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52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算馬來西亞的衛塞節,這是他們訂的佛誕日,剛好也是農曆四月十五,黃念老有提到,一年兩個時間段,四月初一到十五,還有十二月初一到十五,這兩個時間段,因爲剛好恭逢釋迦牟尼佛誕辰,一般華人,中國人是四月初八,成道日是臘月初八,所以,在這個兩時段,精進修行,功德增加十萬倍。當然這也是佛菩薩善巧,我們可不能,今天十五,最後了,我接下來就可以吃喝玩樂,這個是絕對不妥當的,應該是藉由十五天的精進,能夠更知道精進的重要,感受到念佛的受用,精進修行的受用處,自己要去保持。
六度當中有精進,不止是保持,還能夠進步,當然,“精”是不要學得很雜,要專精才能夠進步。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禮記學記》當中有講.....,一下子學得太雜了,沒有循序漸進,.....,那個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了。專精的力量還是很大。
老和尚講經有比喻:一束光,透過放大鏡,它那一束光就集中在一個點上了,鋼板都可以穿過去。平常一束光照在鋼板上起不了什麽作用,但是把它集中力量,這個力量就很不可思議了。
我們一般講經前,我們還是念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再進入講經,當然我們也順便念開經偈,還有三皈依,念三皈依,就是從今以後,皈依自性覺正淨,不隨順煩惱習氣了,不隨順迷邪染,尤其已經皈依過的同修,我們要做真皈依弟子,不能做名字皈依弟子,有名無實,不得受用,而且還折福報,因爲名也是福報,《了凡四訓》說的【名亦福也】,人家一聼我們是佛弟子,對我們尊重幾分,那也是福報。
比方説,成德出家了,出家法師。假如我們不荷擔如來家業去弘法,那我們也是有名無實,自己也是折福報。
當然大家聼了不要著相說:“一定是在台上才是弘法利生。”很多法師他可能隨緣度眾,走到哪,喝茶聊天,法會就開到哪。所以,大家不要著相,當然修行人最重要的,要看自己,不要看別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三十五願,【一生補處願】我們從這些願文都看到往生不可思議的功德,都讓我們更加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所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個福報現前了,因緣具足了。一定要把它掌握住,不掌握住,可能還要再等無量劫了。
所以,這一生哪怕,再受一點磨難,換得無量光壽,還是很值得。所以,老和尚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個法語很激勵我自己。
請問大家:“咬緊牙關,要咬多久呢?”其實,只要肯依教奉行,也不要咬太久。比方説,老實念佛了,大家看一看,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了。他二十歲,師父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了。老實念佛,業障消得很快。老和尚說可能他老人家二十五歲就功夫成片了。請問功夫成片還要咬緊牙關嗎?不用咬了,他是在法喜當中了。
我們常説,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要不要咬緊牙關?不用了。那個“咬緊牙關”都是道理雖然明白,但是,内心還是一直在打仗,也很難得了。他不懷疑真理,但我確實在打架。那這個時候要咬緊牙關。凡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打得過的才是好漢!我們要做大丈夫,要成佛。所以,借彼魔惱,借由這些境界的考驗;堅我願力,讓我的願力更强。它也是我的增上緣,不是來障礙我的,你對這個世間感覺:太苦了,你就越想求生淨土,不會留戀,這些境界也是來成就自己的。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精神:一切人,一切境界都是老師,都是來成就我的。只有我是學生。這個心境真的提起來了,常懷感恩心啊:“都來成就我的。”那也不用咬緊牙關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老和尚是學《華嚴》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越學越像。《華嚴》就是事事無礙,境界沒有障礙,障礙在自己的念頭,有分別、有執著,就卡住了。卡住了當然就痛苦了。一轉念,煩惱就變菩提了。所以,能明白境界沒有障礙,我們就不會跟境界對立起來了,就會往内了:“障礙在我的心上的分別執著,跟別人沒有關係。”