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4, 2024

成德法師 2024050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50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三十三願【光明慧辯願】我們先把經文讀誦一下【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在講記兩百零三頁。

【獲得無邊辯才】這裡師長提到了,“辯才,佛在經上歸納為四大類,稱「四無礙辯才」。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學得來的。學得來的,稱世智辯聰。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義、辭、樂說」。前面三種屬於智慧,後面一種屬於慈悲。有智慧,沒有慈悲,他就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他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悲智雙運。”

我們看到現在出來宣講佛法,宣講傳統文化的,蠻多人的,我們也要慎重,因爲攸關法身慧命。尤其,佛提醒我們:末法時期,邪師説法如恆河沙;他有利眾的心,有慈悲,但是,他沒有智慧,他可能隨自己的意思說了。這個要很謹慎了。所以,師父上人講到的: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所以,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說,這個靠不住了。一般訓練講經,都是先復講祖師的注解。復講,像老和尚這樣一代高僧的教導。

“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在佛門護法是弘法退下來的,他才懂得怎麽護。弘法,是開智慧了,才弘法。到現在,我們這幾代人,傳統文化的學習那是一代不如一代,素質都在下降,當然我們不能再下降下去了,對我們來講,我們應該讓下一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從因緣來講,下一代比我們學得早,但是,我們是他們重要的增上緣。我們身教要做好,成德也接觸不少年輕學子,在這個時代,會愛樂傳統文化的學子,應該都是過去生都學過了,不然,現在整個社會的風氣,享樂的風氣比較勝。這些年輕人,他還愿意學,這個不是偶然的,過去生的善根。

父母是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增上緣,萬法緣生,所以,這個增上緣很重要。年輕人雖然愛樂傳統文化,但是,内在都有一些情緒,沒有能夠排解抒發開來;跟他們深聊,往往父母不是很和合。

所以,孩子有很好的善根,父母的增上緣是很關鍵。所以,老和尚在崐斯蘭大學跟這些專家討論世界和平,這個對話應該有不少同修都很有印象,這些專家討論的都是用外交的手段、經濟的手段、甚至用武力的手段要促進和平,老人家最後發表談話,告訴這些專家說:“你們要解決問題,跟我們中醫治病一樣,得找到病根。”

這一段話我們都很熟悉。那這一段話,我們隨文入觀,我們在面對我們的事情,我們是不是都在找病根?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君子務本,要把根本找到。問題的根本在哪?修行的根本在哪?那這個不能不重視。不然,我們修學很可能變成【捨本逐末】了;處理事情,變成本末倒置了。

最近也跟大家提過不止一次,藕益大師對我們末法修學的提醒。成德講到這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住是哪三點?大家沒反應,非常正常,科學家說:(要説)二十一遍才記得住。當然這個二十一遍,你不能執著,不然你遇到一個要二十五遍才記得住的,你到二十一遍的時候,很生氣,那是你執著,不是他的問題。

那一天遇到一個父親,他說這個孩子十二嵗以前讓他大量背書,大家說對不對?我們一聽知道强調的,孩子在那個時間段記憶力特別好,理解力還沒有那麽強,這都是時節因緣。修行人要敏銳,什麽事情都要有時節因緣。比方説,閙不愉快了,這個道歉有沒有時節因緣?今天道歉跟三天以後,一不一樣?不一樣。

我們七個及時,第一個及時關懷,這個及時關懷有沒有時節因緣?有。你今天關心跟三天之後,那很不一樣。三天之後,你一關心:“我都好的差不多了,你才打電話來!”這個時節因緣就不一樣了。

有成家的人,時節因緣,另一半今天生日,你明天,就差很多了。今天跟明天就差很多了。

我們也探討到,學佛難就難在不產生執著。我們一聽法,這些法本身沒有問題,可是我們對法產生執了,叫法執。比方説,聼一個十二嵗,會不會著在十二嵗?一著在十二嵗,會怎麽幹?塞呀,十二嵗以前,十二嵗以後就沒辦法了,一直塞塞塞,這個心一有執著,做出來的事情就會有偏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心的作用了。前提是應無所住。你看,假如一聼到十二嵗,自己的孩子假如十歲了,開始緊張了:“快快快,剩兩年而已了!”我們都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念頭。觀心為要。

