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一般來講,男女情欲起來了,看什麽事,看不清楚了。但是,這個情欲很重,父母、長輩勸,勸不動。那怎麽辦?看著辦。有時候,在劫難逃。你沒有一定的戒定功夫,那個業緣現前,不容易做得了主了。 業緣,不單是男女有業緣,五倫關係裡面都有業緣,都在裡面。你跟一個朋友交往,他很會講話,講話很甜,聽了很舒服,你看他就看不清楚了。【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你喜歡一個人,你就很難客觀看他了;你討厭一個人,你看不到人家的優點了,看人就不客觀了。 看人重要!你看錯一個朋友,很可能他利用你,最後你還得鋃鐺入獄。遇到這種情況,心裡很難平復。所以,要看準人,那得把【貪】放下。不然,要把人看清楚真的不簡單。 不順著那種,因爲對方講的話,自己就很舒服,很歡喜。好面子的人,人家一讚歎他,他就高興的不得了。 所以,要比較冷靜去看人。看他對父母怎麽樣,看他對一般的人怎麽樣,尤其對比較沒有地位的人、窮困的人,他的態度怎麽樣。這樣看人比較看得準。 我們人生裡面,太多最關鍵的因緣,都跟看人有關。 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學過看人的課,有沒有專門花個十二個小時來學一學。 大家可以去翻一下《群書治要360》【知人善任】。你不要覺得,要辦政治的人,才要知人,每一個人都要懂得知人。 你看,擇友,要知人;擇師,要知人。現在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不知人,我們把自己法身慧命給葬送掉了,那還得了!我們要會分辨善知識,這個都是知人。 包含進一步,你要擇偶,這是人生大事。選擇行業、選擇跟隨的人,【良禽擇木而栖,良臣擇主而事】。你看,都是知人。 包含你以後選擇合作的夥伴,甚至你以後做領導人,用人。你看,歷史當中,有用錯一個人,整個國家就危在旦夕了。唐玄宗用李林甫;包含乾隆用和珅。你看歷史當中第一大貪官。你看,一個人用錯了,整個團體,甚至國家的風氣就偏了。 乾隆爲什麽用和珅?當然看電視劇不一定準,那個不一定按照歷史演。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個和珅對於乾隆喜歡什麽,他應該是掌握的非常準確的。假如,乾隆沒有喜歡什麽,那和珅就起不了作用了。你看【貪】,看人就不準了。 有一次,剛好在飯桌上,有同修講了一句話說:“老和尚最喜歡吃小米粥。”老和尚馬上看著他說:“我什麽時候說過,我喜歡吃小米粥了?”當然,從師父的角度,這個也是給我們示範:修行人去不偏愛哪個東西,隨緣。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弟子們,不要常常在那裡傳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是老和尚的意思,然後,一傳,搞得大家都忙什麽去了?不是忙著念佛了,【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我們看,師長講到了:“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這一帖藥是針對貪欲的,你就曉得布施的重要。布施不是別人佔我便宜,是把自己的貪煩惱斷掉,一定要認真去做。” 不止不是別人佔我們便宜,是別人給我們機會福慧增長。我們布施,我們說福田心耕,這個心田裡有恩田。我們布施供養父母,這是恩田。看別人很需要幫忙,這個叫悲田,慈悲、憐憫對方。我們修了福,而且,人,貪欲越淡,所謂,煩惱輕,智慧就長。所以,你看給我們福慧增長的一個好處、一個因緣。 “事上不做沒有關係,心上斷就好了。”這樣的話“理論上講沒錯,是不是真的能斷得掉,不能自欺欺人!”理、事要結合。而且,一個人真正心上斷了貪,那他沒有自私自利了,他真正有機會,他會遇到有困難的人,他很自然,他就會去幫忙。而且我們一般,不可能説:“今天聼了貪是煩惱的根源,我從此刻開始不貪了!”我們做不做得到?那是屬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根性了。 我們也是透過這個教誨,開始在事相當中布施,都會感覺什麽?始而勉强,一開始有點捨不得,慢慢做,慢慢做,就越來越捨得了,終則泰然。 而且,在做的過程當中,自己要去感受:【施比受更有福】!看到別人得到這個幫忙很感激,解決了他的問題。我看了也是很歡喜。也感受自己布施出去了,這個貪念越來越少了,對自己身心受用。 很多東西都捨不得布施出去,你都得守著它們,敏銳的人就會感覺:累。有一句話叫守財奴。你守著錢財,敏銳的人會覺得有點累。我們最近常常說【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觀自己自不自在? 你有放不下的人、事、物,你看,這個物就是這些財,財物,對心理是一種負擔。