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5, 2024

成德法師 20240501(5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501(5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一起學習到,第三十三願「光明慧辯願」。我們先將這一段經文讀一遍【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在我們的講記兩百零一頁,師長有提到“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末後一句是總結,第三十二是「那羅延身願」。”我們復習一下這一段開解。“「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經上常常也說他為金剛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像經上所講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金剛不壞身。”

我們也説,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比方説,我們生病了,是不是佛法?以病為師,這個病是佛法了。觀身不淨,你看,這個身體九孔常出不潔之物,常常還有四大不調。大小病都有。生病了,我們就想到:我要去換金剛不壞身,這個病就鞭策自己要好好念佛求生淨土。你遇的一切境,都可以提醒自己:淨土為歸。你洗澡的時候,一搓,怎麽這麽多髒東西,還是極樂世界金剛那羅延身好、「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好。觀身不淨,就不會留戀這個身體了;不會留戀自己的身體,也不會貪戀這個美色了。

“這一願,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因爲,金剛不壞身是果;所有的事,不離兩個字【因果】;修因才能夠得果。我們看,接下來順著老和尚的教導。我們把如何修因,和金剛不壞身的果找到。

“願文開端,『生我國者』,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所有生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是平等的法界。

“無論從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都一樣的”受用,這平等的法界了。平等也是我們修學的重點。經題《清淨平等覺》,我們要在一切境界修清淨,不要染著;修平等,不要分別,不要有高下;不分別,禮敬諸佛,禮敬親人、朋友。

因爲不平等,不平,則鳴。可能家庭團體就會有紛爭產生了。可是容不容易呢?我們的愛憎心比較强。比方,那一天,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跟我談話。他首先問我,他說:“我看到女孩子會動心。”我說:“這很正常。”你可不要一句話過去了:“不可以這樣!”他以後不跟你講話了。這個應對進退要學,你要先調劑人情,再發明事理。

那我們自己想想吧,我們對他說:“不可以這樣!”請問我們在那個年齡的時候是什麽狀態啊?當然,你們比較善根深厚,像我在那個年齡的時候,我看,我比他更慘。

所以,處事要有忠恕之道,忠恕為道不遠,忠恕離真心不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更何況我情況比他嚴重,我還講那麽苛刻,這個不是很妥當了。

我們現在還帶很多年輕人,可能我在他們那個年齡的時候,還沒有他們的願心,善根還不如他們。可是,一談話,很高的道理就壓過去了。這個叫執著在老師的位置,我們說【不取於相】不要著相,我們前面好像,老和尚指導我們在境界當中要練禪定。

禪,假如用《無量壽經》,【觀法如化】,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你還要去執著它,你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就是《金剛經》說的【不取於相】。【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定,是不是《金剛經》的【如如不動】?

《金剛經》跟《無量壽經》教的一不一樣?一樣。在境界當中要練,不要取相,不要動心。【如如不動】就是,不要因爲境界而動心,不要被境界牽著走,這個就練禪定了。

境界都沒辦法動你的心了,定到一定程度,就開智慧了。可是,這個不取相,不著相,我們自己警覺性要高,要很能觀心爲要,觀自己的心念。一起“我是老師”,這個心念可能就跟五十三參不相應了,心態不相應了;就可能好爲人師了。

我們看老和尚在境界當中,是怎麽修的。你看,老和尚在講經,講經這個境界,好不好修啊?講著講著,都是講給別人聼的了,會不會不知不覺,道理都是向外了。佛法是内學。所以,你看老和尚的心態:“我講經,別人有沒有受益,我不知道,我把我自己勸明白了!”勸自己呀,不是一直講別人。

講的時候,所有的聽衆是監學,老和尚說的:“我給大家作報告。”這些心態很關鍵,因爲四大煩惱是與生帶來的。其中一個是【我慢】。儒家也説,孟子說:“人皆好爲人師。”

所以,我們處在講學的位置,可能,我這麽一講:“好險!我不是老師!這個講的不是我。”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你當母親、父親,你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你假如是當領導的,也要做之君親師。講這裡有人說:“好險!我是沒成家,我也沒教書,我又是下屬,我在單位裡面,我位置最低,跟我沒關係了!”