又是藕益大師的話,《淨社銘》這四條。【觀心爲要】在哪裡用啊?印光祖師說的,【日用之間】,日用就是一天當中,【萬境交集】,多少個境界呢?萬境交集。一不覺察,就是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念頭,難免種種違理情想,違背性德、違背道理的念頭,起來了;【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我們只要起了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的念頭,真心就被它障礙住了。

萬境交集,要觀心爲要。什麽時候?那就變成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因爲你不隨時觀照自己的心念,一不覺察,那這個真心就被煩惱給控制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一不對,觀照到了,趕快【阿彌陀佛!】提起來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藕益大師說我們學習,要注意三點,其中一點就是【逐末不求本】,這個要慎重;還有是【好多不好精】;喜歡學很多,但是不專精,不深入,這個叫貪多。

老和尚有講:佛法是放下貪,放下習氣,不是這個貪換對象。到佛法裡貪,到佛法裡增長習氣,那這個就很冤枉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結果這麽殊勝的緣變成增長煩惱習氣,這個就很冤枉了。

再來第三點是:【求解不求證】,喜歡聼經,不喜歡改習氣,因爲修行是信、解、行、證。只有解,沒有行證,那會長浮華。所以,要重視“行”。

所以,夏蓮老强調:【真幹】這兩個字。這個【真】,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即非【真】,夾雜妄念、邪念就不是真了。自欺是自己騙自己。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自己寬恕,則非幹,我們很容易放過自己,不容易放過別人,這個不符合忠恕之道。

不要輕易寬恕自己,要檢討問題出在哪,檢討清楚了,不然會打迷糊仗。這一點很重要;當然,也不要搞到跟自己過不去,逼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這個就太過了。不打迷糊仗。認真檢討,檢討完了,後不再造,有些太過了,變成一直在自責,自責到沒信心了。這個是太過了。我們修行路上不斷在練:不要過,也不要不及。

所以,東方持國天王拿的是琵琶,不能太過,太過就太緊,玄會斷;太鬆了,彈不出曲子來了。

剛剛提到,老和尚跟這些專家講,你們要解決問題,我們聼老和尚講經要隨文入觀,不是當故事聼,那個影像都在外面,要拉回來,才有受用。

“你們要解決問題找到病根。”這一段話我們有沒有用在自己家庭裡面?工作上面?家庭工作,人際關係也不能打迷糊仗,問題出在哪裡,要找出來。而且,解決人事問題跟解決身體疾病問題這些理是相近的。

身體的問題,越早治療越好治療,拖到都已經結塊了,變成癌症了,那就很麻煩了。同樣的,人事的問題拖越久,彼此心上的成見越深,越不好處理。所以,處理人事問題、處理健康問題都不能一拖再拖。

所以,修行改習氣當中,這個拖延症也得要下功夫對治。這個拖延症太嚴重了,就不會一心求生極樂世界了。跟這個心就相違背了。

老和尚分析了:病根在哪?病根在家庭。每一個人都從家庭出來的,他父母常常爭吵,你説這個孩子怎麽學到跟人和睦相處?這些專家聼了也認可。

所以,成德帶這些年輕人,就深刻感覺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家庭教育是本。

講到這裡,假如你的孩子已經大了,十幾歲了、二十幾了,可不要聼到這裡,心上多了一顆石頭:“哎呀,來不及了,孩子都大了!”那變成我講這段話增加你心上的石頭了,那我不能幹這個事情。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的孩子雖然大了,可是父母真的認知到,自己相處的問題,真正承認錯誤,真正改過來,至誠感通,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有開始都不會嫌晚。

剛剛是跟大家提到了,説法的人是要開智慧;護法的人是要弘法退下來。那我們這幾代人的素質都下降了,現在要符合這個標準,難啊。有佛法就有辦法,達不到那樣的標準,那得要有配套措施,沒有配套措施,弘護的人就很容易出狀況。就變成【古來征戰幾人回】。

弘法的人就要像老和尚指導的,要守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走復講的形式了,而且是團隊出來弘法,團隊互相提醒。一個人很年輕出來弘法,就在鮮花掌聲裡面,一般能不染著不太容易。

