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5, 2024

成德法師 20240710《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 20240710《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先來念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翻到講記兩百三十七頁,上一次我們講到【樹現佛剎願】。剛剛是本來九點要停電,怕說講到一半,停了電。所以,我們剛好一起念佛,念一念呢,說不用停電了。我們就隨順因緣,想到比較適當的方法應對就好,我們也要習慣【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隨時準備好往生,面對無常就不會手忙脚亂。

師長老人家下一段講到:“有許多同修嚮往彌勒淨土,因為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這個大家要注意,下一尊,什麽時候來呢?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之後來,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所以,現在有很多邪教,說彌勒菩薩已經成佛了。這個跟佛經不相應的、不相同的,都是錯誤的説法。大家要會有判斷能力。

“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將來彌勒菩薩要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就有很多人希望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做他的大弟子,像釋迦牟尼佛會中的舍利弗、目犍連一樣。不少人有這種願望,因此他們一心一意求生彌勒淨土,而忽略了西方淨土。彌勒淨土容不容易往生?”我們發願了,非常好,因爲這是利眾之心。但是,利眾不能憑激動,還是要理智對待,悲智雙運。要有智慧判斷,我要去幫別人,我得掂量掂量自己現在的狀況。

所以,《格言別錄》這是弘一大師揀選《格言聯璧》的菁華。裡面就提到:我們做好事,要度德量力,這個是自己的部分,要考慮清楚;俗話也提醒我們【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祖師也都有譬喻,我們今天要救人,要幫助衆生出輪迴,就好像今天有人淹水了,溺水了,你要下去救他,得要自己會游泳。自己不會游泳,跳下去了,白白送一條命了。

度德量力是理智的,不能打腫臉充胖子,還要【審勢】,還要順勢而為。而且現在都要靠團隊協作。所以,要【擇人】,要選擇志同道合的道友,而且在組織當中要用對人,才能把組織經營好。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故為政在人。我們常常念三皈依,【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得有真正修行的人,做事不會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的人來領眾。共同修六和敬,才能和合。

今天道場是非不斷,不能攀這個緣,我們自己很可能就捲進去是非裡面了。不攀緣。在家裡現在聼經聞法方便,老和尚播經機,或者上網,都能完整聼老和尚講經,不能攀緣。

就像劉素雲老師是榜樣,在家裡,一天聼十個小時經,你看,後來成就了,可以利益多少衆生!尤其紅斑性狼瘡念好了,給大衆念佛的信心。佛門說不要攀緣,是非之地,我們懂得遠離。所以,都要對於自身跟環境能判斷清楚。理智去應對,不能是衝動的。學佛是覺悟,學理智,不感情用事,不意氣用事。

“一心一意求生彌勒淨土,對於西方淨土忽略了。彌勒淨土容不容易往生?相當不容易。”我們從客觀的數字來看,大家思維一下:我們佛門往生彌勒淨土的人有多少?不是太多。

那往生西方淨土的呢?這個不好説了。光《淨土聖賢錄》就不少了。所以,從數字就可以判斷出來,極樂淨土容易到達。

所以,師長這裡說:“要想往生彌勒淨土必要修定,經上講,要修「唯心識定」。因為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始祖。唯心識定要修「五重唯識觀」,就是這個定有五個層次,由淺而深,你能修成了才有資格往生兜率內院。如果修不成,就去不了。”

這裡舉一個公案來説明:“從前師子覺菩薩、無著、天親,是非常好的同參道友,都是修彌勒淨土的。三個人有一個約定,那一個人先往生,生到那邊去,回來報個信。師子覺先往生,去了很多年音訊都沒有,沒回來報訊。以後天親菩薩往生,過了三年,回來給無著菩薩報個訊,他生到兜率內院。無著菩薩就問他:「你怎麼去了三年才回來報訊,怎麼這麼久?」他說天上的時間長,”彌勒是欲界第四天,一天是我們的四百年。所以,天上時間長。

“我不過到彌勒菩薩面前打個轉就回來,那裡曉得這個世間就三年了。”問候一下就轉個彎,就回來了,三年過去了。

“在他那裡才幾分鐘而已,很快就回來報訊。他就問師子覺到那裡去了?天親說:「他生到兜率天,在外院遇到許多天女,他已經被迷了,沒到內院去,在外院享樂。」”孔子有提醒我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個食、色欲沒有斷掉。你看,在天上的天女,那比世間的美女不知道漂亮多少倍!

