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1, 2021

055話講多了 人家會厭惡 禍從口出 業如山【話少説 多念佛】有錢有權就能辦事 這是魔說

今天再借這個大家共修的時間 再來跟大家學習 佛説阿彌陀經大意。 在這個地方 首先先跟大家 如果在講解當中 講的不夠力道 不夠深度 請大家多多批評。 因爲我們每一個學佛人的程度境界是不一樣的 有一些學的比較淺 有一些學的比較深度 所以沒辦法能夠滿足 大家能夠在這個地方個個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因爲我也是在學習 自己都還沒明心見性 怎麽能夠幫助別人呢。 佛在世 每一次講經 經還沒講完 大家能夠證果 須陀洹 阿那含 阿羅漢果 爲什麽他們能夠這麽快 因爲他們的心清淨。 所以 在這個地方請大家我們一起來學習 所以 借用大家這個短短的時間 四十五分鐘 來跟大家講講 也是跟大家結一個緣 廣結善緣 

釋迦牟尼佛呢 在這個大小乘經裡面常常提醒我們一句話 我希望大家能夠好好 能夠記起來 

世間之苦的根源 就是因爲有六道 六道就是衆生的苦的根源 只要你一天還在六道 哪怕是你今天生在三善道裡面 你也無法得到究竟樂 是沒辦法的 只要你一天還在六道 你説澳洲好不好 有一些人說很好啊 但是 他還是沒辦法 因爲好當中 有苦 所以你只要一天還在六道裡面 你就沒辦法得究竟樂 你是沒辦法的 那要如何能夠得到究竟樂呢 首先 大家要不斷的去反省 今天不管你是修哪一部經的 聼哪一部經 你要不斷的去反省 【生從何來 死從何去】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你的智慧就開了。 所以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 不斷的去反省自己 我爲什麽無法超越六道 所以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來幫助我們 只要你把這一句阿彌陀佛 你的願力的力道能夠具足 而將來能夠得生淨土 那生死就了了 你就超越六道了 這個就自然了 

所以 世尊在這個地方 對我們講這個 也有道理 所以 看個人 古人講【該怎麽生死 就怎麽生死】沒有人能夠來障礙你的 自己就是給自己障礙了 這個就是我們學佛跟其他宗教不一樣 我們著重在自己怎麽樣來解決這個生死的關鍵 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來爲我們提醒 告訴你們//743 

今天我想再繼續來爲大家介紹 在這一部 佛説阿彌陀經的大意 這十六位大弟子裡面 今天要爲大家介紹的就是第十一位 就是梵波提 尊者 這位尊者最主要性在這一部佛説阿彌陀經裡面 他的主要性是教我們什麽呢 特別對於念佛的 特別對於這一生 一心一意的想要往生淨土的 在這個地方梵波提 的主要性 教我們什麽呢 大家有沒有概念 什麽呢 善護口業 而且意思很深 你看 《無量壽經》裡面不是有講三種淨業嗎 頭一條是講什麽 你看《無量壽經》不是講【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三呢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對呀 ***//

