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6, 2022

學悟法師20220226《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六)你内心的那個世界 其實很美好的 從你這個世界 一發出來 你所看到的 都是非常的完美 你的内心如果不完美 無論你怎麽用功 怎麽努力 你所看到的 都是煩惱


c學悟法師20220226《三時繫念》一切處 一切時 你要記得 遇到什麽樣的煩惱 首先要把心靜下來 你才能夠找出好的辦法。心只有阿彌陀佛 就算有雜念 這些雜念也不會障礙你的 因爲你心放在這句阿彌陀佛上 無論你在哪裡 一切處 一切時 你要記得 遇到什麽樣的煩惱 你首先要把心 把這個心 靜下來 把這個心靜下來 只有心靜下來 你才能夠找出好的辦法 這個辦法能夠解決 你眼前的生活 你種種的煩惱 如果今天你心亂如麻 不但找不到好的辦法 也不能解決 你眼前生活的問題 而且你越搞越亂 心靜下來很重要 我們現在爲什麽呢 很多事情 遇到事情的時候 爲什麽解決不了 越搞越亂 心亂嘛 你心亂了 你怎麽能夠找到好的辦法呢 是不可能的 所以 有時候呢 真的 你想一想 我們來思維考慮一下 我們自己的 你的生活起居 很多事情 有時候真的 佛所講的【靜】這一個字 非常的深度 所以古人所講的【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什麽意思呢 就是叫你放鬆 你心靜了 整個山都是你的 所以 從這個地方 大家一定要知道 用心不一樣而已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 將來我們念佛 念佛用什麽心 用你那個真正的心去念佛 什麽叫真正的心念佛 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 心只有阿彌陀佛 就算有雜念 這些雜念也不會來障礙你的 因爲你心放在這句阿彌陀佛上 所以 今天我們學佛的人 念佛的人 將來我們要成佛 就是說 你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都是一定要用這一個心 你必須要用這個心 你離開這個原則 你是沒辦法的 用你的真心 真心去對待別人 真心來念這句阿彌陀佛名號 那個才是真正的 所以 中峰國師在這個三時繫念 的後面 常常講了一句話 我相信大家也很熟悉 中峰國師所講的什麽呢【且道離此心佛眾生外 別有商量處也無】你看 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 常常用這一句話來表法我們的心 什麽意思呢 意思就是説我們現在所學的 無論在學什麽樣的法門 學禪宗也好 密宗也罷 淨土宗也罷 最重要的 最重點的 都是什麽呢 都是圍繞這一個心啊 你看 中峰國師講得非常好 都是繞著這個 以這個心爲中心 所謂的【一切法唯心造】如何用心 才能夠成佛 這個是一個關鍵 你今天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關鍵是你用什麽心來念佛 這個很重要 所以 中峰國師在這個地方 把我們的毛病統統指出來了 關鍵在你自己 在用功上 你能不能把這個道理用在你的修學當中 你能夠把這個道理用在你的修行當中 我相信每一個人 萬修萬人去的 如果今天我們還是用我們自己的妄心 用我們自己的虛僞的心 來念這句阿彌陀佛 只是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沒辦法 這個不是給大家潑冷水 不是 來提醒我們的 所以 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你看 佛 在《觀無量壽佛經》我相信大家如果在讀《觀無量壽佛經》裡面 有兩句話非常的重要 佛告訴我們 明確的告訴我們 告訴我們什麽呢【諸佛如來正遍知海 都是從心想生 是故汝等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個釋迦牟尼佛 又在《觀無量壽佛經》把這個重點 整個《觀無量壽佛經》的核心講出來了 是什麽呢【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你看 釋迦牟尼佛 真的太了不起了 把這個成佛的秘訣 統統來告訴我們 教你怎麽成佛 用什麽方法呢 我們看下面 ****

a學悟法師20220302《認識佛教》整個虛空法界 一切萬物 一切衆生 都是跟你一體的 你怎麽能夠跟他去針對 計較呢 你傷害他們等於傷害自己 你侮辱他們 等於侮辱自己 你用不善的言語駡他 等於在罵自己

當你看到這一個字的時候 你能夠體會到 這一個字的精神 比如説 你看那個【忍】上面有一個刀 下面有一個心 當你看到這樣的時候 它教你怎麽樣呢 教你無論你有多苦 無論你遇到種種讓你不高興 讓你很煩惱 讓你很困擾 無論在什麽樣的 你都要忍

你看 從一個字 能夠來開導我們的智慧 你不忍不行啊 在這個社會上 特別是現代 遇到種種的 首先 你要懂得怎麽樣學忍辱 這個是第一個 我們看第一個【孝】前面已經給大家説了 孝 你看 它這個字 上面有一個【老】下面有一個【子】什麽意思呢 説明什麽 上一代跟下一代 他都是一體的

所以 外國人說 父子是有代溝的 它有代溝的 有代溝 孝就沒有了嗎【老】跟【子】就分了嗎【老】跟【子】分了家 當然【孝】就沒有了 他們認爲都是這樣的 其實我們一定要清楚 一定要知道 上一代還有上一代 所謂的過去無始 下一代還有下一代 未來無終 都是跟我們一個都是一樣 是一體的 自己的

所以 孝 在大乘佛法裡面 解釋什麽呢 我們看下面 你看 在佛法裡面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典裡面爲我們説明什麽呢 告訴我們整個虛空法界 都是一體的 這個講得更透徹 更明白 你看 孝 一展開 就是講 我們跟這個虛空法界 你看 這個虛空法界 有多大 很大呀 你就是跟它一體的

我們要知道 講【孝】這個道理 除了佛經之外 其他的我們都看不到的 真的 你今天如果沒有學佛的話 你根本都不會瞭解這個孝的精神 整個虛空法界 一切萬物 一切衆生 都是跟你一體的 你怎麽能夠跟他去針對呢 去計較呢 你傷害他們等於傷害自己 你侮辱他們 等於侮辱自己 你用一個不善的言語來駡他 等於你在罵自己

所以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 你就曉得佛爲什麽叫我們:你要盡孝 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在佛門裡面有一部經叫做《菩薩戒經》佛告訴我們什麽呢 你看 下面很重要 佛告訴我們 要把你的孝順父母的心 孝順父母的精神要擴大什麽程度呢 來孝順一切衆生 這個釋迦牟尼佛在《菩薩戒經》裡面所講的 所謂的【一切男 是我父 一切女 是我母】