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認識朋友,他很喜歡古董,或者他很喜歡這些藝術品、茶具什麽,你看他們家擺了好多,你看他的心思要花在這個上面多不多?敏銳的人就覺得累,所以,常常能反觀,觀自己自性在不在,你越觀越敏銳,不給自己添麻煩! 所以,爲什麽出家人,佛定的是三衣一缽,你看,三衣一缽,搬家好不好搬?太容易了!你看現在的人一搬家,半條命!搬完還得休息好一段時間!所以,家纍,家纍,纍贅,這個對我們修行人來講,要敏銳去觀照。 我們剛剛說這個【貪】是煩惱的根源。貪色,怎麽用布施來對治呢?聖人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欲,它延申的是:我的欲望,所以,能把【我】捨掉,能把【我】先慢慢放淡,這個貪欲就能夠減低下來了。“我的欲望,我控制不住了。” 你假如把我放了,你看《四十二章經》談到:你見到比你年長的女子,你當母親看,愛敬的心起來了,你那個“我的貪欲”就下去了;同年齡的,你當姐妹看;比你小的,當自己的女兒看。 對於修行人來講,尤其男眾對治貪色,這是大課題。【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但是,這個我們得講究方法。 成德在《朱子治家格言》當中,有一個經句是:【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有引了《感應篇匯編》裡面談【見他色美,起心私之】這個注解從很多角度,也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就這一集剛好有一集的時間,好像是一個半小時,就談怎麽去對治貪色的問題。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蔡禮旭老師20150108《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29)https://youtu.be/couy1KnosG0?list=PLj3-6Dw0D3Q5sJFVNolKMHF69tZiYSOT3
其實,我們看《太上感應篇》說【見他色美】,這個【見】字就是個關鍵。因爲萬法因緣生,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有煩惱;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善心所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這邊剛剛講到的,天親菩薩歸納二十六個煩惱。 但是,不管是善還是惡,它遇緣會起現行。假如我們都是去親近善知識,每天不離佛菩薩教誨,老和尚説的,他在這個時代能夠不被染污,能有成就,天天親近佛菩薩,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善根就不斷增長。 但是,我們要觀察,老和尚他能天天讀經聼經,他關鍵在哪?他的關鍵在:【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請問大家,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是不是布施?他每天想著要給衆生最好的法布施,法供養,這個就是把自己供養給佛菩薩了。布施再提升就變供養了。所以,離不開。人能不斷行善,就是有利眾的心,把自己布施出來了。 藕益大師講六度:【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你看,一句佛號裡面圓滿具足六度。我精進念佛,現在天災人禍太多了,溫室效應那麽嚴重,我以至誠念佛的心,迴向世界免災免難。你看,他身心世界放下了,精進念佛的功德迴向給苦難衆生,迴向給這個地球。 請問這樣去用功,這個貪色還會起來嗎?不容易起來了。往往是什麽?我們順著自己的欲望,又去看一些會讓我們欲望增長的東西,所以,這個【見】字很關鍵。你不要去接觸! 所以,孔子教導顔回,顔回問什麽?顔回問【仁】,怎麽去行仁?行仁就是布施。仁者愛人,去愛護別人。我們看孔子怎麽教?【克己復禮爲仁】,愛人,孔子教他從哪邊用功?【克己】。我們想想,有道理。一個人都克制不了自己欲望,他怎麽愛人?要自愛才能愛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我們才能把自己貢獻出來給衆生,貢獻出來服務他人。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爲什麽欲望那麽多?太閑了!假如你每天都想著要去利益他人,你會覺得事情幹不完!把自己布施出來了,這些五欲的念頭就少了。太閑了,你看以前的人都不能游手好閑。【勞則思】,每天辛勤的勞作。 我們這個貪欲比較重。