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8, 2024

成德法師 2024070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70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先來念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我們翻到兩百二十七頁,我們今天從第四十願看起。我們先念一下經文。【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這一段是四十「無量色樹願」。我們從這一願來看,大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的眾生,對於樹木花草都有喜愛之心,”應該其他國度都像我們一樣,比方,我前一陣子在馬來西亞,馬六甲住的地方附近有植物園,帶一些孩子小朋友,一到植物園,你看孩子笑得特別燦爛。好像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而大自然當中,最主要的角色就是這些樹。

包含他們就在那撿葉子,葉子很大,他們就很高興。現在的孩子笑容少,我看因爲太少接觸大自然了。無形當中,這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都會感染到我們。

我記得曾經在農場呆過一段時間。有一個同修,他到菜圃裡面,基本上都是綠意盎然的,他一推開來,就感覺,好像才經過一天,小黃瓜長得都看得見。他脫口而出一句話:“真是療愈!”這是現代詞。現在人可能或多或少心理都有一些煩惱,看到這些很有生命力的綠色植物,感覺對他的心情都有療愈的作用。

當然,我們現在看到大樹,都要跟《無量壽經》的經句結合。看到大樹就要想到【如尼拘樹,覆蔭大故】。這一品經很精彩。而這一品經都是在接觸大自然當中啓發人的善根,這個也是六塵説法。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大家念《無量壽經》這一品,以後再看大海一不一樣?以後,看到大海要想到四十八願,【其智宏深】,這個志願廣大。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須彌山很高大,願也要大。覺悟要廣大。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現在看到日月就要趕快讓自己自性的光明要透出來,這個不是從外來的,這是我們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只要我們煩惱輕,智慧就會長,就會慢慢透出來。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當然,也不是看到雪山才提醒自己心要清淨,應該以後看到白色的,就有這個提醒了。看到水,也是;你看六塵都在給我們説法。你用覺性去面對人事物,人事物都在給我們説法,都在成就我們的道業。

這一品是【無量色樹願】,要【覆蔭大故】,我們這一生不能白白來這個世間,老和尚說不能白白來世間走一遭,總要做有意義的事情,用中華文化的話就是:文天祥先生的那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能不能庇蔭到自己的家庭、家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你在單位當中,能不能帶出真正的棟梁人才。比方説,在道場當中,我們真正培養出弘護人才,那可以把老和尚的法進一步再發揚光大。成德是相信師長老人家一代時教,對當前跟後世衆生的重要性。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少,可是老人家有智慧都開出救世的良方。

最近剛好有機會,見了不少企業家,他們都在自己的企業落實傳統文化,我們看了很歡喜,也很讚嘆。我還跟他們聊起了二十一年前的一件事,當時候,人在海口,看到報紙上報道到,二十一年前,深圳,有一個企業招管理人才,年薪二十萬人民幣,二十一年前不少了,二十萬人民幣在海口可以買房子了。條件要會背《弟子規》。

結果,這個招聘廣告一出來,深圳很多書局,很多百姓來問:“你們這個書局有沒有買一本書叫《弟子規》?”百姓沒聽過。書局的老闆也不知道,深圳也算是發展的很好的一個大都市,一下子不少人都在關注這一部書了。

因爲,為人家長的,為了孩子的當前跟未來考慮,考慮他未來出社會的發展,考慮他以後組家庭。所以,當父母很不容易,為兒女操碎了心。但是,假如,以佛法來看還是要悲智雙運,不要操碎了,用智慧來考慮。我們現在當父母也要把悲智雙運展現給孩子看,他有你的身教,他以後也會用理智,用智慧來面對他的人生。

我們下一代人生的考驗,大家想一想,比我們少還是多?比我們多,可能更複雜。所以,處事的智慧什麽時候傳授給他們?忍辱的功夫,什麽時候表演給他們看?你夫妻還常吵嘴,那這個忍辱傳不了了。