念頭是自己掌握的,自己肯轉,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説到這裡,學佛就是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的,何苦來呢?何不好好念佛?何必鑽到牛角尖裡面去?這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時候,我們在那鑽牛角尖老半天,事後走過來,看一看覺得自己挺好笑的。啥事都是個念頭,別搞得太複雜。甚至於再講具體一點,啥事都是因為有貪求放不下。【諸苦皆從貪欲起】,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知足就常樂了。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就有賴我們自己用功了。
我們今天來看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這個在兩百一十一頁,“『除其本願為眾生故』。我們曉得,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當然,我們也尊重別人的意願,你不能不同了,就强迫別人跟你一樣。這也是一種習氣。我們現在有個習氣一定要改“愛你沒商量”强迫..,這會適得其反。
我現在觀察:你越想控制一個人,他就跟你距離越來越遠。你不要想說:“你看,我現在控制住他了。”他早晚有一天會想方設法脫離你的控制。我見過很多,父母控制孩子,結果這個孩子一考上大學:“哇!我終於可以離開家了!”他就像脫繮的野馬,有的到美國讀書,都不跟家裡聯絡了。人要用對心。可是,往往我們用不對心,事後傷心欲絕:“你看,這孩子太沒有良心了,我這麽爲他想...”其實都是站自己的角度,體會不到對方的壓力。
有時候這個,説實在話,連我這個出家人,也覺得不一定幫得上忙。人跟人之間有共業。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爸爸媽媽我看幾年之後一定有挑戰。他這麽控制他的孩子。甚至還有控制孫子的,爺爺奶奶學佛了:“我一定要把孩子栽培成淨空老和尚!”然後呢?比方説到我這裡了,我跟他們交流,交流到一些義理,這個老人家馬上,看著小孩:“M, M, 法師在説你!注意聼!”我在旁邊都有點喘不過氣來,能感覺這孩子多小啊。所以,儒家有個法寶,我們學大乘的人不能不受持。大家要注意【做人都做不好,要做菩薩,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淨業三福,就好像三層樓。大乘法門,大乘菩薩,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家感受一下,第一福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説他連父母、師長都不孝敬,對家人都沒有情義,然後,他去做大乘菩薩,你相信嗎?你沒有蓋第一層,沒有蓋第二層,直接蓋第三層,會是什麽樣子?晃啊,晃啊,啪!就倒下來了,還壓到人。
我們不學做人,直接學大乘佛法,一定會障礙到人,首先障礙家裡的人,學佛之後,這麽執著,見到他就怕,你看,不是壓到人了嗎?“那個學念佛法門的人又來了,我看我先去上個厠所。”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怎麽學成這樣了?請問諸位仁者,你有沒有感覺:你出現的時候,家裡是什麽氛圍?你的公司團體是什麽氛圍?你自己要觀察,不能執著起來,如入無人之境。都考慮不到別人的感受了。假如你出現了,可能大家有説有笑,突然,沒有人笑了。這個你就要注意了。
還是:本來人家沒有笑的,看你過來了:“來!來!”微笑歡迎你來。自己修學的狀況都可以在別人身上勘驗得到。
剛剛跟大家講的,儒家有一個心法,曾子有傳了這個心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嚴以律己;恕,是寬以待人。能這樣的心境對待別人,就會給人家如沐春風,不會給人家壓力。【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個是《中庸》的教誨。好好修正自己,不要去要求、苛求別人,人家就不會怨我們。再來,我也不怨人家。
《論語》當中又講了,你看,每一部經典重複提醒這個重點:(【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躬自厚,要求自己嚴格;薄責於人,對別人是能包容,不苛責,薄責,就是不苛責人。則遠怨矣,就遠離人家的埋怨了。這個是儒家做人的基礎,第一福。
