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2, 2023

成德法師 20230920(2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不是多聽經就會進步,要依教奉行,這個最重要】


成德法師 20230920(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講到四十八願,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在這一願當中,【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六波羅密是菩薩行,菩薩道的總綱領。

我們上一節課講到布施。我們前面課程也提到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這個都屬於助修。

我們看一百零九頁,老人家有提到,他二六嵗開始學佛,到他老人家講這個課,他已經學了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修的,跟《了凡四訓》所講的是一樣!愈修愈有信心,愈有信心愈敢捨,捨得乾乾淨淨不在乎,不怕。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就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就敢做。

這是他老人家給我們現身説法,現身説法重不重要?現在這個時代,學科學的,科學容易懷疑:“來,拿證據來!”所以,沒有現身説法,你說我們這一個地區,學佛的沒有一個人讓人家看了很有信心,很尊敬,那你説這一個地方佛法能立信於大衆嗎?

修得每個都很執著。遠遠看:“那個學佛的來了,我們先走吧!”那就麻煩了。假如,我們學佛出現在人群中,“來來來,坐坐坐!每次聼他談話,聼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看人家家裡這麽和樂!這個地方佛法就要興了。

淨業三福,最後一條【勸進行者】。但,前面都要下功夫的。我們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第一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我們不孝養父母,那已經破壞佛門形象了,就別提什麽利眾了。所以我們看,其中,十一條,第十一條才是利眾,前面十條是自己下功夫。所以,淨業三福提醒我們什麽?修行最重要的先修什麽?先修自己呀!而且,別人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修得怎麽樣,看別人給我們的回應就知道了。

我們依教奉行了,家裡人說:“你不是要去念佛嗎?趕快去吧!”他很支持你,這個就是一面鏡子回應回來了。

假如你越學越執著,那可能你要出門“你要去幹嘛了?家裡面那麽多事,幹嘛都不做呢?”不讓你去。

所以,儒家講反求諸己,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很冷靜看,人與人的互動,【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朋友、同事,真的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比方説,你到人家家裡說:“有沒有人啊?”裡面回應:“你想幹啥?”你這個言語就不夠恭敬。

“請問有人在嗎?”“有有有,請問哪一位啊?”真的是一面鏡子,回回來了。所以,佛門講依報隨著正報轉,自他不二。我們得要好好去領會了。

所以,師長在現身説法,我們看了,我們也要起而效法。隨著老和尚這一段教誨,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的心安了沒有?理得心安。我們現在布施,心安不安?會不會怕:“布施完了,我沒錢了怎麽辦呢?

我記得剛學佛的時候,我感覺老和尚很有智慧,不是一開始聼的時候就有這麽深的感覺。學著學著,想想老和尚一開始教導的這些觀念太重要了!這些心理建設太重要了!

比方,老和尚說:“你學佛,家裡不和,你學錯了。”這些觀念要建立起來。

比方,老和尚說了:“你假如一天沒飯吃,那就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一個星期沒飯吃,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這一段話讓我什麽都不怕了。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別做嘛!我現在感覺到了,人家越支持你,你要操心了。你要化緣,你還得去注意,現在哪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重要。

所以,這個心理建設好了,什麽事都沒關係,沒飯吃都沒有問題了,那你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當然,我們的信心也隨著我們依教奉行得到的這些善報,也會更加的提升。

我好像也跟大家分享過,以前聼老和尚說:“我們後臺老闆是阿彌陀佛。”後來我開始推廣傳統文化,到一家飯店,辦了五天的課。場地都免費,那個場地是很好的,冷氣都剛裝好的。是那個老闆,我第一次要回台灣,我們現場海口的同修,他們都有參與到那一次課程,五天,第一次《幸福人生講座》是在海口。

當時候,我們本來是在...,那本來是連冷氣都沒有。海口的天氣連冷氣都沒有,只有電風扇。後來要辦五天班,我説:“這麽熱的天氣,聽課的人受不受得了?”結果後來,剛好要回一次台灣。就有一個老闆娘請我們吃飯,後來這個老闆送我回家。他跟我講:“孔子以前周游列國,你知道爲什麽他可以周游列國嗎?他的經費從哪裡來的?他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子貢是大商人。

接著他就說了:“你們以後辦班,需要會議室,找我可以。我那個冷氣很强的。”我說:“太好了,還沒回到台灣,這個事我就不用擔心了。”後來辦課五天,辦完了,場地不用錢。那麽多人去吃飯,還是要付錢的。五天辦完要去付錢,那個櫃檯小姐說:“都付完了!”我説:“誰付的?”她說:“老闆娘付的。”

