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 2024

成德法師 20240619《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619《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先一起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六品,四十八願,老和尚講記。我們翻到二百一十七頁,我們先將這一段經文念一遍:【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文包括第三十七、三十八兩願。三十七是【衣食自至願】,特別在娑婆世界,無論古今中外,我們都感覺到生活相當的辛苦。我們說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為生活奔波。佛法裡面也是常説到:【法輪未轉食輪先】,吃不上飯,要修行,不容易了。

儒家也是强調:你要衣食足,才好學禮儀,這些教育。身安才能道隆,吃不好、穿不暖,他心要安下來修行,不容易。

所以,“如果生活不安定,對於修行會有很大的障礙。凡夫畢竟是凡夫,如果明天沒得吃,要是說情緒心理毫不受影響,那是相當有功夫的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到。”儒家也是這麽講【無恆產而有恆心者】,他沒有財產,但是,他那個向道之心,利益蒼生的心都不會改變;【惟士為能】,那是真正把聖賢書讀進去的人才做得到。

我們在課程當中也多次跟大家談到一個重點:教人以善勿過高,不能高標準要求人:沒得吃,也要向道。那個可以要求自己。忠恕存心,你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一個片子叫《商道》。當然不是介紹大家去追劇,因爲在戲劇當中有幾個片子很好。我們有節錄菁華,看菁華就好了。

還有一個片子叫《醫道》這個片名取得很好,這個“道”字,點出了我們現在各行各業最需要的在哪裡。不只是各行各業,可以説各個角色最需要的,就是要回到“道”上來。

當父母,有沒有父母之道啊?當老師有師道。你看,商業界要有商道,醫學界要有醫道。大家想象一下,一個醫生沒有道德,你敢給他看嗎?一個老師沒有道德,你的孩子敢給他教嗎?假如當父母的,不知道怎麽當父母,那他就很難把孩子教好了。

可是,人不學又不知道。得要透過學習,就像我們有因緣到團體、道場服務,這個是團體裡面的關係,家庭裡面有夫婦、父子、兄弟;延申到團體,那是君臣關係、朋友關係。假如我們現在團體裡面當領導,假如人家問我們:“怎麽當領導?”我們能答得上來嗎?假如答不上來,那我們每天在幹什麽?我們依什麽標準在做領導?這是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不能說“我發心就好了”,發心是很重要,但是你不懂得怎麽扮演這個角色,要學。其實,真正發心的人會不會去學?他假如發了心,不去學,那是嘴巴所說的了,那是激動的了,不理智了。

佛法教我們不能偏,什麽時候會偏?一激動了就會偏,不理智了,偏在一邊了。經典是理智的。

所以,我們不能意氣用事,不能感情用事,這個習慣很强。所以,我們修學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其實,就是要隨順經典,聖賢佛菩薩教誨在哪?在經典裡面。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

孟子有說【徒善不足以為政】,你只有善心,你沒有辦法把政治辦好。大家不要一想到政治,馬上腦子裡就是當國家幹部才是政治。管理衆人之事就是政治。那你當父母的人,你家裡有沒有三口人以上啊?那你就要為政了。

所以,《易經》有一卦叫家人卦,《易經》裡面提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你看,家庭裡面有嚴君,這個“君”是誰呀?當父母的人。

所以,老和尚有一個專題叫【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代表要把一個角色扮演好,這三個精神都要有。比方説當父母的人,你都不做之君,不以身作則,不大公無私,你很難把小孩教好。

比方説你有兩三個孩子,你比較偏心哪個孩子,教不好了。小孩的心裡面:“爸爸媽媽偏心了”。被你偏愛的呢?他會傲慢;被你比較忽視的呢?他會自卑,甚至會有反社會情緒。他覺得父母偏心,這個怨積著了,到學校去又覺得老師不公平了。積積積,積到某種程度,爆發出來了,就有可能有反社會情緒了。我們現在看到大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一些行爲:“哎呀,怎麽這麽奇怪呀!無法想象!”有果必有因。所以,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個社會能不能好,細胞決定的。所以,成家的人很有責任,當然我不是推脫責任,我們出家人也很有責任。我們出家是要代佛説法,要把正法能夠介紹給廣大的群衆。成家,就很有責任把家治好,把下一代教好。