我們對待父母,首先不能苛求父母。《無量壽經》有一句教誨,我們要放在心上【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上一輩、上兩輩,他們不見得有機會深入傳統文化、佛法,也沒有人教他們,這個不能責怪他們。他們雖然沒有聞這些正法,他也是用他所懂的,哪怕不一定完全符合真理,他也是用他所懂得,在盡力愛護我們,我們要體會到這一念心。不能變成:我懂道理了,都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父母,這個就苛刻了。會對父母苛刻,也會對別人苛求了。所以,人際關係的問題,往往跟與父母相處這個源頭有關係。我們父子有親,終身保持,對父母會和顏愛語,還會效法老莱子,老莱斑衣,逗父母高興。就能把這個天性,父子有親的天性延伸到對兄弟、對家族親人,再來,對一切人。這個不難。你真正感恩父母了,發自内心了,你一看到哪個人,他也有父母,你這個推己及人的心很自然就起來了。但是,這個源頭活水在恢復自己的父子有親,你接下來推己及人就不難了;你源頭沒有活水,讓我們去推己及人,有時候會比較勉强。所以,《孝經》說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你看,古代的教化很有智慧。
我自己俗家兩個姐姐,她們很愛護我,我也尊重她們。自己的記憶,比方,到同學家,同學一說:“這是我哥哥,這是我姐姐。”我們馬上生起什麽心?“姐姐好!”很自然的,從自己生命的感受,態度,就提起來了。
所以,忠恕是做人的綱領,我們要掌握住,老和尚說儒家核心:仁義忠恕。《四書》《五經》就是展開來詮釋這四個字。我們能時時提起這四個字,你要深入儒家的經典,甚至佛家的經典,這是相通的,就不難。你的心境提升了,那些文字就是真心裡流出來的語言,你要深入就不難。
假如我們都沒有忠恕的存心,你看這些經典,不是很相應,甚至覺得,不可能,你會【以小人之心,度佛菩薩聖賢君子之腹】了。
所以,人家跟我們不同,我們不能强迫別人要跟我同。你可以循循善誘,但絕不能强迫別人。
師長在這裡講到:“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雖然同在一個道場,還是鉤心鬥角,還打架、爭吵,意見不相同。”
老和尚也是點了一下,在道場,可不能跟人家爭吵。道場是修清淨心的地方,清淨地,我們不能變成在那裡搞是非了。所以,道場一定要修六和敬,口和無爭。別人罵我們了,能不能修口和無爭?外面境界沒有問題。你説:“他駡我罵得很凶啊!我實在忍不住了。”那還是自己的問題,跟他沒有關係。他罵得很凶,你消的業障越多,也不是壞事。《金剛經》裡都講了【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奇怪了,他不罵別人,爲什麽駡我?那是我前世的緣,【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他幫我把過去生三惡道的業消掉了,不然我得到三惡道報到。大家知不知道,到三惡道,一報到,要呆多久啊?萬歲萬歲萬萬歲!跟被人家罵幾句,你看是那個選擇比較好?我想再傻也不會選“萬歲萬歲萬萬歲”。你又修忍辱,又把罪業消掉,那不是好事嗎?事事是好事。
釋迦佛就給我們做最好的表演,大家不能只是慶祝衛塞節,太好了,我可以喝咖啡了!我可以休息一天了!衛塞節紀念,最重要不忘本,不忘他老人家教誨;再來要見賢思齊,佛有哪些榜樣,我要效法。你看,佛為衆生沒有休息。當然,你不能透支,不要一聽,激動的性格又開始了:“我都沒有休息!”三天之後就病倒了,這個不善學了。佛還是生活很規律的,就像老和尚生活也是很規律,早睡早起。
像我這個學生不善學,就有學到熬夜。現在有了年紀了,學乖了,尤其我們出家了受十方的供養,這個身體是公器。不愛惜身體,都是有罪過的。
所以,最近遇到幾個同修跟我講同樣的話:“法師,你要保重身體!”他可能看我越來越苗條了。
最近我跟我直接負責的團隊,都跟他們先抛抛風向,先吹吹風,你們要護持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你看,老和尚就是這麽表法的。讓我主要的時間深入經藏,才好供養大衆。而且,這個供養每個地方,只要他信任我,都可以供養到。所以,希望大家護持我們出家弘法的法師。
當然,事事無礙,你説,那有一些問題怎麽辦呢?我們可以固定安排回答問題。其實,修行靠個人。很多義理要自己去領悟。你不能聼經聞法,最後變成一種依賴了。“有機會問了,趕快問。”你自己有沒有思維過?你很用心思維了,還是不能想通,這個時候問,一答,可能你就有很深的領悟了。而不是:一不瞭解了,馬上(第一反應)就是問人。都沒有用自己所學的來思維。大家要自己去感受自己的心的狀態。
你是聼回答自己的問題,可以觸類旁通。其實,一個人的問題,解決的原理原則,都可以用在其他的事上。你不可以說:“那是回答他的問題,跟我沒有關係。”那就不善聼了,不善領悟了。
八正道,這個是修學的綱領。第一個,正見,要建立正確的知見;正思維,你要懂得用經教來思維判斷。像成德初學佛的時候,我們都是聼老和尚的錄音帶,一開始聼錄音帶,後來才有VCD出來,你説,問誰呀?都是自己用老和尚的經教來思維;包含到了海口,面對那麽多大衆,問誰呀?
