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0, 2023

成德法師 2023 01 23(1)《修身爲本 教學爲先》



成德法師 2023 01 23(1) 《修身爲本 教學爲先》
今天是大年初二,按照我們傳統的習俗,回娘家。“回家”這個詞對我們修行的人,是很重要的。我們這一生的目標就是要回老家,回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回家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念這一句萬德洪名,助修積功累德、斷惡修善。 在哪些地方積功累德呢?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都可以積功累德。比方佛門説的:【面上無瞋,供養具】。供養是普賢行,廣修供養。一個人,他的臉色沒有瞋,沒有情緒,非常平和,人家看了就很歡喜,很愿意親近。這個就是在供養了。 所以,我們佛門的第一堂課,我們進山門,第一堂課是彌勒菩薩給我們上的。昨天也是彌勒菩薩聖誕,大年初一。我們要拿什麽供養彌勒菩薩呢? 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如説修行供養】是第一的,所以,彌勒菩薩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那我們得如説修行,去做。這個是對彌勒菩薩真正的供養了。 彌勒菩薩的表法:【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生平等心】,對一切衆生平等恭敬,【呈喜悅相】。 有沒有哪一位大德同修今年的目標多笑一點?這個也挺重要的。笑容也是供養。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師長列出了五個行門:三福、六學、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把佛陀四十九年所説一切經的行門都掌握住了。我們照這五個行門去做,都是功德。 我們的生活就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了。我們有沒有在修行的時候覺得:“哎呀,現在還得煮飯,都是這些冤親債主害我的!” 起這個念頭,他已經執著什麽是修行了,佛法是讓我們不要執著。我們不能變成學了佛了,反而產生了一些執著點了。 師長講經的時候説了:佛是讓我們放下【貪】,不是讓我們把【貪】換對象。變成貪法了。我們現在修學,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好多不好精。喜歡學很多,求知欲。我們學佛是放下執著,放下這些欲望。這一點認知很重要。不然有可能我們入了佛門,貪瞋痴慢還在增長。自己不知道了。 這個求知欲,用了一個【欲】字,也是欲求,貪求了。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很怕親戚朋友一起談話,人家談的主題我們不知道,心裡就很難受了:“太沒面子了!人家談那個主題,我怎麽不知道?”由於怕沒面子的心,我們去看好多新發生的事、資料,這就是一種習慣。 我們還沒學佛以前,我們的思想言行已經形成了很多習慣了。這些習慣是要我們自己心很靜下來,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來反觀,我們才容易看到。 舉個例子:《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俞公四十七嵗了,家徒四壁。他十八歲就考上秀才了,成績很好。他明不明白道理?那麽多經書,《四書》《五經》他都讀得很熟了,道理應該是明白的。 但是,當他的結果是家徒四壁,他并沒有把學的經教用上,他還是覺得:上天很不公平,他還寫書文給上帝。顯然能夠知道自己的念頭、言行哪裡不對,這是我們修學的人一定要下的功夫了。 就像我們前幾天跟大家交流到,夏蓮居老居士説的:學道的人【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我們不承認自己有錯,叫自欺。進一步,我們就會欺人,所以,這一關不破,我們連佛法的門都進不去。但是這一關要破,我們得下大功夫。 比方昨天,大年初一。我們起了多少個念頭,説了多少句話,做了多少事情。昨天,有沒有做錯的呢? 假如我們現在想一想,好像沒有,那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我們快到聖人的境界了。昨天起那麽多念頭、講那麽多話、做那麽多事,沒有覺得有問題。這是第一個情況。 第二個情況,就是我們看不到問題了,習慣了。曾經聼朋友説,去了四川。四川是“怕不辣”。這個朋友去了,他不吃辣,他就跟那厨師講:“千萬別給我放辣椒。”那個厨師煮啊煮:“別放辣椒!”唰,還是放下去了。他太習慣了。他口上還念著“別放辣椒”辣椒還是放下去了。這個都很正常。 我們學習就兩件事,【生處熟,熟處生】。佛號本來很陌生,我們慢慢慢慢,三千、五千、一萬、兩萬,越來越多,越來越提得起來。這個很重要。 我們不要講到這裡說:“兩萬。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心上有佛就好啦,念這麽多幹啥?”講這個話,那得要自己常常提得起佛號才行啊。不然就執理廢事了。 【心上真有】,對啊,可是有沒有【真有】?心上能不能常常有佛號,得要靠事上修。靠這個事上的修行不斷提醒自己的心:要提起佛號。所以,我們修行人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不能常常講那個理很高,我們事上跟不上。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説的:【若要佛不離口,先需珠不離手】,我們是需要提醒的。拿著佛珠,這個手指一接觸,提醒自己別忘了念佛,沒有這個佛珠,沒有這個提醒,可能念頭一出去,過了好一會:“不能打妄想。”才又拉回來。 所以,三時繫念提醒到【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依成德自己的程度,只要不念佛就打妄想了。一打妄想,【輪迴心造輪迴業】。 成德聼師長有一篇教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裡面師長就説了“作佛是心去作佛”,用我們的真心去作佛。輪迴心修什麽樣的法都不能往生。 今天縱使我們在弘護正法,我們也得提醒自己:不能用輪迴心。