所以,在禮儀當中,婚禮是最隆重的,最繁瑣的,然後也是很慎重對待,都要祭拜天地祖先,代表這一件事攸關社會的安定。因爲很隆重,就是告訴我們:人生最好一次就好了。

所以,你當父母也要把這個“君”,領導的角色要扮演好。你當父母的也不是聖賢人,也還在學習,那當孩子提的意見有道理,我們當父母要不要接受?你們沒什麽反應,這個問題還要思考這麽久。還是要納諫。

所以,老和尚他都應機説法,爲什麽會講這個主題?當然,這個主題我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可是我們有沒有重視它?有沒有實踐,隨時在我當父母的時候,我在觀察我的心,我的言行有沒有符合君親師的精神。我們不能:道理,懂一堆,然後都沒有用出來。這樣我們看看家裡的人會很認同我們學傳統文化嗎?會佩服我們嗎?而且對我們自己來講,聼了很多,你說做了哪一句?想半天,好像沒有。傳統文化會帶給我們傲慢,【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所以,解行相應是修學的重點。感覺我們這一兩代人的修學,這個偏,比較普遍,就是偏在“解”,沒有“行”;所以,我幾乎很少遇到一個人學佛結果家裡的人都接受,都支持他,慢慢的也都進來學,這樣的家庭不是太多。

所以,這樣偏的現象,我們得要慎重對待。爲什麽老和尚說要扎根。因爲我們一接觸佛法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用淨業三福來講那是第三福,它前面還有人、天,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思考一下,不孝敬父母老師的人能發菩提心嗎?菩提心是第三福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不犯威儀】,你看,第二福,你要給衆生做好樣子。我們今天在家裡面,面對晚輩,我們都夫妻呀,甚至當爺爺奶奶都在孫子面前吵架,你說:“我是修大乘的!我有發菩提心!”你相信嗎?不能學高了,要很踏實。

你看,老和尚說,在古代,所有當長輩的人,都有一個共識:不能給晚輩不好的影響。要吵,關起門來,不要被他們聽到了,看到了。我們忍不住脾氣,就做不到了。

老和尚這些話重複了很多遍。我們現在還有沒有在晚輩面前爭吵?假如還有,那我們得不自欺。我們連基本做長輩的態度都不足,怎麽行菩薩道?要扎根。

老和尚就是遇到了當父母的,覺得孩子不聽話,老師覺得學生不好教,做領導的覺得下屬不好帶,聼了很多,老和尚就講了這個專題。要君親師三個精神都掌握住,才能把這三個角色扮演得圓滿。

你只有當父母親,你愛護孩子,可是你沒有以身作則,君,沒有大公無私,包含孩子出現一些問題,你沒有抓住機會教育點引導他,那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了。

你是當老師,做之師,可是你還是沒有以身作則“君”,你沒有把學生當自己孩子一樣的愛護,你沒有做之親,沒有做之親,孩子要信任老師也不容易了,沒有信任你怎麽教他?

而我們看這個五倫當中,君仁臣忠,領導者要仁慈。父慈子孝,這個都是在每一個倫常角色很重要的精神。我們有沒有慈愛孩子?真的慈愛了,在他成長最關鍵的這些年,一定要好好陪伴他,護持好他。他最需要的時候,你跑去賺錢了,那是自己的骨肉。《孝經》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最親,父母親,自己的骨肉,你都狠心撇得下,錯過了他最重要的教育時期。那這個就不是慈了。

君仁臣忠,君要仁慈,下屬會盡忠。我們剛剛説到的,你當領導,總不能你吃香的喝辣的,然後,底下的人在哪裡借錢,用信用卡在那倒來倒去的,你都沒有關注到他的生活,那你説底下的人會對你很盡忠?你的團體向心力會很强?那不可能。

我們在大陸有一個公務員的榜樣:焦裕祿先生,他任勞任怨,四十多嵗累死了。結果你看,現在蘭考縣本來是一個風沙很嚴重、很貧瘠的地方經過他治理之後,現在發展的很好。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表現他的仁。

剛剛跟大家説到《商道》我們菁華版裡面,這個是真實的故事。《醫道》《商道》都是依真實人物改編的。而這個《商道》裡面...先生,他是官商,事業做得很大。可是剛好他遇到:人家一定要他行賄,他生意才做的成,他堅持住了,而他做了什麽動作?他把自己的家產變賣,分給他底下的人,讓他們都有資本可以做小生意,自己的妻女住的地方都沒有。他是先考慮底下的人。你看,忠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好像是住的地方不好了,不是沒有住的地方。

