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5, 2024

成德法師 20240626《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626《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先來念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大家翻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兩百二十二頁。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是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從此願到第四十三願是攝佛土功德願,內容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經上沒有「一切眾生」這種字樣,是純粹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

我們深入這幾願也是很重要。我們越瞭解極樂世界的好,就會更懇切地想求生。李炳南老師有一段教誨,提到《兩個世界的味道》一個是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我們這個世間《阿彌陀經》也説【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惡世,【五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這個也是《無量壽經》當中,將末法時期的狀況,在經文當中呈現出來。

就像《八大人覺經》講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看,今年天災不少。有些地方乾旱,有些地方水災。無常很迅速。環境無常,包含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無常,自己也感覺好像身邊遇到的親戚朋友,這些年往生的也是不少。

輪迴路險,所以,我們也是要真為生死,我們要了脫生死,問題才有解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好好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是萬修萬人去。

也跟大家有比喻到:這個娑婆界就好比“米田共”,大家知道“米田共”;極樂世界就好像黃金一樣。諸位仁者,你要拿哪一個?我想大家都不用考慮,一定要拿黃金。當然,這是比喻。

我們拉回來,我什麽時候拿黃金?我老實念佛的時候,就是要去拿黃金了;我生煩惱了、起情緒了,那就是去拿糞便了。那會臭的自己一身,身心都臭!都在煩惱中,跳不出來。輪迴心造輪迴業。

【須臾背念佛之心】,這一點我們得要看清楚,“須臾”是很短的時間,只要不念佛,就輪迴心造輪迴業。【剎那即結業之所】,而且你種下了這個六道的種子,【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起個念頭也是一個種子。所以,修行人對念頭警覺性要越來越高。菩薩畏因,一個念頭也是個因。

就像老和尚在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提到安士高大師前世有一個出家的師兄弟,大家有印象嗎?大家不要聼完故事就完了,每一個故事要拉回來我們自身。

已經出家了,有代佛説法、弘法利生的願是很可貴的;而且,還明經好施,愛樂佛法。明經,也不是不明理;又喜歡布施。可是,有一次出去托缽,飯菜不滿意,生了瞋恚心,死後,就墮到龍王,畜生道。這就是起了一個瞋恚心,種了一個因,結果,下輩子,因爲這個因去投胎。

所以,我們對念頭要認識。一個念頭的力量是很大的,因小果大。【用心皆名定業】,這個是靈芝禪師說的。我們起了念頭就是一個種子,你種下去了,它不會不見了。你可以消弱它,它不會不見了。【能牽來報】,你種了這個種子,它一定未來遇到緣,它就現果相了。【縱懺不亡】,你懺悔,這個種子也不會不見了。這個真相瞭解了,【以此自量,何容輕動】,我們的念頭不能隨便動。貪心感餓鬼道;瞋恨心感地獄道;愚癡感畜生道。所以,不能再發脾氣,那個是地獄的引業。

我們都聼過老和尚(説)“十法界都有引業”,引我們去那個地方。應該我們一聽完,貪瞋痴不能起了。貪瞋痴要不起,那得要老實下念佛的功夫,才伏得住了。都要【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這個我們都會背,但是,我們要檢查看看解行要相應,現在我們是不是盡量在提起佛號?這一段話是誰講的?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是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有沒有在實踐他的誓願?有。【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怎麽攝受我們去極樂世界?他也是爲我們講經説法。《印光大師文鈔》很重要。而這一段開示常常都被印成書簽或者是印成挂曆,【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當然,消滅的方法:把佛號提起來。【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這個是謙卦,六爻皆吉。【只管自家,不管人家】,我看我們現在都是管別人多。【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好像留在心中別人的優點比較少,都是挑毛病的多,不能跟祖師的教誨背道而馳。【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心境,【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這兩句話重不重要?這兩句話是印光大師拍胸脯給你保證的。你只要照剛剛這短短這段話做,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祖師不會妄語。不難吧?這一段話不是太長吧?

