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0, 2023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真想明白了,一定要把念佛擺第一。》恭錄自: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20230112(6)《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 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 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 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 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



...

有從理上學者,有從心上學者。

心,是從根本上直接效法。心境能到位了,舉一反三。比方我們看到老人家,答應老師的事,終身不變。

這個心境有了,我們自己就會回想,我曾經答應過什麽?那我得要兌現。這個心一起來了,事上就會很多自然連接起來的理跟事了。理,就是心,心、行一如,就會有具體的行爲出來了。

所以,我們讀經聼經貴在觸動自己的内心深處。

師長答應李老專弘匯集本,再大的挫折,他不退縮的。答應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出家、弘法利生,出了家以後,障礙很多,也不退縮。這都是師長給我們的表法。

我們剛剛說,地藏菩薩孝親尊師,大家回想一下師長也是四大菩薩落實的表法,我們得去觀察他老人家怎麽落實四大菩薩的精神。就像應機給衆生法藥,這個也是觀音菩薩的精神,也是文殊菩薩的智慧。

我們開發性德,地藏菩薩。

菩提道上,我們常常進進退退,關鍵的原因是沒有把父母老師排在第一位,排在前面,真的能把孝親尊師擺第一了,很多煩惱慢慢就減少了。我們會進進退退,可能是有時候排第一,有時候又自己擺第一了,就會有進退了。

那我們對父母的孝養,對老師的尊重,延申到一切衆生,那是觀世音菩薩了。因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們昨天還學習到,有三本經是一乘了意:《法華經》《華嚴經》《梵經》。《梵網菩薩戒經》裡面就有這一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諸位同修,這句經文大家聽過吧?“聽過。”相不相信啊?真相信啊?

哇,那真相信這句話,看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了,不可能不尊重愛護每個人了。爲什麽?因爲他是我過去父母啊。

所以,師長講經常説:衆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都要孝敬。

所以,師長講經當中講到,【禮敬諸佛,廣修供養】。師長說:“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我心目當中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不是把衆生當作阿彌陀佛,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

這一句很重要,代表我們看每個衆生,看到他的佛性了,不是看到他的習性。我們要看到他真的不變的自性,不能看他刹那變化的習性,那是妄心,假的。我們不能把假的當真的啦。反而把真的給忽略掉了。

昨天,我們說要練一個功夫: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大家記得嗎?那個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大家昨天有沒有拿四顆糖?在家裡面試試看。

我們聽過的有印象的這些義理,趕快去行,解行相應,印象深刻了。我們這些義理聽了都不用,慢慢就忘記了。

師長常常在講習當中,把他修學的心境和盤托出,就像念老說的:剖出肝膽來,剖出心來,把他修學怎麽得力的,和盤托出了。

師長說:“我對一切衆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樣,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

師長這句話,我們放心上,我們就是普賢行了。這句話放心上了,我們會禮敬諸佛,會廣修供養。

觀音菩薩是慈悲。佛門有提到【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爲本,方便為門】可是這個慈悲也要謹慎,不能用偏了。

所以,第三尊,文殊師利菩薩表智慧。代表要悲智雙運,不然我們好心辦了壞事,不行。你看這四大菩薩的表法很重要。

第四是普賢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叫普賢王菩薩。最關鍵的是普賢菩薩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菩薩表修德,我們依照四大菩薩去修行,【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我們這個自性的智慧德能慢慢會透出來

剛剛跟大家提到,印光祖師推薦最多的三本書,不是純佛經。代表印祖他觀機,他沒有著佛經的相,他重實質,不重形式。大乘有法印。佛沒有這麽狹隘,沒有説:“我講的才是佛法。”大家聽過《圓覺經》嗎?《圓覺經》不是佛親口講的。但是,它符合大乘法印。

歷代也不少高僧大德,著作宣講。大乘法印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諸佛教】。我們看看《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有沒有指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指導我們這麽做啊。

而且,衆生根性一直在滑。我們看師長,讓我們學《弟子規》。印祖那個時候怎麽沒有推《弟子規》呀?印祖那個時代,你不孝順,很難在社會立足。衆生不從這裡下功夫,他就沒根。