我們現在聼經,有一個能力很高:就是【閃躲】。這個不是講我,那個也不是講我,這個都跟我沒關係。聼經要受益,要怎麽聼呢?就是講給我聼的,才受益得了。

君親師,是你扮演任何一個角色,你要有這三個精神,你能夠在這個角色當中去利益到對方。除非你沒有利益人的心,你就不用受持這個君親師了。

你假如要利益別人,那你一定要受持這三個字,因爲你受持這三個字,你才是用真心去對人。“好!我不想利益人。”只有一條路走。不想利益人只有哪一條路?講“死路一條”比較難聽,出言要順人心,我們現在自家人來探討。不要說“死路一條”,一般的人聽了好像不舒服。“只有輪迴這一條路走了。”這聽起來比較不會那麽衝。不願利益人,那是自我了,輪迴就是從我執來的。

我們在課程當中,給大家舉過例子。在我們大陸,白芳禮老先生,家喻戶曉,感動全中國,包含海外,聽過他例子的不流淚,有點不正常。你看,那老人七十多嵗,把所有的財產捐出來,給孩子讀書。他這個動作已經震動到全家人了,甚至於那個學校都不敢收他的錢了。一看老人家,老本,退休金,全要捐,你假如是校長,你敢拿嗎?他說:“這是我的錢。”跟孩子說:“我的錢,我自己做主。”

不止這樣,從新重操舊業,再踩三輪車,踩到九十嵗左右。他沒有地位,沒有財富,可是,他有一顆至誠心對待下一代的教育。把下一代就當自己的孫子,當自己的後代。所以,他處在最低的位置,卻產生了那麽大的影響力量。你看,他做之君。他忘我的付出就是以身作則。做之親,他幫助那些都跟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做之親。他也做之師,大家看他這些行宜,不都是以身説法嗎?在感動,感動誰?首先感動這些學子。哪一個學子接過他的獎學金,不終身難忘?

所以,報道:所有接受過他獎學金的,畢了業之後,沒有不從事慈善事業的。你看,善心承傳下去了。所以,君親師,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角色,真的想去利益人,都應該遵循這三個精神。

而且,我們剛剛提醒道了:白芳禮老先生,他用真心,毫無保留去奉獻,這叫慈悲心。

大家一定要常常想起,在什麽時候想起呢?在一切境界當中,想起老和尚這一句教誨,就是:“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老和尚教君親師,就是教我們用真心。觀照觀照有沒有這個精神?

老和尚教我們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都是教我們用真心。不要執著,所以,不能著相,我們不能住【老師】的位置,不能住【父母】的位置之後:“我是你爸!我是你媽!你得聽我的!”這個就因爲那個身份,調動起我們的這些傲慢,慢心,高下:“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要多!”我們有這種心念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念【阿彌陀佛】。

哪怕是面對孩子,我們也是普賢行,【禮敬諸佛】,禮敬他的佛性。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會用什麽來回報?敬人者,人恆敬之。而且,尊重會促進彼此的瞭解。你越尊重他,他越願意把心裡的話告訴你;你一不尊重他,他内心不被理解,他可能心門就関起來了。

所以,我們在我們家庭,像成德,是從事教育的。我們在學校面對那麽多學生,我們用平等恭敬對待。就在這個境界練。

學生裡面,有拿獎學金的、有那助學金的、有自費的,平等。你不平等,不平則鳴,這個學校團體裡面可能就有是非起來了。

平等的榜樣:鄭濂碎梨。這個故事不能白聼。所以,要在境界放下愛憎心,愛憎很强:“這個人長相,我特別喜歡;那個人我看了就煩!”這個都是愛憎心太強。普賢行,見性,見人家的本性,不要著人家的外相。

剛剛跟大家提這個男孩,他跟我提到,這個青少年,你要讓他面對你的時候,什麽心裡話都願意講,你才好護念他。不然,他的思想跑到哪去了,你也不知道,他也不肯跟你講,你怎麽護念呢?