因爲老闆娘每天都進去聼課,她感說:“我的孩子比較大了,假如小時候他們的老師就來聼這個課,就會在學校裡面教他們這些東西了。”我當時候我就體會到,後臺老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是誰呀?那個老闆娘就是阿彌陀佛了。她當下那個心,那個就是發心的人,她的心跟彌陀相應了。慈悲。

為佛法,為衆生,我們整個過程,這麽多年,這些支持的大衆,你看在廬江的時候,那個捐款,一毛錢的、一塊錢的都有啊。老百姓他生活就不容易了可是他還這麽盡心盡力,在支持,他那一顆心不就是佛心嗎,真心嗎?真的你看,那一毛錢還皺皺的,你就想到《了凡四訓》那個兩文錢的故事。

這個體悟【後臺老闆是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又是誰呀?這個體悟要隨著我們自己去做。每個人的領悟不一樣。但是,你會越做,體會越深,越有信心。

接著老人家講:“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

我有認識一對夫妻,他們都是演員。這個丈夫,他戲劇學校畢業了,他到北京工作,找很多導演,演藝界,比較有頭有臉的人,找他們幹什麽?請他們吃飯,請他們喝酒,攀關係。就這麽弄了好幾年這樣的生活,晚上有兩三個地方,去應酬。什麽時候回家?快天亮,吃完早餐了,回家睡覺,過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不是兩天,幾年啊!

沒什麽發展,後來有一天檢查,眼睛青光眼。醫生説:“你有可能會失明”。他晴天霹靂。這麽年輕,而且在學校都表現優良,幾年都沒有發展。後來跟他女朋友說:“我可能會瞎了,我們還是分手吧。”他女朋友很有情義,說:“你瞎了,我也要嫁給你。”

結果就在谷底的時候,想到:好像有人送我書,佛書”,結果人家送他的就是老和尚的講記。你看,人往往到這個谷底的時候,他才在思考人生。

一看老和尚講記,一定會講到財布施。他雖然沒什麽錢,他勉强去布施了。非常感應,他只要一布施,就有人找他拍片了。他說連他結婚,沒有錢,先布施一點,人家找他拍片,他才有錢結婚。

後來這麽多年過來了,現在發展的挺好的了。我前不久才跟他見面。我説:“你青光眼有沒有反復啊?”他說:“沒有,後來就都好了!”我請他錄了音,在【熏聞成種】上有。我還寫了題目《財布施得財富,真實不虛!》你看他也是現身説法。

請問大家,他眼睛得了青光眼是好事還是壞事?你真正去體會佛法,沒有壞事的。你用對心了,就沒有壞事了。你真體會到了,你就會越來越樂觀了。

人爲什麽悲觀?爲什麽笑不出來?一遇到事他容易消極,想不好的,擔憂害怕。學佛要改性格

你們有沒有聽過佛經上説,哪一個菩薩很有性格?哪一個菩薩,佛經裡面說,有一天菩薩非常沮喪。好像沒看過。

大家注意:《阿彌陀經》裡面有講,【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大家注意:無量光,一片光明,沒有黑暗的地方。

大家去感受一下,你一想什麽事情,消極了,有沒有感覺心有一點暗暗的了,悶悶的了,那跟無量光就不夠相應了。我們最近,常常討論兩個字叫【相應】,是吧?話不投機,半句多。講話不相應了,就別講了。

包含,【佛土】,西方極樂世界是土,我們每天貪心越來越增長,然後說,我很想去極樂世界,騙人的,不相應啊。跟目標都背道而馳了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跟普賢行相不相應?相應了,你的心很安,生則決定生,我頻率已經接上去了,我有什麽好擔心的?

普賢行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敬一切人事物。我們首先問自己了,我們禮不敬我們的另一半呢?我觀察很多夫妻,一提到另一半,那個遣詞用句就不夠恭敬了。那個表情,就不夠恭敬了。

甚至於,你看,稱呼對方的父母,“你爸,你媽”,你看這稱呼就不夠恭敬了。分得那麽清楚,分別執著。應該怎麽說?“咱爸,咱媽”,你看,那聽起來多親啊!

你看你開口“你爸,你媽”,你看,你先生會有好話給你講嗎?

