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515《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三十四願【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談到這一願。
師長老人家,兩百零七頁,我們看【說經行道】,我們再稍微針對這一願再來一起探討一下。“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
成德初學佛的時候,聼老和尚講《無量壽經》有一點印象很深刻,師長提到:《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了,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以此類推,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還有提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不知道大家聽到老和尚說,“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下一個念頭是什麽?“怎麽有可能?做不到的!”
我今年跟團隊的同仁,談到,我們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的教誨。當然我們要知人,首先要自知。跟自己二十四小時在一起,都看不清楚自己,離我們更遠的他人,說要看得很準確,不容易。因爲心一有偏,就看不準了,比方你喜歡這個人,可能他的問題你就看不到了。
《大學》有說,【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鮮矣,就是很少。你喜歡他,能知道他的問題在哪;你厭惡他,能知道他的優點在哪,這不容易做到了。
我們從這一句話來體會體會:【欲知人者,先自知】。我現在的念頭產生喜歡討厭了,我沒有發現,我就是沒有自知了。進一步,我用我這顆心再去看別人,就不知人了,會偏。我的心沒有產生愛憎、好惡,都是公心,大公無私,這樣看人才看的準。
【公生明】,大公無私你看人看事,才能明白;【誠生明】,真誠,至誠感通,能看明白。我們對人有成見的時候,看人也看不明白,對人有成見,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會產生變化,把人家的缺點,成見嘛,放在心上了,開始擴大了。人的心起變化是很快的。
曾經,我跟大衆講學的時候,有提到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箴言,當然這是老和尚的教誨,我得强調一下,不然又傳成:“成德法師說”,這是老和尚教誨的:【只看對方的優點,不可對方的缺點】。有個女士在台下就喊了一句話:“沒有優點!”我就以非常崇敬的表情對著這個女士說:“你先生沒有優點,你還嫁給他,你真佛門裡面所講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點説笑,提醒提醒啦。他一點優點都沒有,你(還)嫁給他,不可能的事情!代表相處過程,把對方缺點、不是放在心裡發酵了,發酵,最後就會發酵成“沒有優點了”,其實,他的優點還在那裡,爲什麽看不到了。
曾國藩先生說的【一念不生是為誠】,有道理。我們一看到對方,念頭起來了,不是一念不生了,一個妄念都不生,真誠心。可是我們很容易調過去的檔案出來,俗話説,翻舊賬。過去的影像一起來,火就有點快上來了。【過去心不可得】,《金剛經》是教我們用真心的,應無所住,過去的事情你都放在心上就有住了。都沒有住在這些成見,才能生起真誠心,而生其心。
這是《格言別錄》裡面的教誨。弘一大師從格言聯璧選出來都是精髓的,老和尚交代我們一句話很重要的話,這都是老和尚修行的心法。不能囫圇吞棗,不能左耳進右耳出。聼一次就要把它用上,爲什麽?因爲老和尚說,【學佛最重要的】,都用這個詞了,還要聼幾次才記住?【最重要】,一次就要記住了!學佛最重要的是:【用真心】。
我們要提醒自己了,我用了嗎?你看,老和尚送佛送到西,怕我們對真心體會的不夠深刻,他老人家善巧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因爲《觀無量壽經》《大乘起信論》談菩提心,我們聽起來有點似懂非懂,《觀無量壽經》講菩提心,講了:【直心】,直心大家懂不懂?深心,這個深心,大家注意,可能兩百年前的人,人家一聼就知道了。我們現在的基礎跟那時候不一樣了。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是《大乘起信論》。
《觀無量壽經》是至誠心、深心,你看兩部經論都是【深心】,可是我們一看【深心】,掌握不住了。【迴向發願心】,這是《觀無量壽經》上說的。
老和尚能感受到我們佛弟子可能沒有辦法體會的很深刻、具體,所以,他老人家把三心轉成五心,第一,真誠。這個容易體會了,這是真心的本體,本體起用,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把【深心】轉成【清淨】,清淨,容易體會了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一坐下來,念頭那麽多,不清淨了。要趕快念阿彌陀佛,【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妄念慢慢就停歇下來了。大家一提到妄念,妄是什麽?虛妄,它就是假的嘛,假的能障礙我們嗎?你把它當真了才有障礙。
你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它是假的。叫煩惱賊,做賊心虛,你這個主人,桌子一拍,大聲一呵,它就從墻上掉下去了,它就不敢進來了。因爲它是虛的嘛。
