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3, 2023

上成下德法師 20230128《一條龍 師資培訓班》第64堂 雪梨淨宗學會【李炳南老師説的:困難越大,功德越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



上成下德法師 20230128《一條龍 師資培訓班》第64堂 雪梨淨宗學會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2023年,第一次跟大家在《一條龍》課程一起學習。首先也祝福諸位仁者:闔家平安!身體健康!福慧增長!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光壽無量,還是很重要。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包含從事各行各業,我們不能忘了終極目標,不能忘了,了脫生死輪迴的大事!

這是我們每一天要清楚的,所謂,【淨土為歸】,我們要知道歸宿在哪裡。不只是每一天如此,每一念,每一言一行,淨土為歸。就像第十八願提到的,【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代表所做一切善,不求世間果報。有求世間果報,所做一切好事翻轉成輪迴善業了。

所以,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自淨其意,就是要清淨心,沒有求未來果報的心,沒有求人家要認同的心,這些心念都會影響自己的清淨。

所以,藕益大師《淨社銘》,我們在課程當中常常跟大家提到,這四句真的是我們當生成就的關鍵所在。

第一個:淨土為歸。歸心似箭,不能留戀世間。

第二:持戒爲本。我們成就自己、教育自己,包含教導學生,護念他人,都要持戒爲本,戒為無上菩提本。修,就要從根本修。而持戒當中,再更根本的,戒的大根大本:在【孝親尊師】。所以,我們自我教育、教育他人,都不能離開這個【孝親尊師】的大根大本。

第三:觀心爲要。我們護念自己要能看到自己的心念。看到跟真心不相應了,趕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把它轉過來。

《大學》當中講到,【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我們的心有擔憂、有恐懼、有貪求、有情緒,忿懥就是情緒上來了,更嚴重的,發脾氣了。其實就是不能起貪瞋痴。

我們會憂慮、恐懼,代表我們的心上沒有佛法、沒有經教了。心上有法,所謂【理得心安】。

我們舉一法:深信因果,我們就不會恐懼了,該來的會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遇到逆境惡緣,該還債了,沒有什麽好恐懼的。平常心去面對它,甚至生起感恩心,把我們的過去造的三惡業在這些境緣當中消掉。所以,我們將師長的教誨、經典的教誨提起來,我們應該是可以過上隨緣消舊業,消業好啊。無債一身輕。

我們依循佛法,依循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們可以過上【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的日子。

新年新希望,我們這個兔年,要過上怎樣的日子呢?應該如師長給我們的勉勵:要過上【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

那就是心中有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每一個境緣,我們心中有佛法了,【隨緣妙用】妙在提升自己,在每一個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妙在隨這個緣,我們為人演説,守好我們的心念,相關的親戚朋友同仁看到我們依照經教,其實依照經教就是依照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性德。

我們用真心跟親戚朋友同仁所交感的,真心可以喚醒真心。我們在緣分當中,用了妄心,用了貪瞋痴慢疑,那召感的也是人家的妄心。

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護念好學生,根本上,我們要護念好自己的心在每一時,每一刻要住在真心,不能被習氣控制住了。

所以,《淨社銘》第三:觀心為要。護念好自己,我們才護念得好學生、護念得好有緣的親戚朋友。這是觀心為要。起心動念是根本。從根本修。

第四:善友為依。依眾靠眾。《大學》當中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琢磨,相觀而善。

我們報名參與這個課程的,諸位仁者,諸位老師,你們有寶貴的這些心得體會,也歡迎,可以寫出來。我們就可以從您的分享當中得到啓發,產生共鳴。

我們的教學就不是單槍匹馬了。有這麽多志同道合的老師們,可以互相觀摩,互相學習,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人假如在教書的時候,就覺只有自己的力量,壓力會很大的。假如我們通過這個因緣平台,大家都把寶貴的經驗、心得,都提供出來,那每一位老師就有强有力的後盾了!

況且,諸位仁者,大家都是以師志為己志,因爲一條龍的理念是老人家,尤其晚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期勉,甚至是勸請我們。勸請年輕人發心,終身做小學教員。意思就是終身能夠陪伴孩子從小學習,幫他們扎好成聖成賢的根基。

也確實,我們看著這些孩子,他們的因緣都比我們殊勝非常多,我們看看,像成德自己的因緣,二十五歲才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才開始親近老和尚,才有機會學佛,俗話說【三歲看大,六嵗看老】,都二十五歲了!