我們在辦教育,我們是爲了修行而做事,是爲了提升自己的心境而做事,是爲了歷事練心,練出真心而做事。這件事就是道場啊。【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這《維摩詰經》很精彩的一句經文。【無虛假】,等於我們做事,不應付,不虛僞。【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我們是用這樣的心來做事。歷事練心,練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我們不能爲了做事而做事,不能陷在事裡面,生煩惱了。人,一陷在事裡面,就會着急,就會煩躁。隨這個緣,要妙用。一着急,一煩躁,妙不起來了。很可能我們就會情緒做主了。自己在事上有情緒,自己受用不了了。在做事的時候,墮落了。跟我們一起做事的人,又被我們情緒互相影響,大家都沒有得到受用。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我們要弘護正法,首先,先護好我們這一顆心。我們想在境界當中定得住,不會起情緒,不受影響,我們不被境界轉,境界就被我們的真心轉了。 可是我們這個心要不動,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常就不能打妄想。平常佛號不能斷。 師長指導我們的:不用思維的時候,當然思維,要正思維,要依照經教去思維,依照經教思維的時候,這個正能量是提高的。依照自己的習慣去思維,很可能是負能量。 比方説,我們習慣往壞處想,消極了,容易懷疑了,這樣的思維,自己的能量場會下降。 所以,我們平常就要練功夫。平常我們念頭很散亂,希望遇到事的時候,定得住,那就不大可能了。所以,佛號多多益善。成德看一篇藕益大師的教導,這一段教導很精闢【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一句佛號是萬德洪名,菩薩的六度萬行,都在裡面。 念到身心放下了,自我感受放下了;自我感受能放下了,就能念念為人;自我感受放不下,要為別人想,很難。“哎呀,我不舒服、我不高興、我不能接受。人家得順我。”我們要人家順我,我們就做不出普賢的【恆順衆生】了。修行人要像水一樣,可以隨緣就放,順勢而為。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挺有性格的。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性格磨掉,去恆順,那這個家庭裡面每一天都有叮叮噹噹的事了。 我們想一想,老和尚講經的時候,有沒有提說:哪一尊菩薩有性格?大家有聽過嗎?有一尊菩薩,挺有性格的。好像沒聽過。 那我們現在學佛,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那就要學菩薩:沒性格。【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所以,修行首先改性格,改習氣,這叫格物。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修身爲本 教學爲先》,這個【本】,用儒家的兩綱八目,這個八目當中,第一個功夫就是格物,革除物欲。 就像我們剛剛提到,俞淨意公,他得要下格物的功夫。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改習為立命之基。一個人的命運要能轉變,要改掉自己的習氣。習淨,業自消。習氣能放下,清淨了,業障就消掉了。 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能改造命運,他的關鍵點在哪?我們看清楚,這裡面就有【修身爲本,教學為先】的竅門跟智慧在裡面。 我們俗話常説【内行人看門道】。《了凡四訓》這一部經典,包含大乘經典,我們都得很深入去體會其中這些佛菩薩、主人翁的表法。 就像《法華經》有一品經文叫:常不輕菩薩。這一品經文我們就要好好去體會了,專門介紹這一尊菩薩。常不輕菩薩遇到人就給人家頂禮:你有佛性,你一定能成佛!這個是落實,首先,普賢行【禮敬諸佛】。 普賢十願,後後勝前前。假如沒有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第三就上不去了。因爲我們有禮敬,我們的心才是真心;我們一不禮敬了,有傲慢了,就煩惱做主了。我們今天要學佛,我們的心用對了,才能領受佛法。 所以,佛法有一個詞,叫法器。器,是器皿,能裝。我的心要處在什麽樣的心境才能把佛陀、老和尚的教法納受在心呢? 首先就是恭敬,不傲慢。印光祖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可能會覺得:有啊。我打開老和尚的開示,我恭恭敬敬的聼。請問我們對老和尚的恭敬有沒有用在對家裡的人呢?有沒有用在對親戚朋友呢? 假如我們對老和尚用的真心的恭敬,請問真心會不會在面對親戚朋友的時候起作用?會。假如我們覺得是對老和尚是這樣,對別人沒有這樣,那這個不是真心了。這可能是對老和尚前世的緣很好,但,裡面有情執。一真,一切真。真心一真了,一切都真了;一妄,一切都妄了。《華嚴經》這一句法,用在觀照自己太重要了,我們就不會自欺了。 我們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要對照經典。不然我們就會落入:自我感覺良好。這個“自我感覺良好”常常是跟張三,是跟李四比。不是跟佛菩薩比。我們要比,要跟常不輕菩薩比。要跟釋迦牟尼佛、跟老和尚比。 我們對老和尚的恭敬,體現在哪?我遇到同修,一見到我很激動:“哎呀,我常常夢到老和尚!”還把他和老和尚的照片拿出來給我看,然後還送我一張。我都覺得:我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呢?我接受了,擺了一張他跟老和尚照的照片,人家一進來:“你怎麽放這照片?”可是我不接受,又沒有恆順衆生。事事無礙,還是接受了吧。我們送人家自己跟老和尚照的照片幹啥? 還拿了:“你看我們辦完課程,天空瑞相!”拿了一本,翻給我看。學佛最怕著相。你慢慢慢慢在哪裡翻給人家看:“哇!太殊勝了!太讚歎了!”你又自我感覺良好,就會【著】了。所以,我們的心隨時會因境界產生染著、貪著在裡面。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話就是怕我們著了。 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正助雙修。助修就是積功累德,在哪裡積功累德?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功德,統統都是念佛。