後來,戲劇裡面的主角...,他後來發跡起來了,要把自己本來的老闆的妻女接到好的地方去,...的女兒,很有志氣,她說:“我們可以自立更生。”

所以,我們看這些真正在人類歷史當中有成就的領導者,他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我們要體現在我們的團體裡面。

所以,家也是個團體。企業、道場都是團體,都要把君臣關係經營好。把底下的人照顧好,他們才能安心為大衆服務。

這一段我們教人以善勿過高。“如果明天沒得吃,要是說情緒心理毫不受影響,那是相當有功夫的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到。”不能以高標準要求別人,以低標準要求自己,這個人家不會服氣的。

當然,講到這裡,我們嚴格要求自己。我就想起老和尚有一段法語:“一天沒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假如一個禮拜沒飯吃,那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我印象中初學佛的時候,我感覺老和尚運用這個《禮記.學記》裡面教學的理念,運用得爐火純青。

比方説,我們常説的【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當其可之謂時】,這個叫及時教育法。你看,老和尚跟人家打招呼,人家問:“你是哪裡人?”老和尚:“我是地球人。我們是同鄉。”你看,對方一聽終生難忘。這個老和尚這麽幽默!同時受教育了。現在地球是村了,地球村,互相相關。心量大一點,不能分自分他,分你分我。《金剛經》教我們:不要有【我相、人相】都在分別執著;【衆生相、壽者相】,要離一切相,才有般若,才能到彼岸。一著相,就是搞六道輪迴了。

所以,心量擴大,不要分別執著。【當其可】不只跟老和尚新認識的朋友受教育,我們這些弟子在旁邊也受教育。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就是循序漸進,不要揠苗助長。所以,老和尚先教我們要扎三根,循序提升自己。

【相觀而善之謂摩】,老和尚常常會舉海賢老和尚做榜樣,讓我們觀摩他、效法他;劉素雲老師。甚至於念佛,大家都要重視這些老和尚舉的例子。

比方説,談到念佛,怎麽個念法?學鍋漏匠。舉這個例子,很有味道,代表現代的人最好這麽念,比較妥當。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

我也遇到一些同修,念佛不睡覺,幾天不睡覺,確實是蠻精進的。開始出現一些幻像了。這個修行路上會有很多境界,還是要記住善知識的指導。

包含打坐,你最好有修打坐修得很正確、功夫很深的人指導,不然到時候,有哪些氣動了,哪些影像了,你一著,可能就陷進去了。好像佛門有個規定,打坐的地方最好都要挂楞嚴咒。天魔、其他空間的這些衆生很多。有很多人偏邪了,因爲被這些衆生一干擾,還以爲自己很厲害,有神通了。就跟鬼打交道去了。佛菩薩不以神通度衆生。出現這些好像比較特異的能力,你一著,一喜歡神通,可能就偏掉了。我們還是老實念佛比較穩妥。不要去求神通。

老和尚舉這個鍋漏匠,就是希望我們照這樣去修。有些人性格比較極端,他就要用很猛的方法來修行,還是要適中,中道為好。

我遇過同修:“好!我就念到往生!”幾天不喝水,不吃飯。後來,旁邊的人擔心了,寫信請教老和尚:這樣好不好?老和尚說:“不好!停下來!”結果他繼續做。我現在感覺能聼老師話的人都不是太多。那個執著勁一起來,誰也攔不住他。如入無人之境。我們就不説別人了,你說我們真的遇到境界的時候,老和尚的一句教誨提得起來嗎?所以,我們看這個例子,拉回來(自己身上)。

真的孝親尊師擺第一位了,父母的叮嚀、老師的教誨是最先能起來的。所以,經歷這些事件,對自己也很有啓示:我有沒有或多或少像他一樣那麽固執?

真的繼續念。最後呢?當地政府制止他了。大家再冷靜想一想:最後他走了,誰能證明他是餓死的,還是往生極樂世界了?流弊就來了。你看,連當地政府都關注,我們別幹這些極端的事,造成上層的誤會。你看老人家不是這麽教的,我們這些弟子都讓老和尚背黑鍋了。我們不能幹這種讓父母、老師、領導背黑鍋的事,這樣怎麽去作佛?做人的基礎都沒了。

結果,這一個同修,後來想到了,一個人能幾天不吃飯,你説他的身體素質好不好?夠好的吧?這一次下來,大不如前了。所以,佛法就是中道,儒家的中庸。不要走極端。

你説以前有精進佛七呀?七天不睡覺,精進念佛,那是以前人的根性,李炳南老師到了台灣,曾經主持過一次精進佛七,後來確實有一個人出了點狀況。李老是有功夫的,他後來花了一些時間把他調正常了。後來就不敢再辦精進佛七了。