護法的人不是弘法退下來的,他就要聼經不能中斷。我們看老和尚一些因緣變化,其中,有一個關鍵:那個最重要的護法一開始都聼經,後來事情多了,名氣也大了,經不聽了,不知不覺就偏了

所以,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當然,成德現在在講護法,大家不要那個相只是道場裡的護法。請問父母是不是孩子的護法?老師是不是學生的護法?老闆是不是員工的護法?你朋友之間是不是互爲護法?【善友為依】,可是我們當君親師,我們要護別人,我們自己要先護好,自己都護不好,護不了別人。而且在護的過程,因爲我們是成年才學的,我們在還沒學佛以前的做人做事的習慣是蠻强的,一不警覺,本來的習慣就冒出來了。强者先牽。

所以,我們護法要形成一個態度:我考慮事了,我有沒有用佛法來思維?老和尚說,多少緣做多少事,可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做大!做强!”你還得要度德量力,多少緣做多少事,不能攀緣。

那種喜歡跟人家攀比,很好面子,一定要跟人家比個高下,那這樣做事,心中跟佛法就不相應了。人能弘道,我們所作的跟佛法相應了,才能弘道。所以,我所思考,我一言一行要按照經典。

再來,護法也要能聼底下人的意見。因爲我們也都不是從小學的,而且,説實在的,護法工作責任重大,這個因果很重的。人家願意提醒我們,是在護持我們。可不能那個“我要説了算”的習氣用在護法上,這個造的業就重了。

老和尚常舉唐太宗,他底下的人給他建議,錯了,他都沒有去反駁他。度量大,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氣量要大,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你看,氣量太小了,底下的人跟他做事情很怕他哪裡又看不順眼了,哪裡又不高興了,氣量小,小鼻子小眼睛了。這樣工作起來氣氛就壓力大了度量大的話,人家跟他一起配合工作就很放鬆了

這個弘護都有配套措施,我們才能做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這裡老和尚提到的:說法要開智慧,“智慧從那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起妄念),不分別不執著。因為你用的都是妄心。”

所以,是這個障礙。所以,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不用妄想,不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亂想,那是邪見,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是正定。”老和尚講經也説:【用心如鏡】。鏡子本身是清淨的,比喻我們的心是清淨的,照外面是清楚的。你看外面明瞭,可是心裡很亂,見人家的過了,那這個是邪見了,是毛病。

所以,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外面清清楚楚,心是清淨,如如不動。下手處還是多念佛,心裡有佛號就不容易起這些煩惱、妄想,但是,看外面,因爲心沒有妄動,看得比較清楚。隨緣,隨每一個緣來了,妙用。爲什麽妙得起來?心裡有佛號。​假如,平常沒事的時候,心裡就很多擔憂煩惱的事了,再加上一個事來,那就更亂了。

我們前面提到夏蓮居老居士講的,處事要用第一念,大公無私,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那個就是,用心如鏡的精神。【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過了,不要留在心裡面,檢討完就要放下了。【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到不要煩惱它,跟鏡子一樣,照完了,這個人離開了,鏡子痕跡都不落,這個人還沒來,它也不會去想;這個事還沒來,它也不會去想。

老和尚進一步說了:“如果不會修,你就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都在經題上。這部經的好處,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念佛即是自心現,自性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本有的,會現前;【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

“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練。”我們實際情況,比方做事的時候,你在念阿彌陀佛,你不能專心做事了,這個念佛,我們老和尚說的,“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那我們就真誠慈悲去處理事情。

當然,你做事的時候,你提起佛號一點都不影響,那非常好。假如,念著念著,你沒辦法專注了,那我們就以真誠慈悲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處理事,清淨,沒有帶私人目的去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得失了;沒有帶傲慢高下,處理事才能平等;處理事,對人沒有成見,才能真誠;處理事能念念為他人,這個“他人”是指在這一件事當中所有的人,不是那個你最喜歡的人,這個處理事來,我看不會處理太好。