好像又有佛的另外一個弟子,在也是佛門的公案。他修行了,出家了,常常會想到他很漂亮的太太,結果佛就把他帶到天上去了。結果他一看到天女,很高興。佛就問他了:“你的太太跟這個天女比起來怎麽樣啊?”他說:“那我的太太就像猴子一樣了,不能比呀!”

後來,又把他帶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一個鍋子很大,底下在煮火,這個弟子問佛陀:“這個要煮很久,水才能滾沸起來。”佛説:“現在這個爐子就在等你修行之後升了天,天福享盡了,就掉在這個爐子裡了。這個沸水是爲你準備的。”所以,輪迴路險,哪怕到天上去了。你欲沒有斷掉,會墮落下來的。

“諸位想想看,以師子覺的修行功夫,從外院到內院,在外院就墮落,可見不容易!沒有往生淨土穩當。”往生淨土,阿彌陀佛親自來接,穩當。去了之後沒有退緣,國無女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穩當。

這個公案,“這就是說,你有沒有能力經得起誘惑。我們人間的美女不算美,天女可了不得,你有能力不受迷惑嗎?一受迷惑又搞三途六道,這多可怕!”我們說,人要有自知之明,這個自知不容易。修行要打破自欺一關,相信大家都讀過一篇教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成德個人感受:這一篇教誨,教導我們如何打破自欺這一關。因爲竈神點化他:意惡太重,自己的念頭;專務虛名,這個修行裝樣子給人家看的,好名;而且滿紙怨尤,給上天抱怨,代表内心裡怨天尤人的心很重,我們還有埋怨他人的心,不信因果了。那個人找我不找別人,那是冤有頭,債有主,應該是甘願去還債,深信因果。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一個修行人是不是甘願還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還債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是不是甘願還債呢?我們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就看得出來了,看看自己的面相還有沒有不甘心在裡面。

隨緣順受為忍辱,隨當前的緣,逆來順受,這個修忍辱,把債還掉了,無債一身輕。所以,這個世間沒有壞事,好壞是自己的心念產生的,境緣無好醜,還債怎麽是壞事呢?趕快還一環,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點出了俞先生的問題。很可能也是我們每一個修行人,存在的問題,身口意,意是根本,要在這裡下功夫。

提醒他:上帝派使者來看了你三年了。看不到一件善事,只察覺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

褊急念:心胸太小,不能容人。

高己卑人念:傲慢了,常常覺得自己高,別人底。高己卑人,常常就看到人家有錯,大道理就要給人家說一通了。這個要觀照到自己有慢了。體恤不到:可能他最近遇到一些事,很沮喪,心情不好。我們慢心一起,就體恤不到人家的心了。

憶往期來念:這個就是有未來的煩惱、過去的煩惱。憶往,就是過去不甘心,還一直放心上繞;期來,就是對未來的擔憂,或者希求未來能不能怎麽樣啊。有希求心就留戀世間了。

《無量壽經》提醒我們捨離這些執著,【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你有世間的願求,你求不得,你就苦。【諸苦盡從貪欲起】,有貪求。我們的心能夠清淨,用心如鏡,境來不拒,隨順因緣,安住當下。我又沒有去攀緣,該來的緣來了,真誠慈悲去面對一切緣;境去不留,鏡子就是這樣展現給我們看的。真心像鏡子一樣,相仿佛的狀態。因爲有一個具體的東西,我們比較容易去感受。

恩仇報復念:瞋心,充滿胸中,還覺得自己行了不少善,這個就心粗眼翳,過惡蝟集,過失像刺蝟的刺一樣那麽多,都看不到了。

而竈神爺還特別提醒,你們立文昌社,幾個最重要的規條,你們都沒做到,其他的就更不用談了。比方説,戒殺,每一次人家放生,從來不是你提的,都是別人發起的。而且,你家裡厨房裡面,還綁著螃蟹!把他這些情況都揪出來了。

戒女色,你雖然沒有實質上犯,只是沒有緣而已。你看你平常看到比較漂亮的女子,心就動得很厲害了。你能夠像魯男子這樣嗎?後面加了一句【吾誰欺,欺天乎】?你還要騙老天?

