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1, 2024

成德法師 2024052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52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算馬來西亞的衛塞節,這是他們訂的佛誕日,剛好也是農曆四月十五,黃念老有提到,一年兩個時間段,四月初一到十五,還有十二月初一到十五,這兩個時間段,因爲剛好恭逢釋迦牟尼佛誕辰,一般華人,中國人是四月初八,成道日是臘月初八,所以,在這個兩時段,精進修行,功德增加十萬倍。當然這也是佛菩薩善巧,我們可不能,今天十五,最後了,我接下來就可以吃喝玩樂,這個是絕對不妥當的,應該是藉由十五天的精進,能夠更知道精進的重要,感受到念佛的受用,精進修行的受用處,自己要去保持。

六度當中有精進,不止是保持,還能夠進步,當然,“精”是不要學得很雜,要專精才能夠進步。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禮記學記》當中有講.....,一下子學得太雜了,沒有循序漸進,.....,那個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了。專精的力量還是很大。

老和尚講經有比喻:一束光,透過放大鏡,它那一束光就集中在一個點上了,鋼板都可以穿過去。平常一束光照在鋼板上起不了什麽作用,但是把它集中力量,這個力量就很不可思議了

我們一般講經前,我們還是念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再進入講經,當然我們也順便念開經偈,還有三皈依,念三皈依,就是從今以後,皈依自性覺正淨,不隨順煩惱習氣了,不隨順迷邪染,尤其已經皈依過的同修,我們要做真皈依弟子,不能做名字皈依弟子,有名無實,不得受用,而且還折福報,因爲名也是福報,《了凡四訓》說的【名亦福也】,人家一聼我們是佛弟子,對我們尊重幾分,那也是福報

比方説,成德出家了,出家法師。假如我們不荷擔如來家業去弘法,那我們也是有名無實,自己也是折福報。

當然大家聼了不要著相說:“一定是在台上才是弘法利生。”很多法師他可能隨緣度眾,走到哪,喝茶聊天,法會就開到哪。所以,大家不要著相,當然修行人最重要的,要看自己,不要看別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三十五願,【一生補處願】我們從這些願文都看到往生不可思議的功德,都讓我們更加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個福報現前了,因緣具足了。一定要把它掌握住,不掌握住,可能還要再等無量劫了。

所以,這一生哪怕,再受一點磨難,換得無量光壽,還是很值得。所以,老和尚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個法語很激勵我自己。

請問大家:“咬緊牙關,要咬多久呢?”其實,只要肯依教奉行,也不要咬太久。比方説,老實念佛了,大家看一看,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了。他二十歲,師父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了。老實念佛,業障消得很快。老和尚說可能他老人家二十五歲就功夫成片了。請問功夫成片還要咬緊牙關嗎?不用咬了,他是在法喜當中了。

我們常説,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要不要咬緊牙關?不用了。那個“咬緊牙關”都是道理雖然明白,但是,内心還是一直在打仗,也很難得了。他不懷疑真理,但我確實在打架。那這個時候要咬緊牙關。凡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打得過的才是好漢!我們要做大丈夫,要成佛。所以,借彼魔惱,借由這些境界的考驗;堅我願力,讓我的願力更强。它也是我的增上緣,不是來障礙我的,你對這個世間感覺:太苦了,你就越想求生淨土,不會留戀,這些境界也是來成就自己的。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精神:一切人,一切境界都是老師,都是來成就我的。只有我是學生。這個心境真的提起來了,常懷感恩心啊:“都來成就我的。”那也不用咬緊牙關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老和尚是學《華嚴》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越學越像。《華嚴》就是事事無礙,境界沒有障礙,障礙在自己的念頭,有分別、有執著,就卡住了。卡住了當然就痛苦了。一轉念,煩惱就變菩提了。所以,能明白境界沒有障礙,我們就不會跟境界對立起來了就會往内了:“障礙在我的心上的分別執著,跟別人沒有關係。”念頭是自己掌握的,自己肯轉,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説到這裡,學佛就是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的,何苦來呢?何不好好念佛?何必鑽到牛角尖裡面去?這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時候,我們在那鑽牛角尖老半天,事後走過來,看一看覺得自己挺好笑的。啥事都是個念頭,別搞得太複雜。甚至於再講具體一點,啥事都是因為有貪求放不下。【諸苦皆從貪欲起】,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知足就常樂了。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就有賴我們自己用功了。

我們今天來看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這個在兩百一十一頁,“『除其本願為眾生故』。我們曉得,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當然,我們也尊重別人的意願,你不能不同了,就强迫別人跟你一樣。這也是一種習氣。我們現在有個習氣一定要改“愛你沒商量”强迫..,這會適得其反。

我現在觀察:你越想控制一個人,他就跟你距離越來越遠你不要想說:“你看,我現在控制住他了。”他早晚有一天會想方設法脫離你的控制。我見過很多,父母控制孩子,結果這個孩子一考上大學:“哇!我終於可以離開家了!”他就像脫繮的野馬,有的到美國讀書,都不跟家裡聯絡了。人要用對心。可是,往往我們用不對心,事後傷心欲絕:“你看,這孩子太沒有良心了,我這麽爲他想...”其實都是站自己的角度,體會不到對方的壓力。

有時候這個,説實在話,連我這個出家人,也覺得不一定幫得上忙。人跟人之間有共業。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爸爸媽媽我看幾年之後一定有挑戰。他這麽控制他的孩子。甚至還有控制孫子的,爺爺奶奶學佛了:“我一定要把孩子栽培成淨空老和尚!”然後呢?比方説到我這裡了,我跟他們交流,交流到一些義理,這個老人家馬上,看著小孩:“M, M, 法師在説你!注意聼!”我在旁邊都有點喘不過氣來,能感覺這孩子多小啊。所以,儒家有個法寶,我們學大乘的人不能不受持。大家要注意【做人都做不好,要做菩薩,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淨業三福,就好像三層樓。大乘法門,大乘菩薩,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家感受一下,第一福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説他連父母、師長都不孝敬,對家人都沒有情義,然後,他去做大乘菩薩,你相信嗎?你沒有蓋第一層,沒有蓋第二層,直接蓋第三層,會是什麽樣子?晃啊,晃啊,啪!就倒下來了,還壓到人。

我們不學做人,直接學大乘佛法,一定會障礙到人,首先障礙家裡的人,學佛之後,這麽執著,見到他就怕,你看,不是壓到人了嗎?“那個學念佛法門的人又來了,我看我先去上個厠所。”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怎麽學成這樣了?請問諸位仁者,你有沒有感覺:你出現的時候,家裡是什麽氛圍?你的公司團體是什麽氛圍?你自己要觀察,不能執著起來,如入無人之境。都考慮不到別人的感受了。假如你出現了,可能大家有説有笑,突然,沒有人笑了。這個你就要注意了。

還是:本來人家沒有笑的,看你過來了:“來!來!”微笑歡迎你來。自己修學的狀況都可以在別人身上勘驗得到。

剛剛跟大家講的,儒家有一個心法,曾子有傳了這個心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嚴以律己;恕,是寬以待人。能這樣的心境對待別人,就會給人家如沐春風,不會給人家壓力。【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個是《中庸》的教誨。好好修正自己,不要去要求、苛求別人,人家就不會怨我們。再來,我也不怨人家。

《論語》當中又講了,你看,每一部經典重複提醒這個重點:(【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躬自厚,要求自己嚴格;薄責於人,對別人是能包容,不苛責,薄責,就是不苛責人。則遠怨矣,就遠離人家的埋怨了。這個是儒家做人的基礎,第一福。

我們對待父母,首先不能苛求父母。《無量壽經》有一句教誨,我們要放在心上【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上一輩、上兩輩,他們不見得有機會深入傳統文化、佛法,也沒有人教他們,這個不能責怪他們。他們雖然沒有聞這些正法,他也是用他所懂的,哪怕不一定完全符合真理,他也是用他所懂得,在盡力愛護我們,我們要體會到這一念心。不能變成:我懂道理了,都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父母,這個就苛刻了。會對父母苛刻,也會對別人苛求了。所以,人際關係的問題,往往跟與父母相處這個源頭有關係。我們父子有親,終身保持,對父母會和顏愛語,還會效法老莱子,老莱斑衣,逗父母高興。就能把這個天性,父子有親的天性延伸到對兄弟、對家族親人,再來,對一切人。這個不難。你真正感恩父母了,發自内心了,你一看到哪個人,他也有父母,你這個推己及人的心很自然就起來了。但是,這個源頭活水在恢復自己的父子有親,你接下來推己及人就不難了;你源頭沒有活水,讓我們去推己及人,有時候會比較勉强。所以,《孝經》說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你看,古代的教化很有智慧。