所以,父母跟孩子那種無話不談,要一直保持,這個叫父子有親,終身保持。成德記得我高中了,心裡有什麽事還是很自然會跟爸爸媽媽說的。

我們先讓他瞭解:他這個很正常。他就壓力不會那麽大了,進一步順勢的告訴他要理智去面對這個事情,引導他:“你現在主要的是什麽?你今天對一個人有好感,你目的是什麽?你假如是真負責任,那是終身大事,那你是要有理智的。不然你扛不了這個責任。你要有責任心,要理智,才能扛責任。請問你什麽時候要學理智啊?你現在就理智不了,你還能保證你以後理智嗎?你現在對情欲你就忍不住,你的理智跟道義提不起來,你現在,大家都是在學習,你的情欲控制不住,害了你自己,害了對方。你以爲結了婚之後,就沒有情欲的誘惑嗎?這樣很多!所以,你假如是個大丈夫,你現在要學理智。”

你要順勢而為,要用疏導的,不要用防堵的。我們當父母老師,常用防堵的,其實,就是我們太强勢了。心地不夠柔軟,才會有這樣的行爲,心、行,一如

每天發生的事,要更好的瞭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心念狀態,才好修正。修行是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錯誤的想法看法,調整過來;説法做法也是從想法看法延伸出來的。心是根本。

這個男孩有意思,我跟他聊聊聊,後來他就說了:“法師,我看到比較漂亮的女孩子,我就想多跟她講幾句話。我覺得長得不是很漂亮的,我就不想跟她講話。”

我說:“你看,你讀《無量壽經》讀了多少遍了,清淨平等覺,都沒有平等心。”

他自己内心的世界,他願意講出來,我們就可以跟他交流。今天你在跟這個孩子談話,你在跟他講“平等心”,在這個學校裡面很多孩子,假如今天我在跟這個孩子講話的時候,他覺得我不平等,你説我這個話跟他講有用嗎?沒有用了。

所以,講話是要有本錢的,你勸別人要有本錢。本錢是什麽?你自己要先做到。菩薩四德裡面講的:【威儀住持有則德】,【有則】是以身作則;接下來才是【柔和質直攝生德】,言教。身教在前,言教在後。

我們現在都把時間浪費在要去説服別人,然後,説服不成,心裡又很鬱悶。這個特別浪費時間,都沒有提起一個理智:“我今天要勸他的,我自己做得如何?”假如這麽一思考,“我還有很多要提升的,我咋都在看別人啊?”這一念觀照,就不會陷在:要去講別人的錯誤了。反而提起:我要先趕快提升自己。這就是一種理智了,這就是務本。

我從根本下手,修身爲本。身修而後家齊,我要先在這個本上下功夫。不能捨本逐末。面對境界,本末要清楚。不能搞那個本末倒置的事情。不止沒什麽效果,還有副作用了。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你有這個優點了,你再去帶動別人有這個優點。【無諸己】,你沒有這個缺點,【而後非諸人】,你才能護念別人沒有這個缺點。我們舉“我不發脾氣了”,我才有底氣去勸別人:“發脾氣對身體不好,火燒功德林。”不然,我們脾氣也是挺不好的,一開口勸人家,脾氣小一點,人家那個表情馬上:“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

人情事理,要敏銳。出言順人心,這個話講出去,會讓人家不接受,話不要太多。阿彌陀佛!一講話,不符合經典,心都是散亂的。心,都是不安定的。你看,我們要説服別人,心安定嗎?患得患失。結果對方不接受了,言語稍微激烈一點,我們不止患得患失了,惱羞成怒。心動得厲害,話多的人,心都是不安定的。【話説多,不如少】,【吉人之詞寡】,吉祥、有福報的人,話不會多

諸位仁者,説到這裡,大家不要起一個念頭:“哇!成德法師話很多。每天講不停。”講經不講話,咋講?講經不講話,就變成打佛七了。但是,我們平常提醒自己,你開口一定是跟佛經相應的:【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而且,【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要去攀那種緣。所以,夏老慈悲,有提到三年不説話保證開悟。可能有人開始激動了:“好!三年不説話!我來幹吧。”幹,可以,不要搞得你家的人覺得“你學執著了”,跟你講話都不理家裡的人了。

所以,聼大乘法,依意不依語。【三年不説話】,不説什麽話?不説廢話。心保持清淨,真的該説話了,真誠慈悲,清淨跟真誠慈悲都是真心,這個用功是持續的。

一開口,是非人我,那你的功夫就打斷了。甚至還講話的時候,情緒激動,瞋恨心都起來了,那就火燒功德林了。所以,劉素雲老師有説:“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其實,心裡裝人事,你遇到人,你那個嘴巴就忍不了了;心裡要裝阿彌陀佛啊!別跟自己當生成佛的機緣過不去,別人是障礙不了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障礙得了自己

成德一說“別人障礙不了我”,大家下一個念頭是什麽?“有啊!障礙很多!”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自己的分別執著念而已。

忍辱仙人,佛陀的前身,遇到歌利王,歌利王都障礙不了他。不止障礙不了他,讓他快速提升,障礙不了他。所以,起了一個念頭:“誰障礙我?哪個是障礙我?”這是外行,佛門沒進。俗話説的,有點難聽:“門都沒有!”