最重要的,長期聼經,你就建立知見了,建立對做人做事的判斷,不難。儒家講五倫八德,任何事用八德來判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心裡就有數了。義是什麽?合情合理合法。義就是,適宜、適合的方式。
我看,熏聞成種上,我們一個交流的平台,好像最近發了一個《遇到兩難的境界,應該怎麽應對?》其實,遇到兩難,你不要就覺得:“好煩!”你就想:“我運用佛法的能力要向上提升”你看,你面對事情的態度是關鍵。你是歡迎困難,還是跟困難對立起來。你整個身心的狀況都不一樣,有佛法就有辦法。【不磨不成佛】【玉不琢不成器】,人要多一些鍛煉,期許自己:早一點提升,早一點能扛大任!【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要有氣概。修行人,首先拓寬心量,勇於擔當。所以,這麽好在道場服務的機緣,不能隨順習氣,這是積功累德的好機會。
我們剛剛念三皈依,自皈依僧,道場裡就是要經營和合的團體,和合僧團。這樣才能同理大衆,一切無礙。
因爲最近,剛好有護法班在馬來西亞辦的。我們其中有一個内容,六和敬祈禱文,這個是十多年前,老和尚在香港舉辦的。這個祈禱文也發給大家做參考。你真的可以,依照這個修行,建立六和敬的團隊,六和敬家庭,不難。其中有一句“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我們為什麽會起情緒?“我已經付出這麽多了,他怎麽還是這個態度?”這個念頭,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事實上,這個念頭裡面有什麽?有求。真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念頭。修行人看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能太粗心啊!不然,你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修了。
《了凡四訓》說的【心源隱微處】,看的深;【默默洗滌】。好像上一次,有給大家提到,你看,一個媽媽,接孩子老師打來的電話,孩子犯了錯,手機被沒收了,你看,那個媽媽接到這個電話心裡“活該!”,念頭起來了。孩子在旁邊,這兩個字沒有説出來,可是這個心的能量場孩子感受到了,他就會跟你鬧情緒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也是自己的心、想現出來的境界。假如都察覺不到我的念頭錯在哪裡了,你要改善家庭情況,你就無從改起了。要從根本改。家庭狀況叫依報,隨著自己的心(是正報),轉。
我們不能有要求的念頭,因爲你一有要求的念頭,貪求,貪求,就跟【貪】相應了。只要你有要求,會不會【瞋】?保證瞋,求不到,不舒服的情緒就上來了,就瞋了。你一瞋了,你愚不愚【癡】?你鐵定是感情用事。會不會【慢】?“他們錯,我對!”人覺得自己有錯,他就不瞋了,他不好意思了。還會【疑】,你不相信家裡人有如來智慧德相了,你開始懷疑他們了,開始見他們的過了。這個貪心一起,連帶好多煩惱接著都上來了。所以,我們處理家庭的事情,首先提醒自己:不要要求。
再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是老和尚說的,不是...。老和尚這法,妙法。很好用。法藥吃下去,煩惱馬上沒有了,清涼了,【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是什麽?正常。他現在那個行爲,一定有它的原因的。都沒有離開因果,他不會突然變成這樣。他現在這個樣子了,他的原因當中,有沒有我的責任?尤其小孩,他還沒受過社會污染,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家庭啊,是父母啊。
你一想到自己責任,你就不會在那裡苛求了。我們的慚愧心起來了,慚愧心是善根。慚愧心起來了、父母的責任心起來了,這個就有願力了。這個就能【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要覺悟起來了,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有佛法就有辦法。
【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沒有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這個就不會衝突了。有一句俗話講的好,雖然是老百姓的大白話,跟很深的佛法都是相應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跟對方對立,那是對立不起來的。會產生彆扭了,那是雙方都有動情緒才會對立起來。
【一個巴掌拍不響】還有另外一個詞,叫【半斤八兩】,彼此彼此。既然是彼此彼此,那我們有什麽好責怪對方的?程度差不多;程度不一樣,就杠不起來了。你看,佛陀當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沒杠起來,忍辱仙人快速提升了,然後,歌利王還種下得度的機緣,忍辱仙人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去體會。你體會得深,你就願意效法,你就不願意隨自己的煩惱習氣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不能再幹輪迴邊事,不能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過不去。