老和尚把這個【深心】轉成【清淨、平等】,平等了就沒有高下的念頭,沒有分別心叫平等。我比較喜歡那個,比較討厭那個人,這就是不平等了。平等恭敬,平等供養,這樣我們才是在用真心,大家仔細去觀察自己的心,一不平等的時候,這個心也是有點虛虛的,不自在。比方説,你拿著好吃的東西,偷偷把孩子叫過來,不要讓公公婆婆看到,你看,你當下那個心,自不自在。一不平等了,不自在了。
你在處理人事問題,有人錯了,我們能不能不跟他對立,還是平等恭敬他。借這一件事,護念他,而不是指責,而不是排斥。真心,不是在你喜歡的人身上練,有時候,你也練不成。喜歡的人,你不能貪愛;討厭的人,你不能對立,不能控制要求,不聽我的話,我火就上來了。
《三時繫念》說,諸苦皆從貪欲起,生煩惱就是苦了。我們自己觀照觀照,今年是【自知去習】的一年,要先自知,知道這個念頭,偏在哪。有分別,有執著,有愛憎,有高下了,趕快把它調過來。這就是去習了,把這個壞的習性、心念去掉。
比方説,對這個人有成見了,你到單位去,你買了你家鄉好吃的東西,有一點不甘願拿給他吃。突然想到老和尚説的:“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要依教奉行,你看,“【說經行道】,求生西方不是光說,要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做到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要做。
大家今天好好靜下心來,《無量壽經》我要做百分之二十,我來找一找,要做哪百分之二十。我建議大家不能挑百分之二十,至少要挑百分之三十。你做做做,還有幾條沒做到,還有百分之二十多;你一下百分之二十,還有一兩條沒做到,這個怕不穩當、不可靠了。所以,還是定高一點。假如大家有志氣的話,“我要百分之百做到”,那你鐵定一定是上輩往生,你再怎麽降也是上品下生。
所以,古人說,德比於上則知恥,這個有道理的,清淨平等覺,用覺性,不是糊里糊塗,不是遇到境界都不清楚,不是遇到境界就感情用事,就不理智了,意氣用事。要觀照念頭。
比方,在單位當中,嫉妒心起來了。可能某個人能力比我高,怕會不會影響我的地位。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修,從根本修。你看,這一個念頭,沒有把它調伏,接下來造的都是地獄業報。嫉妒心是瞋恚,而且你一嫉妒,假如又在佛門做事,那你把一個人才給障礙住了。你障礙一個人的法緣,都是地獄業,更何況是障礙一個道場,大衆的因緣?
所以,我們在佛門好修行,好積功累德,但是,要造業,也是大,一體兩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是隨順習氣,還是用真心。用真心,那在佛門積大功,累大德。老和尚曾經講過【進賢受上賞】,你推薦一個很賢德的人給企業團體,這個得上天最大的賞賜。因爲很多事情,為政在人,你用對了一個人,這個事就成了。
舉一個歷史的公案:鮑叔牙推薦管仲,齊國大治。齊桓公,九合諸侯,奕匡天下,都是管仲的智慧、能力。但是,最大的功德的誰?鮑叔牙。所以,後來,他後代,十幾世都做大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我們再舉一個,秦朝李斯的例子,他做宰相。結果他的師弟韓非子,才華能力超過他,他跟秦王毀謗韓非子,進讒言,結果把韓非子害死了。沒有多久,李斯跟他兒子都被腰斬了。你看,【蔽賢蒙顯戮】,你把真正好的賢德的人才給障礙住了,會有很明顯的災難、殺戮現前,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要引以爲戒,要成人之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老和尚爲什麽這麽强調要扎三根。我們自己要去體會,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體會的不深,老和尚講,我們也不做。成年人沒有辦法被勉强的,自己體會得了,別人不逼我們,我們就去做了。
比方説,老和尚說要分秒必爭念佛,我們可能聼了好多次了,有做嗎?那要自己體會得“爲什麽要分秒必爭”,念得一句是一句,黃念祖老居士用【搶救】。
修行人感知力、覺照力要強,就像我們剛剛提到這兩個歷史公案,你一個隨喜的心,成人之美的心,跟一個嫉妒心,天壤之別。你深信因果了,還會幹傻事嗎?人會幹傻事,還不夠信因果,甚至於是因果都是他説了算!狂了。
我們末法時期很可能會這樣,因爲法弱魔強,念頭一不對,尤其是在道場裡面服務,你今天是個農夫,障礙不了佛法,魔還不找你。今天在道場裡面,又是重要執事,念頭一不正,魔得其便,妖魔鬼怪,天魔要來障正法,還有自己的冤親債主得其便。
我們今天不分秒必爭,不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妄想雜念還很多,又在佛門做事,魔王不鉆這個空子,不可能。
所以,佛菩薩跟魔王搶人,諸位同修有沒有感覺:這邊在拉,那邊也在拉。警覺性要高。
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我們感受感受,打一個妄念,跟念一句佛的差別有多大,你真正感受很深了,不用人家提醒你念了。《三時繫念》提醒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就造輪迴業,因爲輪迴心鐵定造輪迴業。
我們過去生三惡道的種子已經夠多的了,輪迴種子夠多的了,我們還繼續種種子,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怎麽忍心還繼續把輪迴種子放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呢?這不是不自愛嗎?