雖然,不是太長,大家冷靜看看,大修行人講出來話,雖然短,很圓滿,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在裡面。能把這五個科目很好的去落實,然後,又【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能提的起來,正助雙修,鐵定功德圓滿,這一生不會空過,這一生解決輪迴問題,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了。

這一段,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每一天都往極樂世界邁進了,越走越近了。就是去拿黃金了。我們的心念跟言行跟這段教誨違背了,那就搞輪迴業去了。

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要珍惜這個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不能跟自己這麽殊勝的緣過不去。所以,我們警覺性很高,每個念頭跟一言一行都是淨土為歸的方向,不能背道而馳。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國中」指極樂世界。「萬物」是總說,我們講依報,就是居住環境、修學環境、生活環境,”都包含在「萬物」裡面了。“『嚴淨』是從體上說的。我們這個世間的物質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心不清淨。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緣起,環境屬於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徹法源底的道理了。宇宙怎麽來的,這個宇宙就包含所有的環境了。《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整個宇宙是自己一念頓現,一念。我們容易體會就是做夢,那個夢境是我們的心變現的,不幹別人的事。

所以,佛法這些徹法源底的道理,我個人覺得:我們能聽聞,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很幸運,那更有福報是什麽呢?拿這些這麽精闢的道理,來思維,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以前不知道這個道理,自己就會把責任推給誰誰誰害的。甚至於都是那一座山壞了我的風水!把責任都推到人事物上面去了,怨天尤人了。當然,假如是這樣,那鐵定命運是越來越不好了。這個俞淨意公給我們表演了,你看本來十八歲就考上秀才了,到了四十七嵗,家徒四壁,窮困潦倒,還在抱怨,那當然命就更不好了。

所以,要改造命運,首先不抱怨。

既然都是我的正報所現的依報,那怎麽改善自己人事跟物質環境改自己的心,從根本修,從根本來改造命運,改習為立命之基,把習氣改掉,把個性改掉,這是改造命運最重要的基礎習盡業自消,習氣調伏掉了,這個業就消了

大家觀察一下,了凡先生爲什麽改造命運了?内行人看門道,我們不是只有拍手:了凡先生命延長了二十一年!當了大官!這個我們都知道,關鍵在哪?Keypoint在哪?外行人看熱鬧,内行人看門道。就在雲谷禪師這個增上緣殊勝一生能遇到高僧,又肯聼,命運一定變。福在受諫,能接受勸諫

而且,雲谷禪師也高明。成年人,你說:你這個不對,你那個不對,他肯定心裡面想:“要你管!”。所以,一般來講二十到四十歲,不能講了,只能暗示。四十歲以上不可以講了,要顧及他的面子了。雲谷禪師善巧,他只是反問。

我現在感覺,我們沒有學到這些高僧的善巧智慧。我們有時候一開口停不下來,都習慣灌輸別人,習慣説教,甚至於嚴重一點:洗腦。那個氣勢就是一定要對方接受我的意見

我現在觀察很多年輕人一聽他爸爸媽媽一開口,我看他們的表情就是這樣:那個眼神就是“又來了!”你説,年輕人一聼我們開口,就是“又來了!”你說他們能接受嗎?我感覺我們現在當父母的人,心太粗了。自己一開口就,如入無人之境,大家都得乖乖立正站好,聼我講話,也不關心人家的表情到底能不能吸收。人那個習慣一來,自己都做不了主。就像那個四川的厨師,客人説:“不要放辣椒。”他煮呀煮呀:“不要放辣椒!”還是放下去了,太習慣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沒察覺到。

所以,要把下一代教好,我們夫妻當父母的也要培養一些默契,假如又開始説教了,另外一半就摸摸右臉,提醒他停一下停一下。這樣比較不會尷尬。有些動作提醒提醒。

其實,這些方式都跟《禮記.學記》相違背了。【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硬拉他;【強而弗抑】強,是鼓勵,肯定,不要否定他。比方説,當父母的自己很認同漢學,跟孩子說:“你不走漢學,你人生就完蛋了!”你孩子下一個念頭:“我偏偏不走!看我會不會完蛋!”你就太强勢了,然後又講話很絕對,人家聼了不舒服。本來還有希望走漢學,你這麽一講,人家就不願意了。所以,我都請這些當爸爸媽媽的:“手下留情!”本來你的孩子應該可以來學漢學的。結果被我們搞的,教學的方式、教育的方式都跟《禮記.學記》不相應,他產生反感了

行行出狀元。你要順勢而為,恆順衆生。説不定他出社會了,在某一個領域去努力了,他感覺到漢學裡面的做人做事才是自己事業能不能再上一層樓的關鍵,這個時候他再來讀也可以,不要硬式操作,適得其反了

所以,孩子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那個控制要求,沒有放下,孩子一定是反著我們要的方向走,你硬拽人家,人家一定往另外一個方向要逃離。這個很正常的。【開而弗達】,開,是啓發,而不是一句話講到底,是啓發式的。父母老師假如都是灌輸式的也會影響小孩的悟性。

所以,雲谷禪師有智慧,他知道了凡先生的命都算過了,結果他知道了。他只是反問了一句話:“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你自己想一想,你應該考上功名進士嗎?你應該有孩子嗎?