釋迦牟尼佛一般在大乘經裡面 排序是講 身口意 三業 記得 身口意 三業 一般的排序 但是在這一部《無量壽經》不一樣 他把口業放在第一條 説明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無量劫以來所有的過失是從哪裡來的 口業。 你口業不清淨 你要談西方極樂世界 你要談什麽修行開大智慧 你要談什麽念佛得到清淨 那免談 所以古人説的好【禍從口出 業如山】釋迦牟尼佛在這一部經爲我們提醒這個道理 我們必須要瞭解體會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 那我們在這個社會 這個學習當中 要怎麽樣守護你自己的口業呢  用什麽呢 一句阿彌陀佛 這個口業如果自己沒有受持好 來守護 將來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第一個不知不覺帶到我們到哪裡去 無間地獄 很多人在這個社會上犯這種口業 你看 五逆 五逆裡面最後一條是什麽 破和合僧 毀謗三寶 破壞三寶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在大乘經裡面 第一個僧團裡面能夠得到一個和合僧裡面 這個和合僧在這個地區能夠帶來多大的功德 而且第一個功德是什麽 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的。 人呐 這個口業 破和合僧 毀謗三寶 你的造業有多大 很恐怖的。 所以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從這個地方 釋迦牟尼佛 有他的道理 必須要善護你自己的口業 所以教我們【話少説】 下面是什麽 【多念佛】佛有沒有多念呢?沒有。 佛也照念,業也照造。沒辦法 這邊造 這邊懺悔 這邊懺悔 這邊造 所以今天我們念佛不能得清淨的原因就是因爲我們的口業不好 你看 現在很多得什麽 舌癌 你看那個癌症的醫院 你去看一下 得那個舌癌的人很多 喉癌的人也是很多 一塊一塊把它剪 好恐怖。 所以 一天不講話 行嗎?很難!現在不但我們的口在造業 連這個手指每天都造業 對不對?在這個地方 沒有手機的請舉手 沒有手機的 請舉手 每一天不打字 說這個人不好 請舉手 所以現在真的夠麻煩的 口業沒造啊 但是 手指在造啊 不是一樣的嗎 所以 在這身口意三業裡面 哪一個是首要的 就是你的意業 只要你的意業修好 你的言行都會好的 你的意念 這個意業是講你的念頭 你的念頭不善你的言行都會有過失的 這個是必定的 所以佛菩薩在示現 修行 提升自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要以念頭 所以有人告訴我 問我 師父要修什麽樣的善 才能夠圓滿 你説呢 真正一個修行的人 非善非惡 非想非非想 什麽意思 只要你還有念頭 你就有六道 要明白這個道理 這個就是叫我們開大智慧的 只要你還有這個念頭 六道還存在 所以念頭是我們的主宰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 在一切時 在一切處 不離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1629**** 

師父,你講太深了 聼不明白 不要講太深 這個地方 梵波提 最主要的就是教我們要善護你自己的口業 特別是對我們念佛法門 爲什麽 他要教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善護口業呢 我們來看一下 好不好 來跟大家介紹 爲什麽 1707