當然也不能妄自菲薄,這個時候要想到曾子,曾子是繼承孔子的道統。曾子的特質不是非常聰慧的,所以《論語》説他【參也,魯。】,但是他的學習態度,很值得我們效法。

他是【人一能知,己百知】人家一次會,沒關係,我一百次;【人十能之,己千知】我們勤能補拙,人家十次會,沒關係,我不氣餒,我一千次。【果能此道矣】我們能夠真正這麽去用功,【雖愚必明】雖然本來智慧不高,因爲這個態度,越來越有智慧了,越來越明白了;【雖弱必強】本來是柔弱,也會勇於承擔。

我們是屬於亡羊補牢,猶為未晚矣。但這些孩子跟我們的因緣不一樣。

師長有説,傳統文化要復興,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不能想著很快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這個“很快的心”,就不是真心了,着急了;甚至於急於求成了。

就像我們早上提到的,念佛要念得好,要安住當下,字句分明,假如念的時候還想著:“趕快得三昧,趕快有瑞相”。那個越念心越亂,念佛跟做事,是一不是二。念佛跟做事都是用這一顆真心。這個理是相通的。

我們還沒有學佛以前,已經養成很多做人做事的態度,習慣了,像大家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的性格比較著急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比方比較平緩的人:慢慢來,慢慢來。他長的都比較有...,比較穩重。你看那個:快快快!一般都比較吃不胖。相由心生,臉相、身材跟心境是離不開的。所以,修行,老和尚說的:修正行爲。將錯誤的想法、看法、説法、做法加以修正。

我們改了多少?這是我們真實的修行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重外表而已。今天我們吃素三十年了,形式;實質是什麽?有沒有越來越慈悲,對人、對一切生命?這個才是實質的了。

所以,我們還沒學佛以前的這些錯誤的做人做事的態度行爲改過來沒有?

比方説我們具體觀照一下:我們都希望學生改過,可是我們要以身教來帶動學生,我們自己改過有沒有很勇猛、很精進?其實小孩的心是非常敏銳的,一個老師求道修學非常勇猛,他的學生是感受得到的,會被老師帶動起來的。

我們也見過不少年輕人,常常都會提到:我爸爸很精進;我媽媽很信佛、很虔誠!這都是父母對他的帶動。

要將沒學佛以前的習慣改掉,都要下不少功夫。

比方,我們回想一下,父母最操心我們什麽?耳提面命我們最多次的?我們改了沒有?連父母一直提醒我們的,我們都不改,其他的還能保證嗎?學佛是用真心,真心從哪裡開的?孝親尊師。一定是有把父母放在心上了,希望不再讓父母擔憂了,這個心就慢慢透出來了。

所以,父母提醒我們最多的,我們得改。新年新希望,今年一定要把這些改掉了。

還有那麽多愛我們的人,我們不改一下壞習慣,他們都得操我們的心。他們愛護,我們要以什麽回報?要珍惜他們的愛、珍惜他們的護念,不辜負(他們)。聼他們的勸告:改掉過失。自己越來越好,讓他們覺得欣慰:“我沒有疼錯人!”我們閩南話說:“值得人家疼!”這才是回報所有愛我們的親人朋友。

尤其,我們現在是在學習文化,我們也有責任,要復興文化。文化教育,俗話説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個工程。

百年樹人,可是我們還沒學傳統文化,習慣是什麽?遇到事情,紅紅火火,像辦活動一樣,搞得熱熱鬧鬧的,要搞得很大,搞得很多人。哇!來了三四千人!大家想一想,這文化復興,搞三場五場論壇課程就復興啦?