你想一想 你看菩薩那種精神 佛 那種精神 把這個【孝】字 講的更圓滿了 看到男的 他都是我的父親 看到女的 她就是我的母親 爲什麽呢 因爲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 因爲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的父母 這個太偉大了 整個虛空法界 一切萬物 一切衆生都是跟我們是一體的 這個道理很深的

那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裡面 要如何盡孝呢 那要如何盡孝 那既然知道這樣的道理 佛已經告訴我們 一切衆生都是跟我們一體 你能夠把你的孝順父母 能夠孝順一切衆生 你真的太了不起了 今天阿彌陀佛 爲什麽他的福報這麽大 把一切衆生當作 都是他自己的父母 來孝敬一切衆生 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來供養一切衆生 這個就是盡大孝 今天我們做人 簡單來説:我要來盡孝 師父

****

學悟法師20220304《地藏菩薩本願經》(五)雪梨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什麽叫做 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是指說 我們在這個生活的環境 你一定要放低你的姿勢 就是說你要放下 你的内心的自私自利 你的内心的怨恨 你的内心的貪念 你的内心的欲望。當我們行善的時候 為善不欲人知 你行善的時候 不需要表揚 默默的認真的 去努力 去做 捨離 遠離 一切的名聞利養 這個叫做幽冥的法界!

****

b學悟法師20220226《三時繫念》(六)今天你的心不善,什麽事情都會出來。今天你的心善,就是講:有智慧,你的清淨心,什麽事情都能夠化解。所以,爲什麽我們無法化解、化除種種的煩惱?因爲你用的心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 在前面已經跟大家講清楚了 一切衆生皆有如來德相 你本來都是佛的 就是因爲你的妄心 分別的心 執著的心 感召現在這個樣子 生生世世無法解脫 生生世世無法了生死出三界 就是永遠用這個妄的心來修行 來修學 來看待一切衆生 所以 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你要怪誰呢 怪我們自己呀

所以 中峰國師講的話非常有道理 把我們的毛病 全部統統講出來 念佛 爲什麽人家念佛會有成就 古代 萬修萬人去 爲什麽現在 念佛的人多 念佛的人很普遍 爲什麽往生的人少 用心不一樣而已 你大家仔細觀察一下 你今天念的佛是用什麽心來念佛 菩提心 還是你的妄心

所以 今天我們用一個比喻 什麽比喻呢 你看 諸佛菩薩 一生爲什麽他們的願力會這麽強 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境界當中 逆境也好 順境也罷 他們從來都不退轉的 他們從來都能夠禁得起考驗 狂風大浪 他們都不會動搖的 無論在什麽樣境界當中 他們從來不會退心的 是什麽樣的力量 讓他們有這樣的堅持 有這樣的行持 因爲他們用的是真心 我們今天爲什麽 我們的願力不强 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 禁不起考驗 狂風大浪一來受不了 就退心了 遇到境界時候不斷都在退心 不斷的都在退轉 什麽樣的原因呢 用心不一樣 這個我們有沒有去觀察 有沒有去思維 爲什麽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 佛講得很清楚 我們其實跟阿彌陀佛都是一樣 跟釋迦牟尼佛一樣 爲什麽變成這個樣子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的

所以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講一句心裡話 我們今天我們的毛病 我們每個人都有毛病 我們的毛病從哪裡來的 佛講得好【一切法唯心造】都是從你那個心而來的 比如説 今天你的心不善 什麽事情都會出來 今天你的心--善 就是講 有智慧 你的清淨心 什麽事情都能夠化解 所以 爲什麽我們無法化解 化除種種的煩惱 因爲你用的心不一樣 我跟大家來講一個故事 這個是我在讀書的時候 讀書的時候呢 我遇到很多一些困擾 讓我很煩惱 甚至有時候 很不高興 心悶悶不樂

****

B學悟法師20220226《地藏經》Perth 把這一些不歡喜的事情 變成自己的功德 就是菩薩 你不要以爲 你今天還不錯 我告訴你:這個世間很脆弱的 無常隨時都會到 今天能夠穿的衣服 明天不見得能穿 

不是爲自己著想 這個就是【菩薩】這兩個字 簡單來給大家介紹 像我們今天到佛堂做義工 你也是菩薩呀 只是那個菩薩是初發心的菩薩 是小菩薩 你做義工 遇到人家 你不喜歡的事情 看到你討厭的事情 你趕快想想 菩薩 趕快想想地藏王菩薩 人家怎麽對待他 侮辱他 批評他 毀謗他 傷害他 地藏王菩薩 從來沒有討厭過別人 歡歡喜喜的都是為衆生 我們也要用這種的精神 因爲我們 生在這個地方 有人的地方 一定有是非人我 有人的地方 一定有爭奪名利 有人的地方 一定會有名聞利養 有人的地方 一定會有自私自利的 有人的地方 一定會有貪瞋痴慢 會有一個討厭 歡喜 快樂 種種的 當你面對 這一種的情形 讓你很煩惱的時候 你趕快想起 菩薩 人家怎麽對待他 他從來不討厭人家 

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學 

《把這一些的逆境 把這一些不歡喜的事情 變成自己的功德》 這個就是菩薩這樣修 記得 遇到什麽樣的 讓你不高興的 《你要把這個不高興的境界 變成你自己的功德》 你要記得有功德 才能夠幫助我們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功德 才能夠幫助我們懺悔我們的業障 消除我們的業障 福德是沒辦法的 

功德是什麽 功 就是功夫 德 你能夠斷惡修善 你能夠在這個污染的地方 你能夠修清淨心 你不會被迷惑了 這個就是功德 這個菩薩

【本願】是什麽意思呢 這個聼經很重要 學習很重要 本願 願 是指什麽 就是指他的願望 他的需求 地藏王菩薩的願望是什麽 像阿彌陀佛的願望是什麽 阿彌陀佛的願望:希望你們 每一個人 趕快來到我的國土 趕快到我這個地方來 因爲我們這個世界太苦了 苦得不堪言 你要趕快回來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的老家 你要趕快回來 阿彌陀佛24小時 都在在那個地方 等我們回家 所以你看我們 念這個佛像 你看這個佛像 有沒有看到 有沒有 一隻手 阿彌陀佛的右手 往那個地方 我們經典所講的黃金為臂 你看阿彌陀佛 24小時站在那邊 一隻手拿著蓮花 一隻手 指下面 指的下面是誰 就是我們一切衆生 

所以地藏王菩薩的願望 就是什麽呢 只有一個 就是希望我們一切衆生 趕緊 趕緊回頭了 不要再等了 希望我們一切衆生 趕緊趕緊覺悟 不要再迷惑了 這個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希望 我們有沒有回頭 我們有沒有覺悟 説實在的 到現在還不覺悟 你看爲什麽 地藏王菩薩要叫我們趕緊 趕緊 趕快回頭 