所以,這個門都沒有,不是罵別人的,提醒自己的。不能連佛門都沒進,佛門怎麽進?我們老和尚這裡開解的:“淨土是真正的平等,平等才能進佛門。不要去分別,才能進;要往内,才能進佛門”。佛門是内學,往内,一往外就著相,【不取於相】,這個要練。怎麽練?【見人惡,即內省】,拉回來了,沒有往外了。這是善財童子的精神,【不可須臾離也】,這個心境不能離。

這是阿彌陀佛,把平等心展現給我們看。剛剛提到【鄭濂碎梨】,這故事不用重講了吧?這應該大家都聽過,聽過叫知道;還要悟道,什麽時候悟道?家裡、團體有人抗議了,這個不平等產生的後果都這麽大。產生的紛爭這麽大,悟道了,進一步對治自己的心念:做到。最後,得到了!契入平等心了。

“『善根無量』,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這個是因,你才得金剛那羅延身。佛爲什麽有這麽大的神通力?這麽大的神通力是果,有因;當時候,提婆達多,害佛,把五百隻象灌醉,打聼到佛要經過哪個地方,把五百隻醉象趕到他們快速奔跑,往佛經過的地方,要謀害佛了。千鈞一髮之際,佛只是,把自己的手舉起來,五百隻醉象,就很溫馴的全部趴在地上。

結果魔王看到這種情境,他問釋迦牟尼佛:“你爲什麽有這麽大的能耐?”佛説:“地神知道。”去問地神了,地神說:“娑婆界每一寸土地都有釋迦牟尼佛為衆生留過血犧牲過生命的足跡。”這個故事我們聼了,以後你踩在大地上,你就會念本師恩了。你看,每一寸土地都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為衆生,這個感覺還不夠,為我捨生命,這個思維一起來:“我不能再辜負他老人家了。我得依教奉行了!”更有志氣:“我得協助本師釋迦牟尼佛度衆生,脫離六道輪迴。”

念恩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重要。我們這個法門,《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勸發菩提心文》大家一定要深入學習,就拿到往生的把握了。

菩提心發了,你又肯念佛,那一定往生。剛剛我們提到,你要利人,你君親師的精神一定要提起來,你才能正己化人。沒有利人的心,那只有輪迴一條路了;沒有利人的心,去不了極樂世界,頻道接不上。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才能交感,【方以類聚,物以羣分】。我們現在要去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的心行一定是跟普賢行有相應,沒有十分,最起碼也要相應個一兩分、兩三分。

世間事沒有離開【感應】兩字,能感是因,所感是果。大家也可以去觀察看看,因爲你善於觀察,你對真理就體會得深了。

今天一個虔誠的念佛人,會不會交打麻將的朋友?不會吧?對呀,不相應。話不投機,半句多。當然,這個真心念佛人假如遇到冤親債主是打麻將的,他一定跟他說:“阿彌陀佛!”順便給他消業障一下。

這裡提到,你能得到「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是善根無量。普賢菩薩的法界,小乘人心量小都去不了,二乘種不生。所以,説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善心堅固,不是說幫一下人,人家不怎麽領情,“哼!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善心堅固,【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才像彌陀弟子。【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些經文,我們都很熟,隨文入觀,我要做第一弟子,要做榜樣,代衆生苦,不退縮。大不了,死而已,有什麽好怕的?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為衆生犧牲了,那就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寧可碎骨分身,終不忘失正念。所以,當然不能無謂的犧牲,犧牲了真正對衆生有幫助,我們不惜生命。效法釋迦牟尼佛,任何一片土地都有佛陀為衆生流血犧牲生命。

所以,爲什麽我們出家受菩薩戒,燒菩薩頭,得要點戒疤,那是表法的,不是拿來炫耀的。點九顆,是更提醒自己:要犧牲奉獻;可不能點九顆:“你看,我比人家多!”增長慢心了。所以,都要用對心,善用心。

