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這個地方 末學 在學習當中 希望能夠 這一生當中 成就自己 也能夠來幫助別人 所以你想要幫助別人 首先要把自己修好 爲什麽我們在共修期間 借這個時間、因緣來跟大家講講話 所以講經 它有一個很大的好處 他就在修定 修的怎麽樣呢 那就看個人的修養 所以我們學佛 最主要的 要修什麽呢?修定 特別是我們念佛的人 特別是在這個環境裡面 在順境逆境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被影響 最後智慧不能起作用 而自己的煩惱 出現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你看那些聼經的 不管是出家在家 佛 經還沒講完 就證得阿羅漢果 什麽原因呢 因爲他們的心都在定啊 爲什麽我們不能證果呢 我們的心波動很快 心浮氣燥 所以聼經聼不出來 經的内容的意義的精神 聼不出來啊 佛講的跟你聽的 又不一樣 所以 不相應 所以佛常常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說 用一個比喻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什麽叫那伽 那伽 是梵語 是一種比喻 比喻什麽呢 那伽 有兩個説法 一個是象 大象的象 一個是龍 有兩個意思 龍一般我們都看不到 大象一般在動物園 能夠看得到 你看那個大象的神情 不管他在坐著 躺著 在走路 穩重 好像都在定中一樣 遇到什麽樣的境界當中不會被干擾 不會被動搖 一個人能夠學佛得到法喜 不是因爲佛法之妙 是因爲你修到什麽程度 你那個心已經得到我們禪宗裡面講的禪定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今天師父只是用一個 學習的心態來跟大家 講講話 佛法都在個人怎麽修學 只要你真正去學習 你才能夠感觸到那個佛法之妙 佛法的快樂 佛法的法喜 爲什麽得到法喜 就是因爲把佛陀的教誨不斷的作爲我們自己的生活 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不管在順境逆境 善惡 你能夠 不斷的去修養 那就容易得到法喜了//
712所以我很喜歡智者大師 大家應該對智者大師很熟悉吧 智者大師一生 都是專攻專讀專弘 哪一部經 《法華經》一生 你看智者大師那個心 行住坐臥都在定 所以很多人說:“師父,定的意思是什麽?是不是坐在那邊盤腿就是定?” 不一定 你看智者大師有一天在讀《法華經》讀到 《法華經》裡面有一品 哪一品?他老人家入定了 哪一品 「藥王菩薩品」 《法華經》裡面有一品 叫做 【藥 王 品】 入定的時候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哪裡 靈鷲山 在講哪一部經呢 《法華經》參加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 講《法華經》這個法會 還沒解散 參加了一會 所以 他老人家出定之後告訴大家 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 現在還在講《法華經》到現在還沒解散 這説明什麽呢 爲什麽我們的經典 佛的經典 一開端我們就看到了 爲什麽都用【一時】來記載 爲什麽不記載 哪一年哪一日哪一月 爲什麽呢 爲什麽我們佛經裡面 每一部經開端 你就會看到 【一時】佛在哪裡 爲什麽不記載哪一年哪一日哪一月 爲什麽呢 你從這個地方你就能夠去體會了 佛在【法相唯識】這個法相唯識很難學的 彌勒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 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衆生 都是專門講什麽呢 就是講法相唯識 你看法相唯識裡面 它有兩段告訴我們 它說什麽 時間跟空間列在不相應行法 什麽叫做【不相應行法】就是告訴我們空間跟時間 是屬於一種抽象概念而已 它不是真的 是假的 大家一定要知道 所以爲什麽我們學佛要修定 它只是一個抽象概念而已 所以 】 爲什麽在這個經典裡面 要用【一時】 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因爲時間跟空間都是因爲我們的妄想 我們的分別 我們的執著 而產生的 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講得有點深 但是我也必須要跟大家解釋 它只是一個抽象概念而已啊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從這個地方 我們就明白了 爲什麽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裡面 告訴我們 「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就是把假的當作真的 才產生的分別心 產生對立 世間種種的一些的執著妄想 苦就是從這裡來的 真正一個修行成就的人 非苦非樂 非善非惡 非想非非想 已經達到這種的境界了 所以今天爲什麽我們佛經都是用這個來説法 比方説今天如果你能夠達到 一心不亂 你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的時候 你就像能夠智者大師那樣一個境界 爲什麽 回到過去 兩千五百六十五年前 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 為大家講這一部 《佛説阿彌陀經》因爲你能夠參加這個法會 你有這個能力 你已經突破了 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都是在當下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從這個地方 我們必須要瞭解 我們爲什麽會被外面的境界干擾 就是因爲你的心 那個定 沒有真正把它修好//