工作不妨礙念佛,工作不妨礙用真心。“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即是照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不怕你沒有辯才,決定有辯才,因為辯才是性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智慧也是性德,性德流露。由此可知,學佛,不管你學那個法門、那個宗派,修定非常重要。”定,是開慧的關鍵,是樞紐。所以,任何宗派都重視修定。

“念佛或者是用《無量壽經》,用《阿彌陀經》,或者是用佛號,修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本經講的就是修「清淨平等覺」。”

我們要在一切境界當中修定,前面老和尚也是講到【不取於相】,不要著相;【如如不動】,不要動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提起這個教誨,幫助我們看破,就不容易著在這個相上,心也就不會動,一著相就很容易動。

老和尚講了:“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都是魔障現前。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歡喜心,”情緒波動了,“歡喜魔來了;不高興的時候,煩惱魔來了,貪魔來了,瞋魔來了,嫉妒魔來了,都是魔王。魔境一現前,一句佛號,魔就遠離。”《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講【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因爲邪念、妄念,它不是真的,你看,祖師翻經“妄心”,妄是什麽?虛妄,假的,假的能不能障礙我們?我們把它當真了,它才能障礙我們。我們知道是假的,我們一提起正念,這個邪念就污染不上了。

“只要佛號一提起,魔就沒有了。佛號要不提起,魔愈來愈厲害,愈來愈兇,力量愈來愈大!你就免不了要造業,免不了受果報。”

我們有沒有經驗,真的這個貪呀、瞋呀、嫉妒要上來了,拼命念佛,拼命念佛,結果還是壓不住?我們得經一事長一智,“我還是念,我還念的很大聲,怎麽還是壓不住?”我還是要看深入一點,我們的心念要專注在佛號上,一字一句,攝耳諦聽;我們往往聲音很大,但是念頭可能還是著在那個貪念,或者那個嫉妒念,你還在關注它。所以,【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一字一句要念清楚,聼得清楚,攝耳諦聽,就容易把其他五根收攝回來

“古德常說,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覺。妄念起來了,第二念就覺。什麼是覺?「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把妄念打斷。這是功夫,這是佛號念得得力。佛號如果控制不了妄念,就沒有用處了,念得再多也沒有用,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當然,這個念佛功夫得力,也不是念三天五天,它就得力了。但是,要有恆心、決心去下功夫,有一個過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妄念陌生了,佛號越來越熟。我們有時候念佛念不好,要看到自己的性格容易着急,容易沒耐性。學佛就是要改個性。在念佛的過程,察覺到自己這些性格,要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行爲、修正性格。

我們也看到,有念三天功夫就得力的,大家見過嗎?瑩珂法師念了三天阿彌陀佛就來了。那是因為他很怕墮地獄,所以,他念得很勇猛。

還有,《地藏經》婆羅門女念了一天佛,她的對境是什麽?她的母親墮地獄了。你看,她那個至誠孝心念佛,這個功夫容易得力。所以,我們會修的人,比方説,你父母現在身體不好,在這個境緣當中,這個孝心越來越切,至誠念佛,希望幫父母消掉這個業,有可能父母生病的這個因緣,我們念佛的功夫就快速提升了。

《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他也有提到:念佛,冥熏整個法界,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利益。這個心境就是《無量壽經》説的【一切皆成佛】。他的心就是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他這個佛號為一切衆生能消業障、能同生極樂國而念,這個心量廣大,功夫得力的也快。

所以,會善用境界的人,自己能夠在這些境界當中很好的提升,而不是生煩惱;一轉念,煩惱可能就變成我們精進的因緣了。煩惱即菩提,危機就是轉機。所以,你現在特別痛苦的事,有可能一轉念就變成你勇猛精進的動力了。大家假如覺得轉不過來,可以寫上來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都能轉的。

“功夫得力,佛號能把妄念打掉,所以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有「辯才」。”

諸位,我們在家人,一般都有成家,都想要護念家裡的人,辯才重不重要?重要。現在不是急著要去給人家嘮叨嘮叨,因爲你那嘮叨裡沒有辯才,甚至還有煩惱、還有强勢、還有對立的情緒。所以,要護念好別人,要有辯才;要有辯才,首先,要有清淨心,才能把事處理好,才能把別人護念好。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把念佛擺第一,有道理吧?你不多念佛,心不清淨,也沒辯才。越去勸別人,適得其反。那還不如不勸。所以,我們解決問題,剛剛一開始說的,都能從根本去解決。你看,分析起來,你要去勸別人,重點不在別人身上,別人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不是思考問題都要從根本。勸別人,效果不好,原因在哪裡?你得把病根找到,老和尚說【把病根找到】。