我自己俗家兩個姐姐,她們很愛護我,我也尊重她們。自己的記憶,比方,到同學家,同學一說:“這是我哥哥,這是我姐姐。”我們馬上生起什麽心?“姐姐好!”很自然的,從自己生命的感受,態度,就提起來了。

所以,忠恕是做人的綱領,我們要掌握住,老和尚說儒家核心:仁義忠恕。《四書》《五經》就是展開來詮釋這四個字。我們能時時提起這四個字,你要深入儒家的經典,甚至佛家的經典,這是相通的,就不難。你的心境提升了,那些文字就是真心裡流出來的語言,你要深入就不難。

假如我們都沒有忠恕的存心,你看這些經典,不是很相應,甚至覺得,不可能,你會【以小人之心,度佛菩薩聖賢君子之腹】了。

所以,人家跟我們不同,我們不能强迫別人要跟我同。你可以循循善誘,但絕不能强迫別人。

師長在這裡講到:“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雖然同在一個道場,還是鉤心鬥角,還打架、爭吵,意見不相同。”

老和尚也是點了一下,在道場,可不能跟人家爭吵。道場是修清淨心的地方,清淨地,我們不能變成在那裡搞是非了。所以,道場一定要修六和敬,口和無爭。別人罵我們了,能不能修口和無爭?外面境界沒有問題。你説:“他駡我罵得很凶啊!我實在忍不住了。”那還是自己的問題,跟他沒有關係。他罵得很凶,你消的業障越多,也不是壞事。《金剛經》裡都講了【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奇怪了,他不罵別人,爲什麽駡我?那是我前世的緣,【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他幫我把過去生三惡道的業消掉了,不然我得到三惡道報到。大家知不知道,到三惡道,一報到,要呆多久啊?萬歲萬歲萬萬歲!跟被人家罵幾句,你看是那個選擇比較好?我想再傻也不會選“萬歲萬歲萬萬歲”。你又修忍辱,又把罪業消掉,那不是好事嗎?事事是好事。

釋迦佛就給我們做最好的表演,大家不能只是慶祝衛塞節,太好了,我可以喝咖啡了!我可以休息一天了!衛塞節紀念,最重要不忘本,不忘他老人家教誨;再來要見賢思齊,佛有哪些榜樣,我要效法。你看,佛為衆生沒有休息。當然,你不能透支,不要一聽,激動的性格又開始了:“我都沒有休息!”三天之後就病倒了,這個不善學了。佛還是生活很規律的,就像老和尚生活也是很規律,早睡早起。

像我這個學生不善學,就有學到熬夜。現在有了年紀了,學乖了,尤其我們出家了受十方的供養,這個身體是公器。不愛惜身體,都是有罪過的。

所以,最近遇到幾個同修跟我講同樣的話:“法師,你要保重身體!”他可能看我越來越苗條了。

最近我跟我直接負責的團隊,都跟他們先抛抛風向,先吹吹風,你們要護持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你看,老和尚就是這麽表法的。讓我主要的時間深入經藏,才好供養大衆。而且,這個供養每個地方,只要他信任我,都可以供養到。所以,希望大家護持我們出家弘法的法師。

當然,事事無礙,你説,那有一些問題怎麽辦呢?我們可以固定安排回答問題。其實,修行靠個人。很多義理要自己去領悟。你不能聼經聞法,最後變成一種依賴了。“有機會問了,趕快問。”你自己有沒有思維過?你很用心思維了,還是不能想通,這個時候問,一答,可能你就有很深的領悟了。而不是:一不瞭解了,馬上(第一反應)就是問人。都沒有用自己所學的來思維。大家要自己去感受自己的心的狀態。

你是聼回答自己的問題,可以觸類旁通。其實,一個人的問題,解決的原理原則,都可以用在其他的事上。你不可以說:“那是回答他的問題,跟我沒有關係。”那就不善聼了,不善領悟了。

八正道,這個是修學的綱領。第一個,正見,要建立正確的知見;正思維,你要懂得用經教來思維判斷。像成德初學佛的時候,我們都是聼老和尚的錄音帶,一開始聼錄音帶,後來才有VCD出來,你説,問誰呀?都是自己用老和尚的經教來思維;包含到了海口,面對那麽多大衆,問誰呀?

最重要的,長期聼經,你就建立知見了,建立對做人做事的判斷,不難。儒家講五倫八德,任何事用八德來判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心裡就有數了。義是什麽?合情合理合法。義就是,適宜、適合的方式。

我看,熏聞成種上,我們一個交流的平台,好像最近發了一個《遇到兩難的境界,應該怎麽應對?》其實,遇到兩難,你不要就覺得:“好煩!”你就想:“我運用佛法的能力要向上提升”你看,你面對事情的態度是關鍵。你是歡迎困難,還是跟困難對立起來。你整個身心的狀況都不一樣,有佛法就有辦法。【不磨不成佛】【玉不琢不成器】,人要多一些鍛煉,期許自己:早一點提升,早一點能扛大任!【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要有氣概。修行人,首先拓寬心量,勇於擔當。所以,這麽好在道場服務的機緣,不能隨順習氣,這是積功累德的好機會。

我們剛剛念三皈依,自皈依僧,道場裡就是要經營和合的團體,和合僧團。這樣才能同理大衆,一切無礙。

因爲最近,剛好有護法班在馬來西亞辦的。我們其中有一個内容,六和敬祈禱文,這個是十多年前,老和尚在香港舉辦的。這個祈禱文也發給大家做參考。你真的可以,依照這個修行,建立六和敬的團隊,六和敬家庭,不難。其中有一句“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我們為什麽會起情緒?“我已經付出這麽多了,他怎麽還是這個態度?”這個念頭,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事實上,這個念頭裡面有什麽?有求。真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念頭修行人看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能太粗心啊!不然,你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修了。

《了凡四訓》說的【心源隱微處】,看的深;【默默洗滌】。好像上一次,有給大家提到,你看,一個媽媽,接孩子老師打來的電話,孩子犯了錯,手機被沒收了,你看,那個媽媽接到這個電話心裡“活該!”,念頭起來了。孩子在旁邊,這兩個字沒有説出來,可是這個心的能量場孩子感受到了,他就會跟你鬧情緒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也是自己的心、想現出來的境界。假如都察覺不到我的念頭錯在哪裡了,你要改善家庭情況,你就無從改起了。要從根本改。家庭狀況叫依報,隨著自己的心(是正報),轉。

我們不能有要求的念頭因爲你一有要求的念頭,貪求,貪求,就跟【貪】相應了。只要你有要求,會不會【瞋】?保證瞋,求不到,不舒服的情緒就上來了,就瞋了。你一瞋了,你愚不愚【癡】?你鐵定是感情用事。會不會【慢】?“他們錯,我對!”人覺得自己有錯,他就不瞋了,他不好意思了。還會【疑】,你不相信家裡人有如來智慧德相了,你開始懷疑他們了,開始見他們的過了。這個貪心一起,連帶好多煩惱接著都上來了。所以,我們處理家庭的事情,首先提醒自己:不要要求。

再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是老和尚說的,不是...。老和尚這法,妙法。很好用。法藥吃下去,煩惱馬上沒有了,清涼了,【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是什麽?正常。他現在那個行爲,一定有它的原因的。都沒有離開因果,他不會突然變成這樣。他現在這個樣子了,他的原因當中,有沒有我的責任?尤其小孩,他還沒受過社會污染,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家庭啊,是父母啊。

你一想到自己責任,你就不會在那裡苛求了。我們的慚愧心起來了,慚愧心是善根。慚愧心起來了、父母的責任心起來了,這個就有願力了。這個就能【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要覺悟起來了,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有佛法就有辦法。

【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沒有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這個就不會衝突了。有一句俗話講的好,雖然是老百姓的大白話,跟很深的佛法都是相應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跟對方對立,那是對立不起來的。會產生彆扭了,那是雙方都有動情緒才會對立起來。

【一個巴掌拍不響】還有另外一個詞,叫【半斤八兩】,彼此彼此。既然是彼此彼此,那我們有什麽好責怪對方的?程度差不多;程度不一樣,就杠不起來了。你看,佛陀當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沒杠起來,忍辱仙人快速提升了,然後,歌利王還種下得度的機緣,忍辱仙人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去體會。你體會得深,你就願意效法,你就不願意隨自己的煩惱習氣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不能再幹輪迴邊事,不能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過不去。