老和尚一直提醒:不能換對象。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放下好勝心,不是進了佛門,換對象了,照貪,照好勝,點香都要點第一炷香。辦什麽事,都要搶著比人家辦得多。那個都是習氣。

大家冷靜想一想,現在利益衆生該怎麽利益,做很多事?現在學習,怎麽學?一門深入,給衆生做榜樣。現在衆生好多,不好精。學得太多了。

我們就不説別人了,説我們自己吧。我們也學了那麽多年了,也不能說不好學。可是假如我們沒有專精,李炳南老師説的,你學經典,哪怕是扎基礎,你一部學通了再學第二部。你不能今天摸摸《了凡四訓》,明天翻翻《弟子規》,後天又《俞淨意公遇竈神記》。

我們都是成年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有一個特色:就是除非他自己認知到了,不然,你勉强不了他。除非自己深刻認識到:【專精】的重要,不然,你越給他講,他越煩。要他什麽:“哎呀,我都學了十五年了,學佛十五年,二十年了,我怎麽遇到境界,一句經句都起不來?”你好像學了一二十部,都不深入,不透。遇到境界用不出來,那是學習的一種習慣,求知欲。好像多學一些經典,心裡比較安,甚至於跟人家談話的時候,比較有吹的本錢。“哪一部經怎麽講,哪一部經怎麽講。”人家一說:“哇!他懂得經句不少啊!”

你講話也要觀自己的心,你是引經據典在給人家信心:這個都是有出處的;還是引經據典在炫耀自己,這個只有自己的心知道。當然,也不是只有自己的心知道,明眼人一聽,就知道了。只能騙一般還沒有走實修的人,實修的人心清淨,我們一講話的心態,人家容易感覺得到。一感覺到我們這個態度,人家只是不説而已。那個是藏不了的。

我們都是依經教來思維,所以,要修普賢行,把頻道要接上去。善心要堅固,【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而且,因爲堅固,不懷疑。不懷疑自己的善心,也不懷疑衆生的善心。我們有時候在做事當中,衆生的一些行爲讓我們對衆生的信心產生懷疑了:“哎呀,真是一闡提!沒有善根!”其實,冷靜冷靜,當我們覺得別人沒善根的時候,可能我們善根也不夠,才會起這個念頭。

佛菩薩對衆生有耐心,柔軟。等待機會,他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善念保持,沒有夾雜。沒有夾雜目的,沒有夾雜名利心,純是愛人,純是敬人。《了凡四訓》這一段文,很精彩,這個就是沒有夾雜。

“這樣的人才能往生。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特別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難,決定不退心;”我們遇到大的苦難,會退心,關鍵都不在境界什麽很大,境界沒有問題。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陷在自己的煩惱感受裡面,這個境界才障礙得了。

假如我們很明白:“隨緣消舊業。”消業的機會來了,【無債一身輕】,那怎麽會有煩惱痛苦呢?是我們著相了,自我的感受:“他怎麽可以這樣對我?你不知道我付出多少嗎?”就在轉啊,轉啊,轉不出來了。深信因果。他不找別人,怎麽找我呢?深信因果,是妙法,可以消除煩惱,基本上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爲不信因果產生的。

可能我們跟佛友在探討事情,一定要深信因果,我們嘴上都是這麽講。真深信因果了,你在一切境緣裡面不會有怨。這是真正深信因果。逆來順受。這個都要檢查。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會生怨,就有一點不甘心了。深信因果,哪有不甘心的?

“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越挫越勇,這是善心。”爲什麽越挫越勇?因爲,越經歷這些事,越知道輪迴路險,不能再搞輪迴了。【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好不容易遇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的業再重,我不怕,我只要肯上他老人家的法船,我【隨緣消舊業】,我不再造新殃,然後,我肯上他老人家的法船,他的願力就把我的過去生的業力給托起來了。帶業往生。

所以,一個人面對事物的心態對了,所有的事障礙不了他,所有的事會讓他善心更堅固,會讓他求願往生的心更堅固;所有的境界都是來成就我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我轉念轉對了,事事是好事。大家可以自己思維,自己去轉念,卡住的時候,可以提出來,我們再一起討論。所有,卡住自己的事,一轉念,都會讓我們求願往生越堅固,這叫以苦爲師,這叫認識輪迴苦。