我們以前的習慣:搞活動就是成就事了。這個不能用在文化教育上。我們辦課程、辦論壇,那是播種。給來聽的人認識傳統文化,種一點善根。

就像種子種下去了,接著呢?種子種了就收成了?這沒有道法自然了。種子種下去了,要施肥、要澆水、要長期的護念,要成就一個學子,沒有十五年以上,持續的教育,不容易達到。

我們也遇過一些老師,他帶的學生有的超過十年了,用傳統文化理念教的。結果因緣不能持續了,出國留學,一下子退轉的很厲害。

我們自己修學,其實就能領悟很多道理,我們自己修學,要懂得自愛,護念自己,我們就懂得怎麽去護念他人了。就像自己一天不聼經,一天不讀經,煩惱就伏不住了。

古人說的【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是撐不了三天,甚至於一有時間不讀經、不聼經,就打妄想了,我得有自知之明。一有時間趕緊聼經讀經了,這樣用功,有時候還不見得伏得了煩惱。

所以,更不能去划手機了。這個一划,回過神來,半小時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在這個過程,我們都在幹嘛?念頭都是什麽?

所以,自愛才能愛人。我們自愛,要在一切境界當中做得了主,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煩惱習氣,所以,得要種子種下去了,不間斷的澆水、施肥,澆多久?百年樹人啊。

成德當時侯,當小學老師,我們得要考試,一間一間學校報考,我當時候就想,我們對面有一間學校,我打了一個如意算盤:我想考上對面學校,我一輩子都在那裡呆了。

比方説:我教四十年好了,可能教不了那麽多年,六十五歲就得退休了,退休這個詞,這個是外來語,我們老祖宗好像沒有留這兩個字。老祖宗留了【告老還鄉】,告老還鄉不是沒幹了,還鄉幹什麽?還鄉教書。

你看在朝廷當中,在為官當中,人生的閲歷豐富,好多經典都用在這些境緣的鍛煉上。朝廷裡有人才了。進賢帽,我們看宋朝那個帽子,官帽,前面低,後面高。有人才了,不戀占這個位子,讓給年輕人,告老還鄉。回家教私塾,把一生的這些學問、閲歷、智慧傳承下去。

所以,念頭裡面不能常常有:“哎呀,我要退休了,我要退休了。”尤其我們跟著老和尚,請問大家,有聽過老和尚說:“我要退休了”嗎?老和尚都不説了,我們當弟子的,不能説。

我們當時候,英國漢學院第一任長老院長,周春塘教授,他當時侯已經八十多了。結果老和尚請他做院長。周院長當時候說:“我不敢説【不】。”因爲老和尚比他大十嵗左右了,不敢拒絕,不敢跟老和尚說:“我老了。”老和尚年紀更大。

所以,我們跟著佛陀學,跟著師父上人學,他們沒教的、他們沒講的,我們不講。我們都要隨順他們的教誨、隨順他們的身教,傳承他們處事待人,甚至是乘傳正法的這些精神,這個我們要勇於去承擔。

跟大家剛剛提到,我打個算盤,就在對面那個學校教一輩子了。那當然我教書的時候,會煮一些東西給學生吃,所以,到時候他們離開學校了,想起紅豆湯的味道,説不定就會回來看看我了,所以,佛法的四攝法很重要。

就像媽媽的手藝好,我們這些在外的游子突然聞到了媽媽家常菜的味道,就會想回家了。

結果,我去對面考試,兩百人報名,初試只錄取二十一個人,我居然進去了!而且,二十一個人裡面只有一個人是男生!我當時候要去參加復試,口試,他們學校的老師看我要走進教室,說:“今天還有男老師!”

我一想:“應該很有希望!”後來,我一坐下來,中間那個主要的監考校長首先就問我了:“你有擔任過行政工作嗎?”

我説:“沒有。”

“你有比賽得過獎嗎?”

“沒有。”

“你有帶學生比賽得獎嗎?”

“沒有。”

問了我好幾個問題,我都説沒有。我想説:“可能這件事要黃了!”他怎麽沒有問我:“你有沒有愛心啊?”

不過事事是好事。因爲我假如考上了,我就不會回到大陸去教傳統文化了。

但是,佛菩薩還是有滿自己的願,爲什麽?因爲我們希望,信任我們的學生,我們都護念得到,我雖然人不在台灣,但是後來出來推廣傳統文化,台灣的電視臺有放自己講課的光碟。我所教過的學生都找得到我。我這個願也是有滿了。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會滿我們的願。護念一個學生,我們要很有耐心陪伴他成長,甚至於他的過程會起起伏伏。我們不忘我們的初心,愛護他。

*

師長講,三到五代人。代表這三五代人都要鍥而不捨,像接力棒一樣,這個棒子可不能掉了。

老和尚,第一代,到我們這一輩,孫子輩了。接下來,還(要)幾代人。成德觀察因緣,自己這一代要做鋪路石,鋪好路,讓後面的一兩代人能踏著我們【青出於藍勝於藍】。這鋪路石也要演的像鋪路石,你不能鋪得讓後面的人走得顛顛簸簸的,演什麽要像什麽。認識到這一代的角色。

所以,師長這種勸勉我們當小學教員,耐心的陪伴下一代。

我是很想幹這一件事情。看你們的眼神,好像不大相信。我真的很想幹這個事。看到那麽多從胎教就開始的孩子,看了,真的覺得好有希望!

