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8, 2023

成德法師 20230204 與雪梨淨宗學會青年團座談會【你所遇到的事情障礙不了自己,是自己的念頭有分別執著在障礙自己,轉個念,就能突破上去了:你什麽事情都是積極樂觀,它就障礙不了你。】



成德法師 20230204 與雪梨淨宗學會青年團座談會

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很高興看到這麽多年輕的仁者,我們可以一起參與來探討人生。因爲青年是家庭,包含社會的希望,因爲家庭、社會之後是要靠你們的。
所以,你們能夠對人生看得更深,看得更遠,這個是家庭之福,也是整個社會未來的福氣了。我們人生過程有幾個大的部分。像大家所處的年齡,可能還有學業要努力。包含進一步,有事業要經營、要發展,還有進一步走入家庭,婚姻,家庭的一個經營。這都屬於比較大的部分。針對這些部分,大家也都可以提出問題。我們一起來討論。
我們祖先畢竟留了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處事待人的智慧,我們是有這個因緣可以承傳這五千的智慧,來經營我們的人生。
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聽過長輩說:“假如我的人生可以從來一次,我一定就不犯哪些錯。”問題是人生可不可以重來?不行。
所以,假如我們能先承傳老祖先、承傳儒釋道這些聖人的智慧,那我們的人生可以看得更深,看得更遠,可以經營的更好。
成德先就剛剛我們有提上來的問題。回答完,可以在現場,我們可以再討論,再提問。 有一些問題也是可以,互相討論的,到時候大家有不同的想法、角度,都可以提出來。 第一個: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恢復平靜的心境? 現在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比方説,一睜開眼睛了,“快快快,刷牙洗臉啦。快快快吃飯啦。快快快趕車子了。” 好象一天節奏都比較快。現在的生活步調,相對是比較緊凑的。那我們修行修什麽呢?修不被境界影響。就是這個生活節奏比較快,但是你的心不要急。 比方説,你真的遇到了,要趕車子了,然後,你是用跑的。但是你的心不要隨著跑,急躁起來了。你的心可以安在佛號上面,你的步伐可以快,但你的心不要隨著它急。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提醒自己:不要被這個境界影響了自己。大家念打地鐘的念佛,大家念過沒有?快不快?你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速度快不快?你的心急不急?你不能因爲念地鐘,念到心臟快跳出來了吧? 因爲念佛是爲了攝心,透過這個念得速度快,它是訓練你不要妄念進來,這個正念一個接一個,不要讓妄念進來,不要讓妄念做主。這個速度是快,可是你的心是定的,不要跟著着急起來了。所以,其實我們隨時在境界當中都在練這一顆心。 生活比較繁忙,我們能不能讓這個繁忙的節奏可以緩下來。有可能是因爲我們的做事的方式需要調整一下。 老祖宗有説:【今日事,今日畢】。假如我們有習慣,做事都拖延,你拖延的事情,拖到最後就很急。你每天都在應付那個明天一定要處理的事情。那你的心當然會急了。 假如我們都是今日事今日畢,很多事情不往後拖。我們做事情都有規劃。大家有沒有一本schedule一本本子。我每天做什麽事情,或者這一個禮拜要交的東西,我可不可以這七天,我每天排一個一定的進度。然後,從容的把它做完。 還是說:我前面五六天都沒有用心,都擠在第七天才去做。那你當然時間很趕,你的心也會很急。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也都是在鍛煉我們做人做事的能力。 所以,這個忙碌有可能是因爲自己的習慣不好造成的,這個也需要我們檢討檢討,調整調整。因爲,當我們的心越平靜的時候,你越能把事情處理好。當我們的心不平靜的時候,你話會講錯;你的決策會下錯。 大家感受感受,你的話講錯了,收不收得回來?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就是你可能忍不住一口氣,把一些情緒的話説出去了,那你可能要擔心一百天了:“我得罪他了。怎麽彌補啊?” 所以,我們有時候很多事情都是因爲我們不夠平靜。我們一開始的時候,考慮不周,然後處理沒有妥當,後面還要收拾殘局。做事、講話,其實都是要很平靜的心來講。 所以,老祖宗說:心平氣和,才能講話。不然,你講的話、你的溝通得不到效果,還得了反效果了。 平靜的心不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才提起來:“要平靜,要平靜。”當你的心都很不平靜,突然有人要跟你講話了,然後,你馬上變成平靜,有可能嗎?那功夫要很好了。 所以,平靜應該是隨時都要用方法來保持,來提醒自己。像成德自己是隨時要拿著念佛器,平常沒事的時候,心不打妄想。你胡思亂想,心能不能平靜?不容易平靜了。 所以,修行,其實就是修這個心。讓自己的心是平靜的,讓自己的心是真誠的,來應對每個人、每個事情。 所以,你平常就要不斷的保持自己心的安定、平靜。你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就從容處理了。 念佛就是一個方法了。那你要看看哪一些方法對自己比較有效。有些人用打坐的方式,把心靜下來。但是,假如你每天比較忙碌,事情比較多,那你很可能就要在事當中,就要能夠訓練自己平靜下來。 比方説講話:【凡道字,重且舒】這個【舒】就是平緩。急的人,有時候一講話,越講越快。那就要提醒自己:“講話緩一緩,不要太快。”大家看我的身材,我本來的性格,大家覺得是緩還是急啊?急啊。因爲急,首先,胃會反應。有醫生在,應該請教一下,是不是一着急會傷脾胃?我自己可以感覺:你一着急起來的時候,你的胃會比較緊張。傷了胃,你就吃不胖了,消化吸收比較弱了。所以,我本來是很着急的人。 後來遇到老和尚了,老和尚講經很緩慢。所以,我假如繼續急,我聼他的經,心臟會跳出來。我慢慢慢慢就隨著他的速度,他講話很緩,我慢慢習慣,速度也緩下來。不知不覺,聼啊,聽啊,自己的心也比較緩,講話也比較緩慢。而且,講話的目的是要讓對方聽懂、聽清楚,是吧?但是,我越講越快了,可能對方就會聽得比較辛苦了。所以,我們講話也要學。 大家有沒有花過五個小時專門學怎麽講話?有花這個時間的,請舉手。請問大家,你每天要講幾句話?不少吧?把它學好,每句話就講對了,對你的人際關係,對你的事業,對你的家庭,都有很大的幫助。假如我們不會講話,那每一天講那麽多話,可能對你的事業、家庭、人際關係,會有不良的影響。 所以,人生也要思考,輕重緩急。哪一些東西很重要的,要先重視起來,好好去學它。像划手機就不是那麽重要了,打電動玩具不是那麽重要。每天要主動去學,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可以利益到親戚朋友的,這一些能力,尤其是:要把心用對,這是最重要的能力了。因爲,【福田靠心耕】,你每一念心是對的,你的福報都在增長;你一念心用錯了,福報會有減損。 所以,人的福報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個老太太,要過馬路了,我扶她一把,我的福報有增加。今天這一件事,可以利益到很多人,比方説,我們迪倫在翻譯,有可能今天的法會課程,剛好有一個人想自殺,然後,他聽了迪倫翻譯,結果他說:“我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麽,我不自殺了。”那迪倫的福報今天就乘以二了。 佛門有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一命比造那個七層的佛塔的功德還要大!