所有,你現在覺得很痛苦的,都在教育我們:輪迴苦,別搞了,搞煩了。不想再搞了,那不是以苦為師嗎?哪會障礙我們?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比這更善。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我們爲什麽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是阿惟越致菩薩,六神通恢復了。那個能力可以廣度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我們是爲了這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想想看,那有比這個心更善的!善心堅固,這是因,因為這個因,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堅固之力』是講身體起用,身殊勝。古德在註解裡跟我們說,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到人間,密宗是從這裡來的。”淨土宗是密宗教顯說。【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而且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咒。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一句佛號,統攝萬法,六字統攝萬法,這個是深密,【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我們不懷疑,佛教導我們:老實念佛,可以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我們不懷疑。不懷疑,老實聽話真幹,得大利益了。【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寶王三昧】。

《地藏經》裡面婆羅門女的表演,給我們啓示:她念佛念多久啊?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一天!入什麽境界?法身大士,以自己的力量到地獄去了,一天。念佛的功德力多大!這是《地藏經》。

我們中國歷史當中,差不多魏晉南北朝,那時候,有一位修行人,七天,也入法身了,後來在清朝示跡教導他十二個同參道友。因爲他十二個同參道友又聚在一起了,他從極樂世界來教化他們。這一尊菩薩:覺明妙行菩薩。他有很多教誨我們很熟:【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的念頭死】,大家現在念佛有沒有感覺打的念頭死?感受了?【許汝法身活】。

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都是覺明妙行菩薩教導的。所以,這個成就快。當然,這個“快”,你不要一聼到“快”字,快呀,快呀,心又開始急了,你就快不了了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攝耳諦聽。其他的五根就不容易跑出去了。我們這個世間耳根最利,念佛的關鍵:聽清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所以,佛號老實念,根身器界潛轉換。自己的身體,你所處的環境,就隨著你的佛號,不斷的在轉變。

我認識一個朋友,聽説他最近出家了。他得了胰臟癌,癌中之王。去見老和尚,跟老和尚稟報:他是官員,年齡不大,官就坐的蠻大的。後來,得了這個病,打算一心念佛。老和尚表示支持。他就死心塌地念,沒有多久的時間,胰臟癌就沒了。後來,還有出家的緣。【萬德洪名,能滅眾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對佛號沒有懷疑,那個功德力,那個滅罪的力量不可思議。

這個都不是我講的。《金剛經》專家江味農居士講的,【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行深般若是觀音菩薩那個境界,無異念實相。就是跟實相念佛,跟法身的境界,是平等的。

你看,我們以凡夫心持名,可以跟實相念佛平等,這個是妙法。【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念著念著,“我怎麽這麽幸運啊!中了佛門第一特獎!”歡喜心念佛。念一句是一句,越念越歡喜。【幸聞如來異方便】,夏蓮居老居士說的,特別法門居然,我遇到了!【苦樂忙閑莫停聲】苦樂忙閑,行住坐臥,能提起來,提起來。真的有事要辦了,用真心去辦,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處理事情,也叫念佛,功夫沒有間斷。

當然,假如你做的事很多,慢慢你念佛心都定不下來,修行的路上,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不能執理廢事:“老和尚說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好!做事不怕!冲啊!冲啊!”你事情做得很多,你連佛都念不住了,事也沒處理好,執理廢事。事要什麽?實事求是。老和尚說了:好事可以做,可是,假如做了呢,煩惱越來越多。那這個不行,會把你往生作佛的事情耽擱掉了。要度德量力。

我們雖然學了佛,有很多做人做事的習慣很强,因爲那是學佛前三十多年養成的,二十多年,三十多年。不是一學佛了,佛法的教誨比較强。不可能的。過去的習慣,常常會把我們拽回去,只要一不警覺,它就給我們拽回去了。這個我們自己觀察,我們起的念頭,是念佛多,憶佛念佛多,還是世間這些影相多。這個就是習慣給我們拽回去了。

傳統文化是個緣,本來那個做事的習慣上來了:“我要做大!我要做第一的!”有啊,我見過不少!別人做了,他嫉妒心起來了:“怎麽沒有通過我?這個地方是我先做的!”他要做老大。又要做大,習氣現前了,怎麽護持正法?現在真的要弘法利生,一定是從修身齊家做榜樣,因爲大衆都忽略了這個本。