但是,成德是屬牛的,屬牛的,在命運當中常常都是要耕田,到處開荒。現在開了一大堆地,有時候退不下來。不過我會盡力勸請後面的年輕人,他們能發心終身陪伴比他們更殊勝因緣的孩子們!

*

剛剛給大家拜年,拜的最後一句叫【光壽無量】光壽無量,淨土為歸。而且,我們這一生要能夠往生淨土,我們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積功累德,在哪裡積功累德?在我們的教學因緣當中。

所以,師長說的:“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因爲這五千年還沒有遇到這麽文化危機存亡之秋,一不小心就斷了,沒得學了。

香港一位學者,大聲疾呼:我們要傳承文化,不然這麽短的幾十年,中華兒女從歷史文化最悠久的民族,變成最短視的民族了。短視到,爲了幾百塊錢,傷害自己的父母老人!墮落的太快了!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不學文化,現在外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太强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欲增長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爲了。我們當父母老師,當長輩的,看到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爲,很心痛啊。當然也是我們有責任。孩子好不容易投在我們的家裡,他人身難得,他中土難生,生到神州大地,才能有乘傳五千年的文明,他這麽稀有難逢的機緣,我們要把他護好。

所以,我們這一段時間,可能也有幾個月的時間,一起學習了印光大師,《天下太平之根本》。這個是非常有心的弟子將《文鈔》當中有關家庭教育的部分,把它匯集起來編成了這一部書。我們今天可以把它圓滿。

所以,我們有責任在這麽危急的時刻勇於承擔。因爲沒有出現這樣的危機,現在遇上了,所以,我們能盡力去做了,後世中華兒女,子子孫孫都因爲我們而得利,甚至於我們把它傳承了,這個中華文明又傳到全世界去了,哇!這個功德,computer,電腦都不好算了!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功德更大!所以,李炳南老師説的:困難越大,功德越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其實李炳南老師這一句話,很好的教導,護念我們建立很好的心態。會不會遇到挑戰?鐵定會!李炳南老師先給我們做好心理建設。這個在教育的方法當中,叫【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

李老很多地方都有用到這個教學法。你看,他對師長説了:“你學講經,講得不好,還好;講得好,以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師長真的遇到了,沒住的地方了。他心裡的衝擊不大了:老師已經先給我講了。這非常善巧啊。就像《無量壽經》當中,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榜樣,同時也是給我們做心理建設了:【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成德印象當中,剛開始讀《無量壽經》讀到這一句的時候,忍不住淚水會出來了,被阿彌陀佛這個願力慈悲感動了。我們感動之餘,進一步要效法彌陀這個願力。

*

我們從事教育,以孔老夫子為榜樣。孔夫子所處的年代,禮崩樂壞,但沒有我們這麽嚴重。也是文化退喪得很厲害。孔子在那個這麽重要的年代,他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闡明《易經》,闡明易道。

所以,因爲他老人家,上下五千年,接上了。孔子上面,兩千五百年;孔子下兩千五百多年。我們看到他老人家的承擔,積了大福了!他的後代,兩千五百多年不衰!後代子孫超過百萬人!我所見到孔子的後代,都很優秀,在各行各業,很有出息。真的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諸位教育界的同道,我們想不想修孔子一樣的福報?我們現在就遇上了!以孔子為榜樣,把文化承傳下來。這是最好的積功累德了。

不止在教育界,我們在各行各業,我們都能落實傳統文化、落實佛法,爲人演説,都能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

其實我們的心念在工作處事當中,都能觀照到:

我這個心念有沒有符合做之君啊?有沒有大公無私、以身作則啊?