老和尚講一個故事,事中有理。這個理我們拉回來自己的人生當中,有很多用處。所以,老和尚這一段話就指導我們:解決問題的根源要得清淨心,才處理得好。怎麽得清淨心呢?好好念佛,要讓功夫得力。具體做法:要把念佛擺第一。只要我們還有浪費時間,就不是把念佛擺第一,難怪功夫進進退退,能把念佛擺第一,功夫應該慢慢就提升上來了。這個我們得總結總結:怎麽不能提升呢?不能打迷糊仗,學佛是:面對境界清楚:“爲什麽我這念佛進進退退?問題出在哪?”找出問題根源了,才不糊塗的。這個得自己找了,別人幫我們找,我們還不高興。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下一段講了:“學佛一定先斷煩惱,斷煩惱是定;再學法門,學法門是開智慧。”這個在《華嚴經》善財童子的表法,他在老師文殊菩薩坐下先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了,就是這個定了。他出去五十三參,再學法門。你看,他一參就向上提升了。我們沒有先有清淨心,越參越亂。知所先後,這個很重要。先得定,然後再去參,再學法門。

還沒有得定,聼一堆,我觀察現在手機信息量太大了,一看這個標題,有點興趣了,點進去了。可能我們一天就不知道聼幾個老師講了。

我那一天,一個同修發過來視頻,他要發給大家,先發給我,說:“這個可不可以發?”我一聼,理,講得挺好的,可是他在講這段理的時候,舉了誰誰誰說什麽,誰誰誰説什麽,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老和尚都説“誰誰誰説什麽”嗎?老和尚都説:釋迦牟尼佛說什麽、印光祖師說什麽,大家注意:所舉的都是開悟的人,假如你舉“誰誰誰説什麽”,這個人不是開悟的人,那他有沒有分別執著?你一個話裡面有這麽多人的信息,這些人都沒開悟,你什麽時候引的是他的分別執著自己知道嗎?判斷得了嗎?

閲讀是一個好習慣,可是問題是你閲讀的書太多了!你看,有一些心理學的理論,提出理論的人精神都不是太正常,那你說該看嗎?“他講的我覺得挺相應的!”他講的這一兩句你很相應,你怎麽知道哪一句是偏斜的邪師,厲害在哪?九十九句沒有錯,一句就讓你下地獄去了

成德在二十七年前就遇到這樣的因緣,他都已經走了,還一堆人在學。我在台灣的書架上,他一排書。他講什麽?講《金剛經》、講禪宗祖師語錄,你説這一般人講得了嗎?可是,他一個男女之欲,他是讚嘆的,他就把你推到地獄去了。

所以,《楞嚴經》最先滅,爲什麽?《楞嚴經》後面五十陰魔,把這些妖魔鬼怪都分析清楚了。所以,是照妖鏡,法弱的時候,這些群魔亂舞,一定先對《楞嚴經》下手。《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第一就是:【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你要出六道的。我們投胎就是因爲男女之欲沒有放下,才會投胎。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緣,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亂聼啊。

況且,成德個人感覺:我是一有時間,趕快老和尚的經打開來聼,可是時間有限,處理的事多。所以,我感覺,我得要看破放下了,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處理的事太多,像我們已經出家,主要任務要荷擔如來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弘法,你首先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要不要時間?假如處理的人事太多了,你説:“法師,我就三分鐘就好了、我就五分鐘就好了。”諸位同修,十個人跟我說五分鐘就好了,那就變成多少時間了?所以,人生的取捨也是很重要,這個也是要有智慧的取捨。

所以,雖然成德是在分享自己的思考,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也要妥善安排。定需習,慧需聞,定慧等持,這個都要下功夫的。利眾的事情,緣成熟,我們盡力去做,一般來講會生煩惱,是太攀緣了。