所以,比方説,男同修們,看到比較漂亮的女子,心跳加速,這個世間就過不了關了,就不要説天上的美女了。這個時候不要看了,趕快眼睛垂下來,念阿彌陀佛。不要落這些種子。我們現在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穩得住。這個要有自知之明,在這些境緣,要清楚自己的狀態。

“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到底殊勝在那裡,只要仔細去想想,你就會明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一生一切生,這個在前面就有講到了。包含寶樹都現一切佛刹,因爲有神足通,於一念頃可以遍游十方佛國。

“既然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難道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還除外嗎?當然也在其中。何況這一部經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前面是阿難尊者當機,後面是彌勒菩薩,因爲這一部經,十方諸佛同讚的經典,千經萬論共指。

彌勒菩薩成佛之後,也主要介紹這個法門。所以,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

“彌勒與西方淨土的關係,從這一部經上,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彌勒菩薩天天去聽講,從來不缺席的。你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彌勒菩薩跟你坐在一排,”大家現在腦海裡浮現這個影像沒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你跟彌勒菩薩說:下課後我到你那裡去玩玩吧!”這個“玩”是游戲神通。

“彌勒菩薩一定很歡迎,就帶你去兜率內院參觀遊覽;你跟他是同學。如果你求生兜率內院,你是他的學生,他是你老師。你看,他的輩分高你一輩。所以,要想見彌勒菩薩、親近彌勒佛,要想參訪兜率內院,有近路,你們曉不曉得,近路就是念阿彌陀佛,”不止是近路,還很安全,還不會走岔,師子覺菩薩,你看,他就走岔掉了。

“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近路,不必修唯心識定,那很麻煩,不太容易修成功。就是修成了,要是通過外院,如果像師子覺那樣就完了,這多可怕!

諸位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對於西方世界的殊勝莊嚴,要了解它殊勝在那裡。莊嚴並不僅僅是依報正報的莊嚴,有能力遍供諸佛,有能力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莊嚴。”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看正報,阿彌陀佛,諸大菩薩這個是正報。【顯我自心】,我們念《無量壽經》,前面經文認識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做法藏比丘。你看,我們讀那個經文,阿彌陀佛發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個是阿彌陀佛在發願,請問我們在念的時候,是什麽狀態?“那是阿彌陀佛的願,跟我沒關係!”那這個念經交功課了。隨文入觀,真心去念,自己的心就跟阿彌陀佛的願,願文相感應了。往往念到【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眼睛會泛點淚水,這是不是【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念到【一切皆成佛】,你看這個心量都跟著拓寬了。

極樂世界的依報從哪裡來的?都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所現的。

“而到了那裡的受用,遍供諸佛,修福。”你供養佛了,佛一定給你説法,修慧。我們要利益衆生,得要福慧雙修,你沒有福,建個道場,沒福報,想讓衆生安定來學習,辦不到。

佛門有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瓔珞】,那個瓔珞很貴,它墮到畜生道去,沒智慧,但是,有福報,挂瓔珞了。

我們想想,老和尚的福報庇佑了多少淨宗學人!而且老和尚的表法,他命中沒有福報,當不了官,壽命才四十五歲,靠這一生修行,主要修什麽?表演最徹底的:布施、忍辱,跟《金剛經》强調的這兩點非常相應。老人家弘法沒有條件的,所有的法寶都是免費的,免費流通。

沒有福報,能夠這一生修到財富自在。不需要的時候,不用帶在身上,叮叮噹噹的。需要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這個財富就自在了。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他老人家會不會表演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這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

肯效法,都能達到財富自在。你自己去印證,你的信心就更堅定了。

我自己開始學佛,佛菩薩慈悲,加持,讓我這個迷途的弟子回來從事教學了。安排我去代課了,結果代課了兩個月,覺得很有意義。代課兩個月就有錢了,所以,上補習班,這些費用都有了。

所以,佛菩薩考慮的蠻周到的。後來開始教書了,薪水不錯,我記得當初,一開始教書,二十五年前了,每個月的人民幣有一萬左右。收入不錯了,老和尚說要布施,我們有錢了就想“哪裡可以布施”。

結果,教了兩年多的書,銀行賬戶差不多沒超過兩萬人民幣。就是有了,有機會就布施出去了,後來好像都不怎麽缺錢。所以,這個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印證的。