有沒有做之親啊?我對待他人的態度有沒有不求回報?有沒有不棄不捨啊?有沒有【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有沒有做之師啊?傳道、授業、解惑?有沒有...育英才,有沒有為下一代,爲我的團體培養人才?有沒有在每一個機會點能夠很有耐性的來引導學生?引導甚至於是自己的下屬?親戚朋友?這個是做之師。

真的抓住機會教育點了,每一個人不管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得到很好的啓發,尤其在逆境惡緣,你能抓住這個機會點,他不止不會火燒功德林,它很可能提升他的境界了。

這個是我們正助雙修,就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行。用真心去做。

念佛不只是坐下來,一句接一句叫念佛,這個念字,老法師給我們開解:今心。心上真有佛。那就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那就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我們真行菩薩道了,真行【大學之道】了。

而我們在護念自己跟他人的時候,我們要提升一種智慧,叫【慎於始】,慎於一開始。俗話有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假如我們一開始情況就不理想,那個後面就很費勁了。爲什麽我們現在處理事情,都會覺得:“哎呀,好困難!”因爲那事都已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太遲鈍了,都沒有很敏銳的,在問題一有症狀的時候,我們就洞察到了,就把它處理了。

所以,爲什麽説上醫可以治國?好的中醫師可以治國!因爲它中醫的理論跟治國的理論相通的。【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

我們治家不是一樣嗎?包含護念自己也要防患於未然。舉一句《弟子規》的話,【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大家有沒有經驗:答應朋友一件事,做到一半,要進,不好進了,要退又不好退?很是懊惱。當然要汲取教訓,有可能這一件事是怎麽樣?一開始考慮就不夠慎重,太過激動。【事非宜,勿輕諾】,你【苟輕諾】了。所以,這一件事假如一開始就慎重了,就不會後面那麽多事了。

所以,這個【慎於始】重要。

*

我們接下來學習《天下太平之根本》關於節欲的開示。這個對於我們教育下一代,這個真的是【慎於始】太重要了。

我們看...第三十四,印祖很慈悲,他是出家人,但是這一些對衆生太重要了,他講得特別深入,【節欲一事,其理甚深】這個道理很深、很重大,【其關係甚大】,關係到:一個小生命,關係到一個家道興衰,關係到整個社會的下一代,關係到世界的安危!

【其話甚不易說】,聊這個重點不容易。

【夫天生男女】天地生男女,

【聖人法天立則】效法天地,你看《易經》觀天地這些氣象,拉到做人處事來。天,是乾;地,是坤。拉到男女,男,乾;女,是坤。男女陰陽和合,配合好。

【令男女居室,以為人倫之最大者】,男女居室,夫妻住在同一間房。所以,首先從夫婦同室,同一間房間,再延伸開來,所以,【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你夫婦和合了,孩子在這種和樂的氣氛之下成長,人格健康;你夫婦對立了,甚至衝突了,下一代的人格很難安定了,甚至學不會跟人相處了,因爲他看到的都是衝突了。

所以,夫婦的相處,甚至怎樣懷孕,這個都是關鍵。所以,【人倫之最大者】,你夫婦和合了,父子有親了;【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每一個孩子出了家庭,他能夠是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每個家庭好了,社會就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健康了,器官當然健康了。

所以,這個男女居室爲什麽這麽重要?婚禮是非常慎重的。因爲【以上關風化,下承宗祧】,上,有關男女的相處,關係到整個社會、甚至是世界的風氣。我們冷靜去看看,現在,男女關係一亂了,天下大亂。你看古人這些話多有道理!

我們看五十年前,男女關係誰敢亂來?現在,沒有好好教了,這個不好的風氣影響很快。

【下承宗祧】,這個就是講到男女結合是要承傳祖宗的血脈,【上以嗣宗廟,下以繼後世】,就是傳宗接代的大事情。

【豈為人日圖快樂】,這個是傳宗接代的大事情,不是讓人去縱欲、尋樂的。

【而常以欲事為事乎】,不能常常去縱欲。所以,《太上感應篇》提醒:不能【淫欲過度】。當然,畢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這種欲望,我們先天就帶來的,這個不容易克制。

所以,我們瞭解到這個情況,我們還要存忠恕之道。在這方面嚴以律己。夫妻之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且更重要的,夫妻能夠一起學習聖教。