現在,可不是一百年前的農業社會了。你看,佛法,它是應無所住,你不能住在以前的社會的一個形態上面,得要現代化、得要本土化,要應機説法。

大家有沒有觀察老和尚講經講了六十多年,三四十年前講的跟現在講的差異在哪?三四十年前,引經據典很多,每一段話裡面都有引佛的經典。可是到現在的大衆,可能你引太多文言文他頭發脹。

所以,老和尚晚年所講的經,講得很細,講得很淺白,淺白不好講,深入才能淺出。所以,老和尚表演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他是應衆生的機。《無量壽經》1994年29集講完《無量壽經》了。老和尚85嵗以後《無量壽經》講了多久?一千兩百個小時,六百集。你不講到這一句經句怎麽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大衆聼了之後不會用,解行不相應,他就不得受用。而且,解行一不相應了,會偏,會學偏掉了。【亦可以...】.是偏的意思,心就會開始偏了。當然我們在講課當中,能夠讓大衆感覺到解行相應,首先我們自己也要解行相應,才有辦法這麽開解出了來,而且講出來也比較能攝受人心。

《弟子規》上說了【不力行,但學文】,這個就是有解,沒有行,解行就失恆了。心偏了,就【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我們也有見到,在道場護法的同修,他說:“我不用聼了,我以前聼很多了。”我們感受感受,常常聼經的人,把那些經教聼進去了,他會覺得不用再聼了嗎?他會越聼越重視聼經,因爲他得受用了。他真正感覺到不聽經我的正念保持不了了

爲什麽會聼到“我以前聼很多了,現在不用聼了。”這些關鍵點在哪?可能是知識性的一種學習狀態,他就覺得:那些名詞術語,我都聽過了,不用再聼了。可是,這無形當中聼很多,他慢心就起來了。

再來,他真正去做事的時候,是不是依照經教在做。假如沒有,那是【但力行,不學文】,所以,這個“不學”不是說你沒學過,你學過了不得受用,你又覺得不用學了,這樣的情況,做事的時候,還是隨著自己沒學佛以前的那些習慣在處事做人。

包含我們自己講學了,解行假如不相應,那我們在台上是一個狀態,台下是另外一個狀態。那台上就變成表演了。那這個講台變成演員發揮了,台上很沉穩,講話很慢;台下語速很快,很浮躁。那是在台上,他得刻意保持一種狀態,明眼人看,一看就看出來那是有作意的。不是侃侃而談,娓娓道來的。大家觀察老和尚講經,那很自然,自然中自然相。

我二十二年前,剛好到道場學習,也見到一些在台上講學的。刻意要學老和尚的表情、語速,我們聼起來就覺得有點怪,也不知道怪在哪?因爲當時候,還沒有很多人生的閲歷,就覺得怪,講不出來。後來,這個講課的人下了台,底下的人又說:“哇!你好像老和尚!”他又更高興了。一個三十歲的人講話的語速跟老和尚一樣,表情一樣,像老和尚一樣,那著相了,著在相上了。

佛法是要離相,結果我們執著換對象了,進了佛法,更執著了。老和尚最常講的,讓我們放下貪,不是貪換對象,貪法了,或者貪名了,變換對象了;或者貪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還有錯?貪相上依教奉行。

剛好早上有個同修,問到:“氣血很虛弱,要不要繼續持八關齋戒?”當然這個人道心很堅固,可能他的願力可以突破;除了考慮自己以外,你身邊的親人要不要考慮?你在那裡:“我一定要持八關齋戒!”然後旁邊的人擔心的不得了。那可能我們還沒學佛以前那種執著勁用到哪裡來了?用到要持八關齋戒來了,但是,我們沒有觀照自己的心念很深,看不到這個狀態。

八關齋戒最重要的精神:放下世間的欲求,你的心才能清淨,持戒的目的就是得定,定是清淨心。所以,過中不食,針對我們吃的欲望的調伏。

包含不要睡高廣大床,就是你太重視享受了,你就在世間流連忘返了,不要聼一些伎樂、歌舞,那都是玩樂的東西。

所以,持八關齋戒的精神在放下世間的這些欲求,【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之所牽】,所以,連持戒都不能是一種執著。