而且,忍辱很重要,你修行要能保任,你要保持它,你假如忍不住脾氣了,火燒功德林,這個修行又退回去了。當然福報還有,功德燒掉了。

所以,福慧雙修還是很重要。就像杜甫先生說的,我讀到這一句也是心向往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希望這些真心想學聖教的,最近也見到一些小朋友,那麽小他就很歡喜學聖教,善根比我厚多了。看看,有沒有福報能夠多護念到這些孩子,下一代比我們強,國家、民族才有希望,總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極樂世界殊勝,有能力遍供諸佛,修福,又增長智慧,而且又有能力度一切衆生。這才是真正的莊嚴。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存著一個享樂的心理—西方極樂世界太好了,七寶宮殿,琉璃世界,黃金為地,真是享樂!有這樣的心態,不能往生。”這樣的心態是自私,貪,欲望。這個沒有菩提心了,往生不了。

“要曉得,西方世界是一所佛教大學,是十方諸佛菩薩共同辦的學校,不過是請阿彌陀佛當校長而已。”老和尚做了一個我們很容易體會的比喻。

“裡面的主辦人,董事會的成員,就是十方諸佛如來。”這個董事會很大,十方諸佛都進入董事會。因爲阿彌陀佛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這個董事會也統統都是招生組的成員,一起幫忙招生的。因爲這裡成佛快呀!哪一尊佛不希望他的學生早點成佛?

“所以,沒有一尊佛不介紹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個世界,你的道業才能在一生中圓滿成就,”這句話我們能體會到了,連普賢菩薩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普賢行才圓滿,普賢行圓滿才成佛。【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才圓滿了他的普賢十願。

“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學要穩當得多,要快速得多。道理在此。”我們修行要走穩當的路。這條路是徑中徑又徑,我們前面都講到了。不止穩當,還快速,而且還圓頓,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修行要穩當,辦事也要穩當,這個態度要用在一切處。

“這一部經、念佛法門,乃是十方一切諸佛普遍為一切眾生宣揚的經典,”善導大師説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普遍勸勉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法門。我們果然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不僅是世尊第一弟子(這是本經上所講的),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第一弟子。這個事實真相,正是夏蓮老所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幾個人曉得?你今天知道,明白了,你才曉得自己是多麼幸運!”能成爲彌陀的第一弟子,能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讚歎。

“萬億人中一二知,我居然就是那一二之數,所以要珍惜,決定不能自暴自棄,要把握這一生最好的機緣,”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決定成就圓滿菩提。這個決心我們自己要下,這一生就要辦好成佛的大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不再輪迴了。

我們這個同修背景是西方三聖像,剛好跟成德一直觀想的一樣。所以,這個也得到加持。老和尚有説,要觀的話,要觀固定一尊,不要常常換來換去的。

我看到西方三聖,想起了我的往事,因爲,我記得當時候去代課兩個月,深刻感覺教學很有意義,因爲當時候去帶七個小朋友,剛好在走廊上,看到旁邊,草地上螞蟻去世了。我蹲下來把它們埋一埋,被三個小朋友看到了,這三個小朋友說:“老師,您在幹什麽?”我説:“埋螞蟻,入土爲安。”這三個孩子的表情,我現在還記得,點點頭“哦,哦”好像聽懂了。

隔天,我在走廊上看到他們幾個人蹲下來,不知道幹什麽,我就凑過去蹲下來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麽?”他們回頭,很認真跟我講:“埋螞蟻,入土爲安。”當時候,我眼前一片光明,我好像找到了我要努力的方向,小孩子單純,很受教。

當時候下山,沒想過考上考不上的問題,反正我一定考到考上爲止了。所以,這個得失心也不是很重了,那也很順利,四個多月以後就考上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你是為衆生求,不是為自己享樂求,感應不思議。

當時候這四個月在補習班裡讀書,讀書也不能很緊張,身心放鬆,學習效果才好。結果,都要排隊進去教室,也不知道今天會跟哪個同學坐。因爲每天都坐不一樣的位置,排隊進的。我拿了一曡阿彌陀佛像。每一次坐下來,右邊放一張,左邊放一張,看看誰跟阿彌陀佛有緣。結果有一次就有一個同學姓Mao,我最近找他的電話,沒找著。他大我七歲。結果,他一坐下來,還沒開始上課,他就跟我説:“師兄啊,你待會下課有沒有空?”