別人可能跟我們過不去,【不著如風,無諸障礙】。他擋我的路,我閃一邊不就好了?只有自己會跟自己過不去,這個道理自己要看清楚,問題都在内,不在外。佛法是内學,不能搞了三十年,佛門都進不去,因爲方向錯了,當然進不了了。向外就著相了,你腦子裡都轉哪個人、哪件事,鐵定著相,沒有向内了。
這裡也提醒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鬥爭堅固,共業很强。共業中有別業,我們可以不隨波逐流,這個心中要有佛法了,心中要有老和尚的教誨【只求我與他人真誠和諧,絕不絲毫要求他人與我和諧】,這樣就容易口和無爭,身和同住了。六和敬,最核心是見和同解我們都是依照佛經、依照老和尚教誨來做事情,這樣就好見和同解了。放下我們個人的想法看法,依佛經、依善知識教導。
當然,志向不同,不能勉强。你説:我要學禪宗,他要學淨宗,你説擺在一起,也不適合。每個道場有它專修專弘的法門,【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排斥別人,是緣分不能勉强,每個人志願不相同,絲毫不能勉强。這個【絲毫】兩個字,我們自己也要隨著人生自己體驗。
因爲,你有絲毫勉强,你本來爲他好,還產生誤會,產生不愉快,叫熱心過度。這個,我特別有經驗,我的性格就是太過熱心了。現在慢慢在調整,往中道轉。過猶不及,都不是中道,都不是真心。
老和尚接著說了“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有的菩薩要趕快成佛,成了佛再度眾生;有的菩薩說,「眾生太苦了,我先度眾生,自己慢慢再成佛」。前一願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眾生。”前一願講到了【一生補處願】,你往生了,我們上一次還説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時間不長,去的衆生,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代表這十劫往生的,超過一半多,多,一定超過一半了,都已經做了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所以,那個地方成佛快。所以,老和尚說上一個願,其實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衆生。
“這一願【教化隨意願】就是先要度眾生,然後再成佛,”所以,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周不周到?每一個人志願不同,他都可以滿大家的願。但是,考慮得很周到,要上保險,不然,你度衆生的願很切,可是,還有煩惱,又沒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加持,你度衆生,最後被衆生給度走了,這就很遺憾。就像一個人溺水了,你很有愛心,你要救他,結果不會游泳,跳下去不是白白送一條命?幫別人,還要用智慧,不能只是激動而已,悲智雙運。觀音菩薩表慈悲,文殊菩薩表智慧。
諸位仁者,大家有沒有幫別人幫到自己很苦惱的?進退有點沒拿捏好。所以,幫別人還得理智,還得用智慧,還得拿捏好分寸。我見過很多很熱心的,沒拿捏好,很有承擔:自己的侄子侄女,她當姑姑的:“來!我帶!”帶一段時間,第一個,弟弟弟媳婦覺得:那就是你的事。第二,還很多抱怨。她自己做得很無奈,我都傾我所有的體力包含錢也是我出的,怎麽迎來的是這樣的結果?這不就是分寸沒有拿捏好?主伴圓融。那是人家的孩子,主是誰呀?你自己沒有拿捏好分寸,你到時候付出最多,最後被人家抱怨最多,不怪誰,怪自己沒有智慧。
我們閩南話說的:【做得滿頭大汗,結果被人家批評得口水滿天飛】。那個批評的聲音太多了。所以,要度衆生,也要理智。就像你要救人,你不會游泳,你可不能白白送命。你得先有這個本事。
所以,我們要利益無量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發了,要有能力。現在提升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加持,你的能力是阿惟越致菩薩,那麽高的能力,你就能度衆生了。
而且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你看,這一願【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不會墮落,【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所以,大家不要衝動,一定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我要去度衆生了!”他一加持,比較有把握。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意氣用事,畢竟我們的煩惱還沒有斷。
先度眾生,再成佛,“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先度眾生,再成佛道。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都好!可是,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願先度眾生再成佛,恐怕是眾生度你,你永遠度不了眾生。”
有一位人物,我想大家都認識,《古文觀止》裡面有他很多篇文章。蘇東坡先生,大文豪!他前世是五祖戒禪師,你看,我們這個娑婆界,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多次勸請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間退緣太多了。輪迴路險。