所以,老人家强調扎三根,跟印祖同樣的悲心啊。這個我們當弟子的,要會觀察。觀察到了,越感恩,越珍惜了。

...【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念念想著求生淨土,這是菩提心,

****

《真想明白了,一定要把念佛擺第一。》

夏老說:念佛即是自心現。真心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心現。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你看我們剛剛學的本覺始覺。當下就能落實。【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依正莊嚴,我的自心都具足。

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看,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覺。最快、究竟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

所以,夏老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這句話提醒我們了,一不念佛會怎麽樣,打妄想了。三時繫念有一句話提醒我們,很重要【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須臾】是很短的時間,我們只要不念佛啦,妄念、邪念就起了,那就輪迴心造輪迴業,刹那即結輪迴業了。

真正體會到,不念佛,就念輪迴了。這個念佛的警覺性越來越高了,不念是迷呀,念是悟。印光祖師提醒【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我們不這樣提醒自己,順境,貪愛去了、享受去了;逆境,對立起來了、瞋恚起來了。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哎呀,我都要往生了,幹嘛跟人家計較呢?

不念就是迷了,念是悟,念了,字句分明了,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所以,念是悟。【迷即不念】,一迷了,就不念了,【悟即念】。這個【悟】,尤其是真正認知到:不念佛這個正念保不住。真的是救命稻草。不然我們做不了主了。

佛號能不斷提起,慢慢就越來越熟了。一遇境界,貪心才起,瞋恨心才起,阿彌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伏住了。

所以,這首偈很有味道,【念佛即是自心現】,諸位同修,希不希望自己的自心現啊?老實念佛就現了!

【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接下來這一句厲害了,【念即見佛成佛時】念佛的時候,即是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時空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分別,有沒有?你專注念的時候,念即見佛,成佛時,過去現在未來就在一念單提佛號,把時空放下了,不去分別、不去執著了。

三際同時無先後,你看,那一聲佛號,字句分明,一個雜念都沒有的時候,本覺、始覺、究竟覺,就容在一起了。

見佛成佛,同時的。所以,净念相繼即是佛,因爲,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像黃念老説的:你一聲接著醫生,任何妄念都進不來,【應無所住】。

可是一聲一聲,又清清楚楚,相續不斷,而生其心。這是法身的境界,居然在我們老實念佛當中可以巧入無生。728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剛剛跟大家提到《中庸》有説【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也在聼經的時候,有聽到師長、法師們也説:“事情沒來不要去想,老實念佛,事情到面前了自然能做的井井有條。”到底不準備?

我們分析道理,有從理上,有從事上,有從心上。從心境上來講,我們沒有任何的雜念,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所以,什麽境界來,你都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境界走了,你還是心地清净,我們觀察老和尚,老和尚真的是這麽給我們表演的。

他老人家說:“真心面對一切境界,自自然然的,不用去想。”他老人家回答問題,都是隨問隨答。剛好有人問,老和尚馬上給他解答。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問老和尚問題,老和尚:“我想一下。”我沒見過。這個老和尚把用心如鏡表演給我們看了。

但是,我們得有老和尚這種功夫才行。我們今天,人家要來跟我們討論問題,統統不用準備了,結果人家一問,慌了。學習得要很客觀的。當然,我們去觀察,師長的心,清净。但是我們今天請教他老人家問題:“這個道場應該怎麽樣來經營?”

他老人家會説,首先做什麽,接下來做什麽,他老人家一個道場剛開始講《地藏經》。這都有用意的。老人家在給我們開解的時候,那個做事的次序,會很自然的出來了,自性就流露出做事的原理原則。

做事的原理原則當中,有沒有【凡事豫則立】?當然有了。比方,我們今天一個團體,每一個月,有哪一些重要的事要做,把它列出來,重不重要?讓主要幹部都瞭解,你總不能在列這個的時候說:“老和尚說不用計劃,不用想了。統統不用了。”

你在世間做事情,教人以善勿過高。你所建議的是要衆生他受用得了的。

他現在馬上照這個做,他心比較安定。他也能學到做事的方法。我們也是隨緣妙用,隨著這個緣,團體都能學到,做事的程序,做事的方法。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大家一看這些計劃,這件事,事先要做哪些準備。他就懂得去做了,等事情來了,他很從容。所以,其實,這些開解都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也不要不急。”你不急,就什麽都不准備了,這不及了;你過了,就什麽?準備的呢?東想西想,想到睡不着覺,怕做不好,又過了。

所以,這個心不能【過】跟【不及】,要中道啊。

《》有一段話,成德覺得很精彩,供養大家。【公生明】大公無私,面對境界才會清楚。【誠生明】真誠,面對境界才會明白清楚。

比方,我們把對方的過放在心上了,你就帶著有色眼光看他了,不客觀了,心也會不真誠了。【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個妄念都不起,人才真誠。

【從容生明】大家去感受感受,比方説,今天你要處理事,要開個會,你提前五分鐘就到了,深呼吸,喝杯熱茶,好,開始開會了。

還是你:差一點進來啦,剛好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砰!冲進來。一坐上去:“我們開會。”你看,你能開多少個會?