我一聼叫師兄,不答應也不行,點點頭,一下課他就把,算是三十多年的人生過程給我講了,真是,人生很苦。我很少見到這麽苦的人。他問我怎麽辦。我當時侯,也不知道給誰借了膽,我很慎重的跟他講:“你業障太重了。你從今天開始要念一萬聲佛號。”我這個建議完,我還有點忐忑,給人家開這麽高。結果,他善根夠厚的,從那一天開始就念一萬聲了。可能是人跟人過去的緣,第一次見面他就聼我的了。後來,他業也消掉很多,也順利當上老師了,不過晚我一年。

所以,這個佛氏門中真的是有求必應。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了,又遇到老和尚的教誨,把這個淨土法門給我們講的這麽圓滿,尤其,這一部會集本,講得這麽透徹,我們可不能跟自己稀有難逢的因緣過不去。別給自己找麻煩。隨緣消舊業,隨緣,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剛剛可能講得太激動了,把錄音筆按到了。剛剛還勸別人不要太激動,要度德量力,自己激動不小心把錄音筆給按了。

夏蓮老,他很珍惜這個法門。他遇到這個法門,高興了好幾天。説到:“我終於可以出去了!”可以出這個六道輪迴了。然後就把他的書房叫做【歡喜齋】,“我能遇到這個法門太歡喜了。”

成德自己的感受,就是:【此生無憾了】。已經賺翻了,已經知足了,就常樂了。對世間一切人事物一無所求了,我已經太幸運了。

這裡提到不能自暴自棄,要把握這一生最好的機緣,決定成就圓滿菩提。不止自己成就,老和尚說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跟《無量壽經》相應。

你看,老和尚的教誨都沒有離開經典。叫我們扎三根,也沒有離開《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以這個為標準指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昆蟲草木,猶不可傷】;【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

《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末後說了:【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有這一句萬德洪名可以念,心滿意足了。

而且,還要【受持廣度生死流】跟我們有緣的親戚朋友,有緣大衆,我們要盡力,幫助他們,這一生也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爲人演説,自己要演得好,人家看了有信心。真的,在末法當中樹榜樣,比什麽都重要。念佛人,要有念佛人的榜樣,讓人看了就歡喜。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到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去學習。我在那禮拜李老,感覺後面有人,回頭一看,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太太。是李炳南老師的學生,可能他的孩子移民美國了,所以,他是從美國回到台灣,到了李老紀念館。

我一看到他,那個臉色,蘋果色。臉色非常好!我看了很震驚!你說念佛人,都像他這個相貌,我看一般的人看了都生歡喜:九十多歲精神面貌這麽好!

説到這裡,我就慚愧了,五十多嵗根本比不上他。不過不能沮喪,什麽時候都要passitive,不能negative,要正向思考,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光,表光明面,看什麽事情都不看陰暗,都沒有消極的心態,要積極面對。

所以,念佛人要有榜樣,道場也要有榜樣。道場不用大,大家見和同解,都是法喜充滿。新進來的有緣同修,他一進來就能感覺得到。他就生信心了,這個就是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這樣的道場,我見過。不大,一團和氣,辦什麽事情,大家互相..不分彼此。成德看了,也是很隨喜。

最近接觸了比較多位胎教的孩子。所以,做胎教的孩子,包含他的母親,這個都是榜樣。你看,他們出外,到公園裡面去,都有人會主動來問,你的孩子怎麽教的?現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尤其是教育的問題,看到這孩子這麽乖,大衆看了生歡喜,就主動請教了。

為人演説,演得好,說的機會就會出現了。而且,我們古人的智慧就是,【防微杜漸,禁於未發】。就像治病一樣,你看,扁鵲三兄弟。...問了:“你哪個兄弟醫術最高?”他說:“我大哥最高,還沒有病的時候,他就把它調理掉了。這個醫術最高。”

所以,教育的智慧最高是:不讓他起習氣。所以,重視胎教出聖人。老和尚在講習當中有教導到了。機緣不可失。所以,諸位各地,大家假如有對外教學,我看現在都要辦胎教班。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大家看當地有沒有這麽用心的母親、家庭,來轉法輪。普賢行,要用在我們當下。哪個地方有請轉法輪,現在比古代有福報。古代那個地方講完就完了。其他地方的人聽不到,現在可以錄像,可以錄音,各地都能聽得到。

掌握這個機緣,圓滿菩提,而且這個決定成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真正發願求生淨土。”藕益大師說的,真信切願,求生淨土,就是菩提心了,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

“這一生中,我什麼都不要,就要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求,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諸位同修,我們現在針對這一段話,我們來反觀一下,我們【我什麼都不要】,我們現在有沒有【什麽都不要】?