中國人講話,情擺在前面。你沒一開口,就把禮擺在前面,聽起來就不舒服了。都是講一種情分,人的心就溫暖了。你接下來,再談道理,人家容易接受了。調劑人情,發明事理。

你先讓他不舒服了,那你要跟他講理就困難了。比方說,你要護念一個人,要提醒他的缺點。你跟他講:“我這個人比較直,你有什麽毛病什麽毛病。”他聽了不舒服了,雖然沒表現出來,心裡想:“你又沒有比我好很多,還講我!”

但是,你假如,先肯定他的優點,或者肯定他的付出,他聼了歡喜了,你再提一兩點,你不要一直提一堆,提一點就好了。他就覺得你是在護念他,你是為他好。

講話的先後次序,給人的感受就很不一樣。你説,講話難嗎?講話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最重要的,是心。你真的能恭敬人了,能設身處地了,你就會拿捏話應該怎麽講

假如我們都沒有去尊重人,替人設想,可能講錯話,家常便飯,甚至於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所以,《了凡四訓》老和尚說有一個總持法門,叫愛敬存心,就是總持的。我們有愛敬的心,你在領會道理可以觸類旁通。因爲這些義理都是從愛人、恭敬人出發的,你很容易就產生共鳴,很容易理解

就像:要給別人留面子,這個就是恭敬。你在別人面前還講你另一半不好,講他的缺點,犯了大忌了。

你甚至於幫助人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經驗幫助人,還搞得人家不高興。這個都是我們的心,不夠柔軟,不夠細。

比方説,兄弟之間幫忙。你弟弟經濟比較不好,你說:“弟,有沒有缺錢啊?”他一定跟你說:“沒有!”你那個氣勢就讓他,感覺好像矮你一等了。

還是你到香港去一趟,回到内地,哇,給你弟弟帶什麽,給他太太帶什麽,給小孩帶什麽。然後,你弟弟的兒子說:“大伯真好!大伯常常來我們家!”你弟弟做在那裡,感受怎麽樣?“就你有錢!就大伯比我好!”

我們心要能感受別人,我這句話説出去,對方會有什麽感受;我這個事做了之後,他會有什麽感受?幫人也要幫得讓對方很溫暖,很舒服。這個【人情練達即文章】

今天,幫你弟弟經濟上,不要在人前跟他談錢。單獨,“弟,最近在忙什麽?”他講講講。“哇,挺好,都有發展的機會。發展也需要錢,我這有多少,你現在不用沒有關係,你先放著,你到時候用不上你再還我就好了!”不會讓他覺得,很難受。又提醒他:“發展需要錢,到時候臨時要周轉,先放你那。沒用上,你再還給我就好了。”

所以,連幫人都要顧及到人家的感受,其實,你説:“哎呀,這樣好累啊!”誰在累啊?有“我”才會覺得很累啊。其實,這些境緣,都在幫我們放下【我執】。我們太習慣以自我爲中心去考慮事了,考慮自己的感受了,站自己的角度,你縱使是在幫人,也是增長這些東西啊。不善修行了。修到什麽?修到福報。沒有功德了。幫得別人也生煩惱,怎麽會有功德

慈悲才有功德,真誠才有功德。你慈悲,你就會考慮得比較深入了,體卹人心了。

我也常跟年輕人在一起。我現在不年輕了,我已經過中秋了。不過心要常保年輕。我也見過五六十歲,背個包包像大學生的,那個就是心地清,挺好的。一般都是沒結婚的了。沒操過心。當父母,真是辛苦!當然,當父母也要會修行,【即相離相】,別陷進去了,你還是會常保年輕。一般父母一操起心來,有時候就陷進去了。

我跟年輕人在一起,男女大法,男女相處要慎重。人世間,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什麽債最不好還?錢債好還,情債難還。

所以,這個分寸要注意,你沒有那個意思,你不要讓人家誤會。言語要有分寸,更不要動手動脚的,你去拍對方,男女有別。

結果我給一個男同學講了。他說:“我會去拍的,是我對她沒有意思啦。我真正對她有意思,我都會很敬畏的,很恭敬的!”

我説:“你這是自私,講這種話!你只考慮你自己!你假如拍人家,人家誤會怎麽辦?”大家想一想,你看,人在思維事情,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沒考慮別人。

我們不從這些自己每天的思維狀態去反觀,怎麽去放下【我執】?在增長,自己都不知道啊。

比方説,跟人談話,都是你在講話,別人都插不上嘴,這個都太自我了。都沒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了。應該是多傾聽別人講,你多傾聽了,才瞭解他的心的狀態,才瞭解他遇到的事麽,你講話才契他的情況。哪有一開口就都是自己在講,都不懂得傾聽。會開口都停不下來,都是比較强勢,都是自己説了算的這種性格了。最近我大聲疾呼:“當父母,當老師的,刀下留人!”