下一句是關鍵“吾追省良久”,他反省了好一段時間,接著自己說:“不應也。”請問這個“不應也”假如是雲谷禪師講的,你覺得味道一不一樣?這個雲谷禪師說:“我看你不應該考上功名啦!”了凡先生聼了不舒服了。他自己講的。

我們順著雲谷禪師的話,我們問問自己:“我們應該越來越有福報嗎?”“汝自揣應可以往生否?”我們應該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我們有沒有資格加入蓮池海會的俱樂部?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假如我們現在都不經意的一開口就會講人家的是非,那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去,不就亂了極樂世界的磁場了?那邊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都是稱讚如來,沒有批評的。

老和尚也説,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我們佛號有沒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提的起來,妄念有沒有越來越少?這個要自己檢查。

諸位仁者,2024年走了一半了,我已經過了中秋了,我現在覺得一年對我來講是very important,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沒有太多的一年了。自己假如功夫境界都沒有提升,那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輪迴是路險,可不能再搞了。下次要再遇到念佛法門,那不知道要多少劫,可能還要再積個無量劫的話,那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我們遇到了徹法源底的道理,就應該依照這個教誨來思維。而了凡先生開始反省自己,就是從正報。短命、沒有子嗣,這個都是依報,隨著他的正報轉。結果他接下來就發願了,願力大過業力,這個命才能轉動都是業力做主,命運只有【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改習為立命之基,了凡先生也是反思自己一些個性上的問題,心量不夠大。講話太衝了,【直心直行,輕言妄談】,講的人家很難受,沒顧及到人家的感受了,而且沒有愛惜身體,你身體不好,就不容易有子嗣了。他把這些因找到了,從因上去轉變,果就變了。

《了凡四訓》要多讀幾遍,這部書真的是太重要了,道理講的很透徹,理得心就安了。而了凡先生,他發願做三千善事,做了十年。而且是用功過格,他都下扎實的功夫。了凡先生要下這些功夫,我們需不需要?我們不下這些功夫,有時候一天過去了,今天,有做錯什麽事嗎?有做對什麽事嗎?有時候,自己也糊里糊塗的。你看,了凡先生效法趙閱道,宋朝的一位名臣,【焚香告帝】,面對上天講,我今天做了哪些事,假如不該做的、不好意思跟老天講的,警覺性就越來越高了,不好意思做了。

那我們也可以效法這個精神,每一天在佛菩薩面前反思一天身口意的狀況。面對西方三聖,面對諸佛菩薩,羞恥心、慚愧心上來了,不敢跟佛菩薩講的,不能再起這個念了,不能再犯這樣的言行了。了凡先生這些理念、做法,我們都可以用在我們自己的修學上,也跟大家共勉今年是自知去習。修行人要有自知之明,用功過格的方式,老和尚也强調:用三根來觀照自己。這樣就很具體了。

像《十善業道經》以十個綱領爲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些經句也很具體,我們拿來對照對照。

而且,這三根的句子要落實,也是要下一番功夫。我們舉例【見人善,即思齊】,這個得要放下嫉妒心才做得了。所以,落實一句經句容不容易?得要放得下習氣才落實得了。

【見人惡】即生氣,【見人惡】,即指責,這個就落實不了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人惡,即内省】向内,也得要 見人過的習氣 放得下,這一句才能落實。

我們現在觀察觀察,我們現在在見誰的善?在效法誰的善?假如我們沒有落實的方法,這一句還是留在解而已,沒有行。怎麽行?可能你爸爸媽媽的優點,你是最熟悉的,寫下來;我們現在依止老和尚,老和尚的優點是什麽?寫下來,進一步,我要怎麽效法。都要下扎實的功夫,才能受用。這些經句叫法藥。藥要吃下去,藥不是讀一讀病就好了,得抓藥、熬藥、吃下去。