已經洞察到衆生的根性,沒有像以前這樣了,這個都是這些善知識的觀機。我們都要去體會,老和尚爲什麽常用鍋漏匠來給我們效法?這個都是相觀而善。

剛剛講的這個教學法,第一個是【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你看李老用的很好,李老跟老和尚說:“你講的不好,還好;你講的好,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後來真的住的地方沒了,老師已經講過了。老和尚說了:“一天沒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就往生極樂世界了。”聽了這一段話,不怕沒飯吃了。這個都給我們心理的建設。當然,我們還是守住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講到這裡,我們也要念護法恩。護法,照顧弘法人的生活;弘法的人專心致志。條件允許的話,弘護最好是分開。大家聽我講話,不能只聼一半,【條件允許】這句話不能幫我delete掉,不能刪掉。不然,你的團體條件還不允許,這個領導在安排工作,然後你把我抬出來了:“成德法師說。”那我就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

就像成德自己是有教學,又有行政工作。但是,底下的人,假如條件允許,我也是希望他們弘護分開,因爲專注做事情更容易深入。所以,我也跟大家說,【條件允許的話】,成德就要放下手機,讓身邊的人去處理就好了,我才能更好專注,深入經藏。不然,大家一聽:“這個成德法師怎麽講就是那幾句,就是那幾個故事,了無新意。”

本來這些大衆跟我都有緣,你看,我自己都沒成長,“算了算了,不聽了”。那我就沒有禮敬他對我的緣分了。人生總有取捨,都還是要從大局去考慮,不能感情用事、意氣用事。也不能因爲習慣了,而不做調整。

像最近中醫師給我說了,說我是長期氣血耗損太厲害。就好像一個機器,長期工作都沒怎麽停下來,一下子有點停不下來,都有一個慣性。

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爲。請問這個身體有沒有在跟我們說法:“主人啊,你哪裡做得不妥當。”比方説,今天胃疼了,這個胃有沒有在給我們説法?胃疼的人往往吃飯都比較快。咬沒幾口就吞下去了。所以,本來在嘴裡面,消化液口水就有消化功能了,你都不盡這裡的本分,統統推給胃了。自愛才能愛人。我們學傳統文化,從孝道下手,孝道又從哪一句下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因爲剛好來參加七天漢學營,跟這些年輕人交流。結果這個攝影棚的電視特別大,所以,我看你們看得很清楚。你們都沒打瞌睡。結果坐上來,首先看到自己,因爲那個熒幕一開始打出來就是我的像,我一看:“哎呦,怎麽痩這麽多?今天看得比較明顯。”這幾天得多吃一點,不然不敢給我俗家的老菩薩打電話了。不然一看:“哎呦,這幾天怎麽痩這麽多?”這個是很慚愧的地方。

古人說【細水長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修行的本錢所在,借假修真。我們可不能學了佛了,反而透支這個身體,這個又是有所執著了,佛法就是教我們別執著。你不要貪愛這個身體,也不能糟蹋這個身體這個才是中道。

所以,還是要把身體照顧好。不然,就像我接觸到一些大衆,看到那時候,還沒出家,他說:“蔡老師,怎麽跟著你的人都這麽瘦啊?”你看,人家有點害怕了。到時候:“成德法師,怎麽跟著你的人都吃不飽啊?”你說人家還敢跟著我嗎?所以,這一些部分,都要考慮到。

所以,護法是事業的根本,有好的護法,弘法的人可以發揮。就像我也負責單位,我也是護法,也得要照顧好團隊的人。

護法是事業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

待會兒還有加持的根本。就是你依止的老師。

老和尚提到:“佛陀在世的時候,生活方式是乞食。當時在家的信徒、社會大眾,對於出家修行人都非常尊敬,知道供養。”這個是在印度,印度是宗教之國。都是在走解脫的路,欲望就要淡;欲望太强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修道人都是示現安貧樂道,用乞食的方法。

“雖然如此,還有托不到飯,托空缽回來的。這是從前的生活方式。”當然佛門一缽千家飯,雖然沒有托到,其他師兄弟有托到,大家一起吃。弘法的團隊也要繼續承傳僧團的精神。大家互相照顧,修六和敬,利和同均。