上一輩像我父親那一輩的人,你看他們從小讀書用功,然後還下地幹活,替父母分擔,【勞則思,思則善心生】,特別能設身處地(體會)人家的辛勞。 【逸】,放逸的人,【逸則淫】,放逸的人常常容易陷到一些玩樂裡面去;有責任感的人,他的時間都用在盡本分責任上。所以,不能太閑。 諸位仁者,我們入佛門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不能發空願。印光祖師强調【敦倫盡分】,老和尚再補一句【是大道】,修道要從敦倫盡分做起,我個人感覺,你光要敦倫盡分,你的時間就不夠用了。 現在要幫一個親戚朋友,都是工程,大工程。爲什麽?你真幫過了,你就知道了,不簡單! 首先,你要幫他,他有業力,他的家庭有業力,整個大環境有業力。我們要幫他,我們也有業力。哇!你看,這要多少用心在其中?而且,你幫一個人不是幫一天,事就結束了。你要幫助他真正轉惡爲善,真正把觀念轉過來,那你都要練【應無所住】的,【而生其心】才行! 你假如還想說:“我都跟他講幾次了,他怎麽還不聼啊!”你就火燒功德林了。你給他講了幾次,都不能放心上,你一放心上,你的耐性可能就不夠了。《金剛經》在哪裡練啊?般若在哪裡練啊?在境界當中練,【即相離相】。在跟這個親戚朋友的緣當中,做了,不放在心上,叫【做而無做】,【無做】就是沒有放心上。有放在心上,你就會有期待,你就會有期待落空的痛苦。 所以,我們這些欲望,之所以強、多,還是我們沒有把心念放在自己的本分責任上,沒有放在利眾上。所以,自己都布施出來,自己的【我】慢慢淡了,我的欲望也會跟著慢慢淡。當然,我們探討這些部分,大家切記:要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我印象很深,黃念祖老居士講課的時候説到,有一個男眾對黃老說:“我從今開始斷欲!”接著黃老問他:“你太太同不同意?”黃老提醒,我們畢竟已經成家了。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這些人情事理,我們也要敏銳。 所以,要守住:你明白一個道理了,嚴格要求自己,不是去嚴格要求別人,這樣就沒有恕道了。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放下習氣、放下强勢,不是這個貪,這個習氣、强勢,換對象。你學了佛以後,更强勢了。這一點要慎重!學佛之後要柔和、柔軟。不能進了佛門這個强勢更增長。 我觀察下來,學了佛以後,更强勢的超過一半。我已經很保守了。我們真的不觀心爲要,觀自己的心念要細緻、深入,不能太粗心了。 當我們真正柔軟的時候,我們的親戚朋友都能感受到的。而且,會設身處地,柔軟的人會設身處地,不會强迫別人、苛求別人。 其實,當人的精神層面提升的時候,他這些物質的欲望自然慢慢就淡了。師長老人家有説,世味哪有法味濃? 所以,我們應該很不落痕跡的,不能做得太刻意,不落痕跡的,善巧的,提升另一半的精神生活,當然,你不是硬拽他,越拽越適得其反。你要做得讓他歡喜,讓他願意效法你。他精神層面一提升,物質欲望自然就淡了。 當然首先,大家學佛要學得歡歡喜喜的,不能一張愁眉苦臉,我看另一半不阻止你就是他的善根了,不要説帶動他。 你真的有心要利益親戚朋友,必得佛菩薩加持,因爲佛菩薩都是同體大悲,你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是佛菩薩的心肝寶貝。你有心要利益他們,佛菩薩的加持力就到了。 成德自己有煩惱的時候,我就打個電話跟人家聊一聊佛法。我心情就不一樣了。所以,真的是別人在幫我!我們一跟人家交談,佛法就提起來了。 煩惱是假的,它都不是真的,所以,你一轉,你不要一有煩惱,你就陷在那個煩惱裡面。你一轉移,去接觸會讓人提起正念的境緣,煩惱就不見了。 你體會越多,你就真的感覺煩惱是假的,它不能控制我們;正念現前,邪念就染污不上了。當然,你找人家打電話要找對象,會聊佛法的。你不要去聊八卦,要有良師益友,善友為依。或者你選這個《玄奘大師傳》,還是老和尚弘法六十周年紀錄片,你一看就振奮精神了,這樣的光碟、視頻應該是不少的。 所以,事上真正要捨,真正要放下,目的在恢復自性清淨,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我們所有的修行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心要越來越清淨。 “布施的功德很多,不要害怕布施財富,明天生活怎麼辦?所以佛教我們布施,我們總衡量衡量,自己有多餘的,才布施一點,還得儲蓄一點。這都是放不下,做得不夠徹底。換句話說,貪毒斷不乾淨,只是去了一點點,餘毒還在。如果根本沒有除去,那就壞了。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定要把貪毒連根拔除。” 我們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所以,要連根拔掉。 “對於世間功名富貴、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絲毫也不沾染。” 