所以,我們的心想著要去利益很多人,然後,可以讓走上絕路的人都能回頭,這個功勞就很大了。 有一本書,叫《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企業界一個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大家都是在做事業,你們畢了業了,都要經營事業。這一位仁者,大家真的可以認識。他以白手起家的能力成就了兩家全球五百大公司。一個人一生能成就一個全球五百大就很不簡單了,他是兩家全球五百大。都是他白手起家經營起來的。 他的一些經營理念,非常好。比方説,他就提到:制度,對於一個企業團體重要,但是,人心比制度更重要。你看,制度是看得到的。但是,人心、向心力、團結力是看不到的。人生其實有很多,更重要的,是看不到的部分。 企業重要用人。他說:“才能很重要,可是,人品比才能更重要。”他的一些理念很好。他自己好像是六七十歲的時候,他有全球五百大,兩間,結果他得了胃癌。他沒有慌張,就是他的心理素質很好。人生都會遇到這個無常現前,他怎麽做呢?很平靜的回去把兩家公司的人事都安排好。不簡單!你看他,早就已經儲備了人才了,遇到突然的事情,他也沒有慌張。他就安排好,自己就出家了,出家修行了。他兩家企業繼續經營,他全部放下。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他胃病好了。所以,近代的科學家説的,念力的力量,人的精神,念力是有力量的。因爲這個身體從科學的角度,量子力學提到,物質是人的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身體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你念頭變好了,你身體就好了。這個好多例子。 比方在歐美,有些人事業很拼命,身體出問題了,他也挺放得下的,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他就辭職了。然後,就跑到喜馬拉雅山,跑到很清淨的地方,他的工作壓力沒了,然後,他在那裡很好的生活、修行,過一段時間,病好了。這個念頭很重要。 後來,他出家修行,身體好了。但是,他也就放下了,就出家修行。結果後來,日本航空,他們國家非常大的一個企業,算是國家標志型的企業,假如這一個日本航空倒了,對整個全國日本人,信心都會有影響。當時候的首相鳩山由紀夫就請他:“你可不可以來救這個企業?”結果他就還俗了。他答應了,就來救這個企業了。結果他只花了一年多,四百二十四天,就讓這個企業從破產變成盈餘一千八百多億。這個在企業界是化腐朽為神奇了,不可思議的轉變。 後來因爲,他出家還俗了,把這個企業救起來了,結果,全世界幾千個企業都向他學習。所以,大家以後要經營事業的,這是一個蠻值得學習的長者。很遺憾,他去年,也是九十多歲走了。但是,他的一些思想理念,都有出書,有留下來。 他推薦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舉其中一個例子跟大家交流,有一個人在宋朝,叫衛仲達。他剛好有緣,睡覺當中,被抓到陰間去了。陰間的官員就説:“你看看你這一生做的善事、惡事。”結果,把他惡事的檔案找出來,裝了一間房間那麽多,他自己都嚇一跳。他説:“我才四十來嵗,怎麽我做的惡事的記錄這麽多!” 陰間的官員跟他說:“你一個念頭不對,就有記錄了,不待你去做錯誤的言行。你的念頭有記錄了。”然後說:“把他的善的記錄拿出來。”只有一卷,像筷子一樣,那麽少。這個官員說:“來,把他的善惡的記錄拿天平來稱一稱。”結果一稱,那個善只有這麽少,反而比較重,他裝了一個屋子的惡,比較輕。他自己很驚訝:“我到底做那個善是什麽事情?” 它裡面的記錄就是:皇帝要建一個土木工程,叫三山石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影響的人很多很多。他就勸皇上:可不可以不要建?結果,他説:“皇上沒有聽我的,怎麽還有這麽善的力量?”他說:“因爲你這個念頭已經為千萬的人民打算了,所以這個善的力量很大。假如皇上照你的話做,你的善就更大了。所以,君之一念已在萬民。” 所以,當我們在考慮事情的時候,都爲很多人著想,這個人的福報就等於乘以二、乘以三了,所以,每一天有加、乘。也有減。比方說,你今天心情不好,瞪了人家一眼,那福報要減一點了。除,你今天講話太狠了,講的讓那個人痛苦了兩年,這個話太傷人了。【惡語傷人六月寒】傷到人,夏天都...,這個六月寒,在澳洲要十二月寒。這個就減掉,自己人生一半的福報都被折損掉了。所以,每一天福報,加減乘除,靠心。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我們要學習怎麽用我們的善心,來愛自己、來愛別人,包含講話也很重要,都要學。就像我們講話,要真誠看著對方。你看他聽得已經皺著眉頭,代表你講話速度太快了,你就要調整速度慢下來。我們講話的目的是讓對方能夠聽清楚,達到很好的溝通,那這個時候就要調整自己的速度了。 所以,我們保持自己的平靜應該是在每一個當下。我們舉手投足都不要着急,所以,《聖學根之根》那個是教小朋友的,第一句話就說:【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出了什麽差錯,大家冷靜去看,比方説,我們今天摔破了一個杯子,一定是我們心有一點不定了,有點着急了,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所以,平靜的心,從講話不要着急;走路,不要着急;拉窗帘,不要着急。你一着急,唰!就把它給扯下來了,你要花錢。 這裡有提到:平時想多念佛和聼經,但是事情一來就中斷了。 當然,事情一來,該處理,你去處理。你不要事情一來,要處理的時候,在那裡:“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想要好好聼個經,念個佛,這個冤親債主又來影響我了!”那你就不能安住當下,平靜去面對了。 所以,真的有事來了,老法師有指導我們:念佛,這個念怎麽寫呢?今心,心上真有佛,叫念佛。所以,念佛是修行,聼經是修行,處理事情,做事是不是修行?只要你在做事的時候,你都是依照經典的做人做事去做,你是正念分明。所以,辦事,做事也是修行。 所以,老和尚説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你今天去應酬了,你都是用真心去對待別人,那你自己在跟別人應酬的時候,你在提升你自己,你也在幫助對方提升。這種談話就不是造業了,批評東、批評西駡人了。這樣的應酬可能談起話來,彼此的生命都提升了。 所以,我們時間多一點,我可以多念點佛,聽聽經;時間少一點,我也不煩惱,我也在事裡面修行。像成德也是挺忙的,每天事情不少。但是,在辦事的時候,我們心中都依照經典來講話、來做事。我同樣也在熏習。我的念頭都是正的,我本身,身心的狀況就很好。我假如在辦事的時候,我發脾氣了,我生煩惱了,那我的身心狀況就不好了。 所以,不是爲了做事而做事,是爲了修行而做事。你爲了做事而做事,你就陷在事情裡面了,你説:“哎呀,煩死了!”你就去應付應付它了。人,工作是應付應付它,其實,做得也不歡喜。 爲了修行而做事,爲了愛人,跟自愛而做事情,爲了提升自己跟幫助別人而做事情,那這種做事情的感覺就很不一樣了。 這裡有提到:如何繁忙的生活當中,空出時間給修行的功課? 首先,我們這些修行的功課,要針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狀況,你工作已經很忙了,結果,你定的功課很多,每天自己壓力很大,這個就要調整一下。你長期爲了完成功課,然後壓力很大,這個對你不是很好,綳得太緊了。 所以,佛家有東方持國天王,他拿著一個琵琶,他表的就是,不要太緊,緊了會斷,琵琶會斷;不要太鬆,太鬆了,你彈不出曲子出來了。 