你説,另一半不肯學,我們不責備對方。我自己還做得不夠好,我正己就化人,因爲人的精神生活越提升,他這種物質的欲望,不知不覺就降了。嘗到法喜,【世味哪有法味濃】,嘗到了精神的快樂,這種五欲六塵慢慢慢慢就淡了,都要用善巧方便。不要變成:今天跟大家聊,大家回去要求另一半,到時候我就不敢來悉尼了。

進一步分析到,【貪欲之人,其精簿而無力】,縱欲之後,他這個精子不好了。

【如耗種不能生芽】,這個【耗】就是,比方説稻穀,它不豐滿,你拿著這個不豐滿的稻穀去種,它長不好了。所以,耗種不能生芽。這個芽生不出來了。【故難生】。

【即生】,真的,它還冒出芽來了,【多多皆未成人而夭】折,從小體弱多病,不好養。

【即幸而不夭】,縱使他沒有早夭,也長大成人了。

【亦必單弱柔懦】,會怎麽樣?單薄、虛弱,可能一生都有病,又很懦弱;不止身體不好,性情也很懦弱退縮。正氣不足,陽氣不足了。

【無大樹立】,就是很難成才,很難擔當。

【若能保養精神,節欲半年】,這個都很仔細指導了,我看這個現在節欲半年,不一定夠了,我們的體質要比那個時代的人,所以,我們要動態觀察。我們要有這種敏銳度。祖師大德的教誨不是照搬的、你看印光祖師說:一個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常住。不是接衆,常住,請問大家現在不能超過多少人。印祖那個時候都是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我看現在超過十個人就要吵架了。老和尚當時侯講經說:“兩個人住在一起都吵架!”

所以,同參道友的緣不用找,不用去攀,感召,我們自己真幹,有感應,志同道合的人聚過來了,【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可不要以前的習慣又來了,很喜歡熱鬧,找一堆人來。

當然,接眾多多益善,種善根;但是,骨幹,這個可要,都要能爲人演説。

【節欲半年,待其婦天癸發後】,到他的太太,每個月的月事過了之後。

【擇良宵吉期】,所以,要挑良辰吉日,其實,人在天地之間,都受天地磁場的影響。

這個時候【相與一交,決定受孕,從此永斷欲事,則所生之子】,你看這個胎教從什麽時候開始?從夫婦圓房之後就開始了。

【則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貞良】,他的性情忠貞、善良。

【欲念輕薄】,你看這個慎於始多重要!一個孩子欲念輕薄,他修道輕鬆多少!你這個是真正的慈愛!而且,

【而且體質龐厚】身體素質非常好,一個孩子體質很好,一個人可以幹三個人的工作,你看他體力這麽好,他讀書比人家省多少力?做事,他體質好,思維敏捷;身體一不好,常常都會被這個身體所累。

【無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身體好麽。我們也觀察一些小孩,幾個月三歲五歲,長什麽疹子啊,這些毛病不少。今天找到原因了!安樂易養,跟從小多病,很可能跟這個有關。

【天癸,即經水也,經水盡後方受孕】,月事要都排盡了才可以。

【餘時多不受孕】,還沒有排盡,很難受孕。

【經水未盡,斷不可交。交則婦即受病成帶】,這樣會傷到自己的太太,這些都要懂,才是真正能夠去愛護到對方。這樣就沒有希望受孕了,【勿望受孕矣】。

【人之大倫之事,豈可惡日惡時而行】,這麽重大的事情,怎麽可以挑不好的這種天氣、時間?

【故須擇良宵也】,良辰吉日。

這都有經典的依據。印光大師說的,【禮記月令篇,記聖王於仲春】仲春是農曆二月,我們現在是農曆一月。

二月,仲春,裡面講到,這個日子是【先雷三日】,那個日子會打雷,皇上命各個地方官,【奮木铎以令兆民曰】這個地方官拿著木铎,像鈴鐺一樣,它裡面的這個舌是木頭做的,外面是金屬,你這麽一搖,聲音,老百姓一聽到木铎的聲音就知道有正教法令要公佈了,就會趕快出來聼。

這些父母官,搖著木铎講了【雷將發聲】這幾天要打雷了,【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你生的孩子,可能會有缺陷,【必有兇災】。

【奮木铎以令兆民者,令地方官聲铎】搖著木铎【以告百姓也】,勸導百姓。【容止,猶言動靜。不戒容止,謂行房事也。】就是你沒有考慮到:在這種打雷的天氣日子裡,可不能做!不然,造成什麽結果?