【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在極樂世界,旁邊一起上課的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你不會退步了。你連打瞌睡都不會打瞌睡了,好意思了。那個就像我們念書叫:..班,特優班。當然,你一想到特優班,可能又聯想到那個讀書讀到半夜兩三點,那個記憶要放下,那個痛苦的記憶。現在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剛剛有同修提到:“現實生活中,真的越承擔的多,越被嫌棄。”
(答:)我們得冷靜檢討檢討。你承擔的多,做得好不好啊?你做得不好,你承擔的多,當然被人家挑毛病的多,這很正常。得要【經一事,長一智】。我們負責的事要越做越圓滿越周詳。自然,人家嫌棄的就少。當然,也要有接受別人提意見的雅量。這個是從我們可能做得還不夠理想的角度。
你承擔當中,也不能激動,度德量力。我們不在做的多,我們在做的好,能表法,帶動風氣就好;不是做的多,就功德多。是你做的很真心,就有功德。你做的很多,生煩惱,只有福德,沒有功德了。這個差很多。福德,了脫不了生死;功德才行。你生活工作就是普賢行,這個可以了生死,這個功德力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它會帶我們去極樂世界,這個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有。
所以,大家發問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態度,我在哪裡修?就在我當前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出現的情況裡面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在這些境緣當中最重要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念錯在哪。自己做事的分寸有不妥在哪。你就經一事,長一智了。你就可能三十歲就老...了。做事很穩妥了。有些人到了六十幾歲做事都不靠譜。這個跟歲數沒關係。跟你用不用心有關係。
比方説,這個問題,我承擔越多越被嫌棄,你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沒有承擔的不自量力了?這是一個點。有很多點,可以在一件事當中學習到。
所以,善學的人成長很快。我說八面玲瓏。哪八面?因緣果,任何事情沒有離開因緣果;今天人家嫌棄我是結果,原因出在哪?這就可以反思到了。
體相用,這有三個角度;還有理事,有理有事。你今天去做事情,是隨順你的想法,還是你都是依著做人做事正確的道理,用在這個事相裡?體,是能生。
今天我做事的時候,比方説,老和尚說:【現代工作十則】,這個十則都是綱領,非常好。【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是不是我理由太多了,人家在那裡批評了?我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可能批評就少了。
【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我雖然承擔的多,可能我有拖延,好多事都卡在我這裡了,那人家當然complain了,抱怨是在所難免。你可以授權,你不能説我時間不夠了,那就是考你另外一點,你都是大包大攬沒有授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樣才能經一事,長一智。
你雖然很努力做事,你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這樣你做很多事,人家也不一定很舒服。每一次都要看他的臉色。結果,你一聽到:“沒有啊!我也沒有生氣呀!”但是,就是沒笑。所以,【微笑要露一點】。
【嘴巴還要甜一點】,看到人家可貴的地方,就要讚嘆,普賢行要用上,【稱讚如來】
【腦筋要活一點】,你不能太死板,這樣人家跟你配合工作就覺得很無奈,跟你講半天,講不通,就像鴨子聼雷聲一樣。你腦筋轉得不夠快的,要集思廣益,多聽一下人家的意見。
然後,【説話慢一點】。我們現在生活節奏很快,我有時候聼那個話講很快的,我心臟都隨著越跳越快,我要很用力聼他講話。所以,當我們講話的時候,看到對方眉頭都皺起來了,適當調整一下。我講得太快了,我講的太大聲了。
還有【度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你看,老和尚生活十則,我們可以從這些面來反思。你看,你不笑,那就是一個相,那是因爲你内心可能放了一點事,也不是故意的,起的作用,人家就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很好相處”。這個就是起的作用了。體相用。你内心很平和,都帶著微笑,起的作用就是:人家跟你相處沒有壓力。佛門說【面上無瞋供養具】。人沒有笑的時候,都帶著笑意,這個是普賢行,【廣修供養】,人家跟你溝通沒壓力,很願意親近你。
承擔多,嫌棄多。一來,我們檢討我們做人做事工作十則,這個都是可以來觀照的一些標準。也有可能,你做事很多,你也盡力了,做得不錯,但是,還是被嫌棄。那你還消了很多業障。那也不是壞事。
再來,嫉妒障礙難免。你甚至於:好!我已經盡力做了,也做得不錯,人家還嫌棄、嫉妒我,那就代表:讓我再上一層樓。能夠做到更圓融,連嫉妒的人都被我化掉了。那他也是來讓你更提升你的境界的,也不是壞事。