剛剛跟大家提到【觀自在菩薩】,對自己的心念要敏銳,你的心念跟覺正淨相應,不會生煩惱,你會感覺自己正能量隨著念頭都在增長。 觀察只要起了功名富貴、名聞利養的心,就會有煩惱了,你就會覺得不自在了。敏銳一點,就會覺得心上有點不舒服。你越敏銳,你就會覺得別自討苦吃了,別跟自己過不去了。爲什麽清淨自在不去過呢? 《格言別錄》裡面有說【我有一言君記取】這好像是白居易先生說的,給我們世間人說的:【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世間人都幹什麽?自討苦吃,自找的。又有一句俗話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這話有道理,知足常樂。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跟非洲人一比,我們已經是幸福的不行了,沒有什麽好抱怨的。攀比心很容易生煩惱,這個攀比會造成無窮盡的煩惱,我們自己要觀照到。我爲什麽煩惱?我攀比心起來了,別跟自己過不去了! 所以,學佛是學自愛,愛自己的本性。 “生活所需,生到這個世界就有一分福報,這個福報是你與生俱來的。你命裡不該餓死,決定餓不死;命裡該餓死的,給你一座大金山,還是會餓死。” 理得心安。我們之所以煩惱很多,理不明。這一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能真正相信這個真相,煩惱就去大半了。你看年輕人想組織家庭的,就爲了找對象煩惱太多了。甚至追求,追得每天耗很多時間精力,產生很多煩惱。他能知道【命裡有時終須有】,這些煩惱就不存在了。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來,人太强求了,搞得自己很累啊。 其實,年輕人真正明理,莫向外求,應該提升自己的德行,德能福報。人生因緣都是感召來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你越提升,感召的因緣越好!你現在這個水平,這麽想不開的水平,會感召多好的?我看比較困難。我不説不可能,比較困難。龍交龍,鳳交鳳,這個都是感應的道理。 前面老和尚講的“還得儲蓄一點,這都是放不下”,這句話是對自己講的。但是,你也要顧及到家裡人的心情,他可能理還沒有認知到這個程度,你也要顧及,要讓他們安心。 【衆生無邊誓願度】,首先要從哪裡下手?跟你最親的緣分。你度衆生總有緣分的差異。你不能發了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馬上衝到馬路上:“這一位衆生,我願意度你!”人家覺得你精神有問題了。緣不成熟,人家不認識你。所以,儒家强調【齊家治國】這個次第很有道理的,你連家裡的人都不愛了,你要去愛別人,世間的人看你就很不認可了,太沒有責任了,那你還要度誰呀。 所以,你應該是【齊家】齊好了,做社會的榜樣,人家來請教你怎麽齊家,現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能夠安家人的心,你才能去安衆生的心。我們都考慮不到家裡人的感受,你就安不了家人的心,你還能安衆生的心?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的,學佛最重要是放下貪,放下習氣,不能換對象。 比方説我們的習氣就是很衝動。一聽完老和尚“儲蓄一點,都是放不下”這一句話聼完,下了課拿著,現在好像也不需要那個銀行本子了,現在都是直接用電腦連綫的,這些詞我不是很熟,很衝動,一按,全捐出去了!你們家裡人都跳起來了。 是自己,可以全部都不留,但是你得考慮家裡的生活需要、家人的心情,考慮要周到,不能衝動。不能你一學佛了,衝動的事都造成家人的痛苦、煩惱。 我記得零七年,當時候我們南京...他來參加課程,參加了他很感動,因爲他的工廠很大,他想拿一部分來辦傳統文化學校,當時候,他就説了,我得先問問我爸爸,問問我太太。你看,他尊重他的父親,尊重他的太太。 我們學佛了,不能一激動,都沒有尊重家裡的人,沒有考慮家裡的人。其實,説實在的,我們越爲他們考慮,他們就感覺到:“我太太學了佛,不一樣了。”他會感動,他會慢慢更支持你了。感動不是要求出來的,是自己做的讓對方自然生起來的。 像成德,父母,他們說:“你不用給我錢了”,又沒有成家,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當時候我們的布施,確實要往師父指導的這個方向來做了,錢都可以把它布施掉。你要這麽去做,你才會感應好的因緣來。這是成德自己的一點心得。 因爲,你假如這個布施還做的有一點爲難,那佛菩薩很難派你去服務大衆了。所以,假如說我們覺得希望感召很好為大衆服務的因緣,怎麽都感召不到?可能我們這個布施做的還很有限,布施做的很有限,到時候去服務大衆會跟衆生計較的。到時候還得佛菩薩傷腦筋來給我們調停,派他出去的,跟衆生吵起來!