我們所做要符合《禮記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循循善誘,不是牽,牽,是你硬拉他,那叫(拔)苗助長。(拔)苗助長是反效果的。

強而弗抑強,是鼓勵,抑,是否定。多鼓勵。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你竟挑孩子的不好,他跟你就越來越有距離了。鼓勵激發潛能,稱讚如來。鼓勵跟普賢行相應。

第三,開而弗達,開,是啓發、開發;達,就是灌輸,一直講,一直講,一直灌。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會讓他的悟門堵住。他不會思考了。他就變成“命令式”,固定接受別人的指示、命令,自己不會思考了,你叫他幹啥,他幹啥;你不叫他幹啥,他也不會去想。孩子的悟門堵住了,他要學聖教就難了。

東方的學問强調的是悟性。我們的教學方法不對了,為他好反而適得其反了。所以,我們不能隨順自己的言語習慣,我們要隨順經典的教導,【和顏愛語,勸諭策進】,言語不能强勢,柔和質直攝生德

剛剛跟大家舉了演員的例子,他就很明顯,證明:財布施才能得財富,布施是財富的真因。不然,你就瞎忙乎了。

當然大家自身或者親戚朋友都有真實的例子,都可以把它寫下來,增長大家的信心。

法布施,決定增長聰明智慧。”修因得果。諸位同修,我們覺得我們聰明智慧夠不夠?我們希不希望聰明智慧不斷提升?你不能一直在那希望,那叫做白日夢。應該怎麽做?修法布施。

我們印經書,這是法布施。我把我會的東西供養別人,當然,我這麽一講,大家不要又聼出執著了,一見人就開始:“念佛重要啊!能往生極樂世界。”人家才剛認識你,還不瞭解,會説:“你是勸我去死嗎?”

還沒接觸佛教的人,他一聼到【阿彌陀佛】的聲音,他就以爲要死了。他沒接觸,但是,他看一些相,他自己產生誤會了。有很多老人家,你給他念阿彌陀佛,他不高興!他聯想了,那是死的時候才念的。

所以,你要法布施,得要看交情,看場合,看他的程度。都是活的。活學活用。

但是,要知道法布施的重要。【法者,萬世靈之眼目】。你沒有法,他就沒智慧了。【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他沒有經典的指導,他怎麽長智慧?

所以,做布施也是落實《無量壽經》【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你看《無量壽經》面很多句教我們都要做布施。【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我記得初學佛的時候,開車,車上一定放法寶的。跟同事、朋友聊聊聊,他聽了佛法的東西,挺感興趣的,你就可以回車上拿一本書送他。你可不要送一堆!把人家嚇到了。你看這個都是分寸。

我們剛剛說的,你有愛敬的心,你就會言語行爲的分寸就會拿捏好。你有替他設想,你要想:你一下子拿十本給他了,他會不會有壓力?這個就要分寸拿捏好了。

《無量壽經》都教我們要法布施,我們就要好好做了,依教奉行。修因就會得果。

我記得當時侯,老和尚還講經,帶個佛珠,你在坐公車的時候,人家一看到,佛珠。他就有個【佛】的念頭了。我們那時候開車,就在車子後面貼個【南無阿彌陀佛】,誰停在我們後面就念了【南無阿彌陀佛】。這都是法布施。你有那個心,你就會考慮到了。

《無量壽經》有一句,大家應該印象都很深,【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那我們要盡一切機會,把這個法門介紹給衆生。【受持廣度生死流】,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我就有一次,到朋友家,刻光碟,那時候都是刻光碟,光碟機,覺得老和尚這一片講的好就去刻呀刻呀,去跟人家流通。我到這個朋友家,他剛好出門去了。

結果突然有人敲門,是殘障學校來募款的,剛好碰上了麽,就有這個緣,我們捐了一點錢。他說:“捐款我們都請要簽名的。你看那麽多人,”他就翻了幾頁給我看,我就看到兩個字,叫【妙音】。

我把本子接過來,大家想我簽什麽名?我就簽【妙音】。“你怎麽也叫妙音?”你看,我給他講妙音的因緣就到了。就可以把《無量壽經》介紹給他。所有念【阿彌陀佛】都會往生極樂世界,都稱【妙音如來】。這個典故你就帶出來了。

這一本經就是介紹阿彌陀佛,他從因地怎麽修行,怎麽參訪整個宇宙的國土,把所有的優點都吸收了,缺點都不要,那個國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不就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他認識了嘛。

你有那個心,你可能就有那個靈感。你沒有那個心這些機會就溜過去了。當然機會也不能太勉强,看情況。

比方説,我是比較激動的人,我有很多失敗的經驗。我記得當時侯,念師範學院,有個女同學,我送她書,送她幾本書,她拿來看了一下,說:“你都看這些書啊?”我還挺敏銳的,我一聼她這句話,我就知道她的意思了。就是說:“你都看這些修行的書啊?不會很無聊嗎?”