因爲我們在這個六道 已經流浪了 很久了 有多久 無量劫 六道是很苦的 特別是三惡道 很苦的 我們今生能夠得人身 還在這個地方念佛 還能夠聼經誦經 你算不錯 那如果將來呢 如果你這一生不好好修 你的來世 會不會比這一世更糟糕 很有可能 你不要以爲 你今生 今天還不錯 我告訴你 我們這個世間很脆弱的 靠不住 很不靠譜的 沒有安全感 爲什麽 因爲它有無常 無常隨時都會到的 今天能夠穿的衣服 明天不見得能夠穿 今天還能夠吃個飯 還能在這邊念佛 明天發生什麽事情我們真的不知道 

所以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 你趕快回頭 趕快念佛 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

A學悟法師20220226《地藏菩薩本願經》學地藏菩薩的精神 就是不要跟一切衆生來計較了 不要看別人的過失 把自己做好 就對了 所以 趕快 能夠放下的 就放下 隨遇而安 這樣過日子 才能夠快樂

我們很多人在這個世上 當他臨終的時候 或者他離開這個世間 常常很多帶著什麽 帶很多一些遺憾的事情 那我們不能有這樣的 我們不能帶遺憾走的 我這一生的遺憾是什麽 如果沒有好好念佛 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就是我最大的遺憾 爲什麽 因爲人生很苦 這個世間真的很苦

你看 你拼命的賺錢 你天天的工作 你拼命的去做 去追求 到最後一樣東西都帶不走 你説 苦不苦 很苦啊 所以不能

所以 我們一定要知道 地藏王菩薩 其實他可以成佛的 而且 他早就成佛了 他不願意 他不願意成佛 他願意做菩薩的身份 他願意 他不想成佛 其實 他已經成佛了 但是 他不想成佛 所以 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到什麽 地藏菩薩常講的【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只是因爲什麽樣的原因呢 你看 他是什麽樣的原因呢 他要到地獄去教化衆生 他爲什麽要到地獄去教化衆生 那個地獄很苦 真的 人在那個地方真的很苦的 誰願意去 地藏王菩薩愿意去 他爲什麽願意到那邊去呢 他爲什麽要到那邊去218

是因爲他不忍心看到衆生受苦 不忍心看到衆生 飽受折磨 才發這個大願 把地獄的衆生救上來 這個就是地藏王菩薩的本願 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最後 給大家來説明 所以地藏菩薩這一種慈悲的精神的願力 有時候我們真的 也不知道 所以 你要去讀他的經 真的 我們有時候想不明白 爲什麽地藏王菩薩要這樣做?我們常常會這樣想 明明知道很苦 他爲什麽這樣做 讓我們有時候 比如說我看到一個地方 明明在打仗 在戰爭 是很苦的 但是 他偏偏拼命的 要往那邊去做義工 有時候我們想不明白 是因為我們不夠瞭解 所以 地藏菩薩爲什麽要發這個願 衆生受的苦難越多 菩薩的悲心那就越重 別人不願意去的 他都願意 別人不願意吃苦頭的 他肯吃 悲心到了極處

所以 在佛教裡面 稱地藏王菩薩 稱爲什麽呢【永做幽冥教主】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誰 阿彌陀佛 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是誰 釋迦牟尼佛 地藏王菩薩 是誰的教主 是永做幽冥的教主 幽冥是指什麽 就是指地獄 我們常常講的 幽冥界的 幽冥界的 這些人 已經往生的這些人 幽冥界的 這樣的精神 我們值得來學習 所以 你要學習呀

你看師父 當學這一部《地藏經》 在寫這個稿子的時候 在看看這些資料的時候 所寫出來的 都是把這些最菁華的 給大家分享 不然的話 你看 整部《地藏經》這麽大本 這麽厚 你看 這麽大的一本 很厚 每一次在寫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稿子呢 那個心裡面一種精神 一種精神 種種在發出來 我爲什麽今天要學地藏王菩薩 因爲我想要離苦 我真的 很想離苦 這個娑婆世界真的 不值得我們留戀 不值得我們去過於執著 爲什麽 你過於執著 只有帶來痛苦 你過於留戀 只能帶來煩惱

所以 趕快 能夠放下的 就放下 能夠去做的 我們去做 隨遇而安 這樣過得日子 你才能夠快樂 不然的話 每一天 在那邊計較 每一天在那邊痛苦 每一天在那邊胡思亂想 到最後 又造業 又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何必呢 沒必要的

所以 我們今天 來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 就是不要跟一切衆生來計較了 今天我們學習地藏王菩薩的精神 就是不要跟一切衆生來對峙 我們今天來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 就是不要講別人的過失 不要看別人的過失 把自己做好 就對了。這個就是念佛的精神 這個就是我們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 特別是我們念佛的人 我們該怎麽做呢 下個星期再跟大家來分享

****

20220226《三時繫念》

A上一次我們講的是【心心即佛】下面講【佛佛惟心】這一段經文 中峰國師 明確的告訴我們 告訴我們什麽呢 他説 佛 佛有幾個 佛有兩個 佛有兩個 哪兩個呢 一個是古佛 古佛就是指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 就是已成之佛的 已經成佛的了 一個 是今佛 今佛是指未成之佛 是指我們 我們現在 都是在開始努力嘛 要跟阿彌陀佛一樣 指這兩個

雖然中峰國師爲我們説明佛有兩個 但是 我們一定要知道 中峰國師明確的告訴我們 無論已經成佛的 未成之佛 還沒成佛 就是指我們 現在的 無論是古佛 無論是今佛 他都是一個佛 你看 中峰國師講的話非常有意思 無論 是古佛也好 還沒成佛也好 已經成佛也罷我們都可以成爲阿彌陀佛 我們都有這個機會成爲一切諸佛 都可以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都可以的

這個是從理上來講的 從果上來講的 所以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其實我們跟阿彌陀佛 都是一樣的 跟釋迦牟尼佛 都是一樣 跟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一樣的 你看 釋迦牟尼佛成佛在菩提樹下明確的告訴我們 告訴我們什麽【一切衆生皆有如來德相 但以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我們每個衆生都有這個機會成佛的 跟他是沒有兩樣 都是一不是二

像慧能大師所講的【何其自性】自性本來清淨的 自性本來是有佛性的 自性本來是不動搖的 問題來了 爲什麽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爲什麽變成這個樣子呢 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區別 最大是在哪裡 爲什麽他們能夠成佛 那爲什麽我們到現在 無量劫以來都是凡夫 區別在哪裡 下面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大家要好好聼 這個很重要了

