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20240605《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首先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今天從兩百一十四頁開始。我們先讀一下經文,這個在兩百零九頁。【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有兩願,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了。所以,極樂世界是非常殊勝,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而且是普度九法界一切衆生,而且成就很快,因爲《阿彌陀經》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所以,代表這十劫以來往生的人超過一半,都到達一生補處,等覺菩薩的位置了。
所以,爲什麽《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要勸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因爲那個國土成佛快。
第三十六願是【教化隨意願】。在經文當中提到【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這個代表度眾的心比較切,想要趕快度衆生。但是,我們畢竟煩惱還沒有斷。假如煩惱沒斷,很難保證在度衆生的時候,會不會退轉,會不會墮落,我們畢竟做事還是要考慮穩妥,要有把握。
歷史當中蘇東坡先生,這個應該是華人都比較認識的一代文豪。我們平常有很多句子大家耳熟能詳,是他寫的,比方説,中秋節【但願人長久】,下一句不能接【千里共嬋娟】,這樣會增長人的情識。【但願人長久】我們把它改一下【唯有念彌陀】,這樣才能【親眷永團聚】,因爲種的因是一樣的,一家人都念阿彌陀佛,那都在西方相聚,生生世世不分離了。
蘇東坡先生的前世是五祖戒禪師,他是出家人,那是荷擔如來家業,要度衆生的。但是,沒有了脫生死,還是在輪迴當中,再轉世為蘇東坡,就比不上上一世了,緊接著再下一世,變成一個小官了。所以,我們娑婆界退緣比較多,退的多,進的少。
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那邊不會再退轉了,而且成就的速度很快。蘇東坡的示現也提醒我們:還是要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一加持,我們就做阿惟越致菩薩了,再來度衆生,不會有閃失。
我們上一次講到的,教化一切有情,他因爲知道這個法門,極樂世界回來的菩薩,他可以教化的對象是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比方説,你遇到一些大菩薩,但是,他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我們去了極樂世界再回來,我們是過來人,就可以介紹給他了。所以,教化一切有情。
接下來兩百一十四頁,提到了“此是極樂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的目標。最淺的目標是信,教化衆生都『皆發信心』。實在講,菩薩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對這個法門產生信心。當然第一是眾生根熟,第二是彌陀威神加持,我們才有能力教他們聽了之後生起信心,絕對不是自己有能力。”《無量壽經》後面有提到【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我們現在已經到了末法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是正法已經過了兩千多年了,【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他已經供養了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在加持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所以,聽聞這個法門能相信有阿彌陀佛以及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無量諸佛在加持。
我們得要珍惜遇到這個法門的機緣,不辜負我們所曾經供養無量諸佛的加持。
接著師長說了:“即使聽法相信了的這個人,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他相信。”《阿彌陀經》有提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
當然,萬法因緣所生。因,是自己善根成熟。就像今天我們父母、老師,包含生命中的貴人出現了,我們不願意聼他們的話,他們也幫不上我們。所謂【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所以,這個人善根成熟是因,感得諸佛如來加持他的緣分。諸佛加持,他相信了。
“由此可知,這裡是無量因緣,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不是單純的事情,”這個人能供養無量諸佛,那他的善根也不一般。
所以,由此可知,這不是單純的事“所以功德無不圓滿。”這裡提到從極樂世界回來的菩薩,他度衆生,在這一願裡面,首先他要達到的目的:讓衆生起信,【皆發信心】。
我們看到老和尚講經的時候,特別常以海賢老法師為榜樣。他的示現,活到一百一十二嵗。你看,往生當天,幹活還從早幹到晚。最後,很清楚,自己今天要走了。晚上還敲引擎念佛,就往生了。
所以,老和尚勸勉我們要多看他老人家的光碟,我們看了覺得:念佛這個法門,功德不可思議!能念到成就這麽高!這麽長壽健康!這個都給我們信心。這個是身教。
包含我們最近黃念祖老居士,他在他的開示當中也常常提到要起信心,而我們往生淨土是三資糧,信願行,三資糧,苦海得慈航。具足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而且,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你能真信切願,當然真信切願,不可能不念佛。真信切願了,很懇切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對這個世間就不會留戀了。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憐憫我們【甚於父母念子】,他老人家願意我們多受一天輪迴苦嗎?甚至於說,忍心我們多受一刻輪迴苦嗎?