【生子不備,即五官不全等】,成德有一個比較熟的同修,他就在嬰兒房裡面上班。哇!現在看孩子一生出來,五官有缺陷的,甚至於心臟有問題,才幾個月,開了好幾次刀,看了實在痛心,拼命幫這些孩子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看到印祖這一段話,你説那些情況,都有可能是因爲這個造成的。

以前當皇帝、當父母官的人慈悲啊!重要的事他懂啊!我們現在,不聽老人言了,甚至於教科書,裡面都寫了,這種男女之欲,都覺得很健康、很正常!搞得這些孩子十幾歲學這些錯誤的認知,就縱欲了。

編書有因果責任,不是開玩笑的!所以當父母、當老師,在這個時代真的要盡力護好民族幼苗啊!

所以,【世每有生子】,生下來的孩子【或異人類】,長相就缺憾了,【或形體缺損】了,【皆坐此故】犯了這些問題了。

所以【必有凶災,言其父母,尚有凶禍災殃】,你這個行爲,會召來災禍,【如惡病,夭壽等】,連父母都會有災禍,【不止生子不備也】。

所以,以前成德小時候常常看到,農民曆,都懂得要觀察這些日子。人,都會受影響的。

所以,【古聖王重民生】,這些聖王很關心百姓的生活,生命。

【故特注意其事,奮木铎以告之。不但震雷當忌】不是打雷當忌,【即大風大雨,惡星值日】惡星出現的日子,【及天時交節】二十四個節氣,節氣交替,這個磁場都會影響人的。比方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分、這些都要注意到。

還有【佛聖誕期】,今天,像初一,彌勒菩薩聖誕,初九,天公生,這些日子。

【皆所當忌】,要忌諱。

【此實尊天】,尊天地神祇,

【敬聖】,敬佛菩薩、聖人,

【遵法制】這些聖王所留下來的,這些制度,都有他的智慧考慮。

【而敦人倫之大道】,男女人倫的核心了。

【惜世人概不肯出諸口】,不肯把這些道理講清楚。你看,印祖多慈悲,他以出家人的身份,要把這些給我們講的這麽深入,希望我們都能有孝子賢孫。

都不講了,【俾其子子孫孫體質,一代劣於一代】,一代不如一代了。

【或者少年早夭】,下一代早夭了。

【或由欲事過度,雖不早夭,竟成衰殘,無大樹立】。都不懂這些道理了,一放縱了,衰殘,都沒有大作爲了,甚至都是父母家庭的負擔。

【多半皆乃父乃母,不知人倫之道之所致也】,不懂這個道理了。

【乃父乃母之不知,由於乃祖乃妣之無教也】,爺爺奶奶沒教,當然【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也沒有人教他們,這個我們也不能責怪了,最重要的從誰開始明白了,從誰開始依教奉行了。

所以,【子女成年時,當以節欲保身等】子女長大了,論及婚嫁了,要把這些道理,【委曲開導】,抓適當的時間,很有耐性,不止講一次,循循開導他。

【父教女不便,母則無妨。能如此,方為真愛子女。而世之愛者,多皆任其縱欲】,愛他不以道,足以害之也。我們可不能“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不能這麽想,不能這麽說。假如我們是這個態度,那整個社會的風俗就快速墮落了。

每一個長輩都有責任。甚至要早教。所以【則其害更有甚於殺子女者,可不哀哉。聖人重胎教,於此致意】,聖人重視胎教,這些道理,明白了,都很用心去推廣,這個也是預防法。

【乃未胎而預教也】其實這一段話,有見識的父母官,哪一個地區真的這個父母官懂了,那就應該,看能不能每一個要結婚以前的人,有一個結婚先修班。

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現在幹哪一行都要考執照,是吧?你考過這個執照了,你才能夠在這個行業來服務。

你看每個行業都要考執照,其實對我們整個社會最重要的就是,把下一代教好,你組織家庭,你要懂得怎麽教孩子,所以,應該要有爸爸証,要有媽媽証。

結婚以前,要先學習這些最重要的部分。看你們的親戚朋友,有沒有福報當官的,可以做一個示範點,哪怕是一個村長都沒關係。12618

*

求子三要。在總論第十九。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我們剛剛提到了。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這三點都很重要,這是印光大師教的,依教奉行,一定感一個聖賢來投胎的孩子。