中峰國師 告訴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 跟釋迦牟尼佛 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區別最大的在哪裡呢 在用心啊 用心不一樣而已 這個很重要 用心不一樣 已成之佛 就是指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 他們成佛是用什麽心呢 這個答案大家都知道 因爲大家常常聼經的人 常常讀經的人 都知道這個答案。但是 你知道這個答案 但是這個答案你沒辦法流出來 什麽樣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 他們用的心都是用真心的 什麽叫做真心 用恭敬的心 用他的菩提的心 用虔誠的心 用孝敬的心 用這種的心 來修行成果的 所以 他們用這個心來成佛的 那我們未成之佛呢 就是講我們這個凡夫 我們這個凡夫 如果將來要成佛 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 就是說肯定 也是要用這個心 這個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們跟 阿彌陀佛 跟諸佛菩薩 區別最大的就是在這個用心的問題

他們用的都是真心 我們用的心是什麽 就是煩惱的心 分別的心 妄想的心 執著的心 所以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怪誰呢 怪我們自己呀 爲什麽呢 不聽話呀

****

3231A 這個很重要 但是如果今天我們念佛 能夠與阿彌陀佛相應能夠用這個心 當你用這個心 念到 專到一定的程度 專 就是定 是指【定】的意思 不要說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 就是平常的人 當你的心專到一定的程度 就是你的心已經定下來了 念到一種定了 定功了 很多境界 都會出現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是真的 不是假的 你看有一些人 很多 喜歡靜坐 喜歡打坐 當他心入定的時候 你想一想 什麽樣的境界能夠出來

都是他的智慧 他那個智慧 一開顯出來了 不可思議的... 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 走到哪裡 行住坐臥 那個心都是在定的 所以 遇到什麽樣的事情 沒有一樣東西能夠絆倒他的 因爲他身上都是智慧 身上 上上下下都是智慧的 你説哪一件事能夠絆倒他的 沒有

那爲什麽我們遇到事情 每一件事情 遇到的時候 經不起考驗 爲什麽呢 沒有智慧呀 爲什麽沒有智慧 心浮氣躁嘛 所以你要去鍛煉 在這個生活裡面 講話 在生活裡面 日常生活裡面 起心動念 你要鍛煉 鍛煉什麽 那個心要靜下來 要學習這種的功夫 遇到什麽樣的事情 能夠保持那個心能夠靜 今天你念佛不得了 真的 在什麽樣的境界當中 在你的眼裡 它不會來絆倒你的 而且 所看到的事情 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你看 佛陀的弟子 周利槃特那個笨 很笨 笨到什麽程度 沒辦法用語言形容 你看 釋迦牟尼佛用什麽方法來幫助他 釋迦牟尼佛真的太了不起 人家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他能夠幫他解決問題 很簡單 用一個掃把 掃除塵垢 掃除塵垢 每一天都是這樣的 念這個四句 沒想到 念到最後 證果了

我們天天掃地 我們天天在掃地 不知道在掃什麽 有沒有證果 有沒有 心有沒有清淨 也沒有 越掃煩惱越多 真的 你看 師父有時候在掃地的時候 真的在想:

爲什麽這麽髒 我們所看到的那個地 很髒 但是你從來沒有看到:爲什麽我們的心這麽髒 爲什麽我們的心這麽多煩惱 爲什麽我們的心這麽多的毛病 我們從來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只是眼睛常常往外面的去看 從來沒有去從你的内心的世界去思維 去觀察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毛病 所以無論佛號 念得多好 只是重在外表而已 你從來沒有從你内心的那個世界 你那個世界其實很美好的 從你這個世界 一發出來的 你所看到的 都是非常的完美 你的内心如果不完美 無論你怎麽用功 怎麽努力 你所看到的 都是煩惱 所以 中峰國師教我們 怎麽樣 從你的内心開始 所以 古人常常有這樣講一句話【精誠所至 金石爲開】

是講這個道理 當你心專到那個程度的時候 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來阻攔你的 來障礙你的 就像我們念佛也是一樣 當你那個念佛 專到一個程度的時候 很多境界會出現 你的清淨心 所以你看 海賢老和尚 海賢老和尚對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會看得到 爲什麽 心淨嘛 他常常看到阿彌陀佛 爲什麽 因爲他心都是阿彌陀佛 那個心 很重要的
****

學悟法師20220212 d《中峰三時繫念法事》(五)《人越謙虛 修行越成就》 我們呢 學佛不但沒有成就 越學越貢高 越學越傲慢 看不起 輕視別人 這樣是學佛嗎

所以 你想一想 你在這個念佛中間 你要怎麽樣去轉 才是關鍵了 所以 具行老和尚 在他49嵗的那一年 因爲他住的道場 就是虛雲老和尚的道場 那個時候舉辦了一個叫做三壇大戒然後請他來做什麽呢 請他來做尊證 像我們以前 我們受三壇大戒 從沙彌 比丘 菩薩戒 叫做三壇大戒 都會有尊證來做我們的證明 然後這些戒子 他們就請他來開示 請具行和尚開示 請教他:你這一生學佛的心得是什麽 這些戒子 像我們以前 受三壇大戒的時候也是如此 結束之後 我們會請這些 我們的尊證師這些來爲我們講幾句話 具行和尚 是怎麽說的呢

他說:我是一個粗人 又沒有文化 又不認識字 又不會講經 但是我這一生 所修學的 只有一個 是什麽呢 一句阿彌陀佛 我堅持下來 這個就是我念佛 修學的心得 非常的謙虛啊 其實當他對大家講這個開示的時候 他已經開悟了 他已經證得了 他已經成就了 但是你看他 這麽謙虛 對大家來講這一句話 我只有一個: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 我一生堅持下來 從來不動搖 從來不懈怠 這一句名號都是幫助我成就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 你想想看 《人越謙虛 説明什麽 修行越成就》 我們呢 學佛不但沒有成就 越學越貢高 越學越傲慢 看不起 輕視別人 這樣是學佛嗎

****

學悟法師20220212《中峰三時繫念法事》c《鳥在天空 它飛得很自在快樂 靠的它兩個翅膀 如果用一個翅膀 飛不起來呀 比喻佛法形式跟實質 你要同一個時間 去落實 這樣你才會平衡》