念這個字,老和尚説的:今心。心上真有佛。 我們冷靜去體會一下,師長在講經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哪一句? 我們舉一兩句:老和尚常説【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因爲假如不落實,聼經是聼經,生活是生活,二,佛法是不二法。我們一直處在這樣的狀態,我們就入不了佛門了。 另一句,老和尚最常講的:【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今天覺得念佛才是修行,我煮飯給家裡人吃不是修行,就分別了,就執著了。所以,假如我們沒有把老和尚常常提的這些經句真正深入去體悟,我們會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 當我們覺得念佛才是修行,那我會執著念佛,然後家裡的事就不是很愿意幹了。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對自己的分別執著點沒有辦法看到,他只會...越來越多。所以,師長常常說:你會麽?會不會修行?會不會能觀照到我們念頭的分別執著處,進而能夠去把它放下。 就像我們今天煮飯,【禮敬諸佛】我這個是煮給諸佛吃的。家裡的人都是彌陀,自性彌陀。這一盤菜就是【廣修供養】,煮這個飯就是普賢行了。 像我們諸位法師,他們常常都在厨房煮菜給大家吃,你看他們臉都這麽圓,煮著煮著,智慧福報都增長了。我得好好向他們學習學習,我都要吃胖一點,發了好幾年的願了,每年都開空頭支票。明明...而肥,我怎麽肥不起來?這個能不能肥,我們要從根本修。修身爲本,人要有福報,量大福才會大,應該拓寬心量。所以,我得到厨房走一走。廣修供養一下。 想當年,二十二年前,我在學院也是做過饅頭的。雖然做得腰酸背痛,得趁沒有人的時候到旁邊休息。因爲做的人年紀都比我大,他們都沒休息,我不好意思休息。 當時候一做都是幾百個饅頭。所以,學院的饅頭特別好吃。我才住了兩個多月就胖了五公斤!所以,命中注定得吃佛門的飯才能胖,得常常回到道場來。 就像佛門有結夏安居。回到僧團,回到道場來,心靜下來,不然每天瞎忙不行啊。忙忙忙,忙到都陷到事裡面去了。 所以,成德能跟大家分享一點,都是自己以前跟現在犯的過失太多了。所以,廣修供養,希望大家不犯我走過的這些錯誤。 所以,當信佛經語深。佛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這一句【不二法門】在哪?在我們每一個當下的心念,不能去分別,我們才能住不二法門,才能住在真心。 我們在一切境界,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們還做不到,師父讓我們練在每個境界不分別不執著。 我們一遇到人:我喜歡他,我討厭他。就分別了,就執著了。真修行人遇到好的緣,那個喜歡,要控制住。不然,你就看不到他的問題了,你就護念不了他了。 ...夫妻之間要做同參道友,可不簡單!夫妻,因緣不錯的,我看了好幾對了,感情很好,另一半的問題看不到了,還幫另一半掩飾。 比方説,先生脾氣很大,這個太太:“哎呀,反正他也是爲了道場好嘛!”掩飾,幫先生掩飾。 所以,這個【喜歡】一起作用,也不是真心了。【應無所住】啊。真心一法不立。還有這個喜歡的感覺太强烈了,不容易看到對方的不足了。這是夫妻關係好,修行也是個挑戰。 夫妻關係不好,也是個挑戰。關係一不好,就覺得對方什麽優點都沒有了。你看,因為心裡放著對方的不好,它就開始發酵發酵發酵,到最後發展成:本來人家很多優點,在我們眼中一個優點都沒有了。 我曾經有一次在廣東講課,我説:“夫妻相處,一句箴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有一個女性馬上在台下很大聲,喊了一聲:“沒有優點!” 你看我們在台上也會有境界,你講一句,底下跟你反駁一句“沒有優點”。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動心,不然就跟她台上台下辯論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念了幾句阿彌陀佛,心裡念,不是嘴巴念出來,不然人家還以爲我在駡人。不能讓衆生起心動念,不能做出讓衆生誤會的事情,這個是我們要有敏感度。防止衆生起心動念,心裡念。 然後,我就帶著微笑,走下台去,到了這個女士的面前,我説:“這位女士,你的先生沒有優點,你還嫁給他,你真像我們佛門說的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一念佛,就有佛菩薩加持,因爲剛剛那一段不是我事先寫的臺詞。所以,心能定得住,佛菩薩加持的力量會給我們靈感。 佛門這些話都很深。【真心一法不立】我們遇到另一半、遇到親人朋友,馬上心裡就很多影像浮現出來了,代表我們的心裡面本來就放東西了,遇到境界就檢查出來了。 所以,我們得練不落印象。不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心,就得在境界當中練這些功夫。 所以,師長常講的這些話都是修行的重點,我們剛剛說:好多不好精。現在修行就喜歡多,不喜歡一句把它落實透徹。 我們今天真的肯把這一句,老和尚說的,會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落實這一句,每一天都能查到自己念頭錯在哪:這個念頭分別了,這個念頭執著了,這個念頭有傲慢了,這個念頭有懷疑了。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能夠貫徹老和尚這一句,每一天開悟好多次。看清楚了,肯去改正自己的過失,真修行! 我們新年新希望,我們發個願,今年徹底落實老和尚一句,真去做了,就會體會到落實一句的妙處。因爲只要落實一句,心就越來越真誠了,不管哪一句。落實一句,心就越來越清淨了。 舉個例子:我們落實【念念為他人著想】大家想一想,這一句落實三個月,這個人會不會越真誠?會不會越清淨?會不會越平等?會不會越慈悲?會啊。因爲每一句經句是幫我們恢復真心的,恢復自性的。你從這一句,做徹底了,真心就透出來;這個真心一透出來,它又用在哪?又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的每一個境緣。所以,佛法不是要學得很多,重在力行。 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佛法沒有離開我們的五倫角色。【處事不忘菩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絕對不能忘了菩提心,不能忘了用真心。