你身要修,要下心地功夫。要格物,格除物欲,淘汰坏習氣,煩惱輕,智慧才會長。智慧才是自知。不從格物下手,統統是本末倒置,所以,我們看四弘誓願,發了願,接下來,不是往外冲,【衆生無邊誓願度】,下來【煩惱無盡誓願斷】。

你説,“我出來講學了,我是一個家庭主婦,我是一個當媽媽的人,那你跟別人講什麽?”講我在這個角色當中怎麽放下自我,怎麽行菩薩道,念念為家裡人考慮。可是,我們沒有這麽做過;我們就是講一堆理而已,攝受不了人心。

是用自己的明明德,去清明,去利眾。可是,要用自己的明明德,一定有對治習氣的,而且侃侃而談,但是,大家冷靜去看,很多講學的人是口才好,他不談自己怎麽對治他的嫉妒傲慢,因爲他沒有下這個功夫,他怎麽談的出來?

用明明德去清明,現身説法。現代的人口才好的也不少,人家聼經也聽很多。爲什麽你能攝受他?他能感覺到你不是搞假的,你是動真格的了,寧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你這樣下心地功夫了

所以,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要去做大。要對照我們最近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開智慧的,他會觀機。

我記得,初學佛沒多久,有一本書對成德的幫助非常大,就是《印光祖師文鈔精華錄》。成德在慈光圖書館拿到這一本精裝書。好多想幹什麽,印祖都當頭給我一棒,敲了好几棒!

其中,印祖說,道場不要超過多少人?二十個人。那是那個年代,我們要有動態觀察,科學發展觀,要有動態觀察的能力。請問現在不能超過多少人?這個你們自己想吧。成人是不能被説服的,只有自己去感受感受。像我自己去感受:組織大了,你根本時間精力沒法帶。在外面講的天花亂墜的,家裡在失火,出了攝影棚,還在那裡當和事佬,在那撲火。我感覺這不妥當了。這樣講學,我看講不長久了。講到最後變成自欺欺人就麻煩了。現在一定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展現一個做事正確的態度:實在,不搞虛的。

“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菩薩不會多事,不會多此一舉。假如,他在華藏世界就能成就圓滿的法身,他幹嘛最後,還要勸這些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還有四十一個階位,那他爲什麽要勸他們統統導歸極樂世界?

所以,普賢行是導歸極樂世界才圓滿,普賢菩薩又是金剛薩埵,密教初祖。那大家想一想,我們是念佛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究竟圓滿。

所以,這裡提到了,“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面所説的,成就大圓滿法身。在那裡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這才能得究竟圓滿。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也有引用。”

黃老《註解》,這個也是我們淨宗三寶。淨宗三寶:《無量壽經匯集本》還有《註解》,包含老和尚的講解,講的很透徹。用一千兩百個小時左右,講透徹了。

再來,海賢老和尚表法。我們這四十八願一起學習完,我們接下來學習老和尚談《海賢老和尚的表法》我們把它參透了,可以花一年的時間,拿到往生的把握,這個很重要,再來,還有《淨修捷要》,這是淨宗三寶。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佛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們想想,往生的人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就不平等,”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清淨海會眾菩薩,都有,頭上都有光。

“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假如不平等了,跟本願就不相應。佛光、眾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佛是主,清淨海會眾菩薩是伴,同樣的我們現在學習淨土法門,弘揚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主,我們也是伴,協助阿彌陀佛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而且,主伴、生佛,生,是衆生,生佛,我們光光互融。請問大家我們現在很真心的在介紹淨土法門給有緣的人,你的身體放不放光?你講的時候,感不感阿彌陀佛的光注照?你看,你自己的心光跟佛光融在一起了。

“皆以此光宣揚妙法。”阿彌陀佛的光、一切諸佛的光,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光全照在你的身上了。你的靈感,如泉水。所以,老和尚學經教,李炳南老師教他四個字【至誠感通】。你看,你真誠心,沒有絲毫懷疑,佛菩薩會加持。真誠,一心利益他人,真誠希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讓他了脫生死,得到的加持,感通的這個佛加持力不可思議了。

大家不能說,那個講課的人,他可以求至誠感通,大家有沒有感覺,觀照自己的心念是什麽?責任,“他比較適合,他去做吧。”老和尚圓寂之後,我遇到一些同修,一見面他們常常會跟我講一句話:“成德法師,你責任重大!”我想:“你都沒責任。”我們的念頭跟阿彌陀佛同不同心?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況且,佛在世的時候,給我們的表演都在啓發我們。佛不度無緣之人。代表什麽?要有緣,這個世間有很多親戚朋友跟“你”有緣,跟“成德法師”沒緣。那誰的責任?不然,這個故事不是白聼了?都當故事聼,跟我沒關係。

我們有一個習慣特別會退責任,退得一乾二淨,這個功夫最高了。每一個人有利眾的心,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衆生,【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感應!