你要禮敬諸佛,你的身體是不是諸佛?你身邊的親人是不是諸佛?你要不要考慮到他們的感受?佛法的功夫是心地要放下執著,要在心地中下功夫,不能著在這些相上,覺得這樣是精進。從自己心源隱微處,要看得深入。

不然,有時候,學了佛,家裡人很難跟我們溝通。我們這個跟普賢行都不相應了。普賢行是可以恆順衆生,你家裡的人擔心你持八關齋戒身體受損,你幹嘛執著,一定要?你不一句佛號念到底,也不輸給八關齋戒的功德吧?所以,這個不是執著換對象,都不要出現執著點,要學老和尚的表情動作,那個都是執著點出現了,一執成病。要見性不能著相。

我們跟老和尚學,見老和尚每一句話的真誠慈悲,效法這個。不是學他表情動作。要著相好容易,一不謹慎,我們就在人、事、物當中出現執著點了。所以,修學的警覺性要很高。

剛剛見到一個小朋友,把他的包包拿過來,給我拿了一堆點心。我這個時候能跟這個孩子說:“這個有防腐劑。”你看,他一片赤誠心就被我給息滅掉了。你要見那個性,孩子可能還不懂那麽多,可是他的心你有沒有感覺到?你一著相,你就感覺不到對方的心了。

所以,我記得我以前看過,佛典故事,拍的很好,一些故事印象深刻。《優婆離尊者》那個動漫,他是最低的,印度有四個種族的階級,他最低的,可是他最後是持戒第一的。然後,那些王族出家了,出家比他晚,要禮拜這些先出家的人:“我怎麽可以禮拜這個、這麽低賤地位的人?”氣得要死。佛抓住這個機會點:“不是他讓你生氣的,是你心中那個傲慢心。是優婆離讓你看到你自己的傲慢心!”這個皇族出家的人很難得,佛這麽一點,他明白了。哭著給優婆離尊者頂禮了,感謝他了。

所以,你最氣哪個人,你轉個念頭,你要感恩他,他讓我發現了:我内心還有這麽重的脾氣。真正要解脫,功夫都是下在内心的放下。看破是明理,放下才是功夫。我們假如修行人:“我很不想見到他!”這個都是分別執著。不是離境界,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叫會修行

“我要離開這個人,離開這個境界!”都是著了相了。著了相,怎麽提升自己的境界?你能迎難而上,越挫越勇,不挑境界,還越來越感恩這些給你考試的人,這個忍辱波羅密就提升上來了。還會跟任何人對立起來,那我們忍辱功夫還差得遠。

比方説,我們很生氣:“哪一個人豈有此理,脾氣那麽大!”其實,説實在的,我們的習氣跟他的習氣杠起來了。他可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一個巴掌拍不響。你真的脾氣好,他脾氣再大你跟他也不起衝突當我們氣得要死,在罵對方的時候,其實,我們犯的錯可能跟他差不多

所以,古人提醒:【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病痛就是毛病習氣,【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反省自己了,【則色色有之也】,色色就是每一樣都有,或多或少,自己都有。所以,轉念煩惱就變菩提了。比方説,我特別討厭這個人哪一點,你真正靜下心來,自己或多或少也有。你那麽討厭,你一轉(念):我也有!你終身難忘。你肯下這個功夫,因爲那是你最討厭的。

所以,佛法是内學,要把它轉過來

剛剛講到優婆離尊者的故事。裡面還有一個故事,佛要去托缽,遇到一群小朋友,小朋友看到佛陀生大歡喜。他們剛好在玩沙子,馬上把沙子捧起來,去供養佛陀,倒在佛的缽裡面,旁邊阿難尊者本來要駡人了,佛給他看一下示意,小朋友供養的歡歡喜喜。完了,佛陀說:“哎呀,得到好東西了!凃在我的墻上。”當然我不能以凡測聖,佛到底凃在墻上有什麽意思,當然,凃了很珍惜小朋友的供養。

再來比方説,小朋友供養放在我每天看得到的地方,那也是鞭策我,不要忘了小朋友的這一份心。我智慧這麽淺薄,以後要護念他們很難,趕緊用功,趕緊用功!