【處事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李老爲什麽要把【行】字放前面去,代表佛門更重力行。我們假如求解不求證,就會【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了。 這些都是祖師他們總結、他們觀察我們修行的問題,剛剛跟大家提的這幾點是台灣有一位圓因法師,他有一本書叫《茅篷札記》是他在閉關修行寫下來的,都是用毛筆。 我們當時看的時候,看到他老人家都是寫:黃念祖老居士說什麽,李炳南老居士説什麽。他(圓因法師)(是)出家人,這些在家的大德,他都寫,他真的是【述而不作】,他成就很高。他是懺雲法師的學生。他留下來的舍利子非常多。 我們看到,他都是僧讚僧,稱讚不止是出家人,在家人他都非常稱讚。 他整理了三點。第一點,好多不好精。每一點,我們都得下功夫。不然我們很難不犯這幾點。 求解不求證。很喜歡聼經,不喜歡落實。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我非常恭敬老和尚,我不恭敬別人。恭敬老和尚體現在哪?不是嘴上講的,體現在把老和尚的教誨落實。 什麽才是對老和尚的供養?【如説修行】擺在第一。老和尚就是教我們:拓寬心量,包容一切人,要禮敬一切人。而且老和尚不止講,他還表演給我們看。 我們看了,尤其最震撼的,陷害老和尚的人出現了,我們在旁邊都壓著不生氣,看到他,(我們)已經有一點火氣要上來了。看到老和尚:“來來來,坐坐坐。”對他很禮遇。越看越慚愧。陷害老和尚的人,老和尚還是禮敬,還是供養他。好像什麽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自己有這個福報看老和尚面對陷害他的人都是禮敬,這是不是成德的福報?我能看到是我的緣、是我的福報,那我怎麽珍惜這個福報?效法老和尚。不然我這個福報就報掉了,別人不一定有這個機會。 當然,我今天講給大家了,這也是大家的因緣,大家不能分別:“我又沒有親自看到!”那又分別了。我們看孟子沒有遇到孔子,他學到亞聖!藕益大師沒有見到蓮池大師,他是蓮宗九祖!所以,不能分別。 有一本書,(這是)宏琳法師的慈悲,他編出來的,《老和尚的身教》。集合那麽多四眾弟子對老和尚行持的回憶。我們打開那本書,每一個四眾同修分享的,那是他跟老和尚的緣,我們能看的時候,就像自己是當機者一樣,就像自己在現場一樣,每看一則,納受在心:我要效法老和尚這一點。 那本書看下來,落實下來,那您沒有八分像老和尚,也有五六分像老和尚。【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我看大家的眼神好像沒有把我這一句馬上納受在心田,我再念一遍:【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因爲眼睛是靈魂之窗,假如我們馬上把《弟子規》這一句【聖與賢,可馴致。】那個眼神就會這樣,炯炯有神。不會是...。我們聼經得要隨文入觀。 老和尚這一句話講給誰聼的?講給我聼的,我是當機者。這麽聼句句都有受用。 所以,剛剛講到藕益大師一段教誨:【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大布施】,把自己的性格,自我感受,透過佛號慢慢把它放下。活一天,為衆生做一天,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佛號一聲接一聲,就不會去想澳幣了,不會去想美金了,不復起貪瞋痴,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這些人事糾纏就起不來了。而且在人事當中,老法師教給我們:【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自己不對,我自己先做好,正己才能化人。我們先不要求別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先要求自己,這就是忠恕的存心。 要求自己嚴格,“忠”;不求於人,“恕”。“忠恕”離道不遠,就跟真心相應了,人家就不會埋怨我們了。而且,我們先要求自己,這個心念、正己的心念就會感動別人,也自我要求。人的心是互相交感的。我們自我要求,就會帶動他人自我反省。 可是,假如我們要求別人,就會帶動對方,也是要求別人,那就互相要求了。【各相責,天翻地覆】了,【各自責,天清地寧】。心是根本。修身爲本。 所以,老和尚說: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所以【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不稍間斷夾雜】,佛號一聲接一聲,妄念、邪念不讓它起來【即大精進】,都沒有浪費時間。 【不復妄想馳逐】,妄念不會相續了,佛號提起來了,【大禪定】,不忘正念,禪定。因爲念念都是正念,心就不會對境界起貪瞋痴了,不會被轉了,定得住了。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你不會被其他的法門、其他的宗教,所影響了,真有智慧了。 若能識得此法門,我們珍惜這個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一切諸佛也不給你介紹其他法門了,他會說:“善哉,善哉。”他會一直加持念佛人。 所以,印祖這一句開示很精彩,萬德洪名,六度萬行都在裡面了。而這一篇開示當中,藕益大師有指導:念佛,一開始修行,還是要計數。或三萬,或五萬,我當時一聼:怎麽起跳那麽高啊?三萬! 後來,又聽到黃念祖老居士,他給同修有一個專題開示,叫《淨宗心要》,淨土宗的心要。他依《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給我們開解。《阿彌陀經》講的: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的心要,三資糧。《無量壽經》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其實,真信切願,就是菩提心了。真信切願的人,念求生淨土啊。淨土為歸了。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我現在什麽都不求了,就求見阿彌陀佛,就求往生極樂世界。藕益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十個因緣,我們能發菩提心。其中一個因緣,就是念求生淨土。 而且我們在念這句佛的時候,我不能辜負釋迦牟尼佛,我不能辜負老和尚。