別人可能跟我們過不去,【不著如風,無諸障礙】。他擋我的路,我閃一邊不就好了?只有自己會跟自己過不去,這個道理自己要看清楚,問題都在内,不在外。佛法是内學,不能搞了三十年,佛門都進不去,因爲方向錯了,當然進不了了。向外就著相了,你腦子裡都轉哪個人、哪件事,鐵定著相,沒有向内了。

這裡也提醒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鬥爭堅固,共業很强。共業中有別業,我們可以不隨波逐流,這個心中要有佛法了,心中要有老和尚的教誨【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這樣就容易口和無爭,身和同住了。六和敬,最核心是見和同解我們都是依照佛經、依照老和尚教誨來做事情,這樣就好見和同解了。放下我們個人的想法看法,依佛經、依善知識教導。

當然,志向不同,不能勉强。你説:我要學禪宗,他要學淨宗,你説擺在一起,也不適合。每個道場有它專修專弘的法門,【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排斥別人,是緣分不能勉强,每個人志願不相同,絲毫不能勉强。這個【絲毫】兩個字,我們自己也要隨著人生自己體驗。

因爲,你有絲毫勉强,你本來爲他好,還產生誤會,產生不愉快,叫熱心過度。這個,我特別有經驗,我的性格就是太過熱心了。現在慢慢在調整,往中道轉。過猶不及,都不是中道,都不是真心。

老和尚接著說了“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有的菩薩要趕快成佛,成了佛再度眾生;有的菩薩說,「眾生太苦了,我先度眾生,自己慢慢再成佛」。前一願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眾生。”前一願講到了【一生補處願】,你往生了,我們上一次還説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時間不長,去的衆生,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代表這十劫往生的,超過一半多,多,一定超過一半了,都已經做了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所以,那個地方成佛快。所以,老和尚說上一個願,其實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衆生。

“這一願【教化隨意願】就是先要度眾生,然後再成佛,”所以,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周不周到?每一個人志願不同,他都可以滿大家的願。但是,考慮得很周到,要上保險,不然,你度衆生的願很切,可是,還有煩惱,又沒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加持,你度衆生,最後被衆生給度走了,這就很遺憾。就像一個人溺水了,你很有愛心,你要救他,結果不會游泳,跳下去不是白白送一條命?幫別人,還要用智慧,不能只是激動而已,悲智雙運。觀音菩薩表慈悲,文殊菩薩表智慧。

諸位仁者,大家有沒有幫別人幫到自己很苦惱的?進退有點沒拿捏好。所以,幫別人還得理智,還得用智慧,還得拿捏好分寸。我見過很多很熱心的,沒拿捏好,很有承擔:自己的侄子侄女,她當姑姑的:“來!我帶!”帶一段時間,第一個,弟弟弟媳婦覺得:那就是你的事。第二,還很多抱怨。她自己做得很無奈,我都傾我所有的體力包含錢也是我出的,怎麽迎來的是這樣的結果?這不就是分寸沒有拿捏好?主伴圓融。那是人家的孩子,主是誰呀?你自己沒有拿捏好分寸,你到時候付出最多,最後被人家抱怨最多,不怪誰,怪自己沒有智慧。

我們閩南話說的:【做得滿頭大汗,結果被人家批評得口水滿天飛】。那個批評的聲音太多了。所以,要度衆生,也要理智。就像你要救人,你不會游泳,你可不能白白送命。你得先有這個本事。

所以,我們要利益無量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發了,要有能力。現在提升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加持,你的能力是阿惟越致菩薩,那麽高的能力,你就能度衆生了。

而且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你看,這一願【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不會墮落,【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所以,大家不要衝動,一定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我要去度衆生了!”他一加持,比較有把握。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意氣用事,畢竟我們的煩惱還沒有斷。

先度眾生,再成佛,“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先度眾生,再成佛道。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都好!可是,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願先度眾生再成佛,恐怕是眾生度你,你永遠度不了眾生。”

有一位人物,我想大家都認識,《古文觀止》裡面有他很多篇文章。蘇東坡先生,大文豪!他前世是五祖戒禪師,你看,我們這個娑婆界,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多次勸請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間退緣太多了。輪迴路險。

【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在極樂世界,旁邊一起上課的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你不會退步了。你連打瞌睡都不會打瞌睡了,好意思了。那個就像我們念書叫:..班,特優班。當然,你一想到特優班,可能又聯想到那個讀書讀到半夜兩三點,那個記憶要放下,那個痛苦的記憶。現在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剛剛有同修提到:“現實生活中,真的越承擔的多,越被嫌棄。”

(答:)我們得冷靜檢討檢討。你承擔的多,做得好不好啊?你做得不好,你承擔的多,當然被人家挑毛病的多,這很正常。得要【經一事,長一智】。我們負責的事要越做越圓滿越周詳。自然,人家嫌棄的就少。當然,也要有接受別人提意見的雅量。這個是從我們可能做得還不夠理想的角度。

你承擔當中,也不能激動,度德量力。我們不在做的多,我們在做的好,能表法,帶動風氣就好;不是做的多,就功德多。是你做的很真心,就有功德。你做的很多,生煩惱,只有福德,沒有功德了。這個差很多。福德,了脫不了生死;功德才行。你生活工作就是普賢行,這個可以了生死,這個功德力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它會帶我們去極樂世界,這個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有。

所以,大家發問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態度,我在哪裡修?就在我當前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出現的情況裡面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在這些境緣當中最重要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念錯在哪。自己做事的分寸有不妥在哪。你就經一事,長一智了。你就可能三十歲就老...了。做事很穩妥了。有些人到了六十幾歲做事都不靠譜。這個跟歲數沒關係。跟你用不用心有關係。

比方説,這個問題,我承擔越多越被嫌棄,你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沒有承擔的不自量力了?這是一個點。有很多點,可以在一件事當中學習到。

所以,善學的人成長很快。我說八面玲瓏。哪八面?因緣果,任何事情沒有離開因緣果;今天人家嫌棄我是結果,原因出在哪?這就可以反思到了。

體相用,這有三個角度;還有理事,有理有事。你今天去做事情,是隨順你的想法,還是你都是依著做人做事正確的道理,用在這個事相裡?體,是能生。

今天我做事的時候,比方説,老和尚說:【現代工作十則】,這個十則都是綱領,非常好。【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是不是我理由太多了,人家在那裡批評了?我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可能批評就少了。

【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我雖然承擔的多,可能我有拖延,好多事都卡在我這裡了,那人家當然complain了,抱怨是在所難免。你可以授權,你不能説我時間不夠了,那就是考你另外一點,你都是大包大攬沒有授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樣才能經一事,長一智。

你雖然很努力做事,你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這樣你做很多事,人家也不一定很舒服。每一次都要看他的臉色。結果,你一聽到:“沒有啊!我也沒有生氣呀!”但是,就是沒笑。所以,【微笑要露一點】。

【嘴巴還要甜一點】,看到人家可貴的地方,就要讚嘆,普賢行要用上,【稱讚如來】

【腦筋要活一點】,你不能太死板,這樣人家跟你配合工作就覺得很無奈,跟你講半天,講不通,就像鴨子聼雷聲一樣。你腦筋轉得不夠快的,要集思廣益,多聽一下人家的意見。

然後,【説話慢一點】。我們現在生活節奏很快,我有時候聼那個話講很快的,我心臟都隨著越跳越快,我要很用力聼他講話。所以,當我們講話的時候,看到對方眉頭都皺起來了,適當調整一下。我講得太快了,我講的太大聲了。

還有【度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你看,老和尚生活十則,我們可以從這些面來反思。你看,你不笑,那就是一個相,那是因爲你内心可能放了一點事,也不是故意的,起的作用,人家就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很好相處”。這個就是起的作用了。體相用。你内心很平和,都帶著微笑,起的作用就是:人家跟你相處沒有壓力。佛門說【面上無瞋供養具】。人沒有笑的時候,都帶著笑意,這個是普賢行,【廣修供養】,人家跟你溝通沒壓力,很願意親近你。

承擔多,嫌棄多。一來,我們檢討我們做人做事工作十則,這個都是可以來觀照的一些標準。也有可能,你做事很多,你也盡力了,做得不錯,但是,還是被嫌棄。那你還消了很多業障。那也不是壞事。