佛所講的一切的經論 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 這一些的一切經論 無論是大小淺深 無論是淺 或者深的 或者大 或者是小 字字句句 都是内容的最重要的 都是講我們自己 跟我們自己生活的環境 都在講這一個 都在講宇宙事實的真相 所以很多人說:釋迦牟尼佛 有什麽了不起?釋迦牟尼佛太了不起了!發明(現)這個宇宙事實的真相 這個宇宙事實的真相從哪裡來的 這個宇宙是怎麽樣來的 它的由來從哪裡 太了不起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 我們一定要明瞭 不然的話 經本一展開 都是什麽 都是胡思亂想的 而且越想越遠 好像 跟佛法 跟我們的生活 都不想管 對我們眼前的生活 又沒什麽好處 而且後來又把佛教當作什麽 當作迷信 我們很多人就是這個樣的 走到哪裡 把經本拿到哪裡 念珠拿到哪裡 帶到哪裡 天天【如是我聞】怎麽樣 怎麽樣 怎麽樣

你問他:你會不會背經 我會呀《無量壽經》能夠背嗎 會背《彌陀經》?也不用講。你問他:佛 在經裡面 在講事實真相是什麽 答不出來 很多人 真的 不要説我們外面的 説我們本人在内 是不是這樣的?教他:你念經 好厲害 教他背經 好厲害 教他念咒 好厲害 教他念佛 更厲害!問他:佛法是什麽?不知道。遇到境界的時候 一句都用不上

大家有沒有看過 常常在公園走路的時候 你看那個鳥 鳥在天空 它飛得很自在 飛得很快樂 爲什麽呢 靠的是什麽 靠的它的這個翅膀嘛 它兩個翅膀 如果用一個翅膀 它飛不起來呀 很苦 道理都是一樣

比喻什麽呢 我們今天雖然佛法有重在形式 但是 形式跟實質 你要同一個時間 你要去落實呀 這樣你才會平衡啊 我今天能夠誦經 形式是什麽?我念佛 我念經 我坐禪 無論你在學什麽 你要把你的學的東西 把佛陀的教誨 遇到什麽樣的境界 落實在生活 你這樣的話 你才能夠平衡 同時的時間 你能夠落實 這個才是真的學佛

所以 中峰國師 我們要懂得在這個現實的生活的環境中 你要轉自己的境界的念頭 你要轉自己的心態 你這樣學佛 念佛才能夠成就 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

你看說一句老實話 我們看到這個歷代很多念佛往生的慣例 很多 在念佛堂真正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多不多呢 不多 真正在往生的 你看 我們學會 道場建了幾年了 超過二十年了 真正念佛往生在念佛堂的有沒有?沒有啊 沒有 你哪有看得到 一個都沒有 我走了很多地方

到美國 到歐洲 亞洲各個地方 包括我們這個澳大利亞 真正念佛往生在念佛堂的 找不到一兩個 什麽原因呢 很明顯的嘛 一目瞭然 你就看得到了 不要説在生活 在念佛堂 有時候念佛的人會吵架 真的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 我做主法和尚 主法和尚一般都站在後面 繞佛 老菩薩在前面在打架 一個嫌前面的“你能不能走快一點?” 那個前面的 他說:“我本來就是這樣的走路啊 你怎麽叫我走快一點呢?” 甚至於在旁邊“念佛能不能大聲一點?”

你看 連這樣的境界你心都不清淨了 你怎麽能夠成就 所以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 我們的記載 你都能夠看得到 比如説 最有名的 民國初年 虛雲老和尚的學生 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 虛雲老和尚的弟子 他的學生 他的名字叫具行和尚

****

學悟法師20220212《中峰三時繫念法事》b《具行和尚在生活中念佛,在境界中轉念》

因為他不認識字 也不會講經 又沒有文化 什麽都不會 但是 因爲他聼 這個念佛很好 而且這個念佛的方便 簡單 容易 成就又快 又方便 所以 他去請教他的老師 就是虛雲老和尚 能不能教他:我要怎麽樣來念佛

所以虛雲老和尚教他 怎麽念佛 而且告訴他 你什麽樣的事情不用去管 也不用去學了 不要去學講經 也不要去怎麽樣的 你好好老老實實一句名號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那具行和尚是怎麽念佛的呢 他在哪裡念佛的 在工作上 而且他的工作是很苦的 人家不想幹的 他去做 人家不想做的 他去發心 人家不肯吃苦頭的 他肯吃 人家不肯去的 他去

統統發心來做事 任勞任怨 不疲不倦 都是歡歡喜喜 為一切衆生 為一切大衆來服務 來工作 具行老和尚就是這樣的 真的 不怨不悔 不疲不倦 歡歡喜喜 去對一切衆生 去對一切衆生去服務的

很多人 來取笑他 他歡歡喜喜 笑眯眯的 都對待人的 天天都是這樣如此的 無論做什麽樣的工作 最難得的 一句名號從來不離口 從來不離心 而且最了不起的 是什麽地方呢 他最了不起的修持 是在哪裡呢 他自己本身 他不認識字 也沒有文化 但是他每一天 晚上睡覺之前 他去拜經

他怎麽拜經的呢 你知道嗎 他不認識字呀 他怎麽拜經呢 他常常請他這些同學給他念經 給他聼 比如説念《阿彌陀經》同學念《阿彌陀經》給他聼 他一句一句把它背起來 一部一部把它背起來

他每一句的經 比如説【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一句 拜一拜 一句 拜一拜 他是這樣拜的 他就是這樣拜的 你想一想《彌陀經》裡面總共有多少字 他都照樣拜 你看 他的那個心 對阿彌陀佛的恭敬 對佛法的恭敬 到這樣的程度啊 非常的用功 非常的精進

所以 大家還沒起床 早上 他一大早 就去工作了 去做事 從來沒有跟人家講話的 很多人 常常取笑他 捉弄他 甚至於 有時候來笑他 他對人是怎麽樣 笑嘻嘻的 笑眯眯的 人家怎麽捉弄他 都是阿彌陀佛 人家怎麽批評他 也都是阿彌陀佛 不管有人家說他沒有文化 他一句阿彌陀佛 說他你不認識字 他也是阿彌陀佛 一句阿彌陀佛不離口

今天如果有人駡你一句話 消化不了的了 你不相信 你不要說別人 說夫妻兩個 有一天莫名其妙 你的先生早上起來 你還沒起床 沒起床 駡你一句話 或者你在煮飯的時候 煮菜的時候 我很辛苦啊 不僅僅爲了一個人 要煮菜 煮飯 每一天操心這個問題 突然間先生跟你講一句話 你的飯不好吃!你會不會生氣 哇 那個脾氣 一定起來了 整個臉像羅刹鬼一樣 福建話講 ... 就是這樣的