念這一句佛就念本師恩,念師長恩。 所以,小本跟大本《無量壽經》統統教的是一樣的,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持名就是菩提心了。 黃老,還沒有講《淨宗心要》,談的一段話,很震撼自己,黃老説:“我是生死的凡夫,就不能不注重修行。我每一天要修法。”他是密宗上師,他還要超度衆生,我還要注解大經解,他每一天的任務還很多,但是我還得要重視修行,所以,每一天一定佛號三萬。 我當時頭皮都發麻。老人家身體不好,任務還多,他每一天的定課,佛號三萬。後來,親自看到他老人家接受美國同修到了北京去請教他問題,這個網上都有,《答客問》。當黃老在跟這個美國同修解答問題的時候,他手上的佛珠沒有一刻停下來,都在念。 當然我們不能學相,假如今天你聽完黃老這個例子了,跟你朋友聊天...人家搞不清楚啥狀況了。 還是你面對親戚朋友的時候,一直手在那裡動,然後,動動動,“你剛剛説什麽?”都沒聼清楚人家的話。聼人家講話,【禮敬諸佛】也是念佛。恭恭敬敬聼他講。當然,你邊聽,可以聽清楚,又可以念佛,當然更好了!每一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所以,要針對自己的情況。師長這些教誨,怎麽用在自己當下的狀況。【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不能學相。 好像同修就有問問題了:“我在做家務的時候,可不可以聼經?”我不能回答“可以”“不可以”。我要怎麽回答?“你今天做家務的時候,你聼經可以聼得很清楚,很受用,那你可以聽。假如你在做家務的時候聼經,家務也沒做好,經也沒聼清楚,那要調整調整了。因爲你不得受用了嘛。” 我們可以換一下,你做家務的時候念佛,尤其拖地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節奏的!早上一起來,刷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只要不用腦的時候,佛號跟著節奏都可以念。 所以,我們修行,這一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依賴老和尚,尤其要自己去領悟。你看修行成就的人,感謝他的老師沒有給他説破。點到爲止,讓他自己好好去領悟。可是我們學習的習慣:“你趕快告訴我吧!全告訴我吧!”我們的習慣是學知識。 我自己開始學佛好多年,這個慣性轉不過來,都是灌輸性的學習,喜歡抄筆記,抄好多本,抄完之後一本也沒看過。不抄好像心裡不踏實。 所以,你看,老和尚去跟李老學:“你就專注聼,不用抄筆記。”那可能我這麽一講完,有人要生煩惱了:“我不抄筆記,好像聽完啥都想不起來了。”假如你抄筆記還會看,還會有受用,那你就抄吧。法沒有定法。 但是,假如我們真的抄了以後,從來沒看過,那不如專心聼吧! 我什麽都沒説,大家也什麽都沒聼。佛門這些話很有味道【說而無說,聼而無聼】。 我假如【說而有說】,我下去之後就會盯著某個人:“你有沒有照我説的做?”人家沒有照做,我就生煩惱了。我要【說而無說】。我們當老師的假如【說而有說】,每天就變警察了:“我昨天才講!” 【聼而無聼】,這個【無聼】就是你沒有落一個執著點,你是心神領會了。 有一個故事說:傳説張三豐要傳給張無忌太極拳。“無忌,注意看!”他就把太極拳打了一遍,打完之後,問張無忌:“記得多少?” 他説:“師公,記得七八成。” “好!再看一遍!”他又打了第二遍,又問。 張無忌說:“師公,只記得三四成。” “好!再看第三遍!” 打打打,打到一半,張無忌說:“師公,我全忘了!” 張三豐說:“好!就是這樣!” 不是記外在的招數,你記那個招數,死的。你記了招數,就在那裡硬套公式了。你領會的是什麽?原理原則,萬變不離其宗。這樣才能活學活用。 所以,《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裡面,老和尚和盤托出,他怎麽跟李炳南老師學的。老和尚說,這沒法教的。老師講一句,你會一句,死的,不能變化。 你得長期跟隨老師,然後長期跟隨,你掌握了老師的理念,老師的思想體系,老師教學的原理原則方法,你掌握住了,靈活運用。所以,佛法講不能著相。 我曾經看到,有同修上去復講老和尚講的,他才三十歲左右,結果他講的語調跟老和尚一樣,老和尚那時候都八十歲了!一個三十歲的人講話跟八十歲一樣,連表情他也裝得跟老和尚一樣!我看得鷄皮疙瘩都...我們這個著相也是一種習慣。 我們要學老和尚【三不管】!你得有老和尚的福報!老和尚有韓館長護持,他有護法。今天,你已經有執事了,你説:“我學三不管!”那還得了!世間人看到我們不負責任! 你有那個名,你就要盡那個責任。不然叫失職。 所以,我很怕挂名。你挂了名,你沒有盡那個責任,你要負因果責任的! 所以,我胖不了。虛名太多了,挂上去,你不盡職不行啊!我在漢學院三個班的班主任!你挂了班主任,你不關心同學,你失職了。 所以,老和尚的法,你得看自己的因緣狀況,你不能拿這個【三不管】來推卸責任。那不行的。那我們表的法連世間沒學佛的人,他都不可能認同我們。 世間人,他當爸爸,他有責任的;他當領導,他有責任的,他怎麽可以不管呢? 當然,你當了總幹事,還是可以【三不管】,事上可以管;心上,辦完就放下了。怕的就是那個管人的心,控制、要求上來了。甚至於太操心的性格了。事情都已經交辦完了,還一直挂在心上,這樣就不好了。這個都是練心。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得好,這一句法語當中,含一切境界。我們真的太有福報了。遇到釋迦牟尼佛,遇到那麽多佛菩薩示現,遇到那麽多的祖師,你看我們眼前,老和尚、夏老、黃老、李炳老、海賢老和尚、章嘉大師、方教授、弘一大師,這麽多人都是來成就自己! 而且他們一句法語就含一切了。重點是我們要珍惜!珍惜表現在哪?放在心上。真把它用出來。我們看印光祖師一段話,好短: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大家熟悉這一段法語吧?這裡面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 看到這些祖師法語,真羡慕,怎麽講都是圓滿的。可以長講,可以短講。爲什麽?他真心講出來的。哪怕一句話,就含一切境了。 我們看看夏老這一句話,他說:【凡是念佛處事,都要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因爲第二念就有分別執著了,所以我們修行,不管是念佛還是做事情,都是練不分別不執著,要用真心。 念佛時,接下來這十六個字很重要,我們別把修行搞得太複雜:【一切莫管,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所以,念佛複不複雜?