我們可以拿一個《思齊錄》專門記下來誰的優點,常常看,常常效法。不知不覺,你很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很主動的去效法別人的優點,就養成習慣了。

經句只要落實一句,命運就開始改變了。

大家想一想,見人善,即思齊,落實了命運會不會變?鐵定變!因爲心變了,正報變了,依報就變了。

“西方極樂世界佛心清淨,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也非常清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因爲不相應,心淨佛土淨。一切行門,我們在修行了,以淨心為要,所以,修行的第一個目標:得清淨心。怎麽得清淨心呢?要持戒,守禮。因戒得定,這個定就是清淨心

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第一個目標是清淨心。持戒當中第一條:不殺生,不惱害衆生。一個人會考慮:“我不要惱害衆生”,他的心是柔軟的,他不會常常順著自己的情緒、順著自己的脾氣,他會顧及到別人。

比方説,開個門,人不閑,勿事攪。住在宿舍裡面,關門不能“砰!”一聲。人家可能已經休息了,把人家吵起來了。他的心就越不隨順他的習慣,這些不好的習慣就慢慢就少了。心越來越慈悲,慈悲跟清淨都是真心,就相應了。

而且,今天你惱害別人,你能得到安定嗎?你種了惱害別人的因,你怎麽可能得到安定的果?

我們有時候自己開始着急了,自己沒有發現,人一急,講話就會衝。一急心裡浮躁,感受不到對方的心情,講了讓人難受,自己不知道,很可能搞得跟我們一起工作的人都生煩惱,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我們要突破:習氣使然渾然不知。實在講,我們惱害了很多人,一定是我們很急躁,心不清淨了。所以,一定要重視清淨心,一切言動都要安詳,看看自己的言語動作,安不安祥,還是都有點急,有點衝,都要生活的一言一行當中修。修行沒有大小事,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心在起作用。

修行人不能修的:有人在的時候都比較溫柔,舉手投足都輕輕的;沒人在,另外一種狀態了。反正沒人看我了,我終於解脫了!這樣不行,這樣入不了不二法門。人前是一種狀況,人後是一種狀況,入不了不二法門。而且,這樣修會修出問題,變成表面文章,演給別人看的。

人前人後一樣,有錢沒錢的人面前一樣。地位高地位低一樣,這才是平等心,修行的重點。清淨平等覺,真心。學佛最重要的恢復真心,在哪裡恢復?在一切境界面前,用對心。

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清淨心,心淨佛土淨。極樂世界也是自己的心現,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我們清淨心才能成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只是我們的增上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你看,我們念一次《無量壽經》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熏陶我們了。

不知道大家念完一遍《無量壽經》有沒有感覺自己身心的狀態提升了不少?我看你們點頭的人不多,我們是念之後說:“哎呀,終於交差了!今天這個定課我終於完成了!”不能把定課變成交作業,這樣你小時候那種交作業的心境就延申到學佛來了。

我印象當中,我們小時候那個交作業就是,下了課了,馬上就是“啪!啪啪啪啪!”因爲寫完作業就可以玩了。那個字龍飛鳳舞的。你寫字寫得龍飛鳳舞,影響修行,【字不敬,心先病】。所以,什麽時候是修行?寫一個字也是修行。修行沒有大小事。

因爲寫字的時候,很着急,我們用真心的功夫就斷掉了。要不間斷用真心,我們的境界才能向上提升。

我們念《無量壽經》你看,極樂世界的正報,顯我自心。我不知道大家感覺怎麽樣,你看,念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因地發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你念的時候,有沒有感覺這個心量在拓寬了?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大家隨文入觀的時候,有沒有感覺自己的心量擴大了?往往念到那一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自己眼角有點淚水出來了,阿彌陀佛的這種誓願力觸動自己的善根。

【一切皆成佛】這種心量。【托彼依正,顯我自心】。

所以,心不清淨不能往生的話,“這一句佛號要會念,不會念的,雖念不能往生。怎樣是會念?”這個“會”字,我們要重視。老和尚常問我們:“你會嗎?”會不會修行,會不會念佛?