你看,我們當過父母的人,看著孩子發高燒了,會怎麽樣?心疼。“老天爺,你把他的病苦加在我身上吧!”不忍心孩子多受苦。佛菩薩是憐憫我們【甚於父母念子】,所以,我們真想去,感應道交,他馬上就接我們走了。
所以,這是阿彌陀佛的心。怎麽還沒把我接走啊?我還沒有放下。問題不在阿彌陀佛那邊。我看有些念佛的人,尤其年紀大了:“哎呀,阿彌陀佛怎麽還不來接我?”你仔細觀察他,他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麽什麽事你幫我去辦一辦。”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人怎麽樣了?”腦子裡還想很多事情,他自己沒有細心去關照,牽腸挂肚的事,還很多。所以,得要看得破放得下了。
因爲牽腸挂肚,誤了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然後呢?還造成別人心裡的負擔。因爲你對他牽腸挂肚,他也會感覺到,他也會有負擔。這個我們自己感受感受,比方説,哪個人很操心你,你也不大放鬆,也會擔心他牽挂。這樣變成互相牽絆,要互相信任。然後,多念佛迴向給對方,迴向給親戚朋友,這個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了。
三時繫念也講到,【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我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看到我說:“哎呀,你怎麽現在才來!”這些話都點出了彌陀的心,我們要多去體會。
成德也在觀察,認識的同修,或者同修的父母,他們也在念佛,發現有癌症,一般來講,可能都會想:怎麽治好。整個心思都會放在怎麽治好,就不是一心求生淨土了。
往往都是當事人下定決心:“我不治了!”佛門也說【小病從醫,大病從死】,大病不容易治,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當然我們也看到不少例子,一心念佛,因爲身體是物質,物質是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一心念佛,念頭都是最善的,善中之善。有的,念念念,身體好了,有這樣的例子。看劉素雲老師紅斑性狼瘡,危險性超過癌症,也是念好了。所以,你看一心念佛,要不,可以念好;要不,往生的因緣成熟了,都是很好的事情。
當然了,這個也要看實際的情況。比方説,家裡人一定要你去治療,假如你不治療,全家人就不能接受,搞得你也安不下心來。當然了很多事情最好都是先做準備。先跟家裡人溝通。身體健康的時候、年紀還不算很大的時候,都要早做溝通,建立一些共識。等真的有這個情況,家人也比較能尊重,比較能理解。
所以,我們修行人也都要提升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中庸》有講【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就是對事要有事先的準備,才不會遇到的時候,很手忙脚亂,很慌張。
就像家裡已經有高齡的老人,就要隨時做好無常到來的準備,這樣就比較從容應對。都沒有心理準備,一下慌了手脚,可能把老人家,這一生最重要的時刻耽擱了。最重要的時刻:往生前,跟往生後,八到十二個小時,當然,還是十二個小時比較保險。在一旁護持他,提醒他提起正念,那可能他這一生的因緣就成熟了,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佛法,佛是覺的意思。在哪裡覺?在做人上覺,在做事上覺悟,處理事很清楚明白,不會臨時抱佛脚。
成德有看到這些同修,或者他們家裡的老人,一下定決心:不治療了!因爲他平常也是念佛人。他把這個治療的念頭徹底放下了,他覺得治不好了,他就一心念佛,沒有超過七天的,就走了。
所以,我們感覺到:阿彌陀佛確實不希望我們多受輪迴苦。所以,這個感應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黃念老,包含許多祖師,他們很可能都是極樂世界再來的,甚至於說:可能都是西方三聖再來的了。我們舉黃老在講習當中的教誨,在《淨土資糧》當中有提到六信。
大家有問題,有寫上來的,我們這個月六月三十號有回答問題,再跟大家做回答,假如不是很急的。很急的,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給大家做回饋。有時候有問題,自己要靜下心來,用師長所教導的這些經教思維,很有可能自己就想通了。我們往往心靜不下來,然後又着急,就想問人家。
我們當時侯學佛,身邊也沒人可以問。往往念著佛,就把這個問題想通了。所以,大家確實修行的路上要先降得浮躁之氣定,不能心浮氣躁,而且人一浮躁,觀照不到自己的狀態,心七上八下,自己沒注意。假如注意到了,就要趕快念阿彌陀佛,降伏這個妄心。
然後,也注意不到自己的形象。比方説,最近這個人心情不好,你看都忘了剪頭髮,然後這個頭髮都蓋到眼睛來了。有時候照鏡子就是在修行了,看看自己的狀態。念佛的人,修行的人,要讓親戚朋友看起來精神煥發,不能展現一個:人生苦短。