就像我們,你修行太緊了,你身心不放鬆;太鬆了,就懈怠懶惰了,就退步了。所以,這個定多少,這個自己要拿捏。 當然,這個繁忙的生活,我們剛剛也討論到了,你不斷調整你做人做事的方式,讓自己還是不要處於太繁忙的狀況。比較從容去處理事情。因爲,長期一直很忙,這個對身心也不好。當然,你們假如有實際的情況說,我實在不得不忙,待會兒可以提出來,我們回答完之後,針對我們探討的,可以提出你們的實際狀況。 再來,你可以利用,比方,你在開車的時間,或者你在坐車的時間,有一些人上班,搭車就要花一個多小時。這一個多小時,能不能修行?能不能做功課?可以。成德前兩三年教書,工作責任很重。我都是用開車去學校跟回來的時候,在車上聼老法師講經。或者你放佛號,你在開車的時候,跟著念,這個都可以的。 夏蓮居老居士慈悲,他可能看到了我們未來的社會,工作比較繁忙,所以,他整理了一個功課,叫《淨修捷要》。大家聽過嗎?這個《淨修捷要》,你把它讀一遍,二十分鐘之内可以讀完。可是,它裡面的内容有三十二小段,都是五經一論的菁華,甚至有禪宗、密宗的菁華。你等於是淨土宗、禪宗、密宗的重點了,在短短的三十二段經文,都讀到了。 然後你讀,讀個三個月,你就可以背起來了。所以,你什麽時候可以修行?可以讀誦《淨修捷要》,隨時,你坐在車上,就可以讀了。你在那裡等車,你也可以讀了。就是我們可以化整爲零。在一天當中,只要不用腦,只要有空擋,我們就可以讀誦。那你就隨時掌握時間,沒有浪費了,這些功課也做到了。 第二個問題:當我們對工作或者學業失去興趣、動力的時候,應當如何提起勁來完成任務? 這種現象也很正常,我們人在心情上,也有可能會有起伏,這是人之常情。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們也要鍛煉我們的心,心理的素質,在處理很多事的時候,比方説,你可以轉煩惱為菩提,你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都是同一件事,可是你的念頭能夠轉變。 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稻盛和夫先生,他遇到,他得癌症了,胃癌,他沒有恐慌、沒有煩惱,他平靜的去面對。後來身體就好了。他不止自己得利了,認識他的親戚朋友,會不會受到他啓發?你看他,癌症都好了。只要我把心調平和了,正念保持了,我身體就慢慢好了。也給很多人信心。 所以,今天自己發現我有癌症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你正確的心態面對,有可能你的親戚朋友都受到你的啓發了。癌症是可以轉變,變好的。所以,心態好,可以過上【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大家想不想過這樣的日子?那這個就要學習了。把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學到了,就能過上這樣的日子了。 起伏是正常。那我們現在面對工作、學業失去興趣、動力。我們就要不忘初心。你一開始爲什麽想投入這個工作?你爲什麽想學這一門學業?找回來你的初心。你就會有動力了。 像成德是一開始,是從事小學教育的。我的初心就是希望能爲社會培養下一代,小學老師,這個事情很有意義。 爲什麽會失去興趣動力了?有可能是遇到一些事情了,有挫折感了。人生有沒有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都會遇到逆境、惡緣。 但是,我們自己回想回想:你這一二十年,二十多年,沒有三十多年的吧?你回想一下,你在哪一段時間進步比較大?往往是有考驗的時候。你面對考驗,你沒有退縮,你反而進步了。那應該是要感謝那些考驗。 就像我自己,第三年教書的時候,我遇到四個很調皮的學生,我叫他們四大天王,不是劉德華。但是,他們給我的鍛煉很多,讓我以後在處理學生的問題,我就更有經驗了。 所以,其實,只要回到自己的初心,轉一個念,就能突破上去了。其實真正你所遇到的事情,它障礙不了自己的,是自己的念頭有分別執著在障礙自己。 給大家舉個例子: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遇到了一個暴君--歌利王。因爲歌利王的太太、那些妃子在森林裡面看到忍辱仙人,就被他這種修養、氣質吸引了。這個暴君看到自己的這些妃子都過來聼這個忍辱仙人講話,他就很嫉妒,不高興了。 他說:“我看你是不是很厲害,很會修行。”他就把他(忍辱仙人)的身體切割,切他的肉,給他一刀一刀切下來,“看你還能不能忍辱啊?!”你看,面對這樣的境界,一般的人覺得:滅頂之災、晴天霹靂了。可是忍辱仙人,他沒有受影響,他沒有生氣。結果他就在面對暴君的時候,他快速提升了。所以,這個暴君影響不了他的,他的忍辱波羅密成就了。 所以,忍辱仙人本來是在彌勒菩薩之後才成佛的,就因爲這個考驗,修的忍辱圓滿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了。他本來是在彌勒菩薩後面的。所以,境界是障礙不了我們的,是我們的念頭,你什麽事情都是積極樂觀,它就障礙不了你。 所以,人在工作、學業當中也是在練這一顆心,甚至是在改自己的性格。大家瞭解自己的性格嗎? 我曾經聼一個故事,記憶很深刻:有一個爸爸生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性格差很多,一個每天笑呵呵,很樂觀;一個每天愁眉苦臉。 他說我要給這兩個孩子平衡平衡,所以,就給那個愁眉苦臉的兒子買了最好的脚踏車,送給他。這個兒子拿到脚踏車,馬上皺起眉頭:“哎呀,我騎這個脚踏車摔倒了流血會很痛啊!”他爸爸差點沒有暈倒,買了最好的東西了,他還是煩惱。 他就給另外一個兒子,太樂觀的,送他馬糞。結果呢,他的兒子拿到馬糞,興奮的不得了,在全家跑來跑去:“馬在哪?馬在哪?”他爸爸也不得不買一匹馬給他。雖然是個笑話。我們能不能面對什麽事積極樂觀,而不消極悲觀。 比方説問這個問題的朋友,你可以具體談一下你的狀況,或者是你朋友的狀況,都可以。因爲我不知道我剛剛這樣跟你們交流有沒有針對到你的情況。 …天生就是這個樣子,比較悲觀一些,父母怎樣引導他? 這個問題很好。佛門有一句話:【總在遇緣不同】遇緣不同,所以,他能接觸一些緣,轉變他這種消極悲觀。像我以前也是很容易擔心的人,可是我遇到老和尚之後,他把很多道理講的很清楚,我理得了,我明理了,理得,心能安。舉個例子: 我以前很會擔心未來的事情,事情還沒來,我就想很多,操心了,而且會擔憂,擔憂就比較會往負面去想,可是我明白了:這個世間的事,就是兩個字【因果】。既然是因果了,欲知將來的結果,只問我現在的功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現在做的每件事,我起的念頭都是好的,我的未來一定好。 我明白這個事了。我的未來煩惱就放下了。比方説,我一想到過去的事情,都想那個不好的。但是,我現在明理了,其實,沒有不好。過去有人駡我,我不明理的時候,我記在心裡,常常想,還會流眼淚、還會生氣。現在我明理了:因爲我前世駡過他,現在他罵我,我這個債還了,【無債一身輕】。我不會覺得是壞事了。過去那些事我就不會耿耿於懷了。那就過去了。所以,明理很重要,心才能安。 (三)如何發起慈悲的心胸,并且保持不斷?尤其面對難以應付的人和處理繁雜的事務。 這個意思應該是說,今天你面對難應付的人,可是你的慈悲心還要保持住,或者你處理很煩的事,這個慈悲心還是要保持住。容不容易?不容易。但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個功德大。 首先,你假如面對難應付的人跟處理繁雜的事,先跟自己幽默一下:老天爺很瞧得起我。這不是我講的,這是孟子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個比較不好翻了:【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你本來不會的,就借由這個磨練,把你的potential激發出來了。