佛都是隨時看到人的真心,沒有著在這個沙子的相,也沒有著在“我要吃飯的相”。所以,我們要去極樂世界,那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趕快要把頻道接上去,那就拿到極樂世界的護照了,【生則決定生】,接上去了。

而普賢行裡面最重要的見人家的本性,不著在外相,這樣才能禮敬諸佛,你都把一切人當佛,你才能廣修供養,你還有討厭的人怎麽修【廣修供養】?

好像還有一個公案,那個狗看到觀音菩薩很高興,馬上用“米田共”供養觀世音菩薩,它馬上就捨報了。這個畜生身就捨報了,爲什麽?狗改不了吃屎,那是它最喜歡的東西了。

我們講到【無量色樹願】,講到六塵都在説法,真實功德的三十一品,都是用這些大自然在比喻,我們學了這品經之後,你用悟性來接觸一切人事物,人事物都在跟自己說法。甚至於你自己的名字都在説法。

今天早上有個同修說他一個晚輩,名字叫窮宇,窮盡宇宙。說這個孩子的父親擔心這個名字行不行?我説:“他身體還好吧?”“身體還好。”“挺好!扛得住。”其實,哪扛不住?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我說:“你給這個孩子說:這個窮宇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統攝萬法,這一句佛號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無量的空間,無量壽就是無量的時間,整個無量的時空交錯,就是整個宇宙了。所以,叫你窮宇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是阿彌陀佛那個願:【一切皆成佛】,叫窮宇。”你用這個名字跟阿彌陀佛的願結合在一起。以後,每個人叫他的名字,他就:“我要效法阿彌陀佛!”

另外一個同修,“我女兒,我給她取名字叫如意,她不是很歡喜。”當然,你可以問問孩子:“爲什麽不歡喜?”我説:“可能是因爲這個名字太通俗了。你可以跟女兒講:你看,你每一次講自己的名字,就是給對方祝福,每一個人都想吉祥如意,她的名字就很有那個意義了。”你跟孩子溝通,但也不要控制她,你跟她說:“你看,你這個名字處處祝福人。你處處祝福人,愛出者愛返,最後,有福報有如意的就是你了。但是,假如,你還是不喜歡,媽媽尊重你,你現在大了,你想改沒關係。”把好的觀念給她引導,但是,又不控制她。你這一份柔軟的心孩子都能感覺到的。

所以,我們用覺性應對每一個境緣,每個境緣都在給我們説法。我們是在一切境界當中增長善根,還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生煩惱、著相,這個得要自己檢查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有沒有真實的受用。

師長老人家接著說:“此事可以從彌陀本願裡去體會。他看了許多諸佛世界,看到大家都喜歡樹木,”因爲極樂世界是世間自在王如來,阿彌陀佛的老師把整個虛空法界的佛國土現在他面前,然後,他挑所有的優點,缺點都不要,非常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做事是認真的。不能學了佛之後,做事馬馬虎虎,打迷糊仗,不行。這樣世間的人很難理解:怎麽學佛,反而做事不認真了。

所以,藕益大師說【事事求實】,就是要實事求是;【心心責己】,反省自己,責備自己,這個是古聖先王的心法,我們假如是做領導的,這一句心法一定要受持。【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你當父母的,孩子沒有帶好,是不是我有不足的地方?我們從事教學,學生有情況,不能一味指責、責備學生,我們是不是做之君、親、師有不足?才不能攝受學生。或者做單位的領導,流動率那麽多了,我有責任。道場不能流動率多,因爲大家爲什麽來?來求道的。他們離開了,很可能對傳統文化跟佛法因我們、跟我們的團隊產生反感,我們不忘我們來從事傳統文化的初心,但是,也要實事求是的檢討,走過來的路。

所以,老和尚說了:“我最佩服老祖宗八個字。”我感覺自己善根很薄,老和尚用這些詞,“最佩服”,這些詞還能忽略嗎?但是,我常常忽略。我記得《十年因緣》老和尚敘述跟李炳南老師學習十年因緣,裡面有一句話,我聼了可能一二十次,我才注意到它“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你説,這一句話能忽略嗎?結果我忽略了。幸好,有聼這麽多遍。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放下憂慮牽挂、分別執著。