我在念高中的時候,去參加一個活動,我印象很深刻,來了一個大哥哥,應該大我們十歲有了。他也來參加活動,他每一次講話前,他就:“哎!人生苦短!”你看,我們當時侯正值十六七歲,這是春天,花要綻放的時候,看到這個長輩都是嘆氣,跟我們的磁場格格不入,可能我就產生了:“我看這個學佛以後再説吧。”
假如當時侯遇到這個長輩說:“學佛可以解決一切煩惱。”我們那個年齡也有少年..的煩惱啊。煩惱..,煩惱種種啊,假如遇到個長輩能引導我,剛好我們這個月十六到二十二號,青少年漢學營,跟這些年輕人看看他們現在在想什麽,怎麽用佛法引導他們,珍惜青春時光,越年輕修行越容易得力,因爲他染污少,體力、精神、記憶力都好。
你看,老和尚給我們展現學佛的榜樣,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佛門第一堂課,教授的老師叫彌勒菩薩,第一課大家畢業了沒有?笑口常開。爲什麽笑口常開?因爲事事是好事嘛。沒有事情會生煩惱了。煩惱即菩提,我們要學會轉念。危機即轉機。沒有壞事情。
比方説身體有了情況了,那是我們自我感受覺得是壞事,其實身體有反應,就是在保護我們:“主人啊,你不能再透支了,你要注意哪些事了。”那怎麽是壞事呢?
最近我的身體也有給我一些忠告,叫我要..點,因爲我看過的電視劇,當然,現在不要亂看電視劇,除非是正知正見的電視劇。我們【熏聞成種】上面有剪了一些電視劇,大家可以上去看,那是審核過的,像《醫道》有精華版,確實可以從中學到五倫關係,而且,那個是戲劇拍出來,容易產生共鳴。
當時候我年輕還不懂得選擇,當然,這個片子拍的也還不錯,但是,裡面内容怕人家學錯了,《三國演義》我們想一想,一般人看《三國演義》會學到什麽?照理講要學到“義”,三國演“義”嘛。一般人看了,學到計謀,那這個就學錯了。學“義”最重要了。
我在某一個片段流眼淚流最多的就是:孔明要恢復漢室,七出祁山,你看,到最後都病得很重了,還在哪裡關心國家的大事。旁邊的士兵:“丞相啊,您怎麽越吃越少啊?”我看到那裡的時候,流的眼淚最多。我在想:“我前世是不是就是站在諸葛孔明旁邊的那個士兵。”目睹了整個情況,難怪我觸動這麽深。後來,可能性格也受到他一些影響。他活到五十四歲。
我想我不能走他的路,不能太透支了,因爲現在看到很多胎教的孩子,胎裡面就聽我講課了。這些孩子我得珍惜這個因緣,再過二十年他們才二十五六嵗,我得護好他們才行。人與人的緣分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法眷屬的因緣要珍惜住。
而且,老和尚也説了,他的因緣非常特殊,老和尚說以前、以後像他這樣的因緣不大可能。老和尚周游列國,周游世界,可能也很微妙,因爲老和尚是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游化世間。
李炳南老師也是跟老和尚提到:最好定在一個地方。老和尚重義氣的人,假如因緣成熟,他真的就定在一個地方了,但是因爲老人家有影響世界的因緣,你看佛菩薩安排最後到了聯合國去教化了。你説韓館長那個因緣都沒有變,老和尚就不會走了。所以,老和尚屬於特殊因緣。
李老爲什麽强調要在一個地方?因爲他老人家也表演給我們看:在台中教化三十八年,從來沒有在其他的縣市過過夜。定在這個地方教化。哪有大衆聽課聼一個月、兩個月就成就了?往往都是要聼幾年幾十年,長期熏修,成就了。
當然,我們現在時代又有這種網際網路了,衛星這些科技,當然也是可以跟大衆長期的熏習,當然,定在一個地方,確實還是很重要。你要帶一個團隊表法,那也是要長期,大家一起共住共學才能帶得起來。
所以,我們要效法老和尚,他展現的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學佛人要展現笑容,要精神煥發。要把彌勒菩薩的第一堂課學好,不止是笑口常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學習的:【大肚能容】。看到彌勒菩薩的肚子就要想到:“我還有沒有不能包容的人?”有的話,要生慚愧心,趕快要能容人。心裡不能裝人,“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這是劉素雲老師的法語。“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
最近發了一個黃老的教誨,黃老談【深信】,你看都跟信願行有關係。他老人家就提到:他有一個嗜好,喜歡游園,可能北京漂亮的園比較多。我去過北京很多次了,還在北京呆過整整快一年,在各大專院校分享傳統文化,你問我北京有什麽園,我不知道。頤和園,我也沒去過。
黃老就提到了,他以前喜歡游園。後來,慢慢都放下了。你對世間人事物,你還有喜歡,可能就被它留在這個世間了。所以,統統都要放下。
我們來深入他老人家的教誨,這個也是表演給我們看,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來的,讓我們皆發信心。
黃老提到了:“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你跟佛教徒說:你不信佛。他可能就不高興了:“你怎麽說我不信呢?我都念佛的十幾年了!”這個是相上。
老和尚出家又受具足戒了,李炳南老師遠遠就指著師長說:“你要信佛!”所以,我們得檢查檢查我們信到什麽程度了。