接下來指導我們,怎麽是會念?“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心就清淨,這是會念。”而且,這個“會”裡面,不是硬壓自己的妄念,不求一心,不斷妄想,“我要把它念掉!”太用力了,只要字句分明就好了。妄想千般皆不管,你去管它不是又打另外的妄想了?一聲佛號要分明。攝耳諦聽,隨它去。不要去管它。你只要專注你的字句分明就好了。所以,這是會念。【不念過去,不念未來】,過去未來都是分別執著,【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求,就是有點着急了,急於求成了。【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不會念,念了也不能往生。”古人提醒我們,不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可是,念佛要念得得力,也得老實念,而且不能間斷。最起碼每天都要有定課念佛,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也要看看自己在固定的哪怕是二十分鐘,因爲現在人,家庭、工作責任都不輕,二十分鐘應該有。甚至於是有些在都市裡面,光是上下班,可能要超過一兩個小時的交通。這個時候,你在地鐵..都可以用功。你看,三十二拜不需要太長時間,五經一論精華都在裡面。你就可以做功課了。

然後,念佛的時候,一切莫管,萬緣放下。都要觀察自己能不能越來越佛號提起的時候,一切的事都能放下來,平平常常,老實念去。我自己也是只要晚上沒有上課,就很願意、也很歡喜跟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那半小時是非常期待的時光,【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念半小時就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你半個小時,身意柔軟。本來很累的,念半小時之後,身心的狀態好很多,當然期待念佛。大家可不要:“哎呀,怎麽又要念佛了!”這樣會討厭念佛,就麻煩了。

你假如念得已經很不耐煩了,可以先起來讀讀經、關心關心別人,不要常常念著心煩意亂,最後反而不愛樂念佛,這個可能會有流弊。大家都要觀察自己的狀態。

“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就成功。”最淺的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成片了,老和尚說就有把握了。成片不難。只要肯下功夫,【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也要很有耐性,有恆為成功之本。每天不間斷的用功,就越來越提得起來了。

夏蓮老説的,【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矢,是箭;的,就是射中靶心。你看一個人一射到靶心了,請問他曾經射過多少箭?那成千上萬都有了。

【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綉花針。這個是講李白的故事。這個故事跟我們修念佛法門,有沒有關係?有。念佛也是要用這種耐性。但只老實念,不要問如何。老老實實,一句接一句就對了。一念一彌陀,念念相串即是佛,都要下這個鈍功夫。

我們現在就怕修行,還想著急功近利,投機取巧,不行。做鈍功夫,是真正的捷徑。海賢老和尚就是榜樣。我們好像這個四十八願,我們共同學習完,接下來我們學習老和尚讚嘆海賢老和尚的三集,内行人看門道。老和尚内行,我們學著他,懂得怎麽觀察善知識,怎麽效法賢公這樣的善知識,我們能觀察出來,肯效法,應該也是萬修萬人去,這是好榜樣。

“佛在本經講「一心稱念」,「一心」、「一向」,都是心地清淨才能做到。”你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假如過去、現在煩惱很多,那就夾雜了。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容易。理得心安,聼經明理了,哎呀,這些念頭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有什麽好糾結的呢?過去的事都過去了,而且,無債一身輕,有什麽好糾結的?有什麽好不甘心的呢?還是不信因果嘛。

未來有什麽好擔憂的?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有些人,我們說改習為立命之基,要把性格習氣改掉。有些人的個性就是喜歡操心,瞎操心!都是擔心未來。

我以前也挺會操心的,現在改了一點點。尤其聼了老和尚說:佛菩薩安排,交給佛菩薩。這個方法挺好用的。自己別操心,但是,要好好提升自己。

可不能,現在有一個詞,最近常常聽到,叫躺平。不能當躺平族。還是要很好的提升自己,不爲自己。老和尚說:“願力超過業力”,可以是乘願再來,不一定要等來世。所以,佛法都可以用在當下。

“「一心」、「一向」,都是心地清淨才能做到。我們有疑惑,心就不清淨;”所以,不懷疑,才能清淨,才能淨念相繼。所以,有什麽疑惑,大家法眷屬可以互相探討。剛好這個月三十號我們有交流。當然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有些人問問題,他自己都沒有思維過,就變成依賴,這樣也不好,依賴別人給他答案。自己用所學的經教思維過了,還是不能解決,那可以查一下google老師,還是baidu老師,把關鍵字打出來,尤其要打上淨下空老和尚,這樣老和尚一些佛學問答就出來了。但是,你也不能變成依賴,你要從中能看老和尚怎麽思考問題的,老和尚怎麽應機説法的,老和尚怎麽把經教用在解決問題上。家庭問題怎麽解決,工作問題怎麽解決,原理原則在哪裡?你不是去依賴老和尚給你答案,這個就不善學、不會學了。這個“會”字很重要。