【什麽都不求】,我們還有想要、還有想求,就是留戀娑婆。真的,【我什麽都不要,什麽都不求】了,有一點可以檢查:你最近有沒有心情不好?假如有,一定還有【要】的,一定還有【求】的。這個要觀心為要,觀照得到。

你說:“我求:可以跟這個好老師。”也是求,你可以發這個願,但是,你不能一直放在心中。你說:“我求一個好的團體,依衆靠眾。”這心可以發,不能一直常常放心上,你就變成一種貪求了。你一發,佛菩薩都知道。而且説實在的,我們要跟一個善知識真正學得到,你是要用清淨心去學。你可不能是情執去學,你學不到東西的

《了凡四訓》講【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這個才是實學,實學是心地功夫。

成德很想親近老和尚。我發了這個心了,我沒有每天在那裡想。但是,就是照老和尚的教誨盡量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結果,剛好因緣,接到可以跟著他老人家做點事。這個都不是刻意去强求的。

而且,我也聽到一些年輕的同修,他們以前有聽我講過《群書治要》課程。後來工作了,又重聼他們之前上過的課,他說:“跟以前聼不一樣了。以前聼好像就滑過去了。”現在聼,他在工作了,有很多境緣的鍛煉了。對《群書治要》的句子體會更深了。所以,可不能只是聽課,不去行,解行要相應,才能提升。

【學而優則仕】你學了那麽多道理,要去用。當然,你在工作當中不要忘了聼經,【仕而優則學】,那個【優】就是,你一有空,趕緊播經機打開來,要聽老和尚教誨。因爲,你一聼教誨,你的心就隨著這個教誨調整,到正念上面來了。甚至於就你今天所發生的事,就在聼的過程,跟經典相結合起來,好好總結總結,那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是菩提心。

“怎樣修?就是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這個【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念才清淨。【不間斷】,就是相繼,【一念一彌陀,念念相串即是佛】,這個是相繼了。

“一句佛號,貫徹始終,這就成功了。印光大師是我們淨宗最近一代的祖師,傳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仔細想想他一生的行持,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親自寫了一幅《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經文,常常看看,常常念念。”

我們看到他老人家寫那個字,看到他的真心,一筆一劃,那麽認真、恭敬。學聖教要清淨心,要真誠心。要恭敬心才學得進去。一個人的真誠恭敬,是不是:“我要聼經了,來!恭敬恭敬!”馬上恭敬心就起來了?要平常就是這樣的心。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清淨。清淨心一無所求。我們這個付出,不能有求的心。菩薩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薩了。

你有求的心,就不清淨了。而且,衆生與我們是一體,一體,不能談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一章經文,就是淨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心經,我也曾經說過,它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心經。”老和尚這麽講,很有道理。呼應善導大師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你看,【本願海】再濃縮成兩百四十四個字,那這個是《大藏經》的心經。那《般若心經》,那是般若部的《心經》。《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濃縮成兩百六十個字。

“不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淨宗的心經,等於是《大藏經》的心經,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的心經。印祖親筆所寫的《圓通章》的原本,也在我們道場。這因緣非常的希有,希望同修們多多讀誦,依教奉行。”

這一部《圓通章》對於修行的要領,給我們指導的非常具體,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尤其他老人家還很慈悲,教的很具體:十念法。可以三三四,可以五五。十句一個循環。嘴巴念得清楚,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聼得清楚。

因爲我們這個世間耳根利。眼睛只能看前面,後面看不到;甚至前面一個東西擋著,你也不能看了。

可是,耳聼八方,隔墻還有耳。所以,耳根很利,是我們娑婆界的特點。當我們耳朵很專注的時候,其他的五根就容易收攝回來了。

我們自己去感覺感覺:你聼你自己的音聲聼得很清楚,這個意念也不會亂跑。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且,【不假方便】,不用再借其他的方法修行了;【自得心開】,就可以念到明心見性了。

我們很幸運,遇到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二十歲,老師教他念阿彌陀佛,他老實、聽話、真幹。有很高的成就。他不識字,你看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常常見到阿彌陀佛。他請阿彌陀佛帶他走,阿彌陀佛說:“你修的很好,還要繼續表法。”活到一百一十二嵗,一點病都沒有;一百一十二嵗,上樹摘柿子。我現在上樹都有點困難。他老人家一百一十二嵗,還自己縫僧袍,自己穿針引綫,你看,這個念佛,這麽殊勝!