“這由於不知信有深、淺、邪、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這個確實有遇到,平常都是念經,遇到家裡孩子出什麽情況了,身體出什麽情況了,可能去求神問卜了。
“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裡,此信很淺,不是深信。”你看,有邪正深淺,不是深信。
引了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極樂世界這件事了。“信有彌陀,是信他。”這個【信他】裡面,信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去極樂世界,信西方有阿彌陀佛。
“在六信中,只占兩信,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理明,信就深了;信的深,願就切;願切,行就專了。你就老實念佛了。
“六信中的「理」與「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裡面。”要明理。六信裡面有理有自,就是信理跟信自。
“理是理體,是法身,”這個體就是能生,能生萬法,這個就是本體,就是理體,叫法身。“也就是當人的本源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有很多稱謂,理體、我們的佛性。
接下來提到了:“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體、法身、自心的流現。”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心變現的一真法界。所以,【十萬億程去此不遠】《淨修捷要》裡面提到【心作心是】。所以,無有一法是離開自心。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也是我們自心所流現。
“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我們相信有極樂世界這件事,但,極樂世界是怎麽來的,是我們自心所流現的。【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我們接觸到了,把我們自心的這些智慧德能引發出來。
“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這才是深信。”這個是講【理】,信理。我們佛門常有一句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
“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
信心要從這裡建立。我感覺我們現在煩惱從哪裡來的?煩惱都離不開懷疑自己。一個人會懷疑自己就很容易懷疑別人。老和尚講【愚癡的核心是懷疑】,所以,我們自己可以觀照觀照:我們只要煩惱上來了,一定跟【疑】有關係。“他這個人怎麽這樣?”你在懷疑別人的佛性了。你著在他的習性上了。或者自己很沮喪,就是懷疑自己,未來的世界,不要說未來,當前就是了,最嚴重的是心理疾病。十九世紀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是癌症,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大家冷靜看看,你看這憂鬱症人口多了。看起來是壞事,你換另外一個角度,提醒這個時代的人:你不修行是不行的。你看,以前的人,社會單純,他沒有修行,他還無疾而終,他也沒幹什麽壞事。
可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外在的誘惑,整個世間複雜度很高,内的煩惱又比以前的人多很多,逼得不得不去修行了。心理憂鬱都跟懷疑自己、對自己沒信心有關。所以,老和尚說:“懷疑是山崩地陷。”你看,外在是地陷下去了。一個人一懷疑的時候,自己就好像掉到一個無底洞,爬不起來了。所以,這個信自很重要。這是佛開悟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我遇到一個同修跟我說:“我很相信釋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我自己。”我說:“你這句話有矛盾。你相信釋迦牟尼佛,那你應該對他講的話不懷疑吧?不説別的,第一句,你都沒相信,你還説你相信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對我幫助太大了。我以前也很沒信心。成長過程不知不覺,攀比。跟人家比身高、比長相、比成績、比才能,怎麽比都沒信心。比...鞋子有幾雙,比這個就麻煩了。人比人就氣死人。統統搞虛榮、虛華。
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懂得要修行,這個都是善根,不然很容易就隨波逐流了。
後來,接觸到老和尚的教法。自己還有一點善根就是:覺得佛菩薩聖賢祖先老和尚不可能騙我,我相信這一點!所以,對他們講的話就不懷疑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心安在真理了。我有如來智慧德相可以開發出來,可以恢復回來。