我沒有念錯吧?把你的潛力透過這個磨練激發出來了。 一開始跟自己幽默一下:【老天爺很瞧得起我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其實,我們面對境界能夠不起情緒,那就一定要修忍辱了。佛家把菩薩行整理成六個綱領:第一,布施。布施對治慳貪。所以,這個菩薩先度自己,不是先度別人,布施對治慳貪。 持戒,對治惡業,這個不管是東西方的宗教都强調十惡業不能做,持戒是對治這些惡業。 忍辱,對治瞋恚。忍辱對治我們的脾氣,瞋恚心。 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的心。般若對治愚癡。我們有時候面對境界容易感情用事,意氣用事,這個就缺乏智慧了。所以,智慧是對治愚癡。 這六個綱領。所以,在境界當中能夠不起情緒,你説保持爲對方想,不起情緒,這個要修忍辱。忍辱的方法,黃念祖老居士有六個方式: 第一個叫力忍:脾氣要上來了,“不能生氣,不能生氣。”壓下去,壓下去,壓壓壓,壓不住:“對不起,我要上個厠所。”先離開現場,不然你可能就壓不住了。但是,這個是硬壓著的,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第二個方法:忘忍。忘忍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宰相肚裡能撐船。能包容,不計較。叫忘忍。 第三:反忍。反忍就是,好像彼此可能不歡喜了,有衝突了。一個巴掌拍不響,半斤八兩。兩個人可以吵起來,程度不會差太多。 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他的同事打他,他就躺著給他打。然後,那個同事就打不下去了。會打起來,雙方都有出手,越打越凶了。一個人出手,一個人不還手,打不起來了。這個是老法師處事的智慧,他說,那個打他的人,隔天就來給他道歉了,還拿著禮物給他道歉。第二,那一年考績他第一名,因爲他的上司:“這個人挺有修養的。”考績第一名了。所以,你看,吃虧是福。不跟人家計較,不吵,自己沒有損失,還有福報。 所以,會衝突,自己也有動氣。一反省,這個衝突就不會繼續了。甚至於主動道歉,這個衝突就化解掉了。這是反忍。 第四:觀忍。觀這個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計較了。這個是觀忍。 另外還有一個觀察是什麽呢?其實你面對難以應付的人,【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爲什麽會發脾氣呢?首先我們著相了,著相了,著在這個人的行爲上了:“這個人怎麽可以罵我呢?”這個人這個行爲太惡劣了,你一直想,越想越氣,假如你不想他那個惡劣的行爲、言語,你去觀察:哎喲,他的家庭情況,他很不幸,他成長過程都不好,你就憐憫他了,你就不會跟他對立了。觀察他的人生過程。我自己就遇過了。 一個學生五年級很會打人,常常都到訓導處報道,常常犯錯。我們想:“年紀這麽小,怎麽行爲這麽不好啊?”可是一去瞭解,他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跑掉了,他爸爸也不照顧他。他整天就跟當地的流氓在一起了。他遇到的緣不好啊。我們當老師的瞭解了,不僅生不氣來了。 你看都是念頭,你一執著在他的哪個行爲,哪個表情、哪個動作,你越想越氣,可是你不執著了,你瞭解他的來龍去脈了,你就生起憐憫心了。同一個境緣,可是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了。 所以,你要看這個難應付的人,他的過去,值得可憐;他的未來,更值得可憐。因爲,他繼續不改變他這些錯誤的行爲,他下輩子去哪裡呀?下輩子就要到三惡道報道了。人一到三惡道去,【三途一墮,五千劫!】下去好長哦。當我們看事情有前後眼,你可以看他的過去,看他的未來。他繼續這樣下去,他要墮三惡道好久,我們氣不起來了,會憐憫他。 所以,我們學了佛去教書,面對這些家庭不幸的孩子,行爲惡劣的孩子,我們更提起耐性,只要他信任我,我們更有耐性去護念他。這個是觀忍。 我説六種,其實,也是慈忍。慈悲心對待他。你念念為別人想的時候,你也不容易生氣。 舉個例子:在漢朝有一個官員叫劉寬,他沒有發過脾氣。他的太太就覺得:“他真的都不發脾氣嗎?我得想個辦法讓他發脾氣。”可能他太太,太賢了。 因爲他是官員,他每一天要去見皇上,開早朝,上早朝以前他要先穿好官服,靜靜心要出發了,就趁那個時候,叫她的婢女,端那個熱羹湯給劉寬喝,然後接近要端過去的時候,她裝作摔倒了,把那個羹湯,唰!撒在劉寬的身上,那個官服就都髒了,看他生不生氣。 諸位仁者,你們生氣嗎?“哇!我多少錢買的!我待會兒怎麽上朝啊?”結果劉寬馬上的反應是:“哎呀,有沒有燙到你的手啊?”他的念頭在哪?在別人的身上,替人想。今天我們會生氣,都是:“你怎麽這樣對我啊?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嗎?”有這個【我】,才有我瞋,沒有【我】了,貪瞋痴出不來了。 所以,修行斬草除根。煩惱的根在哪?有這個【我】。把【我】看得太重了。我貪、我瞋、我痴、我慢。 所以,這個慈忍也會讓自己的脾氣降下來。你都想別人,不想自己。 還有一個叫喜忍,第六種,喜忍。不止不會生氣,還高興,爲什麽呢?遇到難應付的人,我還高興。 因爲,他有一個很好的心態,這個心態我們從哪裡學來的呢?跟善財童子學來的。《華嚴經》有一個主人翁。他叫善財。善,是善根。財,是他的德能福報。爲什麽他叫善財呢?因爲他遇到每個人、每件事,他就能善根福德,福報德行都提升。 所以,善財他年齡不大,他叫善財童子,年齡不大,可是他五十三參,遇到那麽多人,最後他成佛了。他很善學。他最重要的心境是什麽呢?【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其他所有的人都是老師。所有的人、所有的境界都是來成就他的。】 所有的人都是來成就我的,我見每一個人、遇每一個事,我高不高興啊?高興。比方,這個人出現了,他講話比較刻薄,我本來要生氣了:“啊,他來提醒我:連這樣的人都要能包容。”他提醒我:“我還有脾氣!我要在這個境界當中懂得放下它。”他也是來成就我的了。 比方説,我有遇過,剛好很多人坐在一起,對面那個人駡我,當著這麽多人駡我。這個時候,這個境緣也是來成就我的:“看我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會不會很好這個面子,能不能包容這樣的行爲。”因爲人是有良心的,當他用這麽惡劣的行爲對你,那是因爲他當時候控制不住了。等他冷靜下來,他良心會起作用了,他就會不好意思了。在這些境界當中,就練自己的度量更大。 我們佛門你到一般的道場去,你一進門,第一個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你看這個布袋和尚的相教我們什麽?肚子很大:大肚能容,笑口常開。什麽都能包容。 所以,遇到這樣的境緣,它也是讓我的度量擴大,讓我能包容,他也是來提升我的。 大家都有去參加考試的經驗吧?你坐在考場,有一個監考老師進來了,把考卷發給你們,當你寫考卷的時候,寫不出來,你會不會去打那個監考老師啊?不會吧?因爲是自己不會寫嘛。所以,同樣的,每一個人來到你生命當中,就像那個發考卷的監考老師,他是提醒,我這個還沒過關。我脾氣還有,我要轉掉,要能包容。那就感謝一切人一切事來成就自己,提升自己,這叫喜忍。 所以,這裡問道:“應付比較難以應付的人”,來考我的,我歡喜面對;遇到處理繁雜的事務,這個也是來考我的,考我:“事可以多,心不要煩。”你有這樣的心態,你慢慢面對事情多,你的心就不會煩了:“沒關係,一件一件來。” 假如真的實在應付不來了,你也要懂得:“這麽多事,輕重緩急。”跟人家説明一下,我現在真的沒辦法,溝通溝通,去處理好。你又不是偷懶,事情那麽多,你把這個客觀情況跟人家一溝通,人家也能理解嘛。 