再來,嫉妒障礙難免。你甚至於:好!我已經盡力做了,也做得不錯,人家還嫌棄、嫉妒我,那就代表:讓我再上一層樓。能夠做到更圓融,連嫉妒的人都被我化掉了。那他也是來讓你更提升你的境界的,也不是壞事。

還有,你一心為公,沒有絲毫私心,你一定會被嫌棄的。因爲,不可能每個人都沒私心,那你的公心處理事,難免也會影響他的私心,影響他要得到的利益,那你對事不對人,不跟他結怨。可是,你要是公心處理。所以,這個時代你要公心把事情辦好,你説不得罪人,我看是不容易。那你就很清楚:難免,你就釋懷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你假如生煩惱了,那還是你有求別人認同的心,才會產生這些煩惱。

所以,我們一定要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會起情緒,不難受。這個很重要。不過我覺得這個不容易。你看,比方説,結了婚的女子,他先生給他一句鼓勵,她就有使不完的力量;她先生給她一個否定,她就像消了氣的皮球一樣。這個要看到。這個也是情執在起作用。

比方説,領導一肯定,我們就幹得很歡喜;領導一沒有肯定,就沒動力了。這個是在搞情執。不能在佛門搞情執,怎麽不搞呢?把衆生排在第一位。這個才是真正護持正法,為佛法,為衆生。只要衆生能得利益,我受再多的委屈,在所不辭。【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所有這些抱怨,當作試金石,看自己會不會起情緒。這個都是來成就自己的。

所以,儒家這些心境,真的是要修大乘佛法的基礎。不然,每天都被煩惱困裡面。怎麽可能每個人都認同你呢?所以,但求無愧,不自欺。用真心去做。

這裡老和尚也是提醒,你假如不往生,你還有煩惱習氣,你要度衆生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剛剛講到的,蘇東坡先生不簡單,他前世是五祖戒禪師,功夫也是相當高了,但是,還沒有了脫生死。可是你看,在這個世間一下轉世,就降不少。八風吹不動,其實,都動了,從頭動到尾,哪有不動?從寫的時候就開始動了,乘船趕過去要找佛印禪師理論,一路都是動,都沒有反觀到。所以,修行人【觀心為要】。一念回心,可能就悟了。從理上講,佛與衆生一念之間。

韓國的淨宗祖師元曉法師,他一念就悟了。怎麽悟的?他到中國求法,結果夜裡又餓又渴,伸手不見五指,一片黑暗,也不知道走到那裡去了。結果突然發現:有水!哇!趕緊喝,沒有喝過這麽甘甜的水!那已經是晚上了,累得半死,睡着了。隔天醒過來,一看自己在哪?在墳地。昨天喝的那個水,一望過去,那個是死尸流下來的水。哇!那個當下,他就要吐。突然一個回光返照,你看,沒喝過這麽甘甜的,跟要吐的,是同樣的水。【一切唯心造】。一下看到自己的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就悟了。

所以,老和尚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每天一反觀自己念頭,有分別有執著。

前不久,有一個男孩問我,他說:“我都比較喜歡跟比較漂亮的女生講話,那個長得不是很漂亮的,我都不想跟她講話。”我說,你分別。你看,你都念《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都不平等。

所以,蘇東坡先生有很多開悟的機會,他沒有用上。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機會,我們都錯過了,不能再錯過了。處處是道場,處處是提升的機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說明我要先去度眾生,然後再成佛道;阿彌陀佛點點頭,這一願就圓滿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了!”你得佛力加持,那個修行就快了,哪怕你是回來度衆生,都有阿彌陀佛加持,你看,都能“『被弘誓鎧』,這是比喻。「弘誓」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鎧甲一樣。就像打仗,裝甲部隊衝鋒陷陣,「鎧甲」就是現在的裝甲,”你看,老和尚開解義理都是現代化,現代有裝甲部隊了,所以,鎧甲的解釋是,裝甲部隊,“可以衝鋒陷陣,不畏敵人的炮火,取這個意思。(不怕這些磨難),就是說他很勇敢,可以到六道、到三途度眾生,教化一切有情。這就是「教化隨意願」。”

大家觀察,現在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不知道多多少倍,我們内在的煩惱又不知道增加多少,你説這樣去度衆生,危不危險?所以,度衆生不能是義氣,先去見見阿彌陀佛,回來就勝券在握,不會有什麽閃失。所以,我們學佛也要改個性,那種衝動都不做有把握的事,都是冒險的,這個會有點dangerous,輪迴路險,還是要謹慎。阿彌陀佛考慮得比我們周到,他一加持你,你來度衆生,不會被衆生度走了。

【被弘誓鎧】,“一切有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界有情都包含在這一句之中。假如我們往生,又急著要度眾生,所以見到阿彌陀佛,打個轉就回來,”跟阿彌陀佛,打個照面,say個hello,就可以回來了。這個比你又去投胎,你一投胎,你要做法師,那也還要二十年!所以,這個更快,更穩妥。做人做事都要往這個方向,要學阿彌陀佛考慮事情,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很周到,都在這些願裡面。我們學四十八願,就是學阿彌陀佛的心,學阿彌陀佛的處理事情。

往生所有的人長相都一樣,長得不一樣,一去了,就生煩惱了。“阿彌陀佛,爲什麽他長得比我帥呀?”這生煩惱了。阿彌陀佛每天處理這些事,他也一個頭兩個大。他考慮得很周到,來了,跟他長得都一模一樣,沒這些問題了。解決問題要甚於始,你不要事情到一半了,才來解決問題,就比較困難了。

“打個轉就回來,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居然就從極樂世界回來,這也是倒駕慈航。因為阿彌陀佛這一願並沒有說,你到極樂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時間才可以出去。”沒有,三經都沒有這麽說,而且你看這一願,【除其本願為眾生故】,就是考慮到那個度衆生心比較切的人。你有這個願。

“沒有這麼說,所以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馬上就走也行!也不違背經文。這樣度凡夫可以,度阿羅漢怎麼辦?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們,你怎麼度?能!你也有本事,前面講過「善談諸法秘要」。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開導,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聽不到。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比不上阿羅漢,可是我們會念佛。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你勸他念佛,就是度他。”他還不知道當生成就的法門。

所以,我們手上有無上的法寶,我們可以善談諸法秘要,把淨土宗的理論、方法講清楚,他善根夠,他就接受了。

我出生是在一個漁村,所以,殺業比較重。後來,兩三嵗就搬到高雄市..,這個地方,我們當地有個元帥廟,這個元帥廟吃素,祭拜他都要素的。你看,鬼神也有機會聞到念佛法門,他也在修。

所以,我假如有機會就到廟裡面去,那些都是天地的鬼神,我給他鞠鞠躬的時候,我意念就在勸他念【阿彌陀佛】,了脫生死。所以,我們聼完老和尚這一段教誨,你有機會遇到阿羅漢、辟支佛,或者你遇到這些天地鬼神寺廟,你都可以勸。我們現在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不然,你看後面的經文【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聞這個法門,他也會退轉,而且退轉也是很容易。

“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等覺菩薩!我們看一下,普賢菩薩發願的時候,勸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都是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位,都勸他們要求生極樂世界。連普賢菩薩都説【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普賢行是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圓滿。假如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就能成佛,他還跑極樂世界,不是多一件事嗎?那菩薩怎麽可能多事呢?

所以,最後都是匯歸彌陀一乘願海。這個是念佛法門殊勝的地方。

所以,“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等覺菩薩,推薦給他,你就度他了。所以,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所以,你可以供養他,【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這就是『教化一切有情』。「一切」是九界眾生,包括菩薩在內。你真有這種本事,到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菩薩,你心裡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再回來的,一點都不假。”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你看過了。

“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你已經去過再回來,決定不假。”你是過來人了。

“所以,極樂世界打個轉,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你們想想,這樣度眾生的能力,其他菩薩比不上!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其他國土不能為比的。”

所以,佛中之王成就的國土,那也是宇宙間最殊勝的國土,難怪一切諸佛都幫阿彌陀佛招生,也是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這個心境也是我們的學處。阿彌陀佛,他就要做到讓人家沒話説,做到讓人家一定讚嘆。

所以,我們以後做事要效法阿彌陀佛,不要“差不多就好了”,這個不對,不能變成差不多先生。阿彌陀佛做事,我們也得效法。

好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最後回向一下。老和尚教我們回向就是拓寬心量,回向的力量還是很大。我們也常給自己親戚朋友都回向,還有給自己過去今生曾經傷害過的衆生也要回向,這樣都能化解冤業。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Wednesday, May 22, 2024

成德法師 20240515《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515《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三十四願【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談到這一願。

師長老人家,兩百零七頁,我們看【說經行道】,我們再稍微針對這一願再來一起探討一下。“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

成德初學佛的時候,聼老和尚講《無量壽經》有一點印象很深刻,師長提到:《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了,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以此類推,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還有提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不知道大家聽到老和尚說,“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下一個念頭是什麽?“怎麽有可能?做不到的!”