又有一次,我第三年教書。我當時候帶了四大天王。我每一天都要在教室盯著他們,不然他們會作亂的。所以,學校的同事很少看到我的。

有一次到圖書館,帶他們到圖書館,遇到一個女同事。我就跟她聊了幾句。她看著我說:“我怎麽覺得你是從另外一個時空來的?”可能我一講話,好像古代人來了。所以,你看我有失敗的例子,應該怎樣?應該跟人家聊聊家常,從這面再順勢引導。不要一開口,好像古代人。所以,講話要看因緣。要鋪墊因緣,不能操之過急。

“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你不求也必定得到的。你種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希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哪裡會來這些果報?一切事都不離因果。

求佛菩薩,想利用佛菩薩保佑,賄賂佛菩薩,每天多供養些,那是假的,沒有用。”這個有點侮辱佛菩薩了。

要真正懂得因果,修因得果,這是佛教我們的。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訓修行,你家裡不供佛像、不燒香、不供香花水果,都沒有關係。你修因一樣得果報,決定得到。

我初學佛,聼老和尚講的:“你不依教奉行,你家供一百尊韋陀菩薩,一千尊韋陀菩薩,也不保佑你。”你依教奉行,你沒有供,韋陀菩薩也護持。

你家裡供的佛堂再莊嚴,每天上供都不缺乏,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你什麼也得不到,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所以,佛法不重形式。”重實質。“說老實話,你供養的這些,佛菩薩看到這些供品都有農藥、都有染污,不要說吃,就連聞都不聞一下。

所以,佛菩薩不用吃,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眾菩薩都不用吃。這是什麽?“這是表我們一點敬意,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真正敬意不在形式,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當然,這個形式不可少,有這個形式,恭敬供養,一般大衆看了,他也學到了,要對佛菩薩恭敬。普賢行當中,有廣修供養。廣修供養,第一,【如説修行供養】,依教修行是最好的供養。

林則徐先生,這個也是學佛很深入的大德,他有《十無益》。諸位同修,這十無益重要!一個人、一個家庭,忽略了十無益,你就白忙一場了,無益啊!得不到利益。

比方説,你從小就陪孩子讀經了,花了那麽多心血,可是你沒教他規矩,【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你只注意,他多讀一點書,沒有觀察到他的德行的部分,沒有培養他規矩,恭敬謙虛,那你就全盤接輸了。

所以,林則徐這些話,總結人生的重點。【時運不濟,妄求無益】,什麽事都有時節因緣,不能急,不能强求,要讓它水到渠成。總結事情的原理原則。其中有一條,【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佛菩薩教你什麽?第一條:孝養父母。你都不孝父母了,拜沒用的。

我們看下一段:“布施一定要做,要認真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決定有好處。布施,說實在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種福,種子要種在土裡,它才會長。

所以,布施,你要判斷,不能亂布施,要種在土面,“才會生根發芽。如果種在一塊石頭上,種子會爛掉,什麼收穫也沒有。你要有智慧,要認識福田。到哪裡去種福,這是個大問題,不能不留意,否則拿錢財布施最容易造業。如果是正法,那你真正種到無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養邪師邪法,幫助他造罪業,他墮地獄,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你變成他的幫手了,斷了衆生的慧命,那就錯了。

現在這個現象不少,老和尚慈悲,提醒。佛在世的時候就説了:“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

代表邪的多,還是正的多?邪的多。邪的,他能那麽多,有沒有人支持他?有。我記得,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現在的人聼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和尚不做怪,信徒不來拜。”

現在認假,不認真。他沒有判斷力了。那個邪的,搞神通的,一開法會,七八千人。你真正講經,三五個來,他七八千人!你説七八千人,財力從哪來的,不都是大衆供養的嘛。但是,他把衆生都引邪去了。所以,老和尚講這個,一定要判斷,不能亂布施。