你念一聲佛號,真心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跟造輪迴業,差多少啊!所以,還得多聼經。經聼多了,理明得越深,我們說【熏聞成種】,那個種子自然就冒起來了。古人說【三日不讀書】,讀書就是熏習、聼經熏習。
我們現在福報大,.....,你看,以前的人要聼經,得要【無事不登三寶殿】,爬到山上去才有經可以聼。你看,我們現在福報大不大?老和尚的經一打開就有。
但是,你越有福報,換另外一面,也越容易折福,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你不珍惜了,折福也很大。越方便反而越不主動了,越困難,很難聽到了,爬到高山上佛寺裡面聼,生怕聼漏一句,他的恭敬心就得利益了。越方便還能如貧得寶,這個修行人大有可爲!
我記得二三十年前,剛在學佛,有聽到大陸的同修,他們要要到老和尚的錄音帶都很困難,聽説某一個道場拿到老和尚的錄音帶,幾百人跪著聼!虔誠的程度!現在...那麽方便,能像三十年前同修那種如貧得寶的精神嗎?假如不行,我們就在福報當中墮落了。順境不好修,順境淘汰人,逆境磨練人。順境淘汰人,不知不覺。
所以,爲什麽說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問問自己:我現在珍惜老和尚的經教跟一開始的時候,對照對照,是一開始的時候珍惜,還是現在?假如是現在,那對了。這個心越來越珍惜嘛。假如沒有那麽珍惜了,恭敬心退了,一真一切真,一退一切退。
你説:“我只是聼經的時候,比較沒有那麽恭敬,但是,我還是全心全意去落實。”我看不靠譜。爲什麽?你去力行是用這顆心,你去聼經也是用這顆心。又不是四川變臉,聼的時候是一個臉,力行的時候又是一個臉。
所以,《華嚴經》這一句讓我們沒有灰暗地帶可以在那裡掩飾,就是【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修行人要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常常自己給自己找借口,那這個自欺就破不了。最近一直在跟大家談,我們成年人沒有辦法被人家勉强的,都要自己認知到位。
當然換另外一個角度,成年人都不能被勉强,你想去幫別人,不要皇帝不急,急死你了。大家要知道我這個遣詞用句,是對大家的尊重,皇帝不急,急死你了。感知能力要強。你就知道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是最正確的選擇。修行人之所以能成就:珍惜命光。一不珍惜命光,一分一秒,都不能讓它輕易溜掉,才能成就。不重視時間,可能就【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你看,老和尚把三心轉成五心。大家有沒有學到老和尚的善巧方便?學到了,用在哪?用在我們跟人家談話,都要設身處地對方的接受度、對方理解度,而不是“我很想講什麽,我今天非把它講完不可!這樣我才痛快。”都站自己的角度。
學佛重實質,不重形式。學佛的功夫在放下。放下我執,放下見思煩惱。你看,這個見,我見,我的看法。
比方説,我們在談論一件事,我跟同修講了:“你剛剛談的,是站你的角度,你沒有站大局、你沒有站全體思考。你繼續這樣思考問題,我執都在增長。”養成一個習慣:一考慮事,為大局;甚至為後世的子孫,那這個更可貴了;為團體的每一個人著想,不知不覺,“我執”就越來越淡了。修行人什麽時候改變的?不知道。【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一句接一句,我什麽時候心變清淨的?不知道。一聲接一聲,【垢滅善生,身意柔軟】,夏蓮居老居士説的【根身器界潛轉換】,根身,你看,我們有六根;器界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這些物質環境,就在你念佛當中,潛移默化,就在轉了。所以,一個老實念佛的同修家裡面,你一走進去,“我怎麽感覺,我進你們家我心就靜下來了。”他們家的磁場不一樣,都在轉。
老和尚說:“這個地方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不知道諸位同修,你一聽到老和尚說:“有一個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難”,大家下一個念頭是什麽?“誰...好像念得不錯,趕快搬家搬到他們家搬到他們家附近去。”你看,這個念頭,有沒有認識自己的狀態?都是依賴的。