古人留這句話很有味道:【從容生明】。

【公則不蔽於私】不會被自己的私心障礙住了,一有私心,一有愛憎心,我們剛剛說平等,要離愛憎、取捨。你一有愛憎,你就偏用那個諂媚巴結你的人,那個對你直言不諱的人,他是很忠誠的,你反而不用他。爲什麽?看到他不舒服。這樣當領導人會出大麻煩!

我曾經在學校裡面,那個校長被一個老師狠狠的批評。後來學校就形成兩派了,一個是站校長這邊,一個站另外一邊的。大家想一想:“我站哪裡?”

在團體裡面常常都會遇到選邊站,我們站中道,兩邊都不站。

其實,這個校長能夠不著在這個同仁的態度上,而能體會到他是為公,你可能就得一員大將了

所以,人其實有很多好的因緣,是我們心態不對,這個福報就流掉了

所以,人,特別容易被自我感受給障礙住了。就像我們剛剛提的,旁觀者清,可是問題是:我們要感召善友來護念自己,首先我們要放下這個面子產生的不舒服。不放下這個,我們這些好的福報因緣,就流失掉了。所以,【公生明,不蔽於私】。

【真誠生明】因爲【不雜於僞】你不夾雜著應付虛僞,才能真誠。所以,爲什麽説面對事情的時候,“事情還沒來,別想。”那個別想的意思,不是讓你不要去思維、去做準備。那個別想的意思就是:不要事情還沒來,你擔憂一大堆啦!大家有沒有經驗,明天要去跟某個人談話,我要跟他講什麽,想想,想到睡不着了。其實,那個裡面一定有很重的得失心了。

用真心,我要考慮到什麽,我用經典思維完了,你也可以把它記下來沒問題的。記下來,好好睡一覺。隔天去了,帶個小抄,放在那裡,講啊講啊,稍微可以看一下,沒有問題。當然,你所有的準備都要發自真誠,利益對方。不要夾雜自己的利益在

其實一夾雜自己的利益,也不會真誠。

處理事跟念佛,理是相通的。爲什麽?用同一個心嘛。

有沒有人念佛是一個心,做事是另一個心?哇,那就是四川的變臉,入了念佛堂,真心;走出念佛堂,妄心。

所以,我們念佛要念得好,夏蓮老指導:【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

這一句話跟處理事情有沒有關?一個人你要能溝通的時候,你不念過去,你念過去,可能就帶著成見情緒跟他談話了。你也不要念未來,你一念未來,你跟他談話的時候,得失心很重。

“我跟他談,他不接受咋辦?”因爲你念過去、念未來,真心就起不來了,你念佛也不相應,處理事情也處理不好了。

理,是一個,就是用真心。它可以用在念佛的時候,它可以用在處理事情當中。【全修在性】,所有的境界,借這些境界修什麽?恢復真心。

哇,我知道平等心重要了,真誠心重要了,我要從信起修。從信起修,又【全修又在性】。

我們今天學平等覺了。我知道平等重要,我從我的平等心出發,面對一切人事物,這是不是從性起修?

全性起修,全修又在性。所有的境界都在練:恢復真心。

所以,【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凡事豫則立,這樣,你面對事才會從容,不然,搞到最後都是:臨時抱佛脚了。

所以,從容,這樣就不於禍;因爲人一着急起來,你就糊塗了,你就不能顧全面了,你就迷迷糊糊了,迷惑了

所以,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我們昨天還討論到,怎麽樣才能練降自己浮躁的氣,定。昨天有講到吧,有。

諸位同修有沒有發覺自己講話慢一點了?要在這練啊。不急。昨天拉窗簾的聲音有沒有小一點?你着急了,唰!拉下來了,還得找人修理了。1627