老和尚這裡講了:“我常常聽到同修來講真心話,就是自覺罪業太重,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消除都沒有把握。”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啊?“我罪業太重了,有沒有能力,沒有把握。”我們剛剛講到【觀心爲要】,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觀照一下這是什麽心念?擔憂、懷疑,這是煩惱,這會形成障礙。

有些性格就很沒信心,很容易擔憂事,這些性格慢慢要轉。未來的事,不要擔憂,因爲一切不離因果,我們現在念頭言行都對了,未來不會不好的。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我們說....,我現在擔憂未來,用義理把它調伏了。懷疑自己了,沒信心了,那要念六祖大師(的),老和尚說博士論文,那十二個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都要對治煩惱,要轉念。

我以前,也是很沒信心,很容易煩惱。接觸佛法,我有一個心態,就是:“聖賢人不會騙我,佛菩薩不會騙我,老和尚不會騙我。”我相信這一點。因爲我也不願意騙人,更何況是他們呢?他們的話,我不懷疑,我就照做。

像我中文很沒信心,那是以前,遇到老和尚了,把這個沒信心的念頭放下了,後來提升的就比較快了。所以,境界障礙不了我們,障礙在哪?念頭。你懷疑自己了,它就形成障礙了;你不懷疑了,潛能,它就慢慢開發出來了。

境界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我們的煩惱念。所以,不要在外面解決問題,那個是枝末,拉回來根本,就是心念。一切法從心想生

“曉得事實真相,念佛決定消罪業,”【阿彌陀】一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要認真去念,要好好的去念。”瑩珂法師出家犯戒了,他擔心墮地獄,念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可見這個念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的。【六字統攝萬法】,【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你有信心去念佛,那個力量更大。

“至於學法門就不必著急。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利益得到了,煩惱輕,智慧長,可以學一點法門。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就乾脆死了學法門的心,現在不學,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我們得要清楚自己的狀況,才能成就我們這一生的道業。所以,清楚自己妄想執著都伏不住,就不要急著,都要學很多經教、法門。

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有這樣的一個判斷、取捨:“這是真智慧。”不然接觸佛法二十年,三十年了,煩惱都伏不住;學了不少東西,生死的事不能解決的話,那還是要輪迴。

所以,印祖有一段法語,值得我們去體會體會。印祖說了:“一句彌陀念得住,成佛尚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佛號能念得得力了,老和尚說的“功夫成片”,當然,你是對這句佛號很有信心的。你假如都沒有信心了,那還得多聽經。對佛號功德、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認識得更深入,假如你不懷疑了,那你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尚有餘,沒有去學其他的法門,也沒有遺憾;去了,做阿惟越致菩薩,於一念頃刻,遍游十方佛國,跟一切諸佛學習。這一生,我們做事,要有一個態度就是:要穩妥,不能有僥幸的心理,要穩操聖券,這比較妥當。

所以,老和尚說要先拿到往生的把握,見到阿彌陀佛,心就安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什麽是憶佛?你讀《無量壽經》是憶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洗澡的時候是不是憶佛?你搓著污垢的時候,就想著:“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遇到這個世間都是能聯想到:“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你在憶佛。

你不是遇到這個境界去貪著這個世間,而是更想去極樂世界了,這個大家自己去思維,遇到境界的時候,一看,哇!好吃,榴蓮好吃,你就想不起來極樂世界不用吃了。你在走路的時候,“怎麽這麽遠!”你在那裡抱怨的時候,生煩惱了;你走走走,想了:“我到極樂世界很快就要去了,我就有神足通了,那時候就方便了。”李炳南老師說:“兩個世界的味道。”大家品一品兩個世界的味道。你不求生極樂世界,弘一大師說【非愚則狂】,不是愚昧就是狂妄了。

所以,憶佛就是要淨土為歸,我們今天做好事,積功累德,我是為了正助雙修,積累往生的資糧,都是在求生淨土。這才淨土為歸宿,所做一切都是爲了求生淨土,這個憶念就是在憶佛。

“妄想執著不斷,你念一輩子佛,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我們在念佛的過程,都要勘驗自己念得如何。不能念了三五年了,人家問:“你念佛感覺有沒有進步呀?”“我也不知道。”每天得反省反省,每個月得反省反省。