所以,面對事,不要煩,也要會處理。所有的事,都讓自己的能力,做人做事的能力不斷提升。那你就會對人生走過來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感恩,因爲我們確實在這些境緣都得到了提升。 我以前也是。老幺,我有兩個姐姐,從小到大,比如説作業寫不出來了:“姐!”討救兵了。依賴心也是很重。可是,我二十年前出來推廣中華文化,我一個人飛到海口去了,沒人可以靠了。就鍛煉自己了。所以,感謝這些境緣對自己的成就。 第三個問題,還有第二小題,應該這個回答也相關了。“如何在各種環境中培養自己的耐性和歡喜心?”就是修忍辱,我們剛剛説的六忍。歡喜心,那就是喜忍了。所有的事情都是來成就自己的。那就會歡喜去面對它了。不挑境界。歡喜接受,人一不挑境界了,自己的分別心就越來越淡了,分別執著淡下來了。 他很好,他還比如,舉了一些例子:“比如,違逆、窘迫的時候,或者稱心如意的時候,”得意不要忘形。“或者,平淡無奇的時候”,他還考慮得很周到,括號說“可以讓大衆提出更具體的案例:與家人、伴侶、同事相處,這些境緣的時候。”違逆、窘迫,或者稱心如意,或者平淡無奇。大家有沒有具體提出實際的狀況? 沒關係,我們其實在面對事的時候,我們能...“比如,你看一個人不順眼,但是很奇怪也不知道爲什麽不順眼。我想問的是,我對他沒有惡意。我也想做一個好的人。我覺得很別扭,我不是很喜歡裝,您懂嗎?” Good question!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首先,佛陀教導我們:所有的事都離不開兩個字,叫【因果】。我第一次見他,怎麽這麽不舒服?他也沒得罪我?爲什麽會有這個感受、結果?前世緣分不好。我們知道是這個情況了。接著我們要問問自己了:“我前世跟他不好,那這一世怎麽辦?”要把它化解掉。不然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怎樣才能把它轉化掉呢?那就要:他的態度不好對你,你能包容。然後,你用真心去對待他。過去不好的這個因,就報掉了。你現在又真心對他,就種下好的因了,就化解掉了。你一生當中,這樣的人不可能只有一個的。你就要從這一個當中學習到,我們假如遇到跟我過去生緣不好的人,我們應該把這一段不好的緣,把它轉化成好的緣。我們有這個心態。那你就不是【裝】了,你就是真心的對他笑了,真心去關心他了,不是裝了。 你一開始也會覺得很勉强的,這很正常。因爲確實人是存在過去生的緣分。我自己教書也一樣。比方説,你面對十個學生,這十個學生跟你過去的緣一不一樣?不一樣。有一些可能過去生緣不好,你想跟他多講幾句,會有點沒耐心,但是你就會提醒自己:不能偏心。慢慢,慢慢,你就突破過去生的那種感受了,就能平等去愛護他了。 因爲,我們今天要自愛,怎麽自愛?自愛的人,就是讓自己恢復真心,恢復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因爲那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就恢復他本來的樣子,他自愛呀。他不糟蹋他自己了。 我們假如每天都讓自己的脾氣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其實,我們不自愛。我們做不了主了。所以,佛寺裡面最重要的建築叫:大-雄-寶-殿。什麽是大英雄?能夠放下自己的習氣的人,他一放下了,他無量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這是自愛。 你在每一個人事境緣當中,都在不斷幫助自己,恢復自己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這樣的人生就很有意義了。我們要瞭解人生不進則退,你不瞭解怎麽善用自己的心,自己就不斷的,越來越被這個世間給染污了。你會越陷越深。 所以,科學家有説:“一個人一兩嵗的時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之後,平均一天笑七次。”大家注意這個科學的調查。代表人越活越笑不出來。 我請教大家,你看大家工作也很忙,你們有沒有遇到哪個親戚朋友說:“我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就是爲了讓自己越來越笑不出來。”那他神經有問題了。人,那麽努力是爲了什麽目標?爲了幸福啊,爲了快樂是吧?可是科學家這個數字已經在提醒人們了,人們隨著年齡越大,工作越多,最後呢?得的結果?笑不出來了。 這叫【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因爲你努力的方向錯了,你越努力越痛苦,比方説你努力的目標是要跟人家攀比,“我房子要比你的大!我車子要比你的大!”保證你越來越痛苦。爲什麽?【人比人,氣死人!】 這個就牽扯到了,你清不清楚什麽是真正的幸福快樂。當你對於真正的幸福快樂認知錯了,你的方向就錯了,你越努力越痛苦,所以,聼佛陀講經很重要,我們這個人生方向一錯了,努力白費。 我們看看現在的人比較忙,還是三十年前的人比較忙?現在吧?但是,現在的人憂鬱症比三十年前多多了。我們那麽努力,那麽忙碌,最後得的結果是憂鬱症。這人生的步伐不應該停一停,冷靜冷靜,思考思考嗎?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重要啊。你方向不能踩錯了。 所以,諸位年輕的朋友,你們比我有福報。你們比較早遇到釋迦牟尼佛,遇到孔子、老子。你們人生可能比較早就可以踏出正確的方向目標了。 接下來老和尚的一段法語很重要,真正的快樂幸福,它是從内而外的。你的快樂只要是從外面來的,它叫刺激。這個刺激沒了,你那個樂就沒了。而且從外面刺激進來的,往往還會有副作用。 比方説:“我現在很煩,我要大吃大喝。”你那個煩有沒有減少?有了,減少了一些了。它刺激你,其實,你那個煩,暫時不去想,可是那個煩有沒有解決?沒解決。可是當你吃很多,第一個你要花錢,你的副作用來了:你要花錢。第二個,你吃很多,身材又變了,你又要花錢去減肥。你看,你煩惱又增加了。 “好煩!去跳舞吧!”你看,又是要刺激自己了。到歌舞廳去跳啊,跳啊,跳到半夜兩點、三點,腰酸背痛。然後又回來,昏死過去了,又傷肝,你該睡覺又不睡覺了,折騰自己。告訴大家:憂鬱症的人,絕大部分都熬夜。因爲他一熬夜,他的陽氣就衰了,人的身體一衰弱,會影響你的心情,就會讓你比較悲觀,提不起勁來。每天早睡早起的很少有憂鬱症的。他陽氣足。 所以,我們要自己去冷靜,去觀察、去感悟:真正的幸福快樂不是靠刺激來的。現在的人更嚴重了,用什麽刺激啊?毒品。那就完蛋了。都是用這種玩樂來麻醉自己,那個都是惡性循環。 真正的樂,從内而外的。老祖宗説的【助人爲樂】【為善最樂】。孟子有三樂。孟子說的三樂,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父母健在,我們有機會可以報答父母的恩德,不會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人在報恩的時候,你是真心流露了。你會覺得内心很踏實。我可以奉養父母,這是我的福報。昨天我去Alex家,她對她父母很孝順,她賺到錢都給爸爸媽媽,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太辛苦了,早一點可以退休了。做這個事的時候,你看,一般從外面刺激來,你去大吃一頓,它只刺激你一下而已,就沒了,還有副作用,是吧? 可是當你今天孝順你的父母,你每每想到這一件事,你的心就會很踏實。它這個樂不是刺激一下沒了。我小的時候,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我每一次去參加學校的旅游,因爲我奶奶喜歡吃豆腐乳,我到游樂區看到豆腐乳,我就買回去給我奶奶吃。我奶奶都快樂一兩個禮拜!