你看,老和尚慈悲,推賢公:淨宗十四祖!這個僧讚僧,表演到淋漓盡致,老和尚在大手筆表演佛法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内行人看門道。都為了末法的衆生著想,讓衆生能深信這個法門之殊勝。

所以,道場,真的能拿到印祖的親筆寫的《念佛圓通章》,真的要把它挂起來。

而《無量壽經》裡面都提到了,大勢至菩薩跟觀音菩薩都在我們娑婆界,【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那我們看印光祖師是怎麽攝受我們的?

給我們提的最多的教誨,就是最重要的攝受了。師長老人家怕我們漏掉了,曾經在台北特別以這十六個字來開示。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信願】,就是菩提心,【念佛】,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老人家又怕我們這十六個字不夠重視,又加了幾句話:

【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所以,修道到哪裡修?沒有離開五倫關係修。閑邪存誠,展現出一個人的德,他心不離真誠,不離真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心不能離了真誠慈悲;不能離了清淨平等覺,這樣才有大德。

【信願念佛是大行】這個修持方法是無上深妙禪,是大行。

【求生淨土是大果】,往生了就是圓滿菩提了,當生成佛了。

我們看,要從敦倫盡分下手。在五倫當中,【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當父母的,把下一代教好,印光祖師說:最大的功德。到哪裡去積功累德,沒有離開本分在家人很大的罪過是什麽你沒把你孩子教好他會傷害很多人。所以,教好下一代重要。

可是,你要教好下一代,一定不能忘了老和尚說到的【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根在哪?家庭教育

可是現在麻煩了,我們當父母的人,沒有重視老和尚這段話,他覺得怎樣把我的孩子教好?“我找到一個老師,我找到一個學校,我就萬事OK了。”你忘了根本。孩子才八歲、才十歲,一進去,兩個月見不到,兩個月見一面,一個月見一次面。我們教育孩子誰是主?主伴要圓融。誰是主?孩子是主啊!你要瞭解他的狀態,知其心啊!我們做好事,但是執著了,强勢了,都不能體恤孩子的心情了。這樣的孩子見過不少。内心都產生陰影,他不理解爲什麽父母老師這麽做,他只產生了:“是不是父母不愛我了?”一個人父子有親有障礙了,他心理不健康了。

所以,當父母的,當老師的要體恤孩子的心理狀態。而且,你哪怕是辦學校,你那個校規不能死板。

我們今天晚十分鐘左右開始,所以,現在時間還沒到。大家不要説:“怎麽還不下課,十點半了!”你假如有這個心念,那代表我講的太差了,你一直在等:“趕快下課。”還是我的問題。但是,還是要告訴大家一下:我們今天晚十分鐘。

今天,你一個規矩,該開緣,不開緣,也是犯戒。開、遮、持、犯。其實,最重要的是什麽?你的戒律跟規矩是人訂出來,人來用的,人產生執著,就不知變通了,你就一刀切。你的學生有八歲的、有十六嵗的,心理狀況會一樣嗎?家庭狀況會一樣嗎?你説:“不行。那個八歲的,爸爸媽媽留下來了。人家十六嵗的看了,人家會傷心啊。”八歲的心理跟十六嵗的能一樣嗎?而且,你在開緣的時候,就是在彰顯【體恤每-個-孩-子的狀況】。你可以跟十六嵗的講,十六嵗的不就懂得去體恤八歲的孩子了。

説實在的,你也不要著在十六嵗的相。我也見過:二十幾歲的孩子,講話的聲音就跟小朋友一樣。爲什麽?

因爲,他在很小的時候,沒有得到愛、足夠的愛,他停留在那裡了。

甚至於是什麽?他在很小的時候,被嚇過了,他那個產生的恐懼,父母老師沒有體恤到,他就停在那個年齡。

我見過,不止一個。

爲什麽驚嚇?曾經跟同學溺水,他幸運撿回一條命。可是,他親眼看到他的同學死掉了。我們自己想象一下:那麽小的孩子看到這樣情景,他心理有沒有震動?陰影?化不開。你以爲他年齡在增長,身體在變大了。他那麽嚴重的恐懼沒有化掉,我們說:恐傷腎。

我們也見過,教的老師兇得不得了。打得那個屁股都流血了,把孩子都嚇著了。那孩子現在二十多嵗了,講話真的跟小朋友的語調一樣。阿彌陀佛!柔和質直攝生德。哪有這樣教小孩的?