不複雜,這十六個字。 一個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這個就是第一念。 【若矜躁卜度】在念佛的時候,還要裝一個:讓人家看起來,我很莊嚴,裝個樣子,這個身心不放鬆了。躁,就是急躁,越念,心反而急起來了。【卜度】,在那裡想:我還要念多久才能一心不亂,在那裡想事情了。 【或計功求速】你急於求成。所以,我們好多同學都説:我明年要安穩一點,穩重一點,不能急躁。不急躁在哪裡練?在念佛的時候、在做一切事的時候、在一切言動的時候,都要提醒自己不能急躁。 【或背境向心】就連一個念頭說:“我不要著在外面了,我要向我的内心。”連這些念頭都不要起。這個是夏老的指導。 處事當中,夏老說了:【處事時,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物來而順應】,【事已過勿留滯】,事情已經辦過了,不要放在心上。【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來,不要去擔憂、害怕它;【坦坦蕩盪,鑑空衡平,即第一念也】。 我們學佛就是捨識用根,轉識成智,什麽時候轉識成智?這一切做事的時候,面對一切境的時候,不要用第二念,就是不要用分別執著。什麽時候會分別執著?夏老説的【若計較人我】我們有人我是非的念頭了,就不是用第一念了。 或【瞻顧得失】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裡面有得失心了,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了;【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這個都是用第二念了。 我們看這一句法語有沒有含一切境界?何處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 所以,我們在精,不在多。這每一句法語都能夠讓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 我們新的一年,選一句法語好好落實三個月,定一個功課,每天念一萬聲佛號。 黃念老說:不念一萬,不叫念。因爲我們一天不念一萬,我們的妄想會很多。 當然,假如你習慣念慢的,比方説,同修都念:阿-彌-陀-佛。他假如念那麽慢,我一説念一萬,他回去睡不着覺:“我念一萬是impossible的事情了。” 大家依意不依語。四依法重不重要?念一萬的意思是什麽?佛號要比妄念多,不然,根本伏不住它,【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其實,説實在的,修行人就是要下大決心,你決心一下,【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念一萬不難。 成德也是去年下半年,下了這個決心,現在慢慢覺得,一萬不難。 結果除夕夜,過幾分鐘就Happy New Year了,剛好給北美的同修拜年,我説:“我請人家念一萬,我得念兩萬。”所以,昨天大年初一,有達成任務。真的是看你有沒有心。也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我們這個兔年,老和尚屬兔的,會有老和尚的加持,我們得發願具體來下功夫,不然一年一年在過,很快。自己覺得從事教學,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一個幸福,因爲教學可以相長,因爲教學,自己講出去的話收不回來了。 成德第一年帶班,三十五個學生。我給他們講《弟子規》,講道理,一講完,三十五個眼睛就看著我了。 比方我給他們講:【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錯了要承認,自己掩飾,又錯上加錯了。孩子心很清淨,他們記東西很厲害。 結果有一次我做錯了,當我在台上在解釋的時候,因爲那個解釋也是一種習慣,我們常常講【聞過欣】,人家勸我們,我們能接受,首先要放下解釋。 當別人要提醒我們,我們馬上解釋的時候,人家那個提醒我們的心就降下來了:“哦,好好好。”人家就不願意講了。 人家一提醒我們:“謝謝,謝謝,請你繼續講。” 所以,我們要落實《弟子規》的一句,不容易。要落實一句,要放下一個習氣才行。 比方【見人善,即思齊】容不容易做到?我們【見人善,即嫉妒】啊:“你有什麽了不起!”那個嫉妒心沒有放下,要【思齊】,辦不到,卡住了。 【見人惡,即内省】這一句要放下【見人惡】、【見人家過】的習性才行,不然我們【見人惡,即對立】【見人惡,即指責】了。把【見人過】的習氣放下了,才能往内。不然就往外【著】了。 成德二十年前分享《弟子規》,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台上講得天花亂墜,現在叫我講,有點不敢講了。每一句要落實,不簡單! 不敢講,還得講。哪怕自己做的不夠,錯誤的地方也是一種供養。 剛好我們極樂寺有邀請成德跟有志於一條龍教學的老師共學,這個是一年多前,應該有一年半左右了。每個禮拜一次,剛好極樂寺有活動,就暫停了。每個禮拜六,交流。因爲,主辦單位,他們有列了一些老和尚對一條龍的開示,包含我們一起學習了印光祖師《天下太平之根本》,都是談家庭教育的。 還有就是一起學習三根,就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所以,28號,要過年這兩周都停課,28號,成德識別多年,重新跟大家交流《弟子規》。 所以,要落實一句,得放下習氣,才能徹底落實它。 剛剛提到,當時侯,成德第一年帶班,自己還有很多毛病習氣現前,這個面子放不下,就開始解釋了。 我是比較敏銳一點,當我在解釋的時候,我就看到三十五個學生的表情越來越不認可,我也越來越講不下去了,後來就狠下一個心,講了一句:“老師錯了。”給他們鞠了一個躬。 當我頭擡起來的時候,我看到學生的眼睛是放光的。爲什麽?他們看到老師也認錯。 所以,當老師有一個好處,講出去的道理,學生都會看著我們,我們就不容易懈怠了。因爲自己也是很懈怠的人。 學佛都學了二十六年了,一萬聲佛號都沒做到。那就是挑著學了。老和尚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特別强調:分秒必爭。這個佛號要分秒必爭。分秒必爭,怎麽會一萬聲念不到呢?那代表我還是挑著學的了。挑老和尚,這一句我喜歡,那一句我暫時先放一放。 我得想想:我假如以這樣的心來跟老和尚學,那我是跟自己的分別執著學了,不是跟老和尚學了。 這個是相上跟老和尚學,實質上,自己的分別執著念在做主了。