見到人就説:“哎呀,我的孫子買給我吃的,你要不要嘗一嘗?”她很高興。 你看,我現在都已經五十嵗了,我想到那個場景,我都很快樂。這個就是,你是從内而外的,天倫之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兄弟姐妹都在,兄弟姐妹一聚在一起,小時候吃一隻冰棒,三個人一起吃。那個聊起來都是很美好的回憶。 你看,我們那個時候,那個年代比較沒錢,是吧?兄弟姐妹幾個人吃一隻冰棒,一輩子都忘不了!現在大家都太有錢了,都是一個人吃好幾根! 但是,你看,你物質越好,你兄弟姐妹情感更深嗎?反而都被這些物質給麻痹掉了。所以,人不是越有錢越幸福。人是越懂得感恩、越懂得珍惜,珍惜家人對你的愛,珍惜朋友對你的愛,這樣的人内心是充實的。他隨時都覺得很感恩、很幸福。而人,越覺得自己很充實很感恩,他越想去付出,越付出,他越愛人,愛人者,又人恆愛之。他就良性循環了。 當你都想著要向別人索取,索取不到,你就痛苦。所以,第一個:天倫之樂。 第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是你對得起良心,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憑著良心的。俗話説:“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你會覺得:我對得起所有的人。人心一安了,躺下去三分鐘就睡着了。你假如做了不安的事情,翻來覆去,還要吃安眠藥,才睡得着了。而且吃安眠藥,副作用,對身體不好了。 我也聼老和尚講,很多很有錢的人,都是吃安眠藥睡覺,你説這樣幸福嗎?壓力太大了。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三樂。你像我們教學生,學生進步了,我們比他還高興!他培養成人才了,他對家庭社會有幫助,我一想到,我自己很安慰,我最起碼對他的生命我盡了力了,對這個社會我也盡了一點力了。當我們能做出貢獻的時候,自己的心是歡喜的。 我們要把真正的快樂搞清楚,從内而外。 這個問題,我要跟大家探討的就是,你遇到任何境界,心中有佛菩薩的教誨,心中有師父上人的教誨,你就是正念分明,你不會生煩惱,你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你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了。 舉個例子。老和尚有兩句法語,非常好:【處逆境,隨惡緣】,就是這裡提到的“違逆、窘迫的時候”,你【無瞋恚】你不生氣,你當作慈忍、喜忍來鍛煉自己,反忍、觀忍,【業障盡消】。所以,逆境惡緣,好事壞事啊?它能讓你過去生的業障消掉。 所以,《金剛經》有講,你今天做好事,【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你還遇到有人駡你、毀謗你,爲什麽呢?因爲我們過去生有造業。【先世罪業】,你過去生造業要墮惡道的,可是這些人駡你、毀謗你,把你過去生造的三惡道的業消掉了。【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你這一生會作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搞明白了,面對駡你的人,“阿彌陀佛!謝謝你!”不然我以前那些罪業消不掉啊。我還得到三惡道去報到。 所以,老法師對那個駡他、毀謗他的人,他幫他立牌位,每天講經功德迴向給他。【處逆境,隨惡緣】不生氣,【無瞋恚,業障盡消】。【處順境】遇到順境善緣了,【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你遇到順境,你不貪,不起貪心。有啊,你遇到很好的緣,就依賴別人了。然後,人家的付出你都視爲理所當然,這樣就不好了。你不貪心,不愚癡,不貪著。面對順境善緣,好的緣,怎麽樣?越感恩對方。感恩心提升,沒有提升貪心,【福慧全現】。你這種心境,你的福報智慧就會現出來了。 假如我們記得老和尚這一段話了,你面對“違逆、窘迫”提升自己;面對“稱心如意”也是提升自己;面對“平淡無奇”,我們都是太習慣都要刺激刺激了。其實平淡,淡中有味道。事情沒有什麽波浪,我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阿彌陀佛一加持,業障消除,平淡當中有味道,有法喜。 我們因爲太習慣要刺激,所以,一平淡,好無聊!好boring!你就要去找刺激了。這個時候念念佛、聼聼經,快樂似神仙! “我們的念頭如何影響自己的外表和人事物環境呢?”這是第一個問題。“實際生活中,我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念頭,來影響自身所在的現實環境呢?” 答:俗話説【相由心生】,一個樂觀的人,他的相貌就是樂觀的樣子;一個消極的人,林黛玉就是林黛玉的相。所以,確實念頭會影響相貌,念頭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西方科學家量子力學,物質怎麽來的?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我們的念頭一定會影響自己的身體的。 而且,念頭不止影響你自己。比方説,你變樂觀了,每天接觸你的親戚朋友會不會受你影響?也會了。佛法有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自己的心,比方説,你今天是當父母的人。你的心一轉,你的家庭氣氛就跟著轉了,整個家庭是你的依報,就隨著你的心轉了。就好像你是當主管的人,你的心轉了,你這個部門的氣氛也會跟著轉,這個大家都能理解。 佛法還講了更徹底的:宇宙怎麽來的?自己的一念心變的。你的心轉了,你變出來的境界怎麽可能不轉?大家有沒有做夢的經驗?你夢裡面有沒有其他的人?有。有沒有一些樹啊,一些場景,有沒有?都有。 請問那個夢從哪裡來的?你的心變的。不幹別人的事,是吧?有沒有人做夢,做了之後去怪別人的?你害我做惡夢了!夢自己做的。我們現在醒過來了。其實,我們是夢中夢,醒了,還在夢中。 現在這個宇宙誰變的?我們的心變出來的。這個沒有佛跟我們講,我們把腦子想破了,也不知道這個真相!整個宇宙是唯我的心所現出來的;唯識所變,識,是什麽?我有分別、我有執著,所以,執著就變現六道輪迴;分別就變現十法界了,都是自己的心變的。佛不會妄語的。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生生世世不妄語。一個人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人的相貌是修出來的。 今天大家回去的時候,照照鏡子,把舌頭伸出來,假如差很多,代表過去生常常説謊。 確實念頭可以影響自己的外表,也可以影響人事環境。 既然念頭是根本,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念頭生出了這些境界了,那我就要訓練好我自己的念頭。怎麽訓練?平常就要訓練。你不能讓自己的念頭,每天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會讓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好嗎?會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好?不可能。不要胡思亂想了。 平常沒事的時候,念佛。有事的時候,不用思考,你還是可以念。你看,海賢老和尚種田,他在種田的時候,他也在念佛,沒有影響。可是當你的工作需要思考的時候,我可以先把佛號放下,但是,我在思考的時候,我都是依照經典、依照正確的做人做事來思考。這樣,你還是在用你的真心。 我們就訓練出隨時都可以用真心。用真心,身心快樂。