我今年跟團隊的同仁,談到,我們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的教誨。當然我們要知人,首先要自知。跟自己二十四小時在一起,都看不清楚自己,離我們更遠的他人,說要看得很準確,不容易。因爲心一有偏,就看不準了,比方你喜歡這個人,可能他的問題你就看不到了。

《大學》有說,【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鮮矣,就是很少。你喜歡他,能知道他的問題在哪;你厭惡他,能知道他的優點在哪,這不容易做到了。

我們從這一句話來體會體會:【欲知人者,先自知】。我現在的念頭產生喜歡討厭了,我沒有發現,我就是沒有自知了。進一步,我用我這顆心再去看別人,就不知人了,會偏。我的心沒有產生愛憎、好惡,都是公心,大公無私,這樣看人才看的準。

【公生明】,大公無私你看人看事,才能明白;【誠生明】,真誠,至誠感通,能看明白。我們對人有成見的時候,看人也看不明白,對人有成見,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會產生變化,把人家的缺點,成見嘛,放在心上了,開始擴大了。人的心起變化是很快的。

曾經,我跟大衆講學的時候,有提到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箴言,當然這是老和尚的教誨,我得强調一下,不然又傳成:“成德法師說”,這是老和尚教誨的:【只看對方的優點,不可對方的缺點】。有個女士在台下就喊了一句話:“沒有優點!”我就以非常崇敬的表情對著這個女士說:“你先生沒有優點,你還嫁給他,你真佛門裡面所講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點説笑,提醒提醒啦。他一點優點都沒有,你(還)嫁給他,不可能的事情!代表相處過程,把對方缺點、不是放在心裡發酵了,發酵,最後就會發酵成“沒有優點了”,其實,他的優點還在那裡,爲什麽看不到了。

曾國藩先生說的【一念不生是為誠】,有道理。我們一看到對方,念頭起來了,不是一念不生了,一個妄念都不生,真誠心。可是我們很容易調過去的檔案出來,俗話説,翻舊賬。過去的影像一起來,火就有點快上來了。【過去心不可得】,《金剛經》是教我們用真心的,應無所住,過去的事情你都放在心上就有住了。都沒有住在這些成見,才能生起真誠心,而生其心。

這是《格言別錄》裡面的教誨。弘一大師從格言聯璧選出來都是精髓的,老和尚交代我們一句話很重要的話,這都是老和尚修行的心法。不能囫圇吞棗,不能左耳進右耳出。聼一次就要把它用上,爲什麽?因爲老和尚說,【學佛最重要的】,都用這個詞了,還要聼幾次才記住?【最重要】,一次就要記住了!學佛最重要的是:【用真心】。

我們要提醒自己了,我用了嗎?你看,老和尚送佛送到西,怕我們對真心體會的不夠深刻,他老人家善巧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因爲《觀無量壽經》《大乘起信論》談菩提心,我們聽起來有點似懂非懂,《觀無量壽經》講菩提心,講了:【直心】,直心大家懂不懂?深心,這個深心,大家注意,可能兩百年前的人,人家一聼就知道了。我們現在的基礎跟那時候不一樣了。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是《大乘起信論》。

《觀無量壽經》是至誠心、深心,你看兩部經論都是【深心】,可是我們一看【深心】,掌握不住了。【迴向發願心】,這是《觀無量壽經》上說的。

老和尚能感受到我們佛弟子可能沒有辦法體會的很深刻、具體,所以,他老人家把三心轉成五心,第一,真誠。這個容易體會了,這是真心的本體,本體起用,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把【深心】轉成【清淨】,清淨,容易體會了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一坐下來,念頭那麽多,不清淨了。要趕快念阿彌陀佛,【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妄念慢慢就停歇下來了。大家一提到妄念,妄是什麽?虛妄,它就是假的嘛,假的能障礙我們嗎?你把它當真了才有障礙。

你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它是假的。叫煩惱賊,做賊心虛,你這個主人,桌子一拍,大聲一呵,它就從墻上掉下去了,它就不敢進來了。因爲它是虛的嘛。

老和尚把這個【深心】轉成【清淨、平等】,平等了就沒有高下的念頭,沒有分別心叫平等。我比較喜歡那個,比較討厭那個人,這就是不平等了。平等恭敬,平等供養,這樣我們才是在用真心,大家仔細去觀察自己的心,一不平等的時候,這個心也是有點虛虛的,不自在。比方説,你拿著好吃的東西,偷偷把孩子叫過來,不要讓公公婆婆看到,你看,你當下那個心,自不自在。一不平等了,不自在了。

你在處理人事問題,有人錯了,我們能不能不跟他對立,還是平等恭敬他。借這一件事,護念他,而不是指責,而不是排斥。真心,不是在你喜歡的人身上練,有時候,你也練不成。喜歡的人,你不能貪愛;討厭的人,你不能對立,不能控制要求,不聽我的話,我火就上來了

《三時繫念》說,諸苦皆從貪欲起,生煩惱就是苦了。我們自己觀照觀照,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先自知,知道這個念頭,偏在哪。有分別,有執著,有愛憎,有高下了,趕快把它調過來。這就是去習了,把這個壞的習性、心念去掉。

比方説,對這個人有成見了,你到單位去,你買了你家鄉好吃的東西,有一點不甘願拿給他吃。突然想到老和尚説的:“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要依教奉行,你看,“【說經行道】,求生西方不是光說,要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做到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要做。

大家今天好好靜下心來,《無量壽經》我要做百分之二十,我來找一找,要做哪百分之二十。我建議大家不能挑百分之二十,至少要挑百分之三十。你做做做,還有幾條沒做到,還有百分之二十多;你一下百分之二十,還有一兩條沒做到,這個怕不穩當、不可靠了。所以,還是定高一點。假如大家有志氣的話,“我要百分之百做到”,那你鐵定一定是上輩往生,你再怎麽降也是上品下生。

所以,古人說,德比於上則知恥,這個有道理的,清淨平等覺,用覺性,不是糊里糊塗,不是遇到境界都不清楚,不是遇到境界就感情用事,就不理智了,意氣用事。要觀照念頭。

比方,在單位當中,嫉妒心起來了。可能某個人能力比我高,怕會不會影響我的地位。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修,從根本修。你看,這一個念頭,沒有把它調伏,接下來造的都是地獄業報。嫉妒心是瞋恚,而且你一嫉妒,假如又在佛門做事,那你把一個人才給障礙住了。你障礙一個人的法緣,都是地獄業,更何況是障礙一個道場,大衆的因緣?

所以,我們在佛門好修行,好積功累德,但是,要造業,也是大,一體兩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是隨順習氣,還是用真心。用真心,那在佛門積大功,累大德。老和尚曾經講過【進賢受上賞】,你推薦一個很賢德的人給企業團體,這個得上天最大的賞賜。因爲很多事情,為政在人,你用對了一個人,這個事就成了。

舉一個歷史的公案:鮑叔牙推薦管仲,齊國大治。齊桓公,九合諸侯,奕匡天下,都是管仲的智慧、能力。但是,最大的功德的誰?鮑叔牙。所以,後來,他後代,十幾世都做大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我們再舉一個,秦朝李斯的例子,他做宰相。結果他的師弟韓非子,才華能力超過他,他跟秦王毀謗韓非子,進讒言,結果把韓非子害死了。沒有多久,李斯跟他兒子都被腰斬了。你看,【蔽賢蒙顯戮】,你把真正好的賢德的人才給障礙住了,會有很明顯的災難、殺戮現前,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要引以爲戒,要成人之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老和尚爲什麽這麽强調要扎三根。我們自己要去體會,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體會的不深,老和尚講,我們也不做成年人沒有辦法被勉强的,自己體會得了,別人不逼我們,我們就去做了。

比方説,老和尚說要分秒必爭念佛,我們可能聼了好多次了,有做嗎?那要自己體會得“爲什麽要分秒必爭”,念得一句是一句,黃念祖老居士用【搶救】。

修行人感知力、覺照力要強,就像我們剛剛提到這兩個歷史公案,你一個隨喜的心,成人之美的心,跟一個嫉妒心,天壤之別。你深信因果了,還會幹傻事嗎?人會幹傻事,還不夠信因果,甚至於是因果都是他説了算!狂了。

我們末法時期很可能會這樣,因爲法弱魔強,念頭一不對,尤其是在道場裡面服務,你今天是個農夫,障礙不了佛法,魔還不找你。今天在道場裡面,又是重要執事,念頭一不正,魔得其便,妖魔鬼怪,天魔要來障正法,還有自己的冤親債主得其便。

我們今天不分秒必爭,不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妄想雜念還很多,又在佛門做事,魔王不鉆這個空子,不可能

所以,佛菩薩跟魔王搶人,諸位同修有沒有感覺:這邊在拉,那邊也在拉。警覺性要高。

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我們感受感受,打一個妄念,跟念一句佛的差別有多大,你真正感受很深了,不用人家提醒你念了。《三時繫念》提醒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就造輪迴業,因爲輪迴心鐵定造輪迴業。

我們過去生三惡道的種子已經夠多的了,輪迴種子夠多的了,我們還繼續種種子,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怎麽忍心還繼續把輪迴種子放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呢?這不是不自愛嗎?