所以,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説了:【傳人,沒有別的,百分之百聽話】。百分之百聽話就是不會挑他老人家的教誨學。老人家是和盤托出,那我們要做真弟子就得全然納受,在心。 所以,很慚愧,自己也是懈怠、墮落二十年,都五十嵗了,現在想精進,有時候體力都不行了。【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見人善,即思齊】,黃老那樣的狀況、那樣的忙碌,他一天還三萬聲!那我們不急起直追,那不就辜負了他爲我們的表演嗎? 他老人家的表演沒有起心動念,爲誰表演?爲我表演的。他所講所做,都在提醒我怎麽修行。我看了不效法,那我跟他的緣,這個福報就報掉了。 以他老人家的修行這麽高:密宗乘傳、禪宗開悟。我們看看他老人家最後的日子怎麽過的?一天十四萬聲佛號! 他修行那麽高,爲什麽他一天最後的表演十四萬聲?爲誰表演的?為我們每一個有緣的衆生:【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今天,一開始跟大家談正助雙修。談到助修,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道場,統統是念佛,我們用這樣的心才能積功累德,才不增長分別執著。這個才是助修。 而我們所修,統統不求世間福報,不求來生,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極樂世界,這是十八願裡面的教誨。我們正助雙修了,我們就能回老家了。而且今天是回娘家的日子,提醒自己要回家。 假如一提醒,大家只想到自己,那不行。回家要多帶一些人。 所以,首先帶誰?佛法講緣分。隨緣。首先要帶跟我們緣比較深的人。 所以,過年期間,親戚朋友相聚,【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教學爲先。 相聚就是一種因緣,這個時候能【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調眾生,宣妙理】。 所以,《無量壽經》在哪裡?在年夜飯上。在大年初一的拜年上。佛法是不二法。 當然,成德這麽講了,大家不要親戚朋友來給你拜年,“來來來,坐下來,我講《無量壽經》給你們聼。統統坐好。”人家馬上:“對不起,我待會兒要有點事。” 要【潤物細無聲】。你不能做得讓人家感覺太嚴肅了。要以恆順衆生,別人能接受的一種氛圍,很自然的去交流。 我們看老和尚跟人家聊天,不管人家聊什麽話題,老和尚馬上,轉回佛法來了,而且轉得不落痕跡,讓人家聽了也很舒服,很受啓發。不能人家一講話,“你那個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人家一聽壓力大得不得了。 人家一説到:“我最近身體不是很舒服。” “業障太重了!” 《格言別錄》裡面教我們人情事理,弘一大師爲什麽要挑這些句子?教我們言語也要【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言語要順人心。我們要能體恤到人心才能順得了人心。我們在講話的時候能不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接受度?這種能力是每個人本有的。 我本有慈悲心,本有真誠心。我們是有分別執著的煩惱習氣現前,我們這個能力就慢慢慢慢下降了。 比方説,我們好爲人師的這個傲慢一起來,我們就體恤不到人家的心了。有時候我們一講話,都只有別人聼我們講的份。一定要改過來了。 今天我們要知其心,才能長其善,救其失。多傾聽,知道學生的心、親戚朋友的心。你在護念他的時候,就很對他的機了。這個多傾聽,也是修行的必修功課。 弘一大師講到了:【要調劑人情,發明事理】。調劑人情,讓人聽了很溫暖,很舒服。他已經生病了,你要體恤到他已經有病的苦惱,你要先安慰他嘛。你不能一句經教先壓過去。 當你先安慰他的時候,他感受到你為他好,就有信任。【君子信,而後諫】相信了,他知道你為他好了,這個時候你再提醒他,他很容易接受。 所以,孔門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正事,第四是文學。這個我們都熟悉,孔子教這四門。 但是我們得要問問自己:我們有沒有曾經花十個小時好好深入怎麽講話?有沒有下過這個功夫?當我們不重視説話的修養,我們還是會順著我們本來説話的習慣,【强者先牽】。 有沒有可能,我們還沒學佛以前講話的習慣都跟經教相應?有沒有可能?有,再來人。不對,再來人也不會這樣。爲什麽?再來人,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應機。他一表演,表演什麽?衆生犯錯,他也犯。但是,他犯了錯,他猛然醒悟,他破釜沉舟,改過來。 舉例子:印光祖師,大勢至菩薩再來。他也毀謗佛法,因爲他學儒,他還沒瞭解佛法以前,他也造這個業。之後呢?眼睛看不見了,果報現前了,可是他老人家對佛法有信心,還是念佛、精進!最後眼睛好了!也表演給我們看。藕益大師都是。包含師父上人,他還沒有遇到方東美教授,他也覺得佛法是迷信。 他們都是應機。給我們表演,所以,佛經語深,這一句【强者先牽】我們得重視它。我們得問問自己:我現在處理事情是依照經典的教誨,還是我沒學佛以前的習慣? 所以,修身、修行,師長指導我們: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説法、做法。我們的想法、看法是學佛以前,還是學佛以後的呢?這些只有我們自己去檢查,別人幫不上忙。這才是我們實質的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 剛剛跟大家提到,回家,我們的念頭是想到自己而已,還是想到有緣的人。 所以,我們過節的時候,中國人的精神,華人的精神是什麽?過節就是團圓、和合。一個家團結,對人的精神有著源源不絕的動力。家是他的歸宿、家是他心靈的港灣。 但是,假如家常常會吵鬧,這個人的心就沒歸宿了,這個人精神有負擔了,負擔久了,精神會出問題。 所以,現在有一個病:抑鬱症,憂鬱症,越來越多了。其實,這個症狀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 所以,我們這些過節,也都有我們老祖先,他的智慧在裡面。你看,一個月圓,中秋節,透過這個緣,來讓家庭、家族懂得團圓。 中秋節,剛好有一個同修發了一段,四句偈給我,我印象很深刻,【但願人長久】下一句是什麽?你可不能發給人家...這樣怕他這個,當然(如果)他喜歡寫詩的話,你先恆順他一下。 但是我們發的東西,盡量不要造成他情執提升,要順勢把他的情執引導到更高的精神去:【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游】。 