所以你看 具行和尚都是把這些工作當作什麽 當作修行 所以很多這些家庭主婦 天天煩 煩什麽 煩煮菜呀 煮飯 洗碗 洗衣服 打掃 種種的 好煩好煩 對不對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

以前 還沒有疫情的時候 我們一年還可以帶一家人出去旅游 什麽都不用管 什麽都不用煮 什麽都不用洗 每天就是玩、吃、睡覺 對不對 還好 當作休息嘛 現在疫情 你要出國 心裡又難受 你要出國都擔心 所以 那個心的悶 更悶

所以 你想一想 你在這個念頭當中 你要怎麽樣去轉 那個才是關鍵的

****

學悟法師20220212《中峰三時繫念法事》a

你看看我們現在 是不是這樣 是不是老樣子 大家都不敢承認 我跟你講 你承認 再過幾天元宵節了 趁這個機會趕快懺悔:師父 我舉手 我真的是老油條 還是老樣子

甚至於有時候 越學越苦 不學佛的時候還好 一學佛 越修越亂 越學越苦 什麽原因呢 你(有)沒有發現這種的體驗 我拼命每天都在念阿彌陀佛 我天天都在拜佛 我天天都在誦經 煩惱有沒有減少 沒有 真的 我們人 很多這些毛病 自己都不知道

這些毛病建立在哪裡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沒有把這個【我執】看破 這個就是我們學佛的障礙 你們有沒有發覺呢 這個就是我們學佛最大的障礙 今天我們 念這句阿彌陀佛 就是要把這個障礙除掉 就是要修這一個 所以我們淨宗 淨宗修學的宗旨建立在哪裡 清淨心

你把【我執】放下了 你的清淨心起來了

所以我們學佛 第一個好處是建立在哪裡 知道嗎 你們有沒有去發現 我們學佛最大好處 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事實的真相 建立在哪裡 它能夠包容 這個就是學佛的好處 你能夠包容一切萬物 對人對事對物 你沒有那麽容易去計較 你的人生當然很樂觀了 你的人生當然很快樂

今天爲什麽我們會很苦 斤斤計較 對人對事對物 沒有一件事都不計較的 你説你不苦 誰苦呢 所以很多人說 師父 什麽樣的人是最快樂 你能夠包容一切 你就是最快樂的 你就是最樂觀的

所以 中峰國師 要我們念佛的人 學佛弟子一定要把念佛 修行這個方法要與生活能夠融合而一 你真的一定要把這句名號變成你自己的生活 變成你自己的環境 變成你自己的念頭 你的行爲 你的言語 統統全部融合而一 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不可思議了

一定要把佛陀的教誨 落實在這個生活 去培養自己的福德 這個才是念佛 不然的話中峰國師怎麽說【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就是叫你要把這句名號落實在生活裡面變成你自己的 變成你自己的功德 變成自己的智慧 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的力量 彌陀名號的功德力量 不在建立在外界 都是建立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裡面 那個才是念佛的功德力量 不然的話 我們念阿彌陀佛 不會有得力的

祖師大德爲什麽念佛不疲勞 念佛爲什麽法喜 因爲他把一句名號變成自己生活的力量 變成自己生活的一個方向 一個目標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 應該要用什麽樣一種心態 來念佛呢 中峰國師告訴我們 用你的樂觀 用一個健康的心 用一個歡喜的心 用一個覺悟的心態來念佛 來面對我們眼前這一些的瑣事 面對我們眼前的煩惱 讓我們這個煩惱的心 能夠脫離出來 讓我們這個生活能夠 更有意義 更有美滿 更有快樂 這個就是我們念佛 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嗎 你能夠悟出這個道理嗎

説起來 能夠明白的人不多 所以很多人爲什麽念佛不能得力的原因 以爲 認爲我坐在那邊念佛堂 我念阿彌陀佛 真的是修行嗎 不一定 不一定在修行的 你看很多人在拿著念珠 天天拿著這個經本走到哪裡拿著念珠 走到哪裡拿著計數器 天天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真的在修行嗎 也不一定

****

20220212繫念 3 你看 他們這一些人 把這個人生觀看得很透徹 真的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我們今天中峰國師叫我們要把這個人生 要看透徹 你真的要把它看透 所以很多人問我 師父 什麽叫做人生 人生究竟是什麽 我告訴大家 能夠講清楚人生是什麽 不多 你不相信 你問問你周圍的人 你問問你的先生 你問問你的太太 什麽叫做人生 他答不出來的 很多(人)說: 那就是工作啊 賺錢啊 結婚啊 傳宗接代啊 然後去追求我們的欲望 追求我們的願望 以後能夠發大財 事業成功 種種啊 以後退休 我們去觀光旅游享受人生 這是人生嗎

這個是人生嗎 人生是什麽 人生就是無常 真的 你信也好 不信也罷 你接受也好 不接受也罷 你明白也好 你不明白也罷 事實都是擺在你的眼前 人生真的是無常 佛告訴我們人生 有生老病死 事實啊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改變的 所以你有煩惱 你還有什麽煩惱嗎 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人生的真相 你還有什麽煩惱呢 沒必要 不要想不開 真的 叫我們要想開一點

你連你自己都做不了主 你怎麽能夠做別人的主呢 所以很多人說: 師父 你這樣的話講得是不對 我的身體當然我能夠做得了主 真的嗎 都是假的 所以過去 有一個人 他問我一件事情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 他説: 師父 您有沒有曾經經過生活很苦 我說 有啊 現在呢 有沒有苦 有啊 我回頭問他的時候 你過去有沒有經過這樣的苦呢 他説 有啊 現在有沒有苦 有啊

然後我問他 你能不能拿出來呢 你能不能把這個苦拿出來呢

你能夠拿出來 那就錯了 你拿不出來 那就假的 説明什麽呢 説明有什麽事情看開一點 看破一點 人生就是這麽回事 沒必要過於執著

你這樣 人生瞭解 那你的人生觀真的過得很美 所以中峰國師教我們【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 念佛學佛 一定要在這個人生裡面 在這個生活 在這個居住的環境 你一定要融合而一 一定要培養你自己的智慧福德 這樣念佛才能夠得力 這個叫做【但向塵中了自心】在這一段簡單給大家 做一個解釋 中峰國師在這個三時繫念《彌陀經》念完之後 會念一首偈【世界何緣稱極樂 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這個頭一句中峰國師教我們怎麽學