“現在這個世間到底哪個是真正的善知識、是好老師?好老師決定不會在外面宣傳「我是善知識,我是好老師」,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沒有慧眼,不能辨別那一個是真善知識,也不要緊。我常常勸大家,我也不能辨別;不能辨別,咱們找古人。

提到找古人,老和尚接著說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非常謙虛。

其實,我們順著這個話的教導,就在建立對善知識的判斷了。

他教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但有《印光法師文鈔》在。天天讀《文鈔》,就是接受大師對我們開示,聽大師的教訓依教奉行,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叫我們都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跟我們是同學,這樣的謙虛。

所以,善知識,我們判斷有一條:【謙虛】,他不會標榜自己的。他標榜自己就是名利心了,傲慢了。《太上感應篇》說【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這一點,大家要冷靜才能判斷。

比方説,今天有一個人,他拿著USB,現在不是光盤了,USB,“你聼聼這個,老和尚讚歎我的!”你就要小心一點了,他在標榜他自己了。我們看,老和尚最常讚歎的,劉素雲老師,劉老師馬上:“我沒有老和尚講得這麽好啊!”人家謙虛呀!

所以,一個人拿著,“嘿,這是老和尚讚歎我的,你聼嗎?”那你就要會判斷了,不要一聽:“老和尚讚歎?!哇!”你開始激動了,人一激動,就不夠冷靜了。

而且,謙虛的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講的,他不是說:“這是我創造發明的!”他都是跟著經教在講的。

師長說了:“今天我勸諸位同修,我們以阿彌陀佛作老師,這還能錯得了嗎?阿彌陀佛沒在此地,《無量壽經》在面前,經就是佛。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見解、佛的思想、佛的行持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我們讀誦、受持、依教奉行,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

這個《無量壽經》面,有講【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依《無量壽經》來修行。

“這個不會錯!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大家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也是同學。希望大家冷靜的去想想。

那我們要深入這一部《無量壽經》,瞭解佛的心、願、見解、思想、行持。《積功累德第八》,這都是阿彌陀佛的行持。【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我們隨文入觀,少欲知足,我們有沒有欲望越來越淡?

然後,【專求白法】,渴望學習的心,像飢渴飲食,渴了,很想喝水;餓了,很想吃飯,專求白法。【惠利羣生。志願無倦】,有沒有幫一下人就不耐煩了?這不行的。

忍力成就】,一切法得成於忍。你看,這些經文,我們就是在跟阿彌陀佛學習了。【忍力成就】,很重要。不忍,不止不能成就,前功盡棄了。甚至還副作用都會出來了。你事沒有做成了,人家都説:“不行,這個學佛的不行!學佛也沒什麽改變!”

《了凡四訓》有一段經文很重要,【與人為善】,【積善之方】裡面提了,行善的十個綱領。第一個就是【與人爲善】,舉了王。在雷澤,改變了這一方的風氣,這一方本來都是互相爭奪,他老人家去了,一年,互相禮讓。

的智慧德能,怎麽不能以一言來教衆人呢?【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用身教來帶動,【良工苦心】,大家能不能體會什麽良工苦心?舜王有那個智慧跟威望,我們有沒有啊?我們不一定有。所以,他用講的,我們後面也學不了。他用身教,任何人都能學了。

接著了凡先生,把這個公案跟我們這個時代結合起來了,我們是末法時期,【吾輩處末世】,末世,就是末法時期。怎麽跟人相處啊?尤其跟家的人相處?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壓別人;不要以自己做的善事去,形人,就好像去炫耀的那個感覺;多能,你的能力、才能很多,去挖苦別人,要【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要謙虛。做了,就不放心上了。有哪些能力,也不放心上。

都想著自己缺什麽,要好好在哪些地方提升,就不會去炫耀了。不然,都壓到別人了,讓人家沒面子了。你看古人都有這個涵養,不讓人難堪。我們一彰顯自己了,就壓到別人。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歐陽修的文章,在《古文觀止》好多篇,朋友一找他,他從不談文章,一談文章,他的客人不就緊張兮兮了。他談什麽?談辦政治。大家都是官員,這個他比較弱。

蔡襄,他辦政事很强,文章比較弱,他在福建,建了一座橋,七八百年都在、都好好的,非常難得。你看,他辦政事的能力非常高,可是朋友來找他,他都談文章,因爲那是他的弱項,向人家請教。

我們學古人,慕賢當慕其心,感受到佛菩薩的心,古人的心,從心上去效法。積德行善,要從心上,跟改過一樣,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行善也是,有從事上行,有從理上,有從心上去效法的。