老和尚有講過,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這個都是指導我們要勘驗自己的狀況,不能學得稀里糊塗的,也不知道進步還是退步,老和尚說,你一天佛號多少,妄念比佛號還多,這個要往生就不容易了。現在,人沒有生病,好好的,妄念都比佛號多了,那代表妄念的力量強。臨終的情況比現在,那更難了。現在都提不起來,怎麽保證臨終提得起來?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强者先牽。

所以,大家也要勘驗,生病的時候,佛號也要提得起來。突然,有一台車開過來了,這個時候也是佛號也要起來,在這些情境當中,我們佛號都能在第一時間起來。

還有遇到事的時候,要趕快找阿彌陀佛,不要陷在煩惱當中了。

所以,臨終妄念又現前,“往生就沒有把握,那就非常可惜。不如把學法門的念頭打斷,往生見佛之後再學,這是好主意!”

我們就一門深入,不要再貪學太多法門,其實我們這個法門就五經一論,淨土宗的經典,要深入這些教誨,都要下功夫了。《淨修捷要》就是把五經一論的菁華編成三十二段經文,所以,受持《淨修捷要》,現在,大都市裡面生活還是很忙碌的。工作家庭責任也重,可是三十二段經文做下來,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可以做完,整個過程都是憶佛念佛。

下一段“『善談諸法秘要』,這是三十四「善談法要願」。秘是深秘,凡夫、二乘、權教(權教菩薩還沒有見性)不容易體會的。「要」是扼要,是精要。諸法秘要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這個禪已經是很高了,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所以,這個確實是如老和尚説的是精要,是佛法的頂峰。

“不容易!難信之法。難信之法,你能說得讓人相信,這是「善談諸法秘要」。不是別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密中之密,禪中之禪,真中之真,圓中之圓。這都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所說的,此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老和尚常提到【為人演説】,我們假如真的老實念佛,念得身心轉變很大,首先身體轉變,親戚朋友看:“你最近氣色很好,容光煥發!”就像劉素雲老師,紅斑性狼瘡念佛念好了!演得好,再説。讓世間人生信心,很羡慕。真的生病的人,給他很大的鼓舞。本來性格都是比較容易擔憂的、抱怨的,念到常常都是歡喜心了,那你親戚朋友就覺得:“他變了一個人!”你就把【密中之密,禪中之禪,真中之真,圓中之圓】介紹給別人了。

“『說經行道』。說經是言教,”我們共同期許:要爲人演説,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時代最大的供養就是做好榜樣,念佛念得好,這是好榜樣。你夫妻相處好,家庭是榜樣,在這個世間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處的道場雖然不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都沒有是非,很團結、和合,力往一處使。別人一接觸這個團隊,也很感動。

“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語如鐘聲』,此是形容,這句含義非常深廣。鐘聲傳播得很遠,能警惕人心,所以佛門的暮鼓晨鐘,能提起人的警覺。”而且那個鐘聲能讓地獄苦暫停。所以,在寺院裡面敲鐘要念偈:【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就是地獄【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敲鐘的人念那個偈子就是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所以,暮鼓晨鐘能提起人的警覺,“這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說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是說法、念佛,一一聲中皆含無量的妙義,就像鐘聲遠聞,”你說的法,念的佛,讓人家聼了之後,餘音繞梁,三天,好像你講的法,你念的聲音,它還有味道。

“聽到聲音的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的寒山寺鐘聲,看起來很容易懂,真正的意思,懂的人不多。所以中國詩詞含蓄,含義很深。實在講,也是無量義。”而且有的寫詩的都是學佛的人,它裡面都有禪意。

“歡喜的人讀了,是一種喜悅的感受;有憂慮、有煩惱的人聽到,觸起他的愁腸,每個人感受不一樣。所以你問他,這首詩有沒有意思?它真的沒有意思,但它又有無量義,每一個人看了,感受都不相同,就像清晨聽鐘聲一樣,每一個眾生聽到感受都不一樣。這個地方是以此形容,佛經與佛號含無量義,能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以上三願也圓滿成就,所以阿彌陀佛示現成佛。這三願是總說,下面的願文是別說。別說就是細說。”

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