你念一聲佛號,真心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跟造輪迴業,差多少啊!所以,還得多聼經。經聼多了,理明得越深,我們說【熏聞成種】,那個種子自然就冒起來了。古人說【三日不讀書】,讀書就是熏習、聼經熏習。

我們現在福報大,.....,你看,以前的人要聼經,得要【無事不登三寶殿】,爬到山上去才有經可以聼。你看,我們現在福報大不大?老和尚的經一打開就有。

但是,你越有福報,換另外一面,也越容易折福,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你不珍惜了,折福也很大。越方便反而越不主動了,越困難,很難聽到了,爬到高山上佛寺裡面聼,生怕聼漏一句,他的恭敬心就得利益了。越方便還能如貧得寶,這個修行人大有可爲!

我記得二三十年前,剛在學佛,有聽到大陸的同修,他們要要到老和尚的錄音帶都很困難,聽説某一個道場拿到老和尚的錄音帶,幾百人跪著聼!虔誠的程度!現在...那麽方便,能像三十年前同修那種如貧得寶的精神嗎?假如不行,我們就在福報當中墮落了。順境不好修,順境淘汰人,逆境磨練人。順境淘汰人,不知不覺。

所以,爲什麽說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問問自己:我現在珍惜老和尚的經教跟一開始的時候,對照對照,是一開始的時候珍惜,還是現在?假如是現在,那對了。這個心越來越珍惜嘛。假如沒有那麽珍惜了,恭敬心退了,一真一切真,一退一切退。

你説:“我只是聼經的時候,比較沒有那麽恭敬,但是,我還是全心全意去落實。”我看不靠譜。爲什麽?你去力行是用這顆心,你去聼經也是用這顆心。又不是四川變臉,聼的時候是一個臉,力行的時候又是一個臉。

所以,《華嚴經》這一句讓我們沒有灰暗地帶可以在那裡掩飾,就是【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修行人要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常常自己給自己找借口,那這個自欺就破不了。最近一直在跟大家談,我們成年人沒有辦法被人家勉强的,都要自己認知到位。

當然換另外一個角度,成年人都不能被勉强,你想去幫別人,不要皇帝不急,急死你了。大家要知道我這個遣詞用句,是對大家的尊重,皇帝不急,急死你了。感知能力要強。你就知道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是最正確的選擇。修行人之所以能成就:珍惜命光。一不珍惜命光,一分一秒,都不能讓它輕易溜掉,才能成就。不重視時間,可能就【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你看,老和尚把三心轉成五心。大家有沒有學到老和尚的善巧方便?學到了,用在哪?用在我們跟人家談話,都要設身處地對方的接受度、對方理解度,而不是“我很想講什麽,我今天非把它講完不可!這樣我才痛快。”都站自己的角度。

學佛重實質,不重形式。學佛的功夫在放下。放下我執,放下見思煩惱。你看,這個見,我見,我的看法。

比方説,我們在談論一件事,我跟同修講了:“你剛剛談的,是站你的角度,你沒有站大局、你沒有站全體思考。你繼續這樣思考問題,我執都在增長。”養成一個習慣:一考慮事,為大局;甚至為後世的子孫,那這個更可貴了;為團體的每一個人著想,不知不覺,“我執”就越來越淡了。修行人什麽時候改變的?不知道。【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一句接一句,我什麽時候心變清淨的?不知道。一聲接一聲,【垢滅善生,身意柔軟】,夏蓮居老居士説的【根身器界潛轉換】,根身,你看,我們有六根;器界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這些物質環境,就在你念佛當中,潛移默化,就在轉了。所以,一個老實念佛的同修家裡面,你一走進去,“我怎麽感覺,我進你們家我心就靜下來了。”他們家的磁場不一樣,都在轉。

老和尚說:“這個地方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不知道諸位同修,你一聽到老和尚說:“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大家下一個念頭是什麽?“誰...好像念得不錯,趕快搬家搬到他們家搬到他們家附近去。”你看,這個念頭,有沒有認識自己的狀態?都是依賴的。

都不是:“捨我其誰”?【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先請誰呀?有志氣的人才能修行。你看,四弘誓願,這個就是志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學大乘佛法,心量要拓寬。

一聼經:“哪個念佛人,那個地方真念佛了,不遭難。”你看自私的心又起來了:“趕快躲一下。”世間災難那麽多,天災人禍,我們念佛人,我們修大乘法門的,應該提起慈悲心了,應該盡自己的力,精進修行,把功德迴向地球上的衆生。

這就是落實《無量壽經》了,【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跟你有緣的親戚朋友,看你學佛之後,改變很多,沒什麽憂愁了,每天笑嘻嘻的;他還得吃安眠藥,你説他不找你嗎?現在有睡眠障礙的人,可能超過兩成。

大家有沒有整夜睡不着的經驗?你們不知民間疾苦,現在睡不着覺的人很多,看看你要不要試一天沒睡着,隔天,滿腦子轟轟轟響,你就知道:“一天沒睡好,那麽不舒服!”

你們不要激動,今天真的不睡覺,能感同身受,强一點就知道了,你就看他的表情。我是曾經,....,長期透支,....,睡眠不是很好入睡了。在那裡等,咚咚咚,十二點多了,一點多了,兩點多了!今天可能又沒戲了。可能佛菩薩慈悲,知道我從小,太好命了,不食人間烟火,連公共厠所都不知道在哪。不會上厠所,太好命了。都是住五星級飯店,公共厠所不會用了。

感受感受世間的苦,所以,這一句【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所以,我們身邊親戚朋友有沒有睡眠障礙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身邊有沒有親戚朋友現在落到邪教裡面去的?可能大家一聼我這句話“沒有。我們現在沒有。”你還要進一步思考:“你的親戚都沒有在邪教裡,請問:他們今天或者明天會不會遇到邪教?現在是【邪師説法如恆河沙】。他們建立判斷的能力沒有?”

諸位同修,我們思維思維,二十四小時不夠用!我現在覺得四十八個小時也不夠用,該關心的人、事,太多了。越幹越覺得:趕快往生!現在智慧不足,也沒有六神通,想幫人,還怕害了人。

有六神通了,阿彌陀佛一加持,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幫人才穩妥。所以,越加體會: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苦心,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世間修行太難,退多進少,退太容易了,進步難,極樂世界沒有退緣,【諸位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真明白極樂世界的好處了,世間,自己就願意放了。成年人不能被勉强。得要自己看得破,就是真明白了,看破是明理。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比喻:極樂世界就像一塊黃金一樣;我們娑婆界就像“米田共”一樣,現在出家了,講話要含蓄一點。請問大家,你會拿哪一個?你每天還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不就是拿“米田共”嗎?跟這個娑婆界打得火熱得不得了,歡喜冤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所以,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去拿黃金了。那麽殊勝的淨土,我們就離它越來越近了。【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我自心所現的。《無量壽經》就是透過阿彌陀佛的行持,把我本有的智慧德能給喚起來。

看到那一句,【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自己的慈悲心在增長了,【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好像覺得自己正能量比較高一點,一念馬上,深呼吸了,阿彌陀佛的心量我有啊,我本有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阿彌陀佛堅韌,我有啊。【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夏蓮居老居士說:每一次讀到這一句,眼眶就泛著感動的淚水。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了。你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你的心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自己的心跟佛心相應了,你的相貌就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發展了。