****

a 衆生很多 不僅僅是人 連動物也是屬於衆生 菩薩也是屬於衆生 羅漢也是屬於衆生 那菩薩也是衆生之一 菩薩跟我們也都是一樣的 都是一樣的 當然菩薩與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呢 在哪裡 這個很重要 菩薩在覺悟的這一岸 這一邊 那我們凡夫是在那一邊 好像一個左 一個右 像菩薩 菩薩在右手 我們凡夫呢 在左手 不一樣 一個在這裡 一個在這個地方 一個是菩薩 一個是凡夫 用這個比喻大家可能就容易懂 所以

我們的區別跟菩薩的最大的是什麽 菩薩每天過得很快樂 我們凡夫每天過得很痛苦 看到這個人厭惡,看那個人討厭,看這樁事情討厭,看那樁事情討厭,沒有一樁事情不討厭的,你就是凡夫。菩薩看到人都是歡喜的,看到哪一個人都是朋友,看到哪一個人都是老師,我們看到哪一個人,你不喜歡的,都是敵人,你喜歡的,都是朋友,分別心太重了。

菩薩是人 他不是神仙 大家一定要知道 他對人對事對物 他已經清楚了 對業因果報 他也是清楚了 我們人都離不開 這個因果的 你今天所受的都是果 有果必有因 你想你的果報好 你要把因修好 菩薩就是每一天都在修因 修什麽因呢 修好的因 凡夫呢 修什麽因 修不善的因 所以他活得很痛苦 菩薩活得很快樂 他的區別就是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離不開因果 如果你想將來 你的路 你的前途 你的果報好 你要把因修好 爲什麽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你將來墮在三惡道 就是因爲你把因修不好 你將來到三善道去 都是因爲你把因修好了 將來你到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你把念佛的因修好了

所以 菩薩就大慈大悲 發大誓願度衆生 就是因爲看到衆生很苦 他才發心來幫助衆生 像觀世音菩薩 像地藏王菩薩那樣 所以稱爲什麽 稱爲菩薩 但是菩薩 一般也可以稱爲什麽明人 明人 就是已經明白了 對人對事已經明白了 已經不會再糊塗了 他是不會再糊塗了 不會再造業 不會再過得很痛苦 天天過得很歡喜 很樂觀 很快樂

我們凡夫 我們祖師大德 形容什麽 我們凡夫稱爲什麽呢 稱爲糊塗人 糊塗郎 福建話叫 糊塗郎 糊塗人 什麽叫做糊塗人

我用一個簡單來比喻 我用個比喻:比如說 今天有一個人莫名其妙來駡你 講你的是非 讓你很難過 你天天爲了因爲他不善的語言 吃也吃不飽 睡也睡不好 什麽都不好 天天活得很痛苦 你説 你不糊塗 誰糊塗啊 糊塗人都是這個樣嘛 把別人的痛苦 痛苦自己 你説你不糊塗誰糊塗 ... 發脾氣 那你不是糊塗 那是什麽

所以 今天,你不想做糊塗人,有一天人家駡你,説你笨蛋,説你白癡,説你怎麽樣,你不要理他,你就是菩薩。如果有一天人家駡你,説你,説你不好話,怎麽樣,然後你活得很痛苦呢,你就是糊塗人。菩薩是不會 菩薩人家怎樣批評 怎麽樣駡他 怎麽樣對待他 排斥 批評 傷害 他都不會(放在心上)

所以 佛告訴我們 明明知道六道輪迴很苦 三惡道很苦 西方極樂世界這麽莊嚴 這麽無盡的美好 你不去 還喜歡在這個地方受苦受難 你不是糊塗 誰糊塗呢 所以 我們一定要明白 這個人生很苦 有生老病死 明明知道很苦 你還不想離苦 你不是糊塗 你是什麽 勸導你趕快 將來離開這個世間 去親近阿彌陀佛 到西方極樂世界 在那個世界過得很快樂 沒有再苦 你還不去 寧願在這個地方 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 都在流浪 你不糊塗你是(什麽) 658

所以不要做糊塗人 糊塗人很辛苦 做糊塗郎辛苦了 真的 ... 你要聼師父的話 真的

所以 這個老師是誰呢 就是我們所講的地藏王菩薩 教我們要發心 發什麽心呢 這個很重要【向菩薩學習】向菩薩學習 這個菩薩指的是誰 地藏王菩薩 你要向地藏王菩薩學習 因爲地藏王菩薩太了不起了 學習什麽呢 開始發願 你要發願 從今天開始發願 發什麽願呢【我願意學菩薩 我願意做菩薩 我願意求覺悟 我願意做一個明白人 不做一個糊塗人】如果你能夠這樣學習 那你是誰呢 你可以叫做菩薩了 所以 你是菩薩哦 你願意這樣學 你願意這樣做 你就是菩薩了 你願意嗎

師父 我考慮考慮 很多人說:我也不大願意 爲什麽 我不敢冒險 責任太大了 ... 做菩薩很辛苦的 師父 人家駡你 你也不能講一句話 又不能看電視 又不能怎麽樣 又不能吃好料 不能這個 不能那個 做菩薩真辛苦啊 很辛苦啊 我不要 我寧愿現在做這一個 很好

哪有好啊 看電視好嗎 看電影好嗎 但是 我們要知道 我們現在這個菩薩 是什麽菩薩呢

***

c 菩薩的這個名稱 其實 説實在的 并沒有太多神秘的色彩 菩薩沒有很多神秘 很多人說 很神秘。這一個人很神秘 菩薩沒有 他只是一個 覺悟的人 有大慈大悲的心 有大願力的心 不疲不厭 無怨無悔 都是願意為一切衆生 無論是小 無論是大 無論在哪裡 在一切處 一切時 無論他在哪一個生活當中 都是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把自己的時間 把自己的能力 無論財力 或者種種的 把自己的能力 來貢獻給社會 貢獻給大家 貢獻給國家 貢獻給一切衆生 所以 這一個人在佛門裡面中 稱爲什麽 稱爲菩薩 願不願意做呢 ... 要不要做(菩薩)?

説實在不太願意。你看 我以前有遇到一位居士 我希望你們要學習 這位居士他生活條件很好 他跟我講 見我的時候 他說:師父,我想要發心,也是很護持的 對我護持了 也是十幾年了 將近二十年 他跟我說:師父 這個地方很多道場 我想要去做義工

你做義工,你要發什麽心呢 他說,他要做那些人家不想幹的 人家不想做的 我來做 ... 我説:是什麽呢 比如說 洗厠所 人家不想去洗 我來洗 人家不想打掃 我來打掃 人家不想剪草 我來剪草 人家不想丟垃圾 我來丟垃圾 人家不想幹的 我來幹 你想幹嗎?