所以,我們假如聼老和尚講經,聼了一段,開始擔心事了,把老和尚的意思誤解了。老和尚是來幫我們放下憂慮牽挂的,會理解錯。所以,自己誠敬心要更强,才感覺到老和尚每一句話都很重要。老和尚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聼,都是老人家真心的流露。

老和尚說了“最佩服孔老夫子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弘法爲什麽會偏?沒有記住老和尚這麽慈悲的提醒處事,老和尚說“最佩服老祖宗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能受持這八個字,不跟人、不跟事對立。跟人、跟事對立很容易動情緒

極樂世界很科學,都是看了佛國土,把優點都納進來,缺點都不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木花草,比起其他世界顯得格外莊嚴。”

阿彌陀佛説到了:“他說『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這是講樹的高度。「由旬」是長度的單位,古印度的「由旬」有三種講法,在古德註疏裡說,一大由旬合中國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一小由旬就不得了,樹有四十里高,大由旬八十里還得了,現在的飛機還不可能飛這樣的高度。”

“樹有多高?百千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恐怕從我們地球到月亮還不止。西方極樂世界的大樹,要是拿一棵來,可以從地球架一座橋到月亮,這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西方極樂世界,土地面積大到不可思議。它是很大、很特殊的星球,絕對不是像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星球。

或許有人要問,這麼高的樹,未免太大了。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身高大,比例中這麼高的樹不算太大,跟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看到幾千年的神木差不多。阿彌陀佛的身相有多大?經上不是講到:「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諸位同修,我們好好修,這樣的身相,我們很快就得到了

“阿彌陀佛面孔上,眉心裡有兩根毫毛捲在一起,像一個珠子一樣,就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不曉得須彌山有多大,如果像喜馬拉雅山,要是有五倍喜馬拉雅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面孔比地球大得太多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樹在西方極樂世界,連最小草的高度都不夠。人身大,若沒有這麼大的樹,那就不成比例。”

“阿彌陀佛身相這麼大,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身相都一樣。你就能想像到極樂世界有多大!實在不可思議。我們的小世界(太陽系)裡最大的星球就是太陽,太陽比地球大一百三十萬倍,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得太遠。這些事實,現在科學家們相信。太陽在太空中不是一個大星球,是個中小型的星球。比太陽大的星球,現在發現很多。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星球,現在科學家還沒發現,距離我們太遠,有十萬億個佛國土。”

“一個佛國土假設是一個銀河系,”我們說三千大千世界,應該是一個單位世界,小千世界是一千個單位世界,中千世界,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所以,等於是三個一千乘起來,請問大家是多少?好像是十億。這個不要太挂礙。

像彌勒佛什麽時候再來呀?我用數學來算,忉利天壽命四千嵗,但,忉利天一天,人間四百年,四百乘以三百六十,再乘以四千,這個是才能來了。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但是,因爲印度的億,它有好幾種算法。有的億是十萬,有的億是現在我們的萬萬,叫億。這個也別執著。

所以,一個佛國土,假如是“十萬億個銀河系,現在科學家探測不到,距離太遠。雖然這麼遠,在一剎那之間就可以到達,一彈指就可以到達,是乃奇妙不可思議!”其實,整個宇宙是自己的一念心變現的。一念遍虛空法界。所以,我們真信切願,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

“所以念佛人功夫成就,彌陀來接引他,不需要費很多時間就到達。一彈指頃,從這個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有時候遇到長輩說:“哎呀,我都不認路。”他講這個話,有點煩惱了。我說:“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帶路,不認路,沒關係。”馬上把他淨土為歸。不認識路沒關係。有些長輩說:“哎呀,我怎麽什麽都不會?”我説:“沒關係,會念佛就好了。”你會念佛,成佛都有餘。其他不會沒有遺憾,往生之後你什麽都會了。