下一句也很重要,【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第一句我們不自卑,我跟佛一樣:有如來智慧德相。再來,不會傲慢,因爲我現在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 。我得趕快恢復我的佛性,這是自愛。
所以,聖教,教兩件事:自愛,愛人。信心建立在真理上。信心假如建立在外在跟人的攀比,那個是隨時會信心崩塌掉的。
最近,我們有個年輕的孩子十多嵗,長了青春痘,我們看他挺煩惱的,頭髮越留越長,然後,精神不好。我說:“你爲什麽頭髮留那麽長不剪?”他說:“我想把我的青春痘蓋住。”這叫沒臉見人。他青春痘在鼻子兩旁。我説:“你已經接觸佛法了,你要用覺悟來對待發生的事情。首先,第一個,你這青春痘長在哪,可能都在告訴你:你的内臟哪些部位要注意了,要調整了。不是壞事。你看,最近我們王大夫來,你怎麽不去請教他呢?”不是壞事情。
再來,你想一想:我們五千年歷史當中,曾經記錄哪一個人,把他留名青史,因爲他長得太帥了!你見過一個嗎?結果你現在這麽在乎帥不帥,在乎別人怎麽看你。他很困擾。你看,你這一生會有什麽大成就嗎?所以,你要覺悟起來,不要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且,你現在長了,你能把它調好,你就轉煩惱為菩提了,你以後還可以供養別人。提醒別人:你可能身體哪些内臟反應你的問題了。你這個痘痘長在哪裡,那是不一樣的情況了。
學聖教的人,不能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你要有【舉世不知我獨知之識見,才能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你看,你現在的同學吃喝玩樂的很多,在你這個年齡,亂搞男女關係的都有;可是你很清楚:“我這一生要來幹嘛。這個就是你的見識,你形成的志氣。”
【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才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不能白白來世間一趟。【有人所不到我獨到之境界,才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懷。】人家都不理解你,你還很堅定的做你該做的事情。
所以,老和尚遇到人家毀謗、攻擊,非常的强烈,但老和尚沒有生煩惱,甚至講到了:“全世界都不弘揚會集本,我一個人一定弘揚!”那麽堅定。全天下的人都誤解他,他也不難過,堅持下來了。你看,現在海賢老和尚拿著《若要佛法興 唯有僧讚僧》給會集本,給老和尚證明,也給黃老、夏老證明了。
志向要遠大,不能因爲長相就生那麽大的煩惱。當然大家不要聽到我剛剛這一段話,明天就很邋里邋遢的去見人,不要聼了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我什麽都沒説,你們也什麽都沒聼。
所以,我們要信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如“《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這顆心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我要讓它恢復,是心作佛。所以,要開始覺悟了,開始念佛了。你不念佛,【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雖然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它被障礙住了,而且我們又繼續造業,離我們的本心就越來越遠了,所以,要覺悟起來了。覺悟了,叫始覺。始覺合本覺,所以,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是心做佛】。
六時,一天有六時,這個是印度的算法,二十四小時,二六時中,白天六時,晚上六時,總共二十四個小時。二六時中勿忘喚醒自己,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句佛號不令間斷。真的要做事了,佛號放下,但是,真心沒有斷,真誠慈悲去處理事,清淨平等去處理事。
你去做什麽事帶有個人目的,那不是真心了。無所求的心,去做。真誠慈悲去做。這樣也是在喚醒自己。念佛,念字是今心,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心上都是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
所以,【二六時中勿忘喚醒自己,一聲佛號内只貴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聼清楚。【洪名正彰自性】,這一句佛號就是自性的德號。
“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了解《觀經》的經文。”你看,《華嚴經》《觀經》,經典都是互相呼應的。