爲什麽?我們這麽親的親人,所想的不一樣、所説所做都不一樣,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下輩子不見了,不認識了。 請問大家你記得你上輩子的爸爸媽媽嗎? 所以,親人之間要能長久在一起,只有一個方法:一起念【阿彌陀佛】,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一起跟著阿彌陀佛在十法界度衆生,你看多自在!然後要跟阿彌陀佛來的時候,分配一下:“這一次你當爸爸,我當兒子。”配合起來,很愉快。現在世間最缺什麽榜樣,好!我們下去吧! 所以,回娘家,要多帶一些人回去。 我們開了三點很重要:不能好多,不好精;不能求解不求證;不能逐末不求本。修行要從根本修。【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要檢查自己,修行靠個人,今天我面對任何事,我有沒有養成一個習慣:“我從根本怎麽處理?” 修行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佛號越來越熟。正念,這種正思維。 一遇到事,都是想著從根本去解決的,這個習慣有沒有越來越熟?因爲我們不提起這個心念,我們就會著在枝末上。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捨本逐末,旁邊的善緣力量再大,能幫他多少?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生病了,很嚴重的病。一接到醫生通知了,下一個念頭是什麽?趕快找外在的緣:找醫生呀,什麽的。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在哪?在自己啊。自己糟蹋這個身體已經好多年了,才會出這個問題。今天假如我們的念頭:“我去找一個醫生給我扎一次針,我就萬事OK了。”請問,他這個心態不放下,醫生能幫得上他嗎?不可能。 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我們自己的心念不對的時候,別人幫我們是很有限的。 我們都有一個習慣: 只要讓我換一個單位,問題就解決了; 只要讓我找到一個傳統文化的學校,我問題就解決了; 只要讓我換另一半,我問題就解決了。 這個都是心外求法,是外道了。就好像我們都是跟師父上人學習的,大家相不相信師父所教的都能解決我們現在當下的問題?大家相不相信?大家相信。 我們把老和尚的教誨用上了,我們現在心裡都沒事了,應該都沒煩惱的事了,假如還有,那老和尚的經教我們沒有用出來。因爲用出來了,理得,心就安了。 我們一遇到事,會把責任推到境界上。我們遇到事就會依賴:我找一個人來,找到了,就OK了。假如找一個人問題就解決了,佛菩薩同體大悲,他早就來了。佛菩薩怎麽幫我們的?講經説法。 爲什麽佛菩薩身份示現(暴露),就要走? 我們有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 現在,我有遇到一些邪教,都說他是什麽觀世音菩薩再來的,隔天,也沒走。我直接可以跟觀世音菩薩溝通了。佛菩薩不以神通度衆生,這個有流弊的。 大家相信佛菩薩同體大悲嗎? 大家相信老和尚的同體大悲嗎?我們都相信。 我們現在有煩惱,佛菩薩知不知道? 他會不會加持?當然會加持! 可是我們的煩惱怎麽沒解決? 因爲我們順著自己的想法,我們沒有隨順佛菩薩、聖賢教誨,他想加持,加持不上。 這些道理得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會。 萬法因緣生。佛菩薩同體大悲, 對我們來講是個緣,因在我們身上。 我們隨順煩惱,不止他加持不上了,魔得其便。魔看到可貴的弘法團體,他要破壞,他靠什麽破壞?靠生煩惱的人。他就冥冥中,讓他的煩惱越來越强。現在是法弱魔強。佛菩薩跟魔王在搶人! 我們現在都在弘護正法的團體裡面。我們念頭一正,諸佛如來【稱名即是遇光時】,佛光,馬上就到了,【珍重此時莫空過】。 現在魔的力量很强,我們一個正念保持不了了,這些魔的力量就進來了。它一進來,你煩惱一起來,就開始划手機了,很煩躁,划划划,一划兩個小時過去了。情緒一不好,惡性循環就來了。 所以,這個緣是掌握在我們手上的。我們要去接受什麽緣?你去接受手機,還是接受老和尚的經教,那是截然不同的發展了。 手機,那個抖音不能一個划過一個! 哎呦,我這麽一講,抖音要來找我了。 抖音裡面好的,有老和尚講的,可以。 會讓我們起煩惱的, 起貪瞋痴慢疑的,不能看! 連抖音也不能得罪。 【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我們真的要看清楚現在的局面。一念之差,天壤之別。我們一個正念,佛菩薩一加持,我們代佛弘護正法了,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了。 我們二十多歲的時候,聼老和尚講經,老和尚說:“年輕人,要慷慨一點,不要吝嗇,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這一念真的發出來,馬上就起感應道交了,【至誠感通】。 成德也是給大家一點信心,我的中文是最差的,常常在臺上講,想一個成語想不出來,頓了好幾秒鐘。你們應該都有看出來吧。但是,雖然自己中文不好,可是老和尚沒有説:中文不好不能弘法。老和尚只教:【至誠感通】。 至誠心是我們本有的,只要我肯拿出來就好了。我有一個俗家結拜的大哥,他説:“哇,你上臺像一條龍!下臺像一條蟲。”臺上的加持力很不一樣。 當然,不能臺上臺下不一樣,也不行。這就入不了不二法門了。臺上講話不離經教,【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下了台也是要一樣的。 所以,修行,修正想法看法,我們有很多想法看法,是一種習慣了。遇到事了,我們要把它調整過來。都從根本去看待問題,都從根本去思維問題,一定能想到相應的教理跟方法,一定能好好把它解決掉,因爲任何的事離不開因緣所生法。因,主要因素是什麽?緣,次要的因素是什麽?我們都能把事情分析客觀。 我們一不從根本去思考,我們就開始慌了,就會去找依賴了、找依靠了,都是向外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同】。 我們一務本了,一從根本思考問題,佛菩薩馬上交感,來指導我們。感應不思議,佛菩薩是法界身,我們的心念對了,他不可能不用應化身來幫我們的,甚至於他不可能不派人跟因緣來幫我們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