“法即是光,光即是法,”這一句佛號是法,一個人在念佛號的時候,就像善導大師,念一句佛號,一尊佛就出去了,這個佛又放光。我們在佛光當中又能宣講佛法,宣講《無量壽經》,光即是法

“不離此光而說此法,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你看,往生的人,成就一切智慧,身頂都有光明照耀。然後,還獲得無邊的辯才。所以,成就一切智慧,世出世法,他都通了,通達了。

“正智圓滿的成就。”像我們講學,當然,自己煩惱還很多,可是上了台,有沒有煩惱?你坐在講臺上還有煩惱,不..了麽?你絕對沒有煩惱的!一個妄念都沒有,全神貫注。

老和尚說了:有人說他是愛講經的法師。那個是人家批評啊。你看,老和尚面對批評,那態度是我們的學處。老和尚笑著說:“他不瞭解,我是用講經來調伏妄念。”修行不是要調伏妄念嗎,把妄念都止住了,自己的佛性不就慢慢透出來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要對治。怎麽對治妄念?念佛能對治;講課,沒有妄念,這也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我們有時候講的内容,像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談的,其實,我在談的時候,這個都不是前面準備,備課沒有這些内容的。論到哪裡,可能是哪一個聽衆給我放光了,給我靈感;他爲什麽放光?他很專注,很認真,很恭敬,我也得到他放光了。互相影響。真心互相影響,所以,佛光一照,佛光也注照了,你當下一照,你有靈感了,你的智慧透出一點了。下了台可能又講不出來了。我剛剛講那些,我好像以前沒講過,有一些分析的,我講的時候都有點:“哎喲,雖然自己現在還沒有成就一切智慧,你看,佛的加持力真的是不可思議。”不是自己的能力能夠講的。

今天先跟大家聊到這裡,當然,大家聼經不要聼出執著來,剛剛說了,我們這個課程之後,我們來學習海賢的表法。老和尚給我們介紹海賢老和尚,我們從中,内行人看門道,學到精髓。老和尚說:“海賢老和尚表演是《無量壽經》的總結。給我們表演出來了。”

我講的這裡,大家可不要:“之後,等成德法師講《海賢老和尚的表法》。”你還等我,可能要等兩個月。修行人的態度,聞教便行。知道這個重要,馬上去做。【工作不妨礙念佛】,你馬上能想起的,就要效法了。

你看,賢公,人家無禮對待他,你馬上能想起的就要效法了。賢公,人家無禮對待他,給他兩個耳光“當幫我瘙癢”;講話很凶,吐他一臉口水,“就當幫我洗臉了。”

佛號不中斷,你看,恆順衆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家不讓他拜佛,他就沒人的時候再拜,沒有障礙。這都是學處。現在我們同修可貴,好人做到底,還做了動畫片。一些人一看到動畫就想起小時候的記憶,看起來很溫暖。看了就趕快效法。祖師有說了,【聞教便行】,你聞了一個教誨,便去效法,這個人不用人家推了,【奚待更勸】,不用人家勸他了。這樣的態度,這一生就成就了。我們要培養這種聼了就去做的,解行相應的態度。

子路聼到好的教誨沒有去做,他心裡就覺得:“不能貪法,不能聼太多。”【聞之未行,唯恐有聞】。子路這個態度,非常非常可貴。一年拿到把握,老和尚有提到一萬聲佛號,當然,不要著在數字上,其實,就是讓我們多多益善。因爲有些人念佛速度慢,到時候我一講一萬,他就生大煩惱。他都是念阿-彌-陀-佛,這個速度了。

或者你的工作多,假如說,你一定要念一萬,那可能對你的工作造成煩惱了。法是活的。你工作多了,功夫不要斷,在工作當中用真心,一沒事佛號又提起來。都可以落實的。無常迅速,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趕快拿到往生的把握。憶佛念佛,一見到佛,心就安了,就有把握了。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