大家好好努力。年輕的夫妻好好努力,到時候可以交給我,但是我得很長壽才行。

現在你們去做,假如二十歲交給我,那我得多活幾年才行。

【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照著這三條去做,念觀世音菩薩【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教的好細!你要求孩子,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送子觀音。觀世音菩薩真是很慈悲,什麽都滿我們的願。然後求,求什麽子孫呢?福德智慧,而且可以光宗,還有利益整個國家、世界,【光宗華國之子】

【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真的能求得到,求到了,不要辜負觀世音菩薩,要好好的把他養成才。

【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身心都弱。

【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當父母的,甚至於是爺爺奶奶,這些長輩,

【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照顧好眷屬,【愍恤僕使】,對你的僕人、下屬,都要憐憫愛護。

【此行之家庭者】這個就是敦倫積德。

【至于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整個大家族,甚至是鄰里鄉黨,有機會了,勸導別人,跟人和睦相處。

【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你在這一方,善心善行,讓老的人都明白:要好好教兒女,幼小的都知道要善事自己的父母親、長輩。

【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喫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這些道理,有機會了,就勸家族,勸鄰里鄉黨。

【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你們家能這麽做了,這個積很厚的德。

【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你的一言一行,利益了自己、利益了他人。

【一言一行,堪為模範】,那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了。

【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所以,《了凡四訓》說,【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所以,跟子孫也是感應道交。【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世間的事沒有離開【感應】二字,你種這個因,積善之家的因,就感賢子孫。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這些聖賢人根基很好,他也要有很好的父母來護持他,他才能成就,何況一般的人?

所以【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就是媽媽端莊誠靜。

【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言語平和,厚道。

【其行必須孝友恭順】,孝順、友愛、恭敬、柔順。

【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淨處併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在的地方不幹淨,出聲不夠恭敬了。

大家走進厠所,不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聽起來怪怪的,可以默念,佛號不要斷。功德一樣。

*

後面有講到臨產的狀況,這個我們在前面的課程有跟大家提過,這個我們就跳過去。

【及兒初開知識】,慢慢有點懂人事了。

【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提醒他:你做好事,才能好。

【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指導他,怎麽做人呢?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天、地、人,三才,不能糟蹋了。

【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謊,不許撒顛】,撒顛,就是裝瘋賣傻,這樣孩子就很不穩重了。

【不許拿人什物】,不能隨便拿人東西。【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不許打人罵人,不許蹧踐蟲蟻、字紙、五穀,東西】,禮敬這些物品。【舉動行為,必期于親于己有益】,做什麽事情,一定是利人利己的。

【于人于物無損】,不能損害到人跟東西。

【又須令其常念觀音聖號,以期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幼時習慣】,他從小就習慣這樣做人做事了;

【大必淳篤】,淳厚篤實,做人很實在。

【不至矜己慢人】,對人傲慢了。

【成狂妄之流類】,變得狂妄自大了。我們當父母的,

【如上善教,于祖宗則為大孝】,因爲這樣的孩子一定會光宗耀祖的,【于兒女則為大慈】,真正慈愛自己的孩子,他身心健康。

【于國家社會則為大忠】,為國家社會培養棟梁之材了。

【余常謂】印祖説到了,他常講:【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因爲孩子從胎教到三歲以前都圍在媽媽身邊多。能不能成才,太關鍵了。

那一天,我遇到一個太太,她三個女兒。長得都很莊嚴。我説:“天下太平教給你!”她說:“好的!”她也很有承擔。

所以,【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當媽媽的人,能夠這樣,來期許自己,護好孩子的身心,她這種心境、這種使命感可以媲美、追上太姜、太任、太姒。因爲周朝這三位女子教育出好幾代聖人。

【庶不負稱為太太云】,這個【太太】的稱呼的典故,是從三太來的。

所以,【願求子者,咸取法焉】,以三太為榜樣。包含以這個求子三要,我們把它掌握住了,必然有孝子賢孫出現。

【則家國幸甚】,那我們的家跟國就真的是有幸事了,都能越來越幸福,安康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有點超過時間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