都不是:“捨我其誰”?【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先請誰呀?有志氣的人才能修行。你看,四弘誓願,這個就是志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學大乘佛法,心量要拓寬。
一聼經:“哪個念佛人,那個地方真念佛了,不遭難。”你看自私的心又起來了:“趕快躲一下。”世間災難那麽多,天災人禍,我們念佛人,我們修大乘法門的,應該提起慈悲心了,應該盡自己的力,精進修行,把功德迴向地球上的衆生。
這就是落實《無量壽經》了,【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跟你有緣的親戚朋友,看你學佛之後,改變很多,沒什麽憂愁了,每天笑嘻嘻的;他還得吃安眠藥,你説他不找你嗎?現在有睡眠障礙的人,可能超過兩成。
大家有沒有整夜睡不着的經驗?你們不知民間疾苦,現在睡不着覺的人很多,看看你要不要試一天沒睡着,隔天,滿腦子轟轟轟響,你就知道:“一天沒睡好,那麽不舒服!”
你們不要激動,今天真的不睡覺,能感同身受,强一點就知道了,你就看他的表情。我是曾經,....,長期透支,....,睡眠不是很好入睡了。在那裡等,咚咚咚,十二點多了,一點多了,兩點多了!今天可能又沒戲了。可能佛菩薩慈悲,知道我從小,太好命了,不食人間烟火,連公共厠所都不知道在哪。不會上厠所,太好命了。都是住五星級飯店,公共厠所不會用了。
感受感受世間的苦,所以,這一句【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所以,我們身邊親戚朋友有沒有睡眠障礙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身邊有沒有親戚朋友現在落到邪教裡面去的?可能大家一聼我這句話“沒有。我們現在沒有。”你還要進一步思考:“你的親戚都沒有在邪教裡,請問:他們今天或者明天會不會遇到邪教?現在是【邪師説法如恆河沙】。他們建立判斷的能力沒有?”
諸位同修,我們思維思維,二十四小時不夠用!我現在覺得四十八個小時也不夠用,該關心的人、事,太多了。越幹越覺得:趕快往生!現在智慧不足,也沒有六神通,想幫人,還怕害了人。
有六神通了,阿彌陀佛一加持,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幫人才穩妥。所以,越加體會: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苦心,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世間修行太難,退多進少,退太容易了,進步難,極樂世界沒有退緣,【諸位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真明白極樂世界的好處了,世間,自己就願意放了。成年人不能被勉强。得要自己看得破,就是真明白了,看破是明理。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比喻:極樂世界就像一塊黃金一樣;我們娑婆界就像“米田共”一樣,現在出家了,講話要含蓄一點。請問大家,你會拿哪一個?你每天還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不就是拿“米田共”嗎?跟這個娑婆界打得火熱得不得了,歡喜冤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所以,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去拿黃金了。那麽殊勝的淨土,我們就離它越來越近了。【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我自心所現的。《無量壽經》就是透過阿彌陀佛的行持,把我本有的智慧德能給喚起來。