我用比較簡單的話(解釋)【利和同均】,(就是)【有難同當】。這個【有福同享】得要看情況,也不能太享福。就是生活夠用就好了。這個精神還是要承傳下去,因爲是法眷屬。

我們一般家庭是血緣的眷屬,血緣關係,但是,在道場大家是以法相交,而且,法眷屬一般不是一生一世的緣。一般眷屬可能:這一世是眷屬,下一世不一定了。法眷有可能過去生就是一起修行了,這一生因緣又聚在一起了。

就像覺明妙行菩薩,他前世十二個同修又聚在一起,他從極樂世界來給他們說法,後來集成書,《西方確指》這本書就是覺明妙行菩薩開示的,裡面有很多句子大家很熟悉【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就是他老人家教的。【少説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一念相應就一念佛。

所以,你看,法眷屬緣具足了,珍惜這個緣,度脫這些法眷。

“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跟印度不相同。中國人把「乞食」看得很低、很賤。尤其是中國的帝王,派遣特使到印度、西域,”西域應該就是現在的新疆一帶。“禮請法師到中國來弘法,(那是請老師過來了),怎麼能讓法師到外面托缽乞食?在中國習慣上,這是決定行不通的。”

那我們看高僧怎麽表演?高僧有沒有:“我們在印度都是這樣啊。我們要堅持!”那你一堅持,皇帝不就難過了?百姓就難過了。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恆順衆生。本土化。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是怎麽樣,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衆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心裡不執著,沒有說我一定要乞食,一定要用什麽方式。

我們的心裡有沒有常常:“我一定要怎麽樣!我一定要怎麽樣!”那個時候,要反觀:是不是這個執著勁又上來了。那你普賢行不好修了。老和尚都是恆順衆生,隨喜功德。

我們要看懂祖師在表演什麽,我們才學得到他們的東西。所以,本土化。

還有現代化。你不能跟現代社會脫節,(不然),人家覺得你很怪。所以,老和尚表演得淋漓盡致。你看老和尚可以算是最早用網路弘法的一代高僧!法緣殊勝!老和尚法緣殊勝,還要我們弟子好好配合。我們好好為人演説,配合老和尚度衆生。

比方説,他剛好有機會聼了老和尚一兩堂課,知道你跟老和尚學三年五年了,結果一看,你很清淨,你很柔軟,他都來向你請教了。理論上,跟著老和尚學,怎麽落實,你可以護持他,帶動他。有老師教得清楚,也要有教練。現在一般的人,你讓他理聼了就能落實在事上面,不是太多。都要有我們這些真正把老和尚的教誨落實的,你有心得,有深的體會,你就好去護念別人。我們不可能學得自己煩惱叢生,還想跑去護別人。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所以,儒家這個次第也很重要,要先提升自己【...】都是自己的内功,之後,才是修齊治平。

“那有帝王的老師上街去要飯,皇帝不被人罵死!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一種制度就廢除了,法師們接受國家的供養,由當時帝王大臣們供養。以後佛教正式傳入中國,而且在中國發揚光大,多數的道場都是國家建立的,也有一部分是大富長者們奉獻的,所以寺院都有寺產。”這個寺院的寺,大家注意:道教叫廟,佛家叫寺。這個常識大家要有。

爲什麽叫寺呢?皇帝直接管轄的單位稱寺。比方説,外交部叫鴻臚寺。所以,大家懂歷史,以前儒家是吏部尚書,教育部長推的,佛教皇帝直接抓,所以,叫寺。這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去禮請高僧過來。

所以,寺院有寺產,“寺院有田地、有山林,田地租給農夫去種植,寺院收租。因此,出家人的生活非常安定。”身安道隆“即使這個寺院住幾百人、幾千人,生活都相當安定,他們才能專心修道。”

“我們看看現代的臺灣,少數幾十年、幾百年以前的古道場有產業,這種道場現在幾乎沒有了。新建的道場,當然更不必說。沒有恆產,寺院的經濟要靠信徒。寺院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以法會、經懺佛事很多。諸位想想,這些事必定耽誤修學。如果寺院經濟制度不健全,對於修學會產生很大的妨礙,這就是「法輪未轉食輪先」的道理。”

我們看到真修的團體,我們要護持的話是讓他生活安定。當然,老和尚講的這一段還有一些不同的,這些講經因緣裡面也有提,包含黃念祖老居士説了:比方説,有人到美國去弘法了,結果,弘法弘法,開大車了,住大房了,有些出家人還俗了,這一段又是另外一個角度。你不要護持修行人,護持到他的道都沒有了,都跑去享受了。這個叫過了。