??很恐怖 而因果同三世 不管你是佛菩薩出現於在這個世間 特別是我們凡夫 要特別的小心 這個口業 1733

在佛弟子當中 像舍利弗 大家稱爲是:智慧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那憍梵波提尊者是什麽呢?就是:受天供第一 受是接受 天是天上 供是供養 所以在佛弟子當中 憍梵波提尊者 他有一個身份 是什麽身份呢 就是 宗教家 對於世間所有的宗教 是通宗通教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的身份 特別的高 像舍利弗的身份是什麽 目犍連的身份是什麽 科學家 舍利弗是什麽 哲學家 憍梵波提是宗教家 爲什麽呢 他老人家 每一天 都到天上去托缽呢 而且天天 爲什麽呢 釋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去托缽 是不是對我們世間的食物有排斥 沒有 有他的原因 什麽原因呢 下面會跟大家説明 所以說實在的
天天 天廚妙供 你看那個道宣律師 唐朝的時候 你看 多麽偉大 在山上修行 誰來供養?天神!天神天天來供養 你看天神爲什麽來供養 因爲他的德行啊 一個人能夠尊重你 是你的德行 不是因爲你的地位 不是你很多錢 你有權力 不是的 這個地方我給大家多講一句 多補充一句話 我不講哪一個地方 我去做三時繫念 有一位居士 聼經聼了好多年 不是在雪梨 雪梨都很好 你們不要看著我這樣啊 眼睛來看著我這樣 不是你們這個地方 聼經聼好多年 他跟我講一句話:“人只要有權、有錢,容易做事。” 你説呢 是不是這個樣 要控制人 要怎麽樣  “師父,容易!” 所以,法師如果跟這一些人在一起 不壞才怪!所以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交朋友要懂得 跟哪一些人交朋友 要跟有德行的人 哪怕是你活在這個世上一天 也值了!如果你跟這些妖魔鬼怪的在一起,哪怕是你活一百年 你也沒有用啊!沒有價值的。你每天活得很煩惱的 所以 道宣律師爲什麽天神來供養 是因爲他的德行啊 這個德行從哪裡來的 布施持戒 它從布施持戒 所以 一個法師 只要把這個兩樁事情做好 不會餓肚子的 如果這麽好的一個法師 因爲餓肚子 死亡!韋馱普薩要負責任的!護法嘛!所以我們出家人 只要把這個兩樁事情做好 培養你自己的德行 走到哪裡 不會餓肚子的 第一件事 護法神來照顧你的 真的 護法神有智慧 他來照顧我們 才能夠這樣的 你説呢 2253 好 所以 爲什麽釋迦牟尼佛 交代憍梵波提尊者 到天上呢 這個下面要跟大家來説明了 什麽原因 憍梵波提尊者 他這個名字 是用古印度文來取的 就是梵文 大家可以放腿 放鬆一下 放鬆一下 不然等一下 又再繼續念佛 哎呀 師父 腰酸背痛的 所以古印度文2333翻成中文是什麽呢?如果把它翻成中文,梵波提尊者叫做什麽 叫做牛呞。牛,知道吧?爲什麽叫做牛呞? 因爲梵波提尊者他有一個習氣 什麽習氣呢 就是他的嘴巴 他的這個嘴巴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 一直在什麽?一直在動 你有沒有看過人家吃口香糖 所以口香糖千萬不要去吃 像牛呞一樣 一直在動 一直在咬 他的嘴巴就是像牛一樣的 一天二十四小時一直在咬 像牛吃草一樣 牛吃草 吃好了 吞在肚子 又吐出來 慢慢的咬 二十四小時 從來沒有停止 所以因爲這樣的習氣 稱爲他叫做牛呞明白嗎?這樣的解釋應該明白 那爲什麽在這個地方 很多人就問釋迦牟尼佛是什麽樣的因緣這個梵波提尊者 有這一種的習氣呢?過去是種什麽樣的因 而感召了這樣的果報 而且這樣的習氣帶了多長的時間 五百世 五百世做人他的習氣就是這樣的 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 他也是這個樣的 很多人在問 很奇怪 爲什麽 他的嘴巴像牛一樣?如果你去開那個Google 你去看 你打梵波提 他的那個相 真的 他的嘴巴像牛一樣 什麽原因呢 很多人問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就借這個因緣 就告訴大家 這個故事是這樣講的:佛說這個梵波提 過去生中 曾經做一位小沙彌 做小沙彌的時候 他看到一位老和尚 這位老和尚很老了 年紀大了牙齒也掉要光了 你想一想 人一老 牙齒掉光了 有沒有看過牙齒掉光的 講話真的很不清楚 所以這位老和尚因爲他的年紀大了 牙齒也掉光了 所以誦經講話 都不清不楚的 很不清楚 剛好這位小沙彌在旁邊 聼這位老和尚在誦經的時候 不清不楚 而大大的笑 取笑這位老和尚 笑什麽呢?告訴老和尚:“老和尚啊,你誦經誦到這個程度,聼也聼不清楚,又不好聽,那你的聲音像什麽呢?像牛在吃草一樣! ” 你想一想 笑老和尚 所以千萬記得 千萬不要去笑人 以前 師父小的時候 師父隔壁鄰居 喜歡卡拉ok 每天晚上好吵 聲音又不好聽 唱好大聲 好難受 有一天 他跟我的父母 見面的時候 問我的母親:“我唱歌有沒有進步?有沒有好一點?” 我母親又不敢得罪他 因爲他脾氣不好 不敢得罪他 就告訴他:“你唱得很好!” 我們常常遇到這種的事 有人問師父:“我長得帥還是不帥?” 我不可能說:“你長得很醜!” 不敢説 “你長得很好看!” 所以鄰居就問我的父親 我父親也是一樣 不敢得罪他:“你唱得很好!” 剛好我在旁邊 我説:“哪裡好啊!唱這個歌像烏鴉一樣!” 笑他 你的聲音像烏鴉 烏鴉那個聲音很難聽啊 還好 他不是證得阿羅漢 不然 這一下不就慘了嗎?所以小的時候很調皮 就是這個 因爲討厭他 每天晚上唱歌 卡拉ok 好吵!趁這個機會來報復 希望講這句話 他以後不唱了 你看 阿彌陀佛!造口業!真的!這個小沙彌 當他笑這個老和尚的時候 老和尚聽了這一句話的時候 馬上告訴這位小沙彌:2955