“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於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觀經》的無上開示。不但信他佛,並能信自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字所能表示的。”
所以,自己信得深不深,信得正不正,常常要與這六信來觀照,而且要自己去感受。你信得深,願就切了,不會常常還被很多的事情就把我們的心拉過去了。更不會起很多懷疑了,一起懷疑,一起煩惱就是信不夠深了,這個我們要自己檢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大家也可以檢查檢查,只要自己生煩惱,一定跟不相信自己有關,不相信他人有關。能把疑心去掉,煩惱就不容易起了。
接下來“對於《要解》所說的六信,能生實信,必生殊勝功德。”我們對這一句佛號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念一聲,那個功德不可思議。《金剛經》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對這一句萬德洪名沒有絲毫懷疑,百分之百的信心,念這一句佛號,跟實相念佛沒有差別。這個是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提到的:我們能夠老實持名即是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跟念實相沒有差別。
所以,這個持名念佛是善巧到極處了。
黃老常常都有提到,你看,《金剛經》那是法身境界,是實相。那裡面很關鍵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我們在凡夫地,居然可以修法身的境界。你看,這方法妙不可言,你萬緣放下了,【應無所住】;可是又一聲接一聲,叫【而生其心】。
凡夫只能生心,然後,妄念相續不斷;阿羅漢呢?他偏真涅槃,他只能無住,不能生心了。三賢位的菩薩,他可以一段時間無住,一段時間生心,他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般是地上菩薩才達得到這樣的功夫。
你看,我們這個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所以它滅罪消業的力量非常大。所以,《觀經》也呼應了: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必生殊勝功德。
“能信因果,”這個是六信當中的兩點,能信因果了,“便自然止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信因果了,不願意再造罪惡了。而且老和尚說:“要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爲,三輩往生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再能信他,信本師釋尊的教誨、阿彌陀佛的大願、六方佛的證明,”這個都是信他。而且,你相信佛所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於是自然就能信事;”真有極樂世界,所以,“信經中的兩個「有」字,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於是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樣於六信中生起了四信,”信因信果,信他信事,還有我們剛剛提到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信自己了;還有信理,阿彌陀佛是我真心所流現的佛國土,這個是信理了。
“進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勝,決定往生,並品位甚高。(《淨土資糧》)
這個是黃念老給我們談到的六信。我們修學的人要常常自我勘驗,我們這個信,信得深不深,真不真?你不能信偏了自己都不知道;信邪了,自己都不知道了。
“更進一步就是『修菩提行』。不但真信,真正發心,真正一心稱念,求生淨土,這就是修菩提行。正像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皆發信心」,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善緣,”起了信心嘛。“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永遠不壞。這是第二步功夫,修菩提行,他就決定往生,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現在檢查檢查我們是在哪一個階段,我們應該要在決定往生的階段。你要修菩提行,你當然要發菩提心。菩薩六度萬行,菩薩就是發大乘心了,【衆生無邊誓願度】。而我們看這一句佛號裡面有沒有六度萬行?