所以,大家要會判斷,不要説:“這個某某老師跟過老和尚的!”他講的你就不會判斷了?這個都愚癡了。【依法,不依人】。而且,跟過老和尚,有沒有依照老和尚的教導做?這個我們都要判斷。不能著相,不能激動。

都要照老和尚教導,都要照《禮記學記》的原則。我們現在台面上的老師,都不是從小學的,一個慢心一起來,以前做人做事的習慣都現前了。

所以,我們現在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的,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不能別人一尊重了,我們覺得自己什麽都對了。

團體當中,要尊師重道,因爲我們是弘法的團體。但是,大家要注意:比方説,我是教學的,我起個念頭:“你們要尊-師-重-道啊!”請問我的心念有沒有在道中?

尊重不是要來的。尊重什麽?你做到讓人家自然產生一種恭敬的態度。所以,大家學了法,心態不對都會用錯。

忠恕之道,我是教學的人,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我自己做的還不夠好;寬以待人:人家不尊重我,是我做的不夠好。你就很能夠包容別人了。

再來,我們想一想,以前弘法的團體,條件不一樣了,我們得客觀看待,以前護法的人是弘法退休下來的,他懂。

所以,你看,老和尚晚年,辦英國漢學院,請那些老師,老和尚都是親自請,聽説老師要來了,都站在門口等;送,都送到電梯口,這些老師都比老和尚年齡輕很多!都被老和尚感動得流眼淚。“老和尚那麽尊師重道,我們不認真教不行。”可是,老和尚是弘法一生。現在護法的人,他也不一定弘過法。所以,我們也要客觀來對待現在的狀況。

你説,“我在團體裡面,我感覺領導同事不夠尊重老師,怎麽辦?”

我來帶動!我來尊重老師。

【舜在雷澤】,大舜到了雷澤,這個地方都互相爭奪。舜怎麽做?他主動去禮讓,就改善這個地方的風氣了。

或者,我自己做得很好,護法一看,很歡喜,你工作這麽認真,結果你說:“我都是聼老師教導的。”你看,這位護法對老師自然越來越恭敬了。

所以,我們怎麽讓這個時代的人跟後世的人尊重老和尚啊?我們常常在那裡:“怎麽這麽不尊重老和尚啊!”不能怪別人,我們自己是老和尚的弟子,做的不好,難怪人家會誤會。我們現在自己好好做,在單位裡面做榜樣。人家一問:“你修養很好,你跟誰學的?”

“上淨下空老和尚。”人家一聼就尊重了。

所以,在五倫當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要先做對。從哪裡對?從念頭開始要觀照到不要控制要求、不要形成對立,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占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

而,我們可能教學的人,別人沒有夠尊重我們,很可能我們還有不足的地方。自己要反思。得不到社會大衆的認同、諒解,回過頭來反省自己

而,我們今天要護持一個老師,你感他的恩,可是,老師也還不是聖人啊。你也要護老師的法。你不能跟老師搞情執,你一認同老師了,他什麽都對;人家提意見的,什麽都錯。這個又變成偏了。

所以,對領導、對老師、對父母,也都要護念。【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我們這個年代是很特別的,你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也都不是從小學的。所以,這個倫常當中我們還是要客觀對待。然後要用對自己的心。

理解東西都不能出現偏頗。

所以,人要多聽勸,不然自己理解偏了,又覺得自己很對,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比方説,解行相應,解是聼經聞法,行是什麽?行是把聼的道理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他的工作裡面,不是大量的讓他去幹活、勞動,這個“行”不能解錯了。

而且,實在講,行爲什麽解錯了?很可能當事人看這個學很多、聼很多的人,很懶惰,不幹活,他又產生了一個强烈的不認同。所以,他在解東西,也會有偏。所以,守好自己的心念,比什麽都重要。不然,我們好心,可是心一偏了,這個做法上都會出現偏差。

是他在本職工作裡面,去解行相應去落實。還有體力、時間,可以去勞動。你不能:他的工作已經很多了,你又讓他大量活動、勞動,他整個身心扛不住了。這個我們就沒有體恤到下屬了。君仁,臣忠。這個倫常,仁慈:要展現在,時時能體恤底下的人。

今天時間已經過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