看到那一句,【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自己的慈悲心在增長了,【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好像覺得自己正能量比較高一點,一念馬上,深呼吸了,阿彌陀佛的心量我有啊,我本有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阿彌陀佛堅韌,我有啊。【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夏蓮居老居士說:每一次讀到這一句,眼眶就泛著感動的淚水。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了。你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你的心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自己的心跟佛心相應了,你的相貌就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發展了。
所以,今天我們念佛人假如還沒有親戚朋友說:“你變了!感覺你好像越來越莊嚴,越來越溫和了。”那就是念得還不夠。
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真誠,本體,清淨平等覺,深心,自受用;他受用,慈悲,柔軟,慈悲,體恤倍至,【和顏愛語,勸諭策進】,《無量壽經》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沒把佛法落實,我們就入不了不二法門,讀經,《無量壽經》還是《無量壽經》,工作還是工作,入不了不二法門,是一不是二。
所以,你看這一願【說經行道】,行道,行菩薩道,在哪裡行菩薩道,家庭就是道場。我們中華兒女應該這一點體會會很深。
你看,“太太”,有典故的!周朝三代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重視胎教,代代出聖人!所以,就是因爲這個典故,後世都稱結婚的女子:太太。因爲這個家能不能出聖賢君子,最大的關鍵是太太。因爲三歲看大,這三歲包含胎教,都在母親的懷裡、還有她的身邊啊。受母親一言一行的影響最大。
老和尚有一篇開示可以發給大家,做參考。總在遇緣不同。這個媽媽從胎教就開始教他,緣殊勝,什麽緣?做聖的緣,這個孩子有做聖的緣。胎教這個緣沒掌握住;掌握三歲以前一千天,做賢的緣。大家感受感受,什麽都有時節因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無量壽經》也在提醒我們,時節因緣:【何不於強健時】,强健就是因緣,【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强健的時候,精進修行念佛,聼經讀經拜佛,跟人相處都用真心,福慧增長,業障消除。可能本來晚年,業報現前,要得老年癡呆症的,你年輕勇猛精進就化掉了。
了凡先生五十三歲,他命到了,他沒有求長壽,(可是)活到七十四歲。他自然那個業就消了,福慧就現前了。當然,他也挺努力,他前十年,才做三千善事,再發三千件,花了三年,你看,修行是越來越進步了。
最後呢?發萬善。結果沒多久,因爲他的夫人變成縣老爺的夫人了,不好常出門了,行善要出門比較好做,他太太就有點生煩惱了:“以前比較方便行善,你看現在,大門不邁,二門不出。”就有感應了,就有天神給了凡先生托夢了,說萬善已經滿了,圓滿了。
後來好像是遇到當時候的高僧,他請教,高僧:“你一念真誠,這個是圓滿的。”你看,兩文錢是圓滿的。這個女子去寺院供養兩文錢,這個故事也很啓發我們,真心是圓滿的。況且,那高僧給他說了:“你現在是縣太爺,你一個政策對了,受利益千萬人。”他心裡想:“對呀,我不久前才把賦稅降下來。老百姓的負擔就少了。”你看,這都是感應。
所以,家庭就是行菩薩道,說經行道,語如鐘聲。你的言語真誠了,都能跟人產生共鳴,人家把你的話都終生不忘。媽媽能做到。
稻盛和夫,這個企業界的菩薩。他回想,他這一生能有一點成就,小時候,他媽媽教他:不要恐懼,不要害怕,要有信心。你看,媽媽言語的鼓勵,稻盛和夫先生本來他很内向,都是勸他,寧肯吃虧,不可以佔人家便宜。這些話都留在他的心裡面,先入爲主,處事的觀念。
所以,媽媽這個角色行菩薩道,菩薩道在各行各業,在每一個角色裡面。你用真心了,就行菩薩道了。包含學校裡面,孔夫子就是教育家。
我們看一些《感動中國》,這些老師也是犧牲奉獻,包含在醫學界,我也看過報道都用很便宜的價格,老中醫師了,就把這些農民,經濟都沒有那麽寬裕,他幾塊錢就把人家的病治好了。有時候病治不好,傾家蕩產都有啊。這個真的是人間的活菩薩了!
包含西醫界吳孟超,這個也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當時侯,他投入肝膽科,國内,很落後,就靠他,撐起一片天。他桃李滿天下,最後都在這個領域很有成就,他九十幾歲還拿手術刀,那個精神,還在帶學生!