比方説,成德剛好有這個因緣,21年(前),去了海口,那我總不能每天遇到什麽情景、人家問什麽問題,我就打電話:“老和尚啊,這該怎麽辦啊?”老和尚:“這個學生煩死了。”

其實,那個時候,老和尚不認識我,不知道我這個人。但是,這一點我覺得我很lucky我很幸運,我一學佛,就是聼老和尚的錄音帶。我(的)一個同事送給我的,他都沒聽就送給我了。我怎麽知道他沒聽呢?因爲他給我説:“這是一個大陸的法師講的”。老和尚那時候在臺北,他這句話害我見不到老和尚,我都著相了:“在大陸,我又去不了。”

所以,人,有時候會錯過因緣。明明那一套就是送給他的,他都還沒聼就送給我了。後來,我學了之後,有回去供養他。要報他的恩德,他送給我的。

聼了差不多五年,專聼一個老師,我也剛好沒有其他的因緣,就專聼老和尚的。只要有時間就聼,吃飯的時候都是聼經,因爲太難得了,這麽好的善知識的法。

後來五年後,就到海口去了,自己都不知道,聼了哪些東西都不記得了。可是,人家一問問題,老和尚的教誨很自然就起來了。專聼一個老師,聼了五年以後,有這個好處,所以,幸好還活到現在,還沒有被問倒。這個就是有老和尚的法的好處了。

當然更重要的,你要掌握老和尚在處理事情、在修行的一些原理原則。你看,五心、五行,就是老和尚一生修學掌握住了佛陀一代時教的綱領,綱舉目張,自己要掌握住。老和尚教學的重點、修學的重點都要掌握住。

“我們有雜念,心也不清淨;”所以,要不夾雜、不懷疑,這個才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了。覺明妙行菩薩(的)這九個字很重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落實了大勢至菩薩教導的“淨念相繼”,而且“都攝六根”,攝耳諦聽,其他的五根就收攝回來了,因爲我們這個世間,耳根最利。你自己靜下來念半個小時佛、一個小時佛你就慢慢感覺攝耳諦聽的重要。那你就越專注聼,妄念就越來越少了。

像成德念這半個小時,最近感覺有一點很重要,提供大家做參考。比方,阿-彌-陀-佛,這個“佛”,我念完之後,我的耳朵還在聼這個“佛”字。然後,我又接著阿-彌-陀-佛,這樣妄念進不來。這是個人的一點小心得,供大家參考,因爲那個“佛”字在我的耳中,請問我們聽到這個“佛”字是什麽意思?就是阿彌陀佛啊,這個“佛”字有在我的耳中,也有在我的心中,我就不容易打妄想。

“有妄想,心也不清淨,都不能在今生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有一定的水準,極樂世界徹上徹下,心地都清淨、平等、覺,”其實,我們真的真信切願,懇切,歸心似箭,念佛就專心了。

想去又不想去,這樣念得就不懇切了,看破這個世間,【五燒五痛,久後轉劇】,閻浮不可留,輪迴路險,搞煩了,不能再搞了。萬緣放下,這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大家不要聽錯了,心上要放下,事上隨緣。

所以,這個“離”,不是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般若是離相,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是《金剛經》說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般若,修一切善法,你在修一切善法的時候,你沒有著相,布施就有波羅密了,忍辱就有波羅密了,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都會遇到同一個境界,這是必考題,叫不挑境界。是離分別執著,不是離境界。這個境界爲什麽來?這個境界不去找別人,幹嘛找我冤有頭,債有主。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大家認同嗎?

所以,你現在面對的逆境惡緣,能不能有逆境惡緣的念頭,因爲你欠人家錢,人家才來的;你欠人家情,人家才來的。還跟人家對立,那不是不還錢嗎?我們不是變成無賴了嗎?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成德也經歷過一些事,也挺有經驗的。你欠他的,你走到哪,他一定追你追到哪,你跑都跑不掉。不過,還錢也要有智慧,你也可以用法緣的狀態還他錢,你搞成情債去還了,還錢也挺累的。因爲你搞成情債,最少也得還幾十年。對呀,比方説,你走入婚姻了,那就要幾十年還了。你可以,把這個情緣轉成法緣。這個就要靠佛法了,要會轉。