過猶不及,護持一個人修道,過了,他退道心了;不及,他修道不安定了。生活不安定,修道不安定了。一個是過了,一個是不及了。所以,都要用智慧去護持。適中,中道就是用真心。護持修道人是這樣,你護持家裡的人、護持朋友都是一樣的道理,都要防止過跟不及。

對於我們來講,像成德自己,因爲聼老和尚講,三種布施,這個是真理,因果絲毫不爽。所以,只要我們不斷在做財施、法施、無畏布施,你就不用擔心生活。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沒有離開因果。

所以,修道的人要深信因果,不應該有未來煩惱。人,一般都是擔憂未來的多。當然,也不能有過去煩惱,爲什麽過去的事還常常在心裡面?放不下,不甘心;有不甘心,就是不信因果了。信因果,哪有不甘心的?信因果會覺得,本來不甘心的心變得:“幸好!早一點還,早一點還好了!幸好沒有我臨終的時候來給我討債。無債一身輕!”你不止不會懊惱了,你反而身心輕鬆了。所以,都是我們自己不信因果,自己的念頭有執著才生煩惱,你一轉念,煩惱就是菩提了。

而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你只要講經不中斷,這個道場就興旺了。爲什麽?大衆受利益了嘛。他受利益他當然會支持了。

經營一個團體道場,有福報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考題出現了。所以,修行人的警覺性要很高。我們當時侯在廬江,各地的這些長輩們很關愛。所以,當時候在廬江全國各地的好東西都吃得到:烟臺的蘋果、大連的櫻桃這個都是各地名產,在廬江都能吃到。那也是一種考驗。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同仁說了:“這個東西那麽多了,怎麽還寄來呀!”我突然有一點警覺:“我説這個都是各地人家的真心,我們不能起這個念頭。你要接受到人家的真心。”順境淘汰人。你看,你有福報的時候,你心念不知不覺貪了、偏了,不知道。逆境磨練人,有一餐沒一餐的時候,道心堅固。順境淘汰人,順境是溫水煮青蛙。

所以,你看每一個道理,你在不同的角色,你都要有一些深入的思考。你是護法,或者你是被護持的人,這個角色不同,思考的點也不一樣。學東西,不能只看一個點,一個綫,要看立體的,全面的。這也是一種習慣。容易較真的人他可能就是看一個點,看一個綫。我們常說:要有全局觀

你在團體裡面有可能,你覺得是好事,然後很積極去做,沒有跟領導匯報。我們剛剛說,你做君或臣,都要有你要守的一些態度。

比方説,你為臣,不能擅自做主,你要匯報,要請示。你當領導了,不用匯報,可是你要商量。你都自己做決定,那底下的人的力量你就用不上了。商量才是領導。你把所有人的智慧人生閲歷,都調動起來,集思廣益。比方説,你辦一個活動,分好幾個組,你在小組裡面,“我剛好有一個組員生日了,辦個慶生。”

結果,你也沒跟領導講,有四五個組,可能他們也有人生日,那你一辦了,人家:“哎呀,怎麽他們比較好,我們都沒有?”你只考慮到你那個組,你沒考慮全面。你假如上報了,有可能就會有一些調整,我們一起辦一個。這樣做起事就更周詳,不能只是站自己的角度,要懂得:要請示匯報一下。

《群書治要》裡面君臣講得非常多,包含《太上感應篇》,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貶正排賢】,包含【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全部都是當領導的問題或者當臣子的情況。因爲你出了社會了,君臣關係是很關鍵的。

你君臣關係沒有經營好,人心不會安定的,流動率會很高。我們現在因爲有老和尚的福報照著。“流動率很高,算了!想做義工的人還很多呢!”那就麻煩了!那就造業了。

人家離開了,可能都造成對傳統文化、對老和尚信心的影響,這是我們弟子的過失。你假如把老和尚教的做出來,團體向心力越來越強。怎麽會流動率那麽高?