你想做這個等級嗎 你看師父以前剛剛出家的時候 第一天剛剛出家 我師父叫我去做什麽 專門洗厠所的 洗了多久 洗了一年 我好沒面子啊 我好難過 好痛苦啊 心很煩 人家走來走去 走來走去 走來走去 我在那邊洗厠所 你看 心裡好難受啊 天天晚上睡覺之前 跟師父抱怨 明明知道義工這麽多 你不找我去做別的 偏偏叫我洗厠所 你説 我心裡好難受 你想一想 ... 爲什麽這個樣子

真的 很多人寧願在這個大殿念佛 在大殿敲地鐘 在大殿敲法器 或者去櫃檯 或者做其他的 不願意做一些人家不想做的 他就是菩薩 所以後來我才明白 我師父在磨練我 磨練我什麽 磨練你的傲慢的心 所以叫你天天去洗厠所 而且呢 洗厠所的福報 是最大的 真的

但是你不要誤會 從今天開始 我不在念佛堂念佛 我也不再敲法器 我要天天洗厠所 不是啦 不是這一個 你不要誤會啦 最主要的 你的初發心 那個才是重要的 所以 菩薩都是喜歡為一切衆生來服務的 這個指就是誰啊,就是地藏王菩薩。

****

d 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 地藏菩薩 你看 無量劫以來 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告訴我們 說地藏菩薩無量劫以來 都是喜歡為衆生來服務的 而且 他是歡歡喜喜來服務 無論這個衆生 不但不領情 不感恩 不感謝 回頭過來 來毀謗地藏王菩薩 侮辱地藏王菩薩 批評地藏王菩薩 傷害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從來沒有捨棄我們的 從來沒有排斥我們 今天如果我們在做義工 突然間有人來批評 莫名其妙 今天有人來駡你 一句話 你會不會高興啊 會不會 你可能馬上會發脾氣了 臉... 那個臉像羅刹鬼一樣 那個脾氣起來了 像羅刹鬼那個臉 好凶啊 計較: 你爲什麽駡我 師父常常遇到這樣義工的人 來跟我師父訴苦: 師父 ... 我每一天為這佛堂做事 爲什麽這樣對待我呢 我不想幹了 很多人就是有這樣的 問我: 師父 ... 天天都爲大衆服務 但是爲什麽他不恭敬我呢 地藏王菩薩不是這樣的人 而且我們一定要知道 他的服務的地方 是什麽呢 是最惡劣的 最糟糕的 最苦的 我們做夢都想不到 真的 我們連做夢都想不到

最苦最糟糕的 最惡劣 是在哪裡 六道輪迴 六道裡面最苦是在哪裡 地獄啊 地獄是很苦的 你看那個《地藏菩薩本願經》爲我們形容 那個地獄的生活真的很苦 苦到沒辦法去形容 你看那個婆羅門女 爲了要度她的母親到了地獄 看到地獄的人 在那邊受苦受難 她不忍心去看 太殘忍了 天天被罰 不是殺 不是懲罰這一個 就是懲罰那一個 你去看《地藏經》那個很苦 你看地藏菩薩 他說 連暫停一下 你都沒辦法 很苦

我用一個比喻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生活上 我相信每一個人 有這種經驗 一種經驗 什麽呢 無論你在哪一年,哪一日,哪一月,我們每一個人 一定會有經過 有一段很痛苦的 有沒有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 很痛苦 苦不堪言 像師父 經過很多次 真的很痛苦的 一個月 睡不好 吃不好 那個活得很痛苦 如果沒有認識佛法 那我們該怎麽辦 很多人都是因爲沒辦法接受 最後自殺

你那種苦 跟地獄來相比 小兒科啊 佛在這個經上 他有一種比喻 他說有一個人 莫名其妙 早上起來 被另一個人用刀 插了一百刀 捅了一百刀 莫名其妙早上起來 被一個人捅了一百刀 這個人有沒有死 沒有死 送到醫院 很痛苦的治療 經過這個治療的過程 你想一想 一百刀 有沒有死 剛剛要恢復的時候 又來捅了一百刀 你想一想 苦不苦呢 很苦啊

但是這一種苦 如果跟地獄來相比 佛是怎麽説的呢 佛在經上講 這樣的苦跟地獄的生活相比 那真的是小兒科 佛説 假如 如果今天地獄的苦 能用量 用體積來衡量的話 就好像比什麽呢 就好比什麽 一粒微塵那麽大而已 一粒微塵有多大 你有沒有煮小米 有沒有吃過小米 那個小米有多大 小小顆 你把那個小米 就把它 裂開 大概50次 它已經夠小的了 你把它50次裂開 你想一想 這麽小 而且釋迦牟尼佛在 經上告訴我們 地獄是怎麽樣的呢

地獄的生活就好比什麽呢 像須彌山那樣大 須彌山很大 我們想一想 地獄裡面的生活 是什麽樣的狀況 這樣的苦的地方 我們跑還來不及了 誰願意去呢 你肯去嗎 沒有人願意去的 我今天我把我的財產全部給你 然後我買了一個機票 頭等艙的 最好的 最高的 我請你到地獄走一走 不要太久 三個月就好了 你肯嗎

不要說地獄了 你用你的手 切菜的時候 用刀你把它弄一下 傷一下 把它裂開一下 你説苦不苦 痛不痛啊 地獄就像火一樣 天天那個火 一直燒 那個燒得好熱 你看那個地獄叫八熱地獄 什麽叫八熱地獄 我們在這邊 如果火燒起來 有時候森林火燒起來 像澳大利亞常常火燒 它的那個熱度大概兩千度 人一走過去 都變成灰塵了 地獄的火 比這個兩千度 幾十倍 幾千倍 幾萬倍

你想一想 在那一個生活的環境 地藏菩薩喜歡在那個地方 所以大家你去《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去看一看

我相信如果大家 有讀過《地藏經》的人 你就會看得到 我們會發現有一個人 他不害怕 而且有膽量 他不但願意去 而且菩薩很奇怪 不願意出來 你地藏王菩薩 人家不想去 那個地獄 不想去。他偏偏喜歡去 而且不願意出來 ... 你想一想 不願意出來 爲什麽呢 因爲菩薩體會到 地獄這樣的生活環境中 有太多太多的生命都在飽受折磨 很痛苦 他們需要幫助 真的

我們今天看到一個 貧窮的人 看到一個人 三天三夜 沒的吃飯 餓肚子 我可能會起了一個憐憫心 我來幫助 我供養 很簡單做得到 但是今天這個衆生這麽頑固 這麽難調 這麽難度 在這個環境這麽痛苦的地方 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地藏王菩薩 所以地藏王菩薩 發什麽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