還有,你一心為公,沒有絲毫私心,你一定會被嫌棄的。因爲,不可能每個人都沒私心,那你的公心處理事,難免也會影響他的私心,影響他要得到的利益,那你對事不對人,不跟他結怨。可是,你要是公心處理。所以,這個時代你要公心把事情辦好,你説不得罪人,我看是不容易。那你就很清楚:難免,你就釋懷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你假如生煩惱了,那還是你有求別人認同的心,才會產生這些煩惱。
所以,我們一定要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會起情緒,不難受。這個很重要。不過我覺得這個不容易。你看,比方説,結了婚的女子,他先生給他一句鼓勵,她就有使不完的力量;她先生給她一個否定,她就像消了氣的皮球一樣。這個要看到。這個也是情執在起作用。
比方説,領導一肯定,我們就幹得很歡喜;領導一沒有肯定,就沒動力了。這個是在搞情執。不能在佛門搞情執,怎麽不搞呢?把衆生排在第一位。這個才是真正護持正法,為佛法,為衆生。只要衆生能得利益,我受再多的委屈,在所不辭。【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所有這些抱怨,當作試金石,看自己會不會起情緒。這個都是來成就自己的。
所以,儒家這些心境,真的是要修大乘佛法的基礎。不然,每天都被煩惱困裡面。怎麽可能每個人都認同你呢?所以,但求無愧,不自欺。用真心去做。
這裡老和尚也是提醒,你假如不往生,你還有煩惱習氣,你要度衆生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剛剛講到的,蘇東坡先生不簡單,他前世是五祖戒禪師,功夫也是相當高了,但是,還沒有了脫生死。可是你看,在這個世間一下轉世,就降不少。八風吹不動,其實,都動了,從頭動到尾,哪有不動?從寫的時候就開始動了,乘船趕過去要找佛印禪師理論,一路都是動,都沒有反觀到。所以,修行人【觀心為要】。一念回心,可能就悟了。從理上講,佛與衆生一念之間。
韓國的淨宗祖師元曉法師,他一念就悟了。怎麽悟的?他到中國求法,結果夜裡又餓又渴,伸手不見五指,一片黑暗,也不知道走到那裡去了。結果突然發現:有水!哇!趕緊喝,沒有喝過這麽甘甜的水!那已經是晚上了,累得半死,睡着了。隔天醒過來,一看自己在哪?在墳地。昨天喝的那個水,一望過去,那個是死尸流下來的水。哇!那個當下,他就要吐。突然一個回光返照,你看,沒喝過這麽甘甜的,跟要吐的,是同樣的水。【一切唯心造】。一下看到自己的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就悟了。
所以,老和尚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每天一反觀自己念頭,有分別有執著。
前不久,有一個男孩問我,他說:“我都比較喜歡跟比較漂亮的女生講話,那個長得不是很漂亮的,我都不想跟她講話。”我說,你分別。你看,你都念《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都不平等。
所以,蘇東坡先生有很多開悟的機會,他沒有用上。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機會,我們都錯過了,不能再錯過了。處處是道場,處處是提升的機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說明我要先去度眾生,然後再成佛道;阿彌陀佛點點頭,這一願就圓滿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了!”你得佛力加持,那個修行就快了,哪怕你是回來度衆生,都有阿彌陀佛加持,你看,都能“『被弘誓鎧』,這是比喻。「弘誓」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鎧甲一樣。就像打仗,裝甲部隊衝鋒陷陣,「鎧甲」就是現在的裝甲,”你看,老和尚開解義理都是現代化,現代有裝甲部隊了,所以,鎧甲的解釋是,裝甲部隊,“可以衝鋒陷陣,不畏敵人的炮火,取這個意思。(不怕這些磨難),就是說他很勇敢,可以到六道、到三途度眾生,教化一切有情。這就是「教化隨意願」。”
大家觀察,現在外在的誘惑比一百年前不知道多多少倍,我們内在的煩惱又不知道增加多少,你説這樣去度衆生,危不危險?所以,度衆生不能是義氣,先去見見阿彌陀佛,回來就勝券在握,不會有什麽閃失。所以,我們學佛也要改個性,那種衝動都不做有把握的事,都是冒險的,這個會有點dangerous,輪迴路險,還是要謹慎。阿彌陀佛考慮得比我們周到,他一加持你,你來度衆生,不會被衆生度走了。
【被弘誓鎧】,“一切有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界有情都包含在這一句之中。假如我們往生,又急著要度眾生,所以見到阿彌陀佛,打個轉就回來,”跟阿彌陀佛,打個照面,say個hello,就可以回來了。這個比你又去投胎,你一投胎,你要做法師,那也還要二十年!所以,這個更快,更穩妥。做人做事都要往這個方向,要學阿彌陀佛考慮事情,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很周到,都在這些願裡面。我們學四十八願,就是學阿彌陀佛的心,學阿彌陀佛的處理事情。
往生所有的人長相都一樣,長得不一樣,一去了,就生煩惱了。“阿彌陀佛,爲什麽他長得比我帥呀?”這生煩惱了。阿彌陀佛每天處理這些事,他也一個頭兩個大。他考慮得很周到,來了,跟他長得都一模一樣,沒這些問題了。解決問題要甚於始,你不要事情到一半了,才來解決問題,就比較困難了。