你看,菩薩在人間,在醫學界,在農業界,水稻之父,你看,他救了多少老百姓,袁隆平先生。剛剛我頓了一下,有點想不起他的姓。稍微念了兩句佛,可以想起來了。所以,不能緊張。要定一定。
所以,你看《無量壽經》我們都能在自己的角色、行業裡面去落實。
這一願,【善談諸法願】。當然了,我們真的去行道了,才能現身説法,侃侃而談,我是怎麽做的。當然,我們講的時候也是謙退。爲什麽?不是人的力量啊。你要去利益別人的時候,都是諸佛菩薩在加持。都是你曾經供養過的一切諸佛在加持,《無量壽經》裡面都把這個真相講出來了,【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供養過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遇這個法門,也是無量你供過的諸佛加持你呀!才行啊。你看,現在法弱魔強,這個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於世,大部分的人隨波逐流,追名逐利,我們還能歡喜念佛,願意來學《無量壽經》、學四十八願,都是諸佛加持。
所以,大家聽課有一點收穫,那是諸佛菩薩在加持你。無形的力量是很大的。沒有諸佛如來加持,我講的再好,大家可能也聼不明白,這個都要感恩。當然,我能講的給大家一點啓示,也是諸佛菩薩加持我,不然,我也講不出來。
你看,我剛剛想說,帶一下前面這一願,結果一帶又帶了一個小時,這個也不是準備的。諸佛菩薩加持。跟以前人弘法不一樣。這個我們弘法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以前的人,是開悟出來弘法,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還伏不住,但是,還是要出來講經典。像我們都出家了,披如來袈裟,要可擔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是什麽?弘法利生,就講老和尚的講記,來供養大家。(自己)沒有能力講。是老和尚教導我們【至誠感通】,這個也是李炳南老師交給老和尚的,沒有其他念頭,就想著供養大衆,希望大衆能有一點收穫。
佛菩薩就希望利益衆生,我們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就有感應了。當然,大家不要一聼,執著了:“坐在講臺上,才有佛菩薩加持。”聼偏執了。你一心為衆生,你平常在跟人家聊天,都得佛菩薩加持。你在那裡做事的時候,你是公心在做,都得佛菩薩加持。
真心是能感,佛菩薩加持是所感,大家有沒有勸你親戚朋友,勸到自己流眼淚?太感動了。你要感動別人以前,要先感動自己。
我們再看下一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有兩願,三十五是「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是「教化隨意願」。這兩願非常重要,緊接著前面所講的「光明慧辯、善談法要」。『所有眾生』是說所有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而且都是普賢菩薩,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二信位的普賢菩薩,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平等法界,他們個個都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初信位就是等覺—徹後,”你看,從初位到究竟位,菩薩最高的就是等覺菩薩。
“等覺就是初信—徹前,”等覺,其實是五十一個階位。“徹前徹後才平等。否則怎麼平等?因此,身皆不退,頓超階次。”這個我們體會一下,比方説,你念一年級,可是你一年級的内容,因爲他是圓解、圓修。你雖然念一年級,初中、高中、大學的内容也在裡面。
黃念老也曾經講過“圓解的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不是外面講說:“我已經學了三十年!”不能圓解,學三十年,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了。
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圓解、圓修。所以,他速度快。爲什麽能圓解?老師-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把道理給我們講得圓圓滿滿,我們照著修,得大利益了。
現在照著《無量壽經》,就是跟阿彌陀佛學。老和尚說給我們介紹老師-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現在還有黃念祖老居士注解得這麽深入圓滿,我們真是福報夠大的了。我們好好珍惜,好好深入。提升的快了。
所以,極樂世界,現在往生,超過一半以上,都是後補佛。《阿彌陀經》裡面有説【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大家注意這個【多】字,多字是什麽概念?最少超過一半。極樂世界成立才多久?十劫。你看,去讀書的,超過一半都是一生補處,後補佛。你看,速度快不快?難怪普賢菩薩,要勸華藏世界四十一為法身大士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假如華藏世界速度就很快了,還勸去極樂世界不叫多事嗎?佛菩薩不多事。我們現在不用去華藏世界,直接去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因緣福報。