1400所以 昨天 有一個居士說:“師父,我要修什麽樣的法門 才能夠幫助我在修養當中 能夠提升?” 要修什麽法門呢 釋迦牟尼佛講八萬四千法門 要修哪個法門 不著相 六道的衆生的苦的根源 在哪裡 執著 像昨天跟大家介紹的 佛的常隨弟子第十二位 賓頭盧頗羅墮 一般我們講的賓頭盧尊者 他自己本身這個名字是梵文 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 不動 你看他那個心達到什麽境界 就是清淨心 那個心非常的清淨 心定到什麽程度呢 六祖慧能大師 在《壇經》裡面 講了一句話 【外不著相】下面是什麽 【内不動心】【外不著相 内不動心】這個叫做什麽 這個叫做禪定 賓頭盧尊者他就是到這樣的程度了
// 在任何境界上 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 他的那個心 不起心 不動念 不分別 不執著 所以他的那種心達到什麽程度 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 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 不論是順境逆境 他能夠如如不動 到這種程度 我們行不行 順境一來 什麽都忘了 人家讚歎你幾句話 這個人就看不起人了 講你幾句批評的話 又受不了 你看 我們的生命都是被別人在控制 你會不會討厭 所以昨天跟大家講過 你要記得 你這個念頭 誰來主宰你的?念頭在主宰你的生命 所以我們不要被別人(而來主宰) 我們自己來主宰我們自己的生命 你要修到這樣的程度啊 你能夠到這樣的程度 心定自然就開慧了 所以《金剛經》裡面講得好 【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就是講智慧啊 外面的所接觸的 比方説我們所接觸外面的 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你的煩惱 什麽叫做煩惱 喜怒哀樂愛惡欲望 這個就是煩惱 但是 你生智慧 遇到這個七情五欲當中 不會再生煩惱 你的智慧能夠起作用 這個就是修定 所以 你想要開智慧 你首先要修定 定從哪裡來的 你能夠對於一切的現象 性相理事因果能夠統統明瞭 統統通達 這個就是智慧1917
1925我要修什麽 修不著相 你能夠修不著相 你那種法喜 真的 那種法喜 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你那種快樂是無法能夠表達出來的 不管你遇到什麽樣的境界 你都是在快樂 哪怕是看起來好像是很煩惱 但是你的心裡面清清楚楚的 用孔老夫子的那一句話 【不亦悅乎】你看都是法喜 用現代話來講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爲什麽 每一次遇到什麽樣的境界 都是你的智慧起作用的 不是煩惱 才能夠幸福快樂 2029
賓頭盧尊者 在這個地方 爲我們表法非常的好 所以這個一部經裡面 在這一部《佛説阿彌陀經》賓頭盧尊者 最主要的 教導我們什麽 不要著相 今天你念佛念了幾萬聲 拜佛拜了幾百拜 但是你那個念頭 沒有依經典裡面的教誨 能不能往生 往生不了 所以這個念頭很重要 不要著相 人家批評你 阿彌陀佛 人家讚歎你 謝謝你 看到哪一個人不順眼 阿彌陀佛 看到哪一件事讓你很不如意的 心裡面很清楚 這樣的學佛你才能夠容易得到法喜 但是 如果你學佛 一方面喜歡跟人家計較 喜歡著相 喜歡這個不對 喜歡那個人不對 學到最後 所以 會修的人不一樣 跟不會修的人 差別很大 這個就是賓頭盧尊者在這個地方來爲我們講 千萬不要著相 因爲著相就是我們講的 六道衆生苦的根源 執著你自己的身相 執著你自己的名聞利養 執著五欲六塵 哪來不煩惱 哪來不痛苦的道理呢 所以在這個地方教我們要懂得 看得破 放得下 因爲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這個法門 能夠聽到這一個法門 能夠聞到這一句名號 什麽比這個名號更重要的 沒有 你説哪有比這個名號更重要的 沒有 因爲世間都是假的嘛!哪一件事能夠帶的走的?帶不走的 所以這一句話 這一句名號 是真的 一切隨緣 不要太過執著 不要太過計較 這樣你的心就容易法喜 你的心就容易自在2320
4049所以 從這個地方來看 釋迦牟尼佛真的是一位 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 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超越國家 超越族群 超越宗教 稱爲【有教無類】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不管你是哪一類的人 你是哪一個種族 哪一個國家 只要你能夠發心肯學習 佛都能夠熱情來教我們 從來沒有拒絕任何一個人要學習 通過學習要超越六道輪回 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功德 所以釋迦牟尼佛常常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 生生世世 什麽叫做生生世世什麽時候你想要覺悟 你想要來學習 想要超越六道輪回 諸佛菩薩 都會來感應的 這叫做生生世世 佛菩薩很慈悲 什麽時候你覺悟了 你想要超越六道輪回了 我就來教你 你現在還要搞六道輪回 還不想要超越六道輪回 你還想在這迷惑顛倒 佛菩薩還是一樣 慈悲 等你 這個叫做什麽 感應道交 所以你看 阿彌陀佛 中峰國師 在《三時繫念》稱爲什麽 【黃金臂晝夜常垂】阿彌陀佛二十四小時 都在那邊等著我們啊!