咋辦? 佛菩薩有智慧,不幹這種事情,還得收拾殘局,佛菩薩不幹! 所以,我們要去服務大衆,佛菩薩會給我們考題,看我們有沒有能捨己爲人、先人後己。 “我常常教人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為什麼?相信因果報應。” 相信因果報應,我想沒有人學佛,不知道【因果報應】這四個字的。可是相信的有多深啊?我們今天,還會怨天尤人,埋怨任何一個人,不信因果!信的有限。對呀,你真信因果,不止不埋怨那個人,你歡喜了。爲什麽?還債嘛!你今天欠人家兩萬塊錢,然後拿去還他,還完之後,心情怎麽樣?你會不會還人家兩萬塊,心不甘,情不願?不會的。無債一身輕嘛。 所以,真的學了佛之後,事事是好事,沒有壞事了。所以,相不相信因果,自己要檢查自己的心。 “命裡有的,決定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有一百萬,今天這一百萬我布施了,明天它又來了,來的時候總會帶一點利息,會多一點。”這個師父說,他很有經驗。 “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傳授我這個方法,我就如法奉行,我不懷疑。現在來的福報愈來愈大,動個念頭,事情就能圓滿,就能成就。” 大家看到這一句話,有沒有起個念頭,起個什麽念頭?有沒有起一個:“那是老和尚啊!”應該起什麽念頭?【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而且,佛菩薩對每個人的加持是平等的,大家相信嗎?不平等,那他就不是佛菩薩了。佛菩薩是清淨平等覺。 所以,我們得到的加持,看我們做幾分;做一分,得到一分加持;做徹底了,做百分了,得百分的加持。 老和尚是做徹底了,所以,他的感應殊勝,而且得自在,財富自在,不需要的時候,口袋裡也不用裝錢。不然,叮叮噹噹的還挺麻煩的。需要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這個自在了。老和尚三種布施都很自在,財富自在了,需要多少,來多少;法布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老和尚説法自在。人家不問問題,清淨歡喜,人家一問什麽問題,隨問隨答,説法自在了。我從來沒有見過老和尚在接眾,人家問他問題,他老人家說:“我想一下。”我沒遇過。 就像撞鐘,你扣小,它就小鳴,你扣大,它就大鳴,你不扣,它就不鳴。 第三,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人家本來是四十五歲的命,活到九十六歲,這個壽命延長了一倍超過。這個也是無畏布施殊勝得的壽命自在。 所以,“現在世間人常講的「心想事成」,我的確心裡一想,事情就成了。” 當然,老和尚心裡一想,都想什麽?為佛法,為衆生的事。老和尚有講過,有個出家人要一台冰箱,要了半天要不到。後來老和尚問他:“你幾個人住啊?”“就我一個人。” “實實在在講,原本我是沒有福報的,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照中國的算法,今年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修的,跟《了凡四訓》所講的是一樣!愈修愈有信心,愈有信心愈敢捨,捨得乾乾淨淨不在乎,不怕。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就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就敢做。” 我們心不安,理不夠明。所以,以理智,以這些經教調伏我們過去今生所產生的一些輪迴的見解,輪迴心,輪迴業的這些見解。 我們既然學佛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自己是感覺,學佛前很多煩惱、憂愁,憂能使人老。 既然遇到這麽殊勝的緣,以前自己煩惱多,就是思想觀念不對。現在,佛陀、老和尚的這些正知正見來教導自己,掌握這個機會,所以,把過去錯誤的想法看法,要把它delete,這個按鍵要自己按,別人按不了,別人幫不了。 然後,聼經聞法每天都不能間斷,download進來。你download進來了,你都用這些正知正見在思維,那就理得心安了,不容易生煩惱。我們已經聞法了,要用這些法寶來思維,不要再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了,不要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了。不要好日子不過。深信因果了,那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了。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