你用真心,所有人跟你相處,真心就會喚醒別人的真心。每個人跟你接觸,善根增長了。你看,淨空老和尚就是我們的好榜樣。他老人家那麽慈悲,所有的人接觸他都生歡喜心。 老人家做得到,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爲什麽?真心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我們現在只是有障礙而已。比方我們脾氣太大了,會障礙。比方我們太傲慢了,比方我們太貪心了,就會障礙我們的真心。我們只要把這些都放下了,這無量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 我們不用動腦的時候,念佛;要動腦的時候,我有幾個建議:比方剛剛給大家講到,菩薩六度。你遇到事了,你就想:“我要用這六個原則來跟人相處、來做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或者普賢十願。我跟人一相處了,我要禮敬諸佛,我都能不批評人家,我稱讚如來。我只說他的好,只説他的付出,不批評他。 我廣修供養,我跟人相處,我就盡力幫助他。懺悔業障,我跟人一起做事,事情做完了,我首先反省自己,你在做事當中,你的念頭都是在跟真心相應的這些行爲上,因爲你心中有佛法,你不隨順自己的煩惱去做事情。 有一個【菩薩四德】的方法,這個是老和尚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我感覺這四個原則,你可以應對一切事情。第一個叫【隨緣妙用】,你每天遇到好多緣,好多事,每件事都是緣,你怎麽妙用?用,能產生什麽作用呢?你可以在這件事當中提升,所有相關的人也在這件事當中提升,你看很好。可是,爲什麽可以妙用得起來?首先你面對事,不要起情緒。因爲你一起情緒,你就是用煩惱心了,你用煩惱心能不能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很難。所以,要練。比方遇到事了,快要起情緒,快要發脾氣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能生氣,你心一靜下來了,你就會有智慧了。你一有情緒了,你智慧就起不來了。隨緣妙用,妙在不被遇到的事影響自己的情緒。 再來,妙在哪?妙在心中有阿彌陀佛。你就不容易被煩惱拉走了。 妙在你念念為每個人著想,你一心為人家好,你會有靈感。我們自己在教書的時候都有這種體會,我一心為這個孩子好,突然就會有方法出來了。可能是佛菩薩加持,可能是他的祖先會加持我了。 所以,以後,大家遇到事,Hold on!不能動情緒,穩住!阿彌陀佛。然後,妙用。提升自己,成就別人,護念別人。 第二是【威儀住持有則德】,就是以身作則,你面對家人,面對朋友,你都提醒自己:“我要以身作則,我不要先去要求別人”,當你覺得:“我要以身作則”,你就會覺得:“我還有很多做得不夠。我不應該先去要求別人。”就像我們教書,我想一想,我還有哪些要以身作則,好多要下功夫的,我哪還去挑自己學生的毛病呢?先以身作則,我自己都做不好了,我還去挑別人,説不過去了,人家不服氣了。所以,以身作則。這個是第二個原則【威儀住持有則德】。 第三:【柔和質直攝生德】,這個就是言教,前面是身教,再來是言教。你以身作則了,你也要用言語去引導對方,去跟對方溝通。但是,你的態度是很真誠、柔和,不是很衝,不是跟對方對立起來。這是言教。你們不要覺得說:“我年輕”。你們自己能照著這樣去做,連你的父母長輩都會被你感動。 我們有一個學生,他也二十幾歲而已,他爸爸跟他叔叔閙不愉快好幾年了,可是他做得好,他就感動他的爸爸跟他叔叔化解了幾年的恩怨,連他的母親,是後母,都稱讚他:“我們家這些問題,都是他帶頭我們解決掉的!”這是第三,【柔和質直】言教。 第四:【普代眾生受苦德】,就是你要去處理事情,要很有耐心。因爲成人的事情,往往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事情已經一個月兩個月了,你有可能讓它一下子就變,全部都好過來? 就好像,你已經不愛惜身體三年了,然後你去找醫生說:“你一貼藥就幫我治好!”不可能。所以,要有耐心。每件事都能處理得越來越好,因爲只要我當下的這一念心是對的,這一件事就往好的方向發展了,所以,要去處理事,也不是很難。其實很簡單。 怎麽把事處理好?你一想:“哎呀,跟那麽多人有關係,他假如不聼我的怎麽辦?”你越想越煩惱,不要搞那麽複雜。你在處理事的時候,你只要護好你的心念,你的每一念心都是對的,都是真心,每件事都往好的方向走了。所以,處理事也可以變簡單。從根本,就是我這一顆心,護念好。 提到如何鍛煉,這個【菩薩四德】提供大家在處理事的時候,做參考。平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將一個團體興旺起來?比如,我們雪梨淨宗學會的青年團出席人數少的問題。 我們剛剛已經提過了,所有的事不離兩個字【因果】,今天來的人少,是結果,我們要把原因找出來。可能我們探討的内容,讓他覺得:好像不能解決我現在的事情,我還有那麽多事,我學了這個又不能解決,我來的那個興趣就會減弱了。我們可能一起學習的内容針對我們現在最直接的學業、事業,甚至是家庭,甚至是找對象,我回去約個時間,跟他們談婚姻,大家有什麽實際情況我們討論討論。你們好像不大有興趣,是吧?有興趣!好!對不起,因爲你們帶著口罩,我不是很能判斷你們是有沒有興趣。 成德自己深刻的感受: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覺悟圓融之法,沒有任何問題不能解決,其實,我們現在處在這個社會,每個人心有千千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他每天都要面對。所以,假如他所聞到的佛法,就是能馬上去就解決他身心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請問他學不學?他半夜都來。因爲這些事,讓他很痛苦、很煩惱。所以,佛家講契理契機。你講的道理沒有錯,還要講的内容要契合他的需要,契合他的機。 所以,我也是想多接觸年輕人,瞭解他們需要什麽。因爲我們佛法也要靠年輕人來承傳。假如我們團體裡面都是老人了,都沒有年輕人了,這斷掉怎麽辦?所以,今年八月我們就有辦一個十六號到二十四號,辦一個大專的漢學講座,裡面有儒釋道的這些教誨,大家一起來參與,我也希望更多年輕人,得到我們五千年老祖宗的智慧,你們越來越好了,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 下面提到了“請問能藉鑒什麽方式和理念來辦好青年團的活動?”後面括號說,解釋給法師,瞭解目前青年團的計劃。 好啊!《佛陀的故事》,要拉回來,跟我們有什麽關係啊?我們怎麽從佛陀這個故事體會到他做人做事,然後,用在自己身上,你聼一個故事,就有一個故事的受用了。你聼一個故事,就得到一個故事的利益了。你就會越學越想學了,欲罷不能。 所以,我們可以針對年輕人現在,他的學業、家業、事業,有針對性的去安排一些課程,契他們的機,大家都得利了,就更愿意來了。 而且,現在人少,沒有關係,都好!人少,我們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學習。你現在人來多了,迪倫,你照顧不來的,是吧?順其自然,一切隨緣。我們才五個人,你就想到:“佛陀當時候一開始也是五比丘。”也是五個人而已,最後,五個人變成什麽?佛法弘傳到全世界了。【二人同心,其力斷金】,兩個人一團結力量不得了!所以,不在人多。 那我們五個人,大家互相幫助,我們成長起來。再有人來,我們提升了,我們就能去幫助他們了,是吧?順其自然。不然,你一下人多了,你也照顧不過來。 再來,到時候真的照顧不過來了,可以找我。爲什麽?你只要想利益別人,佛菩薩化身都來幫助你,不要擔心!我們有後臺老闆:阿-彌-陀-佛!佛菩薩同體大悲,他一定會來幫忙的。 