其實,有時候,我們會常常動這些煩惱念。這些煩惱念起來都會影響自己的信心。就會懷疑自己,懷疑是愚癡的核心。老和尚這段法語很精彩,所以,我們要放下什麽?放下這個最核心的習氣。情執是貪的核心,傲慢是瞋的核心,懷疑是愚癡的核心’學了佛了,不能愚癡了。要有智慧,要覺了。不懷疑自己,不懷疑他人。

所以,我們提到真正會修行,放下分別執著。你看,老和尚說的:“我心目當中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不懷疑一切衆生,見人家的本性,不著相。老和尚把他修行的心法講出來,我們能聽到,都是大福報的人。但是,我們有大福報,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福報,這樣的法語聼一遍,就要納在心田了。這叫惜緣。

你看,聼老和尚講:離,是離心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離境界,境界沒有障礙。你看,這些法語多難聽到!精闢!念佛,這個“念”字,今心,心上真有佛,又把我們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叫念佛的相破掉了。不然,我們又執著,我這樣才叫念佛,結果你的另一半找你幫點忙,“冤親債主又來了。”你幫他也是念佛。你執著在念佛,也是執著。所以,佛法難學,難在這兒。太容易出現執著,自己又沒發現,還覺得自己對,誰講都講不通,如入無人之境,人家只能對我們(合掌)【阿彌陀佛】,沒有什麽話好説的了。

所以,學佛的人更難帶。比世間的人還難帶,爲什麽?因爲他覺得“我對,我懂那麽多佛法了”。更難帶了。所以,我看帶軍隊好帶,可能帶我們出家人難帶。帶修行人不簡單。其實,説實在的,我們真的依教奉行好帶。沒有自己的意思,隨順經典的意思,怎麽會不好帶,不好相處?不會呀。

我們珍惜福報,善知識難遇,老和尚這些妙法,你聼一句,你的境界就上去了,你真把它落實,一定提升境界。

【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你不會跟人家對立起來。我對的也是錯的,不要起高下見。然後,隨時理解對方這個行爲背後的因緣,而不是著在他的相上,一直批判他。可惡之人,比有可憐之處。都不能著相。

所以,“諸位聽了這個距離不要以為太遠,實在講,比你家裡到此地道場近得多。”一彈指就到了。極樂世界也是自己的心所現,心作心是。

“『道場樹高,四百萬里』。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說法的講堂。講堂周邊的大樹,比普通的樹更高,更莊嚴,有四百萬里。”

“『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諸菩薩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即使善根最劣,像下下品往生,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對這些樹木的莊嚴,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在西方世界是小事一樁!不要說別的,我們這個地球上,到底樹木有多少種,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院子裡栽了幾棵樹,那當然很清楚,你天天看它!所以說善根劣者,也能清楚。”因爲極樂世界是你家了嘛。很熟悉,很明白狀況了。當然,往生,都得四十八願的加持,都是阿惟越致菩薩了,平等的。

“西方極樂世界的樹很奇特,世尊在經上給我們介紹,這些樹廣博普照,因為樹也是七寶所成。樹,有一寶成就的,比方,全部都是琉璃的;所以金樹的根、幹、枝葉、花果,都是金的。有二寶所成,有三四寶所成,有無量寶所成。「七」是代表無量的意思,不是一個數字,有無量珍寶所成。樹放光,也有香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稱「香光莊嚴」。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人身體也放光,它不需要靠日月燈,它是光明世界,”不要靠日月跟燈光,所以,下一次我們把日光燈一按,“趕快去極樂世界,就不用那麽麻煩了。”所以,我們遇到麻煩事,不要停留在麻煩的煩躁裡面,都馬上轉成切願:“我要趕快去極樂世界。” 吃飯的時候,三餐要花不少時間吃飯,你看到極樂世界都不用吃飯,就能更好的度衆生了。

“光明世界,沒有黑暗,大地都放光。這也就是世尊說的「光無不照,香無不熏」,香光莊嚴,形色微妙。不但如此,一切萬物都能隨眾生心,如眾生之意。你怎麼看美,它就現美的形狀給你看,當然樹也不例外。我喜歡看樹是直的,他喜歡看彎曲的,樹可以隨眾生心,自然生起變化。”