最重要的:謹防業力發動,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

“極樂世界徹上徹下,心地都清淨、平等、覺,也就是本經的經題。經題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標準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要不迷惑。不迷就是覺,什麼是不迷?不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迷,不為世間財色名利所迷。不迷就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往生,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而且,我們也聽過【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根就會把我們扯到地獄去。假如我們一觀照:還不止一根,那就要下功夫去慢慢把這個欲放下。這個要下格物的功夫了,革除物欲。其實,能看破,這個欲對自己是傷害的、不好的,你把它看清楚了,不要再作賤自己了。所以,看破難,放下容易。

我記得,我自己以前很喜歡喝汽水。後來我知道汽水怎麽來的?石油裡面提煉的,哪有什麽橘子?什麽橘子汽水,那個都騙人的。它是石油裡面提煉的什麽酚有哪個味道,根本就是化學的東西,而且對自己的胃很傷。我明白了,從此不喝了。擺在我面前,我也不會動。不能找自己麻煩,要自愛。吃的東西,我也是比較忌口的,對自己身體不好,再香我也不吃。我是感覺“知”難,“行”易。

包含,這個是食,你真的看明白了,放下不難。還有你看,《無量壽經》說,【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我記得當時候,我還為情所困,這個是個人秘密,你們不要對外講。我還留著淚,真的留著淚,【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我還念著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晚課,然後還哭著傷心,突然讀到【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都是你自己在那裡折磨你自己,人家又不能體會,你何苦來哉?

就在那裡執著,對方怎麽不多理解我一點?他又不是菩薩,菩薩才有同體大悲,你怎麽去要求人家做不到的事呢?所以,不是他的問題,是我自己太執著了。他我執還沒放下,怎麽可以隨時體會你?我們不是強人所難嗎?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看清楚了:真的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你還要自己找麻煩、還要自己折磨自己嗎?那一段讀下來,眼淚自己停了,從那一刻開始,到現在已經經過二十多年了,沒有再爲情感掉一滴眼淚了。

所以,我個人體會:看破難。你真正看清楚了,你不幹這種事了,你再幹都覺得自己很好笑,因爲你看明白了。

財色名利,看破了,名利根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去爭那些東西,不是跟自己往生作佛過不去?何苦來呢?

所以,不能被五欲所迷,這樣才有資格往生。老和尚勉勵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這句「阿彌陀佛」一定要念到心清淨,心平等,覺而不迷,我們就很有把握決定往生。”因爲這三十九願,【莊嚴無盡】是講依報,老和尚透過經文,讓我們找到根本,依報隨著正報轉。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清淨,感得的依報環境,無比的莊嚴潔淨。”當然,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而,信跟清淨有沒有關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一個人真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他說他還會想五欲六塵嗎?他信得深,他願就切了。他恨不得下一秒鐘就去了。他就不留戀這個世間了,他心就清淨了。所以,這個“信”字很關鍵。【信為道源功德母】,

“就像經上告訴我們的,西方世界的地,不像此界是沙土,它是琉璃地。琉璃,我們沒見過,只是聽說而已。佛怎麼形容,我們也無法體會,沒有見過!跟我們這個世界綠色的玉比較接近,當然我們的玉遠遠比不上西方世界的物質,我們稱之為「翡翠」,綠色透明,很希有,大家都看得很名貴。西方世界的地質就是琉璃地,透明的,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黃金是舖路面的。我們這裡黃金也看得很寶貴,多少首飾都用黃金做的。極樂世界的黃金相當於我們的柏油,舖馬路用的。”

大家聼完老和尚這一段,以後看到人家帶翡翠,要馬上跟淨土為歸聯合在一起。那個是大地。看到人家的首飾是黃金的,那是我以後舖馬路用的,你也不會羡慕。你見到一切人事物,都跟往生淨土相連接,那你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

比方説,我們洗澡,每天都要洗。你在搓的時候:“哎呦,怎麽有污垢”,你就要想:“我要換輕虛之身無極之體”,你看,每天,刷牙洗臉,洗臉還要洗好幾遍,真麻煩,你看極樂世界都不用洗臉,也不用刷牙,也不用吃飯,多省事!一切境界你都轉去思維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就越來越想去了。這個地方太麻煩了,伺候這個主人,挺不輕鬆的。這個主人是誰呀?這個臭皮囊。每天伺候它不少時間,它要吃飯了,你不得不給它吃,它要睡覺了,你還不得不睡。

到極樂世界才自在,才做得了主。沒關係,接下來才幾十年,咬緊牙關,換個無量壽,很值得!