所以,今天我們念佛人假如還沒有親戚朋友說:“你變了!感覺你好像越來越莊嚴,越來越溫和了。”那就是念得還不夠。

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真誠,本體,清淨平等覺,深心,自受用;他受用,慈悲,柔軟,慈悲,體恤倍至,【和顏愛語,勸諭策進】,《無量壽經》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沒把佛法落實,我們就入不了不二法門,讀經,《無量壽經》還是《無量壽經》,工作還是工作,入不了不二法門,是一不是二。

所以,你看這一願【說經行道】,行道,行菩薩道,在哪裡行菩薩道,家庭就是道場。我們中華兒女應該這一點體會會很深。

你看,“太太”,有典故的!周朝三代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重視胎教,代代出聖人!所以,就是因爲這個典故,後世都稱結婚的女子:太太。因爲這個家能不能出聖賢君子,最大的關鍵是太太。因爲三歲看大,這三歲包含胎教,都在母親的懷裡、還有她的身邊啊。受母親一言一行的影響最大。

老和尚有一篇開示可以發給大家,做參考。總在遇緣不同。這個媽媽從胎教就開始教他,緣殊勝,什麽緣?做聖的緣,這個孩子有做聖的緣。胎教這個緣沒掌握住;掌握三歲以前一千天,做賢的緣。大家感受感受,什麽都有時節因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無量壽經》也在提醒我們,時節因緣:【何不於強健時】,强健就是因緣,【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强健的時候,精進修行念佛,聼經讀經拜佛,跟人相處都用真心,福慧增長,業障消除。可能本來晚年,業報現前,要得老年癡呆症的,你年輕勇猛精進就化掉了。

了凡先生五十三歲,他命到了,他沒有求長壽,(可是)活到七十四歲。他自然那個業就消了,福慧就現前了。當然,他也挺努力,他前十年,才做三千善事,再發三千件,花了三年,你看,修行是越來越進步了。

最後呢?發萬善。結果沒多久,因爲他的夫人變成縣老爺的夫人了,不好常出門了,行善要出門比較好做,他太太就有點生煩惱了:“以前比較方便行善,你看現在,大門不邁,二門不出。”就有感應了,就有天神給了凡先生托夢了,說萬善已經滿了,圓滿了。

後來好像是遇到當時候的高僧,他請教,高僧:“你一念真誠,這個是圓滿的。”你看,兩文錢是圓滿的。這個女子去寺院供養兩文錢,這個故事也很啓發我們,真心是圓滿的。況且,那高僧給他說了:“你現在是縣太爺,你一個政策對了,受利益千萬人。”他心裡想:“對呀,我不久前才把賦稅降下來。老百姓的負擔就少了。”你看,這都是感應。

所以,家庭就是行菩薩道,說經行道,語如鐘聲。你的言語真誠了,都能跟人產生共鳴,人家把你的話都終生不忘。媽媽能做到。

稻盛和夫,這個企業界的菩薩。他回想,他這一生能有一點成就,小時候,他媽媽教他:不要恐懼,不要害怕,要有信心。你看,媽媽言語的鼓勵,稻盛和夫先生本來他很内向,都是勸他,寧肯吃虧,不可以佔人家便宜。這些話都留在他的心裡面,先入爲主,處事的觀念。

所以,媽媽這個角色行菩薩道,菩薩道在各行各業,在每一個角色裡面。你用真心了,就行菩薩道了。包含學校裡面,孔夫子就是教育家。

我們看一些《感動中國》,這些老師也是犧牲奉獻,包含在醫學界,我也看過報道都用很便宜的價格,老中醫師了,就把這些農民,經濟都沒有那麽寬裕,他幾塊錢就把人家的病治好了。有時候病治不好,傾家蕩產都有啊。這個真的是人間的活菩薩了!

包含西醫界吳孟超,這個也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當時侯,他投入肝膽科,國内,很落後,就靠他,撐起一片天。他桃李滿天下,最後都在這個領域很有成就,他九十幾歲還拿手術刀,那個精神,還在帶學生!

你看,菩薩在人間,在醫學界,在農業界,水稻之父,你看,他救了多少老百姓,袁隆平先生。剛剛我頓了一下,有點想不起他的姓。稍微念了兩句佛,可以想起來了。所以,不能緊張。要定一定。

所以,你看《無量壽經》我們都能在自己的角色、行業裡面去落實。

這一願,【善談諸法願】。當然了,我們真的去行道了,才能現身説法,侃侃而談,我是怎麽做的。當然,我們講的時候也是謙退。爲什麽?不是人的力量啊。你要去利益別人的時候,都是諸佛菩薩在加持。都是你曾經供養過的一切諸佛在加持,《無量壽經》裡面都把這個真相講出來了,【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供養過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遇這個法門,也是無量你供過的諸佛加持你呀!才行啊。你看,現在法弱魔強,這個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於世,大部分的人隨波逐流,追名逐利,我們還能歡喜念佛,願意來學《無量壽經》、學四十八願,都是諸佛加持。

所以,大家聽課有一點收穫,那是諸佛菩薩在加持你。無形的力量是很大的。沒有諸佛如來加持,我講的再好,大家可能也聼不明白,這個都要感恩。當然,我能講的給大家一點啓示,也是諸佛菩薩加持我,不然,我也講不出來。

你看,我剛剛想說,帶一下前面這一願,結果一帶又帶了一個小時,這個也不是準備的。諸佛菩薩加持。跟以前人弘法不一樣。這個我們弘法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以前的人,是開悟出來弘法,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還伏不住,但是,還是要出來講經典。像我們都出家了,披如來袈裟,要可擔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是什麽?弘法利生,就講老和尚的講記,來供養大家。(自己)沒有能力講。是老和尚教導我們【至誠感通】,這個也是李炳南老師交給老和尚的,沒有其他念頭,就想著供養大衆,希望大衆能有一點收穫

佛菩薩就希望利益衆生,我們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就有感應了。當然,大家不要一聼,執著了:“坐在講臺上,才有佛菩薩加持。”聼偏執了。你一心為衆生,你平常在跟人家聊天,都得佛菩薩加持。你在那裡做事的時候,你是公心在做,都得佛菩薩加持。

真心是能感,佛菩薩加持是所感,大家有沒有勸你親戚朋友,勸到自己流眼淚?太感動了。你要感動別人以前,要先感動自己。

我們再看下一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有兩願,三十五是「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是「教化隨意願」。這兩願非常重要,緊接著前面所講的「光明慧辯、善談法要」。『所有眾生』是說所有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而且都是普賢菩薩,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二信位的普賢菩薩,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平等法界,他們個個都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初信位就是等覺—徹後,”你看,從初位到究竟位,菩薩最高的就是等覺菩薩。

“等覺就是初信—徹前,”等覺,其實是五十一個階位。“徹前徹後才平等。否則怎麼平等?因此,身皆不退,頓超階次。”這個我們體會一下,比方説,你念一年級,可是你一年級的内容,因爲他是圓解、圓修。你雖然念一年級,初中、高中、大學的内容也在裡面。

黃念老也曾經講過“圓解的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不是外面講說:“我已經學了三十年!”不能圓解,學三十年,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了。

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圓解、圓修。所以,他速度快。爲什麽能圓解?老師-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把道理給我們講得圓圓滿滿,我們照著修,得大利益了。

現在照著《無量壽經》,就是跟阿彌陀佛學。老和尚說給我們介紹老師-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現在還有黃念祖老居士注解得這麽深入圓滿,我們真是福報夠大的了。我們好好珍惜,好好深入。提升的快了。

所以,極樂世界,現在往生,超過一半以上,都是後補佛。《阿彌陀經》裡面有説【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大家注意這個【多】字,多字是什麽概念?最少超過一半。極樂世界成立才多久?十劫。你看,去讀書的,超過一半都是一生補處,後補佛。你看,速度快不快?難怪普賢菩薩,要勸華藏世界四十一為法身大士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假如華藏世界速度就很快了,還勸去極樂世界不叫多事嗎?佛菩薩不多事。我們現在不用去華藏世界,直接去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因緣福報。

如是妙法幸聽聞,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大家現在念佛有沒有生喜?我怎麽這麽lucky這麽幸運,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還得【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現在就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一起配合,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想著要多帶一些人,你就會覺得工作做不完。好多因緣要去鋪墊,哪還有時間在那裡打煩惱?起情緒?不可能。事都做不完了,還打什麽閑岔。尤其起情緒了把自己功德都燒掉了。