接著這段話就很重要,我們要【收斂才智】,不要去壓別人。見人過失,看到家人有錯了,涵容,包容,掩覆之,就是給人家臺階下,掩蓋一下,給他留面子,【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爲什麽令其可改?因爲你一直批評,他就惱羞成怒了,破罐子破摔了:“我就是這樣!不然,你要怎樣?”你講一次,講兩次了,就不要講得很嗦了,那個講話的分寸很重要啊。

像媽媽提醒孩子了,提醒一次兩次,他還沒改,別説了。往往呢?提了幾次,他沒做,發脾氣了。你發完脾氣了,他更不改了。你提一兩次他沒改,你又不説他,他心會怎麽想?“我媽沒説我!她以前都這麽囉嗦的,還會發脾氣,怎麽現在不説我了?”有所顧忌了,不敢縱。

他不對的,你不説。他有一點好,你讚歎,【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就是他有好的你讚歎他,你成他之美。

人的良心,就因爲我們這樣的修養,就自然起來了。“我那麽多問題,我母親,我太太都不説,我才這麽一點好,他們就讚歎。哎呀,不好意思啦!不能辜負他們的欣賞!

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要讓人家的慚愧心是自己出來的,不是你駡出來的。罵,叫什麽?激之,你太强烈了,激之,君子可使為小人;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啊。我們每天,是在幹把小人變君子,還是把君子變小人?古人留這些人生哲理,不能忘。

跟大家商量一下,我看我們這個課程調為一個半小時好啦。有沒有反對意見的?現在是民主。有反對的我們可以先不改。假如沒有反對的。

當然,你剛好有事跟人家約好了,不能失信,趕快下綫去,到時候看錄像就好了。你不能到時候失約的時候:“因爲成德法師多上了十五分鐘。”不能把責任推給我。法是很活潑、很圓融的。不要太死板。跟人家約好了,人能弘道,我們要把戯演出來。不是多聽經就會進步,要依教奉行,這個最重要

我們真的修行人要敏銳,經歷過的事,到底問題出在哪?要體會到。不然常常跟家人閙不愉快,跟朋友閙不愉快,同事閙不愉快,不知道問題在哪,這些人情事理我們要體會到。經一事,要長一智。

我們看佛法的教導,我們找老師不可以隨便,《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他是修行的過來人。

假如他不是修行的過來人,他還敢跟你拍胸脯說:“你跟著我修,絕對沒問題!”那不是狂妄了麽。老和尚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

所以,我們不是修行的過來人,真的面對有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是帶著他一起依止明師。人不能打腫臉充胖子的。斷人家慧命,這個罪業可是不得了,不是開玩笑的!

我們跟老和尚的緣具足,只要相信老和尚,成德跟很多同修說了:“我們這一生了脫生死,往生極樂世界的緣成熟了。”當然,也要善友為依。你不能把老和尚的教誨給悟錯了,善友為依,一起切磋探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是我們的親戚朋友,他得度的緣,不一定是跟老和尚,他有可能是跟另外的善知識,可是,當他想修道,他不能判斷善知識,現在邪師説法如恆河沙。我們有機會,聊著聊著,也要把怎麽分辨邪正,供養給親戚朋友。大家覺得重不重要?很重要。

我們從老和尚的教導,老和尚爲什麽一提修行,就要提三個老師?大家體會到沒有?代表佛法的修學一定要有師承。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要有師承。

《法華經》説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修學的路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助緣,就是我們依止的老師,是大因緣,因緣面最重要的了。

六祖壇經面提到: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你要依止的老師,他一定有師承。你看,老和尚的師承,印光大師,李炳南老師。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我們剛剛提到:謙虛。善知識謙虛。再來呢?安貧樂道。善知識不會,什麽車子呀,吃呀,都很講究,那絕對不是善知識。我看現在開...還是什麽的,當然,人家護法有錢,開來,那是對他恭敬,可是假如,他自己買,買很多,那小心了。他自己還買房子,買很多,就小心了。

《論語》面講【士志於道】一個讀書人,志於大學之道,聖賢之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你就不用跟他談修行了。他吃的簡單一點,他不歡喜了;穿的簡樸一點,他也不歡喜了,他要穿名牌的,他要吃好吃的。這個人都是欲望在前頭,他沒有道了。安貧樂道。