所以,當領導,一定要記住堯舜禹湯承傳下來的心法:【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朕,是天子的自稱。我的過失不能推給百姓;百姓有過,都有我的責任。

就像堯帝,剛好在外巡視,看到犯罪的人。“是我沒把他教好”。看到飢餓的人,“是我沒有德,收成才不好。”【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我們有時候,團體裡面,比方説,有一個幹部出了情況,大家都在批評。不妥當。首先第一個,這是團體用他;用他,也有要護念他的責任。你不能他出了問題了,你就一味指責他。他開始有偏的時候,爲什麽上面的領導沒有提醒他?同事之間也要互相護念。這個都是五倫關係裡面教導的。

“西方極樂世界,大概阿彌陀佛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剎土,修行人都有這樣的憂慮,所以他對於物質生活的供養,設想得非常周到,”我們這四十八願學下來,應該體會最深的就是要學阿彌陀佛的心,學阿彌陀佛怎麽考慮事情。你看,一開始每個人長相都一樣。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考慮周到。不然,到了極樂世界,看看旁邊這個人:“他長得比我莊嚴”,就生煩惱了。

這一個願又是阿彌陀佛的考慮,可能十方刹土很多修道的人都要擔心吃呀、穿的問題。所以,對於這個物質生活的供養,設想非常周到。

“修行人所需要的『飲食、衣服、種種供具』,物質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隨意即至』,”他起念頭,就到了。“都具足。這是助道之緣殊勝,沒有欠缺。”衣食物質都不缺乏。“『無不滿願』。你所需要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隨念現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也許有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就產生疑問,”老和尚常常能體會到聽衆的狀態,自己設問。因爲老和尚講經,可能一個攝影棚,自己隨問,然後隨答這樣,自問自答。

“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飲食?飲食是五欲之一。財、色、名、食、睡,有五欲還比不上色界天,”天界,有二十八層,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是四層。欲界,就是五欲還有,我們修行人欲一定要越來越淡。要記住:還是忠恕之道,嚴以律己,自己要越來越淡,能體諒別人的欲望。這個心不能用錯,不然就顛倒了。嚴以律人:“你們,不能享受五欲!”然後,自己大吃大喝,那沒人服氣了。你體諒人家有欲望,然後,你自己很寡欲,人家看了感動。他善根出來,他就會效法了。不是强迫人家的。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我記得我第一次聼到的時候,我腦海裡就浮現了五條繩子,綁在這裡(脖子),還有綁在四肢。想一想,一條就可以扯到地獄了,我好像五條都有啊!那就必死無疑了。趕快解套了。趕快要把五欲慢慢、慢慢放下。能不斷減少就很可貴。那千萬不能增加了。這個就背道而馳了。

西方極樂世界假如還要飲食,“有什麼殊勝之處?好在經文後面,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說明。飲食的需要,大概是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幾天的眾生,因為他有這個習氣,只要這個念頭一動,飯菜就擺在面前。他們見到、聞到,又想到我現在已是菩薩,不需要了,立刻就沒有了。這是欲界眾生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習氣未斷,還有這些事情。實在講,決定不需要。我們這個世間初禪天人就不需要飲食,”色界天,欲,他伏住了,不需要了。

所以,“禪悅為食!”我們現在,心越清淨,吃的東西就會少了,當然你要分辨清楚:是心清淨吃得少,還是脾胃出了問題?這個還是要判斷清楚。你假如脾胃出問題了,你會越來越瘦。那個要趕快去找個好醫生來看,調整調整。

色界天禪悅為食,“何況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說明你的習氣帶到那邊,只要一起念,自然就都能現相,”所以,那個世界也是心想事成。“何況其他,我們心中所需求的,哪有不現前的道理?”

你看,《無量壽經》經文【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確實是心想事成。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是第三十八願。說到「十方」,就是普供。”這個“普”字,《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普賢菩薩有個【普】字,十大願王,第一就是【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他這個供養是什麽?普遍的,沒有分別的,普供的。

“我們在這個世界遇佛不容易。別說遇到佛、遇到羅漢,在今天甚至於遇到一位真正修道的人都非常希有,都很難得。所謂可遇不可求,那裡能供養到真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能力、都有機會普供十方諸佛,一尊佛都不會漏掉。”

老和尚常提,供佛修福報,能遍供十方一切諸佛,那這個福報增長是不可思議的!成佛是福慧圓滿,到極樂世界,福慧提升的速度,那是全宇宙最快的一個國土了;難怪普賢菩薩還要勸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假如在華藏世界成佛就很快,沒有輸給極樂世界,那還跑一趟不是多此一舉嗎?佛菩薩不會讓人白忙一場吧。

而且,普賢菩薩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初祖,他求生極樂世界,慧遠大師是我們中國的初祖。