所以,藕益大師有一段法語非常精彩,我們來體會體會,感受感受: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你看身外之物容易布施。整個身心世界不容易布施了。現在,你念佛的時候,整個身心世界都放下,這是大布施了。我把一切妄念放下,一心念佛,以此功德迴向化解世界災難,這個是大布施了!
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這一生只有一次對外開示,就是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裡面一直重複强調,現在災難太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迴向】。
當然,也强調:深信因果,人才不會造惡。念佛消業的力量非常大。所以,【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貪瞋癡的念頭沒起來,即大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麽?得清淨心。降伏貪瞋痴。你看,一聲接一聲,貪瞋痴的念頭都沒了。這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你心裡都沒有是非人我了,就不會起情緒了,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精進,用功。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你沒有妄念了,禪定了。即大襌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你不會因爲其他什麽法門,又把你的修行引到另外的路上去了。你是一向專念了,這個是大智慧了。
好像是善導大師說了,連佛來跟你說,還有更好的法門,你都不爲所動,這個是大智慧。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初地到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那是他們有高度的智慧,選擇念佛。因爲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三昧中王。佛門修行的頂法,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珍惜頂法。
所以,一句佛號裡面,也有六度萬行。
“第三個層次最高,『行普賢道』。”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是菩薩的頂法。
“這還得了!普賢道是十大願王,念佛人能修十大願王,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是上上品往生。”
我們聽到老和尚這一段,請問大家現在目標定在往生哪一個品位啊?你沒有遇到老和尚便罷,你都遇到了,不會聼完這一句:“我還是下下品就好了。”這個反應出我們不夠有志氣,修道人志向要遠大。古人也提醒:你立目標,取法乎上,你一不小心,最少還有中;取法乎中,你一不小心,還有下。你一下子就【下】就好了,那一不小心,剛好就無所得了怎麽辦?