“打個轉就回來,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居然就從極樂世界回來,這也是倒駕慈航。因為阿彌陀佛這一願並沒有說,你到極樂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時間才可以出去。”沒有,三經都沒有這麽說,而且你看這一願,【除其本願為眾生故】,就是考慮到那個度衆生心比較切的人。你有這個願。
“沒有這麼說,所以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馬上就走也行!也不違背經文。這樣度凡夫可以,度阿羅漢怎麼辦?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們,你怎麼度?能!你也有本事,前面講過「善談諸法秘要」。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開導,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聽不到。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比不上阿羅漢,可是我們會念佛。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你勸他念佛,就是度他。”他還不知道當生成就的法門。
所以,我們手上有無上的法寶,我們可以善談諸法秘要,把淨土宗的理論、方法講清楚,他善根夠,他就接受了。
我出生是在一個漁村,所以,殺業比較重。後來,兩三嵗就搬到高雄市..,這個地方,我們當地有個元帥廟,這個元帥廟吃素,祭拜他都要素的。你看,鬼神也有機會聞到念佛法門,他也在修。
所以,我假如有機會就到廟裡面去,那些都是天地的鬼神,我給他鞠鞠躬的時候,我意念就在勸他念【阿彌陀佛】,了脫生死。所以,我們聼完老和尚這一段教誨,你有機會遇到阿羅漢、辟支佛,或者你遇到這些天地鬼神寺廟,你都可以勸。我們現在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不然,你看後面的經文【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聞這個法門,他也會退轉,而且退轉也是很容易。
“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等覺菩薩!我們看一下,普賢菩薩發願的時候,勸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都是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位,都勸他們要求生極樂世界。連普賢菩薩都説【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普賢行是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圓滿。假如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就能成佛,他還跑極樂世界,不是多一件事嗎?那菩薩怎麽可能多事呢?
所以,最後都是匯歸彌陀一乘願海。這個是念佛法門殊勝的地方。
所以,“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等覺菩薩,推薦給他,你就度他了。所以,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所以,你可以供養他,【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這就是『教化一切有情』。「一切」是九界眾生,包括菩薩在內。你真有這種本事,到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菩薩,你心裡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再回來的,一點都不假。”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你看過了。
“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你已經去過再回來,決定不假。”你是過來人了。
“所以,極樂世界打個轉,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你們想想,這樣度眾生的能力,其他菩薩比不上!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其他國土不能為比的。”
所以,佛中之王成就的國土,那也是宇宙間最殊勝的國土,難怪一切諸佛都幫阿彌陀佛招生,也是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這個心境也是我們的學處。阿彌陀佛,他就要做到讓人家沒話説,做到讓人家一定讚嘆。
所以,我們以後做事要效法阿彌陀佛,不要“差不多就好了”,這個不對,不能變成差不多先生。阿彌陀佛做事,我們也得效法。
好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最後回向一下。老和尚教我們回向就是拓寬心量,回向的力量還是很大。我們也常給自己親戚朋友都回向,還有給自己過去今生曾經傷害過的衆生也要回向,這樣都能化解冤業。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