2955你要馬上立刻懺悔 如果你不懺悔的話 因爲你造這個口業 而我自己本身已經證了阿羅漢果 那如果你今天沒有好好懺悔的話 因爲你批評取笑一位阿羅漢 你將來會墮地獄的 而且這個地獄不是一般的地獄 無間地獄 你想一想 這個小沙彌是沒有惡意 去笑他的 沒有 只是開玩笑而已啊 所以 人啊 要記得 我剛才不是講了嗎 【禍從口出,業如山哪怕是開玩笑 也不要開玩笑過頭 明白嗎?不要!所以 因爲聽到這一句阿羅漢的告誡 這位小沙彌很害怕 懺悔了 因爲他懺悔 真的 從他内心發露的懺悔 因爲笑一位阿羅漢 所以他本來要墮在地獄的 餘報的墮在哪裡 畜生道 做什麽呢 做牛 做了多長 五百世 因爲一句話呀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因爲一句的口業 有意無意 我們想一想 真的多恐怖啊 所以古人講得好【不吃過天食 不説過天話】話講多了 人家會厭惡 所以語言是一種工具 用來溝通的 所以爲什麽古人常常講 【良言一句 三冬暖 傷人一句 六月寒】什麽原因呢 就是叫你講話要小心 所以從今天開始 你要得到念佛的功德 修行而得到清淨 從你自己的口業來修行 才能夠幫助你們 這個就是因爲梵波提 沒有 一個惡意來傷害人 都得到這樣的果報 你想一想 口業裡面 有四種 第一個是什麽 挑撥離間=兩舌 妄語 惡語 綺語 還得了嗎 他只是犯了一點點的口業 受這樣多大的果報 而感召了這樣的果報 你想一想 如果我們今天有意去傷害人家 去毀謗人家 那我們的果報不是在無間地獄了?千萬不要!有多大的糊塗 也不要犯這麽大的糊塗!所以從今天開始 該講話的 去講 不該講的 一句話不要講 對不對?所以爲什麽要我們要【禁語】禁語不是牌子漂亮 提醒你 學佛的好處 就是在這個地方 那梵波提尊者  因爲受這樣的果報 而這個習氣帶來 這麽長的時間 到了釋迦牟尼佛 他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雖然他證得阿羅漢果 但是這個習氣還存在 所以佛交代梵波提尊者 你千萬不必天天出去托鉢 爲什麽呢 避免外面的人看到你這個樣子 又會取笑你 那會種了不善的果報 跟你過去生中也是一樣 所以交代梵波提尊者到哪裡 到天上去托 爲什麽要到天上 天人有神通 看到你是一位阿羅漢 他不敢取笑你的 所以這個叫做什麽 因禍得福 天天 天廚妙供 但是我們這個不能學 不要爲了因禍得福 我們沒有像他這麽大的善根 又遇到釋迦牟尼佛 經過的教導 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簡單來爲大家把梵波提尊者 他的…來爲大家説明 説明我們必須要把這個口業修好 《無量壽經》已經告訴我們 在三種的淨業 頭一個 就是教我們要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真正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你真正修道的人 不會講別人的過失 你是不會的 講別人的過失 就是説明你自己有毛病 你要記得這一件事 常常講別人的過失 就是説明你沒有修養 有修養的人 哪裡會啊 從來不看過別人 也不會講過別人 看到別人的錯誤 一片鏡子 不會看別人 而看到自己 我是不是有這種的毛病3632    (被人輕賤)】

3647這位尊者在這個地方《佛説阿彌陀經》最主要性的 爲我們説明什麽呢 説明什麽 很重要 我們念佛爲了什麽 修功德 “功”是功夫 “德”是什麽 得清淨心 這位尊者賓頭盧頗羅墮他在這個地方最主要性是教我們什麽 教我們要如如不動 我們今天爲甚麽會造業 因爲你的禪定不夠 你才會造業 如果你禪定具足了 你還會不會造業 不可能 所以在這個地方 他教我們修什麽 教我們修【外不著相 内不動心】那這個境界就很高了 遇到什麽樣的境界 順境也好 逆境也罷 從來不動搖 不管遇到 惡也好 善也罷 從來不被迷惑的 這個説明什麽 那種心 很清淨 那我們爲什麽會造業 沒辦法 每一天就是造這些 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教我們修什麽 廣結善緣 就是布施 這個賓頭盧頗羅墮 尊者 爲什麽要教我們 廣結善緣呢 廣結善緣很重要 你看過去 目犍連 大家有沒有聽到這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有一天 帶著一千兩百五十五個人 那一天 剛好目犍連有事 就沒辦法參加去托鉢 到一城市 到一個國家 到了這個地方的時候呢 沒有一個人出來供養的 國王大臣老百姓 沒有一個人出來供養 釋迦牟尼佛帶著一千兩百五十五個人 到這個國家沒有人供養 你想一想 供佛的福是最大的 但是沒有一個人出來 等到目犍連把事情辦完了之後 跑回來跟釋迦牟尼佛聚會一處的時候 突然間這些國王大臣老百姓統統跑出來 跑出來的時候向誰禮拜呢 向目犍連 沒有向佛陀 所以 很多弟子就問釋迦牟尼佛:“佛啊,您是人天導師,爲什麽甚至於沒有向您禮拜 恭敬 而跑到對目犍連呢?” 佛才講這個故事 什麽故事呢?