而且,不會拿著聖教來做生意,賺大錢,這叫【裨販如來】。【師徒如父子】希望來學的人得利益,不會一張票要很多錢,才可以。這個都不相應了,跟真正的善知識都不相應了。這個大家都要會分辨。

第四,《資治通鑒面有講:【正直中和謂之德】,公正、真誠、直心,正直,很真誠。

邪的人,有時候不敢正眼看人。【邪正,看眼鼻】,看一個人的心念邪還是正,看他眼睛、看他鼻子。當然了,你不要今天一聽完,看人就瞪著人家看。

所以,孟子才説:“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因爲眼睛是靈魂之窗。

正直中,他做什麽事,中道,中庸,他不會過,不及。他不會走極端。

還有:“和”,和,就是和氣柔軟,他會為整體著想。他不會脾氣很大,【以和爲貴】。

還有一點,這個也是佛當時侯交代的“不以神通度衆生”。在印度拍的《佛陀傳》面,也有强調的重點。當時候,信衆丟石頭,對這個出家人很不恭敬,這個出家人現神通,回去被佛呵斥,流弊太大了。

因爲,你現神通了,比方說,我們念佛,開始在談:“我念佛念到看到什麽啦!阿彌陀佛來了!”就開始在那裡妄談自己修行的這些境界了,這個是不妥當的。

我當時候,剛接觸佛法,我到一個佛寺裡面去,結果,有一個同修,他們年齡都比我大,我當時候,才二十幾歲,他在佛像面前坐在那打坐,坐著坐著,就站起來了,坐了可能有二十分鐘,他就説:“今天佛沒來!”就走了。

哇,你看我們二十幾歲的人,假如不會判斷的話:“哇!太厲害了!都知道佛有沒有來!”這個都是在那裡妄談這些見佛不見佛,這些事情了,妄談這些瑞相呀,什麽的。

因爲你談這些東西,會產生很多問題。比方説,第一個:誤導衆生的知見。佛法是什麽?佛法是内學。它要向内的,【反聞聞自性】,它要向内反觀。你現在跟他說:“可以見佛。”他會產生什麽態度?他向外了,常常想著要見佛、見菩薩了,你把他修學的知見誤導了。所以,應該是要往内,才是正確的修學知見。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向内開發的,不是向外攀求、追求,好多人修行就爲了求神通,就完蛋了!我們都要敏感。你一個言語行爲會產生什麽流弊問題,佛考慮事情是很深遠的。

當然我們也要從佛這些教導,懂得敏銳洞察事情的副作用,我這句話講了,後面會不會產生什麽流弊啊?我這個行爲做了,後面會不會產生問題?我們也要培養這種敏銳度。

第二,比方説我們,都談這些見到佛了,讓聽到人感覺:哇,我們境界不一般了,我們是聖人了。可是呢?他又跟我們一接觸,我們的言語行爲也跟他差不多,他就會產生說:“原來聖人也跟我差不多!”

整個呈現給他的,修學次序,他可能就看不清楚了,亂了。“差不多!聖人跟我差不多!”因爲你現那些神通,他就感覺你是很高境界的人,就誤導他了。

你看,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用我們佛家講,發四弘誓願了,要行菩薩道了,孔子是要行大學之道。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下了多少年功夫啊?從十五歲到七十歲。

我們哪有說,念了三年五年,就見佛見菩薩,在那裡炫耀了。讓人家覺得我們境界相當高了,還發脾氣,還貪喫,還什麽的,就亂了衆生修學的次序了。

第三,破壞衆生得度的因緣。每個衆生得度的因緣,那不是一生一世的,他可能過去生就跟這個善知識有緣,諸位同修,你們覺得你們跟老和尚的緣是這一生的嗎?老和尚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可是,老和尚都説:“我是凡夫。”老和尚謙虛啊。結果哪個人現神通了,衆生又迷了。

你一現神通了,本來跟著老和尚學了十年了,“哇,這個人很厲害!”跑去跟你了。你把人家得度的機緣給影響了,斷了人家法緣,這個罪過就很大了。而且這樣的人,一定搞名聞利養的。把衆生都帶偏掉了。

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提到,妄談這些瑞祥、神通的人,造的業,比殺盜淫妄還重不知道多少倍!因爲你造殺盜淫妄,影響的面很小,你妄談神通這些,影響的面大。而且是斷人慧命。老和尚說的:“斷人慧命的罪,比斷人的身命還要重。”

因爲慧命,有時候,是無量劫,好久的時間,他才等到這個機會的,你把他給破壞掉了。

今天,謝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之後改成一個半小時!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