你看,八功德水,你想(它)到你的腰,它就到你的腰;到你的胸,就到你的胸;超過你的頭頂,把你淹在水底下,也行,都隨你的意。自然生起變化。

“不僅如此,樹還出法音,隨人所好,你喜歡聽什麼音聲,就能聽到樹上有音聲,天樂鳴空。音樂不希奇,樹還說法。我們想聽《無量壽經》,樹就講經說法,你在樹下聽得清清楚楚是講《無量壽經》。你想聽《華嚴經》,你所聽的就是《華嚴經》。法音能隨眾生心,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西方世界眾鳥說法,那些鳥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變的是有情眾生,為大家說法。樹木是無情眾生,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

世間的人看到樹歡喜。你看,我們到大自然裡面,那些鳥叫聲,就讓人家心曠神怡。你看,阿彌陀佛考慮的很細緻。我們在輪迴當中喜歡的東西,他在極樂世界的環境都有。

“由此可知,彌陀身是報身,樹也是報身樹,也是應化樹。我們體會到這一層,就會連想到,原來整個極樂世界,無不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也就是阿彌陀佛變化之身,「身土不二」,對這句話於是才有稍稍體會。從前常聽到「身土不二」,總是解不開,不曉得什麼是身土不二。現在明瞭了,一一莊嚴都是阿彌陀佛為了教化眾生,善巧方便變化所作,真正不可思議。”

“眾生見樹聞香,聽到法音,自然就開悟,自然就證果。《阿彌陀經》裡面有一句提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侯補佛。【多有一生補處】,大家想一想,用這個“多”字,差不多是百分之多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才十劫。十劫也不是一開始就去了,平均下來,差不多五劫吧,我們把數學用上。你看,大部分假如是用了五劫就可以修到等覺菩薩了,你看,這個爲什麽成就那麽快,它依正莊嚴都在說法、都在啓發極樂世界一切大衆的善根。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常常都自己在想:“坐在阿彌陀佛的大講堂,右邊一看,普賢菩薩做我右邊;文殊菩薩坐我左邊。”我看我不敢打瞌睡了,不好意思了。你看,諸上善人那種氣氛,你自自然然就精進了,這環境的力量。自然就開悟,自然證果。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徧滿佛土。這樣的樹他方世界找不到。

“這邊高大的樹林,”講我們這邊高大的樹林,我們到這些原始森林裡面,確實是悅目怡心,...很多,很舒服,其他的利益就得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能令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苦嗎?我們生到西方世界時,見思煩惱沒斷,”見思是執著。“塵沙煩惱未斷,”是分別。“無明沒有斷盡,”無明是起心動念,“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斷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快很容易就把這些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就能證得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你仔細看看,確實在那裡成佛容易,修行方便,十方諸佛世界無能為比。”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的歸宿,是華藏世界,結果華藏世界都是法身大士,普賢菩薩還勸請華藏世界四十一位,品位有四十一個階位,證得法身都是十住了,初住位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位。

那我們想一想,華藏世界這麽殊勝了,爲什麽還勸請大衆往生極樂世界?假如極樂世界沒有比較快,那不是多此一舉?那普賢菩薩會讓大家多此一舉嗎?所以,十方諸佛世界無能為比。

“【經】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這是四十一「樹現佛剎願」。下兩句是總結。【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假如沒有達到這樣依報的莊嚴,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

“這一段願文尤其不可思議。世尊在當年為大家講經說法的時候,本經裡也說過,佛用神力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顯現出來給與會的大眾們看。佛滅度以後,後世的弟子、高僧大德們,有這樣能力的就不多。隋唐的時候還有,宋以後就很少。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在科學發達,我們能體會到一些。像我們在家裡,打開電視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現在是網絡了,更快了。“畫面我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就像電視機一樣。電視機所收的範圍很有限,地球上一般地區能收得到,別的星球就收不到。”