他說:目犍連以前是一個柴夫 砍柴的 有一天不小心得罪了這些蜜蜂 而且這些蜜蜂一群要來咬他的時候 目犍連喊了【南無佛】而且講了一句話 告訴這些蜜蜂:“你不要來得罪我,你也不要來咬我,我也不是惡意來傷害你們,來得罪你的。你今天不要傷害我,等到我將來成就,成道的時候,我第一度的就是你們。” 當目犍連這一句話講完之後 這些蜜蜂帶著全部統統跑了 這一群的蜜蜂就是現在這個大城 這個城市的國王 這些大臣 這些老百姓 過去這些的蜜蜂 所以今天爲什麽他對目犍連這麽恭敬 因爲目犍連曾經發過願 我成道的時候第一個要度的就是你們 所以當他遇到目犍連的時候 就問目犍連:“你要什麽,我就供養。” 就是這個緣故 所以要廣結善緣 將來你得罪人 人家會報怨 報仇了 所以你想一想 今天爲什麽我們常常講【一日夫妻百日恩】你看 你不是欠他的 就是他欠你的 所以不要怪他 老公怎麽對待你 當作在修行忍辱 師父常常看到這些 夫妻兩個搞到要離婚 如果你懂的這個事實真相 其實 互相在考驗 提升自己的境界 今天能夠做夫妻 就是因爲緣嘛 如果沒有緣 怎麽説呢 你説呢 像師父 爲什麽不結婚 爲什麽要出家 緣的關係嘛 你説呢 對不對 都是這個緣分 沒辦法 我的命就是這個 

所以在這個地方賓頭盧頗羅墮最主要性的是教我們 第一個 要如如不動 第二個教你修布施供養 廣結善緣 4303 

那怎麽説呢 因爲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他也是古印度話 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不動 動搖的動 就是説 他的心 都是很清淨的 遇到什麽樣的境界 他心都非常清淨的 不會被干擾的 剛才講的【外不著相 内不動心】所以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在釋迦牟尼佛子弟當中 大家稱爲他是什麽呢 稱爲他是什麽 剛才不是講了嗎 你看 那個舍利弗是智慧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他是什麽 福田第一 爲什麽福田第一呢 在這個地方 大家要注意 釋迦牟尼佛有交代 這個尊者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佛的弟子先後都已經入涅盤了 包括釋迦牟尼佛也是入涅槃 但是唯獨一個就是這位尊者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到現在 已經距離我們現在兩千五百多年 到現在這位尊者 還在留下這個世間 還沒入涅槃 因爲他受到 釋迦牟尼佛的委托 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所以到現在 這位尊者 還沒入涅槃 爲什麽這位老人家 還沒入涅槃呢 爲什麽釋迦牟尼佛 交代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不可以入涅槃 什麽原因呢 時間到了 明天 在跟大家做一個報告 今天 師父把主要的先講到這裡 因爲接下來很重要 爲什麽要來修布施 而且只要你虔誠的心 你恭恭敬敬來修供養 來修布施 所以爲什麽我們佛教中元 就是七月半 七月半當中爲什麽我們要供僧呢 而在供僧當中 在這個桌子上一定要留下一個位子 誰的位子 就是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只要你真的懇懇的 虔誠 恭敬 他會化身過來的 來接受你的供養 所以師父的道場 每一年 結夏安居過後 就是中元 會辦什麽 供僧節 請好多一些長老 法師 來接受供養 很多 這位尊者到現在還存在 只要你恭恭敬敬的去 你這個心 我想要供養 所以爲什麽很多一些居士 請一些法師僧團到家裡去應供 很多原因 爲什麽他老人家留在這個世間 明天再跟大家説明 今天時間到了 如果今天有講不對的地方 請大家多多批評 如果講的不夠力道 不夠深度 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多多批評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