“西方世界是七寶世界,居住的房屋建築材料都是七寶,的確是珍寶宮殿,所以莊嚴。莊嚴就是美好,我們今天講美麗、潔淨、一塵不染。真的是心清淨,身心境界都清淨。不需要打掃、不需要整理,永遠是那麼樣的整齊乾淨。”

這一真法界,不會變。

“『光麗』。「光」是光明,因為一切都是珍寶所成。我們這個世間的珍寶不會放光,光照到它,它有反射的光,自己本身不放光。西方極樂世界的珍寶,本身放光,寶是紅色的就放紅光,是藍色的就放藍光。它不但放光,還有香氣,這很奇妙。而且它是柔軟的,不像我們世間的珍寶是堅硬的,黃金有相當的硬度。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薄得就像絲綢一樣,可以做衣服穿的。七寶之體,都非常柔軟。”

七寶它的本體,像金子可以做衣服,金是衣服的體,但是,這個體非常柔軟。其實,因爲心是柔軟的,東西就是柔軟的。心是清淨的,東西就是乾淨的。“這是我們很難想像的光明、美麗、華麗。”

所以,《淨修捷要》其中有幾拜就是這個依報的莊嚴。【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你看,風一吹你會開智慧;花雨,花會下下來;妙香,每個東西都放香氣;天樂,白鶴、孔雀、鸚鵡、迦陵頻伽,都能說法,這個是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都放光,也有香氣,遍滿佛土所以,不用擦香水,現在香水好貴。所以,你看,什麽都可以跟極樂世界連在一起,你就越想去了。

“『形色』,「形」是形狀;「色」是色彩。形狀與色彩種類繁雜,不可稱量。『殊特』,「殊」是殊勝;「特」是很特別。不是這個世間所有的,也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想得出來的。”

“『窮微極妙』,就是微妙到極處。這是前面經文所講實際理體,相即不二,”性相是不二的。“完全是性德變現的作用。”所以,極樂世界整個依報的莊嚴就是阿彌陀佛的心變現的,當然殊勝,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變現的。但是,我們念佛是果地門,他力派,老實持名,就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了;功德圓滿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也是自己的心作心是。所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老實持名,全攝佛德成自德。所以,這個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知,是佛的境界。

“『無能稱量』,「稱」是稱說,「量」是衡量、度量。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稱量,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神通道力,我們在經上看到幾乎都是七地菩薩以上,這種智慧能力絕對不是聲聞、緣覺可以相比的),他們也無能稱量。

『其諸眾生』,指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具足七地以上的智慧與能力。

『雖具天眼』,他們的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都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怎麼能去供養十方諸佛?像前面願文所說,他們具足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的能力。

『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這就說明七地以上的菩薩,都沒有能力完全了解、完全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到底有多少種、有多少數量、有多少形狀、有多少光彩,說不出的。阿彌陀佛說,要是有人能說得出來,他就不成佛。現在他成佛了,說明七地以上的菩薩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西方世界的確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徹底了解。”

“我們常常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到底莊嚴到什麼程度,諸位讀了這一段文就可以了解。這也給我們具體說明,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所說,這個法門、這個經典,只有十方諸佛才有能力宣揚流通,只有諸佛才徹底明瞭。九界有情,如果不是蒙彌陀威神加持,不但你不能說,也不能理解。我們今天能稍稍明白一點點,都是蒙彌陀威神、十方諸佛的加持。”

我們聼了能相信,能生歡喜心,這個也都有我們曾經供養的一切諸佛在加持我們,我們才能聽得懂,所以,恩德太多太多了。阿彌陀佛發了願,還有諸佛在加持我們,我們都不能辜負他們的慈悲。可能這些諸佛,生生世世都跟著我們,隨逐於我。我們不願意辜負諸佛如來,這個慚愧心、奮發的心就起來了。慚愧,奮發,改過。我們不止不能辜負,我們還做本師跟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諸位念到這一句經文沒有跳過去吧?隨文入觀。

也是老和尚常常期勉我們的【為人演説】,【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不是往生了,才配合阿彌陀佛度衆生。佛法的義理都要在當下去落實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一起來念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