人爲什麽還發脾氣?還不知道這個脾氣傷害程度,自己體會還不夠深,體會深了,不跟自己過不去了。體會深了,就不好日子不過了。你看,心平氣和,沒有任何人事可以動你的情緒,多安樂啊。哪個人、哪個事就可以搞得自己的心七上八下的,這日子不好過,都是放火燒功德。所以,修行要先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極樂世界身皆不退,頓超階位。那個環境好,提升的快。

“菩薩階位有沒有?有!雖有,它是圓融的。《華嚴經》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就好像一年級上去二年級,二年級上去三年級,這個叫行布、次第,不妨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行布,行布是次第。

“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像樓梯一樣,它確實有階梯。雖有,它是圓融的。好像坐電梯一樣,階梯一步也沒有踏,他就上來了。有沒有經過?都經過,一級也沒有漏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像坐電梯;其他世界修行,要爬樓梯。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因此它能頓超圓證,這就是圓證。”

已曾供養諸如來的人,才能歡喜信此事,才有資格做電梯。老和尚這個比喻,應該是很鮮明。諸位同修,逼你做電梯也逼不了,成人是不能被勉强的。你自己真的聼經聼明白了,搞清楚了,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要珍惜住了。

不是往生才坐電梯,現在你依教奉行,提升得快。你能感覺自己提升的快,跟坐電梯一樣。老和尚說了,他自己修學的感受年年不一樣,再來,月月不一樣,進一步提升,天天不一樣,我們聽到老和尚這一段話,看看自己是在進還是在退,得把關鍵點找出來。老和尚可以天天不一樣,我們照他教誨做,同樣可以。

其實,不能受用沒有別的,因爲老師一心要成就我們的,我們爲什麽沒有進步?問題不在阿彌陀佛、釋迦佛這邊,不在老和尚這邊,在我們沒有依教奉行

我這麽講大家不一定服氣,那我們觀照觀照有哪一句老和尚的教誨我們做它三個月,隨時提起來,你真做一句,你的心境一提起來,你要做其他的也不難。爲什麽?你要做什麽都是你這一顆心去做的,你在做一句當中,慈悲提升了,難道你的真誠會沒提升嗎,清淨會沒提升嗎,平等會沒提升嗎?一有一切都有了。

所以,修行不是去挑你想要的境界來修,你想要的,那個就是貪愛要在境界裡面練不要去分別,安住當下,敦倫盡分。

會修的人在家庭當中就把真心修出來了;不會修,你到老和尚身邊也沒用。你名聞利養不放下,到老和尚身邊,那這個名聞利養起得更厲害了。

一跟人家講:“我跟老和尚吃飯。你們要不要見老和尚?我給你們安排!”“哎呦!你真是我的貴人啊!”你一下狐狸尾巴翹起來。

最近,有聽到某一個傳統文化老師,說認識我,說我還邀請他到英國漢學院講課。我根本不認識他,現在的人真的不怕因果。大家注意:不要一聼到說,認識老和尚,在聼老和尚講經,認識成德,你們:“啊!”就開始激動,修行人就要在境界裡練不要激動,要冷靜,要會判斷,一直在標榜什麽的都有問題。不炫己長。我們真正跟老和尚一學,他的教誨好多我們都慚愧做的不好,不可能常常拿來標榜。

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判斷。要自知,要知人。你看,怎麽知人?三根就是懂得知人,自知跟知人。他連《弟子規》都不做,他能做第三福,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嗎?【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他私底下聊天:批評這個人,批評那個人。那你要小心,他的德行還不足。你要跟他學法,那很危險。

所以,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掉以輕心,在密宗說學生找老師、老師找學生,要看三年。慎重其事,還是有道理。我們現在老和尚說給我們找老師-阿彌陀佛,還有《大經解》可以深入。我們四眾弟子跟著老和尚學,跟著《大經解》深入。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我們已經遇到這麽好的緣,要掌握住了。

所以,爲什麽能坐電梯?因爲福報大。已曾供養諸如來,還是有原因的。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讀到這一句經文說:“我好像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不夠不怕,你肯老實念佛,善根福德快速提升。藕益大師說的【以持名故】,你持這一句萬德洪名,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平等,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說的,【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念實相沒有差異,【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這個都是這些大善知識給我們信心。

【持名(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所以,不夠,不怕,肯老實念,我就舉一個例子就好了,這都是真實的故事。有一個人叫王呆頭,生下來,業障現前了,智商不足,用現代話說智商不足。

結果有個修行人看他可憐,把他收為徒弟。這個師父一看,看他呆呆的,學其他法門也學不了了,他只能念一句阿彌陀佛了。念的時候,還有點念不清楚。念念念念,念了若干年。因爲本來呆呆的,常被師父打,做不好事就被打。

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哈哈大笑。他師父覺得:他又發什麽神經,拿棍子要打他,他說:“師父,今天你不能打我了。”因爲打菩薩罪過很大。他念到自得心開了,不假方便,就這一句佛號,自得心開了,業障消掉了,善根福德快速提升,業消智朗。

所以,大家現在有無上的法寶,我們要好好用,好好珍惜。這真的是佛給我們【昇灌頂階,授菩提記】,授頂法給我們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最高的菩薩位;始終,始,就是初地,終,就是十地,都不離念佛。

大家準備好坐電梯了沒有?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必至」四字是保證成佛(保證班)。我常常跟同修們說,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說得這麼肯定,你有什麼把握?我說,我已經拿到「保證書」,阿彌陀佛發給我保證書了,我當然肯定。保證書在那裡?就是「究竟必至」,這是佛給我們的保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證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跟他們平等,你一定可以證得。一生證得,這就是「一生補處願」。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直捷又穩當!”很穩當,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然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信願具足,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這是藕益大師教導,在持名的深淺,不是多少,佛法重實質,持名功夫的深淺。

“怎麼能懷疑?下文是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這個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交流。老和尚對阿彌陀佛的發的願,絲毫沒有懷疑,往生就必定成佛。其實,前面的願也提到了,【必成正覺願】,這裡又再次呼應【一生補處願】。

老和尚也勸我們,早一點拿到往生的把握,關鍵在哪?關鍵在放得下。世間人事物,要檢查,劉素雲老師說:“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放得下;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心裡只裝阿彌陀佛,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了佛,西方極樂世界passport就辦好了。你護照辦好了,你一看到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不是臨終當來,不能解錯了。阿彌陀佛:“你跟這個世間還有緣,我十年之後來接你。”你一見佛,你生大歡喜,心就安了。

修行是辦一件這一生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是帶不走的,辦最重要的事,要怎麽辦啊?要勝券在握,要十拿九穩,可不能碰碰運氣,碰碰運氣的習慣,不能拿到佛門來用。我們以前做事碰碰運氣,僥幸僥幸,修行一點僥幸不得。

要老實、聽話、真幹,人事物都放得下。你真明白了,你記這些人事物不是害自己?你放不下這個,你説你要幫人幫不了,爲什麽?人事物放你心中,我們就妄心做主了,妄心做主怎麽幫人?你幫別人,別人是你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的心要清淨、要真誠、要慈悲,我才真能幫得上人,心裡就裝阿彌陀佛,不能裝這些人我是非。

都裝阿彌陀佛,我們的一生隨緣妙用,妙在有阿彌陀佛佛號在心中,不是煩惱做主了,就妙得起來了。隨每一個緣,世間人覺得是壞事,你不落好醜、好壞,統統轉成法緣。那個就精彩了,那個人生過起來,人生最高的享受,菩薩四德,大家會不會聼煩了?這個成德法師又來了!又在講菩薩四德了。

真的無上法寶啊!任何事,這四個原則掌握住,都能處理。我們有法寶不用,然後,願意繼續煩惱,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而且,任何老和尚佛教的法寶,你得用啊,你得練,你得歷事練心,才能越練越熟越得力,哪有菩薩四德用一次,全用上了,用得很圓滿,不可能!都要千錘百煉,最後練到隨時提得起來,那個時候就做得了主了。這就不被境界拖著走了。學佛就是學做得了主。【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不被境界轉,因爲我用真心,真心不變。

你不被境界轉,境界就被你的真心轉了。

就好像舜王,父親後母害他,他還是孝順。最後,不止他的家裡被他轉了,全國都被他轉了,堯帝被他感動了,把天子位讓給他。所以,要轉境,不要被境轉;要能不被境轉,阿彌陀佛要放在心中,就不容易被轉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