接著【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求生淨土之後圓滿。那我們看往生之後的利益能普供諸佛,修福。佛接受你的供養,佛一定會給你説法。像我們出家人接受人家供養一餐飯,我個人覺得,假如沒有講佛法會消化不良,不能白受人家供養。所以,佛一定會説法。説法就是修慧了。十方諸佛給你説法,那這個智慧增長,也是不可思議。

“供佛當然會聞佛說法,這是一定的道理。”剛剛提到:現在佛滅度了,你在這個時代要供真佛,不容易。當然,佛在《大集經》有説:【世若無佛】,世間沒有佛,【善侍父母】這個“善”字就是很用心,來侍奉自己的父母。佛講了,【侍父母即是侍佛】,你很用心侍奉父母的功德跟侍奉佛是平等的。所以,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我們修福的大福田,跟供佛的功德平等。福田靠心耕。

而學佛的人,四大菩薩表修德。我們再把對父母老師的孝心延申到一切衆生,這個就是觀音菩薩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用這樣的心,那就是行菩薩道了。那這個真的跟普賢行也是很相應了,【禮敬諸佛】一切人都是佛,這個心功德無量了。這個是菩薩的頂法了,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那我們現在就要修普賢行。因爲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頻率要接上。假如我們的心行跟普賢十願相違背,去不了了。因爲背道而馳,怎麽去得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把普賢十願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供佛必然得到佛的加持。實在說,佛為我們說法,佛護念我們,就是加持。”佛給我們説法,老和尚給我們説法,就是加持。而且,我們念念不忘佛、不忘老和尚的教導,他們的加持時時刻刻都在。你真正照著做就能感覺到了。

所以,密宗三種根本,我們剛剛說的:事業的根本是護法,成就的根本是本尊,加持的根本是上師。我們出家人受菩薩戒,我們的得戒和尚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不忘他老人家的教誨,他時時就在加持了。

我現在講,跟大家分享都覺得頭皮有點發麻。當然,你們不要聽我這段話,都在那裡:“頭皮怎麽還不發麻?”不可以這樣。這是很自然的,哪怕你真的麻了,也不能執著。任何境界不執著都是好境界。但是,我們有感覺到了,增長我們的信心,但是,不能著相。

你看,一打開教誨就加持。一思維教誨就加持。感應不可思議。黃念祖老居士,受到當時候,蔡元培先生說用美育代替宗教一些説法,包含看到一些修了很多年,可是好像名利心沒有比較淡,影響了黃老,畢竟他當時候,才十多嵗,一、二十嵗,影響了,就沒看佛書了。

剛好考試完了,課業告一段落,剛好身邊有《金剛經》。打開來讀,黃老說的:陣陣的清涼,從頭到足。這個就是感應到佛菩薩的加持了。所以,我們不忘老和尚的教誨,隨時在加持我們。

不能跟老和尚搞情執,老和尚圓寂了,著了相了,“老和尚離開了!”很傷心,不能用感情跟善知識學習。【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佛法是讓我們學智慧、學理智,不可以換對象。而且,老和尚回極樂世界了,現在是法身了,遍一切處,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了。

“或者是自己功德圓滿,深深顯示生佛不二,感應道交。”你看,佛菩薩他成就了法身,就像觀音菩薩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他已經一體了,一體就不二了,一體,你左邊的手不舒服了,右邊就會膏藥來貼了。一體嘛,感應道交了。

“供佛一定會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一定攝受。”你看,《阿彌陀經》裡面說【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一切諸佛都加持。

所以,遇到這個法門,老和尚比喻:中了佛門第一特獎【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看你們都沒有笑,生喜了,都沒有喜的感覺。應該我們討論到哪,這個心應該就跟討論的相應,我都笑了,你們都沒有笑。還是我的問題。

所以,佛一定攝受。

“大乘經上常說,「頓修、頓證,因果同時」。”這個又是在讚歎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是他力派,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他力的加持,而且,果教門,從果起修,即修即果。我們復習一下,就不再開解了。黃念老說的:直接吃饅頭。一般法門,你要修因得果,你還要選種子,你還要種麥子,然後幾個月之後收割,這些程序都要有。淨土法門直接吃饅頭。

諸位仁者,你們最近饅頭吃得好不好?饅頭吃得如何?

“願文明白的告訴我們,「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是修學第一殊勝的因緣。若不是彌陀弘願的加持,我們怎麼能做得到?”我們從凡夫一下可以供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世界菩薩、聲聞看在眼中,實在是羨慕到了極處。他們做不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做到,顯示出極樂無比的殊勝。”

這兩願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我們最後念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