當然,團體要興旺起來,守六和敬。第一:見和同解。我們不隨順自己的想法,我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就見和同解了。其實,我們隨順佛的教誨,佛經的教誨,不是佛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所講的内容就是我們自性。所以,我們順著佛的教誨做,是順著自己的真心自性去做。你依教奉行,你慢慢就會感覺非常的歡喜,因爲那是跟你的真心相應的教誨。佛不是控制我們,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不要誤會! 見和同解,建立共識,依佛菩薩的教誨建立共識。 第二:身和同住。我們來自於不同家庭背景,我們的行爲習慣不一樣,互相包容。 第三:口和無諍。言語不要對立,不要爭吵,《無量壽經》說:【和顏愛語,勸諭策進】,講話柔和,《弟子規》説的【怡吾色,柔吾聲】。 【意和同悅】。你看我們聚在一起,我有哪些喜悅的事情,跟你分享,大家一起成長,彼此祝福,意和同悅。 再來【戒和同修】。我們團體裡面有團體的規矩,家有家規,不然家就亂了。團體也有規矩,我們一起守。這是戒和同修。 最後,【利和同均】,翻譯比較簡單: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這樣的心,這個團體就很團結了。 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有沒有要提問的? 他所謂的“知道命運”,不是説你知道你的未來,哇,那你就挺厲害的了。知道命運是知道命運的原理,命運是怎麽來的,你知道了,那你就懂得怎麽改變它了。她多讀幾遍《了凡四訓》,就知道了。 就好像了凡先生,他給人家算命,十五歲給人家算命,你哪一年考第幾名,哪一年考第幾名,他一去考試,完全一樣。所以,爲什麽都一樣?因爲那是他前世修的,前世造的,所以,被算得很準。連他什麽時候去世,說他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會離開這個世間。算到那麽細!算他第幾名,都很準!算他沒有兒子,真的沒有兒子。 所以,人,來這個世間都帶著你過去生的善、惡業力。你看,你這一生會遇到對你好的人,也會對你不好的人,那個都是你過生的業力。 就像老和尚,他只有四十五歲的壽命。而且,他命中沒有福報,但是,他懂得命運可以改變,所以,他很努力的斷惡修善、利益衆生。所以,本來四十五歲,最後是九六嵗!翻一倍多!他的命運改了。 所以,你每天做的善事,都是把你的福報乘以二,你去算命,人家算不準你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去給人家算命,還是算得很準,那要檢討了。都讓人家算準了,那代表修得不夠好了,轉變不夠大。你真的性格改掉,人家算命算不準你。他是懂得原理了,命運怎麽來的。進一步我怎麽改變。那就可以改變了。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問:...師姐她是醫生,她現在被調入新的單位,她這個單位是要處理精神病人,會有非常複雜的案例,雖然現在目前的醫療是有藥物還有很多治療法,她想知道如何比較徹底的幫助他們?介紹這些,我們説的改變命運啊,像師父您剛才説的:孩子從小都被父母親遺棄的,所以,他爲什麽很喜歡打人。 但是,他們很多背景都不是華人,也不是佛教(徒),這個概念怎麽樣,換一個形式,遞上去給他們?因爲,她是想知道怎麽樣真正幫他們改變命運,很多都是鎖在醫院那邊很苦。 我們曾經有辦過一次講座,就是一位父親他的女兒得了抑鬱症。我們剛剛說【隨緣妙用】,他遇到這樣的事,他很平靜的去面對,他去找很多資料,怎麽來幫助他的女兒。後來他女兒好了,他又把他所整理的資料,跟這些經驗,又供養出來。我們那次講座就是他的因緣,就利益更多的人了。 這個我會發給鄭總,你也可以做參考。我們剛剛提到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這個病人來到你的面前,他的問題可能都是幾十年的問題了。幾十年,你不可能一下子幫他解決。甚至於,他不止是這幾十年,還有過去生,他帶來的業力。 所以要多管齊下,不是成語說“雙管”,雙管不夠了。多管。從他的身體、從他的心理,還有從他靈性這個部分。他可能有一些業力,你要做一些功德,幫他迴向,幫他化解,或者他自己來做,當然化解的更好。 身體方面,當然,他的飲食,種種,都比較是對他有幫助的。你假如吃的東西對你身體很有負擔,也會影響他的狀態。就是從身體,飲食方面。你看,很多人,抑鬱症的,他有時候吃那些炸的,吃得自己很胖,都會影響他的心情。 再來,能夠多運動。人,精神不好,動的太少了。動,會生陽氣。 再來,多曬太陽,曬太陽,是陽氣。你注意看,心情不好,精神有問題的人都躲在房間裡,不願意出來曬太陽。 多做善事,會生陽氣。動生陽;照陽光會生陽;行善,陽氣也會提升起來。所以,有很多心理有病的人,他假如在那個環境都是去做義工,幫別人,他也慢慢慢慢會好起來。 所以,從身體方面,還有從心理方面。他可能他的家庭背景,他心理上有很多放不下的,你可以引導他放下心上這些負擔。 然後,我們多給他一些關心,愛,對他的心理會有幫助。其實,世間有一貼藥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就是【愛】。不管他現在是什麽狀況,你只要把傷害他的這些緣去掉,然後,都一直愛他,他也會慢慢恢復正常。他不會惡化的。這個是從心理上。 有一個--修藍博士,你聼過嗎?他用的方法很好,你可以參考。他面對這一個重症的精神病院,裡面的人。他沒有見他們。他就把他們的照片拿來,然後看著他們的照片,每天半個小時,念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他就用意念祝福這個人。後來這些精神重症的人就慢慢慢慢好起來了。而且他不是一個、兩個,他做的實驗是很多人。所以,全世界他的書也很暢銷,那個書叫《零極限》。那個書很暢銷,台灣都有。都有翻成中文的。你也可以用這個方式祝福他。 像我們自己當老師,我要接一個新的班,我都念佛,幾天前就念佛給他們迴向,後來見到我的時候都挺可愛的。我也先做功課了,跟他們結這個善緣。所以,你也可以,以你念佛、修行的功德,多給這一些人迴向。他們會跟你結很好的緣。待會兒你也留一下你的醫院的名字,我每次迴向也幫你的醫院迴向一下,有緣嘛,都遇上了。我們結緣。因爲我們學《無量壽經》就希望【同生極樂國】【一切皆成佛】都是結緣。 有什麽具體的問題,我們到時候再討論。你剛好遇到了,我們不能讓你單槍匹馬,這樣太不夠意思了,是吧?我變成你的啦啦隊、智囊團,幫她出出主意,是吧?我們也非常敬佩,做這個工作不簡單!那是真正要很慈悲、很有耐性去做。好!阿彌陀佛! 你回學校讀書不就是希望提升你的靈性嗎?那你就依釋迦牟尼佛、依老和尚為師就好了。 要提升自己靈性,開自己的智慧,你要找過來人,你不要去學校找,不一定找得到。我有一個朋友,他到學校去想提升靈性,他遇到二十幾個教授,二十幾個講得都不一樣,請問你要聼誰的?所以,老和尚當時候,他要學佛,他的老師方東美教授告訴他:佛法不在佛寺,在經典裡面。引導他深入經典。而且,你看,他有心學,馬上感應,就遇到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大師來指導他。 所以,我們現在,你真的要提升靈性,你要深入佛經,然後,讓老和尚來教你。老和尚六十二年講得很圓滿,你該學的經,他都講過了。你真正在學他老人家講經過程有什麽問題,就問鄭總...、問我們法師們,當然需要我的時候,我也很愿意,跟大家再探討。 我們很有福報,遇到佛法,還有遇到老和尚,絕對,我們肯學,這一生一定會有成就的。Don't worry, be happy! 阿彌陀佛!今天先到這兒了。不然,大家肚子餓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