如是妙法幸聽聞,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大家現在念佛有沒有生喜?我怎麽這麽lucky這麽幸運,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還得【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現在就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一起配合,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想著要多帶一些人,你就會覺得工作做不完。好多因緣要去鋪墊,哪還有時間在那裡打煩惱?起情緒?不可能。事都做不完了,還打什麽閑岔。尤其起情緒了把自己功德都燒掉了。
人爲什麽還發脾氣?還不知道這個脾氣傷害程度,自己體會還不夠深,體會深了,不跟自己過不去了。體會深了,就不好日子不過了。你看,心平氣和,沒有任何人事可以動你的情緒,多安樂啊。哪個人、哪個事就可以搞得自己的心七上八下的,這日子不好過,都是放火燒功德。所以,修行要先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極樂世界身皆不退,頓超階位。那個環境好,提升的快。
“菩薩階位有沒有?有!雖有,它是圓融的。《華嚴經》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就好像一年級上去二年級,二年級上去三年級,這個叫行布、次第,不妨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行布,行布是次第。
“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像樓梯一樣,它確實有階梯。雖有,它是圓融的。好像坐電梯一樣,階梯一步也沒有踏,他就上來了。有沒有經過?都經過,一級也沒有漏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像坐電梯;其他世界修行,要爬樓梯。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因此它能頓超圓證,這就是圓證。”
已曾供養諸如來的人,才能歡喜信此事,才有資格做電梯。老和尚這個比喻,應該是很鮮明。諸位同修,逼你做電梯也逼不了,成人是不能被勉强的。你自己真的聼經聼明白了,搞清楚了,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要珍惜住了。
不是往生才坐電梯,現在你依教奉行,提升得快。你能感覺自己提升的快,跟坐電梯一樣。老和尚說了,他自己修學的感受年年不一樣,再來,月月不一樣,進一步提升,天天不一樣,我們聽到老和尚這一段話,看看自己是在進還是在退,得把關鍵點找出來。老和尚可以天天不一樣,我們照他教誨做,同樣可以。
其實,不能受用沒有別的,因爲老師一心要成就我們的,我們爲什麽沒有進步?問題不在阿彌陀佛、釋迦佛這邊,不在老和尚這邊,在我們沒有依教奉行。
我這麽講大家不一定服氣,那我們觀照觀照有哪一句老和尚的教誨我們做它三個月,隨時提起來,你真做一句,你的心境一提起來,你要做其他的也不難。爲什麽?你要做什麽都是你這一顆心去做的,你在做一句當中,慈悲提升了,難道你的真誠會沒提升嗎,清淨會沒提升嗎,平等會沒提升嗎?一有一切都有了。
所以,修行不是去挑你想要的境界來修,你想要的,那個就是貪愛。要在境界裡面練不要去分別,安住當下,敦倫盡分。
會修的人在家庭當中就把真心修出來了;不會修,你到老和尚身邊也沒用。你名聞利養不放下,到老和尚身邊,那這個名聞利養起得更厲害了。
一跟人家講:“我跟老和尚吃飯。你們要不要見老和尚?我給你們安排!”“哎呦!你真是我的貴人啊!”你一下狐狸尾巴翹起來。
最近,有聽到某一個傳統文化老師,說認識我,說我還邀請他到英國漢學院講課。我根本不認識他,現在的人真的不怕因果。大家注意:不要一聼到說,認識老和尚,在聼老和尚講經,認識成德,你們:“啊!”就開始激動,修行人就要在境界裡練不要激動,要冷靜,要會判斷,一直在標榜什麽的都有問題。不炫己長。我們真正跟老和尚一學,他的教誨好多我們都慚愧做的不好,不可能常常拿來標榜。
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判斷。要自知,要知人。你看,怎麽知人?三根就是懂得知人,自知跟知人。他連《弟子規》都不做,他能做第三福,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嗎?【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他私底下聊天:批評這個人,批評那個人。那你要小心,他的德行還不足。你要跟他學法,那很危險。
所以,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掉以輕心,在密宗說學生找老師、老師找學生,要看三年。慎重其事,還是有道理。我們現在老和尚說給我們找老師-阿彌陀佛,還有《大經解》可以深入。我們四眾弟子跟著老和尚學,跟著《大經解》深入。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我們已經遇到這麽好的緣,要掌握住了。
所以,爲什麽能坐電梯?因爲福報大。已曾供養諸如來,還是有原因的。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讀到這一句經文說:“我好像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不夠不怕,你肯老實念佛,善根福德快速提升。藕益大師說的【以持名故】,你持這一句萬德洪名,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平等,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說的,【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念實相沒有差異,【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這個都是這些大善知識給我們信心。