“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樹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都見得到。若有人要想看看臺北景美華藏圖書館,現在講經的場面,”就是現在講經的場地,“他們也能從樹裡行間看得清清楚楚,”極樂世界看我們這裡清清楚楚,“都現在樹的畫面上。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展現,這不是此間電視機能做得到的。因此,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掛念你的家親眷屬,他們現在生活狀況怎麼樣,你時時刻刻都看得到。即使他在六道輪轉,他不認識你,你也認識他。他到那一道,眼前狀況怎樣,什麼時候機緣成熟(就是你給他說法,他聽得入耳,他能相信),你就可以隨時化身為他說法,去度他。所以,真正想幫助家親眷屬,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能力。一般人只是有這個願,但是空願,做不到。要想真正做到,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能力就具備。”

其實,我們越瞭解這些依正莊嚴,然後,跟我們現在的狀況一比較,真的巴不得現在就去了。你看,我們現在幫助別人能力有限,甚至都感覺有點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但是,一往生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我們就有這麽高的能力了。而且,往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衆生無邊誓願度】,要發出來,黃念老說的,我還有多少過去生的父母、家親眷屬現在在三惡道受苦。你看,我們在這個寶樹間全部看清楚,知道怎麽去幫他們了。

“不但我們今生父母眷屬,我們還有過去世,還有過去世的過去世,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父母、家親眷屬,”這個無量無邊,“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明瞭。他們在那個世界,在那一道,全部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去,應不應該去,值不值得去?如果不去,在這個世界修行,即使修成了地上菩薩,也未必有這樣圓滿殊勝的能力。這是事實!”

假如,他有圓滿的這些能力了,那不用從華藏世界還要到極樂世界去了。普賢菩薩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賢菩薩求生極樂世界,他十大願才圓滿。所以,到極樂世界這些殊勝的能力,我們才能真正圓滿的來度衆生。

“願文裡說,『欲見諸佛淨國莊嚴』。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在寶樹間都能見到。願文講的簡單,世尊在經文裡介紹得詳細。「樹現佛剎」,”《無量壽經》後面的經文,都有針對這些依正莊嚴在細説,現在是願文的部分。

“「樹現佛剎」,就像《觀無量壽佛經》,佛一共給我們講十六觀,第四觀是寶樹觀。《觀經》我們過去也講過,第四觀的經文有一段敘說得很清楚,他說「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涌生諸果」。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寶樹,不但枝葉茂盛,有花有果。因為它是眾寶所成,所以它有大光明。光明中化現出幢幡寶蓋。幢幡寶蓋數量很多,也是沒有法子能算得清楚的。寶蓋中就現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國土,亦于中現。這裡有兩個意思,先講「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佛事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狀況,都從寶蓋光明中顯現出來。後面兩句又是一個意思,是「十方佛國,亦于中現」,範圍就廣了。”

“十方諸佛的剎土,每一尊佛的剎土都有十法界。極樂世界特別,它沒有十法界,它只有一真法界,是純菩薩的法界。其他諸佛剎土,跟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大致相同,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在寶樹、幢幡、羅網光明中都可以見到。不但能見到,我們記住前面的願文,見到是屬於天眼,你也能聽到諸佛講經說法,聽得清清楚楚。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不但能看到,也聽到聲音。不但能聽到佛菩薩為眾生說法的法音,一切眾生苦樂的音聲,你也能聽到。像人天的歡樂,三途的痛苦,都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由此可見,極樂世界確實含攝一切佛剎,相即相入,不可思議,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莊嚴。”你在一個國土裡面可以看到一切佛國土的情況。“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莊嚴。”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入了一切佛國土了。

“所以才說,生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一切諸佛。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得到一次證實。何況西方世界的大眾,他們的神通道力能隨意遍至諸佛國土。這裡是講在寶樹間見到的;真正諸佛剎土是想到就到。”

你看,寶樹能看一切諸佛國土,神通力也能於一念頃遍游十方佛國。這都是往生的殊勝果報,我們多念這些願文,我們就感覺,不能再輪迴當中了。自己輪迴中根本做不了主,要求生極樂才能真正更好的快速成就自己,快速利益衆生。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念一下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