告訴你們:“孩子啊,什麽時候回家呀?” 像父母一樣 你看阿彌陀佛 二十四小時 一直站著在那邊 你什麽時候想回家 阿彌陀佛就在你的眼前 你不想回家 阿彌陀佛 也是在你的眼前 所以爲什麽諸佛菩薩 有這一種力量 不斷的來幫助衆生 像我們爲什麽拼命的賺錢在外面 一定有一個原因 如果沒有利 你能夠拼命賺錢嗎?不可能 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 十方諸佛菩薩也是一樣 他們爲什麽不斷的 不管遇到什麽樣的 哪一些人來毀謗 只要你肯回頭改過 你想要學習 阿彌陀佛時時刻刻 都在你的眼前 哪怕是你左脚已經墮在無間地獄 右脚還在這個世間 他還能夠幫助我們 所以萬德萬能啊
所以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 從這個地方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釋迦牟尼佛從頭開始到他要入涅槃 還是不捨一人 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 我們應該要學習 所以爲什麽我沒講經之前 先跟大家來念 【本師釋迦牟尼佛】 提醒你們 不要處處想的就是自己 像釋迦牟尼佛 出生 一講話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種的志向 我來到這個世間是爲了什麽 只有一個 【成佛】 我來到這個世間 爲了什麽 【我要度衆生 幫助衆生】 這種的志向 我們應該有這種的精神 來學習 不要處處 這個不好 那個不好 這個計較 那個計較 這個對立 那個對立 哪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很多人說我們學佛都是迷信 那個是你自己説的 4535
4621爲什麽迦留陀夷尊者大家稱他為是一位【教化第一】呢?因爲他有智慧 他有善巧方便 他有能力來教化衆生 教導衆生在日常生活裡面 不要有產生的恐怖 煩惱 恐懼 憂慮 教導衆生在這個生活當中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的幸福 快樂美滿 歡喜 所以我們學佛 要常常生歡喜心 你看學佛的人 臉 每一天 愁眉苦臉的 每天煩惱 沒有歡喜心 除非你今天 哇!我賺了一百萬!哇!整個笑起來 要不然每天 愁眉苦臉的那一種 不相信 你看看你們自己 早上起來 哎呀,這個好煩惱啊 這個很煩呐 這個那個 人家每天學習佛法 每天起來 生起歡喜心 歡喜心接受 所以彌勒菩薩 爲什麽我們淨土宗 淨宗的道場 一進大門 有彌勒菩薩在大門迎接你 什麽意思呢 歡喜心 如果今天在外面的義工 凶巴巴的 誰敢進來啊 看到你…是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你要常常生這個歡喜心給人家一種友好 引入他們來學佛 如果今天你在門口 羅刹鬼一樣 這樣 眼睛就看這個 看那個 我看到你就害怕 真的 師父有時候 跟一個人在一起 我就會感受到這個人的磁場不好 就趕快距離一點 不敢跟他走的太近 爲什麽 怕得罪他 不想跟人家結惡緣 師父常常有這種感受 這個人的磁場不好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趕快跑 就是這個樣 你看我們坐飛機的時候 有麽有?上飛機 那個空姐 你一進門的時候 有沒有 “歡迎光臨!” 笑容 你進去好舒服啊 但是 我有看過 我到歐洲的時候 師父有一個朋友 同學 嫁到瑞士 師父有到她的家 去住 因爲她的先生在瑞士銀行上班 所以 有一天 我跟她講《了凡四訓》的時候 她發心 她家裡後院要做一個念佛堂 所以問我要到哪裡去請 我説到台灣 所以我帶她到台灣 從台灣到瑞士 帶著去走去玩 有一次我要飛機時候一進去 那個空姐… 站在那邊 跟她打招呼 她也 在那邊 那個磁場進去很不舒服 所以學佛要常常生歡喜心 回到家裡 要笑 法喜 所以 你看彌勒菩薩 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等一下回到家 先生看到你 “咦,今天你不一樣!” 或者你太太看你不一樣 天天歡喜 天天法喜 所以迦留陀夷尊者 一天到晚都是在教化衆生 而且 成績非常有效果5123
5202所以 你想要感化一個人 沒必要講太多話 用你的德行 印光大師怎麽樣來感化一個人 怎麽樣來感化一切衆生 要不然大家怎麽能夠稱為他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的祖師呢 他很少出去講經 因爲他有得到口吃 沒有那個口才 但是他的德行能夠感化人 那我們也是一樣 憑什麽 凴你的修養 你的德行 你的言行 你的威儀 只要你這樣做一個好樣子 做一個楷模 在你的周圍 你的旁邊 慢慢的 會受到你的教誨 你的感化 所以什麽樣的事情 都要忍 你要教導一個人沒關係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講明白嗎?聽懂嗎? 5322
5402我們這個人生真的是無常,要懂得放下 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