【持名(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所以,不夠,不怕,肯老實念,我就舉一個例子就好了,這都是真實的故事。有一個人叫王呆頭,生下來,業障現前了,智商不足,用現代話說智商不足。
結果有個修行人看他可憐,把他收為徒弟。這個師父一看,看他呆呆的,學其他法門也學不了了,他只能念一句阿彌陀佛了。念的時候,還有點念不清楚。念念念念,念了若干年。因爲本來呆呆的,常被師父打,做不好事就被打。
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哈哈大笑。他師父覺得:他又發什麽神經,拿棍子要打他,他說:“師父,今天你不能打我了。”因爲打菩薩罪過很大。他念到自得心開了,不假方便,就這一句佛號,自得心開了,業障消掉了,善根福德快速提升,業消智朗。
所以,大家現在有無上的法寶,我們要好好用,好好珍惜。這真的是佛給我們【昇灌頂階,授菩提記】,授頂法給我們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最高的菩薩位;始終,始,就是初地,終,就是十地,都不離念佛。
大家準備好坐電梯了沒有?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必至」四字是保證成佛(保證班)。我常常跟同修們說,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說得這麼肯定,你有什麼把握?我說,我已經拿到「保證書」,阿彌陀佛發給我保證書了,我當然肯定。保證書在那裡?就是「究竟必至」,這是佛給我們的保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證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跟他們平等,你一定可以證得。一生證得,這就是「一生補處願」。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直捷又穩當!”很穩當,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然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信願具足,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這是藕益大師教導,在持名的深淺,不是多少,佛法重實質,持名功夫的深淺。
“怎麼能懷疑?下文是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這個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交流。老和尚對阿彌陀佛的發的願,絲毫沒有懷疑,往生就必定成佛。其實,前面的願也提到了,【必成正覺願】,這裡又再次呼應【一生補處願】。
老和尚也勸我們,早一點拿到往生的把握,關鍵在哪?關鍵在放得下。世間人事物,要檢查,劉素雲老師說:“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放得下;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心裡只裝阿彌陀佛,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了佛,西方極樂世界passport就辦好了。你護照辦好了,你一看到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不是臨終當來,不能解錯了。阿彌陀佛:“你跟這個世間還有緣,我十年之後來接你。”你一見佛,你生大歡喜,心就安了。
修行是辦一件這一生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是帶不走的,辦最重要的事,要怎麽辦啊?要勝券在握,要十拿九穩,可不能碰碰運氣,碰碰運氣的習慣,不能拿到佛門來用。我們以前做事碰碰運氣,僥幸僥幸,修行一點僥幸不得。
要老實、聽話、真幹,人事物都放得下。你真明白了,你記這些人事物不是害自己?你放不下這個,你説你要幫人幫不了,爲什麽?人事物放你心中,我們就妄心做主了,妄心做主怎麽幫人?你幫別人,別人是你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的心要清淨、要真誠、要慈悲,我才真能幫得上人,心裡就裝阿彌陀佛,不能裝這些人我是非。
都裝阿彌陀佛,我們的一生隨緣妙用,妙在有阿彌陀佛佛號在心中,不是煩惱做主了,就妙得起來了。隨每一個緣,世間人覺得是壞事,你不落好醜、好壞,統統轉成法緣。那個就精彩了,那個人生過起來,人生最高的享受,菩薩四德,大家會不會聼煩了?這個成德法師又來了!又在講菩薩四德了。
真的無上法寶啊!任何事,這四個原則掌握住,都能處理。我們有法寶不用,然後,願意繼續煩惱,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而且,任何老和尚佛教的法寶,你得用啊,你得練,你得歷事練心,才能越練越熟越得力,哪有菩薩四德用一次,全用上了,用得很圓滿,不可能!都要千錘百煉,最後練到隨時提得起來,那個時候就做得了主了。這就不被境界拖著走了。學佛就是學做得了主。【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不被境界轉,因爲我用真心,真心不變。
你不被境界轉,境界就被你的真心轉了。
就好像舜王,父親後母害他,他還是孝順。最後,不止他的家裡被他轉了,全國都被他轉了,堯帝被他感動了,把天子位讓給他。所以,要轉境,不要被境轉;要能不被境轉,阿彌陀佛要放在心中,就不容易被轉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