“要研究《華嚴經》,要聽聽《普賢行願品》,”老和尚在講大經科註,都會深入開解普賢十願,因爲經文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才知道十大願王怎麼修法。”我們依老和尚的教誨,他老人家契理契機,幫我們開解普賢行,我們就知道怎麽用功,你看,老和尚講【禮敬諸佛】,什麽是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遇到人都要尊重。
老和尚把他的心法告訴我們:“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老和尚的心中: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聽到這樣的法不容易,要效法老和尚。我們面對的事,我們盡心盡力,這個就是禮敬事,就是普賢行。不能拖拖拉拉的,不能陽奉陰違的,這個都跟普賢行背道而馳。
再來,物品也是禮敬,老和尚說的:你把桌子擦乾淨就是對桌子的禮敬。你總不能:看到桌子,一直給它鞠躬。人家覺得你佛法學呆掉了。
你看,老和尚開解得很仔細。我們再延申開來,你對桌子要禮敬,你對水要不要禮敬?不能浪費。你對自己的衣服要不要禮敬?要愛惜它。你看,李炳南老師,他的大衣用了幾十年,現在還在紀念館裡面,看起來很莊嚴。很愛惜東西。包含李老裡面都是補補丁的,這個都是對物品節儉,都是禮敬。
“所以,極樂菩薩倒駕慈航教化一切有情,有三個目標,第一是令信,第二是令行,第三是最殊勝的,令行普賢道。”
我們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裡面,有兩個字很深刻,叫真幹。你看,普賢菩薩做的是什麽?大象。走的每一步都扎扎實實的。表示學一句做一句,真幹。【真】,沒有一毫自欺,沒有一毫夾雜,這個才是【真】。沒有一毫懈怠,沒有一毫自我寬恕,給自己找藉口,這個都是自恕了,就不是幹了。
所以,我們觀察夏蓮居老居士有可能是普賢菩薩再來的。都在提醒我們要真幹。要幹真的,不能幹假的。他老人家還提到:【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你講得天花亂墜,都能講很高深的佛理,可是真正在五倫關係,處事待人用不出來。這就是學偏了。所以,我們現在學偏的很多。
孔子都有提醒我們【博學於文】,你學了很多大乘教理了,【約之以禮】,你要落實在禮,落實在戒。【亦可以弗畔矣夫】,那個【畔】就是偏。要這麽學才能解行相應。博學於文,是解;約之以禮,是行;解行相應了,才不會學偏掉了。
所以,我們冷靜看看,現在講道理一套一套的,夫妻相處不來,沒有學禮。五倫都是禮,孩子也不會教,也沒用心教。這個都學偏掉了。包含跟人家相處在一起,關門也都不會考慮到吵到了人,這個就沒有持戒了。不殺生是不惱害衆生。
大家學大乘佛法,老和尚當時候講經說的:一臺游覽車來了,大家上車,爭先恐後,你説,不是佔人家便宜了嗎?人家明明排在前面,你要爭到前面去,還佔位子。不偷盜,延伸開來,不佔人家便宜,這個都是在處事的時候用出來的。
真的,我們見過,好喜歡聼經,這年輕人喜歡聼經,在團體生活佔人家便宜,不主動付出,還要人家幫他服務,幫他拿行李。道理懂得越多,學得越偏,因爲都沒有落實,沒有解行相應。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我們現在要問,假如我發願要到地獄裡去度眾生,地獄我還要不要去?還是一樣去。去怎麼樣?永離惡趣。雖去,沒有惡受,就是「永離」。在地獄沒有苦受,在餓鬼、在畜生也沒有苦受,「身心俱不受」就是永離。離是真的,是真離,否則三惡道不就沒有菩薩。三惡道一樣有佛菩薩,凡夫在裡面有苦受,佛菩薩在裡面沒有苦受。”婆羅門女,念佛念到法身境界了,她去到地獄也沒有苦受。
觀音菩薩到了地獄度衆生,示現焦面大士,他也沒有苦受。地藏菩薩在地獄度衆生。
“諸佛菩薩在人間,沒有人間這些苦受。我們凡夫在人道裡,很苦!尤其是現在,做人相當苦。菩薩在人道教化眾生不苦,這是永離。”在其中,但是不受苦,這是【永離】的意思。其實我們現在願力大過業力,也不苦。其實,苦從哪裡來的?我執來的。你願力大過業力,這個我就漸漸放下了。
所以,老和尚開解【乘願再來】,就是要願力大過業力。
“所以,諸位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以為三惡道裡決定沒有佛菩薩,因為他們都不去的,”那就把【永離】領悟錯了。“這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所以,惡道裡的佛菩薩很多。”他們在惡道裡示現,或者是說法,接下來就是他們度化衆生的方式:【或樂説法,或樂聼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很自在。
這一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一起學習,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一起念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